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社会化

2024-09-23

社会管理社会化(精选12篇)

社会管理社会化 第1篇

(一)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

社会化媒体是常与WEB2.0相提并论的概念。所谓社会化媒体, 是指以开放式技术为基础的, 用户自主参与内容创作与传播互动的信息知识产生平台, 其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

(二) 社会化媒体的分类

社会化媒体一般分为写作型, 即在各大博客和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 博客、论坛。第二种是分享型, 即社会大众上传的一些图片、视频或是网址来传播信息和分享信息。例如, 优酷网、土豆网。

二、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可以用自组织和协同学两个概念来分析。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 自行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换句话说, 所谓自组织, 即指没有外界干预, 仅仅只有控制参量变化, 通过子系统间的合作, 能够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现象。

(一) 常态性自组织

今天的维基百科已经超越了百科全书的各项传统功能。在伦敦公交系统爆炸案发生后数分钟内, 就有人在维基百科上创建了一页, 叫做“2005年7月7日伦敦爆炸案”。这篇文章的最初形态只有五句话, 并将爆炸案归因于地铁系统的高压电事故。随着更多的消息传来, 在创建后的4个小时内, 这一页发生了超过一千次的修改, 用户们加上大量标记指向传统新闻来源, 并为那些寻找亲人下落或仅仅是询问回家办法的人发布电话号码。

这种社会动员能力形成了自发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通常是与高度管理的环境相联系的, 然而它真正实施起来却远远缺少管理。维基百科能够聚合起的经常是个人的小小贡献, 有数万人提供, 每年达数亿次, 并各自行使不同的职能。例如, 有人认为应该有一篇关于沥青的文章, 他就创建了这个页面。有关沥青的第一篇文章全文就是“沥青是用来盖马路的一种材料”。一篇文章创建了, 它就开始有了读者。不久, 读者中有一群人自我选择决定成为内容贡献者。他们中有的添加新文字, 有的编辑现有文章, 有的加上可供参考的其他文章或外部资源, 还有的更正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这些人中没有谁需要懂得关于沥青的所有知识, 所有这些贡献都是递增的。并且不是所有的修改都是进步:增加的内容可能把一个句子弄乱了, 更新的内容无意中带入了新的错误等等。同时每次修改自身也是临时性的。正是这样, 才能使维基百科的内容不断趋于完美。

这种自发修改词条的行为, 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 这些修改内容的人不是维基的雇员, 不需要计较薪水的多少以及与同事的分工是否公平。他们也无须担忧万一自己的内容不正确怎么办。正是由于这种自由, 才吸引众多用户自发修改词条。在这个体系里, 任何人都能自由地开始一件事, 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那么一篇短短的信息贫乏的文章可能会抛砖引玉, 直至一篇好文章最终出现。正是这种不足驱使人们对它做出改进, 那些愿意改进一篇差文章的人要比愿意从头写一篇好文章的人要多得多。

(二) 应急性自组织

在微博这样的平台上, 自组织的形成更多的是“应急响应”的结果, 即在特定的时期或话题触发下的临时性网民力量聚合和协同工作。

在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发现”一栏中有一个“热门话题”选项。5月29日, 演员李晨在自己微博中公布了与范冰冰的恋情, 配以文字“我们”, 一时间, “我们”成了当日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 网友纷纷在自己的微博中晒出自己和家人、情侣、朋友的合影, 并配以文字“我们”。新浪微博的这种动员能力,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心理认同。明星的八卦自然是热门话题, 再加之网友对李晨及范冰冰的恋情早有猜测。因此, 一等李晨公布恋情, 网友便纷纷按捺不住想分享明星的喜悦以及用此来调剂自己的生活。

微博这种社会化媒体已经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网民生产内容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 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和媒介, 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微博中存在的“弱关系”, 更是扩大了我们的交际范围。像上述的这种对明星的模仿行为, 它是一种临时性的行为, 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每小时更新一次, 每一个热门话题都会引起用户的广泛参与及模仿。社会化媒体的这种互动性, 也是社会化媒体社会动员能力的驱动力之一。

在去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恐怖事件中, 有微博用户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现场图片, 图片未经任何处理, 可见这是由非专业的、当时正好在案发现场的普通网友拍摄的。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以及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社会认同感, 使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到了后续事件的进程中。在恐怖事件发生后的几天里, 新浪微博用户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形成了个各自的角色分工。有分析暴恐案发生原因的, 有帮忙转发联系家属的, 有总结如何在恐怖事件中逃命的等等。

三、结论

无论是在维基百科还是在暴恐事件中形成的自组织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也不乏恶意中伤的, 但无论如何, 它让我们看到了自组织这种机制对社会化媒体社会动员能力的驱动力, 并让我们对社会化媒体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有了更多期待。

摘要: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由于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没有门槛, 用户是无限自由的, 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使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百科全书性质的网站趋于完美, 也可以在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中形成协同效应, 这正是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社会化媒体社会动员能力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动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兰.从庐山地震后的微博看社会化媒体中的自组织[J].新闻与写作, 2013 (6) .

[2]于婷婷.基于社会化媒体口碑的营销传播策略创新[J].新闻大学, 2013 (3) .

[3]孟颖.社会化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现状及对策孟[J].新闻世界, 2013 (9) .

[4]岳淑珍, 李轩英.自媒体时代社会化媒体与个人“媒体”的互补互动[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 .

社会管理社会化 第2篇

刘小毛 2011-12-15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苏荣书记的报告中指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让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而作为党的执政基层——社区,如何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改进社区管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课题。自2011年6月12日起,街道全面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街道成立了5个网格工作站,32个网格工作室。经过半年多的运行,网格化管理成果卓有成效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万安县芙蓉镇和奉新县政法委先后慕名来街道和东湖社区参观学习。

一、要提高认识,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随着共青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国企改革使大量企业“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周边县区人口的大量涌入,使社区各项社会事务越来越繁杂;街道社区传统的工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实行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即“社区网格化管理”。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把现有社会再细分,设立网格点,把服务触延伸到小区、到居民门前。通过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将社区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个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到每一个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综合管理,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化解在网格、消除在萌芽,实现“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创新社区管理机制。

2、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提高意识认知的需要 思想决定行动,要做好一件事,思想必须先行。而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则必须要充分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

⑴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街道、社区服务意识的需要 街道、社区的根本宗旨就是“营造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服务社区居民”,归根结底就是服务,而网格化管理则是把一个个“大社区”被细分成了“小网格”,每位街道和社区干部都有一份“责任田”,促使他们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使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居务信息的来源更多,情况掌握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消除了机关化工作现象,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网格,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管理服务的“盲区”和“真空”。

⑵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网格管理人责任意识的需要 现有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 上不够,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管理不及时和服务不到位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就是要从根本——思想上进行转变,而网格化管理这一全新管理模式正是突破原有工作瓶颈,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的最有效途径,让社区工作人员切实体会居民的所思、所需、所想。

⑶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居民参与意识的需要 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创,打破了单一的社区工作人员“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而是将辖区内所有可动员、可运用的力量全部集中,发挥直管党员的模范带头、在职党员的“身先士卒”、老年党员的“奉献余热”及居民骨干的“饮水思源”作用,使他们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提升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感召的力量是无穷的,网格中热心的居民积极参与服务,推进了居民自治,厚实了党执政为民的群众基础。

二、要落实行动,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按需构筑网格工作网

根据街道工作实际,科学设置“中心+站+室”的网格责任区,建立网格管理服务双机制,构建起有序工作网。①建立三级网格化图谱。茶山街道办事处为一级网格,社区为二级网格,居民小区为三级网格,把社区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小区,每栋楼房,在第一时间了解居民的所需、所想,在第一时间解决居民的所烦、所恼,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②建立网格管理服务机制。设立由联系社区的街道领导任社区网格工作责任领导、社区一把手为网格工作站的责任人、社区干部是网格工作室的责任人、2-3名居民为网格室信息管理员,建立街道、社区、居民三级联动的网格管理服务机制。③建立“民情热线”工作制度。对居民群众提出的诉求实行民情记录、民情受理、民情畅通三项“一条龙式”的工作制度,实行“一卡”(联系服务卡)通道、“一会”(每星期工作例会)通报和“一栏”(社区网格化管理公示栏)通告的“三通”制度,畅通居民群众了解网格化工作、知晓服务办事流程以及情况解决反馈的渠道,使网格化工作更透明。

2、注重创设先锋引领平台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中,注重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使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网格化工作中,使服务更贴近居民、更有深度。①在网格中建党小组。在网格中建立网格党小组,吸收在职党员为小组成员,重点联系网格内重要群体和部分居民,形成网格服务团队联系网格内的党员和群众,党小组联系网格内群众的双层交叉联系方式。②推行楼道“党员示范岗”。将党员身份、住址、联系方式等在楼道公开,要求每个党员在楼道承担“一岗四员”的职责,明确责任岗,当好宣传员、护楼员、联络员、调解员,以党员楼道速递为线,在网格内楼道党建公开栏的留言板为终端,收集社情民意,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③成立“支部互助帮困基金”。由社区党员自愿捐款设立基金,委托社区管理,用于资助解决社区贫困家庭上学、看病、就业等难题。

3、整合壮大网格服务力量

着眼于网格居民的显性需要,整合人力资源,让全体居民都参与到网格工作中来。①成立特色网格小组。充分发挥辖区内在职党员的力量,组建特色网格小组,将社区工作职能延伸到专业服务队中来(如义务维修;文艺表演;关爱女童;校外辅导;医疗保健等)。②成立民情协调队。在社区网格管理服务站设立一个由一批关心社区建设、在居民中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军人等参与的民情协调队,记录和递交居民意见和反映的问题,并协助调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对社区各种“杂症”、“难症”、“顽症”把诊开“处方”。③建立和谐促进小队。在网格中组建和谐促进小队,充分发挥小区长、楼栋长群众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巡逻员、协管员这“五大角色”作用,组织动员这些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宣传、信访维稳、司法调解、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监督等工作,使网格成为平安社区建设的维稳器。搭起居民和社区沟通的桥梁,使社区、街道能及时把握居民动向,将各项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善于总结,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总结经验,提炼形成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在近1年的工作实践中,社区网格化工作体现出了民意表达有渠道、民生项目有落实、特殊群体有侧重、综治维稳有保障等优点,各项工作机制、工作平台及服务力量已初具规模,并初具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街道、社区将结合现有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深入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条块结合,提炼形成具有街道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社会管理社会化 第3篇

其中,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4.24亿,用户访问次数和停留时间都是第一位,是微博营销第一阵地。

目前,新浪活跃的企业微博用户达到26万,企业微博日均发布博文40万,日均博文曝光量为36亿,2.5亿微博用户关注企业微博账号。与此同时,47%的网友通过微博浏览有关商业、企业及商品的评论,30%的网友通过企业微博寻找优惠信息,19%的网友通过微博寻找与商家有关的资讯,19%的网友通过微博导流购买商品或服务,27%的网友通过微博分享消费体验。总而言之,消费者到哪,营销就要到哪。

微博营销2.0时代

2012年4月,伴随着新浪启动微博商业化运用,微博营销进入2.0时代。

1.0时代的微博营销,基本上企业是通过140字的微博,整合传统媒介和活动开展社会化营销。在新浪微博刚刚上线时,市场营销人士便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商机,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草根大号”和第三方微博营销公司。在微博营销1.0时代,这些“草根大号”和微博营销公司成为最大的获利者。2010年,据说像“微博搞笑排行榜”这样的草根大号广告报价达到1000多元一条,2011年其利润竟高达1500万元。此外,一些第三方社会化营销公司也通过运营这些草根大号,或者帮企业运作官方微博,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涌现出像中海互动、瑞意恒动这样有影响力的社会化营销公司。可以说,1.0时代的微博营销是粗放式的,基本是以吸引粉丝、赚取评论、转发为主,不注重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其转化率很低,未形成有效的营销模式。

据新浪方面介绍,进入2.0时代,企业微博2.0和微博广告成为主流工具。企业微博2.0版的账户运营以应用页面(Page)为核心,企业官方微博不再只是一个“橱窗”,而是利用开放应用接口(Open API)让企业与外部商户进行商业合作。新浪微博广告(Ads)属于典型的社交精准广告,根据社交兴趣图谱(Social Interest Graph SIG)购买流量,把广告推荐给粉丝并确定到达,放大口碑效应。总体来说,在微博营销2.0时代,新浪从Social Ads、Social CRM、Social Commerce三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让企业通过新浪微博平台,整合资源进行品牌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进行差异化营销。

与此同时,新浪微博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规范和完善的微博营销生态系统。以新浪微博平台为核心,一方面通过微博开发者基金,在资本层面扶植一些有潜力的第三方营销公司,以及与平台生产系统相匹配的应用和项目;另一方面,通过2012年年底上线的服务商平台fuwu.weibo.com,面向所有产业推荐基于产业链的服务商,包括运营、数据、应用、策略和广告服务商等。

对于跟第三方的合作,新浪商业运营策略总经理艾勇表示:“希望与第三方共同把整个产业链做起来。因为整个市场很大,企业需要很多好的第三方与他们合作,一起探索社会化商业背后的价值。”

通过微博营销2.0,新浪表现出对微博营销的坚定决心,那么这将给企业带来哪些微博营销的产品和价值呢?

微博营销的可能性

目前,新浪微博的广告产品主要分为两部分:展示推荐广告和信息流广告。

2012年4月,伴随着企业版微博2.0上线,新浪微博推出了第一批微博广告产品,主要是基于微博用户首页的包括顶部公告和底部公告的展示类广告,和出现在右侧一栏的推荐广告,包括推荐账户、推荐活动、推荐话题和推荐商品,这些都是基于社交兴趣图谱进行广告投放,推荐精准度在不断提高,目前是比较成熟的广告产品。

2012年9月,新浪微博推出第二批基于信息流的广告产品,“粉丝头条”是其中第一个产品,这是一个用于提高企业向粉丝发布信息触达效率的广告产品。由于用户使用时间碎片化,在关注账号过多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错过企业发布的信息,而“粉丝头条”把企业发布的微博放在粉丝微博首页第一条的位置,这样无论何时粉丝打开微博都会看到这条信息,而且24小时内只出现一次。2012年年底新浪开始测试第二款信息流广告产品,是基于社交兴趣图谱向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微博。这款广告产品目前仍在测试阶段,尚未大规模上线。艾勇认为,假如算法足够精准的话,能够在广告效果和用户体验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艾勇认为,信息流广告未来是新浪微博广告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移动终端。“我们认为信息流广告非常适合用户在移动终端上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广告产品,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比这种形式更好的移动广告产品,而且我们在移动广告市场上有先发优势,因为它是跨屏、跨终端的,我们的很多流量来自于移动终端。”

至于信息流广告的计价方式,他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在测试“粉丝头条”时,采用的是CPF(按粉丝数量付费)。未来,有可能尝试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计价方式,CPM、CPC、CPE都有可能。

新浪的企业微博数量已超过26万家,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其中不乏产品有特色、微博活跃的小而美企业。过去新浪微博主要的客户是大品牌广告主,但相较于只占小部分且开拓空间较小的大品牌客户,更加广泛的中小企业无疑有着更大的挖掘潜力。而且,微博营销的高精准、低成本,也正适合没有太多营销预算、追求高性价比的中小企业。近来新浪推出针对中小企业广告主的产品和项目,如微特色、微博商学院等,已经有很多中小企业从中获益。

nlc202309011914

北京一家名叫“黄太吉传统美食”的特色餐饮小吃店在2012年年底参与新浪微博的“微特色”推广。推广期间,“@黄太吉传统美食”的粉丝由推广前的4432个增长到10304个,日均增长近58%;其官方微博日均页面访问量由154增长到4326,增长了26倍;日均访问由79人次增长至3521人次;品牌日均曝光量由不到4万增长到超过18万。无论是线上数据还是线下到店消费人数,都显示“黄太吉传统美食”此次“微特色”推广效果显著。而且,考虑到中小企业更注重广告投放效果,所以对这些微博推广活动,新浪微博都采用按效果付费的计价方式。有专业人士认为,中小企业是网络营销的长尾客户,对于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而言,如果能够有效地抓住这条长尾,其商业化进程将更加顺畅。

除了广告产品,新浪微博从2012年年底开始尝试做社会化电子商务,在微博上打通营销闭环。无论是与小米手机在B2C领域的精彩合作,还是与奔驰SMART在O2O领域的大胆尝试,新浪微博都交出了让企业满意的成绩单。可见,微博营销的无限可能性还远没有被挖掘透彻。

微博营销的价值

相较于其他社会化媒体平台,新浪微博的差异化优势,首先是用户数量、时间和黏性的优势。此外,微博是基于兴趣图谱的开放性弱关系平台,比起人人网、开心网等基于强社交关系的平台,在传播的扩散性上更有优势,对广告主更有吸引力。而且,新浪微博同时集合了社交图谱、兴趣图谱、地理位置信息三大关键连接点,可以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找到合适的内容、商品和服务,其精准性正是广告主迫切需要的。

谈及微博平台的营销价值,艾勇说:“当企业已有的粉丝资源不足以满足商业需求时,它就有意愿通过新浪微博广告平台寻找并接触那些还没成为其粉丝的潜在消费者,我认为这就是微博广告平台的价值。当然,如何看待微博营销价值取决于企业如何看待和使用新浪微博平台,比如有的企业用它做CRM,有的企业做消费者洞察,有的企业做品牌推广和公关,有的企业做招聘。所以,我认为它能够给用户提供基于消费者行为、关系、认知以及用户洞察等多方面的价值。”

“新浪将继续努力提升企业微博的用户体验。”他说,“我们要让企业微博对企业更有价值,然后企业自然有动力在微博平台上投入更多的费用做推广。未来我们不排除企业微博本身会有一些付费模式。”

艾勇认为,未来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一定会成为广告主媒介组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方面社会化媒体本身可以承担包括品牌建设、销售促进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媒介职能,另外一方面也是其他媒介,包括传统的电视广告、平面广告、户外广告乃至于互联网广告很好的互补及整合平台。

同时,新浪微博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发布信息的社交媒体平台(Social Media),帮助企业实现社会化商业(Social business)。企业不仅在微博上做营销,而是把所有的社会化元素纳入它的企业经营理念以及业务流程再造中,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社会管理社会化 第4篇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组织是人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 为人民群众开展社会自治和互助服务,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一) 社会组织是激发和培育社会活力的主要载体。

社会组织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中,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从中发现和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和每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能力。人们群众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就有了取之不尽的活力源泉。而数量巨大的草根性社区社会组织, 在推动社区和谐建设上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社会组织是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才能逐渐养成, 要靠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和身体力行才有生命力, 而通过社会组织这一载体, 在推动公众社会参与的基础上自然形成才是最佳途径。通过大批慈善组织的活动, 对于净化社会环境, 培养高尚情操, 缓和社会矛盾, 营造一个管理完善、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宽容友爱的和谐社会, 都有很大的益处。

(三) 社会组织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良好途径。

当前, 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由于社会组织紧密联系基层群众, 当社会矛盾出现时, 社会组织往往最先觉察, 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 社会组织又可以充当调整利益、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减少不和谐因素, 维护社会稳定。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我国的社会组织是在社会的转型期逐步发展起来的, 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但是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现实的冲击, 面临着一些困境, 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主要分为内部困境和外部困境两大困境。内部困境主要是组织自身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不足, 公信力下降;组织的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内部奖惩制度不合理, 人才匮乏等方面的困境。外部困境主要指的是法律政策方面存在的困境。例如我国社会组织的合法地位不明确对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松散, 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

这些困境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 需要对其产生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就历史原因来说, 我国公民深受传统统治观念的影响, 习惯于政府的领导与统治, 社会成员的内在爆发力相对较小。现存制度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现存的法律、政治制度对社会组织的发展重视不足, 制度上存在很多不足。此外, 社会环境方面, 很多人对社会管理认识不足, 社会认可度、重视度不够。

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对策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因此, 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需要多方面努力, 采取积极地对策。

(一)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各国的实践表明, 政府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 制定相应的政策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还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 完善法律体系。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更需要在法律保障的环境下开展一系列活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基本法律, 使其合法性地位得以确定。同时, 需要改变现存的登记准入制度,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此外, 还需要改善现存的监管体制,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

(三) 加强组织自身建设。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加强, 社会组织更需要进一步发展。而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就成为了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社会组织需要完善奖惩制度, 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避免人才流失。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 建立合乎组织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模式成为组织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此外, 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吸纳社会资源, 扩大资金来源, 同时随时公开财务状况, 增强社会组织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郭建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郭建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

[2]刘亚玫.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沈阳帅范大学学报, 2006 (6) .[2]刘亚玫.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沈阳帅范大学学报, 2006 (6) .

[3]张道航.论“和谐社会”及其构建[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3]张道航.论“和谐社会”及其构建[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5 (2) .

[4]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4]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社会化网络管理 第5篇

从东城区了解到,社会化网络管理系统在东直门街道启动试点。社区将按网格划分,进行数字编号,“格长”就是每个网格的管理员。

据介绍,“格长”的“官衔”比居委会主任小,比楼门院长大,管的是各自“网格”里老百姓的身边事。网格建成后,居民遇到邻里纠纷、助残养老、政策咨询等方面问题时,可直接求助“格长”,遇到更换楼道灯泡等难题时也可求助网格工作人员。

新中西里、东环、东外大街、东外大街北将成为首批试点的四个社区。

东直门街道工委委员程利介绍,这四个社区分别代表纯居民住宅区、纯商业小区、商用与居民住宅混合区、普通住宅与高档住宅混合区,在这四个社区试点,具有普遍性。

目前,四个试点社区的网格已经划分完毕,正在逐一确定“格长”,试点成功后,将在东城区全面推广。了解到,网格化模式最初应用于城市管理领域,东城将是本市首招“格长”的试点区,另外两个试点区为朝阳区和顺义区。

疑惑解答

1.格长由谁担任?

“格长”将由社区推选,经街道通过后确立,可以是物业公司负责人,也可以是社区里威望较高的居民、民警等。此外,原楼门院长也将编入网格工作队伍,“格长”及网格工作人员将每月领取300-500元津贴。

2.居民可以弹劾“格长”吗?

暂时没有,街道正在拟定相关的考评机制来考核“格长”及网格工作人员的工作。

3.网格化管理有什么好处?

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探索 第6篇

近年来,医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给医院的正常经营提供有力保障,医院后勤服务部门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医院后勤服务管理与医院临床一线关系紧密,也影响着医院的发展,较为复杂。如何建设一支高效且保障有力的后勤工作团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让病人得到良好的治疗,是医院管理者更好地对医院进行管理的重中之重。

医院后勤社会化概述

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下,医院的后勤管理部门,抛弃以往的传统封闭和“大锅饭”模式,突破自我,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一些竞争机制,利用社会上的服务行业改进医院自身的后勤管理模式。一方面,医院的后勤管理要加强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也要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可靠、优质、专业的生活保障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医院后勤管理部门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当前,受到传统模式和观念影响,我国多数医院的后勤服务还处在医院管理的边缘部分。医院往往将快退休的工作人员安排在后勤服务这样的二线部门,其后勤管理知识严重不足。在现代化医院不断扩建发展中,这样的后勤管理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医疗改革将重点放在了医疗规范和医疗水平的改革,对于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探索和改革依然不够。医院管理者需要适时认识到后勤社会化的重要性,并将规范后勤制度作为战略的一项重点内容,才能适应医院改革新形式的发展。

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医院启动了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医院与医院之间互动紧密,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予每个主体充分的竞争性,也提高了市场的活力。对医院后勤服务进行社会化探索,是我国医疗改革的必然方向;通过社会力量改进医疗卫生后勤管理部门,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后勤保障改革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之后,我国的各级医院迅速发展,信息与计算机系统、恒温系统、电力高压转呗、气动传输等一批现代化、自动化设备被运用到医院系统,原有的后勤保障团队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型的设备。此外,原有的后勤管理体系无法适应临床一线的医疗需求,无法承担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殷切期盼,使得我国医院后勤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医务工作者及患者需要的后勤服务越来越精细,然而已有的服务却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只有积极探索医院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与时俱进,乘势补上,才能追赶医院发展的脚步。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后勤保障服务更加专业。医院后勤保障应属专业服务管理的一种,隶属于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类别,它的服务对象是医务工作者、医院及患者。这一类特殊的服务行业与医务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将其交给专业的团队更有助于提供专业的服务。专业的医院后勤服务团队往往经验丰富,可以根据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医院特点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帮助医院建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患者。

实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核心环节

选择适应医院发展的社会化方案。为了加快医院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医院有必要引入分配机制和竞争上岗方式,并采取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目前,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方式有企业经营模式、横向联合经营模式、内部规范分离等模式。各级医院可以运用有实力的服务公司将服务优化,精简部分机构,并对人员进行重新安排和调配。对后勤部门进行企业化的管理,实行按需设岗,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降低消耗资本,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整合后勤人员。由于要对人员进行重新调配,后勤人员的去向变成了重点和难点。有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一是将综合素质较高的正式职工留在原部门,转变成二线监管人员。二是将原后勤人员转岗到各服务公司。三是将不愿意留在医院工作的临时和派遣员工,遵守劳动法的相关条款,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此外,要注意对原来员工的解释和安抚工作,让他们明白后勤社会化的必然。

明确服务范围。在引入服务公司时,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后勤服务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医院与服务公司之间的目标责任关系。在引入公司时,要对其负责的楼层区域、工作职责成本收益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详实的细则。同时,可以允许相关服务公司适当地开设特色服务,以满足患者对后勤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化的需求。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医院应在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明确规定项目的服务范围及质量标准,对相应的监督考核体系条款也要加以明确。如此一来,服务公司可以依照这些内容条款更好地落实服务工作。此外,要将后勤项目管理合同中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及绩效考核标准通知临床一线部门,并加强医院管理部门、临床部门、第三方服务公司的沟通与交流。在考核方面,除了要定期考核,也要加强不定期突击检查,遇到问题时及时纠正,使得后勤服务部门更好地为医院服务。当服务公司未能完成预期的目标或未能提供优质后勤保障时,医院的决策管理者有权利予以经济制约,甚至是解除合同。双方要本着互利共生的原则,将困难及时消除,才能确保工作开展的效率性及合理性。

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素质。受到传统观念及历史原因的影响,目前医院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能差。为了加快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医院要积极推进培训工作,以定期和不定期专题培训的方式,使得后勤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后勤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后勤服务团队。此外,在对后勤服务进行社会化改革后,可以引入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新一代后勤管理人员,培养后勤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创新 第7篇

1.1 背景

医院后勤是开展医疗活动的支持保障系统, 后勤服务质量、效率、成本等都关系到医院整体的运营能力和医院综合竞争力。近年来, 许多医院管理者把医院后勤社会化看成是摆脱高成本、低效率、低质量的必由之路。后勤社会化就是将医院后勤部门从医院剥离出去, 成立公司, 自负盈亏、自谋出路、优胜劣汰或是外包给社会企业管理。[1,2,3]本文从后勤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出发, 结合华西医院近年来的后勤管理实践, 探讨医院后勤社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 为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医院后勤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在社会学领域是指一个人 (组织) 内化 (internalize) 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4]而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概念, 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两个方面得到启示, 其内涵是指医院后勤通过内化社会先进企业 (组织、团队、机构等) 的管理理念、方法、价值态度等, 来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并着手开展变革, 使其逐步达到甚至超越社会同行业水平的自我完善过程。因此, 将医院后勤服务项目交给社会, 或简单地将后勤与医院分离开都不能算作真正的社会化;只有关注医院后勤服务的投入与产出, 努力开拓创新, 通过现代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 实现成本-质量的最佳搭配,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5,6,7]

2 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

2.1 以后勤经营化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社会化

传统的医院后勤系统, 通常被认为是纯粹的保障单位, 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从服务性行业角度, 后勤部门在运行过程中是在为医院的医疗活动提供保障性服务, 是产品与服务的输出, 相对应就有成本和价格, 即医院后勤管理是针对产品的价格和成本进行管理和经营。[8,9,10]

医院后勤经营化管理体现在: (1) 通过医院的运行成本合理计划、使用和控制, 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11]; (2) 从服务对象和顾客需求出发, 通过各工种的动作标准化、工时测量、流程合理化等的岗位设定和绩效管理, 使员工工作职责更清晰, 流程更顺畅, 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资源节约的同时控制了人力成本[12]; (3) 诸如洗浆、消毒供应、餐饮、停车场等服务, 在医院后勤中都是有收入的服务项目[13]。通过提高这些项目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扩大规模也能实现降低成本, 增加收益的经营目的。

2.2 科学化管理

在经营化管理理念指导下, 在医院后勤管理中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文化, 把后勤部门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来经营管理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4,15,16]: (1) 建立配套的全成本收入核算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2) 基础数据的完善与管理; (3) 开展以经营数据、基础数据、盈亏平衡点分析评价为科学依据的循证管理与决策; (4) 以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为核心, 开展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流程改进、技术革新的项目; (5) 工时测量管理、动作管理、走动式管理、叠瓦式管理、头脑风暴、要因分析等多种科学管理方法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到后勤管理中; (6) 以品管圈项目管理的形式, P D C A管理循环模式, 不断从实际管理中发现不足, 及时修正。

2.3“走出去, 请进来”的医院后勤社会化模式

2.3.1“走出去”的“包外”。

当医院后勤自身业务需求量足够, 成本效益分析合理, 且后勤服务的质量、效率、成本达到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时, 医院后勤业务不仅可以自主管理, 而且可以扩大产能, 外延扩大服务范围和产品数量, 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也使其它同业者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和运行成本支出, 实现多赢的局面[17,18]。这种立足自身需求, 满足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规模化效应的后勤管理方式, 称为“包外”服务。华西医院后勤的餐饮和洗涤消毒业务就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如:洗浆及消毒供应为院外38家医院提供服务, 年产值超过4 0 0 0万。而且通过科学的经营和管理, 运行成本、人力成本结构合理, 产品在安全、质量、价格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竞争力, 这样既保障了医院自身的保障需要, 又充分共享了社会资源,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20,21]

2.3.2“请进来”的“外包”。

当医院后勤自身管理能力水平较低, 成本控制不佳, 甚至需要牺牲质量来降低成本, 或是无法达到服务质量要求的时候, 选择一个价格合理、质量稳定、管理先进的企业 (公司) 来承担部分后勤服务业务;同时向引入的企业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也是合理的选择。华西医院的保洁业务就外包给了一家知名的国际保洁公司, 引入了优质服务的同时, 也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到了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样的方式称之为“内嵌式”服务, 它不等于简单的外包服务。[22,23]首先, 内嵌式服务的选择必须是经过了严格投资效益分析和损益平衡点测算的;其次, 要将社会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嵌入”到自身系统内, 让其除了发挥本身的服务功能外, 也带动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

3 总结

谈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管理要素

高校后勤社化管理问题,其管理要素很多,但从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其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一个定位”,“两个建立”,“三项规定”,“四种教育”,“五个特色活”,“六项评比”。

一、一个定位

一个定位,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终要实行企业化管理。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全局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就是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依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改革的目的、改革的目标,确立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最终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两个建立

两个建立即建立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劳动分配机制。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数都实行了体制改革,从过去的事业编制、事业管理转入了企业性质,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服务实体。必须民主科学地制定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制度,做到制度管理,有章可循,有序操作。必须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分配机制。新的劳动分配机制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多劳多得,实行公平合理的劳动分配办法,既要保证和维护职工的合理收入,又要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是企业实体在运行管理中,充分依靠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实现管理目的和管理效应的人本要素。

三、三项规定

1.制定干部、职工竞聘上岗和任期职责、目标的管理规定。要打破干部、职工职业“终身制”,实行竞聘上岗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充分体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用好人,用活人,真正调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

2.建立严格的资源和财务管理规定。要充分发挥资源的功能作用,优化配置,统筹管理,确保国有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抓好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管好钱,理好财,增收节资。

3.制定严格的政风、行风,勤政廉政监控管理规定。后勤职能部门要做到组织健全、制度健全、责任到位。要对人财物的工作和活动实行全面而有效的监控。同时要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畅通民主渠道,发挥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四、四项教育

1.改革观念、改革意识的教育。要使职工认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和改革的目的,充分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将没有出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寻求发展,树立起职工参与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2.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不断增强职工的职业观念、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从而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纪守法、服务中心、奉献学校的高尚职业道德。

3.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要使职工不断增强服务理念和意识,自觉遵循“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准则,全心全意、高质量、高标准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服务。

4.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要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大胆地走人市场,开拓市场,这是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然之路。

五、五种特色

1.知识更新学习活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要鼓励和奖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自考班的学习,逐步提高职工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采用举办知识讲座,跨校考察、参观学习等学习形式,拓宽职工的知识面。

2.技能练兵活动。加强管理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管理措施。经常开展技能练兵活动,既能提高各类特岗人员的技能水平,又能达到规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服务、创造效益的目的。还能起到鼓舞人心、增进团结、提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3.安全预防定期检查活动。这是把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以安全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后勤部门是易发安全事故的场所,安全预防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定期开展安全预防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才能把安全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工作跟踪督查活动。要从组织机构到人员配备上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跟踪督查动,并做好督查记录,落实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5.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塑造企业形象、反映企业精神、创建企业品牌、凝和激励职工力量、陶冶职工情操的重要工作。后勤部门要认真开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内涵的作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六项评比

六项评比,即工作实绩评比,岗位职责评比,业务技能评比,服务质量评比,遵纪守法评比和文化建设评比。开展六项评比活动,可结合平时的管理工作,也可以结合年终工作总结来开展活动。开展评比活动的目的,既是对管理工作的总结,又是对管理工作的检验。通过评比,“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可激励职工,使员工振奋精神,明确存在的不足,增强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的意识,更加努力地完成本职工作。

浅议我国社会福利的社会化 第9篇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特别是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 社会化养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 残疾人和孤儿的养护、康复条件也急需改善。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 存在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由此, 社会福利繁荣的前提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是指从事投资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拥有独立投资决策权与收益权、负有投资责任和承担投资风险的法人和自然人。显然, 投资主体是投资的决策主体、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 是责、权、利的统一, 是投资的要素投入权、资产所有权、收益占有权三权合一的综合。投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投资主体、法人投资主体、政府投资主体、企业投资主体、金融投资主体、家庭投资主体和国外投资主体等等。只有实现了投资者在福利领域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才有可能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只有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繁荣。这一点区别于我国以往在对于社会福利的态度。我国过去的投资主体是政府, 投资形式也比较单一。因此不但国家财政很紧张, 而且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福利问题。现在说到对社会福利的投资, 我们的眼光就要落于全局, 从整个社会着眼。合理运用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来发展我国的福利事业。在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府财力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要迅速有效地解决社会福利服务供求失衡的问题, 就必须走社会化的路子, 这是一项国家花钱少、见效快、立竿见影的明智之举, 是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必然选择。

政府导向的作用要求福利准入制度化。构建规范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理念, 就是政府管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发展有效率的社会公平是政府管制的主要目标, 政府管制的目的是扶助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社会再分配和进行社会救助、完善进行最低社会保障的功能。政府管制的目标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公平, 而是更高意义上的社会公平。而要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是引入竞争和规范管理, 对社会福利的管理同样如此。根据社会福利行业特点, 政府制定管理秩序和准入标准, 在透明的管理规范和制度标准面前, 实现社会的公平竞争, 这是政府导向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宗教和慈善救济组织很不发达, 这是我国的现实。那么我们就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把社会保障的功能完全转嫁给私人社会。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现阶段还需要承担起主要的社会保障责任, 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稳定。然而根据我国国情, 适度鼓励社会保障商业化发展和竞争是十分必要的。纵观世界先进国家社会保障, 我们可以看出商业化几乎是社会保障发展的必然之路。在我们试图引入商业化概念的时候, 西方欧美国家几乎已经进入了再商业化的过程。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商业化进程势在必行。

打破人为的垄断必须社会福利社会化。目前的社会福利事业, 出现了政府管制无力和无效的问题, 这里的客观原因很多。由于中央的计划管理体制已经不复存在, 其主观原因主要是各垄断性行业的管理方式表现在行业的主管部门;加上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没有转变成为公正和公平的管制机构, 行业主管部门已经成为行业利益的代表,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由此将受到损害;因此可以说大多数垄断性行业因为没有建立得力的新管理体制, 导致了垄断行业的主要管理机构的身份和角色, 并不是垄断性行业的管理者, 而是垄断性行业利益上的共同利益者。社会福利社会化就需要突破这样的传统垄断。

市场调节的作用表现福利形式多样化。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经济一方面能够增强经济活力, 同时又能够调节经济结构, 并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保持社会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因此, 通过分配收入、传递信息、刺激生产、调节供求, 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由此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如果政府放开福利市场、明确福利市场的准入标准、具有明确的福利政策导向, 市场调节将发生必要的作用, 就会将那些有社会需求的社会福利社会化, 并朝着福利方式、福利对象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关研究表明, 近2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变化迅速,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开始从“行政化”模式向“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转换。因此, 在社会福利社会化方面也将会出现若干不同的发展模式, 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差异性发展。

城市社区的结构需要福利覆盖网络化。就目前情况而言, 发展社区福利准市场的关键, 是要打破政府对市场的垄断, 大力引进非盈利组织, 这是因为社区福利具有较强的福利性, 相当于准公共产品, 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 所得利润也不用于分配, 能够适应社区福利产品的生产。

与此同时, 社区福利的经营市场由于政府没有明确的准入条件, 实际上也存在垄断行为, 发展社区经营市场同样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从而使市场机制能发挥充分的作用, 并因此而逐步形成社会福利覆盖的网络化。

市场操作的思路要求运作方式规则化。福利市场一旦放开, 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则来运行。一是市场进出的规则, 就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际上是对某个市场主体和某种商品能否进入和退出市场进行评判;二是市场的竞争规则, 实际上就是要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 市场竞争规则要求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平等交换和平等竞争, 即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因此作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政府, 要维护市场进出和市场竞争规则的严肃性。

未来时代的需求强调社会和谐持续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更多的是作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器, 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以及互助互利的原则对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尤为重要。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即不能片面强调社会的优越性, 做一些国力达不到的社会福利项目, 又要充分遵循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 对社会福利的项目、规模、资金来源和受益对象, 都按社会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要求来重新设计, 从而实现责任与义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通过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 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2]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技出版社.2006.9

社会管理社会化 第10篇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

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探索和追求的价值目标,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有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展才能放开手脚。目前存在的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多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带来的, 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社会发展同时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因为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是没有和谐而言的。只有国家的经济繁荣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 国家才能和谐。

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 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总量逐年快速增长, 国民财富普遍增加, 证明了我国市场的活泼生机, 同时也向世界各国证明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无限潜能和发展动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充分验证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邓小平所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题思想。

然而, 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两者在现实的发展中有时会相互发生冲突。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遵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 刺激了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效率, 提高商品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 经得起考验的成功者会乘风破浪追逐更大的利润, 而被淘汰的失败者只能在经济大潮中被人遗忘。中国的经济因此繁荣发展, 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成功者、失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和谐必须在其间找到平衡点, 维持整体社会的安定有序。

在社会分配领域中, 为了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国家实行“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发挥其才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由于个体能力的差异性, 必然使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不同。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中, 政府进行了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新的人民内部利益冲突矛盾在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出来。

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从宏观上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就变得极为重要。首先, 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提供必要的物质财富, 才能满足人民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利益之间的冲突。其次,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 必须更加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加大政府经济调控力度,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保护人民工作的积极性。第三, 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对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有清醒的认识。第四,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调整人民内部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的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 (2) 我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了准备。虽然发展过程中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 社会和谐也存在着不和谐因素, 只要我们致力于协调好发展中的各方面利益, 社会和谐的目标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

矛盾, 即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双方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 (3) 。这种动态的平衡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而整个社会就在诸多矛盾的平衡中发展变化了。

第一, 毛泽东、邓小平的矛盾观

毛泽东的《矛盾论》就是一部系统阐述矛盾问题的著作。毛泽东在著作中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 并且对矛盾规律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毛泽东在中国的革命战争时期灵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有一些人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斗争哲学”, 在当时革命和战争的社会环境下是说得通的。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 只有“斗争”才能使中国人民得以解放, 国家得以独立。

邓小平在汲取毛泽东“矛盾规律”认识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 根据当前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邓小平在时代的背景下辨证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让中国的经济走向了腾飞。

第二, 社会和谐与社会基本矛盾

从古至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存在于所有社会中。社会也在其矛盾变化中发展了, 要么前进, 要么倒退。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但是, 1936年的苏联却错误地认为已经建成社会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适应, 没有矛盾。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导致苏联慢慢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 但是并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法去发展经济。邓小平拨乱反正坚持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 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 减少发展中的对立面, 即不和谐因素;改革经济、政治体制中的弊端, 对发展中的积极因素继续深化改革, 使发展中的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达到“动态平衡”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 从体制上让社会更加和谐。

第三, 社会和谐与现阶段主要矛盾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物质文化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面对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 人们的需求很难被满足。要么是有钱买不到, 要么没钱买不了。人民内部矛盾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显得格外突出。所以, 构建和谐社会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及妥善的处理就变得格外重要。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中心环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落后”的社会生产自然也就变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 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就可以实现了。

总之,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4) 面对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 只要我们本着在发展中探寻和谐之路, 在和谐中善于发展, 一定能够化解矛盾, 把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秦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感恩社会 回报社会 第11篇

关键词:残疾人;感恩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24-02

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在2002年实施了免费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国家承担了包括生活费、学习用品费、书本费和学杂费等所有的费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使残疾人的家庭减轻了负担,使更多的残疾孩子走入校园,接受教育。但由于是全免费教育,在学生中滋生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似乎照顾他们的一切是学校的义务,丝毫无感恩之心,怀感激之情。

结合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笔者组织了一次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在校期间学校的基本支出费用和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后每学年学生的花费。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在校期间,学校的每年的支出基本费用高达89万元,其中:水费每年3万元,电费每年7万元,暖气费每年30万元,维修费每年9万元,其他费用40万元。而每学年生均花费达3100元,其中:每学期书本费300元,学习用品260元,校服120元,被子床单生活用品120元,生活费每人2300元。这个结果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在调查感言中纷纷表示:“调查的结果太让我吃惊了,这几天那一连串的数字在我脑海里不停地跳动,它时时警告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回报母校。”“原来国家、社会、学校为我们付出太多了,想想我们所做的一切真是太惭愧了!我觉得对不起他们。”“刚拿到调查表,同学们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可是当我把调查数据一一填完后,不禁惊呆了,仅一个月的数据对我来说也是天文数字啊!真的应该感谢社会、感谢学校。”“这次凋查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不禁想起以前骗同学、骗老师的事,我的事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尤其是学校和老师,再次说声对不起,请学校放心,老师放心。”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也深深地思考着:聋哑学生走入社会后常常出现工作不安心、自暴自弃,对社会有抵触情绪,犯罪率逐步升高,他们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不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这说明学校教育存在缺陷,使学生由于自身缺陷所造成的狭隘、自私等特性得以扩大化,教育学生在学校中对社会识恩、知恩,教育学生感恩、报恩是聋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

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障碍,长期生活在一种被同情、被怜悯、被宽容、被溺爱的环境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怀熟视无睹,根本体会不出“爱”和“恩”。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得不到特别照顾就认为受歧视了,甚至产生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验关爱

要想让学生识恩、知恩,学会感恩社会,就要注重学生的感恩社会教育。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了解国家对残疾人教育、就业的优惠政策,体会国家对残疾人的照顾、关爱。给学生讲解《残疾人义务教育法》、《残疾人就业工作“十五”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及行政法规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使残疾学生充分了解到国家对残疾人各个方面的关爱,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了解残疾人的节日,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让学生了解国际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国际聋人节、全国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以及有关节日设定的原因、过程等历史资料,并了解在节日期间社会开展的活动及开展情况,以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

3.组织学生了解自身正在体验到的社会关爱。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从自身查起,从身边查起,了解自己在学校里享受到的福利,并回家与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做比较,真正体检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在平时学生组织旅游,门票常常被免或优惠,社会爱心人士到学校里进行捐助活动,还有大学生常常到特殊学校来进行联谊,并身体力行地给予残疾学生一些帮助,应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使其深切了解社会的关怀。

4.加强劳动能力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残疾人妥善就业是关乎残疾人思想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殊学校在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养残疾人就业能力的基础上,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通过实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劳动技术能力,通过体会工厂的精心安排和正常工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来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三、引导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人是社会人的人,祖国和社会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为残疾人的学习与成长、生活提供了许多关爱,充分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后,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报恩。

1.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感念祖国、社会之恩。珍爱生命,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爱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承担责任,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他人和睦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2.认真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残疾人学校因其教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培养目标之一。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残而不废的、自食其力的人就是对祖国、对社会的回报。

3.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回报社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服务他人与社会为宗旨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如到社区街道开展清扫活动,到福利院给老年人开展慰问活动,进行广场义务演出,等等,真实表达残疾学生对社会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成为真正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人,才会成为对社会、对祖国充满责任心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会真正需要的人。随着感恩教育的开展,残疾学生也在为成为祖国、社会需要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刚华.浅滩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2]董慧萍.在感恩教育中培养感恩意识[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王国诚.论感恩教育中的“心理体认”策略[J].现代教育,2007,(7).

[4]韦焕能.谈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

社会管理社会化 第12篇

一、油田社区油田老年管理的价值

1. 油田社区具有调解家庭矛盾, 解决邻里纠纷的价值

很多的从事石油工作的老年人群他们退休以后, 赋闲在家, 无事可做, 长时间的孤独和寂寞导致这些老年人群心烦意乱、无聊, 所以, 当这些老年人群遇到不能顺应自己内心的事情时就会情绪激动, 变得暴躁易怒, 控制如果不得当, 非常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甚至还会导致邻居之间产生纠葛矛盾。但是, 随着油田社区的建成, 可以非常有效的将这些问题统统的化解掉, 进而, 建成后的油田社区对于避免邻居纠葛矛盾和缓解家庭矛盾起到非常关键的价值。

2. 油田社区可以起到聚拢人心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群而言, 当离开工作之后, 失去了组织的约束力, 很容易出现人心涣散的情况, 建成后的油田社区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开展一些老年活动, 从而将人心再次的聚拢起来。例如, 可以举行老年书画比赛、老年唱歌比赛、老年跳舞比赛等等活动, 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丰富起来, 通过这些活动还带动了全民健身, 促进老年人对于科学事物的重新认识, 摒弃那些违背法律人伦的邪教蛊惑。

3. 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价值

全面改革创新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油田社区卫生服务, 增强老年人群对于预防疾病的能力, 促进老年人群健康化, 从而实现宏观大发展战略目标。同时, 老年人群卫生服务体系要从根本上转变几个方面, 由过去的主要以医院为主的向着社区卫生服务为主的改变。还有是以医疗为主要目的转变为预防为主的方向。还有更高层次的以疾病为核心的转变为健康为核心的体系。总而言之, 要从根本上, 随时随地的关心老年人群的晚年生活。

二、不断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 积极推动油田社区老年管理服务的社会化

1.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国家采取立法的强制性推行的一种企业以外的制度, 从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其中就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 是企业和劳动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所执行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义务。劳动人员和国家制定出的法律条件相互对应, 所以, 就应该由整个社会体系来为老年患者提供社会保险项目。油田社区可以依据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并进的管理概念, 全面推动养老金社会化的进程。

医疗保险对于企业有着非常高的依耐性, 从过去的劳动保障医疗体系来看, 公司的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生病时所需要的金钱都必须由公司承担, 所以, 公司承担的医疗费用就会变得非常高, 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构成了损害。公司在体系改革进程中, 多数国有企业因为常年亏损, 资金链条不稳, 所以, 就出现了常常拖欠员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现象, 最终导致这些退休人员没有办法得到自己应有的医疗保障利益。油田社区应该依据上述状况, 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 准确的判断出需要实行的原则, 这样做的目的, 不仅可以使得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体系增强, 同时, 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社会化进程的脚步也加快了。

2. 凭借社会各界人士的资源和帮助, 实现老年服务管理的社会化

老年服务的管理社会化应该依据一定的社会进程来循序渐进的发展, 老年退休人员, 他们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供职于一家企业, 所以, 这些老年退休人员对于原公司都会有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纵然这些老年人群的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绝大部分上都削减了对于原有公司的依赖性, 但是这些老年人群在个人感情上依旧离不开公司。公司对于老年退休人员的一切虽然不再有关系, 但是还是要对老年退休人员进行一些帮助和慰问。老年服务社会管理化需要社会大众的鼎力支持, 油田社区要加强呵护和关心老年退休人员, 尽量使得这些退休人员可以安心的过好生命余下的每一天。

3. 加快社会服务业以及老年福利设施的建设, 为老年人群提供切实可靠的居住条件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类的寿命大大的延长了, 社会老龄化的急剧严重, 导致家庭照顾老年人群的功能被无限的降低, 这个时候, 就需要社区为老年人群提供社会保障制度。进而, 油田社区要不断的推进社会服务业的发展, 对于老年人群的生活各方面要起到关心和照顾, 不仅如此, 还要满足老年人群的各项基本需求。同时, 油田社区还要掌握好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从而对社会医疗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 将过去单位的医务室和里面的医疗人员转变成社区医疗卫生站, 来服务老年人群, 不仅如此, 还要建立起关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的信息评估和监测机制, 定期的开展对于预防老年人疾病研究的工作, 定期的组织一些老年文化娱乐活动, 从而丰富老年人群的晚年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日益加剧, 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了极其沉重的负担, 严重的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所以, 当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区老年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从而, 为社会减轻压力。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 主要对于油田社区建成对于社会的良好价值, 简单的提出了怎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 从而推动油田社区老年管理服务达到社会化。

摘要:目前我国建立完善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可以实现服务管理社会化, 普通劳动者在退休以后, 直接变成社会人士, 直接进入油田社区的管理中。老年人群从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转变为社会化管理的模式, 这个过程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实行的, 所以, 不仅需要当代人改变过去传统的保守理念, 还要具备多方面的支援, 例如, 技术支持方面和资金支持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 对怎样推动油田社区老年服务社会化进行解剖和分析, 旨在为老年人群提供福音, 为同行业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保障,企业,社会,老年管理服务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王俊霞.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J].求实, 2013, 13 (2) :196-198.

[2]黄红娟.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现状考察与发展对策分析[D].安徽大学, 2010.

上一篇:传动零部件下一篇:主动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