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示教育

2024-06-09

博物馆展示教育(精选5篇)

博物馆展示教育 第1篇

博物馆发展已经有了几个世纪了, 但最开始博物馆没有展示的理念, 根本没有展示。公元14 世纪人类就开始有博物馆的雏形, 到17 世纪80 年代世界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在英国建立了, 标志一个时代的到来。19 世纪博物馆经历一定阶段的发展, 具有了展示的理念, 逐步开始进行展示, 博物馆资料向人们开始公开。进入新世纪以后, 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国家特色的博物馆, 现代博物馆都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文化的标志。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博物馆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触摸展示、动态展示、互动展示, 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展示的渴望, 现在社会上有更多人的原意参观博物馆, 喜欢博物馆, 促使博物馆的展示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提升博物馆的发展空间, 促进博物馆展示不断创新。

二、新博物馆学理论及其展示观

博物馆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 改变了以收藏为目的, 现在已经开放普及工作知识, 起到重要教育作用。新博物馆学理论是相对旧博物馆理论而言, 新博物馆学没有明确定义, 但其宗旨是“以人为本”, 改变博物馆传统理念, 对博物馆的展示有了深刻理解, 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 一) 博物馆陈列要进行科学分类, 体现出社会职能, 每个展馆都需要一个明确主题, 所有内容根据主题设计, 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需要。

( 二) 在陈列内容上要与社会需求接轨, 侧重社会未来的发展理念, 注重生态环境发展, 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展示环境的重要性。

( 三) 新博物馆学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 尤其整体性保护, 包含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整体性保护对今后对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 四) 陈列展示是一项持久工作, 对陈列展示的评价要科学, 但要经常进行评估, 对提高展示水平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

( 五) 改变讲解方式, 让讲解员成为引导者与组织者, 让观众积极思考, 激发其潜能和想象力, 注重休闲娱乐, 符合现代博物馆学发展。

( 六) 陈列思想要动态转变, 陈列理念需要变化, 根据社会发展变化, 自然环境变化、人文环境变化, 理解陈列主体含义, 改变其思想意识。

( 七) 注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手段利用, 有助于提高展示水平, 激发人们去参观博物馆, 认识博物馆, 提高博物馆普及程度。

三、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对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影响

( 一) 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博物馆在展示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这是陈列中重要内容。在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上, 设计师在准确表达陈列主题的同时, 开始关注情感的传达, 展示空间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室或者说教式的叙述空间, 而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体验, 博物馆通过立体的展示和空间氛围的营造, 激发观众对陈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观众是博物馆陈列的主体, 能让观众满意, 提高博物馆陈列的社会服务职能, 起到教育职能作用, 充分体现了博物馆陈列的价值。

( 二) 扩展了展示空间和藏品的内涵

新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即致力于营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展示空间, 由观众自己通过自身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是味觉、嗅觉来体验陈列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每一件展品的内涵" 这种展示方式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使得博物馆的教育模式有了突破性的改变, 过去观众被动接受的形式转变为在体验中激励观众主动地感受! 学习, 并有所反馈的双向传播学习模式。博物馆的藏品要具有一定内涵, 体现出一个时期在某个领域的价值, 激发人们欣赏的兴趣, 表现出藏品内涵的价值, 提升博物馆品质。

( 三) 新博物馆学展示观自始至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世界重视的项目。博物馆展示出绿色生态环境设计,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博物馆展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中, 提出了“绿色生态设计”。绿色生态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理念上提倡一种均衡的生态意识, 综合考虑展示中涉及的人、展品、展示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在展示设计中注重环保材质的使用, 资源的循环利用, 和适度消费观念等。总之, 注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进行环境教育是博物馆展陈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注重生态环境, 提倡出教育职能, 对提高社会的服务职能, 进行人类生存环境的应用, 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符合新博物馆学的内涵。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是一个公共场所, 国家要求博物馆现在都是免费对社会开放, 对大家起到展示及教育作用, 尤其对广大青少年起到重要培养作用。博物馆展示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工作, 但现在新博物馆学的广泛应用, 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念有一定影响, 本论文主要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的发展沿革、新博物馆学理论及其展示观、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对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影响三方面进行阐述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的影响, 希望对研究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促进我国博物馆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博物馆学展示,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范晶.论博物馆的现代化[J].采写编, 2016 (01) .

[2]魏子元.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讲解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2015 (00) .

[3]李敏行.博物馆门票与博物馆行销[J].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 2015 (00) .

[4]唐国尧.加美博物馆考察随笔[J].首都博物馆丛刊, 2001 (00) .

[5]张杰.公共艺术与博物馆展陈——论博物馆的公共性[J].首都博物馆丛刊, 2007 (00) .

[6]陈雨蕉.从新博物馆学谈“物”的概念——以多样的新型博物馆为例[J].首都博物馆丛刊, 2010.

[7]李丹丹.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方法研究[J].首都博物馆丛刊, 2010.

茶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 第2篇

自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意识到“人”的心理,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到了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从“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的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会转变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2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茶博的尝试

在茶博1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博物馆的展示理念进行重新诠释,对展示对象、展示主题、展示媒体以及展示空间进行重新定位,处处贯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成效显著。2.1 对展示理念的重新思考

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Display)来表达展览器物,而现代博物馆提出的“展示”(Exhibition)的概念则更确切些。因为陈列只是为了使观众对物件产生兴趣,将物件经过设计的组合、排列,并没有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譬如现代的橱窗设计,通常用“陈列”的方式来表达。而“展示”则比陈列的内涵更进一步,一般可解释为:在一定期间及特定的空间里组织所欲传递的内容,以静态及动态表演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的一种传达方式或现象,必须有吸引人的特点,发挥人与物之间传达功能,进而达到促销、说服、娱乐、启发、教育、宣传、推广的目的。

明确了展示的新内涵后,我们在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时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以器物组合以及辅助展版组成的静态展示层面,通过充分挖掘与茶相关的人文精神,力求通过展厅陈设的室外延伸来强化茶文化主题,体现“和平”、“自然清新”以及“茶与人类健康”等与茶密切相关的理念。

2.2 展示新理念之一:延伸主题展览,拓展更大的茶文化展示空间

作为茶文化专题博物馆,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茶文化收藏、研究、展示、教育,通过设立“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六个展厅,展览形式以实物为主,图版为辅,并配以多媒体视听等科技手段来阐述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整个展览主题明确、形式新颖,曾获得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公众调查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众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公众对主题展示很满意,通过茶文化主题展览也了解了不少茶文化知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希望能够更直观感受茶文化,他们更希望在茶博看到各地的茶类并能够品尝到各地的名茶。为更好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公众对茶文化知识的需求,我们在茶文化展示上动了一番脑筋,在环境蕴涵主题,凸现茶叶博物馆独特环境的思路中疏理出情境式展示设计的理念。情境即“氛围”,也就是说要营造一种与主题十分契合的氛围,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从专业上讲,即设计者在展示中运用空间、声音、色彩、光线等因素来营造展示的环境,让整个环境具有“情绪”效果,使得展示空间里有一种氛围,以造成观众某种情绪的反应,进而顺水推舟,强化讯息的传递,使观众加入这全面而生动的环境,去观看、揣摩、比较知识,使得“沟通”程度增加,使观众加入实体的操作和虚体的想象,而达到说服的契机点。为实行这一理念,我们在如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我们在茶博室外环境中创建“嘉木苑”——中华茶树品种园,开放式的茶树品种园展示了一百多种茶树品种资源,茶树品种丰富,既有灌木型茶树,也有半乔木型茶树品种,我们还对各品种茶树的产地、名称以及适合制作加工成何种茶类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牌,这样公众可把展厅了解到的茶树品种知识与室外种植的实物进行直观的对照、比较,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室外专门开辟“焙香 ”,在茶叶采摘季节向观众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艺和茶叶加工的各道工序,是对展厅陈列的生动补充。公园般的博物馆,不遗余力地将茶文化向周边环境延伸,有品种各异属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与茶树进行性状比较;有观赏性强且可泡饮的植物,也有非茶之茶,如绞股兰、玳玳、大叶冬青、六月霜、枸杞、杜仲、茶冬槭、薄荷、茉莉、鱼腥草、野山茶、玫瑰、桂花、金银花、杭白菊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冲泡当茶喝,还起到很好的观赏效果,也扩大茶概念的外延。其次是突出“茶与水”的关系,在茶叶博物馆中营造更加灵动的水系。我国历来有“水为茶之母”之说,我们将水源引入馆中,并依地势而造假山、叠景石、营水系,再配四时花草以及水生植物,公众一走进茶博,置身于茶园与水流之间,茶与水的关系一目了然。公众在欣赏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另外,茶博的主干道以天然石材铺设,其中镶嵌了来源于历代碑刻、名帖、书画作品、印章、陶瓷题记的风格各异的一百个茶字,或行云流水、或浑厚苍劲、或古趣盎然,公众在休闲的同时也可感受到“墨香、茶香”,称之为“双香径”。

茶博的环境小品也独具特色,陈列于绿荫草地上的茶圣陆羽、茶祖吴理真各成一景。此外300多个形态各异、工艺精美的古代柱础,或安置于长廊之下,或作为环境点缀供游人小憩。茶作为百草之一,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天文历法对农业起着决定作用,茶事与节气的关系因此十分密切。吉庆台附近的圭表和日晷格外引人注目。圭表可根据正午表影长度的变化来测定节气。日晷则利用一日之表影方向变化来测定时刻。圭表和日晷对我国古代的农事生产极有帮助,也可以指导茶叶生产。传统而先进的农耕文化,进一步营造了茶文化的外延空间。

2.3 展示新理念之二:立体的、动态的、体验式的茶文化展示,吸 引了更多的公众参与

当今全球资讯高度发达,公众接受讯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公众了解茶文化的方式也呈多样化,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形式都可对茶文化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那么我们作为茶专题博物馆在展示茶文化时,最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公众调查意识到应进一步挖掘特色,找出公众关注的重点所在。在当今的社会,公众被各种各样的传媒包围着,如果要让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必须调动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种种因素,多感观刺激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于是我们在展示茶文化时,除关注静态视觉外,还参考公众的信息反馈,以立体的、动态的、体验式的方式来展示茶文化,达到公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具体的方法有:

2.3.1 挖掘茶艺表演项目,并带动茶艺培训的发展

茶艺表演是宣传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茶艺员表演的方式来阐释茶艺(茶的冲泡、品茶环境的营造等)和茶文化。为了让公众对历代的品茶技艺有一直观的认识,茶博挖掘并整理了禅茶、文士茶、农家茶、擂茶、酥油茶等各种茶艺表演形式,以及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不同茶类的冲泡技艺。茶艺表演一经推出,受到公众的极大欢迎,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针对目前茶艺馆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的职业技能标准的现状,茶博向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申请设置茶艺工种并得到批准,茶艺师首次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随着茶艺师工种的职业标准提出和规范,茶博开展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引导并推动了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大大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茶艺培训课程包括茶文化史、茶叶内含物质及茶与人体健康、茶叶加工、分类、贮藏与鉴品、各类名优茶沏泡、茶的礼仪等,系统的茶文化课程设置吸引了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此外我馆近年来还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楼业主和职工及下岗工人进行上岗培训,特别是针对下岗工人的基础茶艺知识培训,一方面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宣传了茶文化,博物馆做到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2.3.2 馆校共建,推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四大职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日益凸现,这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更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主要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举办一些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化知识,编辑知识性普及读物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展厅讲解宣教固然重要,但如果寓教于乐,学生自已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去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2003年“5·18”杭州各博物馆实行免票制后,我们适时地推出了名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其活动内容包括:参观讲解、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猜茶谜、观光品种茶园、亲手采摘茶叶、观看现场炒茶、品尝名茶、茶艺比赛等。学生们来到茶博参观学习,首先进展厅,听讲解员详细的茶文化知识讲解,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茶的种类、茶的生长环境、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的演变,以及各地的饮茶习俗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其次通过参观品种茶园,并亲自采摘茶叶、观看炒制茶叶,再亲口品尝,使学生对茶叶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上,通过亲自体验与参与,在茶博优美休闲的环境中,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茶文化知识,对学校课堂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自从这一活动推出后,受到杭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参观完中国茶叶博物馆后,学生和教师都对“茶文化套餐”十分满意,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2.3.3 通过“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向海外人士展示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魅力无限,茶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的眼球,因杭州是“丝茶之府”,“西湖龙井茶”又享誉海内外,大多数的游客通过参观常设性的茶文化展览、观赏品种茶园、购买介绍茶文化的书籍或光碟,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些外国观众,对茶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茶文化,甚至想学习中国茶的冲泡、茶道表演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外国观众的要求,茶博又推出了“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茶知识讲座、“体验西湖龙井茶”、“体验乌龙茶”、“体验中国斗茶”等,通过互动式体验,外国游客对中国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茶艺表演带到本国去,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这种通过游客互动式的展示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信息产业、出版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体验”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形式。自中国茶叶博物馆尝试“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后,来我馆参观的公众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通过公众调查反馈信息,得知公众对我馆的展示方式有很高的评价,“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展示理念从根本上说也是符合博物馆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指导思想,我们希望在将来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并不断改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四大职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中的教育功能日益凸现,这也是博物馆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更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主要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举办一些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化知识,编辑知识性普及读物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展厅讲解宣教固然重要,但如果寓教于乐,学生自已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去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2003年“5·18”杭州各博物馆实行免票制后,我们适时地推出了名为“学生社会实践茶文化套餐”活动,其活动内容包括:参观讲解、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猜茶谜、观光品种茶园、亲手采摘茶叶、观看现场炒茶、品尝名茶、茶艺比赛等。学生们来到茶博参观学习,首先进展厅,听讲解员详细的茶文化知识讲解,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茶的种类、茶的生长环境、茶的采制和加工、茶具的演变,以及各地的饮茶习俗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其次通过参观品种茶园,并亲自采摘茶叶、观看炒制茶叶,再亲口品尝,使学生对茶叶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上,通过亲自体验与参与,在茶博优美休闲的环境中,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茶文化知识,对学校课堂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自从这一活动推出后,受到杭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参观完中国茶叶博物馆后,学生和教师都对“茶文化套餐”十分满意,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2.3.3 通过“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向海外人士展示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魅力无限,茶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的眼球,因杭州是“丝茶之府”,“西湖龙井茶”又享誉海内外,大多数的游客通过参观常设性的茶文化展览、观赏品种茶园、购买介绍茶文化的书籍或光碟,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些外国观众,对茶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想再进一步深入了解茶文化,甚至想学习中国茶的冲泡、茶道表演等,针对这些特殊的外国观众的要求,茶博又推出了“体验中国茶”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看茶艺表演、茶文化茶知识讲座、“体验西湖龙井茶”、“体验乌龙茶”、“体验中国斗茶”等,通过互动式体验,外国游客对中国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茶艺表演带到本国去,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这种通过游客互动式的展示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信息产业、出版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体验”将成为博物馆展示的重要形式。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第3篇

在视觉形态各要素中,色彩虽然不能独立存在,需依附于形或光出现,但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力却是不容小觑的。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受,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直观感受都不尽相似:令人或兴奋,或抑郁;或快乐,或悲伤;或轻松,或压抑……作为强调视觉观赏性的博物馆,色彩在其展示环境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色彩设计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展示的艺术效果与观众情绪。因此,探索色彩的表现效果和基本规律,寻求展示用色的新意境,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国内关于色彩研究的相关著作较多,且对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专题研究也有问世,却罕有将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和章节铺展,笔者本着抛砖引玉的态度,仅以参与设计、制作的中国消防博物馆为例,就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探讨。

一、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生理、心理依据

1、生理依据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曾对色彩的生理特性做如下解释: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的视锥细胞,分别敏感于红、绿、蓝三种波长。当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剌激时,它们分解而导致各自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传向大脑,大脑中这些神经冲动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视觉体验: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地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神经兴奋所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被称为视觉残像(视觉后像)。视觉残像现象证明了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需要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即会自动调节颜色补偿。遵循这一生理特性,能有助于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布局中,建立和谐、平衡的视觉环境。

2、心理依据

有关色彩的心理感觉纷繁复杂,如:温度感觉、距离感觉、重量感觉、时间感觉、软硬感觉、膨胀收缩感觉、前进后退感觉等。除此之外,色彩的心理特性还表现在色彩的表情上。实践证明,人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经长期积累,使各种心理反应具有互通性,这种互通性使情感中的某些性质与色彩特征产生了间接联系。这种特性,表明了色彩是具有表情的,并由联想产生。一般而言,每种颜色会有特定的心理感受,但这种心理上的感受还可能因年龄、性别、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设计者若能妥善利用色彩表情表达某一拟定信息,可为展示信息服务。

二、中国消防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设计

1、项目介绍

中国消防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展陈面积9500平方米,共分四层,由序厅、古代展厅、近现代展厅、多媒体展厅四部分组成。陈列展出了从远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消防观念、消防组织、消防法制、消防科技世代延续发展的久远历程,以及异彩纷呈的消防文化。

由于人们对于消防的固有联想即为消防红,将红色作为总体色调作用于消防类博物馆也屡见不鲜。如何合理利用红色,并创造新的视觉意境,是该项目面临的问题。

2、设计实践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色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展示主题和内容,通过色彩的心理特性传达展示信息。中国消防博物馆仍然选择以消防红作为线索色贯穿于展区内,但在使用上考虑到红色属于高纯度色彩,大面积使用会造成观众焦躁情绪,影响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因而面积上有做适度减少。

在古代以及近现代展厅(图1,2),设计者采用米色、灰色作为墙面色,红色作为展板颜色,辅以暖色的射光灯,形成了以米黄色为主的空间界面色调。这种性质相近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但问题是,这种近于单调的统一能否适合观众长时间的伫立参观?事实上,接近的色彩排列可以形成和谐统一感,但这种秩序化的色彩有时候是与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相悖的。眼睛如果长时间观看一种颜色,会加速视觉疲劳的产生,简单的色彩推移是不能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的。有鉴于此,设计者在局部运用了消防红作为墙面及展板色彩,以高明度、高色调的颜色在机械的统一中刺激了观众眼球,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前提下,设置组合模式,相互交错,有机结合。

另外,在处理展示空间界面色彩时需重视另一重点:边缘色和主体色的关系。在空间内,色彩的边界部分是对比最为强烈的地方,两色邻近的边缘矛盾又尤为冲突。在近现代展厅中,考虑到明暗度接近的色彩并置在一起,会导致整体效果的不明快、缺乏层次感,同时为了处理边缘问题(图2),设计者利用色块边缘加黑色的方法来处理分割,这一小面积的对比起到了醒目、明快的作用。

在多媒体展厅,设计者设计了丰富的体验项目,如:报警体验、地震逃生体验、地铁火灾体验、家庭灭火体验等。体验项目以模拟火灾环境、急救现场,通过多媒体技术、灯光、音效等设备,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其中,不同的光色组合,为模拟场景创造了丰富的气氛与意境。例如:在建筑消防设施剖面演示展项(图3),设计者采用红、蓝灯光渲染办公室场景,一冷一暖,强烈的色彩营造了发生火灾前夕气氛的神秘、紧张,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与情绪,使其感同身受,融入体验主题。

而在古代和近现代展厅(图4),其展示目的是以宣传中国消防历史发展进程的遗存、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影像为主,因此在塑造光色时以不过度影响展品真实色彩为原则,将光源的色彩指数设置较低,利用光色强化或柔化展示空间色调,统一展示空间氛围。

3、小结

中国消防博物馆在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中,重视展示空间内色调的协调统一,注意色彩心理的相关特征与影响因素,使展示空间有效突出消防主题,并试图寻求最为合理的视觉效果和接受方式。

三、结语

由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内涉及的色彩因素非常复杂,在此无法一一阐述,笔者简明扼要地对色彩的生理、心理特性以及中国消防博物馆这一实例的分析研究,提出展示空间内色调协调统一以及光色运用的方法、途径,希望对今后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设计有着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室内外视觉环境设计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于滨力.陈列色彩的两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1982,07.

3姜宏伟.陈列色彩设计[J].中国博物馆,1997,04.

4汉青.光影在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表现[D].2010.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分步骤教学研究 第4篇

摘要: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知识融合的课程,拥有复杂、宽泛、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特点。针对其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内分步骤教学与课外分步骤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从基础理论、作业实践、知识巩固分步;从前期调研、中期报告、终期汇报分步;从给予课程分数上分任务、分阶段进行评分。课外以学习兴趣组、开放工作室的形式,可使课程内、外的分步骤教学相辅相成。阶段性、延续性、深入性的分步骤教学方法,使得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能够贴近学生,将复杂的知识化难为易,综合性的培养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陈列;分步骤教学

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是多学科的综合,较为复杂。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教学中,由于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前期学生对展示空间、展示道具、展示照明以及平面、数字多媒体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类似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利用课内外分步骤、分阶段的教学法,能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熟知完成实际项目的相关步骤,将学院派的设计与社会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博物馆展示设计专业人才。

1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内分步骤教学

课内分步骤教学针对课程的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将各个步骤分开,把时间、任务划分明确,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课内分步骤教学如下。

1.1基础理论、实践作业、知识巩固三步教学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96课时,由于其学时长、周期长的特点,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理论到实践到知识巩固的三步骤教学中,理论课程讲解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以理论配合实际案例进行,避免枯燥无趣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

设计作业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二。设计作业最好选择适合课时需要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设计作业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的文本、设计、施工步骤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在课堂中模拟设计公司完成项目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有实践性的体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知识巩固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知识巩固部分是通过模型的制作落实到三维可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检验前期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博物馆的空间概念、细节部分设计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2分阶段、分任务的学生汇报、教师讲评制

三步骤的汇报、讲评制,需要前期教师规定好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表,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时间观。

(一)调研阶段

调研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开始就要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调研阶段开始前,教师应先做相应的调研要求,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兴趣去调研。调研分为书籍、网络、市场、问卷等各种形式,通过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更能明晰自己所做博物馆的国内、外现状情况,以及目前现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优缺点。

通过自己的实际调研,将调研结果写成调研报告并做出汇报文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汇报能力。

(二)草图方案阶段

前期的调研加上明确的主题,进入到草图阶段。草图阶段按照每人或每组选定的主题将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的设计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平面图中设计出理想的方案,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做过多的设计讲评干预,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表达。

草图阶段对数量要求较高,当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草图时也会自我进行筛选出比较满意的几套方案,在自我筛选后进行草图方案阶段的设计汇报,汇报完毕由讨论小组成员提出方案中的优缺点,给予每个同学一次的点评机会,在点评他人方案中审视自我方案缺陷,锻炼学生跳出自我思维定式,以创新型、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点评总结。

(三)效果图、模型阶段

初步方案完成后进行细部深化,效果图阶段将二维的设计稿转化成三维,在三维模式中能够深入推敲设计方案的细节部分,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再通过模型制作以更直观的模式,建立空间概念。

2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外分步骤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辅助课内教学。

2.1学习兴趣组

在兴趣小组中,可以把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任务进行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较有兴趣的小组,进行分部的训练。例如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拆解为:展示道具设计、展示橱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色彩设计、展示心理学、展示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根据设计比赛题目,布置相应的任务。分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与设计比赛的积极性。

2.2开放工作室

在开放工作室的设立中,以设计团队为组合,起初可以通过真题假作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慢慢培养对设计任务的敏感度。然后接收实际的设计项目,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项目,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3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技能是在课外知识的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和眼界才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熟练的运用,完美的表达自我创意的思想。由于静态的、久远的、古老的展品自己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展示陈列将其展示,并向公众诉说展品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增强对其展品的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所设计博物馆主题展示领域的展品及相关文化的历史信息,没有文化、没有故事只注重形象、外观的展示设计不能深入人心。

物联网时代的博物馆展示设计 第5篇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历史、社会、人文的载体与传播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满足不了用户在博物馆中的体验。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与多媒体技术的与时俱进,都丰富和提升了博物馆的传播。本文通过结合物联网应用的信息技术特点,探讨了博物馆物展示设计在物联网时代中的创新方法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 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一.博物馆

1.1什么是博物馆?

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馆拥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其质量,并实现社会卓越发展”。

在博物馆里,观众可以享尽自由时光——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展厅里漫步或驻足,对某些展品一开始可能心不在焉,而后却猛地恍然大悟,可以自由顺原路折回、也可以自由放空、任意遐想,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与博物馆交流的过程。吉尔曼曾提出“当一个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知识让观众好奇时,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其全部作用。”

1.2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

早在古代与中世纪时期,博物馆的雏形就已显现,那时期的博物馆可以称其为藏品储藏室和学习、研究之地;到了16世纪出现了两个新的词汇来表达“博物馆”:画廊、储藏室。然而这两类博物馆内的藏品几乎很少对公众开放,他们主要是王宫贵族、教皇和富豪的玩物;17世纪末,博物馆开始步入公众生活;18世纪,人们还是热衷科学与自然法则,当时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博物馆内收藏人类的艺术品、科学产物以及自然标本等。到了20世纪,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藏品,渐渐偏向参观者,衍生出了博物馆实践的研究以及针对博物馆参观者的研究。到了21世纪,博物馆观众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性,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也已被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技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参观者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变化不仅使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物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著。

二.物联网

2.1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l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图1)。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连上网络,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到他们的具体位置和相关信息。2005~E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物联网”的概念正式问世。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2.1物联网的作用:

在未来,物联网将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及生活,包括改变我们自身。回顾历史,当我们看到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现代教育、通讯、商业、科研、国家管理和整个人类社会后就会知道,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超越互联网。而且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人类进步上的重要探索及阶段。

物联网,可以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的全新阶段,人类可以把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分配转换成各种信息、知识,甚至是智慧。从这一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物联网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其缩小贫富差距的能力,它们可以将世界资源提供给更需要的人们,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星球并学会预见问题。

物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无限的,在物联网时代,也许你的电冰箱不仅仅只有电冰箱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采集你的数据,根据你所储藏的食物,监测你的身体健康,并根据你的身体状态,给你提供合适的膳食菜单。我们可以理解物联网将“数据”传变为“智慧”(图2)。在下图中的金字塔中由4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有用信息的收集是建立在数据上。大量的数据收集会有助于揭示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而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化成知识。而最顶层的智慧便是知识加经验。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智慧却不会改变。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源于最底层数据的收集。而物联网就是利用这种扩展数据的方式。数据容量的增长加之互联网传递数据技术的发展将帮助人类更快地向前发展。

2.3物联网与博物馆:

曾几何时对于博物馆领域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了物联网技术。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中主要是运用在参观者获取展品信息及博物馆位置信息等相关信息。自从博物馆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后,参观者就可以根据自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导览服务,这样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参观服务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更多的人流。

对于博物馆来说,物联网的教育价值与商业价值在于它可以允许参观者通过其选择的智能设备直接与藏品交换信息。藏品中的对象作为藏品数据的保存者,并且也能与其他物件交流。不难想象,未来的某天,当一个参观者来到某个艺术馆时,便收到艺术家的做平展览位置的提醒,只因为参观者在其他博物馆曾经看过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旦站在这幅画作前,一个微型传感器便会提供给参观者丰富、多层面的信息,提供购买该画作的复制品或3D模型的机会并送货上门,或者预定免费讲座的座位。所有这些只需拿起手中的移动设备一扫便可。

三.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应用

时至今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基本可以在博物馆领域应用,国外的博物馆领域已经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博物馆物联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与借鉴。

3.1馆藏管理

物联网中首当其冲的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所以博物馆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来进行馆藏品的智能化管理、运输、库存等。工作人员可以熟练地了解每个藏品的具体位置、收藏状态等。物联网的智能管理与传统藏品的管理相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时间以及人力。可以实时对藏品进行监控,遇到相应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

3.2观众参观服务应用

(1)电子门票

随着社会人文的发展,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人数会大幅增长,博物馆都将面临人流浪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物联网与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电子票的出现可以为博物馆带来诸多方便,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或发送二维码等方式,给观众提供购票凭证。通过将物联网的RFlD技术与电子票及观众的移动手持设备相结合,即可实现博物馆内的观众定位。系统通过阅读器采集观众的数据,分析相应的人流量及位置数据,可以及时为工作^员提供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

(2)指示系统

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中看得最多的毋庸置疑是展品,而其次就是博物馆的指示系统。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指示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环节,如何通过良好的指示系统来带领观众进行博物馆的参观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内置RFlD电子标签的门票或观众的移动设备,可以全面感知用户的存在与位置信息,然后快速准确地对观众的位置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给观众制订一个准确,有效,亲切的参观路线,减少观众的观展障碍。

(3)多媒体导览系统

导览系统可以说是博物馆展示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单项传播展示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口味了,他们所期待的是博物馆传播的多样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性与自主性的加强。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全面感知观众存在。通过RFlD等物联网技术增强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并应用观众的移动终端将预先设定的服务推送到观众手中。美国技术创新博物馆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术腕圈的博物馆(图3),该博物馆认为这是参观了解博物馆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参观者能够实现与展览之间的互动。观众还可实时查询自己的位置,回顾参观路线,获取最优路线导引服务,调整参观行程并选择需要的服务。

同时当持有电子门票或手持设备的观众靠近展品,系统根据观众所在位置情况,触发功能模块,显示该展品详细的文字、语音、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介绍资料,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其背景资料,使得科普、人文宣传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全面。观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更轻松地查看展品名称、内容等信息。

同时根据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当前位置分析,结合以往的参观数据及用户信息数据,给出观众独特的个性定制路线,自由参观展品,引导观众参观整个博物馆。

3.2展厅环境控制应用:

物联网的相应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和检测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通过物联网红外传感器技术的使用,得到当前文物所储存的湿度、温度等多项环境因素,以及参观过程中人流量及动向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针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得文物储存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得到恢复,使得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告诫工作人员展厅的人流情况等,对博物馆的人流进行相应引导。

案例1:伦敦历史博物馆引进NFC RFlD标签

伦敦博物馆与诺基亚公司开始合作测试一套系统,通过该系统,NFC手机用户可以从馆内两处NFC标签处得到优惠券、展品信息、预约等信息(图4)。伦敦博物馆于1976年建成,里面珍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宝。当观众将手机贴近某些标签的时候,游客的手机可以自动连接到博物馆的Facebook主页或者是Twitter主页,在那里他们可以炫一下展品。观众还可以通过一些标签,浏览存储在博物馆文献中的艺术品照片,下载博物馆的乐曲等多项创新应用服务,这些服务功能的增加都促进了观众在参观中的体验感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4.展望

上一篇:联合办公下一篇:中国男子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