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法范文

2024-07-05

醒脑开窍针法范文(精选5篇)

醒脑开窍针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明确诊断脑挫裂伤。符合条件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1~46岁,平均32.6岁。损伤原因:车祸伤36例,坠落伤16例,打击伤6例,跌伤2例。入院时昏迷30例,恍惚18例,嗜睡8例,清醒4例。症状:头痛头晕33例,恶心呕吐55例,精神症状14例,抽搐9例,失语5例,肢体活动障碍11例。合并急性硬膜外血肿1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9例,颅骨骨折6例。患者入院后有发生脑疝或颅内迟发性血肿或病情突然加重,行紧急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26例。将所有入选患者编号,利用随机排列表将其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组后,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GC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1.2 治疗方法

针刺组: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第7天行醒脑开窍针法。针刺主穴:水沟、内关、百会、涌泉、十宣、三阴交。配穴:足三里、委中、合谷、廉泉。操作方法:每次选主穴3~4个,配穴2~3个,交替使用,留针1 h,每10 min行针1次。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捻转泻法。水沟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手法,致双目盈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向胫骨后缘斜刺1~1.5寸,采用提插补法。百会向前沿皮刺0.5~1寸。涌泉穴直刺0.5~1寸。刺肢体穴位时致该肢体抽动3次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包括给予脱水、抗感染、能量合剂、神经营养药物、营养支持以及针对并发症采取对症治疗等。

1.3 观察方法

所有60例患者在伤后第7天行脑ECT显像检查,于注药前1 h口服KC10 400 mg,以阻断脉络丛及甲状腺对99-mTc-ECT的摄取,检查前封闭视听30 min,处于安静状态,建立静脉通道,通过肘静脉注射99-mTcECT555GBq,10 min后进行脑断层显像。针刺组和对照组分别在14 d后再次行脑ECT显像检查,14 d前后进行对比。

1.4 影像处理

(1)断层采集原始图像经衰减校正后,采用脑图像专业处理软件,进行横断、矢状、冠状位重建,治疗前后两次图像均以横断面与OM线平行,层厚0.8 cm,共9层。14 d后行SPECT扫描,采用图像调整技术,调整两次图像使之与治疗前处于同一层面。从而分别得到治疗前后均处于相同层面的基础图像。(2)采用双盲法,由2位有经验的ECT主治医师进行阅片,标准采用潘中允编写《临床核医学》。(3)半定量分析:采用ROI技术,在横断面病变明显处设置感兴趣区(ROI),采用镜像技术在对侧健康脑组织设置相同ROI,分别测量患侧、健侧ROI计数(ROI1,ROI2)。同样方式利用ROI拷贝技术和图像调整技术,将相同大小之ROI复制到治疗(针刺)后同一层面图像,测出治疗后患侧、健侧ROI计数(ROI3,ROI4)。应用R=ROI1(3)/R0I2。(4)得出治疗前后代表病变rCBF的比值。

1.5 数据处理

用公式BFCR%=(F后-F前)/F前×100%分别求出针刺组和对照组血流功能变化率。

1.6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治疗前后代表rCBF改变的BF-CR%进行定量分析,用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针刺组病灶38个,对照组病灶37个。两组患者脑挫裂伤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减低区即缺血区。两种治疗方法均使原缺血区的rCBF有改善。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不同损伤部位rCBF的BFCR%比较,见表1。由表1所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行醒脑开窍针法较对照组对脑挫裂伤rCBF有明显的改善,BFCR%比较,P<0.05,因此认为醒脑开窍针法对于脑挫裂伤患者明显地增加缺血区的rCBF,改善局部脑细胞功能活动,有利神经功能的恢复。

3 讨论

脑挫裂伤为脑实质的原发性损伤,是引起继发性脑水肿、脑缺血和导致伤后残疾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脑挫裂伤除了由外来暴力直接作用脑组织细胞破碎,使受损的细胞变为不可逆性损害外,同时还启动一些内源性因子释放和内环境缭乱,导致损伤灶周边区的进一步损害,产生脑血流减低区即缺血半暗带[1],此脑血流减低区是可逆性损害,如果治疗及时,改善其血供可恢复其功能,否则这一区域因持续组织代谢障碍、毛细血管痉挛、血流量下降、缺氧、脑细胞水肿变性及代谢产物淤积、细胞内钙超载等因素影响,可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这部分神经元死亡[2],从而在临床上造成了难以恢复的残疾。治疗主要是恢复损伤灶周边缺血区处于可逆性改变的脑细胞功能。常规西医治疗对于改善损伤灶局部缺血区脑细胞功能有一定局限性。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针刺对脑损伤有独特的疗效[3]。随着对针刺基础和临床的大量研究,认为针刺在改善这种继发性损伤的同时,也减少了不可逆性受损神经元的数量和损伤程度,促进脑损伤后处于休眠状态下的神经元觉醒。因此,及时采用针刺治疗可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

中医学认为当头部受到外伤后,脑络损伤,导致气血逆乱,周流不畅,瘀血闭阻于脑窍,脑之神明失其奉养,治则应以“醒神开窍”为主,一达治疗必求其本的原则。醒脑开窍针法中内关为脉交会穴,可调神开窍,疏通气血,增加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水沟主一身之阳气,上入于脑,可开窍启闭,健脑醒神,改善脑组织血氧供给;百会具有升阳益气,清脑安神之功;三阴交有补肾滋阴,益肾生髓之效,髓可上注于脑,可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和修补等,诸穴合用,共奏醒神通络滋阴功效,从而调整大脑皮层潜在功能,促使未受累的脑细胞进行代偿,使脑挫裂伤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降低致残率。

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颅脑损伤方面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缺乏有利的客观依据。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明显促进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灌注量[4],但对其作用机制和疗效无一种客观的观察和评价指标。贾少微、潘中允和王凡等曾用SPECT技术发现针刺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细胞功能活动。笔者在此基础上用SPECT摄像技术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影响,并通过公式转化为BFCR%进行对比,以评定疗效。研究发现脑挫裂伤患者均存在rCBF减低的缺血半暗区,针灸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缺血半暗区rCBF,而针刺组BFCR%明显(P<0.05),说明了针刺可以明显改善脑挫裂伤rCBF,从而激发脑细胞功能活动,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为针刺治疗脑挫裂伤提供了重要的客观实验依据。

醒脑开窍针法改善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机制分析如下:(1)中枢神经系统参与针刺对rCBF的影响。针刺效应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特异感觉和非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实现的,亦有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参与[5]。(2)通过神经-体液系统来调节。针刺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大脑供血,减轻脑水肿,促进智能的恢复[6]。(3)通过针刺对神经的调整建立脑部的侧支循环,包括大脑表面的侧支循环深入到大脑皮层的毛细血管吻合支,从而改善脑局部微循环[7]。(4)针刺可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脑组织氧代谢,对脑起保护作用[8]。总之,笔者认为针刺对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间接通过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或直接来扩张脑血管,达到改善局部脑血流和微循环,从而实现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通过SPECT扫描证实:醒脑开窍针法是能明显增加脑挫裂伤rCBF,促进缺血半暗带处于可逆状态神经细胞的早期恢复,是治疗脑挫裂伤、改善局部脑血流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挫裂伤患者rCBF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针刺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于伤后第7天和21天分别行SPECT检查,采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和镜像技术,分别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患侧、健侧ROI计数即(ROI1,ROl2)和(ROl3,ROl4)。应用R=ROl1(3)/ROI2(4),得出代表原始病变和治疗后rCBF的比值,通过公式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R后-R前)/R前×100%计算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FCR%。将BFCR%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针刺组损伤部位的BFCR%为(15.26±5.27)%,对照组BFCR%为(12.41±5.93)%。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挫裂伤患者缺血区rCBF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促进局部缺血区脑细胞功能恢复。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脑挫裂伤,局部脑血流,醒脑开窍,针刺疗法

参考文献

[1]Venables G,Miller SA,Gibon G,et al.The effect of hyperglycaema on changes during reperfusion following foral cerebral ischaema in the cat.J Neurosury Psychi,1985,48:663.

[2]Yong W.Pote of calcium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ies.J Neurotraumav, 1992,9(suppl 1):59.

[3]张毅敏.针灸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概况.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7):135-137.

[4]韩震,周岱.神经电刺激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1):11.

[5]王凡,贾少微.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观察针刺对局部脑血流量和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 (6):340-343.

[6]王春利,刘海燕.针刺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No、Nos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针刺研究,2005,30(4):195.

[7]俞德昌,吴炳煌.头针加药物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丙二醇含量变化与神经功能康复的研究.针刺研究,2004,29(3):222.

醒脑开窍针法 第2篇

关键词:电项针,醒脑开窍针法,促醒,植物状态

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创伤性疾病。目前, 车祸、高处坠下、暴力等成为脑外伤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 使各种内、外科疾病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但对一部份患者持续性植物状态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 ,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愈后差, 该病致残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 为此, 笔者采用电项针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促醒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并与单纯药物治疗进行了疗效对比,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8年7月—2006年12月, 我院神经康复病区共收治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60例, 男47例, 女13例;年龄26—67岁。交通事故42例, 跌落伤12例, 击打伤4例, 其他2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 符合1996年4月17日南京会议制定的PVS临床诊断标准。硬膜外血肿18例, 硬膜下血肿16例, 脑挫裂伤15例。脑干损伤11例。植物状态持续时间最短35天, 最长9个月, 其中1︿3个月22例, 4︿6个月24例, 6个月以后14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glasgow coma, GCS) 评分:3—5分37例, 6—8分23例, 平均4.4分, 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上病例中38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22例因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行颅骨大骨瓣减压术, 12例因外伤性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以上病例按损伤情况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电项针配合醒脑开窍针法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26—67岁, 治疗前GCS评分:3—5分19例, 6—8分11例。常规治疗组3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27—66岁, 治疗前GCS评分:3—5分18例, 6—8分12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治疗组3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电项针配合醒脑开窍针法, 根据病因、损伤部位及病理过程而采取相应治疗方案。

2.1.1 取穴

(1) 电项针:风府、哑门、天柱、风池穴、完骨、廉泉, 外金津玉液、翳明、大椎。

(2) 醒脑开窍针法:水沟、内关、尺泽、三阴交、百会、委中、极泉、涌泉、厉兑。配穴:肩髃、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2.1.2 针刺方法

(1) 电项针:病人侧卧位, 常规消毒, 风府、哑门穴, 用28号1.5寸毫针向下刺0.5-1寸, 天柱穴向内斜刺0.5-1寸。风池穴、向喉结方向刺入1.5寸, 廉泉、外金津玉液穴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 翳明向咽部直刺1.5寸, 大椎微向上直刺1寸接G-6805电针仪, 频率8—13Hz, 选疏波, 以头部轻度抖动为宜, 刺激30min, 10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天, 继续下一个疗程。

(2) 醒脑开窍针法:局部按常规消毒, 选28号1~2寸毫针, 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入0.5寸, 强刺激手法, 致双目盈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穴直刺1~1.5寸;极泉穴, 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 直刺进针0.5~0.8寸, 用提插泻法, 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 屈肘为内角120°, 直刺进针0.5~0.8寸, 用提插泻法, 手动外旋, 以手动3次为度;三阴交穴向胫骨后缘斜刺入1~1.5寸;百会穴向前沿头皮刺0.5~1寸;委中穴, 仰卧位抬起下肢取穴, 刺入穴位后, 针尖向外15°, 进针1.0~1.5寸, 用提插泻法至下肢抽动3次;涌泉穴直刺0.5~1寸;厉兑穴浅刺0.5寸。刺肢体穴位时致该侧肢体抽动3次为度。接G-6805电针仪, 用连续波, 刺激量由弱逐渐增强, 以局部可见肌肉随脉冲频率抽动为度, 通电30min。1次/d, 每次30 min, 10次1疗程, 疗程间隔4d。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药物治疗, 包括止血、脱水及抗感染;支持疗法;神经细胞营养剂及促醒剂;对症疗法。治疗3个疗程进行疗效比较。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1996年4月南京会议制定的PVS评分标准判定疗效:Glasgow昏迷积分≥12分为基本治愈;Glasgow昏迷积分提高6︿10分为好转;Glasgow昏迷积分提高1︿5分为有效。无效:无变化、恶化、死亡。

3.2 统计学分析

平均值x±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3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1)

从上表可看出, 治疗组基本治愈11例, 基本治愈率为36.6%, 总有效为96.6%;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 基本治愈率为6.66%, 总有效为73.3%, 两组基本治愈率经统计比较, x2=4.948,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总有效经统计比较, x2=6.767, P<0.01, 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持续性植物状态是一种不同于昏迷的特殊意识状态的综合症, 目前普遍认为其病变部位可以使大脑皮层及白质的广泛损害, 也可为间脑、下丘脑或脑干皮层网状结构的不完全性损害, 但延髓的结构和功能完好, 各种因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导致持续性植物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人们对待PVS的治疗态度极为消极, 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因严重的褥疮、肺及尿路感染、营养不良等各种并发症而死亡。但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资料来看, PVS并不是不可恢复的。

祖国医学认为PVS属“神昏”等意识障碍范畴, 属心脑病症。因心主神明, 凡神志活动由心所主, 而脑为元神之府, 情窍之所在, 视、听、嗅等器官功能和记忆、语言、思维等皆归于脑, 心为脑之所用, 故凡邪气内干心脑或气血衰竭, 使心脑蒙蔽或失荣, 以致窍闭神散, 神不导气, 从而使元神无所依附, 肢无所用。

颈项部俞穴中风府、哑门系督脉经穴, 督脉“入脑, 上巅”;廉泉属任脉, 任脉与督脉相通而上脑;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风池、完骨属足少阳胆经;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六阳经皆交会于督脉之大椎, 故皆直接或间接联系于脑。可见风府、哑门、天柱、风池、完骨、廉泉等颈项部俞穴均直接或间接联系于脑。选取此类颈项部俞穴进行针刺可以开窍醒脑、调经通络, 既有“近治作用”以治咽喉、舌的病症而治标, 又有“远治作用”使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荣于脑以疏通脑部经络、行气活血而治本。另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 风池的穴位解剖浅层有枕动、静脉, 深层有椎动、静脉;翳明穴浅层有耳后动、静脉, 深层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天柱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皮下静脉, 深层有枕大神经。完骨浅层有枕小神经, 耳后动、静脉, 深层有椎动脉、颈深动、静脉枕小神经;风府浅层有第3枕神经, 深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椎外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廉泉穴内有舌静脉, 舌下神经;外金津玉液内有舌下神经和舌神经。项针俞穴的以上特定神经、血管解剖特点决定了针刺项部俞穴一方面可以改善椎基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液循环,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针刺发起神经冲动到中枢神经使中枢神经发挥复杂的整合作用, 从而使受损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起来[1]。

持续性植物状态当以醒神开窍为先, 特别是采用常规综合疗法治疗无效的患者, 加用醒脑开窍针刺后, 意识逐渐恢复, 醒脑开窍针法选用的头穴均是传统醒神开窍、治疗神志病的要穴, 针刺这些穴位, 采用轻插重提的手法, 并采用与脑电波α波频率一致的电刺激, 有助于解除大脑皮层的抑制状态, 起到开窍醒脑的作用。体针所选穴位常用于昏迷、晕厥、中风闭证的急救及痴呆、癫痫等神志病的治疗。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强刺激, 可激活脑干网状觉醒系统的功能, 促进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人中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百会是督脉与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会穴, 二穴是临床常用急救穴, 补之, 醒脑开窍、振奋阳气, 泻之, 可通阳泄热, 醒脑开窍;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效,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内关可及时保护心脏功能, 使心肌供氧增加, 耗氧降低, 泵血能力加强, 增加脑灌注量, 改善脑循环[2];三阴交系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有补肾滋阴、生髓益脑的功能: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 有调阴潜阳, 除烦开窍之效;委中、合谷、足三里均为阳经穴, 经气旺盛, 调节气血作用强, 诸穴合用可醒脑开窍、调和阴阳气血、通经络、扶正祛邪, 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功能。诸穴合用, 有醒神、通络滋阴之功效。早期应用针刺治疗, 可以及时地改善脑缺血、缺氧, 促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可缩短脑缺血的时间, 防止因脑缺血时间过长, 脑血流量减少过快, 而导致神经细胞膜的离子泵受损, 引起细胞水肿、坏死等一系列不可逆损伤。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 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流的供应[3], 同时通过电针对脑血管的收缩作用, 增强血管阻力, 减少血流量, 减低血管通透性;打断缺氧—脑水肿—代谢障碍的恶性循环, 有效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激活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 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重新苏醒, 使椎动脉扩张, 增加椎动脉血流量, 使网状激活系统、脑干等部位氧分压相对增高, 激活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提高其兴奋性, 有利于改善生命机能活动, 促进苏醒, 促使患者精神活动恢复。目前认为,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导致脑损伤后植物状态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严重脑损伤患者神经细胞损伤后可以引起轴突的侧支芽生, 对于那些未完全受损和一些功能丧失、但结构完整的神经元,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处理, 这些神经元的活性和功能完全可以恢复, 使肢体功能再现[4—7], 早期、长期治疗, 同时经常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注意防止关节挛缩;指导亲属在患者身旁多说话, 多交流;反复播放病前喜爱的歌曲、音乐等, 重新建立起语言、活动的神经环路。

参考文献

[1]郭栋, 何扬子.试论项针治疗中风的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2006, 5 (15) :504.

[2]石学敏, 傅立新.醒脑开窍针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针灸, 1998, 7:405.

[3]王晓燕.温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4, 4:033.

[4]周士枋, 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 (修订本)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492-494.

[5]王德生, 李江东, 王晓丹, 等.7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和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1) :56.

[6]伍爱平, 肖华, 徐如祥, 等.持续性植物状态猫血液中多巴胺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3) :200.

醒脑开窍针法 第3篇

患者男性, 50岁农民。于2012年4月11日因右手第1、2掌骨间麻木疼痛, 右食指背伸受限加重在我院门诊治疗。患者于1个月前, 在无外伤的情况下出现右手第1、2掌骨间隙背侧皮肤麻木, 略有触电感, 以右食指背伸受限明显, 近1周来, 右食指背伸受限加重, 逐步发展为无法背伸。患者近来体重无增减、大小便可, 睡眠可, 胃纳可。查体:血压135/82mmHg (1mmHg=0.133kPa) , 右手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皮肤痛、温觉正常, 右食指背伸困难, 明显受限, 但屈曲尚可。余四指感觉及运动均无异常, 颈部、右肩、右肘活动自如, 无放射痛, 肱三头肌腱反射 (-) , 桡骨膜反射 (-) , 压头试验 (-) 。肌电图检查显示:桡神经损伤。余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平素体健, 无烟酒嗜好, 无有害物质接触史, 无糖尿病史, 进一步追问病史, 告知睡眠时常有手臂代替枕头睡觉的习惯。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结合其特殊的睡眠习惯, 考虑为右桡神经麻痹, 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具体方法:选取内关 (双侧) 、印堂、三阴交、百会[1]、极泉、尺泽、臂中、阳溪、外关、合谷、中渚、八邪、曲池和手三里等作为治疗穴位, 对针具和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 先刺印堂, 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 采用轻雀啄手法 (泻法) , 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刺双侧内关, 直刺0.5~1寸, 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双侧同时操作, 施手法1min;再刺三阴交, 采用提插补法, 即快进慢退, 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百会向后斜刺0.3~0.5寸, 施用捻转平补平泻, 行手法1min;极泉将其延经下移1~2寸, 避开腋毛, 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 直刺1~1.5寸, 施用提插泻法, 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 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 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 直刺进针0.5~0.8寸, 用提插泻法, 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 以手外旋抽动3次为度;其它的穴位平补平泻。然后在阳溪和手三里、曲池和外关、合谷和中渚各通1组电针, 用疏密波进行电疗, 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min后起针, 10日为1个疗程。另给予维生素B120mg, 每日3次。同时嘱患者改变睡眠时用手臂代替枕头睡觉的习惯。自2012年4月11日起, 患者每周接受5次治疗。2012年4月23日, 患者诉患肢虎口麻木感有所减轻, 5月6日再次复查时诉右手第1, 2掌骨间隙背侧皮肤麻木感明显减轻, 右手食指能做小幅度的背伸动作, 垂腕消失, 在其后的治疗过程中, 症状又逐渐好转, 至2012年5月30日, 症状消失, 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

2 体会

桡神经起于C5~C8/T1神经根, 分布位置表浅, 容易受到撞击、挤压等外来损伤, 也可因为代谢性疾病、感染性损伤等引起损害[2]。另外有报道[3,4,5]其病因为前臂的过度运动引起腱性组织增生, 桡返动脉增粗等压迫情况引起麻痹。本次1例中有手臂代替枕头睡觉的习惯可能与之有关。西医以为, 有四个结构认为可能对桡神经深支构成压迫, 即Frohse腱弓、桡返血管、桡侧腕屈肌腱腱膜、桡骨小头前纤维束。临床有报道[6,7]称其中以Frohse腱弓的发病率最高。但是总的来说, 桡神经麻痹在临床上也是一种多发病, 药物治疗不甚理想。

桡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垂腕症”, 在中医“麻木”、“痿证”中也有相应的描述和论治[8]。中医理论认为, 其病因为气血亏虚, 感受外邪, 气血运行不畅或因外伤瘀血阻滞, 使筋脉肌肤失养所致。所以临床上治疗以滋阴活络, 通关利窍为主。因为头为诸阳之会, 脑为髓海, 元神之府, 百会属督脉, 可调阴阳、行气血。根据“治痿独取阳明”,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治疗理论[9], 选取内关 (双侧) 、印堂、三阴交、百会[1]、极泉、尺泽、臂中、阳溪、外关、合谷、中渚、八邪、曲池和手三里等作为治疗穴位, 最终达到调神导气, 滋补三阴, 通关利窍的作用。另外, 我们加用了疏密波电针治疗, 一方面针刺穴位产生弱电场作用, 另外一方面则通过电针治疗及其本身电场而发挥作用。现代研究认为, 电针刺激对神经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 表现在对于亢进的、兴奋的病理改变具有抑制作用, 而对于抑制的、弛缓的病理改变具有兴奋与营养作用, 从而使病理改变逐渐趋向正常的生理水平[10,11]。所以通过刺激穴位, 进一步的刺激神经, 从而恢复神经的活性, 达到治疗的目的。另外由于调神导气可调动机体内在的积极因素, 使麻痹诸症由病理状态向生理功能转换。所以我们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桡神经麻痹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 患者容易接受且临床疗效显著。

醒脑开窍针法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天水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的中风后遗症患者30例,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醒脑开窍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1岁,平均63.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4个月;对照组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2岁,平均63.5岁;疗程最短12d,最长4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是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即:

1)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聩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1.3 纳入标准

1)主要干预措施为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

2)明确诊断为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塞;按有关公认诊断标准,或临床诊断并经CT/MRI证实);

3)对照组为有常规治疗或其他有效治疗的阳性对照试验;

4)组间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

5)有较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

1.4 排除标准

1)主要干预措施为非醒脑开窍针法的其他醒脑开窍方法的临床试验;

2)醒脑开窍针法作为部分或阶段性干预措施而无法进行统计处理的临床试验;

3)疗效指标为实验室检查等替代指标的临床试验;

4)对中风的部分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的临床试验。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配穴:极泉、尺泽、委中。

2.1.2 刺法

醒脑开窍针法行针以“泻”为主,即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继灸水沟,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尺泽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前臂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留针30min,每日治疗一次,60d后判断临床疗效。

2.2 对照组

2.2.1 取穴

主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配穴:极泉、尺泽、委中。

2.2.2 刺法

以上穴位按照相应穴位的常规针刺操作,依据病人的体质进行辨证分型,并采取提插捻转的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每日治疗一次,60d后判断临床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

痊愈: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正常,生活完全自理。显效:肌力Ⅳ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语言功能恢复明显。好转:肌力Ⅲ以上,语言功能有一定恢复。无效:肢体和语言功能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

3.2 结果

醒脑开窍组总有效率90%,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60%,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1。

4 讨论

4.1 醒脑开窍法和传统针法相比有以下不同:

4.1.1 位置上

传统针灸取四肢外侧阳明经和胆经穴位为主;醒脑开窍用四肢内侧阴经穴位和督脉穴位为主。

4.1.2 功效上

传统针灸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为主;醒脑开窍以醒神,调神,滋补肝肾为主。

4.1.3 穴位取用时间上

醒脑开窍法认为中风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神不仅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应包括五脏六腑和肢体功能。针灸醒神治疗,不仅指苏醒神志,还包括恢复脏腑和肢体功能,所以在脏腑、肢体功能恢复以前都要用醒神治疗,故醒脑开窍法可用于中风全过程(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4.2 醒脑开窍法相对于传统针灸法存在以下几方面优点:

1)在病机上,醒脑开窍手法认为中风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导致的神无所附,肢无所用;

2)在治疗原则上,醒脑开窍手法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然后配合相应的辅助穴位进行辨证对症治疗;

3)在治疗上,醒脑开窍手法以开窍启闭,改善大脑功能为主;

4)取穴上,醒脑开窍手法选择有开窍启闭作用的阴经和脑穴为主,阳经为辅;

5)针刺手法上,醒脑开窍手法运用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疗原则,根据穴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补泻手法,同时合理选择进针方向和深度。

5 结论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法针刺治疗中风病,在中国针灸学上独具特色,它已明确的调神、治神、开窍启闭的立法和严谨的手法量学规范操作,大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社,1994:201-202.

[2]黄红缨.醒脑开窍法为主治疗中风53例.湖北中医杂志,2000.22(2).

醒脑开窍针法 第5篇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病例均为本院2011 - 08 ~ 2013 - 08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共计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1]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60例,男24例,女36例; 平均年龄( 59. 35 ± 10. 62) 岁; 平均病程( 25. 57 ± 5. 43) 天; 其中缺血性卒中38例,出血性卒中22例。药物组60例,男23例,女37例; 平均年龄( 59. 26 ± 10. 15) 岁; 平均病程( 25. 72 ± 5. 78) 天; 其中缺血性卒中39例,出血性卒中21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诊断标准脑卒中的诊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RI证实; 抑郁症的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3]。

2方法

2. 1治疗方法基础治疗: 两组病例均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并指导患者正确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疗程均为8周。 观察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针刺组: 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十二井穴。操作方法: 选用华佗牌0. 30 mm × 40 mm毫针,百会穴向后平刺0. 8 ~ 1寸,四神聪4穴分别向百会穴方向平刺0. 5寸,神庭穴沿百会穴方向平刺0. 8 ~ 1寸,深度达到帽状腱膜,力度以局部有酸胀或放散感为宜。大接经针刺法: 取十二井穴,依照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取穴,针刺深度为0. 1 ~ 0. 2寸。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共治疗8周。药物组: 予盐酸氟西汀胶囊( 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0 mg) ,20mg/d,清晨顿服,共治疗8周。

2. 2观察指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价抑郁症状的变化;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

2.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4]标准评定。

3.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与药物组比较△P < 0. 05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NIHSS评分比较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 0. 05,**P < 0. 01; 与药物组治疗后△P < 0. 05,△△P < 0. 01

4讨论

国内外学者对PSD进行了诸多研究,对于PSD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PS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心理躯体功能的康复,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研究表明[5],PSD的发生与体内单胺类递质降低有关,脑卒中病灶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 - 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减少而导致抑郁[6]。 盐酸氟西汀为新一代抗抑郁药物,是一种选择性5 - HT回收抑制剂,能促进5 - HT递质的功能,可以提高脑内局部5 - HT递质浓度,对其他神经递质影响很小[7],从而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但该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治疗起效时间较慢、不良反应多等问题[8],而采用醒脑安神通络针法治疗则可避免上述问题。 百会穴属督脉穴位,督脉上循巅顶,百会穴直接入络大脑,可通督醒脑,安神定志; 百会又为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 可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针灸大成》载“百会主头风中风, 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脑重鼻塞,头痛目眩,百病皆治”,因此百会是醒脑安神之要穴; 四神聪,位居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属经外奇穴,功如其名,针之能调节阴阳,使人神志聪明,脑髓充养,具有健脑宁神益智之功; 神庭位于脑海前庭,为脑内元神所藏之处,《千金方》记载神庭主治: “烦闷恍惚”,故神庭为安神定志之要穴。诸穴配伍,充养脑髓,开窍启闭,以达醒脑安神之功。

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吞咽、语言、二便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其心理造成严重打击,较易产生心理障碍,出现抑郁。形与神是生命运动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对形起主宰作用。 因此如何加快神经功能的康复成为治疗的关键。针刺十二井穴是按照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取井穴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又名大接经法。元代《卫生宝鉴·卷七》载有“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患中风半身不遂…先以三化汤…次与至宝丹…又刺十二井穴,以接经络,翌日不用绳络,能行步”。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为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难经集注》杨玄操说“井者,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即井穴为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尤其多用于治疗脑中风急症。中风者,欲充其气血,必先通其血脉,故针刺井穴,具有清热宁神、开窍苏厥、行气活血之功效。

本文结果表明,针刺组HAMD、NIHSS评分明显优于药物组( P < 0. 01) ,表明醒脑安神通络针法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症状及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醒脑安神通络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醒脑安神通络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给予醒脑安神通络针法,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治疗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改善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95.00%,药物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HAMD、NIHS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醒脑安神通络针法不仅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症状,并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醒脑开窍针法】相关文章:

手工编织的基本针法10-16

2种进针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比较09-13

高职《针法灸法》校内实训教学的思路和体会07-07

上一篇:城市转型下一篇:多管齐下扩大消费需求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