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2024-06-19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精选12篇)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1篇

一、具有综合性的必修课

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舞蹈四门课应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 既紧密联系又有其独立性。

(一) 乐理与视唱练耳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音色和力度等, 以及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等等。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作为各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牢固地掌握音乐中的这些主要因素, 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联系密切, 脱离了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将无法进行, 在视唱练耳的学习过程中, 乐理对视唱练耳起到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使教学更具理性化, 音高、节奏的认知和听辨, 音程、和弦的性质与结构的掌握, 各种速度、力度、及其它表情术语的熟悉等都需要从系统的乐理课中获得, 而视唱练耳对乐理又是一个具体实践的成果展示, 具有可感性, 二者互相渗透、联系紧密。

(二) 琴法课教学

琴法课以钢琴或电子琴为主要乐器, 以小组课为主要教学形式, 以幼儿歌曲演奏、伴奏为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基本演奏方法和简单幼儿歌曲伴奏为目标的课程。琴法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中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科目, 既有一定实践难度又花时间, 学生在入学前从没有接触过钢琴, 对钢琴具有兴奋感又有恐惧感, 其基本功要求非常扎实和严格, 因而, 琴法课教学应从正确的弹奏姿势, 复杂的节奏交替, 正确的触键方法、指法以及力度的对比和音色变化等音乐表现全方位入手, 并作简单化要求。通过回课, 老师不断要求提示、纠正辅导, 一点一滴的积累, 学生的技能技巧才能不断提高, 最终达到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比较强, 因而在琴法课中, 要注重幼儿歌曲即兴伴奏教学。要使学生学好即兴伴奏, 首先要抓好即兴伴奏的基本知识 (包括乐理、和声、织体、调性等方面) 和基本技巧的训练, 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顺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逐步加以掌握。例如:在教授拜厄55课时, 左手的伴奏音型是分解和弦, 那么学习这一课的同时就配上适合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风格的歌曲, 如《找朋友》、《数鸭子》等, 和弦的连接过程中, 掌握Ⅰ、Ⅳ、V级正三和弦的运用, 一首好听、自然地歌曲伴奏就会弹了。举一反三, 同一类型、风格相同的幼儿歌曲伴奏也能配弹成功。要在训练技能技巧的同时, 注重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即兴弹奏方法。

(三) 声乐课教学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与一般音乐专业声乐课。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可以采用独唱、重唱、对唱、小组唱、合唱等多种模式进行教学。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较好, 但艺术技能技巧基础较差, 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的情况, 应加强实用技能, 包括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并使声乐课更加生动丰富。为此, 声乐课教材的选用上除了用直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声乐需要的教材外, 任课教师应结合实际, 增加内容, 可选择近几年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以及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 让学生联系实际更早接触幼儿园、学前班歌唱教学内容。教学中还应尽力探索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 增强学生对学前儿童这一时期生理特点和声音特点进行教学的实践能力, 提高自身音乐与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并能结合琴法课实际应用, 自弹自唱, 还可以结合简单的舞蹈创编, 在掌握幼儿歌曲演唱方法的前提下, 边唱边跳, 灵活形式, 活跃课堂气氛,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所学技能快速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

(四) 幼儿舞蹈教学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同于其它舞蹈专业院校,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 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肢体语言培训。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强调幼儿舞蹈的直观性和想像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征, 能够进入童心世界;二是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节奏、韵律, 使之与表现相结合, 成为歌、舞的整体;三是侧重教授学生如何编排舞蹈, 使舞蹈顺应体形的生长发育, 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弹性和韧性, 提高肢体的反应和应变能力, 将来在工作实践中能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还要学会善于发掘有舞蹈天赋的幼儿并对其进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舞蹈训练。学生必须进行规范的舞蹈基本训练, 使其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等。

二、具有个性的选修课

在必修课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 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 可再设一些选修内容,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以选修形式开设的课程, 可包括手风琴、幼儿打击乐、计算机与幼儿音乐、音乐活动设计、舞蹈欣赏、合唱与指挥 (儿童合唱基本训练) 等课程, 大学四年可根据实际需要选修这些课程。这样改变了过去理论、技巧分别上课, 技巧又再细分的做法, 既节省了课时, 又避免了有关知识的重复传授。在整合内容, 淡化理论知识、技能的工程中, 并不等于不需要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应通过整合课程结构, 凸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 使知识技能和审美两个层面相互渗透, 相互交融, 构成音乐艺术活动的整体, 并在所有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性的艺术教育。

摘要:本文从学前教育专业 (本科) 开设具有综合性的必修课和具有个性的选修课两方面阐述了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2篇

【摘要】:20世纪上半期是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时期。为解决上述矛盾,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团体或个人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救国救民的艰苦探索。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分别是以梁漱溟和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士人与农民革命家阶层的不同救国道路与教育实践。本文对二者的比较,是一种异质性比较,二者虽然皆从乡村入手,但路向不同。前者的路向为文化革命,而后者则是政治革命。前者注重对农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而后者则着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但是由于二者都面临贫困落后的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即面临相同的社会背景,因而二者异中有同,它们皆有强烈的本土性即中国色彩。二者之成败得失皆对后来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分析了两种教育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侵略所导致的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农村、农民问题凸现并日趋严重,因而救济农村、同情农民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形成了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两条路线:乡村建设路线和乡村革命路线。第二章从解释学的视角来分析延安与邹平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核心人物——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出身、性格、知识背景、社会角色与哲学观等不同的“前见”,进而认为二者之不同的“前见”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状的不同认识,与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同模式。第三章分析论述在此两种模式背后支撑的文化

理论因素。延安教育模式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掌握了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的前提下,在实用理性或实践理性的基础上把从苏俄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而梁漱溟所创建的邹平教育模式则是以“意欲”为起点,把传统儒学的“内圣外王”思想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结合起来的产物,亦即生命化儒学是邹平教育模式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探讨了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文化路向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要差异:即以政统教与以教统政,政治思想教育与人生行谊教育,“政治动员”与“商量办事”,知识分子为“主”还是“宾”的不同。第五章则总结了同处于中国华北贫困落后地区的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二者皆极为重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皆把它作为当地教育的理论指导,具体表现为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平民化和灵活性以及以社会教育为重等方面。【关键词】:延安教育模式邹平教育模式乡村建设农民革命生命化儒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09 【目录】:内容摘要5-12导论12-20

一、两种教育模式之概念界定12-1

4二、两种教育模式之可比性14-1

5三、前人研究成果15-16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16-20(一)论文的基本框架16-17(二)论文的研究方法17-20第一章中国近代社会的背景、问题与出路20-36

一、近代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农民问题的凸现20-27(一)近代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20-21(二)近代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日益严重21-27

二、乡村危机与乡村建设和乡村革命27-36(一)从乡村教育到乡村建设28-33(二)从城市革命到农村革命33-36第二章走向解决中国问题的不同探索36-76

一、不同的“前见”与不同的视角36-63(一)出身与性格37-45(二)知识背景45-52(三)社会角色52-55(四)斗争哲学与“孔颜乐处”55-6

3二、中国社会问题——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解决模式63-76(一)中国社会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63-66(二)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所在66-69(三)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式69-76第三章教育模式与文化路向的建构(一)76-106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延安教育模式76-85(一)实用理性、乌托邦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之传入76-78(二)中国农民的生存伦理与农民革命78-79(三)苏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与延安教育模式79-8

5二、生命化儒学与邹平教育模式85-106(一)“意欲”与文化路向85-89(二)生命化儒学:孔子人生态度的现代诊释89-95(三)邹平教育模式:生命化儒学的大众化实践95-106第四章教育模式与文化路向的建构(二)106-148

一、延安、邹平的社会生态106-111(一)陕甘宁边区——闭塞、贫困、**的经济荒地与文化荒地106-109(二)“颇合一般性”的邹平109-11

1二、“以政统教”与“以教统政”111-122(一)“教育为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112-116(二)教育政治化与社会学校化116-12

2三、政治思想教育与人生行谊教育122-129(一)延安:政治思想教育122-125(二)邹平:人生行谊教育125-129

四、“政治动员”与“商量

办事”129-138(一)共性:组织民众129-130(二)毛泽东与延安之“政治动员”130-133(三)梁漱溟与邹平之“商量办事”133-138

五、知识分子——“主”,还是“宾”?138-148(一)共识:知识分子与民众相结合138-139(二)吸收、利用与教育改造139-142(三)“耳目”、“喉舌”与“头脑”142-148第五章异中之同: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似之处148-17

2一、生活教育理论之异地开花148-153(一)延安:提倡、研究与施行148-150(二)邹平:生活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理论的融合150-1

53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153-158(一)延安:“民办公助”153-155(二)邹平:较强的公办与“公助”色彩155-158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158-16

4四、教学方式的平民化与灵活性164-169(一)延安:“与学生打成一片”与“民教民”、小先生制164-167(二)理论指导、榜样示范与共学团、导友制167-169

五、以社会教育为重169-172结语172-182主要参考文献182-190后记190-191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 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开始步入世界制造业大国阶段,许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作为办学特色鲜明、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我国民办高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行业,其“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订单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本文通过对订单教育的深入剖析,指出了目前订单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订单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教育存在问题新模式探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成绩,它正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订单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新亮点。

“订单教育”是高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人才培养合同,是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人才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就业等。

“订单教育”作为高职高专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增强了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也增强了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订单教育”开辟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新思路,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订单式教育”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也成为许多院校招生的一大招牌。“订单式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教育,与当前各种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性大、毕业生结构性饱和相比,“订单式教育”的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竞争力也更强。在连续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左右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高得多。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2005年的就业率是96.25%;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设老年人服务、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戒毒康复等专业,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因此学生就业率达到100%:河南的郑州经贸职业学院经济系与河南多家企业合作,开设实践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

但是,有些院校的“订单式教育”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笔者了解,一所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所进行的“订单式教育”为例:学生在上了1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后,被学校安排到相关单位实习,由于专业基础太差,学生在实习期间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技术上根本达不到一定水准。学生毕业后,学校给学生推荐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有的工作时间达12小时或者更长,而工资只有600元,这样的“订单式教育”简直就是在赚取了高额学费后,变相地为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是对相关教育法律的公然践踏。

基于以上认识,借鉴同行的经验教训,并通过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柔性就业导向办学模式”,一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要从转变学生实习方法起步。面对高校学生实习安排越来越困难,实习经费日益短缺的困境,学校应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改革实习内容与方法。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大幅度延长实习时间;此外,修订和完善一系列实习管理办法。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其选择权,充分体现学生的市场主体性及其权益。

“订单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中,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处于协调配合的地位。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①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中的所指的“订单教育”应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关系为主,具体体现为以协议方式建立学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关系,学生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应尊重其市场主体地位。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准雇用劳动关系。这一关系受劳动力市场规则的约束和支配,学生实习期间不仅不需支付实习费用,而且可以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工资)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该模式要求时间较长,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同时有利于企业安排,有所收益。⑨学生与学校仍然存在着教与学、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校在整个实习期间安排指导教师(我们称之为“导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导师除应承担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外,还负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责任。这一特征将“订单教育”与一般的劳资雇佣关系区别开。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为重要目标。传统的常规实习,虽也是产教结合教育模式,但其主要是以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为特征。订单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在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下,体验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顶岗工作虽不要求专业对口,但应从事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工作。⑤学生身份多样性。该模式中学生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具有多方的关系,既是学生又是打工者,管理工作非常复杂,不仅受劳动力市场规则支配,同时也受教育服务市场规则所约束。⑥实习结束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可能留企业工作。

实施订单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学生自主联系形式,此形式特点是学生本人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或通过亲朋进行推荐,而与用人单位达成劳动雇用关系。学生一方面进行工作,同时另一方面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而形成一种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在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搭建平台的基础上,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而形成的一种多边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开展:①完整计划:订单教育的实施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是集体组班式的合作双方应密切配合,对学生学习与工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忌盲目与随意。②工学结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课程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工作或工作一段时期后再回校学习,以及工作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的过程。③顶岗工作: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如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范围),通过与用人单位谈判,签订劳动协议,真正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从事一定量的工作。④相应报酬: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规则,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⑤过程监控:一方面要求顶岗过程要写实习日志及心得体会,回校后要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意见:另一方面导师应加强对所指导学生的实习检查,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工作加以指导和督促。学校派巡视员分片了解和掌握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⑥考核评价:一是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对工作模式进行考核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4篇

一、高职教育中考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考试,作为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高职的课程考试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位、轻视能力思想的影响,加之客观知识便于命题、考核与评定,现在的考试内容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同时偏重于多样态知识中的结构化、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将会使学生习惯于这种考试模式下的惰性思维,遮蔽对发展自身能力的关注,同时也背离了高职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2. 考试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重新建构。因此考试命题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考查。而现实则是考试过多地关注总结性考试,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唯一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排出名次供职能部门使用,甚至学生的试卷成绩也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不科学的滥用总结性考试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

3. 考试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职考试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首先,由于命题内容的抽样性,考生考试所处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考试成绩带有偶然性,是这种考试方式无法克服的。其次,在这种考试中,记忆力的考核处于主角地位,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处于边缘角色,所以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查是不全面的,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真实素质的发展状况,且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吻合。再次,闭卷考试一般客观题较多,标准性答案使得课程教学走向趋同,这在多元化思维的世界文化氛围中,阻抑了学生创造性、个性的成长,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

4.

在试卷分析方面, 或是没有进行分析, 或是往往较多地进行分数的统计分析, 以及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方面的分析, 而对试卷本身的质量和通过试卷反映出的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分析有限, 特别是对于如何改进教学, 进言甚少。

5.

在考试管理方面,尽管各高职也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考试管理,但由于考试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与教学、考试的形式选择、命题、考场管理、阅卷等考试环节,以及与教风、学风都息息相关,单一地抓考场管理这一个环节很难取得实质上的成效。现实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在有不少课程的任课教师是自己命题、阅卷的情况下,如果只着重抓考场管理这一环节,往往会造成形式主义,不能解决考试问题的实质,考试应有的功能也不能很好地发挥。

二、现行考试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 考试的内容虽然是各专业课程的知识,但考试命题、质量分析还必须应用教育学、测量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尽管承担一所高职考试改革任务的是各专业第一线的任课教师,但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并不是考试学方面的专家,在理论上不可能对考试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学管理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命题、组织考试、阅卷、分析等,对于考试改革和研究甚少。

2.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数量上已占了半壁江山,但其发展的历史却只有短短的几年,人们还来不及深入研究高职课程考试的性质、目标、功能等。在实际操作上,也存在着机制不畅的现象,组织学校整体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的教务部门,由于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台的有关政策和考试改革的方法要兼顾全校所有的专业和课程,普遍性太强则针对性必然弱,再加上管理者也不是考试学专家 (真正的考试学专家一般在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教科院所,主要从事理论研究) ,各级教学管理者平时忙于琐碎教学管理工作,对有关考试理论方面的研究有限,再加上专业和课程性质、内容的千差万别,实际上也只有在宏观上出台一些考试管理和改革的原则性的文件。

三、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对策性思考

要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 适应高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考试内容从考核知识素质向考核创新素质的转变。

创新性人才的核心是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由知识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萌芽组成,创新素质考核由知识素质考核、创新意识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和创新成果萌芽考核等四部分构成。创新意识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是创新素质考核的重点及核心,知识素质考核和创新成果萌芽考核是创新素质考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什么专业,什么课程,考核内容都应包括这些方面,考试方式、方法和考试题型都应符合创新素质考核内容的特点及要求,考试题型及分数的分布应当与创新素质各部分考核内容的重要程度相适应。判断考试方式的好与否,考题质量的高与低,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的合理与否,都应以其与创新素质考核内容是否相适应为标准,并成为考核教师选择考试方式能力和出题水平高低的基本依据。

2. 适应高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考试目的从保证知识掌握向促进创新素质形成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考试目的不应只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主要应是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尽快实现这一转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高等教育根本任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必然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合格劳动者,只有对社会有推动作用的创新性人才才符合这一要求。实现考试目的的上述转变,既要有全社会的共识,更要有高等教育领域的胆识;既要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果断决策,更要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的高度自觉;既要有思想观念上的认可,更要有实践、行动上的积极探索。

3. 适应高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在考试管理、阅卷、试卷分析方面的创新。

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完善考场管理、监控等管理制度,考场管理主要应以院系管理为主体,开展对学生考风考纪教育,学校也应通过巡视、评估等形式加强督导和宏观管理。阅卷和进行试卷分析是加强考试管理和改革的又一重要环节,对于实行闭卷考试的公共课程,实行封闭式集体流水作业阅卷、登分;对于专业课也尽量在教研室集体阅卷,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客观;在试卷分析方面,阅卷教师要对考试的一般特征进行描述,如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及格率、优秀率等,还要从试卷结构、难度等级构成等方面对考试的目的适应性、内容的有效性等对试卷的编制质量进行分析,对评分标准的合适性进行分析控制评分误差。根据评卷中所收集到的考生卷面反映的情况,尤其是考生卷面中出现的倾向性的错误或失分的主要原因等进行归纳分析,对考生各方面知识掌握的程度、学科能力上存在的缺陷等作出客观的评价,提出拟改进本课程教学的措施及意见等。

4. 适应高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考试方式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

单一的考试方式既不符合考核内容多样性的要求,又不符合专业、课程多样性的要求;既不符合考试对象多层次的要求,又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知识素质考试方式不同于创新意识考试方式,创新能力考试方式不同于创新成果萌芽考试方式。考试方式既要防止学生平时放松,考时冲刺的倾向,又要防止出现不动脑筋、思想僵化、死记硬背的弊端;既要能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能促进学生接触新事物,思考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创造新成果;既要能防止、减少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又要能使学生把学习与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并视为一个自然完整的过程,从根本上消除考试弊端。要做到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口试与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演示考试与实训考试相结合。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要作到五个符合: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符合创新素质考核内容的要求;符合专业、课程的特点;符合学生、教师的特点;符合社会对不同人才的要求。只要符合这五点,什么改革、什么探索都应给予鼓励。

5. 适应高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考试结果评价从以百分制为主向以等级制为主的转变。

由于考试目的的转变,创新素质考核内容的多样性,专业、课程设置的复杂性,百分制为主的考试结果评价方法已经变得很不适应。如果说百分制比较适合知识素质考核的话,等级制就更适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萌芽的考核;如果说百分制更适合理科课程考核的话,等级制就更适合文科及工科课程的考核。考试结果评价方法不仅要有利于促进考试目的、考试内容的转变,而且要有利于鼓励教师对考试方式、方法作积极的探索,更应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提高创新素质的积极性。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真正实现了以上转变,才能与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相适应,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发展,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 我国的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现有的考试模式出现一些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深入研究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 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金娣, 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2.

[2]母国光, 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M].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1.

[4]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会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9.

[5]赵进.考试制度与高职的创新教育[J].江苏高教, 2002, 3.

学习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模式心得 第5篇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工作13年。在工作中,我整天为教不会学生而烦恼,为学生没有考不出好成绩而苦恼。因此,我总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是能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所向往的教育环境吧。

因为是向往这样的教育环境,所以我个人认为没有这样的教育环境和学校,原来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在今年的7月份,我参加了由上海方略集团承办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培训,培训中我学习了愉快教育、赏识教育、主动教育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既符合现代的教学趋势和形式,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特别是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教学,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使我收获很大。

一、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倡导理念很好,符合了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特征。

愉快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得愉快,让老师教得愉快,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愉快”来进行,使学生在宽松、舒适、和谐的环境里接受教育。赏识教育就是让老师蹲下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引导学生爱与被爱的环境里学习与生活,使学生自信而健康地成长。其实,不管是愉快教育还是赏识教育模式,倡导者都是为了孩子着想,都希望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能正确塑造学生的人格,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教育孩子。不要一味地、片面地为了追求分数而做出过激的教学手段。虽然我不知道上海一师附小和南京行知小学平时是如何把握对学生的赏识、鼓励、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但作为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或者教育理念,它都会鞭策教师尽力往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方向上去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教育孩子。尤其是我们低年级的学生,刚踏 入小学的大门,更多的批评与指责只会让他们厌学或者想念父母,只有多鼓励他们,掌握好批评与严厉的关系,你才会上好一堂课。所以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倡导理念是好的,怎样去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就看我们教师的教育技能、教师素质和教学智慧。

二、团结合作的教育科研组织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新课程理念推行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愉快教育和赏识教育模式来看,要进行愉快教育和赏识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有团结合作的校本教研作为强大的后盾。以上海一师附小为例,他们从备课、上课、专题研讨、教师的公开课、家常课、竞赛课等一切教学研讨活动,教师都主动参与,相互讨论学习,共同成长。他们可以为了一节竞赛课,对教案进行精心修改,改到大家都满意为止。作课者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其他教师也向授课教师提出自己诚恳的建议。平等、互动、共享的教育科研环境,对老师的专业成长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一定会让教师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三、正确的评价机制

重视残疾人教育,开创新型教育模式 第6篇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公平

一、残疾人教育现状

(一)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广东省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全省大专以上学历的残疾人仅占1%,初中程度和高中程度的残疾人占18%,而小学程度的占38%,未上过学的占42%。其中,24.3万名的残疾学生中,不识字和未上过学的高达四成。

(二)基础教育资源缺口大

根据广东省残联2011年发布的数据,广东省未入学的适学残疾生登记在册的有5102人,其中视力残疾268人,听力残疾336人,言语残疾288人,肢体残疾1332人,智力残疾1622人,精神残疾355人,多重残疾901人。广东省有62个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仅有6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仅有108人。这些学校招收的多为聋哑和肢体残疾的学生。部分精神残疾、智力残疾以及重度残疾的残疾的学生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较缓慢

2011年,全省仅有62人被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录取。有308人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有285人被录取,其中本科仅占103人,182人被专科高职学校录取。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仅有5个,在校生698人。

二、残疾人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立法不完善,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法还未出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问题没有法律保障。另外,我国至今仍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只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二)针对残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不健全

因为生理残疾,残疾学生的高等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健康学生。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各高校在对残疾学生补助这方面的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没有针对残疾学生入学的优惠政策。

(三)残疾人深造的机会少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研究生教育层次,残疾学生需要同健康学生一同竞争考取研究生的资格。在现实招生过程中,残疾学生往往受到招生条件、导师筛选等多重不利因素的限制,很难被录取,因此残疾学生很难获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四)职业教育建设不统一

一方面,各地成立的殘疾人培训机构不够统一,如全省只有一半的市成立了残疾人培训中心;另一方面,各地对残疾人培训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同,部分市区从2002年起就积极开展残疾人的培训,但仍有部分市近几年才开始组织残疾人培训。目前,全省只有9个市成立了既有编制又有财政拨款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

三、残疾人教育路径探索

(一)开展学前五年的义务教育

具体做法是:开办残疾人幼儿园,它是以康复为主、以教学为辅的。对于2~3岁的残疾学生,家长有义务接送学生入园;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学生,家长可凭医院证明向教育部门申请放宽入园年龄,出院后,家长必须接送学生入园。待学生毕业后,由幼儿园向教育部门提交一份残疾人情况报告,教育部门凭这份报告直接安排残疾学生升小学,不得随意安排,对能接受普通学校教育的,按每班1:2的比例进行安排。如果服务区的普通学校班数不够,可以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模式,被抽中的学校不得拒收残疾学生,并取消户口限制。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残疾学生,学校要优先安排其在最近的普通学校就学。

(二)搭建残疾人网络教育平台

1.政府部门提供共享资源。政府部门要多建设有关特殊教育的机构,如教育、卫生、民政、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或网站,宣传机构的功能,从而为残疾人服务。

2.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要设立个人网(主)页,这些有关特殊教育的个人网(主)页包括教育法规、特教研究、辅助教学等栏目,教师要将个人从事特殊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放在网上,与所有关心残疾人特殊教育的人分享。

3.残疾人群要关注并学会应用网络技术,介绍和宣传残疾人事业。

(三)建立新型的职业培训基地

政府部门可通过与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联合等方式,创建培训基地,对残疾人进行中、短期培训,从而培养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政府部门可尝试建立集“培训-扶贫-就业”为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发特色项目,培养适用型人才。政府部门可分别在一些职业院校中成立残疾人职业培训教育基地,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开办与就业形式密切结合的专业,培训项目包括计算机、面点、网络维护、软件开发、食用菌养殖等。

(四)建立人性化的考试制度

如针对国家举办的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为视力残疾人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工作人员予以协助。也就是说,考试办法应该视残疾人情况而定,要为残疾人适当安排相应的考试。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7篇

1989年,国际教育会议上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称为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在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下发相关政策文件。2010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5日第六版刊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课堂内外并举”的文章,文章发表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等观点。有的研究者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研究总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基地的实践探索,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师资建设等建议。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社交与管理才能的开创性人才的教育过程。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和有效实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陈文娟、姚冠新等人认为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尤其要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致力于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进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内容,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启发广大学生善于发现与拓展,积极参与创新与创造。此观点从高校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这一视角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为以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从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出发,尝试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分析

2012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应能“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这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能够有设计和制作玩教具的实践创新能力,支持幼儿的各项活动。应学前教育实践的需要,《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与设计创新的能力,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玩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工作。因此,许多教师学者着眼于对《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研究,这些研究为本文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究提供有益参考。例如:农丽华在“全实践”的理念下进行高师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谢丹以“玩”、“意”、“情”贯穿《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项目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刘利基于整合理念下的探析《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教学方法;刘雪芹尝试用实验的方式把《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结合起来,探索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等。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传统的“指导—接受”与“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单纯模仿教师,关注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缺乏玩教具的设计创新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和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出发,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获得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以《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以玩教具设计与制作为契机的创业意识,强化学生对玩教具的设计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1、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应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激发学生在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同时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需要,设定较为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玩教具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定应坚持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原则,坚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教学内容不仅紧密联系一线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准确把握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区域活动、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以及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做到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衔接,同时,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玩教具制作的实践操作能力、设计与创新的能力与以玩教具为载体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教学内容中增加玩教具创意设计大赛、玩教具展卖、玩教具捐赠、玩教具委托设计加工等实践教学的内容。

2、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经验与兴趣需要积极探讨并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传统的“指导---接受”与“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出发,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法为依托,是一种通过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旨在以玩教具设计制作为载体,把学生融入有积极意义的创新创业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能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不断涌现新的想法与创意,能够在团队合作下积极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依据《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内容划分的若干单元,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合作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设计阶段,师生依据《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合作讨论设计若干创新创业的项目,教师分组指导学生撰写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并组织班级内部的项目答辩;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技术知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并制作相关单元的玩教具,例如,布材料玩教具;第三阶段:项目实践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并构建实践操作平台,开展以玩教具为载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例如,自制玩教具的展卖活动、自制玩教具爱心捐赠活动等活动;第四阶段:项目评价阶段,根据实践阶段中问题进行总结反馈,修改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并关注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

3、教学评价设计

《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应坚持以能力为重、创新为上、成长评价的原则。在教学评价上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至50%,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创新创业项目单元,强化每个单元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与个性的发展需求建立“档案袋”成长评价体系;引入多元的评价的主体,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实践成效评价相结合;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期末教学考核评价设计为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汇报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关注学生平时在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的表现与项目实践的具体成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构

为了保障以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顺利实施,必须构建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以玩教具设计制作为载体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校内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应充分利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校内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大学生创客实验室计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创新创业平台所提供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实现课堂内外联动创新创业,激发学生设计制作玩教具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与创业的实践能力。

2、校外实践应用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想要获得成效,要紧跟实践需求,以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为例,创新创业教育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校内进行之外,还可以拓展到校外的幼儿园、幼教机构、早教机构中进行。与校外的各类的学前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其融入玩教具设计制作的创新创业项目中,以项目为带动,构建实践应用教学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五、结语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8篇

纵观现今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在姚本先, 陆璐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中指出, 目前高校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以下几种: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建立咨询机构;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4.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5.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选择性地开展必修课。在这些途径中, 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为主, 辅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工作的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同与使用。在绝多数高校里, 把心理咨询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里的中心位置, 认为心理咨询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高校的心理健康体系的完善性, 实际上, 心理咨询虽然具有针对性与解决问题的作用, 却不能起到全面而预防的功能。因此, 在这种模式实施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每年不少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而自杀或出现精神问题。为此, 我们应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 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 力求把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更好更突出。

一直以来, 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 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而实际上, 不论是课程教育也好、心理咨询也好, 高职院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跟普通高校相差无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 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 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 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 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所以, 在课程的教育上, 我们应该作出内容上的创新, 以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开展形式上, 我们应打破传统, 发展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途径。为此, 本文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

一、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初步框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 课程应占主导地位, 起到“线”的作用。围绕课程这个中心, 建立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在此模式中, 课程作为“线”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 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 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 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内容上贯穿着“感恩教育”的观点, 使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 有恩必报, 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通过感恩, 达到心理健康的更好效果。

在现代, 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 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 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 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 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学会主动学习。

(1) 角色换位法。角色换位法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的实际教学运用的一个创新之举。角色换位, 顾名思义, 就是“师”与“生”的角色进行互换, 让学生当老师参与教学过程, 查阅相关资料, 备课, 上课, 组织课堂教学等等, 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学会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进一步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方式, 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 能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 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曾用角色换位法对所授课班级进行了对照实验。首先, 随机抽取了2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行角色换位法, 期间, 课堂气氛活跃, 互动频繁,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牢固, 教学效果很好。在对照班中, 我们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明显差很多, 尽管授课教师不断运用各种贴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 但学生依旧睡觉、玩手机或查看其它课外书。随后, 我们用简易问卷对实验班与比照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有明显差异 (p<0.01) , 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参与率达到96.34%, 而比照班的学生平均参与率只有61.71%;实验班与比照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异 (p<0.01) , 实验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度上平均值水平达到93.23%, 而比照班学生的知识理解度平均分值水平只有58.87%, 另外, 实验班与比照班在对教师的满意度上也有差异。这些数据均表明,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运用行动教学法远远优于传统讲授法, 而其中“角色换位法”更能将学生课堂积极性与知识摄入两者完美融汇在一起。

(2) 角色扮演法。以心理剧和角色扮演的形式, 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出来, 要求学生自己写剧本, 可亲自参加演出和扮演, 也可作为旁观者去内省问题的根源。例如, 学生宿舍人际问题、恋人之间的争吵、沉迷于网络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 会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 也会与教师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调查分析法。为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有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调查。

以上这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 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 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在课程的考试模式上, 以“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为主线, 把传统的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形式串联起来。我们应以学生平日上课的表现和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为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有效地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程度, 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步骤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全面整合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下的各种方法, 突出课程教育的普遍及预防性作用。

2、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根据社会需求, 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挖掘他们的潜能;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3、整合课程内容,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将素质拓展训练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结合起来, 将灵活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起来。

4、灵活地分配师资。要建立一支配置合理的心理教师队伍, 对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

讨论: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支撑力度不够, 在考核课程的适用性上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尽管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了简易的问卷来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但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往后, 我们将加强对学生各种数据的收集, 经过科学的分析、统计来验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有效性。

2、在本研究中, 我们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研究不充分, 应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文献的学习与研究, 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摘要:本论文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此模式的内容有: (1)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 课程应占主导地位, 起到“线”的作用, 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 (2)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 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 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9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内涵,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市场急需大量经过规范培训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众多高等职业院校顶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冲击,毅然决然把不被传统教育看好的培训移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为此,有必要对这不可轻视的教育模式———培训作以剖析。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培训的特点,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培训模式的特殊关系。

一、培训的内涵

(一)培训的概念界定

根据不同工作任务的性质,对与之相对应当的劳动对象进行该岗位必需的文化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以及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为目标的短期定向集中训练,就是我们宽泛理解的培训。

(二)培训的特点

1.针对性。通过岗位培训,促进受培训者岗位成才,有效地提高受培训者的素质,要能够胜任新业务、新技能、使新知识直接地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培训的目的,就是针对需求,需要啥就学啥。

2.便捷性。针对受培训者自身的需求或利益,组织机构会灵活地安排,课堂讲授、专家报告、小组讨论、专题研讨,微格教学等等,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学生学习时间亦是如此,分散,集中,分阶段、全日制脱产,半日制轮岗或业余时间皆可。

3.紧迫性。紧迫性是培训教育所具备的突出特征。所有培训的任务都因急需,因为急需就要求在短期内完成,尽快走向工作岗位,立即发挥受教育的效应。

4.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培训的目标不追求所培训内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它强调突出重点,急用先学,力求实用,立竿见影。

(三)培训在传统教育主体中的地位

我国传统的学校规范教育是一个按照培养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较系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有规范的培养时间的教育。然而培训则因为目标看似简单,不追求系统性,不强调基础性;短期直接,与传统规范的培养教育不是同一概念。所以,培训在传统教育中只能是辅助形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呼唤崭新的教育模式———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具以职业技能性为本质特点,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以培训模式来实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培训的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技能性的客观要求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以“知识”,“学术”为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则以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为基本标准进行能力和知识的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评价衡量受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标准不是以获得多少相关的书本知识,而是看学生拥有完成相应工作的技能的水平和程度。所以,拥有这种标准决定权的是市场和企业,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只是落实者、执行者。故此,直接服务于特定岗位进行教学,具有较强针对性,目标相对直接简单的培训模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技能性的客观要求。

(二)培训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性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能,高素质的劳动者,本质要求“重在技高”。规范的院校教学模式以学科知识为体系,注重基础性、系统性,教育周期较长。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实效性,重点突出,立竿见影,这些需求的特点正好与培训模式相吻合。只有培训模式才能做到,社会、企业、学生有什么需要,学校就保障有什么教学供给,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性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培训模式是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紧迫性的最佳匹配

我国正处于现代工业化变革的关键阶段,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实时进行补充是高等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学模式,与市场的需要和供给关系又十分吻合。因此,为适应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市场的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把培训模式引进高等职业的校园,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辅助的培训转变为教育教学主体,构建出高等职业教育独有特色的崭新教育模式。培训模式自然就成为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紧迫性的最佳匹配。

(四)培训模式是适应高职生源的最佳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的培养对象是一群特殊的生源,这批生源文化素质与本该对应的教育层次不相一致,就高考录取顺序而言,他们是处在最后录取分数段,与传统规范的高等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相差甚远。与当今就业的竞争激烈性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这类生源需要的是技能,解决技能问题的理想渠道就是培训模式。技能培训更加关注实际动手能力和做事效果,而不刻意追求知识掌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受教育的特殊群体的自身特点和培训特点的一致性,决定了培训模式是适应高职生源的最佳模式。

三、培训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一)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新型主体

虽然培训教育是以灵活多样、小型短期,强调实际动手去做,而不简单要求知识获得等众多特征。但高等职业教育是规范的具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高等教育,不是简简单单的短期培训班,它是把社会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培训环节进行学习的培养过程。所以,每个学习工作过程阶段,都必须有针对性,做事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明确,内容具体扼要简明,操作易懂通俗规范,最后便于评估检查。每个学习环节包括一个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包括一个特定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的详细操作步骤,能使学生以最佳的方式,理想的途径掌握此项技能。这就是职业教育以培训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教学特点,培训模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学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某项职业岗位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即可基于对行业、工种、任务和技能的剖析,严格按照工作操作流程,构建成各种的培训课程,形成不同组合的教学形式。这种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较,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它使职业教育成为了真正的新型教育类型。因此,有传统辅助地位的培训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自然就转化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新型构造。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训是链条式崭新体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靠短期培训是远远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有高技能的本质要求的同时,它又有高等教育的内涵要求。由此形成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它就不是简单的短训,不是纯粹急用先学的应急模式,而是一个具备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结构,突出的岗位技术能力,与时俱进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工作岗位独立的单一技术标准转化为链条式的项目培训,把一个个链条式培训项目环环相扣,所形成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培训,这种具有自身特色同时又具备高等教育层次水平的,实用性、职业性、技能性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价值和地位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县域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培训,2005,(9).

[2]赵利民.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7).

[3]欧阳芬,欧阳河.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职教论坛,2010,(12).

全纳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第10篇

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行动纲领》, 在这两份文件中首先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萨拉曼卡宣言》也明确提出了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与实践需要: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必须给予他们实现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 这些学校应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以全纳性为导向普通学校, 是反对歧视态度, 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 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纳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总而言之, 普通学校应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 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 并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二、全纳教育是和谐社会追求的教育模式

(一) 坚持教育公平, 反对歧视——和谐社会教育的原则

和谐社会本质上注重公平, 特别是要求教育公平, 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原则。全纳教育力求让残疾儿童从隔离制的教育中解放出来, 让残疾儿童和其他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教育公平可以分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从教育机会来看, 各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辍学率都高于普通儿童, 而且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 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在教育过程来看, 由于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师资与普通学校相比相对较弱, 许多残疾儿童受教育的质量也令人担忧;而在教育结果上, 一般的残疾儿童接受完义务教育后, 很难再继续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 而且由于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 容易造成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断代。正是由于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全纳教育也把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核心思想加以阐述和推广, 以达到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二) 尊重差异, 反对排斥——和谐社会教育发展的前提

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 首先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并且客观地对待。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作为社会个体也具有差异性。由于每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 生长的环境不同, 再加上每个人生理上、心理上的不同对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但目前对教育的评价往往都采用统一标准, 常常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全纳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教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问题, 能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而不把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 设计各种不同特色的课程、课堂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改变单一的只重视结果的评价模式, 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差异, 容纳所有学生, 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接纳。

(三) 鼓励参与, 反对孤立——和谐社会教育完善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全民共同参与教育的社会, 呼吁学生全部参与教育活动, 反对社会、家庭、个人孤立和排斥学生。从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二元制的教育体制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完全隔离开来,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 由于学生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 他们需要进行一些康复性的治疗和简单的课程教学。随着回归主流运动、一体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逐渐打破了隔离制的藩篱,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回到了普通学校, 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同样的教育, 但实践证明在很大程度上, 由于特殊需要教育儿童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缺陷, 他们很难真正融入班级活动中, 仍处于被孤立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感到更加自卑, 有挫败感, 甚至会讨厌去普通学校。全纳教育正是针对这一问题, 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教师必须能够灵活的调整课堂组织策略, 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扬长避短,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学生兴趣, 鼓励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正常儿童能够完美的融合, 把学生推向成功, 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挫败感。

三、构建全纳教育社会的措施

(一) 教育立法, 完善和谐社会的教育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规则大多是对随班就读的一些“办法”“通知”“意见”等, 并且多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教委 (教育部) 等的名义对外发布, 尚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 这些规定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 不能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专门法律中也有涉及,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在执行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设想、鼓励、倡导等阶段, 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对以上种种问题, 必须坚持全纳教育中的非歧视评估原则, 在进行残疾儿童的评估过程中, 坚持公平, 不带有任何歧视的性质;在教育立法中坚持家长参与的原则, 这样不仅可以为家长维护子女的教育权利提供依据而且父母还可以为教育立法提供可行性建议, 并监督实施;坚持零拒绝原则, 顾名思义, 即要求所有的儿童都有权利接受社会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全纳教育的中“全纳”即意味着全部纳入, 也就意味着零拒绝, 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 提供合适的教育, 并不是盲目的完全纳入。因此, 坚持全纳教育的立法原则, 有利于完善和谐教育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法制环境。

(二) 改革教学模式, 推动和谐社会的教育改革

和谐社会的教育在吸收学生入学后, 必然为学生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教育。目前, 我国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填鸭式的集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新的教学方式如差异教学、分类教学、个别化教学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普通学校在吸收残疾学生后教学内容未进行任何的调整, 不能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必须以全纳教育观来拖动和谐社会的教育改革。全纳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平等教育观和特性教育发展观。全纳教育的平等教育观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教育。而特性教育发展观则指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 即不能追求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 而抹杀特性发展, 应鼓励学生的特性个性发展。同时, 也需针对在实施全纳教育后, 又一部分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问题, 对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做相应的调整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三) 发展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 构建和谐教育的支持系统

和谐社会的教育体系必然是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合作发展的体系, 只有三方共同协作, 才能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 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虽然对于家庭是否应参与到教育体系中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家庭参与随班就读的支持论者认为, 孩子是在家庭氛围中成长的, 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细微变化, 只有家长最为了解, 能为教师教学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相应的依据;家长有丰富经历, 各种爱好和兴趣, 如果家长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能使课堂更加活跃, 也能为教师提供不同风格的教学;最重要的是, 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 家长有责任为孩子争取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并为制定儿童的相关法案提供可行性建议等。而家庭参与反对论者认为, 许多家长由于受教育的水平有限, 很多人不懂普通教育知识理论, 如果让这样的残疾儿童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 可能会影响教师正常工作, 另外, 家长参与教育, 从某些方面势必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时间, 导致教师无法集中精力等。

但必须肯定的是家庭参与教育有利于营造关爱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鼓励儿童主动走入社会;也有利于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同时作为社会缩影的社区也能为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信息的支持。

总之, 全纳教育是一种源于特殊教育, 又超越特殊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注重教育的公平、平等;追求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学生都能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目前,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其必然涉及教育模式的发展, 全纳教育以其自身的价值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摘要: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全纳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及其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全纳教育,和谐社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雷江华.重读《萨拉曼卡宣言》——解析全纳教育的理念:教育机会均等[J].现代特殊教育, 2001, (3) 5-6.

[2]萨拉曼卡宣言[J].中国特殊教育, 1994, (3) 12-14.

[3]李金波, 包万平.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的嬗变与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 11-13.

[4]李松林, 金志远.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J].职教论坛, 2006, (10) 49-52.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四步走” 教育见(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46-02

见习是让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事物有个初步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中职学校的实习,是指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参加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达到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的目的。顶岗实习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是以企业岗位生产的形式进行的实训教学。

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现状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创建于1985年,采用“2.5+0.5”的培养方式,即学制三年,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幼儿园顶岗实践。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与顶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学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与甘肃省妇联幼儿园等30多家幼儿园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普遍表现为学用脱节,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尤其在理论教学方面,单纯的授课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不能正确掌握幼儿园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加之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弱,很难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毕业生的调研,三年级学生感到自身所学知识用处不大,部分学生不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见(实)习模式,在每个年级都应安排一定的见(实)习,让学生充分将幼儿园所见渗透到理论学习中,通过实践体会理论内涵,增强学生理论素养,提升高度。

二、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新模式

(一)“四步走”教育见(实)习设想。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认知的第一阶段,是在实践基础上,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与事物现象有关的认识,如果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无本之木。学前教育活动以幼儿为教育对象,既不同于工科毫无生气的机械结构,也不同于服务性专业以成人为服务对象的可预知性,幼儿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多彩而又灵活多变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训指导,往往是闭门造车,掩耳盗铃之举,甚至还会因为学生对幼儿和工作情境缺乏最直接的感性了解,产生乏味、排斥、为难情绪,失去探究的热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对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此为鉴,以校“园”合作、园校对接为依托,把岗位的真实工作情景与专业实训课程融合,制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会操作技能。课程安排上要以实际工作过程构建实训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二)“四步走”教育见(实)习具体做法。鉴于学生和幼儿园岗位需求,学校通过校“园”合作,共建共育,实施“职业体验→保育实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四步走”教育见(实)习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组织一年级学生入园一天,进行职业体验活动,通过观察、感受、体验来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岗位职业环境,职业素养要求等,让学生先入为主,了解专业领域,明确专业要求,“知道自己不知道”,有的放矢开始专业学习。这种方式主要是去体验幼儿园工作状态和情境,让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二年级组织学生入园1-2周,主要担任幼儿园配班老师,体验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熟悉幼儿园一日常规工作,了解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方法,游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1-2周见习活动,为学生以后的实习奠定基础,也是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三是第五学期组织三年级学生入园5周,全方位进行教育见习,要求进行带班教育见习,组织教学活动,汇报教学见习成果。具体任务分别是:1.第1周跟随指导教师听课,熟悉教学活动的组织、日常生活保育以及环境创设的初步知识和技能,尝试备课,做好听课记录,并撰写听课反思,为后续的见习做好准备。2.第2、3周尝试进行试讲,学生通过选材、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初步尝试教师对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学习独立完成区角的布置与创设。并开始观察幼儿各方面表现,撰写观察记录。3.第4周深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和实施,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完成观察记录和各项活动反思。4.第5周准备公开课,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完成教学设计,并做好公开课的各项准备。课前通知学校领导和相关老师赴园听课并对学生整个见习工作进行总结。这一阶段是对整个见习工作的总结汇报,也是学生从校园学习到工作岗位的一次过渡,为最后的顶岗实习工作明确了目标,提出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四是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全方位接触幼儿园各项工作。学生根据幼儿园安排,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岗前的锻炼。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四个阶段的见(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发现问题,感受职业需求,回校后总结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这种逐步的见实(习)模式将实训课堂嵌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远比单纯的口头讲解要好的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并主动投入问题的解决中去。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使他们了解幼儿,感受了真实的工作情境,再相应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这时,教师顺势导入理论教学,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真实环境中去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

三、“四步走”教育见(实)习模式的阶段效果

通过对2013、2014级学生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1.一年级学生通过一天见习,初步体验了幼儿园一日生活流程,明确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和状态,初步体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环境,明确了努力方向。2.二年级学生通过一周见习,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不断的将幼儿园案例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3.三年级学生通过一月实习,初步掌握了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幼儿园常规工作和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通过一学期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常规工作、环境创设、师幼关系、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加深了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和情感。同时,转变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真正按一名幼儿教师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查缺补漏,提升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将要从事的幼教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种见(实)习模式,逐层递进,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返校后能把日常所学与幼儿园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四步走”教育见(实)习模式的一点思考

“四步走”见(实)习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动因。实践技能培养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需要在岗位实践中体现,而岗位实践的体验,又反过来促进了课堂学习效果。但对幼儿园日常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部分幼儿园只是把它当做园校合作的一项任务,在对学生的指导上存在随意性,不能真正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导致学生见(实)习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在园校合作方面还须加强。

另外,在学校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需规范。应继续建立健全幼儿园见(实)习规章制度,把学生入园见(实)习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通过见(实)习前的动员、过程监管、反思总结来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见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加深对幼儿园工作的体验和认识,切实提高学生见(实)习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岩.中职学校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成军,樊丰富.“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2(12)

【作者简介】胡胜霞(1983— ),女,甘肃静宁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现为兰州女子中等专业学校中教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模式学前教育 第12篇

一、广告摄影教育的特点

广告摄影是广告学与摄影学的交叉学科, 兼具两者的一般性, 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殊性。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 广告摄影是以摄影艺术为表现手法, 传播商品或企业信息、广告创意的一门专业摄影, 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审美和艺术表现, 而是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印象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促进销售或建立企业品牌形象。因此, 广告摄影隶属于广告学范畴, 同时又是摄影学的一部分。作为商品宣传的有效手段, 广告摄影还必须服从于广告的策略、主题、创意, 这需要广告摄影必须以新颖的造型、合理的构图、真实的形象去突出广告信息和感染消费者, 这不是一般摄影所能做到的, 不能以一般摄影认识、对待和进行广告摄影教育。

广告摄影教育中涉及很多相关专业, 如广告学、美学、色彩学、教育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它具有一般教育的共性, 即专业性和创造性, 同时又具有实践性、广告功能。

(一) 专业性

从大学教育一般属性来看, 专业性是最基本的特性。它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具备教育知识的功能, 还应该具备教育学生成为专业人才的重任, 这从目前大学教育所体现的功能就可以看出来。专业性是针对学科之外的范围所界定的, 即是说, 大学学科的细分要求每个学科的学生都能在本领域内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对专业领域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都能够表现出专业性。人大副校长冯俊曾在《科学时报》撰文指出,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特点是从精英教育走向全民教育, 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物或特权阶层所享受的一种权利, 而应该是所有社会大众都能享受的一种权利, 是一种基本的人权。[1]他所强调的全民性与这里所谈的专业性并不矛盾, 全民性是针对教育的普及性来界定的, 专业性是从教育的对象来谈的。对于广告摄影教育来说, 专业性是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的才能。

(二) 创造性

大学教育在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时, 还应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是与学生的发散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J.P Guilford) 认为:创造力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集中体现在优质的发散思维上。发散思维有三个品质指标:流畅性——在短时间内思维发散的数量;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独创性——思维发散的新颖性、独创的程度。[2]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洁等人为了探索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及其规律性, 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才能, 根据吉尔福特三维智力结构编制测试材料, 对上海地区的大学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大学生共577人, 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已得到较好的发展。以语文测验的结果为例, 在60分钟内, 平均每人连续发散量 (流畅性) 为49.10, 变通方面达到13.59, 尤其有意义的是, 有2.73是新颖、独特、确切的内容。图形、符号的测验也达到类似或更好的水平。[3]因此, 在大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正是时候。日本的学者研究也认为, 19~22岁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培养期”, 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4]广告摄影教育也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 通过发散思维, 进行创造性的创作。

(三) 实践性

广告摄影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应用, 直接与实际接触的学科,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了解实践的需求。因此, 广告摄影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注重实践性,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要在这门课的绩效评定上注重实践性, 即不仅要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知识, 而且要以科学的方法评定学生的绩效。这一方面应该可以成为决定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广告摄影教育绩效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 还可以为我们发现广告摄影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检验我们的教育水平。

(四) 广告性

广告摄影的本质即是“为广告而摄影”, 摄影的目的是为了广告的需要, 摄影是辅助手段, 广告是主要目的, 两者主次应该分明。在广告摄影的教育与实践中, 所有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广告效果好坏进行的。摄影过程可分为什么拍 (动机) 、拍什么 (题材、对象) 、怎样拍 (表现手法) 三个阶段。为什么拍, 是要调动起拍摄欲望和审美激情, 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的、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 就要思考拍什么, 当进入怎样拍的阶段, 就要琢磨和调节用什么技术手段和表现方法。[5]这一系列思维过程, 都是为了广告的效果而设定的。因此, 在广告摄影教育中, 我们应该注重这种广告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二、广告摄影系统教育模式的建构

南京林业大学的谢加封、赵好认为, 当前国内广告摄影教育存在技术主义和艺术主义两种模式, 前者过分强调技术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 简单认为广告摄影就是产品的写实拍摄。这种模式在教学中, 往往按照基础摄影的教学顺序, 首先教会学生熟练使用技术型相机, 其次是进行测光和曝光实验等;后者以摄影的艺术性作为评判的标准, 在教学中, 这种模式按照艺术摄影的教学理念, 强调画面的构成和用光, 特别是强调个人的风格化和观念的表达。[6]最后他们提出了策略性教学模式, 并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实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们的工作对提高广告教育的质量是有益的, 然而, 他们的模式没有抓住广告摄影教育的特点, 没有结合广告摄影教育特点进行教育模式建构, 虽然体系是完整的, 但是实际针对性不强。鉴于此, 结合广告摄影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探索了另一种广告摄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教育模式, 希冀对我国广告摄影教育有所助益。

(一) 系统教育模式的提出

1. 系统方法介绍

系统方法是把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研究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经历了从哲学到科学、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 它是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论和控制论得到发展时建立的。其根本特征在于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 把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 精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科学地把握系统, 达到整体优化。其内容包括:

(1) 系统分析和综合; (2) 建立系统模型; (3) 系统择优化, 即选择一个优化的系统, 使之有效工作, 功能优良。

2. 系统方法与广告摄影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系统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包括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宗旨、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内容、培养效果和培养评估, 这里的每个环节都是重要的, 缺一不可, 因而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19世纪初, 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德国教育家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的专著《普通教育学》 (1806) 里, 就证明了教育的系统性, 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对象、教育范畴、教育方法、教育机构、教育途径等构成教育的系统, 并因此建立了现代教育理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 使教育从此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之路。

当前, 我国的广告摄影教育存在学科定位不明、教育目标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缺乏、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国广告教育的发展。广告摄影教育属于教育学范畴, 也应当具备教育的所有因素, 也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 从学科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来看, 广告摄影教育应该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培养五个方面。

(二) 广告摄影系统教育模式建构

1. 教学目的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 他的理论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他的认知学习观认为, 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映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研究后, 他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这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他的结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 使它成为教学中心, 认为只有学生掌握和理解一门学科的结构, 才能把学科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他还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 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7]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教学目的应该达到使学生由理解学科结构而形成认知结构。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指导方法。广告摄影的教学中, 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即是对学科结构的理解过程, 而这一理解过程就导致学科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转化, 从而形成认知结构, 学科结构与认知结构的转化就促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 成为学生的素质之一。因此, 广告摄影教育的教学目的就在于, 一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二是使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这两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2. 教学方法

一般意义上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的,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由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的。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 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过很多有益的探索。本文选取拉斯卡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教学方法—学习刺激—预期学习结果) 作为理论基础。刺激—反应联结理论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 包括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和强化方法。[8]

广告摄影教育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要在基本知识掌握基础上, 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从实际来看, 这种处理就包括对问题的发现、呈现、实践和强化过程。发现是确定问题的前提, 对问题的呈现需要学生思维的专业性, 而实践就是对问题进行摸索, 最后强化的过程就是对问题进行解答。所以, 在广告摄影的教育中, 应该重视这四个过程, 将教学方法提升为学生技能提高的过程。

3. 课程设置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广告摄影课程的基本架构可以按色彩基础、美术基础、设计基础、摄影基础、广告基础、图像处理六步逐步进行教学。另外, 课程架构还应该考虑到教师教材、学生实训课题、教学场地与设备建设等诸因素。这种课程设置考虑到广告摄影学科的基本性质和所涉及的专业课程, 色彩、美术、设计、摄影和图片处理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在实践应用中, 掌握好这六步的综合, 就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4. 师资队伍

由于目前广告摄影教育中存在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理论掌握不全、“半路出家”、专业性不强的弊端, 笔者建议,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应该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 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实践来看, 各高校应该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 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要大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 应该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笔者的教学经历看到, 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因此, 各高校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一般来说,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因此, 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3) 应该建设一支理论基础轧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 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 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予以倾斜。

5. 实践培养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告诉我们, 实践是连接意识与物质的桥梁。在广告摄影教育中, 应该将对知识的学习, 对学科结构的把握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改进, 只有通过实践的学习, 才能发现问题, 进而改善不足之处。而且, 广告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直接面向实践应用的学科, 因此, 重视实践培养是不容忽视的教育环节。这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广告设计大赛、参与科研项目、担任广告公司兼职等来实现。

摘要:广告摄影是广告学和摄影学的交叉学科, 具有两门学科的一般性, 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中, 结合广告摄影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针对学生特点和素质结构, 遵循广告摄影教育规律, 建构和完善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培养和就业指导的系统教育培养模式是广告摄影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广告摄影,系统教育,模式

注释

1[1]冯俊.21世纪教育的特点.http://news.sohu.com/20071218/n254158614.shtml.

2[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99.

3[3]潘洁等.上海地区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测试研究[J], 心理科学通讯.1983:4.

4[4]林钟敏.大学生思维心理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237.

5[5]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4) :154.

6[6]谢加封、赵好.广告摄影课程策略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6, (1) :282.

7[7]单中惠等编.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心血管介入手术下一篇: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