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冠状突骨折

2024-08-22

尺骨冠状突骨折(精选7篇)

尺骨冠状突骨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15~54岁。左侧5例, 右侧7例。术前均行肘关节x线, 双源CT三维重建检查, 按照O'Driscoll 进行分型, 其中骨折Ia 型3例, Ib型1例, IIa型1例, IIb型2例, Ⅲa型3例, Ⅲb型2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致伤原因:跌伤4例, 车祸伤8例。手术时间:伤后4~8h 7例, 3~7d 5例。

1.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单纯石膏固定2例。手术治疗10例, 均在臂丛麻醉下进行, 常用其手术入路:①取肘前内侧“S”形切口, 沿肱二头肌内侧缘向下, 经桡侧腕屈肌和旋前圆肌之间分开, 将正中神经、肱动静脉拉向内侧, 分开肱肌, 暴露尺骨冠状突骨折。②肘内侧切口, 经屈肌、旋前肌间隙进入, 在保护尺神经后将尺侧腕屈肌从尺骨上拉开, 显露尺骨冠状突骨折。③尺骨后正中切口, 沿尺骨内侧缘剥离可暴露冠突骨折, 也利于尺骨鹰嘴固定。固定方式:较小骨块用"U"形钢丝自尺骨近端背侧皮质穿出, 抽紧打结固定;较大骨块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或空心加压螺钉自尺骨近端背侧进入固定;严重粉碎骨折可去除难以固定的小骨碎块, 尽可能固定相应较大骨块, 可用微型"T"板固定。

1.3 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

术中注意事项:牢固的内固定;肘前方入路时注意保护正中神经, 肱动静脉;肘内侧入路时保护尺神经;修复前关节囊和侧副韧带;仔细止血, 通畅引流, 避免关节腔粘连;冲洗干净关节腔及周围软组织, 清除干净无法固定的碎骨块, 避免异位骨化和损伤性关节炎发生;尽可能固定相应较大骨块, 使之在周围软组织的作用下, 作为骨痂形成和骨愈合的基础。

术后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伤口引流量, 48~72h拔引流管, 常规抗生素应用1周, 预防感染, 12d后拆除缝线;术后3周拆除石膏外固定, 循序渐进加强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6个月~3年, 平均1.8年。一般6~8周骨折线基本消失。按肘关节HSS[2]评分标准:优6例, 良4例, 一般2例。无肘关节不稳、骨化性肌炎、骨折不愈合及螺钉松动和断裂现象。

3 讨论

尺骨冠状突是肘关节前方稳定最主要的骨性阻挡结构。尺骨冠状突前内侧隆起的非关节面部分有一小突起, 称为高耸结节[3], 是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的附着点, 该韧带是维持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因素。尺骨冠状突尖部是肘关节腔内的结构, 没有软组织的附着。肘关节的前方关节囊附着在冠状突尖以远4~6mm。尺骨冠状突前内下方分别为屈指浅肌、肱肌、旋前圆肌止点。由于尺骨冠状突在肘关节骨性稳定和动态稳定中特殊作用, 其中骨结构和软组织支撑各占50%, 因此骨折应及时正确治疗显得非常重要[4], 而且在骨折有效固定的同时, 进行修复肘关节软组织损伤, 才能保证肘关节稳定的最大恢复。O'Driscou分型以骨折解剖位置为特点, 将冠状突骨折的形态和损伤模式更好的联系起来, 根据不同骨折模式来采用不同的固定技术, 更适用于临床, 区别于单纯依靠骨块大小分型的治疗方案, 近年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本组非手术治疗仅用于骨折块非常小、无肘关节半脱位、肘关节稳定的情况, 其余的均采取积极手术治疗, 行骨折牢固固定, 在修复前关节囊的同时, 也进行修复侧副韧带, 以增加术后关节稳定性, 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尺骨冠状突骨折容易漏诊, 必须进行详细体格检查, 必要的辅助检查, 才能确诊, 然后根据不同分型, 采取合理治疗, 才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获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O'Driscou sw, jupiterJB, cohen MS, et al.Difficult elbow fractures:pears and pitfalls[J].Instr course lect, 2003, 52:113-134.

[2]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85-286.

[3]callaway GH, Field LD, deng XH, et al.Biomeehenical evaluation of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of the elbow[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7, 79:1223.

尺骨冠状突骨折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16岁~53岁。致伤原因:摔伤6例,交通意外伤3例,高空坠落伤2例;其中合并同侧肘关节其他部位骨折3例。11例患者均是急诊来院,按Regan-Morrey分型[1]:Ⅱ型4例,Ⅲ型7例。

1.2 手术方法

在臂丛麻醉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上臂予气压止血带,合并肘关节脱位者先复位。手术采取肘前入路[2],于肘前做S形切口,沿肱二头肌内侧缘向下,将正中神经、肱动静脉拉向内侧,暴露出尺骨冠状突骨折处,切口关节囊后暴露骨折部位。先予骨折块复位,然后在肘关节半屈曲位用可吸收微型螺钉固定,较细小骨片可以去除,术中均行尺侧副韧带前束探查及修复。活动肘关节见固定确实,关节活动良好,C臂机下见螺钉未进入关节,关节面平整,冲洗切口并逐层缝合,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患肢屈肘90°,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术后48 h拔除橡皮引流条,3周~4周拆除石膏后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及前臂旋转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均予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4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周~13周,平均9.8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orrey等[1]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4例,差2例。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排异反应、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肘关节脱位、异位骨化、骨化性肌炎、关节内游离体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复查X线显示骨折愈合良好,螺钉完全吸收。

3 讨论

尺骨冠状突不仅是肱尺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前关节囊和肱肌的附着点,起阻止肱二头肌、肱肌和肱三头肌牵拉尺骨向肘后移位的作用,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维持肘关节结构性稳定须具备的三个条件[3]:(1)完整的关节面;(2)完整的内侧副韧带前束;(3)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当其损伤时,将导致肘关节前方和内侧不稳定。根据Regan-Morry分型,将尺骨冠状突骨折分为3型[1]:Ⅰ型骨折是单纯的冠状突尖端撕脱,Ⅱ型骨折冠状突损伤少于50%,Ⅲ型骨折冠状突骨折损伤>50%以上。我们对Ⅱ型及Ⅲ型骨折采用手术治疗以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从而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目前主要的固定方式有钢丝固定、克氏针固定、张力带固定、螺钉及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等,但钢丝、克氏针内固定不牢固,不能对抗肱肌收缩或肘关节伸直时产生的张力,骨折块有滑脱或进一步移位的可能,也不利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张力带固定比较繁琐,及克氏针的阻挡,不能早期行功能锻炼;普通微型螺钉不可吸收,需待骨折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出。微型可吸收螺钉固定的优点:(1)螺钉系松质骨螺钉,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既不易使骨折块劈裂,最大程度地保持关节面平整,又具有把持力强,拧入后钉尾与骨面平齐的特点,不影响肘关节活动,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2)创伤小,费用低,骨折愈合后可不用取出,避免二次手术。(3)可吸收螺钉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毒性反应,无刺激性,在体内降解符合生理过程,是关节内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物,Rokkancn[4]等首先应用于临床,效果肯定。不足之处:可吸收螺钉的强度及加压时力度不及钛合金螺钉,且不适合太小骨折块的固定。

我们认为,微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方法简易、可靠、安全,且可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为尺骨冠状突Ⅱ型及Ⅲ型骨折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Regan W,Morrey B.Fractures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of the ulna[J].JBone Joint Surg(Am),1989,71(4):1348-1354.

[2]苗华,周建生.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2-113.

[3]O'Driscoll SW.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current instability ofthe elbow[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0,370:34-43.

尺骨冠状突骨折 第3篇

尺骨冠状突骨折并不多见, 尺骨冠状突骨折Regan-Morrey分型[1]包括:Ⅰ型:冠状突尖小片骨折, 骨片小于冠状突高度的10%, 常游离于关节腔内或附于关节囊壁上。Ⅱ型:骨折块小于冠状突高度的50%, 可伴肘关节不稳定。Ⅲ型:冠状突基底部骨折, 骨折块大于冠状突高度的50%, 肘关节不稳定。我科自2008年8月-2013年11月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8例, 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患者共8例, 男5例, 女3例, 年龄32~71岁。本组无Ⅰ型病例, Ⅱ型骨折3例, Ⅲ型骨折5例。1.2方法术前常规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 必要时行三维重建, 了解骨折块的大小。8例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肘前“S”形切口 (图1) , 自肘屈侧横纹上方5cm处开始, 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下行至肘屈侧横纹, 再沿此横纹向外侧延伸至肱桡肌内侧缘向下延伸5cm[2], 屈曲肘关节, 将旋前圆肌牵向内侧, 其余组织均牵向外侧, 暴露关节囊, 纵形切开关节囊, 暴露冠状突骨折。复位骨折块后, 经尺骨冠状突中心、平行于关节面, 以直径1.0~1.5mm克氏针从前向后穿出, 后侧以刚刚过皮质为最佳, 空心转头扩孔, 根据骨折块的大小, 再从前向后置入4.0~4.5mm空心钉加压固定, 空心钉长度以刚达对侧皮质为佳。术后早期可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正常情况下空心钉不需取出, 但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取出空心钉时, 可在术后6个月取出。取出时在C臂机透视下用1.5克氏针沿空心钉内从后向前插入, 当克氏针到达前方钉尾时, 拔除克氏针, 改用克氏针尾端插入, 用手指慢慢旋转前进, 直至皮下, 并顶起皮肤, 尖刀切开皮肤长约1cm, 用直钳夹住克氏针从前向后慢慢旋转、顿性分离, 直至空心钉尾部, 插入空心匙子, 慢慢旋转取出空心钉。

疗效评定参照Morrey临床功能评定标准[3], 疼痛30分, 运动37分, 正常生活12分, 力量15分, 关节稳定程度6分;95~100分为优, 80~94分为良, 50~79分为可, <50分为差, 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2 结果

随访8例患者, 时间3~24个月, 平均12个月, 优5例, 良2例, 可1例, 总优良率87.5%。术后无空心钉移位, 均骨性愈合。

3 讨论

3.1 解剖特点及治疗原则

尺骨冠状突是肘关节囊前部、内侧副韧带前束、肱肌的附着点, 对肘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能防止肘关节过度屈曲, 可阻止尺骨后脱位。Regan和Morrey推荐[4]Ⅰ型冠状突骨折给予不超过3周的肘关节制动;对Ⅱ型骨折, 也可保守治疗, 早期功能锻炼, 如合并肘关节不稳定则应采取手术治疗;对Ⅲ型骨折, 应尽可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 手术需要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 容许早期功能锻炼。

3.2 内固定材料选择

我们选用空心钉内固定, 对比其他固定材料 (克氏针, 钢丝, 松质骨螺丝钉或可吸收螺丝钉) , 具有操作更简单, 取出安全方便的优势, 空心钉加压固定属坚强固定, 可早期功能锻炼。

3.3 体会

尺骨冠状突骨折断面为冠状面, 复位后空心钉前后方向固定骨块时操作方便。空心钉固定方向与肱肌、关节囊牵拉方向呈45度~90度夹角, 不会将空心钉拔出, 空心钉加压坚强固定利于肘关节功能活动, 给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 二次手术简便易行。术中需注意保护正中神经, 注意前侧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的修补, 以加强肘关节的稳定, 术后早期可在医师指导下行自主功能锻炼, 避免被动强力屈伸, 术后可常规给予消炎痛栓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

因空心钉的结构特点, 以及尺骨后方组织较少, 而前方结构复杂的特点, 术后6个月可以在克氏针引导下通过微创的方法取出空心钉, 避免了二次手术切开创伤大、恢复慢, 功能影响大的缺点。冠状突体表投影在肘关节中间位置, 而桡神经、正中神经及重要的血管均分布在肘关节内外侧, 所以克氏针引导下通过微创的方法取出空心钉相对是安全可行的,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Regan W, Morrey B.Fractures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of the ulna[J].J Bone Joint Surg Am, 1989, 71 (9) :1348-1354.

[2] Hoppenfeld S.骨科手术图谱:入路与解剖[M].邱贵兴译.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11-122.

[3] MorreyBF, ChaoEY.Functionaleraluation of the elbow ln:Morrey BF, ed The elbow and its disorders Philadelphia[J].WB Saunders, 1985:73-91.

尺骨冠状突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0 例,其中男19 例,女11 例; 年龄20 ~ 55 岁,平均32. 6 岁。损伤原因: 跌伤13 例,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6 例,打伤4 例。均为单侧新鲜闭合损伤,左侧17 例,右侧13 例。根据Regan-Morrey分型,肘关节后脱位合并Ⅰ型冠状突骨折5 例,Ⅱ型14 例,Ⅲ型11 例。合并桡骨头骨折9 例,肱骨外上髁骨折3 例,尺骨鹰嘴骨折6 例。

1.2治疗方法

1.2.1后脱位一期复位

所有患者均于急诊手法复位,X线片示25例完全复位,4例半脱位,1例未复位。3例再次手法复位成功,2例因骨折粉碎、骨折块移位较大而手法复位失败,待二期手术复位。复位后给予长臂石膏托肘关节屈曲90°中立位固定,进行药物、理疗消肿,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1.2.2手术治疗

关节内存在游离体或存在伴发损伤的Ⅰ型骨折5例,骨折移位较大,肘关节稳定试验异常的Ⅱ型骨折14例和所有Ⅲ型骨折11例均行手术治疗。摘除游离骨片,累及冠状突尖部或前内侧面的较小骨折块,一般小于0.5 cm行不可吸收缝线或带线锚钉内固定,将肌腱或韧带连接的骨片固定于原位;累及冠状突前内侧面或基底部的较大骨折块,一般大于0.5 cm,行螺钉、克氏针直接固定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自肘前向尺骨背侧打入2枚平行克氏针,固定骨折,于克氏针两侧向尺骨背侧钻孔并用不可吸收线或钢丝穿过骨孔,前方套于克氏针近侧,拉紧打结。

1.2.3合并骨折处理

本组9 例合并桡骨头骨折,采用肘后外侧入路,5 例移位大于2 mm行螺钉固定,4 例粉碎骨折行微型钢板固定或假体置换。6 例尺骨鹰嘴骨折采用肘后侧入路,均行张力带或解剖板固定。3 例肱骨外上髁骨折中1 例克氏针固定,2 例螺钉固定。术中探查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情况,必要时用带线锚钉或不可吸收线修复。本组中修复关节囊17 例,肘外侧副韧带(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 ) 12 例,内侧副韧带(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 5 例。

1.3术后处理

术后内固定牢固、肘关节稳定者肘关节屈曲90°石膏固定于中立位1 ~ 2 周,期间肘部临近关节进行主动活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然后开始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避免暴力活动和过早负重。粉碎骨折合并严重伴发损伤者石膏固定时间相应延长2 ~ 4周,或使用铰链式可活动支具固定4 ~ 6 周,期间进行保护性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30 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 ~ 21 个月,平均13. 5 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ROM。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 ~ 12 周,平均6. 8 周,均未发生肘关节再脱位。肘关节屈伸ROM丧失大于10°者4 例,其中Ⅱ型骨折1 例,Ⅲ型骨折3 例; 伴尺骨鹰嘴骨折2 例,伴桡骨头骨折1 例。肘关节旋转ROM丧失大于10°者2 例,其中Ⅱ、Ⅲ型骨折各1 例。1 例Ⅲ型骨折合并桡骨头骨折者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根据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其中优18 例,良7 例,可3 例,差2 例; 其中Ⅰ型骨折优5 例,Ⅱ型骨折优10 例,良2 例,可2 例,Ⅰ、Ⅱ型骨折优良率为89. 5% 。手术治疗总优良率为83. 3% 。

3 讨论

尺骨冠状突是肘关节最重要的骨性稳定结构[2],是防止肘关节后脱位、后外侧半脱位的第一位因素[3]。冠状突骨折的发生率每年约为0. 01‰[4],通常伴发肘部韧带断裂和其他骨性损伤。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在肘关节囊和韧带完好的情况下,有约50% 的单独冠状突骨折会导致肘关节后脱位,如果合并桡骨头缺损,冠状突缺损25% 就可导致肘关节后脱位。复杂的肘关节脱位不仅要固定被破坏的骨性结构,还要修复损伤的软组织,达到肘关节的稳定、平衡,防止习惯性肘关节脱位、屈伸功能受限、慢性肘关节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为肘关节结构性稳定系统中前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冠状突骨折脱位常造成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其发生机制是手臂伸直位外展、前臂旋后、肘关节稍屈曲跌倒时使肘关节过度后伸,在外翻和后外侧旋转的轴向暴力作用下发生后脱位并伴有韧带和骨性结构损伤。因此,在了解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发生机制的基础上要做好全面诊断,肘关节CT及三维重建应作为常规影像学检查之一,精确了解骨折块大小和损伤程度,以免造成漏诊、误诊。尤其是儿童患者,因其肘关节囊的强度较大,发生肘关节脱位的机会较少,合并外翻应力时可造成肱骨内、外髁骨折,掩盖冠状突骨折,特别注意漏诊可能。该类损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脱位应尽早复位,合并骨折给予复位固定,关节囊及韧带损伤应予以修复,实现早期功能锻炼。在以往的治疗中多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脱位闭合整复后屈肘位石膏固定,但长期外固定造成的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和对合并损伤认识的深入使手术治疗得到重视。临床经验中证实,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准确复位冠状突骨折并坚强固定,还可以对损伤的其他骨性结构和软组织进行及时修复,缩短外固定时间,减少肘关节并发症的发生,创造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解剖学基础。本组30 例行手术治疗,复位固定冠状突的同时对合并的9 例桡骨头骨折、6 例尺骨鹰嘴骨折和3 例肱骨外上髁骨折进行针对性治疗,软组织损伤中对17 例关节囊、12例LCL和5 例MCL给予修复,获得了83. 3% 的优良率。

该类损伤的治疗中,肘关节后脱位复位相对容易,冠状突骨折和合并损伤的处理是治疗的关键。单纯Ⅰ型冠状突尖部较小骨折块,一般不会造成肘关节的慢性不稳定,可行不可吸收缝线或带线锚钉内固定。不能固定或较碎的小骨折块可短期外固定制动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但外固定易导致肘关节僵硬,尤其是固定时间超过3 周,此时可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保护6 周[5],同时早期活动。单纯Ⅱ、Ⅲ型骨折块较大,通常影响肘关节的稳定,尤其是Ⅲ型骨折,治疗原则是获得解剖复位和采取稳定内固定,可行螺钉、克氏针或钉板直接固定,本组中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获得良好效果。从冠状突外侧基底部延伸至前内侧的斜形骨折,可保留冠状突内侧皮质完整,在X线上类似Ⅲ型骨折,但肘内侧副韧带的前束仍是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时需加以鉴别[6]。冠状突的前内侧面骨折常造成肱尺关节后内侧半脱位和关节对合异常,非手术治疗常发现有早期关节炎表现[7],切开复位接骨板或螺钉内固定是最佳治疗方法[8]。对于严重粉碎、无法重建的冠状突骨折必要时行冠状突重建。有学者分别采用冠状突顶点放置一块胫骨骨块阻挡其脱位重建冠状突,取部分尺骨鹰嘴重建尺骨冠状突及废弃粉碎的桡骨头骨折块重建冠状突等方法,均取得不错效果[9]。何文平等[10]报道,采用大转子骨筋膜复合组织移植重建冠状突治疗Ⅲ型尺骨冠状突粉碎骨折,防止肘关节后脱位,疗效满意。我们体会是,对于粉碎的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导向器钳夹复位,细克氏针将骨折块固定于冠状突的基底部维持冠状突的高度,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保护下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Hotchkiss[11]把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和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存在的复合损伤称为“恐怖三联征”,其持续稳定性和预后差。本组中尺骨冠状突骨折和合并的桡骨头骨折应作为肘关节三联征的一部分,即使冠状突骨折较小也应积极处理,否则会出现肘关节不稳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7]。对于桡骨头骨折的治疗要尽量保留桡骨头行内固定,对于不能施行固定者应采取桡骨头置换而不是单纯切除,以避免肘关节出现外翻不稳定[5]。本组中经肘后外侧切口以螺钉或克氏针自前向后直接固定冠状突骨折,并同时螺钉固定5 例移位桡骨头骨折,微型钢板固定或假体置换治疗4 例粉碎骨折,未出现肘关节慢性不稳和再脱位。同时,损伤的尺骨鹰嘴骨、肱骨外上髁和关节囊韧带也要做相应的修复和内固定,恢复肘关节四柱的完整,重建肘关节稳定性和力学平衡。

在治疗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损伤时我们认为: a) 及时的手法复位和早期的手术治疗是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基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冠状突骨折,重建冠状突时注意骨块高度,防止过大压迫肱动脉、正中神经,过小不能起到阻挡作用。b) 术中强调微创操作,尽量减少软组织破坏,根据合并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c) 合并的桡骨头骨折尽量行内固定保留桡骨头,不能重建的可行假体置换,慎行桡骨头切除。d) 术中检查肘关节内外翻稳定性,对损伤的侧副韧带要一期修复以避免肘关节继发不稳。e) 把握外固定时间的同时重视早期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轻柔的被动活动,预防异位骨化和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树柴,郭玉海,王昭佩,等.肘关节后脱位并尺骨冠状突骨折9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8):950-951.

[2]De Haan J,Schep N,Eygendaal D,et al.Stability of the elbow joint:relevant anatom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n vitro biomechanical studies[J].Open Orthop J,2011(5):168-176.

[3]林斌,杨少伟,郭志民.肘关节恐怖三联征[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4):284-288.

[4]Stoneback JW,Owens BD,Sykes J,et al.Incidence of Elbow Dislo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2012,94(3):240-245.

[5]蒋协远,查晖军.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刊,2011,46(12):8-11.

[6]张家红,王栋梁,陈晓东,等.急性肘关节后脱位伴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04,7(3):305-306.

[7]佟大可,魏强,章浩,等.尺骨冠状突骨折[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6):402-404.

[8]Kohls-Gatzoulis J,Tsiridis E,Schizas C.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onoid process with iliac crest bone graft[J].J Shoulder Elbow Surg,2004,13(2):217-220.

[9]杨海平,白震宁,陈欣志,等.尺骨冠状突骨折伴肘关节后脱位的治疗[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2):28-29.

[10]何文平,吴松青,郑志祥,等.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粉碎骨折的重建[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7):417-418.

尺骨冠状突骨折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3年5月—2015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8岁~63岁,平均年龄为(31.46±6.48)岁;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16岁~64岁,平均年龄为(32.55±7.05)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X线摄片确诊;符合临床症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符合本研究治疗指征。

1.3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体为:

手术前,对脱位的肘关节进行复位处理,进行臂丛麻醉,选择肘前方入路,做S形手术切口。操作过程中,注意游离和保护前臂的外侧皮神经。暴露肘关节囊前侧,将肱骨滑车和冠状突暴露处理,进行固定和缝合。手术后,常规给予布洛芬止痛,石膏固定。叮嘱患者做好功能训练,每次锻炼30 min,循序渐进,锻炼6个月。

1.4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对患者随访2年,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分进行判断,满分100分,关节疼痛45分,关节稳定10分,运动功能20分,日常生活功能25分。分值≥9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可,<60分为差。以优与良的和计算优良率。

1.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试验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肘关节脱位多会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在入院时以为是单纯的尺骨冠状突骨折,经了解病情后,往往会发现,还合并肘关节脱位[2,3]。骨折带来的疼痛较大,患者可能难以进行正侧位X线摄片,此时经X线片显示出撕脱骨快位于桡骨头的前方,造成误诊[4,5]。可配合肘关节CT检查等,辅助临床诊断。

患者在发病后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可早期进行活动和功能锻炼,更利于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手术切开患者在关节疼痛、关节稳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恢复。另外,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利于术后恢复。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视野较清晰,手术过程中的固定操作较方便。临床可通过扩大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减少牵拉血管神经等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反复冲洗关节腔,减少关节中残留的碎小骨块。

总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优良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试验组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优良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优良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肘关节脱位,尺骨冠状突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铁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67例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2):83-86.

[2]SOFU H,GURSU S,CAMURCU Y,et al.Pure elbow dislocation in the paediatric age group[J].Int Orthop,2016,40(3):541-545.

[3]杨国勇,向明,陈杭,等.肘前内侧结合Kocher入路双切口一期修复骨性和韧带结构治疗肘关节脱位伴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2):132-136.

[4]刘仁浩,周楠,毕郑刚.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修复策略及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3):7610-7617.

尺骨冠状突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32例, 其中男22例, 女10例;年龄16~6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 (40.6%) , 高处坠落伤11例 (34.4%) , 跌伤8例 (25.0%) 。骨折按Regan-Morrey分类:Ⅱ型23例 (71.9%) , Ⅲ型9例 (28.1%) ;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18例 (56.2%) , 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尺神经损伤各2例 (各6.2%) , 肱骨远端骨折1例 (3.1%) , 合并肘关节后脱位9例 (28.1%) , 其中4例肘关节脱位伴桡骨头骨折。所有骨折术前均常规行三维重建检查。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常规皮肤消毒铺巾。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取肘关节近端尺前侧入路, 切口长8~12cm, 从桡侧腕屈肌与指屈肌间隙将桡侧腕屈肌牵向桡侧, 指屈肌群间隙血管钳钝性分离, 暴露尺骨冠状突骨折端, 清除骨折部位淤血。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冲洗术野, 取可可钳夹持骨块复位后, 以2~3枚细克氏针在理想位置做临时固定。空心钻头在克氏针导向下钻孔, 用空心钉固定骨折块。生理盐水冲洗创口, 逐层关闭, 放置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治疗, 患肢屈肘90°, 前臂旋后位, 石膏托外固定两周 (合并肘关节脱位者固定3~4周) , 逐渐加大前臂屈伸及旋前活动范围。

2 结果

根据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 (40.6%) , 良15例 (46.9%) , 可4例 (12.5%) 。其中合并尺骨鹰嘴骨折1例2周后出现肘关节半脱位, 采用石膏行屈肘位固定3周肘关节功能评分为中。27例 (84.4%) 获得随访, 时间6~32个月, 平均15个月,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8周, 平均7.2周。

3 讨论

3.1 尺骨冠状突的解剖特点尺骨冠状突是肱尺关节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为肱肌的附着点, 冠状突内侧为尺侧副韧带的附着点, 它主要提供前关节囊的中央部分及内侧副韧带前面的支持点, 可阻止尺骨向后脱位, 防止肘关节过度屈曲, 对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当骨折超过冠状突1/2时, 肘关节的稳定性会明显受影响, 活动时会出现半脱位或后脱位。故诊断或治疗不当, 可导致习惯性肘关节脱位、肘关节僵硬、屈伸功能受限等。

3.2 肘关节尺前侧切口的优点

传统采用肘关节肘内侧切口截肱骨内上髁或剥离前臂屈肌群起点的术式, 以及肘关节正中Z形切口显露尺骨冠状突的骨折部位, 手术剥离创伤大, 易形成瘢痕挛缩[1]。而采用肘关节尺前侧切口不必刻意暴露正中神经, 可充分显露骨折部位, 出血少, 创伤小, 避免了因切口瘢痕挛缩导致的肘关节挛缩。

3.3 空心钉的应用

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时, 应用空心钉可使克氏针选择最佳固定部位, 有利于骨折块的牢固固定, 避免了克氏针给实心螺钉“让道”的操作困难[2]。

3.4 术中操作注意事项

(1) 因伸肘易造成肘关节脱位, 故应在屈肘情况下以肱骨髁为模板进行骨折块的复位; (2) 冠状突骨折块如有内侧副韧带附着或肱肌附着, 不应将韧带及肌肉剔除; (3) 合并桡骨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及侧副韧带断裂、关节囊破裂者, 应一并固定并修复; (4) 对于分离移位的小骨片, 可行可吸收线捆扎, 尽量保持冠状突的完整, 恢复原有的骨性结构, 利于关节稳定。

本文结果表明, 肘关节尺前侧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效果良好, 可使尺骨冠状突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 手术创伤小, 肘关节功能恢复佳。

参考文献

[1]秦增华, 钱增杰.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治疗[J].中国骨伤, 2001, 14 (7) :443.

尺骨冠状突骨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就诊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 男9例, 女55例;年龄45~75岁, 平均 (64.34±10.35) 岁;随访时间7~12个月, 平均11个月。所有病例经X线检查确诊, 且均为不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的新鲜闭合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 均为A型或B型骨折。按照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分成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 (23例) 、尺骨茎突骨折 (体部骨折) Ⅰ型组 (21例) 及 (基底部骨折) Ⅱ型组 (20例) 。所有病例均住院手术治疗在指导下进行术后康复锻炼。

1.2 手术方法

麻醉满意后, 取腕掌侧横纹始向近端纵行切口5~8 cm, 从桡动脉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进入, 暴露旋前方肌, 从旋前方肌的桡侧切开显露桡骨远端。在牵引下恢复桡骨原有的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 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C型臂机透视满意后选择合适的T型桡骨远端钢板固定, 冲洗, 修复旋前方肌。逐层缝合切口并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2 d, 指导其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主被动活动掌指、指间关节, 循序渐进进行腕关节旋转、屈伸功能锻炼。

1.4解剖学及功能评分

所有病例收集术前一般资料, 拍摄术前、术后标准的腕关节正侧位片, 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1年随访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的情况, 应用腕关节Gartland-Werly评分系统进行评分, 所有资料按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与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整理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6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6个月及1年的随访资料, 术后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8~12周, 平均10周。三组组间性别比例及术前AO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2 X线片测量

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 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在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4) 。

2.3 腕关节Gartlant-Werley功能评分

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Gartlant-Werley评分的优良率为95.65%, 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的优良率90.47%, 这两组间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高于尺骨茎突骨折Ⅱ型组优良率 (7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

典型病例为一67岁女性患者, 左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 (Ⅱ型) , AO分型A型,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 约占所有骨折的20%, 其治疗方式需要考虑骨折类型、并发损伤、患者年龄等因素, 目前临床上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倾向于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往往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是临床最常见的损伤之一, 51%~65%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有尺骨茎突骨折[3]。对于尺骨茎突骨折损伤机制, Henry等[4]认为约20%的纵向负荷由腕部经三角纤维软骨传向尺骨, 尺腕韧带、尺侧副韧带、三角纤维软骨等牵拉, 或腕部直接撞击的剪切力作用均可导致尺骨茎突骨折。单纯尺骨茎突骨折发生机会极少, 常与尺侧副韧带损伤有关[5,6]。当手处于过度背伸旋前位跌倒时, 扭转暴力通过腕部向上传导, 更易引起尺骨茎突骨折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损伤[7,8]。尺骨茎突骨折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下尺桡关节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DRUJ) 急性损伤有非常密切的联系[9,10]。目前, 人们对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已进一步增加。从正常解剖看, 尺骨茎突是小锥状突起, 自尺骨下端后内侧突向下方, 尺骨茎突尖端由腕关节尺侧副韧带附着, 尺骨远端三角纤维软骨盘尖端附着在尺骨茎突基底部, 底部附着在桡骨远端关节面尺侧缘[11,12]。TFCC由三角纤维软骨、半月板近似物、掌侧和背侧桡尺韧带、尺侧副韧带、月尺韧带、三角尺韧带以及尺侧腕伸肌腱及其腱鞘组成, 大多数起稳定作用的TFCC结构, 共同附着在尺骨茎突的基底部 (窝) 和近侧1/3。因此,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会使DRUJ不稳定, 从而影响腕关节功能。

本研究随访发现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解剖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尺骨茎突骨折与否及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解剖无影响。

尺骨茎突骨折中, 体部骨折 (Ⅰ型) 常常由于撕脱所致,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范围较小, 下尺桡关节相对稳定, 从而对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资料显示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与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证明单纯尺骨茎突体部骨折 (Ⅰ型) 对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 (Ⅱ型) , 此型骨折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及伴有下尺桡关节不稳, 若未积极处理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 可造成尺侧腕部疼痛、创伤性骨关节炎等晚期并发症。本研究中, 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Gartlant-Werley评分的优良率达到95.65%, 明显高于尺骨茎突骨折Ⅱ型组优良率 (7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腕关节功能有一定影响, 与部分文献报道类似[3]。

对于尺骨茎突骨折的处理也存在很多争论。Kim等[13]治疗138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仅对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不予处理, 术后评估认为有无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对腕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无明显影响。May等[3]认为, 尺骨茎突骨折块的大小、部位和移位程度是影响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移位明显 (大于2 mm) 、较大的尺骨茎突骨折块增加了下尺桡关节不稳的风险, 建议对移位大于2 mm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恢复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对于单纯较小的小点状或小片状骨折块可保守治疗。但Hauk等[7]认为, 尺骨茎突骨折在基底部的撕裂骨折及移位超过2 mm将导致下尺桡关节的不稳定, 并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撕裂, 从而导致腕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力量减弱及疼痛增强, 因而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需以克氏针钢丝或小螺钉固定。

笔者认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患者, 应当常规检查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 如果前臂旋前旋后不对称, 或者被动旋转前臂时可闻及下尺桡关节处弹响就应当固定尺骨茎突骨折。对于有症状的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患者, 多伴有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 可予腕关节镜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效果满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尺骨冠状突骨折】相关文章:

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08-06

尺骨接骨板07-14

冠状切口下全面部骨折的治疗09-12

尺骨鹰嘴截骨09-20

冠状搭桥06-26

冠状动脉畸形05-06

冠状动脉血流06-08

抗击冠状病毒作文09-11

新型冠状病毒范文06-09

新型冠状病毒资料08-07

上一篇:海水产品下一篇:压力匹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