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分析探索

2024-07-23

多样化分析探索(精选5篇)

多样化分析探索 第1篇

在信息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信息检索系统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内容多样的检索结果,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已变得日益重要;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有得到多样化信息的需求,信息检索结果多样化也正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这也正是进行信息检索结果多样化研究的根本目标和重要意义所在。在目前没有更好的方法自动识别用户确切查询意图的情况下,信息检索结果多样化可以避免用户无法发现任何相关文档后果的产生,从而改善用户体验。另外,信息检索结果多样化有效地利用了高排名的有限的位置空间,降低了信息冗余,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查询关键词歧义带来的问题。

目前,查询结果多样化的算法大致可以分为隐式方法和显式方法[1]。隐式处理检索结果多样性的方法,以文档间的“不相似度”控制最终结果文档集的多样性。由于对排名靠前的结果文档的相关性和多样性的双重追求,查询结果多样化被看作一个双标准的最优化问题,即,对不同话题的最大覆盖和最小冗余问题。这类算法一般需要在文档与查询关键字的相关程度及文档与文档间的区别程度之间求得一个折中、平衡,将查到的文档互相加以比较,以找到与查询相关的、且同时与其他文档最不相似的文档[2,3,4]。另一类显式地考虑文档多样性的方法认为既然一篇篇文档是不相重的、却也是与查询相关的,那么这些文档一定是覆盖了查询的不同方面、或其不同的解释方法,这一类算法一般会将查询和文档都划分为几类,或构造出查询下暗含的子话题,或利用一些资源挖掘用户可能的信息需求,然后考量某一文档对一个类别(或一个子查询)的相关度及相互之间的区别[5-[5,6,7,8]。

Vee等人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对于隐式方法来说,在已知结果集上再次选出多样化的子集可能很难具有扩展性,难以在大数据集上应用,只能在有限的检索结果中进行局部优化;而利用显式的类别、子查询信息的方法由于增加了查询数目会影响效率,同时又很有可能在某一类别上获得空结果而影响效果[9]。对此,本文尝试探索将隐式的多样性排序与显式的子查询获取方法结合,从而提高检索结果多样化的性能。

1 基于查询结果重排序的MMR方法

Carbonell和Goldstein在探索查询结果多样化问题时提出了经典的Maximal Marginal Relevance(MMR)算法[2]。其基本出发点是在已有的查询结果之后进行重新排序,分别度量文本与查询间的相关度sim1(d,q)和文本两两之间的相关度sim2(d1,d2),以二者的线性组合作为评判标准,反复选出其中与查询相关性尽量大而与其他文本相关性尽量小的文本di,公式如下:

其中,D是已有的查询结果集,S是已经被二次选中的查询结果集,λ是调节系数(λ∈[0,1])。文本与查询间的相关度为sim1(d,q),文本两两之间的相关度sim2(d1,d2)。di是即将选出的下一个文档。

该算法本质上采用的是一种贪心策略。在已经获得原始查询结果集D的情况,首先将排名第一的文档从D中移入最终结果集S,然后按公式(1)为D中剩余的每一篇文档计算其MMR得分,并贪心地选择得分最高的一个移入S中,即选择了与查询相关度较高的、同时与S中文档相似度最低的一篇文档移入到了S中,如此不断地将D中的文档移入S中,直到D为空。此时S中的结果排序即为最终结果排序。

此算法的核心是两个相似度函数的选取。对于文档与查询之间的相关度函数,本文直接利用经典BM25检索方法,其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详述。而对于文档之间的相似度,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向量空间的方法[2]。

1.1 文档相似度计算方法

首先,使用向量空间模型来表示一篇文档。在向量空间模型中,每篇文档被表示为一个向量,向量的每一维由这篇文档中的term的特征构成。在这个模型的简单表示形式中,每篇文档可以被表示成为词频(Term Frequency,TF)向量:dtf=(tf1,tf2,...,tfm)

其中,tfi为第i个term在该文档中的词频。

1.2 文档相似度计算方法的改进算法

对于1.1中模型的比较常用的改进方法是:对于每一个term进行加权,其加权值是倒序文档频度(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IDF)。进行此种改进的目的是:如果一个term在很多文档中均出现过,那么该term在文档中的重要性就没有那些仅在几篇文档出现过的term高。所以这样的term在表示一篇文档的时候需要加以相应的惩罚因子。一般的做法是将tfi与log(N/dfi)相乘,其中,N代表文档集合中的所有文档数目,dfi代表包含第i个term的文档数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上述方法获得一篇文档tf-idf的向量表示之后,就可以利用各种距离来计算文档之间的相关性,公式如下:

2 基于查询日志的子查询构造

最大边缘相关算法是针对检索结果端的处理,旨在追求结果文档集中文档间的不相似度。针对查询端的处理,本文提出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分别为单字向后扩展、双字向后扩展以及双向子串扩展。利用查询日志构造一个用户查询的子查询集以覆盖用户可能的、不同的查询意图,并利用这些子查询集进行检索,进而实现结果多样化的效果。

2.1 单字向后扩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如图1所示。统计查询日志中的每个查询,记录字qj跟在字qi后的次数;然后对于一原始查询,找出最后一个字q觹,并以统计结果中在q觹后出现频率最高的前n个字作为该原始查询的一次扩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将一次扩展出来的字进行二次扩展,从而得到子查询集。具体地说,设原始查询为q1,q2,...,qn(其中,qi为汉语查询中的一个字),先找qn后出现的所有可能的qx,p(qn,qx)>0;再找qx后出现的所有可能的qy,p(qx,qy)>0,最后将q1,q2,...,qn,qx,qy作为其子查询,而p(qn,qx)×p(qx,qy)大于一定阈值,保留前n个结果即可。

2.2 双字向后扩展

该方法与单字向后扩展法的基本思想大致相同,只不过是以两个字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概率统计,如图2所示。统计查询日志中的每个查询,记录字对qjqj+1跟在字对qiqi+1后的次数;然后对于一原始查询,找出最后两个字q觹q觹+1,并以统计结果中最多跟在q觹q觹+1后的前n个字对作为该原始查询的扩展,从而得到子查询集。

2.3 双向子串扩展

该方法考虑到在各类互联网用户提交的大量的查询中,一定有许多是相近的、甚至重复的。如果能提前将这些相近的查询中可能的子查询找出来,就可以在用户提交类似查询的时候,利用其子查询来提高检索结果多样性。

该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对于给定的用户原始查询,在查询日志中统计其作为某一查询的子串的出现次数,并记录这些条目,然后再利用这些条目,统计所有出现在该查询的前后的字对,分别找出出现在该查询前、后的前n个字对并记录。第二阶段,将该查询前(后)出现最多的这些字对依照字的共现与否串联成尽量长的字符串,例如出现在该查询前的一个字对为AB,另一个为BC,则其可以连接成ABC,最后将该查询原始字符串添加在该查询前(后)构成的字符串之后(之前),即获得了该查询的子查询集。

3 子查询结合重排序的多样化信息检索性能实验

本文实现了子查询结合结果重排序的信息检索结果多样化系统。该系统在综合利用查询端的子查询构造方法以基于查询日志来寻找某查询的若干子查询的基础上,再结合结果端的算法以将此次检索结果进行重排序,从而提高排序靠前的文档的多样性。信息检索结果多样化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

为了验证本系统,实验检索文档集是搜狗搜索引擎2008年公布的一份爬取的网页文档集,大小为5TB,利用L-emur工具包对其建立索引、并完成基本搜索引擎的检索工作,查询日志为搜狗搜索引擎2008年6月共28天的查询日志,大小为4.28G。本文的实验结果及分析均以此下10个样例查询给出:巧克力,莫扎特,十二生肖来历,蟑螂,原油,微型车,张丰毅,武则天,何炅,那英。

在实验结果评价阶段,这10个样例查询的标准子查询集和文档相关性标注均由3位专家人工标注后投票获得。评价标准是基于经典的信息检索结果的评价指标nDCG的D-nDCG@10[10]。

实验中,首先对100个原始查询进行了Lemur信息检索,分别得到了各查询的前1 000篇相关文档。首先,分别使用单字向后扩展、双字向后扩展、双向子串扩展方法对100个原始查询进行了子查询构造;然后,对于每一个原始查询,用其子查询集在其前100篇相关文档上进行检索,按照文档与每一个子查询间的BM25得分,分别为每一篇文档打分;最后,每篇文档的得分为所有子查询对其BM25得分的总和。按每篇文档的最后得分排序,前100篇文档即为新的多样化的检索结果排序。

实验中除了在单独使用MMR进行结果重排序后,还对MMR和上述三种情况的结合进行验证。具体方法是将子查询构造所获得的多个检索结果文档集上再使用MMR进行重排序。上述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检索结果重排序后的MMR方法还是本文设计的子查询构造方法均可明显提高检索结果的多样化性能,相对来说,基于查询构造的方法效果更好。究其原因,除了查询日志这一资源本身或许包含着一个查询中可能蕴含的多个子主题之外,也反映出传统BM25模型本身只能从某单一的角度给出查询和文档之间的相关性。

而简单地将自查询构造和MMR相结合并不能带来十分明显的性能提升,除了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前1 000篇文档可能限制了多样性检索结果的候选空间,MMR本身对于文档差异度的度量还需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将各种检索结果多样性的方法相结合,在实验中取得了最好的效果。但是,这还仅仅是初步的实验结果,如何有效地融合现有的各种方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信息检索结果多样化的问题,在实现最大边缘相关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查询日志的子查询构造方法,并将这两种策略有机融合以获取更佳性能。本文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初步实验验证,对比了不使用任何多样化算法的传统检索结果得分,仅使用最大边缘相关算法的检索结果得分,仅单独使用三种子查询构造方法之一的检索结果得分,以及这三种子查询构造方法分别与最大边缘相关算法相结合使用后的检索结果得分。在多样化评价指标下,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新算法的检索结果的多样性均明显优于不加新算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SANTOS R L T,PENG Jie,MACDONALD C,et al.Explicit S-earch Result Diversification through Sub-Queries.ECIR,2010.

[2]CARBONELL J,GOLDSTEIN J.The use of MMR,Diversity-Based Re-ranking for Reordering Documents and Producing S-ummaries.SIGIR,1998:335-336.

[3]ZHAI C,COHEN W W,LAFFERTY J.Beyond independent relevance: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rics for subtopic retriev-al.SIGIR,2003:10-17.

[4]RADLINSKI F,KLEINBERG R,JOACHIMS T.Learning Diver-se rankings with multi-armed bandits.ICML,2008.

[5]RADLINSKI F,DUMAIS S.Improving personalized Web sear-ch using result diversification.SIGIR,2006:691-692.

[6]AGRAWAL R,GOLLAPUDI S,HALERSON A,et al.Diversif-ying search results.WSDM,2009:5-14.

[7]SANTOS R L T,MACDONALD C,OUNIS I.Explicit search r-esult diversification through sub-queries.WWW,2010.

[8]DOU Zhicheng,HU Sha,CHEN Kun,et al.multi-dimensional search result diversification.WSDM.2011.

[9]VEE E,SRIVASTAVA U,SHANMUGASUNDARAM J,et al.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diverse query results.ICDE.2008.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探索 第2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多样化;探索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局势下,新课改理念渗透于教育领域各个环节中,高中体育教学也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而开设的,更重要的是协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有效提升与发展。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达到上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对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高中体育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培养高中生健康的人格铺路垫石。

1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高中体育的现状是教学方法很单调,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出错误并改正三个步骤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仅是被动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1 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

不同初中学校的毕业生汇聚在高中校园,组建班级,构成集体。尤其是扩招教育政策实施以后高中学校女生的数量大幅度的增多,再加上高中生平时学习压力大,没有长期运动的习惯,所以学生之间的体能素质存在差异性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此时我们可以推测的是他们在领会体育精神、掌握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那么高中生整体缺乏均衡性发展特点现象的存在,固然会导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吃不饱”、“吃不惯”以及“吃不下”的三类学生群体。

1.2 教材忽略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兴趣

高中体育教学应用的课本侧重点在于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体能素养,大多数是借助专项动作技能培训去落实上述教学目标的。在这种教材的辅助下,学生体能有所增强,丰富运动技能,但是并没有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竞技活动的欲望,也就是说这样的体育教材没有将一定的注意力放置于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兴趣方面,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主动参与身体锻炼精神。

1.3 未重视学生动作技能知识

纵观高中体育的教学面貌,教师大都是以演示的教学方式将动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继而按部就班对其进行反复的练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了某一体育动作技能的要领,却没有提高对动作技能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只是轻描淡写的对其进行介绍,没有给予学生领悟知识与内化理论知识的时间,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对他们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扬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2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局势下,新课改理念渗透于教育领域各个环节中,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2.1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高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模式,以最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去感染与带动学生,帮助他们走进体育知识的海洋。面对性格内敛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施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他们接受启发以后,强化自身的自主性,建立健全自信心理;而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度的对其应用自由型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拘束的环境中,自由的选择体育技能训练的形式,这一教学方法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背景中教育部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教学政策方针是基础,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进各项教学环境中中。无论是在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还是竞技教学进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尽最大努力将高中体育学科特色与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实际情况整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协助他们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为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意识才有效的被强化,从而对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流程进行改革创新。笔者认为,教师确立创新理念是各种“金点子”产生的源泉,也是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应用的基础,从而达到使高中生身心素质同步发展、缓解考试与升学压力、树立团队合作观念与精神的教学目标。总之,提升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够有效的充实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程教学效率。

2.2 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总会积极的探索事物的本质,而只有在专注的情况下才会有效的吸收各种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点,打造趣味性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作,借助其声音、视频、图像的特征,将客观的事物生动、形象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丰富了课堂环境,营造了多彩的教学气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振奋人心的体育竞赛视频,使学生对体育课程有更深入的认知。多媒体还可以把教学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强化了学生对体育技能理解的程度。竞赛教学方法的应用,辅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磨砺意志,最大限度的激起他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强化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增进友谊。当然,游戏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强化学习意识的同时,也扎实的掌握了体育运动技能,挖掘出自身的体育潜质,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2.3 重视体育德育功能,促进多样化教学

与高中语数外、数理化学科相比较,体育课程在落实德育教学目标上更具有优越性,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主要是因为体育本身就是集趣味性、开放性、竞争性为一体的学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同时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正是因为高中体育课程具有德育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实效性的取得。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为了调动参与体育知识学习的欲望,适时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如将我国优秀体育运动员刻苦训练的历程讲述给学生,以协助他们树立不怕艰苦、勇于奋斗的信念,当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彰显出来之时,高中体育教学成果将是丰硕的。为彰显体育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的优势,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展示奥运会上体育竞赛的项目、战术以及精神等内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拓展学生体育知识范畴的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体育教学的本质与内涵。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体育教学这一特质的功效,实现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的目标,从而有效的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综合的发展。

根据现今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新的教育情形下,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是极为必要的,因其是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奉行,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优质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了他们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兴趣,丰富了业余生活。体育教师为了使更多的方法手段应用于教学环节,务必要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不断的提升业余技能水平,融入创新的思维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强化高中生身心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米卫杰.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

[2]杨程.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分析[J/OL].当代体育科技,2015).

[3]林招龙.高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研究[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

[4]陈进然.对微课教学与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J/OL].当代体育科技,2015.

作者单位

蓬安周口中学

多样化写作教学实践的探索 第3篇

一.书写真我情怀

“小小的我”中这样唱道, “我是山间一滴水, 也有生命的浪波。我是地上一棵小草, 也有生命的绿色。”“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小小的我”, 承载着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那里有他 (她) 自己的日月星辰, 有他 (她) 自己的江河湖海, 鼓励学生抒写真我情怀, 这是他们的成长的足迹, 心灵的痕迹, 是他们的人生档案, 是最鲜活的个人历史书。

(学生习作略)

二.再造个性风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灿烂辉煌,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生命力的诗歌是中华文化之树上的硕果, 这道永恒而瑰丽的风景, 诱惑着我们, 让我们带领学生去咀嚼, 去回味, 让其营养深入学生生命的根须, 让学生再造这样的风景, 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再造风景范例: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 温暖顿时散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 母亲又频频地瞄准了针眼。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 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 都仔仔细细;每一线, 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 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 母亲又比试着, 觉得满意了, 才套到我的身上, 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 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 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 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 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 一根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 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漂泊多远, 黑暗中的那盏油灯, 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 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 我, 明白了。

三.关注热点话题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这样的学生, 才能有国际视野, 才能成为有现代感的学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将电视、网络等等现代媒介引入语文学习生活, 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走向, 关心身边的热点生活, 并且把它引入到写作实践中, 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又可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 敏锐的思维, 善感的情怀。

四.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的含义决不像今天这般简单, 仅仅意味着去购买一张“来回机票”。当古人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作为人生的两大必修课提出来时, “行万里路”决不是循着早已辟好的旅游路线, 赶到众人皆知的“罐装”景点, 摆好姿势留几张照片而已, 它要求学生付出与“读万卷书”大致相当的艰苦努力。学生必须在“行万里路”的探求过程中, 借着对山川河岳的游历来拓宽心胸, 借着对先烈遗踪的寻访来汲取传统, 借着对人情物理的体察来增长阅历。通过文化在历史中渐远渐淡的踪迹, 唤回学生的道义感与文化良知, 以及我们民族的文化集体无意识。

五.品读人物

高楼林立, 物欲横流, 喧嚣膨胀的人群, 灵魂的透明度越来越低, 精神的含量越来越少。“生命就像一条大河, 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现实就像一把枷锁, 把我捆住无法挣脱。”要想挣脱这世俗之网, 就要让学生去接近高贵的灵魂, 去品读伟大的人物。“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望远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 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 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

学校德育工作的多样化探索与实践 第4篇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我们认为,德育和学习工作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和学习、工作、生活的各项活动融为一体。我们在从事所有活动的同时,德育就已经贯穿其中了;其他素质获得的同时,德育素质也在获得,只是德育在其他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不同而以,有时直接,有时间接,有时显性,有时隐性。可以说,生活有多丰富,德育工作就有多丰富。几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各项活动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与活动融为一体,重视了活动过程的育人功能,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课堂教学因其教学内容中德育成份的不同,德育的表现形式和重点也有所不同。有些课,其内容就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主要是人文类课程,其思想性明显,教育意义强。如“藤野先生”、“抗日战争”等,我们利用其内容就能进行鲜明的思想教育。而有些课程,没有明显的思想意义,比如“圆的周长”“重力”等自然科学类课程,如果从内容上挖掘思想意义,就有些牵强附会了。这些课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也正是人们常常忽视的地方,以为这些课只有智育任务,不具备德育功能。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学习中的互助合作,师生的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等,特别是教学中如何保护差生的自尊,关心爱护差生,促进差生的成长,合理张扬学生个性等,都是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德育内容。一节好课,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如果合理经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多方面都能获得潜移默化的成长,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充分挖掘各项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阔视野,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有的活动德育主题明显,如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学雷锋活动、敬老活动、“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等,单从内容上说,德育功能就十分明显,并且针对性很强,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在某方面的教育意义是明显的。有些活动,活动内容没有明显的德育主题,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中,如劳动、打扫卫生、竞赛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在组织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以及互帮互助、互相关心、爱护公物、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意识等。活动中的思想教育,重在学生体验,重在活动的组织,切忌生硬说教,如果重说轻动,学生便失去兴趣,效果自然不好。

三、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潜质

生活即教育。人的大部分习惯品质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一名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礼仪常规、助人为乐、谦逊礼让等随处可见。因此,作为教师、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要讲文明礼貌,要求学生不乱仍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些,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教师要做到时刻指导提醒,增强孩子效仿的目的性。平时事先应多给孩子说说什么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事后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好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不足的方面给予纠正。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些不经意的言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思想教育。

四、充分挖掘节日文化中的德育功能

每个节日都主题鲜明,有其特定的纪念意义。学校如能结合实际,开展好一些重要节日的纪念活动,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他们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共同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全体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节日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对于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教育,首先应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避免填鸭式的空洞、被动的知识灌输。

五、充分挖掘优秀人群身上的德育因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人伟人如天空中的星辰,发出耀眼的光辉,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崇高而伟大的人格,独特而平凡的经历,灿烂而辉煌的业绩,给世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他们身上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能使我们汲取的营养更加多元。他们辉煌的一生永远是后人的楷模,他们的成长轨迹是青少年成人之路。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德育资源,开展了解名人伟人,走近名人伟人,学习名人伟人的活动,以名人伟人的成长轨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乃至对世界进步有用的人。

六、充分挖掘重大事件中的德育因素

重大事件有其特殊的教育意义,把握重大历史纪念日以及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整合资源,开展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些事件表现出英雄前辈为国为民、英勇奋斗的事迹,他们不朽的功绩、感人的壮举,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从正面激发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些事件教训沉痛,引人深思,从反面警示我们,使我们永远记住教训。

我们的体会是,如果不把德育工作跟其他工作割裂开来,人为地孤立抽象德育工作,而把德育跟学校各项活动融为一体,贯穿其中,把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当成育人的过程,重组织、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重感悟,德育的内容就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就多样了,学校德育工作就不再是枯燥单一、生硬乏味的。

多样化分析探索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点。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一定是多样的[1]。教育部2012年3月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指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积极应对,也是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福州大学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学院,本科专业72个。作为福建省海西经济发展人才的摇篮,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一、根据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准确定位多元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2]。地方“211工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直接的驱动力,坚持区域特色,体现区域特色。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明显加快,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学校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出发,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工程”,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不同学科领域培养多样化人才。

1、创新性研究型人才。知识经济社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创新性研究型人才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的创新,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基础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担负着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的重任,对促进海西区域经济建设,提高整个国家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学校面向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领域,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学校数理基础综合班,以创新性、研究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理科基础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理科创新性研究型拔尖人才。

2、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类人才之间跨行业流动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宽厚的基础,也要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校将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对主体学生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大类基础,按需分流培养,增强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以培养基础扎实,口径宽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促使学生形成跨专业复合型知识结构。

3、工程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福建省要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因此,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家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干力量,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在机械制造、地矿、电气、化工等10个工科领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工科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师,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同时随着科学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短期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可能迅速增长,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通过创业更快实现自我价值。学校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明显的“创业遗传代码”,具有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勇于创新、敢于求变的行为能力,具有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责任意识的这样一种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其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和相应的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学校根据不同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为各类人才打造不同的成才通道。

1、对于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依托我校化学学科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现代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化学基础研究人才。基地班实施“成才阶梯行动计划”,将本科教学四学年划分为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科学研究入门、科学研究感悟、科研能力初步形成”,并辅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数理基础综合班按六年制本硕贯通原则优化设计培养方案,构建数理基础厚实,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实施课堂、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及数理基础综合班分别为本校和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输送了一批基础扎实、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近年来这两类学生攻读硕士生比例很高,平均达60%以上,其中攻读“985”重点院校硕士生的比例平均达25% 以上。此外,数理基础综合班的学生具有较突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历届综合班在各种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特别是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数理基础综合班学生作为主力队员之一,代表学校四次晋级ACM-ICPC全球总决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第36届取得了全球18名的好成绩,是福建省晋级本届全球总决赛的唯一高校。

2、对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对于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按一级学科整合成大类专业,如管理学院的11个专业整合成5个大类进行招生培养,以达到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大类基础的目的。目前全校72个本科专业中,已有30个专业整合成15个大类进行招生培养,大部分学院招生的专业(类)数只有2-3个,电气学院、材料学院等已经实现了按院招生。这些以大类招生的专业,推行“2+2”的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大类内的各专业学生,前两个学年修习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其课程量约占课内教学总学分的70%。第三学年开始专业分流,学生根据特长、兴趣及市场需求选择专业,修习相关专业课程。通过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辅之以学分制灵活的运行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注重夯实基础、注重拓宽知识面、同时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培养方案,降低修读门槛,实施目标管理,目前共开通27个第二专业,在校修读第二学位(专业)的学生数达297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3.7%。

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11届、2012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92.04%和92.09%,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居福建省高校前列。

3、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三大特点,即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办学实际出发,采取“3+1”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各环节进行有效指导。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以回归工程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科学与工程知识、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系统解决工程问题、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以面向工程实际为主,学生至少有一年以上时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多方面突出工程能力和素质训练。

4、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在全校层面上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文理渗透,建设跨学科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点和创新思维习惯;加强创业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配有专兼职创业、职业发展教育教师58人;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如十佳创业项目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各类创业主体讲座、创业沙龙等;加大校内外创业辅助计划的支持力度,设立创业奖励基金,创建学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点及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平台;另一方面,以管理学院市场营销、金融学等专业为先行改革试点,支持和鼓励各学院试办创业教改实验班,探索系统化创业课程和培养环节的设置。

三、开放式多元化,探寻校地、校企、境内外多元育人模式

学校不断开展校地、校企、境内外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育人模式。学校实施“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产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学、实践训练与企业实践以及预就业等工作紧密相联,以加强学校与我省主导行业的企业合作。学校先后分别与福建ICC基地和相关企业合办“微电子学专业”,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办“八方物流学院”,与福州软件园合办“软件专业”,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物联网学院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为物联网产业培养创新人才。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福州大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宽的发展平台。同年,依托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及相关学科优势,学校与泉州市泉港区达成共同筹建福州大学闽南石化学院的意向,努力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石化企业培养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行业人才。2007年学校与著名的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 并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校企深度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紫金模式”,即“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在这种模式下,紫金矿业集团支持学院的基本建设,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方案的制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且直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紫金集团注资1.5亿建立了我国首个校企联办的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制定了系列管理运行办法,并得到成功运行,成为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大成果和标志。“紫金模式”的实践,对高校探索学校与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在高水平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校积极开展境内外学生合作与交流项目,与日本长崎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2年我校共有7名学生赴长崎大学留学中就有4人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提供的JASSO奖学金,另有3人以免费生身份赴长崎外国语大学留学。学校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开展“5+5”双学位合作项目,每年派出10位学生赴德学习,并接收6名德国学生到我校深造学习。学校对台合作与交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台湾交通大学、师范大学等1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并选派部分学生赴台学习。此外,学校积极筹建平潭海洋大学和福州大学海洋学院,充分利用两岸优质教育资源,共同规划、合作办学、合作管理,创新两岸合作办学模式。

四、以生为本,构建柔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大众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人才质量标准要求学生教育不能是千篇一律,一个标准,教学运行机制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管理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富有弹性和开放性[3]。学校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创建和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实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个性化、最优化、科学化。

1、以自主学习机制为主要内容实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本科最长学制可延长至6年,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生可提前毕业或按规定停学创业。实施学分绩点制,按学分绩点衡量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对平均学分绩点2.5以上的学生,在鼓励其加快学习进程,允许提前毕业的同时,提供修习第二学位(专业)、主辅修的机会,同时对学分绩点较低的学生及时发出学习预警,对其学习进程和方式提出指导性意见,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管理。实施转专业制,学生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申请转专业。转专业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实施选课制,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学生还可以跨系、跨专业、跨年级选修部分课程;学校开设涵盖面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校级选修课,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个性,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全面成长、成才。

2、以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个性化成才的引导。学校制定《福州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在生师比较低的学院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其余学院在低年级实行班导师制,高年级全面实行导师制,发挥导师在选课、导学和品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导师主动帮助指导学生,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促进教学相长,营造宽松和谐师生交流环境,对大面积学生实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3、以奖励学分制鼓励学生开发潜能,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学校制定《福州大学本科学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文体活动、发明创造等取得的成果视成果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学分,充分调动学生挖掘自身潜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

4、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学生培养的个性化,导致教学管理工作量的大大增加,只有借助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和工具,才能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研制了基于B/S模式版的本科教学管理系统网络平台,该系统功能全面、个性化强,学生个人选课、学籍、成绩管理、毕业审核,学院教学计划管理、排课、排考等均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使教学各环节运行更加便捷,教学质量监控更加到位。

总之,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龙头,地方高校应立足社会、学生和自身发展需要,从培养模式改革入手,以多样化、个性化为改革着力点,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培养方式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并形成合力,以达到培养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宾齐.迷失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2]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 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上一篇: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下一篇:边坡挡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