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材

2024-09-09

《基础》课教材(精选11篇)

《基础》课教材 第1篇

依托项目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教材

在课程建设中,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于2009年着手编写了理实一体化的《电工电路分析及应用》教材, 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检验和多次修正, 教材已比较成熟和完善, 并于2011年由天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与创新。

以项目形式搭建教材框架体系《电工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电气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为后续专业综合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综合化改革需要, 构建了本教材“学中做, 做中学”的框架体系, 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在综合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选择了简单照明线路的规划与搭接、电桥电路的规划与实施、日光灯电路的搭接与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源及控制线路规划和实施、延时开关电路的规划和制作、小型电源变压器规划和制作等实际应用电路作为项目为载体, 涵盖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分析、正弦交流电路分析、三相电路分析、线性动态电路分析、互感耦合电路及磁路分析等电路知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对实际电路的规划和实施, 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学以致用的目的, 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怎样用,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每个项目以任务描述的方式呈现出来, 由浅入深逐渐完成, 随后通过知识链接的形式介绍有关电工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最后以任务实施的形式完成电路搭接及测试, 使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 而且明确为什么学, 学了怎样用。

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新教材改变了电工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 学生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脱离的做法, 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例如, 直流单臂电桥的规划实施项目, 围绕着该项目以电桥电路的分析为目标, 展开直流电阻电路的星———三角形等效变换、电阻电路化简法、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戴维南定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 最后的总结是对该项目进行规划和实施, 体现了以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过程。每个项目的实现都是通过若干个任务的逐步完成去实现, 每个任务都通过知识链接或实验的形式完成。如戴维南定理实验, 在教材中只给出目标要求和备选器件, 让学生通过计算选择器件、设计电路、完成实验,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 将知识与技能学习、学生练习和规划实施融为一体, 突出了高职教育应用性特色, 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使用。

通过应用化解难点学科式理论阐述和过多公式推导导致课程理论教学比较抽象, 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 我们在数学的推导和分析方面进行简化, 突出定性分析, 减少定量计算。如直流电路分析中删除了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等抽象的理论计算内容, 强调了结点电压法的理解和应用;对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采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论证, 重在对它们的理解和应用。三相交流电路是以往教学的难点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理论比较抽象, 计算较为复杂, 新教材对三相交流电路线电压、相电压的关系用实验测试的方法直观地找到线电压、相电压的数量关系, 以相量图的方法分析两种电压的相位关系。这样处理难点, 减少了理论推导和演算过程, 达到了化解难点的目的, 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加大力度补充相关内容。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的标识和选择, 电磁铁、熔断器及漏电保护开关等常用电路元器件的性能和使用纳入教材, 突出实用性特色。

三轮教学实践表明, 新的教学课程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也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后续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普遍能够解决专业中所涉及的电工技术问题, 并且具备了遇到复杂问题与专业人员沟通的初步能力。

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建立多媒体教材库

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它能起到很好的传授知识和重现学习的作用, 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课件只是停留在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章节文字以及一些图解文字的动画层面上, 这种教科书“搬家”式的课件已不适合高职教学的要求, 应该加以改革。在纸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 我们积极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材库, 包括与每一个项目对应的多媒体课件、动画库、设备、仪表库、照片库、应用录像库、题库等。课件的内容不仅仅是把教科书搬到幻灯片上, 而是对纸质教材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多媒体课件把教科书无法表现的内容动感、直观地表现出来了。一些复杂的应用电路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效果很好。如电动机的电源及控制电路, 通过照片和动画很直观地讲清了原理, 突破了难点;简单照明电路的敷设及安装, 用多媒体录像演示既生动, 又节约了时间, 也弥补了实验设备、场地的不足,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多媒体教材库的建设避免了单纯使用一种教学手段的单调和不足,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教学效果。只是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资源库的开发也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教材

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 我们在学院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上建立了网络课程, 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随机学习, 师生互动答疑、学生自主讨论, 自我练习与测试。网络课程平台的突出特点是互动开放, 它使教学活动超越了时空限制, 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生生交流协作的有效补充手段。对于较复杂的项目规划和设计, 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设计规划, 如应急灯电路、延时关灯电路的规划和实施等所涉及的问题较多, 大约需要一周时间选择方案和元件, 需要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讨和查阅有关资料。这样的项目在网络平台上操作, 节约了课堂时间, 实现了学生更具弹性的自主学习, 同时, 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研讨和思考与课程相关的内容, 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 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并及时答疑, 也更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工教材不应停留在纸质教科书上, 它应是多元、多层次、立体化的, 教材建设应是包括为教和学服务的实物教具、实物模型、仪器仪表、影音材料、仿真软件、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系统工程建设。

摘要:《电工基础》课程是高职工科类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多年来, 高职教材内容形式单一, 理论与实践操作脱离, 教材组织结构跟不上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变化, 缺少职业教育特色, 不利于高职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教材是目前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 总结了教材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对电工课程教材建设做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高职,电工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孙福春.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浅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4) .

[2]唐秋宇, 赵建伟.以“教、学、做一体”为核心的高职教材建设[J].成人教育, 2011 (6) .

[3]涂雪芝.基于网络环境的《安装工程估价》案例教学研究[J].山西科技, 2011 (3) .

[4]林灵.高职基础课程特色教材开发探析[J].高教论坛, 2011 (9) .

3D MAX基础教材 第2篇

3DMAX2014 Vray2.0 Photoshop CS6

目录:

一、3Dsmax2014 建筑专业的软件设置、界面功能介绍-------------------

二、室内建模方法步骤

三、民园室内项目模型的搭建。-------------------

四、Vray 基本功能介绍

五、民园室内项目渲染制作

六、酒店包房场景项目制作(作业)

七、古建单体项目渲染制作

八、天碱俱乐部项目制作(作业)------------------

九、Photoshopcs6 基本功能介绍

十、民园室内项目后期处理

十一、酒店包房项目后期处理(作业)

十二、古建项目后期处理

十三、天碱俱乐部项目后期处理(作业)

一、建筑专业的软件设置、界面功能介绍 基本设置

1.系统设置,菜单栏> Customize>>Preferences>>

2.2.UI和 快捷键 设置

菜单栏> Customize>>Customize User Interface>>

快捷键设置

UI及菜单界面设置

最后,将该选项设置为激活状态

3.系统单位设置

将 系统单位和界面工具单位 统一为毫米

4.捕捉设置

在该按钮除点击右键进入捕捉设置面板

5.视角转动模式

鼠标左键在此按钮处持续按住状态,则会出现三种模式,选择第三种

6.页面介绍

1.QWER 2.空格S 3.镜像 对齐 4.组

5.坐标输入 6.右下角 视图工具 7.创建面板 8.修改器 9设置修改器快捷按钮 二.室内建模方法步骤。

堆BOX(见PSD)

三.民园室内项目模型的搭建

四.Vray基本功能介绍

1.Vray渲染器设置--把传统线扫渲染器改为VRAY渲染器

2.关闭抗锯齿-打开GI。

五.民园室内项目渲染制作

1.指定贴图

2.材质的调试

3.建立灯光

建立室内VRAY灯光及OMNI灯的设立(如何用灯光照出模型的体积结构)

4.渲染小样的查看与分析

5.调整参数,渲染成图。

六-酒店包房项目制作(作业及课堂巩固)

七.古建单体项目渲染制作

1.室外效果图的材质调解

2.环境光的建立

3.主光源的建立

4.场景的摆放 配景摆放位置的讲解 1.树要成团,不能单独摆放

5.渲染小样的设定

6.渲染成图

六.天碱俱乐部项目的制作(作业及课堂巩固)

七.photoshop必备重点知识。

八.民园室内项目后期制作

1.如何用图层组整理好项目图层 2.如何用亮度对比度工具提升画面感 3.用选取工具局部调色 4.色相饱和度提升画面色彩感 5.色阶-提升画面的亮度

6.合并图层,柔光,提升画面柔和感 7.滤镜-锐化,提升画面清晰度 九.酒店包房场景项目制作 作业及课堂巩固

十.古建项目后期制作流程

1.打开TGA 2.创建图层组,整理好图层 3.使用模板工具前景压暗 4.使用快速蒙版调出建筑体量

5.加入天空及前景素材(人和树)移动缩小工具 6.使用图层样式使玻璃有透视感 7.使用对比度增加建筑体量感

8.使用图层透明度增加建筑的层次关系

9.加入效果层,使用图层样式柔光增加画面的柔和感。10.滤镜-锐化-增加画面的清晰度

十一.天碱俱乐部项目后期处理

《基础》课教材 第3篇

关键词:教材;夯实基础;实践

一、探究背景

1.自学能力很差,思维的惰性很强

参考用书中的知识归类、例题,许多学生都不会去看这两块内容,他们觉得学生的任务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许多学生的作业也仅仅是应付。

2.解题习惯很差,解题能力不到位

教学发现,许多学生解选择题时,习惯跟着感觉走,而不是用物理原理来解题。

3.对学好物理缺乏信心

在教学中,笔者对一个班42位学生进行了学习信心调查,5位学生表示对学好物理有信心,7位学生表示没有信心学好物理,还有30位学生不表态。从个别交谈发现,有两位学生已经放弃了学习物理,还有不少学生也有放弃的想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努力了,但还是常做常错。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的实践

1.帮助梳理知识,走进学生

(1)唤醒学生之前的认知结构,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补漏纠错

在每一章节复习开始时,教师布置任务,完成复习用书中的知识梳理并识记理解公式、关系式,并告知学生在某一时间教师会听写或默写这些关系式,并批改,若有很多错误,需重写。

案例1:

在“静电场”知识教学中,如让学生默写电势能大小的判断方式,其中有不少同学是这样写的:

电势能大小EP=ψq,同一电荷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大,在电势越低的地方,电势能越小。

像这样的错误认知,他们自认为还是正确的,若不及时发现当然遇题就必错了,学习物理的信心也受打击。

(2)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知识融合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某章的知识结构,课后由学生自己构建该章的知识结构,并把优秀的作业贴在学习栏内展示,供大家学习交流。这样正如站在山顶看风景,会有想不到的感悟和收获,可使杂乱的知识从无序变为有序,提升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

(3)创造表扬学生的机会,走进学生

创造表扬学生的机会,不仅是在回答问题上创造机会表扬,也可以是用导向性表扬的语言,如“语言很精练”“回答得很完整”“思路很清晰”“××方面很有创意”“比我想像得要全面”等。这些用语有很强的暗示作用,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向精练、完整、创意等方向发展。

案例2:

班里学生提出了一个有创意的问题,笔者会说:“这个想法有新意”。一个很少问问题的学生第一次来请教了,一定要说上一句“很高兴你来问题,这样下去你的成绩会越来越好”;一个常来问问题的学生来请教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说“我感觉你的问题都是深入思考以后提出来的,很有质量”;一个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最近上课认真起来了,则一定要去说一句“我发现你爱学习了,真为你高兴”。

这些导向性表扬用语的使用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很大,有好多学生在一个学期里只被表扬过一次,但其学习积极性及亲师性提升却很明显。

2.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1)理解概念、完善概念、丰富概念

理解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概念时,多一点感悟,多一点理解。

如a=Δv/Δt,Δt=t-t0,Δv为Δt时间段内的速度变化量,再通过设置一些习题进行横向比较,以达到完善概念效果。

(2)注重物理思维的培养

例如,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在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中的运用,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体会这种等效代替。

(3)物理规律条条清

例如:感应电动势:理顺其内容表述,大小表达式E=n、方向和三种特例:E=Blvsinθ,E=BLV中=1/2BL2ω,E=NBωS及E=n三类基本问题的应用。

(4)立足教材的课堂专题设计

以教材原形题为素材的专题设计,更能揭示大纲、教材和考试说明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围绕教材,注重基础,克服脱离课本,一头钻进复习资料里的弊端。

案例3:《带电粒子仅受洛仑兹力在磁场中的运动》专题设计

①布置预设性问题

布置课本P102课后练习第1题。预设目的:通过本小题的计算,让学生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只受洛仑兹力的情况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即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

②反馈学生超前解答情况,了解学生认知水平

立足教材,反馈学生的学情情况,如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简单圆周的规律理解比较正确,学生的画轨迹图能力有些欠缺;有界磁场处理有很大困难。

③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前面反馈的学情,预设练习题,先让学生回忆单边磁场的对称性,掌握画轨迹的4类方法。然后设置双边界问题,并掌握解决此类题目的常规步骤:画轨迹找半径;根据几何知识求半径;根据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求解,配备相应的习题,让学生掌握圆形磁场的分析,并知道沿径向入,必定沿着径向出。

④学生进一步反馈

(5)针对课堂教学情况,构建内化性练习

内化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轨迹图的技巧,掌握临界状态的处理。如布置2011年浙江高考题20题。通过习题,走近高考,让学生了解高考出题情况,并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界磁场问题。

立足教材的课堂设计专题,学生找到了认知的缺陷,教师了解了学生解题中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改善这些缺陷,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3.挖掘教材,走进高考

利用好教材的正文部分和课后习题,深层挖掘教材资源,能更好地把握新高考命脉。

案例4: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第5节“力的分解”中,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一般可以采用: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方便程度分解。第二种方法中,我们往往讲的是力的正交分解。实际上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解题(如斜分解一个力),有时也很方便,所以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平时有这样的习题:如图1所示,电灯重力G=10N,AO悬线与天花板成53°角(即与竖直方向成37°角),拉线BO和墙垂直,求拉线AO和BO受力的大小。这时可以用力的合成(如图2),同时也要注重把G沿两拉力方向分解(如图3,斜分解)。

2015年浙江高考第20题中,将B水平右移,使M、A、B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两线上的拉力大小为F1=1.225N,F2=1.0N;对于C项的求解,可把G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方便程度分解(斜分解),如上图所示。故有F1=G2+F库,F2=G1,G1=G2=mg=1N,又因两小球距离变为r=0.6m,计算得F库=0.225N,故F1=1.225N,F2=1N。这样解决问题更方便。若平时经常性只讲用正交分解方法来解题的话,学生很容易一拿来就水平和竖直正交分解,从而使得解题很繁琐,影响学生的得分情况。

案例5:选修3-2“电磁感应”的第3节第14页“问题与练习”的第7题,法拉第的圆盘发电机,如图,铜盘安装在水平的铜轴上,它的边缘正好在两磁极之间,两块铜片C、D分别于转动轴和铜盘的边缘接触。使铜盘转动,电阻R中就有电流通过。(1)说明圆盘发动机的原理。(2)圆盘如图示方向转动,请判断通过R的电流方向。

该题考查圆盘发电机原理和右手定则知识判断感应电流。

挖掘一:该题可以进行再挖掘如问圆盘产生的动生电动势大小为多少?并设置相关数据进行求解。

挖掘二:该题与能量结合起来,设问为维持该圆盘转动,需要额外提供多少能量?并设置相关数据进行求解。

挖掘三:设问把电阻R换成平行金属板,一电子从中心飞入,恰能飞出平行金属板,问:铜盘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大?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有关的问题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这样挖掘教材,设置一些从简单到难的练习,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高考。课后布置相关性较大的2014年浙江卷24题作为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实践后的一些成效

1.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随着问题的解决和错误的消除,学生获得成了功感,培养了解决物理问题的热情,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2.提高了课堂教学专题的针对性

通过预设问题和学生超前解答,更加全面和真实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缺陷,提高教学专题的针对性。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带有预设目的的习题教学,学生超前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设计为一系列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极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缓解了课时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基础》课教材 第4篇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基础”课从教材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 教学理念为转化提供整体方向和思路, 对转化过程起主导作用, 直接影响转化的结果。因此,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首要步骤就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即“全员育人”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两种新型教学理念。“全员育人”理念包括两层含义, 首先是指在学校范围内, 要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活动中还是生活中, 都能接受到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其次是指在学校范围之外, 要充分发挥好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育人机制。特别是在实施“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 积累实践经验, 这对于学生自身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 从社会范围来看, 要为大学生的实践育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发挥好教育的主导作用, 而且更要坚持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结合系统的理论讲授, 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外,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将理论教学领会的教材精神, 吸收的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教学得以验证和提高, 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转化。

二、确立高效的实践育人模式

目前, 各高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还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参加实践为主, 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 或采取简单的参观、调查等方法,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落后, 学生积极性不高, 实践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 进一步加强“基础”课从教材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化, 构建全新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已是非常必要。

新时期, “德育学分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基础”课实践教学与“德育学分制”完全对接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主要是通过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弊端, 使理论课程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衔接, 从而建立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 综合职业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教育, 道德行为、学习行为、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 校内外一体化的环境教育等若干教育途径的“大德育”, 将具有教育教学规律的德育学分制纳入到大学生的全程教育与考核, 构建起一个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基本模式。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 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又使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规律性、创造性, 提高“基础”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德育学分制”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实施范围广泛。“基础”课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公共必修课, 因此, “德育学分制”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对象也就是所有在校大学生, 实施范围广泛。其次, 实施时间较长。“基础”课的理论课教学开设在第一学期, 而实施“德育学分制”实践教学模式, 其实践教学的安排是全程教育, 即每学期都有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对应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直至毕业前一个学期, 再对理论课成绩和德育学分的成绩进行汇总, 所得成绩即为“基础”课的最终评定成绩。再次, 实施内容全面。“德育学分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包含了大学生必须参加的党团活动、集体劳动、理论课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日常行为等六方面内容, 这些内容构成了德育学分的基础分部分, 除此之外, 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科研获奖、荣誉表彰和学校规定之外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构成了德育学分的奖励分部分, 设立奖励学分的目的旨在以德育学分加分的形式, 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 实施形式多样。“德育学分制”实践教学模式完全依托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之一, 以此也搭建了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多元化平台。

三、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基础”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取得实效性的重要人员保障。“德育学分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则把学校政工干部、理论课授课教师、综合导师、机关后勤干部等大部分教师都进行了有机组合, 每名教师都参与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中, 基本上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特别是对理论课教师而言, 不再是仅仅完成固定学时的理论课教学即可, 而是要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活动中, 要以综合导师的身份亲自带学生, 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为理论课堂积累最具普遍性、最具说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实际案例, 借以增强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另外, 理论课教师还要作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教师或顾问, 帮助组织、策划和开展一些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高质量学生活动。机关后勤干部等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活动中,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全力为德育学分制做好保障和教育工作。

总之, 通过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确立实施德育学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从深层次意义上打破了高校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和脱节, 顺利实现了“基础”课从教材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

[2]王祝福.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05)

2013年会计基础教材变动 第5篇

1、第4章---第二节---P53页第二行和第三行删除。第四行标题改为主要账户设置

2、P60,第十六行此外到本小节末删除

3、P63——66第9行

(二)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收发核算---全部删除了。

4、P121,倒数第7行到8行删除。

5、P172,倒数第一行:“不定期清查对象是局部清查”这句话删除。

6、P189,倒数第二行第一句话改为“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而编制的不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它一般不需要规定统一的格式也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

7、P190,第一行后增加“通常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的指标体系。”

8、P190,四、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增加

(二)相关可比:财务会计报告的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与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而且便于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相互比较。原

(二)(三)

(四)分别改为

(三)(四)

(五)9、P196,例9-21第二行“材料采购”改为“在途物资”。第四行最后三个字开始““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余额为130000元(贷方)”这句话删除。第九行“-130000”删除。

立足基础 回归教材 引领教学 第6篇

1 源于教材中的物理公式命题

例题1 (2015年浙江理综第14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通过导体的热功率与电流大小成正比

B.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力的作用时间成正比

C.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

D.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

解析 《物理选修3-1》(人教版)2010年4月第3版第54页,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通常称为热功率,由上式可得热功率P的表达式P=I2R,故选项A错误.

《物理必修2》(人教版)2010年4月第3版第58页,力对物理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W=Flcosθ),故选项B错误.

《物理选修3-1》(人教版)2010年4月第3版第29页,实验表明,一个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成正比,比值

《物理必修1》(人教版)2010年3月第3版第56页,实验表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胡克定律),式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性质决定),故选项D错误.

点评 本题取材于教科书中四个独立的物理量关系式的判断,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引领高中物理教学要重视对概念、定理、定律等的推导、演变、应用及适用条件,并能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灵活的应用.

2 源于教材中的内容命题

例题2 (2015年浙江理综第19题)如图1所示为赛车场的一个水平“U”弯道,转弯处为圆心在O点的半圆,内外半径分别为r和2r.一辆质量为m的赛车通过AB线经弯道到达A′B′线,有如图1所示的①、②、③三条距线,其中路线③是以O′为圆心的半圆,OO′=r.赛车沿圆弧路线行驶时,路面对轮胎的最大径向静摩擦力为Fmax.选择路线,赛车以不打滑的最大速率通过弯道(所选路线内赛车速率不变,发动机功率足够大),则

A.选择线路①,赛车经过的路程最短

B.选择线路②,赛车的速率最小

C.选择线路③,赛车所用时间最短

点评 本题取材于《物理必修1》(人教版)2010年3月第3版第75页例题1,教材中是将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典型例题.本题以航母电磁弹射器高科技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运动学和动力学、功和功率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引领高中物理教学要夯实基础,突出方法.

4 源于教材中的科学漫步命题

例题5 (2015年浙江理综第15题)如图6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TP4GW139.TIF,Y#]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测量遮光条的宽度为Δx,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管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解析 根据速度定义,当Δt无限小时,可以将通过Δx的平均速度当成瞬时速度,要让[SX(]Δx[]Δt[SX)]更接近瞬时速度,需要让通过的时间Δt尽量小,A换用宽带更窄的遮光条可以减小通过时间,选项B、C、D都不会减小遮光时间,故正确答案选A.

点评 本题取材于《物理必修1》(人教版)2010年3月第3版第24页科学漫步,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应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数器配合光电门测量速度的方法.本题看似考光电门实则考查测瞬时速度的基本思想,要求学生对合理近似思想方法有清晰的理解.引领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操作性的规则(如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之类),也要关注第一性的基本思想.

5 源于教材中的问题与练习命题

例题6 (2015年浙江理综第23题)如图7所示,用一块长L1=1.0 m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子高H=0.8 m,长L2=1.5 m.斜面和水平桌面间的倾角θ可以在0~60°之间调节后固定.将质量m=0.2 kg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释放,[TP4GW140.TIF,Y#]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物块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忽略物块在斜面和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求θ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用正切值表示)

(2)当θ角增大到37°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已知sin37°= 0.6,cos37°=0.8)

(3)继续增大θ角,发现θ=53°时物块落地点与墙面的距离最大,求此最大值xm.

解析 (1)为使小物块下滑,得

点评 本题取材于《物理必修2》(人教版)2010年4月第3版第12页问题与练习3(如图8),教材中利用平抛运[TP4GW141.TIF,Y#]动规律来测量钢珠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速度.本题利用教材中的模型来考查学生对斜面和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程度,能否用斜面和平抛运动的规律结合动能定理熟练求解,本题对隐含的极值问题点到为止,引领高中物理教学不要一味的求难、求繁.

例题7 (2015年浙江理综第24题)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电磁电平”,如图9甲所示,等臂天平的左臂为挂盘,右臂挂有矩形线圈,两臂平衡.线圈的水平边长L=0.1 m,竖直边长H=0.3 m,匝数为N1.线圈下边处于匀强磁场内,磁感应强度B0=1.0 T,方向垂直线圈平面向里.线圈中通有可在0~0.2 A范围内调节的电流I.挂盘放上待测物体后,调节线圈中电流以使天平平衡,测出电流即可测得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

(1)为使平电磁天平的量程达到0.5 kg,线圈的匝数N1至少为多少?

(2)进一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另选N2=100匝、形状相同的线圈,总电阻R=10 Ω.不接外电流,两臂平衡.如图9乙所示,保持B0不变,在线圈上部另加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均匀变大,磁场区域宽度d=0.1 m.当挂盘中放质时为0.01 kg的物体时,天平平衡,求此时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SX(]ΔB[]Δt[SX)].

点评 本题取材于《物理选修3-1》(人教版)2010年4月第3版第94页问题与练习3(如图10),教材中把安培力的知识与天平相结合,可以“称出”磁感应强度.本题第(1)小题把“称出”磁感应强度改成“称出”线圈的匝数,原理和方法一致;第(2)小题把传统的电流天平过渡到电磁天平,来“称出”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安培力和电磁感应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引领高中物理教学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

《基础》课教材 第7篇

目前市面上针对初学者接触会计、认识会计的入门教材主要内容大致相同, 虽然名称称谓各异, 但在本质上都是从核算的角度来介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因此在这里, 我们将这一阶段的会计学教材统称为会计学基础。

(一)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数量稀缺

会计学基础是广大经管类专业, 如市场营销、经济学、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与会计学专业的教材在内容深度、结构设计上都应该有所区别, 我们从网上查阅了公开出版的作为会计学基础入门内容的教材, 有《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初级会计学》等教材, 其中名为《会计学原理》有100多个版本, 《会计学基础》200多个版本, 《基础会计学》150多个版本, 《初级会计学》有50多个版本, 《会计学》有50多个版本, 我们从中随机抽取国内部分高校, 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及高教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等出版的1992年以来的40本适合本科使用的教材, 从专业分类和教材的连续性上进行抽样调查。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 国内大部分教材不作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区别, 都定位为一书多用, 普遍适用, 希望满足多层次的教学需要。这类通用教材占会计学基础教材的98%。近年来出现了市场细分, 有些高校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习而编写出版区别于会计专业的教材, 因为非会计专业学习的重点不在于会计循环、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程序等各个环节, 而是对会计财务报表的解读和对经济业务的透视。这些教材中有的引入大量的真实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业务处理的讲解和报表分析, 基本上可以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但是该种教材的数量较少, 只占1%, 并且有一部分教材还同时注明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同时也只有0.4%教材明确标明为财会专业学生使用。还有极少教材没注明适合对象, 这就给教师因材施教带来困难。进一步调查发现,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的连续性不高。教材的连续性体现教材的质量, 教材质量越高, 体现的连续性越强, 注明为非会计专业教材我们统计最早的版本是2009年出版的。有限的、连续性低的教材版本和庞大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矛盾突出, 教师也面临着教材选择的困难。

(二) 教材内容没有体现新会计准则的理念

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应用已经六年了, 虽然各高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也纷纷依据现行准则进行了及时的更新和调整, 但笔者发现有关教材内容并没有体现新会计准则的新理念。

会计理念是分析会计问题的一种基本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 是学生学习和思考会计知识的逻辑出发点, 2006年会计准则中会计理念发生两大变化:一是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大量应用;二是更加重视企业的资产质量, 强调资产负债表观, 真实公允地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利义务, 更关注资源的有效配置及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而不是仅仅对历史的总结。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理应把新的会计理念融入到教材中去。但是部分按现行准则新编写的教材并没有体现这种理念, 只是对会计科目按照现行准则进行了简单的修改, 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更改。这将很难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变化, 理解会计之精髓所在。

(三) 教材目标定位欠准确

目前, 《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非会计专业都有开设, 但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的培养要求不同, 从而对会计学基础内容的学习和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2012年10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 对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规定并对专业进行了介绍, 本文以经济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是不同的, 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 通过对基础会计学的学习, 使其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 了解什么是会计, 什么是会计信息, 学会从已知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并进行经济预测;并不要求他们掌握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具体填报方法, 总之, 学习会计学的目的是通过从“懂会计”到会“用会计”, 达到为其专业服务, 而不是具体的“如何做会计”。而会计专业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专用工具把各种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 学会记账、算账和报账, 即把学生培养成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四) 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 内容设计上也不尽如人意, 难以适应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使用。如不少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为了追求内容的完整性, 在教材内容设置上, 按照会计专业的培养要求进行设置, 在业务核算上, 往往对所有的会计要素项目按照会计的六大要素都一一予以介绍, 再如用较多的课时介绍一些非常规性的业务, 如各种类型的投资业务、投资性房地产、债券折溢价摊销等, 而对学生真正要掌握的有用的知识点却没有时间讲授。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得不压缩教学内容, 处处“蜻蜓点水”, 给教学带来难度, 导致学生学习吃力, 感觉乏味, 迷失了方向, 甚至失去信心。有些教材刻意追求不同于会计专业的教材, 难易程度流于专科教材层次, 往往是对会计专业教材的去难存易, 编排的内容和流程大致是:总论———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告。内容涉及不能满足本科专业学习的需要。

而对与学生本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 要么介绍的非常简单, 要么根本不作介绍, 如与医药营销专业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是销售环节的业务报销和销售额预测、税务处理以及利润报表的阅读和分析。但很多教材都是一带而过, 或只是从最简单的程序上介绍, 这些内容不但与医药营销专业将来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而且也是与公司上下游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业务, 是企业经营活动不可少的一部分;再如与人力资源专业紧密相连的职工薪酬问题等。

二、教材内容结构再造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传统的非会计专业教材内容设计上要么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二合一”方式, 要么是在此基础上加入管理会计的“三合一”形式, 或再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成本会计的“四合一”形式。再或者内容过于简单不符合本科教学层次的需要。这些方式都具有本文上面讲到内容设置不合理的弊端。非会计专业教材在确定《会计学基础》内容体系时应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 体现出其不同专业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 同时又不能过于简单, 流于专科教材层次, 适合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在内容设计上要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突出教学的重点, 并结合各专业的特色。

在此, 笔者结合多年的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思考, 对会计学基础教材内容重新设计如下页图2。

根据图2,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会计基础内容, 包括会计学导论和会计基本理论。在导论部分, 会计环境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如介绍会计准则的发布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监管机构, 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制定审计准则的机构及其资助机构等。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恰如其分的介绍历史知识, 如介绍1494年意大利数学卢卡·帕乔利对复式借贷记账法的贡献,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会计的历史悠久和魅力所在。由于国内外操纵利润、舞弊造假等会计丑闻近年来层出不穷, 职业道德的学习专门作为一节来讲解。在基本理论部分注意加入会计的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表观等新的会计理念, 让学生对会计学习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介绍借贷记账法、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循环时, 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的连贯性。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 使学生知道会计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 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部分是核心内容, 包括会计基本业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兼顾基本理论的同时, 重在透过会计数字信息理解经济活动, 最终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所以这部分是非会计专业重点掌握的内容, 核心内容。基本业务核算内容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会计专业教材《中级财务会计》常常是按照会计的六大要素的各个项目进行介绍, 是“就会计论会计”,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不利于其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在会计教学中, 经济业务核算按照资金流的流程线索, 并参考审计学中的按照业务循环来讲授相关内容, 同时增加讲解内部控制的内容。通过对资金流程路径、内部控制和业务循环流程的介绍, 可以使学生了解一定的企业会计实务流程, 便于学习理解并加强会计与管理的联系。在供产销的循环核算过程介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印花税等各种税种, 特别是增值税的知识点, 包括价内税和价外税、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的计算方法等。这样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讲解, 又不占太多的课时。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最终产品, 透过报表的数字信息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含义, 重视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 跳出“就会计论会计”的狭小范围, 使会计信息真正发挥管理作用, 这将有助于学生把报表分析与最终的决策相联系, 从而便于决策的改进。

第三部分是拓展内容,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和行业会计知识。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 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会计与自己的专业无关, 上文提及的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 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从事的工作方向也不相同, 因此, 在教材中应把握不同专业的学习需要, 适宜地补充与不同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会计知识。如对市场营销专业, 可以补充基本报销凭证填制、销售预算分析、相关销售成本和税金的核算等相关知识。

三、结论与展望

基于会计学基础教材的调查分析, 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内容体系既要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 体现出其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 同时又要适合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突出教学的重点, 并结合各专业的特色。随着经济发展, 对非会计专业人才财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突破会计核算的狭隘视角, 培养非会计专业真正的管理人才,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由于美国在会计学领域的先进性, 借鉴国外的精品原版教材, 结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我国国情, 进一步对教材进行优化, 应当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3].陈敏, 徐梅, 颜刘瑶: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 (综合·下) , 2009, (2) .

[4].赵莹, 许小健, 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J].财会通讯, 2006, (10) .

[5].王新红, 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3) .

[6].牛华勇, 裴艳丽.次贷危机后再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 2009, (3) .

《基础》课教材 第8篇

1 教材引入

1.1 整体引入——前言写法

前言是一般教材的开篇。国内教材前言的通常写法是先对物理学做一个概述, 说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和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等;接着说一下教材的写作背景、内容组成部分和简要特点;最后会讲一下教材的编写分工, 并致谢等。总体特点是语言简练、客观、概括性强。

尽管国外教材也会提物理学的重要性, 但一般不是呆板地说理, 看看某教材是怎么写的。“在物理学家看来, 物理的精彩、美丽是众所周知的。但在其他人看来, 就未必是这样了。的确, 学习物理给一些学生留下了可怕的记忆。尽管他们也知道物理是很了不起的学科, 他们在费力地学习物理时, 总会问他们老师这样一个问题, 即‘我为什么必须学物理, 我是学别的专业的啊?’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本书就要回答这个问题, 揭示物理的精彩和它在科学中所处的位置, 揭示物理到底在其他学科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揭示物理是怎样成为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的。”另外, 更明显的一个特点是, 国外教材的前言会用大量的篇幅 (一般2页以上) 详细介绍教材的整体特点和每一章的内容概述, 会把教材中的典型特色截图放到前言中, 并做说明、讲解。

1.2 章节引入——章前引言

章前引言的作用是告诉学生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于国内教材, 这部分的写法一般都是先简单讲述之前的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回顾知识, 以便更好地学习新课;之后再讲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 重点是什么, 难点是什么, 等等。

国外教材的章前引言是其重要特色之一。通常每一章都以一个自然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开篇, 并提示对该物理现象的释疑就在这一章节中, 而且篇幅不小。这些现象宛如一个个谜团, 吸引着学生运用本章知识去揭开谜底。例如, 艾伦·詹巴蒂斯塔等著的《物理学》一书中, 在讲“电力与电场”的内容时是这样引入的:“图片中这条美丽的鱼是非洲尼罗河中的反天刀, 又名尼罗河魔鬼。反天刀具有一些有趣的特性——它能够以同样的灵活度向前或向后游动。反天刀不像其他鱼那样靠左右摆动尾部来游动, 而是让它的脊柱挺直, 不仅向前游动时如此, 转弯时也如此。它的游动是靠背鳍的起伏波动来实现的。反天刀行动灵敏、准确, 在紧紧追逐猎物时还能避开途中的障碍物。令人惊奇的是, 它在向后游动的时候也能如此精确。此外, 反天刀视力极弱, 它的眼睛只对极强光有反应。那么, 它又怎样在泥泞河流的昏暗光线中定位它的猎物呢? (答案本章揭晓) ”2教材定位

不管是“教材”, 还是“教科书”, 其字面意思都是“教学的素材”。正如其名, 国内教材的编写定位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 它的篇幅大小一般也是根据课时设置而定的, 理工科学生的基础物理教材 (通常分上、下两册) 字数一般在100万字左右, 受篇幅所限, 内容展开得比较少, 实例和扩展内容也不多, 主要是教师上课用, 学生课上跟着学。

国外教材的定位是为学生服务, 主要供学生自学之用, 笔者更愿意将其称为“学材”。因此, 这就决定了它的3个特点: (1) 篇幅大, 实例多, 包括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实例, 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实例, 与体育运动结合的实例, 等等。 (2) 教材中会设置一些“检查点”“易错点”“小测验”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3) 国外教材的例题、习题都是精心设计的, 题目一般会有难度分级, 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紧密, 形式多样。总之, 它是从题目内容、题目难度、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全面考虑、总体布局。

3 写作方式

国内外教材在写作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区别。国内教材多用演绎的方式写作, 即一般先给出定理或概念, 再通过理论解释或者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另外, 在语言表述上比较规矩, 用词严谨, 逻辑性很强。

国外教材的写作方式多用归纳式, 即通过一些例子归纳出理论内容, 之后再进行应用讲解, 而且行文多为谈话式、探讨式。作者将读者视为与之面对面的听众, 似乎是课堂中与学生一起交流的教师, 对于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分析、公式的推导、原理的阐述都详细地娓娓道来, 新颖而流畅, 极富亲切感, 对学生有亲和力, 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体现了“教材要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例如, 在书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你”“换句话说”“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等非常亲切而口语化的语句。

4 著作形式

本文所述的写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外教材编写的创新比例。我们看到, 国内基础物理教材“同质化”问题很严重, 绝大部分署名方式都是“xxx编”, 用“编著”署名的比例都不大, 几乎无法见到用“著”署名的, 文后会笼统地附上大量的参考文献。也就是说, 大部分内容都是参考借鉴的, 雷同多, 只有少部分内容是自己原创的。另外, 国内教材的成书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 一两年即成书的情况极为常见, 又怎么能期望书中有大量的原创内容呢?

国外教材一般不会出现著作方式, 封面上只出现作者的名字。但这决不能否认作者的原创性。笔者与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有过不少接触, 据他介绍, 其新作《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hysics》是他近20年的心血。由此可见, 真正用心去写作一部教材是多么不容易。而且国外基础物理教材一般没有参考文献, 通常都有图片致谢, 从这一点也足见其原创性。

摘要:从教材引入 (整体引入、章节引入) 、教材定位、写作方式、著作形式等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教材的不同编写风格和特点。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希望能为国内基础物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材编写模式,基础物理教材,写作方式,著作形式

参考文献

[1]会议论文集专家编审委员会.2010年国外大学物理教学与教材研讨会会议论文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我对《法律基础》教材的处理 第9篇

一、什么是教材处理

当前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在师资、教材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却远滞后于中职的发展。中职当前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给了学校选择符合实际使用的教材的自主性, 但许多科目却存在或多工少的不适应性。如《法律基础》科, 我校现在使用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课十一五规划教材”, 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只重视理论, 缺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缺乏师生互动等缺点, 给教师教、学生学带来极大的不便。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以教材为基础内容,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提高觉悟的活动。也就是说, 教师、学生、教材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教材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积极成果, 它是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 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尊重教材的结构体系, 但若发现现行教材结构有不妥之处, 则要作适当调整, 以使学科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这就是教材处理的要义所在。

二、教材处理的原因

本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教《法律基础》教学多年, 在实践探索中认为对《法律基础》的教材必须作适当的处理, 以便更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主要归于以下的原因。

1. 中职教学任务的需要。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技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 基于此, 许多中职学校把技能培养列为教学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课时学习专业课和加强实操训练, 便压缩文化科的课时。《法律基础》课按大纲要求本应每周开设3个课时, 本人所在学校把它压缩为1个课时。在较少的课时中如何传授学科知识给学生且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与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作恰当的处理。

2. 中职生素质基础实际的需要。

当前, 国家各级政府空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现实中,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基础差、思想品德纪律差的“双差”情况, 甚至被视为“学业失败者”。大多数中职生抱着考不上普通高中又不想太早走出社会便来职校混几年这样的心态进来的, 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想而知, 特别是对如《法律基础》这样的文化科, 任课老师要没有三两下子, 如果照本宣科地上课, 课堂便会形同虚设。因此, 教师对教材一定要灵活处理, 努力使学生“爱上你的课”。

3. 中职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工作基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和任务, 学生毕业后便直接就业, 成为国家的劳动者。因此, 中职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开展, 努力培养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三、教材处理的方法

教材处理必须以系统方法为核心, 正确地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综合与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效率、高功能地研究、解决问题, 而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根本目标。本人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方法处理《法律基础》的结构, 总结出“取舍、增减”的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取与舍。

取, 就是说, 要全面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 根据课时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应该主要讲授哪些知识, 哪些知识可讲可不讲,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取与舍是相互统一的, 俗话说, “舍得舍得, 有舍才有得”, 如果不分主次,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从课时、学生的实际出发, 只追求完成任课任务, 这不但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更会加深学生厌学的情绪。

《法律基础》共分七章, 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法律实务等, 本人根据学生和课时的实际, 把书本章节顺序重新排序。本人认为“刑法”是人类法律思想早期的“初法”, 对于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又极具教育效果的子法, 因此把它放在第一位, 其次分别为民法、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法律实务等。由于课时原因和章节内容的特点, 本人诉讼法、法律实务这两章列为学生自我阅读内容。实践证明, 按照这样的章节顺序授课比按书本顺序授课效果好很多。

2. 增与减。

增, 就是在授课中把最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思想等补充进去, 做到与时俱进, 减去那些不合时宜、陈旧落后的观点、法律条文, 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众所周知, 我国的法律建设处在发展时期, 远未完善, 每年都会修订多部法律法规, 而由于各种原因, 我们使用的教材往往滞后于发展改革。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时刻关心时局的变迁, 把国家的新政新法及时传述给学生, 这样才能使学生明其理、晓其用。

首先要增新法, 每年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很多, 对此要有所甄别, 本着有用于学生来处理。如“新劳动合同法”, 就要给学生详细讲解, “物权法”则可略讲。其次要增新法制观念, 教材没有讲法律的发展历程, 我认为有必要扼要地讲一讲, 侧重于讲一讲法制观念的进化历程, 甚至还可以讲些法律故事, 如“商鞅变法”、“红磨坊”、“囚徒理论”等经典法律故事,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增广学生见闻。再次增新案例, 法律课的授课方法较常用有效的是“案例教学法”和“讨论 (辩论) 法”、学生对于近期发生的热点案例是最感兴趣的, 教师如一味用教材的陈旧案例上课, 学生会感到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央视的“今日说法”中的案例很有代表性, 本人经常引用, 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高涨。甚至很多学生都爱上了这个节目, 达到了“不战而屈他人之兵”的教育教学效果。

物流基础教材编写的思考 第10篇

近年来,高职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出版的教材种类有所增加,但与高职教育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物流基础》是学习物流管理的第一门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物流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重任。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版本的高职高专《物流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大部分教材基本上还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学科教育为主,是简易的本科教材,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教材内容反映不出以就业为导向、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搞好高职教材改革与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2目前《物流基础》教材中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内容“多而全”、章节取舍不合理

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基础理论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物流基础》是物流专业的第一门入门课程,对现代物流理论基础知识进行了较系统、较全面的介绍,然而由于多数教材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内容的安排上存在多而全的问题,内容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有些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讲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也放到物流基础中,学生反映内容太多太难,抓不到重点,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另外,《物流基础》是对物流专业内容的全面的介绍,在教材章节的选取上也不够合理,应选择基本概念和物流基本功能方面的内容重点介绍。有的教材里面把“供应链管理”也安排进去,跨度太大,内容太深。有的章节内容太过详细。如“物流成本”、“配送与配送中心”等内容,在课时的安排上比例过大,而这些内容今后专业核心课程中还会出现,这样就会造成教学内容重叠,既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有的教材部分是由相应的本科教材适当删减而来,或是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编写校本教材。近几年也有由出版社出面,组织几所高职老师联合编写,每个人各编几章节,这样存在的问题就是,每个老师对物流基础教材的理解不一样,教学内容的选取标准不一样,有些章节简单,有些章节比较深入,有些章节没有体现出高职培养目标。

2.2 没有体现基础特征、重理论而轻技能

《物流基础》是物流专业的入门课程,目前的大部分教材内容过多过深,没有体现物流专业入门和基础的特点也是现有教材的一个不足。如物流成本部分,许多教材都把“物流成本”作为单独一章安排,内容包括物流成本的基本概念、物流成本的特点、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的控制以及物流成本的绩效评价等内容,大大超出了《物流基础》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由于内容过深,学生听不懂,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重理论、轻技能也是目前教材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教材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如“物流成本管理”,有些教材只简单介绍了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实际工作中如何计算物流成本则没有作详细介绍,学生不理解造成我国物流成本过高的真正原因,也不知道在实际工作该如何将物流成本降下来。

2.3 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手段亟待创新

现有的教材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叙述的方式进行撰写,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呆板枯燥,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已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亟待引入新的现代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新方法来补充。

2.4 教材内容与职业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但目前《物流基础》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3 编写的思路

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教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好的教材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物流基础》教材的编写以遵循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知识以专业知识够用为度,专业知识以岗位技能和企业需要够用为度的要求。

3.1 教材编写的目标定位

《物流基础》教材编写首先要分析该课程目标定位,它是教材编写的起点。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要求;二是物流专业培养目标;三是物流入门的基础课程。

3.1.1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高职教育对课程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不同于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传统的专科教育。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对课程的要求是: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素质和实践技能为核心,基本理论的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学重点,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

3.1.2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出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物流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并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进行课程单元设计。

3.1.3 物流专业基础课程

《现代物流基础》的定位是物流管理和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应该是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的第一本书。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有实践知识的重任。因此给它定位: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讲解基本技术,叉要简介前沿进展;概念严谨,深入浅出。

3.2 建设教材内容的新体系

《物流基础》课程内容的的建设要体现物流专业基础入门特色,围绕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中心, 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同时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合理设置编写内容。在内容的建设上,要改变以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要多加些定性分析和联系实际的讲解,另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要有一定的完整的体系,要讲清、讲透。

教材建设的具体过程为:第一, 将企业专家请进学校进行座谈,共同研讨教材编写的目标和定位;第二, 教师到企业搜集资料,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第三, 教师提出编写大纲和项目单元,并请企业专家进行论证; 第四, 教师编写教材;第五, 教材编写定稿后,请企业专家进行审定。按照这样的程序编写出来的教材, 突出特点是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3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在教材编写上不仅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重点,把学生需要的理论阐述清楚,然后针对这些理论,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环节,因为《物流管理》是物流专业的入门基本课程,主要是理论和概念的认知,采用案例分析、视频演示和现场参观为主的实践手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的参观,使学生对物流有感性上的认识。

每个知识点采用案例引入的方法,把知识融入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使学生达到能够活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守建,贾长云,朱敏语.高职教材编写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4,12.

[2]程时兴.高职教材特色及其编写[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3]黄裕章.高职物流实训教材的现状与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9,11.

基础德语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第11篇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经显得过时。一套实用性强, 符合外语教学发展规律, 内容上与时俱进的教材的出现, 势在必行。

2004年10月, 在旧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当代大学德语》 (Studienweg Deutsch) (以下简称新教材)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正式在全国各高校的基础德语教学中投入使用。新教材的出现, 在中国高校基础德语教学领域里引起了巨大的变化。

新旧更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旧教材被在其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新教材取代也是中国高校基础德语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

在新教材的进一步使用过程中, 较之旧教材, 新教材出现的优缺点也渐渐呈现出来。

作为德语教师, 我们首先要对新教材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才能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的的变化

旧教材注意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新成果, 吸收国内外教材中适应中国学生的成功经验, 力求较好地体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其他单项语言技能训练课程 (阅读、听力等) 的配合下, 使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 达到教学大纲提出的各项要求 (2) 。

1992年6出版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对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做出了以下的规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德语的基础知识, 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 了解有关德语国家的一般国情, 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 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

2004年10月出版的新教材的宗旨是:在语言情景、交际意向、题材和体裁等语言范围层面上, 把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以达到有效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2006年2月重新编订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重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传授德语基础知识, 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 使其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基本功;具有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初步了解德语国家的国情 (4) 。

由此可见, 新教材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宗旨上, 将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分为听、说、读、写、译五个板块, 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德语基础阶段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材结构变化

旧教材的第一册由语音教程和基础教程两部分组成。语音教程共六课。基础教程共15课, 分为4各单元, 每单元最后一课为复习课。除复习课外, 每一课分别由引子 (Motive) 、课文 (Texte) 、词汇 (W觟rter) 、语法 (Grammtatik) 和词汇表 (Wortliste) 五部分组成 (5) 。

新教材的第一册同样由语音教程和基础教程两部分组成。语音教程共分为6课, 这里和旧教材一样。但是基础教程只有12课, 共分为3个单元, 每单元最后一课都为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德语的技巧和方法, 也是复习课 (6) 。新教材的每一课同样由每一课分别由引子 (Motive) 、课文 (Texte) 、词汇 (W觟rter) 、语法 (Grammtatik) 和单词表 (Vokabeln) 五部分组成。

旧教材第二册共15课, 分三个单元, 每课结构与第一册相同。

新教材第二册也同样是15课, 分三个单元, 其中第5、10、15课为探讨如何学习德语的内容Das Lernen lernen, 每课结构与新教材第一册相同。

旧教材第三册共15课, 每课由引子 (Motive) 、课文 (Texte) 、词汇 (W觟rter) 、语法 (Grammtatik) 、阅读课文 (Lektüre) 和单词表 (Wortliste) 六个部分构成。其中第5、10、15课为复习课, 没有语法和阅读课文 (7) 。

新教材第三册共12课, 其中第5、10、12课为复习课, 每课结构与新教材第一册相同。

旧教材第四册共15课, 教材结构与每课结构均与旧教材第三册相同。

新教材第四册共12课, 教材结构与每课结构均与新教材第三册相同。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 新教材在注重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时, 较之旧教材, 减弱了德语基础阶段后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旧教材从第三册开始, 每课新增的阅读课文 (Lektüre) 模块中, 有2到3篇的阅读文章, 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各种阅读技能, 提高阅读速度;结合阅读能力的训练, 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 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8) 。

阅读能力是语言基本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德语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绝对不能忽略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 使其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基本功。

三、教材的内容变化

旧教材的第一册中, 课文题材以日常生活为主, 大量采用对话形式, 力求内容生动、语言自然;第二册的课文题材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有些课适当提供与题材有关的德语国家国情知识, 并扩大语篇类型, 使学生接触多种类型的课文及文体;第三册课文题材涉及德语国家主要是德国的社会生活, 知识性课文和文学性课文并重, 也适当选用介绍中国情况的课文, 提高介绍本国文化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册课文题材涉及德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增进对德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了解, 选用介绍中国情况的课文,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化对比意识 (9) 。

新教材对课文题材的选择同样经历了由涉及日常生活的题材到具有德语国家背景的自然、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题材, 由简单的对话到小说、通讯报道、采访录、书信、日记、电视访谈、广告、图表、诗歌、笑话等多种体裁的变化, 让学生们了解了多种语篇类型, 了解了各种体裁的语言特点。

在对新旧两套教材的对比中可以发现, 新教材在选择课文题材及题材时, 适应了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贴近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事实。新教材第一册已于2005年10月修订, 第二册已于2006年8月修订 (10) , 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因此, 德语教师在德语基础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终生学习, 与时俱进。

四、语法讲解和练习的变化

新教材除了第二册以外, 每册的课文均只有12课, 比旧教材每册15课少了三课, 四册教材总共少了9篇课文。课文数量的变少就意味着每课语法的集中及课后练习的精简, 这一点以新旧两套教材中关于反身动词 (Reflexive Verben) 的讲解为例。

旧教材对反身动词的讲解在第二册第一课 (第17页) , 而新教材因为第一册的基础课程只有12课的缘故, 这个语法点放在了第二册第四课 (第83页) 进行讲解。

新旧两套教材开篇都以一篇文章引出对这个语法点的讲解, 紧接着讲解了与反身动词相关联的反身介词 (Reflexivpronomen) , 并列出了表格 (旧教材第17页, 新教材第84页) , 然后接下来都是反身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Bedeutung und Gebrauch) , 在讲解的过程中, 语法概念也出现了变化:旧教材将反身动词分为真反身动词 (Rechte reflexive Verben) 和假反身动词 (Unrechte reflexive Verben) , 而新教材将之分成了完全反身动词 (Reinreflexive Verben) 和非完全反身动词 (Teilreflexive Verben) 。

由此可见,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 在某些语法点的讲解上, 语法定义发生了变化, 定义更加精确了。

然后是语法练习部分。旧教材的语法练习题部分从20到24, 一共有5个练习, 分别为填空 (Lücken füllen) 、替换练习 (Variation) 、改写 (Umformen) 、概括 (Zusammenfassen) 及提问 (Frage stellen) 。大量的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对该语法点的掌握。

新教材的语法练习部分只剩下了判断、填空和改写, 在原教材的练习题基础上进行了删减, 增加了新的题型, 考查到了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 但是对于需要掌握该语法点的学生来说, 这样的练习还是不够的。

因此, 使用新教材的时候, 德语专业教师, 在讲解的语法的同时注重学生对该语法点的练习和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11) 。

五、正字法

2005年8月新正字法开始在德国中小学推行, 因此, 不可避免的, 后来新教材的编写也采用了德语新正字法, 而不是旧教材使用的那种从1880年就开始渐渐形成统一的就正字法。

但是也正因为新正字法才刚刚推行不久, 新教材的编写中出现少量的新旧正字法混乱的情况。这一点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谨慎对待。

通过以上的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在基础德语的教学过程中, 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也有了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1. 新教材比起旧教材虽然在课文的内容上与时俱进了,

更新了大量时事文章, 但是在某些题材上出现了欠缺, 比如说关于文学方面的文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忽视对这方面的引导, 使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增加对德国国家文学的兴趣和了解。

2. 新教材中对词汇进行了删减, 去掉了某些陈旧过时的

词汇, 新增了些当代德语中的新兴词汇, 但是在词汇量上也相应缩小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课外读物扩充词汇量的意识。

3. 新教材中注重课堂中教与学的配合, 旨在培养学生的

语言交际能力, 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小游戏用来促使学生发挥联想并开展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 (12) 。但是, 游戏的形式过于单一, 很多时候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语法点分解得稍微过散, 很多时候一个语法点分几课讲解, 讲解不集中, 初学者很难理清思绪。

综上所述, 新教材虽然有不足之处, 但是比起旧教材来说, 更加贴近与现代生活, 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基本语言功底, 是一套符合当代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教材。我相信, 这套教材的使用, 必将对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梁敏, [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 (学生用书) (第一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10.

②赵登荣, [德]聂黎曦, 梁敏, 王师丹.德语教程 (第一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9.

③《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研订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6.

④《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研订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

⑤赵登荣, [德]聂黎曦, 梁敏, 王师丹.德语教程 (第一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9.

⑥梁敏, [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 (学生用书) (第一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10.

⑦赵登荣, [德]聂黎曦, 梁敏.德语教程 (第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6.

⑧赵登荣, [德]聂黎曦, 梁敏.德语教程 (第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6.

⑨赵登荣, [德]聂黎曦, 梁敏.德语教程 (第一、二、三、四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⑩梁敏, [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 (学生用书) (第三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2.

[11]梁敏, [德]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 (学生用书) (第二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赵登荣, [德]聂黎曦, 梁敏, 王师丹.德语教程 (第二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

上一篇:叙事类型下一篇: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