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

2024-07-16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精选10篇)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 第1篇

精心设计好的导入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从课下松弛状态进入紧张高效的教学状态。

一、客观事物观察导入法

客观事物观察法是指在教授新课之前, 运用客观存在的事物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通过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总结,使学生掌握某样事物的基本特点和特性, 特别是在教授一些具有本质特性事物的方面上,可以用此方法。学生在观察、触摸事物的过程中,对随后的新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客观事物观察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进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领域。在高一和高二的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学习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借助观察实物球棍模型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结构从平面的书本和投影片中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也可以准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拼接和组装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学生从三维角度观察知识的领域,掌握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情景感染激励导入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 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不感兴趣。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化学与生活“维生素c的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 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 他们采摘了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同学们知道这些船员患了什么病吗? 野果为什么能够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 上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激起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三、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课程, 实验导入法应是新课导入的最佳选择。如果在导课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演示实验,再配以恰当的设问、设疑启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体现化学的无穷魅力。例如,在讲解“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时,可以利用“喷雾作画”趣味实验导入新课,即教师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和苯酚浓溶液等在白纸上绘画,然后将纸晾干,钉在木架上,再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Fe Cl3溶液,白纸上便会渐渐地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图画, 这时学生会感到无比的神奇,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这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

四、复习导入法

运用复习导入新课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地导入新知识。复习导入新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其中提问、讨论、联想是三种最常用的方法:(1)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与本节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旧知识和学生一起进入对话情景, 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导入“化学平衡”的学习时,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有何特点? 然后由可逆反应的特点导入新课:“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但可逆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能否停止? 最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有何关系? 当改变外界条件时可逆反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些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使用该方法导入新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密切联系授课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导入新课, 它既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迁移,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思维定向。 (2)讨论。教师根据要讲授知识的要点、难点或关键设计问题,上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 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而导入新课。讨论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理解记忆。 (3)联想。教师复述与新课内容有联系的化学知识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以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导入新课。能启发思维引起联想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是:与新授知识是因果或从属关系;与新授知识内容相近或相类似;与新授知识内容相似或不同,可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联想导入新课,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第2篇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 者:冀立忠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课堂导入 方法与技巧 激发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课堂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前导入就成为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前导入环节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课前导入的铺垫,可以为接下来的新知讲授做好一定的知识和心理铺垫。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懂得结合相关知识设计一些灵活的导入方法,努力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

一、利用数学史导入新课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在其发展的历史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存在给数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很多数学其奋斗成名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讲往往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教育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尝试着利用数学史,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名人轶事,引起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就给学生讲了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给班级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1+2+3+……+100=?听到这个题目以后,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在下面从1 到100的慢慢加了起来,然而高斯在这个时候却出人意料的报出了答案——5050,这下不仅让高斯的小同学们感到惊奇不已,就连高斯的老师也大吃了一惊,那么,你们知道高斯是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算出答案的吗?就这样,“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课题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顺利地引了出来。

二、利用悬念导入新课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的年龄段,很多时候,面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他们都具有一探究竟的热情。掌握了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就可以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充分地利用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是教师经常用到的有效的导入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悬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使得学生对接下来的新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余弦定理》这节的内容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直角三角形它的三条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它的三条边是不是也能够满足一定的关系呢?假定我们把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用c2=a2+b2-X来表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用c2=a2+b2+X来表示,那么,这个X应该是多少?通过这段导入,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悬念,可以充分激发起他们对“余弦定理”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三、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数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都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影子。而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相比,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在设计课前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来导入新课。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排列组合”的问题时,就通过这样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进行新课的导入:现在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一起参加数学竞赛,比较巧合的是,这四名同学刚好分别获得了从第一名到第四名的名次,为了弄清楚自己到底获得了第几名,这些同学去询问老师,结果老师就说了这样一段话:甲同学和乙同学都不是第一名,乙同学不是第四名,现在你们思考一下这四位同学的名次排列情况有几种可能性。听到了这里,班级中学生纷纷拿起笔在草稿纸上演算了起来。算了一会儿,有一部分学生就放弃了。他们觉得可能性太多,短时间内算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就接着说道:“事实上,这个答案并不难,只要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以后,你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轻松地得到答案!”就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听得异常专心,并且在听懂了以后,学生立刻就现学现卖,把上课开始教师提出的问题算了一遍,结果很容易就算出了答案。通过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拉近数学知识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性,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

除了以上所说的导入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还有很多的导入方式可以采用,像是多媒体导入法、提问式导入法、以旧引新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实验操作导入法等等,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教师都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注意导入内容的趣味性,二是注意导入内容的简洁性,三是注意导入内容的针对性,只有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所设计出来的导入内容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导入功能,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一川.浅析高中数学导入的功能及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期.

[2]龚海萍.浅谈高中数学课的导入艺术[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12期.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浅析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古语有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优劣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 在一节课堂上, 设置优秀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的去听课学习, 这样不仅会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效果, 还能够在增强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 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探讨并分析如何更好地来设置历史课堂的课堂导入环节。

一、复习导入策略

复习导入策略是现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较长时用的策略之一, 因为历史学科具有溯及性, 延续性和关联性, 因此, 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 增强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初步了解, 使学生在上课初始对于整节课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个整体的结构轮廓,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试举一例,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十六节抗日战争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就可以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 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1840年后我国的反侵略战争, 从鸦片战争, 到甲午中日战争, 再到辛亥革命, 国共十年, 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旧知识的回顾了解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 经济背景, 与思想文化背景, 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艰难与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成的原因。

二、典故引用策略

典故引用策略是教师在历史授课之前, 根据本身丰富的知识储备, 向学生讲述有关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故事,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导入环节。在历史课程讲授中, 典故的引用一定要真实准确, 并且要和所讲内容息息相关, 这样才能保持课程的连贯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试举一例,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节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讲授中, 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讲述《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故事, 这不仅是教材的学习内容, 还可以将其提出放在课程的开始来讲,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形式与内容, 与此同时,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提问导入策略

提问导入策略是指, 在课堂的初始通过2—3个问题使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教授, 课堂提问的内容要循序渐进, 与所教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与此同时, 老师在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 一定要采取鼓励的方式,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试举一例,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导入, 第一“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那两个阶段?”第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老师可以层层深入, 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四、悬念导入策略

悬念导入策略是指老师在导入环节讲述一个故事, 但是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位置或是引起学生求知的点上停顿的课堂导入方法。悬念导入策略是根据“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的心理, 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主要是让学生与老师的讲授产生共鸣。

试举一例,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课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在第一节的课程中, 学生主要应了解的就是“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 老师在讲述课程内容前, 可以向学生解释现代意义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然后, 再向学生提问“大家是否知道在古代, 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 老师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述, 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中, 复习导入策略能够有效的连接教材的前后知识, 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历史的基础框架, 提高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典故引用策略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导入策略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 使学生的学习思路跟上教师的教学进步,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悬念导入策略能够长时间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内容, 降低溜号的几率。以上, 就是笔者对于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相关分析和阐述, 行文中也许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 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额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耀, 郝丽雯, 张志忠.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报, 2010 (09)

[2]岳晓杰, 李翔宇, 常月英.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04)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高效导入 学习兴趣

一、常见的英语课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既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还要根据新的语言材料的特点进行。对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应考虑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课堂教学导入,有时开门见山,切中要点;有时顺藤摸瓜,演绎推理;有时创设情境,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一)随意交谈导入法。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做随意交谈(Free Talk),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教师如此引导下去,由起床一直问到来校上课的活动。这种师生之间的随意交谈,能使学生感兴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已经开始。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自我介绍导入法。自我介绍导入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缩短距离,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兴趣倍增,可巧妙地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三)背景介绍导入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四)故事导入法。教师讲述一个与本课话题相关的简短故事,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该话题上,再通过提问等方式,强化或补充所需的内容。

(五)温故知新导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根据高中课本的编写规律,每个单元一般顺序为:第一课为“对话”课,第二课、第三课为一个故事或人物介绍的课文等。第二课和第三课的连贯性特别强,教师在讲第三课时常用“温故知新导入法”,容易使学生将前一课已学的内容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温故知新导入法”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使新旧知识紧密结合。这种联旧引新、不落俗套的自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新的内容上,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六)看图提示导入法。这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高中一、二年级故事题材课文的教学。展示图片和提问的方式要根据新课内容和教师的意图而定,由浅入深,突出重点。采用这种方法时,先由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起到复习巩固和交际运用的作用,并恰到好处地与新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求。

(七)创设问题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问题也会达到悬念的效果,这样导入新课适当增加了趣味成分,引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

(八)电教媒体导入法。目前,可利用的电化教学手段已非常丰富,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声音、颜色和动感画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运用导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施之教法,贵在启导。“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达到融会贯通、动静结合、循环往返的效果,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启发性和衔接性。这就要求教者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以热情、简洁、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乐园。

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过渡,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教学就能自然流畅,虽难亦易。每个环节的引入,要合情、合理、合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的转折点。教师引用新的单词、句子,以学生所熟悉的句子作为载体或做铺垫,或提供有助于学生猜测其意的上下文,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包括教材内容、重点、难点,以及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在新旧之间建立自然、平滑的链接。

(二)熟悉学生的个性。现代英语强调情景教学,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配合以创设情境。如果教师对学生个性不了解,创设情境就不容易,教学就无法得心应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彩色的幻灯片、彩图、录像、由英美人士朗读的文章、教材录音、真实情景中(如机场车站的广播)的录音、英美人士的对话录音等都较易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成为良好的过渡手段。

(四)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这样能引人入胜,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生动通俗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

三、结论与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应用

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开端,对教学效率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在使用导入策略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实现高效生动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策略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策略在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一堂课是否能够顺利开展,课堂导入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为新知识做铺垫,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好的课堂导入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情,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历史课堂的导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虽然课堂导入策略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策略,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合理使用课堂导入策略,掌握好导入的时间,如果掌握不好就会产生副作用,使学生厌倦学习,教师可以把多种导入方式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1. 温固复习导入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导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学过的知识,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时,可以在导入的过程中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开始的标志、特点和影响,这样还能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以问答的方式找学生回答,促进知识的巩固,还能引出教授的新知识,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 现代技术的导入

如果只采用单一的课堂导入,不仅不能发挥导入的作用,还会使学生厌倦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在使用课堂导入策略时可以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进行导入,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图片、声音和视频等相关的历史背景进行情境再现,把学生迅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把抽象的知识背景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相关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把日本在中国的残酷暴刑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日本侵华时的嚣张和残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告诫学生勿忘国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悬念谜语导入

历史教师在使用导入策略时,可以采用悬念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设置悬念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时,可以把太平天国经历过全盛时期,但是由于组织内部发生了一件事,导致政权转变,太平天国的形势面临衰退的局面,是哪件事导致的呢?通过悬念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并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故事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除了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有很多历史故事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应用到课堂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典故和历史故事的引用,引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把典故和所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方便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脉络,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策略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欲望,锻炼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温固复习导入、现代技术的导入、悬念谜语导入和故事导入的方式,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华章,2013(05).

[2]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 第7篇

一、感官聚焦导入法

【案例1】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首先利用投影播放自制影音文件“抗战版满江红” (PPT) , 音频采用歌手罗文演唱的《满江红》 (岳飞词) , 上阙播放日军暴行和中国军民抗战图片, 下阙播放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新版教科书、日军遗留细菌武器, 以及中国人索赔事件、保钓事件等图片。观看影音文件后, 教师讲述:一曲悲壮的《满江红》, 带着我们走进那段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 也引导着我们审视今天的世界。

【剖析】据心理学家研究, 人类通过五官获取信息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味觉1.0%, 通过视听获取的信息高达90%以上。案例1通过制作影音文件, 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采用影音风暴的形式, 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视频、音频、图片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感知具体、真实的历史, 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起到感官性课堂聚焦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奠定积极的情感基调。

二、文艺鉴赏导入法

【案例2】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投影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手稿, 让学生欣赏书法的同时, 教师朗诵诗文, 然后讲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占领了南京, 毛泽东听到消息后异常振奋, 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著名诗篇, 表达了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 表达了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 从历史的角度来感受一代伟人的豪迈情怀!”

【剖析】文学作品以情感和美感取胜。案例2教师通过朗诵,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酝酿情感,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历史感悟, 弥补历史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缺陷。俗话说, 文史不分家, 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广义上的史实, 用文艺作品导入新课, 能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视角, 完善学生的史料观, 有利于文化史与政治史、经济史知识的整合, 有利于文史知识的整合。

三、价值申述导入法

【案例3】人教版必修Ⅲ模块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投影文字资料: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说, 毫无疑问, 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 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 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 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作用, 那将有损这位非凡人物的荣誉。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 由于毛泽东的逝世, 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教师导读上述文字后讲述:诸如此类对毛主席的评价, 不胜枚举。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剖析】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动机与任务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当学生看重任务的价值时, 就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相反, 如果学生觉得任务没有什么价值, 就会采取逃避的方式, 不会真正付出努力。案例3通过引用名人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的重要价值,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吸引学生自发地参与学习, 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四、先行组织导入法

【案例4】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教师讲述: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狭义上主要指政体, 即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宏观上来看, 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制型的政治制度, 国家一切权力掌握在一少部分人或个别人手中;一种是民主型政治制度, 国家权力由不同的机构掌握, 采用集体决策方式。中国古代建立的是专制型的政治制度, 西方近代追求的民主政治制度,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建立民主制度的最早尝试。

【案例5】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三单元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师讲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采用代议制和两党制, 成功地探索出了适合于英国国情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权进行了较好的分割。近百年后, 美国建立了联邦政府和相应的政治制度, 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权进行了独特的划分, 这种制度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其原因何在?

【剖析】奥苏贝尔认为, 学习者只有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有效学习, 知识结构才能不断发展。据此, 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即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提供一定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 , 以便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先行组织者分为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是指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一般性的原理或概念, 再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如案例4中教师介绍了“政治制度”这个上位概念, 有利于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学习。比较性组织者是通过提供前后学习内容的异同或联系, 提高两者的可辨别性, 避免容易产生的混淆, 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 如案例5中先介绍已学习的君主立宪制, 既能降低学生学习美国政治制度的难度, 又能使学生掌握英美两国政治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五、观点质疑导入法

【案例6】人教版必修Ⅰ模块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字幕投影, 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对此, 马克思给予了高度关注。1853年他热情地肯定了太平天国: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 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 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但在1862年他却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 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的全部使命, 好像仅仅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显然, 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为什么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 拨开历史的迷雾。

【剖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朱熹说:“学则须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恰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换句话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对于批判性思维而言, 我们希望能让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批判性的态度、特质和倾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以传授教材现成结论为取向, 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想象力被扼杀殆尽。案例6通过讲述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前后不同的评价, 引导学生质疑思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带着批判的精神开始学习新知识。

六、目标期待导入法

【案例7】人教版必修Ⅲ模块第二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欧洲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什么叫启蒙运动, 为什么会发生启蒙运动, 有哪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有哪些重要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西方这段重要的历史。

【剖析】主动地设置目标是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 当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并认为自己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时, 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与学习目标相对的, 是表现目标, 即学习为了取悦老师和同学, 赢得他们的肯定和尊重, 得到社会和群体认可, 表现目标过强, 会干扰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 而不是关注学习的程度和效果。案例7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目标导向, 并能起到介绍性课堂聚集的作用, 还能引导学生学会相关的学习策略, 在学习历史事件时, 知道应该从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着手。

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课堂导入, 会逐渐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反之, 运用多媒体手段, 将现代教学理论融入到课堂导入, 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 设计出形式新颖、内涵科学的课堂导入, 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地发展。

摘要: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新课程背景下, 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采用感官聚焦导入法、文艺鉴赏导入法、价值申述导入法、先行组织导入法、观点质疑导入法和目标期待导入法, 对历史课堂导入进行创新和优化,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导入,创新

参考文献

[1][美]考其克著.伍新春等译.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2.

[3][美]J.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第8篇

一、要注意有效性

每个教师上课都会提问学生, 但有些历史教师备课不够充分, 提出的问题逻辑性不强,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率低下, 这就是一种无效提问。笔者听过《“蒸汽”的力量》这样一节课, 教师给学生3分钟时间阅读课本101页的第1段, 3分钟后提问:“为什么会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学生站起来后把课文照读了一遍。这样的问题没有一点含金量, 答案直接来源于课本, 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到答案。如果教师提供材料: (英国拥有) 很大的, 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 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然后提出问题:请你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个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个因素, 从而促成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这样的问题一出, 立即就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 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概括的能力。这就是有效提问。

二、要注意激趣性

如果教师能在每节课开始的提问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 设计比较新颖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给学生介绍《外交事业的发展》中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时可以总结如下:1.中美关系得到改善。1971年7月, 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 中美建交。2.1972年中日建交。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4.1971年10月25日,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但是, 仅靠这些文字说明, 学生还是很难体会。于是采用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进行介绍,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功。其中在展示《乔的微笑》这幅经典图片时提出问题:“乔冠华为什么会露出如此灿烂的笑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引导, 最终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外交形成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要避免问题单调

传统的课堂提问都是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到教师预设的答案上来, 这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新课程倡导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但更要留更多提问机会给学生, 让学生向教师提问, 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畅所欲言。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之后, 可以组织一个辩论赛, 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 辩论的主题为“论拿破仑的功与过”, 让学生课后准备一些必要的资料, 再进行辩论。在辩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对学生在辩论中提出的拿破仑到底是功大还是过大,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 论据充分, 教师都要及时表扬。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

四、问题难度要适当

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去思考, 才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学生的学习也才有动力。而要提难度适中的问题, 教师就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到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例如, 在教学《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 笔者就根据学生的特征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1.中国和英国相隔甚远, 英国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中国来发动战争?2.如果当时没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是否会发生?3.如果当时清政府不撤换林则徐, 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学生通过对这些难度适中的问题的思考, 就可以全面掌握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五、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总是围绕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去提问, 那样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 也就可能让没有提问到的学生对学习慢慢失去兴趣。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 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对他们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将课文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技巧 第9篇

如何在历史翻转课堂中进行师生互动,落实翻转课堂的实效,这些都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此浅谈一二。

1. 教师要营造宽松课堂环境,培养学生习惯主动对话

传统的历史教学让学生已经习惯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记笔记,或者被老师喊起来回答指定的问题。学生对于在课堂上主动地互动和对话感到害羞、害怕,或是怕同学的嘲笑,或是畏惧教师的权威,这些极不利于调动师生课堂互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启发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打开学生心扉。

2. 教师要运用情景升华气氛,激发学生自觉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习历史的兴趣,正是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原动力。历史课本中很多激烈的战斗场面、精美的艺术品、动人的音乐作品、美丽的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激发兴趣、熏陶情感的良好素材。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课本素材,或者创设情境,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其知识面,又能收到德育、智育与美育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以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3. 教师要提供互动交流机会,教会学生合作对话

在翻转课堂中,师生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构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教会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群体。

4. 教师要及时正确评价反馈,肯定学生互动成果

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若没有及时的点评和反馈,不仅对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一种打击,对教学内容也失去及时巩固的意义。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等方面,评价真正起到了反馈、矫正和激励的作用。在互动过程中除了注意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肯定外,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动向教师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主动发展的品质,更注意学生自己对自己评价,学会自我反思。此外教师在评价反馈中应该更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对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错误答案,总是给予充分肯定的积极评价,在课堂互动中的质疑和问题生成才是翻转课堂的精髓。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第10篇

⑴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⑵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

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⑶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α=β=45°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⑷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⑸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三垂线定理”的教学,教师直接板书课题,然后针对课题逐字分析:“三垂线”三个字告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教师边画图边从图中抽象出三条直线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⑹类比导入法(同中求异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⑺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例如学习?“等差數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①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_______;

②前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_________;

③前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小题,若第一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2、3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了,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有机热载体锅炉论文下一篇:生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