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2024-06-03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精选12篇)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第1篇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读写分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存在阅读和写作并无联系的教学误区, 这导致其阅读教学中没有将写作课程融入其中, 造成读写分离。此外, 受传统阅读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认识的偏差,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 依然会有教师将课文朗读放在教学中的首要位置, 与学生之间仅仅存在口头交流,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动手写作的机会。

2.重读轻写。“重读轻写”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另一误区。由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中布置的写作任务以及习作内容较少, 并且阅读与写作训练常常是分开的, 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中缺乏具体且有效的指导。另外, 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学生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片面的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丰富的阅读积累上就能得到提升,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习作训练也未投入较多的关注和精力。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1. 加强学生读写结合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的开展读写结合训练是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最直接方法。在加强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中, 要选取合适的训练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 并在结合读写教学计划规律性的基础上及时的对读写训练内容作相应的调整。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存在空白点,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 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就能达到明显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 课文中有“失声痛哭”这样一个词。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人们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请同学们描绘一个情景, 在这个情景中运用这个词”。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 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失声痛哭”这个词语的意思, 又让学生进行了成语写作的练习。

2.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使用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 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 还可以帮助其积累材料, 提高认识。例如在教学《顶碗少年》一文后,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 在写作中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谈谈自己在克服困难、面对挫折时的体会, 这样学生对顶碗少年面对挫折与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将会有更深的感触, 也增加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此外, 教师在采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少到多, 逐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使学生完成阅读积累。

3. 把握文本写作训练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掌握其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所在, 结合教材特点, 把握文本的写作训练点, 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这有这样,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课文教学时, 要善于捕捉文中的写作训练点, 在解读文章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例如, 在教学《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一课时, 教师可作以下教学安排:

①组织学生讨论库伯在整件事情中犯了什么错?

②在这个过程中, 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机会的?说说从这件事情中, 你看出丹尼斯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警察和家长。

安排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写作,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明白丹尼斯的爸爸的做法巧妙, 既给了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 又不会伤害一个孩子的童心。这样既抓住了小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关注点, 又在充分结合文本写作训练点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第2篇

阅读是我们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语言的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要做到读写结合,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让读写结合相辅相成,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仅在学生嘴上活起来,更多的是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最终使学生能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正文: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语言的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阅读要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与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基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在教师指导下科学、有效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

2、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材料,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课文中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绘事、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素材。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写作一定要从阅读中吸收丰富多彩的营养,却是至理。

3、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陆机说过:“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愤。”实践证明,观察万物和研读经典都可以引起文思,最通俗的例文是写心得笔记。

4、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写作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做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是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通过模仿,实现读写结合。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机会。因此,我们依托文本,又超越文本,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学到“原野热闹非凡„„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时,启发学生读中思考:你从哪儿看出原野热闹非凡?学生感悟到从“大豆和高粱”和“榛树叶子”可以看出原野热闹非凡。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一自然段作者先用“原野热闹非凡”这句话概括地写出原野的特点,再具体地写怎么“热闹”。这种方式叫先概括后具体。再指导学生仿照此段的写法围绕“秋天的田野热闹非凡”写一段话,使学生活学活用,融会变通,掌握这种构段方式。

《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将色彩和景物融为一体。在引导学生认识、领悟色彩美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如“黑

红黑红”一词,学生在结合画面认识这种颜色后,我问学生: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黑红黑红”的颜色?学生说:“熟透的葡萄、杨梅黑红黑红的”、“妈妈的衣服是黑红黑红的”„„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运用《北大荒的原野》中描写北大荒的优美词句来描绘《秋天的田野》或秋天其他的景色。

2、情动笔动,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中风格迥异的美文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带给学生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人生的真谛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潜入学生的心扉。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碰撞过程。只有充分调动主体体验和情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启迪。《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叶欣面对高风险临危不惧、拒绝接听家人电话、抢救病人生命、爱护同事健康,却疏忽里自己的身体,最终感染了非典病毒,永远离开了我们;《第一次抱母亲》令我们感动于母亲背负的“重担”与母亲体重的强烈对比中“伟大的母爱”。这一篇篇课文,引领着学生去辨证地看待生命。通过设计与人物对话、写读后感等形式,使学生“情于衷而形于言”,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涓涓细流不断地倾泻于笔端。

学习了《游子吟》、《木兰从军》、《沉香救母》等课文,学生对孝亲有了一定的认识,正好练习中又有“乌鸦反哺”、“老牛舐犊”的图画。我要求孩子任选其中之一,写几句话给小乌鸦或小牛犊。学生深情地写道:“小乌鸦呀,你真是一种有孝心的鸟,长大后能捉虫子先喂妈妈,然后才管自己,我要像你一样地孝敬父母。”“小牛犊啊,你看老牛多么喜爱你呀,你长大了可不能忘了哺育你的老牛啊!”这些练习,既与课文密切相关,又需要孩子用自己的体验来写,既发展了语言,又渗透了感情教育,真正体现

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3、善读补白,实现读写结合补白原是国画布局中的艺术之笔。因为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明显不同之处,便在于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成为中国画的神来之笔。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的,更给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有的作品,作者在创作中留有“空白”,使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跳跃,语言叙述中有所省略,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留下空间。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进行“补白”式的写作训练,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简洁的言语显现出丰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学生通过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瀑布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的样子。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奄奄一息的大瀑布,大家一有许多的话想说。菲格雷特总统也有许多想说的话,他在葬礼上饱含深情地作了演讲。可演讲的内容文中写得很简略,请你还原出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辞。此时,学生对瀑布已经是“深情款款”,对昔日大瀑布心驰神往,看今日大瀑布痛心不已,情动而辞发,写演说辞自然水到渠成。充分利用文中“空白”,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文本内涵得到了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了深化。学习《游园不值》时,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让学生大胆“补白”,描绘出园中一片生机昂然的景象。

4、引导想象,实现读写结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引起情感共鸣,精心选择着笔处,巧妙设计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表达出来,有效地实现有效迁移。在古诗教学中,适时地诱导学生完成一篇主旨与诗文相同,或内容与诗文相同,但体裁、人称等截然不同的习作,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对诗文进行诠释。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围绕“喜欲狂”这个情感主线,抓住诗句富有特征的词语,如“涕泪”、“漫卷”、“放歌”、“纵酒”等词语,让学生想象这一情景,写一段话,或把自己当作是杜甫,写自己的心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品尝到创作的快乐。教学《狐假虎威》,问:老虎再次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孩子们的想法就有多种多样。有的说老虎抓住狐狸,就声讨,教训它不该骗人,所以吃了它。也有的认为狐狸那样聪明,当然有办法再脱身。在这样的讲述和续编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了。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第3篇

一、读写结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需要,符合他们的期盼和视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是影响他们的个体阅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体悟态度,不能生硬直接地灌输“教参”结论,而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期待,引导学生去体味作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我抓住第5和7自然段进行教学,第5段是从白杨树的形象、气魄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白杨树有一种不平凡的气质,初步体会到作者已将白杨树人格化了。文章的第7自然段通过对白杨树抒情性的描述,把白杨树进一步的拟人化,使学生明确的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只写“树”了。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只是考虑如何让学生读课文,而应该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使阅读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感受的层面上,而且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阅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授《阿里山纪行》的时候,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营造气氛,然后朗读全文,把学生引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们感受阿里山的美景,并产生无尽的遐想,鼓励学生将自己产生的遐想写下来, 然后再读课文,感受一下自己的遐想与作者的情感是否一致,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写结合可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公布与这篇课文有关的作文命题,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水平去审题、选材,在教师不加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说一说如果让自己去写应该怎样写。在完成这些后,再转入课文学习。在明确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之后,再启发学生将自己的写法与课文的写法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来修改或重新构思自己的习作。

比如,教学《背影》之前,出一道《最爱我的某某》的作文命题,完成初稿后,转入课文的学习,在明确了课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特征的细致刻画和记叙中,结合抒情来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以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初稿来比较,找一找其中有没有形象特征的细致刻画,如果有,看是否写得动情感人;如果没有,又应该如何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捕捉和补充这种“形象特征”。这样,学生从讲读课文的学习中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方向明确,又加深了对课文写法的认识,学生写起作文来有章可循,有“路”可套,以后遇到与之相类的文章就不会空话、大话连篇,也就不会讨厌作文,害怕作文,甚至还会爱上作文,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在讲读课中,遇到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层次结构,研究它的写作特点,然后当堂模仿。如写景抓特点,写人物抓细节,写事抓线索,写说明文抓准确性等。长期灵活模仿的训练,学生就能真正掌握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写作文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如教学《我的老师》一文时,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蔡老师的,又是如何来组织这些材料的,此后,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很多学生写起来都得心应手。

三、读写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一般说来,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对语言材料的储存和理解;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是运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要提高语文能力,读写两者不可偏废。要重视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除了理解、感悟文意,领会体验文情以外,更要十分注重领悟文中的写作精华,学习其中的好的表现手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实际上,读写之间既不是简单的由读决定写的被动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由写促进读的主动过程,而是一个读写结合兼容共生的动态过程。

从总体上看,读写训练是从表达的需要走向表达的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读写训练应是环环相扣,呈现往复上升的动态特点。用笔写是一个将自己的表达意向、表达意图生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就是由内部言语生成外部言语的过程。在用笔写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开动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重温自己对文本的审美感受,消除内部言语表现与外部言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使书面语言表达与内心表达的意向相吻合,这其实是进一步的阅读审美活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构成语文素养的要素很多,但语文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这离不开读和写(当然还有听和说)。读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得到体验感悟。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模仿和迁移,学会写作。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掌握文章选材。作者在写文章时,曾四次写到背影,虽然场合不同,但次次都表达出父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其次,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立意和布局。这篇文章立意新、布局好,不同于一般的回忆性文章,其间还写了父亲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这正是作者怀念父亲的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对父亲的爱更是跃然纸上,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紧接着,我布置一个话题作文,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并进行辅导与提示,让学生模仿课文展开笔墨。大部分学生能以课文为范文,选择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线索:有的学生抓住父亲粗糙的手、脚;有的抓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或是失去年华的脸。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把握住阅读与写作教学两大板块,阅读与写作要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让学生学会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黄码中学(223007)

阅读教学下的读写结合 第4篇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而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所以,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练笔,是一条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促成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所以,要有效组织读写结合训练。

一、模仿训练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具有示范作用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片断仿写。既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知识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了朱自清的《匆匆》以后,为了让孩子们由作者联想到自己,我让他们精读第三自然段,重点品读挪、移、跨、飞、闪。问学生们:“你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仿写:“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进而产生同作者对时光无情流逝深深惋惜之情的共鸣。

《落花生》借物喻人,从花生的特点形象地讲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生通过读、思、议等活动入境悟道。结合阅读,我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柳树,留心特点。此刻,范文的启示与学生胸中的积蓄一拍即合,产生强烈的表达欲。学生借垂柳的特点喻人,写了美而不骄的谦逊;折而不屈的坚韧;水浸浪击处不择条件的成材;老树锯后冒新芽前赴后继的献身。文笔虽然稚嫩,却表达了学生们纯真的心,收到了既教文又育人,既练文又练思想的良好教育效果。

我认为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二、引申训练

《杨震暮夜却金》这篇课文刻画了一位拒收重金,品德高尚的人物形象,故事虽小,教育意义却不小。课后,我引导同学们总结说:

金钱可以买到(),但不一定能买到()。

金钱可以买到(),但不一定能买到()。

金钱可以买到(),但不一定能买到()。

结果同学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如:

金钱可以买到官位,但不一定能买到人心;

金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不一定能买到智慧;

金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不一定能买到时间;

金钱可以买到化妆品,但不一定能买到青春……

这种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句子小练笔,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对文章的引申,又是对学生们情感的提升。

三、补写训练

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在学了《尊敬普通人》一文后,我发现倒数第二段只用了一个省略号。于是,我就让学生当堂拿出小练笔,让学生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令人尊敬的普通人,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把他们呈现出来。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想象: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邱少云是怎样忍受着巨大痛苦做到纹丝不动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文中省略了受伤至伤好的情节,可以让学生小练笔“大嫂倒在血泊中,后来怎样”通过联想补充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补写训练,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变通训练

以课文为依据,组织学生进行扩写、缩写、改写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等。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学了送别的两首古诗以后,我让同学们把《别董大》或《赠汪伦》中的一首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一位同学是这样改写《赠汪伦》这首诗的:

秋天的太阳冉冉升上了明朗的天空,把湖水映得通红。湖边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李白独自站在船头,望着无边的湖水,不禁想起那一幕幕欢乐的往事。多少次与汪伦在月下饮酒作诗;多少次与汪伦在庭院赏花舞剑;多少次与汪伦在桃花潭边谈天说地……想到欢乐不再,李白心里一阵惆怅。船夫解开缆绳,正准备起航。突然,从远处传来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声……

这种训练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的能力。

五、续写训练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如《小摄影师》写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忘了带胶卷没照成的事。学完这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六、评议训练

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情况和文中的小女孩进行比较。有同学在题为《不一样的童年》的文中写道:“文中小女孩的儿童年是多么不幸!她本该和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火炉旁吃着香喷喷的烤鸭、在圣诞树下摘取漂亮的礼物……可是她却在大年夜里光着头赤着脚走在冰天雪地似的大街上卖火柴……而我们呢?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大年夜里,家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上,一边吃着美味佳肴,喝着香甜的美酒、爽口的可乐,一边欣赏着电视联欢晚会的节目。午夜后,还会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去放鞭炮……啊!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万分。我们生活在这样幸福的大家庭里,就应该珍惜它,爱护它,才对!”还有同学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家境的贫穷与社会的歧视,她只能在街头卖火柴。虽然这只是一则童话故事,但在我们的身边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可怜的孩子。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与帮助,需要我们的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我呼吁:请大家共同关心这些孩子吧!”可见,小小的一个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心中引起了多多么强烈的震撼。

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第5篇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

昌邑区汇文小学

新课程下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

昌邑区汇文小学

张颖莉

依据我区“校本教研、分片汇课、全区研讨”的教研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在前期我区“分片汇课”听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总结,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专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总结近两年来专题研究的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青年教师搭设锻炼成长的舞台。我校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教研专题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最后总结几点供大家借鉴: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源泉

我们阅读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课本、各种各样的杂志、报纸、书籍,都可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可光读还不行。我们要把其中的精彩积累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刘永辉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视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积累。学习课文时,每次都会让学生所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到积累本上。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写话中她鼓励学生多运用积累的词。一次在描写“妈妈的眼睛”片段中,学生就用上了很多描写眼睛的词汇。“妈妈的眼睛像两颗黑宝石”;“妈妈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妈妈的眼睛炯炯有神”;“妈妈的眼睛透亮灵活”,学生为什么能在描写眼睛时会准确地用上这些丰富的词语呢?因为教师在阅读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并让他们积累了下来。所以,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充满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

二、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写的契机,调动写的情趣

学习语文要“以本为本”,但是课文中有许多空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填补、延伸、扩展。这样,学生有课文这个支架,写起来就轻松多了,感到写话并非难事,从而信心十足。

填补:主要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课文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

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张磊老师在教学《泉水》一课时,设计了泉水还经过了哪些地方,见到了谁在干什么,他说了什么?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鼓励他们说:要是你能写下来那就更好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的写起,很快一篇篇作品就出来了。如有学生写:泉水流到山腰的菜园里,白菜咕噜咕噜地喝着泉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干净,喝饱了,你们能长得又白又胖。”

延伸:如王银玲老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后,让学生动笔讲述一个故事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这之前,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小雷利那如泣如诉的“呼声”外,还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一组战争摧毁家园,带来饥寒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这样的情境下动笔,王旭文同学写到:“我们向全世界宣告未来的和平;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再也不要无家可归,我们渴望和平。”

赵金秀同学写到:“学了这一课,小雷利母子悲痛的哀怨似乎一声声在我耳边回响。我们心中都激起了对战争的憎恨;是战争,让父母失去孩子,让幼儿失去双亲;是战争,夺走人类幸福的家完、平静的生活、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多少无辜善良的百姓成为枪口下的冤魂、有多少不屈的勇士牺牲了生命!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让全世界人民一致行动起来吧!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每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实感,都充满着激情。

扩展: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付冬梅老师在学生朗读感悟后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文中的人物说,请把你想对他或它说的话写下来交流吧。学生兴致勃勃地写着,我在巡视中发现有对丑小鸭说的,有对哥哥姐姐说的,有对猎人说的,也有

对小鸟、农夫、小姑娘说的。交流中发现,作品语句通顺,感情真挚,体验独特。可见在做好阅读辅垫的基础上把握写的契机十分重要,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写的情趣,挖掘了儿童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从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思路的清晰性。

学生思路的清晰性,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文,表达所写的思想内容,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孟祥辉老师常常从审题入手,围绕课题把人们想问题时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一见题目就知道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例如:叙事类的课文《飞夺泸定桥》这是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学生一见此题目即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夺?怎么夺的?结果怎样?解决了三个问题课文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本册课文《中彩那天》以时间命题,学生提出问题,因为什么中奖?中了什么?家人有什么表现?问题解决了,思路也理清了。这样既教学生写作知识,又可以指导今后写作时可以仿写。写景类的课文本册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以地点命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条理清楚。另外还可以关注另外一条行文的线索,既溪水。《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写景构段方式:总分总。然后围绕课题分水和山两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因此,在单元作文时就可以仿照这样的写作方法来完成习作。壮物类课文如《爬山虎的脚》围绕课题质疑爬山虎是植物,为什么叫脚呢?它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的?这样就理清了写作思路。《蟋蟀的住宅》是写动物的课文。看到课题就能略知一二写作思路,住宅什么样?它是怎么建造的?有什么优点呢?然后学习深入理解课文,解决了阅读的重点又明确了写作思路。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最一般的思维方法,作文的时候,不仅能正确地审题,而且能清晰地,有条理地来组织文章的层次,使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从阅读范文中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校房红燕老师在这点上有着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她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让学生认识修辞方法,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修辞方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修辞方法的训练,使之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中就多处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现洪水的来势很大。以此来烘托人物的高大形象。为了让学生领悟本文的这一写作方法,认识和了解修辞方法的特点及好处,老师是这样做的:她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来描写洪水的来势凶猛,你能把他们找出来么?”学生先找到了这样一个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然后教师出示了两句话让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那句话写的好,好在哪?

(课件1)

1、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涌出来,势不可挡。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第二句话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洪水比喻成一群受伤的野马,这样就把洪水的来势凶猛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这时,教师趁势总结:“是啊,山洪我们很少能亲眼看到,但是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就使我们读者的眼前仿佛看到山洪暴发时的可怕情景。可见这一修辞方法运用的是多少恰当啊!”

接着,学生从文中又找到了这样几句话:(课件2)

1、近一米高的洪水开始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水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问到:“你觉得这几句话写的怎么样?”这样引导学生感受到,是因为作者把洪水当作人来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就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时老师总结:“作者在文中恰当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就把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更加鲜明,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这些都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你也能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么?”然后,她让学生课下到学校操场上观察,用一段话写一写校园内自己喜欢的植物。接着她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已经在汇文小学活了五个年头,对校园里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亲切,那么,你能也像作者一样,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写一写校园里的植物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本次小练笔中,大多数学生就注重了运用修辞方法来描写松树,使松树的特点更鲜明了,使语言更生动了,使描写更具体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王银玲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挖掘了《荔枝》一课母亲剥荔枝时那动人的细节。《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断。《穷人》一刻桑娜内心活动刻画,在充分感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具生动性、真实性、可读性、感染力,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的好处。结合这个训练点,她多次挖掘《荔枝》一课,文中没有写母亲轰轰烈烈的大事,却能使读者永远难忘母爱之伟大。让学生明确,要写的细节其实是最能突出人物精神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情节——即“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学完这课同时,她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练写在我生病时,父母对我呵护的情景。使学生从这次细节描写小练笔中感悟了父母之爱,亲人之爱。看过学生的文章令我们感动不已,感动世间母爱的无价,感动学生能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并能学以致用,能在表达中擅思乐想,把所见所想融

于笔尖。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点 第6篇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描写不够细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以《坐在最后一排》中的心理描写为例,为学生介绍了一些切实、具体、操作性强的描写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坐在最后一排》写的是学生在新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变得自信、努力、上进的故事。文中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是一个极佳的读写结合的范本。

一、通过词语和行为表现心理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只因为班上有好学生才有资格坐前排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到后来,虽然我个子很矮且是全班视力最差的一个,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

在这一语段中,“自卑”一词直接点明“我”的心理状态,而“但我索性赌气似地主动要求老师把我固定到最后一排去”一句则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出了“我”自暴自弃的心理。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的心理的两种方法:第一,通过词语直接表现;第二,通过行为间接表现。

二、通过呈现心理活动表现心理

“后来,班主任调走了,年轻漂亮的白老师接任。她说她对每个同学的情况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近视吗?她知道我是赌气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上面语段中除了采用词语直接表明“我”对新来老师的“不屑”,还将“我”当时的所思所想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人物的心理更加感同身受。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三种方法: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具体呈现。

三、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心理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脚步呢?”

以往的“我”是自卑的,觉得自己丑、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是绝不可能站起来反驳老师的话语的。作者除了用“大胆”一词直接概括出“我”的心理,还用一句语言描写“有时候春天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我”的大胆。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四种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其心理。

四、通过层层递进的词语表现心理

“她没有说话,轻轻拍拍我的头,走上讲台用我的练习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使我第一次感到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

此句中,作者在表现“我”第一次受到白老师关注时的心理,运用了“快乐、幸福、晕眩和陶醉”四个词语,但并不显得重复啰嗦。这四个词语层层递进地传达出我内心的快乐与喜悦。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五种方法:用几个概括性词语层层深入描摹人物的同一种心理。

五、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心理

“‘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不错。特别是乔小叶,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好成绩。我不但要给她应获的获品,还要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坐在第一排中间座位上!希望同学们向乔小叶学习,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此句中对“我”的神态描写“热泪汹涌而出”能表现出“我”当时激动的心理。从中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六种方法: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出其心理。

六、通过不同词语表现复杂心理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

作者在表现“我”的心理时,用了几个概括性词语,但与方法五。这几个词是不同方面的,表达的也是不同的心理,通过这些词可以表现出我当时心理的复杂。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七种方法:用几个概括性词语从不同方面描摹人物的复杂心理。

七、以他者神态动作语言折射心理

在第六点所引用的例句中,作者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出白老师关心“我”的情状。无论是“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驻足”,还是“弯下腰低低的说话”,都折射出“我”的喜悦与激动之情。其实,这种用法在古诗文中也有体现。例如,《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这两句中鱼“乐”、鸟“悦”其实都折射出观察者的情感。既然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那通过观察者眼中他人的神态、动作、语言也可以表现出观察者的心理。从中我们可归纳出表现人物心理的第八种方法:通过对他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以上八种方法可以归纳为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两大类。方法一、三、五、七都直接表现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方法二、四、六、八都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通过《坐在最后一排》这样一篇短文,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八种将人物描写细腻的方法。通过以上例句,我们也可以看出,八种方法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两三种配合使用的,这样能增强表现力,让读者感同身受。

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如上的分析与归纳,引导学生明确这八种心理描摹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去,这样学生就再也不会觉得将人物描写得细腻是一件难事了。运用以上做法,使学生既掌握分析人物心理的方法,也掌握了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头戏”,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是一对密不可分的逆过程。然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结合得并不够密切。其实,教材中的课文或者是经典的阅读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要从中挖掘有益的材料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阅读中归纳写法,进一步指导写作,给学生以有力的抓手,是以读促写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第7篇

写作与阅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紧密,写作可以促进阅读,当我们写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就要从阅读中解决这一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开始,只有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时,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有侧重地进行写作教学。阅读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加强阅读,才能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才能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文章的写作特点。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呢?

一、阅读课文根据写法仿写

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时很难下笔,不知道如何写,那么仿写就是一种好方法。语文的阅读教学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但在阅读中掌握知识,还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让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基础。写作其实是一种表达,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用文字代替语言表达出来。在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进行仿写。例如,在《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时,先理解课文内容,本文写了“典礼”“会场”“阅兵式”“游行”的场面,再了解作者在描写时运用的手法,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描写一个类似的场面。例如,一次运动会、一次演出等。通过模仿,学生很快完成写作,并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课文写读后感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与提高阅读有效性,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先是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再从深处挖掘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课文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最后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写一写对课文的感想,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三、对课文进行改写

很多课文内容丰富,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也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的想法,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提出假设,如果课文中的故事发展不是这样的,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通过改写,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思路得到拓展,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课文的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写作的一种资源,通过阅读,把课文里的语言、知识等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在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有话可写,有感可发,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改写不仅在内容上,也可以在形式上。例如,把诗歌写成记叙文等,这些都是锻炼写作的好方法。

四、根据课文留白进行续写

很多课文在结尾让作者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不但还想读下去,还要对后面发生的事情进行想象。这对学生写作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对课文进行续写,让学生做一个导演,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安排故事情节。例如,在《穷人》一课的教学时,课文的结尾是西蒙死了,那么,接下来,留下的两个孩子是如何成长的,有什么样的结局。在《凡卡》一课的教学时,通过阅读与图片进行结合,了解凡卡悲惨的命运。文中有一个片段说的是主人公怕信被退回鞋店,正好落在老板的手中,那么,接下来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小凡卡的爷爷知道了小凡卡被老板虐待致死,来讨一个说法,会有什么的后果。如果是另一个结果, 小凡卡成功地逃出了鞋店,他接下来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能找出很多的“假如”,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把情感投入到写作中去。

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 第8篇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收积累

阅读文本中拥有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有些还有耐人深思的哲理。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 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当前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比较缺乏, 在写作时常常会找不到可写的,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中的字词句篇等语言, 并认真体会其中包含的写作方法和感情, 学习文本的长处。例如, 针对写人叙事的文章,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事件的发展脉络;针对写景抒情的文章,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手法和表达的思想等。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口头训练

阅读与表达是息息相关的, 阅读促进了表达, 表达也强化了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让课堂练说口头语言,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 在阅读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文章大意, 说出对一些优秀语言词句的感悟, 对文章感情的体会, 学习文章的感想, 各种形式的文章复述等。通过这些读与说的有效结合, 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品读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 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想敢说想说的心理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迁移写作

阅读文本之后, 学生对于文中的遣词造句和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写作, 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学习作文正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于选定题目、构思框架、列出提纲、选材组织材料、遣词造句等还是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着, 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要立足于学生的写作角度进行指导, 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积累将阅读中获得的感受运用文字表达出来, 实现主观理解向语言文字的转变,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写作结合起来, 将自己的感性经验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在写作练习中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 小学语文阅读之后的迁移写作既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 也可以是学生合作完成的, 既可以是先读后写, 也可以是边读边写, 既可以是长篇写作也可以是片段场面写作, 既可以是华丽文学写作, 也可以是平实真情写作等。

四、要把握读写结合中的“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累、练习和写作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读写结合的“点”, 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 激发学生的情感记忆, 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和教材的特点, 要尽量将学生的兴趣关注点、文本的意境内涵点、写作练习的突破点有效结合在一起, 实现读写的有机优化。与此同时, 在读写结合“点”把握的时候,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写作训练模式。例如, 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较强好奇心、善于观察新事物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加强对动物、景物、人物的描写, 加强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 以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此外, 教师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 不应该给学生太多限制, 要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 多设置开放性的作文题目, 多给学生提供宽阔的写作思路, 促进学生从生活实际和阅读启发中找到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浅析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 第9篇

一、寓情于景, 演绎“读写结合”的有力序曲

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能自如地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变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应该创设情境, 寓情于境。所谓“寓情于境”就是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以情趣激发为核心, 让学生“身在此山中”全身心地去领悟文本的内涵, 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创设练笔情境时,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了解他们的生活、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知识起点以及阅读文本的要求, 才能创设出全体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想了解的, 乐于观察的, 有利于练笔的情境内容, 为练笔打下基础。

首先, 在读写结合训练中, 我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怎样把书读进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种种阅读方法都不宜作为知识向他们讲授。那样做, 他们不容易理解接受, 即使勉强地死记硬背一些方法, 到阅读实践中也不会用, 无益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 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 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 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

其次, 注重积累, 强化练习。学生阅读的同时, 要注重词语、句子、段、篇的积累。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在积累过程中, 要让学生在感知中积累, 在理解中积累, 让学生能够熟读文章, 随时摘录, 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写读书心得, 它既是阅读的深化, 又是有益的写作练笔。只有把深邃的思想, 精警的智慧, 化为自己头脑中掌握的东西, 学生才能随心所欲的运用。所以坚持写读书笔记, 摘录名言警句等方法, 都能让学生增强写作能力。

再次, 要做到读之有物, 细水长流。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仅凭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不够的。因此, 做好课堂内外阅读, 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应抓住现有教材的特征, 让学生先阅读, 并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阅读名著, 阅读范文, 在阅读中领悟怎么去写;为了让学生拓宽阅读面, 扩大阅读量, 我会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读现有的教材, 在课外, 我会让他们多读名著, 给他们开好书目, 让他们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 这样就解决了书源问题。

二、水乳交融, 弹奏“读写结合”的华丽乐章

中心突破法。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 这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 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 作为主线, 整体把握,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文有感法。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下写体会, 有水到渠成之妙。如学习《小抄写员》这篇课文时, 我曾设计了“我想对徐利奥说”的练笔……这样的随文练笔, 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自主与文本直接对话, 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 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练笔, 无疑又是塑造精神, 培育情感, 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 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 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 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添枝加叶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 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添枝加叶”, 或给句子加上修饰, 或给人物加上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如《成吉思汗和鹰》一课, 让学生把成吉思汗知道自己错杀爱鹰后, 悔恨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拓展想象式练笔。谱写诠释与延伸之新篇情节扩展法。所谓“情节扩展法”, 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中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内容扩写具体。

结尾续写法。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尽, 意未穷, 此时, 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 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

填补空白法。课文中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或简练, 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学这样的课文, 应找准“空白”, 让学生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 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

拓展文本法。任何一门艺术, 都要昭示一种生命的流动, 一种动态的旋律, 它才是真正的美的艺术。教学便是一门艺术, 只有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融读、写、听、说、演于一体, 在师生自主、积极、融洽的多向互动中, 才能教出智慧、习得智慧。

体裁改变法。同一题材, 换一种表达手法, 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达, 与原作比比谁棒,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谱写“读写结合”的绚丽尾声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第10篇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读与写相结合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关注积累,厚积薄发

要学好语文,积累至关重要。学语文就像盖大厦,积累是基础。学生的积累越丰厚,越广博,大厦就越稳健。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泉,才能厚积薄发。语文学习犹如蜜蜂采蜜,写作好似蜜蜂酿蜜,不采撷大量花蜜,如何酿制出香醇、甘甜的蜂蜜?

语言的积累在于多读多背多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鸟的天堂》……这些写景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语感,读出情感,再将精彩的段落背诵下来。为了夯实学生的积累,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采取摘录的方式,将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抄录下来,集中在一个本子上,本子可取名“采蜜本”“营养库”“雨露集”……让学生在课余常诵读这些词、句、段,熟悉语言,在表达时更好地运用它们,将积累逐步内化,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仿写起步,迁移运用

仿写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最普遍、最简单易行的一种方式,它着眼的往往是课文的表达方式,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方式的最好的方法。仿写因有课文示范,兼有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做基础,相对要简单一些,很容易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如,教学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大海是什么颜色》一文时,在学生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仿照第一、二、三节小诗,以《春天是什么颜色》为题,试着写一写。学生这样写道:

春天是什么颜色?

春天是绿色的。

啊!不。

我们来到花园里,

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为什么那儿的春天是五颜六色的?

桃花粉红,梨花雪白,

迎春花金灿灿闪着金光。

三、文中“补白”,放飞思维

“补白”是一种艺术,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有效放飞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课文“补白”可以着眼于文中的省略处、概括处、言尽意不尽之处……同时,教师应在课中创设“补白”情境,有意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阅读具有个性化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会唱歌的木叶》一文,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补白”训练:

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愉快地唱起歌儿,小鱼在水里,快乐地_____,在 _____,_____,热热闹闹地欢迎来闯山的客人。

四、续写训练,发挥想象

续写不是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撰,它必须依托文本,立足学生实际,在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续写是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大胆合理的续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深化了“读”,又锻炼了“写”。

如,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文,文章以小鸟的话“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为结尾,戛然而止,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抓好这个续写的诱发点,设置问题:“后来呢?青蛙跳出来了吗?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怎么说?”以此为引导,让学生把故事结尾写下来,跟课文一起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引导批注,读思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是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可以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深入阅读,用心思考。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在文章精彩处写下自己的发现,在不明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联想,在理解文章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如此,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当然,低年级、中年级也可尝试批注训练,低年级可侧重于写写读文后懂得了什么,中年级可侧重概括文章大意、写写段意等。

六、尝试改写,彰显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当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不能远离文本的内涵。对于改写的训练,笔者建议从古诗词、文言文上着手,尤其是古诗词,它几乎没有细节描写,且情节跳跃的幅度大,给人思考想象的余地非常宽。对文章进行改写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读懂文义,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新。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将其改写为现代文,使文章生动形象。改写古诗词、文言文不是纯粹的翻译,但也不能改得面目全非,改写古诗词、文言文应做到“剖析场景—巧妙衔接—回归完整”。

如,改写古诗《游子吟》时,我们可以讲改写点放在“母亲缝衣”和“游子远游思亲”上。“母亲缝衣”:可以观察课文插图,对母亲缝衣的环境、母亲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游子远游思亲”:围绕“母爱融入细密的针脚里,伴着游子远行,游子流浪在外,会有这样一番感慨”来改写。而后将两个片段衔接在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白话文文章。

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如何教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门课程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读写与写作能力的最根本途径是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细读、精读语文课本教材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语音技巧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通过写作训练则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结合语文课文教材,强化阅读写作能力

教材是供教师教学所用的资料,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更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无疑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写作资源。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课本教材,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课本教材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会学”并“学会”。在日常读写训练中,教师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课文的练习与诵读,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精准。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地对文本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与扩展,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例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文本首段并未开门见山地对桂林的山水美景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对波澜壮阔的大海及水平如镜的西湖侃侃而谈、徐徐描绘,紧接着运用“却”一字使话锋一转,将漓江之水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与大海及西湖对比。接下来,再运用排比的句式将漓江之水的“静”、“绿”、“清”等特点描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更要耐心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与积累,仔细欣赏与品味文中词句,进而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赞颂其秀丽风光的意图,并将之运用到写作过程中。

二、引导学生摘抄美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语言积累才能形成,而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美文的摘抄与记录,但因为每一年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在经典美文、范文的摘抄时应当有所不同。如低年级的摘录应当以句子的构成形式与词语的理解为主,但不能只是简单地抄写与记录,更要注重思考、背诵与理解,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高年级则要注重对语言的欣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教会学生摘录,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呢?下面以《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摘抄为例进行说明。在摘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一句时,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对原文的摘抄与书写,而不注重对语言的锤炼与赏析,这时我对此进行提问:“束缚”、“羁绊”、“闭塞”指的是什么?“挣扎”、“冲破”、“撞开”指的又是什么?激发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赏析与品味,使其将朦朦胧胧的理解转化为清晰的见解。

三、注重课文改写续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能被选进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重重筛选出来的,其课文内容于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最佳的资料库。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时,可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对课文教材进行改写与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具体来讲,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些通俗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或者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创造力将其改写为一则小故事。此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教师可要求学生为一篇记叙文续写一个新的结局,如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畅,为了打破学生的定性思维,教师可要求本班学生对本故事做一次续写,写出自己理想中的牛郎织女的结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深入的阅读与全面的理解,更要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与好感,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续写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更可以提升其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注重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为国家、民族的美好明天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2]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卢凯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0,18:135.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拓展点的探究 第12篇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写作方法。当然不是每一篇阅读课文都是读写结合的好例文, 为了提高读写结合的可操作性, 笔者确定了以下几个拓展点:

一、对句子、段落进行仿写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或者精彩的段落,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以便学生借鉴、迁移。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里边有很多句子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这些句子都是采用了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这是六年级学生新接触的写作方法, 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两句, 从收集上来的小练笔来看, 学生都能写出相同的句式来表达对家乡的赞颂和热爱, 如有的写到:“六峰山的雄伟磅礴, 东山的挺拔俊秀。”“灵山荔枝的鲜甜多汁, 龙眼的清甜可口。”

如果学生对于仿写句子已经熟练掌握后, 可以在此基础上, 提高难度, 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如《我们爱你啊, 中国》一课的第二到第六小节的起句“我们爱你———”和上文提到的句式, 在学生熟练句式后, 可以让学生课后仿写一到两个小节。又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同样是写保大堤,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一群人保大堤的场面,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这种写法就叫做点面结合的方法, 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子弟兵无所畏惧,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习完这个方法, 我马上出示课堂小练笔:“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抓住平日的学习、劳动、比赛、游戏等场景, 写一小片段。”为了降低课堂小练笔的难度, 我在每一个场景的开头都写了场面描写的句子, 也因为有了学习课文的基础, 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练笔, 长期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能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

二、挖掘教材, 补写空白

在很多课文中, 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留下空白, 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 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的空白点。如在《九色鹿》一文中, 一心想要报答九色鹿的调达, 听到恩人小小的要求, 他马上郑重起誓了, 想象一下, 调达发誓时说了些什么?我巧妙地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写写文中没有说出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想象充实文本, 既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教学《第八次》时, 我引导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的。有的学生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着外国的侵略, 我们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救救他们吧!”有的说:“蜘蛛给了我很大启发, 只要坚持到底, 胜利就一定会属于我们的!”还有的学生振臂高呼:“士兵们!同胞们!拿起你们的武器, 把侵略者赶出去吧!冲啊!”他们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写的, 所以说对于文章留白处的挖掘, 就是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的教学资源。

三、展开想象, 续写故事

小学阅读课文的续写多是学完课文后, 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 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学习完《爱之链》后, 我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由于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不仅仅赞颂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三人, 还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 所以这个续写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创造环节, 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与动作来升华“爱”的主题:真情互助, 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

四、古诗词的改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改写的形式一般是把古诗词改成记叙文,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俗易懂地去理解比较难的古诗词, 我每上一篇新的古诗词, 都会让学生想象所描绘的景象或情景, 并且写下来。比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 课后作业就有一题是说说这首诗的意境, 我就让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 学生通过先前的古诗学习,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 抓住诗人和童子的几次对话, 特别是通过同桌之间互相合作, 模拟当时的情景, 然后让学生各自发挥想象, 在合作的基础上使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一篇短小的记叙文就出来了, 这样的改写课文, 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提示语来问话, 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且还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古诗的意境。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 所以经常的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 发展想象力。

当然,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拓展点还有很多。如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后, 我指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不要眉毛鼻子一把抓;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后,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上一篇:求新创新下一篇:手术整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