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2024-06-13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精选10篇)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第1篇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 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 EV71病毒是其中一种。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 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疹子周围可发红) , 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 一般症状较轻, 少数症状较重。全年均有发生, 5~7月份为高发期。手足口传播途径多,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及用品等而感染。

1.1 临床资料:

自2014年4月至2014年8月, 我院隔离病区共收治313例手足口病儿童, 男196例, 女117例, 年龄6月龄~6周岁。患儿住院时间为5~11 d, 平均7 d。经过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 308例患儿痊愈出院, 5例因病情加重转重症监护室治疗。

1.2 临床表现:

313例患者均有发热、皮疹症状, 有易惊、肢体抖动或颤动102例, 呕吐84例。

1.3 治疗原则:

注意做好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交叉感染。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给与降颅压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医院成隔离病房专门收治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病房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温湿度适宜, 每日坚持通风换气2~3次, 每次半小时, 每天定时对空气采用紫外线消毒1 h或者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对患儿及家属经常接触的门把手、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物体表面及玩具, 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被患者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地面用2000 mg/L有效氯喷洒于污染面至湿润, 半小时后再擦拭, 或者用漂白粉覆盖2 h后清理干净。手足口病病房产生的所有垃圾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回收处理, 专车密闭运送, 集中处理。医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患儿的时候要严格进行手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手足口病患儿所用的诊疗器具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房应设置方便的洗手及干手设施并配备可杀灭病毒的快速手消毒液, 患儿出院后应及时把使用过的被褥进行消毒处理。

2.2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血压、心率、血糖、呼吸、体温) 变化情况。观察要点为: (1) 神经系统表现:观察患者的神志情况, 当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配合医师进行必要的检查与治疗, 如腰椎穿刺、脑电图检查, 并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 (2) 呼吸系统表现: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 有无口鼻周发绀, 咳嗽以及痰液的性状颜色,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作相应的处理。 (3) 循环系统表现: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 观察患儿皮肤有无花纹、指趾端有无发绀, 面色有无苍白、四肢有无发凉等, 持续血压明显升高者常预示病情凶险,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 监测血糖的变化, 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很高的相关性, 病情越危急, 应激越强, 其血糖升高越明显, 预后也越差。

2.3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为了保证药物应用准确及时, 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静脉留置针保留72 h左右, 在输注药物时注意观察各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外渗。特别是在输注甘露醇等高渗液体时更要加强巡视:一旦发生渗漏, 应及时进行处理, 一般可采取50%硫酸镁局部湿敷、0.01%酚妥拉明溶液浸湿纱布湿敷、烫伤膏外敷等措施, 如处理不及时, 超过24 h多不能恢复, 对已发生局部缺血, 严禁使用热敷, 因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代谢加快, 氧耗增加, 加重组织坏死。

2.4 发热的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体温在39℃以上者, 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冰袋、冰帽、冷敷、温水擦浴、冰水灌肠, 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 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减少产热, 加速散热。30 min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 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保持患者身体清洁, 按时擦浴, 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 并注意保暖使患者舒适。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其伴随症状, 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 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加强通风, 调整被盖, 限制活动等。

2.5 口腔、皮肤及饮食护理:

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 饮食前、后均应漱口。口唇干燥者, 可涂以液状石蜡或稀甘油, 有疱疹者可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软膏.多喝温开水, 宜给宝宝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患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宜穿着棉质衣物, 及时更换被褥。为了避免患儿抓破皮疹部位, 应将患儿指甲剪短, 必要时戴手套或用棉布包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 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2.6 心理护理:

安抚家长的不良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患儿病情及性格特点, 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 做到微笑服务, 态度亲切和蔼, 与患儿及家属的及时沟通, 交流手足口病防护知识、治疗与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患儿用药的方法与用途,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7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入院时、住院期间和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工作。 (1) 入院时做好入院介绍, 包括住院环境、责任医师护士、一些住院期间的规章制度, 态度亲切和蔼,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感。 (2) 住院期间定时巡视病房, 与患儿及家属及时沟通, 交流手足口病的常识、一些病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治疗与检查的必要性以及患儿用药的方法与用途, 让患者做到明明白白住院、踏踏实实看病。 (3) 出院时指导患儿及家属疾病预防常识及注意事项, 出院后暂不要叫孩子接触其他儿童, 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 要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 防止传染其他孩子。患儿的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热水煮沸3 min, 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按使用说明进行清洗, 不宜使用消毒液浸泡的应在在日光下暴晒。生病患儿的分泌物要正确处理, 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入垃圾箱, 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让患儿及家属明白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 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后及时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要经常通风, 保持屋内空气清新;勤晒衣被;不要让孩子吃生冷的食物。在手足口病高发期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每天为孩子勤测体温,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双手足及口腔有无疱疹。与儿童发育相比较而言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 成人亦可以感染病毒一般不发病, 而且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 所以为避免传染给孩子, 成人也应该做好防护。

手足口病易感者是3岁以下的儿童, 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 护士只有掌握了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 做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及早发现并发症,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论文通过对313例手足口患儿观察与护理, 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砚察, 治疗和护理要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早期干预。结果 经治疗及细心观察护理, 使病情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治愈率比较理想。结论 通过对31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 在护理措施上抓住了关健环节, 控制了患儿病情的进展,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间接地控制了手足口病的蔓延, 提高治愈率。

3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第2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38-01

手足口病(HFMD)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疱疹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主要通过空气、唾液、粪便等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出现散在性疱疹、丘疹,疹内液体少,周围有红晕,无瘙痒,少数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个别患儿会引起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1]之一。通过对我所收治的36例手足口病患儿精心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36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5个月--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手足部皮疹及口腔黏膜病变,其中有4例伴有臀部皮疹。主要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手足口病群集地传染发病。

1.2 结果 36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5—10天,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院内感染及大流行。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病室通风。温湿度适宜。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h/d。由于手足口病可通过接触传染,因此强调陪护及患儿的手部卫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护理人员严格消毒隔离观念,进病房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每次接触患几前后洗手。对患儿出院后的床单位、病房物品、患儿的各种用具、餐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2 注意休息与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禁止冰冷辛辣等食物。

2.3 口腔护理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具体方法借鉴[2]口腔护理方法,效果较好,即用2%利多卡因5m1配以蒙脱石散1.5 g调配成糊状,涂抹于患儿口腔溃疡处。每日2次,严重者3次,护理完后30min内禁止给患儿饮水及进食,保证药物的吸收及约效的充分發挥。

2.4 皮疹的护理 每日清洁皮肤、保持患儿手部清洁,剪短指甲,以防抓破皮肤,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患儿予穿棉质内衣,每日更换。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对破溃刨面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清洁。

2.5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体温在37.5℃—38.5℃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受凉。

2.6 静脉护理 由于疾病需要,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推注甘露醇等,而此类药对局部血管有很强的刺激性而造成用药困难。采用合理的静脉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患儿入院后先给予套管留置针,为防止套管针及高渗液体对血管的不良刺

激,我们在输注液体完毕后,用20ml生理盐水冲管。用生理盐水冲管的目的是稀释并冲去滞留在静脉和套管针内的液体,减少其在局部停留的时间,从而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尽量避免从套管针处抽血,防止血凝块堵塞。

2.7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伤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需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儿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病情加重的现象。对输液的患儿,每30一6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患儿液体滴入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定时测量T、P、R、Bp、心率等.特别是心率及体温的变化,以防发生病毒性心肌炎。若出现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则预示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

2.8 心理护理 由于病痛折磨以及住院环境陌生,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常表现为见到医护人员即哭闹不止,不能安静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护士在接触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用患儿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减轻其紧张心理,使患儿放松和愉悦,配合治疗。

2.9 健康教育 由于此病近几年常有暴发流行,宣传防病知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所以主要是针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3],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目前的注意事项及消毒隔离措施。一方面可减轻家属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使家属重视病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另外,重点强调该病传染性强.应避免患儿与其他幼儿接触.患儿出院后在家隔离2周方可入幼儿园就读,以免扩大传染,引起爆发性流行。培养孩子食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家长、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每日晨检,发现患儿有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应尽快督促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3 结论

手足口病为5岁以下小儿的多发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仅极少数患儿因严重并发症死亡,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从我科3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来看,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系统、规范化的护理,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控制传染的扩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高艳华,贾丕梅.50例手足口病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14):1277.

[2] 乔红文.手足口病的口腔护理[J].全科护理,2009,7(2):148.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8月我科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4例, 男28例, 女16例, 年龄5个月~8岁, 平均年龄2.4岁。

1.2 临床特点

手足臀部皮疹44例, 为斑丘疹和疱疹, 伴疱疹性咽峡炎21例。发热: (38~41℃) 22例, 热型不规则, 热程2 d~6 d, 其中39℃以上≥3 d 7例, 伴腹泻者5例, 为水样黏液便。神经系统受累症状28例, 自诉头痛或有头痛表现伴呕吐的12例,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1例为咖啡色液体, 脑膜刺激征阳性、肢体小抽动、肌痉挛11例, 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抽搐5例。呼吸急促9例, 表现为面色苍白, 呼吸急促, 心率增快, 末梢循环差, 肢端冰凉。其中1例并发肺水肿, 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2 治疗原则

除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外, 应加强对症治疗。因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拒食者及腹泻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高热者给予镇静剂, 物理降温;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给予甘露醇脱水降压;心功能不全的患儿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

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病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手足口病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1]。本病发展迅速, 各阶段并无明显界限, 临床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疾病初期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前囟张力、颈部抵抗程度和肢体抽动等神经系统症状, 发现患儿易惊或嗜睡、精神差、呕吐、气急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本组23例并发头痛、呕吐、肢体小抽动、肌痉挛者经及时治疗痊愈;5例嗜睡、昏迷抽搐者进入ICU抢救, 对症治疗3 d~5 d后转入普通病房, 后痊愈出院;1例患儿首发症状为高热, 入院6 h出现恶心厌食、精神萎靡, 14 h后突发呼吸急促, 面色苍白, 呕吐咖啡色液体, 诊断心、肺、脑、肾及消化道多脏器衰竭, 经抢救无效入院32 h死亡。

重症患儿进行持续心肺监护, 动态监测血糖、血气、血常规、心肌酶谱的变化, 行脑电图、心电图及颅脑、胸部的影像学检查, 配合进行腰穿, 采集脑脊液。

留取各类标本, 如:粪便、咽拭子、脑脊液进行肠道病毒EV71的检测。这些检查都应有计划地进行, 以不干扰患儿的休息, 不影响各项治疗为原则。

3.2 高热的护理

本组发热病例22例, 体温38~41℃, 热型不规则, 处理以散热、多喝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为主, 配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小儿退热栓等退热药。

3.3 脑炎的护理

昏迷者应取平卧位, 一侧背部稍垫高, 头偏向一侧, 以利分泌物排出, 保持气道通畅;上半身抬高20°~30°, 以利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避免大量快速的液体输入;及时清除呕吐物, 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与性质。有研究认为重症手口足病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很高[2], 本组无1例出现后遗症。

3.4 肺水肿的护理

呼吸困难时适当抬高患儿头肩部,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开通气道, 给予鼻导管吸氧。严格控制液体的滴速。

3.5 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 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患儿因口腔糜烂疼痛拒食时, 可用西瓜霜和冰硼散吹敷溃疡处局部, 涂药时要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糜烂及其演变情况。

3.6 皮疹的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舒适、柔软、干燥。剪短指甲, 防止抓破皮疹。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使用棉质尿布, 及时更换清洁。手、足、臀部皮疹可涂0.5%碘伏,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

3.7 静脉的护理

小儿静脉细小, 合作欠佳。由于疾病需要每隔4 h~6 h滴注甘露醇, 此药对血管刺激性强, 易损伤静脉, 从而造成用药困难, 因此保护小儿静脉血管尤为重要。患儿入院后, 我们均采用留置套管针, 并在输液完毕后用20 m L生理盐水冲管, 以稀释套管内液体, 减少其在局部停留时间, 减少对血管的不良刺激[3]。同时避免从套管针处抽血, 以防血凝块堵塞。

4 消毒隔离的管理

4.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我院设立了专门病区, 并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合理分开。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进病房时穿隔离衣, 戴帽子、口罩, 每次接触患儿前后洗手, 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4.2 医护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活动中均可导致室内空气细菌浓度增加[4], 形成以人为中心分布的特征。

病房要保持通风, 温度适宜;病床单位、地面用1∶500的“84”液擦拭及紫外线灯照射;患儿的玩具、餐具及其他用品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20 min后清水冲洗晾干;患儿的衣物床单用1∶200的“84”液浸泡20 min后再清洗;不宜浸泡的物品, 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用3%的漂白粉澄清液混合2 h后再倒入下水道;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 外贴特殊标签焚烧处理。

4.3 陪护的管理

由于此病具有传染性, 所以限制陪护人员及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 每个患儿留有一个固定家长陪护, 并对其进行消毒隔离、饮食卫生和正确洗手方法的培训, 教育家长在每次生活护理前后、接触排泄物后要正确洗手,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2) 制作疾病宣传小册子、板报, 护士利用治疗、护理及空闲时间对其进行言传身教, 讲解卫生知识, 增加家长对疾病的认识,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疾病, 消除恐惧心理, 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5 结果

本组患儿入院1d~2d后均出现病情加重,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 42例患儿在7d~14d治愈出院。1例重症患儿在入院2d时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6 护理体会

由于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我们的体会是:

(1) 护理过程中应重点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面色的变化及末梢循环状态。

(2) 加强体温、心率、呼吸、血压、中心静脉压 (CVP) 、血氧饱和度 (SpO2) 和血糖的监测。对手、足、口症状不明显而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患儿应高度警惕, 力争在此阶段做好药物干预和心肺功能支持。协助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3) 因地制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稳定陪护情绪, 使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4) 发扬团队精神。各科室团结协作, 共同抗击肠道病毒EV71, 不断提高我院应对手足口病的诊疗能力和护理水平, 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参考文献

[1]Lin TY, Chang LY, Hsia SH, et al.The1998enterovirus71outbreak in Taiwan: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Clin Infect Dis, 2002, 34 (Suppl2) :52-57.

[2]Prajer P, Nolan M, Andrews IP, et al.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o in1.8 enterovinvas71encephalitis is not uniformly fatal but causes severe morbidity in surv-ivors (1) [J].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3, 4 (3) :377-381.

[3]庞溯摈, 郭冬梅, 蒙国照, 等.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6) :2.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第4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51-02

由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71等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称之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1]。当该疾病发展到II期时,很容易并发神经系统损害,而且发病迅速,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而治疗后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系统科学化的护理能够为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树立抵抗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让患者能够尽早康复早日摆脱病痛的纠缠。

1. 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

1.1 紧密观察患者病情发展。

手足口病的患儿早期临床表现为发热、四肢颤抖、精神差、呕吐无力等症状。临床医护人员需要紧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包括:监测患者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患者意识状态是否保持清醒、监测患者血糖、血常规等生化指标、监测记录患者的输液量、饮食、尿量等出入水量[2]、以及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即是否退热、是否呕吐、是否昏迷等[3]。

1.2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比如了解患者目前家庭情况、安抚患者及其家属因为病痛导致的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给予患者及家属照顾与关怀,帮助他们建立抵抗疾病、恢复健康的心情、和患者一起抵抗疾病,树立信心、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4]。

1.3 发热护理

医护人员需要时刻关注患者体温情况,如果患者体温出现发热时,根据实际体温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有研究认为如果体温小于39摄氏度为了避免掩盖患者病情观察,此时要谨慎进行降温处理,尽可能不降温处理。如果患者体温大于39摄氏度时,则需要立刻进行降温处理[5]。通常降温处理方法有物理降温和服用药物。物理降温是指用温水或者酒精檫拭身体,并且头敷冰袋。药物治疗是指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

1.4 神经系统护理

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发展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神经系统受到损害临床表现通常为:精神萎靡、嗜睡、头痛难忍、呕吐等等症状。当患者一旦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时,立即配合医生进行腰穿、脑电图、脑脊液等检查,并且静脉滴注甘露醇防止颅内高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钠等药物治疗患者脑水肿、惊厥等症状[6]。

1.5 皮肤护理

患者所处环境需要保持清洁干燥舒适,患者衣物要经常更换清洗,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经常为患者修理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用清水擦洗患者皮肤,禁用刺激性的洗浴液等物品,擦洗时动作要轻柔,不要搓破皮疹。同时注意保暖不要受凉。每日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如果口腔溃疡疼痛难忍,可少量涂抹2%的利多卡因。患者大小便之后要及时清洗并保持干燥[7]。

1.6 饮食护理

患者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等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食物多以流质或者办流质为主,且温度不宜过高[8]。

1.7 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护理

当患者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时,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适当垫高患者头部从而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通畅, 当患者呼吸不畅通时,给予机械通气, 并低流量吸氧。同时观察并及时给患者进行雾化稀释痰液并吸痰, 这样可以提升肺泡内氧分压, 增加功能残气量, 从而改善患者缺氧的情况。给予改善心功能的药物治疗,比如甲氰吡酮。它能增强心肌收缩,扩张动脉血管,从而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切忌随意更改药物或者剂量。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9]。

1.8 隔离消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染[8]。因此隔离消毒是非常重要的。将患者安置于传染病房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者行动以及家属探视等均要受到严格约束,不能随意外出。病房早晚使用循环消毒机空气消毒2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10]。地面每天使用消毒液擦洗2-3次,患者接触使用的餐具、水杯、洗漱用品等都需要进行严格消毒。病房需要定期开窗通气。

参考文献:

[1]蔡栩栩, 刘春峰, 邢艳玲,等. 重症手足口病(附三例报告)[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6):556-558.

[2]隋美丽, 马晓梅, 段广才,等.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指标的判别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5(4):504-508.

[3]董艳, 周文亮, 孙爱丽. 68例重症手足口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护理与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1):227-228.

[4]赖春娟, 李季妮. 综合护理干预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有效性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5):115-117.

[5]王晓红. 42例手足口病合并脑损害患儿的观察及护理[J]. 全科护理, 2012, 10(7):603-604.

[6]贾文君. 手足口病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及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4):132-133.

[7]周慧琴, 江冬.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09(20):74-75.

[8]张芹. 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6).

[9]周娟, 李纳.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 T、心肌酶和心电图变化与心肌受损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14(45):86-88.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与体会 第5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科学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12病例中, 男159例, 女153例;年龄3个月~9岁, 平均2.9岁;病程4~7d, 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儿有发热, 发热282例, 体温 (腋下温度) 37.8~40.3℃, 发热持续时间2~5d。所有患儿均有手、足、口腔疱疹, 其中58例除了上述部位的疱疹外, 还存在臀部疱疹。手足皮疹、口腔疱疹136例, 流涎、咳嗽、腹泻、呕吐等, 抽搐7例。

2 隔离消毒

首先对发现发热疱症病人, 引导到发热疱症门诊救治。这样就必须对发热疱疹门诊以及病区进行严格的消毒, 严格按消毒隔离要求, 病房门把手、床头柜以及患儿的玩具, 口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每次60min。然后医生护士诊断护理每位患儿后, 自己也要消毒双手, 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及时对患儿的呕吐物及粪便均应消毒处理, 最后对患儿出院的床单元, 病房物品, 儿童的各种用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3 护理

3.1 对症护理

3.1.1 病情观察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 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 甚至点状出血点。出现高热、院感三项且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 加强对患儿的临床监测, 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1]。

3.1.2 体温的护理严密监测体温的变化, 每4小时测体温

1次, 若体温超过38.5℃可给予物理降温, 30min后复测体温1次,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 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同时为防止患儿虚脱, 嘱其多饮温水, 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

3.1.3 口腔的护理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湿润,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或者氧驱动雾化吸入利巴韦林每日2次,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2]。

3.1.4 皮肤的护理

注意患儿个人卫生, 并将其指甲剪短,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而造成皮肤感染。局部皮肤可涂抹1%龙胆紫或炉甘石洗剂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手足有疱疹应注意少接触水, 避免交叉感染。患儿衣着保持柔软、舒适, 经常更换, 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无褶皱,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3.2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忌食生、冷、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饮食温度不宜过高, 鼓励患儿饮温开水。对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 遵医嘱要给予静脉补液,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3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婴幼儿居多, 多哭闹不安、情绪不稳定。护士应根据患儿的性格及年龄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 通过多讲故事、做游戏等,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爱护、关心、体贴患儿, 保持情绪稳定,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并保证充分休息与睡眠, 争取早日康复。

3.4 出院指导

室内要加强通风, 勤晒衣被, 不宜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曝晒。本病流行期间减少带孩子去拥挤或人群聚集地方。

4 讨论

手足口病护理上主要在于消毒隔离、进行对症护理, 如积极进行病症观察、体温监测、防治并发症、防止疱疹溃破感染等。本组312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这说明对于手足口病而言, 积极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实际, 我们认为消毒隔离是治疗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患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危重患儿病例发生的关键。对每一个患儿病情观察要及时、护理到位是治疗的必要过程, 只要不断动态评估病情, 细致观察, 病情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正确处理, 就能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致残或死亡, 进而可以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徐翼, 杨思达, 邓力, 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5) :490~491.

69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69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 男441例, 女251例;年龄≤1岁19例, 年龄≥4岁88例, 1岁<年龄<4岁585例。临床表现为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口腔、肛周出现斑丘疹、疱疹;手部皮疹多在手心;足部皮疹多在足底, 少数蔓延至膝部, 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黏膜部, 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治愈后不留瘢痕, 皮肤损伤在同一患儿不一定全出现。其中有23例合并心肌炎, 39例合并胃肠道症状, 236例者合并病毒性脑炎;所有病人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692例临床治愈出院, 住院时间平均7 d。

2 护理

2.1 集中收治

根据手足口病的特点, 为避免医院交叉感染, 我科采取集中收治的原则, 把所有患儿收治在住院大楼的1层及2层, 门口设醒目标识。走单独通道, 设专人守卫, 严格管理陪视人, 谢绝探视。

2.2 消毒隔离

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加强床边隔离, 治疗护理由专人负责, 医生、护士每人配备12层的棉质口罩, 防止医源性感染;医生均配备便携式健之素手消毒剂, 以便每查1例患儿前后用消毒剂擦拭手及听诊器;每个病房门口放置一瓶健之素手消毒剂供家长使用, 并告知使用方法。护理操作做到一人一物, 如每人一把专用剃刀、一支体温计, 每次使用后浸泡于500 mg/L含氯消毒液中。对治疗室、处置室及护理站的操作台、电话、门把手均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消毒处理, 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出院患儿的床单位用臭氧消毒机进行终末处理。

2.3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 ℃,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对体温在37.5 ℃~38.5 ℃的患儿, 给予物理降温, 对体温在38.5 ℃以上的患儿, 给予泰诺等小儿退热药[1,2,3,4]。

2.4 口腔护理

小儿患本病易出现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应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同时用酸化水涂擦, 每日2次或3次, 以促进溃疡面愈合, 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

2.5 皮肤护理

每日晨间护理时要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有尿渍污渍时随时更换;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 衣服要宽大、柔软,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皮疹破裂;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 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 避免皮疹感染。

2.6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患病及诊疗带来的疼痛, 以及对就医环境的陌生, 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常表现为哭闹、情绪不稳定, 影响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对待患儿要温和、亲切,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 用合理的方式鼓励患儿, 取得患儿信任, 以配合治疗。同时要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比如并发脑炎的患儿, 需要做腰穿明确诊断, 但家长往往因为腰穿为有创检查, 且对腰穿的不良后果无感性认识, 而不配合检查。因此医护人员对待患儿家属要有耐心, 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操作的必要性、可能的不良后果及腰穿后的注意事项, 争取配合治疗。

2.7 饮食护理

患儿在患病期间应进食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 常更换食物品种, 并做到少量多餐。因发热、口腔疱疹而拒食、拒水易造成脱水、酸中毒者, 要输入脂肪乳, 及时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8 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 非终身免疫, 可多次感染。建议家长患儿出院后2周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 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家长要学会简易的口腔、皮肤护理, 并会适当地调理饮食。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定期消毒, 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的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居室保持通风换气, 被褥、衣物经常暴晒。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 喂奶前要清洗奶头。婴幼儿应避免玩耍过度、淋雨等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婴幼儿与患儿密切接触后可口服板蓝根或预防性注射丙种球蛋白3 mL~6 mL, 并隔离观察7 d~10 d。如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疹, 及时就诊。

2.9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积极防治并发症

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两种病毒感染引起, CoxA16还可并发心肌炎, EV71则可引起脑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5,6]。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 了解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如体温>38 ℃, 突发呼吸急促, 心率快而不规则, 有心肌酶学的特异性改变, 应考虑心肌炎;如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 应考虑合并胃肠道炎症。如表现为呕吐、四肢颤动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应考虑合并病毒性脑炎。如有头痛、呕吐、烦躁、颈僵直等现象, 则警惕无菌性脑膜炎。如出现呼吸浅快、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 则应考虑肺水肿[7]。一经发现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3 小结

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一般病程为1周, 但重症病人病情进展快, 病死率达10%~25%。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平均3 d。EV71病毒传染性强, 易引起暴发和流行。因此对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或可疑患儿做好消毒隔离, 进行有效的口腔、皮肤、对症护理等。加强病情监测, 及时发现并发症, 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柳君.1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14) :1275.

[2]尹莉.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6C) :1653-1654.

[3]黄玉华, 刘丽华.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3B) :693.

[4]谢小建, 崔燕萍, 于燕波.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5B) :1285-1286.

[5]肖明华, 叶智贞, 张之伦, 等.天津市首次从手足口病人分离出Cox-A16肠道病毒[J].天津医药, 1985, 13 (6) :355.

[6]Chonmaitree T.Entervirus71infection report of outbreak withtwo cases of paralysis and a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Pediatre, 1981, 67:489.

94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943例, 其中男638例, 女305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2岁。城市常住人口204例, 农村人口739例。其中发热472例, 最高体温39.8°C, 口腔溃疡400例, 手足疱疹943例, 合并呼吸道感染293例。除62例严重并发症转上级医院治疗外, 其余881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住院天数为1-9d不等。

2 加强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它有侵害肺、脑和心脏的特性, 能引起肺水肿、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但患儿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 常常病情变化快而复杂, 因此要对住院患儿建立床边隔离, 注意各部位皮疹情况, 密切监护神志、瞳孔、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变化尤为重要, 必要时持续予以心电监护测血氧饱和度, 注意血气及电解质变化, 特别是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精神差、频繁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与体温增高不成比) , 面色苍白, 高血压或低血压, 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症状时, 要及时汇报医师, 争分夺秒地给予加强对症治疗和护理[2], 并做好详细记录。

3 护理

3.1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防止院内感染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传播快, 主要通过粪-口和呼吸道飞沫径传遍, 亦可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 患儿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杯子、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及医疗器具均可造成本病传播[3]。因此,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尤为重要。

3.1.1 EV71病毒对含氯的消毒液、紫外线、干燥等均敏感, 要设立专用诊室、病室。

通病要开窗通风, 禁止在室内吸烟, 防止空气污浊, 引起继发感染, 要时刻室内保持空气新鲜、疏通、干燥, 温度适宜, 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或点燃艾条熏蒸一次, 每日2次用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拖地并喷洒病室, 同样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床架、门把手、水龙头等多人接触的地方。

3.1.2

为防止感染扩散, 告知患儿家长尽量在手足口病的专门区域活动, 限制陪护人数, 并在病室门口放氯消毒液, 每8小时更换一次,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儿后, 均应严格消毒双手, 亦要知道家属接触患儿后及时进行手部的卫生清洁与消毒, 病室玩具、书籍等物品不能相互转借玩耍。

3.1.3 患儿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用垃圾, 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

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需经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处置, 侵泡30min后倒入厕所。病区内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仪器等均要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 每日至少2次, 因病毒对乙醇有抵抗力, 故不选用酒精擦拭[4]。

3.1.4 患儿出院后病室内所有物品要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指导家属低使用价值的物品尽量遗弃,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衣服、被褥等进行彻底消毒, 不宜用含氯消毒液侵泡的物品, 在日光下暴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至少2h以上。

3.2 发热的护理

体温低热者无须做特殊处理, 可多喂温开水, 婴幼儿打开包被散热, 对饮水量不足者报告医师, 及时行静脉给予, 以补充能量和水分。对体温持续超过38.5℃应给予物理降温如洗温水浴等, 必要时遵医嘱行药物降温, 如口服泰若林、布洛芬等退热剂。降温后30min应复测体温, 了解降温效果, 认真做好记录, 为医师判断病情提供依据。发热期间告知患儿多卧床休息, 减少能量消耗, 出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衣被。

3.3 口腔护理

要保存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婴幼儿给予少量多次喂温开水, 并可用无菌棉签醮生理盐水滚动、轻快地清洗口腔。并可将维生素B2粉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喷洒双料喉风散,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又或将维生素E、鱼肝油或思密达溶液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促进食欲[5]。

3.4 皮肤护理

及时评估出疹情况,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 患儿所穿衣着要宽大、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对较少的患儿包裹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足部有皮疹的患儿穿棉质袜盒软底鞋。臂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随时清理大小便, 保存臂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对各部位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或更昔洛伟软膏[6], 如疱疹破溃时可以涂0.5%络合碘或抗生素软膏[6], 防止皮肤感染。

3.5 营养支持

患儿因发热, 口腔疱疹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 疾病又发生于夏季, 容易引起脱水盒电解质紊乱, 需要适量补充水分和营养, 以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要给予高度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菜肉末粥、鸡蛋汤或蒸水蛋、肉汤等, 且食物以温凉、清淡、可口为主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 以增加食欲, 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尽量少吃零食因为零食能加重口腔黏膜的刺激, 减少唾液分泌。对于因拒食、厌食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 要及时静脉输液, 纠正酸碱失衡。

3.6 心理支持

住院期间的隔离、环境的陌生及静脉穿刺产生的疼痛等, 容易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出现哭闹不安、爱发脾气等情绪, 不能安静的接受治疗。也由于社会媒体的报导, 家属也容易情绪波动、过度恐慌, 甚至于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 爱护、体贴患儿, 可指导患儿观看喜欢的动画片, 指导家属多陪伴患儿, 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取得患儿的信任, 同时又可分散患儿注意力。在进行治疗护理特别行静脉穿刺时多鼓励表扬患儿, 告知病好了以后那些不好看的“疤疤”很快就会消失, 以保持情绪稳定, 使其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也应耐心向家属讲解病情的进展、治疗经过、流行特点等,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3.7 健康教育

辅以科室宣传栏的资料, 宣传防病知识, 详细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使广大家属认识和了解科学防治知识, 减少不必要的担忧。指导家属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7];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 不要让儿童吸允手指或啃咬玩具;不共用毛巾、手帕、餐具, 避免病从口入;家庭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流行期间避免患儿到幼儿园或出入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 加强体育锻炼, 提供机体抵抗力。

4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 (柯萨奇A16型、埃可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 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丙类传染病, 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皮疹或疱疹杯咽峡炎, 重症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8]。该病常呈爆发流行后散在发生,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多见。流行期间, 幼儿园及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聚集现象, 医院交叉感染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 流行强度大, 传播快, 在短时间内造成大流行。且各部位疱疹呈“四不像”状态: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皮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疱, 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因此加强对疾病的认识, 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消毒隔离, 掌握其护理要点, 可以控制疫情的抗散, 是成功救治手足口病患儿并促进康复的关键, 也可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0-111.

[2]吴景梅.112例手足口病患儿收治的应急管理与护理[J].当代护士, 2009 (1) :39.

[3]程君, 王谦, 陈燕, 等.手足口病 (EV71) 政治与预防[J].安徽医学, 2008, 29 (4) :343.

[4]何家鑫.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预防[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1, 7 (3) :22-24.

[5]谢似平, 李映兰.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8, 1 (27) :1.

[6]黄春香, 钱慧霞.手足口病预防探讨[J].临床医学, 2004, 4 (27) :4.

[7]Esposito S, Noviello S.A pilot study on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fluoroquinolones[J].Jachemon ther, 2006, 18 (5) :494-501.

手足口病患儿的门诊护理研究 第8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的42例手足口患儿均是2011年2月—2013年8月于我院的儿科门诊隔离区治疗对象。其中男、女各有30例、12例,其中最小年龄的为小于3岁,最大的年龄为大于5岁;重症患儿有12例,并发症且已住院治疗的患儿为10例,均无死亡病例出现,病程3-11天,平均病程(7.45±4.12)天。

1.2 门诊护理

本组均施行门诊护理,具体有以下几点:①一般在患儿进入门诊就诊前,都会出现1—2天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体温约在38摄氏度,绝大多数患儿均是突然起病。手足口以及臀部等部位均出现斑丘疹或疤疹,这类疹有着不痒不痛、不结疤、不结痂的特点;在初期时,有部分患儿可能会有呕吐、恶心、咳嗽及流涕等轻度上感症状;而出现拒食者则是因口腔溃疡疼痛流涎所致;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应迅速将其转入隔离区,建立一套完整的隔离护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对体温、心率和血压变化以及呼吸等情况,均应及时向医师报告。②所有患者均患有手、足和臀部斑丘疹和疤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疤疹;这种症状往往在3天之内出齐,消退时间最多为7天;因此在护理的同时,应要注意皮肤的卫生以及患儿的衣物干燥、清洁,应穿软、大点的衣服,以减少这些因素对皮肤的刺激;患儿的指甲需进行处理剪短,以便因抓搔而发生皮疹感染;在出现皮疹时,一般情况下均会使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涂抹,若皮疹已经破裂,则需采用抗生素眼膏进行局部涂抹;在口腔方面,让患儿尽量做到用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护理工作人员在对儿童口腔日常清洁中应用无菌棉签蘸盐水进行处理,也可在口腔黏膜破溃青黛粉涂层,这样便可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其中最进行口腔清洁时,护理人员应注意操作,以免弄痛儿童。③对患儿应进行密切的监测,若发现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脸色苍白、呕吐咖啡样和心率快以及有泡沫痰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吸氧,建立输液通道以及监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的准备,若有必要时,可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对于输液的速度以及出入量应严格控制并作好记录一段时间。④对于重症病例的患者,及时将患者转入病房进行抢救治疗,而医院应迅速做好配合工作;在患儿未出院前,护理人员应要尽其责任,对患者若出现高热、昏迷、呕吐、抽搐或剧烈头痛等情况,应及时向医师汇报;在此期间要对患者的排尿进行相关指导以预防,并且要保持大便的排泄通畅[2]。⑤护理人员做好手足口疾病的知识宣传同时,应要对患者有一定心理了解,可以通过谈话、沟通等方式,可对患者的性格、爱好及心理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后,应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可详细给患者介绍此病的病因及治疗过程,以支持及鼓励性的语言沟通,也可通过介绍成功治愈同类型的病例来使其增强健康认知,让其心理的焦虑、紧张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消除,从而使患者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可更好的促进治疗的效果。⑥儿童手足口的病毒感染后,会有身体虚弱、疲劳或食欲不振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这样可能会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因此要多卧床休息,劳逸结合;饮食方面,应告诫患者选择低热量、低脂、低盐及易消化的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钾、钙,并多使用新鲜果蔬之类以能预防便秘,如香蕉、芹菜等,禁忌辛辣、高热量或高脂肪。⑦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粪口的途径进行传播,病毒所污染的手,接触到的用品均会引起感染;因此需做好消毒隔离,严格按照相关隔离规定标准进行。

2 结果

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隔离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并无出现感染或死亡的情况。

3 讨论

手足口病的发生,对于一个公共卫生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其传染性较强,从此病的发病机理、病因病原以及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受到社会更多人群关注。在一般综合医院中,儿科门诊中收治过程中只要做好隔离措施,加强综合护理措施管理以及宣传工作等,可避免发生传染[3],并且更利于患儿的康复,因此这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治愈率有提高,确保了病死率降低,而且医疗成本也随之降低。

参考文献

[1]张红.手足口病患儿门诊输液的护理[J].护理工作站,2010.

[2]张格荣.手足口病门诊护理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9(8):104-105.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第9篇

【摘要】总结分析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及辨证调护对手足口病发热患儿退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手足口病发热患儿退热效果良好,缩短了留观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吴茱萸蒜茸膏;穴位贴敷;手足口病;发热患儿;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24-02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全称属于“口疮”、 “湿温”、 “时疫”等范畴,是因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湿热疫毒内侵肺脾,热毒阻于肺脾二经,热蕴湿生,湿热蕴阻肌肤,症见发热、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疱疹甚或神昏、抽搐等。以夏秋季节性发病多见,婴幼儿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群体。患儿常因持续高热不退、口腔疱疹等而哭闹不安,少数患儿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儿生命[1]。我院自2014年5月以来,应用自制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2h/d,配合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及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的中药外洗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36例HFMD患儿,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水痘、风疹、口蹄疫等。136例患儿中,男77例,女59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2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口腔疱疹或溃疡、食欲差等症状;体温最高39.8℃,最低37.5℃;少数患儿C反应蛋白(CRP)﹥10mg/L,外周血白细胞N%﹥70%,心肌酶改变。全部病例入院均常规给予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2h;且用中药外洗,发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的功效;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CRP、外周血白细胞异常的患儿静脉加用抗生素。

1.2 方法

1.2.1沟通治疗护理操作前首先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讲解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的目的、步骤、贴敷时间、注意事项等,取得家长信任,并能协助及配合治疗,依从率100%。

1.2.2吴茱萸蒜茸膏方剂与贴敷步骤吴茱萸研制成细粉,过120目筛;大蒜反复舂至茸状。将吴茱萸细粉末和蒜茸等份反复搅拌,混匀成膏即可。选定涌泉穴,以75%乙醇清洁局部皮肤,操作者大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涌泉穴1min,取黄豆仁大小吴茱萸蒜茸膏贴敷于涌泉穴,后用医用胶布固定稳妥,用同样方法贴敷对侧涌泉穴,持续作用2h后拆除膏药,温开水清洁局部皮肤,保暖,防寒邪入袭。在贴敷过程中,责任护士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儿局部皮肤反应情况及体温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或轻度皮疹,属正常反应,不需处理。若出现水泡,及时轻轻去除膏药,对小的水泡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即可,直径大于0.5cm的水泡进行抽吸液体后,局部皮肤2%碘伏消毒,3次/d,无菌纱布包扎, 2~3d即可自行修复,对疾病痊愈无影响。

1.2.3起居与膳食调护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护理,特别是发热期间,注意生活起居和膳食调护的干预,避免患儿持续高热发生变症,促进其康复转归。

1.2.3.1生活起居《温疫论》指出“邪自口鼻而入”,注意膳食卫生,不使“病从口入”。①饭前、便后要勤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②看护人接触婴幼儿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③宜静卧休养,穿着宽松棉质衣裤,做好口腔、眼、外阴等处皮肤清洁、干燥,禁止抠、挠、抓等。④病室保持通风,紫外线消毒2次/d,2000g/L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床头柜、门把等。⑤每日更换床单、被套1次,或随脏随更换,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

1.2.3.2膳食调护每日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如体温情况,提供膳食护理,即食谱。患儿饮食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且少量多餐,忌食油腻、辛辣、硬固、生冷之物。给予食用清热利湿、健脾之品,如米粥、小米粥、绿豆粥、瘦肉芥菜汤、冬瓜骨头汤、丝瓜汤、玉米汁等;水果可食用梨、西瓜、猕猴桃、苹果等。不宜食用鱼腥之品,如鱼类、鸡蛋、鸡汤、饼干、糖。不宜放姜、酒、酱油等佐料。同时,对每一个住院患儿看护人发放“手足口病健康指引卡”,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引、辨证施膳健康指导、重症病例识别、手足口病的预防等,看护人在患儿住院期间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相关防控知识,更好地协助医生治疗,促进患儿的康复。

2结果

退热时间最短2d,共31例,退热时间最长5d,共13例;退热时间平均3.5d。在退热过程中,体温平稳下降119例;退热过程体温波动较大17例。同时,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显效96例:患儿局部皮肤均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体温下降稳定,无反跳现象;有效37例:局部皮肤出现红晕31例,局部皮肤无变化6例;无效3例:局部皮肤无变化;总有效率97.97%。

3讨论

涌泉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其中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具有滋阴降火、引热下行、清上实下、疏通经络、醒神开窍等作用。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等原则,将药物研末,调成稠汁或糊状,敷于相应的穴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以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起到引火归元、引火下泻之效。再配以蒜茸,增强吴茱萸辛散疗效。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EV71和CA16常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我院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诊疗常规(2014年修订版),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发挥中医药外治特色,应用自制吴茱萸蒜茸膏贴敷双侧涌泉穴观察发热患儿的退热效果。治疗过程中强调辨证施护特色,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缩短发热时间,且降温过程稳定、无反跳现象,无不良反应事件及重症病例发生,明显缩短了留观时间。此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外治的“简、便、廉、验”,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oksugur N, Goksugur S.Images in clinicalmedicine.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J].N Engl J Med,2010,362(14):e49.

[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卫生部办公厅—卫发明电[2010]38号,2010-04-20.

住院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家长89人, 家长为患儿最主要的照顾者。其中男性55名 (62%) , 女性34名 (38%) ;年龄23~ 46岁 (34.42±7.12) 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45名 (51%) , 初中33名 (37%) , 小学11名 (12%) ;职业:干部 15名 (17%) , 工人 19名 (21%) , 职员 8名 (9%) , 农民 32名 (36%) , 自由职业者 15名 (17%) 。

2 患儿家长的心理反应

2.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及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由于家庭贫困, 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表现为焦虑。

2.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主要为重病患儿的家长, 因无法预知病情的转归而产生恐惧感;因各种注射及侵袭性的检查而引起孩子的哭闹, 家长因心疼孩子, 进而不理智地拒绝一些必要的治疗及检查。

2.3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

2.4 无所谓

主要为轻症患儿的家长, 因患儿现有疾病较轻, 家长对疾病并发症进展快、后果严重的特点不了解, 认为治疗与不治疗都可, 因而对各种治疗方案不积极配合。

2.5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 对孩子有歉疚感, 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6 期望值过高

在我国当前现实生活中, 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 一旦生病, 家长十分紧张, 过分照顾, 夸大病情, 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1]。

2.7 依赖感

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 而对自己的表现缺乏信心, 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8 同病相怜感

由于儿童年幼表达不清自己的感情与心理反应, 因此家长往往成为孩子不恰当的代言人[1]。对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的言行信任度大大超过医生, 往往使其做出错误的决定。

3 护理措施

3.1 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护理

3.1.1 保持环境卫生、安静, 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 护士在患儿入院时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 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尽量满足家长不同的心理需求, 争取其支持配合护理工作,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1.2 对疾病知识缺乏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健康宣教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病情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 。加强对饮食困难患儿的饮食护理, 如对口腔疱疹患儿的饮食护理等。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的焦虑, 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 , 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 ,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病情观察, 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于家庭贫困、经济负担较重的家长, 应主动关心其可能面临的困境, 给予适当的帮助, 如减免医疗费用等。

3.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护理

3.2.1 对病情发展较快的危重患儿家长, 说明疾病情况时, 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多用鼓励的语言,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 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 给予心理支持, 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不放弃希望。

3.2.2 对于因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而引起的恐惧, 应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1次成功, 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护理

对同病房同病种患儿的不同用药、剂量不同而引起的怀疑, 可以向患儿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 治疗要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 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 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注意有技巧的交流 , 通过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4 容忍的心理护理

要向家长指出对患儿溺爱的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希望家长能配合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

3.5 依赖感的心理护理

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 如何正确喂养患儿, 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地进行日常护理, 这样患儿既得到了正确的护理, 同时增加了护患感情, 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6 期望值过高的心理护理

激惹的家长易挑剔, 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矛盾, 干涉正常的治疗、护理工作, 给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2,3]。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心态和行为去影响家长的感受和认识 , 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 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加强操作技能训练, 特别是小儿穿刺技术。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 护士将会最大程度地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 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1次成功;对由于疾病造成血管穿刺困难的患儿, 应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 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7 同病相怜感的心理护理

倾听家长的陈述, 鼓励家长提出疑问, 对患儿家长的疑问给予详细、耐心的解答, 避免“偏方”说法, 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 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通过对89例住院手足口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解除他们的紧张、焦虑、恐惧, 使其积极配合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 , 使患儿易于接受疾病的治疗, 对患儿的治疗、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 也改善了护患关系 , 减少护患纠纷 ,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 (M) .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182-183.

[2]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1.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之浅见下一篇:磷钼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