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2024-07-15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精选11篇)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第1篇

一、指导课前预习, 做好参与准备

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然而,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到课前预习, 并非易事.为此, 我们的做法是“突出指导, 加强监控”, 并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精心设计思考问题

学习从问题开始, 指导预习的问题设计, 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做到新颖性、趣味性、激疑性相统一, 借此吸引学生去熟悉教材, 思考问题, 并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解决问题, 初步达到“了解内容, 感知知识, 熟悉题型, 分出懂与不懂”的要求.

2.设计反馈测评练习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设计一些反馈测评练习.练习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而且难度适中, 使多数同学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进行评价时, 以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亮点.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积极的体验.

3.进行预习监控

对于一些没有预习习惯, 或者面对困难容易动摇、退却的学生, 我们设计了《数学预习自我监控表》, 让他们每次根据预习情况实事求是进行填写.鼓励自己持之以恒进行预习, 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表格中反映的情况,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 在课外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个性的问题.表格设计形式如下:

二、注重情感激励, 激活参与欲望

教师通过情感教育, 使课堂产生情意共振, 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倾向, 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的信心, 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与热情.

1.以教学热情来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果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 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何而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始终满怀热情, 热情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每一点参与, 充满对学生的爱, 对数学的爱, 对数学教学的爱.以满腔的教学热情来感染学生.其次,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 吃透教材,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具要直观形象, 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声色并茂, 教学语言生动, 语调抑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 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 疏密相间起伏有致,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 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2.以鼓励式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 鼓励式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中, 我们经常恰当地使用“不错”、“很好”、“联想真丰富”、“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 在提问和板演时, 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对于他们的成功, 不仅教师表扬, 而且引导全班同学对其进行鼓励和评价.在讨论问题时, 对于学生“小小的创造”, 及时给予肯定和推广, 使学生每攻克一道难题, 克服一个困难, 创造一个新的方法, 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愉快的情绪, 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 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 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乐此不疲.此外, 我们还利用作业评语传递教师的情感, 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 如“好!”“你能行!”“别泄气!”等去鼓励他们.鼓励学生自制学具,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

三、揭示数学魅力, 吸引主动参与

要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时, 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1.揭示数学美

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 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 数学思想方法独特的奇异美, 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 图像形象的简洁美, 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的过程美, 点拨启发思维的艺术美等, 到处可见.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 遵循教学规律, 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学习情趣.

2.揭示应用性

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士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 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 学生兴趣浓, 就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出自学生本身自发主动地学习.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要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 促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 不仅品尝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还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和时空, 让他们自主学习, 自己寻找并发现自己的答案.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和时空, 并非放任自流, 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隔的两个方面, 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与时空的同时, 应该站住更高的管理层面, 准确把握教学的“流向”, 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 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探索空间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第2篇

【摘要】: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认为: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现代学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可见,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通过设置障碍来励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知,让生明确参与学习的方向;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大丰富学生参与学习的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多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空间;教师可进行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友善、合作的气氛中学习文化知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引导主动参与策略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认为: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现代学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策略一: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他们都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而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使把劲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先通过一个用铁丝弯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用“切断并展开圆周”的方法,可测得这个圆的周长。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圆,用“切断展开法”能测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的回答是不能。那么怎样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呢?肯定有好办法!通过动手尝试,学生得出了“绕线法”和“滚动法”两个好办法。这时,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谁能测量这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第3篇

一、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参与的兴趣

课堂上,当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现实。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心理学表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思维,有赖于心理自由,因此营造愉悦的氛围不容忽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人人都有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关爱每一个学生,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表情、行为传递给学生。学生没有压抑的心理,就会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敢于大胆开口,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

其次,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学习文言文《勾践灭吴》,我改变常规文言文串讲教学的模式,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不再觉得课文枯燥无味,而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二、根据教材,创设参与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因此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宰下的文学分析式、问答串讲式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故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如我在教学高中第四册节选的《雷雨》时,要让学生了解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要让学生品味戏剧语言,就必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而反复阅读,不能只是让学生坐在那儿一遍一遍地默读朗读,还要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征,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或演受到感染,从而对戏剧人物有更深的了解。接着我又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还是假,学生个个参与,踊跃发言,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三、鼓励质疑,提供参与平台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究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

如文学鉴赏课上,学生正在热烈讨论《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冷酷虚伪,一个学生冷不丁问道:“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最后终于对玛丝诺娃认罪忏悔,为什么周朴园对鲁侍萍却毫无愧疚?”问得好,两者具有可比性,但问题太大,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在肯定提问学生的质疑思维的后,我启发激励学生课外认真阅读《雷雨》全剧以及小说《复活》,并让学生写一篇比较性的赏读文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能从宗教、时代、人性、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作出了评价,这一次探究性的参与课堂教学,完全缘于善于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

四、巧设课堂提问,感受参与的成就感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播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可能会堵塞学生的思路,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精巧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产生汲取知识营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巧妙设计所提的问题,叫学生想说,令学生愿说。如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就问学生:刘兰芝和焦仲卿情投意合,为什么不能像现代人那样双双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原因在谁身上?学生一听,纷纷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

教师“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说是为了达到不需要说”。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第4篇

一、指导课前预习, 做好参与准备

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然而,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到课前预习, 并非易事.为此, 我们的做法是“突出指导, 加强监控”, 并重点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 精心设计思考问题

学习从问题开始, 指导预习的问题设计, 应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做到新颖性、趣味性、激疑性相统一, 借此吸引学生去熟悉教材, 思考问题, 并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解决问题, 初步达到“了解内容, 感知知识, 熟悉题型, 分出懂与不懂”的要求.例如, 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之前, 布置学生预习并思考下列问题: (1) 在平面内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它们是如何用数量关系来刻画的? (2) 在平面内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它们又是如何用数量关系来刻画的? (3) 设☉O1, ☉O2是平面内的两个圆, 当这两个圆在平面内运动时, 试想这两个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4) 圆的位置和大小是由哪几个要素确定的?如何用数量关系来刻画和判断平面内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呢? (5) 请你根据平面内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举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例. (6) 通过预习, 请你将本节的主要知识、基本应用及主要题型进行归纳.

2. 设计反馈测评练习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布置预习任务的同时应设计一些反馈测评练习.练习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而且难度适中, 使多数同学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进行评价时, 应以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亮点, 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积极的体验.

3. 进行预习监控

对于一些没有预习习惯, 或者面对困难容易动摇、退却的学生, 我们设计了“数学预习自我监控表”, 让他们每次根据预习情况实事求是进行填写, 鼓励自己持之以恒进行预习, 而且教师也可以根据表格中反映的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 在课外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个性的问题.表格设计形式如下:

时间新课内容是否预习掌握内容存在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参与热情

良好的教学情境, 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发认知、激发学生参与的有力措施.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 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参与热情.

1. 巧妙设计疑点

在讲授内容之前, 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 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 讲授这些内容时, 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 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此, 教师就要设置一个情感的平台, 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

2. 把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从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寻找数学的影子, 把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感可触的东西.例如:已知平面上构成四边形的4点, 在平面内找一点, 使这个点到已知4个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这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 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 可把它转换成以下的形式:如果A, B, C, D为4个村庄, 现要合建一个自来水厂, 为使水管成本最低, 厂应建在何处?并说明理由.问题的实质没有变, 但以不同的形式交给两个平行班解题, 学生探究的热情却大相径庭.

三、灵活设计活动, 增强参与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 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 保持解题的“好胃口”.我们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等特点, 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快乐五分钟”、“闯关训练”等竞赛活动, 让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体验, 让情趣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时也仿照“开心辞典”、“幸运52”, 吊足学生的胃口在这样的竞赛环节中同学们都情绪高涨, 积极性很高.这时, 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我就加以鼓励, 并抓住时机毫不吝啬的表扬, 于是几乎每一名学生都从中收获了成功.

在具体操作时, 应充分运用多媒体, 一来加大课堂密度, 二来借助于形式上的丰富多彩, 吸引学生眼球.如通过课件超级链接设计, 学生自选 (水果、动物等) 点击进入题组, 或设计各档分值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 量力而行, 点击进入, 这样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些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享受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本人于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契机进行愉快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表明: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 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才能逐步学会求知, 并获得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就如何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一主题, 从指导课前预习、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设计活动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 同时提供了丰富的且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动参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5.

[2]蔡娟.新课程, 我们究竟如何教[J].中学数学教育参考, 2006.7.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第5篇

多媒体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运用课件,只要一点击鼠标,就可以按需进行大量演示,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活动作出了提示,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吸引孩子的兴趣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音乐之都维也纳》时,上课伊始,就播放《蓝色多瑙河》,并让学生欣赏维也纳的风景图、歌剧院、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看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话锋一转问:“这么美的一个地方,你们猜猜是哪里?”然后再引出维也纳,“维也纳不但美,它还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呢!刚才放的音乐是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是大音乐家舒伯特的作品,还有大家所熟悉的贝多芬、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的大部分音乐生涯都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有‘音乐之都的美称。”板书课题,“我想被称为音乐之都,肯定不止这一个原因吧?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这样一下子就强烈地吸引了学生,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难点,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通过图片展示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上通俗的講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刃而解。

三、与感悟文本相结合,感受文字美,走进文本情感

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例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这一课,运用多媒体可让学生亲眼目睹黄果树瀑布的气势磅礴,画面与文字结合,充分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观。如,教学“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这一段时,我先播放黄果树瀑布的声音,问学生“你听见了什么?心情怎样?”再播放黄果树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的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非凡的气势,声浪的轰鸣。这时让学生读这些语句,他们自然而然地读出了人在瀑布的熏陶下灌满活力的感觉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从实际出发,巧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第6篇

关键词:问题引导,主动学习

农村英语教学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些学生在英语课上比较被动, 被教师点到名不是随便回答两句, 就是一言不发。众所周知, 这种缺乏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堂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的沉闷、不参与,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1. 巧妙导入、自然过渡、及时肯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 就能直接吸引学生, 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导入过程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能引人入胜, 也应该具有目的性, 让学生明确“学什么”, 以求达到“以旧拓新”的效果。

抓住了每一节课的导入就能“开门红”, 而重视过渡语的运用就使一切都顺理成章, 再加上肯定的评价, 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英语课。同时, 教师应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大胆取舍教学内容, “深其深、浅其浅”, 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如牛津英语7A Unit 1的主题是介绍自己。对于这一主题, 有些学生有话可说, 但由于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加上基础太差, 他们不愿参与课堂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在课前短暂接触, 让他们放松心情, 放下包袱, 来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当出现冷场时, 及时调整, 结合本节课的主题, 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让学生表述前自己先介绍, 教师的这种示范作用也能降低学生的难度, 鼓励学生开口。以自然过渡来导入新课, 这不仅能够展示语言的魅力, 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而且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果简单地用next、then等来替代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 整堂课就会显得单调枯燥了, 学生也会觉得无趣。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 教师要教授的不应仅仅只是语言知识, 还应包括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教师应该用关怀的目光、鼓励的言语去肯定、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之后, 应及时给予反馈, 并且在评价中注意语言的丰富性。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 都是教师进行教育、交流、达成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当有一些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 教师更应慎重对待, 充分利用眼神、手势、表情等重塑学生的信心, 让他们觉得英语课好玩、英语好学。

2. 明确目标、变换形式、注重实战

明确课堂目标, 了解一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才能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 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皆以学生为主体,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表现舞台。活动形式应尽量灵活多样: (1) 利用实物、插图、照片等直观手段加深学生印象, 激发想象。 (2) 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抓住学生眼球, 激起他们的学习好奇心。音乐、视频等往往比教师平铺直叙的语言更生动、更直接、更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3) 通过猜谜、比赛、讨论、表演等游戏竞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把他们引入真实的语境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4)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延伸课外背景知识, 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 体现实用性。

语言学习的最大目的在于运用。牛津英语教材每单元一个主题, 紧扣实际热门话题, 可操作性强。为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练习效果,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说:“教师只有协调好日常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和学的双方同时取得可观的实际效果。”老师应从实际出发, 示范引导, 再逐层深入, 由易到难, 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增强学生信心, 提高课堂效率, 强化英语交际能力, 完成由课堂到课外实际操作的转变。

“唱而不和, 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 功适息。”英语的习得必须根据学生自然发展规律、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学以致用。虽然学生在国内没有语言大环境的优势, 但是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 配合每单元的主题设计任务, 使学习目的得到深化, 学生由课本的知识延展到课外学习, 延伸到实际运用中, 以达到情感的升华。

如在牛津英语7A Unit 4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过加菲猫贪吃的视频和展示学生吃方便面、汉堡、可乐、炸鸡腿等图片刺激学生, 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中学生应该怎样吃才会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 也有话可说, 他们分组进行话题讨论, 课堂气氛很活跃。5分钟后由各组小组长陈述观点, 组员补充, 学生自己总结的“健康贴士”很具实用性。

有效的课堂活动把“健康饮食”这一主题进一步升华。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 一步步设计话题, 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鼓励与赏识, 体验到了成功。这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做个健康的中学生。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呈现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深化主题, 真正实现快乐学英语。学生也在不断的合作活动中培养了团队意识, 体现了创新精神。

教师要深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设计问题启发学生, 围绕教学任务设计的相应问题也应多以开放性为主。教师所做的就是通过引申、构建、提供部分实例或鼓励假设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了。

课堂是学生集中学习和展示英语能力的舞台,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多下苦功, 向45分钟要效率, 鼓励学生从课堂起步, 做到常听、爱说、勤读、多写。在课堂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死机器, 而是为了兴趣想方设法主动去学, 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第7篇

一、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参与的兴趣

课堂上, 当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现实。而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心理学表明,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思维, 有赖于心理自由, 因此营造愉悦的氛围不容忽视。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人人都有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关爱每一个学生, 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表情、行为传递给学生。学生没有压抑的心理, 就会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敢于大胆开口, 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

其次, 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的需要,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学习文言文《勾践灭吴》, 我改变常规文言文串讲教学的模式, 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不再觉得课文枯燥无味, 而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二、根据教材, 创设参与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 “教学”是手段,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因此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宰下的文学分析式、问答串讲式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故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如我在教学高中第四册节选的《雷雨》时, 要让学生了解戏剧冲突、人物形象, 要让学生品味戏剧语言, 就必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而反复阅读, 不能只是让学生坐在那儿一遍一遍地默读朗读, 还要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征, 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或演受到感染, 从而对戏剧人物有更深的了解。接着我又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还是假, 学生个个参与, 踊跃发言, 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三、鼓励质疑, 提供参与平台

“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源, 质疑是探究新知识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 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

如文学鉴赏课上, 学生正在热烈讨论《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冷酷虚伪, 一个学生冷不丁问道:“托尔斯泰的《复活》中, 聂赫留朵夫最后终于对玛丝诺娃认罪忏悔, 为什么周朴园对鲁侍萍却毫无愧疚?”问得好, 两者具有可比性, 但问题太大, 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在肯定提问学生的质疑思维的后, 我启发激励学生课外认真阅读《雷雨》全剧以及小说《复活》, 并让学生写一篇比较性的赏读文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竟能从宗教、时代、人性、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作出了评价, 这一次探究性的参与课堂教学, 完全缘于善于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

四、巧设课堂提问, 感受参与的成就感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 是传播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提问得法,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问不当, 不仅对教学无益, 而且可能会堵塞学生的思路, 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的实验告诉我们, 精巧的课堂提问, 能使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 产生汲取知识营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巧妙设计所提的问题, 叫学生想说, 令学生愿说。如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 我就问学生:刘兰芝和焦仲卿情投意合, 为什么不能像现代人那样双双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 原因在谁身上?学生一听, 纷纷发言, 阐述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复习课堂实效 第8篇

一、转变复习课教学理念

心理学认为, 主动参与是学生在注意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所负载的教学信息的心理加工的过程。没有这种对教学过程的注意, 就谈不上对教学信息的心理加工, 更谈不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主动参与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被动、消极、形式地参与教学, 不可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 教师应当认识到, 复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更能让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取得验证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这些学生似曾相识的但又有些生疏的知识, 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教材, 明确其上下单元的内容, 恰当地处理好所要复习的内容, 从词汇、句型、语言功能项目入手, 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梳理、整合, 做到了然于心。

二、要正确引导

1. 引导学生确立整体学习目标, 明确复习方向, 如果学生对所要达到的不清楚或一无所知, 必然导致学生复习的盲目性和混乱性, 因而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整个复习起着激励、导向、规范的作用。

(1) 师生共同制定“三轮复习计划”和时间表。在复习初始阶段, 师生共同探讨总复习的计划, 学生明确三轮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所需时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 调整学习策略, 调控自己的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对单元复习的学习内容制订具体计划, 即学案,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学案包括以下内容:单词记忆, 词组归纳并造句, 句型归纳, 交际用法, 语法现象, 语言交际功能项目, 整理疑难问题。

(3) 帮助学生根据复习计划, 调整自己的复习重点。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存在, 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个人学习计划。通过课堂反馈、复习检测等, 及时和学生沟通, 帮助他们对自己复习计划适当调控, 使学生这种主动参与具有实效性。

2. 要重视学法指导。

(1) “学案导学”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成4人一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素质适当调整, 使各组“势均力敌”, 而且各层次面的学生都存在。利用小组合作完成学案;各小组轮流编写课堂反馈题目进行检测, 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点, 师生合作深入探究, 解疑释惑,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2) 将学习策略渗透到日常复习教育过程中,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减少学习困难, 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持久、强烈的学习动机。

(3) 采用必要的活动途径, 引导学生体验参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传递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只是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才能获得。因此课堂的实效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所以, 应设计一系列的“任务”, 让学生去体验、去领会、去感悟, 在做中学到知识, 并检验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的理解。

三、要调整评价机制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9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为启发学生参与、组织数学教学的前提.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课本中的导图、引例、阅读材料、课题学习材料的功能.此外, 还应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知识背景、数学故事、数学趣题等.笔者在教授“几何图形”一课时, 先向学生介绍“几何”一词的来源和本意, 让学生了解到“几何”含义原本是“测地术”.在介绍“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 教师先介绍身边的“滴管中的点滴成线”可看成点动成线的实例;“雨刮器”可看成线动成面的实例;“硬币转动成一个球”可看成面动成体的实例, 再要求学生说出一些实例.从而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样便会激发其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 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活动.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勾股树”, 并告诉学生“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 自古以来它的证明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其证法至今已有四百种之多, 是几何定理中证法最多的一个.期中我国古代数学家证明勾股定理的独特风格, 在数学大苑中开出了一朵芳香的鲜花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 (公元3世纪初) 的证法 (如下页图1) , 很是巧妙!赵爽证法之妙, 妙在“弦图”.在赵爽之后不久, 我国数学家刘徽 (公元3世纪) 更加巧妙地设计了一种“弦图” (如图2) .“弦图”变化无穷, 形状各异.我国古代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已不下200种.

不需用任何数学符号和文字, 更不需要进行运算, 隐含在图中的勾股定理便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多么神奇的“青朱出入图”啊!无怪乎数学大师华罗庚提议, 将这幅图给“外星人”, 拼图证法是其中一类较好的方法.笔者提供给每小组学生4个直角三角形, 要求通过拼一拼、推一推得出勾股定理结论.最后告诉学生图3是最常见的证明勾股定理的图, 利用面积之间的关系, 你会证吗?其中图4就是图3的一半, 拿破仑总统曾用它来证明勾股定理, 你会证吗?以境寻学, 以境促学, 好的情境创设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思维, 使数学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丰富多彩、受学生欢迎, 从而使学生兴趣激昂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注重探究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认真参与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课堂中人人都能参与,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是数学教师备课时特别要关注的.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如果数学题目设置得不合理, 那么将会阻碍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参与.因此数学教师在备课选题时要注意把握梯度、难度, 多开展题组探究教学, 题组教学后要及时总结方法.

四、及时做好反馈调整, 强化学生意愿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教师及时把学生参与的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通过课内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巡视检查、表情观察、板演、小测、练习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内阅读、课外练习和课后复习等情况.

课堂上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 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 或概念理解错误, 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 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 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 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 使矫正有的放矢.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 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 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通过分析, 及时给予评价, 将学生所需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信息畅通, 缩小与教学目标的偏差, 努力做到教与学的同步,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五、重视课后小结归纳, 提高学生深度参与

小结归纳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通过师生的小结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 使之系统化, 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参与动机参与能力参与机会

周国平在《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一书中说道:“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去。”课堂作为学生的利益时空,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权参与者,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一、 关注兴趣培养,使学生乐于参与

数学学习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知识由于其抽象性,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生动有趣,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害怕学数学,不愿意接近数学。因此,教师要赋予那些抽象、冰冷的数学知识以鲜活、生动的形象,用数学知识独有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一) 精心设问,引发参与欲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特别是遇到困难,往往是弃之避道而行,没有钻研的精神,也缺少探究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精心选择学习素材,设计具有思考价值、有现实意义、难易适度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与热情。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课始教师提出问题:菜场上的卖菜人不用计算器算菜价也特别快、特别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诀窍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这时教师又卖了一下关子:其实他们的方法我也会,你们不信可以试试?这时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们很起劲地问了几个数,教师答得又快又对,学生感到教师有本事,特别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此时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主动探究的欲望强烈。带着这种状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 联系实际,激发参与动机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例如“比的意义”的教学,在学习了新知以后,为了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趁机引入介绍“黄金比”的拓展内容,并组织学生课后利用各种手段收集生活中有关比的知识。学生们通过收集、交流这些有趣的数据,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而且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 聚焦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参与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结果更重要。教师要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一) 指导数学阅读

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本这一重要的数学学习素材,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其次要边读边做记号,划出重点、要点以及有疑问的地方,阅读交流时做到心中有数,提升阅读质量;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的方式尝试自己理解,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直至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学问、学问,要学必问。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爱疑、会疑。小孩子生来具有好奇的天性,喜欢问为什么,但是课堂上质疑问难的能力却是需要教师有意培养的,它是学生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多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的同时,主要要加强方法指导。通过训练,要使学生逐渐做到把握思维方向,提出合理问题;善于提出与教材重点有关的问题;善于抓质疑点在矛盾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难点处质疑。

(三) 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与他人共同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获得不同的发展。但由于教师的认识不同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合作交流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帮助他们正确分工,明确个人在组内的角色,学会正确合作与交流。另外还要通过专门的训练使他们相互尊重,相互信赖,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重视教法改进,使学生敢于参与

本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一种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知识的探索者,实现自我多元发展。

(一) 因材施教,促使全员参与

世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应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合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如在学生层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专门的分层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便于教师更富有针对性地施教;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我选择目标,使目标更有实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切的发展;开放习题设计,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题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慢组学生吃饱,快组学生吃好,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不断得到增强,学习更有信心。

(二) 巧引争辩,促进深度参与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 第11篇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义

1.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 它有两种基本类型: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气氛。而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这种气氛使师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表明, 在教学内容、方法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主动参与学习的班级比被动接受的班级成绩更为显著。

1.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师傅引进门, 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一个主导作用, 而学习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我的修行。只有学生自愿学习、主动参与学习, 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任何事情一旦有了兴趣, 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另外, 主动参与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能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关键在于教师的调动,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传统的备课只注重对教材的理解, 然后再“照本宣科”, 这种备课面窄而粗。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 备课应做到全而细。“全”主要表现为广度, “细”则体现为深度。具体地说, 备课主要应备:

1) 备目标。即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确立目标, 具体到课时, 目标应是知识, 技能, 情感, 习惯, 态度并重, 而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备教材。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该具备理解教材的能力, 分清教材的重难点, 并且应该理清思路, 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

3) 备教师。教师应该清楚自己的特长, 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喜欢你, 相信你, 这样才能主动地与你合作学习。可见, 备课也需要创新.另外, 有些课还需要用多媒体辅助, 设计, 制作课件, 也需要教师进行创新劳动。如:在讲《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 播放苏州园林的风光视频, 让学生身临其境。总之, 要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探索新路。

2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有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在为老师、家长学习。这种认识导致学生学习产生盲目性、依赖性。一旦老师或者家长让他不满意时, 他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乃至失去信心。因此, 必须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自己,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促使自己主动参与学习。

2.1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以前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威严地站在三尺讲台上, 师生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鸿沟。整堂课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摒弃独角戏, 大搞群言堂;老师应走下讲台,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轻松, 和谐, 亲切, 平等的教学气氛, 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疑虑和胆怯。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营造这种氛围, 以爱动其心, 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这与语文教师唱独角戏, 搞一言堂也有很大关系。韩愈《师说》中有两句名言:“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摒弃独角戏的传统作法, 摒弃教师说的句句是真理的错误观念, 相信学生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只要学生的理解、分析言之成理, 教师就要给以支持鼓励。要允许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否定老师的观点。这样,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才能大胆去思考, 去求异创新。教师还应改革传统的教法, 给学生新奇之感, 以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有位初三语文教师, 他教学《愚公移山》时打破传统程序, 另辟蹊径, 一开课便以“我看愚公”为题,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七嘴八上舌;有的说, 愚公的精神可嘉;有的说, 愚公挖山的确愚;有的说, 愚公思维短路。有位学生认为:当今时代, 愚公的精神可嘉, 但他的思维可笑, 行为荒唐。挖山和搬家, 谁难谁易不是显而易见吗?学生各抒己见, 气氛十分热烈。该教师见火候已到。巧妙地用了几句诗歌似的语言引入课文学习之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和程序,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2 利用一切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后, 就能诱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发挥自己的潜能,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1) 创设情境, 鼓励参与。前苏联教育学家利钦有一句名言:“教师一跨进门槛, 就要记住, 你是一堂课的缔造者。”导课有如影视的序幕, 歌曲的前奏, 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引导激情, 使学生爱学、想学。语文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 根据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方式, 创设恰当的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母亲,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母之情, 然后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在学习《旅鼠之迷》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 埃及金字塔之迷, 恐龙灭绝之迷等。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2.3 创设想象, 积极参与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是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离不开想象, 教师总是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想象中走进知识的殿堂。如:在讲《天上的街市》时, 我们应让学生想象天上与人间的不同, 激发学习的兴趣。

2.4 鼓励质疑, 调动参与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从心理学家角度说, 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 教给质疑方法, 培养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给予鼓励的眼神, 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也要说;“别着急, 你再想想。”教师的宽容和充满爱的语言会使学生放松心情, 有利于激活思维。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 对于文句的理解, 教师应让学生质疑, 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 然后再让学生共同解决, 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补充, 这样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又能调动学生参与, 让学生扬长避短。

2.5 通过音乐欣赏,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

音乐是声音艺术, 是听觉艺术, 我们要依靠听觉感受形象和获得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诗歌时, 学生通常对诗歌的意境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配以音乐欣赏, 反复诵读。一方面可以让朗诵更富节奏感, 诗歌的意境通过一次次的朗诵浮现在学生脑海里;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音乐欣赏中得到乐趣, 陶冶情操, 从而更加喜欢学习。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 让学生能更深刻地让理解文中的父子之情,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达到学习的目的。

2.6 利用直观教具,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在学习中, 直观教具是非常重要的, 如图画、录音机、制作的课件等。这些都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 我制作了课件, 在理解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里, 我找到了很多幅月色图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画下更深入地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另外也能在欣赏中得到美感, 激发学习的兴趣。

2.7 开展多种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 如果教师是让学生死板地学习知识的话, 学生会觉得乏味。教师要变着方式不断创新, 开展多种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朗诵诗歌活动, 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更多的诗词;可以开展作文比赛, 把写得好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 让学生互相学习。另外, 还可以在歌声中学习知识, 如学习《水调歌头》时, 可以教学生唱《明月几时有》这一首歌, 学生唱会了就不会忘记词, 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8 讲求课堂语言的新鲜活泼, 妙趣横生, 调动参与

语言本身是一项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两个方面。如果语文教师的有声语言优美动听、声情并茂, 无声语言点到为止, 默默含情, 自然能给学生以赏心悦目兴奋不已之感。有时候, 就因为教师的一颦一笑, 就因为教师几句幽默的语言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而令人比较遗憾的是现今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 有声语言又死板单调, 平铺直叙, 一调到底, 给人枯燥乏味之感。这自然又成了压抑学生思维, 导致学生厌恶语文学习的一个原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本着有声语言抑扬顿挫, 无声语言妙趣横生的原则, 或一个温柔的微笑, 或一个亲切的动作, 或一个动听的故事, 或一段令人深思的幽默……以此振奋学生的情绪, 诱发学生逐步进入亢奋状态, 与教师一道进入语文学习的角色之中。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又与教师密切相关。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远程通识培训辅导资料》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

[2]《今日教育》重庆市教委主管主办

上一篇:二次保护系统下一篇: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