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言文教学

2024-06-29

激活文言文教学(精选7篇)

激活文言文教学 第1篇

一、音像辅助, 营造氛围

用中外名曲来辅助文言文教学, 可以创设目的性很强的情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读文言文, 多数学生会有枯燥感, 这时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或者精美的图片。

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 用了配乐朗读的方法,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时, 笔者先和学生一起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然后又着重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便学生走进作者的心中。接着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朗读课文三遍, 从题目入手, 说说本文写了什么?这问题太简单了, 很快就被学生解决了。然后我又给学生们配上背景音乐———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熟读课文, 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苏轼夜游承天寺时的心路历程。真没想到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 很多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中———能自己读出作者散步的闲适、赏月的欣喜、友情的慰藉、迁谪的失落、自我排遣的旷达等。

二、声情并茂, 范读激趣

学生刚接触新的文言文时, 文意不通, 朗读时要考虑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和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 难度很大。所以, 教师要经常范读, 较难的文章还得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 并将自己对文章的领悟通过朗读直观地传达给学生。

在教学《岳阳楼记》时, 笔者想起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 唐国强朗诵古典名篇的事。声情并茂的朗诵, 穿越时空, 仿佛把听众带到了唐宋时代;好像看到“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诗情画意;又若登上滕王阁, 欣赏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胜景;还来到了岳阳楼, 观“皓月千里”, 听“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所以在上课之前, 笔者先充满激情地介绍了名人朗诵一事, 也借着兴致朗诵了《岳阳楼记》的第四自然段。读完后, 学生的掌声和欢呼声甚是响亮。此时, 笔者抓住时机说:“谢谢掌声!其实只要你进入角色去朗读, 你们绝对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希望老师也能把掌声送给你们。”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没想到连平时最不爱读书的几个学生也摇头晃脑、拿腔捏调地读了起来。

范读也可以由学生承担, 比如在品味课文语言时, 可以让学生来范读。在教学《童趣》第二自然段时, 笔者问学生:“这一段你认为该怎样朗读?”有一个学生说:“‘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要读得慢一点, 读出神味来。‘则或百或千, 果然鹤也’要读出惊喜来。‘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要读出神往的语气。”笔者表扬了他, 并要他试读一下。他读得很好。在掌声中, 笔者说:“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座各位, 在某个方面, 在某个时候都是天才。大家都来有感情地读几遍, 一定也能读出种种韵味来。”教室里响起了琅琅书声,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三、赛读赛背, 竞争激趣

有时课文比较长, 也较难懂。这时, 可采用赛读的方法。例如《口技》是初一教材中最长、最难的课文, 要读好而且背熟,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所以, 在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开展赛读、赛背活动。

首先是小组间比赛。笔者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轮流读, 相互指出各人的优缺点, 即读准、读通、读出感情。接着就是分四大组读全文比赛, 要求点评得失:总体要求声音响亮、整齐, 全文的字都要读准, 尽量注意朗读的重音、节奏、语调, 要有感情。读完之后, 每组派三个代表来评点, 先评自己组, 再评另外两组———自己认为最好的和最差的组, 都要略述理由。最后由评出来的最佳组同学为大家献技。

接着是个人赛。可以毛遂自荐, 也可以是小组推荐, 名额不限, 依次上台朗读;可以读全文, 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次评点的要领是:态度自然, 声音响亮, 吐字清晰, 重停顿, 像说话, 动真情, 抬眼睛。比赛要评出学生喜欢的优胜者, 然后由这些同学来一次合读。比赛中, 学生很起劲, 要下课了, 还有人说“老师, 我还没读呢”。

这么读下来, 学生对课文也比较熟了, 就可以分析品味鉴赏课文了。然后, 就可以赛背了。步骤一:两分钟快速诵读, 读时要默想, 开头……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结尾。步骤二:用强记法来背第一段, 注意强记有规律———数一下有几个一, 可以扣住几个动词, 等等。步骤三:用竞争法来背第二段, 注意背诵技巧, 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分层消化法”“情景线索法”等。步骤四:用“限时法”背诵第四自然段,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出。不但要背得快, 还要介绍一下背诵经验。步骤五:利用下课前几分钟进行答背, 教师问什么, 学生背什么。会背的抢着站起来,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竞赛的形式,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性, 还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 加上背诵方法的指导, 学生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竞猜竞评, 妙趣横生

特级教师魏书生上课时特别喜欢让学生们猜一猜, 因为这一猜, 就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受此启发, 在上《小石潭记》时, 笔者也来了个“读一读, 猜一猜, 评一评”。

第一步是读读猜猜。笔者与学生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有三次不同的分工, 读完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分工。第一次分工, 学生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笔者读第五自然段;第二次分工, 学生分成四大组, 依次读前四自然段;第三次分工, 男生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女生读第四自然段。读完之后, 猜一猜分工的原因。第一次分工的原因一目了然, 马上猜出来了;第二次分工的原因, 猜得也快, 有的说“写了不同的景物”, 有的说“是按游踪来写”等;第三次分工的原因就众说纷纭了, 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最后一个学生还扔了一颗“炸弹”:“前面好像是写景, 第四自然段觉得是以抒情为主。”这似是而非的答案, 恰似黑夜里划过的闪电, 把教学引向了笔者预设的目标。

为了更加深入地领会本文对自然景物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特色。笔者又设计了第二步:看图画, 读课文, 评得失。课前让学生参考资料,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画一幅图画, 作为课文的插图。将画好的画在教室后墙展出, 由课代表组织学生评出最佳作品。然后由笔者选择几幅画作为教具。所选的画, 有画得不符合课文内容的, 有能突出小石潭特点的, 也有不能抓住特点的。上课时, 笔者出示选择好的画, 让原创作者来读一读课文, 并说说自己是根据课文中哪些内容来画的。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一评他画得好不好。当然, 笔者事先声明, 这次评画的标准是语文式的, 只评画得是否符合课文的意境, 是否抓住小石潭的特点, 不是很追究构图、色彩等要素。这个过程中, 被选中的画的原创作者读课文, 如中了幸运奖一样, 读得一脸自豪。而评画者绝对不能再错过这一次出彩的机会, 连一点小小的纰漏也指了出来。这么一来, 下一个朗读的原创者会更仔细更投入地从原文中找依据, 读得更周密起劲。评的人则三五成群, 紧锣密鼓地从鸡蛋里挑骨头, 妙趣横生。

五、美读品味, 锦上添花

还是在上《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时, 笔者还采用一种优雅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析。每个段落朗读之后, 评析三至五次。

第一步, 读析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析:这段写发现小石潭, 移步换景。长镜头,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镜头推近至一大片竹林, 再配乐如鸣佩环的水声, 循声伐竹取道;近镜头, 水尤清冽一石潭;特写, 潭及四周美景。全石以为底, 青树翠蔓。

女生读第一段。教师析:这是揭开小石潭神秘面纱的第一乐章。是曲径通幽, 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作者连用几个比喻, 从听觉到视觉, 从正面到侧面, 表现小石潭之谜、水声之清越、潭之奇、树之绿、境之幽, 就像掀起盖头的新娘。

男生读第一段。教师析:“如鸣佩环, 心乐之”是这次出游的感情基调;“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是总括小石潭的特点, 也是总领下文。“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侧面烘托潭之幽美, 也起了过渡的作用。

几个朗读较好的男女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析:隔篁竹有形, 如鸣佩环有声, 心乐之有情, 水尤清冽有味,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有状貌,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绘形绘声, 这一切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令人遐思, 令人陶醉, 也引人入胜。

第二步:第一组准备第二自然段, 第二组准备第二自然段, 第三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第四组总揽全文。然后是学生读学生析, 教师读学生析, 女生读男生析, 男生读女生析。

课文是美文, 采用的是美读美析美听的优雅形式。师生配合边读边析, 读读析析, 读也是析, 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与环境中, 读得专注投入, 能读出情感、韵致, 境界迭出。评析时不但教师析,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文, 美的形式, 美的功效, 真是锦上添花。

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文言文教学 第2篇

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句的解释和课文的理解,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累,学生也记得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抢占了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文言文多媒体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世界和背景教学情境中,就能收到抽象与直观相通、内容与情感相融的教学效果,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利用多媒体下载及软件制作《小石谭记》影像,在影像中展示:隔着竹林听水声,见清澈潭水底的石头,潭中游鱼,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学生在有声、有形、有态的印象中欣赏小石潭独特风景,无形之中对文中的内容有了初步形象感知。静止于文中的潭水声、游鱼、山水风光……此时,融合富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影像和音乐,创设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生动教学环境。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搭建了具体思维平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课文,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这种可读的枯燥文字变成可以吸引学生感官的具体的影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既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氛围也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二、通过声情并貌的诵读创设情境

诵读情境的创设,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合适的诵读方式,自觉主动地感受在整个情境中所描绘的情景事物,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体味情境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现实教学中,把思维过程融入“创设诵读的情境”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

在写景类文言文中,创设声情并貌的诵读教学情境,要以声传情。朗读中要注意感情、语气、语势的运用,做到语气连惯,节奏明快,引导学生走人诵读的境界,去感受声音、情感、美图在诵读中所产生的功效,在读者心灵深处蕴蓄的活力,从而消除学生死记硬背时带来的疲劳枯燥感。如《岳阳楼记》一文,节奏鲜明,读来悦耳。因此,执教此课时,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展现优美音画,结合师生独特声情并貌的诵读,将情境与情感融合,给人以美的感受。文言文的“彼情彼景”变成如眼前看得见、耳边听得到、心中想得透的生动情境,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达到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学着古人吟诵古诗文的风格,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声调吟诵,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来感受作品其中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如《六国论》,应读出大气磅礴、气势逼人的情态;如《陈情表》,应读出情韵萦纡、回肠荡气的情态。不管是语速的舒缓、湍急,还是情感上的抑扬顿挫,都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抒发学生的感兴,获得美的享受,激活文言文教学。

三、编演戏剧创设情境

把叙事性强且人物较多的文言文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进入扮演角色,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只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在人物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形象,丰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最能体现故事的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表演戏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表演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如《鸿门宴》高潮部分: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让学生分别扮演刘邦、樊哙、项羽、项伯等,在引导学生表演时,让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揣摩剧情、人物语言和动作与神情。进而让学生学会想象,学会表演,使整个课堂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时同时受到审美熏陶。不管是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等细节,还是通过舞台音乐、舞蹈配合,无不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想象中表演,在表演中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人情入境,水到渠成。以戏剧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所代表的特殊身份,当学生乐于承认自己的角色时,就能于自然之中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此时,筵席场景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得以具体再现——项羽的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机智从容、樊哙的粗鲁勇敢……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学生要想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他们势必会主动加深对文章理解,主动、感性地去学习,自我主动地理解学习。

激发学生课堂角色转变,在互演、互评、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使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中不仅读懂文言文,而且学会欣赏文言文和享受诵读文言文的乐趣。

四、通过图示创设情境

在文言文教学过中,课文中经常出现某项知识或某种事物,如果用语言对他们作解说,可能学生仍是不堪理解,如果在黑板上画个图来表示,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但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来领会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只有遇到不画图难以说明问题的情形,才可用图示法。也就是说,图示法不可滥用,要注意巧用,否则,就冲淡了学生对语言的钻研。

在课堂中只有画简单而明了的图画,一目了然的图画,才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是什么意思?课本的注解中说:“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这样注解无疑是科学的、简明的。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如果把注解所说的意思,说得更具体一些,更详细一些,仍比较抽象,学生还是不容易想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画一个简明的山或河向阳的南北示意图表示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巧创图示教学情境,巧用教学方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本来枯燥无味冗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既乐于接受,又便于接受。如此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激活文言文教学。

合作学习,激活文言文教学 第3篇

合作学习是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同学之间的互动,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甚至激烈的争论。它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这时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把学习当作乐事,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文言文和当今时代相去甚远, 晦涩难懂, 加上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时间长了, 也就兴趣索然了。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情操的发展、健康情感的形成, 都是十分有益的。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 按照学习的环节,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般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文言文词义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初中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主要是对词义难以把握和对思想感情不理解。古代汉语表意简洁, 具体表现为单音节词多、省略成分,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存在, 使文言文的词义更难以把握。文言虚词的理解是难点, 如“之”、“而”的用法, 众多学生纷纷被难倒。这类词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时, 教师应给出详细的讲解, 但在复习和新课文出现这个词时, 则应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合作学习。以训练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温故知新。如学习苏教版8年级 (下) 的两篇短文《活板》和《核舟记》时, 文中多次出现“之”字, 结合《陋室铭》和《爱莲说》, 我专门设计了练习辨析“之”的用法, 摘录如下。

“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它) ”、“这 (那) ”, 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 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就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哪种用法。

题干归纳出了“之”的三种用法, 接着给出了5个句子要求辨析:

(1)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

(2) 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

(3)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5) 石青糁之。 (《核舟记》)

此教学环节是“检测—反馈”环节, 适合进行合作学习, 并对时间做出相应要求:3分钟独立完成, 1分钟同桌检查讨论, 5分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答疑, 1分钟再次巩固, 共用10分钟完成。在这个环节中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 根据古汉语的词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点, 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例如教给他们词义句义推断的字形分析法、对称规律分析法、划分句子成分分析法、语境分析法、主旨统帅分析法等, 就可使学生在词义学习中, 有门径可循, 避免盲目性,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文言文诵读中的合作学习

古文的诵读非常重要,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诵读是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 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 要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 咀嚼、消化、吸收, 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化为自己的血肉。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 都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部分要求背诵, 以几篇游记为例, 《小石潭记》要求背诵全文, 《岳阳楼记》则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要求朗读并背诵全文, 三篇文言文虽然都是游记, 但诵读要求是不同的:《小石潭记》是美景中藏凄情, 《岳阳楼记》是美景中见豪情, 《醉翁亭记》是美景中显性情。可见学习文言文特别是千古名文, 诵读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诵读是重要环节, 要给予充足的时间, 齐读固然不可少, 分组读、同桌互读、自读也不可少, 在朗读环节进行合作学习, 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如朗读《岳阳楼记》, 可作如下设计:

(1) 自己小声读,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2) 齐读, 教师纠错和相机指导。

(3) 同桌或小组互读, 推荐读得好的。

(4) 推荐读得好的范读。

这样来读不但学生练习的机会多, 而且在合作与竞争中能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诵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 体会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而且能为背诵打下基础。当然, 教学实践中不能为了读而读, 孤立地朗读, 而要和其他环节融合起来。

三、文言文翻译课文中的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一个特点是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 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错综复杂的句式, 生僻古怪的词语, 还有许多令人陌生的典章制度, 这一切, 在初学者的眼中是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 给古书作注, 解决难懂的问题, 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不倦的工作之一。同时文言本身又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 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 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 讲求“微言大义”, 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这种严密简洁的风格也是造成文言文不易理解的原因, 因此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教学任务是疏通文义, 扫清理解障碍。先理解了“言”, 才谈得上理解“文”。

文言文阅读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是强调熟读背诵, 其次是串讲和语译。在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 通过熟读背诵, 对课文已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可指导学生和自己一起, 对课文进行句意疏通, 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笔译或口译。但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征,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容易产生更多的疑问。在文言文课堂中进行合作情境教学, 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表演, 超越文本的界限去探究问题, 整理自己的思路, 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与支柱, 更好地理解文言内容。《核舟记》涉及多个空间位置, 我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东坡、黄庭坚、佛印的位置和神态, 一个是两个舟子的位置和神态,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 相互讨论,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 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上的偏差, 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活板》以活版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为顺序, 介绍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学生们以橡皮作为字模, 以书作为铁板, 以橡皮泥作为药物, 兴致勃勃地进行“刻字—火炀—制板—布字—烧烤—按面—印刷”的制作探究。在合作情境中, 文言语句内化为学生的理解, 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 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悟了活字版印刷的方法。

由于课时所限, 篇幅较短的文言文的翻译还好处理, 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在翻译时就要精心设计。如《陈涉世家》, 介绍《史记》、司马迁, 疏通文义就需要1课时, 翻译课文可这样设计:

(1) 学生自读, 结合课下注释“默译”———10分钟。

(2) 同桌互译, 教师巡行指导———10分钟。

(3) 学生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翻译难句———5分钟。

师生、生生互动, 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翻译课文, 比起教师逐句串讲, 课堂气氛更活跃, 教学效率更高。教师直接讲授,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 经过“自学自疑”、“同桌答疑”、“师生互答”的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 而且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就会增强自信心, 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

四、课后复习检查中的合作学习

由于文言文的知识点较多, 仅仅靠课堂上的那点时间是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 而且知识也有遗忘的过程, 所以课后的复习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老师是没有这么多的精力去检查每个人的。怎么办?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互查。方法多样, 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结对检查, 也可以指派几名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分组检查。其中的关键之处是, 一定要让检查人做好记录, 记录被检查人的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以便查漏补缺。

如练习互查。这里的练习不是老师布置、学生完成的练习, 而是学生自己编写的练习。比如一个单元学完后, 要归纳复习本单元的知识点, 就用学生命题的方式完成。老师把知识点归纳给学生, 然后小组成员复习本单元文章, 归纳整理, 命一份综合练习题;老师收集所有的习题, 分析、归纳、去粗存精, 合成一份高质量的综合试题, 每个题目附上命题者的小组、姓名, 然后安排时间统一测试。学生不会的题目则私下向命题者请教, 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的求胜心理会被充分调动, 都想考一考别人, 来证实自己学得扎实。而在准备过程中, 他们又通过查资料、翻阅笔记、问老师等途径对所学知识进行一轮复习和巩固, 且由被动应考到主动备考, 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达到让学生自己思考与学习的目的。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不仅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语文的有效教学, 而且有助于改善同学关系, 进而更有力地促进班集体的发展。当然, 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更要避免流于形式, 否则会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 使文言文的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

摘要:教师应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出发, 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才能营造一个有生气的教学氛围, 使文言文的教学完全摆脱“填鸭式”的窠臼, 不再枯燥, 不再单调。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合作学习,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琦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4.

转变教学方式 激活文言课堂 第4篇

一、转变教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1.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提到文言文,学生总感觉“怎一个怕字了得”,文言文的内容离现实较远,不易引起学生共鸣,加上年代久远,词句难懂,学生自然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怎样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从心理上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将文言文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文言文是古人的东西,但是其所表达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正式进入文言文教学前,告诉大家文言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大家已经学过很多“文言文”了,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然后从小学常见的一些故事引入,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凿壁偷光》、《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等等熟悉的故事入手,告诉学生这些故事其实都是出自古文、选自哪篇著作,从而消除文言文离我们很远的心理,并且从古人的这种浅易的思想引入,学生也易于理解、接受,从心理上消除文言文难懂的阴影。

然后,要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教师可以把上面学生熟悉而浅显易懂故事原文拿出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少说,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的《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因为学生已经熟悉故事内容,即使其中有些字词不理解,也可以很好的翻译其内容,成功的喜悦就会油然而生,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初尝学习文言文的甜头,也许会产生“文言文也不過如此嘛”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更高涨了。

2.打破传统、创新观点,吸引学生兴趣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的体现,而现代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对同一篇文章,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打破传统,敏感的抓住和利用这些亮点,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如《出师表》是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如上课前抛出诸葛亮并不仅仅是传说中的那么贤明,也是架空后主、穷兵黩武、任人唯亲的权臣的观点,学生一定会倍感兴趣,而从《出师表》也可以看出些端倪,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和兴趣。再如《画蛇添足》中,对给蛇添足人的创新意识的肯定;《卖柑者言》中对卖柑者的商业包装头脑的评价等等,这些打破常规的全新认知,使得文言文课堂生机勃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不因循守旧,人云亦云,也让他们尝到崭新发现的喜悦。

二、注重字、词、句的积累

文言文难学,最主要是因为古文使用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很多字、词、句式的用法和意义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造成学生阅读困难,难以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要非常强调字、词、句的积累。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的原因,笔者认为传统的“师讲生听”并没有什么不对,重视字、词、字的讲解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详细的讲解有利于其掌握字、词、句的用法和理解文章的意义,但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和迁移,达到触类旁通,以便在以后碰到同样类似的用法时可以自己理解,而不用老师再次讲解。这就需要平时注重字、词、句的积累。

字、词、句式的用法可以用文类的方式来记录,比如通假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专门用一本笔记本来记录初中三年所学的通假字,并注明出处,如①不亦说乎 “说”(yuè) “悦”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②止有剩骨 “止”(zhǐ) “只”七年级(下册)《狼》等等。整个初中积累下来的所有通假字可以为复习提供很好的资料。另外,虚词的用法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记录,每种用法只需要一个例子即可,如“之”的用法如下:①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②用作助词: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等等。另外如判断、省略、倒装、被动等句式和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等,都可以用同类方法记录、积累。方便以后复习和查找,教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归类、打印出来,方便学生查阅和复习。

三、重视对文言文的阅读

文言文教学中普篇是讲占主要的,阅读反而被忽视,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虽然在背诵的要求下,学生会读、记很多遍,但只是为背诵而读,对文章中的意境往往不能很好的领悟,所以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

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忙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让学生能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激活元能力 学好文言文 第5篇

一、利用现代语素的某个义项, 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

纵观古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四法, 汉语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分析某个字的造字方法, 往往可以了解这个字的本义, 这本义又往往是文言文中这个字的意义。如“本”字, 从构字法看, 属指事字, 义为“树木的根”。“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中的“本”即是此义。成语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固定结构, 其中某些语素的含义基本没变, 其往往就是文言文中这些词语的含义。

如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成语中加点的语素的含义是相同的:

(1)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六国论》) ———“不速之客”··

(2) “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腾王阁序》) ———“居高临下”

(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贻·笑大方”

(4) “学不可以已·” (·劝学) ———“争论不已”··

依次可解释为·“招致”、“面对”、“有见·识的人”、“停止”。

也可以利用现代汉语中一个语素的多个义项来解释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如“道”可解释为“路”、“说”、“道理”、“主张/学说”等, 文言文中也分别有这些义项的运用:

“任重而道远” (《论语》)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懂得了这些,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就可以驾轻就熟, 凭借已掌握的语义知识, 依据具体的语境, 推断文言文的词义。

二、利用语感能力, 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如果以理论为先导, 讲解有关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 即使教师花费不少时间, 讲述大套理论, 恐怕学生也会糊涂地牛头接上马嘴, 令教师哭笑不得。叶圣陶说过:“学习文言, 必须熟读若干篇, 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课本中的文言篇目, 大都要求或全篇或部分背诵。其意在熟能生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尽管初中文言文大都浅易, 但基本的文言句式已经接触, 若能在高中学习中, 有意识地串联一些同类句式, 加深印象, 加强语感, 这对学生掌握并识别文言句式非常有效。

例如在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里学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一语时, 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韩愈《马说》中结构相同的语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然后提示学生比较翻译时的相同之处。

当学必修三《五人墓碑记》, 读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一语时, 再让学生回忆上面提到的两个句子, 从而比较句式结构及其翻译时的相同之处, 再次加强语感。

这样, 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 让学生直觉地进行效果评价, 形成对这种句式的总体印象, 在无意识中熟识这类句式, 在无意识中发展了自己识别这种句式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总结, 从而掌握这种特殊的句型。于是当学生在必修五《渔父》中读到“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时, 就能自主判断出这种定语后置句。

三、运用反思能力, 学习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 语言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无非是话语的表达与理解。我们凭着语感能在不假思索中驾驭语言的各种要素, 能对话语中各种微妙复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领悟。然而当语言的表达或理解遇到障碍时, 注意力就会转而聚焦到语言上, 这时对语言的反思能力也就加了进来。文言文对于习惯于阅读现代文的高中学生来说, 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很多, 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光活用就有作动词、作名词、使动、意动等。这些用法给学生流畅阅读带来了许多障碍。所以我们就需要将文言表达的每一重要环节都置于意识的明确控制之下,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咏功夫兴味长” (宋陆九渊语) , 从而才能在翻译理解的同时, 对这些环节进行构思、监控、分析和评价。这就是反思能力的运用。它是以反馈信息对下一步的话语措施作出设计、调整和决策, 其间伴随着反思活动的分析比较、选择排误等一系列认知环节的活动。在文言文学习中, 我们若能经常地进行反思活动, 就必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用法, 轻松自如地学好文言文。如“名+名”的结构:

(1)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军”解释为“驻军”

(2)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 “衣”解释为“穿”

(3)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王”解释为“称王”

(4) “孔子师·郯·子·”《师说》) “师”解释为“以……为师”

(5)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侣、友”解释为“以……为侣·、以·…·…为友”

(6) “襟三江而带五湖” (《腾王阁序》“襟、带”解释为“以……为襟·、以·…·…为·带·”·。

把以上句子逐一加以反思分析, 便可找到规律:在“名+名”的结构中前一名词必活用作动词。

激活元能力, 学习文言文, 以先入知识为基础, 利用语感, 不断反思, 举一反三, 进而又不断地增强着语感, 这样循环往复,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必能提高。而语言文字理解得越深、越透、越准, 思想感情就能激发得越充分, 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程度, 因此也就能更好地使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领悟优秀作品中反映的真实情感、深刻哲理、思想火花, 更能使其受到思想上的感染、情感上的陶冶, 进而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 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真正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果能激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使之举一反三地学习文言文, 以先入知识为基础, 利用语感, 不断反思, 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元能力去学习文言新知识, 那么文言文的教与学就能轻松许多, 同时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德育渗透,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真正指向学生本身, 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元能力,语感,反思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激活文言文课堂的四种策略 第6篇

一.变生硬的词句梳理为灵动的知识构建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生自能读之, 自能解之, 绝不越俎代庖。”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解决“言”的问题,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篇章, 大多都浅显易懂,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 完全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据此, 我就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 引领学生自主梳理文意, 并引导他们从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方面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附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然后在班内四人一组进行交流, 相互作答, 讨论解决。这样既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又增强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可谓一石二鸟。

二.变机械的情节概括为丰富的标题拟定

高中文言文大多都属于史传类文学, 有着很强的叙事色彩, 情节曲折。试想, 当我们用“请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引导时, 其跌宕之美所剩几何?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那些长篇巨制的古典小说爱不释手, 甚至过目不忘, 是否与那惹人耳目的标题有很大关系呢?于是, 我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为故事情节添加小标题, 至于从哪到哪为一层意思, 则不做过多的限定。结果发现,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 有同学这样拟定:恶婆婆恶驱贤淑妇, 情哥哥情留心上人;诉别离伤怀心切切, 话誓约噙泪情依依;托府吏太守强说媒, 忆往昔痴女苦心悲;向泉冥仲卿兰芝心俱碎, 化鸳鸯磐石蒲苇共双飞。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收获了创造的喜悦, 又训练了能力, 尤其是在交流欣赏过程中的阵阵掌声, 更让他们认识到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个性解读的乐趣, 这是任何理性说教都难以达到的。

三.变刻板的人物分析为多彩的形象评定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历经时间的淘沙, 能够走进今人视野的历史人物, 必有他们不可磨灭的人性光辉, 品读他们或耿介、或淡定、或坚贞、或傲岸、或清逸、或隐忍的人格性情, 并将自己的这种独特感触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下来, 以此丰富情感, 陶冶情性, 提升审美境界, 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则是我们习古的第一要素。而刻板的界定显然不符合新课标“个性解读”文本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人物, 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 往往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 我这样引导:

1.如果你是一个编剧, 把《荆轲刺秦王》分成几场戏?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场, 把它改写成舞台剧。

2.如果你是评论家, 该如何评价荆轲廷刺秦王这件事?

3.如果你是诗人, 面对荆轲你又想说些什么?请以“咏荆轲”为题, 作一首诗, 或任选词牌填一首词。

4.如果你是散文家, 你会怎样寓情于景, 表达对英雄的礼赞?

每一个问题都紧紧围绕“感悟形象”设置, 而设问方式又不拘一格, 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 让他们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进行创造思维。事实证明, 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 回报我的便是异彩纷呈的答案, 如马幸炜同学以《御车行荆轲》为题, 填词如下:“凄凄乐声惊涛浪, 壮士去, 原野旷。哀哀寒风泪声碎, 独饮凄清欲醉。国耻家仇, 怒发冠冲, 凌厉越千里。路到尽头是秦宫, 挥利刃, 傲群卿。寒刀欲饮霸王血, 奈何失手成恨。河畔悲筑, 宋意高歌, 馀情东逝水。”李硕同学以《满江红荆卿》为题, 填词如下:“易水波寒, 回首处, 萧萧风烈。听击筑, 慷慨激昂, 情悲意切。故交知己皆素服, 壮士剑指西秦阙。曾记否, 听谁人长啸, 歌悲决。东来客, 声声咽。南飞燕, 哀鸣切。驾长车西顾, 不舍昼夜。别过燕赵荒原雪, 驰骋秦晋苍山月。再读史, 恨利刃未沾, 秦王血。”字里行间透射着小作者对荆轲舍生取义、智斗强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讴歌与礼赞, 又有梦想难圆, 历史不在, 风流云逝的无奈与悲叹, 令草木为之动容, 风云为之变色。

四.变强制的死记硬背为真实的情境体验

了解历史之渊源, 传承民族之精髓, 离不开积累名言名句。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随机抽取内容, 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历史情景剧, 使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文化之璀璨。学生兴趣特别高涨, 表现出极强的参与热情, 一言一行, 惟妙惟肖, 让人啧啧称赞。

浅谈激活文言文课堂的策略 第7篇

一、巧妙导入,激起兴趣,让课堂亮起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否生动有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精彩的课堂导入就是一扇吸引学生的门。导入的方式很多,比如历史故事导入、新闻时事导入、热点话题导入、影视歌曲导入等等。我们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上花点心思,一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笔者有幸在一次公开教学中看到了一位同行设计的《鸿门宴》导语,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张中国象棋棋盘,并问学生:同学们,大家应该都知道我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对,我想请大家留意一下棋盘中间的两行字“楚河”和“汉界”。大家知道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哪位历史名人的势力范围吗?楚河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势力,汉界是汉王刘邦的势力。他们原本为了推翻暴秦统治而同仇敌忾,后来却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反目成仇,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争霸便由此开始了。先人们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兵戎相见,聪明的后人们却把这种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转化为棋盘上的斗智斗勇。想必同学们对楚汉争霸这一出“国产历史大片”的两位“主角”都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这篇文章正是楚汉争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只有十万兵力的刘邦集团如何与拥兵四十万的项羽集团巧妙周旋、化险为夷,并取得先机?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学名篇《鸿门宴》。之后笔者依葫芦画瓢,也在学生面前来了一盘这样的“棋”,果然学生被吸引住了,课堂立马被点亮起来。

二、沟通古今、诙谐幽默,让课堂活起来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包括很多对古代文化并不感兴趣的观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讲坛能够巧妙沟通古今、语言诙谐幽默。像“诺,相当于现在的OK。”“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让人忍俊不禁。

长时间的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会使大脑紧张,容易疲劳,听课的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在文言文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适当的联系现实再来他几句幽默、诙谐的语言,无疑是学生消除疲劳、集中精力的兴奋剂。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也要能够尽量结合现实社会,教学语言上也要有现代气息,并且能够运用幽默的语言,让课堂不再沉闷,真正地活起来。

如《寡人之于国也》,笔者是这样讲解的:孟子在提出如何做到使民加多时谈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吗?同时他还说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不仅重视发展生产“养民”,还提倡发展教育“教民”,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了啊。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长亭送别》这一课里崔莺莺有一句唱词“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笔者趁机问到:“同学们,莺莺的这句唱词你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一段时间的安静后就听到有学生回答:“虽然已经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笔者说:“看来邓丽君唱的这首歌还是很有典故的嘛!不过也可能是美女所见略同的缘故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流行歌曲的歌词,既营造了良好的气氛,也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对文章也会有更好的理解。

三、突破传统、创设氛围,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课堂沉闷,缺乏互动。老师从讲解字词到翻译句子再到分析形象……全部都是一手包办,学生从头到尾都只是被动地听听和记记,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也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自然就会觉得学习文言文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非常有必要适当地改变一下,不能再是老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而是要努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考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固定组成若干团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学习当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经常会适时地开展一些活动,如举行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辩论比赛、知识竞赛、编课本剧、兴趣小组等,以此来满足学生喜欢表现的天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此一来,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编课本剧,这要求学生首先要理解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中心。然后,可以适当地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场景进行修改,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从而使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吸引人。当然也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以增加趣味性,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四个小组的精心策划、相互配合,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引导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不能只关注成绩的高低,更要注重学生文言素养的提高。相信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多思考、多发现,文言文课堂必然能够焕然一新。

上一篇:创新项目论文下一篇:政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