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相关性范文

2024-08-10

统计相关性范文(精选11篇)

统计相关性 第1篇

地理学第一定律, Tobler's First Law或者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 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互为相关, 存在集聚 (clustering) 、随机 (random) 、规则 (Regularity) 分布。

空间信息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一个空间单元内的信息与其周围单元信息有相似性, 空间单元之间具有的连通性, 属性各阶矩的空间非均匀性或非静态性。空间分布模式主要有点模式、线模式、面模式和体模式, 其中最早被提出和研究的是点模式 (point pattern) 。点模式分析的理论最早由Ripley (1977) 提出, 并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应用领域最广的面模式——空间自相关。基本上, 人的行为表现受到所处环境或周遭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空间分析学者结合日益成熟的电脑科技GIS、空间计量方法、以及大型资料库, 目的在精确地界定空间因素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到底是哪一种空间因素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如何建立模型?解释自变数与因变数间的关系。

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目标应该是在空间某一变量应该与某一空间相关, 其相关的程度应该怎样。空间自相关的系数应该经常来度量某事物在空间中的依靠性。如果一个因变量的取值跟随所要测量的长度的变小而变得更加相近, 所以这一变量值就显示空间正相关;如果测量值由于程度的变小而更远, 这个称为空间负相关;如果测量值与空间不存在依靠性, 那么。这一个测量值所表现的是与空间不相关性或者说是空间随机性。空间自相关的应用一般与取样, 测量空间自相关的测量与之距离的空间函数还有自相关性的测量检查。

2 与空间有关性的基本理论

空间自相关定义: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些变量在同一个分布区内的观测数据之间潜在的相互依赖性, 要是这些因素本身存在自相关, 必然削弱它们的作用, 为此需剔除自相关影响大的因素。空间统计分析就是为空间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地理要素空间相互影响, 自相关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对已知观测数据建立自回归模型, 即可对自相关变量进行预测, 主要思想在于空间中邻近的数据通常比相离较远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如所研究的地理对象受许多因素影响, 其建立在相邻地理单元存在某种联系的基本假设之上。

空间依赖性定义:就是指当地理空间中某一点的值依赖于和它相邻的另一点的值时, 就产生了空间依赖性, 于是在这一个地理空间中各个点的值都会影响相邻的其他点的值。

空间自相关性可以分成空间相关性与空间互异性与空间依赖性。

空间自相关即是地理空间自相关是指时间序列相邻数值间的相关关系。地理研究对象普遍存在的变量间的关系中, 确定性的是函数关系, 非确定性的是相关关系。如存在空间自相关, 亦即该变量本身存在某种数学模型。

空间自相关性可分为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一部分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一部分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其研究的区域内的各个空间地理与各自附近位置的同一本性的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应该是对特性在全部地理的空间本征的阐述。

空间自相关性统计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在地理统计学科中应用较多, 位置上的数据与其他位置上的透过统计方法, 进行空间自相关性程度的计算来衡量数据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也不是简单的个性化, 以分析这些空间单元在空间上分布现象的特性。相关性所涵盖的范围和领域几乎覆盖了我们所见到的方方面面, 分析该现象在空间上是否有阶层性分布, 相关性在不同的学科里面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空间相关性的统计形式用下面函数来分析, 可以表示为:

其中p为所有的空间格数据观测单元数;G为w1, w2, …, wN之间的相关性函数。

3 空间权重矩阵

近年来, 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 由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将空间因素纳入到经典的计量经济分析框架中, 因而用来分析空间事物关系时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现实, 但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时, 首先要建立一个表达空间概念的空间权重矩阵, 它是建立属性值空间关系的一个纽带, 建立的是否恰当, 直接关系模型的解释力。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空间区域上的一些环境区域现象与其中的某个特性价值与相邻的区域空间区域上的同一情况与特性值应该相关的。此时的相邻应该表示区域空间上的相邻, 也可以指环境与社会进步相邻。

空间权重矩阵是考虑空间结构模型中的重要元素, 也是建立空间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fij符号来表示空间的对象i, j的互相关联, fij=0就是表示空间权重矩阵的对角元素为零。空间权重矩阵有可以根据下面的几个函数方法来确定。

(1) 纵向程度表示法:, nij表示第i个区域和第j个区域的共同的界限, ni表示第i个区域的界限纵向程度;ni应该不等于nj, 所以说fij≠fji就是表示空间权重矩阵F矩阵不是对称的。

(2) 临近程度表示法:fij=1, 当某一区域i与区域临j近时;fij=0, 当区域i与区域j不临近时。

(3) 距离程度表示法:fij=1, 当Hij燮S时;fij=0, 当Hij>S时。Hij表示某一区域i与区域j之间的距离程度, 当S为某确定的常数时, 矩阵F就是对称矩阵。

(4) k阶最临近程度表示法:fij=1, 当其中区域j是区域i第k个最临近的区域。fij=0, 当其中区域j不是区域i第k个最临近的区域。

(5) 长度程度负指数表示法:, q是确定的一个常数。

(6) 区域面积大小表示方法:fij=βi·Hij·nij, βi是区域i的面积, nij, Hij的定义与上面下的定义一样。

4 小结

对于空间权重矩阵是应用的文章有许多,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运用什么样的权重矩阵困扰着我们, 空间权重矩阵一般用一种0→1的对称矩阵来计算的一种运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斐, 杜道生.空间统计分析与GIS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 2002, 4:391-396.

[2]陈江平, 黄炳坚.数据空间自相关性对关联规则的挖掘与实验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 .

[3]Myer, S.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5:147-176.

统计相关性 第2篇

A.资产=负债+净值 B.金融净资产=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

C.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负债

D.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增减符号与等式左边相反)

2.以下指标中,不能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是()。

A.垦殖率 B.耕地生产率 C.可耕地利用率 D.森林覆盖率

3.一些城市定期监测和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标,这在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中属于()。

A.环境压力指标 B.环境状态指标 C.环境反应指标 D.背景指标

4.文盲率是()文盲人口占同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

A.14岁以上 B.15岁以上 C.16岁以上 D.18岁以上

5.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A.既是专题分析,又是宏观经济分析 B.既是专题分析,又是中观经济分析

C.既是综合分析,又是宏观经济分析 D.既是综合分析,又是中观经济分析

6.定量分析应当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两者关系中()。

A.定量分析是最重要的 B.定性分析是最重要的C.定量分析是基础 D.定性分析是基础

7.2006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A.对两个指标的评价都属于相对比较

B.对两个指标的评价都属于相差比较

C.对第一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对比较,对第二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差比较

D.对第一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差比较,对第二个指标的评价属于相对比较

8.某地区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5,表明()。

A.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偏大 B.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比较平均

C.该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小 D.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9.欲对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62%)和产品销售率(95%)进行相对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分别取上期同行业的平均水平60%和96%作为这两项指标的标准值。正确的处理结果是()。

A.62%÷60%,95%÷96% B.60%÷62%,95%÷96%

C.62%÷60%,96%÷95% D.60%÷62%,96%÷95%

10.对于非单向变化的指标(如通货膨胀率),较为适宜的综合评价方法是()。

A.直接综合法 B.加权平均综合法 C.综合记分法 D.距离法

参考答案:

浅析多元统计分析及相关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ADF检验;协整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学者发现利用一元回归分析已经满足不了实证分析的要求。这是因为研究问题除了受到一维变量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在延长样本数据时期、增大样本容量、引入其他影响因素之后,数据内部之间的规律难以依靠一元回归挖掘出来。多元统计分析开始被广泛应用在经济、管理、农业、社会、生物等研究领域。

一、多元统计分析的发展

纵观多元统计分析的发展进程,二位正态总体的分析方法虽然出现于19世纪,但多元统计分析的正式兴起却在20世纪。20世纪30年代,费希尔、霍特林等人为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入40年代,心理、教育、生物等领域开始将多元统计分析作为研究手段分析问题。但由于计算工作量较为繁杂和时局的影响,多元统计分析并未广发应用在其他领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50年代后,计算机的出现为其发展提供技术便利,相关理论也得以提出。时至今日,诸如SPSS、R、SAS、EVIEWS等多种计量软件使得多元统计分析实际应用在各学科领域。

二、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1.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相似,只不过是自变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几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的特定相关关系以及是何种关系将得到验证。在实证研究中,则通常会引入控制变量,通过控制一些变量的取值,可以更好研究主要自变量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厘清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2.主成分分析

与多元线性回归法不同,主成分分析适用于更多个指标的数据处理。在建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后,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保留原有数据大部分信息的几个综合指标,并利用这几个综合指标来分析。将复杂的指标数据进行压缩,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压缩后得到的指标要有代表性,不能损失太多原始信息,能够准确解释研究问题的内在关系。分析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步:標准化处理原始数据矩阵;基于标准化数据矩阵建立标准化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根、特征向量及标准正交化特征向量;依据结果确定主成分个数;计算主成分和主成分值;计算研究样本的得分值并加以评价。

3.因子分析

与主成分分析法相似,因子分析也是对多个变量的降维处理。通过研究相关阵或协方差阵的内部关系,提取代表性的因子,以因子为新的解释变量,计算得出个样本的因子得分,并加以排序、评价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程序不同,因子分析在得到特征向量等数据后,需要确定公共因子个数,并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和各样本的因子得分、总因子得分。

4.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也是实证分析当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以分类,同类别下的数据之间差异比较下,不同类别之间的数据则有较大的差异。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层次聚类法、非层次聚类法、智能聚类法等。

三、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

本文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法加以实际应用。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安徽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安徽省GDP绝对值取自200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R&D经费与R&D人员都则取自中国科技统计网站的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1-2015年)。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将三变量对数化处理。同时,对数化的数据也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弹性系数,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GERD代表R&D投入经费,GRP代表R&D人员,GDP代表经济增长。

1.单位根检验

通过EVIEWS6.0软件估计,结果显示,原序列lnGDP、lnGERD、lnGRP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对三者进行一阶差分后,D(lnGDP)、D(lnGRP)、D(lnGERD)通过ADF检验,拒绝原假设,即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因此,lnGDP、lnGRP、 lnGERD是一阶单整的。

2.协整分析

由ADF检验可知,lnGDP、lnGRP、lnGERD符合协整分析的条件。本文采用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以确定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结果为:lnGDP = 7.6579lnGERD + 0.3510 lnGRP +C。模型可决系数为0.8767,接近于1,且F值也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且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参考文献:

[1]左瑞琼.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介绍及在经济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07(9):27-28.

[2]乌冉.多元统计分析介绍及其在一些方面的应用[J].百科论丛,2010(4):349-350.

[3]姜波.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65-467.

[4] 杨锦忠,宋希云.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在烟草学中的应用[J].中国烟草学报, 2014(5):134-137.

统计指数相关问题的思考 第4篇

1. 统计指数的基本认识

指数一般是在经济领域中用以反映所研究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它通常是由被研究现象两个时期数值比较而成的;作为比较基础的分母称为基期水平, 而用来与基期作比较的分子称为计算期 (或报告期) 水平。比较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比表现。例如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居民生活费指数、工业生产指数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指数已拓广应用于说明被研究现象空间上的比较和计划完成情况。例如地区之间的物价比较, 称为地区价比指数;计划完成程度, 称为计划完成指数等等。

统计指数的应用十分广泛, 除了众多的经济学上的各类指数外, 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各类发展指数, 甚至已经延伸到医学、物理、化学、建筑、运输、航空航天等自然科学领域。而统计学意义上的指数和其它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指数是有严格区别的。

对于统计指数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统计学的指数一般是指一种对比性分析指标, 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统计指标, 具有相对数的形式, 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它表明:若把作为对比基准的水平 (基准) 视为100, 则所要考察的现象水平相当于基数的多少。通过对统计指数的研究可以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总变动的程度和方向, 对现象的总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研究各因素对现象总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实际效果。

2. 统计指数因素分析

指数体系指的是指数之间存在着的相互联系。一般说, 3个或3个以上有联系的指数, 如果相互间能构成—定数量对等关系, 那么这个相互联系的指数便构成指数体系。在经济总指数的研究中, 可以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数, 这些指数按其性质, 如前所说, 有的属于质量指标指数, 有的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因素分析是利用指数体系, 从数量方面研究分析现象总体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绝对效果。作为因素分析对象的现象总体, 属于简单现象总体, 或视同简单现象总体, 例如总成本指数、销售额指数等, 反映其变动程度时, 并不存在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 也不存在同度量因素的问题。

要做好因素分析, 一是要正确区分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反映事物的广度, 说明现象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是体现事物的深度, 说明现象的相对水平。二是要将分离的各因素,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在个因素中要按照数量指标在前, 质量指标在后的顺序排列。第三, 要固定除观察因素外其他因素的时期, 其他因素即同度量因素, 排在指数化因素前的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 排在指数化因素之后的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最后还应该在分析各项因素变动对现象总变动的影响时既要考虑相对数又要考虑绝对数。

3. 综合指数体系和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比较分析

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 用以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单位所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统计指数一般包括综合指数体系和平均指标指数体系两种。统计指数体系是在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综合指数是由两个经济总量对比而形成的指数。在综合指数编制中为了达到只反映一个经济因素变动的目的, 往往要将其余因素以同度量因素的身份出现, 以此说明不能直接加总的因素变动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情况。

综合指数体系及合理的数学形式并没有科学地界定和归集各构成要素对总指数的影响程度, 从反映指数化因素纯变动的目的来看, 无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 均应采用拉氏指数公式, 即用基期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但各因素指数的连乘积不等于总变动指数, 无法构造指数体系;若其中另一因素指数采用报告期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其指数分析结果又不可避免地伴有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平均指标指数也可以反映复制现象下的总体的动态, 是由个体指数为基础来编制指数, 又称作可变构成指数, 可以分解为结构影响指数和固定构成指数。这两个因素指数的连环替代形成另一个指标体系, 即平均指标指数等于结构影响指数乘以固定构成指数。

综合指数体系、平均指标指数体系都是为了反映由多个不可加现象组成的复杂现象的整体综合水平的问题, 只不过综合指数体系是通过引入同度量因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是通过引入价比为变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经济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曾五一, 肖红叶.统计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黄良文.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3]李心愉.应用经济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统计相关性 第5篇

第1题

申请统计行政复议,必须提交书面的复议申请。

正确答案:0

解析:申请统计行政复议,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第2题

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做出的具象行政行为不服,既可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正确答案:0

解析: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既可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复议。

第3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就可以依法向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

正确答案:0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判的活动。

第4题

政府统计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专项统计。两者在统计业务上完全独立。()

正确答案:0

解析:政府综合统计对政府部门专项统计在统计业务上实施统计行政监督管理。

第5题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在逢3和8的年份实施。()

正确答案:0

解析: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0的年份实施。

第6题

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正确答案:

1解析: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第7题

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正确答案:

1第8题

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变动的所有交易,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视为资产,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视同负债()

正确答案:1

第9题

农业统计是反映农业再生产经营现状和过程的统计,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正确答案:0

解析:农业统计是反映农业再生产经营现状和过程的统计,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5个行业大类的统计。

第10题

专业性的果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纳入耕地面积统计范畴。()

正确答案:0

解析:专业性的果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不纳入耕地面积统计范畴。

第11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指本实际收到的上级财政拨款,含一般预算拨款和基金预算拨款。()

正确答案:0

解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指本实际收到的本级财政拨款,含一般预算拨款和基金预算拨款。

第12题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正确答案:

1第13题

批发零售贸易业库存指报告期末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已取得所有权的商品。()

正确答案:1

第14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指本实际收到的上级财政拨款,含一般预算拨款和基金预算拨款。()

正确答案:0

解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指本实际收到的本级财政拨款,含一般预算拨款和基金预算拨款。

第15题

工业品价格调查选择生产较为稳定的产品是,一定要考虑其生产的稳定性,试生产、经济寿命短的产品不应被选为代表产品。()

正确答案:

1不定项选择题:

第16题

某市统计局在日常检查由统计局制定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统计调查项目时,发现市里一企业报送的《企业基建投资完成情况统计报表》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同时还发现该报表是由一名临时人员填报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该市统计局应当()

A.按照《统计法》规定,对该企业的统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B.将情况报告国家统计局,由其按照《统计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C.将情况报告该省统计局,由其按照《统计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D.将情况报告该省的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由其按照《统计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正确答案:A

解析:该市统计局在日常检查中是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可以对企业的统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第17题

该企业的统计违法行为是()

A.伪造统计资料

B.篡改统计资料

C.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D.聘请、任用未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从事统计工作

正确答案:C,D

解析:该企业“报送的《企业基建投资完成情况统计报表》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同时还发现该报表是由一名临时人员填报的”,是“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聘请、任用未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从事统计工作”的违法行为。

第18题

行政执法机关对该企业的统计违法行为,可以采用的处理措施是()

A.警告

B.罚款

C.通报

D.责令停业整顿

正确答案:A,B,C

解析: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还可以有通报。通报既不属于行政处罚也不是统计行政处分。

第19题

市统计局对这企业统计违法行为的有关责任人员的处分措施是()

A.对责任人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B.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

C.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

D.对责任人给予罚款

正确答案:A,B,C

解析: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严重失实的统计数据,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后不予纠正,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应对其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

第20题

该企业如果对处理不服,可以()

A.向上级部门申诉

B.向统计局申请听证

C.提起行政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

正确答案:A,C,D

统计相关性 第6篇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统计学问题 对策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虽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但这些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相关研究在设计阶段和结果分析阶段存在大量的统计学缺陷和错误,进而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1]。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旨在收集2000-2011年已发表在16种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论文并进行分析总结,从统计学角度和科研设计角度归纳总结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统计学问题和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推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分析及探讨目前我国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统计问题,优秀核心期刊中的学术著作正好能满足调查需求。所以,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评定的中文体育类16种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其2000-2011年已出版论文中以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三个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剔除重复论文后,共收集到相关研究论文75篇。

(二)内容分析

在2000-2011年已发表在16种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中的75篇论文中,问卷调查类研究为34篇,占45.3%;实验性研究20篇,占26.7%;综述20篇,占26.7%;关于问卷和量比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的方法学研究1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项目存在局限性

通过对75篇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开展的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基本上是在校学生,其中又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占85%以上),而关于其他群体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缺失状态。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不利于从不同人群和项目多层次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因果关系。

(二)调查问卷及量表的不合理及评价的缺失

通过对研究文献调查问卷及量表的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采用的问卷和量表绝大部分都是借鉴国外已有的量表进行简单地修正,许多量表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同时,在使用这些量表前,很少论文提及了问卷和量表信度及效度的评价[3]。在收集的所有文献中,除去1篇关于问卷调查和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的方法学论文以及在4篇问卷调查类问卷中进行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外,其余论文均未进行或是笼统地解释说信度和效度经过检验,达到可接受水平。

(三)样本含量的随意性

在34篇问卷调查类研究和20篇对照实验研究中,样本含量从十几人到几千人不等,且均未提及样本含量的依据。样本含量选择的随意性必然导致两类错误,一种是样本含量过大,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浪费,还容易引入混杂因素,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另一种是样本含量过少,样本量过少容易把偶然性或巧合的现象当成必然的规律性现象,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重复,研究结果失去意义。因此,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样本含量进行估计是调查类和实验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5]。

(四)对照实验缺乏同质性检验

在20篇对照试验中,除1篇文章采用自身对照研究不需要进行同质性检验外,其余19篇文章中只有1篇文章在试验前进行了同质性检验,有5篇文章在对照实验在结果分析中才进行同质性检验,严重违背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则[6]。在干预实施前,不进行同质性检验,无法说明研究指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否一致,进而导致无法判断结果的差异是由于干预导致还是在干预开始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本来就存在差别。

(五)统计分析方法的错误运用

在54篇进行了统计分析的论文中,统计分析方法的错误运用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方法的适用条件。其中比较常见的错误主要是以下两个。一个是在对计量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进行描述的指标选择上。另一个问题为选择方差分析还是选择协方差分析资料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前,充分考虑资料的类型及统计分析的条件及前提,从统计学角度选择适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是分析前不可缺少的步骤。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对实验设计方法和抽样方法重视不够。在所研究的75篇论文中,实验设计方法和抽样方法“无”和“不明确”的比例很高且正确率偏低,影响论文的质量和科学价值。同时,在这些文章中,相当比例的文章存在随意抽样,样本含量存在随意性;缺乏对调查问卷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也存在方法运用不当等问题。因此,加强对该领域研究中方法学的研究和探讨,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高体育科研人员的统计学水平是今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建议

1.加强调查问卷和量表的改良

我国目前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中的问卷和量表存在大量缺陷和不规范,修订工作刻不容缓。在以后的研究中,如何充分借鉴国外心理健康研究工具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是今后该领域专家和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7-8]。

2.在研究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统计学方法和原则

进行体育科研设计时,应该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案、抽样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并且应该在文章中明确地阐述。实验设计方案决定了抽样方法,抽样方法又是确定统计方法时必须考虑的前提。抽样方法不同,统计指标均数、率及其标准误的计算方法就不同;实验设计方法不同,统计方法也不同。

3.加强复杂实验设计和多元统计方法的运用

目前我国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为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单因素研究设计,这种设计方案和统计分析方法降低了研究的水平。今后,可以采用多因素研究设计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加以定量研究;在统计分析时,也可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和多元线性回顾和多元逐步回顾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4.加强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体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包括了体育学,同时也涉及运动医学、解剖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9]。任何一个体育科研工作者不可能是所有科目的专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加强多学科合作,倡导学科间的关联性和不同研究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性,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优化的目的。在问卷调查法的运用中,从问卷的设计到论文的撰写,都应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题目向各行的专家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研究者也要做到不同学科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及治.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3):42-46.

[2]杨威.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的回顾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1(3):27-31.

[3]王海军,徐克静.问卷调查中的信度与效度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1994(11):21- 23.

[4]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分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5] Douglas等,汪仁官等译.实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6]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7.

[7]殷恒婵,付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37-39.

[8]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院报.1998(1):37-42.

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相关思考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是后起的教育模式, 相较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模式对培养人才的侧重点更具一定代表性。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以致用”, 也就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其教学内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从业需求, 设定各种专业课程。从理论上来看, 高职教育程度应高于中等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肩, 且教学内容更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然而, 由于高职教育的诞生时间并不长, 因此其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 在进行统计课程这类难度系数高的专业课教学时, 教学质量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水平。

一、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孕育摇篮。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应重点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统计学是一种用于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有效手段, 在统计学的辅助下, 人们能够更为清楚地观察某一时段、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经济现象。统计学在工具性科学领域中, 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目前, 统计学课程已经逐渐渗透经高职院校, 并成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设置初衷, 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学知识, 能够在日后的从业生涯中, 熟练、灵活地使用它处理各项工作。但是,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统计课程开展情况来看, 所培养出的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相应岗位的需求。因此, 对现有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寻找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所在, 是改善这一现状的关键。

二、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问题

(一) 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略实践环节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统计课程开展情况来看, 教学大纲依然沿用的是本科生的教学大纲, 且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测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对统计学的实践操作环节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另外,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统计课程本身技术应用理论的叙述相对片面, 授课教师本身也对该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不够了解, 没有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因此很少开展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 既没有本科生那样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不具备较强的应用技能, 终将会被激烈的岗位竞争所淘汰。

(二) 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作为财务管理类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统计学的学习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日后该专业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还会对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前文中提到, 该课程的设置初衷, 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学知识, 能够在日后的从业生涯中, 熟练、灵活地使用它处理各项工作。事实证明, 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虽然较为深奥, 但是与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联系, 会计学、数学、财经应用文等学科的学习, 均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然而,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 各学科教学之间联系性不强, 均具有各自明确的教学内容与重点, 由于缺乏联系性, 最终导致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反复教学的现象,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严重低下。

(三) 教学内容脱离现实需求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年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在有关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方面却始终停留在原有水平。大多数统计学教材的内容早已过时, 甚至与现实严重脱节, 根本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同时,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又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教学, 完全没有对当前该专业的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考量, 最终导致, 学生所学知识根本无法满足现实岗位的工作需求。举例来说, 当下统计学教材中所提高的数据采集、整合、分析等内容, 都只涉及到手工操作方面的内容。而近年来, 各类先进技术获得广泛应用, 而教材内容显然没有提及工作中, 有关信息化、网络化操作方法。

(四)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存在的一个问题。黑板加粉笔这类教学方式, 仅适用于部分课程, 对于统计课程这一类内容错综复杂、需要应用到表格、数据分析的课程, 不借助多媒体技术或其他教学技术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过多, 大多数教师为赶进度,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根本没有给学生预留时间,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 便直接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此一来, 学生尚未完全掌握所学知识, 基础知识不牢, 自然会影响到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五) 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

高职统计乐成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为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 能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灵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事实上, 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教学课程的参与程度。当前, 高职统计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以“老师教, 学生听”的形式开展的, 如此一来, 教师反倒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任何教学活动, 均在教师的操作下完成, 学生如同木偶一般, 任凭教师操控。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严重缺乏课堂参与感, 所有活动均受到教师的影响, 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受到严重制约。

三、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相关思考

(一) 对现有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前文中提到, 各相关学科联系不紧密, 同样的教学内容反复出现, 在浪费教学资源的同时, 还不利于统计学知识的深入探讨。为解决这一问题, 高职院校有必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 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会, 与各学科加强联系, 科学分配授课重点, 实现对课程的整合。统计课程的教学重点, 应侧重于机制、类型以及操作方面的内容, 实现与社会经济统计和数学统计的有效结合。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统计学知识, 并能将节省下来的教学资源用于统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探索工作上, 为提高统计课程教学质量研制更多有效对策。

(二)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 统计这门学科对实践操作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应重点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通过统计案例分析、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方式进行。开展实践教学不但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统计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具有对新鲜事物的分析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同时, 学生在操作统计软件的过程中, 还能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所以, 积极落实实践教学,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 灵活应用先进技术

近年来, 计算机技术逐渐渗透进教学活动中, 在计算机的辅助下, 统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将开展得更加顺利。计算机技术能够对现有统计学理论知识进行延伸, 拓展学生知识面, 能使学生更为全面、直观地了解各类理论知识。当下, 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显然已成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通过编程教学软件, 实现多媒体教学, 充实所学知识, 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有趣。在多媒体的辅助下, 学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使用统计学知识处理实际工作的全部过程, 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

(四) 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

情景模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 应用到职业性教学活动中, 能够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教学活动中, 可模拟银行、证券交易等显示情况, 并结合教学内容, 使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入到模拟情境中, 并能设身处地为解决问题展开思考。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模拟情境中, 设置错误的报表数据, 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 投入学习, 在寓教于乐中, 巩固所学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确保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应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目标, 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等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为透彻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 并能熟练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李红菊.统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统计方法在高职院校统计课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3, 26 (02) :265-266.

[2]邱百鸣.高等职业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3 (02) :115-117.

统计相关性 第8篇

一、服务贸易统计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 各国政府、企业及分析家日益渴望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更全面、更准确和更具国际可比性的统计分析, 以满足各自的需求。服务贸易统计除了象其他社会经济统计那样, 有助于从不同角度认识社会和了解国情、国力。更关键的是, 它显示一国与国际其他经济体的贸易联系程度, 为开展多边、双边贸易谈判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数据信息依据。具体而言, 各个经济体对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谈判要以统计为指导, 通过统计手段监控承诺的履行, 分析评价市场自由化实现程度, 把握市场准入机会, 解决贸易争议, 进而为谈判的先后秩序和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此外, 服务贸易企业及自然人亦有赖于此类统计信息了解掌握贸易自由化提供的各种服务贸易可能性。

基于此, 2002年联合国、欧共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六大国际组织共同编写出版《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从而完成了从关于服务贸易统计的法律性定义向可操作性的统计制度的转变。它从广义上提出了一个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编制和报告框架, 较好的满足了国际间服务贸易谈判和协议对服务贸易统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服务贸易统计现状

我国服务贸易统计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实践, 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逐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自1996年开始实施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 建立了一套国际收支数据收集系统, 随后,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和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也日益完善, 网络《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申报系统》得到开发应用。自2006年以来, 商务部每年通过《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和《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对外发布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2008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填补了我国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立法空白, 其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遵循《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建议, 在统计内容上, 对应《服务贸易总协定》覆盖了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及自然人移动等四种服务贸易供应模式;在统计范围上, 涵盖了中国内地与国外其他国家 (地位) 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在统计方法上, 从我国实际出发, 建立与国际规范相一致的统计体系, 该体系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和一个次要组成部分。其中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为: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贸易统计 (BOP统计) 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 (FATS统计) , 一个次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人移动统计。而统计数据来源, 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统计 (BOP) 、非金融类内外向 (FATS) 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和对外直接投资统计, 以及金融类FATS (含内外向) 相关金融部门 (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 获得。此外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统计为补充。

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关于优先考虑的建议, 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当前的工作重点放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即居民与非居民间服务贸易统计 (BOP) 和国外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 (FATS) 。居民与非居民间服务贸易统计,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的分类标识, 对相关信息进行单向分组和交叉分组, 如按交易性质分组、贸易对象国别 (地区) 分组、国内交易者省市分组;国外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则执行以下分类:一是国别分类 (对于内向FATS是指投资母国国别或地区, 对于外向FATS是指东道国国别或地区) , 二是行业分类 (指直接投资企业所属行业) , 三是国内地区分类。

有关自然人移动模式由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尚“缺乏准确定义和适当的现有框架”, 我国虽然将此作为次要部分, 但对于居民与非居民间服务贸易统计所不能包含的其他内容, 采取把握国际态势, 适时跟进的原则, 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已应用的网络《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申报系统》将有助于推进此项统计进程。

三、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统计的相关思考

1.着力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申报系统》应用水平

目前我国开发应用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申报系统》, 是符合当今统计发展趋势要求的现代技术手段, 它可以大大降低统计数据收集成本, 提高统计编制质量和效率。但它目前受众多因素影响, 无法保证境内外所有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提供者无一遗漏的申报, 尤其是自然人移动模式难度更大。如何减少数据提供者负担, 且最大可能的满足统计编制需求, 让申报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甚是值得思考。首先应加强服务贸易统计意义的舆论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培训和研讨等渠道与形式, 向服务贸易企业及参与者开展“响应申报, 利国利民利己”的专题教育, 让他们充分认识服务贸易统计不是数字问题, 这些数字与国家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 积极如实申报是应尽的义务, 而政府为之优先无偿提供信息服务又是他们享有的权利, 从而提高申报自觉性;同时, 对《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申报系统》不断完善, 力求做到申报程序简单, 指标设置科学, 调查周期合理, 数据采集真实, 信息保密严格。全面提高系统的应用价值。

2.加强部门间的通力协作

服务贸易统计远比货物贸易统计困难, 某些服务贸易是通过抽象概念界定的, 它不象货物贸易那样具有专门的收集数据信息的关税征收系统。它的数据采集涉及渠道多, 范围广, 完成一份较为全面、准确、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报告, 绝非一个层次一个部门力所能及。服务贸易统计的这一特点决定纵横间、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极为重要。从我国实际情况看, 目前数据采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获得, 调查方法运用的还不广泛。这要求数据采集机制必须上下贯通, 左右协调, 既要加强纵向管理 (中央与地方政令统一) , 又要强化横向协作 (各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拥有各种数据的各级财政、税收、金融、海关、商务等相关部门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框架下, 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积极提供所辖范围的数据信息, 由商务部门分析汇总, 做到“数出一门”。

3.促进国际间的数据信息交流

关于服务贸易统计, 美国早在1985年就通过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 目前已形成最科学、最完整和最具推广意义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一致、连续、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欧盟国家也较早的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 大多数国家均能依据BPM5收集服务贸易统计数据, 并可提供内外向FATS数据。上述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丰富了国际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内容, 对我国而言, 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由于一个国家分国别的内外向FATS统计, 反映有关伙伴国的外向FATS基本统计信息, 因此,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 积极促进国际间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信息的交流, 建议和倡导GATS成员国尽可能的编制分国别的服务贸易统计报告, 与众多伙伴国构建双边数据信息交流机制, 实现数据互换、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还应敦促国际组织“通过将成员国的数据再版起到信息交换所的作用”, 以满足各成员国对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

服务贸易统计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统计, 许多领域和方面有待人们去认识、去挑战。对此, 我国还要积极参与服务贸易统计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 与国际社会一道不断攻克服务贸易统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世界性难题。

摘要:服务贸易统计是随着服务贸易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社会经济统计。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贸易统计, 为服务贸易活动提供最佳信息支持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对我国服务贸易统计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并提出相关几点思考。

关键词:服务贸易,FAT统计,BOP统计

参考文献

[1]单庆江.中国当前FATS和自然人移动统计工作进展情况.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2008-11.

[2]张磊.各国支持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比较[M].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2008.

[3]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相关统计分析 第9篇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成武县人民医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369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212例,女157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1.2±7.8)岁,病程1—20年。

1.2 仪器和试剂

仪器:日系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试剂:乳胶凝集法(成都硕迈有限公司生产):血糖试剂:葡萄糖氧化酶法(上海荣升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1.3 检测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采取静脉血2ml,EDTA-K2抗凝,混匀后采取样品10微升加400微升溶血液溶血,上机测定。血糖:空腹抽取静脉血液2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上机测定。

2 结果

369例标本HbA1c与空腹血糖的结果关系,如下。

数据充分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586)。

3 讨论

1)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糖化血红蛋白和血中葡萄糖实际含量成正比的关系,可以对血糖浓度的具体转变做出反映,此外,可以呈现出人体机体的糖代谢的情况[1]。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二者之间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所反映的血糖控制情况如下:糖化血红蛋白4%~6%:血糖控制正常。糖化血红蛋白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糖化血红蛋白7%~8%:血糖控制一般。糖化血红蛋白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糖化血红蛋白>9%:血糖控制情况不良好,是导致慢性疾病扩展的主要因素,还很有可能会导致各种糖尿病性肾病、白内障、动脉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还有可能会促使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的综合症。

2)有数据研究充分表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只是按照测定结果就可以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2]。单纯一次血样测定,仅能反映一段时间的血样水平,提醒患者身体状况,并不可以把其作为疾病评价指标[3]。当人体内葡糖糖的浓度升高的时候,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随着升高。红细胞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只有一百二十天。在细胞死亡之前,人体内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依然保持不变。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应的仅仅是在检测前一百二十天内的血糖品平均状况,和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等各种因素无关。对于糖尿病长期控制来说,是一个较为良好的重要指标。

综合上述可以知道,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关系呈现正比关系,为此,要定期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对自身的血样情况进行预先了解,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以及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GM)患者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选择也更加的丰富。尤其是对于各种高营养食品来说,人们的喜爱程度更是有增无减,此外,劳动强度降低,老龄化的加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血糖出现异常的现象。在过去的观念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认为对一次空腹后血糖和餐后血糖进行检测,就能够正确的反映出当前自身的血糖状况。但是有相关的实践研究证明,对血糖单纯的进行测定,由于其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只能反应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而不能代表长期血糖状况。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主要是指血液里与葡萄糖相结合的一部分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呈现的是检测前一百二十天的血糖状况,没有受到胰岛素治疗以及空腹等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现本文把369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相关性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糖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0):656-664.

[2].Kaga M,Hashimoto K,Murai J.Usefulness of glycated albumin as an indicator of glycemic contro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hemolytic anemia[J].Clin Chim Acta,2011,412(7):583

统计相关性 第10篇

一、目的和作用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 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制度, 制定本分类。

2.本分类为界定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 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

二、定义和范围

(一) 定义

本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 范围

根据以上定义,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 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 (包括货物和服务) 的生产活动;

2. 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 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 (使用、传播、展示) 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 (包括制造和销售) ;

4. 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 (包括制造和销售) 。

三、分类原则

(一)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

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为基础, 根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 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 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派生分类。

(二) 兼顾部门管理需要和可操作性

根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本分类在考虑文化生产活动特点的同时, 兼顾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立足于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方法, 充分考虑分类的可操作性。

(三) 与国际分类标准相衔接

本分类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分类方法, 在定义和覆盖范围上可与其衔接。

四、分类方法

本分类依据上述分类原则, 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五层。

第一层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 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表示;

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分为10个大类, 用“一”、“二”……“十”表示;

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中类, 在每个大类下分别用“ (一) ”、“ (二) ”、“ (三) ”……表示;

第四层共有120个小类, 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具体活动类别, 直接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相对应行业小类的名称和代码表示。对于含有部分文化生产活动的小类, 在其名称后用“*”标出。

第五层为带“*”小类下设置的延伸层。通过在类别名称前加“-”表示, 不设代码和顺序号, 其包含的活动内容在表2中加以说明。

五、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表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 》修订说明

一、修订的背景

2004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 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 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 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从实施情况看, 以此分类为基础开展的统计工作为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 由于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颁布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发布, 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有必要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修订。

2011年9月28日, 中宣部、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召开了文化产业统计研讨会, 有关部委同志、部分省市党委宣传部和统计局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认为, 要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 总结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统计工作的实践经验, 对现行分类进行必要调整, 使其更加切合发展需要。修订工作争取2012年6月底前完成, 从2012年统计年报开始正式实行。

根据会议精神, 国家统计局开始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修订工作。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在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 延续原有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调整了类别结构, 增加了与文化生产活动相关的创意、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等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 减少了少量不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类别。

(一) 结构的调整情况

1.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第一层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 本分类将第一层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

2. 第二层的大类由原来的9个调整为10个。具体是:

(1) 合并原大类“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为“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一个大类, 包含内容略有调整;

(2) 保留“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四个大类, 包含内容有所调整。其中“网络文化服务”更名为“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3) 新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三个大类;

(4) 取消原大类“其他文化服务”。将其中的广告服务移至新增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大类中, 其他内容移至新增的“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大类中;

(5) 将原“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修订为“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两个大类。

3.第三层的中类由24个修订为50个, 第四层的小类由99个修订为120个 (其中新增19个、减少5个, 因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增加7个) , 带“*”的小类由17个修订为23个 (其中新增11个、减少4个, 因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减少1个) 。

4. 取消过渡层, 在带“*”的小类下设置29个延伸层。

(二) 增加和减少的内容

1. 增加的内容

(1) 文化创意。包括建筑设计服务 (指工程勘察设计中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和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 和专业设计服务 (指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饰物装饰设计、美术图案设计、展台设计、模型设计和其他专业设计等服务) 。

(2) 文化新业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 以及其他电信服务中的增值电信服务 (文化部分) 。

(3) 软件设计服务。包括多媒体软件和动漫游戏软件开发。

(4) 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焰火、鞭炮产品的制造, 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的制造、销售, 陈设艺术陶瓷制品的制造等。

(5) 其他。包括文化艺术培训、本册印制、装订及印刷相关服务、幻灯及投影设备的制造和舞台照明设备的批发等。

2. 减少的内容

包括旅行社、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其他文教办公用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和彩票活动等。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 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

2004年制定的分类把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次修订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并在范围的表述上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 (从内涵) 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 (从外延) 做出解释。

根据这一定义, 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 其他三个方面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补充。

(二) 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 一个行业 (或产业) 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在统计分类中, 行业与产业在英语中都称为“industry”。对国际上的有关分类我国一般翻译为“产业”, 而我国相对应的分类叫“行业”。目前, 在我国使用“产业”一词往往更强调其经营性或经营规模。

本次修订继续使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名称, 分类涉及范围既包括了公益性单位, 也包括了经营性单位, 其范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规定的范围基本一致。

在制定2004年的分类时, 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从单位的行业属性很难区分其公益性和经营性。在很多行业内部, 公益性和经营性单位共存, 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统计分类标志尚未确定。目前,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多数行业的公益性或经营性属性可以确定, 特别是经过两次全国经济普查, 使用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来区分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原则已经确定。因此, 在本分类公布后, 统计上所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本分类所覆盖的全部单位, “文化产业”仅指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 “文化事业”仅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

(三) 关于不再保留三个层次划分的说明

在2004年制定分类时, 为反映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 提出《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内容可进一步组合成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新突破, 文化业态不断融合, 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许多文化生产活动很难区分是核心层还是外围层, 因此本次修订不再保留三个层次的划分。

(四) 关于增加分类内容意见的处理

统计相关性 第11篇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普遍认可的基本质量特征。FASB在SFAC No.2中首次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列列为主要的质量特征。但是当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 应该首先考虑哪个质量特征呢?FASB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2004年FASB和IASB启动了联合趋同概念框架项目, 其中A阶段《目标与质量特征》在经过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之后, 于2010年9月发布了最终稿。在最终稿中, 联合概念框架提出了运用基本质量特征的三个步骤, 这实际上是规定了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逻辑顺序, 即相关性优先于可靠性。FASB和IASB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准则制定机构,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 联合概念框架所作出的这一规定必将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重要影响。而相关性优先于可靠性的逻辑顺序究竟能否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目标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 建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函数, 并运用统计学概念分析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逻辑顺序, 得出了与联合概念框架相反的结论。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逻辑顺序的历史变迁

1. 回避问题

FASB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在第2号概念公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次图,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个层次图中, FASB将质量特征分为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个层次, 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列列为两个主要的质量特征, 如果完全不具备这两个质量中的任何一个, 信息将是无用的。但是FASB却也指出, 这个层次图存在一个严重的局限性:它没有为各个质量特征规定逻辑顺序。这样, 当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 应该首先考虑哪个质量特征呢?FASB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2. 侧重“相关性”的意图渐趋明确

虽然FASB在SFAC No.2中回避了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逻辑顺序问题, 但事实上, 它侧重于相关性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例如, 1996年Wallman提出的彩色报告模式就突出了相关性的主导地位。根据会计确认的4项基本条件, 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分为如下五个层次: (1) 相关性、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均符合要求; (2) 相关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符合要求, 但可靠性存在着疑问; (3) 相关性与可计量性符合要求, 但可定义性与可靠胜存在疑问; (4) 相关性、可靠性和可计量性符合要求, 但可定义性存在疑问; (5) 仅相关性符合标准, 可靠性、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都不符合。从上面五个层次的划分中, 明确地可以解读出Wallman的基本思想, 相关性是首要的、不可或缺的。

3. 联合趋同概念框架明确提出了相关性优先于可靠性的逻辑顺序

在2006年的初步意见和2008年的征求意见稿中, 联合概念框架指出, 相关性应当是首先予以考虑的质量特征。相关性解决的问题是:将经济现象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联系起来。运用相关性将确定哪些经济现象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描述。如果一个经济现象与使用者的决策是无关的, 那么在此情况下考虑其他的质量特征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联合概念框架认为, 相关性应当是首先予以考虑的质量特征。一旦确定了哪些经济现象是与决策相关的, 接下来就要运用如实反映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描述这些经济现象。因此, 如实反映应排在相关性之后予以考虑。

2010年的最终稿中, 联合概念框架指出, 运用基本质量特征最有效的方式是遵循如下的程序:步骤 (1) 确定信息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进入步骤 (2) :确定该信息最为相关且能如实反映的信息类型; (3) 若存在这样的信息, 则基本质量特征就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若不存在这样的信息, 则运用次级最相关的信息重复 (1) 至 (3) 中的步骤。

可见, FASB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逻辑顺序的观点, 经历了从回避问题到支持相关性优先于可靠性, 再到在概念框架中明确规定相关性优先于可靠性。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逻辑关系分析

若要分析联合概念框架中关于相关性和可靠性逻辑顺序的观点是否合理, 必须首先研究FASB和IASB得出这种结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众所周知, 概念框架是以目标为导向的, 包括质量特征在内的其他概念都要服从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目标有两种主流观点, 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通常认为, “决策有用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受托责任观”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主导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的欧美发达国家拥有高达发达的资本市场, 因此联合概念框架中“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定位似乎有其合理性。但“决策有用性”是否能够必然得出相关性至上的结论呢?很显然, 这样的逻辑推理是值得探讨的。本文下面采用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 并运用统计学概念来分析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逻辑顺序。

1. 信息使用者效用函数的建立

假设条件: (1) 会计信息使用者是理性的, 理性意味着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2) 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凸性偏好, 凸性偏好意味着多样化优于单一性。 (3) 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具有相同的偏好。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建立如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函数:U (X, Y) =XY, X表示相关性, Y表示可靠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的性质不同。不相关的信息并不会影响使用者的决策, 因此相关性体现价值中性, 即不相关的信息价值为0;而不可靠的信息将会误导使用者的决策判断, 因此可靠性的价值影响是非中性的, 即不可靠的信息价值为负值, 而不是0。从统计学的角度看, 相关性的取值范围是X∈[0, 1], 而可靠性的取值范围是Y∈[-1, 1]。

2. 根据效用函数分析相关性与可靠性对信息使用者效用的影响

(1) 当X>0, Y>0时, U>0, 此时信息兼具相关性和可靠性, 使用者实现了正效用。特

别地, 当X=1, Y=1时, U=1, 此时使用者实现了最大效用。

(2) 当X=0, Y∈[-1, 1]时, U=0, 即完全不相关的信息对使用者而言无效用, 体现了相关性对信息决策影响的中性性质。

(3) 当X>0, Y<0时, U<0, 此时信息给使用者带来了负效用, 即不可靠的相关性不但无用而且有害。

3. 对相关性和可靠性逻辑关系的统计学分析

假设相关性X与可靠性Y是两个随即变量, 并服从区域G={ (X, Y) |0≤X≤1, ﹣1≤Y≤1}上的均匀分布。

会计信息的目标是实现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意味着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效用为正, 即U>0。优先考虑相关性条件下会计信息效用为正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Y>0|X>0};优先考虑可靠性条件下会计信息效用为正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Y>0|X>0}

通过比较这两个条件概率可以判断出相关性与可靠性何者优先更有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根据条件概率公式有:

可见, 如果优先考虑可靠性, 信息使用者将肯定获得正的效用。而如果优先考虑相关性, 则信息使用者只有50%的可能性获得正效用, 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将有50%的可能性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决策有用性”的财务报告目标并不能必然得出相关性至上的结论, 不可靠的“相关性”将给信息使用者带来负效用, 小则导致投资者的损失, 大则破坏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4. 效用函数变形的扩展分析

前面所建立的效用函数U (X, Y) =XY, 假设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具有相同的偏好, 若信息使用者更加偏好相关性, 则效用函数为:U (X, Y) =XaY (a>1) ;若信息使用者更加偏好可靠性, 则效用函数为:U (X, Y) =XY b (b>1) 。以上两种效用函数形式并不会改变以上分析中信息使用者效用的正负号, 因此不影响分析结果。

四、结论

优先考虑可靠性至少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优先考虑相关性则明显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风险。美国会计学家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不同的会计准则将生产不同的信息, 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正是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 会计信息提供者才有了机会主义的选择行为。安然、世通、银广夏、琼民源等一系列国内外财务欺诈案件都在时刻警示世人, 失去可靠性基础的会计信息是危险的。

参考文献

[1]董盈厚, 侯铁建.基于IASB概念框架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之认识理性——一个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与讨论[J].会计研究, 2011 (1) :4-10.

[2]葛家澍, 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86-287.

[3]葛家澍, 刘峰.2002.《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 227

[4]FASB.1980.Concepts Statements No.2

[5]FASB/IASB.2008.Exposure Draft

上一篇:现场热再生施工技术下一篇:CA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