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2024-07-22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精选12篇)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第1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小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尽我们的本分能做的只有——把握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至少不排斥阅读,对读书要求没有抵触心理,那就足够了。但这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我们老师的素养,课堂驾驭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每堂课都是新的实践,堂堂都不同,都有新的要求,新的知识。

必要性:只有把握课堂,让课堂有效、高效,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如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需求,日积月累形成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他将受益终身。

一、什么是课堂有效教学

“低效教学”课堂,老师教得很辛苦,由于非顺学而教,教师走的是教案,虽然完成了教学诸环节,但课堂往往死气沉沉,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课后大练“题海”,需要弥补不足。

“高效教学”就是低耗高效,可理解为教师用尽可能少地投入时间,精力的教学或教学所耗,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进行了思维以及其他多种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达成有效课堂要求。

二、如何把握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如何让性格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爱上课堂,专心听课,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毋庸置疑,只有教师采用各种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学生,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课堂,才能使短短的40分钟里出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我校两个市级课题都在此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并且有效。

(一)教学理念:个性化阅读教学,其实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个性,孔子思想给我的启发: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好学敏求”“学思结合”等宝贵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这些经验和主张,不仅对过去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就是对于今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放在今天仍不过时。

2.《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的教学理念。

我们传承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它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策略的运用

第一是加强自身专业修养:

语文教师必然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如果教师应厚积大量的文章。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赏心悦目。语文教师文学艺术修养功底深,灵活运用教法,在教学中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走入书本,与读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那么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喜欢上语文课,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语文教师,除了重视自己的语文修养来修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以外,还必须积极参加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研究说课的方法,听课的技巧,评课的科学性,不断向同行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技艺水平。写一点随笔、杂感、教学反思等。语文课的综合性强,内容覆盖面广,所以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杂”家广泛涉猎。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

第二是不断学习教法、指导学法,有效把握时机运用教学策略,练就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引导点拨、阅读感悟策略:立足课堂,激发兴趣,平等对话中引导,把握时机,阅读感悟。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感悟、自主思考,能让学生提出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阅读的理解也不再仅仅依靠老师讲授,教师不再依据教参程式化解读、肢解课文,教学“走教案”。因此,学生的阅读入情、入境、入文,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丰富了体验。

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 第2篇

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

作者/ 林 菁

刚接手四年级这个班时,许多同学的作业字迹潦草,偷懒方式五花八门。

虽然我苦口婆心和学生进行了沟通,却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们对作业应付了事的主要原因,一是语文学习热情不高,觉得语文作业枯燥无味;二是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使孩子养成了散漫的习惯。

这种窘况使我陷入了迷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到底如何布置家庭作业才科学合理,并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地主动完成,而不是应付了事?

我对学校和班级情况作了仔细调查研究后,发现我校所在地――海阳郭城镇,恰好是作家峻青的故乡。峻青,是全国享有盛誉、作品屡屡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大作家。身为同乡的这群孩子,却对这位著名作家一无所知。

我灵机一动,决定布置一项不一样的作业――让学生在当地调查搜集作家峻青在老家生活时的情况,这不正符合语文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吗?这项没有条条框框的作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课堂上,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介绍了峻青的个人资料,有的介绍了峻青的代表作品,就连平时从不认真对待作业的小枫也开心地告诉我:“老师,我打听到峻青的下落了,他以前和夫人在我们村里住了很长时间,后来才去了上海。”

这样的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原来,孩子们为了完成这项作业,有的求爸爸央姐姐上网查资料,有的拜托亲戚在村子里四处打听。

现在他们都为自己和这样一位大作家生活在这同一片土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来作家离我们这样近!

借着孩子们完成这项作业的东风,我趁热打铁,在班级里开展了“学习峻青爷爷,人人争当小作家”的.活动。

我们一起欣赏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用其中的优美片段开展了朗诵比赛。孩子们无不被峻青笔下“瓜果遍地的秋色”所吸引,都积极展现自己的朗诵才华。

作为农村孩子,他们第一次在文字中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秋收的乐趣。在他们眼中,秋天的收获已经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也不仅仅是赞美和歌颂的声音,更传递出了孩子们内心满满的喜悦!

活动总结上,我告诉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峻青爷爷学习哦,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将来成为像他一样的作家,让家乡的人民也为你们骄傲!”

随即,我布置了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他们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那以后,孩子们似乎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提高,爱上了语文课,所有语文课后作业几乎都能积极完成。

不得不提的是,家长们更在参与的过程中唤醒了心底“望子成龙”的欲望,对孩子的语文作业也变得非常重视了。

这次别样的作业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当然,语文作业布置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证明,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作业,才是适合的,最好的!

如何让高三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第3篇

那么如何将语文课变得生动灵活而不乏味?如何让学生感到对语文的探究与思索是一种精神享受?如何让高三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堂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保持教授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很多高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程式化地带领学生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使得语文课堂和数理化课堂一样,学生只是在题海中挣扎,在大量的枯燥资料中苦恼,在所谓的技巧与规律中艰难前行,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阅读与写作的灵感。究其原因,我想还是语文教师失去了教授语文的激情,如果教师上课不灵活、不生动,我们又怎么能要求我们的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呢?我认为,即使是到了高三,语文教师也应该一如既往地用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对语文的审美与思索中前行。

在带领学生复习诗词鉴赏题时,很多学生都抱怨他们很难从诗词表面看出诗人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觉得诗人在无病呻吟,哪来那么多深层的情感呢?为了使学生走出误区,我满怀激情地带领学生学习了“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在带领学生鉴赏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我给学生讲了苏轼和妻子的爱情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公元1055年,19岁的四川才子苏轼与弟弟苏辙逛集市时遇见了貌美如仙的邻村姑娘王弗,王弗不仅人长得美而且正直善良。当时,集市上一群地痞正在欺负一个卖筐的穷苦农民,于是王弗姑娘便上前去抱打不平,苏轼由此对王弗姑娘一见倾心。

师:同学们,你们说苏轼那时应该怎么办?

生1:问电话号码啊?

生2:什么啊,那是古代!

师:是啊,那是古代,封建社会。所以啊,苏轼只能遗憾地目送王弗姑娘美丽的背影了。(此时学生们唉声叹气。)

师:(大声)但是……

生:(高兴起)但是怎么了?

师:但是,巧得很,苏轼回到家中不久后,媒婆便到家里向苏轼的母亲介绍了一位姑娘,而此姑娘正是王弗。(学生们兴致极高。)

师: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喜结连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年方16的王弗,新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新娘年轻貌美、天资聪颖,真可谓是才子佳人。婚后温良贤淑的王弗不仅成了苏轼生活中的伴侣,更成了他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只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10年后,26岁的王弗不幸谢世了,这对苏轼来说是不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生:(感动)是!

师:在王弗去世后的10年里,围绕着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苏轼也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激进的变法运动,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城,并不断地被贬官、流放……身不由己,宦海浮沉,仕途的失意,生活上的颠沛流离使得他的容颜过早衰退,正如诗人在诗中所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同学们,谁能用杜甫的一句诗来形容一下当时的苏轼?

生:艰难苦恨繁霜鬓!

师:是的,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在苏轼39岁那年,妻子去世10周年忌日那天晚上,苏轼梦见了妻子王弗,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那么,同学们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呢?听了苏轼的爱情故事,你们还会觉得诗人是在无病呻吟吗?

同学们被我深情的故事讲述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先前对古诗以及诗人的态度感到惭愧,回答我的问题时自然也就把握得很准确。

由此我想,教师如果首先被文学感动了,充满激情与兴趣,学生自然也会跟着进入情境,充满学习的兴趣,答题时自然也就轻而易举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三语文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理性了,做题的规律方法也显得比较枯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改变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贴近生活,使学生印象深刻

在带领学生复习成语使用题时,我会尽量把枯燥的知识点的复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我所举的例子有很多是电视主持人言语中出现的病例。以下是我带领同学复习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看过一个电视娱乐节目,当时场上比赛十分激烈,主持人很激动地说:“场上的比分犬牙交错。”“犬牙交错”这个成语使用得对吗?

生1:(脱口而出)主持人知识渊博,不可能出错。(我没有评价,班级同学也陷入了沉思。渐渐地,有同学开始试着质疑了。过了一会儿。)

生2:主持人也会出错。犬牙交错是用来比喻情况复杂,意见不和,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用在这里形容场上比分不合适。

随后,班级响起了一片掌声,我也适时鼓励学生,夸他比主持人学识渊博,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又列举了几个节目主持人成语使用有误的例子,学生各个摩拳擦掌,都准备要“秒杀”一个主持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时,我也会有意说错成语来形容班级同学中的人或事,看看当事人什么反应。比如,我发现班级里有两个好朋友小李和小王学习成语不用功,很多成语都不了解,于是,我说:“我看见了咱班的两个好朋友小李和小王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了。”班级里笑声四起,小李和小王当时一脸茫然,根本不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学生为什么要笑,之后我认真地向他们讲解了“狭路相逢”这个成语的用法,然后我为自己错误使用了成语而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明白了我的用意后也跟着笑了起来,同时也因为自己知识的匮乏而惭愧,表示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成语。

nlc202309012113

就这样,即使在基础知识复习的课堂上我的班级也经常笑声不断,我想尽办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去培养学生研究并记忆成语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成绩也明显有了提高。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有些语文教师认为,高一高二的课堂可以放手给学生,但到了高三,应该由教师来帮助学生总结运用规律的技巧,教师唱主角。然而我想,如果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许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带领学生复习诗词鉴赏题时,我首先把历年高考题印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题规律,答题技巧,并且在全班形成竞争机制。全班分成3个小组,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总结的规律多且准确。最后教师点评,学生把有效的规律积累下来。另外,我还向学生出示了一些诗词,让学生根据诗词自己出题,然后自己答题。当然也可以让班级的第一小组来出题,然后让第二小组来答题,第三小组和教师对他们进行点评。这样,一节探究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的课堂就变得灵活热闹多了。学生们参与了,思考了,也就都学会了。学生在兴趣中探索,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师还可以每天安排两个学生在自习课上给同学们讲解鉴赏一首古诗词,久而久之,学生的诗词赏读能力就会有很大提升,也会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尽管高三时间紧迫,但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仍然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去帮助学生学习。

比如在做古诗词鉴赏题时,有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问题是:这首诗后两句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很多学生按照大多数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模式,见到诗词后两句意境比较悲凉,就答出“作者四处漂泊,忧愁苦闷”,但学生实际上没有从内心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忧愁苦闷。

鉴于此,我想在讲解古诗词鉴赏题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理解。所以我决定让学生重新再做一遍这道鉴赏题,不过在做题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了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和《锦瑟》等其他几首无题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商隐从早年到晚年,从爱情到婚姻,从科举到仕途,他一生所有的苦难。讲到他晚年丧妻时,我和学生还共同回忆了初一时曾经学习过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所阐发的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感动了学生。此时,学生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能从内心真正理解李商隐此时的情感了。所以学生回答“诗歌后两句所蕴涵的情感”这个问题时就比较容易了,学生纷纷答出作者感叹自己的命运像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身不由己,同时表现了作者与意中人分离阻隔的怀想与惆怅。

磨刀不误砍柴工,创设教学情境看似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我们却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从内心真正理解接受了,答题才能准确。

(四)重视语文阅读,给学生足够时间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源,如果不重视阅读,只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技巧再熟练也只能是“无米”的“巧妇”,终究还是“做不出来饭”。学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语感很重要,而敏锐的语感需要足够的文学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

当然,训练学生阅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可以开展读书比赛、论据搜集比赛、演讲比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毋庸置疑,高三的语文课堂承载着指导学生高考复习拿高分的任务,但我想我们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语文教师要挑战自己,从内容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去努力使高三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快乐

一、学生为师, 先默后抄——让字词识记快乐起来

学习每篇课文字词的时候, 教师先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上课的时候教师把本课的生字词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做老师, 教全班同学认识这些生字。学生会读以后, 每组选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易写错的字, 再请一位学生做老师上黑板批阅, 批阅后再讲解这些字书写时的注意点。对上黑板书写准确率高或字迹美观的学生, 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做教师, 他们的积极性会很高, 都会争着上来过一把做老师的瘾, 体验一回做老师的成功感。

生字词讲授完毕, 马上当堂识记, 当堂默写。老师当天把默写本批改出来, 全部默对的学生名单公布在班级光荣榜上, 教师在下次课上课前再给予表扬。连续三次默写满分或进步较大的学生, 教师再买一些小奖品给予物质奖励, 让学生尽情体验成功, 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全部默对的学生, 本课的词语就不用再抄写了, 有默错的学生错几个词语就抄写几个。改变以往一锅端, 不管你是会写的还是不会写的, 所有新课的词语都抄三遍。有些课文的生字词很多, 一课要有几十个词语, 全部抄写一遍会耗去学生很多时间, 简单机械的大量抄写还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采用“先默后抄”的办法, 默写过后不会的词语再抄写, 就大大减少了学生在抄写词语上所耗费的时间, 还激发了学生识记词语的兴趣, 使识记字词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二、音乐渲染, 形式多样——让朗读教学快乐起来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手段。很多课文都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 学生才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了解作者的心声。但朗读教学时, 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 朗读方式一成不变, 毫无新意, 则非但起不到朗读应有的效果, 单一重复的朗读方式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从而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因此朗读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每篇课文和每个课时的特点, 尽量采取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 如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领读、分读、合读、车轮读、小组读、男女声读、比赛读等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朗读达到应有的效果, 使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

此外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配上与课文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 用音乐渲染, 创设情境, 两者做到和谐统一。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还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让学生更爱上你的语文课。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等, 配上与课文感情基调相似的音乐, 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 动情的朗诵课文, 沉到文章中去, 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音乐渲染的气氛既为课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感情铺垫, 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的朗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 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你的语文课。

三、教师示范, 学生比赛——让课文背诵快乐起来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要求背诵, 不少学生对语文课不敢兴趣,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背诵, 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古文, 更让他们头疼不已。这时候教师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则尤为重要。

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 教师在让学生背诵之前, 自己先在课堂上背给全班同学听, 让全班学生做考官, 认真听好老师有没有背错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够一字不落、正确流畅地背诵出课文, 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因此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佩感, 希望自己也能够尽快的像老师一样正确流畅的背诵课文, 这种敬佩感会产生一种内动力, 让学生自觉认真地去背课文,

学生有了背诵的动力以后, 教师要再趁热打铁, 进一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指导背诵的方法, 介绍背诵的诀窍, 提醒背错的地方, 再以个人、小组、男女生等为组别进行背诵比赛, 评出课冠军、单元冠军、学期冠军、小组冠军、背诵之星、进步之星等奖项进行奖励。这样的背诵教学, 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 使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学生不再把背诵看成是一种负担, 反而成了一种快乐。

怎样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第5篇

我认为,在课上,全体学生能有所得,他们就会对你的课有认同感,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风气,就会喜欢你的课。像我们这样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寄宿制小学,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上课讲话吵闹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怎样才能让他们也安静下来听课呢?我想,作为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了。我的工作时间并不长,经验谈不上,下面就围绕着咱们今天的主题来谈谈我的感受吧。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的:

第一、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你。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他的课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第二、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学会控制课堂。

那么如何控制好课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失去控制,为什么会“乱”呢?我们先来找找原因:

一是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本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失去了兴趣,自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就

二是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只拼命抓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三是学生本身的特点。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敢于怀疑,是青少年的心理优势。学生在每天八节课的每一个40分钟内,都保持高度的集中,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乱”有时候其实是学生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放松”与“自我休息”。

第三、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上好第一节课。“第一节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中所授的第一节课,它的任务与一般课的任务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

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第一节课,每个学生都会期待他的新老师,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呢?

首先,要注重仪表美,使学生感到你是位可亲的老师。其次,注重感情因素。

第四、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认真备好每节课。

说到备课应该是每个老师的拿手好戏,怎么备,怎么上,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就不在这罗嗦了,只要你把课备得精彩,还怕学生不喜欢吗?

让学生爱上语文 第6篇

爱上语文,掌握母语,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作为华夏子孙的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照理说,不应该也不可能有懈怠和轻慢之举,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远非如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目下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又没有更好形式取而代之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幕后推手。为了挤上“独木桥”,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学生在题山题海中苦苦挣扎,一切围绕着高考转,我们的教师把大部分语文课上成丁训练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千方百计让学生多得点分的“理化课”,那种让学生拥抱文本徜徉于瑰丽而神奇的文学殿堂,含英咀华,面晤先贤的自由而愉快的心灵精神之旅已彻底让位于支离破碎的“鉴赏”“分析”“解答”。眼下的语文课不能不说是尴尬无奈而又艰难异常。

然而,即便如此,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语文教学,只要我们多动脑子、多想办法,还是大有可为的,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是会爱上语文的。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把“让学生爱上语文”的教学追求始终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并一以贯之地落实到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首先就得让他们学有所得,习有所获,在不断的获得当中,在沉甸甸的成就感中不知不觉地亲近语文,爱上语文。眼下,有的语文课,千篇一律的分析讲解,始终如一的教学方法,漫无目的地满堂发问,看起来中规中举,热热闹闹,过后,问起学生,什么也没得到,听不听没多大差别。久而久之,学生求知的渴望在“千篇一律”中灰飞烟灭,学习的兴趣在“始终如一”中消失殆尽,学习的效率在“漫无目的”中几至低下,上语文课味同嚼蜡,度日如年,何谈爱上语文?

让学生学有所获,习有所得,在这方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也是我的恩师)余映潮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论求知》一文,一般人觉得没什么好讲,或不知怎么讲,然而,余老师却上得风生水起,学生也收获颇多。在教学《论求知》时,余老师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记住一批雅词,背诵一组名句,分析一个精彩语段,仿写一个优美句子。在余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记得投入,背得流畅,说得精彩,写得生动。可以说,听、说、读、写,样样有收获。学生上这样的课,怎能不是享受,又怎能不爱上语文?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总要问自己:你准备给学生什么?学生将会获得什么?上完课后总要反思: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课上得不好,我就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就觉得很对不起学生。因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总是力求做到准备充分,思考缜密,尽量使教学少一些遗憾,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学设计力求创新、独到,让学生耳目一新,觉得语文课“真有意思”,学语文“有味道”,花样翻新的情境导入,直接而有效的选点突破,准确而迅速的解读切入,一课一得的问题设计,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充满挑战的学生质疑,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尽量让学生“读”起来,“说”起来,“争”起来,“写”起来,尽量让学生吸取吸收,学到习得。

在课外阅读积累方面,我要求学生:每一天记诵一句名言(或警句、格言、成语典故等),每两天背诵一首唐诗或宋词,每三天阅读一篇千字美文,每周写一次练笔,有大块时间,比如节假日读大部头名著。多年实践证明,高中三年,大部分学生都能记诵唐诗宋词300首,名言警句1000条,阅读美文500篇,名著接近20部。这种扎扎实实的阅读积累,不仅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让他们得到了一笔终身受用的可贵的精神财富。

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关注学生,赏识学生,激发他们无限的内在潜能。赞美与欣赏是机智、隐秘而又巧妙的激励。你不见得喜欢你所欣赏的人,但你一定会喜欢赏识你的人。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个人也应当学会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动力源。欣赏者,必怀愉悦之心、仁爱之意、助人之念;被欣赏者必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我有一个学生,名叫张军。平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懒懒散散,疲疲沓沓,属于不求上进、邋遢随意、得过且,过的类型。我曾经多次找他单独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针对这种现象专门召开过一次主题班会,让大家献计献策,但收效甚微。找他谈话和召开主题班会之后,会好上一阵子,但很快又一如平常了,真是桐油灯盏

拨一下亮一点。对于张军,我算是教育乏术了。

可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张军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学习劲头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做事主动积极,认真细致,且学习效果好。

事情是这样的,在教学《失街亭》一文后,我布置了一道练笔题

街亭失守,谁之过?同学们纷纷各显神通,各抒己见。从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练笔大有可观,有的分析深刻,鞭辟入里;有的逻辑缜密,思维辩证;有的体裁新颖,语言优美……张军同学的练笔尤其出彩出色,让人眼前一亮。他仿照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出现的两首“西江月”词的形式,填了两首词:

西江月·街亭失守,谁之过

被困急觅猛将,当时晕头转向。纵然运筹于帷幄,形势少见进展。危急不知镇静,点将不看德行。行为率意信军状,哪管平庸狂妄!

糊涂不通时事,执拗只读兵章。可惜失掉好地方,于国于军无望。天下刚愎第一,古今草包无双。寄言轻率与草莽,莫效此俩形状!

张军同学的练笔,用词作的形式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街亭失守,诸葛亮和马谡皆有过错的事实,文而新颖美观,道理辩证圆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我让张军同学在班上朗诵自己的作品,并请他谈谈创作经过。他有些腼腆但自信满满地大声诵读,并毫无保留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写作过程,还谈了在仿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张军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有的同学甚至对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从此以后,张军同学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干劲十足,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卡耐基说:“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压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

从这件事上,我悟出,同学们身上,无论是谁,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优点,都有闪光之处,问题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具有发现美的眼光,是否能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采用适当的途径和适当方法将同学们的优点和长处明示于人、彰显于众,并表现出由衷的肯定和赞美、殷切的鼓励和期待、真诚的欣赏和感佩。学生一旦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欣赏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成就感,内心就会充满无限的喜悦,一定“愿为伯乐跑千里”,那种潜在的激情就会被无限量的复制与扩大。他一定会尽自己的所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事情做到最完美、最精致。

让学生爱上语文,做教师的一定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学生做好的,自己先做好。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真厉害”“有水平”“不服都不行”“跟着他学习是我们一生的福气”。学生亲其师,服其能,方能信其道,学其科。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对写作文都有极大畏难心理,有的同学甚至是谈文色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将作文生活化、日常化,落实三个“结合”:口头与书面结合——说作文与写作文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的仿写、续写、添写、创写与课外阅读的读后感、心得随笔共举;随意作文与规定作文相结合、随喜好、无拘束、任发挥的“信马由缰”式与给定话题、材料、命题的“按要求、限时”式同行。这样,就使得学生作文如家常便饭一样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常态。时时有话说,时时有东西可写,作文就没什么好害怕的了。另一方而,我还经常“下水”,和学生一道写作,同台PK。完完全全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避免了苍白无力的指指点点和只说不做的空洞说教。下水作文,不仅打消了学生对教师“只会夸夸其谈,谁不会讲怎样怎样写呀,你写出来让我们瞧瞧”的怀疑心理,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而且能让教师充分体会学生的写作甘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同时通过“下水”还使教师获得了大量鲜活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使作文辅导与评讲有了颇强的现实针对性。常在水中走,泳技自然高。多年的“下水”尝试与实践,既融洽了教学关系,和谐了教学氛围,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又用现身说法的榜样力量感召着学生、熏染着学生,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写作,爱上了语文。

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坚决捍卫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话说了多少年了,但时至今日真正能落到实处的,恐怕为数不多,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给你两分钟的时间”这样的话语,何其吝啬!而教师一讲起来,往往是20分钟,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样的情形何谈还学生话语权?怎能不让学生思维懒惰,怎能不让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在这方面,我深深地意识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是牧养学生语文天性,尊重学生人格的真正体现,是要把学生当作能动交流、客观体认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来对待。

让学生充分地“说”起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学习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我会遇到出乎自己预料、学生说起来刹不住车的情形,我会在适当点拨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畅所欲言,即使进行多上一两节课的教学调整,也是值得的。

我教学舒婷的《致橡树》,在分析这首诗的丰题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是一首表达爱情观的诗作。可是,有一个同学却另有看法,他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亲情观,他还引用诗歌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有理有据,颇具说服力。

这个同学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课前我对《致橡树》所表现的主题有过深入的探究,也认为爱情观不是这首诗唯一的主题。只是不知该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和我达成共识,这一下,契机来了。我接着这个同学的发言,顺势和同学们讨论:同学们,《致橡树》除了表达爱情观、亲情观之外,还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顿生,马上进行思考讨论,然后交流。结果,精彩纷呈,漂亮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同学1:我认为诗歌还表现了一种友情观——朋友之间也需要平等、理解与支持,同志之间也需要真挚、诚实的友情,正如诗歌所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同学2:我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民族情的观念——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各个民族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生死相依,风雨同舟,携手并行,与时俱进。

同学3:我认为诗歌还表现了一种祖国情的观念

我们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我们“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同学4:我认为诗歌还表现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人类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园里,各种动植物不仅点缀、美化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享受。人与动植物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它们,与它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和它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真没想到,同学们分析解读得这么到位,让人几多感慨,几多欣喜。由此,我深深感到,为学生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为他们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大好机会,为他们营造自由和谐、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彰显自我的氛围,是我们做教师应该且必须要做到的。

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堂 第7篇

一、愉快教学法

早在1854年,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学习如果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即使无人督促, 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学。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创造的各种课堂快乐教学法, 在英国教育界普遍受到师生的欢迎。近年来, 我国广大小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 积极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快乐因素, 把快乐引进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1. 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小学生天真活泼、爱玩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得到学习。对于刚入学的儿童, 对学习方式最感兴趣, 但对学习内容和结果不在意。游戏, 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所以应投其所好,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例如在数学教学中, 对低年级的学生, 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 采用做游戏的方法, 比如数字排队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记住加减乘除。在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学中, 也有“抽签背诗”等方法, 效果同样不错。

2. 想象引导。

根据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也能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例如有位语文老师上作文课的时候, 给学生放一首《森林运动会》的曲子, 让学生们伴着乐曲,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模仿猴子轻巧敏捷的身手, 有的学生学大象甩鼻子, 还有的学生模仿老虎威慑其他动物的表情……学生们把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文字, 文字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3. 情境教学。

根据教材的内容, 设计有趣的情境, 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又符合学生爱玩好动的特性。例如, 一位语文老师在讲到《司马光砸缸》一课的时候, 让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扮演, 没有缸, 就让学生藏在桌子后面, 这样,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所学内容, 此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竞赛激励。

采用“快问快答”、“知识竞赛”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参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进行相应的激励。

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 通过竞赛激励的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一次数学课上, 老师将所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抢答和速算, 最终取胜的小组每人得一朵小红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个个全力以赴, 踊跃参加, 既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 也称课堂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是在教师精心运筹下, 以集体 (小组或全班) 的组织形式, 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 展开议论甚至争辩, 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跟讲授的不同在于:讲授是老师单向地向学生讲解传授知识, 对学生而言是被动接受;而讨论是双向的, 是主动的,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老师在讨论题目的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题目与教学内容吻合。

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 产生思维兴奋点的问题。避免“对不对”、“是不是”这种过于简单的问题, 多提能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谁还有不同想法”、“谁有补充”、“谁比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更好”等。

2. 题目的设置梯度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先易后难。

《礼记·学记》中说道“善问者, 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及也, 相以说解。”意思是说, 会提问的人, 就像木工砍木头, 先从最容易的地方着手, 再砍坚硬的节疤, 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这就要求老师在设置讨论题目的时候要像木工砍硬木一样, 要先易后难,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抽丝剥茧, 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 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让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3. 问题难度适中, 面向全体学生, 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得到解决;

同时具有启发性,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设置讨论题目前, 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平均水平, 不要每次讨论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 其他学生沉默无语, 要尽可能地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热情, 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让大脑充分活跃起来, 培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记忆牢固。

4. 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作为老师,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过马路时, 要告诉学生走斑马线, 遵守交通规则;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要主动搀扶等。

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 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这就要求老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面前, 老师说一千遍, 不如做一遍。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 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规范自己的言行, 以身作则, 用行动教育学生。

老师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与学生产生共鸣。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使感情得以感染和增强。比如在一次运动会上, 我班的一位同学参加短跑比赛, 我带领全班同学为他加油助威, 他也听到了我们的鼓励, 跑出了第一的好成绩。“为班级争光, 我是班级一员”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 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产生效果, 学生和老师最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一致。

5. 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重视榜样作用。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辨识能力差, 与他们相处的人往往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成人的文明行为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德育中, 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很重要。老师用一片爱心对待学生, 用社会道德准则产生的情感去影响学生, 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家庭教育中, 父母在行动上处处起模范作用, 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家长的品德素质、道德情操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面貌, 同时还决定家长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这就要求家长要热爱生活和工作, 对人热情, 对自己严格要求, 给孩子树立榜样, 言传身教感染孩子,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沟通, 共同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的德育是一个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 老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 正确引导教育学生, 使其健康发展。

总之, 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 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建设, 让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得到智育和德育的双发展, 是我们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摘要:小学是为人生各方面打基础的, 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收获知识, 是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启蒙作用的阶段, 所以小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智育和德育两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让学生爱上课堂, 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 第8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他的首要任务, 是让他的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之后才是理解和运用。但如果我们的学生, 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 15年的时间竟没有爱上祖国语言, 不但不爱, 而且冷淡, 甚至厌恶, 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教错了, 就严重失职了。

下面, 我想结合我过去的教学实践和近些年来我走进教师课堂的感受, 来谈一谈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三个给予

1、给予学生健康的情感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当代教育家于漪说:“生命的闪光莫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着几十双眼睛的时刻。”夏丏尊是在用“心”对待我们的教育, 于漪则是在用“生命”对待我们的学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老师自己都不热爱, 那你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热爱得起来!

这里说的“热爱”, 我姑且把它叫做“职业情感”。当然, 这里面还应该包括热爱我们的学生。老师自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 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们的学生, 影响我们学生的学习, 所以作为教师, 不要把一些可能伤害我们学生的情感带进课堂, 更不能把学生乐于接受却又不健康的情感给予这些幼小的生命!

老师应给予学生健康的文本情感。我只举一个语文文本情感的例子。《背影》写父亲送儿子上车一节, 说父亲给儿子“拣定”了一个靠车门的座位。如何理解这“拣定”一语?一些学生认为:这位父亲也太婆婆妈妈了, 哪里像个男人?儿子都二十了, 北京又去过两三次, 需要送吗?需要“拣” (挑选) 座吗?面对学生有悖文本情感的困惑, 我们的教师应该怎么办?通过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让他们感受到, 爱与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们可以不赞同爱的方式, 但我们不能不被爱感动, 不能不接受爱, 不能不回应爱。父亲在“自己”“失去母亲”的情况下, 还要想到“我”“失去祖母”的“难过”。这是怎何等深沉的爱呀!这就是《背影》文本的情感。这种情感, 一旦给予了我们的学生, 我们的学生就势必会联想起自己的父母———尽管父母的打骂是错的, 但我们不能不理解他们的爱子 (女) 之心。他们是恨铁不成钢啊!学生果真产生了这种联想, 那他们就已经带着健康的文本情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2、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

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教学标点, 他说, 带有疑问词的句子就打问号。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他今晚为什么不来?哦, 外面下大雪了!”这没有错。那么下面的句子呢?

“我不知道他今晚为什么不来。是不是因为外面下大雪了?”这第一句话里也用了疑问词, 可它却不能打问号, 因为“他今晚为什么不来”作了“不知道”的宾语 (问句失去了独立性, 它只是一个短语———宾语) , 而整个句子又是陈述语气。故, 句末只能打句号。

我举这个例子, 是想说, 给予学生方法是必要的, 但不能错。唯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 学生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学生自己读, 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 眼泪全没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一般人都会这样理解:老师不该分析;学生的眼泪是老师分析没的。由此, 一般教师都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 课文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读。果真如此, 那还是“语文教学”吗?那还是“语文阅读教学”吗?只让学生自己读, 那永远只是“阅读”, 而不是“阅读教学”。再者说了, 像那种语言凝炼、语意深刻的课文比如《安塞腰鼓》, 学生自己读能读得懂吗?所以我以为, 一味地强调学生自读也是错的。

语文教学采用哪种教法, 不能搞一刀切。同样地, 吕叔湘先生的话中, 学生的眼泪没了就错了吗?学生的眼泪没了, 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在思考老师的分析。这个时候, 正是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入理性认识的最佳时刻。走进了理性认识, 再从文本中走出来, 学生如果再流泪, 我想一定会流得更厉害。我这样讲, 并不是说, 老师一味地分析就对了。像那种整堂课都听不到学生书声的, 那肯定是教错了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让学生自己读, 读出感觉来了, 老师再分析。

如何分析?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 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 或一个句子, 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口子, 由此入手, 带动全篇”。

钱梦龙说的“找出合适的”“一个词”, 我想, 就是常说的找关键词了。也是几年前, 我在教《社戏》的时候, 其中就用到了这一方法。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说社戏“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我问学生:为什么是“屹立”而不是“耸立”呀?学生通过翻词典明白了:“屹立”是高而稳地立着;“耸立”是高而直地立着。戏台是不能说直的, 但要稳, 不稳, 演员就不能在台上舞蹈跳跃。那为什么要高呢?台不高不行, 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船上看戏, 几条船就占了河面“一大片”, 那么排在后面的船, 它上面的人就很难看清了, 所以, 台要高。像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学会了分析, 知道如何学习了。

3、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我曾在教师课堂里看到两个现象:一个是5分钟现象, 一个是齐读现象。

5分钟现象的老师, 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读完课文, 结果, 还不到两分钟, 老师就耐不住寂寞, 叫学生停了下来。更奇怪的是, 许多老师都是给学生5分钟——不管课文有多长——好像5分钟是读完一篇课文的标准时间, 但结果, 又都只给了两三分钟。一篇课文, 正常的阅读时间如果需要七八分钟, 那你老师只给了学生5分钟, 学生怎么读得完?如果连这5分钟都不能保证, 那又何谈学生与文本对话?不能与文本对话, 这课, 还怎么上?学生只有充分地接触语言, 才能够感受语言, 之后才是享受语言, 最后才能与大家分享语言。

说得宽泛些, 不论哪门学科, 正式上课之前, 都一定要让学生把文本看一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种现象就更怪异了!一篇课文, 还只是刚刚上, 老师就要求学生齐读。这怎么齐得了!齐读, 只有在全体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达到完全一致的时候, 才有可能完成;我说的是有可能。一篇小说, 有那么多的人物, 那么多的人物对话,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 在学生还没有达到共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齐读, 那简直就是一种压迫!如此, 学生又怎么可能对祖国语言热爱得起来?

二.两个贴近

语文教学要真正让学生喜欢, 让他们学有所得,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还必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解读生活。

1、贴近生活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鸟笼里即使搬进一两枝树枝, 但‘鸟笼毕竟是鸟笼’, 决不是鸟世界。”陶行知这是在批评学校教育。他认为, 学生如果不能走进社会只是在学校里靠几个老师来教, 那教育就决不是真教育。但是,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在我们的学生还不能真正走进社会的情形下, 我们的老师还是需要“搬进一两枝树枝”来的。———是“树枝”, 是鸟儿们能够接受的树枝, 而不是“刺”。

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学, 老师在举一些事例的时候, 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 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才能够接受语文, 最终达到热爱祖国语文的目的。比如学习“微不足道”这个词, 如果我们将其比喻成“……就像物质中的一个原子”, 那就远离了学生生活, 这恐怕只有科学家才能感受得到。而如果我们将其比喻成了“……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 学生就该喜悦了。真正见过大海的学生一定还会想起与大海际遇的那段情缘, 他们会感到无比幸福, 他们会热爱“微不足道”这个词的。———这是与学生生活相等的比喻。而那些没有真正见过大海的学生, 他们见过小河啊, 他们在电视里看过啊, 这样, 他们虽然缺少了与大海际遇的情缘, 但他们会向往真实的大海, 从而对“微不足道”这个词产生热爱之情。这也是很美丽的。———这是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比喻。

2、贴近学生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世界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第一个标题!它告诉我们,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着不同于别的学生的个体———他虽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芦苇, 但他是会思想的芦苇”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因此, 我们必须走近他, 贴近他——贴近每一位学生!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 第9篇

现实语文教学中, 作业布置大概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 单一性作业。

形式单一, 不同的学生做着同样的作业, 有的“不够吃”, 有的“撑得要命”。自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不用说因材施教了。在现实中, 多机械式的抄写, 缺乏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多关注基础能力方面的作业, 少情感培养及价值观方面的作业。

2. 随意性作业。

教师随便在手头的资料上划几个题目, 让学生去做, 根本起不到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

3.量大, 质低, 这种量与质的巨大反差负面效应非常明显。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了。

那么如何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望“业”兴叹?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做作业?

一.特色作业, 多样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1、学生自主作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合适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主作业。可以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 布置适当的作业。也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由选择作业, 用写就写, 用背就背, 掌握好了可以进行课外拓展。这种自由选择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2、作业层次化, 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

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 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层次作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优生的求知欲望更高, 让中等生、学困生也能接受,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全体学生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从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综合作业, 全面培养能力

1、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作业。新课程中提倡合作学习。自然, 不仅课堂上学生需要合作, 完成作业也可以合作。我们要敢于把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打破, 不仅让学生独立作业, 也可以采用互动协作原则, 让学生合作完成作业。并且合作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学生与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与家长, 学生与教师。通过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共同完成作业,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沟通, 共同负责, 作业的乐趣尽在其中, 同时学生也充满了成功感。

2、培养能力与培养情感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感受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更要体会作品中所凝聚的强烈感情, 渗透的深刻哲理。所以, 在作业设计时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更应该着重于情感层面的训练, 让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起来。如学完《我的母亲》、《甜甜的泥土》等课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谈谈作为儿女我们应该为母亲做些什么。这样, 从语文课本, 从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学生的生活, 走向学生所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生活中母爱的无言和伟大, 更加深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样的作业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训练, 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

三.实践作业,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同样不能忽略。因此, 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也应该讲究实践性, 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 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例如, 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 就有一节“做一名小记者”的课, 在教学过程, 我在给学生讲完记者在采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 先让学生在班级里小组之间互访, 然后又布置了课外作业, “到村里采访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了解村庄的变化”。学生不仅运用了课堂上学到的采访知识, 而其了解了村庄的发展历史, 了解了以前生活的艰难, 长了知识, 又懂事了。

赏识,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第10篇

首先, 让爱和平等做教育的基础。

赏识学生就是爱学生。只有爱, 才能把学生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给予心灵深处的帮助、支持;当他们取得成绩时, 用关切的眼神、笑容予以肯定、赞赏;当他们出现问题与不足时, 提出适当的批评、引导。古人说过:“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学生与教师关系融洽、亲密, 那么, 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也会被学生们接受。

在赏识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不可冒犯的权威, 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接受者。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生才会有安全感, 思维才会活跃、放松、有信心, 才会敢问敢说, 激起浓厚的学习热情。

其次, 发现闪光点时, 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

哲学家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 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 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 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当教师发现学生们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时, 及时给予肯定、赞美,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有一次在检查预习时, 我发现一位学生预习得非常认真、全面。这位学生是刚转学过来的, 每天的家庭作业都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预习作业一般不做, 若做也是敷衍了事。当我发现他的变化时, 我趁机将他这一好的转变放大, 在学生们面前大加鼓励, 将他那写满预习笔记的书拿给同学们看, 并且让他给同学们讲解了文中应该注意的字、音、词。他当时表现得非常兴奋, 将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儿都说了出来。从那以后, 他对预习作业非常感兴趣。我呢, 也经常对他进行鼓励。久而久之, 他对语文的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还有一次上公开课, 在讲之前, 我专门“虚心”请教学生们该怎样讲。学生们七嘴八舌, 各抒己见。我认真做好记录, 将合适的见解为我所用。公开课开始了, 也许是学生们早受到了我的“赏识”, 积极性很高, 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表现自我, 使得这堂公开课非常成功, 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当我再一次去上课时, 我将听课老师对孩子们, 以及整节课的赞美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们时, 他们立刻欢呼雀跃。我对他们为这堂公开课的“出谋划策”表示佩服, 表示感谢。

当然, 运用赏识教育也应赏之有度, 识之有据。千万不能牵强地赏识, 虚假地赏识, 否则, 不仅会对学生起不到积极作用, 还会带来虚伪的负面影响, 失去教师的威信。同时, 赏识也不能过度, 赏识过度就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 骄傲自满。另外, 赏识也应因人而异。对胆小的, 缺乏自信的学生多肯定, 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在肯定的同时, 需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第11篇

刚刚走出了大学的殿堂我便又走入了小学教室,走进了一群无忧无虑爱玩儿爱闹的孩子们中间,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短短的两年时间,我享受着这群天真的孩子带给我的快乐,也倾尽我的所有让孩子们获取知识,我努力的讲,他们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买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我开始深思,同时搜集资料并认真的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书上说:“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因材施教。”前辈们说:“爱玩儿是孩子们的天性,要把握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恍然大悟,只有让孩子们快乐起来,他们才会真正的爱上语文,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兴趣是成功的关键,他们只有感兴趣了才会更好地学习,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如何让孩子们快乐起来呢?我在不断的探索和借鉴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变擂台,快乐小比赛

一堂好课就必须要让孩子们接受大量信息,而且让学生学得会学的轻松。我经常在课上进行比赛,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等,擂台比赛激发孩子们的求胜心理,每个孩子都全力以赴,整个过程紧张但是趣味盎然,孩子们都觉得很好玩儿,赢了的当然开心得意,失败的一组也因为在比赛过程中的某一次胜出而回味无穷。但也有不一样的擂台赛,沾化富国第二实验学校的张艳玲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无疑是一节让人快乐无穷回味无穷的课。张老师的擂台是师生对垒,开始教师毫不客气的领先两级勾起学生的求胜心理,最后老师甘做绿叶让学生胜出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还有穿插其中的歌曲图片、老师如动画片配音一般的课文朗读无一不给人美的享受,孩子们感受着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的优雅,几乎是恋恋不舍的离开报告厅。

二、课堂小闯关,快乐无极限

曾听过邹平一实的张娜老师执教的一节优质课《葡萄沟》,她采用的便是闯关模式,第一关课件出示可爱的小火车图片,读对生字词的孩子可以得到小火车票去旅游;第二关读通文本,能将课文读熟并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同学就可通过,奖品是背面带有生字的葡萄形状卡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着二年级的孩子们,让他们浑然忘记了这是百余名老师观摩的优质课,只沉浸在快乐的海洋、知识的殿堂。

课堂中的闯关让孩子们有探险的感觉,孩子们喜欢挑战新鲜的事物,喜欢接触新鲜的不一样的事情,闯关游戏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读书也快乐

语言重在读,多读才能有所悟,孩子们接触一篇新课文自然会很认真的读一遍,但是一遍之后就不想再读了,因为,他们大体已经知道什么内容了,课文失去了吸引力。然而他们却没有真正的深入文本,这时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去读,而且又不能让他们产生反感。一个办法是配乐,音乐的意境让他们不自觉的融入自己的情感,让他们跟着音乐一遍遍读出自己的感悟。另一个办法是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排练课本剧,孩子们喜欢故事,更喜欢表演,所以分角色朗读让他们觉得课文更加的真实而有趣。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授田英才学园的刘子煜老师在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创设情境读,仿佛带领学生置身于电影的慢镜头中,眼前会不自觉的出现一位为人父的中国维和军人形象——慈爱、才华卓越、维护和平,却因为世界的和平永远地躺在了异国的土地上。学生随着老师创设的情景,很自然带着感情读,读出了失去爸爸的孩子的悲伤,读出了對战争的控诉,更读出了对和平的呼唤,读到情深处孩子们已是泣不成声,感情已全部融入。邹平梁邹小学的马茂强老师在执教《自然之道》时运用师生合作读,反复叹咏等方式把人类愚蠢无知的好心带给幼龟的悲惨后果读得催人泪下。惠民姜楼中心小学的牛爱萍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在指导朗读时注重学生的理解,朗读则是淡淡的,如同文中形容那位名叫安静的盲女孩一般富有灵性,又似一曲悠悠的小令。

四、图片、视频、下水文,师生快乐一家亲

滨州市开发区一中的刘海舰老师执教的《太阳是大家的》,幽默中透着智慧。将略显晦涩的诗歌用图片的形式呈现,孩子们很快就理解接受了。刘老师还设计了让孩子们写一写的环节,孩子们表现的可圈可点,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相信孩子们,给他们一些引导他们会还你一个五彩的世界。同时,刘老师还读了他写的《小星星和大南瓜》,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们意识到写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

孩子们喜欢看视频资料,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根据文本的特点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的抓住。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第12篇

症结一:调查发现, 不少学生认为除了获得考试成绩外, 语文学习可有可无。有同学说:“不像学数学、英语, 我掌握了一道题型, 会背了一个单词, 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而在近十年的语文学习中, 我没感觉我的语文有多大的进步, 也没感受不到语文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大的帮助。”

对症下药: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并制订周密的计划, 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一) 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可让名人、大家谈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从生活事例出发说服同学们。

台湾作家张大春说, 语文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沟通技术教育, 也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审美教育, 它是整体生活文化的一个总反映, 决定了我们有多少工具、多少能力、多少方法反省和解释我们的生活。告诉同学们,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处处用语文。

(二) 可利用多媒体或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加强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让学生在进步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我至今记得, 当我第一次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国际大学生辩论赛”时, 学生被辩手们出色的表现深深折服的情景, 学生激动而热烈的掌声至今仍回响在我的心头。于是, 我制订了周密的计划,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 辩论赛、演讲比赛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让学生取得成绩, 喜欢语文。

症结二:调查显示, 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讨厌写作文。在和学生的谈话中, 我发现, 老师让写的作文有太多的限制, 老师对作文技巧性的东西讲得越多, 要求得越多, 学生越感觉无从下笔。

对症下药:对学生在写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不论自己的作文水平如何, 尽可能写下水作文。陶行知先生说:“要教学生向前进, 向上进, 非自己努力向前进, 向上进不可。”写得好, 可以给学生一个借鉴, 即使不好也没关系, 至少可以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二) 采用多种形式。为提高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 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多种形式, 如, 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让学生写观后感;播放短小的动画片让学生从中得出启示;或是介绍时事热点, 让学生关注其中较有意义事件进行写作……我曾播放“娘, 我的疯子娘”的朗读,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学生写得都很认真。部分学生的作品被校园广播站“美文欣赏”栏目录用。

(三) 成立班级文学社。陶行知先生说:“好学是传染的, 一人好学, 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同学也互相感化, 好学的学生能引起别的同学好学。”成立班级文学社的目的, 意在让爱好写作的文学社成员带动班级其他同学, 从而营造文学创作氛围, 达到“人人喜爱, 人人参与”的目标。

症结三:不喜欢语文老师, 所以不喜欢语文老师所教授的语文这门学科。不喜欢老师,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学生普遍喜欢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语文教师, 博学多识、风趣幽默、严而有度是学生的最爱。

对症下药:向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靠近。

(一) 做一名好学而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当学生对你心生敬佩时, 引导学生喜欢上你所教授的那门学科不是难事。陶行知先生说:“倘若当教师的, 自己天天去研究, 有所得的, 即随时输入于学生, 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 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想要学生学而不厌, 教师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 行可以为表仪者, 人师也。”即教师德才兼备, 智慧如泉水喷涌, 道德、言行可以做别人的榜样。教师要有育人的真本领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喜爱。 我们要做好学的教师, 要在德行、才学等诸多方面自觉锤炼, 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

( 二 ) 做一名严格 的语文教师。学生 也“欺生 ”, 尤其是对年轻的语文教师。 因为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 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很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但由于年轻教师往往“爱有余而严不足”, 导致一些学生对教师毫无敬畏之心, 课堂纪律差, 上课效率低。年轻教师一定要严。全国优秀教师田丽霞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我们可以允许学生忘记校规校纪, 班规班纪, 但教师决不能忘记自己给学生提出的要求。对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没有达到标准的同学予以提醒, 对违反标准的同学予以批评。教师最忌讳把自己提出的要求放在脑后, 使遵守纪律的同学无所适从, 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有隙可乘, 那种侥幸心理就会频繁出现, 惰性就会表现出来。只要提出了要求, 就一定要按要求做, 把它落到实处。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准症结, 对症下药, 否则, 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好学生。这也是我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最深的感触。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 爱自己上的课。

摘要:“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已然成为困惑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为扭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作者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机进行调查, 总结问题症结, 并对症下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语文课堂教学卓有成效, 学生渐渐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课,症结,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

上一篇:人文自然下一篇:葡萄糖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