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沟通艺术论文

2024-07-17

采访的沟通艺术论文(精选8篇)

采访的沟通艺术论文 第1篇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一是对背景资料充分了解, 对更多的相关信息进行延伸。因为采访这种交流活动是面对面进行的, 那么记者就需要对新闻事件的相关背景资料做出充分了解, 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熟悉和研究, 做好准备工作, 这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一种责任心, 也是尊重采访对象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且,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要想对更多的新闻信息进行获取, 除了要单纯地了解之外, 还需要举一反三, 通过目前掌握到的表面信息, 来对一些潜在的未知信息进行了解, 从而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和采访背景, 这样才可以顺利进行采访工作。

二是要明确采访目的, 但是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目的。之所以在众多的社会信息中, 可以有效传播新闻信息, 因为它具备很高的价值, 并且是受众赋予的这些价值, 新闻信息因为有人观看, 有人对其感兴趣, 因此才可以有效地传播。因此, 我们对一条新闻线索获得之后,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的新闻价值, 对它的新闻点进行判断, 对它的价值进行明确, 对舆论导向进行正确的把握, 只有这样, 新闻鲜活性才可以得到提高;并且, 还可以增强新闻采访过程的目的性, 记者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信息,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和采访。

三是要做好采编计划, 有备而行。虽然在新闻采访中, 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 记者需要对其积极地应对, 但是新闻事件并不全部是突发事件, 因此,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需要做好采编计划, 具有一定的采编计划能力。首先, 要对采访环境和采访时间进行确认, 新闻采访是记者对新闻信息和采访对象进行了解的过程, 那么就需要对新闻采访环境进行合理选择, 并且结合采访切入点, 灵活选择采访地点和采访时间, 并且还需要与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工作。其次, 要做好提纲, 事先设计, 因为有瞬息性和不可逆性存在于新闻事件中, 那么在采访之前, 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想好怎么报道, 在这个过程中, 对需要的内容进行明确, 以便接下来更好地提问和获取信息。

2. 现场沟通艺术

一是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发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 因此,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第一印象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 记者对于采访对象就是一种陌生的因素, 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以及活动方式产生影响, 那么采访者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将自己的友善表达出来, 将采访对象的心理防线给打破, 将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 从而更加顺利地进行采访工作。

二是要找到和采访者之间的共同点, 双方的心理距离才可以拉近。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 认同心理是每个人都拥有的, 人们愿意交往的那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点, 比如个人特征、个人品格、个人经历, 这样在语言上才可以有共通点。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打交道的那个人往往是陌生的, 不相识的, 要想将自己需要的信息获取到, 就需要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将双方的共鸣给激发出来, 这样采访对象才可以找到自己和记者之间的接近点。与此同时, 我们在对待采访对象的时候需要足够的真诚, 从而更加顺利地进行各种采访工作, 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是对采访对象的情绪进行调整, 重视交流和引导作用。在采访过程中, 遇到的采访对象可能会不同程度地抵触新闻媒体, 并且很多采访对象不想通过媒体来传播自己的真实情况, 在面对镜头的时候, 部分被采访者还会比较紧张, 从而影响到表达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我们和采访对象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对采访对象的想法、处境和行为进行理解, 将双方的心理距离感消除掉, 这样获取到的素材才最接近于事实真相。

3.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一次成功的电视新闻采访并不是简单的工作, 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 除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外, 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现场沟通艺术, 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促进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和壮大。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我国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针对这些冗杂的社会信息, 就需要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 并且掌握现场沟通艺术, 只有这样, 才可以做出一份成功的新闻报道。本文简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与现场沟通艺术,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现场沟通,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彭丽霞.谈话节目主持人沟通艺术及技巧探析[J].新闻传播, 2011, 2 (11) :123-125.

[2]朱慕华.浅析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与现场沟通艺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10) :87-89.

采访的沟通艺术论文 第2篇

一、活动背景:

伴随着“两会”的隆重召开,很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被提出。为了了解这些议题可能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和广大市民对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就此从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关问题,对镇江市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集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团体,日常生活中一直缺少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尤其是与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交流。如今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感受都处在一个抽象的水平。电子信息学院辩论协会为此构思一项采访活动,使大学生走进社会群体,了解社会中的人情和生活。

二、活动主题

面对面地交流社会,换种心态感受社会

三、活动目的(1)增进采访者和社会的交流,锻炼社团成员的语言交流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和提升,不做“两耳不知窗外事”的书生。

(2)使采访者了解社会生活的辛酸苦辣,增加大学生对社会人情和社会规则的认知,为大学生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3)调查镇江社会发展的舆论,了解社会群众对镇江发展的评价,增加对社会发展对民众生活各方面影响的认识。

(4)调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评价,以当事人的角度反思大学生与社会的互相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行动增进大学生和社会的交流。

三、采访主题

﹙1﹚ 询问被采访者职业经历和生活感触

﹙2﹚ 询问被采访者对镇江城市发展变化的感受和意见

﹙3﹚ 询问被采访者对镇江大学生的印象和看法

四、资源需要

(1)电子信息学院辩论协会成员

(2)活动所需材料:若干的纸笔,2台摄录设备(1台摄像,1台录像)

五、活动具体安排

(1)前期准备:

时间:4月14日至15日

地点: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

1、确立明确的活动的任务分工,将活动人员分组:共12人参与该活动,自愿分为4个小组。每组中两人负责提问与记录,另外两人负责活动过程中的摄像与录像工作。

2、准备采访当天使用的问题主线。

3、确定活动当天行动路线和采访人员大概人数、年龄职业等因素。确定集合时间。

4、准备活动材料。

(2)活动开展:

时间:4月21日

地点:小牛村、七里甸、中山桥沿线附近

对象:镇江市民

1、活动期间辩协有关成员在活动区域对过往行人进行随机采访,选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主动进行较长时间交谈,提出有针对性并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2、三小组分工在不同活动区域进行相关工作,提高活动效率。

3、活动中注意记录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内容,以便日后进行总结归纳。

4、要求与被采访者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交流。尽可能选择多种年龄职业的被采访者,采访人员进行轮换。

5、采访期间注意不要打扰有事市民工作。

(3)活动后期:

1、对活动进行新闻报道,增大影响力。

2、交流采访市民所得思想感悟,分享本次活动的个人收获。总结各自对社会发

展对民众影响、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等议题的想法并归纳成果,形成调查报告。

3、对采访记录进行总结归纳,并通过信访方式向市政府反应所了解的社会问题和民众需求,注意政府后续答复。

六、活动注意事项

1、进行户外活动,有关活动参与人员要听从安排,服从纪律,注意交通安全,避免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2、活动进程中注意几个小组之间保持联系,保证活动的有效与有序地开展。

3、对政府的情况反映要严肃重视并注重问题解决情况。

七、活动经费预算

车费:24元

矿泉水:12元总计:36元

2011年3月30日

浅谈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心灵沟通 第3篇

记者的职业就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各行各业, 形形色色, 各种各样的人, 由于工作、家庭、社会地位、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的不同, 对于采访本身的态度自然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春风得意、喜形于色, 侃侃而谈;也有的可能经历坎坷、生活艰辛, 表现得谨小慎微;也有的心灵可能遭受过伤害或存在心理障碍, 对一切都怀有不满和敌意, 可能同记者极不配合, 甚至恶语伤人。虽然被采访对象表现出来的心态各有不同, 但他们在记者眼中和在人格的天平上都应是平等的。作为记者, 不管被采访对象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形象的美丑、人性的善恶, 第一要素是要能与被采访对象接近, 让被采访对象接受, 只有被采访对象在情感上接受了记者, 接下来的采访才有了前提。由此, 记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就十分重要。作为记者采访别人是必须的, 但作为被采访对象则完全有上千个理由拒绝采访。世界上只有专门从事采访职业的记者, 却没有以接受记者采访为职业的专门采访对象。因此, 对于被采访对象来说, 记者总是一种突然的闯入因素, 或多或少会影响和改变被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态与生活方式。虽然记者总是力图选择采访的最佳时机, 采访中又千方百计倾心相待, 但也难以保证被采访对象能从心底里真正接受记者。要想达到最佳的采访效果, 得到被采访者的认可和信任, 记者就要表现出真实和善、平易近人、不卑不亢的人格力量。而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记者在采访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与被采访者接近:

一、情感上。

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事实上, 采访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 情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份,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情感共鸣和两心相倾。这种情感上的接近, 是要求记者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爱恨情仇。这样对他们的言行才能由了解到理解, 只有理解后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

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采访艾滋病人时, 毫不犹豫地把手伸给了对方, 这不仅仅表示了一种姿态, 同时也让采访对象感受到了作为人的平等和尊严。有“世界政坛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 面对一个个世界级的政治领袖, 仍以常人的心态, 深入到这些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 探究他们在高不可攀和耀眼身价后的与普通人共同的喜怒哀乐, 成功地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生动的政治领袖。

二、行为上。人的行为能直接地反映出人的憎恶喜好及

生活特点。人与人之间行为的接近和相同, 则很容易建立起相互间交流的渠道。在采访中, 要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比如, 关注的眼神、倾听的姿态、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手势, 这些无声语言与巧妙的提问相结合, 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 收到满意的效果。

新华社记者郭超人, 为了采写中国登山队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新闻, 同登山队员们一起登上了6600米的高度, 深切地感受和观察了登山队员们的生活, 拉近了相互间的感情, 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个例子, 一次记者到殡仪馆采访。发现馆长当着记者的面反复地洗手中的茶杯, 记者问, 为什么不停地洗, 女馆长感叹地说:“到我们这里来的人, 一般都不敢喝我们的水”。听到这句话后, 记者毫不犹豫地接过了馆长手中的茶杯。就是这一个平常的举动, 引出了馆长对殡仪工作的无限感叹和与记者的倾心交谈。记者这一举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而是由这一举动找到了一把开启对方心灵的钥匙。

三、语言上。

语言交流是人们沟通感情最直接、最基础的形式。如何充分运用语言这种独特的交流艺术与被采访者沟通, 是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 把握分寸。提问要自然得体, 千万不能用“审问”的口气, 不唐突, 不鲁莽, 不咄咄逼人, 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 让对方难堪。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倾听, 不随意打断, 也不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一定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 用平常心态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

中国青年报记者麦天枢说:“你的采访对象是哪个层次, 你的寒暄与提问就属于哪个层次, 你将永远与你的采访对象一般高。”这个“一般高”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点。徐迟当初采访陈景润时, 为了找到与陈景润共同的语言, 专门苦读了有关枯涩、高深的数学专著, 搞清了“1+1”在数学领域的地位和重大意义。在他所写的《哥德巴赫猜想》中, 深奥、抽象、枯燥的数学语言, 变成了浅显、具体、生动的文学语言, 使这篇报告文学轰动一时。语言、口音的接近, 最具亲和力和亲切感。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第4篇

1 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对采访对象进行性格、背景、生活经历、生活近况等详细的了解,这样在采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获取有价值的素材。虽然说记者的采访非常重视临场发挥能力,但必要的背景调查和资料准备能够让采访工作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一些背景复杂,很难同意接受采访的对象来说,更要珍惜对其的采访机会,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整个采访过程能够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2 多用亲切用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必须让被采访者感觉到如同是在与朋友对话交流,让对方能够了解自己的心情,并认为自己是其可以倾诉的对象。在语言运用方面,可以多采用“咱们”“我们”“我也是”等感同身受的词语,以此拉近距离,达到感情上的统一。记者在对话中要尊重对方,表现出相互间的平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更需要注重这种感情上的沟通,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既不能够表现得过于同情,也不能够使用刺激性的语言,要注意从被采访者的经历中寻找共鸣,给对方“自己人”的感觉。在这样的采访氛围当中,被采访者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心扉,尽情讲述,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3 设法找到与对方的共同兴趣点

被采访的对象,有的人不喜欢说,或是本身性格的原因,或是背景特殊,怕被曝光等。大多数被采访对象普遍表现为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羞涩或是对某件事有抵触心理而不愿意接受采访。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无法进行顺利的采访工作。此时,记者一定要善加引导,利用多种方法,让对方表达。例如,从赞赏对方的穿着打扮等方面入手,从衣服的品味、品牌的使用等方面寻找共同话题,然后再在谈话过程中寻找突破点,逐渐引导进入正题。也可以在对话中故意出现错误,让对方开口纠正,一旦主动开口,那么后面的采访工作就容易多了。

4 掌握采访的节奏,抓住采访重点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不喜欢谈论,就有人喜欢谈论。在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能言善辩的人,他们对问题总能够避重就轻,能够岔开话题。如果任由他们掌握采访的节奏,那么记者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记者一定要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将对话的节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及时礼貌的制止对方“天马行空”般的言论,恢复到正常的交谈中。要随时审视对话主题有没有偏离采访重点,要从对方岔开的话题中找到回归主题的结合点,巧妙实现相互间的转换。对于一些本身讲话就没有重点的人,要善加引导,保证采访过程没有琐碎,始终围绕话题中心进行。

5 根据角色的不同改变采访方式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向被采访者提正确的问题非常重要。所以记者要根据被采访者的背景、身份、文化程度、年龄段等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样才能够让被采访者最好地理解问题,做最顺畅的沟通。采访中问题的提出主要分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主要指的是一些简单的,给对方一定思维引导的问题。主要面对的对象是老人、小孩、农民工等知识层次较低的群体。而开放式的问题则是指询问对方对某件事的看法、意见等等,给对方很大的空间来回答问题。一般适用于领导、知识分子、专家等知识水平高,阅历丰富的人。采访的问题没有固定,一切以能够让对方理解,并获取最大信息为前提。

6 记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

采访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如果你对采访对象所说的事物一窍不通,那么采访很难顺利进行下去。虽然这一点可以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但是难免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会谈到其他的问题。因此,广泛涉猎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一点不仅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录被采访者的谈话内容,还有利于和被采访者拉近距离。如果能够在一个领域建立共识,那么很自然就会获得对方的信任,采访自然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

总之,新闻采访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工作,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记者要以工作为荣,坚守职业道德,不断完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

摘要:新闻工作是为了给大众传递信息,有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发布信息等过程。而采访则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新闻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采访过程是被采访者自由谈论,采访者能够从中得到第一手的有效新闻信息,但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能够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记者的必备素质。本文着重探讨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沟通技巧,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春燕.采访重策略随机应万变——如何化解新闻采访中遇到的问题[J].青年记者,2006,(6).

如何加强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第5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沟通方式,新闻质量,新闻素材

1 新闻采访的内涵

由于新闻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是和当事人进行直接面对交流的一种沟通,因此,在进行采访的过程当中,采访者需要进入状态,在整个采访的过程当中,应当围绕需要采访的内容和主体进行问题的设置,在出现突发状况时,需要灵活应对,整个采访过程当中围绕这一采访目标与被采访者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深入挖掘隐藏内部信息,适当抓住要点,挖掘更深层次的本质内容,便于深入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2 新闻采访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采访是对时事新闻的一种关注和报道,在面对突发问题时,由于采访者个人的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因素,不能够有效实现预期目标,导致新闻质量不高。

2.1 采访者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

在采访当中,由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很多时候都是第一次见面,互相之间不熟悉,对当地的生活习惯、风俗理念等认知不同,且相互之间不够了解,不能够第一次见面就敞开心扉,导致沟通工作容易出现障碍,相互之间了解不透彻,特别是在一些采访当中,采访人员按照固定的设置的问题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彼此之间少了互动和灵活性,因此较为死板,得不到有效的新闻素材。

2.2 采访过程当中遇到问题不能够灵活处理

由于采访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当中,大都目的较为明确,因此提问的方式也都很直接,不能够有效地把握提问的方式和语言语气。提问方式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合适的提问方式能够让被采访者消除心理防备,与采访者之间建立良性的信任关系,有利于谈话的深入,被采访人员认为是在进行一种平等的,契合的对话,也会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最大程度地释放出需要的新闻素材。当提问方式死板,或者不恰当时,极易引起被采访人员的反感,不能够在两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影响采访进度和质量。由于一些采访人员在进行采访时不能把握住信息的关键点,获取不到有效的信息,因此在提问时抓不到重点,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得不到实际的内容。

2.3 与被采访者之间存在距离

采访,是指双方人员进行沟通的一个过程,在整个沟通过程当中,被采访者的情绪和心态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采访质量,关系着采访能否顺利进行。当采访人员进行提问时,会有一些被采访人员不愿意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过多的问题容易造成被采访人员的反感,或者被采访人员在采访的过程当中透露出巨大的信息,都容易造成极大的影响。有时候会因为采访人员的性格不同,在采访过程当中,有的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容易影响采访的质量。因此,采访人员在进行采访时需要主动拉近二人之间的距离,消除沟通障碍。

3 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3.1 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不宜直接进行提问,应当和其他类似采访案件当中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在采访之前做好信息查询工作,初步掌握相关限制,这样能够在采访过程当中进行有效提问,提高新闻内容质量;在面对突发问题时,需要准确地找到相关当事人,对其进行采访,获取有效的信息,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的有效内容,占据主导地位。

3.2 采访过程当中保持亲切的态度

在新闻采访当中,由于双方互为陌生人,想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首先建立其信任关系,在进行问题处理时,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本意,这样才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获取有效的信息,在进行交流时需要态度亲切,问题不应太过直接,而是应当考虑到被采访人员的情绪和接受程度,认真听取对方的态度和观点,并表示肯定,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和谐的沟通氛围。

3.3 采访内容需要循序渐进,灵活运用

采访时,不应过于直接,而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让被采访者消除心理障碍,消除戒备心理。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应当紧紧围绕新闻主题进行提问,但不应过于针对某个单一问题或片面进行发问,而是应当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以及各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把一些事实存在的隐含的问题揭露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深入挖掘被采访人员的内心心理需求。

4 结语

新闻采访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以及与人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深入挖掘有效信息,获得相关的内容,提高新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翠翠.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打开采访对象心扉的技巧[J].魅力中国,2009(22).

[2]孙莉.新闻采访应注意的四个方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3]何文骐.新闻采访中的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J].理论观察,2016(7).

采访的沟通艺术论文 第6篇

采访是一门交谈的艺术。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一次成功的采访七分在说,三分在写。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尽量让对方敞开心扉,说出真话,便成为记者们终身要学的一种本事。反之,则很难取得预期的采访效果,也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

2 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运用

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让对方乐于敞开心扉,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沟通对方思想的桥梁,让被采访对象和记者之间减少隔阂,做到亲切的沟通,合理的运用语言。

2.1 准备充分、心中有数

每一个记者都希望和采访对象在亲切、诚恳的氛围中交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尽量搜寻与研究有关的被采访人的身份、背景等信息。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或者只是略知皮毛,那么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就很难打破,有效的沟通方式也难以展开。

2.2 表达合适、采访顺利

记者采访时的“第一句话”一定不可轻视,要有充足的准备,做到表述清楚明确、时机适合。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认为:“不善于提问的决当不好记者”;我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应当让自己的提问在编辑时,不能被轻易地删掉。”这都表明记者提问的重要性,尤其是第一个问题的提出。

1989年9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最后一位提问的记者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江素惠。她从椅子上站起来,面带笑容地对江泽民同志说:“谢谢您给我最后一个机会,我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江素惠,我也姓‘江’,所以请问本家一个问题...”,这时,会场上发出一连串的笑声。江泽民同志听了提问,脸上充满笑容说:“我很高兴回答台湾《时报》我们这位本家的问题。”会场上又发出一片笑声。江泽民同志后来给了这位记者很长的采访时间。

2.3 精彩、明晰

采访的时候提问要在点子上,语言明晰,并根据采访目的提炼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激发对方的谈兴。特别是采访专家、学者时,更应启发对方思考问题,答得才能有深度。

2.4 巧妙借用“话头”

在新闻采访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新闻战线上的新人常会将问题独立提出,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显得很生硬。要避免,就该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从中找到衔接下一个问题的词语,借用“话头”让采访在顺畅的交流中进行。

有位电视记者,采访一位在校女孩。这名女孩出生后没满月,就被自己亲生父母遗弃在铁路旁,后被一位好心大妈收养。女孩接受采访前要求不要问她亲生父母的事。记者答应了,就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逐个提问,对方也一一做答。可记者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女孩对自己的生身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借着女孩喊记者“陈姐”的话头,记者说:“我该问的问题都问了,你也答得不错。现在,我们姐妹俩聊聊天吧!”,女孩说:“好啊!”,于是记者从学校入手问到了心中一直想问的那个问题,女孩自然而然的作了回答。

2.5 适时总结观点

如果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倾听,会让被采访者感到是你问我答,没有交流和谈话的感觉,整个采访过程会死板、不融洽。如果能在谈话时能明白对方的感受和说话背后的含意,就会使被采访者有种被倾听、得到重视的感觉。

3 采访中语言运用的注意事项

3.1 通俗、具体

现代化社会的节奏快,记者采访应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节约时间,尽量用最短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使采访对象能迅速把握语言的信息内容。同时要保证提问的具体性,使被采访者理解自己应该和记者交流什么。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在提问关于伊朗有没有自由民主的问题时,这样问霍梅尼:“好吧,让我们谈谈自由和民主。你在古姆发表过一次讲话,说新的伊斯兰政府保证每一个人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所谓每一个人包括共产主义和少数民族。但你的诺言没有兑现,你现在之共产主义者为‘撒旦的儿子’,指叛乱的少数民族领袖为‘人间的邪恶’。”于是引出了霍梅尼的一大段回答。

试想,法拉奇如果提问:“请你谈谈伊朗有没有自由民主”,霍梅尼很可能一个字“有”就结束了此题。

3.2 改换说法,寻找替代

记者采访时需要在语言的使用上格外注意,尤其是对于一些禁忌语,如生理缺陷、家庭不幸、特定的风俗习惯等。例如在非洲的某些部落中,妇女不许说与公公或公公的弟兄的姓名同音的词语。如果非要问被采访者所忌讳的问题,必须恰当的改变提问方式,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替代禁忌词语。比如对老年人的死亡可说成“归天”“百年之后”等。总之在实际采访中要善于体会、总结。

3.3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时采访,正好碰上了被采访对象有不快的心事,或者有什么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事,记者却偏偏要去问,这就不好,就难免遭到冷遇,难免吃闭门羹。因此在采访时,切记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3.4 重视语气、副语言运用

语气可以传达出多种感受,热情肯定、冷峻揭露、亲切柔和及轻蔑嘲讽等这些感受作用于被采访者,会使他们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言谈举止。

专家估计,在人际交往中,有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副语言传播的。所以记者采访时,需注意体态语。眼神集中,并且充实、有内容、能传情,通过眼神和被访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手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在采访观众时就善于用手来传递情感,她会轻拍被采访者的肩膀,或者轻抚对方的头。这些动作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总之要想合理的运用语言,应从采访的前期准备开始、从提问方式的设计、采访进程中对语言的综合把握及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等方面合理运用语言,还要注意自己的谈话语气和体态语。要想使语言在新闻采访中合理恰当的运用,还是要靠自我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合理运用的技巧和重要性。

摘要:采访是一门交谈的艺术。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一次成功的采访七分在说,三分在写。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尽量让对方敞开心扉,说出真话,便成为记者们终身要学的一种本事。作为记者应尽可能多地熟练运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才能在新闻实践中掌握先机。首先应有充分的准备,做到对采访对象了如指掌,就像从未见过面的老朋友一样。其次要恰当合适地表达出第一句提问,且清晰准确。而当遇到采访困难时,要巧妙运用借问、反问等方式,让采访更顺利。当然,新闻采访中,记者也需注意语境,对禁忌语等要善于改换说法,寻找替代。此外,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更不可忽视语气、副语言等对新闻采访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采访语言,亲切沟通,语言环境,具体精炼,禁忌语

参考文献

[1]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谭群瑛.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J].新闻爱好者,2007,(13).

采访的沟通艺术论文 第7篇

关键词:沟通技巧,新闻报道,实地采访,真实

随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报道方式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样,记者往往会遇到各个阶层的采访对象。由于采访对象的知识水平、个人经历、职业特征等不同,因此会在采访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参与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工作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记者的学识能力、采访对象的配合程度等。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关乎新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新闻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作为一名参与实地采访的新闻工作者,不能完全依赖于采访对象的态度,必须具备较强的采访技巧与沟通本领,时刻掌握采访的主动权,良好的沟通技巧既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又是实施新闻采访人际交流活动的现实需要。

1 新闻工作者采访时应该秉持的理念

任何职业都应该有其职业操守,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因此,参与采访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沟通时应该树立客观、真实的原则,即记者在采访的第一线应该将事件事实与个人情感区别对待,努力做到平等地为事实涉及到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不应该将个人情感夹杂到对事件的报道当中。记者保持这个原则有利于摒弃自身的缺陷及主观臆断,尽量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报道事件的整个过程,不易引起各方面的反感与抵触情绪,更加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2 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获取准确新闻事实所需要的重要品质,关乎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工作者提高个人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俗话说“有备而无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以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前通过一些渠道或资料了解被采访者相关的教育背景、从事行业、主要成就等,准备好采访问题,设计好采访的方案,确定好采访目的,因为采访时间与采访地点往往取决于被采访者,如果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充分或者提问过于简单,如“您是哪里人”,“您获得过什么成就”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使被采访者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采访的继续进行。另外,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还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2 提炼采访内容,避免提问的问题过于宽泛

提问是一个记者开展采访工作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善于提问的记者能够使双方的谈话逐渐深入,达到双方的共同愉悦,记者也就能够更好地获得素材。而不善于提问的记者,往往提的问题大而空洞,使被提问者摸不着头脑。因此,记者应该尽量从实际问题入手,提炼采访内容,找到采访问题的核心,避免假大空的问题出现,不要提那些没有头绪、不着边际的问题,使对方无法回答而出现尴尬的场面。对此,记者应该转变自己的提问方式,尽量采取封闭式的提问方式,即当记者要想了解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具体化,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易于回答的小问题,使得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让采访者顺畅流利的作答,便于下一步的深入沟通。

2.3 避免一些提问禁忌

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免主观诱导。在采访中把握主动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主动不是主观,即在采访时要尽量避免提出诸如“你当时是不是看到了……”,“你当时的想法是……吗”等带有明显诱导意味的问题,使采访者了解到记者的意图,故意曲意逢迎,甚至歪曲事实,不利于记者挖掘最真实的资料,更有甚者,还会让受访者产生厌恶情绪,无法完成后续采访。再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应提及被采访者的隐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不想自己的隐私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曝光,面对这种情况,记者要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学会换位思考,尽量不要在其伤口上撒盐。对于受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不应该穷追猛打,追问到底,让对方难堪,对于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事前与受访者做好沟通,在征求了对方意愿之后,再以一个合适的方式提出。

3 结语

在当今这个新闻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被制作出来并在社会上传播,但是某些新闻信息或夸大其实,或主观色彩浓厚,使得新闻行业鱼龙混杂,不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在采访时,参与实地采访的新闻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准备,注意察言观色,实时了解受访者的情绪,在最恰当的时刻提出最恰当的问题,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水平和采访技巧,这样才能有利于采制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石堃.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沟通技巧[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1).

新闻采访的艺术 第8篇

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与其他调查如政策调研、司法调研等相比, 新闻采访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新闻性

采写新闻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职责, 新闻工作者的调研不同于其他人员的调研。公安人员调研, 是为了破案;政研人员调研是为了制定或完善政策;历史学家调研, 是为了了解历史真相, 而记者调研是为了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二、广泛性

记者的调研与其他调研相比, 具有广泛性, 不受行业、部门的限制, 只要是读者、听众和观众需要的、感兴趣的, 都可以成为记者调研的对象。

三、时效性

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记者调研的速度要快。当今社会, 广大群众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有些事情, 在事件发生的同时, 记者就必须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调查, 并通过新闻媒体让读者、观众对新闻事件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

四、公开性

记者调查研究的结果大部分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公开宣传, 以便影响群众、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新闻采访的地位与作用

报纸上刊登的新闻, 大部分是通过记者和通讯员的采访活动产生的, 新闻报道“七分采, 三分写, ”充分说明了新闻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离开深入细致的采访工作, 纵然有妙笔生花的写作才能, 也难以写出有价值的精彩的新闻作品。中外有成就的新闻记者都十分重视采访, 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范长江, 二十多岁时为了探索与宣传挽救民族危亡的真理、反映祖国内地的真实情况, 带着采访本与笔, 单枪匹马, 历尽千辛万苦, 到中国的西南、西北采访, 写出了名震全国的《中国的西北角》等通讯。试想, 如果范长江只坐在书斋里, 不做深入细致的采访工作, 能写出如此成功的通讯来吗?可见,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采访的地位和作用:

一、采访是一切新闻活动的基础

新闻活动的目的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事实从哪里来?不是记者、通讯员凭空杜撰出来的, 而是通过深入采访得来的, 没有采访, 新闻活动便无从做起, 没有采访, 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便没有依托, 没有采访, 新闻报道便会成为“假、大、空”, 失去新闻价值。因此, 采访是一切新闻活动的基础。

二、采访决定写作

记者和通讯员要完成一篇报道, 必须经过采访和写作两个阶段。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基础, 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归宿, 采访在先、写作在后, 离开了采访, 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空中楼阁, 因此采访决定写作。有些初做新闻工作的人, 不重视采访, 采访或不全面或不深入, 以至不少新闻报道写得浅、平, 要改变这些毛病, 在写作之前, 就必须深入采访, 下大力气搞好采访。

强调采访决定写作, 并不是否定写作的重要性, 而是为了进一步搞好写作。新闻写作也非常重要, 有了好的材料、好的内容, 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表达技巧及语言, 就不会有质量高的作品, 同样不会达到影响群众、教育群众的目的, 因此记者既要重视采访、深入采访, 又要精心构思、写作。采访与写作二者不可偏废, 一篇文章在众人眼里留下的印象少, 这说明文章的力度不够, 不是一篇好文章, 只有使读者回味无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另外, 记者在采访中就要考虑采访所得到的素材适合于写什么样的新闻体裁、应怎样写、材料够不够等问题, 这样采访才有目的性, 从这个角度看, 写作对采访具有能动作用。

三、新闻采访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篇:经验与成就下一篇:探索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