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2024-07-25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精选12篇)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第1篇

1.思在成功时

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时往往是一个人情绪高昂的时候,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开发,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环境的适应等等。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激励学生进行反思,记录取得成功的路径,描述取得成功的场景,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升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思在错误时

有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问题是学生自己想通的,而不是老师教通的。”元认知理论也告诉我们:只有当外来的指导被学生接受并改变他们的信息加工过程时,才能改进学习。因此当学生做错时,教师或优等生不要直接把正确的告知学生,而是要引导做错的学生静下心来,再次检查自己的做法,一步步思考,找到错误之处。寻找错误的根源,才会对症下药,及时给自己注射“疫苗”,提高抵抗力。

3.思在困惑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面对学习的困惑有的学生选择了回避,有的学生会不惜放弃休息时间攻克难关。当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困惑时,作为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追索,在知识的要害处、关键处为他们指点迷津,从而让学生感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心境。

二、留足反思的时空,让学生愿反思

1.一个环节

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不要太丰满、密度不要太大,留出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翻翻笔记和课本,认真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些什么收获、有哪些启发以及还有些什么疑问,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情绪,评价一下学习的态度等等。有了教学反思环节,就有了时间上的保证。

2.一项作业

教师可以把反思当做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如让学生理一理知识点,整理一下错题,写好错因分析,对本周的作业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对某次考试情况进行反思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一堂课的作业时间中完成反思作业,以梳理学习的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学习的方式;其余学生可以有选择地适量完成反思作业。

3.一种激励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如开展我的反思集展评活动,通过展评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又如对反思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奖励促反思;再如鼓励学生撰写反思片断、反思日记等。并指导其投稿,如果学生的文章能在报刊上发表,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金钱所无法比的,学生的反思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有了课堂的精心预设,有了课内外的反思作业,再加上教师的不断激励,相信学生也会更愿意反思。

三、教会反思的方法,让学生能反思

1.扪心自问

问一问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问一问这节课我的学习热情怎样,问一问这道题我真会做了吗,问一问我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是粗心大意、知识没掌握,还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不断地问自己,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通过翻阅课本、梳理知识获得长进。

2.闭卷沉思

合上课本和笔记,想想学过的内容,想想做过的题目,想想出过的错误,让知识在头脑中积淀,让过程在头脑中重现,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研究证明这种“过电影”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记忆,因为“过电影”是一种很好的内省。

3.归纳梳理

归纳梳理是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写成要点,或画成知识系统图、网状图,制作出知识的表格等,这样学生就能理清知识的脉络,加深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想想写写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第2篇

一个好老师,除了在学生在校的有限几年中对其各方面进行良性影响,还应在学生之后的人生路上引领他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和你的老师交朋友吧,他们将会使你终生受益。”这句话我始终铭记于心,不仅使我尊重自己的老师,也使我尊重我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让学生值得相处的教师,成为学生人生之旅的引领者。

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让学生难以忘怀。每每看到毕业的学生到学校看望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时,总是很羡慕这些老师,同时也很欣慰。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诚心对待我的学生,他们也会将心比心。

培训完过后,我想了很多。以前认为,学生是自己的劳动对象,不必倾注太多感情,有时甚至惧怕学生对自己的感情,不知该如何处理。觉得在学生面前一定要维持自己的威严才行,认为让学生惧怕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现在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让人敬佩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唐朝霞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认为,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学生都培育成伟人,但至少我们要使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以上四点。

最后唐老师和我们一同分享了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教师对学生充满热爱之情暗含希望,在学生身上获得应验的现象。通过期待效应,可以让学生超越自我,化腐朽为神奇。

引领学生“探究”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学生;探究学习;策略;新课程;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3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模仿解题,限制了其创造能力的发展。21世纪的人才,光有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是不行的,必须具备如何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知识与才能。探究学习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培养直觉思维、分析、批判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教法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潮流。那么什么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猜想、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下面就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谈一些本人的看法。

一. 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的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中要巧妙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这课时,开始上课前我就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了。猴王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想得寸进尺,就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给予学生“探究”引导。

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拔的还是要点,该设问的还是要问,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该指正的还是要指正。”这说明在强调自主“探究”过程中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指导。探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更具难度,更费时间,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进行有效指导、帮助,让学生们能较容易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再“创造”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教学圆周率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各种不同圆、三角板、直尺、线。上课时再发给学生一张表格。

我发现了

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方法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填写完整表格。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学生都非常投入地测量、计算。当学生发现同一个圆中,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时,就告诉学生你们可真伟大,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了好几年才发现的规律,你们在短时间内就发现了,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将较为抽象的思维材料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材料。使学生较容易获得探究成果,并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 给予探究“时间”和“空间”

数学教育家彼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学生才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然而探究学习这种方式,受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探究能力的影响,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体积”在宣布课题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木块(每个正方体小木块1立方厘米)搭成长方体,看一看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与体积有怎样关系。在原定3分钟教学时间之后有一部分学生所搭成的长方体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有关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感性体验。这时我没有草率结束学生的操作活动,而是毫不吝啬时间让学生充分实践,调整了原先的教案,增加了操作时间,鼓励动作慢的,搭的形体变化较少的同学,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周围同学的操作。在同学的启发下,树立信心改进自己的操作。必要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完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从所搭形体“各异”到导出公式的“同一”殊途同归,使绝大部分同学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四、组建“探究”学习小组

合作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合作又是解决日常数学问题的必要手段,只有有效合作才能集思广益,尽快取得成功。在探究学习中,很多地方是需要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不同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同一事物是有着不同的体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目睹了他人的思考方法,习得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学会怎样启用相关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学习策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自己队伍中最进步的小孩子。”为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我在分组时按好、中、差组合,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当组长。探究活动是就由他来分配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强调探究过程中交流、操作时由成员中相对比较弱先讲,先做,然后其它组员补充,组长总结归纳汇报。这样探究就会有序进行而不会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既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又提供给每位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促进全体学生探究能力的共同发展。

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名著之策略 第4篇

一、激发兴趣,爱屋及乌

1. 找准话题聊一聊。

如:《猴王出世》一文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故被群猴拜为猴王。这石猴是集猴、人、神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品质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其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课教材无非是个引子,要通过本课教学,更好地为学生阅读原著引领导航。孙悟空是《西游记》中重量级的人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性格特征,我进行了这样的导入设计: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猴哥》,然后问学生:刚才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与哪部名著有关?你最喜欢这部名著中的谁?为什么?猴哥还有哪些响亮的称呼?这些问题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神通广大”、“齐天大圣”、“美猴王”、“孙行者”、“斗战胜佛”等与孙悟空有关的词汇,学生都能熟练地脱口而出。此时教师顺势而导:悟空者,何许人也?他有什么不平凡的来历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西游记》这部旷世名著,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这样“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引领,不但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2. 先声夺人读一读。

这里的“先声夺人”是指教师的先行阅读。我们在名著导读教学前,自己一定要先阅读原著,对原著有所认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如,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从而爱上阅读经典名著。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读方式:同学们,最近老师爱上了这样的一个小男生:他调皮、喜欢恶作剧;他很叛逆、却又善良可爱,而且不乏正直勇敢、聪明机警,他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这个令人吃惊的孩子有着怎样吃惊的举动呢?请听老师娓娓道来:

片段1:“汤姆!”没人答应。“汤姆!”又没人答应……“这孩子到底怎么啦,我真搞不懂?你这个汤姆”……“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令人吃惊的孩子”……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出场方式。这个滑头滑脑的淘气包,正一如既往地同对他又爱又恨的波莉姨妈捉着迷藏。“哧溜”一声从他藏身的壁橱溜出来,嘴巴上还沾着偷吃蜜糖的罪证。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鬼,鬼点子又多,他也总能够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姨妈对他无可奈何,可是又不由自主地喜欢他。

片段2:……这时,汤姆又说:“你是个胆小鬼,我要向我大哥哥告你的状,他只要动动小指头就能把你捏碎,我会让他揍你的。”“我可不怕你什么大哥哥,我有一个比你大哥哥还大的大哥哥———而且我的大哥哥能把你的大哥哥从那面篱笆围墙扔过去。”

(两个人的所谓的大哥哥都是虚构的。)

“你撒谎。”

“你讲的也不是真的。”

……

这样斗智斗勇的场面,真是津津有味,而且叫人难以忘怀!学生只要静心听读了这些文字,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去亲近名著,并且会产生先睹为快的感觉。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能因材施教,找准导读的切入点,通过“找准话题聊一聊”、“先声夺人读一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定会爱“屋”及“乌”。

二、精读一段,带动一本

很多学生对名著阅读望而生畏。因为名著篇幅都较长,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其语言风格也大不一样。学生在阅读中碰到各种阅读障碍是难免的,一些学生会因此而失去了阅读名著的兴趣。所以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老师的方法引领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小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他们已掌握的方法进行梳理提升,引导其亲历阅读过程,习得阅读方法,并且学会逐渐把方法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我阅读的方式。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第5篇

桂林市大和初中 唐林

【摘要】: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面临着表达不清,无话可说的困境。要走出这些困境,要注意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会他们阅读思考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文体训练,引导他们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创作激情。

【关键词】:农村学生写作困境对策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做好作文教学,让学生每一次都能愉快地写出思想健康、语句通顺、文彩飞扬的作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最大心愿。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写作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极苦的差事,很多时候是师命难违而拼凑或胡诌一篇上交了事;有时虽然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活动,但不少的作文也是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语句颠三倒四,有些甚至直接套入方言语句,让人看了如坠云雾中,不知其所云。因此,“表达能力差”和“无材料可写”成了农村中小学生面临的最大、最根本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培养表达能力。

农村中小学生受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影响,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加强遣词造句、表达成文的训练尤其重要。但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间的阅读积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自行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相当的语言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并告诉他们要长期坚持,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其次,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的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口头表达顺畅了,作文时就不至于语句“颠三倒四”了。特别是在方言地区,这个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同是一件事,有些学生用方言叙述,表达得非常生动、流畅,可是要他写成文章,他却未必能写得好,即使写得出,也是让人读了感到如同嚼蜡,或者是模棱两可,意思表达得模糊不清,往往把“到了第二天”写成“到了明 1

天”。如何训练呢?①师和生、生和生的日常会话中,应以普通话为主,而尽量少说方言,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应该是这样。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交流一定要说普通话,并且要引导学生说比较规范的普通话。③鼓励和要求学生平时要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叙述自己的所需、所想,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三,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汉语语法的教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中句子不讲语法,随意所写,“哇塞”、“嘢”等不合语境的词语充斥全文,令人读了身起疙瘩;“她终于笑了一点”“我很高兴跳了起来”“扫一点地”等等不讲语法、语意不明的句子随处可见,令人阅来摸不着头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港台影视、歌曲的影响,二是由于几年来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法”的说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汉语语法的教学。我们认为,不管怎样,基本的语法是不能不教学的,因为语法是让学生语言表达通畅的“法律保障”。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如果学生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但未必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圈点、批注、点评。虽然,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思维能力。

三、要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

近年来,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例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体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给他写一篇“寻物启示”。当学生面临困境得到他人热情帮助时,鼓励他们写“感谢信”,送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当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别人,伤害了友情时,建议他们制作抒写“歉意卡”,表达自己的愧疚,争取别人的谅解。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好的建议时,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逢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方能择善扬长,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四、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不一而论。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班集体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激发写作激情。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事情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思考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作文时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引领学生深层次阅读的三策略 第6篇

一、融情入境,品味含咏

朗诵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感知文本营造的意境与情感世界。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著名的名家优秀作品。这些名篇中的散文、诗歌作品,很适宜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真,含英咀华,可以接受文本情的感染,美的陶冶。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阅读过程。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可以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作者营造的美妙意境,产生心灵的共鸣。例如,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是體现伟人情怀的诗词名篇,作者以伟人的独特视角在诗中绘制了四幅图画: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学生们通过反复诵读可以置身于作者描绘的壮观画面,一幅幅秋景图也在眼前动态地展现出来,仿佛与作者一起领略这生机盎然的秋景,体味诗词与古代文人墨客因悲秋而呻吟式的抒情的迥然不同。学生在诵读中领略了诗人胸怀的博大、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浩然正气。并在诵读中由浅入深,不仅可以体验伟人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仔细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二、与先哲交流,与圣贤对话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经过五千年的风雨洗礼与沉积,更加散发出其动人的光彩。这些文学作品犹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颗颗晶莹珍珠,不因历史的变迁而黯然失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领略充满古老文化魅力的佳作名篇,进入古人旷远的精神世界,与先哲交流,与圣贤对话,了解与感悟古人先贤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富有哲理的思考。《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抒发遭受宫刑的痛苦,而面对痛苦,他把自卑与自我否定的情感告知他人,把自己痛苦的心路历程坦然与别人诉说,但是经过痛苦的折磨与挣扎,司马迁终于抛弃以死了却一生的念头,而是在更深层面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司马迁的生命历程是一曲悲怆而刻骨铭心的交响曲。在学习本课时,笔者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且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从充满悲壮色彩的字里行间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体味作者在历尽人生挫折以后对人生的思辨与哲学思考,使学生鉴赏在历经屈辱与挫折以后而奋斗不息的司马迁这一人物形象,这要比单纯把“要勇敢面对挫折,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这种贴标签式的主题意旨硬塞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三、美文赏析,感受唯美意境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本素材,有些艺术作品堪称语言美与意境美的经典之作。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一切能够引领学生深切感悟情感意境的教学手段,实现美文美教,促使学生走进优美的艺术氛围,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从家中到荷塘,再从荷塘到家中”这一空间转换为线索,以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迷人的荷塘月色。笔者在教学时,为了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艺术氛围,运用名曲《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音乐,并且采取配乐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等阅读形式,让学生体验语言营造的唯美世界。文中写道:“我且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难道作者眼前的荷香是无边的吗?这只是一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吗?学生们通过讨论,才意识到作者的心中其实有两个荷塘,一个是作者充满无限想象的梦幻荷塘,一个是现实的荷塘。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还认为:其实文中的“我”是指现实中的“我”和超脱现实的“我”。作者用淡淡的月光表达自己淡淡的愁绪,以月光的朦胧表达自己人生走向的迷茫,由此达成了形式美与艺术美的完美境界。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交流与探究中走进文本的更深层次,让学生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与感染。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第7篇

一、以例文为基础, 反思什么是有重点的写作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 在经过三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后, 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还不够理想。还有很多同学写事情都写从早上起来刷牙洗脸, 一直到晚上睡觉, 中间毫无重点, 只是记叙了一天所做的事情, 凑足了字数, 这就是作文中常见的流水账。怎样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文要有重点呢, 尽管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讲到写作文要有重点, 但是学生写的时候还是无重点, 抓不住事情来写, 我想光靠老师讲, 学生是不能完全听明白的, 要学生自己去体会, 自己去意识才行。于是我拿了两篇例文读给学生听, 让他们通过对比去体会什么叫写文章有重点。例文一:介绍了小作者从早上到晚上一天做的事情, 每一件事情都说了一遍, 但是没有具体写一件事情, 以及自己的体验, 就像是写提纲一样, 没有具体的事情, 有些无关紧要的, 与主题思想无关的都写进来了。例文二:介绍了自己一天当中和爸爸一起打羽毛球的场景, 写得有声有色, 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通过对比来知道怎样写一件有趣的事情。当读到第一篇的时候, 便提了一个问题, 难道刷牙、洗脸、吃早饭是一件有趣的事, 学生听后哈哈大笑, 但是笑过之后, 学生明白了这些是不能写的。那要写些什么呢, 就引到了例文二。说说我和爸爸是怎样打羽毛球的呢, 当中有什么乐趣呢, 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归纳出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乐趣, 在搏击中得到哪些快乐,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回答“他心里喜滋滋的说明他当时非常地高兴”, 引导学生反思到写的时候要注意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这样文章就更加的生动了。学生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 自己去反思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对号入座, 自己指出自己的问题所在, 这远远要比老师枯燥的讲理论要有效得多。

二、以情动人, 反思怎样从生活中取材

作文的素材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问题, 不知道写什么事情, 觉得无事可写, 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感情。为此我让学生思考怎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学生都知道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人。说起简单, 但这情从哪里来呢?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尝试着布置了一个家作, 让每一个同学回家去对自己的妈妈说一声谢谢。同学们听到这个家作后都觉得很简单, 第二天我叫学生把对妈妈说谢谢的情境写下来, 但是他们仍不会写, 于是我再让学生回去重新做一次, 这次是有目的地去做, 做这件事情是需要写出来的, 特别要说出谢谢的原因, 以及妈妈听后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第二天再让学生写, 学生写得特别的好, 包括一些平时写作能力不是很好的同学都能写出来, 写得特别的感人, 把自己对妈妈说谢谢时的矛盾心情写下来了, 本来是一句简单的话, 但是平时我们没有对妈妈说过, 突然之间要开口觉得很难为情, 把那种矛盾的心情写出来了。前后两次都是回家对妈妈说谢谢, 为什么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效果呢?让学生思考。从中学生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 写作的时候要写真实的事情, 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生活中处处都有动情之处, 这就需要用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这个世间的情。

三、以阅读为抓手, 反思怎样从课文典型中仿写

教课文是为了不教, 学生学习课文不仅仅只是学会了课文上的内容, 而且还要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学习课文的写法, 模仿课文进行写类似的文章。例如《田园诗情》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的:“极目远眺, 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 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 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 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跑前跑后, 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 好似牛群的家长。”这一段文字非常优美地写出了各种姿态的牛, 上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段文字进行了重点的赏析, 欣赏牛的各种姿态以及作者的写法。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了解牛的各种姿态是怎么写的, 重要的是要学会这种写法, 然后在做到习作写春天的时候, 有的同学很聪明地运用了这种句式, 最后再范读这位学生的作文让其他同学来寻找这篇文字中有哪篇课文的影子,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知道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利用。于是乘兴而作, 让学生也来学学, 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来写写。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第8篇

下面是我在进行《节约用水》教学设计时的思考。

以任务为驱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教师在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你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吗?你知道自己家一个月用水多少及水费是多少吗?你发现了自己家和社会上有什么样的用水现象吗?这些问题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责任感。下面是我的具体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课前同学们就节约用水话题分组按不同内容收集整理了资料,下面请一组来给大家展示。

生:展示PPT并进行说明分享。(介绍我国水资源情况的部分。)

片段二:

师:同学们调查了自己家一个月的用水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1)出示各组收集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

(2)根据一组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生1:某某同学家超出了标准用水量很多,希望能节约用水。

生2:某某同学家用水量比标准用水量低,他们家一定有很多节约用水的好方法。

生3:为了鼓励大家节约用水,国家实行了阶梯计价的方式收费,我们组还搜集到了阶梯收费的资料,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PPT演示说明:阶梯计价部分。)

片段三:

教师结合上面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通过录屏讲解“一吨水到底有多少。”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生:我们组还收集了生活中的节水小窍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节水窍门部分。)

思考:为了解决“节约用水”问题,我把教学内容渗透至课前,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再指导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提出针对性问题,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活动。首先是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或请教家长等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与数据;其次是实施调查,了解各自家中生活用水情况,并商讨设计出合理的调查表,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各组还组织到社会上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由组长组织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并制成PPT,以备课堂展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现有水平”到“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探索和发现新知。这样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去经历小组合作,有目的地收集、整理并分析资料,不但主动获取了相关的知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主动性,还学会了分工合作,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制作图表等丰富的形式把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思考展示出来,这种体验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和情感态度上的升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以思维为核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没有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暴露出提问的低效性。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有价值,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愿望,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我们设计的问题情境有数学味,有思考价值,留给学生思维空间。

片段四:

师:播放两位同学不同的刷牙方式。

要求: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答。

全班反馈交流。

思考:根据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将情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根据家庭用水量不同,了解到不同的刷牙方式所用水量不同这个细节,让学生结合视频提出数学问题,根据计算的数据分析、思考、解答问题。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索,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环节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数据进一步计算、分析,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明白了“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只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之间引起不和谐,就会诱发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探索行为。由于认知的失调,学生会通过收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降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为此,要求教师创设出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探索活动的最佳状态。

引领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策略 第9篇

关键词:氛围,自主意识,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重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简言之,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更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正确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本人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本能,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可实践“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置于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实践也证明,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理想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理解、信任、尊重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见解,哪怕十分肤浅,教师也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进行引导、点拨、激励,让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中表现自己的所思所见,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从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自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鼓励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质疑解难,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篇文章描写周总理工作后吃夜宵的情况时写到‘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花生米的分量到底有没有增加呢?”我立刻表扬了这位学生:“你读书真细心!能抓住文字的细微地方提出疑问!”紧接着把问题抛给学生:“是呀,到底有没有增加分量呢?大家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看法。我提示学生结合前文及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介绍,从周总理的为人方面进行思考。学生联系前文及相关资料之后,很快解决了先前的疑问。由此可见,教师注重鼓励学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探索者,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学法指导,学会自主学习

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个体,都有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讲究教学方法,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于句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第二个“幸福”的含义。学生终于悟出第二个“幸福”指的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于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并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教师这样有意识渗透学法指导,就会让学生有了“捕鱼”之法。他们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将所学方法在自主探究中举一反三地实践运用。

四、提供学习时空,感受自主学习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上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和和实践。例如教学《琥珀》一课,我积极创设情境,在展示琥珀的图片后,让学生讨论琥珀形成的条件,学生积极思考,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老师在必要时予以帮助引导、启发思维,补充设问和反问,为学生提供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为了阐明自己小组的观点正确,在听取或反驳他组意见后,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不断地总结、归纳和筛选,得出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和本文这个奇异的琥珀形成的条件有所异同。在此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没有顾虑,只有学习上的竞争、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他们充分开拓了自己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自主学习空间,获得了自主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引入评价机制,促进自主学习

小学生大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他们的内心深处强烈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和有效的激励评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通过采用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形式,给予每一位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要以委婉的方式指出,鼓励学生朝着更高的要求迈进。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就会自觉主动地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在自主学习中追寻这种体验。

高校图书馆引领学生阅读策略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现状,策略探讨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中心, 是推动学生阅读的重要基地, 是高校课堂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现代大学生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通过对近两年学生出入高校图书馆的人数、图书借阅次数等数据的详细分析, 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寻求措施, 进行阅读推广, 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一、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一) 网络阅读在大学生中渐成主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 学生的阅读行为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学生流行用数字媒体来满足阅读的需求, 阅读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阅读的范围及选择的空间更加自由、灵活和广泛。数字阅读主要通过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或通过其他阅读器进行, 文字、图片、影音等都是他们阅读的对象, 这些形式多样的文本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 而且数字阅读, 信息获取成本低廉, 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打破了纸质文献的各种束缚和限制, 也使它受到学生的更加青睐。

虽然网络资源的内容更加丰富, 但是网络发布的随意性、自由性, 信息资源的质量堪忧, 色情、暴力、欺诈等各种低级信息比比皆是, 对学生而言, 他们的好奇心强, 判断力差, 易受到有良的影响, 这必将影响他们获取知识的质量。

(二) 大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不够

阅读的广度不够主要体现在量少和范围的狭窄。通过对近两年的图书流通量的分析, 学生借阅最多的是文学类, 在文学中, 借阅最多的又是武侠、言情类, 而一些传承的经典文学作品, 并未被大学生纳入视野中, 根据某高职院校的一项调查更进一步说明这一现象, 学生借阅本专业书籍的占10%左右, 借阅文学类中经典著作的8%, 而借阅文学类中武侠类的占40%左右, 平均每月借阅3本以上的只有7%, 而美国大学生平均每月的阅读量是500至800页。

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多媒体式的阅读, 缺少心灵的思考。快餐式、跳跃式的阅读方式使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对原著经典作品的细细品味、深度的研究。

(三) 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无目的性

通过我们对某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 我们看到, 大学生的针对性阅读并不明显, 有针对性的阅读人数占10%左右, 而80%左右的学生是“泛读”, 读后也没有进行思考, 这说明他们并没有把课外阅读当成获取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应当看到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比较差的, 我们只有在平时的阅读中反复训练, 培养这种能力, 才能让课外阅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才能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

(四) 功利性阅读倾向性较重

功利性阅读其大意是指近些年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工具化的阅读现象, 它面向现实的生活而不是面向超越的生活, 停留于身体表层而不深入灵魂, 突出生命存在中的现实——物质——经济——技术维度, 不注重向理想——精神——人文维度。多数大学生基于应付考试, 或就业压力等实际情况, 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就更加明显。通过对图书流通率及学生进馆时间的分析, 在考试前一个月的时间, 借阅最多的是考试辅导类, 习题类及各专业的教材等。而在毕业前一段时间, 借阅最多的是就业方面的书籍。而平时的时间里这些书籍很少被问津。

二、高校推广阅读的重要意义

大学是人生中阅读的重要时期, 也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面对当代大学生阅读能力下降, 进馆阅览图书的次数越来越少, 图书流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大学图书馆应发挥其各种资源优势, 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建立阅读的长效机制, 积极进行阅读的推广,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使学生具备为社会服务的知识、能力和文化修养,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高校图书馆引领学生阅读的策略思考

(一) 图书馆首先要重视自身的建设

图书馆加强自身的建设, 是引领好学生阅读的重要保障。首先, 以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 不断丰富各种信息资源, 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要求。要有丰富的图书和海量的电子资源, 这是使学生来阅读的前提基础。通过不断优化馆藏结构, 提高馆藏质量, 提高馆藏的可读性。一所高校图书馆即使规模再大, 硬件设施再完整, 如果文献资源不足, 就谈不上能为读者提供优良的服务。其次, 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便利的基础上进行图书的布局, 图书借阅的时间和数量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三, 要不断更新服务的理念和提高管员的素质。管员的自身素质也是影响学生前来阅读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 彻底摒弃老旧的观念, 主动、热情的为每位读者服务。强化服务理念, 就是要以“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为根本, 想读者所想, 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为最多的读者提供最多的信息, 当今图书馆的服务不仅是向读者提供寻找相关信息的初级服务, 还应向读者提供信息的深层次增值服务。

(二) 坚持做好导读工作

要做好导读工作, 首先要明确导读服务需要哪些信息, 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导推荐的信息, 制定合理的导读方式和策略, 向读者提供导读的信息, 推荐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作品, 使学生有计划, 有选择, 有重点的去阅读, 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质量。在导读的过程中, 要根据读者的层次、阅读的需要, 推荐相应的文献类型、文献书目、数据库资源。图书馆开展导读服务的主要方法有:1.口头式导读法就是以口头的方式直接向读者介绍、推荐各种文献, 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文献信息, 为准确寻找文献提供方便。图书馆员要耐心而细致的为读者介绍书刊的检索方法, 主动热情的为读者提供服务。2.图文式导读法就是将原始出版物进行陈列, 并注以说明文字和图表, 以直观明了的方式进行文献的介绍。图书馆可以利用简报、专刊、通讯等手段进行图书馆的知识教育, 可以印刷各种新书目录, 推荐书目, 编写本馆的简介等。3.活动式导读法就是和读者开展各种各样的读者活动, 让读者之间相互推荐, 指导阅读的方法。如:读书演讲会、报告会、书评等, 使读者之间互相得到帮助。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便于信息交流, 宣传图书馆知识。

(三) 激发大学生阅读的兴趣, 鼓励有计划的阅读

兴趣是人前进的内驱力, 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先有兴趣, 后才有热情。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是指读者对文献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阅读意识活动的具体反映, 也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倾向的心理表现。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读书评书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图书馆应以开放的态度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会议、社团活动, 营造浓郁轻松的文化氛围。定期利用图书馆网站、黑板报、宣传栏, 精心挑选馆藏图书, 对其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作者、写作手法作一番评价, 配上本书的“彩照”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 争相借阅。

(四) 不断丰富阅读推广活动主题, 拓展阅读推广渠道

不断丰富阅读推广活动主题, 挖掘出有创意的、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互动交流的、新型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 是吸引读者广泛参与的根本。有的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可供借鉴, 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的真人图书馆活动。我馆也在今年利用“世界读书日”之契机, 举办了“影响我一生的一本书”有奖征文活动, “阅读无限, 还书无责”活动, “你的眼光, 我的选择”购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读书、还书、购书活动, 提高了学生到馆阅读的积极性, 逐渐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馆还加大了对网络阅读的指导, 2015年新购了一台电子借阅机, 各类经典书籍达3000余册, 并且每月更新200册, 学生能更加自主快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引导读者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阅读;有效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提供网络浏览导航, 避免读者在网上盲目浏览, 为读者节省时间。

总之,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堂之外的教学补充, 是高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生中推广阅读, 引领学生阅读, 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高校图书馆应采用多元化的读书活动策略, 积极推广、引领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叶菁, 范昕.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现状与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8) .

[2]刘玉勇.浅谈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新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23) .

[3]李璐.大学生阅读引导策略探讨[J].文化信息论坛, 201 (30) .

[4]吴建明.关于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 2010 (2) .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引领 主动参与 基点

新课标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即强调学生要动手、动口、动脑,要求学生去“做”,从“做”中学,从“做”中思,从“做”中去积累与提高。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为此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那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更新观念,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教师是引路人、参与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者,师生双方同时扮演双重角色,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新的课程改革是新课标的方向,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追求的目标;而“参与”则是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实施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下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调控者,更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以生为本之理念,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注重实际,因材施教,因课制宜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让所有的学生在适当的教学程控下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面对一个班集体,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与习惯,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施展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得。有的放矢,才能命中靶心,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与行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挫折,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展示;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塑造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因材施教,因课制宜,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三、重视活动,于活动中思考、感悟、内化自身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表象就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尤其像英语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一斑。因为空洞的说教往往不如真实的实践。“身教”重于言教。(这个身教不仅指教师的榜样示范,也指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而受到的教育。)

当然,活动的范畴是多方面的,它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或思维、或对话、或动手、或表演、或评价、或演讲等等。只有教师放开手脚,多设置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并从吸取营养,内化自身

因此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形成互动课堂的保证。问题的主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要考虑与学生所学教材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知识水平、存在的问题。主题不可过大或过小,过难或过易;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学习者太远,摸不着边际;也不能过于具体,引不起学习者的思考和争论。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以主动积极愉快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便是教师教研的永恒主题。

试想:一个凶巴巴的,蛮不讲理唯我独导的教师,学生在他的教育教学下,只能唯唯诺诺,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出错……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吗?

因此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达,发展他的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自主参与。教学中,教师可多一点微笑,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可多一点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干涉,尊重学生的隐私,不随便宣扬;可多一点赞美,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鼓励,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创设“和谐的参与环境”是参与式教学的一个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投身于教学,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参与。

五、善待学生,宽容鼓励,以激励性的评价来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默许的眼神都可以将平等、亲切、信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向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课堂上,允许学生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发言,自由站立举手等;有时学生会因思维的活跃或某种成功而手舞足蹈或发出声响,这都是人的情感的正常宣泄,而不能批评指责。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不要吝惜赏识和表扬,因为它们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教师表扬,都十分重视老师的表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心理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六、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融会贯通,随机应变

经常在听课中发现,当老师提出一个稍难的问题时,学生仿佛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能一下子会从学习的沸点降到一半。如果思考再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热情可能会降到零度(当然,除了一小部分尖子生在思考外)。我们在教学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困惑。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下降,参与能力不够,无法实现主动参与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实际情况,聪慧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考虑到这一点,他们的智慧源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在设计流程时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新课开始前,预习文章时,在理解方面可能会有些难度。因为新的词汇较多,有些结构还没能掌握,有时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教师要周全考虑,在设计训练点时,可以做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导。比如,参与式教学中的“导学提纲”,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学生有了点启示,立足于一点或几点展开分析,这样一些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当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教师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灵活机智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点拨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

也许你的漂亮的粉笔字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许你的标准的英语发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许你的机智幽默能让学生开怀大笑;也许你的聪明、灵活能让学生佩服之至。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立足自身特点,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以应付和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变化”,要能融会贯通,随机应变,用自己的优势来赢得学生的亲近与欢心。

有了教师的指引,就会有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会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通过参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自我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 著.《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2] 闫祯编 著.《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3] 方明 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4] 闫学 著.《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引领学生反思策略 第12篇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在与相关走向社会的诸多毕业学生的交往中, 人们都发现这样的问题:中职学生在学习阶段比较理想地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阶段不能去比较理想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不去谋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要说是未来走向社会, 就是在校学习, 也会导致自身的无所作为。作为教师, 必须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 就去思考引领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建立学生自身职业适应意识

中职学生在中考后, 对自己所选择专业的认识一般都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 因为这个专业要么就是家长对其进行的应付性选择, 要么就是中职学生所做出的简单而又比较粗糙的选择。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自己的相关兴趣有时是毫无关系的, 与自己的相关个性也往往不对路。尤其是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以后, 听到往届学生之传言, 感到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太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也不太适应未来自身的发展, 更不能实现自身人格意义上的超越。这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认真学习专业技术, 实现自我超越的一大障碍。因此这就导致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持有相当严重的怀疑态度, 因而不认真学习, 不去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技术, 诸多学生自暴自弃。从这个意义上去讲,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对中职学生抱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颗火热的心, 帮助全体学生去建立起自身所学专业能够适应于未来社会需求的意识。如何去建立起学生这一意识?凭着一两次课堂讲座是根本解决不了其实际问题的, 必须能够有让学生心服口服的举措。

因此, 在平时的工作中, 老师应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看到所学专业之广阔前景, 如让学生知晓自身所学专业之产生、现状和发展的可能, 让学生知晓自身所学专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潜在创新之处, 让学生知晓所学专业为社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伟大贡献, 等等。让学生去知晓诸如此类的内容, 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实现, 需要让学生能够在比较充分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譬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 去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在社会的适应现状。应当说, 学生所学专业都是在社会上已经得到比较充分而且相当广泛地应用的专业;也可以这样去说, 在一些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中, 中职学生所学专业都在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如果走向社会, 受到自身专业促进企业发展获取丰硕成果的耳濡目染, 往往会立马产生自豪感, 想象着自己所学专业之美好的未来, 进而也比较积极地去规划理想的人生职业生涯。

二、建立学生自身职业服务意识

应当说, 人人都有着自己许许多多美丽的人生设想, 尤其是对自己的职业之设想就是更加地美好了。就是我们中职学生也有不少人对自己所学专业抱有极其美好的联想甚至某些意义上的幻想, 不少学生总在思考着将来怎样能够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上做出成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是我们中职学生思考职业生涯的一种规划, 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规划。怎样让学生把规划变为扎实的行动和可以实现的目标呢?窃以为必须让学生去明确这样的道理, 任何一种职业都应当是对社会的一种服务, 而不应当就是对一个庞大社会之躯体的索取, 更不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无限或者就是不正当的索取。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觅生活中诸多的光辉形象, 从他们的光辉事迹里受到启迪。譬如, 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故事中, 可以从一些比较平凡的劳动者身上, 让学生受到激励。许多优秀的科学家运用自己的智慧服务于社会, 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因此, 在平时的诸多活动中, 在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就应该引领学生去学习科学家的创造精神和高尚品格。譬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古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所经历的艰辛过程, 引领学生去了解李时珍在当时付出如此艰辛劳动的内心动态, 学生们会逐渐地意识到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学生通过体验诸多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重要一员, 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服务于社会, 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基础上。

三、建立学生自身职业优越意识

在平时学生的相关学习活动中, 我们注意到, 有些学生总是认为, 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前途, 是一个对社会贡献不大的专业, 甚至有的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专业。不少学生也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能安心学好自己的专业。

不少学生在填报录取志愿时自己选择了某专业, 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这一专业竟变成了她极为厌恶的专业, 究其原因就是感觉所学专业未来的出路不大, 前景也不看好。因此, 不少学生家长会托人找关系来变更孩子的专业。这应当说是一种极为怪异的现象。

中职学生具有乃至形成这样的思想比较普遍, 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非常严重。对于教师而言, 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必须努力去让学生形成一种对自身所选专业乃至坚持所学专业的优越感。针对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 社会经验还不多, 尤其是不能准确判断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势乃至于可能出现的良好预期, 教师应帮助他们提高认识, 让他们能够感悟到“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这一谚语的真谛, 也让学生真正看到“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诸多社会现实。譬如学生家长就有着许多凭着自己的专业才能去创造辉煌业绩的实例。很多家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而他们的工作也有很多是从前不被看好的。在平时, 作为老师应多搜集些鲜活的实例,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努力学好自己所选的专业。

四、建立学生自身职业创新意识

在平时与中职学生的诸多交流互动中, 我发现不少学生的满足感非常强,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 对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感到十分满足, 不再有继续努力的愿望, 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就不再有创新意识了。

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创新的明确信号, 我认为其中也包括中职教育。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 首先应当建立在自身创新创造性地学习和钻研所学专业的基础上, 离开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创新, 又何谈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

所以, 平时的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 都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方面多加思考, 作为教师, 既要考虑中职学生在创新创造上所固有的缺陷, 又要考虑其创新创造的诸多可能, 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在自身专业学习之创新创造的潜能, 尤其要推动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的创新创造。

引领中职学生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创造, 其途径是比较广泛的, 其策略也是比较多元的。如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和实践中,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 既可以是学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互动, 也可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多重互动中, 学生将会迸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

上一篇:运政执法档案管理下一篇:人力资本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