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维范文

2024-09-15

放飞思维范文(精选11篇)

放飞思维 第1篇

一、把“弹性预设”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奠基石”

1.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 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 而学生是动态的, 有差异的.为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 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 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这也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 并预设应对方案, 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备课应备“轮廓”.实施新课程, 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 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 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 我们在备课时, 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 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 要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 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3.备课要备活动“空间”.在备课时, 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 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 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 克服程式化设计, 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使“交流互动”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教学即交流, 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更是课堂动态生态的“催化剂”.教学中师生通过交流互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 不断“催化”生成新的知识;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通过交流互动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为一个多层次的信息交往系统, 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 而且做到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 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既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善于动脑的科学品质.

三、让“理解宽容”化为课堂生成的“保护伞”

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正因为真实, 错误就自然难以避免.对学生随机生成的错误知识、观点、看法, 如果教师一棒子打死, 那失去的将是一个敢于思考的生命, 课堂生成也就被“打死”了.我认为, 教师的高明之处, 就在于对学生生成性的错误的宽容, 并从其错误中挖掘出可借鉴的知识, 不仅让全班学生从中受益, 更让这位学生在错误中找到自信和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例如:在“氧气的制取”教学中, 教师正在说明制取氧气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还没说完, 有一学生举手了:“老师, 我们这组的试管被他弄破了.”这位学生是指跟他同组的学生把试管弄破了.任课教师并没有批评那位学生, 而是要求大家讨论“为什么他的试管会破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 列举并分析了很多原因.最后, 教师要求那位把试管弄破的学生描述试管弄破时的情景.他在结结巴巴的讲述中道出:他看到那只试管有些不干净, 用水洗了后马上放入药品加热……在上述案例中, 那位教师机智地把一个课堂中很尴尬的问题化解了, 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真实经历”把危机转化为良机, 完成了“实验过程中避免试管破裂的方法”这一内容目标, 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四、用“拓展延伸”点燃课堂生成的“炫火花”

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 一节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 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遐想, 给学生留下无穷的韵味.好的结尾像一朵升腾而起的火花, 照亮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具有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课断而思不断的效果.因此, 每堂课都留个“小尾巴”给学生很有必要, 更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 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成果得到“升华”.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后, 发现实验结果比预期的要偏大, 学生相互讨论得出:可能是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 导致有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我向学生提出“如果我点着后迅速伸入, 是否就能保证没有气体逸出?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才能使实验结果更正确?”学生听后立即兴致勃勃地充分展开了想象, 思维火花不断闪现, 而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课后思考, 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放飞思维,让英语课堂更精彩 第2篇

【论文摘要】强调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求充分感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让学生针对目标语言,学用结合,让学生大胆地开口去说,让他们知道:English ,I can!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

【关键词】拓展空间

激发潜能

增进深度

提升层面

强化意识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框架,学活课本,进而使学生变得更具创造力,也成为我们新世纪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结合最近几年的牛津小学英语教学中所做的教学实践与积极探索,总结出以下看法。

一、倡导合作互动,活化教材图文,有利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图文“动起来”,即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如录相、电影、幻灯片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呈现,那么课堂就会增大容量,变得信息丰富,趣味盎然,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也从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或小组制作一些头饰等道具,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演示,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大大地得到激发,从而发挥个人长处,在合作中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最终形成立体的交互式思维网络。

尤其是优质教学资源光盘中的动画,做到了三个字“活”“美”“广”。所谓的“活”,指图文的灵活。忠实于教材的原有设计,又不受其束缚,更好的服务于教材与教学。所谓的“美”,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创设优质的人文环境。所谓的“广”,是指面的广泛与层次的深入,人人都愿意去学,都乐于去学。

譬如,牛津小学英语优质教学资源光盘 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教学过程中的动画不仅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记忆,同时还带来视觉上的记忆。教育学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知识,记忆程度提高到约65%。使用优质资源光盘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优势,动态地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练习前,给学生播放,使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显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目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二、立足“学用结合”,精心设置学案,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学的目的是用,也是新的课程理念中最为推崇、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倡导“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探究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同时将其作为小学阶段的能力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用结合”,力求学生做到学有发展,学以致用,既学得活,又学得透。首先强调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求充分感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次是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的发掘和培养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探索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针对部分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英语基础较差,以及学生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的“学——研”严重脱节的实际情况与矛盾,我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A部分课文采取“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和“运用创新”相结合的方法。

“自学探究”,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完成猜词义,对重要句型的把握,了解课文重点难点等任务。“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合作学习研究活动,主要是让好的同学带后进生,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然后,在“自学”和“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运用创新”,同时我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语言教学,让学生针对目标语言,学用结合,让学生大胆地开口去说,让他们知道:English ,I can!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使学生自学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鼓励立异标新,巧妙适时设问,有利与增进学生创新思维深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巧设疑问,最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定向——探究反射。而学生的质疑多问,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教会学生求异质疑、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的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以横向对比、逆向联想、归纳等思维,使学生不是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是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而现在的英语教科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在语篇教学时,我常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6BThe seasons时,我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提问:The weather in New York,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in New York?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可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让其知道:English I can!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度也将日益增进。

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复述效应,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层面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我的做法是坚持在课堂上用英语来讲授每一节课,对每一位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争取让每一位都有自己能听得懂的,这样以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层面是有帮助的。重点是在复述上做文章,这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创新思维层面上很有帮助。

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又可分为三种:(1)变更复述:让学生变更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适合一般学生和优等生。5B Unit3中在学习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是动词的变化形式时,设计到此方面的内容。如:老师给出主语是第一人称:I go to school on foot.让学生变更人称进行复述。(2)续篇复述:根据故事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知识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The seasons.让学生假想自己到了纽约,让学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想象。(3)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全文大意或段落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很强的归纳能力。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The seasons让学生根据纽约的四个季节进行复述。

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语言天才和创新思维,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而言之,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层次,适时选用和灵活运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进行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回产生一些希奇古怪的想法。此时,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或训斥,那么学生那些朦胧、零碎、不成片段的思想火花就会受到压抑,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在评价时,我的做法是坚持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的评价方式有:

1、激励性评价。激励学生意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说“No,you are wrong.”而说“Please think it over.”

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学困生,给予肯定、激励的评价,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放飞思维的翅膀 第3篇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调整呢?请看——

成堆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那么你肯定会天天都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当众多的问题总是挥不断剪还乱时,又如何是好呢?记住这个故事及其反映出来的哲理吧。

某年某月某日,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坐在某餐厅的角落里独自喝闷酒。一位热心人走上前问到:“您一定有什么难解的问题,不妨说出来,让我给您帮帮忙。”

企业家看了那人一眼,冷冷地说:“我的问题太多了,没有人能帮我的忙。”

这位热心人立刻掏出名片,要企业家明天到他的办公室去一趟。

第二天,企业家依约前往,这位热心人说:“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企业家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还是跟着去了。热心人用车子把企业家带到荒郊野地,二人下了车,热心人指着前面的坟场对企业家说:“你看看吧,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统统是没有问题的。”

企业家恍然大悟。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有问题,就有存活的希望。只要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前进。

建议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将种种苦恼压在心里。走出去找个好友,去向他倾诉,或在父母家人面前求得开导或指引,有时某些问题可以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自动消失,有时可以靠个人的智慧和定力去把它化解。当长期的苦闷困惑无法化解时,找个佛家清静地静思几天,让心与佛交流以求得心的平静,一切问题也许就有办法解决了。

我们当然不是鼓吹什么迷信活动,只不过清静环境能给人以心的宁静。

秃头论证

突变是在渐变的不断积累后发生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并不在意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渐变。其实这也是一种思维的误区,是一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误区。

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毫不迟疑地公认其为秃头了。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到了反面。

我们的环境变化也是如此。森林正在减少,能在旷野见到零星的树木却再也见不到森林的情景即将发生;动物正在消亡,能在动物园中见到狮虎豹象却再也见不到野兽的情景悄然来临;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正在恶化,臭氧层空洞正在扩大……

吉布斯医生不治病救人的时候就种树。他的家占地非常大,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把这块地变成森林。善良的吉布斯医生对种植有一套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深信“没有痛苦,就没有获得”?熏他从不给他的树浇水,公然违抗传统常识。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反其道而行。他说:“给植物浇水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只会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应该让它们生长的环境变得艰难一些,那些过于柔弱的树苗要趁早锄掉。”

他继续解释说:“浇水只会让植物的根变浅,不浇水的树的根部会向深处生长,自己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

吉布斯医生种过一棵橡树,他总是拿一张卷起来的报纸去打它。又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他这样是为了吸引树的注意。

几年后,吉布斯医生去世了。人们为他送葬经过他房子时,看到了他25年前种下的树。这些树现在已经长得跟花岗岩一样强壮坚硬、硕大无比、郁郁葱葱。

与吉布斯医生不同,有人是这样种树的:整个夏天都殷勤地给它们浇水,为它们祈祷。可是精心照顾会使它们弱不禁风。每次冷风袭来,它们都会颤抖摇摆,一副娇生惯养的模样。

吉布斯医生的那些在困境和匮乏中长大的树,却获得了舒适和安逸不能赋予的滋养。

荒芜的花园

想把花园的美丽长时间保持住,用什么办法最好?是小心翼翼地封闭起来,还是大度地敞开?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给予我们的是特别深刻的启示。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里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度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他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新牌子上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里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能到。

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

几年后,有人再去贝尔太太的花园时,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贝尔太太孤独寂寞地守着她的大花园,整天愁眉不展。这时的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游玩的快乐的游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扛船赶路

在平凡人的思维中,舍弃是特别特别难的,可是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的的确确是应该不断地有所舍弃的。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千里迢迢地跑去找无际大师,对大师说:“我特别孤独、痛苦、寂寞,长时间的跋涉使我疲倦极了,我的脚和手都受了伤,嗓子也因为长时间呼喊而喑哑了……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找不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里面有我每次跌倒时的痛苦,有我每次受伤后的哭泣,有我每次孤寂时的烦恼……有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不远处有一条河,无际大师带着青年坐船过了那条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地笑了一下,接着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一直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扔掉它们吧,孩子,生命不能负重太多。”

青年放下大包,继续赶路,这时他感觉到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多了。

逆风而立的树枝

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还是要依照事物自身的规律进行,重要的是在做出判断之前,我们必须认真地进行观察。

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一次战斗中,有一位哨兵被派往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他奉命警惕地观察着阵地前那片树林的动静。那天的天气不太好,不停地刮着寒风。树林中密密的树枝随风摆动着,发出阵阵沙沙的声响。

忽然,他发现有一根树枝不是顺风向倾斜,而是逆风而立。他感到非常奇怪。按照常理来说,树枝是不可能逆风而立的。这其中一定有其他的什么原因。他仔细想了片刻,意识到前方很可能有德军埋伏。于是,他连忙给部队发出了炮击的信号,引导苏军的炮火轰击树林。事后清扫战场时,果然发现林中有很多德军的尸体。

原来,当时有一批德军士兵正潜伏在苏军阵地前的小树林里伺机偷袭,可在潜伏过程中,有一个德军士兵感到很疲劳,他把身上的水壶解下来挂到了身旁的树枝上。正是这个水壶的重量使树枝弯到了逆风方向。那个苏联的哨兵及时发现了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从而怀疑有敌人埋伏,最终确保了阵地的安全。可怜的德军士兵,直到临死的那一刻,也未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哨兵通过常识判断和合理的逻辑分析,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而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他正是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才能够从一个不太明显的现象中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奥妙,并最终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可见,逻辑推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技巧。正确掌握和运用逻辑思维可以排除假象的迷惑,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实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真正抓住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智慧是一种人人都有而又人人都缺的东西。生活中,很多平凡的小事往往隐藏着很深的道理。滴水可以藏海,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逆风而立的树枝”。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及时发现并找出那些“逆风而立的树枝”背后的东西,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关键。

丢了两块钱

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事,从一个角度看,是丢了几十万元钱,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仅仅是丢了两元钱。

罗森在一家俱乐部里演奏萨克斯,收入虽然不高,但他总是乐呵呵的,对什么事都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他常说:“太阳落下去,还会升起来;太阳升起来,还会落下去。”

罗森很喜欢汽车,但是靠他的收入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不太可能的。他常对朋友们讲,要是有一部汽车该有多好啊。这个时候,他的眼里总是充满了向往。于是有人建议:“罗森,你可以去买彩票啊,也许上帝可以让你梦想成真!”

罗森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买彩票,但是收入微薄的他只买了一张两块钱的彩票。可能真的是上帝优待他,罗森买的那张彩票居然中了大奖。

罗森用奖金为自己买了一辆汽车,他常常开着一尘不染的汽车在大街上兜风。碰到需要搭车的人,他总是愿意送他们一程。但是他没有忘记从前,仍旧每天去俱乐部演奏。

然而有一天,罗森的车丢了。那天晚上,他把车停在房子外边,第二天,当他走出房子的时候,发现心爱的汽车被盗了。

朋友们得知这个消息,想到罗森爱车如命,而现在一夜之间车丢了,都担心他受不了这个打击,便安慰他:“罗森,不要太难过了,以后还有机会的。”

罗森大笑着说:“我为什么要难过?”

朋友们疑惑地互相看着,心想:“也许他是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有些失常了。”

“如果你们有谁丢了两块钱,会难过吗?”罗森问。

“当然不会!”朋友们说。

“是啊,我丢的就是两块钱啊!”罗森笑着说。

“对,你丢的只是两块钱而已!”朋友们笑着说道。他们知道不用再为罗森担忧了。

丢掉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要有一种认识挫折和烦恼的胸怀。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负面的东西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牛奶的海洋

有时,我们需要违心地把坏事说成好事。请注意,这与说谎不同,它属于一种机智。而机智往往能产生特别好的效果。

美国有个医药发明家,小时候很喜欢喝牛奶。有一次他打开冰箱,用右手去拿大罐牛奶,结果没拿稳,手一松,把整罐牛奶打翻了。当时他吓坏了,缩在墙角不敢动。因为牛奶洒在了厨房地上,妈妈可能会臭骂他。

可是,当妈妈走过来看到时,却说:“哇,我从来没看到过如此壮观的牛奶海洋,好漂亮哦!”

这小孩听妈妈这么一说,突然就不害怕了。

这时,妈妈又对孩子说:“你好厉害,妈妈长这么大,都没看到过这么漂亮的牛奶海洋,你愿不愿意和妈妈一起把牛奶打扫干净?”

后来,妈妈就拿着抹布、清水等用具,带着儿子一起把厨房打扫一遍,整个厨房又变得干净无比。

然后,妈妈把儿子先前打翻的塑料牛奶罐装满水放进冰箱,然后再教他怎么拿才不会打翻:“你必须用双手一起拿,牛奶才不会松掉,也不会打翻在地上。”

打翻的牛奶

在我们做错了事的时候,在我们虽然付出了许多努力却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时候,我们是对着失败而愁眉不展呢?还是调整思维,放眼向前看呢?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年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在广告宣传上花了很多钱,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刚够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整天悶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老师乔治·约翰逊帮着想办法。

老师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聪明人一点就透,老师的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振作起来,事业很快便取得了成功。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别的?牛奶被打翻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课外拓展,放飞思维 第4篇

可一会儿之后,老师又叫我们画一些边长为无理数的正方形.我可就一下愣住了,不知从何下手.我拿着图纸,看着其他小组的同学好像都已经快好了,我心急如焚,然后想着老师以前的指导,“有的时候,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于是我灵机一动,面积为10的正方形,边长×边长,不就是面积嘛!于是我找到格点长为3和1的线段,将其为直角边构造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斜边由勾股定理可得为,同理我再按照这个方法找其他3条线段,就可以画出边长为的正方形.这样子的话,一切在格点中涉及无理数的图形的画法,也就不过如此了,只是有的时候会变变形,但是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

活动三,是多个无理数边长构成的一个不规则图形,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的方法,灵活变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节探究课,让我们明白一些复杂问题的背后,不过就是我们学习过的知识的变式,以及它们的结合,只要我们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最后难题都万变不离其宗.这节活动课,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以后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帮助很大.我感觉,瞬间发现的东西,往往使我受益终生.

【教师评语】数学的本质,很多时候,表现为数字之间的规律、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发现这些本质,就需要我们进行数学实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应用,这些是发现问题的数学本质常用的方法.老师希望本次数学活动,能给你未来的学习带来启发和思考,借用你的话:“瞬间发现的东西,往往使我受益终生.”愿你能多思考、多发现,不断成长!

放飞思维 亲身体验 第5篇

关键词:思维 亲身 体验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和获取新的知识。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识、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把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带进了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在探究思考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

一、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实践中体验,放飞直觉思维

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小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比较熟悉的数学教学情境,沟通生活数学与课本数学的联系,把已有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长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直觉思维,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比多少”时,利用课件演示:一年级学生参加口算能力比赛,一(1)班选4人参赛,一(2)班选6人参赛,结果一(2)班赢了。一(1)班有学生喊:“不公平”,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并说说为什么不公平?有的学生说:“一(1)班参赛人数少,所以输了。”有的学生说:“一(2)班参赛人数多,所以赢了。”有的学生说:“竞赛时两个班参加人数应该一样多,比赛才公平。”教师引导学生接着思考:“怎样才能使两个班级参赛人数同样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1)班增加两个参赛同学或者一(2)班减少两位参赛同学,这样竞赛时两个班参加人数一样多,比赛就公平了。

“数学竞赛”是学生熟悉的,最经常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4”和“6”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字符号,而是生活和学习的实例。这样,把数与具体事物对应起来,既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去理解、感受新知识,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初学数学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问题探索与情境创设中体验,放飞形象思维

放飞思维,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与情境创设中体验。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情境的体验,以情境唤起学生亲身的体验,学习才会持久。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而且持续时间短,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如何在课堂上由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飞思维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满足。例如,有一道比多的画图题,第一行画3个圆,第二行画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多4个。我设计了把圆比作母鸡生的蛋,把三角形比作鸡舍,鸡舍比鸡蛋多4个的练习题。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留足了探究与思考的时间,不打断他们的思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激发形象思维,收效甚好。再如,一年级上册“2-5的组成”中,在教到“4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尝试着把4个圆片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说说自己的分法。学生们通过观察实物去理解数的变化,从中发现了4的组成的变化规律,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猜数”活动。先让学生猜“老师总共有4个小圆片,右手拿1个,左手拿了几个?”这样就巩固了4可以分成1和几。接着猜“老师把右手的小圆片放在桌上,把左手的圆片分两手拿,右手1个,左手有几个?”由此得出3可以分成1和2。继续猜“老师再把右手小圆片放在桌子上,把左手小圆片分两手拿,右手1个左手拿几个?”得出2可以分成1和1。“猜一猜”的游戏,为学生提供了猜测的空间,第一次只是猜“把4分成1和几?”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下面几次是猜“把剩下的分成1和几”,要求学生先想想剩下几个,再猜出除了1个以外,自己的手里拿了几个。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连续性,对学生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基于不同水平学生而设计的,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生动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领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这一特点,让学生的数学灵性在思维的时空中体验而得以放飞。

三、在动手实践与集体交流中体验,放飞抽象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操作活动与合作交流还有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产生深刻的体验,激发抽象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平台,会使学生在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兴趣激发动力,动力产生效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体的一个底分别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圓形后,请学生猜一猜:可以用球画出什么图形?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能画出圆形,对此暂不评论,请学生上台画一画,结果怎么画也画不出一个圆。经过几次尝试,有的学生开始对“可以用球画圆”产生了怀疑:到底能不能用球画出一个圆?当学生急于寻求答案时,教师请学生相互交流作品,评判自己和别人画的是不是圆。接着,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思考到底能不能用球画出一个圆?为什么?最后达成共识:因为球没有平平的面,所以画不出圆。很明显,学生通过形象的动手实践、交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得他们体验更加深刻,进而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抽象思维。

四、在创新学习与多样思考中体验,放飞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整合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新颖有趣又与教材有关的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进行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学习的渠道,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联系中,猜测、想象、探索新问题,在良好的空间中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开放思路,让他们从中体验数学思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列式计算的教学中,我设计了1、5、30、60这几个数字让学生编题。一位学生别出心裁地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生活故事:奶奶60岁生日那天,妈妈买了60个寿桃,可是全家人要怎么分呢?那位学生说当时他是这样分的:妈妈今年30岁,弟弟5岁,妹妹1岁,所以按照每人的岁数来分,几岁就分几个。另一位学生听完却说出了几个算式:60/2=30,60/12=5,60/60=1,虽然不知道意思在哪,但偏偏得数刚好是妈妈、弟弟、妹妹的岁数。不管题目编得对不对,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解,创造性思维肯定得到发展了。这种改变教学策略,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做法,可以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放飞思维,寻找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获取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课改的课堂发展了学生也发展了教师。学生的智慧是多元的、无尽的,放飞学生的思维,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精彩,放飞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收获更大的希望!

(责编 闫祥)

放飞思维,张扬个性 第6篇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重视文本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了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语文教学就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本身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掘的一个个宝藏。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提高兴趣,开阔眼界,然而,用心仔细的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基于此,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又一次静心阅读课文,自主完成阅读卡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要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标强调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有解脱了“紧箍咒”的感觉,而变得随意自在。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 创造轻松快乐充满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敢大胆发言,才敢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因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2. 允许个性化阅读,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新让学生思维放飞 第7篇

一、启迪想象, 激发创新意识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却能包容一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果插上了思考与想象的翅膀, 就会迸发出朵朵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狼和小羊》课文最后写到:狼龇着牙, 向小羊扑去。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课文没写下去。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创设出几种不同的结局。学生跃跃欲试, 想象丰富, 有的说狼吃掉了小羊;有的说小羊身体一歪, 狼扑过去, 掉进河里淹死了;也有的说这时来了一个猎人, 一枪打死了老狼;甚至有说小羊搬起石头, 与狼进行搏斗……通过这种想象训练, 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表演欣赏, 释放创新激情

为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程理念倡导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大胆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入地去探索。

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中心, 我通过让学生表演, 把他们带入情境。首先让学生思考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同桌互说) 。接着让学生自由组合, 每四人为一组, 自编自演。其中一个学生读课文的叙述内容, 其余分别表演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语言和表情。在朗读和表演时, 指导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 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 让学生在激情演绎中感悟文章中心。学生们情绪高涨, 个个兴趣盎然, 在活跃的气氛中释放了创新激情。

三、填补空白, 产生创新欲望

课文内容的表达有虚有实, 有的内容省略不写, 或者一语带过, 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指导学生理解时, 不妨让学生思考省略了什么, 让他们联系上下文, 发挥合乎逻辑的想象, 产生创新欲望, 从而填补空白, 化虚为实。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结尾写道:“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 ‘三十年后, 我照样请你喝茶’。”三十后他们会相遇吗?如果相遇, 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结尾余意未尽, 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地。此时, 我让学生想象, 续编三十年后的情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发挥想象, 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任意发散, 有的学生说:“三十年老人成了老寿星, 他热情地邀请我进屋, 照样请我用雪花泉的水沏的茶, 茶很浓很香。我们边喝边聊, 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学生说:“三十年后, 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了, 他依然神采奕奕, 每天打扫天游峰的山路。他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点都不累, 还时常和游人聊天。”有的学生忧伤地说:“三十年后, 我带着自己的儿女又一次来到武夷山时, 老人已经去世了。”通过这种训练,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思维的创造性, 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扩展结局, 进入创新境界

就像乐谱中的“休止符”, 表演中的“亮相”, 画面中的“天地”一样, 作家撰文时, 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 意不止的效果, 很多文章常留下一个十分含蓄、引人遐想的结尾。为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 促使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去补充, 使其进入创新境界。

如《穷人》一文, 文章结尾写桑娜把邻居西蒙死了的情况告诉渔夫, 善良的渔夫催促桑娜快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说明他们非常善良。但渔夫和桑娜非常穷, 怎样抚养这七个孩子, 课文至此就没写下去。教学时,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以“西蒙和七个孩子”为题, 续写想象作文,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教学, 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 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放课堂, 发挥创新潜能

有位学者说, “我们不要以为只有配合学生课堂学习用的课本才是教材, 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就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走出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地学习空间, 必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后, 学生们被科学家仔细观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为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雷达这一伟大的成果而赞叹不已。在教学中, 我抓住这一契机, 适时地启发学生:“蝙蝠和雷达”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也许在座的许多同学都能发明新奇的东西。我鼓励学生结合“爱科学月”活动, 大胆去尝试。学生兴趣高涨, 动手积极。结果许多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 通过小制作、小设想展现在我的眼前。因此, 只要我们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合适机遇给学生, 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激发。

六、创新作业, 再现创新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极强的创造欲和表现欲。一次设计新颖、别开生面的作业,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此, 我们可以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进行开发创新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新作业, 因人而异。可把学生按智商分类、按基础分类、按兴趣分类, 灵活激动地分布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例如, 设计“套餐”作业, 把作业分成“A, B, C套餐”三类。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 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型作业, 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 新颖性作业。人的心理都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尤其是充满活力与幻想的小学生。实践证明, 缺少新意的作业, 学生总是马虎了事, 设计新颖的练习, 学生常常积极投入。

(3) 实践性作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许多真理或道理经过实践的检验, 正确与否, 先进还是落后, 学生不言而喻。因此, 语文作业设计要突出实践性, 改变以往“死读书、死做题”的做法, 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 走进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 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尝试写简单的报告。

新课程, 新理念, 让我们以民主宽容的教学情怀, 做一个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培养者。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在创新教育的田野上与学生“共舞”, “舞”出真正的“真人”。

放飞思维,激发精彩课堂 第8篇

一、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校开展课改以来,笔者努力打造“活而有效”的课堂,深刻体会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的高效课堂教法”,教师以改革求发展、要质量、提效率的眼光来组织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坚持“20+25”的教学模式,追求“每一节课让学生都有所得”。二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追求高效的课堂: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乱动、形散而神聚、无形而高效。高效课堂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讲易漏点、讲易错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解题思想、数学规范解题,注重细节教育。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会得到启发,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放飞学生思维

“活而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在课堂及各个教学环节中,其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施。笔者的课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效课堂是“活而有效”课堂的精髓,得出的经验就是:学生预先探索,小组合作交流,问题反馈,教师精点,当堂训练。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自学,找出问题,学生互相交流,然后由教师释疑和范解,指出易错处、易混处、解题技巧等。当堂训练是要求将知识当堂“消化”,达到高效的目的。学生一对一师徒结对,重点发展。开展“一帮一,多对一”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实行优势互补,渗透学习方法。

如笔者在教“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首先通过作等腰三角形、剪切等腰三角形、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等,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紧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剪纸,找出相等的线段与角,然后让学生猜测等腰三角形除了两腰相等以外还具有哪些性质?猜想形成不成熟的结论:猜想性质,接着提问:等边三角形呢?进一步猜想,我们如何来证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合理设计实验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像数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证实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容易想到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证明。

三、运用变式拓展,提高学生数学猜想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作等腰三角形、剪切等腰三角形、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等)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情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放飞学生思维、发掘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两个定理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比较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最后再论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中。

每学完定理,笔者会出示一组练习,即学即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突出重点,笔者设计了具有变式性的练习,通过口答抢答形式来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主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引入激发兴趣;二是注重思维训练;三是注重概括总结。

新课改期间,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改变,笔者认为成就课堂教学精彩的关键是放飞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场景往往出现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抓住这个关键,为“于无声处惊雷”的精彩课程做充分准备。

放飞思维 第9篇

一、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 对分析、比较思维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新知识会不断地涌现, 新概念也会不断地被引入, 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都是容量仪器, 也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 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 以及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找出各自的特点,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 也才能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 进行比较, 并有意抓住某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将原因加以分析,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概念的精髓, 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伊始。这样一来, 也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 并帮助他们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2. 对抽象、概括、推理思维方法的训练。

如通过播放Fe (OH) 3胶体的电教录像, 学生仅用五分钟就能看到有关Fe (OH) 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 可以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 一是因为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 二是因为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 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客观对象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 也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 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如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的性质, 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 这就是归纳推理。而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 这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演绎推理, 可以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

二、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是对立与统一的集合体, 虽然一个是求异, 一个是求同, 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在问题的解决中经常需要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的思维训练, 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则是聚合式思维, 即把问题提供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 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为一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不同的设想, 但这并不是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 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 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果。比如对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就需要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对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小结, 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 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另外, 教师在习题课上的分析也应该是围绕这两者进行的。例如, 对“几个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哪一个”这样的题目讲解时, 教师不应就题解题, 而是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拓展性和归纳性的内容, 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也不可忽视

逆向思维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生活中有许多逆向思维成功的例子, 如这个地方没有人穿鞋同样说明鞋具有很大的市场。同样,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的培养就是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可逆性。因为将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时, 途径通常由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化, 有时还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有机合成题中常常只给出原料, 然后让学生设计合成途径制取产物, 这类问题便可以用到逆向思维, 或者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联系来解决。有时候逆向思维还是创新与成功的蹊径。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 这便有了电解池;而反过来, 化学能又可以转化为电能, 这便成了原电池。

分类思考 放飞思维 第10篇

又一次数学单元测试结束了,孙小飞同学看着那“刺目”的105分,心里很不是滋味.孙小飞一向感觉自己的数学基础良好,可总是达不到A类学生的标准(108分),也曾经暗下决心,私下里做了不少的数学试题,因为他听别人说过:理科要想学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做练习题.原指望这次的数学单元测试成绩能达到A类学生的分数,可还是差那么一点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小飞认真地看了看卷子,并细心地再次研究自己所做过的试卷,除了有一个题目他不会以外,发现有一个填空题自己没有做错,还演算了好几遍,但老师却没给分.题目是这样的: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成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他填的是60°,他又画了画图,计算了一遍,还是觉得自己没错,心里不禁暗喜,急忙去找我说他的卷子改错了,少给了3分.我听完他的讲述后,并没有急于说出为什么他做得不对,而是把他的这道题放到投影机下,面向同学们说:“静一静!大家看一下孙小飞同学做的这道题,他认为老师给他改错了,同学们看看我究竟改错了没有?”班级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仔细地看着黑板,其中有几个学生小声说:“就是改错了,我也是这样做的.”孙小飞看下面有同学支持他,更是觉得老师少给了他3分,正当他高兴时,数学课代表姜丽丽说:“老师改得没错,他就是做错了,因为他少考虑了一种情况.他只考虑到高在等腰三角形内部时的情况,没有考虑到高在等腰三角形外部时的情况.”说着,还走到黑板前,画了两个草图,如下图.(亲爱的读者朋友,你想到了吗?请针对下图计算出正确答案吧!)

大家一看到姜丽丽画的图,恍然大悟,都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孙小飞也羞红了脸,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真是要分心切,没有好好思考问题.”同学们都被他的窘样搞得哈哈大笑,我趁势说:“大家应该感谢孙小飞同学,通过这件事情,提醒大家要重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在我们现在所学的等腰三角形知识中,它有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的性质,还有好几个方面的内容要分类讨论呢,你们能总结一下吗?”

顿时同学们踊跃发言,把自己平时所做的有关等腰三角形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进行了总结,并找了一些相应的题目如下.(聪明的读者朋友可以试着做做呀)

1.遇角需分类.

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80°,求其余两角的大小;如果有一个内角是110°,则其余两角又是多少呢?

2.遇边需分类.

问题2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5,一边长等于6,则它的周长是.

3.遇腰上的高需分类.

问题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腰长的比为1∶2,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A.30° B.60° C.150° D.30°或150°

4.遇中线、周长需分类.

问题4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 cm,从底边的一个端点引腰上的中线,分此三角形周长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4 cm,则该三角形的腰长为.

以上四个问题请读者完成解答.

我说:“同学们总结得很不错,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学习数学时,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学好数学.另外,学习数学固然要做题,可不能盲目做题,要注意时刻总结做题方法和做题的规律,这样才能在做题时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大家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孙小飞也意识到自己的数学成绩为什么不能再进一步提高的根本原因,他决定以后一定要按照老师所说的,学习数学注意方法,不去盲目地学,否则不仅仅自己累,还没有什么成效.他对自己下一次能达到A类学生的标准充满了信心.

放飞思维让孩子爱上美术 第11篇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 广大教师往往把技能、技巧作为教学重点, 并用它作为衡量美术课教学效率好与差的标准。在这样一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学生就只会按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模仿, 学生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感受。他们没有经过观察, 没有经过思考, 没有经过感受, 他们就很难对所画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完整的个性体验。例如,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 一开始我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让课堂活跃起来, 让他们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 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 高高地举起手, 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自己所了解的交通工具。随后我就让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 但是经过我的巡视, 发现有很多学生在纸上多次抹擦, 还有学生干脆就坐在位置上, 什么也不画, 有的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会画, 怎么画呀?”我感到很奇怪, 于是, 我就找了几个同学, 问他们为什么不画了, 他们红着小脸, 非常自责地告诉我:“不知道怎么画。“这时, 我才突然明白:原来是我错了。创作源于生活, 同学们没有在生活中对交通工具密切的接触与观察, 根本没有完整的印象。对交通工具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 又怎么能画好交通工具呢?我不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 在这种情况之下, 要求学生画好, 简直就是“闭门造车”。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兴趣决定孩子学习的方向, 也决定孩子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效果。所以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美术课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优势, 就是从总体上看, 它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但是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都有兴趣, 并且能持续较长时间,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为这一节课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小学阶段的学生, 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既有共同点, 又有不同点。对色彩都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注重事物的外观形象, 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 这就是他们的不同点。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这一阶段性特征, 才能使自己的课做到“有的放矢”, 适合学◎◎◎◎◎◎◎◎◎◎◎◎◎◎◎◎◎◎◎◎◎◎◎◎◎◎◎◎◎◎◎生的心理与认知规律。如我教五年级的《画脸谱》这一课, 因为以前学生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戏剧, 对脸谱的色彩, 以及脸谱上色彩所代表的意义, 根本就不了解。学生仿造涂鸦, 必定会兴趣大减。根据这一情况, 我及时做了调整:先放映一段京剧视频, 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京剧演员脸上的色彩。之后我又给他们讲解了这些色彩所代表的意义。紧接着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无色脸谱, 让学生来当化妆师, 根据刚才所看视频, 在无色脸谱上添加色彩。由于是要他们自己动手, 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 所以同学们立刻兴趣大增, 顿时, 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学生在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 趁着兴奋劲, 我再借机把脸谱的勾勒知识介绍给学生。就在这种热热闹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 学生既懂得了知识, 又学习了绘画。至于学生作品画得怎么样,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这堂课上同学们都乐于参与其中, 带着浓厚的兴趣, 学习绘画, 并在此基础上懂得了一些知识, 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并从中受到中华民族艺术的熏陶, 一举多得, 何乐不为呢!

三、用想象为孩子插上艺术腾飞的翅膀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说过的话, 这足以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因为想象力推动着科技的进步, 是知识得以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进化的源泉, 所以要想让孩子的艺术有所成就, 就必须充分发挥孩子自由想象能力。学生的作品, 往往想象奇特, 构思大胆, 手法随性所至, 色彩夸张, 无拘无束, 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所在。教师不应该抹杀孩子自由想象的天性, 而应该让他们的个性尽情张扬。

美术课上, 我经常发现, 学生的作品尽管有创作的不足, 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 他们的创作却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 时时刻刻透露着他们独特的想法。虽然幼稚, 但这正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小学语文课里有一篇课文《画杨桃》, 讲的是老师让学生画放在讲堂课桌上的一个杨桃, 结果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为此, 大家都嘲笑他。但是老师却让同学们站在这个学生的角度去观察, 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嘲笑是错的。

“生活处处有美。”学生的各方面都处于一种发展、被发掘的阶段, 每个学生自身都有不同的潜力, 他们有着各自对美的独特的感受力、欣赏力、评价力, 而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不断地引导与发掘, 使其产生一种对于美的表现力。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 我们需要用自身的真诚点亮每一名学生内心对于艺术的爱好, 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个性与兴趣, 将自身独有的艺术才华展现出来。

上一篇:隧道二衬下一篇:深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