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患者范文

2024-06-12

眩晕患者范文(精选10篇)

眩晕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2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300例。

1.2 方法

记录所有收集病例的人口学数据和病因。依照国内外诊断标准进行病因分析诊断, 具体分类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精神性眩晕、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及混合/其他/不明原因性眩晕五大类。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眩晕患者的人口学特点

300例眩晕患者中, 男106例 (35.33%) , 女194例 (64.67%) , 男:女=1:1.83, 性别比在病因分布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52, P<0.05) , 这种差异性在精神性眩晕患者中比较明显, 其男女比为1:2.46 (χ2=10.302, P<0.01) 。年龄在20~92岁, 平均年龄52岁, 20~65岁年龄段发病最多, 共188例 (62.67%) , 各年龄段病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57, P=0.000) ;在各年龄段, BPPV所占的比例都最高, 而PCI在高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χ2=50.225, P=0000) 。

2.2 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

300例眩晕患者中, 前庭性眩晕225例 (75%) ,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占60例 (20%) , 前庭周围性眩晕180例 (60%) , 前庭中枢性眩晕45例 (15%) , 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PPV) 、前庭神经炎 (VN) 、梅尼埃病 (MD) 、精神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 (MV) 、后循环缺血 (PCI) 、系统性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分别占30%、15%、10%、15%、9%、5%、5%。他们共占眩晕病因的89%。其他前庭周围性眩晕15例, 包括迷路炎5例、外淋巴瘘1例、晕动病4例、突发性耳聋3例、迷路卒中2例。其他前庭中枢性眩晕病例3例, 包括小脑出血2例、颞叶癫痫1例。系统性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15例, 包括贫血5例、晕厥前3例、血压不稳4例、青光眼2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例。混合/其他/不明原因性眩晕15例, 占5%, 其中2例为颈性眩晕。见表1。

3 讨论

基于眩晕病因的多样性和诊断的复杂性, 只有深入掌握眩晕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才能准确地做出诊治。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 是患者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运动幻觉[3]。眩晕分为真性与假性眩晕。真性眩晕又称前庭性眩晕是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一种客观并不存在的自身或外物的运动幻觉。假性眩晕又称非前庭性眩晕是指是自身不稳感, 倾倒、头重脚轻、晕厥前等主观感觉。眼源性、本体觉性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均是假性眩晕[4]。依据病变部位不同, 真性眩晕又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初步诊断时首先区别前庭性还是非前庭性眩晕, 若为前庭性应鉴别周围性和中枢性, 最后结合各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而确诊。眩晕治疗中前庭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神经递质而发挥作用, 但若时间过长, 会抑制中枢代偿机制的建立, 故前庭抑制剂不适合用于前庭功能永久损害的患者, 且当患者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应停用, 并应开始康复治疗。前庭康复锻炼:主要针对因前庭功能低下或前庭功能丧失而出现平衡障碍的患者, 这些平衡障碍往往持续了较长时间, 常规药物治疗无效[5]。

该研究显示, 临床中以BPPV、VN、MD, 精神性眩晕, MV、PCI及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发病率较高, 这为眩晕病因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各个年龄段以BPPV发病率最高, Halmagyi GM[6]研究提示其有较高发病率, 因此对BPPV深入全面的了解非常重要。PCI在高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这与高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精神性眩晕在眩晕病因中占15%, 与国外相关研究相似[7], 其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女性情绪不稳的心理特性有关, 更易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8]。

参考文献

[1]T.Lempert and H.Neuhauser.Epidemiology of vertigo, migraine and vestibular migraine[J].Journal of Neurology, 2009, 256 (3) :333-338.

[2]Ramakrishna J.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lateral posterior canal oc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ase report series[J].Otol Ne urotol, 2012, 33 (4) :640-642.

[3]Neuhauser HK.Epidemiology of vertigo[J].Curr Opin Neurol, 2007, 20 (1) :40-46.

[4]董万利.正确认识和诊治眩晕类疾病[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9, 6 (1) :46-56.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5) :372-373.

[6]Halmagyi G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igo[J].Clin Med, 2005, 5 (2) :159.

[7]Grunfeld EA.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mong neurology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identifiable vestibular lesions[J].Int J Audio, 2003, 42:161-165.

眩晕患者 第2篇

【关键词】 眩晕、辨证、辨病、天麻

【中图分类号】 R255.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71-02

眩晕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在门诊患者中,被列为常见症状的第3位。从西医学来讲,眩晕是空间位置觉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1],即“真性眩晕”。眩晕可以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按引起眩晕的病变部位分类有内耳性眩晕、脑性眩晕、颈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等。眩晕多为患者就诊时的主诉,而引起眩晕的疾病却非常复杂,包括外耳道病变,如耵聍压迫、异物阻塞等;中耳病变,如中耳炎、鼓膜内陷或钙化、耳咽鼓管阻塞等;内耳病变,如迷路炎症、外伤、变态反应或中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壶腹嵴耳石病、运动病、位置性眩晕以及内耳感染等。脑血管病引起的眩晕较常见,包括迷路血管卒中、脑干及小脑的出血或缺血性病变、椎基底动脉缺血。其它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压过高或过低等也会引起眩晕。颈部病变如颈椎动脉受压、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病变刺激也可诱发眩晕。其它如肿瘤、颅脑外伤等均可以表现为眩晕。因此,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必须与西医的疾病诊断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我于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针对40例眩晕病人运用辨证结合辨病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中医科门诊眩晕患者40例,年龄9-71岁。其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分布为:9-29岁12例,30-39岁13例,40-49岁5例,50-59岁6例,60岁以上4例。临床表现均为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位置变化,属真性眩晕。

1.2 方法

1.2.1 明确西医诊断:了解诱发因素,与体位关系,合并的相关疾病。完善前庭功能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耳蜗电图、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颞骨高分辨CT、颅脑CT或MRI、MRA、TCD、EEG,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请本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及神经内科检查确认西医诊断。纳入的40例患者均明确西医诊断,其中梅尼埃病4例,壶腹嵴耳石病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10例,颈椎动脉受压11例,高血压病3例,低血压4例,肿瘤1例。病程最短4天,最长13年。

1.2.2 中医辨证治疗:对西医疾病确诊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肾精亏虚、清阳不升、脾虚水停、肝血失荣、肝阳上亢、痰蒙清窍、瘀血阻络等7个证型。按以下方法辨证和治疗,3个月为1疗程。方药如下:

肾精亏虚:眩晕久发不愈,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见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见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用炒山药30g、熟地20g、炙首乌30g、天麻20g、山茱萸10g、鹿角胶5g、龟板胶5g、怀牛膝15g、五味子5g、炙甘草10g加减。

清阳不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或多于上午8-10时发作。面色咣白,心悸少寐,自汗盗汗,神疲懒言,纳少腹胀,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方用:黄芪30g、党参20g、当归15g、川芎15g、柴胡15g、升麻10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葱白10g、甘草10g。

脾虚水停:眩晕伴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苔白滑,脉濡。方用:太子参20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茯苓15g、防风10g、茺蔚子15g、车前子10g、佩兰10g、石菖蒲10g、甘草10g。

肝血失荣:眩晕伴面色萎黄,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神疲,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方用:熟地30g、当归20g、白芍15g、川芎15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炙首乌30g、天麻15g、炙甘草10g。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肢体或震颤发麻,舌红,脉弦或数。方用:代赭石30g、石决明30g、天麻20g、决明子15g、钩藤20g、刺蒺蔾20g、夏枯草20g、栀子10g、甘草10g。

痰蒙清窍: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脉滑。方用:半夏15g、炒白术20g、天麻20g、南星10g、陈皮10g、石菖蒲10g、远志15g、甘草10g。

瘀血阻络: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失眠健忘,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方用: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5g、当归20g、熟地15g、川芎20g、天麻15g、甘草10g。

1.2.3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及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疗效标准制订。痊愈: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相关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2 结果

经过明确西医诊断,所观察的40例患中梅尼埃病4例,壶腹嵴耳石病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10例,颈椎动脉受压11例,高血压病3例,低血压4例,肿瘤1例。各病种发生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

对各病种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按病种以主要证型分类如表2所示。

明确中医辨证后,按主方随证加减治疗一疗程后疗效如表3所示。总有效率为86.36%

3 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而引起眩晕的病种很多,非常复杂,主要是由耳科疾病引起,除此之外,与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骨科、妇产科及精神病科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单纯从中医辨证角度治疗眩晕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误诊或漏诊,导致延误病情。本文用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眩晕患者明确西医诊断,并准确辨证,对40例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据研究,眩晕的发生率約在5‰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4]。本文观察的40例患者从9岁至71岁均有。2003年4月全国(重庆)眩晕会议将眩晕分为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性眩晕和颈性眩晕4大类。其中以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等为最常见诱因[5]。本文所涉及患者中有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病人总数的25%,11例颈椎病,占病人总数的27.5%,为最主要的两类病因。从年龄分布来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明显的年轻化,均在39岁以下。通过调查这类病人的职业发现,该类病人多为电子厂工人或伏案工作者。这些患者生活起居不规律,缺少必要的运动。

从辨证分型来看,痰蒙清窍、瘀血阻络证型病人居多。其次是肝阳上亢和清阳不升,说明风、痰、瘀、虚为昡晕的主要病机。《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又《丹溪心法·头眩》指出“无痰不作眩”。而《医学心悟》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眩晕。通过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动脉受压等导致瘀血成为重要病机。从所涉及脏腑来看,肝、脾、肾为主要受累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

从治疗效果来看,只要辨证准确,中药组方对各种类型的眩晕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天麻的运用,对各种证型的眩晕都有良好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天麻“治风虚眩晕”。现代研究表明,天麻素对动脉血管平滑肌收缩有松驰和解痉作用[6],使颈动脉血流量增加[7],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供血不足,使内耳淋巴压力降低,迅速消除眩晕症状,能增加耐缺氧的能力[8],并有镇静作用[9],从而消除精神紧张等。

由此可见,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可以更准确的把握病机,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铤.眩晕概述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0-49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2002:60.

[4]关秀萍.国人眩晕症的病因及治疗综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8):755-757.

[5]孔繁元,粟秀初,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说明之一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95-396,314-317.

[6]姜英彬.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体会[J].中外医疗,2009,4(10):110.

[7]李忠敏.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眩晕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12):2002-2003.

[8]上官稳.眩晕辨证论治之我见[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4-25.

眩晕患者150例临床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科2008年1月到8月住院眩晕患者150例, 其中男性68例, 女性82例, 年龄20~76岁, 平均50岁。

1.2 方法

1.2.1 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眩晕诱发因素、症状特点、持续时间、病程及伴随症状、与体位及活动关系、既往病史。

进行全面神经系统查体, Dix-Hallpike试验, 头颈部CT, 核磁及血管成像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及对症治疗, 观查病情变化及病程。

1.2.2 诊断标准

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1]及《实用神经病学》[2], 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为:迅速改变的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 持续时间不足1min, 阶段性发作数日, 数周甚至数年, 可伴轻微头痛, 恐惧, 恶心及不稳定感等症状;DixHallpike试验可引出特征性眼震或眩晕;一般无听力异常或耳部病变, 排除后循环缺血 (PCI) , 后颅窝肿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或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疾病;手法复位治疗有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为: (1) 年龄40岁以上; (2) 有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因; (3) 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耳鸣、出汗等; (4) 核磁血管成像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 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干、小脑、枕叶的出血或梗死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并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

1.2.3

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规范对症, 随防观察疗效及验证诊断、记录、归纳及总结各种疾病的临床特征, 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种疾病间的相关联系及明显差异, 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本组眩晕患者的病因及其所占比例 (表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76例 (50.6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5例 (30%) ;脑梗死10例 (6.67%) ;脑出血5例 (3.33%) ;神经症6例 (4%) ;前庭神经元炎4例 (2.67%) ;美尼尔病3例 (2%) ;小脑肿瘤1例 (0.66%) 。

2.2 几种常见疾病眩晕持续时间比较 (表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神经症, 脑梗死及脑出血几种疾病引起眩晕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3几种常见疾病年龄构成比较 (表3)

3 个年龄组中疾病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 产生旋转, 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临床上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 通过对以上150例眩晕患者临床分析, 结论如下:

本组患者中, 眩晕症最常见的病因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占所有患者的80%, 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根据反复发作史, 眩晕持续时间, Dix-Hallpike试验进行诊断, 表3不同年龄组中眩晕患者者病例及其疾病的构成比 (例) 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好, 缓解率100%, 完全治愈4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 根据头颈部核磁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 表现为椎动脉管腔变细、局限性狭窄、扭曲或折角、甚至闭塞, 多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脑梗死及脑出血以小脑病变为主, 有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头CT及核磁检查明确诊断, 神经症多有精神诱因或与情绪有关, 伴焦虑、抑郁及胸闷、四肢无力等周身驱体表现, 美尼尔病多伴有波动性耳鸣, 耳聋, 患耳及患者头部胀满感。前庭神经元炎病前1~2周多有病毒感染诱因。

从眩晕的持续时间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眩晕持续时间短, 通常为数秒到1min, 患者主诉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者多为患者头部位置轻度变动导致眩晕反复发作所误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以1~3d常见;脑梗死及脑出血多持续数日。神经症患者时间不规律。受关注时发作频繁且持续时间长。以上几种疾病在眩晕持续时间上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对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明显意义。

从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20~40岁年组发病率高, 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病率极低, 因此推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本年龄组主要病因。40-55岁年龄组良性阵发生位置性眩晕比例有所下降, 但仍为主要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比例上升。55岁以上年龄组中, 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率最高为, 主要病因。脑梗死及脑出血为次要病因。神经症则以20~55年龄组为主。不同年龄组几种疾病的构成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眩晕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可见, 引起眩晕的病因复杂, 病情变化快, 为明确临床诊断, 首先必须详细并且有针对性地完整采集病史, 特别是对眩晕的特点及伴随症状, 其次是全面的神经系统查体及特异性实验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提高确诊率, 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以眩晕为主诉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因及各种疾病临床特点。方法对以眩晕为主诉住院患者150例, 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 头颈部CT.核磁及血管成像等辅助检查结果, 分析病因及病程特点。结果150例患者临床诊断及其所占比例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76例 (50.6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5例 (30%) ;脑梗死10例 (6.67%) ;脑出血5例 (3.33%) ;神经症6例 (4%) ;前庭神经元炎4例 (2.67%) ;美尼尔病3例 (2%) ;小脑肿瘤1例 (0.66%) 。各种疾病的患者发病年龄及持续时间差异明显。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眩晕症的主要病因, 导致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各种疾病有特征性症状及体征, 通过发病年龄, 诱因及特异性辅助检查可鉴别。

关键词:眩晕,病因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03-210.

眩晕问题解答 第4篇

俞丽云教授:低血压也会引起眩晕,此类眩晕是属于非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一种。例如体位性低血压,卧位、坐位、站位的血压可以相差30~40mmHg,从卧位至站位,或从坐位至站位可引起血压的骤减而出现头晕;还有一种称排尿性头晕,有时甚至出现昏厥,这是由于迷走性反射,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产生暂性脑供血不足。高血压的病人,服降压药物太多,太重,或者是并非治高血压的某些药物但有些降压作用,也可引起头晕;有人长期处在正常范围的低值血压,一旦有某些因素的加入,即会引起头晕、眼花等症状,因此要详细寻找造成头晕的低血压的原因。

问:心脏病会引起眩晕吗?

许继平教授:是的,心脏病会引起眩晕。因为大脑的充足血液供应首先要依赖于心腔内的血液有力的泵出,如果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大脑的需要,人体就会因脑部缺血缺氧而感到头晕。为此,可以下这样一个定义:“凡是能够引起心脏排血量减少的心脏疾病必然会引发头晕”。最常引发头晕的心脏疾病是心律失常,即人们感觉脉搏跳动紊乱;其次是心脏结构异常,如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这两个瓣膜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心脏泵出的血流量,所以很易引起头晕;再其次是心肌收缩无力,即医生说的心衰,特别是慢性心衰头晕更为明显。

问:性生活会不会诱发眩晕?

许继平教授:性生活时可以诱发头晕,其原因是性生活时,特别是性高潮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周围小血管收缩,使脑部血液供应短时间内减少。所以个别人在性生活的亢奋期可出现头脑空空和虚幻的感觉,但是这种一过性的生理现象很快会被调整过来,而无任何不适感。但是,如果一个人有潜在的病变时,则可加剧这种现象,例如心脏疾病、贫血和高血压等等。所以对患有某些疾病或身体疲劳时应节制性生活的发生。

问:晕车是不是眩晕症?

俞丽云教授:晕车是属前庭系统性眩晕症。由于内耳迷路末俏感受器、半规管中的囊腹嵴受内淋巴的流动接受角加速度的刺激,冲动沿前庭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调节机体的平衡,在正常情况下,前庭器官的活动很少为人们所感受,当前庭器(包括其中枢)受到较大刺激或病理性损害时,前庭感受的刺激与来自肌肉、关节的本体觉、视觉感受器的关于空间定向的冲动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眩晕,亦即晕车、晕船等。但每个人对加速、减速等刺激的耐受有所差别,并且还可通过多种运动锻炼会慢慢适应,而不感到眩晕。

问:眩晕与高血压有什么关系?

俞丽云教授:眩晕与高血压之间也有相互关系。高血压也可引起眩晕。高血压病人,一般伴有全身血管的动脉硬化,也是引起脑动脉的粥样斑块的形成,造成血管内壁的增厚,血管的狭窄,产生供血不足等,而脑供血不足是引起眩晕比较常见的原因。因此预防高血压,预防动脉硬化是很值得重视的课题。

问:突然发生的耳聋和眩晕说明什么?

李克勇教授:人体内耳由前庭和耳蜗组成,前者感觉人体的加速度运动,后者感受声音。当前庭受损时出现虚幻的运动感觉——眩晕,耳蜗受损时出现耳聋。当眩晕和耳聋同时出现时意味着病变涉及整个内耳。临床上这种情况多见于以下疾病。1.突发性聋:突发性聋常造成一侧耳听力严重下降,有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这种情况往往提示病变严重,预后不佳,听力难以恢复。2.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最常见的症状是耳聋和眩晕,这种耳聋常常是缓慢发生的。但有一些可以表现为突然耳聋,如瘤内出血,瘤体突然增大,压迫听神经等情况。3.内耳炎症:迷路炎常迅速波及前庭和耳蜗,引起突发耳聋和眩晕。4.内耳外伤:颅脑外伤、颞骨骨折、迷路震荡均可引起突然耳聋和眩晕。另外有一些少见的疾病,如内耳动脉圈塞、供血不足等都可引起耳聋和眩晕。

问:梅尼埃病有没有遗传?

李克勇教授:梅尼埃病的病因目前公认的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械阻塞内淋巴吸收障碍和变态反应三大学说。至于是否有遗传性目前尚未有定论。最近有人发现该病有家族性,有人调查一个21人的家族有6人发病,并且这6人基因也有异常。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日见增多,逐渐深入,估计3~5年内应该有一个结论。

问:哪些中药可以抗眩晕?

基层150例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3月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住院患者共150例,男60例,女90例;年龄30~85岁,平均58.2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84.4%。所选病例常规头颅CT,颈椎片,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及血生化检查。以粟秀初的《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1]作为诊断及治疗的标准,有多种病因的以主导作用的病因作为诊断;与董万利的《正确认识和诊治眩晕类疾病》报道的病因百分比作对比[2],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伴随症状及体征

恶心、呕吐及行走不稳147例,高血压57例,颈椎病48例,脑梗死6例,冠心病7例,高血脂10例,糖尿病5例,异常神经体征10例,耳鸣、耳聋10例,眼球震颤43例。

2.2 检查结果

CT异常8例,腔隙性脑梗死4例,陈旧性脑梗死2例,都不是小脑及脑干损害的责任病灶,小脑出血2例,颈椎片异常48例,包括曲度改变,退行性变及骨质增生,50岁以上的占92%。TCD异常85例,包括血流速度减慢、增快及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41例,50岁以上的占84%。CT异常率低,颈椎片及TCD在50岁以上阳性率高。

2.3 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7例,脑梗死6例,小脑出血2例,颈椎病25例,引起中枢性眩晕共90例(60%),与董万利报道的不足2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梅尼埃病1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6例(4%),与董万利报道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45%~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病5例,其他原因的眩晕32例。

3 讨论

占医院住院及急诊眩晕患者一半左右的BPPV并不为大家熟悉,易造成误诊误治。此病在我院诊断率低至4%,与国内相关研究有较大的差距,与我院对此病认识不足有关。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诊断不需要影像学的支持,Dix-Hallpike试验是诊断BPPV的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很高的操作方法。治疗上以Epley手法复位为主,70%~95%的患者一次复位即可获得成功,再次应用仍有效。可药物治疗,但不应作为首选方法,BPPV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基层推广。

中枢性眩晕占眩晕的15%~20%,在我院大部分都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占总数的38%,把不明原因的眩晕均归为此类疾病,李焰生教授[3]已经指出了我国目前VBI诊治的混乱状态,指出必须伴有眩晕以外的脑干、小脑及长束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的异常,指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不清,诊断太乱,现在已很少见这种诊断[4]。日本的一项社区医院前瞻性统计结果显示血管源性的仅占6%。单纯眩晕很少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疾病引起,故诊断中枢性眩晕应积极寻找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动脉粥样化的证据,积极寻找脑血管病变的证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是首选及重要的检查方法。头颅CT能够诊断大多数的脑出血、小脑及脑干的较大的梗死,但通常不能显示眩晕患者缺血的责任病灶,诊断有限。故基层发现协调运动异常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很重要,且应辨清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还是缺血,不能全都归于VBI。

我院眩晕患者中颈椎检查异常都诊断为颈椎病占到了32%,作为VBI的第二诊断占到了一半。从颈椎应力学角度来看,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导致供血不足的情况是很少见的,50岁以上的人群在颈椎X线检查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因此,在临床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需要寻找血管受压的椎动脉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的证据,且应与其临床症状相一致。TCD最重要的诊断性发现是头侧向转动时,睫状后动脉(PCA)血流速度暂时性降低,头转回中立位时,流速回升。此类现象在基层TCD检查中很难发现。基层医院老年患者TCD异常率高(都不是以上现象),故TCD的诊断支持很有限,加上颈椎病的高发现率,眩晕的原因都归到了VBI与颈椎病。显然颈椎病不是眩晕的主要原因。头昏的老年患者颈椎X线检查异常不要轻易诊断为颈椎病及椎动脉受压引起的颈性眩晕。眩晕能由椎体不稳、压迫交感神经引起,但很少见且表现复杂。

诊断高血压病与比较笼统的眩晕症实际上是基层医院的无奈之举,缺乏DSA、MRA、电测听及耳鼻喉科的支持,常规CT检查常常不能显示缺血的责任病灶,只能过分依赖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的颈椎X线及TCD,故诊断的随意性及模糊性比较大,不能作出准确的病因诊断。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周围性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占所有眩晕的80%~85%,BPPV占到一半,在基层大部分都误诊为VBI、颈椎病及眩晕症;耳源性眩晕大部分为梅尼埃病;中枢性眩晕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单纯性眩晕更少见;正确认识眩晕患者的病因,减少误诊及误治。

摘要:目的:分析眩晕患者的病因,提高对眩晕患者的诊断认识。方法:选择我院150例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与国内相关研究作对比。结果:与董万利的《正确认识和诊治眩晕类疾病》报道的病因百分比有很大差别。结论: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我院大部分病因归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应正确认识眩晕患者的病因以减少误诊及误治。

关键词: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

参考文献

[1]粟秀初,孔繁元,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4):314.

[2]董万利.正确认识和诊治眩晕类疾病[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46-56.

[3]李焰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过时了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4):209-212.

眩晕患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56.37±2.58)岁;病程3 h~4 d,平均(1.24±0.57)d;合并高血压12例,颈椎病11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4例。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57.16±2.18)岁;病程3 h~6 d,平均(1.33±0.42)d;合并高血压11例,颈椎病10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患者临床病症以眩晕为主,且发作时伴随四肢无力,四肢不灵活等,同时出现吞咽障碍、视力模糊等。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其中对眩晕的诊断以风阳上扰证确诊,风阳上扰证则包括眩晕耳鸣、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苔黄、脉弦滑等。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且治疗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肝、肾、心、肺、造血功能异常或合并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对药物治疗过敏的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496)治疗,30 mg/片,1片/次,3次/d。观察组则在尼莫地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协定方眩晕停治疗,基础组方为,葛根5 g,川牛膝、泽泻、甘草各10 g,黄精、天麻各12 g,钩藤、法半夏、当归、红花、黄芪各15 g,丹参20 g,磁石及珍珠母各30 g。若患者痰瘀明显,可加竹茹10 g,瓜蒌12 g;若患者存在恶心呕吐等症状,加生姜15 g,旋覆花12 g;若患者肢体麻木严重,加桑枝、桂枝各10 g;若患者失眠、心悸严重,加酸枣仁、远志及朱茯神各10 g。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眩晕症状进行评分,分为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四方面,每方面评分共3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反之,越轻;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3 ml肘静脉血,采用肝素抗凝后,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采用超声设备对患者头部血流速度进行分析,包括LVA(左侧椎动脉)、RVA(右侧椎动脉)、BA(基底动脉)。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眩晕症状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流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A、RVA及BA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cm/s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眩晕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在闭目数分钟后便可缓解,病情严重者则出现胸闷呕吐、头重昏沉,甚至昏倒等[5,6]。因此,对于该病症患者,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有助于减轻眩晕症状,降低疾病发作频率。

在中医学内,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归结为“眩晕”病症范畴,认为由于患者受到瘀、痰、风、火、虚、外感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而导致该病症的发生。临床上在采用中医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肝益肾、祛风化痰为主[7]。协定方眩晕停药方中包括葛根、川牛膝、泽泻、甘草、黄精、天麻、钩藤、法半夏、当归、红花、黄芪、丹参、磁石及珍珠母,其中葛根具有解肌热、清风寒、止烦渴的功效;泽泻则可利湿消浊;钩藤用于清热平肝;法半夏有助于患者平燥化痰;磁石具有安神、平喘、聪耳明目的功效;天麻则可祛风通络、平肝潜阳,作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有助于中枢的抑制;黄精、甘草、黄芪可帮助患者补益固本,同时健脾益肾;川牛膝、当归、红花、丹参则可以疏通患者的经络,驱散瘀血,使血液活动起来,促进血液的流通[8]。组方中诸药合用,有助于祛湿祛瘀,疏通脉络,补气固本,使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较好的缓解。

本研究分析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指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LVA、RVA及BA流速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协定方眩晕停在治疗该病症时,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流量,降低机体内的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具有较好的解聚降黏的作用。一旦血液高凝状态解除,患者体内血流速度加快,大大降低了血栓形成的概率,进而减轻患者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由此可见,协定方眩晕停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提高血流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协定方眩晕停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同时加快血流速度,降低脑部血栓形成的概率,缓解临床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协定方眩晕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及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且胀、易怒、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LVA、RVA及BA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定方眩晕停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同时加快血流速度,降低脑部血栓形成的概率,缓解临床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眩晕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李华,谢勇,郭耀良,等.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303-304.

[2]吴文刚,玛丽安,潘军英,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85-87.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2):37.

[5]黄琰.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气虚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7):972-975.

[6]吴冰.参芪四虫汤联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0):92-95.

[7]戴晓瑛,王乃权.温针灸结合正骨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型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6):704-705.

眩晕患者 第7篇

1 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夏老认为造成内耳性眩晕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不同: (1) 外感所致的内耳性眩晕为外感之邪侵袭人体, 头为诸阳之会, 耳目为清空之窍, 外感之邪侵袭头与耳目, 则易发眩晕。 (2) 内伤所致的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其病理变化又有风、痰、虚、瘀四个方面, 具体阐述如下: (1) 风《内径》中记载“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提出眩晕多属肝, 肝喜条达恶抑郁, 肝体阴而用阳, 若情志不畅或恼怒太过, 耗损肝阴, 肝阳化风易上扰头目而作眩晕。 (2) 痰《丹溪新法》提出“无痰不作眩”, 主张以“治痰为先”。脾为生痰之器, 若饮食不节或忧思劳倦伤脾, 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 积聚成痰, 痰阻头目清窍则发作眩晕。 (3) 虚。《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 主张以“治虚为先”。肾为先天之本, 若先天不足或劳欲过度, 均可导致肾精亏耗, 生髓不足, 髓不能上充于脑而发作眩晕。 (4) 瘀。头脑外伤, 瘀血停留, 阻滞血脉, 血脉运行不畅, 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脑而发为眩晕。

2 本病的治疗

夏老临床上治疗内耳性眩晕常用汤剂口服治疗, 配以针灸, 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 (1) 当患者头晕目眩, 泛泛欲呕, 头痛, 身热汗出, 上气喘逆, 舌苔薄白, 脉浮。证属外感之邪上扰时, 予以羌活防风汤加减, 药物组成有羌活15 g, 独活15 g, 柴胡10 g, 前胡10 g, 防风15 g, 荆芥10 g, 川芎10 g, 甘草6 g。针刺百会, 风池, 太阳, 列缺, 合谷, 大椎针刺以泻法为主。 (2) 当患者头晕头痛目眩, 泛泛欲呕, 耳鸣, 急躁易怒, 口苦多梦, 舌红苔黄, 脉弦。证属肝阳化风时, 予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有天麻10 g, 钩藤12 g (后下) , 石决明20 g (先煎) , 栀子9 g, 黄芩6 g, 牛膝10 g, 杜仲10 g, 益母草10 g, 桑寄生10 g, 夜交藤10 g, 茯神10 g。针刺风池, 章门, 日月, 肝俞, 行间, 侠溪, 翳风, 太阳, 百会, 列缺针刺以泻法为主。 (3) 当患者头晕目眩, 泛泛欲呕, 头重如裹, 胸闷恶心, 神疲困倦, 舌胖苔白腻, 脉濡滑。证属痰浊中阻时, 予以二陈平胃散加减, 药物组成有苍术20 g, 厚朴15 g, 陈皮10 g, 炙甘草6 g, 半夏10 g, 茯苓15 g, 新生姜3片, 大枣3枚。针刺内关, 头维, 阴陵泉, 丰隆, 中脘, 百会, 风池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 (4) 当患者头晕目眩, 耳鸣, 泛泛欲呕, 腰膝酸软, 遗精或月经量少, 舌淡, 脉沉细。证属肾精亏损时, 予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有熟地15 g, 山茱萸15 g, 山药15 g, 泽泻10 g, 茯苓10 g, 丹皮10 g。针刺百会, 风池, 足三里, 悬钟, 肾俞, 太溪, 针刺以补法为主。 (5) 当患者头晕头痛目眩, 泛泛欲呕, 耳聋, 脱发, 面色青紫, 舌紫有瘀点, 脉涩。证属瘀阻脑络时, 予以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有赤芍15 g, 川芎15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老葱3根, 新姜9 g, 乳香6 g, 没药6 g, 大枣7枚。针刺阿是穴, 百会, 风池, 太阳, 膈俞, 内关, 血海, 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

3 医案精选

案例一:包某, 男, 46岁, 海安县花庄乡人。1953年夏天, 由家人前来曲南区联合诊所, 请夏治平出诊, 夏至病家, 见患者双目闭合, 卧于床上。自觉床在旋转欲倾, 泛恶, 开目则见物体皆向右旋转, 立即欲吐, 头不能动, 动则症状加重, 对答清楚。言:“此病5年前生过, 当时症状和现在一样, 但多了发热, 呕吐, 眩晕也比现在厉害, 经黄子丹先生用中药治愈, 现在又发生了, 得知您是黄先生的学生, 距我家又近, 故请您来医治”, 当即为之诊脉, 双手脉均弦, 再看舌头, 舌质红, 苔黄。夏考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从中医观点看, 此眩晕病当属肝阳化风, 于是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 g, 钩藤12 g (后下) , 石决明20 g (先煎) , 栀子9 g, 黄芩6 g, 牛膝10 g, 杜仲10 g, 益母草10 g, 桑寄生10 g, 夜交藤10 g, 茯神10 g, 法半夏10 g、鲜生姜3片。针刺风池, 章门, 日月, 肝俞, 行间, 侠溪, 翳风, 太阳, 百会, 列缺针刺以泻法为主, 1周而愈。

案例二:郭某, 女, 31岁, 海安县章郭乡人。1987年夏天来海安县中医院门诊, 患者经常头晕目眩, 如坐舟车, 泛泛欲呕, 头重如裹, 胸闷恶心, 神疲困倦, 为时已1年有余, 时好时坏。夏治平为之诊治见舌胖苔白腻, 脉濡滑。夏考虑“无痰不作眩”, 从中医观点看, 此眩晕病当属痰浊中阻, 予以二陈平胃散加减, 药物组成有苍术15 g, 厚朴15 g, 陈皮10 g, 炙甘草6 g, 半夏10 g, 茯苓15 g, 新生姜3片, 大枣3枚。针刺内关, 头维, 阴陵泉, 丰隆, 中脘, 百会, 风驰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3周而愈。

案例三:钱某, 男, 32岁, 海安县南屏乡人, 在海南岛工作。因患病特回海安就医。1998年春来海安县中医院门诊。患者经常头晕目眩, 如坐舟车, 有时视物旋转, 腰膝酸软, 遗精, 为时已月余。夏治平为之诊治, 见脉较细而乏力, 舌质淡而不华, 苔薄白。在听过患者述说后, 夏问:“在静坐或平卧时可有眩晕感”, 答说:“照样有”。夏考虑从中医观点看, “无虚不作眩”此眩晕病当属肾精亏损。予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有熟地15 g, 山茱萸15 g, 山药15 g, 泽泻10 g, 茯苓10 g, 丹皮10 g。针刺百会, 风池, 足三里, 悬钟, 肾俞, 太溪, 针刺以补法为主连续治疗3周而愈。

案例四:汪某, 女, 35岁, 农民, 住海安县王垛乡钱庄村。2003年冬来海安县中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几月前在田间劳作, 不小心摔伤头部, 当时来医院查头颅CT示:头颅未见明显异常。汪某未作任何治疗回家了。近日来汪某感觉头痛目眩, 视物旋转, 掉发较多, 耳朵听力下降, 夏治平为之诊治, 见其面色青紫, 舌紫有瘀点, 脉涩。夏考虑患者曾有头部摔伤史, 从中医观点看, 此眩晕病当属瘀阻脑络, 予以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有赤芍15 g, 川芎15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老葱3根, 新姜9 g, 乳香6 g, 没药6 g, 大枣7枚。针刺阿是穴, 百会, 风池, 太阳, 列缺, 膈俞, 内关, 血海, 针刺以平补平泻为主连续治疗4周而愈。

眩晕患者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6月~2009年6月收治院内急救眩晕症患者645例, 其中, 男544例, 女101例;年龄18~85岁, 平均58.5岁;18~39岁205例, 40~60岁339例, >60岁101例。所有患者病程4个月~5年, 平均13.5个月。所有患者都经过全面神经系统查体, Dix·Hallpike试验, 血、尿常规、血糖、血脂化验, 部分患者行心电图、前庭功能、脑电图、颈椎X线片、颈部超声、头颅CT及颈椎CT等的检查。

2 结果

2.1 眩晕分类及构成

645例患者经全面检查和治疗后, 神经源性眩晕365例, 占总数的56.58%;耳源性眩晕129例, 占总数的20.00%;全身性疾病性眩晕151例, 占总数的23.41%。具体见表1。

2.2 645例眩晕患者眩晕分类与发病年龄的关系

645例眩晕患者眩晕分类与发病年龄进行了比较分析, 其眩晕分类与年龄的关系见表2。

3 讨论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的景物在旋转、摇晃、移动或感觉头昏、头重脚轻、自身倾倒感、不敢睁眼等临床症状[3,4], 是大脑皮质的一种自我感觉, 乃个体对自身所处空间位置关系的感觉失常, 对自身平衡觉体会错误, 引发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虚假运动感觉, 因而是一种关于人体与环境空间关系的错觉和运动幻觉[5], 看到或感觉到并不存在的运动。

通过对本组645例眩晕患者经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分类, 神经源性眩晕365例, 占总数的56.58%;耳源性眩晕129例, 占总数20%;全身性疾病性眩晕151例, 占总数的23.41%。18~39岁眩晕患者主要引起的疾病为耳源性眩晕159例, 40~60岁、>60岁主要是神经源性眩晕分别为279例和50例, 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 全身性疾病性眩晕发病人数逐渐增加, 耳源性眩晕主要发生在中青年[6]。

观察到急诊院内急救的眩晕患者多为神经系统的急症, 占总数的56.58%;而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的患者占总数的23.41%;耳源性眩晕发病比例较小, 仅占20.00%。表明急诊院内急救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引起医生高度重视神经系统检查和进行全身疾病的判断, 不要因为眩晕症状而忽视其他疾病, 特别对年龄>40岁的患者应严格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应的伴随症状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 明确诊断, 以免造成误诊和误治。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55.

[2]张一龙, 戴晓莉, 卢小强, 等.颈性眩晕的诊治研究[J].医学综述, 2008, 14 (15) :2380.

[3]戴春富, 张国明, 张茹, 等.小剂量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眩晕的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4) :151.

[4]余宜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9) :95-96.

[5]史玉泉, 周考达.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487.

眩晕背后的隐情 第9篇

“每天早上起床,得闭着眼睛一点点来,起码要眩晕3次才能坐起来。”谭女士说,不仅起床时眩晕,躺在床上翻身时也晕,坐在沙发上晕、站起来也晕……,每次眩晕都莫名其妙到来,天旋地转,大概十几秒的时间,之后便恢复正常。谭女士跑了3家医院,就是找不到病因到底在哪,有医生说是供血不足,也有说是抑郁症。最后,谭女士决定去大医院找专家看看。专家看完之前检查的片子,让她躺到病床上,头往左歪歪、右歪歪,趴一会再坐起来。“放心吧,这不是什么怪病,也不是肿瘤之类的,是耳石症。”专家的话让谭女士大大松了一口气,但耳石症她还是头一回听说。看她一脸茫然的样子,专家给她上了一堂科普课——

眩晕源于耳石异常流动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耳分化出两个囊,即球囊和椭圆囊,因其结构上有“耳石”故名为“耳石器”,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耳石器内有感觉细胞的聚集区——囊斑,囊斑表面有一层耳石膜,耳石膜上黏附着许多碳酸钙样的结晶,即为耳石。这就像一块蛋糕上涂着奶油,奶油上又洒满巧克力豆一样,这些奶油就如耳石膜,巧克力豆就像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若因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淋巴液里游动,也就有可能进入平素无耳石存在的半规管里面并沉淀下来;当人的头部位置改变时,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这些沉淀的耳石就会随着淋巴液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这种眩晕持续一般较短,发病常与位置变化有关,呈阵发性。因此,“耳石症” 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若因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如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在医院做B超或CT时突发,均有可能是耳石症。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病因仍不清,常见5大因

前面说了,耳石的脱落是因为一些致病因素。那么,有哪些致病因素呢?

目前的研究,对于耳石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其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1)耳石病:耳部组织如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再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三种半规管均可受累,其中后半规管最多。

(2)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

(3)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也可致本病发生。

(4)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5)骨质疏松:国外研究发现,中老年女性耳石症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与本病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

手法复位,疗效较好

眩晕患者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眩晕患者50例, 诊断标准:起病急, 2 min内出现眩晕, 同时有下列1项以上表现: (1) 运动障碍; (2) 感觉障碍; (3) 单眼或一侧视野视力缺失; (4) 平衡失调、眼颤、复视、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2]。所有病例均经TCD检测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急性脑梗塞和出血以及眼、耳和颅内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分为两组。按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以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等综合措施, 以增加脑组织血流量, 改善脑部的微循环[3]。

1.2.2 训练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平衡训练。

即通过对各种体位姿势静态、动态平衡能力的训练, 逐步缩小人体支撑面积, 逐步提高身体重心。首先从睁→闭眼训练, 每次15~20 min, 2次/d, 治疗时间为3周。平衡训练有: (1) 坐姿平衡训练:由静→动态平衡训练, 进行躯干屈伸、左右倾斜及扭转运动, 将偏离稳定位置的幅度由小到大, 而提高平衡控制能力。包括:a.横向式:患者坐位, 治疗师坐于患者一侧, 诱导其躯干向一侧倾斜。b.纵向式:患者坐位, 治疗师坐于患者前方, 诱导其重心逐步前后移动, 消除其身体前移怕摔倒的心理。 (2) 站姿平衡训练:骨盆前→后倾运动, 到单腿站立 (静态) , 过度在平衡板上立位平衡反应训练;康复师协助完成骨盆前后倾运动并使重心在双腿之间移动, 调整其平衡力。训练时注意骨盆前后倾运动时, 双侧膝关节角度不变;重心移动时, 骨盆运动不得中止。坐→立位转换训练, 可降低凳子的高度以增加难度。 (3) 保护性行走训练。在平衡杠内练习向前→后退行走一字步。随后练习突然停步、旋转身体、跨越障碍物、加快步行的速度等, 而提高运动功能稳定性[4]。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采用Berg平衡功能评分, Barthel指数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运动功能稳定性进行评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平衡训练组治疗后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平衡训练能显著提高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 见表1。

3 讨论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多表现平衡功能障碍。目前国内有关眩晕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康复治疗师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身体旋转、四肢移动、躯干协调训练将步行中的下肢负重、支撑迈步、平衡协调三要素有机进行分解和结合起来, 有效地加强眩晕患者下肢的承重及稳定性, 使患者因承重能力、重心转移困难、运动姿势维持困难所致的失衡状态得到调整和修正, 使重心分布对称, 加强运动功能的稳定性, 而提高平衡能力。促进正常运动平衡模式的建立。本文训练组通过3周循序渐进地平衡训练, Berg平衡功能评分、Bathel指数,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因此, 平衡训练可以促进眩晕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

摘要:目的 探讨平衡训练对眩晕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0例眩晕患者, 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按神经科药物治疗, 训练组同时配合平衡功能训练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其运动功能稳定性。结果 训练组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有明显提高。结论 平衡训练可以促进眩晕患者运动功能稳定性的恢复。

关键词:眩晕,平衡训练,运动功能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粟秀初, 孔繁元, 黄如训.有关眩晕诊断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 (012) :705-707.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410.

[3]粟秀初, 孔繁元, 黄如训.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3, 29 (4) :314.

上一篇:语言学习游戏下一篇:励磁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