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寺论文范文

2024-05-09

清真大寺论文范文(精选6篇)

清真大寺论文 第1篇

1. 民族团结在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设中的表现

1.1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创立

伊斯兰教于唐天宝至贞观年间传入西宁,宋景祐元年(1034年)河湟吐蕃地方政权首领移居西宁,使得西宁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商贸节点,西宁地区由唃厮啰政权控制,《宋史·唃厮啰传》记载:“厮啰居鄯州,西游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卖以故富强。”西宁东关城区聚居了大量来自波斯、喀喇汗朝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他们修建的礼拜堂几经扩建形成了今日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2]p2。

现存的清真大寺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80年),由镇守甘、青、宁的回族将领沐英主持,明太祖朱元璋“敕建”朱元璋亲笔御题《百字赞》。时任掌教冶正国与其弟南山拱北管理者冶正明主持东关清真大寺的扩建,并在寺中推行掌教、海推布、穆安津共管寺院的“三掌教制”,完善了清真寺的管理。永乐年间努尔担任掌教期间,曾赴新疆哈密、吐鲁番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扩大了东关清真大寺的影响力。

1.2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东关清真大寺被清军焚毁,1913年东关清真大寺原阿訇马福海、马进春提议重建清真大寺。翌年大寺竣工,由寨子沟伊玛目马维世担任教长。由于修建仓促,且缺乏熟悉教义的工匠,清真大寺礼拜大殿的方位没有正对麦加的方向,而是按照道路方向布置。伊赫瓦尼创立者马万福指出这一缺陷后,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捐资重修大殿。

马麒于1919年雇佣了著名工匠北塔寺木匠蔡师设计礼拜大殿并主持施工[2]64。重建的礼拜大殿于1921年重新竣工,五年后南北两厢的建筑完成后,西宁清真大寺宣告落成。随着礼拜人数的增加和寺院影响力的扩大,1946年5月开始扩建南北厢楼的饭厅与宿舍等附属设施并修建了两座宣礼塔、前三门、中五门、水塘等入口序列空间,清真寺总面积达到12700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面积1120平方米,可容纳3000人同时礼拜[3]。

1.3 各族群众对大寺修建的支持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建设获得了信仰其他宗教的各族人民的支持。清真寺大殿的大梁由青海乐都县胜番沟汉族范氏家族赠送,范家认为“回民修寺、汉民修庙,都是行善功德”,因而献出家坟中的巨松。大殿中的木柱用材大部分购置或受赠于藏传佛教寺院大通县广惠寺和互助县佑宁寺[2]p64。工匠的交流是东关清真大寺装饰手法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修建寺院的工匠来自甘肃临夏地区,除回族、撒拉族、保安族之外,还有大量的汉族与土族。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与藏传佛教一直保持和友好关系,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路过西宁时,时任东关清真大寺掌教曾会见五世达赖并赠送礼物。这也是我国伊斯兰教首次与达赖的交流[2]p4。1921年礼拜大殿竣工时,甘肃拉卜楞寺与青海塔尔寺均派使者庆贺,其中拉卜楞寺赠送东关清真大寺三个鎏金经筒,东关清真大寺将经筒装饰在大殿正脊上,并回赠拉卜楞寺与经筒价值相等的银钱。

2. 文化融合在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布局上的表现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布局受到伊斯兰教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共同影响。其中伊斯兰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方位和功能布局两个方面,而单体建筑与流线则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2.1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总体布局

1946年之前,东关清真大寺属于传统汉式清真寺,总平面略成矩形清真大寺大门为三间带柱廊歇山顶,大门两侧设有八字形影壁,大门两侧为一排低矮的店铺。(图1)进入大门后是一个窄院,尽头设有影壁,影壁东侧的入口通向礼拜广场与礼拜大殿。这一时期的宣礼塔为三层砖木结构四角盔顶,比例协调稳重。

1946年扩建之后的清真大寺设有两道大门,分别是“前三门”与“中五门”。其中“前三门”为三扇绿色大门,“中五门”主体为白色,面向礼拜广场与礼拜大殿,由五个半圆券组成,为中国20世纪初常见的“西洋风格”式大门。“中五门”的中门最大,拱心石装饰突出,上书“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九个汉字,两侧四个拱门为较小尺度,用阿拉伯语书写清真言;拱门之间以方形壁柱支撑,柱顶装饰为三陇板,拱门上端为蓝色竖向镂空栏杆。大门两侧为一对邦克楼,为中西合璧式风格,邦克楼高三层,下部两层为砖结构,每层上部饰有砖叠涩檐口,第三层为六角攒尖亭。这一时期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布局受到西方文化的较大影响。

2.2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礼拜大殿布局

礼拜大殿是清真寺中的核心建筑,平面一般遵循伊斯兰教的传统功能布置。西宁东关大寺的礼拜大殿按照伊斯兰教教义与周边道路呈45°角,朝向麦加方向。大殿平面为凸字形,大殿位于高台上,面宽七间,稍间较窄。平面包括门廊、大殿于后窑殿三个部分,对应屋顶也分为三个部分,前廊采用卷棚歇山以丁字脊与大殿的歇山顶相接,卷棚歇山与歇山顶的宽度相等,博脊高度相同,两顶交界处采用勾连搭紧密相接,均未设戗脊,后殿部分是一个与大殿垂直相交的庑殿顶,布局与兰州桥门清真寺较为相似。大殿屋脊共有三个脊刹,中间为鎏金宝塔,两侧对称布置着拉卜楞寺赠送的鎏金经筒。(图2)

3. 文化融合在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装饰上的表现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地处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聚居区,其建筑装饰体现了回族、汉族、藏族、土族等多民族传统艺术的特征并运用了部分西洋装饰元素,反映出近代伊斯兰教艺术的多元文化融合特征。

3.1 地方做法与汉族文化元素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建筑装饰主要受到地方做法的影响。由于青海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河西走廊地区,从甘肃等地传入的汉族建筑文化对青海的回族建筑装饰元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礼拜大殿是大寺装饰最为华丽的建筑,彩画选用甘肃青海等地盛行的“大兰点金”:以蓝色为主色调,重点部位用金粉装饰。雀替为透雕植物纹饰,小额枋与大额枋之间也采用镂空装饰。檐下斗拱采用甘肃、青海、宁夏地区自清之后广泛使用的花板代拱[4]和如意斗拱相结合的形式,以饰繁复的相连花板层层出挑代替斜拱,增加了檐下的装饰效果。这种斗拱结构是青海特有的艺术手法[5],青海湟中县洪水泉清真寺邦克楼也采用了相同的斗拱做法。

礼拜大殿内部装饰包括石雕、木雕与彩画,其中以石雕最为突出,由临夏工匠采用传统的河州砖雕技艺雕刻。河州砖雕最早产生于北宋年间,至清代广泛运用于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建筑装饰中。河州砖雕的工匠以回族为主,但表达的艺术形式不拘泥于伊斯兰教,除运用在拱北与清真寺建筑以外,拉卜楞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与马步青东公馆等私人宅邸也大量采用了河州砖雕作为主要装饰元素。礼拜大殿中的砖雕以门廊左右两侧山墙上的最为精美,采用屏风式布局,共分九扇,中间一扇最宽,雕饰葡萄藤蔓,象征伊斯兰教天堂中的四条河流。其他八扇雕饰以植物图案为主,包括莲、松、竹、等传统植物意象及瓶花、香炉等传统静物图案。从砖雕的布局到纹样均受到汉族装饰手法的较大影响,仅通过宗教隐喻的方式表达伊斯兰教文化。

后窑殿是礼拜大殿装饰的另一个重点,该处装饰以木雕为主,圣龛是装饰的核心,拱门以卷叶纹环绕,外侧为一圈火焰状木雕。由于礼拜以跪坐为主要姿势,后窑殿两侧墙壁重点装饰下半部分,木雕施以彩绘,描绘植物纹饰。

3.2 藏族文化元素

藏族文化对东关清真大寺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礼拜大殿脊刹上的两个鎏金经筒。1946年扩建南北厢楼和宣礼塔时,大寺特地委派马兴泰等人赴湟中塔尔寺,请工匠制作了两个鎏金经筒放置于两座宣礼塔的六角攒尖顶上,与大殿屋脊上的经筒呼应。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反映出清真大寺信众的审美情趣:装饰不拘泥于本民族与本宗教的文化元素,能够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此外,藏族文化元素还出现在一些细节中。例如,礼拜广场两侧对称布置二层高的配楼,配楼采用卷棚歇山顶,面向礼拜广场一侧设有外廊,外廊二层栏板采用藏传佛教常用的卍字变体装饰。

3.3 西方文化元素

近代我国西北地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晚,西洋建筑文化的传播途径包括基督教传教士和民国军阀政府两个方面。20世纪初,基督教传教士认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体有信奉一神的传统,并与基督教同样将《圣经》奉为经典,因而在穆斯林中大力宣教[6]。塞缪尔·字威默(Samuel Zwemer)于1917年建立了“穆斯林工作委员会”,他与克劳德·毕敬士(Claude Pickens)等人多次赴中国西北地区宣教考察。他们在1933年来到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用阿拉伯语和阿訇马禄进行交流并拍摄了大量照片。这次考察不仅说明了西方文化如何向中国西北地区渗透,也表现了东关清真大寺对基督教文化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军阀马步芳于1946年主持的大寺扩建工程采用了中西结合的“中五门”与宣礼塔。

参考文献

[1].丁柏峰.东关清真大寺[J].文史知识,2006,(第2期):123.

[2].孔祥录,马生禄主编;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12.

[3].Dr.Samuel M.Zwemer's visit to China.Rev.Claude L.Pickens,Jr.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album 1,ca.1932-1933.Harvard-Yenching Library.

[4].李江.明清河西走廊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5].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5.

同心清真大寺先进材料 第2篇

同心清真大寺是我国现存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明万历3年(1575年)、清乾隆56年(1791年)、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83年等几次大的修缮,完整保留了原始建筑风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和推荐为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 8月17日,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军区政治部、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同心清真大寺不仅以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著称,历史上它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世人的称颂。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了,开创了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盛赞“这是回民解放的先声!”尤其是1936年11月上旬,三军会师同心城,在同心清真大寺西南面的河滩上召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贺 龙、李富春、杨尚昆、陈赓、徐海东、程子华等一批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曾会聚这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红军西征胜利的产物,是红军贯彻党的民族自治方针,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为我党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民族自治的先河,其意义极为深远。那块高悬于同心清真大寺大殿廊檐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牌匾,见证了历史赋予这个古老清真寺的无上光荣。

同心清真大寺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发挥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免费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还立项建设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景区——西征红军纪念园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已竣工。红军西征纪念馆展厅内以图片、文物、电子音响、沙盘等方式,分五部分展现了红军西征的宏伟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同心清真大寺在当地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窗口作用。中央电视台一套《世纪回眸》栏目曾以《豫海往事一1936年西征红军在同心》为题做过三集专题片,四套《走遍中国》,十二套《我最喜爱的西部城市》《长征我心中的魂》、《重走长征路》等栏目也都做过专题报道。从1980年开始,先后有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比利时、美国、日本、法国、马来西亚、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到这里参观访问、考察学习。1984年5月,伊斯兰世界联盟秘书长穆罕默德•本•纳赛尔•阿卜迪率领的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访问了同心清真大寺。阿卜迪秘书长称赞说:“在中国的山区穆斯林居住地区,有这样一座雄伟精巧的古老建筑被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是我想不到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真实的。”现在,同心清真大寺是同心县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这座古老纯朴的清真寺将以她焕发的新姿,激励着同心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与时俱进。

2010年开始,同心县按照区、市民族宗教部门的部署,在全县600座登记在册的寺观教堂中,广泛开展了“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同心清真大寺作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示范点,率先行动起来,突出抓了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制度、和谐文化、思想创新和规章制度建设,着力理顺关系,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激发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同心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贡献的热情。一是充分发扬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与各民族在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紧密团结、交往中和谐相处,营造了人心和畅、家庭和睦、宗教和顺、民族和融、社会和谐生活环境。二是通过建立清真寺文化书屋,利用主麻日进行 “瓦尔兹”宣讲等形式,组织广大信教群众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3 思想,教育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了宗教领域的稳定与和谐。三是围绕“科学发展、国策法规、综合服务”进宗教活动场所的“三进”要求,在宣传民族教育、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止、交通法规等法律法规,参与民事调解、禁毒戒毒,城乡环境整治、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等重点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四是在“弘扬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和谐、服务同心发展”主题教育中,先后开展了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节约、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的文明意识、荣辱意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诚信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五是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同心清真大寺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为贫困群众献爱心资金达 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该寺迅速行动号召广大信教群众开展捐献,并及时将善款2万余元打入民政部门账户;多年来,还资助贫困学生或孤儿 名。六是植树造林,美化绿化环境。在创建活动中,将改善该寺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年来,4 该寺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植树造林500亩,植树3万余株,极大地改善了清真大寺周边环境面貌,打造了绿色的旅游环境。

清真大寺论文 第3篇

关键字:西安清真大寺;阿文月碑;斋戒;寺坊传统

回族社会的“坊”是一群彼此间具有共同的伊斯兰文化之回回民族个体成员,根据相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所承担的共同义务而聚拢在一起,共同居住、生活、生产的特定区域。 念、礼、斋、课、朝是穆斯林的五大功课,其中斋,表示斋戒,最主要的就是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的主命斋,《古兰经》云:“热麦扎乃月中《古兰经》开始被降世,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辨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2:185)。穆圣说:你们中任何一个人不要提前封来买单月的斋戒,又说:你们且不要封斋,直到看到新月;你们且不要开斋,直到你们看到新月,如果新月被云遮住,你们当算够三十天。而伊斯兰教使用的是太阴历,与中国传统的农历是有出入的,因此在具体的宗教实践上就有了关于斋戒时间的争议,为此出现了记载关于观月问题从而确定斋戒起讫时间的碑刻即月碑,现文本记载的月碑有很多,其中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阿文月碑最为出名,并且在斋戒起讫争议方面,《月碑》为清真大寺的寺坊传统的确立和保持提供了依据。

一、立碑前夕陕西回族状况

1.回族社会宗教学术的兴起

伊斯兰教在元末明初时期,穆斯林对宗教知识的缺乏是当时整个回族社会的普遍现象。陕西咸阳胡家沟的《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中说当时“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穆斯林诵读阿文能力的衰微现象比较明显。明代后期至1862年间的两个多世纪是陕西伊斯兰教发展的高潮阶段,陕西穆斯林生活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穆斯林人口不断增多,同时,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回族社会宗教学术的兴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胡登洲在陕西创办了经堂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回族“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状况,经师、学者、阿訇辈出,和江南地区的“以儒释经”相互帮衬,提高了人们认识、理解伊斯兰经训的能力。另外,明清之际解除海禁,外来经师来华、朝觐活动、中外交流等活动加强了典籍的流通,穆斯林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典籍,在教法的选择上具有分歧,如早期的连班独班之争、斋戒起讫时间等。

由于外来经师来华、朝觐活动、中外交流等活动导致典籍的流通增加,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如早期的连班、独班之争、海文轩起开始的晨礼后不念作证词、确定斋戒时间等等。

2.斋戒起讫时间的争议

清初,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教派门宦,西安作为当时经堂教育的中心,全国各地不同教派的经师慕名到西安求学,如胡门门宦的胡子太爷曾在西安化觉巷求学3年之久, 和他一起的还有河州毕家场门宦的第三辈教主马达伍德、东乡白庄门宦的某教主等几个同学。

庞士谦阿訇曾在《埃及九年》中写到“回想国内入斋,又不知闹到如何的分歧了,入斋一事本甚平凡,在各回教国家,皆取决于政府法庭,或教法委员会和天文台之决议。我国向无宗教统一机构,于是各自为政。有些不懂历法的人,又不肯依从他人,自出新辙,所以开斋日期竟有差四五日者。” 马在渊也曾写道“胡子太爷在东乡的看月纷争中化险为夷” 中国穆斯林在发展过程中将看月与中国农历相结合,造成了不同的看月准则,其原因主要有三:“由于有几位教学法家把圣谕解释成了1年12个月都凭看月”,不见月全满30日;而是由于不知道回历已经通行各回教回家,并且在中国明朝用过回历260余年,三是不知道回历怎么用,干脆依靠中历,乃有老初二、老初三。 各经学家根据自己对教义的理解和参悟,针对穆斯林斋戒时间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河南的黄巴巴、山东的马衡福等阿訇遵循见月闭、见月开。 舍蕴善“十八条”革新中也有“主张见月封斋、见月开斋,而非按农历确立老初三或者大月初二、小月初三等传统”。 针对当时对斋戒时间的争议,西安清真大寺以立月碑作为本坊斋戒的凭证,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寺坊传统。

二、月碑的建立

月碑的建立经历了黄巴巴的到来与改革努力,马英武(即下文中提到的勇武马爷) 的反对,后再次改革,后其弟子杨尕咀坚持,到西宁马(小西宁)时确立月碑。

马伏海的《穆纳给布》写到:“乾隆二十年,我老满拉到了西安的大寺里,他们说:康熙二十年,河南的黄巴巴到了西安,他把西安的大月初二小月初三改成了见月闭、见月开,他把沙目之后开改成沙(目)之前开,他把哈米得乎改成了哈米得嗨。勇武马爷说:你把我的先人的一千年的古教改了的时候,我康熙爷皇帝上背本里去。黄巴巴没改,勇武马爷没之后,黄巴巴又改了这三件事情,黄巴巴之后他的徒弟杨尕咀一辈之后西宁马在云镇(雍正)十年立了石碑:见月闭,见月开。西安的大平原哲玛提老是初三,乡里有大月初二小月初三到如今。”

另外,《圣源道堂(胡门门宦)》中也写到:“我老满拉在西安大寺求学期间,听那里的老者门说:西安城内十多个清真寺的众穆斯林在教法教律方面一直坚持格底目的遵行,每年逢斋月时,见月闭,见月开,若云曚不见月时必须数够舍尔巴讷月的三十天,则是大尽初二、小尽初三……这都是由穆罕默德圣人和他的一些索哈白立行扎根的,直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从未有过一点变动。”“不幸的问题竟然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丁酉年间发生了,当时本坊教民将河南的一个阿訇,人称“黄巴巴”被聘请为本寺伊麻目,他任教后不久,每次在主麻上演讲卧尔咀时逐渐倡导什么“尊经革俗、凭经立教”等。他的企图是首先在西安城内将大尽初二、小尽初三改为见月闭、见月开,或初一闭、初一开,或初二闭、初二开,……”后遭到勇武马爷等人的反对而终。马爷在康熙二十五年无常后,黄巴巴等人“强制性改窜古教的教义,并推行新生的教义活动,非常遗憾,格吉木派的一些教法教义就在那败类——黄巴巴及其同谋的强行推行下乱套了,一千多年的古教传统被他们扰乱了……“尊经革俗,弃古立新,尊重圣贤,但不以其作媒介”而求世卖教,遗臭万年,万劫不复。”。“黄巴巴无常之后,其徒弟宁夏固原的杨尕咀(“尕咀”是专长于伊斯兰教法经典的尊称),名杨聪阿訇于雍正年间(1723-1735)任教并奉行了他的新教仪。杨尕咀(于乾隆廿一年无常)之后其徒弟“小西宁”(名讳不详)阿訇继续宣传新教仪,而且他在雍正十年(1732年)戊子年三月(伊历三月)间,在该寺撰写了阿拉伯文“月碑”一座,”。

上文黄巴巴应该是湖南的皇甫经,据《经学系传谱》记载马明龙传湖南的皇甫经,皇甫经先生曾经在西安设帐,皇甫经传弟子固原杨氏兄弟。另外《天方正学》中《黄真人墓志》称黄巴巴为“楚南人”,“师事武昌马真人”,“真人归于西安”。 上文中提到的杨尕咀为黄巴巴的弟子,现在西安清真大寺内有一块碑,名为《杨先生碑文序》记载“乃我教读杨先生,讳聪者,籍属固原……西安大寺礼请开学……”,杨尕咀即是杨聪,对照《经学系传谱》中的记载,皇甫经先生的弟子杨氏兄弟为固原州李旺堡人士,杨尕咀应为杨聪。在马正明的《圣源道堂(胡门门宦)》中写“据史籍记载:当时任教的阿訇是宁夏固原的,姓杨,名聪,号称杨尕咀阿訇,其后是其徒弟“小西宁”阿訇”, 所里这里的河南的黄巴巴应为原文小经翻译错误。黄巴巴与云南的蔡巴巴都师从于马明龙先生,马明龙为朱仙镇古行十三条的制定者,但是在古行十三条中并没有关于斋戒时间看月问题,黄巴巴到了西安之后,也只是改革了三件事情,并最终立碑确立下来,说明这些都是需要改革的地方。马明龙在当时中国穆斯林存在争议的时候即使表达了保守的态度,在某些方面也具有革新的思想,在十三条中并没有把看月问题指出来,说明在这一争议中至少不是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传统,可以有革新的空间。

同时上文还提到了“勇武马爷的反对”和对黄巴巴的“败类”、“求世卖教”“遗臭万年”等字眼的描述,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在西安回族中“黄巴巴”推行改革所受到的阻力,说明在当时西安格底目教派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用“新教”和“古教”来区分当时是否接受“黄巴巴”改革,说明当时西安清真寺中已经存在了差异。并且所谓的“新教”最后取得胜利,并以立碑的形式将这种改革成果确定下来以维持这种改革,说明格底目教派作为“古教”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也是随着经学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在不断的革新。

三、小结

西安清真大寺月碑虽然为立月碑确定斋戒时间,但是这并没有结束关于斋戒日期的分歧。在《圣源道堂(胡门门宦)》里有这样的记载:“西安大皮院的清真寺坚持大小尽初三……乡村里大部分哲玛提自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以来一直坚持大月初三、小月初二……直到现在(即乾隆十四年)的斋月来临,我们西安大寺的7个阿訇仍然坚持遵行新教义,即见月开,见月闭,并在昏礼前日朦而食等” 在现在咸阳胡登洲坟上的月碑在碑额记载“见月凭证”,这块月碑是变乱前二十年由胡登洲的九门世徒给他的故乡渭城大寺的。 可见关于斋戒时间问题,在西安及附近一直在继续。这种影响持续到今天。曾在西安回坊观察到,至今还是存在不同的斋戒时间,洒金桥清真寺为“见月开见月闭,如果见不到月就初二开斋”,今年因为阴天没有见月,所以初二开斋。锦业路清真寺、广济街清真寺也是初二开斋,而清真大寺为“见月开见月闭,不接受外地报月,需有两人以上见月才可”,今年由于天气原因初四开斋,因为西安大寺在西安回坊格底目中的“中心”地位,这种主张通过大寺影响了周围其他格底目寺坊的传统。

从月碑对西安清真大寺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伊斯兰教中不同寺坊经学传统的确立特点。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即使是同一教派的不同寺坊,也可能会在不同寺坊上有不同的传统,一方面,一些寺坊在某个时间点会出现受到某个经师的学说的影响或者掌教或阿訇的影响而去改变自己的传统做法,另一方面,在改变之后,又会通过各种手段去维护自己已经改过的传统,防止被变更。西宁马在西安立了月碑之后,又在自己的家乡立了同样的碑,碑上刻有:见月闭,见月开,并在昏礼前以日曚而食;礼拜中则念:…哈米德合;伊历十二月初旬十天内不受戒等”。当时在西安求学的“胡子太爷”在胡门门宦中的关于斋戒时间问题,确定了“遵守见月闭、见月开,若云蒙不见月的情况下,遵行大尽初二、小尽初三,并在沙目之后以星灿而食等原则。”

清真大寺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新疆,文化功能,探析

宗教本质上是与科学相对立的, 在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古代与中世纪, 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当宗教被现代科学证实为虚幻无为的时代其社会性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可是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后, 宗教非但没有呈现没落的迹象, 反而呈现全球性复苏的趋势, 信教群众与宗教团体的数量急剧膨胀。单就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而言, 全国清真寺的数量目前已达31000余座。

16世纪初, 伊斯兰教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以后, 伊斯兰教经过六个多世纪的发展和传播最终取代了佛教, 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至此就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多重宗教并存的新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疆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从简单的宗教表达功能, 逐步衍生出文化传承等诸多功能。

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有形载体, 同时也是伊斯兰独特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渐多元化, 同样, 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伊斯兰文化也开始呈现微妙的变化。特别是作为伊斯兰教活动核心地的清真寺, 其功能也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从国内外的现状来分析, 清真寺的社会功能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宗教传播功能、社区管理功能、慈善功能、族群认同功能、文化传承等。本文就以乌鲁木齐陕西大寺为例分析其主要的文化功能。

乌鲁木齐的陕西大寺座落于繁华的天山区和平路, 目前是乌鲁木齐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平日进行宗教活动的信众多达几百人。在穆斯林最主要的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之际, 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多达上千人。陕西大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 (1736-1795) 时期, 其历史已有2O0多年。文革结束以后政府还拨专款重新翻建目前的陕西大寺, 使这一古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修缮和保护。目前每天都有很多穆斯林前来进行宗教活动, 使许多穆斯林的宗教需求得到了满足。

乌鲁木齐陕西大寺除了满足广大穆斯林群体最基本的宗教需求外, 目前其文化功能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群体道德约束功能

穆斯林群体十分注重“两世吉庆”, 特别重视群体间人们的联系与良好道德与德育品质的培养。例如: (1) 劝人向善。善行是穆斯林群体必须坚守的基本教义之一, 也是广大穆斯林必须坚守的一种道德情操。在乌鲁木齐陕西大寺每逢主麻日阿訇就时常鼓励大家一心向善、一心行善, 严格恪守穆斯林最基本的准则。 (2) 不可作恶、防人作恶。陕西大寺阿訇经常会劝解信众一定要做到不盗、不抢、不拿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同时还劝诫信众不可欺负人、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等。在每周清真寺院内的黑板报上用醒目的字体写着各种劝诫的文字, 时刻提醒大家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言语。

二、规范生活习俗的功能

穆斯林群体的生活习俗完全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这些影响囊括穆斯林个体从出生一直到死去的一生。从最简单的孩子取名、男孩割礼、结婚时的尼卡直到殡葬时期还要请专门的阿訇主持殡葬礼仪。

(1) 取名。由于地缘的问题国内绝大多数穆斯林不懂阿拉伯语, 小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要去清真寺恭请专门的阿訇来为自己的孩子取一个阿拉伯语经名, 例如麦孜尔、舍木、尔沙、帕体麦尔、木萨、阿卜杜拉等。因为这些经名在阿拉伯语里具有特定的含义, 比方说“阿卜杜拉”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就是“真主的仆慈善的仆人”之意。

(2) 宰牲。伊斯兰教义中对于穆斯林食用肉制品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没有经过诵读《古兰经》直接宰杀的家畜是禁止食用的, 同时在伊斯兰教义里还规定可以宰牲的人必须要符合三个最基本的条件:首先必须是穆斯林;其次是男人;最后必须是成年人。要是自己会诵读“泰斯米”也可以自己在家宰牲。但是由于目前许多穆斯林青年不会诵读“泰斯米”, 所以一般会把自己的家畜送到清真寺进行加工和处理。在陕西大寺旁边就有一个专门出售或负责宰牲的地方, 以方便社区穆斯林的饮食习惯。

(3) 主持结婚仪式。婚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人生大事。穆斯林是一个主张“两世吉庆”的群体, 鼓励和支持成年的男女青年成家立业, 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陕西大寺的阿訇就经常会到即将结婚的穆斯林青年家中去主持结婚仪式, 而且有的穆斯林青年会将结婚的仪式直接放在清真寺的礼堂举行。

(4) 主持丧葬仪式。穆斯林群众会把人的死去称为“归真”。在丧葬习俗中特别强调土葬、薄葬、速葬。在丧葬的整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陪葬物品, 下葬前必须要在清真寺举行下葬仪式, 整个过程简单而又肃静。亡者的家人在清真寺阿訇的主持下一起向真主祈求亡者在后世幸福快乐, 清真寺也会提供殡葬车、洗礼等一系列的殡葬服务。

三、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

现阶段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在保持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地也衍生出了一些文化传承功能, 继续丰富着穆斯林群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1) 从调查来看, 我国清真寺也承担着向穆斯林群体教授阿拉伯语和传播阿拉伯文化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成为宣传与研究民族文化和知识的重要基地。在伊斯兰历史发展过程中, 倭玛亚时期著名的寺巴士拉清真寺就担负起了具有教育和科研功能的角色, 同时也是展开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场所。乌鲁木齐陕西大寺同样也会向穆斯林群体提供阿拉伯语和文化学习的机会。

(2) 我国清真寺在特定时期也会成为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平台, 成为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的一个良好纽带和桥梁, 具有一定的社会管理和协助功能。

(3) 乌鲁木齐陕西大寺也扮演着伊斯兰慈善者的角色。每当社区内的民众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需要帮助和支持时候, 清真寺就会召集有能力者捐款捐物, 帮助社区成员渡过难关, 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慈善功能,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对乌鲁木齐陕西大寺文化功能的探究说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作为我国多元文化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少数民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地缘分布和民族特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不同的特色, 而且在统一民族间由于地域分布不同又出现不同的文化构成。这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特性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新疆穆斯林群体主要的居住格局呈现群居性, 这些地方有很强的宗教色彩。研究和分析穆斯林文化构成特别是清真寺的文化构成对于国家和地区来说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同时对于区域稳定和民族团结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占彪.论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社区内清真寺社会功能—以西宁市城东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 2009 (2) .

[2]拜荣静.清真寺调节穆斯林普通民间纠纷的作用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 2011 (6) .

[3]马贤, 马效智.伊斯兰伦理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0.

[4]杨侯第.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 第5篇

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寺院占地面积1.194万平方米,大殿本体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南北楼各363平方米。清真大寺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46年重建。历代几经修葺、扩建,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3000多回教徒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区伊斯兰的主领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万平方米的广场。星期五“主麻日”和一年两度的“尔的”和“古尔邦”节的礼拜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清真大寺内有两座似塔一样的建筑物叫“唤醒阁”,是专供寺内阿訇呼唤教徒做礼拜用的。大殿外有两层回廊式“配楼”,左右对峙,给清真寺平添了雄壮的气势。

清真大寺论文 第6篇

1. 伊斯兰文化简介

“伊斯兰”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 有服从、归顺、和平之义。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 与基督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其所产生的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五大文化体系, 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思想强调“一神”信仰, 即“信主独一”。“伊斯兰”本就有顺从之义, 这就要求穆斯林归顺真主旨意, 服从真主诫命。然而, “归顺”“服从”绝对不是一味的消极服从, 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表现出积极的适应。伊斯兰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这使得它能够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 并不同程度的渗透在各种学科领域, 使其相互吸收、影响, 又各自独立发展。伊斯兰教为了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需要,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并在伊斯兰代表建筑清真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使得宗教传播地方化、民族化。

2. 伊斯兰建筑的代表——清真寺

清真寺, 也称礼拜寺, 是穆斯林做礼拜、举行宗教宣传和教育等活动的场所。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型制之一。清真寺在回族的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期的清真寺建筑简朴大方, 没有过多华丽装饰, 主体建筑基本都是拱门、圆顶、圆柱、拱顶以及人字形或平面形屋顶组成。寺院的几个角建有尖塔。之后, 随着穆斯林建筑艺术的发展, 一扫早期清真寺的简朴形式, 结构严谨和带有各种植物藤蔓花卉装饰的建筑群相继出现。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师礼拜大殿, 方向朝向麦加天房。天房, 即克尔白, 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礼拜大殿就是供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大殿正面墙壁中设置有拱形凹壁, “米哈拉布”, 其功能是标志麦加天房所在的位置和方向。左前方有阶梯形讲坛敏白尔, 也就是所谓的演讲台, 是颁布文献宣读公告或说法讲道的地方。较大的清真寺还有宣礼塔。塔顶呈尖形, 故称尖塔, 是唤拜之用。一般的清真寺有1~个尖塔, 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素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有6个塔, 麦加圣寺有7个。还有供沐浴用的水房。正是伊斯兰教这种特有的信仰、理论、礼仪, 从而出现了清真寺这种独特的建筑。它的出现和发展是伊斯兰问的符号, 更在世界建筑上开创了独特的建筑体系。

3. 清真寺建筑形式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演变

我国约有一千万人信仰伊斯兰教。隋末唐初唐我国和阿拉伯开始一些贸易往来, 一是从海路进入我国的东南沿海城市, 二是从陆路进入我国西北地区。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 最先在这两个地区便出现了最早伊斯兰建筑。广州的怀圣寺, 始建于唐, 是我国伊斯兰建筑中历史最古老的一所。寺庙整体是阿拉伯式样, 光塔由用石砖砌成, 内外谩灰, 建筑平面为圆形。礼拜大殿置于院庭的正面, 它是3间带围廊、绿琉璃、歇山重檐、带斗拱的古典式建筑, 石栏杆板上刻着扇子、葫芦、伞盖、狮子、花卉、游鱼等物。大殿内部洁白明亮, 用木地板及三面拉门, 殿内装饰少, 整洁大方。此时期伊斯兰建筑都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 受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影响较少。其建筑布局不强调对称, 礼拜殿、大门及宣礼塔材质等多为砖石, 并多成穹隆顶或尖拱券, 内部装饰多用植物纹样和阿文组成的纹样。

元朝时期, 由于伊斯兰文化得到统治者的提倡, 大量的伊斯兰建筑兴起, 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远超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伊斯兰建筑虽然还保留着某些阿拉伯的形势特点, 但多数已逐步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形式和以木质为主体结构的建筑体系, 并且运用院落式建筑族群,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伊斯兰建筑。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向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过渡形式。

明清时期, 是我国伊斯兰建筑发展的高潮时期。伊斯兰建筑广泛采用后窑殿、无梁殿的结构形式。已明显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体系, 即内地以木结构为主的和新疆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教建筑。清朝的伊斯兰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遵循中国建筑的基本原则, 在总体布局上多为四合院式, 讲究左右对称, 大殿及主要配殿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 用斗拱。主要屋面维护、门窗装修和承重结构等的材料好做法上完全采用本土式, 中国式。但大殿屋顶的勾连搭形式还是区别于中国传统建筑, 这也是由于伊斯兰文化所特殊形式决定的。

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 不少清真寺遭到破坏。这一时期新建的清真寺其工程质量、建筑规模以及艺术水平远不及以前。这时期的伊斯兰建筑有的已开始采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 出现了楼层式礼拜殿, 细部的处理运用欧美建筑手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不少清真寺得以修复和重建。当代重建的清真寺, 多保持原寺旧貌。而新修建的清真寺大多采用阿拉伯建筑风格。目前我国各地有清真寺35000余座, 遍布穆斯林居住的各个地方。清真寺建筑从装饰材料、建筑形式和基本卫生设施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为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提供了方便。

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积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类型、形制。

二、化觉巷清真大寺的建筑特色研究

1. 化觉巷清真大寺简介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简称清真大寺, 寺庙曾多次重修和扩建, 因此建寺年份无从查明, 且说法不一, 但中外众多史学家公认该寺庙建于明朝。该寺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庄重严肃、亭殿楼台布局和谐紧凑, 具有明显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 是西安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最具特色且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式清真寺。体现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清真寺建筑上的有机融合。

2. 建筑功能

清真寺大虽有着独特中国式建筑群造型与布局形式, 但其建筑功能与传统类型的清真寺是一样的, 即是“礼拜的场所”, 是供穆斯林做礼拜、举行宗教宣传和教育的中心场所。主要建筑与基本设施所处的方位与功能都是同一的, 都体现出伊斯兰教的“信主独一”的基本信仰。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所以大寺礼拜朝向向西。

3. 布局分析

(1) 整体布局

清真大寺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东西长约245米, 南北宽约48米 (图一) 。寺院建筑群由楼、台、厅、殿组成, 布局严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寺院坐西朝东, 呈长方形, 前后分四进院落, 每个庭院均为四合院模式, 以串联方式连接起来, 并组成其功能独特的独立院落, 在中国清真寺中别具一格。对西安的清真寺建造具有参考价值。寺内主要建筑均建在中轴线上, 但其规模并不是依次增大, 而是疏密有致, 对比得当。清真大寺的建筑组群, 其审美价值不仅限于个体建筑的艺术处理, 更重要在于其群体组织, 提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这种组群形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2) 建筑分布及单体建筑

清真大寺呈东西走向。建筑空间布局依次以中轴线纵向展开:寺院起点为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 (图二) , 也是寺庙中轴线的七点, 依次排列为木牌楼、五间楼、石牌坊、敕修殿、省心楼、连三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

省心楼 (图三) 位于寺院中心且在中轴线上, 其功能是用来呼唤穆斯林前来朝拜, 即“邦克楼”。建筑形式为三层八角式建筑。早期的邦克楼是独立高耸的尖顶塔楼, 位于清真寺庙的四个角, 一方面用来呼唤前来朝拜的穆斯林, 另一方面也作为装饰, 是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然而中国的清真寺, 由于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 加之穆斯林在中国还属于少数群体, 清真寺周围不一定居住的都是穆斯林, 还有其他居民, 所以每天的召唤会对其他居民的休息产生一定的影响, 加上钟表的发明使得大家能够准确掌握礼拜的时间, 所以邦克楼在其建筑功能性降低, 从而集中在清真寺的中心部位。省心楼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建筑, 对于整个建筑群有很好的修饰作用。作为除了礼拜大殿外唯一一个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 增加建筑群的布局美。

礼拜大殿 (图四) 位于寺院中轴线末端, 也就是最西端, 是清真大寺的核心建筑。大殿面积约1300平方米, 同时可容纳上千人礼拜。由于伊斯兰宗教要求, 大殿内不能供奉偶像, 这使得大殿内平面布局更加灵活性, 可宽可窄、可深可浅。但是就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来说, 不允许增加其开间, 因此只能纵深发展,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勾连搭结构形式, 这也是清真寺这种外来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特之处。

从单体建筑以及整体院落分析来看, 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和基本格调都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然而寺院内的一切布置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 体现出宗教建筑之间的融合, 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4. 建筑的装饰纹样

清真大寺建筑形式隆重, 用料考究, 室内外装饰精美, 且制作细致精巧。伊斯兰教反对信仰人物形象, 从而促进了几何图案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清真大寺建筑的装饰艺术, 在重点装饰的天棚圣盒饰以彩画和金色花卉等图案, 还嵌砖雕、挂金匾。在大殿以外的地方, 采用博古图案、梅竹图案、吉祥动物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装饰, 使寺院既富丽堂皇, 又具有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

在装饰方面, 由于清真大寺几次重修和扩建, 因此, 在装饰手法上增添了许多中国元素 (图五) 。例如, 装饰纹饰中的植物纹出现了中国传统的宝瓶和牡丹;色彩上, 抛弃了伊斯兰文化中偏爱绿色和白色的倾向, 大胆采用中国的传统色彩。西安清真大寺大殿, 是中国内地清真寺彩绘装饰艺术的代表作。装饰特色上, 建筑物中一般都是以植物纹样以及经文装饰, 很少出现龙等动物图案, 大部分都是以花草图案为主。如入口的大照壁, 四周以植物纹样的砖雕;礼拜大殿内外的柱子和墙壁上的装饰都是古兰经经文。

西安回坊穆斯林与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一起, 吸收了很多汉民族文化特征, 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穆斯林的回族特征。使得西安的清真寺建筑的装饰风格同时具有回族和汉族的特征, 是伊斯兰建筑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真寺作为宗教建筑, 同时也是穆斯林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必须对其所呈现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进行全面了解, 对不同区域的清真寺作比较。文章研究了两种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下的清真大寺, 对以后西安清真寺的修建以及改造能够给予一定启示。

摘要: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作为中国传统清真寺的代表之一, 不仅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 而且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与风格。本文以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为例, 从建筑功能、布局手法和装饰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对这类建筑类型进行尝试性探讨, 以期使这种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清真寺建筑得到必要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西安,清真大寺

参考文献

[1]杨静.从中国清真寺传统建筑看伊斯兰的美学思想[J]西北民族研究.2006.2

[2]崔玲玲, 谢堃.西安回坊清真大寺建筑考察与研究[R]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

上一篇:登泰山记论文下一篇:艺术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