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2024-09-18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精选12篇)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第1篇

(一)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风险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是指一个高校的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的过程中出现失衡现象。高校作为事业单位, 虽然不同于企业, 但高校的流动资金有可能出现短缺的现象。

(二) 高校举债办学的风险

高校负债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 不良举债是指以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

(三) 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风险

指由于高校机构、财务管理系统等方面不合理, 加上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 对外部环境反应滞后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 客观原因———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一方面, 虽然我国对高校的财政投入在逐年递增, 但是其递增的速度远小于我国高校规模扩大的速度;另一方面, 大幅度提高学生学费标准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也是不可能的, 因而举债成为高校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内唯一的选择。特别是我国高校扩招后, 高校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部和地方财政的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跟不上扩招的速度。

(二) 直接原因———银行贷款失控

我国高校教育的大众化与一流大学的创立等方面都要求巨大的资金作支撑, 尽管国家每年对此的投入不断增加, 但仍无法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的问题, 为此高校只能向银行借贷。虽然适度举债对高校的发展是有益的, 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出现财务风险都是由于高校向银行过度举债引起的。

(三) 主观原因———高校管理者风险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高校法人主体和经济责任的缺失, 导致高校的管理者缺乏法律主体的意识, 而且我国高校实施任期制, 经常会出现甲领导贷款, 乙领导还的现象。加之高校自身定位过高和盲目发展, 盲目扩大规模, 贷款也大规模增加, 从而导致负债风险。

(四) 深层次原因———预算管理约束不力

我国高校财务普遍缺乏长期规划, 而高校的贷款大部分用于基础条件与学科建设, 属于中长期投资, 这就需要高校做出中长期规划。但由于我国教育事业存在很多短期行为, 缺少长期规划, 在财政拨款和学校收费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只能借助银行贷款。又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以及社会性特征, 在“银校合作”的关系下, 相关单位对高校的贷款项目很少进行严格审查, 在客观上也加大了贷款风险。其次, 高校的预算编制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正常收支预算都留有赤字, 没有将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编入财务预算, 没有办法偿还贷款, 导致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财务风险。再次, 高校对支出预算控制不力。其表现为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 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 支出不足与浪费并存, 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

三、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 建立决策经济责任制, 增强高校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

我国高校财务的失衡风险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责任风险, 主要是由高校管理者造成的。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制, 使高校各管理者重视财务安全与风险控制, 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责任制, 可以有效地对高校管理者任期行为进行约束, 增强其责任心。并且加大监督和审计力度, 对于因不规范的决策而造成的损失, 追究其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二) 科学确定高校负债规模, 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关于高校的负债规模, 可以从3个方面以确定:一是以还贷的资产衡量贷款的规模, 可以将货币资金比率作为衡量高校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二是以学校筹资能力控制贷款规模, 学校的筹资包括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等;三是以资金成本的承受能力控制贷款规模, 预算中能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额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其决定了学校贷款规模的极限。另外, 高校应当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创新融资, 利用组合融资贷款, 尝试利用项目融资, 如利用基础设施项目的BOT方式筹资, 合理确定负债年限, 从而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三) 拓宽资金筹积渠道, 加强高校抵御风险的能力

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筹资观念, 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 从而从根本上防止高校财务风险。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挖掘现有经费来源渠道, 处理好高校与教育部、地方政府的关系, 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和经费;二是学习国外的募捐制度, 通过广泛募集社会资金, 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三是发行教育彩票, 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教育;四是增强和利用高科技研发能力, 出让学校的专利和技术, 加强校企合作, 这既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增加学校竞争力, 也可以增加资金来源, 提高教师福利。

(四) 建立有效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预警就是度量某一种状态偏离警戒线的强弱程度, 发出带警戒信号的过程。高校主管部门应设计一系列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 加大对学校贷款的宏观监控力度, 对出现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 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其贷款规模, 同时应采取“高校贷款, 政府贴息或补息”的政策, 缓解贷款高校的巨额贷款利息负担。

(五) 建立银行贷款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贷款必须坚持必要性和举债适度的原则, 在一些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贷款, 以保证学校的稳步发展。其次, 明确规定银行贷款的使用方向, 把贷款用于对学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专款专用。三是健全贷款资金的管理机构, 成立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 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四是科学合理地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做到资源共享。

(六) 提高财会队伍素质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 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为此, 高校应该通过内部学习、沟通交流或培训等方式, 建立一支遵守财经纪律、法规, 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孔远英.关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J].海峡科学, 2010 (3) .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第2篇

定和执行的集中管理是指集团为了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根据实际情况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制定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并监督其贯彻实施。会计事务的集中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资料能够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集团财务收支活动和规章制度执行的情况和结果,根据财务规章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集中统一核算集团的财务收支。 加强后勤集团使用的校有资产管理。后勤部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偿使用学校固定资产,到社会化后的有偿使用资产,可能会存在一些不适应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后勤实行企业化运行的标志,把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分配到受益期,实现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后勤经济实体自行购置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本单位确定的计提折旧办法,正确计算折旧费,计入当期损益,避免虚增利润,真实反映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收益。 加强财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最终是通过数字来反映的,后勤经济实体也不例外。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及税收政策、法规不断出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后勤集团要加强对财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财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利用新的知识和方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合法。 [参考文献] [1]刘耀昌.创新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战略思考[J].中外教育科学,(4). [2]王玉芝.论财务管理的目标[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3]湛江高校后勤集团.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财务管理的探索[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5). [作者简介]匡蕊(1977- ):女,天津财经大学级MBA,天津体育学院。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第3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代表性观点

(一)投资效益最大化 朱炜(2001)、曲岭(2003)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是“投资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必须重视投资效益,即投入最少的资金,培养出各层次的合格人才和提供大量科研成果。高校应对每项投资的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最小化 李瑛(2004)认为高校财务管理要利用价值管理手段衡量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可以参考以下指标进行衡量:年教育成本最小化、在校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刘兆云、薛平、修慧明(2006)进一步指出,将“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是最恰当的。

(三)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 林国泉(2006)认为在竞争环境下,实现“高校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该目标指出高校整体价值包含有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有形资产可以量化,无形资产可以采用一定手段进行评估后加以量化。

(四)高校价值最大化 岑梅(2005)、黄兰霞(2008)认为目前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高校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高校价值的具体计量可以考虑采用未上市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即高校预期净现金流量的总和。

笔者认为,成本最小化观点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且该观点提出的指标无法评价高校整体功能,缺乏系统性。投资效益最大化观点、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观点及高校价值最大化观点的共同缺点是衡量方法的现实可操作性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确定原则

(一)与高校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要研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1)高校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法律环境。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教育法》,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教育经费筹措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体制。1997年财政部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此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问题”。1998年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可见,我国正在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学校在事业发展中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实现教育由政府包办到国家、社会、群众共办的转变。这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相应需要发生改革。二是社会阶段环境。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也由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直接管理模式转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模式,由此也扩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也要随之丰富和完善。

(2)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摆脱对国家的行政依赖关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以自身社会使命为基础,市场价值为导向,按产业化方式自主办学、自我发展。但是高校产业化这一模式带来诸多问题,如办学经费短缺与高校资源浪费并存、教育经费资金的供需矛盾等。高校财务管理必须多渠道融资,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高校扩招。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2006年已达到546万,为1998年的5.06倍。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教学质量提高与校区硬件建设的矛盾、招生规模扩大与师资供应不足的矛盾等问题,这需要高校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实施系统管理。

(二)符合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特点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可分为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

(1)整体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一是符合高校总体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其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整体目标,因此应当适应高校总体管理的需求,与总体目标保持一致。高校的总体目标为:维持组织生存发展。高校的业务运营活动必须依托于某个实体,生存成为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持续发展,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高校要通过有效财务管理维持自身的长期、稳定运营能力,增强偿债能力,保证所获得的资源数量稳定增长;实现组织社会使命。高校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下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肩负着神圣的社会使命,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价值的实现。二是符合高校具体财务活动的要求。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环境的外在表现,为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的财务活动含义及目的。高校财务活动按资源的来源和资源的使用和控制分为筹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投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筹资活动是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筹集到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完成社会使命所需要的资金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内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完成内部社会责任的活动,包括直接培养教育活动和间接培养教育活动,前者如课堂授课、组织各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等,后者如引进和培养优质师资队伍、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等;对外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包括科研成果的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际交流、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投资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外投资活动,即高校为了实现自身资本的保值增值、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以实现自身社会责任而利用自身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他单位的投资;对内投资活动,即高校内部以满足管理和日常教学活动而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是指维持高校日常经济运营和实现社会价值所消耗成本的活动。

(2)分部目标的确定要求及类型划分。分部目标是整体目标的子目标,是实现整体目标的方式和途径,确定时要随着整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类型划分,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可分为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分配管理目标。

(三)有机协调各种矛盾 主要包括:(1)协调资本的寻利性与组织的公益性的矛盾。高校满足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三大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其组织公益性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创新技术、服务社会的责任,但是在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的环境下,高校作为理财主体,其资金来源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必须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追求经济效益以维持自身正常运转。财务管理目标应正确处理资本寻利性与组织公益性的矛盾,将二者关系有机协调。(2)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短期目标侧重于近期和小范围利益的实现,而长期目标则着重长远利益和发展。因此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不应局限于近期利益,要用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进行科学决策。

三、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

(一)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性表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确定为满足经济效益基本要求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处于不同发展期的高校其经济效益的追求目标不同,但是所有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方面都应有一个最低保证,即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其目的是维持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体现为一定的营利性,但并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为了给组织的财务活动提供安全边际,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手段。社会效益分为效率和效果。效果是指高校提供的服务是否与其组织的宗旨相一致,即能否实现其社会使命。效率是指用最少的财务资源投入来获取最优利用资源的能力,实现高校的使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高校只有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善硬件设施,引进优质师资,拓宽办学规模,转化科研成果,加大学术交流,促进高校更好地生存发展,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样,只有注重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才能提高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价值,这也是实现高校经济效益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量表述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协调理论的复杂性与可操作性的矛盾,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可计量性,以增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财务管理的特性决定了其目标的衡量主要以货币单位表述,但高校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他计量单位辅助使用的必要性。

(1)经济效益基本要求的定量表述。所有高校经济效益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可表述为“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传统意义上的收支平衡(即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在高校筹资来源多样化的环境下,高校贷款融资办学日益增多,由于贷款的有偿性会出现年度支出大于收入、净资产为负值,导致收支不平衡现象。但是随着贷款资金的到位,现金流入量增加,现金流量依然平衡。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容易忽视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影响财务管理决策。二是高校事业收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集中性,导致大量事业收入时间滞后。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思想很容易导致事业收入到位前的隐性赤字和事业收入到位后的突击花钱、被动还债现象。三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基建基金等不纳入财务收支预算,因此采用收支平衡思想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会导致这些专项资金闲置,无法充分发挥效益。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收支平衡应改进为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动态平衡。采用现金流量平衡的方法,以现金流量监控为重点,真实、及时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体现高校持续经营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增强财务决策的实效性。如表1所示:

(2)社会效益的定量表述。具体包括:

一是社会效益的效率方面。效率,即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数量和质量的使用财务资源实现高校使命的能力。高校各种财务活动均围绕社会贡献活动展开,是实现高校社会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衡量社会贡献将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目标的衡量方式。社会贡献可用高校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向社会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来衡量,可用接受高校社会服务的受益人数来确定,还可用高校投入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数量来表示。第一种方法,由于高校提供服务的行为缺乏完全的活跃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参考标准,因此价值的衡量办法较难确定。第二种方法,一方面受益人数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间接受益人数的估算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高校提供社会服务时采取短期行为,盲目追求数量,忽视长远效益。第三种方法,在克服以上缺点的同时,还有助于高校积极采取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争取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高校的社会贡献投入资金数量可以用未来年度社会贡献投入的折现值之和表示。简化公式为:

其中,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的流动资金+生产性长期资金投资年折旧-无效服务成本。贴现率表示对高校风险的评估水平。此公式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协调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在信息时代电算化会计广泛使用的背景下,资料取得、数据整理等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实际导向作用。

二是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高校的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决定了其社会效益不能仅对社会贡献活动从价值投入方面来衡量,还必须考虑到投入之后产生的对社会贡献的实际效果。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中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应定位于追求最大程度地完成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社会效益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成果、人才、效益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一系列非货币指标进行评价:合格学生比例、就业率、招生计划完成程度、教职工科研成果率、师生比、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社会公众认可度等。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社会效益,要综合考虑效率和效果两方面因素。如果只注重效率,则容易陷入忽视服务质量和效果,盲目追求数量优势的误区;如果只注重效果,则容易导致资金筹集不足、投资缺乏可行性、资金使用浪费严重、过度分配等诸多不合理现象,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只有坚持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化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故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定位为: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

(一)筹资管理目标 新形势下高校的主要筹资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学费和杂费、银行借贷等。筹资管理的主要问题为筹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负债偿还风险。高校贷款具有期限长、金额大、贷款保证形式单一、还款资金来源渠道窄等特点,不少高校由于对筹资行为缺乏理性分析,盲目举债,给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引起高校陷入财务危机;资金筹集风险。可能引起资金筹集风险的主要原因有无法争取足够的财政资金、筹资渠道不足、生源不足和学生欠费导致以学费为主的事业收入匮乏等。因此,高校筹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降低筹资成本和考虑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规避筹资风险,按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多方筹措满足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资金。

(二)投资管理目标 高校在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投资项目论证不足。如立项前对投资的风险性、收益性不能进行充分量化的可行性分析,忽视高校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只重立项不重效益等;某些重大项目投资资金不足,无法有效保证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的投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综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收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可行性分析,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在保证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实现投资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成本管理目标 高校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成本预算和控制不合理,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教育成本难以准确确认。《高等教育法》提出,要根据生均教育成本确定高等学校的年经费标准和经费筹措原则,高校追求自身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使命也必须建立在教育投入能够得到补偿的保障下,因此,准确地测算教育成本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成本管理目标为:在保证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成本支出,运用合适方法衡量教育成本,争取在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分配管理目标 高校分配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设计分配模式,以充分实现分配制度在实现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激励推动作用。因此,分配管理目标可描述为:科学设计收入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实现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炜:《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曲岭:《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李瑛:《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刘兆云、薛平、修慧明:《高校财务实行目标管理及其可行性研究》,《理论界》2006年第3期。

(编辑杜昌)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第4篇

一、高校财务预算的目标及特点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是高等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及控制支出的依据, 它综合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事业发展方向, 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贯穿于高校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一) 高校财务预算的目标

一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就是通过财务预算将各种不同的高校资源加以整合优化, 使资源浪费最小化而利用效率最大化。二是协调高校经营管理。在高校经营管理过程中, 为了完成高校整体目标和任务, 各部门必须紧密配合, 相互协调,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 继而完成高校的总体目标。财务预算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 来实现这一目标。三是加强高校财务控制。财务预算使得预算执行主体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并依据其完成预算, 将预算的完成与否与预算执行主体自身绩效挂钩, 从而起到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的作用。四是考核高校部门业绩。财务预算为考核各部门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 促使各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二) 高校财务预算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高校预算是高校全部资金收支计划, 同时将国家财经政策和学校的各项决策融入其中, 利用预算这一工具保证国家和学校管理者的意志得以实现。二是效

(一) 预算编制不合理

1.编制方法不科学。目前高校大多采用“基数+增长数”的增量预算法, 即以上年支出基数为基础, 增加相关的变动因素, 下达各部门预算指标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但是预算目标的确定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使本年度核定的支出指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2.编制程序不合理。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下, 财务预算一般是根据年度的财力和工作计划直接编制完成, 由学校直接核定安排每个部门的预算, 院系参与度不高,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抵触。

3.编制内容不够完整。根据部门预算编制要求, 综合预算应当包括学校全部收支。但是, 各职能部门计划申报数额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情况, 预算编制依据论证不全, 缺少真实来源;另一方面, 校本部对各院系及二级单位缺少必要的了解, 预算内容时有漏缺, 项目比较笼统, 预算编制内容的不完整最终会导致高校的会计信息失真。

4.编制支出预算欠科学。传统的支出经费预算是按系部教工及学生人数核定经费指标, 实质是人头平均主义, 忽略了各系部之间、专业之间、学科之间所需经费的差别。这种预算支出定额管理体系并不合理, 只能形成部门之间经费分配不公, 进而严重影响预算支出效率, 造成资源浪费。

(二) 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乏力

1.预算支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单位在预算指标执行过程中, 千方百计找理由、立项目、递报告、预算在

财务管理CAI WU GUAN LI

执行中追加频繁, 导致学校财力无法负担。

2.预算约束不强, 监督不力。一些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走过场, 执行预算不严格, 预算与预算结果差异较大。

(三) 预算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重点是审核支出项目的正确与否, 但没有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未将预算目标的实际完成数和原预算目标相结合。这样由于缺乏配套的奖惩措施,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预算指标的约束作用丧失, 导致预算过程中经济责任不明确, 从而使预算缺乏控制。

三、实现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途径 (一)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 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 即以零为基础, 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 在此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实行零基预算, 可以促进高校合理有效的进行资源分配, 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各预算管理部门精打细算, 量力而行, 合理使用资金;切实做到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压缩经费开支,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实行零基预算:首先, 要确定量化指标和定性范围, 夯实预算编制基础。其次, 按轻重缓急, 统筹安排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设法减少那些可有可无的支出或效率不高却数额较大的支出, 以促进资金结构的优化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 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 切实保证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各预算单位经费使用必须按预算规定的项目执行, 不得突破预算额度;财务部门应实时监控各单位预算执行, 以规范和监督校内各种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对预算执行情况年终由财务处汇总分析做出评价, 对重大经费项目由审计部门参与考核, 并对其合理性和效益性做出评价。

(三) 建立科学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高校不同于企业, 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 高等学校以教学效益、科研产出为目标, 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笔者认为, 可以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 制定高校预算绩效指标的原则。

第一,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设计既要考虑评价研究的任务, 又要符合客观现象本身的特点、性质及运动规律, 做到主观要求与客观实际相统一, 同时要求所选择指标不遗漏、不重复。第二, 整体性原则。高校绩效指标内容要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要切实反映高等学校的总体绩效。但是指标不能太多, 以免失去评价重点。第三, 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在设计中要注意评价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具有可比性, 这有利于高校同时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第四, 动态性原则。高校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动态任务, 应坚持适时修订加以完善。

2. 高校预算绩效指标的设计。

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可以将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 并借鉴国外成熟的做法, 首先, 依据财务预算的目的将高校的预算目标划分为若干大类 (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绩效、资产绩效、产业绩效等) 。其次, 在每个大类中选取若干个关键绩效指标, 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衡量, 这样就构成了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3. 逐步完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首先, 要确定预算目标。其次, 要依据绩效指标来选择合理的绩效分析方法 (成本分析法、运筹学分析法、系统全面分析法等) 衡量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同时, 应制定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明确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依据绩效测量指标对项目支出预算和部门支出预算进行绩效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整理成绩效评价报告。

(四) 建立严格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第5篇

作为中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强化其道德素质、培育其人文素质的同时,将其专业能力的拓展和深化落实到位,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就业率从数量到质量的总体改善,对满足企业人才战略的要求也意义重大。如何将高校专业发展水平与社会运行的总体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高校进行专业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将学生打造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共同演进、共同发展的会人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现状分析

(一)教材特点不鲜明,没有和社会发展同步各校使用的财务管理专业教材主要通过两种途

径,其一为直接引进原版教材的翻译版本,其二使用国内著名高校编著的教材。两种途径从使用效果来说,各有利弊。从国外翻译的教材虽然从教材的实践性方面更加充实,例如国外财务管理专业教材更加注重从企业的案例提供指引,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但是国外的教材可能不太适应中国传统教学的特点,没有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更加透彻,学生因此缺乏对理论的自学能力和主动领悟能力。所以,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将所学的案例提升到理论高度,对教材的掌握较为肤浅。而国内的教材虽然从理论导入,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的培养和训练,但是常常出现理论和现实对接不足的倾向,没有给学生提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平台,即没有将实践工作的指导蕴含于教材中。与此同时,两类教材都没有将学生的迫切要求和企业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编写其中或者做出相应的提示与启示。

(二)教学过程没有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没有将培养技能与证书考核有机结合 目前各校在组织日常教学时,树立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学生的考证及格率以及考证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等。因此,在考证工作中,学生只是注重了对考证材料的学习,以及通过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将顺利过关作为考证的主要指导思想。所以,呈现出即使学生顺利通过各种技能考试,但是一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死板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因为学生基础薄弱,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导,但是将学生变成财务管理专业学习的主动者是当今教师在开展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手段需要加强的目标。当前,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中,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常常形成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按照老师的讲解做笔记的现象,学生没有在教学中形成独立的对课程和财务管理学科规律的总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创造能力,学习的效果较差。即便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进行实习时,因为学习的不够透彻,对工作中基本问题的处理也没有把握。教学手段的上传下受,被动接受的局面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的单

一、固化成为当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桎梏。

(四)缺乏真正的实训基地,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现场学习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需要通过现场训练达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 求。目前高校在实施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工作时,一方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因为企业自身机密的考虑,往往做表面文章未见实质内容。即使学生有机会到 相应的企业实习,甚至去合作的会计事务所实习,但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做出恰当的实习计划 和规划,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步骤的安排,所以学生实习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未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达不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预期目标。

二、协同演化理论对财务管理教学创新的启示

起源于1964 年的协同理论将社会经济与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Norgaard等人认为社会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仅是协同,更重要的是一个演化过程。即社会发展应该通过知识、价值、组织以及技术等互相协调,共同演进。协同演化是一种双向反馈过程,即社会的进步既表现在企业为获取利润而要求更加具有创新和娴熟技能的人才,又要求人才的培养要严格遵循社会发展的趋势。重视在学科设置的目标、内容和效果与社会发展的相符甚至应当推进社会演进进程。协同演化理论还认为演化的过程是嵌套且跳跃的,因此,要求不同社会群体在渐进发展中遵循符合社会积极发展趋向的创新原则,在协同发展中尽量提升自身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造创新的条件,为实现社会总体程度的演化积累提供良好的基础。按照协同演化理论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具体为:其一教师应当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社会对财务管理学科的真正需求,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从而为学生储备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其二按照协同演化理论的观点,教授学生的过程是将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过程,实现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协同演化。其三,因为协同演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随时按照学生的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地训练其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其四,协同演化理论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将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各个环节形成均衡发展态势。

三、基于协同演化理论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思路(一)协同演化理念导入

1.树立教学主客体平等化的观念传业授道解惑是传统习俗对教师职业的普遍认知。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都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讲授财务管理的诸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没有激发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学生大多只会按照教师的讲解去认识和掌握所学课程,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受到教师的影响,未能形成自身对学科的思考和驾驭,很难透彻地理解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精髓。应该将教学的地位平等化,通过学生与教师互动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财务管理学科的规律,获得社会的认同和需求。

2.教学流程的开放化教师在教学安排和课堂组织中应该树立开放式的思想,即学生按照教师的预先要求,根据所学内容查找学习的相应资料,采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辩论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使他们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理论知识和现代理念的专业人才,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演化过程有机地协同起来。(二)协同演化过程的构建

1.学生学习目标的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协同在教学伊始,教师先提出自身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事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修订或者重新制定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目标和计划。然后教师审核后,在与学生达成统一意向后,学生和教师各保存一份目标责任书,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自身制定的学习目标。这种做法能有效地把教师预期目标和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信心,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

2.学习体系的适应性和社会需求的符合性相协同 前已述及,无论是国外的教材还是国内教材,在学生学习和社会对接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投融资体系和资本运营过程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兼顾学生对课程领悟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至学业结束,通过专业训练获得社会认可的,能够服务社会的财务管理技能,并随着时间的积累以及在学校养成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逐步提升,成长为一名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学习方法的渐进性和实践技能的积累性协同和演化发展 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学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技能性体现在其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发展指导和优化的作用,即资金的获取和资金的最优化 配置对企业资源的最大限度的使用等。但是从财务管理专业学习过程来看,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理论知识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成为财务管理是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革新财务管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从专业设置方面配合教学过程的实施成为财务管理知识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学习方法的革新体现在从学习思维到学习技巧的多元化和学习的总结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因为其综合性的特点,在学习思维方面既要有抽象思维的过程,也应当考虑把诸如米勒模型、琢序理论、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理论如何转换为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和配套方法。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训练学生从理论初步识别至理论适时运用将显得非常重要。在学习技能方面要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协同性。即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将案例发生和企业现实的问题处理联系起来,形成理论指导为先,案例样本为范,实际处理为准的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与实际工作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共同发展和演化的良性局面。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费来源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财务关系复杂化,财务工作多层次化,财务管理薄弱化,都是高校财务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客观上必须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实现财务管理创新,适应新体制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不科学,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校有计划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内容不够全面细致。各部门将预算视为分资源和争指标,虚报成风,财务部门闭门造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收集资料数据的时候,没有全员参与和科学论证。有的预算数据前后矛盾,预算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为预算而预算,导致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预算流于形式,约束力较弱。财务上,高校经常不按预算办事。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财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也不够。有的高校领导机动财力比重较大,项目用途不明,责任不清,容易造成财务造假和舞弊。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不能按预算要求执行,缺乏有力的监督。

(3)忽视预算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没有建立相应的分析、评价制度。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治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金融政策、市场状况等外部因素分析。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关注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相关指标比较分析,缺乏深度剖析。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客观上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高校资金安全也存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健全。有些高校对于校外投资、基建项目的监督和决策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制度进行监控,导致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投资期限长难收回等情况,给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严。有些高校只重视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忽视了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未将其纳入学校的内部控制范畴。产生了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如有些部门利用学校的品牌、设备与人力资源创收,而收入不上缴;截留预算外资金,用于设置部门“小金库”;一些高校收费没有经过教育、财政、物价批准,擅自制订收费项目和标准,违反规定乱收费等。

(3)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些高校虽然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并未遵照执行。另一方面,虽然设立了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素质都有待提高。很多时候,未能真正发挥审计人员的作用。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业务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化、复杂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信息。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效益缺乏系统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

4、高校债务负担过重,贷款风险日渐显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以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高校整体发展以外延扩大为主。各高校普遍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新校区的建设以及购置大量仪器设备。虽然高校收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远不能满足教育投入迅猛增长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新建项目依靠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资金量大,容易较快实现建设目标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大,贷款资金的还本付息压力也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许多高校寄托于招生规模扩大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但招生规模扩大本身就有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贷款规模的增大,高校信贷风险日渐显现。

5、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大部分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并不十分重视,在财务部门下,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或者,设立的财务管理机构,职能仅限于计划、统计,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工作开展的不多或者根本没有开展。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关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财务工作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1、加强预算控制和执行能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高校预算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高校的资源,又要节约支出,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浪费,应尽量优化经费使用的支出结构。高校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强化预算的纪律性、严肃性、权威性,不能用行政方式干预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根据事业发展及其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改变盲目争资源的习惯,将财权和事权结合,将真正有限的资源用于高校的事业发展。

预算编制要有完整的程序和系统体系,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不能仅凭长官意志办事,使预算成为领导的旨意。要注意预算的控制和管理作用,突出预算的刚性原则。预算一经确立,不得随意变更,应维护预算的权威性。确实需要调整时,应履行必要的手续,同时调整时要留下凭据,以备核查。

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估,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分析造成偏差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预算管理。

2、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最直接的目地就是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各高校都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注意三个方面。

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的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

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控制,特别是物资设备采购、对外投资、基建项目招投标、学生招生及收费等。

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及奖励办法。管钱、管物、管账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代理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证实移交清单。

3、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分析评价是运用事业计划、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以获得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高校财务分析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指标进行。

(1)反映学校财务综合实力的指标。该指标主要说明学校的办学经费筹集能力,反映在一定时期办学规模的基础上,高校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校知名度,多渠道、多层次争取更多经费的能力。该类指标包括学校经费总收入、国家教育经费拨款额、科研活动收入、自筹资金额、社会服务收入总额、学校资产总额等。

(2)反映学校财务运行绩效的指标。即按照收入和产出相比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对学校财务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经费收入、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经费增长率指标等。

(3)反映学校财务发展潜力的指标。即评价高校在负债和财务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该类指标包括年末借款余额、年末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负债收入比等指标。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各类资产的拥有和配置状况,掌握学校的总体实力,充分挖掘学校的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为学校的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

4、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合理贷款规模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基础之上。首先,高校应当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其次,高校应合理安排贷款本息的偿还时间,每年定期按贷款余额提取贷款还款准备金。合理安排贷款本息的偿还时间。同时,结合学校自身财务实力和国家资金市场,在确保项目正常实施的基础上,以资金成本最低为标准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方案。最后,学校应随时掌握和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状况。对于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财务部门应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重新审定建设计划,暂停贷款资金筹集。

5、加强财务人员培养,全面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显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尤其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的学习。鼓励财务人员钻研业务,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改进并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高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东亮: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23(3).

[2] 叶敏娣: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7). [3] 郭荣坤:论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2,

24(1).

[4] 朱玉兰: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2).

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第7篇

财务风险概念最早是针对企业的理财活动提出的。学者一般认为财务风险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因受难以预测的因素影响,以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但是就高校来说,是否也存在财务风险?本文基于系统分析思想和广泛调研,力图对高校的财务风险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促使高校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策略,通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发现潜在的风险,化解和规避财务风险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因素分析

1.1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加快

首先,表现在发展规模上。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高校扩招前我国仅有高等学校1022所。到2008年,我国高校已经达到3173所,增长了三倍以上。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到2008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了2907万,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其次,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但是,随着办学规模和水平的提高,为切实解决所需基础设施条件问题,学校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高等学校教育资金的需求迅速增加。

1.2 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以往增加了,经费状况有所缓解,总体上有所增长,但由于国家投入目前侧重于义务教育事业,很难分出更多的资金投入高校,经费投入与规模的发展不相适应。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2008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总额为14500.74亿元,其中普通高等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为3235.89亿元,比上年的2596.77亿元增长24.61%,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比例为16.32%,比上年的16.26%增加了0.06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量呈现增加趋势,但是由于规模的不断继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比上年的3.22%只增加了0.26个百分点。

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现有资源已无法满足扩招的需求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标准的需求,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必须另辟途径。以某高校为例,2006-2009年国家教育经费定额拨款33亿元,而人员开支就需32亿元,收取的学费和捐赠等其他收入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转,没有资金用于发展建设。因此,为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向银行贷款是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

1.3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随着升本、扩招、办学水平评估等新业务的出现,高校的经济活动在不断地扩大,原有的工作流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业务了。究其原因,大多数高校是沿用以前年份所编撰的管理制度,没有随业务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如在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大额资金支付、外部融资等方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经常性的决策失误。表现得尤其突出的是在基建项目上的盲目投资,事先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在没有取得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滥搞基建,对贷款项目和额度不加控制,超过了高校正常的资金负荷,加剧了投资风险。

2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2.1 预警系统机制

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是一种技术层面的风险化解模式,主要是通过设立并观察、判断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高校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实施预测和预报的财务分析控制系统,具有实用性、系统性、重要性、前瞻性等原则。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功能组成,主要包括信息收集、预知风险、控制风险等链条。从化解角度上主要包括单一和综合模式。

2.1.1 单一模式

主要是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恶化程度来预测财务风险。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立各种比率进行评价。从一般意义上说,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学校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跟踪考察时,应特别注意高校自身制定的比率的变化趋势。当这些指标达到设立的警戒值,预警系统便发出警示,提醒管理者注意。不同比率的变化趋势必然表示出财务风险的趋势。单一模式的缺陷是,没有区别不同比率因素对整体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各比率正反交替变的情况。当一个比率变好,另一个比率变坏,就很难准确预警。

2.1.2 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是运用多种财务预警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风险,即建立函模型来综合反映高校财务风险。这种模式通过分析若干预警指标,从总体角度检查高校财务状况,有利于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从而及时调整相应财务措施,降低风险。

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预警管理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预警管理的难点。预警指标的选择应该重点考虑那些能够真正、全面反映高校所面临财务风险或财务危机真实现状的重点预警指标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高校主要应从偿债能力、运营绩效以及发展潜力等几个方面建立预警指标。应根据高校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判断并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达到树立风险意识,化解风险的目的。

2.2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层面的风险化解模式,包括的内容有:

2.2.1 加强资金安全防范管理

由于对资金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给高校内部有关人员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财产的行为带来了便利,为舞弊行为甚至犯罪带来可乘之机,为确保高校资金在各个流转环节的安全完整和不受侵害,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增强教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会计人员要定期进行轮换,若财会人员调换岗位,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做到前不清、后不接。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2.2.2 加强预算管理

建立高效的预算管理组织体。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力求节约”的原则,在编制预算时就应将债务资金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并且细化到各部门、各项目,便于执行。鉴于高校收入与支出在时间、金额上不匹配,高校在编制预算时,还应充分考虑债务压力,对已经存在的债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还款计划,并在预算中安排专门用于还款的资金,不得挤占和挪用,预算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一经批准将不得随意调整,在预算执行中还应及时跟进,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2.2.3 强化内部审计,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四种职能,主要起防护性和建设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内审应建立起对基建、后勤、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等的有效监控机制,通过对学院修缮工程、基建工程的跟踪审计,对各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建、招投标、开工、竣工决算等各个环节实施及时有效的监控,保障学院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通过对后勤社会化产业的经营决策、经营效益进行审计,确保后勤社会化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进行;通过对国家财政拨入的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使专项工程达到预期要求。

摘要:高校作为一个非赢利组织,面对市场竞争和生存的挑战,如何规避、化解财务风险的问题,做好风险预警,本文主要从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郑萼.关于高校贷款风险防范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5,(1).

[2]李建勇、张彦开.高校贷款的风险控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3]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财务管理内涵研究 第8篇

1、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理论中,财务管理是各类经营性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概念就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任何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由此而引起的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分配资金和监督资金等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的职能作用于资金运动,就表现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收入及利润分配管理等。在我国,财务管理则被定义为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由此引起的财务关系进行的综合性管理。

高等学校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上述这些定义均针对企业类的营利性组织。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非营利企业组织的特征,确立针对性的财务管理的目标。西方理论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其业务活动的非营利性质。具体有三个特征:①其资财的供给者不称为投资者,他们并不期望按其提供资财的比例收回资财或获取收益。②其业务营运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③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利益,如一旦机构清算,不一定分享剩余资财。所以高校财务管理就是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的筹集、调拨、融通、组织、使用结算、分配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工作的总称。

2、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罗斯在《公司理财》一书中更对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行了详尽的解释。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工作。他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实际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高校的“股东”就是国家、财政、企业投资法人以及私人捐赠者等,他们投资教育,增加基础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教育财富,以期达到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和科研成果产出的愿望。同时对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进行运营管理引起的相应的资金运动的财务关系进行管理。

3、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

由于非营利性质,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与企业不同,高等学校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其业务运行的主要目的不是赢利。所以首先高校把社会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在国家资金投入有限况下,地方政府和受教育者一般成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对教育需求的状况,兼顾办学的微观效益,其办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依法收取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在筹集、使用以及分配中都是无需纳税的,所以一般高校不进行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等不计提折旧,不计算盈亏。从筹集资金看,稳定的教育需求是高校办学资金提供重要支持,与此同时,作为高校办学资金另一个重要来源,财政也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办学效率给予一定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

3、支出与效益不对称

首先教育总支出与其效益上存在着不对称,前面分析过,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不可能像私人产品通过市场决定其价格,而且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在我国,来自受教育者的学费收入只能补偿教育支出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教育支出以来财政拨款,由此造成了教育支出与其收益的不对称。其次,科研投入与其收益也存在不对称,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具的不确定性,使其科研支出很难通过市场来得到价值补偿。

4、人力资源日益成为高校理财的重心

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已经使生产力上升到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一点在高校中尤为突出。高校创造的都是知识产品,其产品质量的高下,是否得到受教育者的接受,是否能以不断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吸引人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5、高校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

预算的定义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事业的顺利实施和长远发展。高校预算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也是高校财务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预算管理也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关系到学校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中国加入WTO等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市场经济理论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经济学界和教育经济学界对高等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高等教育不是纯公共物品,而是具有一定竞争性和排他性可以给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收益的准公共物品。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财务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影响和挑战,其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理论逐渐被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模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改变为由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学校确立了法人实体制度,使学校在管理发展中又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这对学校各项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高校理财环境的巨大变化,在高校的经费来源方面,逐渐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校办产业的收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辅助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难度也将越来越大,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与之相应作重大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2、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为3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大体为75%,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国家及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产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己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部分。同时,高校近年来非财政拨款收入比例也大幅度提高,高校经费渠道出现多元化。银行也开放了教育贷款渠道。随着科技产业化发展,高校从企事业单位获得的科研收入及科技服务收入也明显增加。由此可见,高校财务管理正向多元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财政政策的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高校是国家重点保障的部门,既不会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没有政府机关职能转变的要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财政管理与国际先进管理方式接轨。

首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由高校根据财政部门审核过的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报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在批复的计划内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使用资金,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其次,财政部门把对高校预算资金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促使高校着眼于提高预编制的前瞻性、准确性、科学性,科学、合理、规范地统筹安排预算资金。为保证专款专用,对专项支出设立项目库管理,使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都建立在明细预算基础上。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有条不紊的推进改革,不断探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方面显示出财务管理工作的变革,另一方面表明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理所当然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课题。对于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层面上的系统梳理,有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高校财务管理的客观现状及问题,为尝试构建创新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提供思路。

摘要:与企业不同,高等学校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其业务运行的主要目的不是赢利.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非营利企业组织的特征,确立针对性的财务管理的目标。这在当前高校合并、学生扩招、高校归属关系变化和高等教育日益与国际接轨的大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系统梳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和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目标、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为探讨构建新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校,市场经济,财务管理,内涵

参考文献

[1]黄力高校财务管理应对发展新趋势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4年第5期:48-51

[2]刘学伟.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5.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第9篇

高校的资产负债和投资利益相关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应对新的融资环境, 银行信贷和高校投资多元化趋势加剧, 由原来老式的高校财务管理逐渐变为市场式的和开放式的财务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效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和影响。高校逐渐变为市场经济的投资、竞争和融资的主体。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 财务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导致财务收益和财务预期的大幅度偏差, 已经超过可能的承受压力, 造成财务损失和机会的浪费。其主要来自于财务、资金筹集、投资和现金流等一系列的领域。

(一) 资金筹集风险

高校财务资金筹集风险就是指在高校财务资金的来源过程中, 资金的渠道多元化, 造成资金成本和资金偿还的多元化, 形成一定的筹资风险, 导致高校资金筹集的偿还问题。我国高校在现阶段还是以传统的政府拨款为主, 自主筹款为辅, 收入组成为银行贷款和学费净, 其中贷款带来的财务负担和利率的波动造成高校财务的筹资风险, 市场变动和国家政策难以把握的今天, 资金筹集风险日益加大, 造成了筹资风险的严峻。

(二) 资金投资风险

高校财务自己投资风险是指在高校投资的过程中, 各个项目的不同表述和预期造成的投资不明确性, 造成高校财务的投资风险。高校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 高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完成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 保证学校教学能力的开展上。其投资的主要方针应该是有稳定性盈利。高校如果缺乏相应的投资论证和有效的语气, 将导致盲目的工程和设施的扩建, 导致财务管理的风险, 无法缓解和减轻高校的资金压力。同时, 被投资方的也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功能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遏制高校的财务逆境, 使得财务工作波动和管理失误现象发生在规律的基础上。建设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防错、纠错功能体系为高校达到其财务平衡和健康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这是一个适用于所有高校具有普遍意义的财务管理的方法。这包含了认识财务风险、研究和控制财务风险、预警提出警告和科学利用等几个方面。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报告高校财务风险, 提前预告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个完整健康的财务体系。其几类功能如下图:

(二)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措施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在高等院校中采取风险决策手段, 对应有的风险进行防范和处理, 同时对风险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以确保资金运转的高效和稳定。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搞高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高校财务预警的基础。

1、科学筹资。

高等院校的筹资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 所以确定合理的筹资量同样重要。高校资金的筹集现在一般利用定性预测法, 即依靠现有的市场和集体的分析, 对资金的需求范围做出估测, 同时配合定量预测的办法, 明细其需求的资金数额, 以及在某阶段高校的资金利用量, 同时配合储存一批资金应急。定量和定性预测的办法这是一种科学的筹资额确定的方法, 可以达到高校职工工资、补助、福利以及办公、资源费用、学生补助的发放等的基本平衡。同时, 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尽相同, 但必须遵循本校的实情, 科学配比。

2、预警系统。

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对单位财务报表及相关营运资料的分析, 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 将单位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 并分析发生单位财务危机的原因和单位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 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

此系统的构成表现在制度方面就是操作的科学性、负债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确定、财务警示体系的建立、巴萨利模型的分析等, 这一系列体系的应用会产生基本的项目值的确定, 十分具有时间意义。通过对预警系统的参考和完善, 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对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总结, 以保证高效财务风险管理稳步进行。

3、内部风险控制。

从高校内部进行财务风险的控制, 是需要保证一个优化的资本结构, 对高校项目的全面开展进行掌控, 以降低风险。

首先, 高校内部财务防范控制体系的财务会计人才要保证其职业的操守, 以便进行制度的遵守和审核的顺利进行。同时, 要确认和记录交易的类别, 在交易期间进行货币计算和统计, 在报表中有所披露, 这样才会使得整个高校内部风险控制系统顺利进行, 不会造成高校财务风险的外露, 把问题遏制在最低的损失层面。

总而言之,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应该从高校层面、财务部门层面和内部层面三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保证高效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艳红.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6, (1) .

[2]、赵修杰.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刍议[J].枣庄师范专科学学报, 2002, (6) .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第10篇

一、典型风险预警方法的特点分析

目前, 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风险预警、宏观经济风险预警和财务风险预警领域, 应用的预警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定性以及综合研究三个方面。现主要针对典型风险预警方法在解决风险预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专家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 由于自身的实用性、系统性、简洁性等优点, 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具有以下不足:首先, 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问题上, 层次分析法以群体专家的主观权重为基础, 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且, 专家系统的权衡分析往往是一个模糊处理的过程, 层次分析法却相对缺乏处理模糊问题的能力。其次, 在解决群体专家权重评价时, 没有剔除个别偏差大的专家意见的干扰, 而使结果出现较大的失真, 往往只因为一两个较大的离异意见而使最后的综合权重面目全非。另外,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在计算综合权重时, 只将各专家意见进行算术平均, 不符合多数原则, 结果更易出现较大的离散性。

2. 蒙特卡洛模拟法

蒙特卡洛模拟法又称随机抽样技巧或统计试验方法, 是一种通过随机模拟和统计试验求解问题近似解的数值方法, 它是一种多元素变化方法, 在该方法中所有的元素都同时受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 由此克服了受一维元素变化影响的局限性。另外, 蒙特卡洛法可以编制计算机软件来对模拟过程进行处理, 大大节约了时间。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解决风险预警问题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首先, 蒙特卡洛法对已知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 需要的数据较多, 要求的精确度也较高, 但在许多情况下, 一些重要参数的误差及其分布规律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方能统计得出。而对于目前财务数据没有公开的高校, 输入参数的数据就会不足, 利用蒙特卡洛法不能获得一个准确的概率密度分布, 无法构造一个不确定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 从而导致风险预警结果的不确切性。其次, 蒙特卡洛模拟法为了得到输出参数的准确概率密度分布, 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 特别是输入参数较多时, 这种计算量耗时过于巨大, 对于要求时效性的风险预警问题来说, 往往更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风险状况进行分析。

3. 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一词源于18世纪英国的一个牧师Tomas Bayes, 由于他的发现, 使带有主观经验性的知识信息被用于统计推断和决策。当未来决策因素不完全确定时, 必须利用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 包括样本信息和先于样本的所有信息, 其中包括来自经验、直觉、判断的主观信息, 来减少未来事物的不确定性, 这就是贝叶斯推断原理。将贝叶斯推断原理用于解决风险预警问题时, 可在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 提高风险分析的效率, 但由于高校财务风险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的确定难度较大, 甚至是无法确定的, 使贝叶斯推理法在高校风险预警领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4. 模糊分析法

模糊分析法适合用于处理那些模糊、难以定义的并难以用数字描述而易于用语言描述的变量。正因为这种特殊性, 模糊数学己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评价中。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而不确定性常常是模糊的, 所以模糊分析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种风险的评估和分析。但将模糊分析法应用于高校风险预警领域, 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首先, 模糊分析过程本身无法解决风险指标相关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 因此, 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前, 要对指标进行预处理, 将相关程度较大的指标删去, 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其次, 在模糊综合评判中, 指标权重不是综合评判过程中伴随生成的, 而是人为确定的。人为确定权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虽然也注重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 但能否充分反映客观实际, 需要很好加以把握。最后, 确定模糊集合中各元素对应于模糊关系的隶属度仍然以专家经验进行确定, 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5. 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把系统看作一个黑箱, 考虑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 输入过程可用输入节点来表示, 输出过程可用输出节点来表示。假定系统内部结构为未知, 同时用隐节点来表示内部机制, 从而形成一种用人脑神经元突触行为模拟节点机制的类似神经的人工神经网络。这样, 可通过不断地输入和输出, 以及对有限多个样本的学习来达到对所研究系统内部的模拟。由于神经网络具有的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贮、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等特性以及高度的容错性、实时性, 其特有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独到的解算能力使得该预警模型更为准确和有效。尤其是神经网络采用的数据驱动、“黑箱”建模方式, 无需先验 (统计知识) 信息, 针对指标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具有很强的处理能力。这对于克服预警建模过程中强烈依赖于判断和假说的局限性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 随着信息体系和制度的建全, 统计工具的完善、经济数据种类和频率的增加, 为神经网络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归纳分类、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实验等技术逐渐被引入到高校财务管理预警研究之中。然而, 无论采用什么统计方法或研究方法,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缺乏系统的经济理论指导

在目前的文献中, 能够系统地解释高校出现财务困境的经济和管理理论还很少。尽管有些学者从委托代理、产权关系等经济理论方面作了大量的阐述, 但还不够完善, 不足以系统地解释高校财务管理不善的原因, 还远远不能准确确定财务预警模型中应包括的预测变量。因此, 在选择预测变量时, 还是凭着经验进行搜索, 在众多的变量、样本、方法以及模型中找出最佳的组合, 还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

2. 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短期预警或预测 (prediction) 上, 而适合长期的、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 (prevention) 的模型却很少有人涉足。由于很多文献是以出现财务危机为研究基础, 因此集中于偿债能力、流动性、盈利性等变量上, 预测模型越接近财务危机爆发日, 预测精度越高。而在危机爆发的前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前, 在危机开始萌芽的时候就提出预防, 以便给单位足够的时间发现和纠正的模型却很少有人研究。

(2) 过分强调先验假设, 忽视了预警管理系统内各指标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不仅理论上, 而且实际上都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 众多相互分歧的理论并存, 就足以证明预警管理系统对外表现的复杂性和非线性。

(3) 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忽视数据本身效用。仅仅从理论上考虑, 通常难以决定模型的函数形式。许多预警模型的函数形式是与理论模型导数的先验符号一致的, 而理论上我们却无法做出抉择。另外, 对同一经济问题, 可能有不同的理论学派, 采取不同的解释方式, 因此, 在实践中我们选择哪种理论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

3. 样本及变量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1) 选择的预测变量往往是陷入财务困境的征兆, 而非陷入财务困难的原因。一般而言, 高校出现财务困境的数量较少, 因此所选择的高校样本大都不属于同一类型, 从该样本得到的最好的预测变量反映了所有失败高校的共同特征:低效益和高负债。因此, 大多数预警模型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种表象而已。

(2) 选取的财务变量具有片面性、滞后性。所选取的财务变量的片面性体现在一个具体的财务变量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财务变量的滞后性体现在财务报表的公布日滞后于会计期间。如何克服财务变量的片面性、滞后性 (事后性) 和多重共线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样本选取的困难。高校财务数据的获得不太容易, 要想获得那些出现财务困难的高校在其陷入财务困境之前的数据却更不容易, 完整性也不够。另外, 很多研究采用了“配对抽样”。按照高校类别、高校规模等标准为财务困境单位构造一组控制样本, 这会产生两类高校的比例与它们在总体中的比例严重不一致, 夸大预测模型的准确率。

(4) 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忽略。利用财务危机量化指标对高校预测, 很可能忽略非财务指标的因素。多种变量模型中如果能加入对宏观经济因素的预测, 模型的预测能力就会加强;再者, 许多学者以成功高校作为比较基准, 这是不够科学的。因为高校间不同环境造成比较上的牵强性, 很难找到处于相同境地、相同条件下的高校。

三、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预警管理系统的对策

1. 树立风险意识, 加强财务管理, 健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1)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是高校财务预警管理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在市场竞争中, 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且成正比例关系, 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 这就要求高校各层次特别是决策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高校应确立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 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 对财务管理人员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

(2) 建立并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预警管理系统, 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控制制度作为高校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完成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 在高校财务预警管理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内部控制范围涉及高校内部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 不仅可以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 有效使用,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而且同时也健全了高校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

(3)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高校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 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 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故系统的设计还应遵循效益原则, 使产生预警信息的收益大于产生预警信息成本, 保证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4) 高校为提高预警风险能力, 必须加强信息管理, 建立高校预警信息传递、反馈、分析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高校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信息、行业数据, 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 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 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 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

2. 对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增强其适用性和实用性

(1) 在大胆吸收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新。科学的方法要借助真实的原始信息, 采用真实的原始信息进行预测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各国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同, 经营理念存在差异, 会计核算口径不一, 统计分析局限在应用经典分析方法, 而其它建立预警模型的方法应用又少。因此, 要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 改进传统的统计方法, 编报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2) 针对预警模型变量选择的狭窄性, 应重新考虑设计预警变量, 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几个指标的运用分析, 合理引入现金流量方面的指标, 加强对现金流入、流出的监测分析。对于财务指标信息类预警模型的应用, 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选择哪些财务指标;二是预测计量方法的选择。

(3) 预测模型的实效性问题,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模型的拟合效果可能会有变化, 要研究其变化, 适当进行微调。

(4)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科学工具。由于财务风险系统较为严格、繁杂、工作量大、内在联系性强, 仅靠人力不能达到监控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针对性要求, 因此必须实施微机化管理, 并与会计核算软件衔接, 进行动态监控, 减少数据采集、输入过程中的错误,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5) 规范风险时间跨度, 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财务危机预测是对原始信息整理、分析基础上的再加工活动, 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影响下, 对原始信息真实性、可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范时间跨度与预测准确程度成反比, 应根据需要和可能, 适度规定财务危机预测时间跨度, 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海汀、黄继鸿.定量定性相结合的企业综合预警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4) .

[3]、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科学出版社.1986.

[4]、Van Groenendaal、Willem J.H.Kleijnen、Jack P.C., On the assessment of economic risk:factorial design versus Monte Carlo method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Lty Volume57, Issuel.1997. (7) .

[5]、梁昌勇、陈龙.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IT系统集成项目风险评价.价值工程.2006. (4)

浅析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框架设计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框架,使各个方面的管理数据和财务信息形成及时、良好、通畅的互动机制,相互之间有一系列的勾稽关系和指标控制,为教学科研单位的管理、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财务管理、高校领导层和政府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理论依据,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及总体需求分析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管理相比有着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对财务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财务管理趋于复杂化。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分步改革,包括政府采购、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决算、绩效管理、公务卡结算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力度和难度,复杂程度持续提高。其次,財务管理目标效益化。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全部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财政部门对经费使用效益的进一步明确,所有预算绩效考核正在或将要全面推开,要求高校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再次,财务管理在高校资源配置中的杠杆效用。高校的资产全部是国有资产,无论从短期和长期发展的角度对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其杠杆和能动作用。这些特点和当前形势要求高校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资产管理为对象,以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学生、教职工、资产、资金为总资源框架,立足于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国家教育标准体系,以强大、科学、融合、时尚的技术平台为基础,以统一的业务标准、数据标准和沟通标准为依据,以建设绩效预算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系统。要求采用大型数据中心整合高校各类业务子系统,链接高等教育需求与高校资源,覆盖高校服务与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既能够支撑日常业务处理又能够服务于高校统筹管理与决策。同时以先进的平台技术将高校的组织管理机构、政策、程序和措施融合到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以及资金、资产的安全真实完整,实现高校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和管控。

2 设计思路

新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管理体系,体现“以法为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适应财政改革和新财务制度、会计制度需要,实现全面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各项资金使用的动态监控、与银行的实时互联支付、与校内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信息传递、基于数字化校园网络的财务办公、为校内外实时提供信息服务。实现高校以经费指标为核心、业务为先导、资金事前、事中控制相结合的全过程互动管理,比较而言,着眼于整个学校管理体系,更加注重综合服务,集成业务办理,将校园综合信息门户、行政协同办公、移动云终端、校园网集成、银校互联等全新技术加以应用,实现信息收集及过程监控,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一体化应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3 总体框架

3.1 组织机构

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相对应的组织机构设置要充分体现符合高校发展趋势和长期财务规划,根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管理体制,设置更具专业水平的总会计师一职,在党委会或财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管理和协调高校财务处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财务机构内部按照财务、会计和服务三个功能进行设置,财务主要实现计划、管理的职能,包括预决算管理、收入管理、票据管理、制度建设、绩效考核、内部控制等;会计就是实现核算、监督的职能,包括资金核算、校银互联、基本建设、集中支付、公务卡结算等;服务就是实现数据、综合管理,包括数据维护、与校内部门之间宏观、微观的连通和协调、校园一卡通、票据管理、对外的联系协调等,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3.2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的核心可以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服务两大模块进行设计,财务管理包括全面预决算管理、收入管理、各类项目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分析决策支持等,会计服务包括支出管理、成本核算、会计核算等。

3.3 数据平台

采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创建大型数据仓库,可以归集、存储和处理各类共享数据,实现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可以保证全校共享信息的一致性,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数据,为学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平台,并且可以为新的应用开发提供支持。在制定信息化标准时互联互通部分的标准设计尤其重要,包括数据格式、编码、代码等,应明确应用规范、分级,数据规范、分级,责任部门、授权等,确保数据的准确、一致和完整。数据采用统一关键字段进行规划,利用主题管理功能实现,保证所有数据库里的关键字段编码高度一致,针对主题集成各系统相关信息数据形成主题数据。包括主题库和主题对象管理,主题库能在较长时间内为学校的信息资源提供稳定的服务。

3.4 沟通系统

沟通系统用于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包括沟通学校各个层面的应用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需要设计一些开放标准,即说明人们公认规约的文档,这些规约能使不同的应用系统协同运行,保证了各个应用系统的选择性、开放性和兼容性。通过沟通系统标准的服务接口,将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再提供给需要的各个应用系统,使数据全部同步。财务管理系统和校内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也通过沟通系统实现,如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务教学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不管这些系统采取什么样的平台、数据库和编程语言,通过各类接口授权、监控等管理工具,都能对其进行系统间的数据对接和集成开发。

3.5 内控指标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内部控制息息相关,2013年施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贯彻落实这条内容最主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内部控制,在系统内部嵌入分析指标体系。要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科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设置财务分析指标,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指标体系设计必须符合高校组织的发展目标,才能增强其工作技能,促进组织的发展。针对高校项目多、资金多的特点,建设动态监控分级预警方案,通过预警分析系统追踪重点疑点数据。

高校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的原则,关注组织、机制建设、制度、关键岗位、财务信息编报等情况,采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公开等方法,贯穿学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制定制度、指标体系分析,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管控。制度主要包括岗位经济责任管理办法、内部牵制制度、票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报销办法、授权审批制度等等。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有基本办学指标、预算管理指标、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收支结构指标、财务发展能力指标、教学分析指标、科研分析指标、人才培养分析指标等等。

4 结束语

新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建成使管理信息的实时传递成为现实,财务控制由原来的事前控制(预算)、事中控制(会计)和事后控制(内部审计)变为实时控制,可以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保障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慧.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朱丽丽.高校财务管理系统[D].吉林大学,2012.

公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第12篇

2014年10月国家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服务于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同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宣传,营造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环境。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对过去的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会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内部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对利用过去的信息合理预测未来,对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帮助决策者做出理性决策。管理会计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近一个世纪,它在国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然而作为创新和社会进步源泉的高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却一直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使之无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观测,造成盲目发展的局面。

在我国,公立高校有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财务上区别于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创收任务,它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也造成了公立高校没有成本意识,缺乏对未来规划、控制和评价的动机。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异地办学成本的提高等各种原因,单纯依靠国家拨款或学费收入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发展。

二、公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立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现以山东甲医学院为例:

山东甲医学院建校于20世纪50年代,座落于A城,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前50年学校一直处于保守发展阶段。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甲医学院也加入了多地办学的行列中,在距离校本部200多公里的B城市建立了新校区,整个校区建设耗资8亿余元,几乎全部来源于银行贷款,截止2012年尚有4亿元尚未偿还。尽管如此,随着新任领导班子的上台,决定在A城市的高新区另建立一校区,这样形成了三地办学的局面。然而三个校区在校生人数刚过万人,每个校区都有学生分布,而每个校区资源利用率都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又要承担巨额还款压力,使学校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学校资金管理者的财务部,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分工也存在明显缺陷:

(1)如图1所示由于三地办学,根据业务的简繁程度都要设置相应的财务人员,造成了人员的浪费;

(2)在人员结构上,包括三名处领导在内的20名财务人员硕士以上的仅有3人,45岁以上的财务人员占了60%以上;

(3)在人员上分工上,核算科负责对已发生过的业务进行业务处理,综合科一名财务人员负责工资业务的处理,另一名则负责处理预算编制及与上级部门沟通等相关事务。

甲医学院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目前多数公立高校所采用的,其存在的问题具体有:

1.外部原因

(1)公立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公立高校的投资者是国家,高校无须偿付国家支持学校发展的资金,同时国家对其投资后缺乏后续使用进行管控,导致资金运用尚未形成详细的使用规则。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在财务核算中不用计算盈亏,收支相抵结余和亏损与高校没有直接关系,不追究相关责任,造成管理当局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在资源使用与配置中没有规划,盲目追求规模和政绩。

(2)公立高校缺乏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在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财政部、教育部相继制定了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来促进高校会计核算的规范化,但是对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即使制定了评价标准也只是用收入、支出、结余的加单相加,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不能对未来的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2.内部原因

(1)高校管理者缺乏财务分析意识

正如甲医学院,目前各公立高校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传统的核算、制单、报送上,这使得账务处理很正确,但是没有开展有效的财务分析,对未来的决策没有借鉴作用。在甲医学院建立B校区还有4亿余元的贷款尚未偿还的情况下,又举债建立高新校区无疑是没有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的结果,不仅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加大了学校的财务风险,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2)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以甲医学院为代表的多数公立高校中,会计人员学历偏低、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同时缺少培训学习的机会,工作的重点仍是日常的核算和制单,很少能接受到新知识,不能把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三、对公立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建议

1.改变国家在公立高校的角色

国家是公立高校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家长”的身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最终是要被推上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在逐步退出“家长”的角色,国家按高校的性质、排名等向高校拨付人头费和必要的教育经费、办公费,其他的由高校自己承担;同时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如招生规模、学费定价等,以此激发各高校的成本意识,让高校在市场中自由竞争,激励先进淘汰落后。

2.改变高校管理者对高校财务的认识

目前公立高校的普遍管理模式是院长领导下的党委负责制,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除了上交各省的财政厅和教育厅外,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党委会和院长,由他们据此做出学校发展的相关决策,而院长和党委会成员通常不是专业的会计人员,在对报表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不足,客观上需要由专业人员对报表进行分析,根据市场情况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预测,提出解决方案。

3.建立适合公立高校的财务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是企业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公立高校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会计管理体系,如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中根据产品的产销数量、销售价格和成本变动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保本点,再进行市场预测做出相应的决策调整。在高校同样可以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如教师的工资、学校按期支付给银行的借款利息、各部门的办公经费、学校的水电费、物业费等可以作为固定成本,学生的补贴、实验耗材、教师的课时费等随着学生人数变动而变动的可以归为变动成本。利用本量利分析法建立模型后可以计算出保本点的招生规模,如果招生数量达不到保本点则高校处于入不敷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减少不必要的固定成本。再如高校要建立适合自己的预算体系,一旦制定则严格遵守,而不是按人情定预算,定好预算又得不到执行。

4.建立符合现代管理的人员队伍

高校财务人员要改变过去只是“算算数、报报账”的财务理念,通过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将“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人员不仅能对过去的业务如实反映,更要根据历史合理预测未来,为管理者提供规划建议。

四、结语

公立高校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会计管理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国家、学校、财务人员等多方面的努力,其发展任重道远!

摘要:本文针对公立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甲医学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高校需要,需要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平台,同时提出改变国家在公立高校的角色、建立适合公立高校的财务评价体系等建议,希望对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立高校,高校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敏.管理会计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多要素综合分析下一篇:小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