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困生”

2024-05-19

大学“学困生”(精选11篇)

大学“学困生” 第1篇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们经过多年苦读, 经历了严酷的高考, 进入了大学。他们在大学里, 却变成了学困生, 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 只有一个目标, 就是考上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之后, 他们彷徨了, 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围绕着这个目标应该在大学里怎样学习和准备。没有目标, 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学习似乎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部分学生在学校得过且过, 有的仅追求考试及格万岁, 有的甚至连及格都放弃了。

(二) 自身学习基础薄弱

有些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 上学之初相对于其他的学生可能基础就比较薄弱, 而大学里老师上课不可能做到因人而异, 所以这部分学生单靠上课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课程学习的困难一方面使得这些学生由于前面的知识没学懂, 后面的知识也无法跟上, 学习变得一团糟;另一方面很可能让这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 使得他们有些惧怕甚至厌恶学习。

(三)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中国的大学生都是经过十几年的苦读考进大学的。大学之前的生活, 在学校被老师管着, 在家被父母管着, 他们总是在师长的监管下学习的。进入大学, 老师不会像高中时那样时时处处管着学生;学生吃住都在学校, 脱离了家长的监管, 他们一下子变得十分“自由”。大学除了上课, 更多地是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在课下学习。但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上不上课自己说了算, 课下书本一关, 什么都不再管。这样他们不但很难掌握课上的书本知识, 也很难通过课外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 掌握各种知识在社会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四) 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

进入大学后, 很多学生加入了自己喜爱的各种社团, 在社团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 积极投身于社团工作中, 这使得他们能够分配给学习的时间变得很少, 甚至有时会占用上课时间忙于社团工作。他们享受着社团工作的成就, 放松了自己对专业学习的要求。

(五) 辗转于兼职工作

现代大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欲望非常强烈, 追求经济独立, 这使得很多在校大学生担任了各种兼职工作。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是, 一方面学生有时会受到一些“学习无用论”的误导, 丧失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他们热衷于兼职工作, 获取更多的暂时性收益, 而忽视了他们失去的更多,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六)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很多高中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 对专业了解甚少, 进入大学后, 发现自己的专业并非自己所爱;有的学生由于调剂, 上了自己并没报考的专业。总之, 他们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导致这部分学生专业学习不认真, 不思进取, 学习状态堪忧。

二、帮扶学困生的方法探索

学困生是高校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群体, 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 积极引导、鼓励学困生

尽管学困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表现不尽人意, 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差生, 因此切忌片面地否定学困生。能考上大学的学生, 在智力和能力上就不会太差, 他们只是出于种种原因, 暂时遇上了学习上的瓶颈。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要正确认识学困生, 了解他们厌学、弃学的主要原因, 针对具体原因, 采取合适的方法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 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二)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是为了什么, 不是为父母、老师, 而是为自己, 是为了让自己通过学习掌握各种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学习, 通过学习得到获得知识的能力。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学生, 各自的学习目标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 不论怎样, 大学生都应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因此,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在学生入学之初,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专业特点和工作方向, 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竞赛, 定期举办疑难问题解答, 建立班级自习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知识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知识的不足, 产生对学习不断追求的热情。

(四) 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利用优秀学生带动学困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可以以班级、系部为单位, 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采取双向选择或者以自愿为前提指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学困生结成对子, 由班级或系部统一安排帮扶时间, 帮扶者与被帮扶者共同制定学习内容和计划, 帮扶者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带动被帮扶者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帮扶小组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 可以及时向任课老师请教。

(五) 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 要帮助学困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大学学习不再是在学校、家长、教师的严格管制下的学习, 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方式, 因此, 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益。学习方法有很多, 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大学生要对自己大学的学习有一个总体设计, 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成果都要进行规划, 根据计划安排学习;学习时, 要学会做笔记, 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及时查资料、请教老师, 把问题搞懂搞透;此外, 要养成大量阅读的习惯, 通过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浏览新闻, 对各种学术知识的最新进展有所了解, 更加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和云.浅谈大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J].科教文汇, 2009 (09) .

[2]蓝晓丹.高校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2) .

大学“学困生”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困生;心理;对策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性质的特殊性其学生的英语基础总体偏弱,大学英语学困生占到相当比例,因此对英语学困生的教学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但往往教师、学生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而效果不甚明显,费时低效。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困生主要心理问题研究

对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其专业课程学习不差,但是由于英语基础薄弱或者偏科等原因,导致在英语学习上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而这种现象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果。大学英语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悲观心理

由于高考发挥不好以及偏科等种种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内心总有些悲观心理。而且,在英语学习方面,学困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同时又找不到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屡屡参加考试而成绩不甚理想,导致信心不足甚至丧失信心,单词不管怎么记就是记不住,听力怎么听就是听不懂,由此认为自己很没用,怎么也比不过别人,从而产生悲观心理。学困生在课堂上极少主动发言,老师提问他们也总是回答“不知道”,他们喜欢把暂时的失败或者不懂归结于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过低,不愿也几乎没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学习上的一些挫折,在行动上不愿花时间去找原因或者找方法去提高,在思想上自卑、自责,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其结果是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悲观心理。

2.叛逆心理

大学英语学困生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安排和指导,或受英语学习尖子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强势的刺激,加上自身不去积极面对这些,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叛逆情绪。有些老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心理特点,往往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这更容易激起学困生的叛逆心理。他们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在国内环境下大多数人学习英语是浪费时间,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英语学不学好无所谓,能毕业就行。一旦他们有了这些想法,不管老师和同学怎么劝他也不会改变主意。

3.应付心理

学困生在大学英语学习方面往往过于松散,不仅老师布置的课内作业和任务,更别提让学生博览群书了。这是缘于他们学习英语纯粹是抱着应付的心理,能通过最后的考试就善莫大焉了,上英语课也是出于考勤需要。学困生大多数都在被动式地学习英语,认为英语是“副科”,消极地学习。学困生学习英语过于懒惰,喜欢临考前记记单词看看老师画的重点来应付考试,上英语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都成了规律。在英语学习上,他们稍微碰到一些小困难就把书撇至一边,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甚至产生极其讨厌学习英语的心理。

二、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困生的教学对策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关心学生,正确对待每一个英语学困生,教师不能歧视、一味地批评他们。当学生对教师有意见时,应该允许他们把意见提出来。学生学习英语出现厌烦心理,最好个别找他们交换思想。教师有什么要求,应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来,同他们交朋友,平等相待,坦诚相见,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气氛适宜的教学环境。

2.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应用性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程,而英语学困生因缺乏与同学、老师合作的精神,不愿参加学习过程,使因为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强,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少一点语法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坚持以语言交流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堂上尽力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景,将他们置于感兴趣的英语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提高英语应用的能力与技巧。课堂外,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去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实际能力,让英语学困生感受到不断取得的进步,培养他们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英语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学习英语不再被动、消极,把学习英语变成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大学英语学习。

3.分级分班教学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困生占相当大比例,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英语以及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必然给英语学困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不满,容易使英语学困生一直处于悲观的氛围中,丧失信心,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叛逆心理和应付心理。教师可用分级分班教学,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为英语学困生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学进度,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BLT)、交际语言教学法(CLT)、情境教学法(ST)来指导课堂教学。教材选用以能提高和增强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和有利于学困生开展自主学习为原则,使教学方法、教材和学生三者统一起来,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减轻大学英语学困生心理负担。

4.引导学困生形成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没有母语学习的环境与时间优势,再加上学习者差异等原因,有时花相当多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也难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为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困生不断探索、积累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困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去了解这些学生的特点并加以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大学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贾志浩,刘兴亚.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大学“学困生” 第3篇

一、大学英语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每个学生来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同、个人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 因此学习效果也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导致了国内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着学困生, 这类学生会被教师和学校所忽视, 因此, 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 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兴趣。大学阶段, 有部分学生又来自于偏远地区, 之前接受到的英语教学不规范,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尽管一些地区进行了教学改革, 但因高考这种应试教育, 导致其忽视了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差, 停留于不会说、读不懂、写不出的现状, 导致了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

其次, 存在畏难心理现象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学生高中阶段没有扎实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在经历过多次学习困难后, 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难心理、懈怠学习, 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甚至害怕学习英语。还有些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过关拿证”, 以此找一个好工作或获取更高学历, 他们拿到相关证书后就会放弃学习英语, 失去兴趣。

第三, 存在学习方法问题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尚可, 但进入大学之后, 因大学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与高中阶段差异较大, 他们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对大学英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整体认识, 仍旧沿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方法, 导致因方法不对, 而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际上, 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于语篇教学和宏观把握语言, 教师不会更侧重于对单词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解, 因此, 部分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迷茫和困惑, 导致他们转变为学困生。

二、提高大学英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大学英语学困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多种, 因而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他们,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爱上英语课,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彻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首先, 要采取直观教学方法来培养兴趣。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人们识别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 所需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比如, 语言描述需要2.8秒, 线条画图需要1.5秒, 彩色图片需要0.9秒, 而直接地观看物体原状仅需要0.4秒。这就说明了, 越接近实物的原形, 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短, 信息传输则会更快。这种心理学的现象被运用于语言教学中, 就逐步成为了直观教学。直观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还能较快形成正确的概念, 使得学生更容易牢固掌握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要充分运用实物进行课堂教学, 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利于让学生接受。

其次, 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来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体验到语言的功能,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带动学生参与进来, 展示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树立学习的信心;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故事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 自然地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运用英语知识并获得认可时, 就会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增加实践机会,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 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来促进自主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英语、克服困难的前提条件。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和尊敬, 就会对某一学科产生较强的兴趣。反之, 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树立权威形象, 仅仅向学生讲授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要改变单向传授的现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做到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摘要:英语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 但因地区、掌握基础知识程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 导致许多大学英语学困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 这些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茫。因此, 本文分析了“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 以此为依据提出培养和激发大学英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困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曾文.大学英语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及教学对策[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13 (01) .

大学贫困生个人事迹 第4篇

10月也是贫困生相关工作忙碌的日子,大一新生的到来意味一轮的贫困生工作也随之而来,为了确保国家的补助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每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我系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做了一系列贫困生信息的采集以及评审工作。在这些贫困生工作中我们也出现啦一些问题。使得我们系各班同学走了很多的弯路。这是我们的不足。我们系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基本信息都填不好,应该签字的地方我们直接用电脑打印的,身份证号码的数字多写之类的错误屡屡发生,在系部三个协管小组成员的耐心指导下,及相关负责人的不断地改正,最终通过了系部徐老师以及资助中心老师的审核。 11月,也是繁忙的一月,也是收获的一月,我们在做感恩教育活动的当晚,很多同学都掉下了眼泪,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祖国;同时爱心服务大队的组建得到了系部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临近期末,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依然会按计划进行,我们在12月份为本系贫困生同学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和“诚信教育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等活动。各个贫困生同学也积极支持和配合。在这次“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设计艺术系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这些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使我们设计艺术系的同学有个个的有好的道德修养,每个同学的是讲诚信的。

因为诚信象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一股清泉,它将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为那使我们设计艺术系的同学能又一次加深对诚信的理解,用于面对从前的缺点,战胜困难,是值得纪念和尊敬的。同学们对诚信的认识得到拓展。通过这次的活动,更加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当中的重要性。在这些工作你贫困生同学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心里上的健康问题,我们设计艺术系徐琴老师为了释放贫困生同学的心理健康,缓解不良情绪,徐琴老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为在场的同学讲述了大学生经常出现的情绪困扰问题,将会导致的结果以及如何应对此类问题。,掌握了一些释放自身压力的方式和方法,这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会有更大的帮助。

大学“学困生” 第5篇

“隐形补助”是对贫困生的一种人性化关怀

对南京理工大学来说,采用这样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补贴是一种人性化关怀。相比传统的助学金发放形式。这项“暖心工程”是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顾及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将物质资助与同情体谅相结合,明显更加贴心。而且,其利用大数据分析圈定受助学生,然后根据消费情况给予金额不等的补贴款,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事实上,南京理工大学此项举措绝非孤例。早在2005年,中科大就为贫困生发放“隐形补贴”66万,并且效果很好:由于救助措施到位,十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贫辍学。郑州大学在2010年也推行了这项举措。

相比之下,一些学校的助学金发放却往往并未顾及学生的尊严,有的甚至还要拍照写成新闻稿进行公示。像洛阳某中学曾经在当地媒体上公布过贫困生预录名单。不仅公布了名单,还“晒”出了50名预录学生的家庭详细地址、困难情况。而今年1月,湖北大悟县某中学更是让100多名贫困生举着助学金拍照……这些助学方式简单、粗暴,虽然透明,却无视了学生个人的自尊。贫穷其实也是一种隐私,特别对于处于青少年敏感期的学生来说,贫困并不光荣。它更像隐藏在衣服里面的一道伤疤,让人不愿轻易展示。希望各个学校都能够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和体谅,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发放补助。

别让“暖心饭卡”遮蔽了公平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推出“暖心饭卡”项目,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偷偷给贫困生充饭卡”,主要就是为了保障贫困生的隐私和尊严,其出发点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一切都在“偷偷”中进行的做法,似乎从让贫困生“竞选”、上台“晒贫困”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高校用来资助贫困生的资金,无论是来自财政给学校的拨款,还是来自社会捐赠,都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因此,在发放贫困生助学金或其他补助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精准资助和保护受助者的隐私和尊严,还应当将受助学生的基本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公开,接受其他学生和相关方面的监督,以公开性和可监督性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正性。这里说的公示公开,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他们的基本信息,这与保护他们的隐私尊严并不矛盾。

大学“学困生” 第6篇

一、艺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研究艺术类院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内因:学习目标不明确, 自制力差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绝大多数高中生把考上一个好大学当做高中的学习目标, 但当问及一个大学生的目标时, 得到的答案不同程度的包含了两个字:迷茫!表现在对大学的学习模式、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等。而大学的教学安排比较宽松, 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

(二) 外因:“曲线救国”误了学生, 经济条件优越导致学习不努力

大多数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不是提高艺术造诣, 而是由于文化课成绩差, 为了进入大学校门“曲线救国”。大多数学生在高三突击学习一年美术专业课, 在美术培训班学习美术考试技巧, 带来的结果是, 不但文化课基础差, 专业课水平也不理想。

二、帮助“学困生”对策研究

帮助“学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对学风建设工作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辅导员工作角度出发, 必须要建立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通过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 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一) 通过内因引导:建立健全学生自律机制, 端正学习态度

引导“学困生”走上学习正轨、端正学风的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制度。通过自律机制的建立,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变“他律”为“自律”。

1. 认知因素:

通过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 确立和端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工作重点是学习方法指导,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解决为什么去学, 学什么的问题, 这是对学习效果的正确认识;第二步:解决怎么去学的问题, 这是学习方法方法的指导。

2. 情感因素:

它是学习态度中的动力因素, 是构成学习态度的核心要素。通过创新教育、赏识教育、感恩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建立以辅导员、任课教师、家长、学生干部相结合的多维情感教育模式, 把创新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帮助学困生健康成长。

3. 意志因素:

艺术学生的学习意志力较差, 培养艺术学生学习意志应从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意志品质,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的自制力和自觉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入手。

(1) 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加强学生排除干扰, 树立热爱学习、坚持学习的观念, 加强学习意志品质培养, 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2) 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 请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有成就的毕业生来校为学生做报告, 培养学生成功、成才意识; (3) 与知名企业签订培养方案, 企业走进校园, 学生实地参观企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通过外因促进:建立严格规范化管理的他律制度

坚持并完善与专业课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进一步推进优秀学生干部的帮扶工作。从课堂和课外分别入手,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 从客观上促进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作风、行为方式和学习习惯。工作重点在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1. 课堂:保证上课效果。艺术学生上课随意性比较强, 通过深入课堂了解到, 课堂上吃东西、玩手机、迟到、旷课、课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 因此提高和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1) 保证学生出勤率。严格执行查课制度, 对学困生每周都有查课记录, 主要由辅导员和主要学生干部完成。 (2) 保证学生上课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纪律涣散, 与专业课老师沟通, 将一对一帮扶干部座位安排在学困生附近, 对不认真听课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 便于学生干部协助老师管理。2.课外:查、导、树相结合。 (1) 查:通过辅导员查寝和不定时的电话查询, 了解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必要时可强制学困生上自习, 辅导员抽查上自习情况。 (2) 导:辅导和引导相结合。安排1-2名有责任心、成绩好的学生干部进行课下作业辅导。辅导员与家长保持沟通, 做好谈话记录, 对挂科较多学生和家长约定每月通话,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实现校内和家里的双向引导。 (3) 树:树立典型。建立信心, 曾受过学业警告又通过自身努力走上正常学习轨道的同学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更能加强他们的信心, 更能给他们提供努力的心得和有效的学习方法。3.坚持“严”字当头。由于艺术学生散漫的特性, 更要坚持从“严”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严抓严管, 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慧.独立学院“学困生”学业预警机制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大学“学困生” 第7篇

关键词:吉首大学,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

吉首大学是位于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 区位劣势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困难重重:一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与市场对接困难;二是学校生源群体弱势, 有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 贫困生达到43%, 这些学生大多经济贫困, 社会就业资源占有少;三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落后, 无法与全省其他高校的办学环境相比。在这种背景下, 吉首大学整合资源抓合力, 创新思路谋发展, 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现了贫困学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一、生涯规划: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的基础

有大学生戏谑四年大学生活:“大学一年级是彷徨, 二年级是呐喊, 三年级是朝花夕拾, 四年级是伤逝。”为改变学生虚度光阴、无所适从的现状, 吉首大学决定对贫困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程生涯指导。于是, 一支由学校分管领导、就业中心成员、专业教师、人事经理共18人组成的就业指导讲师团应运而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也成了学生的必选课。项目实施以来, 这支精英团队共授课1827学时, 教学中将课堂讲授与观看辅导录像结合起来、高年级学生的现身说法与低年级学生对职业的自我思考和感悟结合起来、校内授课与校外参观走访结合起来、师生座谈讨论交流互动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实际, 讲人生设计的基本原理, 讲自己和身边人物的成长奋斗历程, 用现身说法的办学教育启迪学生。尤其是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我校学生张宝娣以《挑战贫困·立志成才》为主题, 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逐步取得成功的事迹传经授宝, 使部分贫困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共鸣。全国28所高校先后邀请她去演讲。讲师团主动挖掘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的感人事迹, 并将其艺术升华, 排演成小品《两根稻草》、戏剧《走马京城》等文艺节目, 对部分贫困生进行启迪教育。学校把“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和“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量表”引入课堂, 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 从而使学生科学地作出职业规划。为使讲授内容在更大范围推广, 讲师团成员将教案进行整理, 编撰成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色教材《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 共4篇 (融入大学、规划人生、积累才干、放飞梦想) 14章, 24万字, 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四大特点:一是在编写的内容上注意系统性, 特别注意严密的逻辑框架;二是教材侧重于方法的指导, 教学生如何去做;三是在针对性上突出从大一开始到毕业的全程成才谋职指导;四是体现可操作性, 每一章节中都有详细的真实案例分析, 且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备有模拟练习。

有了系统的指导, 学生社团“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组织策划了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赛以“面向基层就业, 拓展职业空间;规划精彩人生, 打造锦绣前程”为主题, 旨在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 帮助贫困生进一步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我校还推荐优秀选手参加湖南省职业大赛, 全省十佳, 吉首大学占三名;参加全国职业大赛的湖南省六名选手中, 吉首大学占了两名;李雪姣的《我的未来我做主》获全国特别激励奖, 颜亮的《网络湘西我的梦》被授予“职航快线形象大使”称号。我校于2006年9月被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组委会授予最佳组织奖;2006年10月被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组委会授予“航天杯”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最佳组织奖。

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部分贫困生做别人之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 独特、大胆、创新, 谋中求学、学中图谋、学谋结合, 真正体现了大学生活“风景这边独好”。

二、技能培训: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的根本

随着“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推行, 持有“双证”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贫困生谋职择业的砝码。为解决我校地处偏远、学生考证困难等实际问题, 并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国家法定权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经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 我校通过对不同行业的976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 开设了高级文秘、涉外高级文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电子商务师、高级摄影师、BEC Vantage等7个国内目前紧缺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认证项目。为确保培训质量, 我校不惜重金聘请到7个项目的所有首席主讲, 每门课程课时都在100—120节。通过课程认证模式进行探索, 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能涵盖职业资格理论知识点, 实践教学能达到职业资格操作技能要求。国家职业资格统考是仅次于全国高考的权威考试, 题量大、难度高, 全国过级率仅40%左右, 而我校过级率每次均超过90%, 在全省、全国领先。

我校还与湖南省劳动保障厅合作, 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建立了SIYB培训基地, 开展了SIYB (创办你的企业) 的创业项目培训, 包括“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 、“创办你的企业” (Start Your Business-YB) 、“改善你的企业” (Improve Your Business-IYB) 、“扩大你的企业” (Expand Your Business-EYB) 四个部分。SIYB创业培训实行小班教学 (国际标准U型教室, 30人/期) , 课堂训练采用高度创新的参与性互动培训, 通过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SIYB游戏等多种培训方法, 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完全模拟创业实际过程演绎并合理设计案例, 学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建立和经营自己的小型企业, 切身体验企业的真实世界。培训结束后, 每名学员都会获得多种多样的后续支持服务, 帮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

贫困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 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如虎添翼:文学院雷宇获高级文秘证书后, 与诸多重点大学的近300名毕业生竞争某企业上海分公司一个职位获得成功;资环学院陈澍凭借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证, 在与100余名硕士生和400余名校本科生竞聘时脱颖而出, 成为某集团企业的一个部门经理……一批又一批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寒门学子在谋职时捷报频传。SIYB培训班学员邹武华毕业半年即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湘西生活网”, 并且成功开发了“象牙短信王”软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飞信业务”目前还只能在移动号码手机之间互发短信, 但“象牙短信王”却成功实现了用电脑向移动号码、联通号码、小灵通号码群发短信, 已被上千家单位采用, 经实践证明, 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多揣一个证书就多一份职场竞争力”的观念已被广大学生认同。职业资格培训班由开始的每学期不到50名学员发展到现在的每学期2000余名学员, SIYB培训班由开始的每学期1个班发展到现在的每学期10个班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无数成功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技能培训是学生谋职择业的“第二护照”。

三、顶岗实习: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的关键

“请看我手里这两支试管……为什么这朵纸花变红了呢?”别以为正在上的是化学课, 实际上这是一门语文课, 顶岗实习生田勇在给吉首市民中初二年级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课改后, 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转变旧的教学方式, 田勇老师通过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 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老师, 我来当黄花仙子!”“老师, 我当红花仙子!”老师一提问, 学生踊跃举手。山区教室吹进教改新风, 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这是学校推行“真刀真枪的顶岗实习”所产生的效应。为改变“走过场”、“盖个章”的实习方式,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吉首大学大胆推行“顶岗实习”制, 即根据专业教学计划, 结合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 采取和用人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 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 使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校在培养目标上着眼长远, 为学生终身发展作出规划设计;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应用, 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的通道;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并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约束学生的行为符合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规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与本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

我校目前共建立了38个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基地, 102个非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基地, 聘请基地的一线教师、工人、人力资源负责人组成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 作为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改革的智囊团。如植物资源与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分布在吉林、内蒙古、陕西、甘肃、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等9省 (市) 。两年来, 召开了4次行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家们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提出了30多条合理化建议, 为学生作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报告12次。

同时, 贫困生有半年时间走进基地, 以基地为课堂, 独立地开展工作, 在实践中学习。实习生清晨6点就站在了操场上, 与学生一起跑操;上午下午讲课、班级工作, 每周十几节课是常态;早中晚三次自习要到位;熄灯前查一遍宿舍;回到自己的宿舍后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 常常到深夜才能休息。这就是“顶岗实习”师范生常规的一天。而平时在学校里, 不少学生是踩着8点的上课铃声进教室, 甚至逃课睡觉。现在到了具体的环境中, 他们立刻就“长大了”, “自己能撑起来了”, 而且好像“这几个月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学校学了几年的还丰富”。同样, 非师范生的实习涵盖了产品研发、成分提出、分离纯化、成分检测、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及时查漏补缺, 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理论积累。

20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40名学生在东莞徐福记集团、金玉田食品厂、圣安奇食品厂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 毕业时39位学生与这3家单位成功签约。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 就业率与就业满意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顶岗实习”有利于用人单位提前介入教学, 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 实现了“无缝对接”。

四、四省联姻: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的平台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区域, 我校创新了工作思路:主动加强四省 (市) 边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协作, 努力打造工作协作平台;主动加强四省 (市) 边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 努力打造工作研究平台;积极构建四省 (市) 边区最大的人才资源高地, 努力打造区域就业市场平台。为此, 我校联合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大中专学校于2005年11月20日召开就业工作协调会, 会议决定成立泛西南地区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会 (筹) 。协作会 (筹) 的成立, 使我校集各方之力, 打造人才多层次、专业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社会影响大的跨省人力资源信息平台, 能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使之形成规模、建成品牌、扩大影响, 从而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协作会 (筹) 成立后, 我校组织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的各方面工作中进行了全面、紧密的合作:共同走出去开拓就业市场, 联合召开校园双选会, 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与研讨。

就业工作协作会 (筹) 19所会员学校于2006年2月26日联合举办了泛西南地区2006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毕业生所学专业涵盖了10大学科门类, 169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 毕业生人数达26577人, 其中本科11389人, 大专11601人, 中专3587人, 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需求, 参会单位268家, 提供有效就业岗位4733个, 1263人当场签约;2006年12月24日举办了2007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参会用人单位216家, 提供有效就业岗位4012个, 签约和意向签约近2000人;2007年12月14日, 举办了2008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参会用人单位200余家, 提供有效就业岗位4400个, 签约和意向签约1600余人。

协作会 (筹) 开发了“泛西南高校就业联盟网” (www.fxn123.com) , 包括院校联盟、高校动态、职场顾问、企业招聘、职场校园、院校人才库等栏目, 将贫困学生的谋职简历免费发布在“院校人才库”中, 方便用人单位选才。协作会 (筹) 2006届、2007届就业工作研讨会分别在湖北民族学院、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会议分享各会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成功经验、探讨面临的问题, 并将研究成果编辑成论文集以供更广泛的交流。

为了拓宽就业渠道, 协作会 (筹) 与中国教育城网站从2007年3月22日开始每周星期四联合主办视频招聘会。视频招聘会是继人才市场现场求职和人才网求职后一种新型招聘方式, 被行业人士称为“第三代求职招聘模式”, 与传统的求职方式比较有很多优势:扩大人才就业范围, 实现“面对面”、“一对一”的沟通;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签订诚信承诺书, 全程监控, 安全可靠;有专人负责, 成功率高等。截止到当年年底, 就有67名贫困学生通过视频招聘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大学“学困生” 第8篇

大学贫困生管理的困境根本还是管理制度存在问题,而制度经济学从经济效率角度探讨制度变迁的内因和过程。制度是人们制定的规则,它可以抑制交易中出现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能够有效的完成。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用边际交易成本来解释制度的内生化和经济绩效,当在旧制度下会产生过高的交易费用时,人们就会对收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新制度产生需求。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影响效率的内生变量,并利用“成本—收益”等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制度经济学理解中的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价值信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约束性规则。正式制度是强制性的,它依靠刚性手段保证;非正式制度是非强制性的,它依托柔性手段推进,人们的大部分行为由非正式制度约束。无论非正式制度的非强制性渐进变迁,还是正式制度的强制性急剧变迁,都遵循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交易效率的原则。因此,大学贫困生管理的制度调整和创新需要遵循制度变迁的原则,反思已有制度存在的缺陷并进行修正,尤其在贫困生认定、助学金等领域需要制度创新。

一、我国大学贫困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多元化的助学体系,如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高校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对缓解大学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2 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3842.7 万人次,资助金额547.84 亿元,比2006 年增长2.27 倍。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发放263.45 万人,资助金额149.03 亿元;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奖励学生68.31 万人,资助金额34.15 亿元;国家奖学金奖励学生9.5 万人,资助金额14 亿元;中央部属6所师范院校及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与补助共资助学生5.35 万人,资助金额6.34 亿元。

当前,大学贫困生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贫困生认定和资助两个领域。大学贫困生的资格认定是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做到准确和有效,但是现实认定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地方政府管理不严格,困难证明具有随意性,一部分非贫困生以假充真,导致贫困生身份真实难辨;第二,高校从事贫困生工作的教职员工数量有限,专业性不够,加上申请人数众多,导致资格认定的难度增加;第三,班级评议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导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扭曲资格的正确认定,比如忽视城镇户口贫困生和难以区分困难程度相似的学生。

在各种助学体系中,基于资助资金风险和收益上的考虑,大多数贫困生相当热衷于无偿的助学金和补助款等,而对于有偿的助学体系如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则态度相对冷漠。因此,助学贷款是大学贫困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管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一,从贷款比例来看,据统计,2012 年,实际获得贷款的贫困生占大学贫困生总数的比重大约40%,还有将近60%的贫困生不能获得贷款,高校助学贷款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第二,地方政府、银行对助学放贷缺乏积极性。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助学贷款是政策性业务,没有担保导致贷后风险较大,加上放贷和催缴工作繁杂,银行缺乏积极性,而解决盈利性和政策性的矛盾是提高银行放贷积极性的关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助学贷款中关于政府财政贴息政策以及贷款风险补偿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作为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由于考虑风险和收益而缺乏积极性甚至抵制情况。第三,由于环境和自身因素,一些贫困生信用意识薄弱,大量的学生毕业后不还贷等违约行为损害了助学贷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大学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制度缺陷

导致大学贫困生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方面,具体而言,主要是大学贫困生管理存在制度缺陷。一方面,不断完善的多元化助学体系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助学体系具有一些制度缺陷又削弱了它的积极作用。

1、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在贫困生资格认定上,有部分高校学生通过故意瞒报家庭真实收入信息获取贫困生身份,骗取国家助学贷款用于个人投资和过度消费,违背助学贷款用于助学的本来目的,损害了真实贫困生获取助学贷款的权利,资格认定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滋生了大量的道德风险行为。在还贷过程中,高校学生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或者不完善,学生和银行间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按照资格认定发放助学贷款,但是信用意识薄弱的高校毕业生违约行为频繁,助学贷款风险不断增加。高校学生的道德风险使银行的逆向选择行为发生,非贫困生的冒充以及违约行为导致政府和银行减少甚至退出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2、较低的违约成本助长贫困生违约行为

合理的违约成本能够保证合约的顺利完成,降低违约行为。我国大学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违约成本较低,主要表现在:违约的惩罚措施不严,惩罚主要是在道德层面上,比如对违约者在新闻媒体、全国高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名单等,而在经济上,尤其是在信用方面惩罚力度不够,主要是全国学生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健全。

3、毕业生还贷能力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的贷款风险

毕业生的还贷能力直接决定贷款风险的大小。不确定的就业形势和参差不齐的毕业生主客观条件,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支付能力增加了贫困生的还贷风险。延缓还贷时间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还贷风险,但是不能根本解决风险问题,甚至会增加银行贷款管理成本和不确定性。

4、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削弱高校参与积极性

为了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高校和国家财政共担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这项规定有利于银行,但是增加了高校招收贫困生的成本和财务负担,这项制度没有考虑制度的激励相容问题。而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诉求,往往会减少招收贫困生,由于高校参与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大打折扣。

三、大学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

大学贫困生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缺陷导致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需要在资格认定和助学体系等主要领域进行制度创新,降低各种成本,理顺地方政府、银行、高校和贫困生个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大学贫困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改进贫困生资格认定体系

(1)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量化指标体系。根据致贫原因将贫困生进行归类,贫困生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享受城镇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二是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失业)的;三是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四是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五是单亲且无固定收入,家庭因突发性变故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的;六是家庭遭遇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的;七是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八是包括其他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将不同类型的贫困生赋予不同数值,数值设定应该真正反映和区分贫困程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量化指标体系,结合贫困生的信息材料和指标体系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和排序,作为贫困生资助的参考依据。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和细化贫困生信息材料。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信息首先来源于地方基层组织的认证材料,为了保证材料的真实性,需要有相应制度保证材料开具人和学生能实事求是。开具的证明材料格式要统一,要求学生详实写出家庭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证明材料要留案备查,建立证明材料开具人违规操作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高校领导和老师组成、学生参与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学贫困生资格认定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定期走访其所在民政部门或村委会(街道、社区办事处),实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通过深入班级和宿舍调查、采访同学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校期间伙食消费、日用品消费、服装消费、娱乐消费等项目的支出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记录贫困生家庭情况、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和资助情况等内容,跟踪和反馈资助经费的利用。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贫困生认定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工作,鼓励学生参与贫困生资格认定。

(4)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复核机制和公示制度。建立复核机制和公示制度,做到更加准确地甄别真正需要资助的对象,以保证资格认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将资格认定的条件、程序和结果张贴公示,交由老师和同学们的审核监督,确保认定材料的真实性和认证程序的规范性,防止少数同学的作弊行为。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惩罚机制, 降低道德风险, 减少违约行为

建立高校学生良好的信用档案是大学贫困生资格认定和资助的根本举措。它能够降低学生的道德风险和减少银行和高校的逆向选择行为,建立贫困生、贷款银行、高校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包括学生填写部分、学校填写部分和社会第三方维护部分等。学生维护填写部分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教育培训经历、任职记录、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校方维护填写部分包括学习成绩、毕业评语、在校优良记录、在校不良记录、助学贷款记录等;社会第三方填写部分包括档案查询记录、调查、认证、评估、投诉与申诉记录等。诚信档案作为高校助学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有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和濒临诚信降级的学生实施预警制度,教育和督促学生,避免诚信状况进一步恶化,而对诚信行为较好的学生,在资助政策上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严厉的违约惩罚措施。对于学生违约行为,记录信用档案,在就业、再获取资助、办理信用卡、贷款购车购房等方面设置障碍,拖欠款项还要连本带息归还,对恶意拖欠者甚至需要诉诸法律,增加违约的成本。

3、建立教育发展银行、发行教育债券,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

对商业银行来说,作为政策性贷款的助学贷款具有风险大于收益的特征,如果没有行政干预风险,作为盈利性的商业银行是没有参与的积极性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对银行的贴息等也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地方政府也缺乏积极性,这些因素是降低当前助学贷款低效运行的主要原因。解决措施是建立政策性的教育银行,实现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操作的分离。教育银行是政府发起,不以盈利为目的,可以通过向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和销售“教育债券”,以及从私人投资者处募集资金。“教育债券”可以较低利率发行,国家政府可以以其他形式予以补偿,为高校提供政策性融资业务及相关金融产品的服务,促进教育与经济金融的更好结合。

摘要:大学贫困生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贫困生认定和资助两个领域,根本困境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当前我国大学贫困生管理的制度缺陷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较低的违约成本助长贫困生违约行为、毕业生还贷能力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的贷款风险、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削弱高校参与积极性等。为此,需要制度创新,其内容包括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体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惩罚机制、建立教育发展银行和发行教育债券。

大学“学困生” 第9篇

1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状

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相关文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批准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高校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起在校学期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的学生。各高校在实际的资助工作开展中,都各自为阵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照的。(1)学生本人是孤残,无任何经济来源,基本无力支付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2)学生本人在校的消费状况,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手机、服装品牌,以及每餐的消费等。(3)学生的家庭状况。如单亲、离异、残疾、家庭成员有重病、家庭遭受重大灾害、家中还有老弱、或学龄人口的等等;(4)家庭人均年收入,即用家庭上年的总收入除家庭总人口;(5)来自老、少、边、穷及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的;(6)其它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这些方面一是来自学生通过生源地出具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来体现,二是通过辅导员老师以及班级评议小组成员所了解到的情况来反映。

因为只有贫困生才可以享受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励志奖学金,价格补贴等资助;而且越是贫困获得的助学金金额也就越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想尽办法去夸大家庭经济的困难程度,另外,不少学生的生源地都可以随意开具贫困证明,这样就与真正贫困的同学竞争这些资助,导致了有部分不贫困的学生享受了国家贫困资助。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全校贫困生几乎到达35%,而且逐年成上升趋势。

2 高校贫困认定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所处地域不一样对贫困认定的界定也不一样,就是同一所高校,也许各个学院内部的认定标准也不一样。就拿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在贫困认定中也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认定过程缺乏规范性。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贫困认定基本上是学生个人向辅导员提交申请,有的辅导员是亲自参与,组织班级评议小组进行评议产生班级的贫困生;有的辅导员则是直接交给班级评议小组进行认定。然后各学院将贫困生资料进行汇总、公示,最后报学校。从整个认定过程可以看出,如辅导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其主观喜好也对认定工作影响很大。

(2)认定材料缺乏真实性。本来学生家庭所在的村委会等基层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最清楚,因此高校贫困生的认定需要这些基层和乡镇级的民政部门为学生出具庭经济困难证明。但是资助是学校在发放,基层民政部门为了给自己所在辖区的学生多争取点利益,迎取一些民心,所以随意开具“贫困证明”,还在不同程度上会夸大困难程度,更有严重的,有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由于人际关系好更加容易开具贫困证明。笔者所带班级曾经就有个学生一家三口人,父母都是在县城做公务员,结果学生还开具了“贫困证明”来申请贫困生。

(3)认定标准缺乏统一性。由于贫困认定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不同学院认定的贫困状况起结果都会不一致。例如就计算机而言,计算机专业学生就普遍拥有,可以不作为是否贫困的依据之一,但对其他不是以计算机为主学生,却常常会以是否拥有计算机作为贫困生的判断标准之一;不同辅导员老师认定的贫困结果会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在校报考驾校则不能认定为贫困生,有的辅导员则就不看这个情况。

3 高校贫困认定量化体系的构建

要想克服传统贫困认定模式的缺陷,就必须采用更加客观且具有统一标准的量化模式。贫困认定量化体系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分析生源地、学生家庭状况、学生个人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定量指标,合理地认定学生的贫困状况与贫困程度,以确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或是什么等级的贫困生。具体指标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量化体系比较完整的反应了学生本人及家庭的日常经济情况,针对认定指标体系中的3个类别33个详细指标进行填充,辅导员老师对提出困难申请的学生进行谈话,在谈话过程中了解情况,从而形成学生的基本经济情况档案。在班级评议过程中评议小组对其选项的真实性进行评议。另外我们还设置了学生因违规违纪受到处分等的扣分情况,也一并纳入这个量化体系。这样较为全面、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经济状况,其分数越高表明其困难程度越高。这样量化后,学生是否贫困,是哪种等级的贫困度就十分清楚,为后期的国家助学金等其它资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也是贫困生资助的基础性关键环节。新机制中贫困生数字平台的建立,学生个人贫困动态档案的创建,科学、合理地将大部分学生贫困信息转变成定量信息,实现了贫困信息的可比较性,实现了定量与定性认定的统一,从而使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真正走向透明、规范、公正、公开,也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要:准确认定高校贫困学生是做好资助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体现落实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的新机制,将影响学生贫困的各种信息进行量化,用分值表示出学生的贫困程度,从而指导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关键词:高校贫困认定,量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岑道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及对策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苏伟,杨学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3).

[3]赵国楗.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大学“学困生” 第10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也已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尽管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多数高校基本形成了多元化资助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实施教育资助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深入探讨并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资助体系。

一、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实践与特点

在政府教育资助金的使用方面,天津市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主要采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大学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学校和社会资助项目和资助方式方面,其创新之处与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我国教育资助理论与实践。

(一)企业资助

天津市企业教育资助的项目或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天津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特点。

1.无特定目标指向的教育资助。即,无特定的人群指向和附加条件的教育资助项目。其资助目标泛指大学贫困生,具体资助金的分配主要由学校进行自主安排,这给了校方极大的自主权,便于根据本校贫困生的实际需求或具体情况安排使用资金。例如:创举奖学金,就是由天津市创举科技有限公司出资10万元在天津市某大学设立的以人均1000元为标准的教育资助活动。目的在于资助贫困生在校期间刻苦努力、勤学奋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2.有特定资助目标指向的教育资助。即,资助项目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或特定的人群。包括资助某年级、班级或新入校学生中的贫困生等特定对象。这种具有特定目标指向的教育资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活跃了大学教育资助项目,增大了贫困生资助金的份额,在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

“可口可乐贫困大学生奖学金”是由某大学与可口可乐公司签订的《可口可乐大学贫困生奖学金项目协议书》。根据协议,可口可乐公司出资14万元作为奖学金,用以资助某校当年2004级中的20名贫困大学生。

“大地关怀——关爱新生”是由大地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和某工业大学学生处举办的“大地关怀”百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免费参加学生保险活动。每年有一百名新生参加免费保险活动。

“‘苏宁回馈社会慈善助学”活动,为奖励和资助部分家庭生活困难的优秀大学生,激励他们在经济困境中努力完成学业,天津苏宁电器有限公司联合天津市慈善协会于2010年12月开展了“‘苏宁回馈社会慈善助学”活动,资助某校本科贫困生80人,每人1000元。

“送寒门学子上大学——2010‘钻石号助学行动”是由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与河北中烟工业公司共同主办的,征集了某大学40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不仅为其报销了入学报到的路费,还一次性资助每人200元生活补贴,对特困生再提供一次性特困补贴800元。

3.具有奖优性质的教育资助。即,资助学校成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包括资助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等项目。这种具有奖励性质的资助项目不单是助学,还使受助者在得到物质或经济帮助的同时,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教育资助的助贫、奖优和促学功能。例如:

华润助学金是专门为帮助河北省高校部分优秀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立的。200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由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华润助学基金”,专门用于资助河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大学生。基金总额3000万元人民币,采取本金加利息的资助方法,每年安排300万元人民币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000人。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人民币。预计十年资助10000人。

富士康助学金是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先生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帮困助学扶残,以推动富士康2007年度爱心工程。其中600万元用于启动“托起明天的太阳工程”,资助全国10所高校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其中在天津市某高校投入资金为60万元,专项资助理工科优秀贫困学生。

工大镀锌奖学金是由天津市工大镀锌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出资成立的奖学金项目,该公司是以某大学为依托、由大学教授和学者以及精明实干的本校毕业生等员工组成的校办公司性质的企业。项目每年资助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每人1000元。

(二)学校资助

天津市各大学的学校资助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校资助项目和资助方式体现出各院校教育资助的个性特点。如:

校内贷款是为帮助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在校期间基本生活、学习费用由学校自筹资金提供的无息贷款,它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补充,增大了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扩大了受助者范围。校内贷款分为学费贷款和生活贷款两类。学费贷款:3000元/年,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生活贷款:每月1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

勤工助学是由学校组织的利用课余时间学生通过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的教育资助途径,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

“青春起航”是专门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其他服务工作的教育资助项目。

“金秋·关爱·希望”资助优秀贫困研究生活动,是为鼓励贫困研究生在校期间刻苦努力、勤学奋进、全面发展而设立,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强助学金、春发助学金都是由大学校友、母校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参与的资助活动,他们经常会出席资助仪式,并和学生们交流自己的创业经历,给受助者提出建议和希望。

贫困生创业项目是由学校出资为贫困生创业进行资助的项目。如一些大学的“爱心书屋”就是由学校出资资助的贫困生创业项目。

“初冬关爱”活动是一些大学的特色资助项目,资助名额根据每年学校的资金情况而定,每名受资助学生将得到图书卡、现金及学习用品等。

特困生春节慰问品是由学校主办的每逢秋季学期或寒假之前给贫困生发放日用品等生活用品的活动。

(三)社会资助

天津市社会资助也体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资助,充分传达了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关爱、寄托与希望,在经济资助的同时,给他们以精神的慰藉和鼓励。例如:

播望助学金是由天津尼西特殊钢铸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权大悦先生(韩国)捐赠。权先生到天津市某大学捐赠播望助学金,每年资助30人,一年一次,风雨无阻。

“老党员”资助是李瑞环同志自1996年至今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对天津市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的资助。自2006年始,他又将自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所得稿费设立为“励志奖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天津市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其他教育资助项目,在天津的社会资助体系中还涌现出各种形式的教育资助项目,如泰达奖教金是由天津市滨海新区(原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摩托罗拉、飞思卡尔、维斯塔斯、三星视界、松下电子5家区内重点企业共同设立的政府和企业各负担资助金50%的教育资助项目,资助的学校由普通高等院校延伸至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项目对天津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贫困生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使各高校的资助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就目前天津市大学的资助现状来说,也存在一些类似问题或薄弱环节。

(一)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教育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贫困生资助的公平与公正性。

1.生源地贫困证明真假难辨。生源地贫困证明真假难辨是各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生源地贫困证明是指根据学生家庭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及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材料。这种办法,由于缺乏科学可行的评审体系而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客观性和公平性。由于生源地民政部门在贫困生认定中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出于乡土人情往往轻率出具贫困证明,导致“假贫困生”现象的出现。

2.资助实施比较笼统,资助程序存在不合理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认定中存在名额平均分配现象,忽视地区、学校和年级等差异。有的院系贫困生较多,但因名额有限而得不到资助;有的院系为了用完指标,使本不十分贫困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这就占用了他人的受助资源,造成救助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3.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认定缺乏量化标准和合理机制。据调查,一些学校贫困生助学金认定的程序是由学生提出申请,并将相应证明材料上交,再由辅导员根据情况确定具体的受助学生。这种认定方法局限在传统的、凭经验、主观式的定性判断上,而无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部分学生申请材料不实,使贫困生认定产生一定误差。

(二)勤工助学岗位缺乏

勤工助学作为在校内外通过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勤工助学在执行中存在岗位缺乏、报酬低廉、稳定性差等问题,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三)教育资助缺乏有效监督和政策宣传

一些学校在贫困生资助中缺乏或忽视配套的监督工作,由此便出现了弄虚作假、得到资助的学生请客挥霍等问题;一些学生只注重自己能否得到资助,而对资助政策本身的了解、理解不够,这与学校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有关。

(四)社会资助主体过于单薄

目前,大学贫困生资助存在着资助主体单一、国家充当教育资助主力军、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不足、资助资金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而且,很多资助项目即将结束,一些大学将面临社会资助项目断层、教育资助资金不足的危机。

(五)注重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帮扶

一些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分配资助金方面,虽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却忽视了对他们的精神帮扶。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由于贫困,一些学生除了承担高额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还存在诚信问题,毕业后不及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等情况时有发生,但一些大学对这些问题尚未予以足够重视。

三、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天津市已经建立了“奖、贷、助、补、减”较为完整的资助体系,但各大学的资助工作以及资助体系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妨碍教育资助的效率与公平,也影响到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探索和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机制和途径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 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

由于助学经费有限,学校在开展助学工作时必须重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将有限的助学经费资助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贫困生的合理认定和划分,不仅是保证国家奖、助、贷、补、减等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顺利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1。建议:

1.完善贫困生档案,积极构建学校贫困生数据库。完善贫困生档案,是对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生源地、家庭成员的收入来源和经济状况、贫困证明以及受资助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包括观察其消费行为并加以记录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校贫困生数据库,以便准确把握贫困生情况、提高贫困生认定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2.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便于从量化的角度全面考察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效率与效益情况,可以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决策参考。

3.统筹资源,建立差异化资助模式。学校应按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建立差异化、多样性教育资助模式,以便发挥已有资助资源的最大效益。

(二)加大對勤工助学项目的投入,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补充手段

勤工助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助方式,也是目前很多国家大力倡导的资助方式。这种方法“赠予”的并不完全是资金,而是获得劳动和报酬的机会,而且获得报酬本身还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因此,它是一种自助性资助,值得提倡。建议学校加强勤工助学资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勤工助学基金专款专用。二是解决岗位不足问题。在立足本校、增设校内岗位的基础上,逐步开辟社会市场,建立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基地,适当提高勤工助学在大学教育资助中的占比。此外,应进一步鼓励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创业。创业项目可由勤工助学部门管理,贫困生负责经营,所获得的资金作为助困资金发放给参与经营的勤工助学学生。三是在勤工助学内容上改革创新,实现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的同时发挥自身的学业特长,在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专业学习和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加强教育资助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是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保障

为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确保贫困大学生获得的资助金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高校应加强资助管理,健全监督机制。在资助管理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开通举报信箱或电话、网上留言版等方式接收意见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资助过程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确保教育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优化教育资助社会环境,激励社会资助行为,为教育资助提供更厚实的资金基础

当前,我国的社会资助行为多处于自发的、非义务的、少激励的状态。天津市应加强宣传,完善政策,进一步优化教育资助的社会环境,激励社会资助行为。例如,加强区域教育资助激励机制建设,鼓励、表彰社会资助行为,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等等;加强教育资金募集工作,学校应走出去,变被动为主动,全员参与,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积极主动争取社会资助;高校应做好社会资助的后续工作,发挥资助方与受助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管理和用好社会资助资金,让资助方放心满意,使受助方更好地成长。

(五)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救”能力是教育资助的根本目的

高校应多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逐渐形成以“勤工助学为主,资助助学为辅”的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教育资助应以提升大学生“自救”能力为根本目的。

(六)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资助相结合

大学“学困生”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档案,管理

1 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必要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贫困生是指大学生在经济上仅靠家庭的资助完不成学业者,经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相关的证明,并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最后经过学校考核认证的学生。据调查显示,目前,石河子大学在校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5%,特困生人数的比例在15%左右;农、林类专业贫困生人数的比例超过30%,特困生人数比例超过15%。尽管石河子大学在学费的收费标准上,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其收费标准各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学费大都在3100-3500元,部分专业如艺术类则高达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各种日常开销,这样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左右。这笔教育费用的支出对于一般家庭都已经很难承担,更不用说贫困家庭了,高校扩招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同时高校贫困生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贫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并损害着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贫困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个别贫困生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到了大学,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这些学生因为经济上的负担重,也导致了其心理上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因此部分学生便成为“双困生”。这种困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影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存在隐患。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贫困生的档案,为对贫困生进行关心、爱护、帮助、教育和引导,提供更便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2 贫困生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2.1 贫困生档案的收集

对于刚刚被录取的大学生,在收到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收到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用于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在表的最后必须附加街道和乡镇级以上民政部门的盖章方才有效,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附加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对于已经入校的学生,通过学生本人和所在班级收集学生及家庭方面的有关证明材料,如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挂科情况、每个月生活的平均消费水平、获得资助情况、其家庭成员和经济收入以及家庭开支、是否孤残、是否单亲、学生所在生源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有关证明材料等材料。由学校学工部门和各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资料,进行心理测试并整理汇总上报送助贷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贫困生档案中入库学生情况也在随时间变化要不断的更新,如因特殊事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可以进入贫困生库,家庭情况好转的学生就要退出贫困生库。所以,在收集材料的方法上要采取来源定向收集和跟踪收集相结合的办法。

2.2 贫困生档案的管理

(1)资格条件复查。贫困生档案的管理不是固定不变的过程,每学期应该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审查,看看其家庭情况是否有好转,是否有其他特殊情况等,有条件的话,还要不定期地进行随机抽选,随机抽出一定比例的贫困生,再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以及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有欺诈行为的,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其所取得资助资格,并收回资助资金。若情节比较严重,学校应依据有关的管理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在全校范围进行通报批评。

(2)尊重学生的隐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敏感的群体,经济上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他们通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即使自己再艰难,也不愿意轻易向别人表露,用以获得资助,同时又非常敏感和多疑。因此,为了给贫困生健康的成长的环境,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就要在一定范围内就个人隐私等相关方面情况进行保密,尽量不要给贫困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不仅要在经济提供资助,心理上提供关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贫困生的人格成长。由于贫困生被贫困所困扰,有的人能经历住贫困的考验,在各种磨难中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更加有毅力,有的人却在艰难困苦面前出现了人格的畸变、分裂,这是令我们担心的。应建立相应心理咨询室,帮助贫困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发展观,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平台引导贫困生健康茁壮成长。

3 建立贫困生档案的意义

(1)建立贫困生档案可以为资助贫困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贫困生档案的建立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生活条件是否真正贫困。在贫困生档案库里,要有贫困学生个人的家庭收支情况介绍,要有个人申请材料,要有学生所在班级的同学、班委和相关负责老师的贫困等级认定,要有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有关贫困情况的证明材料,有贫困生的资格复查报告。这些材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材料为依据,在相当大的情度上能够使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

(2)建立贫困生档案能够为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提供参考。在贫困生档案里的心理方面的部分资料,可以使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更好的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办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使贫困生客观的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使贫困大学生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心理历程。

(3)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贫困生档案,对于提高贫困生得就业机会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许多用人单位要审阅学生档案。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就是通过从学生经济困难、接受学校和社会帮助、接收爱心人士捐助后,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过程反映,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飞越过程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因此,一份客观、公正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贫困生档案,有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对贫困生本人应聘也有很强的推荐作用。

4 结语

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可有效地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平.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管理与作用[J].兰台世界,2008(1).

上一篇:结肠I期吻合下一篇:宫腔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