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

2024-06-06

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精选11篇)

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 第1篇

一、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1.保证 “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 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2.掌握三种方法。查字典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 “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准学生使用参考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它完全否定了参考书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问题的关键不在参考书,而在怎样使用参考书。我们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二、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都是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为载体的。因此,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考,透过符号理解意义。那种有口无心式地阅读是不能达到阅读目的的。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会。认真阅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1.读通。 一篇文章摆到面前,首先要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读准字音,弄清词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2.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了解一些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3.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4.读活。把这篇文章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叫书读活了。这实质是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的正迁移。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读懂,还要读熟、读活。

三、边读边批划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批划,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 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批划的方法,规范了批划的符号,指定了批划内容。如批划内容就包括十个方面:生字(多音字)注意,生字注释,文内段序,段内句序,分段(层)及段(层)意概括,重点词评点,重点句(中心句)批注,重点段批注,全文主要内容、写作特点、中心思想批注,疑难问题批注。这些批划贯穿了阅读的全程,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做着相应的内容批划,在批划的同时,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边读边批划应该注意三点:1.思考为主,批划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批划挤占了思考时间。2.批划要简明扼要,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绝不要赘述多言。3.批划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

四、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知识应用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它能促使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形成技能而转化为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和乐趣。

五、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为此,及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总之,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摘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方面应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主要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重大作用。

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 第2篇

作者:沭阳 徐韵来 文章来源: 点击数:

188 更新时间:2010-04-29 10:11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从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来说,音乐教学就是要从审美中,理解和运用音乐技能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是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的自学已习惯初步养成.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魏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困难,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了具体实施的计划。他的大体做法是:

第一,首次慢动。开始时注意求稳、求慢,以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第二,逐渐加速。经过一两个月训练之后,大家都转动起来后,适当加快动的速度。第三,系统计划。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第四,控制时空。要保证良好的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就要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班里将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同时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第五,形成习惯。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了困难期,制定了系统的计划,又创设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研究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我们至少应该注意这样两点:

(一)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随时运用。

分 析一下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我们会看到他采用的五个步骤,是从学生接受程度和形成规律出发的,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每一个学生认同的(经过了学生的充分讨论研究决定的),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把计划变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魏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耳惯的养成。这些做法的意义和道理都值得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魏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注意安排科学有序的步骤,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形成的。王夫之说:“习成而性成也。”音乐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歌曲、教学生认识多少乐理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3篇

什么是自学习惯呢?它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根据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七种自学习惯。

一、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2.掌握三种方法。查字典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准学生使用参考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它完全否定了参考书的积极作用和价值。问题的关键不在参考书,而在怎样使用参考书。我们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二、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会。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认真阅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1.读通。2.读懂。3.读熟。4.读活。这实质是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的正迁移。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通懂,还要读熟、读活。

三、边读边批划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批划,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边读边批划应该注意三点:1.思考为主,批划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批划挤占了思考时间。2.批划要简明扼要,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绝不要赘述多言。3.批划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

四、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掘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知识应用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它能促使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形成技能而转化为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

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和乐趣。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如尽量在课内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作业收缴要及时,作业不得雷同,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

六、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为此,及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机械重复活动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且容易使大脑疲劳。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辩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七、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浅谈数学自学习惯的培养 第4篇

数学是一门内容繁多、逻辑性强、精密度高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一怕开始时学生会遇难而退, 失去信心;二怕学生学习态度不严谨, 只求“大概懂”, 走马观花含糊过, 到头来, 越学越不懂, 只好不了了之。为此, 如何确立学生的自学信心, 养成自学习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 也是首要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方面, 兴趣, 可以在学生对知识的摸索、探讨和发现中产生。例如, 引导学生自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提出: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有何关系?学生不难猜出三个内角和为180度。那猜想可靠吗?如何论证?这样, 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又一个兴趣的高潮。让学生运用“延长线段”、“作平行线”等多种证法, 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就会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求知识, 在心理上将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另一方面, 兴趣也可以在引入新课中产生。例如, 引导学生自学“从不同方向看”时, 我以三个自制的不同大小的几何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 欣赏着漂亮作品的同时, 学生就会把精力倾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新课中。当然, 兴趣也可以在整理、归纳、类比中产生。例如, 在学习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时就可以用类比的思想, 把两个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产生兴趣。

数学逻辑性强, 严谨度高, 内容枯燥。因此自学习惯短时期内不那么容易养成, 而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有如小孩学走路由“抱”到“扶”, 由“扶”到“牵”, 由“牵”到“放”。

1.“抱”。课本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根本, 是进行基本训练的依据。预习课文就是学习的开始。刚开始预习课文的学生, 往往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对内容只是浮光掠影, 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学生要学会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在学合并同类项时就要求学生带着简单的“什么是同类项?”、“如何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要注意什么?”、“合并同类项和有理数运算有什么关系?”等几个问题进行预习。这样有的放矢, 久而久之, 就能为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研读课文, 引导学生仔细地推敲概念、定理和法则中的关键性词语的含意, 归纳小结知识和解题方法。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时, 在复习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等概念之后, 教师可以示范性地研读教材。对其中“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采取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相类似的步骤, 求得一些不等式的解集”、“一定要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 不等式的方向必须改变”等关键字句, 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思考, 理解吃透其含义。这样之后, 教师再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比较, 提醒学生注意“去分母”和“系数化成1”两步的区别。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此外,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四个层次的编写结构: (1) 从旧知识或实例引入新课; (2) 给概念下定义或引出定理、公式、法则; (3) 对定理、法则、公式进行推导论证; (4) 应用举例, 弄清课文内容结构, 掌握叙述规律。为学生自学铺平道路, 这就是“抱”的阶段。

2.“扶”。就是教师编写提纲, 让学生按提纲自学, 启发学生动脑动手, 理清基本内容及其前后知识的衔接和逻辑联系。如:让学生自学“等腰三角形性质”这一节, 教师提出提纲:①一般三角形有哪些性质?② 什么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小学学过) 它具有什么性质?③怎样推导性质定理;④从这个性质定理中可以得到哪些推论?让学生抓住要领, 按纲自学。这就是“扶”的阶段。

3.“牵”。就是将一小节教材内容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自编学习提纲, 自提问题, 自己独立思考进行自学。例如:在教学“分式”时, 在复习了分数的有关概念、性质、通分、约分及分数的四则运算和繁分数的化简后, 让学生仿照分数的方法和步骤去自学 “分式”并会叙述、会理解、会举例概念;对定理、法则要弄清条件和结论, 弄通论证的思路;对例题要掌握解题的步骤与方法。这就是“牵”的阶段。

4.“放”。可以让学生进行单元自学, 或让学生自学与教材有联系的数学小册子, 要学生列出要点, 提出疑难, 理清知识的结构, 弄清内容的全貌。如在学习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时, 让学生通过复习之后, 自己列出问题:这一单元包含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解法?这些解法是怎样得来的?求根公式中的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 进而通过这些问题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难点。“放”不等于撒手不管, 还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会在质“疑”、释“疑”中求进步。

如自学“函数定义”时, 当学生接触课题“函数”就会急于了解“什么是函数”, 当从书本中释疑的时候, 再细细推敲。在逐字逐句咀嚼定义时, 遇到了“某变化过程”指的是什么?“x在某一范围内取值, y有唯一的值对应”中的“某一范围”指的是什么范围?什么叫“对应”?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进一步精思熟虑后又会发现, 若x取某一确定值, y有两个值与它对应, 那么y是否叫做x的函数。

一句话, 对知识要推敲、要琢磨, 只有推敲和琢磨, 把问题引向深化, 才能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

浅谈学生语文自学习惯的培养 第5篇

一、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时,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学习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能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他小资料,能拓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首先应该注意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其次要掌握三种查字典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查字典速度;最后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提高,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有些教师不准学生使用参考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它完全否定了参考书的积极作用和价值。问题的关键不在参考书,而在怎样使用参考书。我们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观点,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二、边读边批画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批画,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挈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批画的方法,规范了批画的符号,指定了批画内容。如批画内容就包括十个方面:生字(多音字)注音,生字注释,文内段序,段内句序,分段(层)及段(层)意概括,重点词评点,重点句(中心句)批注,重点段批注,全文主要内容、写作特点、中心思想批注,疑难问题批注。这些批画贯穿了阅读的全过程,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进行相应的内容批画,在批画的同时,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边读边批画应该注意三点:一是思考为主,批画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批画挤占了思考时间;二是批画要简明扼要,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绝不要赘述多言;三是批画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

三、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掘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做到“会问”“善问”的,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以审题为例,有的教师进行了如下训练:首先指导学生抓课题的重点词语提问。如《飞夺泸定桥》的“飞”“夺”,为什么要夺?怎样夺的?“夺”前为什么还要加上“飞”?又如学完《草船借箭》后,再来看题,为什么是“借”而不是“骗”?其次抓课题中的标点符号提问。如《“你们想错了”》,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你们”在想什么?为什么想错了?最后抓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问。如《小虫和大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或能帮助理清文章思路,或明了写作特点,或紧扣课文重点,或直扑文章中心。这些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和引导,学生“不会提”“提不好”的顾虑没有了,“乱提”也就渐渐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课堂教学不是更有质量和效率吗?

四、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以便日后运用,而新知识识记过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因此,及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记忆的目的。否则,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五、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 第6篇

一、“自学质疑”中出现的问题

1.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存在学生不会“自学质疑”现象。

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里, 教师的职责注重“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仅是依照课本及大纲的目标, 讲解规定的知识点, 使整节课处于“满堂灌”的教法之中, 让学生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 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习惯, 思维被束缚, 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尽管教育系统推进教学改革已经多年, 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早已深入人心。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还在影响着今天的教育, 特别是农村学校, 学生缺少“自学质疑”的机会, 也就不会“自学质疑”。

2. 受学习态度的影响, 存在学生假“自学质疑”现象。

心理学家麦独孤和史密斯早在1919年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 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但是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没有目标, 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愿意进行主动学习。当课堂上需要“自学质疑”时, 只是故弄玄虚, 自欺欺人, 使“自学质疑”流于形式, 华而不实。

二、合理运用教学策略, 积极开展

1. 以“创设情境”为主要策略, 诱导学生“自学质疑”的欲望。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就根本谈不上主动“自学质疑”。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拥有悬念、新奇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驱使他们积极思考,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生在“自学质疑”中, 会产生的不同观点, 教师要尊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即使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 说明学生思考了, 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宽松的课堂, 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 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心理潜能随之释放。教师在评价学生“自学质疑”效果时, 要多使用一些简短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以“学法指导”为主要策略, 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例如, 从“理所当然”的推论中发现相反的事实, 引导学生“自学质疑”。学习“生态平衡”时, 举山区灭狼保护鹿的例子, 按照常规进行推理:狼吃鹿, 会使鹿的数量减少;如果消灭了狼,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鹿的数量必然会上升, 这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老师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事实后, 学生思维上立即出现了矛盾, 产生了问题。

3.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提高学生“自学质疑”的质量。

新课程既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又倡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相互促进作用关系。即自主学习, 就是有自己的主见,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吸纳与重新建构, 反之, 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 就会由别人牵着鼻子走。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 自学能力难免参差不齐, 倘若教师每堂课都逐个去指导自学方法, 不现实, 也不可能。而合作学习正好是在学习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的关系。

养成预习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 第7篇

新课标提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应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并逐步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英语更应如此,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从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开始, 讲究方法的科学与高效, 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更新观念, 科学认识预习

1. 课前预习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

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的先导和基础, 所学新知是它的延伸和发展。它既体现了新知的轮廓, 又开启了思维的新空间。通过预习, 学生可以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新知的框架和结构, 为新旧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很多老师的预习作业单纯让学生“在自我预习中发现问题”, 学生往往因缺乏探索方向和必备的过渡知识而出现“停滞不前、心理受挫”的现象, 遏制了其自主学习的动力。所以科学的预习作业在设计之初应考虑到它的针对性, 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托。

2. 课前预习在内容设计上应注意“低坡度, 小跨幅”的原则。

预习的内容不宜过深或过难,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思考、模仿并操作去自主解决问题, 在由旧到新、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中完成任务。在这一原则指导下, 课前预习的任务设计应该从简单的基础练习开始逐步提升难度, 最终达到并实现预期的目标。

3. 课前预习不同于自始至终的完全自学, 又不同于课内的自主学习, 具有引导性和探究性。

完全自学是学生在毫无引领的状态下自己学习, 课内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当面指导下进行学习。怎样让预习能同时达到这两种方式的效果, 既有老师的引导, 又可独自探究呢?这就要求在设计预习作业时, 以恰当的形式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和提示, 确保学生可以在间接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独立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科学预习, 达到预习效果

预习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习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并养成习惯呢?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1. 老师层面的预习。

为了使课前预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老师就要成为学生的向导和舵手。在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之前老师自己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

第一步:认真钻研教材, 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整套教材。理清各年级间的坡度, 对每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都有恰当的定位。

第二步:针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设计每一个教学板块的预习作业要求和讲义内容。低年级学生只要在家长指导下听录音, 跟读教材上的字母、单词和句子, 了解大体意思即可;中年级学生需根据老师下发的讲义和例句完成一些简单的句型;高年级学生不仅要完成基本预习, 而且要根据讲义上的词汇音标和语法说明拼读单词、理解语篇、画出重点词组和句子、标注语法说明或提出疑问等。

2. 学生层面的预习。

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要紧跟老师的步伐, 按要求认真完成每一次的课前预习作业, 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下面以六年级的预习作业为例, 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 词汇的预习。在整理讲义时, 我通常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归纳和补充, 便于学生比较和记忆。以6B Unit5《The seasons》这一个单元的B部分Look, read and learn的讲义为例。

这个单元围绕四季的气候变化和人们的活动展开教学, 讲义列出了四季的英文单词和气候特点, 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几组名词到形容词的变化形式, 重点之处作特别标记, 并以“rain”为例, 列举了几种词性的不同用法。学生可以根据音标和磁带练习发音, 根据中文理解意思, 根据表格初步归纳出一些变化规则, 根据例句探究不同词性的不同用法。

(2) 句型的预习。教材的C部分Look, read and learn以图片为载体, 操练本单元的的主要句型;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些句型也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充分的预习可以大大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大大增加口语操练的量。以6A Unit2《Ben’s birthday》为例, 要求学生掌握日期的正确表达, 掌握“生日在何时”的句型。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12个月份的表达, 接下来需要正确掌握序数词的表达。为了让学生尽快记住这些序数词的拼写, 我打印了如下表格下发给学生。 (图略)

如图所示, 从基数词到序数词再到序数词的缩略式, 一目了然。我对一些特殊变化形式做了标注, 学生可以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尽快掌握变化规律, 同时记住3种表达形式。然后再让学生操练日期的表达:the+序数词+of+月份。这样一来, 以后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就高多了。有了以上的铺垫, 再加上一些语法提示和句型示范, 学生就可以自行完成C部分的对话。

句型是语言结构的模式, 我在设计这部分讲义的时候先给出正确的例句结构, 再由填写单词到独立完成句子, 由扶到放, 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对话。

(3) 语篇的预习。教材的Listen, read and say通过情景对话, 呈现该单元的话题、功能、词汇和句型等,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会话能力, 是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和运用。这个部分的预习任务包含的面相对广一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下发讲义画出重点词组, 圈出关键介词, 用不同符号表示动词的各种形式、词组固定搭配、时态变化等。

(2) 找出新词, 根据讲义或查字典标注其音标, 理解单词在句中的意思, 大致了解其用法。

(3)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了解图片内容, 建构文章的大体框架。

(4) 跟着光盘仿读全文, 了解全文大意, 划出重点句型。

(5) 把疑问记录下来, 以备在课堂上提出。

这部分讲义, 通常包含一些词组解释、句型示范、语法说明、词语的词性变化举例等。学生借助讲义, 能够完成以上预习任务, 在听课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 有备而来,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听课质量。

三、注重反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显然, 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谁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乖乖地完成呢?毕竟人人都有惰性, 何况是小学生。所以如何让消除学生的惰性, 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 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是每天的必修课。检查的方式多样, 根据预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可以采取组长天天检查、老师随机抽查、课堂点名反馈等。比如:画词组、做标记、写注释、完成对话等都可以由组长检查;朗读情况、理解句子和对话都可以在课堂表现得以反馈;整体预习的质量可以采取随机抽取两组学生比赛的方法, 对优胜组予以表扬和鼓励, 对不足之处及时指正和鼓励。检查反馈的情况作为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学生意识到, 只有踏踏实实完成每一天的预习作业, 才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

如果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便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其带来的帮助, 逐步把它当作一种自觉行为而形成一种习惯。在此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 学会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逐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也逐步为其掌握。对于老师来说, 有助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 这不仅得益于眼前, 而且会受益于终生。

摘要: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前提, 是加快课堂教学节奏的基础, 也是提高听课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预习是一项基础作业, 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 更应该把它看作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 保质保量地完成, 常抓不懈并形成一种习惯。

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 第8篇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而小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弱, 因此, 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 需要提出适当的要求, 让学生带着教师的要求去预习。同时, 教师也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 如, 任务落实预习法、笔记预习法、自主质疑探究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尝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等。预习方法的使用应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教师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二、课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所以, 课堂上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深入情境中去找信息, 找答案, 或是让学生互相扮演情境中的角色,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9 Shopping A板块时, 就是让学生互相扮演顾客和服务员, 笔者只在旁边稍做指导。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买卖商品的英语知识, 同时还提高了运用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也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一次小小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 可以选择使用, 但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选择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慢慢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复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可以形成永久记忆。“温故而知新”,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艾宾浩斯曲线可以知道及时复习对于加深和巩固知识是多么可贵, 可以防止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 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 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 可以让学生回想今天、这个单元、这个星期、这个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 注意点又在哪里, 只有知道如何复习, 才有可能自主复习。教师可以画出一棵知识树, 列出单词、词组、句子、知识点、注意点, 把厚书学薄。

教师在布置复习作业的时候可以采取分层教学, 一是必须完成的, 就是最低要达到的目标;二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就是目标较高的作业, 要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如Story time部分最低要求是能熟读课文, 再高一层是背诵课文, 更高一层是仿照Story time编写对话。让学生从最低目标出发, 向高一层目标迈进。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复习, 帮助学生养成复习习惯, 学生自学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四、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阅读资源, 帮助学生养成课外自主阅读英语的习惯。学校提供的阅读资源可以是教师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自行编写的课外拓展材料, 也可以是跟教材内容、难度相近的课外书籍、报纸, 如《英语时代报》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开展报刊阅读之前,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报刊的基本常识,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课外阅读中遇到的新词汇。比如, 在阅读后, 要求学生把生词摘抄在一本小本子上, 利用工具书查明词义, 在班级阅读讨论中将之归纳在班级词汇库中。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不但可以扩大了词汇量, 而且能够学到很多课文中没有的常用单词和句子, 同时也能够了解很多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以及一些人生哲理等, 更重要的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了, 课外阅读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而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小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若能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那么小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大幅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中小学生语文自学习惯的培养策略 第9篇

第一、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自主学习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例如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跳水》一课,对于“父亲用枪逼孩子跳水”有很多看法,对此可布置学生预习,了解“还有哪些方法能救孩子”,再到课堂上来讨论,这样一举两得,既可让学生了解急救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些方法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领悟船长的急中生智,遇事的沉着冷静。如此下来,学生的预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

第二、认真阅读的习惯。认真阅读必须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以心到为核心,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悟,在此基础上五者协调,共同作用。

认真阅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1.读通。一篇文章摆到面前,首先要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即读准字音,弄清词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这朗读与理解两方面的要求是读书的初步要求。2.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了解一些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3.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4.读活,把这篇文章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就叫书读活了。读通是基础,读懂是根本,读熟是深化,读活是升华,这四点是对阅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概括化了的要求。我们读书,不仅要读通、通懂,还要读熟、读活。

第三、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做勇于怀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

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积极引导。比如,《怀疑与学问》中有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例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第四、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比如学生在做作业时,提醒学生有问题举手问,老师会帮助你们的,但不允许看人家,经常这样训练,让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但除此之外,当学生遇到困难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又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可以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研究性问题、争议性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由、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及时复习的习惯。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曾有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著名论断。它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因此,需要及时复习巩固。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自学的习惯自学方法 第10篇

【摘 要】“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这个激烈竞争环境的大学生来说,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自学能力的养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文章从学生中学时期的学习习惯入手,调查分析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探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一、中学生学习习惯

中学时期可以算是学习阶段中最苦最累的一个时期,但却是学习乃至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中学教育在一生教育体系中具有承接性和过度性的基础地位,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这个时期不但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而且养成的学习习惯也影响着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大量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停留在老师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态,学习处于被动,不会独立学习。受到现在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往往看得较轻。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再注重“授之以渔”的过程,而是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下被迫做大量重复地练习,最终形成了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二、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资料显示每隔五年,便有一半的知识会自动失效。要想跟上社会的进步,必须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特别是自学。学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未来的文盲下过这样的定义:“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

据统计学生在学校中平均大约度过20年的时间,在学校时学习很方便,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或和同学商讨,但我们终究都要离开学校。所以在校期间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哪些知识,而是学到了哪些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才是一生不断获取知识的源泉。

生活中许多人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不符。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能否胜任工作,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二是取决于个人是否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能随着工作内容的不同学习所需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对于刚刚从高中踏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摆脱了高中学习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以自我学习为主。许多过惯了“牢笼”里被动学习的同学,在大学学习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怎样来面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大学生培养自学能力需要学校的帮助、教师的引导和本人的自主培养。

(一)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1.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实现大学梦,大部分学生沉浸在喜悦中,加之大学环境是个开放的环境,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一部分学生厌学的情绪就释放出来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与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改变授课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自学意识

高校的授课方式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地选用新颖、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置身教师的角度来体验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锻炼自学能力。教师再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学生自己培养自学能力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高中不同,不再是死记硬背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要求选择性的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2.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本领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充裕,并且没有高中时繁重的课业,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喜欢的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对以后的工作带来帮助。同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可以随用随学。

参考文献:

[1]李桂霜.大学生有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

[2]王有刚.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J],2007

[3]傅莉.对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

[4]余训爽.试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习惯的培养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教给他们正确预习的方法,给他们提出一些适当的预习要求,并且通过对作业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预测。在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且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对于课文中不明白的生字词要通过上下文或者字典、词典等查明意思。对于不懂的句子要反复阅读,仔细体会,实在不明白就留下记号等教师课上讲明。最后,给同学汇报自己在预习中学会的生字和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养成质疑、解疑的习惯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高年级学生要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质疑习惯,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引导,首先,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质疑。例如,《唯一的听众》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提出“听众”一般很多,而这课为什么只有唯一的听众?到底写了什么事呢?《穷人》讲了哪些穷人,他们怎样穷?讲了穷人的什么事。其次,学习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同问题:《怀念母亲》中:“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说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唯一的听众》:“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让学生质疑以此引起思维: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最后一头战象》“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它为什么绕着寨子走了三圈?问题提出后,如何引导学生解疑,可以让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在读、写、议课文过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中,写读书笔记是对学习非常有帮助的一件事情。读书笔记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笔记还使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使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避免“无米下锅”的尴尬,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写阅读笔记。

1.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要以记录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内容,不能过多地抄袭原文。2.读书笔记要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写,不要过于笼统,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后,可少评或不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的范围应该包括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报刊资料等。笔记的形式不要过于限制,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洋洋洒洒的篇章,还可以是漫画、图表等形式,可以由学生自由设计。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 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一手好字可以说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的特殊“身份证”。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一手好字的人,往往会更能赢得领导或者用人单位的青睐。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凝神静气,用心观察字的结构,研究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做到脑、眼、手三者互应,准确掌握运笔的轻重徐疾。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练就一笔好字,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镇静,临危不乱。另外,从低年级写字课入手,将练习写字贯穿到日常的作业、笔记、习作等书写活动中,培养他们“提笔即练字”的正确意识,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有效途径。我班林小荣、卢秀娟等一部分学生在我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四五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练就了一笔规范、美观的钢笔字,全校师生见了都交口称赞。

五、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告自己读悟批注感受,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为了让学生充分交流达到应有效果,指定小组长负责,要求别人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可以以一小组全面汇报,同时要求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不同理解。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对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实践证明:语文自学习惯的培养能够使小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懂得自己去求知,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最起码也能达到少教的目的,这样的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六种语文自学习惯:预习的习惯, 质疑、解疑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认真书写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从而达到不需教或少教的目的。

上一篇:体能教学现状下一篇:主要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