手术期间范文

2024-08-04

手术期间范文(精选9篇)

手术期间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肺包虫病患者, 男21例, 女9例;年龄16~55岁, 平均33.8岁;体重 (40~75) kg, 平均58.4kg;左肺包虫13例, 右肺包虫17例, 均为单肺型;手术时间 (180~240) min;术前按ASA分级均为Ⅰ~Ⅲ级;肺功能代偿良好;部分患者并发严重支气管瘘, 发烧、咳嗽、咳痰, 量多时达 (400~500) mL/d, 痰中带子囊, 破碎的内囊碎片与胆汁样物, 体质消瘦虚弱。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 (包虫较大或有可能侵蚀支气管壁者行Carlen氏双腔支气管插管分别通气) , 以1.5%普鲁卡因复合液 (普鲁卡因330mL, 司可林 (200~300) mg, 杜冷丁100mg) 维持麻醉, 普鲁卡因不超过1mg·kg-1/min, 所有患者均用循环禁闭式麻醉装置, 均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和心电监测, 在全麻下行肺包虫囊肿摘除术。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麻醉平稳, 术后均在15min内恢复自主呼吸, 30min内拔管, 拔管后能呼之睁眼, 未发现严重麻醉并发症, 无麻醉死亡病例。麻醉后除HR有显著升高 (P<0.05) 外, SAP、DAP、MAP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包虫囊体一般多为大单囊腔, 其外囊壁较薄, 外囊腔内充满内囊及大量包虫液。左右肺及肺的各叶均可发生, 以右下肺野最为多见。多数病变位于肺外侧边缘部位, 也有少数靠近肺门部, 有的位置靠外侧, 但由于包囊本身体积过大而靠近肺门部位, 压迫支气管形成肺不张, 甚至造成纵隔移位, 引起通气功能发生障碍[1]。

肺包虫手术麻醉要点是术中要求麻醉平稳, 麻醉应维持在呼吸肌完全松弛、自主呼吸完全停止的情况下进行。摘除内囊时更应避免呛咳、体动等不良反应[2], 避免诱导至包虫囊肿摘除这段时间内防止囊肿破裂。因为一旦囊肿破裂, 大量包囊液进入肺泡及支气管可造成严重呼吸道梗阻;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囊液流往健康组织, 子囊播散和植入生长。特别是在病灶取出前更是如此, 否则囊肿突然破裂, 可造成窒息死亡。气道的管理要好, 扶助或控制呼吸压力不宜过大。由于肺包虫内囊和外囊之间有一潜在的腔隙[3], 未破的囊肿, 因囊肿的压力使外囊支气管口闭合, 当内囊摘除或囊液吸出时, 闭合的支气管瘘口开始漏气, 囊液和血液经此口随吸气进入呼吸道, 此时, 麻醉医师应开大氧气流量, 持续正压呼吸, 同时, 用专用吸引器反复吸引, 这样既利于空气交换, 又可防止囊液及血液吸入气道。同时要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氧气的供给, 防止发生缺氧和CO2蓄积, 麻醉深浅要掌握合适, 切忌忽深忽浅, 以免刺激内脏感受器和交感神经末梢而发生反射性呼吸循环紊乱。

注:与麻醉前比较*P<0.05

本次研究采用以普鲁卡因为主的静复液维持插管全麻, 具有呼吸道干净, 麻醉稳定, 供氧气充分, 术后苏醒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满足肺包虫手术的麻醉要求。气管导管放置需准确, 管号尽可能大而不损伤声门, 以有利于术中插管内分泌物的吸引。对肺包虫患者最好选择双腔支气管插管, 便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单腔插管者, 要注意吸引负压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过长, 控制呼吸对于呼气末加压 (5~8) cm H2O, 使肺对囊轻度挤压易于完整取出, 对于先心穿刺吸除囊液注入双氧水, 则须严密观察呼吸道有无囊液或双氧水漏入并立即吸净。所有麻醉器械均应清洗消毒, 防止医源性播散。同时我们体会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 最好选择侧卧45度姿势, 这样可避免健侧垫枕对肺部的压迫, 也可减少患肺占位性病变对纵隔的挤压, 从而维持正常的肺胸顺应性, 有利于气体交换。

综上所述, 应用以普鲁卡因为主的静复液维持插管全麻用于肺包虫手术, 是一种安全有效, 经济可靠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丽华, 张少华.34例肺包虫囊肿病麻醉处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4, 10 (6) :347~348.

[2]耿生贵, 谢自明, 邢月琴.103麻醉机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肺包虫手术[J].宁夏医学杂志, 1999, 21 (4) :231.

手术期间 第2篇

人体液体分布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通过细胞膜上 Na+/K+ATP 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 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 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 K+ 为主,细胞外液以 Na+ 为主,Na+ 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 60% 的血浆和 40% 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 15% 分布于动脉系统,85% 分布于静脉系统。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 Na+ 和 CI-)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 Na+ 和 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 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 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 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 Kh 值较静脉端高 4 倍;A 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 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 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

当δ为 0 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 1 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在大多数器官中,血浆蛋白在微血管中的δ值超过 0.9 并保持稳定,但在低氧血症、炎症和组织损伤等病理生理状态下则明显降低。COpmv 代表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COpt 为组织中的胶体渗透压。

通常每日液体摄人量成人大约为 2000 ml。

每日液体损失量包括

(1)显性失水量:尿量 800-1500 ml ;

(2)隐性失水量:肺呼吸 250-450mL、皮肤蒸发 250-450ml;

(3)消化道液体丢失量,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准备时需考虑。消化道液体分泌量及成分见附件 3。

正常机体可自行调节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保持其平衡。

液体治疗的监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尚无简便而直接测定血容量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1、无创循环监测指标(1)心率(HR)

麻醉手术期间患者心率突然或逐渐加快,可能是低血容量的早期表现,但需与手术刺激、麻醉偏浅、血管活性药物作用和心脏功能异常等其他原因进行鉴别;(2)无创血压(NIBP)

一般维持术中收缩压大于 90mmHg 或平均动脉血压(MAP)大于

60mmHg;老年、高血压和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压应该维持较高。血压下降除外了麻醉过深或手术操作,应考虑循环血容量不足;

尿量、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有效指标,术中尿量应维持在 0.5 mL/kg•h 以上,但麻醉手术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影响机体排尿,故尿量并不能及时反映血容量的变化。

颈静脉充盈度、四肢皮肤色泽和温度也是术中判断血容量状态的指标。(3)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SpO2 是围术期的重要监测项目,在组织血流灌注良好的情况下,描记的 SpO2 波形随呼吸变化明显则提示患者血容量不足;SpO2 波形不随呼吸变化,不能完全除外患者血容量不足;(4)超声心动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可有效评估心脏充盈的程度,帮助准确判定心脏前负荷和心脏功能,现逐步成为重症患者术中重要的监测项目。

麻醉手术期间患者需常规监测心率和血压、密切观察尿量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及其与呼吸的相关变化的建议。II a 级

应该维持患者的血压正常(证据水平:A);确保血压仅是一种手段,维持组织灌注是目的(证据水平:C)。II b 级

既往有过心脏病,而目前临床情况稳定的病人,尚未有明确证据显示经食道超声(TEE)是必须常规的监测项目(证据水平:C)。

注 * 采纳应用的建议分类和证据水平法见附件 4,以下的建议均采用同样分级方法。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1)中心静脉压(CVP)

CVP 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 CVP 监测。通常平卧位时压力传感器需放置在右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则应放置于右第四肋间,胸骨右缘水平,并在呼气末(无论自主呼吸或正压通气)记录,应重视 CVP 的动态变化,必要时可进行液体负荷试验;

(2)有创动脉血压(IABP)

有创动脉血压是可靠的循环监测指标。连续动脉血压波型与呼吸运动的相关变化可有效指导输液,若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 >13%,或收缩压下降 >5mmHg,则高度提示血容量不足;(3)肺动脉楔压(PAWP)

PAWP 是反映左心功能和左心容量的有效指标,PAWP 异常升高是心脏容量增加或左心室功能异常的表现;(4)心脏每搏量变异(SW)

SW 是指在机械通气(潮气量 >8ml/kg)时,在一个呼吸周期中心脏每搏量(SV)的变异程度。据研究此指标对判断血容量有很高的敏感性(79%~94%)和特异性(93%~96%)。

SW 是通过 FIoTrac 计算动脉压波形面积得到,SW=(SVmax-SVmin)/SVmean,SW 正常值为 10%~15%,通常 >13% 提示循环血容量不足。

收缩压变异(SPV)或脉搏压变异(PPV)亦与 SW 具有相似临床指导意义。

大手术的患者需常规监测 CVP,重视其动态的变化。重症和复杂手术的患者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SVV 是了解循环容量状态的主要指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建议。I 级

复杂大手术的麻醉期间推荐连续有创血压监测(证据水平:B)。II a 级

麻醉手术期间连续中心静脉压监测是合理的(证据水平:C)。

心脏手术和心脏疾病患者麻醉手术期间 CO 监测是有益的(证据水平:B)。

3、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糖、胃粘膜 pH(pHi)及血乳酸在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注不足时需及时进行动脉血气监测。pH 对于维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分压(PCO2)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两者的差值可反映呼吸对 [HC〇3-] 的影响程度。

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BUN)、肌酐(Cr)等的变化也需进行及时的监测。血乳酸和胃黏膜 pH 监测是评估全身以及内脏组织灌注的有效指标,对麻醉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

贫血状态下机体的代偿机制包括:重视术中动脉血气的常规监测,大手术应常规测定 Hb 和 Hct,以了解机体的氧供情况以及及时了解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变化和血乳酸水平的建议。Ⅱ a 级

Ⅱb 级

既往有糖尿病,而目前临床血糖情况稳定的病人,尚未有明确证据显示必须测定血糖(证据水平:C)。Ⅱa 级

麻醉手术期间推荐及时监测血红蛋白(Hb)或 / 和红细胞压积(Hct)(证据水平:B)。Ⅱb 级

目前临床情况稳定的病人,尚未有明确证据显示手术结束麻醉恢复期间不需要监测 Hb 或 / 和 Hct(证据水平C)。

a.麻醉手术期间及时检测动脉血气是有益的(证据水平:B);

b.麻醉手术期间常规检测血乳酸是有益的(证据水平:C); c.麻醉手术期间常规检测血电解质是合理的(证据水平:C)。d.心输出量增加。

e.全身器官的血流再分布。

f.增加某些组织血管床的摄氧率。

g.调节 Hb 与氧的结合能力,遇到术中出血量较多或液体转移量较大时,应监测血红蛋白含量。(2)凝血功能

大量输血输液以及术野广泛渗血时,均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性描记图(TEG)或 Sonoclot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1、术前容量状态评估(1)病史和临床症状 最后进食时间

呕吐、腹泻、出汗、发热等情况 尿量(利尿药物、糖尿病、尿崩症)

服泻药,术前肠道准备(可导致 2-4L 体液丢失)

烧伤、腹膜炎、肠梗阻、胰腺炎、创伤、出血、严重骨折或骨盆骨折 临床症状见附件 5。(2)体检

体征:意识、脉率、血压、血压的体位变化、颈静脉充盈度、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弹性、体温; 尿量: ≥0.5 ml•kg-1•h.-1;

血流动力学状态。(3)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压积、血钠、尿素、肌酐、尿比重。

2、麻醉手术期间液体需要量包括(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2)术前禁食所致的液体缺失量或手术前累计缺失量;(3)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4)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5)术中失血失液量及第三间隙丢失量。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液体治疗,方可达到维持有效血容量的同时,确保氧转运量、凝血功能和水电解质正常及酸碱的平衡,并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

重视麻醉手术期间患者的液体需求量的建议: I 级

麻醉期间应持续补充患者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证据水平:A)推荐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证据水平:B)Ⅱa 级

麻醉药物导致的静脉血管扩张推荐有效液体治疗(证据水平:C)。

3、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计算应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直至手术结束送返病房。人体的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见附件 6。

(2)术前禁饮食所致液体缺失量和手术前累计液体丢失量

醉手术期间生理需要量和累计缺失量应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补充,主要采用晶体液的建议。Ⅱa 级 Ⅱb 级

临床情况稳定的病人,有证据显示术前应采用口服电解质液体治疗术前累计缺失量(证据水平:C)。Ⅲ级

不推荐肺水肿病人继续晶体液治疗(证据水平:C)。

a.晶体溶液能有效补充机体需要的 Na+、K+、Ca++、Mg++、CI-、HCo3-:(证据水平:B)。

b.胃肠手术患者术前肠道丢掉液体,推荐采用晶体液体治疗(证据水平:C)。c.术前禁饮食所致液体缺失量

术前禁饮和禁食后,由于机体的正常需要量没得到补充,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液缺失,此部分体液缺失量应以晶体液补充。此部分缺失量的估计可根据术前禁食的时间进行计算:以禁食 8 小时,体重 70kg 的患者为例,液体的缺失量约为(4X10+2X10+1X50)ml/hX8h=880ml。

此量在麻醉开始后两小时内补充完毕,第一小时内补液量

=880ml/2+110ml=550ml,手术第二小时补液量也是 550ml,以后是 110ml/h 补液维持生理需要。由于睡眠时基础代谢降低以及肾脏对水的调节作用,实际缺失量可能会少于此数值。手术前累计液体丢失量

部分患者术前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如术前呕吐、腹泻、利尿及麻醉前的过度不显性失液,包括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理论上麻醉手术前的体液丢失量都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开始初期给予补充,并采用与丢失的体液成分相近的液体。

故主要选择晶体液(醋酸林格氏液或乳酸林格氏液),并根据监测结果调节 Na+、K+、Mg2+、Ca2+、HCo3-的含量。如果因低血容量而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该给予胶体液。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循环血容量减少

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区域阻滞和全身麻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通常在麻醉开始即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一般而言,达到相同的容量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少于晶体液。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需及时评估和处理的建议: Ⅱa 级 Ⅲ级

a.不推荐严重脓毒症患者麻醉手术期间采用胶体液体治疗(证据水平:B)。b.胶体溶液更有效补充血管内容量,麻醉手术期使用胶体液补充血管内容量是合理的(证据水平:B);

c.补充与胶体在血管内相同容量效果需要 3~4 倍晶体液且维持时间较短(证据水平:B)。

(3)术中失血量和第二间隙丢失量

术中失血量的评估和处理

手术失血主要包括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丢失及血容量减少,需进行针对性地处理。精确评估失血量可采用称重法,切除的器官和组织会影响失血量的估计。a.麻醉手术中采用等渗晶体液治疗是合理的(证据水平:C); b.采用 pH7.4 晶体液体治疗是有益的(证据水平:C)。

c.给予足够晶体液可有效产生与胶体液相同容量效应(证据水平:B); d.补充与胶体液相同容量效应需要 3~4 倍晶体液(证据水平:C);

e.手术中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采用胶体液是有效 / 有益的(证据水平:B); 补充凝血因子缺乏

逆转华法抗凝药物的作用。每单位(200~250ml)FFP 可使成人增加约 2%~3% 的凝血因子,如给予患者 FFP10~15ml/kg,就可维持 30% 凝血因子,达到正常凝血状态。

FFP 也常用于大量输血及补充血小板后仍然继续渗血的病例,纤维蛋白原缺乏的患者也可采用 FFP。FFP 需加温至 37°C 后再输注。

a.麻醉手术期间推荐按照输注血小板指征补充浓缩血小板(证据水平:C); b.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其急症手术期间采用浓缩血小板替代治疗(证据水平:C)。

c.麻醉手术期间推荐按照输注红细胞指征,补充浓缩红细胞(证据水平:A); d.心脏手术和重症疾病患者应结合病情及时合理补充浓缩红细胞(证据水平:C);

红细胞丢失及其处理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与氧结合,以保证维持组织的氧供。人体对失血有一定代偿能力,当红细胞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才需给予补充。临床研究证实,手术患者在 Hb100g/L 或 Hct 0.30 以上时可安全耐受麻醉手术。麻醉手术中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的补充量: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 实际值 X55X 体重)/0.60。

Hb〈70g/L(Hct<0.21)必须立即输血,重症患者应维持 hb="">100N120g/L(Hct>0.30)建议。

II a 级 Ⅱb 级

尚未有明确证据显示浓缩红细胞补充公式有明显不足(证据水平:C); Ⅲ级

不推荐没有监测血红蛋白(Hb)或 / 和红细胞压积(Hct)情况下输注浓缩红细胞(证据水平:B)。

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丢失及其处理

术中大失血所致凝血功能紊乱的处理主要是针对不同原因治疗,必要时补充一定凝血成分,以维持机体凝血功能正常。凝血因子、血小板的补充主要依靠输注新鲜冷冻血浆(FFP)、冷沉淀和血小板(PLT)。

据北美洲、欧洲的资料,体内仅需 30% 的正常凝血因子或 5%~20% 的不稳定凝血因子即可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但国人尚无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还需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FFP 含有血浆中所有的蛋白成分和凝血因子,其治疗适应证包括:

血小板明显缺少(≤50X109/L)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应补充浓缩血小板。大量失血(>50OOml)补充 FFP 后,术野仍明显渗血时,应输注浓缩血小板。每单位浓缩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增加 7.5~10X109/L。

冷沉淀主要含有 VIII 因子、XIII 因子、vWF 和纤维蛋白原。一个单位 FFP 可分离出一个单位冷沉淀,不需行 ABO 配型,溶解后立即使用。—个单位冷沉淀约含 250mg 纤维蛋白原,使用 20 单位冷沉淀可使纤维蛋白原严重缺乏患者恢复到必需水平。

各种原因引起凝血因子减少并伴有明显手术创面渗血时应输注 FFP、冷沉淀或相应的凝血因子的建议:

Ⅱ a 级麻醉手术期间推荐按照输注 FFP 指征补充 FFP(证据水平:B); Ⅱb 级

麻醉手术期间尚未有床旁定量监测来指导补充冷沉淀和各凝血因子(证据水平:C); Ⅲ级

不推荐输注 FFP 补充患者的血容量治疗(证据水平B)。

术中血小板浓度低于 50X109/L,并出现明显创面渗血时应输入浓缩血小板的建议。II a 级 补充血容量

术中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可输注晶体液和(或)人工胶体液维持血容量,必要时根据上述指征输注血液制品。

术中失血采用晶体液和(或)胶体液及血制品进行补充的建议: Ⅱa 级

Ⅱb 级

尚不确定补充大量晶体液的有益性,对快速大量(>4~5L)输注晶体液常导致明显组织水肿(证据水平:B)。(4)第三间隙丢失量

手术操作可引起血浆,细胞外液和淋巴液丢失;炎症、应激、创伤状态下大量液体渗出至浆膜层或转移至细胞间隙(腹膜、肠系膜、网膜、胸膜、肠腔、腹腔、腹膜后腔和胸膜腔),这部分进入细胞间隙非功能区域内的液体视为进入“第三间隙”的液体,将减少循环血容量并加重组织水肿。

术中缺氧可引起细胞肿胀,导致细胞内液体量增加,均须正确评估和对症处理。根据手术创伤的大小,第三间隙丢失量不同(见附件 7),应适量补充。近年来对是否需要补充第三间隙丢失及补充多少出现明显分歧,第三间隙补充量在“限制性补液治疗策略”中被视为零,在肺手术和脑外科手术也被视为零。

术中的液体再分布量需要采用晶体液进行补充的建议。Ⅱ a 级 Ⅲ级

不推荐对肾功能损伤病人使用高渗晶体液或羟乙基淀粉治疗(证据水平:B)。

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1、治疗液体的选择

晶体液的溶质小于 1nm,分子排列有序,光束通过时不出现折射现象;晶体液的优点是价格低、增加尿量、因其皆视为“等张”液,所以主要可及时补充细胞外液和其中的电解质。

缺点为扩容效率低(3~4 ml 晶体液可补充 1 ml 血浆)、效应短暂(血管内半衰期 20-30min)、可引起外周水肿、肺水肿。临床常用晶体液成分及理化特点见附件 8。

5% 葡萄糖液经静脉输入后仅有 1/14 可保留在血管内,术中除新生儿和 1 岁以内婴儿以外的患儿和成人很少出现低血糖,因为紧张和应激,血糖通常会有所升高,且糖利用受限以及高血糖对缺血性神经系统的不利影响都限制术中使用葡萄糖溶液。

由于葡萄糖最终被机体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其被视为无张液体,含有大量的“自由”水,可从血管内迅速向血管外扩散至组织间,再进入细胞内。5% 葡萄糖液适宜补充机体水分以及配置各种低张液,没有容量效应。

电解质溶液经静脉输入后大部分将分布到细胞外液,仅有 1/5 可留在血管内。

乳酸林格氏液含有与血浆相近的电解质,但 pH 仅 6.5,渗透浓度为

273m0sm/L,乳酸盐不能完全离子化时,渗透浓度仅为 255m0sm/L,成为低渗液体,故对严重颅脑损伤、脑水肿和严重肝脏功能受损患者不宜选用,可给予最接近血浆成分和理化特性的醋酸林格氏液(PH7.4、渗透浓度 294m0sm/L)。

高张氯化钠溶液的 Na+ 浓度在 250~1200mmol 范围内,高张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梯度使水分从血管外间隙向血管内移动,减少细胞内水分,可减轻水肿的形成,兴奋 Na+ 敏感系统和延髓心血管中枢,适用于烧伤和水中毒等患者,使用量通常不能超过(7.5%)4ml/kg,过量使用会因高渗透性引起溶血。(1)胶体溶液

胶体液的溶质为 1~100nm,光束通过时可出现折射现象。胶体液主要适用于①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的患者;②麻醉期间需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胶体液的优点是维持血管内容量效率高(1ml 胶体液可补充血浆 1ml)、持续时间长、外周水肿轻:缺点为价格高、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或肾功能损害,还可引发过敏反应。

(2)明胶

由牛胶原水解而制成,改良明胶具有较好补充血容量效能。国内常用 4% 明胶,分为琥珀明胶(商品名佳乐施®Gelofusine)和尿联明胶(商品名海脉素®Haemercel),分子量约 35 kDa,血浆半衰期 2~3 小时,不影响凝血的级联反应。

佳乐施在体外实验显示有抗血小板作用,海脉素不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明胶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但应注意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大日剂量尚无限制,(3)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

是支链淀粉经部分水解后,在其葡萄糖分子环的 C2、C3、C6 位点进行羟乙基化后的产物。体外平均分子量(70~450 kDa)、羟乙基取代水平(羟乙基化残基的克分子 / 葡萄糖亚基克分子)和羟乙基化的模式(C2/C6 比率)决定其容量效能 / 作用时间和副作用。

HES 主要用于补充血浆容量。应根据失血量和速度、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血液稀释度决定给予的剂量和速度,HES(200/0.5)每日用量成人不应超过 33ml/kg; HES(130/0.4)每日用量成人不应超过 50ml/kg,是目前唯一能够用于儿童的人工胶体液,但 2 岁以下儿童不应超过 16/kg,2~12 岁儿童不应超过 36ml/kg,12 岁以上儿童剂量与成人相同。

输注后能够维持相同容量的循环血容量至少达 6 小时,输注的 HES 分子量小于 60KDa 直接经肾脏排出,大分子量 HES 经α-淀粉酶分解成小分子量后逐渐经肾脏排出,72 小时内 65%H ES 经肾脏排出。

研究显示羟乙基淀粉能够抑制白细胞被激活,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内毒素引起的炎性反应,防止毛细血管内皮功能恶化。

HES 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引起凝血障碍,引起重症患者特别是脓毒症患者肾脏损害,甚至导致其死亡。渗透性肾功能衰竭是包括 HES 在内的胶体影响肾功能的病生理学基础。决定尿液生成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受制约于胶体压差(TTΔ)[GFR=Kfx(ΔP-TTΔ)],AP 为静水压差。

任何非滤过胶体物质在血浆中的蓄积,均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的下降,甚至停止;当胶体液浓度较高,胶体体内分子量较大,其在血浆中蓄积,导致胶体渗透压升高的危险性较大;机体脱水,静水压明显减少时,肾小球滤过明显减少,老年、脓毒症患者和大量给予 HES 时,更易出现少尿或无尿,引起肾脏功能损害。

HES 禁用于脓毒症和进入 ICU 的重症患者。禁用于有肾损伤的患者。一旦出现肾脏损害要终止其使用。使用 HES 的患者应在其后 90 天内监测肾功能,因为有病例报道在 90 天需要进行肾替代治疗。如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须终止 HES 的使用。

(4)胶体复方电解质溶液

长期以来,胶体溶液主要是某种胶体物质溶解在生理盐水中形成的溶液,这样,在使用胶体溶液进行液体治疗时,给予某种胶体的同时也输注了氯化钠,研究显示如果 1 小时内输注 2 升含有生理盐水的胶体溶液,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高氯性酸血症,减少肾动脉平均血流速率,抑制肾皮质的功能,减少尿量。

因此,近年来将胶体物质溶解在醋酸林格氏液,例如 HES(130/0.4/9:1)醋酸林格氏液,明显提高了 HES 注射液的安全性,在有效维持血浆容量的同时,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高氯性酸血症和对肾脏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维持酸碱平衡、维持凝血功能正常、维持肾脏功能、更少出现术后恶心呕吐。(5)人工胶体液

在我国目前可用的人工胶体是明胶和羟乙基淀粉。(6)人血浆白蛋白

分子量约 69 kDa。从人的血浆中制备。5% 的浓度为等张溶液,25% 为高渗溶液。可将细胞间液的水吸人到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快速输入 25% 的白蛋白会导致心衰患者发生肺水肿。

重视人工胶体溶液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的建议: Ⅱ a 级

非严重脓毒症患者,非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麻醉期间采用羟乙基淀粉、琥珀明胶等人工胶体是合理 / 有益的(证据水平:B)。Ⅲ级

不推荐对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羟乙基淀粉溶液(证据水平: C)。

2、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的液体治疗

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患者的不良转归与输液不足或过度输液有关。术中输液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器官功能受损,而过量输液则可引起组织水肿,损害患者的心、肺等脏器功能。

液体治疗的目标是维持与患者心血管功能状态匹配的循环容量,获取最佳心输出量、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满意的循环血容量能够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以对抗手术创伤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避免循环血容量不足,为获得适当的血压,一味减浅麻醉,手术创伤应激导致血管极度收缩,组织灌注受损,影响器官功能。

主张对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患者实施目标导向个体化的输液策略。输液的速度和剂量应是维持心率和收缩压不低于术前的 20%,CVP6~8mmHg,尿量不少于 0.5ml.kg-1.h-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不低于 75%,血乳酸不大于 2mmol/ml,SW 不大于 13%。

脓毒症、休克、烧伤、肠梗阻、肝功能衰竭、心衰、多器官衰竭、颅脑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以及重度妊高症孕妇等复杂手术的液体治疗,应首先判定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综合动态监测的结果,采用适当种类的液体,并针对术中液体的实际需要量进行积极治疗。

重症患者、复杂手术需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改变和术中液体需要量进行液体治疗,以达到良好的组织灌注的建议: I 级

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该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证据水平:B); Ⅱa 级

严重脓毒症患者推荐 6 小时内及时有效液体治疗(证据水平: A);

先兆子痫孕妇多部位水肿,但有效血容量减少,有效液体治疗是合理的(证据水平:C); Ⅱb 级

产妇麻醉期间给予适量羟乙基淀粉溶液可减少低血压发生率(证据水平:C); 前置胎盘及子宫破裂产妇,由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有效液体治疗是合理的(证据水平:C)。

3、麻醉手术前建立满意的静脉通道

满意的静脉通道是术中进行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先决条件。复杂手术术前须常规建立一至两条满意的外周静脉通道(18G 或 16G 留置针,必要时 14G 留置针,见附件 9),并应置入双腔或三腔中心静脉导管。

对于可能发生大出血的复杂手术或紧急大出血的病例,应经皮深静脉置人 12Fr 或 14Fr 导管,建立快速输液系统(RIS),其输液速度可达

1000~1500ml/min。快速输注的液体须加温,以避免术中低体温,须及时补充钙剂,避免枸橼酸中毒,同时还应预防空气栓塞。

4、大量输血(MBT)的处理

大量输血的定义为 3 小时内输入相当于全身血容量 50% 以上的血制品或每分钟输血 >150 ml,常见于严重创伤、复杂心血管手术、产科急诊手术以及原位肝移植手术等危重情况。

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低体温,严重酸中毒。大量出血时,应积极维持正常血容量,维持 Hb>70g/L,确保患者的组织氧供正常,并及时补充 FFP、浓缩血小板或冷沉淀,注意补充 Ca2+,维持正常的凝血机制。

大量输血治疗期间要维持必要的血容量、血红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建议: Ⅱ a 级

重视麻醉手术期间建立满意静脉通道是合理的(证据水平:B);

麻醉手术期间大量输血(MBT)处理,应有治疗方案和处理能力(证据水平:C);

5、麻醉手术期间的血液稀释

Hct 0.45~0.30 时,组织氧供可以维持正常,而且血液的氧运输能力在 Hct 0.30 达到最高。

预计失血多的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术前 Hct 水平(>0.30),麻醉后可以采集患者的一定量血液,室温下保存,同时补充等容量的胶体液,使 Hct 降至 0.30,待出血操作完成后,将所采集的患者血液再回输给患者,后采集的血液先回输,以减少异体血液的输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采血量计算公式见附件 10

6、麻醉手术期间某些电解质紊乱的液体治疗

(1)低钠血症

术中低钠血症主要见于 TURP 时使用大量注射用水冲洗,水经术野血管破口进入循环血液致成稀释性低血钠,严重时患者出现神志改变(椎管内阻滞时)、难治性低血压、心率异常和心律紊乱。患者低血钠伴有细胞外液减少,推荐补充生理盐水。患者低血钠伴细胞外液正常,通常推荐采用呋塞米利尿,同时补充生理盐水。

术中患者出现低血钠属急性,有明显症状时,应补充高张盐水。补充的目标至少要达到血清 Na+125 mEq/L。通常推荐补充钠盐使血清 Na+ 升高的速度不要高于 0.5 mEq/h,速度过快会引起中枢脑桥脱髓鞘(松弛性瘫痪、构音困难、吞咽困难)。

如果患者术中症状严重,推荐补钠的最初数小时内,速度在 1-2mEq.L-1.h-1。0.9%NaCI 的 Na+ 含量是 154 mEq/L,3% 的高张 NaCI 的 Na+ 含量是 513 mEq/L。(2)低钾血症

血清 K+<3.1 mEq/L(心脏病患者 <3.5 mEq/L)不宜进行择期手术,术中血清 K+〈3.5mEq/L,且出现心律异常时,应静脉输注氯化钾;频发室早、室速或室颤时,应将血清 K+ 提高到 5 mEq/L。输注 K+ 最大浓度不应超过 40 mEq/L(经外周静脉)或 60 mEq/L(经中心静脉),以免损伤静脉。

除非有肌肉瘫痪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最大输注速度要小于 20 mEq/h,输入速度过快会导致心跳骤停!补钾后仍有顽固性低血钾者要考虑会有严重的低血镁,必要时静注硫酸镁,有利于血清 K+ 恢复并维持正常。补钾前要确认肾功能正常,即见尿补钾,补钾时要定时复查血清 K+ 水平。(3)其他电解质异常

见教材。

7、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标

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避免输液不足引起的隐匿性低血容量和组织低灌注,及输液过多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组织水肿,必须保证满意的血容量和适宜的麻醉深度,对抗手术创伤可能引起的损害,保证组织灌注满意,电解质正常,酸碱平衡,内环镜稳定,器官功能正常。

满意的循环容量和适宜的麻醉深度对保证手术患者器官功能正常十分重要的建议: Ⅱ a 级

推荐维持充分器官组织血液灌注,避免全身严重酸中毒(证据水平: B); Ⅱb 级

避免过多液体治疗,有助胃肠手术患者的肠道早期快速恢复(证据水平:C); 术后病情许可推荐尽早开始口服液体治疗(证据水平:C)。

专家组:吴新民、于布为、薛张纲、徐建国、岳云、叶铁虎、王俊科、邓小明 执笔人:黄文起、许幸

手术期间 第3篇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16-02

1临床资料

患者的年龄55~73岁,平均64岁,病程8个月至10年,平均5年,主要症状有尿线细、夜尿增多、排尿无力、排尿困难,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手术时间35~130min,平均82.5min。术毕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宽胶布固定牵引在大腿内侧。术后均用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1~3d,留置导尿管3~5d,常规补液、止血、抗炎、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2护理

2.1术前护理

(1)完善各项化验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做好各方面检查.评估患者是否是TURP的适应证,必要时要改善相关的病症后再行手术。测定尿流率:每秒最大尿流小于10ml,残余尿小于50ml者为手术适应证;有全身出血倾向、精神障碍、带心脏起搏器者不能做此手术。

(2)术前护理时要注意,如果患者有急性尿潴留的应下双腔气囊导尿管,做到充分引流;如入院前已留置尿管数日的患者,应抗炎治疗一周后再行手术;带管者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起到自然冲洗作用,防止尿路感染,使病人维持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

(3)术前常规备皮,术前供1d用番泻叶10g泡茶引用,以软化大便;睡眠欠佳者睡前可肌注鲁米那10mg,使病人夜间充分休息;术晨禁食水,给予清洁灌肠,术前准备好膀胱冲洗装置及无菌生理盐20000到30000ml。

2.2术中护理

(1)进入手术室前要和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查对病人并接入手术间,给病人介绍手术室环境,安抚病人的情绪。手术开始前要检查用物是否完备,手术器械消毒是否合格,以确保手术能按时进行。

(2)手术体位是截石体位,要与病人沟通和解释取得配合,患者双腿分开的角度在100~120度左右,腿架高度不宜超过30CM,脚架上的腘窝处给予棉圈托垫,用约束带轻轻固定好双腿,以防滑落。如有年老或者瘦弱者需在骶尾部放置体位啫喱垫,双腿分开家督不能过大,动作要轻柔,让病人体位得以比较舒适,预防压疮。

(3)术中观察病人情况,腹部有无鼓胀,维持电解质的平衡,严密监护心电、血压及心率,SaO2和电解质的变化,对体弱和心肺功能不全者尤其注意观察。减少冲洗液的吸收,要经常排空膀胱,防止膀胱过度充盈。保持冲洗管的通畅,及时更换冲洗液体,出入水口应小于60CM,一般冲洗瓶底与病人心脏的距离为60~70CM,以降低冲洗压力。

(4)手术完毕后,给留置的尿管做好标示,检查病人皮肤的完好性,尿管是否通畅,护送病人回病房时,要固定好尿管和冲洗管,避免钱呀脱落,保持两管的通畅,防止血块的形成,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

2.3术后护理

(1)患者回病室后,及时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用生理盐水快速滴入进行膀胱冲洗,根据洗出液颜色调节冲洗速度,注意出入是否平衡,冲洗液的温度控制在20℃~22℃,切忌温度过高而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2)妥善固定尿管,防止尿管扭曲、受压、打折.根据冲洗液的颜色调整冲洗速度,必须保持冲洗液进出速度一致.假如术后出现三腔气囊尿管堵塞现象,用力挤压尿管和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尿管,及时将血块和部分组织碎片吸出,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而使膀胱内压增加,引起前列腺窝创面凝固层脱落而出血。

(3)注意观察有无TURP综合征(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抽搐痉挛、昏睡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的发生,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急查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遵医嘱应用高渗盐水、脱水剂、利尿剂、强心治疗等。

(4)疼痛的观察及护理:膀胱颈痉挛为TURP术后常见并发症,且发生率较高,主要因为膀胱创伤及手术刺激,留置尿管使膀胱敏感性增高,而致膀胱颈痉挛.另外情绪紧张也可诱发膀胱颈痉挛,表现为明显下腹胀满感,急迫的排尿感以及膀胱冲洗不畅、冲洗液返流及导尿管周围有尿液流出.及时肛塞消炎痛栓一枚或肌注VK3,如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经分散并转移其注意力用药后迅速缓解,因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有效,未有患者因膀胱无抑制收缩而引起出血的病例发生。

(5)预防感染的发生:每日用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及尿管周围,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管位置,防止尿液返流引起逆行感染。

(6)排尿护理:一般术后36~48h冲洗液无明显血色后可停止冲洗,3~5d拔除尿管。导尿管拔除后有些患者有尿失禁或尿频、尿急,向患者说明为暂时现象,安慰患者.消除尿失禁患者怕难为情心理,加强护理,及时更换尿湿的内裤、床单等,必要时用男性接尿袋接尿,对用接尿袋效果不好时,试用中小号保鲜袋接尿,保持床单干燥,并指导患者进行肛门括约肌收缩锻炼,尽快恢复排尿功能.鼓励患者多饮水,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

3结果

TURP患者经过上述治疗护理后,术后住院天数最长10d,最短3d,平均6.5d;术后随访1年,患者均排尿通畅,无永久性尿失禁、尿频、尿急、尿痛,夜尿0~3次。如患者术后2周再次出血,重新留置导尿管冲洗,止血治愈。

4討论

烧伤患者手术期间的并发症观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医院曾经医治过的60例患者在手术期间所发生的并发症做出总结, 男36例, 女24例;年龄16~65岁。烧伤总面积为50%~95%, TBSA平均 (68±5) %, 其中深二度、三度和三度以上面积为54%~82%, 平均为 (60±8) %。烧伤原因:火焰烧伤31例, 热液烫伤20例, 水泥烧伤9例。

1.2 研究方法

观察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查看往年患者病例, 用来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早期切 (削) 痂植皮术, 因为坏死组织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切痂就是除掉病灶和感染源, 患者的免疫功能随之得以改善, 侵袭性感染得以控制。方法:对32例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在其伤后3~7d进行“清创+生物敷料包扎术”或者“清创+削痂+生物敷料包扎术”, 在伤后8~21d进行“溶痂期补削痂+植皮术”或“剥痂+植皮术”, 伤后22d以上进行“肉芽创面植皮术”。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也可以提高植皮的成活率, 在休克平稳或其他的合并症基本控制后行植皮术不易导致手术的失败和感染的扩散。

2 结果

通过研究得出结果:低体温28例, 血容量不足47例, 低血压42例, 呼吸道梗阻24例, 苏醒延迟23例, 创面出血42例, 带蒂皮瓣撕脱17例, 游离皮片移位31例。另见图1。

临床表现较为突出的现象: (1) 精神状态:较多的为兴奋状态, 有时候会出现幻觉、谵妄、淡漠或者神志恍惚。但有时却很正常, 神志很清醒, 严重的患者最后也可能昏迷。 (2) 体温:较多为稽留热或者弛张热, 发热前有轻微的寒颤。晚期或临终前可出现低体温状态。 (3) 脉搏、心率加快, 与体温波动相适应, 有时达140次/分, 后期心力衰竭或心搏骤停。 (4) 呼吸明显加快 (40~50次/分) 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5) 血压:临终前血压渐下降。

3 讨论

3.1 关于休克期的静脉输液

皮肤的大面积烧伤会导致皮下血管的通透性增强, 从而引起休克, 为防治这一情况的发生, 我院主要采取的方法是静脉输液。国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很多输液公式, 较常使用的主要是上海公式和重庆公式等等, 这两个公式基本上都属于胶体、晶体并重的公式类型。在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中输液需要能够增加细胞外液用以维持血容量, 细胞外液主要以含钠离子的溶液为主, 所以我院在患者烧伤后的第一个24h给予静脉输入含钠的晶体液, 同时适量的补充胶体。因为单一的输入晶体液容易增加患者身体的负荷, 从而阻碍组织水肿的消退, 增加了感染率。我院主张治疗烧伤要从全局考虑, 帮助患者平稳、平安的度过危险期, 为以后的恢复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此外, 在抗休克时, 患者应该注意强心、保肾。从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烧伤休克的病死率明显减少。

3.2 关于深度烧伤的早期切削痂

医院在早期的时候, 由于医疗设备、药物条件等额的匮乏, 对15%~20%以下小面积的深度烧伤普遍采用焦痂切除和植皮的治疗方案。自1962年大面积三度焦痂切除+大张异体皮打洞嵌植小片自体皮的方法救治特大面积Ⅲ度烧伤成功后, 切痂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被改进。切痂技术通过大量研究后, 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技术, 如分期、分次切痂、削痂、剥痂以及酶脱痂等等。通过烧伤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 大面积Ⅲ度烧伤患者切痂的治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对于烧伤患者所出现的休克期, 我院采用切痂或者植皮的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烧伤深度过深而很难辨别正常细胞和组织, 从而误伤正常组织, 对此在护理过程中, 密切关注创伤面的愈合情况以及其他的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自然愈合能力的烧伤, 我院不主张使用切 (削) 痂手术, 提出使用药刀结合的方法快速除痂, 这样能够最大的保护正常细胞和组织。通过这些治疗, 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4 结论

通过以上临床或研究证明得出以下结论:

4.1 加强对烧伤休克期复苏方案的改进、加强对氧自由基损伤防治和临床研究

(1) 应对烧伤休克期复苏方案进行改进, 采用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学, 修正传统的输液公式。 (2) 应开展休克期输全血、延迟复苏、休克期肠道缺血、细菌内毒素移位及氧自由基损伤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应此基础上提出防治休克的三个重要目标:及时、快速、充分的液体复苏, 预防或者纠正显性休克;迅速恢复对肠道的供血, 改善隐匿性休克;防治氧自由基的损伤。

4.2 加强对大面积烧伤的救治、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防治与临床研究

(1) 从对重症烧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可知, 烧伤休克、感染、炎症介质失衡是导致脓毒症、MODS的重要原因, 明确了烧伤脓毒症的诱因、临床特点及转归; (2) 应实行符合烧伤临床实际的并发症诊断标准, 从而总结并制订该地区范围内烧伤并发症防治的综合措施; (3) 建立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研究的相关研究方法, 研究其变化规律、信号传导及调理机制。

摘要:目的 在烧伤患者的手术期间最容易发生低体温、血容量不足和低血压、呼吸道梗阻、苏醒延迟、创面出血、带蒂皮瓣撕脱以及游离皮片移位等一些并发症[1], 及时的发现并处理好并发症, 有利于手术的成功。方法 对60例深度烧伤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并发症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较为突出的有:血容量不足、低血压、创面出血、游离皮片移位。结论 针对研究成果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烧伤,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郭华芹.烧伤患者手术期间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1) :51-52.

[2]黄晓华.基层医院救治成批烧伤患者的手术室配合[J].护理与康复, 2008, 7 (5) :380-381.

[3]邹林菊.重度电烧伤患者的急救及并发症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9, 8 (6) :50-52.

手术麻醉期间循环骤停的临床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4~73岁。ASA分级1级8例、2级18例、3级4例, 其中术前血红蛋白低于80 μg/L者6例, 严重小儿漏斗胸合并鸟颌畸形2例, 心电图ST-T改变8例, 急诊手术4例, 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2例。手术种类:股骨骨折4例, 肝癌、胆道手术4例, 输尿管、肾实质切开取石手术2例, 膀胱癌根治术2例, 巨大腹膜后肿瘤切除2例, 食道癌根治术2例, 直肠癌根治术4例, 阑尾切除2例, 全子宫切除术2例, 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剖宫产术2例, 腭裂修复术2例, 心内直视修补术2例。麻醉方法:分离麻醉2例,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12例, 硬膜外麻醉16例。

1.2 方法

一旦发生呼吸循环骤停, 立即保持气道通畅, 面罩加压人工呼吸 (在病房先用简易呼吸器控制呼吸) 或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胸外心脏按压, 其中2例为鸟颌畸形插管困难行气管切开。胸外心脏按压10例, 心脏按压2例, 胸内按压2例。电击除颤14例。复苏用药:肾上腺素 (0.5~6 mg)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纠正酸碱平衡, 脱水利尿, 头部降温、止痉等。

2 结果

①神经反射引起的循环骤停4例, 其中2例是胆心反射, 由于缺乏经验及急救准备延误抢救机会导致死亡。2例肺癌, 术中缺氧、CO2潴留, 加上手术刺激致循环停止, 复苏后带管自动出院死亡;②麻醉失误4例, 其中全脊髓麻醉2例, 硬膜外效果欠佳, 复合吸入麻醉安氟醚过量 (国产麻醉机安氟醚加入过量, 超过上限) 2例。4例中复苏成功不留后遗症2例。另2例腭裂术毕患儿未醒, 带管子回病房, 出现纵隔、皮下大量气肿心跳骤停死亡;③支气管痉挛2例, 缺氧致呼吸心跳停止, 经抢救后复苏成功, 1个月后出院, 留有轻度精神症状及大小便失禁;④隐性大出血8例, 其中2例肝癌破裂, 2例巨大腹膜后肿瘤, 4例直肠癌根治术中急性大出血致循环骤停。复苏过程中4例心脏始终不跳, 2例反复3次出血死亡, 2例复苏后送ICU, 循环不稳, 心脏再次停跳死亡;⑤肺动脉栓塞2例, 股骨骨折术中发生肺动脉栓塞, 致呼吸心跳骤停死亡;⑥心脏因素4例, 其中2例体外循环直视下室缺修补, 由于供血过快, 心脏过胀, 致心肌撕裂伤, 心脏停搏死亡。2例妊娠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 缺氧发作死亡;⑦综合因素6例, 其中2例小儿漏斗胸合并鸟颌畸形在分离麻醉下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术中失血较多, 麻醉后又出现通气困难, 缺氧致心脏停搏, 紧急气管切开抢救成功。2例直肠癌根治, 术中出血多, 容量不足, 在双氧水冲洗腹腔时出现循环骤停, 抢救成功;2例直肠癌术后送病房途中突发循环骤停, 抢救成功后自动带管出院。

3 讨论

麻醉期间出现的循环骤停原因很多, 如神经反射, 药物因素, 缺氧, 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 循环容量不足, 心脏直接受刺激等, 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互为因果[2]。通过对30例循环骤停原因的分析, 可以看出, 手术麻醉期间发生循环骤停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患者本身病理生理的因素, 也存在手术麻醉方面的因素。吴文林指出, 有多种因素可引起循环骤停, 但麻醉处理上的错误是常见而且可以预防的一个因素。因此, 重视手术麻醉期处理是预防和减少循环骤停的根本措施:①重视术前病情评估, 熟悉患者的情况, 明确术前合并症可能对手术安全性带来的威胁、影响, 向术者、家属交待, 同时制定周密的麻醉计划。本组术前6例已存在贫血, 8例心电图ST-T波改变, 均未做任何特殊处理。2例为鸟颌畸形, 术前应考虑插管困难的可能, 不应只作简单的分离麻醉;②高技术水平, 规范操作程序, 本组意外事件中, 包括有技术失误、麻醉处理欠佳、以及抢救不力等, 麻醉医生面对的是处于麻醉状态下的患者, 术中任何细微的变化, 必须引起重视, 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严格各项操作规程, 才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③手术麻醉期, 切勿粗心大意, 不做预防急救准备:本组复苏成功的10例, 就在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而其中6例 (胆心反射, 全脊髓麻醉, 辅助过快过量) 在患者出现先前症状时未能及时发现, 当循环骤停时, 又由于无面罩、呼吸囊、急救药等延误了抢救时机。手术有大小, 麻醉无大小, 任何手术都要准备齐抢救物品和器械。④手术中切勿过份依赖监护仪, 而忽视了尿量、失血情况、出入量等, 要随时了解手术情况, 与术者同步, 调节好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出入量平衡, 对预计大出血手术, 提前备好血源。

参考文献

[1]吴业明, 肖振球.国内肛门直肠手术麻醉临床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01) :129-130.

手术期间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开展时间为2010年1月~2014年6月, 共入选研究对象39例, 39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条件下行妇科盆腔肿瘤麻醉手术, 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 (37.35±6.50) 岁, 体征指数 (BMI) <30 kg/m2,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ASA) 分级Ⅰ~Ⅱ级。随机将38例患者分为3组, 分别为Ⅰ组、Ⅱ组、Ⅲ组, 每组共有患者13例, 3组患者在年龄、体重、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严重心、肺、神经等系统疾病, 术前严重贫血等疾病。

1.2 方法

1.2.1 麻醉术前准备

连接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胸阻抗监测仪, 开通1~2条静脉通路, 同时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

1.2.2 麻醉诱导

先为患者开通1~2条静脉通道, 然后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进行静脉注射,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 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2μg/kg。受控纯氧呼吸3 min之后进行气管插管, 并对呼吸参数进行调整。诱导之后留置导尿接袋, 对尿量进行记录。

1.2.3 麻醉及手术

机械通气的同时对肺泡有效浓度进行调节, 麻醉诱导之后20~60 min开始手术, 术前、术中按照实际需要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

1.2.4 液体检测

麻醉诱导前对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进行记录。麻醉手术期间喊着突然出现心率加快, 可能是低血容量的表现, 但是应该与手术刺激等因素相结合进行鉴别;血压监测通常使用无创袖带血压, 收缩压维持在90 mm Hg以内, 或者平均动脉血压维持在60~90 mm Hg以内;术中对患者尿量、四肢皮肤色泽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 (n) ,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F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液体监测结果:三组患者最大血浆稀释度和最大血浆容量扩张量均出现在45 min, Ⅲ组峰值略低于其他两组。Ⅱ组的下降支最陡峭, 三组患者之间液体监测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图1。

3 讨论

在手术及麻醉期间, 液体动力学在治疗循环血量不足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液体一旦进入到患者体内之后可能会积蓄在血管中, 这种情况下液体治疗的有效性就会很难得到实现, 而液体动力学说一经提出之后, 静脉输液在患者体内代谢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一种可能[2,3]。

麻醉诱导可以使静脉输液的稀释作用得到增加[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经过诱导之后血管外转移量呈负值, 尿液生成速率在1 ml/min之内, 液体主流率在100%以上, 由此可见麻醉诱导会导致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尿液排泄速度变慢, 静脉补液的扩容效果得到增加。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维持的一种重要措施,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量, 弥补液体的缺失, 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 同时还可以避免器官功能受到损伤[5]。本次研究中患者最大血浆稀释度和最大血浆容量扩张量均出现在45 min, Ⅲ组峰值略低于其他两组, Ⅱ组的下降支最陡峭, 3组患者之间液体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整个治疗过程来看, 麻醉期间患者尿液排泄量会减少, 手术操作会使液体在组织间隙出现潴留, 增加肾小管和血管的负担, 在液体监测下, 利尿剂改善组织水肿的效果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黄文起.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007)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15 (6) :422-426.

[2]杜园园, 于布为.异氟烷麻醉下妇科手术期间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液的液体动力学特点[J].上海医学, 2009, 18 (1) :11-18.

[3]王玉红, 夏亲华.妇科术后尿潴留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中医药导报, 2014, 21 (3) :133-135.

[4]黄小红, 管玉梅, 吴泉玲, 刘蒙丽, 朴春玉, 刘海英, 陈莉, 谢小玲, 陈秀霞, 谌丰.压力带与抗栓泵联合使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31 (7) :523-525.

手术期间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80例, 男43例, 女37例, 年龄18~62 (31.32±12.76) 岁, 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18例, 行上肢骨折内固定术36例, 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16例, 脊柱内固定术10例, 手术时间20~320 (74.16±38.87) min。所有患者术前体温、肝、肺、肾功能均正常, 排除系统性疾病、脏器功能不全等患者。

1.2 方法

参照相关规定建立一套完整的骨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对预防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用药时限等作出详细规定, 并组织医师学习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医护人员对骨科手术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案例进行分析, 加强培训指导, 规范临床医师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定期对骨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 发现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及时告知并提出合理性的改进意见[2]。用药方案为术前0.5~2h或刚开始诱导麻醉时使用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进行感染预防处理, 用药时间控制在24h内, 如有必要可延长至48h;手术时间超过3h或术中出血量超过1 500ml时, 追加一次抗菌药物;术后白细胞数目在11.0/L以上、C反应蛋白计数在10mg/L以上时, 可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用药时间[3]。术后48h将引流管拔除, 每3~5天进行一次换药, 换药的间隔时间应根据切口愈合及感染情况确定。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术后病率、退热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等指标。术后4h进行1次体温测量, 最高体温大于38.5℃的为体温异常;切口部位局部红肿、硬结, 挤压有痛感, 表面渗出阳性的分泌物即可断定为切口感染[2]。

2 结果

2.1 体温异常、切口愈合、切口感染及平均住院时间、各项费用情况

见表1。

2.2 用药时机

术前30min~2h内使用抗菌药物41例, 用药率为51.25%,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37例, 术后72h停药占46.25%。见表2。

2.3 用药种类及使用率情况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 占61.25%, 包括头孢硫脒、头孢替安、头孢曲松钠, 单一使用克林霉素5例、单一使用左氧氟沙星7例, 单一使用甲硝唑4例。联合用药占18.75%, 其中以使用头孢替安联合甲硝唑为主。见表3。

3 讨论

骨科手术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切口手术3种类型, 其中Ⅰ类切口手术一般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4], 但由于手术部位、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等情况存在差异,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 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目前, 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在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应用时间过长,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而国内的一些医疗结构普遍存在围手术期抗菌药为应用时间过长的现象;二是用药范围过广, 一般具有高危感染因素的患者才会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但一些医院存在超范围应用、联合用药等问题;三是选药不合理, 不同的病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但由于一些医师经验不足, 无法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判断, 导致选择抗菌药物的盲目性。

针对于以上问题, 规范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间抗菌药物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用药调查表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 占61.25%, 包括头孢硫脒、头孢替安、头孢曲松钠, 以及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 切口感染率为2.50%, 平均住院时间为 (8.08±3.16) d, 抗菌药物费用为 (50.16±30.62) 元。术前30min~2h使用抗菌药物41例, 术后用药37例。通过实行用药监控措施, 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合理干预, 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费用开支, 改善抗菌药物应用效果。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仍需加强监管, 促进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间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田鹏, 秦小容.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监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10) :855-857.

[2]严汝庆, 汤伟光, 吴闯, 等.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3, 8 (2) :180-182.

[3]吴爱梅, 余栋, 崔伟堂, 等.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处方药, 2015, 14 (2) :24-25.

手术期间 第8篇

关键词:低气腹压力,腹腔镜手术,高碳酸血症

腹腔镜手术中, 高碳酸血症为CO2气腹期间的常见并发症, 可严重抑制患者的循环、呼吸功能, 应对较为棘手[1]。本研究针对此种病例, 应用低压力气腹, 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并降低了中转开腹或暂停手术率, 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并发高碳酸血症患者, 年龄34~50岁, 平均 (45.2±1.7) 岁, 高碳酸血症在气腹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 (32.2±9.3) min。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无颅内疾患, 无糖尿病及高血压, 无肾、心、肝、肺功能障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子宫操作约2 h。

1.2 方法

取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0.3 mg于麻醉前30 min肌注, 患者麻醉药物及方法均相同。全麻诱导:取顺阿曲库胺, 舒芬太尼, 异丙酚, 咪达唑仑静注, 气管插管后予以机械通气。于30 min内, 在诱导的同时, 取HES 130/0.4溶液8~10 m L/kg输注。取乳酸钠林格液在术中维持补液, 剂量为4~6 m L/ (kg·h) 。麻醉维持:取顺阿曲库胺静脉持续输注, 取七氟醚辅助吸入, 使呼气末浓度于1.2%~1.4%范围内维持。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平均动脉压 (MAP)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心率 (HR) 监测。应用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对每分钟的通气量进行设定, 呼吸频率 (RR) ×潮气量 (VT) =每分钟通气量 (VE) , 高碳酸血症未发生前, 维持气腹压力在14 mm Hg。

1.3 指标观察[2,3]

当患者气腹后呼气末检测PETCO2>45 mm Hg, 且水平有所上升, 观察组取低压力方案应用, 气腹压力14 mm Hg降至8 mm Hg。为防手术空间因低气腹压力狭小而增加手术难度, 使气腹压力降低的同时, 对肌肉松弛剂的用量增加。对照组取过度通气方案治疗, 若严重高碳酸血症则手术暂停, 中转开腹或将CO2排除。指标观察:于T1:建立气腹前;T2:建立气腹后5 min;T3:并发高碳酸血症后;T4:予以过度通气或调整为气腹压力5 min后;T5:过度通气15 min或低气腹压力15 min;T6:过度通气30 min或低气腹压力30min;T7:过度通气1 h或低气腹压力1 h。对动脉血抽取, p H值、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进行检测, 并记录气道阻力峰压值 (Pawp) 、PETCO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手术均成功实施, 对照组中转开腹2例, 暂停手术7例。观察组皮下气肿15例, 对照组16例。观察组T4~7时间段PETCO2指标、Pawp指标、Pa CO2指标均较T3低 (P<0.05) ;p H较T3高 (P<0.05) 。相较对照组, 观察组T4~7PETCO2指标、Pawp指标、Pa CO2指标明显降低 (P<0.05) , p H明显增加,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分析本研究中, 高碳酸血症的发生原因, 两组病例多有皮下气肿发生, 可能与CO2气体在腹内持续高压时经腹膜入孔处向皮下溢入相关。观察时未发现皮下气肿者, 与CO2气体经腹膜损区向腹膜外组织溢入, 诱导气肿形成可能相关。在腹膜外或皮下组织, CO2促使气肿形成时, 相较腹膜, 吸收更容易, 增加了高碳酸血症概率[4,5]。

本次观察组应用低气腹压力方案, 手术均成功实施, 对照组中转开腹2例, 暂停手术7例。观察组皮下气肿15例, 对照组16例。观察组T4~7时间段PETCO2指标、Pawp指标、Pa CO2指标均较T3低;p H较T3高。相较对照组, 观察组T4~7PETCO2指标、Pawp指标、Pa CO2指标明显降低, p H明显增加。相较对照组和T3时, Pa CO2与PETCO2明显降低, p H较T3和对照组明显升高, 表明可有效缓解高碳酸血症。分析机制为腹膜在低气腹压力后, 相对减少了CO2的吸收, 呼气末时, 肺部小气道关闭更难, 为CO2的排出创造了条件, 气腹压力较高时, 明显增多了CO2向组织间隙逸入量, 使CO2在腹膜外组织或皮下组织的吸收加速。CO2在气腹压力下降后, 向组织间隙逸入的量明显减少, 使腹膜外或皮下组织对CO2的吸收容量和速度降低。对照组Pawp较观察组高, 为高气腹压力时, 明显降低了肺与胸廓的顺应性。胸廓外压时, 皮下气肿增加, 增加了气道平均压与峰压, 过度通气, 易使气压伤风险增加。故低气腹压力气腹, 对气压伤的发生有防范效果, 但低气腹压力时手术空间狭小, 操作较难。增加肌松剂的剂量, 在8 mm Hg的气腹压力下, 可利于腹壁膨出。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均=3.872, P<0.05

综上所述, 在腹腔镜手术期间, 应用低气腹压力, 对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有防范效果, 并使中转开腹和暂停手术的概率降低。

参考文献

[1]元玉忠, 胡三元, 孙昭辉, 等.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环境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3, 18 (4) :234.

[2]陈方敏, 曾甫清, 赵军, 等.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并发高碳酸血症的原因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26 (10) :712.

[3]邵雪泉, 程李健, 赵柯敏, 等.腹腔镜胆曩切除术后病人转运途中sp02监测[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8 (10) :62-63.

[4]李悦, 张国庆, 张国华,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二氧化碳腹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23 (1) :66.

手术期间 第9篇

关键词:右美托嘧啶,心脏手术,麻醉诱导,血流动力学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度特异性及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 作为麻醉辅助药, 有镇静、镇痛及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等作用, 不良反应少而轻[1]。本研究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麻醉对成人心脏病手术麻醉诱导期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心脏手术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麻醉, 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脏瓣膜置换 (n=27) 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n=9) 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M组) 和右美托咪定组 (D组) , 每组18人。排除EF<40%、左主干狭窄>50%、左束支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凝血功能障碍、麻醉药物过敏和严重肝、肾、呼吸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1.2 方法

麻醉前30min肌内注射安定0.2mg/kg和东莨菪碱0.006mg/kg, 麻醉诱导:两组均采用芬太尼5μg/kg, 咪达唑仑0.05~0.1mg/kg, 哌库溴铵0.2mg/kg丙泊酚1mg/kg行麻醉诱导。右美托咪定组加用右美托咪1μg/kg静脉注射, 输注时间超过10min, 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所有患者在20s内完成气管插管, 以Drager麻醉机械通气,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气压在35-45mm Hg。低温体外循环中, 以丙泊酚1~4mg/ (kg·h) , 舒太尼0.05μg/ (kg·min) 维持麻醉。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记录基础 (T0) 、右美托咪定注后5min (T1) , 麻醉诱导后2min (T2) , 气管插管后1min (T3) 、3min (T4) 、5min (T5) 的心率 (HR) 和平均动脉压 (MAP) 。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 计量数据以表示, 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以频数及构成比表示, 采用χ2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各时点HR和MAP的比较, 与基线水平比较, 对照组T2、T4、T5时点和右美托咪定组各时点MAP显著下降 (均P<0.05) , 对照组气管插管后各时点HR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 右美托咪定组在给予右美托咪定后各时点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 (均P<0.05) 。见表2。

3 讨 论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 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增加中枢脑干蓝斑核副交感神经的输出, 减少交感神经输出, 降低血压和心率[2]近年来, 大量基础和临床试验证实, 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和抗交感作用, 减少由于气管插管、手术应激、麻醉苏醒和拔管引起的高血流动力学反应, 减慢HR、降低BP, 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产生遗忘作用[3]。在心脏手术麻醉诱导中右美托咪定是否发挥这样的作用仍未被证实。

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 麻醉诱导期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加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4]。心脏麻醉过程中多采用低剂量的麻醉药物进行诱导和维持。在气管插管过程中, 局麻药利多卡因和硝酸甘油等并不能有效的控制血流动力学异常。右美托咪定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可以有效抑制应激状态下异常增高的血压和心率, 稳定血流动力学, 还可以减轻心肌缺血, 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5]。

本实验证实, 在对行心脏手术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过程中, 对照组在静脉注射麻醉诱导药物后, 血压和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 可能与所使用麻醉药物的对血压和心率的作用有关。随后的气管插管刺激使对照组插管后各时点的血压和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增加, 而右美托咪定组的血压和心率变化不大。因此, 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拮抗血流动力学异常。

右美托咪定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受剂量和给药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 快速注射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 能直接激活血管平滑肌的α2受体, 产生血管收缩的效果, 而缓慢泵入则可消除这一不良的心血管反应。因此本实验选择持续缓慢静脉输入药物的给药方法, 以消除一过性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与咪达唑仑相比, 右美托咪定在心脏麻醉中, 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可以有效抑制应激状态下异常增高的血压和心率, 稳定血流动力学, 还可以减轻心肌缺血, 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因此,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心脏手术的麻醉中, 可以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减少吸入气体的用量, 稳定血流动力学, 对心肌发挥保护作用。本实验为心脏手术提供了新的麻醉方案。

总之, 在心脏手术诱导中, 应用右美托咪定能有效辅助芬太尼麻醉, 控制血流动力学反应, 同时减少吸入麻醉剂的用量。

参考文献

[1]Schaffrath E, Kuhlen R, Tonner PH.Analgesia and sedation inintensive care medicine[J].Anaesthesist, 2004, 53 (11) :1111-1119.

[2]张艳梅, 金强.右美托咪定对脑动脉瘤手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和安置头架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7 (8) :53-54.

[3]Okada H, Kurita T, Mochizuki T, et al.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of dexmedetomidine on global ischaemia in isolated rat hearts[J].Resuscitation, 2007, 74 (3) :538-545.

[4]Pirat A, Akpek E, Arslan G.Intrathecal versus IV fentanyl in pediatriccardiac anesthesia[J].Anesth Analg, 2002, 9 (55) :1207-1214.

上一篇: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下一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