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活动范文

2024-06-29

出版活动范文(精选12篇)

出版活动 第1篇

一、戏曲选集叙录

《吴歈萃雅》由周之标选辑, 古吴隐之道民校点, 古吴章镛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 , 正文前的《题辞》《小引》《选例》皆由周之标题写, 并附有魏良辅《曲律》十八条。《吴歈萃雅》是从戏曲作品中选择单曲汇聚而成的曲选集, 收录了明人散曲、传奇共280套, 并以元、亨、利、贞进行分卷编排。其中, 元、亨两卷收录的是明人散曲共122套, 利、贞两卷收录的是明人传奇共158套, 按宫调曲牌顺序编排套曲, 并详列剧名出目。选曲过程中, 周之标重南调而轻北曲, 共选北曲9套, 还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吴歈萃雅》选曲追求情真境真, 正如周之标所说“时曲惟取其情真境真, 则凡真者尽可采, 不问戏曲、时曲也”。为了方便阅读和清唱, 周之标在选刻传奇套数时仅录曲词, 删去宾白, 请人辨声之平仄、字之阴阳, 并加点板, 标声调。此外, 周之标重视插图, 在每卷前集中刻有大幅双面连式插图4幅8面, 全书共计16幅32面, 并以曲词代替插图榜题。正文采用结构方正, 直竖厚重的“宋体字”, 半页九行, 行二十一字, 白口, 四周单边, 方便读者阅读。该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 另有台湾学生书局刊行影印本。

《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瑚集》是周之标继《吴歈萃雅》之后的又一部曲选集, 全书按文、行、忠、信分为四卷。其中, 文卷和行卷收录时人散曲作品, 共49套, 行卷末还收录周之标自己的散曲作品《莺啼序·冬夜怀旧》;忠卷和信卷收录戏曲套路70余套, 周之标十分注重对新曲、新出的收集, 《西楼记》《千古十块记》便是其他书刻中所未刊载的新出。1《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瑚集》正文前所附《小引》《凡例》与正文一样, 用“宋体字”刊刻, 落款分别为“长洲周之标君建甫题于雨花台小兰若”“来虹阁主任谨识”。此外, 周之标重视书籍质量, 在编选过程中根据作品情节酌情刊载了说白, 并对点板一一校订。在版式方面, 《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瑚集》半页十行, 行二十二字, 白口, 四周单边。该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另有台湾学生书局刊行影印本。

《吴姬百媚》是周之标所辑的散曲别集, 全书共两卷, 两册, 收录吴中三十九名青楼女子所作以及歌咏题赠诸妓的词曲作品, 共计小令三十一首, 套数十九套。此书卷首有“吴姬小引”和“吴姬名次”, 半页八行, 行十八字, 白口, 四周单边,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为明万历贮花斋刊本, 《中华再造善本》据此本影印, 已于2002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另有日本蓬左文库藏康熙丁巳十六年 (1677) 苏州贮花斋版, 改版卷首附名妓披古、抚琴、醉春、春游等图16页, 共32单面, 全书不分卷。

二、诗文集《女中七才子兰咳集》与《女中七才子兰咳二集》

《女中七才子兰咳集》与《女中七才子兰咳二集》是周之标搜集当时女性作品而辑成的诗文集。《女中七才子兰咳集》收录冯小青、王修微、尹纫荣、杜琼枝、刘玄枝、会稽女子、佘五娘七人诗文作品, 辑为五卷。该书半页八行, 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单边。书后附有《周君建鉴定古牌谱》二卷, 共一册, 半页八行, 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单边。目前, 北京图书馆将《女中七才子兰咳集》与《周君建鉴定古牌谱》分为两本书进行收藏。《女中七才子兰咳二集》共分八卷, 收吴绡、浦暎渌、沈宜修、王凤娴、徐媛、余尊玉、陆卿子等人作品, 该书正文前附有支如璔序, 对女性诗文作品大加赞赏, 并对周之标辑女性作品这一举动拍手称赞。序后有参订社友姓氏, 次为总目。2

三、小说集《香螺卮》

《香螺卮》是由周之标选评的文言小说集, 全书共十卷, 十册, 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香螺卮》所选内容绝大多数是自汉至宋的公认的名篇, 共129篇。为吸引读者, 周之标将这些名篇进行“加工”, 或假托名人, 或故弄玄虚, 或别出心裁, 将人们所熟知的故事, 更换新的题目, 并假托新的作者。如《大将军梁商少女传》署名“汉·龚胜”, 虽是新的题目、署名新的作者, 但内容却与《汉杂事秘辛》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 周之标对每篇作品都有点评, 形式包括眉批、旁批和篇末总评。这些点评饶有兴味, 可点评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可批点小说情节描写, 可评讲小说环境及语言, 等等。

四、骈文选集《四六琯朗集》

《四六琯朗集》是周之标编选的骈文选集, 全书共十卷, 现存顺治十年 (1653) 刊本, 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骈文又被称作“四六文”, 又有男子夜拜琯朗可得智慧的传说, 故“四六琯朗集”是指, 读者读了此集方可掌握骈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由此可知, 《四六琯朗集》是面向广大士子而发行的, 可谓举子的举业书, 具有较强的商业刻书出版的性质。

注释

11 . (明) 周之标:《新刻出像点板增订乐府珊瑚集·凡例》, 王秋贵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 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第7页.

出版活动 第2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按照方法与指导、活动与探究两部分编写,共8个专题。方法与指导部分包含学会评价与反思、建立活动小档案两个主题。活动与探究部分半酣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指定领域的相关内容。饮茶的学问和探索宇宙侧重研究性学习领域,科学使用家用电器、技术与创新和了解身边的职业侧重于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做最好的自己则侧重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活动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方法与指导部分,主要是介绍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法,教学时教师要侧重方法法的引领。

3、研究性学习领域安排问题思考、方案设计、实践探究、总结交流、还想研究5个活动环节。

4、本册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内容分,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密切相关。

5、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

6、新课程理念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时间安排。1/17 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按照每周2-3课时,本学期上课时间17周,共上50 课时。

方法与指导----主题1:学会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结合一项具体的主题活动,了解评价与反思的内容与方法,学会正确自我评价。

2、能依据具体的活动项目,设计评价与反思的内容及形式。

3、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评价与反思的方法。难点:正确评价他人和自我反思。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教师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评价与反思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通讯感忽而门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帮助,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愿望呢? 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评价与反思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

(二)结合实例,学习评价与反思。以我做家乡小导游主题活动为例,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这样评价有什么好处?你自己还有什么建议?

(三)、交流互助,突破难点。

交流办理组织的一项活动,回想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完成任务情况等方面,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好好思考,特别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评价与反思。

(四)及时反思,不断进步。结合本次活动,总结评价与反思的学问。

(五)教学小记:

方法与指导----主题2:建立活动小档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档案的内容及一般整理的方法。

2、通过具体的主题活动,初步学会将种类繁多的资料进行分类、排序和存放。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建立档案。

教学难点:学会一定顺序建立档案。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建立档案的方法。教师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档案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建立档案,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二)结合实例,自主探究。

以我做家乡小导游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一项活动积累哪些方面的材料?

(三)、实践体验,突破难点。

结合近期开展的一项活动,小组交流活动过程积累的材料,包括自己的总结、评价和反思,查缺补漏。

(四)、设计制作档案袋。

1、根据活动小档案的类型和材料的多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 废旧纸盒,设计制作档案盒。

2、在档案袋的封面贴好标签。

3、把整理好的档案放进档案袋。

(五)、评价反思,拓展延伸。结合本次活动,评价自己的表现。

(六)教学小记:

活动与探究-----主题1:饮茶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辨别几种常见的茶叶。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初步形成对生活的关注、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几种常见茶叶的种类、特点和保存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认真填写记录表,将资料进行整理,准备全班交流。教师准备:准备几种常见的茶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前门情思大碗茶》,激发学生对茶叶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汇报交流。

1、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小组分工,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注重对学生进行平即时评价,科学引导。

3、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三)深入体验、感受区别。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几种常见的才hayes,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方法进行现场辨别。

2、教师用玻璃杯冲泡茶叶,让学生认真观察茶叶的茶色、汤色,品茶味。

(四)、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1、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对常见茶叶的种类、特点和保存方法进行总结。

2、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小记:

活动与探究-----主题2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航天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筛选、编辑,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制作宣传册,探究合理运用资料、科学积累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所搜集的资料卡进行了分类、编辑、整理。难点:对资料卡进行筛选。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前期制作完成信息资料卡,包括我国神舟9号宇宙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神舟9号载人飞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交流资料。

教师播放神舟9号飞船课件,学生交流制作的信息资料卡。

2、提出问题:

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分享探索宇宙的收获。

3、揭示课题:

展示前期开展课题研究制作的《北京奥运会宣传册》,引导学生交流,揭示课题。

(二)学习制作宣传册。

第一步:探究宣传册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规划目录:

1、学生翻阅讨论。

2、观察《北京奥运会宣传册》,有什么发现? 安排内容:

1、继续观察?《北京奥运会宣传册》,还有什么发现?

2、制作细节指导。设计封面封底:

1、继续交流:宣传册还有哪些部分?

2、小结:怎样制作宣传册? 第二步:确定目录,明辨评价标准。

1、交流。

2、出示最受欢迎的页面评价标准。第三步:制作宣传册。

(三)展示评价。

1、让学生展示学生制作的宣传册页面。

2、学生填写自评表。

3、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四)总结延伸。

(五)教学小记:

活动与探究----主题3科学使用家用电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使用微波炉的正确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微波炉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难点:制作微波鸡翅。

三、教学准备:

1、鸡翅一斤,微波炉、玻璃保鲜盒、盘子。

2、课件、微波炉使用方法的相关资料及使用说明书。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主题

1、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微波炉有哪些了解。

2、教师课件出示微波炉烹饪的美味食品图片。

(二)合作探究,了解用途。

1、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说明书了解微波炉的结构和功能。

2、根据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微波炉的烹饪有哪些要求。

(三)示范指导,解决难点。

1、教师请学生品尝做好的鸡翅。

2、教师重点示范 背面划刀-------加入配料----浸泡腌制----覆盖-----加热烹饪

(四)实践体验,掌握技能。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微波烹饪鸡翅。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践。

(五)、交流评价,拓展延伸。

1、同学生互相品尝自己做的鸡翅。

2、教师出示用微波炉烹饪的不同美味菜肴,激发学习欲望。

(六)教学小记: 活动与探究-----主题4技术与创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技术创新的有关知识。

2、树立技术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技术核心是创造、理解创造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技术创新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悟。

1、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脑筋急转弯活动。

2、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打破常规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

(二)走进生活,寻找灵感。

1、请同学们读一读鲁班发明锯的故事。

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发明创造?有什么启发?

3、小结:平凡的生活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三)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请学生结合以上发明创造的故事,谈一谈感受。

2、集体交流。

3、小结:如果向他们学习,那我们也能创造。

(四)走进生活、激发潜能。

1、教师结合儿童发明的充气雨衣的创新事例,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发明。

2、从他们的故事中你有什么想法?

3、小结:发明源于生活。

4、填写“创意新点子”表格。

(五)、课后践行。

1、讲讲自己同龄人发明创造的故事。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小记:

活动与探究-----主题5了解身边的职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职业有分工是社会发展德尔需要。

2、了解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能力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为什么有职业分工。

难点:如何适应职业的分工。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访问有关人员,搜集有关职业的材料。

教师准备:查阅收集职业分工、职业发展趋势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揭示课题。

1、观看录像:社会职业分工的课题。

2、学生交流见到的和课前收集了解的有关社会职业的资料。

3、通过以上活动,提出:职业有什么分工?共同研究。

(二)、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下表。各行各业成功的典型 先进事迹 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 热爱自己的职业-----科学家邓稼轩-----

(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

小组同学安排体验的角色(教师、医生、售票员)

1、同学们交流。

2、师生一起总结。

(四)教学小记:

活动与探究-----主题6做最好的自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挫折,如何勇敢地面对。

2、通过情境分析、生活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名人励志故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开展词语接龙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

2、采访失败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面对挫折,自我反思。

1、请同学们会议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

2、分小组讨论产生困难和挫折的原因,应对挫折采取的方法。

3、将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

(三)走进名人成长档案。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著名数学家陈盛世的故事,让学生谈谈感受。

2、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搜集到的名人励志故事。

3、教师总结。

(四)讲述自己或者别人战胜困难的事例。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战胜困难的事情。

2、学生交流生活中观察到的战胜困难的事例。

3、总结交流感受。

(五)、创设情境,说出心里话。

1、知心姐姐信箱中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你是那只掉进陷阱的小兔,你会怎么想?

2、现在请同学们帮忙写悄悄话,为小兔子出主意,鼓励它们战胜困难、收获成功,好吗?

开展读书活动和出版工作 第3篇

记者:目前我国广大群众中兴起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发展的趋势。

答:“振兴中华”的读书活动,最初是从上海搞起来的。上海是工人最集中的地方。后来全国总工会推广了上海的经验,并给党中央写了报告。中央对全总的报告作了批复,肯定这一活动,赞扬这一活动,并指出:职工读书活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正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势下,广大职工和青年积极向上的表现。中央认为,组织职工读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现在全国已有一千一百多万人参加“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有的工厂参加的人很多,如北京制药总厂,有一千一百人参加活动,占职工人数三分之一。目前已有十三个省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多半由省市委宣传部牵头,协同工、青、妇及出版部门的同志共同组成。这一活动,现已从工人发展到社会青年和居民中去,有的地方已发展到农村,青年农民利用夜间参加活动。这一活动的伟大意义在于提高工人和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加强其道德品格的修养,促使大家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各种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工人不提高文化科学水平是不行的。

记者:请您谈谈读书活动对当前反对精神污染的作用。

答:读书活动是自觉的,又是自愿结合的,但又是有组织的。读书指导委员会、指导小组对这一活动给予指导,根据读者的水平和要求,帮助选择书籍,并请有学识的同志作辅导。现在一些青年往往不知选择什么书好,选择不当,可能浪费时间和精力,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尤其是年纪小的,无人指导,或碰到不好的朋友,介绍些不三不四的书籍,甚至是非法的书籍,黄色的手抄本,危害就更大。所以,开展读书活动是引导青年读好书,把他们吸引到正道上来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记者:出版界在配合读书活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答:出版界这几年出版了很多好书,对社会是有贡献的。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经等各个学科都有许多好书供读者选择;自然科学方面,理论的和实用技术的以及科普著作也有不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的书籍无论是从数量上或质量上来看,都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通俗理论读物出得很多,我觉得近年出版的,如陈汉楚的《社会主义史话》,顾锦屏、周亮勋的《马克思的伟大一生》,洪远朋的《政治经济学入门》、陶大镛的《社会发展史》,陈庆华的《近代中国简史》,彭漪涟、余式厚的《趣味逻辑学》等都是比较好的。

今年七月,出版界就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奖,各出版社推荐出的好书一百七十四种,最后获奖的四十九种。这些获奖的读物有的已印了几十万册、上百万册,随着读书活动的开展,这些书还要大量印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现在有不少出版社还将自己获奖的读物,免费赠送一部分给各省市,请各地读书指导委员会组织青年阅读,这也是一件好事。这几年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好的作品不少,优秀的科技读物也很多,都可以选择阅读。现在工具书也比较充足,各个学科的词典都陆续出版,汉语和外语词典品种都不少,可供读者查考。

但是,出版物中的精神污染问题,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加以清理。一些违背马克思主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观点和文艺作品,在书刊上传播,给读者造成很坏的影响。前一个时期,外国侦探小说盛行,滥翻滥印;中国古旧小说不加选择,印数不加控制。现在这股风基本上刹住了,但书还在社会上,还会起不好的作用。近年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缺乏選择,缺乏规划。还值得注意的,有些科幻作品,不启发青年学习科学,甚至违反科学,有的实际上是变种的侦探小说、间谍小说,这很不好。我们提倡有益的健康的科幻作品,反对有害的引导青年走入歧途的东西。记者:为使读书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图书评论方面应做些什么工作?

答:图书评论方面,首先应给读者推荐好书。现在全国一年出版三万多种图书,哪些是好书,哪些书适合什么人阅读,一般读者不一定弄得清楚,就是工矿读书指导组织,也不了解,这就需要报刊经常进行介绍。其次,要进行读书辅导,选择广大读者普遍阅读的好书,对读者进行辅导,引导读者注意重点,并对书中重要疑难问题作些解释。第三、某本书可能存在什么缺点或不足之处,或者某个问题其他书还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是可以并存的,是可以争论的,评论者可给予介绍。这样对读者深入学习,可能有帮助。

记者:考虑到参加读书活动的读者在文化理论方面具有不同的层次,出版工作和书评工作应该怎样适应这些不同层次读者的情况和特点,更有效地配合这一活动?

答:出版方面应该出版更多更好的通俗读物,满足工人和一般青年读者的需要。这些读物不但要有正确的观点,而且内容要丰富,使人读了能增进知识。要做到内容丰富,材料一定要搜集充足。逻辑也要清楚,说得有条有理,简明易记。语言还要生动,不然干巴巴,读者也不喜欢。最好还要有一些插图,有精采的插图可以使一本书增加光辉。出版工作是针对不同读者出书的,无论是普及的还是提高的,是创作还是论著,只要内容好,具有相当的水平,对读者有益,都可以出版。不过根据目前印刷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也只能择优出版。出版物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对人的思想会起重大影响的,所以必须是质量第一,切勿草率从事。反对不顾社会后果“一切向钱看”的作风。我们着眼于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活跃学术研究,繁荣创作。

图书评论工作,过去太薄弱了。专门的图书评论杂志只有《读书》和《书林》,有些报刊也发表书评,但很少。一些征订的书目,对图书作一点介绍,但一般读者不易看到。所以,书评园地应该扩大,要向读者介绍所有出版的图书,《读书》和《书林》以及其他报刊对新出版的重要书籍都应进行评论,不然一本书出来无声无息,好书不能扩大影响,坏书也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图书评论针对一般读者的,前面说过了。至于对较高文化理论水平的读者,情况就不一样了,可以就一本书全面的评论,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门的评论,不过切忌泛泛之谈。作为读者,总想读了你的书评,就是不读被评的书,也得到益处。这样,就需要对某一门有相当的研究,写得深入一些。希望《读书》杂志和理论研究刊物、学报,经常请专家和有研究的同志,就各个学科新出版的重要著作,发表评论。对介绍西方的著作,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论。

记者:在新的一年里,出版界怎样在编写、出版、发行和评论等方面适应读书运动兴起的新形势?

浅议出版活动中编辑价值的体现 第4篇

出版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复制、进口、发行等。《出版管理条例》指出, “从事出版活动, 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这也正应是出版活动中编辑工作的价值之所在。由于出版的特殊属性, 在出版活动中编辑是通过以下工作来实现其价值的。

1.1 对现成的作品实施进一步的开发

出版活动的根本特点是对现成的作品的开发, 而不是对原始信息的开发。

1.2 对原作品编辑加工, 使其具有适合受众消费的出版物内容

出版是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受众消费的要求进行的。编辑按照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所掌握的受众的需求选定作品, 然后整理、补充、完善它的知识信息, 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加工。

1.3 选择适合受众消费的载体形式, 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 目的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受众消费的载体形式。只有经过大量复制, 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受众接受。

1.4 将出版物公之于众

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受众传播, 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和特色。

2 编辑如何在出版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编辑的价值需要通过出版物的出版来体现。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 对推动文明的作用最大的无疑就是出版活动,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靠出版来记录、传播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出版活动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意义, 并以此为鞭策, 做好自己的工作。

2.1 编辑必须拥有职业信仰

为了做好一本书而倾尽全力, 因为出了一本满意的书而欣喜万分, 这就是一名有责任感的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原北京贝贝特公司编辑总监龙子仲曾说, “一本书出版后, 得了什么什么奖, 是一种评价;而真正开启并引领了一种思潮, 才是最高的评价。一个出版人, 要想品味到出版的最高境界, 必须有后一种经历。”编辑只有拥有这样的职业信仰, 才有可能做出对社会有影响的书, 并在此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2.2 编辑必须具备职业素养

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以下特有的素养: (1) 对文化有敬仰和虔诚。 (2) 对文化产品有高度的鉴别能力。 (3) 掌握出版编辑、技术设计、印刷技术等相关知识, 熟悉版权、印刷技术、美术色彩学等基本知识, 了解现代出版经营管理、印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编辑、校对的知识和技术, 熟悉出版工作各环节业务, 了解出版行业的新技术。

2.3 编辑必须有服务意识

编辑必须意识到编辑工作就是一种服务, 良好的服务精神对于一名编辑而言至关重要。编辑只有拥有服务意识才有可能获得作者的信任, 才有可能与作者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优秀的编辑为了有品质的图书, 很多时候会委屈自己、宽容别人。

2.4 编辑要有“以内容为王”的意识

一本书能不能吸引读者, 关键取决于内容。优秀的图书一般具有以下特质:导向正确, 传播正能量, 引起情感共鸣, 给人生活智慧与哲思, 彰显人性善恶, 具备审美情趣, 传播普适价值规律……优秀的图书往往能使读者在阅读后获得知识的进步、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编辑应充分认识到, 图书的畅销实际上是某种思想内容和观念的热卖。作为产品的图书, 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内容。编辑应高度重视对选题内容的确定, 增强“以内容为王”的意识, 从源头上提升图书的营销力。

2.5 编辑要有营销意识

图书营销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关系到图书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因此在出版工作中, 编辑不但要有精益求精的案头工作, 还必须有营销意识。

2.6 编辑要注重对装帧设计的创新

一本好书, 除了能在内容上打动读者, 在装帧设计上也必须有所创新。图书的装帧设计影响着其内容的表现力, 对得到受众的最直接心理认同、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动、适宜的装帧设计形式会成为图书营销的助推剂。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活字》 (3册) 和《再会邮简》获得了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 它们的获奖评语分别是:《活字》 (3册) ——关于大学文字教学的综述。大量信息的分析整合通过三本不同尺寸、体量、风格的书籍编辑设计很好地将三个主题层次化地解读, 应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将作品集、教学记录、文字分析进行自由、大胆的视觉表达, 文字的细节处理用心, 纸张长短页、软硬度等语言表达丰富。三本书色彩以黑白灰三色区隔, 书函套的侧面显现三层阶梯也有特色, 一目了然。《再会邮简》——一本回忆过去年代信简的书。很好运用了珍贵的史料, 将文本进行版面的有条理的分解安排, 合理地安排各类承载的信息, 如邮简的介绍, 分析和欣赏等等。竖排文字加强了时代的回溯, 又兼具新鲜感。书的扉页环衬的纸张使用很有特点, 近似手工印制的邮签图章突显年代尘封的古旧感。封面的装订形式别有新意, 书口侧面的可翻阅的孙中山头像表明主题的时代性, 吸引读者。

因此, 编辑应增强装帧设计的创新意识, 把细节做足, 比如根据选题内容, 预先把封面、封底、腰封的宣传语、导读语和目录、章节等提供给美编;在封面装帧和版式设计上与美编进行充分的沟通。

2.7 编辑要善于借多种媒体

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要出版37万多种图书。如果没有有效的宣传推广, 再好的书也难以在短期内充分占领市场。实践证明, 广告宣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图书营销手段。编辑应重视三种媒体的营销: (1) 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新书推出后, 可在报纸上刊登书评和书讯, 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渗透, 保证将相关信息及时传播给目标受众。 (2) 广播、电视快速直接、覆盖面广、视听兼备, 容易激发读者的购买欲。《于丹〈论语〉心得》及《于丹趣品人生》两本书能迅速抢占市场, 除了图书内容本身的精彩, 就和于丹的讲座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有很大的关系。 (3) 当前, 在网上传递信息、交流、购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这就给图书的宣传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方式。编辑在推广一本新书时, 可考虑在大型中文网站及网上书店发布书评、书讯和征订广告, 还可考虑提炼图书的一些亮点和相关趣闻, 发布在微博、微信上。

3 全媒体生态环境下, 编辑如何在出版活动中体现价值

价值取向, 包括文化价值取向和商业价值取向是图书编辑在编辑实践中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

3.1 编辑应将自己的工作作为最富有个性化的文化创造活动

曾任美国企鹅出版社主编的霍华德说过, “好的编辑, ……必须同时兼顾读者阅读的文稿内容本身, 以及这本书所面对的文化及商业环境;他们也必须一方面照顾到作者精神上、情感上以及经济上的需求, 同时也照顾出版社的利益。可以说, 成功的编辑必须同时得到上帝和财神的眷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出版社往往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将图书品种的增加和市场份额的增加作为考核标准。由此, 编辑在编辑活动中也往往会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商业价值最大化为杠杆, 造成对文化价值的追求更多的是服务于商业价值。当前, 国内众多原本有不同出版范畴的出版社普遍倾向于出版大众通俗读物和快餐读物, 在这种生存环境下, 编辑应不忘自己的职业信仰, 坚定地将编辑活动作为图书出版过程中最富有个性化的文化创造活动, 坚守自己的编辑价值取向。

3.2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编辑需要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新型出版平台的出现, 出书的成本降低、更为便捷, 因此出书的数量也大幅增加。瞬息万变的市场, 对编辑遴选作者和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比以往高得多的要求。要想坚守出版价值取向和品位, 编辑就要具备较高的鉴赏力和职业敏锐力。在全媒体生态环境下, 编辑既要站在一定高度对信息进行净化, 摒弃海量的垃圾信息, 减少其对大众的思维、思想的侵害, 又有责任将净化之后的信息通过各类媒体进行传播, 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3.3 编辑应成为新技术的应用者和出版资源的整合者

在全媒体生态环境下, 编辑应该正确认识、理解数字化转型时代出版的本质和特点, 自觉成为新技术的应用者和出版资源的整合者, 为现代化的读者提供适宜的阅读产品。之前, 出版社的编辑长期处于来稿加工的状态。全媒体生态环境下, 编辑以往的工作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编辑要在整个出版环节中占据主动地位, 成为图书的策划者, 深入参与文稿内容的生产, 修改润色文稿、摄制图片、提取营销卖点、做封面装帧设计, 参与印前、后期制作以及多媒介加工……

除了要生产图书, 编辑还要从全媒体的角度考虑对内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专业的图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 最大的优势在于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内容资源。全媒体生态环境下的图书编辑应该利用好本社原有的内容资源, 用多媒体的视角对这些内容资源进行研究、审视和拓展, 进而策划出集图书、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电影以至动漫游戏产业的具有多种用途的阅读产品。编辑还应了解和研究新媒介对受众阅读习惯的影响, 应该在包括声音、图像、音乐、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出版中, 具备成为“系统制片人”的能力。新的技术手段还给编辑带来了新的挖掘作者的渠道, 比如编辑可以通过关注作者博客、与作者在社交网站上互动等方式开展业务。因此编辑必须努力学习网络知识, 提高网络技能, 成为既懂出版业务, 又能娴熟运用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4 编辑应努力成为杂家和专家

要想做好选题、出好书, 编辑必须努力成为杂家和专家。 (1) 编辑首先要做杂家。要想成为一个杂家, 就要努力学习, 不断积累知识。可以在工作中学, 有心得就记下来;可以多读书, 选择一些与工作相近、相关的书来广泛浏览。 (2) 其次编辑要做专家, 专业知识要强。编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满足工作所需。编辑应抓住机会向作者学习, 或者通过进修来提升自己, 或者是花时间浏览各类专业杂志, 参加各种专业讲座和学术活动。在编辑工作实践中要做好选题、出好书, 必须拥有专业的视角。有了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会有编辑思维的灵光闪现。

3.5 编辑要学会选题策划和经营

选题策划和经营对于出版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编辑应立足于所在出版社的传统和特色, 着眼于抓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深受受众欢迎的选题, 抓具有输出版权潜力的选题。

4 结语

编辑工作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 它与出版全产业链的各环节紧密相连, 并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编辑不仅要热爱书、会选书、会读书、会鉴赏书, 还应善于将读者的要求准确地传递给作者, 帮助作者准确了解读者的需求, 并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和对作品负责。对于读者、作者、出版单位和社会利益来说, 编辑是桥梁和纽带, 编辑正是在协调、集结各方关系的过程中体现其自我价值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 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的角色定位、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编辑必须实现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 必须坚守作为文化工作者在人类文明的积淀和传承中扮演着的别的职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找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契合点, 利用新技术, 整合出版资源, 最终将传统图书编辑的核心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丁云.编辑在编辑活动中的价值取向[J].出版参考, 2006 (7) .

[2]雷萌.倾听编辑好声音激发出版正能量[EB/OL].中国新闻出版网, 2014-01-03.

[3]格罗斯.齐若兰, 译.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出版活动 第5篇

为进一步扩大高校出版社教材图书的宣传、推广和发行,发挥高校图书代办站服务高校出版社和高校教学、科研的作用,增进高校图书代办站与大学出版社及高校的协作共赢,由大学版协代办站工作委员会、高等学校图书代办站服务中心组织发起的“全国高校出版社教材巡展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前两届教材巡展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参展出版社和高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与欢迎。根据各高校图书代办站和大学出版社的意见、建议,大学版协代办站工作委员会决定于2010年4~5月间在全国举办第三届全国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巡展活动。

一、活动宗旨

通过举办高校教材巡展活动,进一步强化高校图书代办站服务高校教学、服务高校出版社的功能;增强代办站之间的团结、协作,活跃代办站的工作;为逐步承担起高校出版社教材在当地总代理的重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全国大学出版社和大专院校树立代办站的整体形象,不断扩大代办站在业内的影响。

二、组织形式

1.主办单位: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代办站工作委员会,高等学校出版社图书代办站服务中心

2.承办单位:全国各高校图书代办站

3.巡展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有两家以上代办站的省市区,原则上组成一个巡展班子共同参与,相互协商,组织好本地区的巡展活动;只有一家代办站的省市区,由该代办站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巡展活动。

出版活动 第6篇

1921年11月19日,李启汉在《劳动周刊》第14号上发表题为《工友们,我们为什么要分帮》的文章,指出:“这种什么宁波帮、湖北帮、湖南帮、广东帮、江北帮、安徽帮及本地帮等等,分成了七零八落,互相排挤,互相争斗,弄成各地工友互不相容,都是工友们自己排斥自己,对于资本家是很有益的,而对工友自己则是万分有害的。”立论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现象,运用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工友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了积极效应。

上海滩惊现几十个形形色色的工会,由一些市侩流氓拼凑而成,他们假借工会名义,在工人中招摇撞骗,在劳资斗争激烈时从中捣鬼,为老板说好话,袒护资产阶级利益。李启汉在《劳动周刊》第15号上撰文挞伐:这种工会的目的是叫工人安分守己,不要反抗总管(即厂长)。可谓鞭辟入里,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1921年12月3日,李启汉在《劳动周刊》第16号上发表题为《请看谁打胜仗》的评论,总结半年来工人罢工斗争的经验。

在短评《喂:不要自杀呵!》(载《劳动周刊》第21号,1922年1月7日)中,李启汉说:“考察上海印刷工友没有运动的缘故,皆因没有团体。广州、长沙印刷工友之所以能胜利,无非团体的力量。现在上海印刷工人中的觉悟分子,极力进行工会组织,这虽是很好的现象,如果全体印刷工友还不一齐起来努力,那真是自己杀自己了!”

出版活动 第7篇

一、主办单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

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www.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http://www.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

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徐老师伊老师

电话:(010)83555283 83555319

出版活动 第8篇

一、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大量优秀的文学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不过,在陈独秀看来,文言文正是阻碍中国社会变革的壁垒,为了打破这种壁垒,陈独秀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试图以白话文撼动占统治地位的文言文,启发普通民众思想,但并未成功。而五四运动的到来,对中国的各个阶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贩夫走卒到文人骚客、名人士大夫都开始认识到中国亟须一场制度变革来进行国家的现代化改造,摆脱继续被列强宰割的命运。陈独秀敏锐的政治嗅觉使他很快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五四运动将是改造民众思想的契机。早期激进革命的失败对陈独秀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把革命的失败归结于普通民众思想的固化和腐朽,而西方经典名著就是他手中启发民智最主要的工具。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西方文学进行翻译,比如严复、林纾,但都是使用典雅、深奥的文言文进行翻译,主要的受众是士大夫阶层和一些文化名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文言文过于晦涩难懂,很难被接受,其影响力和效力都大打折扣。在陈独秀看来,文言文的局限性不仅不能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原著的思想和内容。为了扩大翻译文学受众,避免文言文的局限性,以陈独秀、胡适为主的文人领袖开始对文言文进行猛烈抨击,在社会各阶层大力推广白话文,在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孰优孰劣上与晚清的遗老遗少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和对峙,通过各方面努力,使得白话文摆脱鄙俗的帽子,文言文成为落后、腐朽文化的代表[1]61。

尽管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其早期激进革命的继续,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对于白话文的发展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用白话文翻译的西方文学对普通民众进行思想启发的过程中,也使得白话文在全社会普及开来。作为最有效的翻译文学,白话文逐渐成为主导文学,与文言文进行分庭抗争,为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说,作为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主导文字,白话文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翻译出版活动的需要,也是中国进行社会变革的需要。同时,白话文翻译使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风起云涌,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作为传统书面语言的文言文首当其冲,为白话文的发展扫除了最终的障碍,使其最终成为翻译的正宗语言。

二、加快了翻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五四运动之前,对西方文学的翻译非常不规范,以个人好恶增、删、改的现象非常普遍,对原文的文学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使得读者看到的文章严重偏离原文,对其所具有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破坏殆尽,翻译“不信”的现象非常严重。这对致力于改进国民思想的陈独秀而言,是难以接受和深恶痛绝的。他认为西方文学不在于文学之先进,而在于思想之先进,所以陈独秀在翻译出版活动中大力倡导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并在其创办的《新青年》上对不忠实于原文翻译的文人进行猛烈的抨击[2]138。比如,刊发在《新青年》上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就对林纾翻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总结如下:1翻译对象的选择有待加强,大多数翻译对象文学价值不高,忽视有价值的著作,导致译文的整体质量较低。2错误、删改现象严重,导致译文和原著差异较大,不具有原著的文学性、思想性。3主体倒置,翻译不以原著为主体,把外国文字的意义神韵硬改了来凑就本国文字,导致最终的译文严重偏离原著。通过对林纾翻译的批判,有效地扭转了当时不良的翻译风气。除了在翻译出版活动中以身作则外,陈独秀还以《新青年》为平台对当时的翻译风气施加影响,传播翻译的新规范。比如,《新青年》的《投稿简章》要求,来稿译自东西文字者,请将原文一并寄下,加强对翻译文学质量的监督,只有忠实原文的译文才能发表,在业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并且,《新青年》还刊登过原文对照的翻译作品,比如陈独秀的译诗《赞歌》、《美国国歌亚美利加》。所以说,陈独秀在翻译出版的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宣传翻译的规范化,为翻译出版行业建立标准,让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据可依,进一步规范翻译的原则和要领,为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逐步得到认可,林纾的“取便发挥”、梁启超的“豪杰译”、严复的“达旨”等不信的翻译风格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除了翻译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干扰声音,加快了我国翻译事业的正规化发展[3]。

三、提高了整体的社会文化素养

在晚清,对外国著作的翻译主要是为了“自强”和“求富”,试图以工业的发展拯救危机日益严重的清王朝,此时的翻译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大多和工业、铁路、矿业、军备有关,讲究实用主义,忽视文化的审美功能,翻译彻底沦为工具,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无从谈起[4]。尽管在晚清时期也翻译各种文学作品,但真正的优秀作品很少,大多是低级趣味的科学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整个翻译界呈现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现象,所译的作品不是为了实业,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对人们文化素养的培养无任何裨益,很少从文学、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认识外国文学,整个社会文化甚至朝着世俗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当时翻译的代表人物林纾,他也是在一个很巧合的情况下,对外国文学进行翻译的,但其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的质量上都不敢恭维,翻译的优秀作品很少,不利于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尽管陈独秀也把翻译作为启发民众思想的工具,但作为一个文化大家,其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世界文豪推崇备至,如左拉、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王尔德和梅特林克,甚至在别人的强烈反对下翻译了王尔德的作品,可见陈独秀翻译名家名著不仅是为了启发民众思想,也具有传播多元文化的意味。在陈独秀的主持或直接参与下,当时的中国民众才有可能接触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作品,如王尔德的《弗罗连斯》、泰戈尔的《赞歌》、屠格涅夫的《初恋》、美国诗歌《亚美利加》、龚古尔兄弟的《基尔米里》[5]。从以上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翻译名家名著的思路,这些作品可能和实业关系不大,但对人们文学审美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中国的普通民众有机会享受到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为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新青年》的主编,不同思想倾向的翻译都能在《新青年》发表,从而表明陈独秀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持开放态度。

无论是个人的翻译还是他人的翻译,陈独秀都主张翻译名家名著,明显提升了国外文学作品翻译的档次。陈独秀的翻译只翻译不创作,尽量保证外国文学的原汁原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翻译风格,使人们接触正宗名家名著,传播了外国的优秀文化和思想,触动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陈独秀还善于利用《新青年》这个平台来传播他的翻译理念,那些翻译自名家名著的文章更容易在《新青年》上得到出版,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刊物之一,这无疑遏制了以追求娱乐、实用为目的的阅读,注重人们自我修养的提升,让人们有了对名家名著的认识,提升了国人的阅读水平。相对于晚清翻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让文学重新回到它应有的作用上,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不仅仅是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心态阅读。

出版活动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融合

一、中小企业出版模块发展现状

传统出版指的是在新兴技术介质融入之前, 以纸质材料和印刷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文字资料出版, 其突出特点是以纸张为载体且具备收藏保存功能, 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满足了大部分读者的知识需求。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因此, 转而依赖于更加方便快捷且经济实惠的电子资料查阅。这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中小出版企业, 周转资金不甚充足, 进行产业转型和创新需要担负非常大的风险, 稍有不慎将会带来灭顶之灾, 但仅仅依靠传统出版模式的运行, 其产品成本高且不易携带等特征都阻碍了销售市场的开拓。因此, 很多中小企业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徘徊难定, 这主要是由于两种出版模式之间的矛盾。

(一) 传统出版模式的优缺点

传统出版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且经久不衰, 主要产品形态有图书、期刊、报纸等,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每一出版产品从版权到编辑、排印都经过严格的审定程序, 制作精良, 文字错讹少且其纸质材料便于附记心得体会和长久收藏, 对于具备很大价值的出版商品, 人们一般都趋向于购买纸质产品, 因为材质稳定, 不易毁坏。传统出版企业基本都拥有固定的签约作家和忠实的读者群, 这是数字出版只能“望其项背”的。

而传统出版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种种不足,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内容与介质不能分离。出版产品体积大、不易运输和保存, 而且价格偏高, 这与追求经济实惠和简单便捷的国民消费心理是相背而行的。特别是价格方面, 就目前而言, 一般的单本纸质书籍, 其价格基本在30~40元之间, 读者购买这一产品, 读完基本弃于角落, 书本也就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且现代出书风甚嚣尘上, 很多书籍缺乏足够的价值, 经不起推敲, 所具有的知识价值甚至还不如购买价值, 这就很容易造成消费者心理不平衡, 从而产生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失望。

(二) 数字出版所遇瓶颈

数字出版固然是不可逆转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但在转型的过程中, 依然避免不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版权层面, 将作者的脑力劳动变为可供读者查阅和分享的数字资料, 首先要征得作者同意并购买相关版权。中国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资料提供网站都存在侵权违法行为, 如百度文库侵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后来以韩寒为首的网络作家群体自发形成了作家维权联盟, 发表了联名抗议书, 据估算中国出版行业由于苹果等公司侵权造成的损失超过十亿人民币。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不解决作家版权问题, 数字出版的道路将曲折难通。中小企业出版量不高, 很多从业人士缺乏版权意识是致命的问题。

二是推广层面。推广数字化产品的方式有很多, 最简单的是出售扫描版的PDF文件, 但这也需要公共的销售平台, 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严重的打击。一方面自己的产品可能不受到大的销售平台的承认, 难以达成合作;另一方面, 自己所能投入技术设计的金钱额度有限, 即使能够做到自主开发, 平台的推广也是难上加难, 而若得不到读者的认同, 就等于走进了数字化发展的死胡同。

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双向共赢策略

国家出台了很多改革, 支持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的产业转型和发展, 并指出这是“十二五”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种种问题, 只有认真分析, 着力解决, 才能寻找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 认清问题所在,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其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第一道门槛——盈利问题。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这是毫无疑问的, 关键是在融合发展之后, 企业出版的方向如何设定。既然要融合, 肯定要结合两者优势, 利用传统出版的人才和口碑优势, 推动相关数字产品的开放和推广。

其二是电子资源严重不足, 拥有版权的资源少之又少。一般而言, 企业对其出版刊物的版权只有5年, 超过5年则失去资源的使用权和出版权, 这就给受欢迎书籍的再版再印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困难, 且难以掌控产品的销售策略。

其三是用人机制不完善, 没有形成固定的作家群体, 缺乏与优秀人才的合作, 这就直接造成了优秀资源的匮乏。为改善这一情况, 必须做出战略调整, 与优秀作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 必要时做出一定的让利, 实现合作共赢。

(二) 形成长效产业链

传统出版基本流程是编印发, 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有了数字出版的加入, 应该从源头开始, 注重资料的采集和编辑、管理, 以及后期的推广, 形成“采、集、编、传”的一体化战略措施。也就是说, 从资源开始, 探索用户的关注和需求, 采集相关读物和作品, 再进行内容的编辑和处理, 然后通过合适的平台推出。可以是将传统载体转变为电子文档, 也可以是对原本电子资料的再处理。总之, 通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合作的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条, 从而推动自身企业的发展。这一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同步发展的模式, 投入不多, 工序也不复杂, 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

(三) 坚持“内容为王”, 推出文化精品

“内容为王”仍是互联网环境下出版的核心要素。网络能够提供的数字资源“汗牛充栋”, 也因此读者对文本的内容价值要求甚高, 出版内容只依靠侥幸心理, 经不起时间考验。中小出版企业必须立足长远, 以制作精品为目标, 推出自己的主打部分, 坚持做良心商人, 推良心产品, 这样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以近年来网络上很火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为例, 该网站起初只是一群年轻人由于兴趣做起来的影视小基地, 突出特色就是提供了很多当下其他视频网站没有的优秀资源, 且它对于境外的影视资料都有自己的跟踪与了解, 其特色字幕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媒体与出版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这一案例足以给中小出版行业提供很好的借鉴。

(四) 树立“平台为王”理念, 实现最大收益

平台是出版企业从背后走向台前的不必要因素, 不论是自己开发还是与其他销售平台合作, 都需要有自己的平台管理机制。在企业文化方面却是要坚持“内容为王”, 但是在产品销售和推广层面, 则不得不坚持“平台为王”的牌子, 因为这是与实际收益挂钩的关键一步。如果借助其他平台, 则必须和该平台达成有效协议, 尽量多地形成良好的销售渠道, 并同时注意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若是自己开发平台, 则一定要坚持以读者为上帝的理念, 分析读者的消费心理, 设计合理的平台框架和内容设计, 以及妥善处理广告招商等板块。韩寒的自主开发软件《一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软件推出不久就得到了读者群体的响应, 这固然得益于韩寒的个人名气, 但更多的是《一个》所主打的简洁风格非常符合大多数青少年读者群体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非常值得中小企业推敲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中小出版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很容易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 必须意识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各自优势, 寻找融合的最佳途径,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实现人才、内容、平台的体系化发展, 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杨毅.阅读方式变革与出版业格局嬗变[J].中国出版, 2014 (23) .

[2]贺小霞.传统出版业的挑战与机遇[J].传播与版权, 2014 (5) .

[3]杨毅.数字出版的勃兴与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J].现代出版, 2013 (6) .

[4]陶喜红.我国期刊出版业区域集中的测度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 2013 (8) .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 第10篇

一、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深刻影响

所谓数字出版, 是将人类文明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传播, 即利用计算机技术, 通过二进制的数字化手段对出版内容进行编辑处理, 通过数字化的存储、传播和控制方式实现出版内容的高效流通, 从而达到内容生产数字化、出版工艺数字化、出版媒介数字化, 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式数字化以及流通方式数字化的全方位要求。

由于数字出版主要依赖于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利用流媒体和先进的通讯技术, 其中还要借助于各种形式的数字存储设备以及多样化的显示载体。数字出版强调出版内容、出版方式以及生产模式、传播媒介和流转途径、阅读方式、经营手段都要实现数字化, 因此数字出版较之传统出版表现出成本低、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阅读方便快捷、信息互动性强等优势。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中国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缓慢, 所以数字出版起步较晚, 但随着IT产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 数字出版实现了高速发展。当前, 数字出版产品已经扩展到期刊、报纸、网络文学、网络动漫、手机彩信和游戏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数字出版领域还在不断扩大。

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压力。现在, 许多出版企业开始引进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过程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和提升。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发挥传统出版产业的经验和优势, 结合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开发更具前沿性的数字出版产品, 从而重新处于行业制高点。由此可见, 数字出版不单单是出版物的电子化, 更不是出版物的网上买卖, 而是带来了出版理念的一场大的变革, 这就要求出版从业者以全新的眼光和理念来看待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 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二、数字出版带来传统出版观念的革命

传统出版业务流程一般包括以选题策划、组稿和约稿为开端的稿件初处理阶段。随着三审制度的贯彻, 文稿经过反复审读明确修改意见, 经作者修改后确定可以使用, 从而进入定稿发排环节。之后刊印文章经过责任编辑的三校确认即可签付印。最后印刷品进入印制和发行阶段以及相关费用的结算。这些按时间顺序一步步紧密安排的传统出版业务流程, 在现代化的数字出版过程中将会被极大地紧缩和升级。例如:作为出版流程的始端, 对文稿的审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突破过去传统出版业务中对稿件简单的审读和评荐, 而是更多地集中在对文稿的创新性和原创性方面的认可度。尤其是对包括文稿在内的所有信息的组织和制作将更加便捷和多元化, 组稿的过程也开始更多地转变为集中在对文章从内容和创意角度进行组织, 这有效地提高了出版内容的质量, 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由于稿件的形式实现了数字化, 不再依赖于纸质媒介的传递, 而是可以通过手机、博客等数字化平台进行迅速更新, 所以审读和修改环节就更及时、更趋人性化,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更加准确, 通过各种指标使审读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审读效率大幅提高并可以进行数字量化, 这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同时出版产品的质量也实现了大幅跃升。出版产品的数字化生产流程可以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和印刷周期, 适应读者对出版物要求的日益提高。数字出版物多样的流通形式使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更加深入读者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使阅读随时随地, 使阅读不再枯燥乏味, 使阅读与娱乐融为一体, 让学习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融入生活。

三、数字出版带来传统出版形式的革命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出版形式方面的大相径庭。笔者认为, 数字出版的灵魂在于涵盖手机、多媒体影音和网络游戏在内的灵活多样的形式, 包括影像等大量传播内容在内的海量数字化存储, 以及方便快捷的检索方式和即时点播。这些从侧面显示出数字出版业务涉及内容的复杂化。数字出版内容包含范围已远远超出传统出版方式所涉及的文字和静态图片内容, 还有短信、彩信、彩铃、视频、音频、动画、全息影像、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等多种形式。而且这些内容很多都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 形成具有各自风格的新的出版内容。互联网作为媒体平台在数字出版中的广泛使用, 打破了传统出版业务领域编辑工作受时间和地域约束, 采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有限的弊病, 使得编辑工作灵活机动, 编辑处理及时顺畅, 内容处理上也不仅限于审读, 还包括音像资料的调看、互联网信息的设置、相关软件的测试及多部门和团队的专项测试等。数字出版对快速检索能力的要求也使得海量信息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 信息资源超越了地域、语言和国家的界限, 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 检索信息不再受到纸张和版面的局限, 使得读者阅读更能体验到阅读“冲浪”的效果。但这也给编辑工作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除传统的编辑内容外还要在如何使版式设计更加合理、繁而不乱, 以及如何使搜索方式逻辑性更强, 海量信息一网网络上下大功夫。同时还要求数字出版编辑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 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步伐, 尽可能多地使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 通过新颖的形式吸引广大读者的目光。

四、数字出版将在我国蓬勃发展

由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起步较晚, 以及传统出版物在人们心中所处地位较重的原因, 目前在我国出版领域中传统出版物所占比重还是较大, 数字出版物虽然销售量在逐年增大, 但总体上讲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 销售来源仍然是以纸质出版物为主。数字出版的出现是对传统出版业务观念和出版形式的一场革命, 传统出版行业必须进行自我变革以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因此,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翻新, 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出版业很快将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首先, 国家已将推进数字出版列为重要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战略要求。根据数据显示, 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已占文化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已经突破万亿元, 结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的向新闻出版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 出版业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未来定会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传统出版业发展空间已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 发展动力不足, 这也为数字出版业的腾飞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和机遇。

其次, 发展数字出版业不仅可以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更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需要。当前, 国家已将全面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丰富的、多层次多角度文化生活的需求, 而且可以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这对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们逐步摆脱了手捧书本的阅读方式。出版物随之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的出现是对传统出版业务的一场革命。笔者认为,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观念和形式两方面。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框架, 建构出全新的、更适应网络时代的出版观念, 随之开发出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数字出版形式, 使读者的阅读和学习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数字出版,传统出版,革命,观念,形式

参考文献

[1]高书生.探索数字出版的载体[J].出版参考, 2010 (1) .

[2]罗昕.云计算时代数字出版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1) .

[3]齐福斌.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J].印刷世界, 2012 (1) .

[4]余榕.我国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9 (3) .

[5]沈康年.数字出版趋势与需求[J].印刷杂志, 2011 (4) .

[6]唐旻星.浅析数字出版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7]张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发展的路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8) .

[8]陈洁.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报告[J].求索, 2009 (3) .

[9]郭云.探索数字出版[J].知识经济, 2009 (13) .

从创新扩散理论谈出版活动的内涵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扩散理论;出版;内涵;实践

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分析了媒介在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中的作用,认为传播是引起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力量。“创新扩散模式”涉及创新信息、创新思想被传播和采纳的全过程。罗杰斯把创新扩散的过程定义为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不同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中传播的过程,认为创新扩散模式有四个构成要素:即创新、传播途径、时间和社会系统。这四个要素既包括技术、工具、知识和观念的创新,同时还包括信息传达、说服或接受创新的过程与条件。①罗杰斯认为,传播贯穿于创新扩散的全过程。

一、创新扩散理论与出版活动的关系

出版作为一项具体、实际的传播活动,就是将新的学术观点、文化思想转化为实物,传播、扩散给受众的过程。它囊括了创新扩散的基本要素,即创新的内容、创新的渠道、创新的时间和创新的对象。可以说,以“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考察出版全过程,就能更全面地把握出版活动的内涵,分析并指导出版活动进行新思想的创新扩散。

创新的内容。罗杰斯认为所有新奇的理念、实践或实物都可称为创新。判断事物是否为创新,与该事物是否为最新无关,只要在人们看来是新的,就可视为创新。出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内容的创新,这就要求出版物的内容必须有思想性、创见性、价值性。社会上涌现的各种文化思潮和所追求的知识热点,几乎都与出版有着内在关联。因此,在开展出版活动前,只有对信息进行充分筛选和甄别,提升选题与读者的契合度,才能使出版物具有为市场所接受的创新的内容。

创新的渠道。根据创新扩散理论,传播的创新扩散是一个多级传播模式,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罗杰斯认为,大众传播在提供有关知识方面最有效,有利于将信息迅速传递给潜在接受者,加快信息流动;而人际传播则在劝服方面作用明显,能使个体更好地分享并认同信息。在出版活动中,要使读者迅速知晓并认同某种出版物,就需要建立起完备的传播渠道。从出版物的呈现形式来看,就是要使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让多元出版成为扩大出版物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从出版物的宣传渠道来看,就是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做出版物的宣传推广,以扩大出版物信息的流动。

创新的时间。此处的时间有两个层次。一是出版物内容选择的时间性。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具有时效性,其效用是与时间、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强调“及时”这一时间观念在出版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出版物内容选择的时间性,出版物推向市场的时间性都会影响到出版物被市场接受的程度。二是出版物信息为受众接受的时间性。罗杰斯认为,人们在做出接受创新决策的时间上,明显地有五个阶段:认知阶段——个人开始了解某一创新,并且对其功能有基本认识;说服阶段——个人对某一创新发明形成赞同和不赞同的态度;决策阶段,个人通过参与到其中决定是选择采用还是拒绝这一创新发明;实施阶段,个人将创新发明投入到实际运用中;确认阶段,个人对创新运用结果的评估。②在出版活动中,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这五个阶段,体现了出版物被受众接受,并转化为知识力量的时间性。

创新的对象。创新扩散的过程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展开,即创新为特定的目标群体所接受。因此在出版活动中,要使出版物被接受,就需要选定目标群体,针对这个群体进行出版物的扩散。罗杰斯认为,对于创新的扩散特别有影响力的有两类人物:一类是社会系统中能够影响他人观念和态度的意见领袖,另一类是变革推动者,他们能够说服其他人接受创新。出版物如果能被这两类人群率先接受,那么创新扩散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从创新的内容、创新的渠道,到创新的时间和创新的对象,这四要素构成了出版活动的整个创新链,体现在出版物从选题策划到产品流通的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衔接的完整的出版链。

二、创新扩散理论对于出版活动实践的思考

1. 出版链上端:明确战略定位,形成品牌特色

出版链上端的知识创新,包括观念更新、机制变革、产业拓展等多个层面,需要渐进性、重构性的创新与变革,最核心的问题是“定位”问题,出版社应转变模糊无方向的生存状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市场主体中,明确战略定位。出版社鲜明的战略定位,就是与自身出版结构相适应的发展定位,与目标读者相协调的出版定位,以及与知识创新相一致的远景定位。

知识的更新是无止境的,但是受到目标人群的限定,知识传播的范围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如何加快创新知识的扩散是一项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活动。出版社应该结合自身定位,找准核心人群,让创新知识为特定的目标受众所接受和采纳,从而形成特色。在打造和开拓独具个性的出版品牌时,更应结合时代发展的信息要素,重点反映本社的专业特色,引导读者的旨趣和品位,赋予出版品牌以更多的内涵,并不断得以延伸,使之形成品牌效应,实现出版社自身定位和市场主体的有机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内容的新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人文精神、学术理念。出版应该成为文化发展的记录者和引导者,还应当是社会价值和风尚的缩影,这样才能对社会发展构成影响力。正如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最终观照的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一样,出版作为智力成果的集中体现,关键是其创新的内容要对社会发展产生促进和提升作用。

2. 出版链中游:融合传播载体,发挥聚合效应

传播形式的融合,已从传统书报刊的线性出版向非线性出版发展,即将原本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的体系中,由纸质出版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这是信息创新传播的重要渠道。③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书刊,数字出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数字化后,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形式能同时存储在同一载体上,并即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体验式、多维度、立体化阅读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nlc202309041314

新媒介和其他因素一起,塑造了信息社会。技术始终是推动出版产业发展和革新的重要因素,从传统阅读方式向数字阅读方式的“偏向”,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对传统阅读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当前,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包括数字图书、手机阅读、在线数据库等数字出版物的用户规模、产品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这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平台。出版社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扩大精神食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就需要引入技术条件的支持,融合不同的传播载体,让多元出版成为创新出版渠道的有益实践。

在出版物的宣传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实现多渠道的聚合效应。比如在出版物刚推向市场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出版物的知晓度。这种传播方式是双向性的,更适用于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交换,实现出版信息的流动。随后可根据市场和读者的反应,通过平面媒体做深度宣传,追求出版物信息的全面反映,引导读者接受出版物。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意见领袖”或业内专家对读者具有劝服、引导作用。如果出版物能首先得到“意见领袖”或业内专家的肯定,还可以通过他们的推荐来带动其他人对出版物的认同。可以说,在出版链的中游,融合多种传播载体,重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性,能实现从出版多元化到宣传多样化的渠道创新。

3. 出版链终端:建立信息平台,延伸出版品质

创新扩散从本质上讲,是信息传播流程与创新知识有效融合的过程。创新扩散理论研究的主体是新的思想或实践是如何扩散的,并且越来越强调社会网络的作用,社会网络在创新扩散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出版活动中的社会网络就是一个汇集了市场信息、出版物信息、作者信息、读者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如果图书出版没有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作为支撑,仅凭借自身的力量做强、做大,几乎是不可能的。图书出版只有从生存和整体发展的角度、从适应受众阅读多样化需求的角度、从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角度考虑信息的整合,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价值。因此,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图书市场中,强调出版链终端的信息整合,以信息平台建设来延伸出版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进步正在引领出版产业的发展,出版业要进一步发挥出版功能,就要推动信息服务成为支撑未来科研、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能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用。通过对各类出版信息的采集,可挖掘出读者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市场热点等有价信息,以此来不断调整出版策略,发挥信息的最大价值。

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只有深入到信息资源的深层,在各种信息的交叉点、结合部上找出信息资源中正在孕育的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对信息的把握能力,才能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信息资源需要不断维护,不仅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持续更新和优化,也要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信息价值的贬值,让信息为延伸出版品质作保障。

总之创新扩散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考察了创新事物、创新观念是如何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传播与普及的,并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者引爆流行式效果的内在机制。一旦创新事物或创新观念越过了其扩散过程中的临界点便进入了其扩散历史中的起飞阶段,从而可能通过社会系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变化。④创新扩散是加速信息流动、推动知识更新、引导社会风尚的必要条件之一。任何一种新思想的扩散和使用,都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作用。出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保证了它的发展与走向,另一方面出版对社会具有促进或维持的作用。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出版活动才会产生促进文化发展,引起社会变革的力量。

(郭纯生,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傅玉芳,上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副编审;徐雁华,上海大学出版社编辑)

注释:王京山,曾绚琪. 从创新扩散理论看电子图书发展的影响因素[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6):49.

周宇.传播与社会发展:以创新扩散为视角[J].东南传播,2011(8):98.

沈惠云,邵菊芳.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科技期刊传播信息实践[J].中国出版,2010(11):66~67.

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转型探讨 第12篇

转型并非把传统的东西统统抛掉, 另起炉灶。出版转型, 转的是做强、做大、做好、做快的路径和方式;转的是束缚出版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转的是对出版产业发展规律的传统认识;不转的则是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

1 流程再造

数字出版时代, 整个出版流程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选题策划、组稿、编稿、校对、印刷、推广等, 编辑要全程介入。创建一个“在线协同编辑平台”, 让数字出版贯穿全程。

具体来说,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写好一本书的简介:一句话推荐语+一条围脖/微信+一篇小文。

2) 选好精彩样张, 确定页码, 整理文字图片、制作PDF。

3) 拟好目录, 单独摘录, 准备文本文件。

4) 拟定图书关键词, 除书名外能代表图书特色和主题的词语。

5) 了解作者, 确定亮点, 确定是否有围脖、Blog、个人网站。

6) 提供图书数字化出版建议, 是否同步推出电子书, 是否适合制作app, 是否适合移动阅读。

7) 协助确定图书版权, 是否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否与作者约定分成比例和计算办法, 做好备注。

8) 协助确定图书中的哪些资源可以复用, 并对特色鲜明的碎片化资源予以标注。

10) 协助确认排版厂提交的文件和PDF为最终版本。

11) 在图书修订或改版时记录详细修改信息, 并反馈给内容资源管理部门。

12) 从传统编辑变身为内容与知识的组织者, 提出内容资源重组策划建议。

13) 关注社交网络, 关注用户反馈, 深入发掘, 适时引导。

2 明确定位

美国的数字出版起步早, 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现在比较清楚谁才是自己的客户, 公司能够满足这些客户的哪些需求, 这些需求带来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有了这些前提, 他们就不会再盯着“每一朵可能下雨的云”, 而是转而聚焦有限的几个产品或几种服务, 力求深入挖掘客户需求, 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到长远规划、精益求精。唯有如此, 才能确保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忠诚度, 才能确保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力, 才能创造出有利可图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大众类出版社哈珀科林斯谈的是自己的增强型电子书 (甚至细化到烹饪类图书) 和自出版业务, 专业出版社爱思唯尔谈的是自己的数据库, 教育出版社牛津纽约公司谈的是自己的教学服务平台。

在大信息时代, 出版商的新角色是要在正确的时间, 向用户用最合适的方式提供准确的信息。在专业科技医疗出版的数字化方面, 爱思唯尔实现了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 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用最短的路径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内容。

爱思唯尔提出, 在现阶段这种大信息量快速传播的时代, 研究者 (用户) 不再只关心高质量的内容, 更加关心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再利用。例如, 以前的专业科技医疗出版业就像是农场, 用户关注的是“种植”高质量的内容原料 (书、刊) ;接下来就像是自选超市一样, 出版商生成大量的内容数据库供用户选择;现在则像是餐馆, 不仅要提供“原料”, 让用户“自选”, 出版商还会将用户选择的内容再度加工制作生成新的产品, 多次满足用户需求。

爱思唯尔的GEOFACETS就是这样一个为地理学者开发的内容挖掘数字产品。它可以让用户从大量的地理研究数据库中选取所需的内容, 再次组合相关联的内容后, 生成定制的数字产品用于科研和教学。

另一种内容深层应用的产品是爱思唯尔为医学研究者以及医生提供的CLINICALKEY。这个产品的核心是通过模糊智能搜索, 在最快的时间里为用户提供最精确的信息, 来解决医学研究者或者医生的相关问题。这类产品不仅仅是提供大量内容供用户来选择, 而且还可通过模糊搜索等新技术, 针对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经分析后进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3 营销转变

出版人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我们出一本书都要考虑这个书谁在读?畅销书的灵魂其实就是读者需求, 这个概念配合的就应该是大众的标准。根据读者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阅读时间、接触的媒体等等的情况, 这样就能把目标受众人群的整体形象勾勒得比较清楚, 让编辑知道该怎么做。美国曾经有一本书叫《儿科精神病研究》, 在美国注册儿科精神病医师执照的有2.5万人, 这本书就卖了2.2万本。此书定位精准, 是实至名归的畅销书。

2014年,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集团等少儿出版机构将整个少儿文化向创意产业链条延伸并取得了新成效;湖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包括重庆出版集团专业出版编辑中心——重庆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 从传统美术图书产品提供商向艺术传媒综合服务商转变做出了新的探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从教育内容出版向教育产业链发展……面对新技术浪潮, 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提出了“出版商业化”的概念, 在他看来, 出版形式的商业化一定是图书内容和销售形式的结合。“重庆出版集团将投入2000万元的新技术推广应用诱导扶持基金, 希望集团率先在这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罗小卫说。要充分利用新技术, 可将图书产品内容数据化、碎片化, 用新技术将销售过程变得更具多样化, 做好快速物流平台, 探索网络销售和地面销售的利益分配新模式。不能让实体书店变成网络书店的看样场地, 更应该发挥其数据齐全、查询方式便捷, 不占物理库存的优势, 将网络书店变成地面的大数据库房。

“到天猫开店, 一定能使出版社在增加图书销售额上有更大的发展。”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裁杨斌说。但他更为强调的是, 这种模式是否有助于出版商和读者建立更好的连接?是否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杨斌认为, 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出版发行业, 连接与服务才是更为重要的核心和关键。“网络化是建立好连接的基础, 数据化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因此, ‘互联网’能够推动传统出版行业的转型升级。”杨斌认为, 首先, 要重视平台价值, 依托平台价值建立有效连接和服务。“出版集团 (社) 除重视生产平台外, 还应注重构建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上, 让读者和读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读者和编者之间产生互动。未来的商业价值在于与多少有效客户产生价值的连接。

综上所述, 在出版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编辑转型势在必行的时期, 编辑必须自觉增强创新意识, 使创新思维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把遵守出版的编辑规范、探求出版的未知世界、追求出版真理作为主要动机;要不惧权威, 敢于质疑, 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注重学习和进步、不断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创意新颖的创新型编辑人才。

摘要:21世纪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图书出版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在数字出版时代做好图书编辑工作, 是每位出版人都面临的问题。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编辑流程、项目策划、营销方式等方面, 数字出版编辑将面对较大的转变。

关键词:数字出版,流程再造,明确定位,营销方式

参考文献

[1]顾勇华.新闻传媒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J].传媒, 2011 (2) .

[2]黄孝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45.

[3]周利荣.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6) .

上一篇:修正规则下一篇:职校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