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与排水范文

2024-06-09

降水与排水范文(精选3篇)

降水与排水 第1篇

目前, 常见的降水、排水方法有:明排水法, 井点降水法等。每种方案因特点和施工工艺的不同, 适合用于不同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 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工程特点, 选择合适的方案。选择方案时, 应根据现场土质的特点以及施工设备等因素, 选取符合要求, 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1 明排水法

明排水法又名集水井排水法, 是采用疏、截和抽的方式, 对基坑进行排水的施工作业。首先沿坑底一带或者中间挖一道泄水沟, 在其底部置一聚集水的井, 使基坑内的水经过泄水沟汇入井中, 再用抽水泵将其排出坑外。

假设水坑比较深, 就要选用分层排水方法, 把排水沟挖深。集水井也要挖深, 逐渐到达设计要求, 。明排水法设备单纯, 排水简单, 在实际中应用大多数被人们采用。明排水法适合于渗透系数为7.0m/d~20.0m/d的土质, 降水深度不超过5m。明排水方法使用水流大的粗粒土层, 也能运用渗流小具有粘性的土层进行排水降水, 并不适用砂土以及粉土层排水, 因地下水深的位置将带走土层里粒径小的土颗粒, 产生流沙现象。对于排水方法来说, 在采用上述的明排水方法中, 由于出现的相关原因, 则会出现集水井和相应的沟内出现不通畅排水问题。对于不通畅的排水问题, 主要涉及到设计不合理的排水沟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 就不能保证让水有效地排入集水井, 造成降水困难的情况, 不能满足施工的降水深度要求。所以, 根据上面的情况分析, 相对应的有效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进行开挖基坑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集水井和排水沟涉及到的施工问题, 保证其能够有效的施工长度;第二, 注意把一定数量的排水和集水井设置在基坑的周围, 保证坡脚能够具备超过30mm的距离;另外, 通过保证和基础外边一定距离, 有效防止对于基坑施工的影响;第三, 为了保证流水的通畅程度, 应该保证梯形截面的排水沟, 深度在50cm左右, 具有不小于40cm的宽度, 并且一般保持0.1%~0.5%的坡度要求;第四, 为了避免出现堵塞情况, 应该对于淤泥进行必要处理, 定期对于排水沟进行检查;第五, 通过具有一定面积的盲沟的有效设置, 能够保证快速排除地下水。针对不通畅的集水井问题, 其具有妨碍水流入集水井的问题, 这样就不可避免会造成较差的降水效果。预防类似现象发生的方法有: (1) 集水井直径大于0.5m, 深1m, 根据一定形制布置在基坑周围, 应根据计算要求每隔20m———40m设置一个; (2) 工程中按照涌水量, 选用抽水机的个数和型号。在涌水量不足20m3/h的基坑内, 应该选取隔膜式水泵、潜水泵等; (3) 在集水井壁周围需加强防范, 避免井壁坍塌, 正常能作护壁的材料有:竹篱笆、竹箩筐、铁皮桶等;集水井内还需设置滤水层, 减少泥沙在集水井里面的沉淀, 块石、卵石等经常能够作为滤水层来利用; (4) 需要有固定人员负责集水井, 且常常对每个集水井察看, 按时把井里面的淤泥和垃圾清除干净;发现有积水马上开泵抽水。

2 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 是通过在基坑周遭提前埋藏相应量的滤水井, 再结合抽水设备吸水, 以降低基坑起挖及基础施工过程中出土的水分含有量。通过上述方法, 能够有效保证土的干燥问题, 能有助于基础施工的进行。同时还可以使动水压力向下, 避免了流沙现象的发生。在实际而操作中, 主要采用的降水方法是下面四个:喷射、电渗、轻型、深井等。在具体的工程操作中, 合理选取的标准应依照降水的深度和土层渗透的系数以及技术的设备条件等因素。所谓的轻型的, 就是把井点上半径比较小的管道, 依据特定的距离布置在基坑一带, 再埋到地底下的贮水层里, 然后借助弯管把其上端与总管道接起来, 用水泵把地底下的水从这些管内抽出来, 使地下面的水位降低到基坑底的底下。轻型井点有两部分组合而成, 即抽水设施和管路体系, 抽水设施有三种, 分别是:离心泵、真空泵、水气分离器;管路体系设备有三种, 分别是井点管、滤管、弯联管、集水井。轻型井点的平面布置有三种方式。单排安排适用于基坑较小的工程, 宽度一般不大于6m, 降水深度不大于5m;双排安排一般用于宽度大于6m, 土质不良的基坑;开挖面积较大的基坑时, 宜运用环形安排。

而喷射井点, 就是把井点上半径较小的管道, 依据特定的间隔布置在基坑一带, 埋到地底下的贮水层内, 并借助弯管将其上端与总管道接起来, 再用高压水泵加压, 将工作水作用在扬水器上, 使高压水在水泵中出现真空, 利用真空将地底下的水抽出。喷射井点关键设施有井点管、进水管、高压水泵、重复水池。喷射井点降水深度为8m~20m, 适合于基坑比较深而且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中。喷射井点在使用过程中, 易发生井点倒灌水现象。倒灌现象会造成翻砂冒水, 并引发回水连接管爆裂。倒灌水会严重降低井点工作水压, 让造成让井点管真空度变小、循环水池水位不断下降等问题, 在使用时, 要注意根据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细致地检查设备质量, 常查水的含砂量与水池中泥沙沉积的厚度, 严密安装各接头。发生故障时, 应按照正确的方法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电渗井点是把轻型井点与喷射井点当做阴极, 使用钢管以及钢筋当做阳极, 进行通直流电, 促使土向阳极运动, 水向阴极运动, 就可促使水快速的流入井点管中。在使用电渗井点降水时, 要用到钢管或钢筋, 除此外还会用到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的设备。电渗井点的工作原理与电场中电荷的移动有关, 其中插入大地的金属棒作为阳极, 井点管是阴极, 装置通电以后, 水中带有正电的分子在电场作用下, 迅速移动到阴极, 然后水在土中快速渗透由经井点管排出, 最后实现降水的目的。设置电渗井点时, 必须保证地表干燥, 而且还得确保地面没有其它金属物体以及各种导电设施;该装置的阴阳两极必须充分接地同时, 还得将其正确连接到发电机, 以尽可能的减少电阻值。这样能够避免出现电渗效果差, 电能损耗过大或发生短路的表象。深井井管又称为"大口井"降水。当降水尺度大于15m, 大口井点内部使用大众化的离心泵以及潜水泵不具备满足降水能力时, 可以采用深井泵以及大口井点降水来处理。深井井点可降低地下水位30m~40m。常见的深井泵有两种:电动机在地面上的深井泵和深井潜水泵。深井井管主要设备包括深井、深井泵和排水管路等。

3 结束语

市政排水管线降水方案确定 第2篇

强风铝业排水工程位于沈阳市于洪区, 北起沈北大道, 道路全长490.0米。本地区排水体制为分流制;根据规划要求, 在新建道路中心线西侧偏移7.0m处新建一条φ800mm污水管线, 接入沈北大道φ1200mm污水管内;在新建道路中心线西侧偏移5m处新建一条φ1000mm雨水管线, 接入沈北大道φ1650mm雨水管内, 路面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排入雨水管线内。

2 地质

根据甲方提供地勘报告, 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2.5米左右, 地面下土层分别为砂土, 地下水位较高, 因此严重影响了排水管道的施工。

3 管道降水方案的设计与施工

3.1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为保证降水效果的可靠性, 防止涌水现象的发生, 决定沿基坑上口周边1.0米处设计管井, 形成坑外管井降水。

3.2 本区域地下水位居于地面下2.5m左右, 管道平均挖深5.0米, 降水高度3.0m, 在管道外侧各布一排降水井, 井点采用梅花形式布井。

3.3 施工时, 井点降水管段每165米为一组, 共计3组。

3.4 基坑的涌水量 (Q) 的计算

根据等代大井法估算了该基坑的涌水量, 估算时采用下式:

式中:Q-流量 (立方米/日) ;k-渗透系数 (米/日) ;S-降水深度 (米) ;L-滤管长度 (米) ;R-影响半径;r-群井所包围面积的平均半径

4 管道降水井计算如下:

取单井流量25m3/h, 每100m需要布井11座, 富余系数取1.3, 考虑管井间距、水泵的功率及水泵坏时维修问题, 取14口井。

降水井间距100÷14=7m, 井深15m。水泵采用潜水泵, 出水口径为100mm。

5 注意事项

(1) 在井点降水期间, 降水方案中所有降水井均应保持正常降水。 (2) 井点管的埋设采用水冲法, 井孔直径小于300mm, 孔深6.0-7.0m, 孔壁与井管之间用洁净建筑中粗砂填灌密实均匀, 地面以下1.0m范围内用粘土封闭。 (3) 井点使用前进行试抽水, 确认无漏水、漏气等异常现象后, 并能保证连续不断抽水后投入运行。在抽水过程中, 定时观测出水量、水位。 (4) 正常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 先浑后清”。在降水过程中, 要对降低区域内的构筑物, 检查有无沉陷现象, 发现沉陷或水平位移过大, 应及时采用防护技术措施。 (5) 地下构筑物竣工并进行回填后, 方可拆除井点系统。 (6) 冬季施工时, 应对抽水机组及管路系统采取防冻措施, 停泵后必须立即把内部积水放净, 以防冻坏设备。

6 结束语

深基坑降水设计与降水效果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深基坑,降水设计,降水效果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火如荼的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推动基坑工程学科的发展,大面积、大深度已成为基坑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工程建设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事故,尤其是对于受地下水影响严重的沿海、临江区域,大部分基坑开挖都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为了满足基坑工程安全稳定及施工工期的要求,必须正确地分析基坑的渗透变形,合理的设计基坑支护与降水方案。目前,在计算水位降深以及对地下水渗流情况进行模拟的时候,需要把场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简化,然而现实中的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是很复杂的,并且在反复的抽水和补给过程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会引起土体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基坑降水设计的参数,致使模拟计算结果更加偏离实际。这样一来只用计算结果来指导实际的基坑降水工程就显得有些不足。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降水方案,进行深基坑降水设计,并统计有关降水维持过程中地下水位的监测数据,把计算结果作为一个参考,结合有关降水理论对影响降水效果的降水设计参数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研究,对于深基坑降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降水维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工程简介

1.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场地规模为523.8 m×368.6 m,工程由117层主楼(两侧相邻位置均附有两层裙楼)、外侧的7栋塔楼及在各个塔楼之间设计的纯地下室组成。本工程计划分两期进行,本文主要研究第一期建设工程的基坑施工阶段:工程第一期拟建设的主要为四个部分:117层主楼、靠山楼、局部位置的附属楼(两层)以及塔楼间的纯地下室。从开挖深度及施工顺序考虑,一期基坑工程科分为四个区域:A,B,C,D。主体部分117层塔楼位于D区,开挖深至26.35 m;A,C区为附属楼以及纯地下室部分,该区开挖深至19.35 m;B区是3号靠山楼区,开挖深至20.17 m。二期主要由6个塔楼以及地下室部分组成,基坑分区示意图见图1。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依照现场勘探、室内土工试验以及原位测试结果,在可勘探的深度范围内可依据地层沉积年代以及成因类型将土层划分为两大类:人工堆积层以及第四纪沉积层,并进一步根据地层岩性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将其划分为10个亚层。表1为各土层的基本特征综述。

依照勘察结果来看,在工程场区,40 m深度范围内主要分布有两个相对含水层。第一层:该层地下水属于潜水,地层主要由粉砂和粉土组成。静止水位埋深为0.59 m~4.09 m。第二层:该层地下水为承压水含水层,地层主要由粉砂及局部位置的粉土组成。顶板埋深29.67 m~35.92 m,底板埋深为34.88 m~40.13 m。

综合岩土工程勘察和水文地质勘察成果,第二层含水层(承压水)的承压水头高约30 m,在设计与施工中应特别注意赋存于该含水层中地下水高承压性对设计与施工造成的影响。

2 降水设计

潜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层及粉土之中,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生活用水的渗漏补给,水量不大。可以采用截水与堵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降水处理。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中,以粉质粘土层为隔水板,含水层厚度大,水量大。根据不同降水方法的适用范围,基坑开挖内部选用深井井点系统进行基坑降水。

2.1 抗突涌验算

根据勘察报告的钻孔位置,选取控制性钻孔进行坑底的抗突涌验算,如果不能满足抗突涌要求,计算出临近水头和水头降深。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Hw为承压水头高度,m;γw为水的重度,取10 k N/m3;D为基坑开挖底部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γ为地基土的天然重度,取19.49 k N/m3。

依据上面讲的抗突涌计算公式,可以进行坑底抗突涌验算,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本基坑开挖深度较大,承压水水头相对较高,为了满足基坑开挖要求并保持基坑底部顺利施工,需要对承压含水层进行加压处理。

2.2 基坑出水量的计算

本工程采用非完整井进行降水,其井点涌水量可以通过下面公式计算:

其中,s1为第一含水层水头降深值;s2为第二含水层水头降深值;K为基坑透水层的渗透系数(K1=4.59 m/d,K2=5.48 m/d);r0为等效半径;R为井点系统的影响半径(R1=125.14 m,R2=150.08 m);M为含水层的厚度(M1=12.03 m,M2=10.02 m)。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计算可得不同含水层不同区域的基坑出水量:

第一承压含水层:

A区约为10 093.51 m3/d;B区约为9 389.92 m3/d;C区约为4 169.89 m3/d;D区约为5 641.12 m3/d。

第二承压含水层:

A区约为4 530.01 m3/d;B区约为4 209.86 m3/d;C区约为2 140.13 m3/d;D区约为7 343.37 m3/d。

2.3 降水井的设计与布置

在满足有关规范和理论计算的前提下,结合本场地实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根据不同开挖阶段对基坑降水的不同要求,本次基坑降水的设计一共采用三种不同结构的降水井:疏干井、减压井和混合井。

其中疏干井是为土方开挖时第一承压含水层和上层滞水的水体疏干进行设计的,减压井主要是针对B区办公楼及D区主楼基坑开挖后深层承压水减压设计的,混合井在前期主要为桩基础施工减压服务。因为抽水的目的就是为了疏干上层滞水或降低承压水头,故降水井的设计深度,应该在满足水位降深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排水量。根据滤管长度的计算结果和有关规范要求,不同结构的降水井须满足以下有关要求:

1)疏干井深度为25.00 m,井的直径为500.00 mm,自地面往下0.00 m~-8.00 m设计为实管,-8.00 m~-25.00 m设计为过滤管。

2)减压井的深度为40.00 m,井的直径为500.00 mm,自地面以下0.00 m~-30.00 m为实管,-30.00 m~-40.00 m为过滤管。

3)混合井的深度为40.00 m,直径为500.00 mm,自地面以下0.00 m~-8.00 m为实管,-8.00 m~-20.00 m为过滤管,-20.00 m~-30.00 m为实管,-30.00 m~-40.00 m为过滤管。

根据上节中已经计算出来总的涌水量可知,第一含水层如果选用3 t/h~8 t/h的水泵进行抽水,至少需设置降水井167口。第二含水层如果选用6 t/h~20 t/h的水泵进行抽水,至少需设置降水井107口。经过设计计算,本基坑内共布置了274口降水井,其中包括混合开采井71口,减压井36口,疏干井167口,本场区分为两个断面施工以配合土方开挖和地下连续墙施工:前期为CD地块施工,后期为AB地块施工。为此降水井的开启应与施工安排相适应,观测井不再另行布置,使用未开启的降水井兼做管测井,保证施工中坑内降深和区域疏干的要求。

在进行降水井点布置的时候,按照“设计—计算—反馈—修正”的思路,采用逐步调整的方法:

1)按照降水井的布置原则进行布井,利用相关软件求出水位降深分布,绘出水位降深等值线分布图;

2)如果计算结果不能满足相关规范或工程水位降深的要求,需要对降水井的位置进行调整;

3)再利用有关计算软件求出水位降深分布,绘出水位降深等值线分布图;

4)如果还不满足要求,再调整降水井的位置,直到满足要求。

3 降水效果分析

3.1 基坑水位降深计算

基坑降水的水头降低计算有很多方法,本节分析中主要采用天汉系列基坑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计算的,即采用解析法叠加原理计算水位降深值,并绘制水位降深等值线图。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

1)基坑降水稳定后,形成了以基坑中间为中心的漏斗形状的等水位线;2)按照基坑降水设计进行降水计算,在水位相对稳定的时候,可以满足基坑施工开挖阶段对基坑降水的要求;3)在没有降水井的地方水位较高,而降水井周边的水位则相对比较低;4)基坑内外的水位等值线稀疏基本相同,而实际中由于止水帷幕的存在,具有一定的隔水作用,所以基坑外面的水位等值线图应该比基坑内部稀疏,这说明天汉计算软件计算的时候不能充分考虑现实情况,计算结果偏于保守。

3.2 降水设计参数对降水效果的影响与机理分析

1)抽水时间对降水效果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分析抽水时间对降水效果的影响,本文统计了多组观测井数据,并把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基坑降水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在降水井抽水初期(1 d~2 d),观测井水的水位下降不是很明显,说明这时候的水位只在降水井的周围有所减少,降水井的影响范围有限;随着降水井抽水时间的增加(2 d~14 d),观测井的水位迅速下降,表明降水井的影响范围不断增大,基坑内水位不断降低,在这个阶段初的地下水平衡已被打破,周边的地下水还没来得及补充被抽走的地下水,导致水位迅速下降;在持续降水12 d~16 d以后,观测井水位曲线趋于平滑,基坑内水位逐渐稳定,这个阶段中,周边的地下水基本能够补充被抽走的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缓慢,最后趋于稳定状态。产生这种曲线的主要原因是,在降水井抽水初期,降水井的抽水量大于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平衡被打破,水位下降比较快;随着抽水时间的增加,水头差逐渐增加,地下水补给速度加快,地下水水位下降逐渐变慢,最后趋于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坑开挖的时候,至少需要提前15 d进行基坑降水,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降水效果,以满足基坑开挖的要求。此外根据渗透理论可知,在基坑降水的第二个阶段(即观测井水位迅速下降的阶段),基坑内外的土体结构变化较大,土体的稳定性较差,此时应特别注意观测土体的变形情况和水位变化信息,以保证降水过程中基坑的稳定性。

2)渗透系数对降水效果的影响。根据水位地质勘查报告中给出的两个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为4.59 m/d和5.48 m/d。在满足土方开挖前坑内水位位于基坑开挖面1 m以下的条件下,进行降水设计。H55号观测井的设计值与观测值对比见图3。

由观测值与计算值水位对比曲线可知,随着降水井不断的抽水,基坑内水位不断降低,在抽水的前几天水位迅速下降,大约在15 d以后水位趋于稳定。观测值与计算值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最后都趋于稳定。但是在水位下降阶段,观测值高于同时期的计算值,在降水稳定阶段,设计值水位高于观测值。

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理论计算假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不变,实际上在降水初期,随着降水的不断进行,土体的结构会有所变化,改变了土体的渗透性,从而造成了降水初期观测值与计算值的差异。在降水稳定阶段,设计值水位高于观测值,其主要原因是实际渗透系数小于设计取值,地下水补给相对减少造成的。

3)抽水量对降水效果的影响。抽水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降水井的抽水能力,对基坑水位的降低影响较大。根据基坑降水理论可知,随着降水井出水量的增大,地下水的渗流速度、渗流量等都有所增大。当抽水量偏小的时候,不能满足土方开挖对基坑降水的要求;当抽水量偏大的时候,不仅经济上不合理,而且会影响到基坑周边的环境,比如地面沉降过大,地下水资源浪费等。在满足土方开挖要求的前提下,为了防止基坑因地下水渗流速度过大而失稳,在降水井抽水的时候,应当选用合理的抽水量,并且使抽水井均匀布设,保持同步连续抽水,使基坑降水经济合理达到想要的降水效果。选取不同的抽水量进行抽水试验,监测数据统计见图4。

由图4可知,随着降水井不断的抽水,基坑内水位不断降低,在抽水的前几天水位迅速下降,大约在15 d以后水位趋于稳定。图4中三条曲线是不同抽水量的水位时程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抽水量的减小,在稳定阶段基坑内水位不断增加,且水位变化较大。本次抽水试验抽水量分别选取960 m3/d,1 320 m3/d,1 680 m3/d和2 040 m3/d,对应的地下水水位稳定时水位降深分别为-14.88 m,-16.96 m,-19.04 m和-21.24 m,抽水量由960 m3/d增加到2 040 m3/d,增加了1 080 m3/d,对应的稳定水位降深增加了6.36 m,即42.74%,抽水量与水位降深近似呈现比例直线关系见图5。

根据基坑降水理论可知,随着降水井出水量的增大,地下水的渗流速度、渗流量等都有所增大,致使地下水水位降深增加。由此可见抽水量的选取,对基坑降水效果影响明显,在满足基坑降水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抽水的情况,选取合理的抽水量进行降水,才能使降水工程经济合理。

4)止水帷幕对降水效果的影响。由渗流理论可知,随着止水帷幕的逐渐加深,基坑内外的过水断面将逐渐减小,地下水的渗流途径逐渐增长;这会使基坑外面地下水渗流补给速度减小,水头损失增加。首先分析基坑内外止水帷幕两侧的水位降深情况,见图6。

由图6可知,有止水帷幕存在的时候,基坑内外水位差较大,基坑内部水位较低,在满足基坑降水要求的前提下,不仅可以减少基坑外面的地下水补给到基坑内部,还可以减小基坑内部降水对基坑外面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由于止水帷幕的插入,基坑内外的过水断面将减小,地下水的渗流途径增长;这会使基坑外面地下水渗流补给速度减小,渗流阻力增加,导致基坑内部水位降深增大,而基坑外面水位降深减小,进而取得较好的降水效果。虽然止水帷幕具有较好的隔水作用,但是止水帷幕的造价比较高,如果过长就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选择适当深度的止水帷幕,是降水工程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在降水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止水帷幕的隔水作用;降水维持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实际工况和止水帷幕的隔水作用,选取合理的抽水量进行降水,避免因抽水量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止水帷幕的质量在施工的时候一般难以得到保障,总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造成局部缺陷。这是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会引起地下水渗流场的突然变化,较高的地下水流速会使土体结构破坏或失稳,产生发展性破坏,进而威胁基坑工程的安全。因此,在止水帷幕施工的时候,必须严格把关保证施工质量,尽量减少局部缺陷。另外在发现局部缺陷的时候,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处理避免酿成灾难事故。

4 结语

本文依托天津117大厦深基坑工程,结合基坑工程对降水的要求,进行深基坑降水设计。并依据监测数据和有关计算结果研究了不同降水设计参数对降水效果的影响,总结出以下几个有益的结论:1)基坑降水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在降水井抽水初期(1 d~2 d),观测井的水位下降不是很明显;随着降水井抽水时间的增加(2 d~14 d),观测井的水位迅速下降;在持续降水12 d~16 d以后,观测井水位曲线趋于平滑,基坑内水位逐渐稳定,最后趋于稳定状态。2)由观测值与计算值水位对比曲线可知,观测值与计算值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最后都趋于稳定,但是在水位迅速下降阶段,观测值高于同时期的计算值,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理论计算假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不变,实际上在降水初期,随着降水的不断进行,土体的结构会有所变化,改变了土体的渗透性,从而造成了观测值与计算值的差异。3)随着抽水量的逐渐减小,在稳定阶段基坑内水位不断增加,且水位变化较大,近似呈现比例直线关系,由此可知抽水量的选取,对基坑降水效果影响明显。4)有止水帷幕存在的时候,基坑内外水位差较大,基坑内部水位较低,在满足基坑降水要求的前提下,不仅可以减少基坑外面的地下水补给到基坑内部,还可以减小基坑内部降水对基坑外面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年轻人的时尚观下一篇:加固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