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专业范文

2024-05-26

公共卫生专业范文(精选12篇)

公共卫生专业 第1篇

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平台提出了客观要求

提供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 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的社会责任、义务和历史使命之所在。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才有稳定的依托。在大众传媒领域, 电视媒体广泛的覆盖和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介特点, 在大众传媒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平台的进程中, 责任重大。

江苏是经济文化大省, 各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平台也要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公共频道责无旁贷。

二、江苏公共频道“公益公众”的频道定位切合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平台的要求

频道开播以来, 江苏公共频道始终秉持“公益公众, 共创共赢”的频道运营理念, 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平台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文化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公益公众, 共创共赢”,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平台, 摆脱公共文化的附属地位, 其目的就是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 成为“公益公众, 共创共赢”的社会事业, 从而让公共文化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为省、市、县三级播出机构提供一个共有的播出平台, 加快资源整合, 是成立公共频道的初衷之一。如何实现这个初衷, 各地公共频道的理解和做法不尽相同, 不少地方的公共频道走的是生活服务、影视娱乐, 甚至是旅游交通的发展之路。江苏公共频道八年来的实践说明, 公共频道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要固守平台“共有”的基本定位, 不仅要空出一定时段供市县级电视台播放自制新闻和专题节目, 更要以共创为手段, 以共赢为目标, 大力加强与县市台的深度合作, 在公共频道这个舞台上, 实现从“三级共有”到“三级共赢”的质变。

江苏公共频道自办的《江苏新农村》栏目已经在省内建立起广泛的联播供稿渠道, 各市县台的记者都是《江苏新农村》的编外记者。在自制新闻栏目生产上, 江苏公共频道不断创新共创模式, 更多地采用栏目先行策划, 而后与地方台合作拍片等方式, 不断提升共创的深度和广度。

在频道经营上, 江苏公共频道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 实现了与合作企业的共赢, 从而为频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自频道开办以来, 公司化运营的江苏公共频道不仅在新闻宣传等方面成绩斐然, 在频道经营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走在了全国同类频道的前列。

三、江苏公共频道目前的播出内容设置已然具备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平台的雏形

通过八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实践, 江苏公共频道在频道播出内容的设置上已经形成两大板块, 初步涵盖了主流文化、民俗文化两大方面, 初步具备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平台的雏形。

1.主流文化

公共频道作为政策性频道是党的“喉舌”, 弘扬主流文化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主流文化包含有“喉舌”意识和民生关怀两个方面, 这也是江苏公共频道“公益公众”运营理念的核心。

国内学术界常常从Public Tv这个公共频道的英语译名出发, 简单地拿国内的公共频道与国外的公共电视相比较, 抽取出“非营利性、独立性”等概念, 设想出了“从‘喉舌’工具到公共频道, 再到体制意义上的公共电视”的“中国电视的发展之路”, 给国内的公共频道赋予了一些本不该有的附加含义。

不可否认, 国外公共电视具有积极意义, 但不能将之与国内公共频道做不适当的横向对比。国内公共频道是党的“喉舌”, 这与西方公共电视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对国内公共频道而言, 做好党的“喉舌”与服务公众, 在理论层面上是并行不悖的。

党的“喉舌”这个根本定位决定了公共频道一定要以弘扬主流文化为己任。做好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体现“喉舌”意识, 弘扬主流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江苏公共频道一直致力于服务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 不断提高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江苏新时空》是省内外重大时政新闻权威发布主要窗口的新闻栏目;省内惟一的省级“三农”新闻栏目《江苏新农村》 (原《江苏大地》) , 面向省内各市县台, 全面体现频道作为公共播出平台的开办初衷, 在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新锐民生类新闻栏目《有一说一》, 专题节目《东线长城》、《时代风范》、《职工之音》等栏目覆盖了都市民生、军事、党建和工会等方面, 架起了一座座与社会沟通的桥梁。目前, 江苏公共频道日播新闻、法治、财经、科教类节目超过350分钟。

公共频道还紧跟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制作大型专题栏目弘扬主流文化。2004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江苏公共频道投拍国内第一部详尽描述抗战空战历史的10集大型纪录片《血捍长空》, 还原了众多曾在中国抗战领空上浴血奋战的中外飞行员的英雄事迹, 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好评如潮。该片被评为2004-2005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乌克兰第四届共同胜利影视节反纳粹题材影视节目展映三等奖。

2.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是不可割裂、互为补充的关系。

江苏公共频道在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弘扬主流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面向广大电视受众, 承担大众媒体关怀民生的媒体责任, 打造了一批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类综合栏目群, 为优秀民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2009年5月, 江苏公共频道推出综艺化情景喜剧节目《公共演艺吧》, 通过精彩的嘉宾演出、生活化表现形式、爆笑的情景演绎, 将原汁原味的民间娱乐搬上综艺舞台, 开辟综艺新天地, 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从2004年起, 频道先后推出了《名医坐堂》、《E代电子》、《成长快车》、《公共财经时间》等面向各类受众群体的文化服务类节目。2010年3月, 频道在晚间隆重推出了《新@财经》栏目, 该栏目是江苏第一档大型电视财经新闻杂志, 对重要财经信息作独家发布和深度加工, 还在选题和角度上体现出服务本地的贴近性, 加入更多人性化元素。2010年5月, 顺应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社会需求, 频道制作播出了全省首档面向老年群体的电视栏目《晚霞》, 集专题、才艺秀和资讯于一体, 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江苏老年群体的时代风采与精神面貌。这些综合类栏目群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 满足人民群众各个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江苏公共频道十分注重节目的文化内涵, 自制的《江苏新农村》栏目已经成为江苏省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2010年初, 为了烘托节日气氛, 体现地方特色, 《江苏新农村》以扎根乡土的地方文艺为题材, 以江苏省文化厅表彰的百个“优秀乡镇文化站”为依托, 从中遴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精心组织策划, 在虎年春节期间推出了一组以反映农村文化建设、民俗活动、乡风文明为主题的系列专题节目,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江苏公共频道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也非常重视。2005年5月, 江苏公共频道、南京市妇联和市体育局联合主办了南京市首届“十佳健康家庭”大赛, 得到了南京全市上下的热情支持和广泛参与。通过这些体现主流及民俗文化的栏目群的生产和大型活动的举办, 江苏公共频道已经在全省建立起广泛的采编渠道和人脉资源, 频道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进一步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平台做了渠道和人员上的必要准备。

和其他省级公共频道一样, 江苏公共频道在运营中也面临着违规插播、节目制作力量不足等问题。克服这些问题, 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努力加强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等的合作, 为频道争取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2.继续努力维护公共频道作为省、市、县三级联播平台的渠道特色, 还原公共频道的本来面目, 通过“共创共赢”进一步扩大与省内市县台的合作范围, 化平台优势为资源优势;

3.进一步弘扬主流文化, 强化频道的喉舌功能, 增强频道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这是频道快速提档上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4.在进一步加强现有栏目的延伸力度的同时, 围绕着主流文化和民俗文化, 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类电视栏目的研发生产, 为频道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5.进一步创新频道管理机制, 多渠道培养锻炼人才队伍, 增强频道活力。

从2002年中国诞生第一个以纪实命名的专业电视频道以来, 八年间, 一批大量播放专题片、纪录片的频道应运而生, 其中虽不乏上海纪实、央视科教、金鹰纪实等成功个案, 但整体实力仍显薄弱。与央视相比, 地方台的纪实类频道面临着生存难题, 资源少、收视低、盈利弱, 让先天不足的地方纪实频道再度陷入“坚持专业或回归综合”的定位困惑中。

高不成低不就的纪实频道

公共卫生专业 第2篇

(一)食品卫生质量评价

1.掌握主要食品(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食用油脂、酒类、冷饮、罐头等)卫生质量评价的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2.掌握营养强化食品的营养、卫生质量评价的指标,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食品卫生监测

1.掌握对餐饮业、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食用油脂、酒类、冷饮等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测环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监测指标、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2.掌握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塑料)的卫生监测指标、检验结果的分析及评价。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方法;

2.掌握非细菌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调查和处理方法。

执业助理医师

(一)食品卫生质量评价

1.掌握主要食品(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食用油脂、酒类、冷饮、罐头等)卫生质量评价的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2.掌握营养强化食品的营养、卫生质量评价的指标,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食品卫生监测

掌握对餐饮业、肉及肉制品、乳及乳制品、食用油脂、酒类、冷饮等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测环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监测指标、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方法;

公共卫生专业 第3篇

预防医学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现代的高校教育,除了为了传授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实践技能,高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就业单位,能够尽快融入单位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的储备与实践技能的磨练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完成。高校所培养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一定是具有极强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模式需要符合工作实际需求

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由传统的五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我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了改革,转变了运行模式,从具有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综合职能的卫生防疫站这种单一机构模式,转变为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这种双机构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疾病控制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职能,形成了新的公共卫生体系。随着这种职能的转变,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也必须随之改变。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下基层实习和毕业论文专题实习等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二、尝试中外联合培养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复合型人才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异常迅猛,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无不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衡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标志。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多样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它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合作办学可以直接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经验。直接借鉴吸收对方的教育优势,在教育实践中融进我国教师的智慧,从而使他们的优势很快地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特别是本科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尤为重要。因为本科教育是基础,是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主体:只有本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才可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公共卫生预防教育属于起步阶段,并且国内对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而国外的公共卫生教育备受重视,为了更好地学习公共卫生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我国预防医学本科生更需要尝试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取长补短,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更好地利用国外教育资源。

三、构建预防医学本科专业高等教育新模式

目前国内的预防医学高等教育为五年制,所学课程内容包含大学基础教育、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基础、专业知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了改善教学模式,建议可适当减少临床见习,增加专业见习与实习,开设“5+1”中外合作培养模式。所谓的“5+1”模式即:5年本科学习,1年国外学习,国外高校MPH学习不需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可在国内院校强制配备导师,在国外学习课程的同时完成国内科研工作,并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毕业后获得国内高校学士学位以及国外高校MPH学位。详见下表所示: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既学习到国内传统的知识体系,又领略到国外先进国家教育内容,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为将来的科学研究亦或是社会实际工作都提供较好的培养基础。使得我国预防医学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教育模式的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调研、分析、研究,课程体系设置,教育结构的优化还需要做更多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面向21世纪挑战的中国预防医学专业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1994,(01):54-56.

[2]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03):24-25.

[3]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明.教育评论,2004,(04):4-9.

公共卫生专业 第4篇

1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从2010年开始招收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普通大专学生, 连续招收3年后, 2013年停招一年, 2014年继续招生。现主要分析该专业2010年、2011年和2012年3年招收学生的基本情况。

1.1 学生报到情况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报到情况普遍不理想, 报到率较学校其他专业低很多, 见表1。

1.2 学生流失情况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进校后流失情况非常明显。进校一学期后, 除个别学生退学外, 多数学生转到临床医学、护理、药检、针推等专业, 见表2。

1.3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报到率低、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开设的专业, 宣传力度不够, 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 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公共卫生管理专业, 十分担心今后的就业。同时,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考公共卫生 (助理) 医师资格证, 和其他可考医师资格证的专业比较起来, 学生觉得没有优势, 故许多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愿选择该专业。也正因为如此, 我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招生情况不理想, 在2013年停招一年。

2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与各种因素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公共卫生形势严峻。公共卫生人才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持公共卫生体系自身发展的关键, 因此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是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3]。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体现了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性。目前, 国家对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力度大、重视度高, 但这些毕业生主要在大中型城市就业, 到农村等地区就业的人数比例很小。国内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与乡村差距过大, 县级及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在某高校调查后发现, 本科层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择业时, 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仅占7%, 33%的学生不确定, 57%的学生不愿意, 还有3%的学生选择了其他[4]。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基层从事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故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抓好、做好公共卫生管理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 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办好公共卫生管理专业

3.1 坚持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定位

应根据职业需要来明确高职高专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并以此为依据,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手段, 实施针对性教学, 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我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 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技术与方法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熟悉医药卫生知识, 掌握卫生管理的基本特点和运作规律, 熟悉相关法律, 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各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业方向为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及疾病预防等相关机构。

3.2 加强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优势的认识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开设的专业, 且高职高专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 因此对该专业了解甚少。针对这种情况, 应在新生入学教育时由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专业认识教育和就业形势教育, 使学生明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医药卫生行政、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强调该专业的优势:层次高、行业稳定、范围广泛、收入丰厚、前景较好。同时, 还可采取邀请杰出校友举办讲座、开展专题教育及现场岗位职责教育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该专业, 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3.3 构建“四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建立“四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即学校、家庭、社区、实习基地有机结合。职业生涯教育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进行的, 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需要整合各种知识, 还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 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从观念着手, 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实习基地为关键的教育格局, 这样才能把职业生涯教育落到实处[5]。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学改革

因为师资有限,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一人可能同时担任几门专业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授课任务重, 而学生总是面对相同的教师也会感到枯燥, 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 培养优秀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应注重专业师资队伍在规模、结构、质量上的协调发展, 建设数量适中、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同时,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决定着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 应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灌输式”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案例式、课堂提问或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 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 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5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学知识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公共卫生和管理类相关学科的知识, 对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需成为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 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该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突破传统专业知识结构的框架, 结合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 扩大学生知识面。学校可建立弹性学制, 设置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特色课程五大类课程;增加选修课比例, 增设有关文理渗透和人文社科类课程;贯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培养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3.6 加强学生实践教育

目前, 我们发现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后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管理知识不扎实、医学和卫生法学知识欠缺、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组织协调能力不强, 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6]。学校应该把“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 突出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面向基层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重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 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平台, 使其在工作后具有“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鲜明特点,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6.1 课堂实习教学

应把课堂实习视为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 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 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习课程。课堂实习教学注重综合训练、学用合一、用练并重,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6.2 短期社会实践学习

学校需重视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等进行短期社会实践学习, 协助机构管理者处理日常事务, 熟悉管理文书的书写, 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 并与指导教师交流、与医务人员及患者接触和沟通, 从而提高综合运用公共卫生管理理论与技巧的能力,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6.3 专业集中实习

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后, 最后的阶段就是到校外集中进行专业实习。学校必须重视实习教学, 规范管理制度, 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大力投入, 打造优质实习基地,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集中进行专业实习期间, 必须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实习目标, 而不只是实习单位的“打杂员”。建议安排资深管理者进行专人带教, 增强带教教师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思路, 面向基层培养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 保障该专业健康发展, 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

摘要: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发展形势不太乐观, 学生报到率低、流失率高。分析原因并探讨如何让该专业在高职高专院校健康发展下去。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参考文献

[1]马玉琴, 陈千, 李婷.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4) :21-2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3]蔡志奇.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J].华南预防医学, 2010, 36 (2) :65-67.

[4]李卓成.预防医学生基层就业问卷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5) :1180-1181.

[5]王旭辉.构建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6) :28-29.

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考研的选择 第5篇

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考研的选择

就公卫预防医学的选择来说,竞争相对其他热门专业小,大家都有机会考上,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主要方向(自然也是全国预防专业的主要方向):CDC为预防医学的正宗,集国家行政机关和研究生院为一体,专业齐全,将来工作前途好,考起来也相对容易,历年以来,山大学生报考最多,也最有优势,北大和复旦是最难考的,要求分数高,一般至少为380以上,山大每年大约有两三个同学能考上,都是绝对的高分.或许单纯的北大和复旦是名牌,但就预防医学来说,其影响力未必比CDC强,(对于实力中等的同学个人建议还是CDC比较适合)毕竟他们的医学院是最近合并的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适合家庭条件允许,有意出国深造的同学选择.这两个学校比较来说,上海的补助很多,有钱途:北京历史悠久,有名气.据说今年有考北医有个女生初试考了390多,流病专业第一,结果在复试中被刷下,可见复试也是难度较大,适合实力较牛的同学报考.协和是医学中最牛的学校,其公卫学院虽不如临床抢手但协和的牌子在医学中是都承认的,每年本校报协和的人不多,竞争少或许是个选择.还有本校,考起来最容易,尤其是专业课.本校研究生就业去的地方也都是不错的北京,上海,深圳和沿海发达城市,稳妥的选择很合适,并不是外校都比山大好.往年还有师兄师姐考上海的中科院的,不是很了解就不多说了,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具体咨询一下.大家报考的时候最好商量一下,除了招生较多的CDC和本校外,其他学校招外校生数目相对较少,建议不要报的太多太拥挤,结果有可能是大家都沉船,研究生学位都一样,没必要在本校里就火拼起来.只要自己人不拼,大家都有机会上.今年已经有教训,很可惜,很不值

公共卫生专业 第6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业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55-01

案例教学又称为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是指将案例作为教材的一种形式,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思考和分析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的一种教学过程,由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1]。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公共卫生专业是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公共卫生专业融会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儿少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放射卫生学等多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的健康理念开始逐渐转变,日益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因此,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能够提高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教学为例,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课中代表性较强的两门课程,且这两门课程有别于其他门类医学课程,其知识体系的抽象化,令很多医学生认为难以理解和掌握。掌握流行病学的方法需要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只要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就完全可以将深奥抽象的流行病学原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的实质和内涵的同时,更清楚的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防病实践中的作用,缩短理论教学情景与现实工作情境的差距,更快的适应疾病控制实践的需要和挑战,为以后从事实践防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多项研究证实: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现代卫生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因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并具有深刻、具体、丰富的实践背景,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吸收和巩固理论知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公共衛生专业课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法应当如何具体运用呢?下面就齐齐哈尔医学院预防本科2009级至2011级三届学生八门专业课的具体实践,谈谈案例选择与教学应用。

1 选择案例分门别类,理顺逻辑关系

教师要反复思考研究案例,选择案例时要有目标,不要盲目的任选一个案例来讲解。选择时要善于整理同类案例,令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有关联的案件分门别类,有计划的,有目的,系统的应用于课程中。课程前阶段应尽量选择一些代表性强、简单易懂、比较直观的案例,让学生从了解、掌握到运用有一个吸收的过程,不要让学生一头雾水,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凭空想象、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

2 选择案例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兴趣

选择案例时,不要一味的局限于现成的案例。有的教材20世纪的案例还在使用,虽然有许多原理是一致和相通的,但学生看到案例的新奇感、新颖度、吸引力、认知度都会有较大削弱,同时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也会有较大差异,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陈旧的复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案例时应该及时地通过报刊、媒体等各种渠道去捕捉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中涉及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最新案例。例如:可以选择近年来发生的瘦肉精、染色馒头、毒黄瓜、地沟油等典型事件,使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选择这类有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中,对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 选择案例关注典型,促成学生互动

选择一些典型的、涵盖知识比较多的案例,可以使知识的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的重大安全事故,以及上文所提及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选取案例,北京市食品卫生办于2011年7月27日公布《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2年)》首次提出“首都安全食品”品牌,在这一目标框架内,未来五年,将建立3000个食品风险监测点,婴幼儿配方奶粉和桶装水实现全程追溯,只有取得省级无公害认证的蔬菜才能进入北京市场。因此,可以就北京市对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这个话题,促进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哪些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政策及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对策。

4 案例教学注重引导,改变传统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思考、分析,在教师正确的指引下来体验“假如我是当事人”该如何看待与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此案例中涉及到哪些知识,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恰当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应将知识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不要急于求成,避免走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路线。

参考文献

[1]李变兰,田林.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 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2] 朱敏洁,朱文华.案例教学在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5(6):17.

[3] 戴迎春,聂军,陈清.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

公共卫生专业 第7篇

1 教学概况

卫生统计学在我校四年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课时间为第5学期, 总学时为51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33学时, 实践教学18学时。理论课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授课方式, 授课时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稍加复习, 课后布置作业;实践教学分为2部分内容: (1) 以案例为主进行课堂讨论, (2) 对部分习题进行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训练。卫生统计学已建立网络课堂, 网络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复习题, 学生上课期间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提问, 然后教师进行解答。考试方式为期末考试+SPSS统计软件操作考试, 均为闭卷考试, 其中SPSS统计软件操作考试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已完成卫生统计学学习的2006、2007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以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 (2)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 卫生统计学学习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问卷104份, 有效回收率为94.5%。

3 结果

3.1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认知情况

3.1.1对学习目的的认知情况 (见表1、表2)

有86.5%的学生表示明确或基本明确卫生统计学的学习目的, 但是有77.9%的学生都是通过教师上课提及后才知道的, 只有13.5%的学生是自己主动去学习后才知道该课程的学习目的的。

3.1.2对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分析 (见表3、表4)

有55.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甚至讨厌这门课程, 有83.6%的学生认为学习卫生统计学有难度。而难度过大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1.3对卫生统计学重要性的认知 (见表5、表6)

有27.9%的学生将卫生统计学这门课程放在主要的学习地位, 但有42.3%的学生将其放在一般的学习地位, 有19.2%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卫生统计学的, 觉得卫生统计学对学业有帮助的学生占64.4%。

3.2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情况

3.2.1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情况 (见表7)

有63.4%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 这说明, 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对课程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80.8%的学生会在课后对上课内容进行复习。

3.2.2 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 (见表8)

结果显示, 70.2%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统计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选择与同学讨论解决, 只有11.5%的学生愿意向教师请教。

3.3 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3.1 上课的进度分析 (见表9)

总是可以跟上上课进度的学生只占4.8%, 大部分时间可以跟上上课进度的学生占53.8%。

3.3.2 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见表10、表11)

有49.0%的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的大部分课程内容, 但是学生对SPSS统计软件的掌握情况不理想。

3.3.3 对多媒体教学的反映 (见表12、表13)

有78.9%的学生认为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有必要的, 但是仅有17.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有68.3%的学生表示效果一般。

3.3.4 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困难分析 (见表14)

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所遇到的困难中, 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概念太抽象, 不理解;方法太多, 分不清楚;实习课时间太少, 不会做。

3.4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学习需求的调查

3.4.1 对免费开放机房的需求情况 (见表15)

在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中, 有91.3%的学生认为学院免费开放机房是有必要的。

3.4.2 对教学模式的需求情况 (见表16)

从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需求情况来看, 教学模式应以案例式和训练式为主。

3.4.3 对考试方式的需求情况 (见表17)

有37.5%的学生选择理论考核闭卷、实习操作开卷的考核方式, 有30.8%的学生选择理论、实习操作考核均开卷的考核方式。

4 讨论

4.1 转变师生角色, 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调查结果表明, 有86.5%的学生表示明确卫生统计学的学习目的, 但只有13.5%的学生是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后知道该课程的学习目的的。有55.7%的学生不喜欢或讨厌这门课程, 有83.6%的学生觉得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有难度。有36.6%的学生从来没有预习过功课, 仅11.5%的学生会在课后进行复习, 这表明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主动性不够。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 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中, 已有教师开始尝试转变师生角色的教学实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部分理论课内容以学生自主式学习为主, 例如讲授统计图表内容 (1学时内容) 时, 课前要求学生自学, 并制作相应的PPT课件。教师在实际授课时, 先对主要内容进行引导, 然后请2位学生讲解自己制作的部分PPT内容 (约0.5学时) , 教师点评并组织学生讨论, 课后学生上交修改后的PPT课件。 (2) 以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来带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据处理能力,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感受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快乐, 让学生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为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先期经验。

4.2 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最大的困难是概念太抽象、不易理解, 而在遇到问题时, 只有11.5%的学生会向教师请教, 表明学生与教师之间比较缺乏互动沟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以例题讲解为主, 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3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的优势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在本次调查中, 有7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卫生统计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因此,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学会通过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适当运用动画、电脑实验模型演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对公式的推导及繁琐的计算表现出厌倦心理, 因而不愿意去做类似的题目。统计应用软件的产生结束了统计学中繁琐计算的历史[2], 但是有83.7%的学生表示对统计软件掌握得不好甚至很差, 同时有91.3%的学生要求学院免费开放机房, 因此建议应对学生尽可能多开放计算机机房, 提高统计软件实践率, 以弥补实习课时不足的现状。同时, 充分发展网络课堂, 开发网上问题解答、定时测验软件, 及时上传统计学学习资源,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4.4 适当调整考核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 学生首选理论闭卷考试、实践课开卷考试的方式, 其次是理论与实践均开卷考核的方式。学习统计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数据处理与分析, 而统计软件的操作有固定的程序, 只要学生能正确理解数据含义, 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并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 可以将原来的闭卷实践考改为开卷考, 同时适当提高实践考比例, 由原来的30%上升为40%, 激励学生课后练习, 从而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

摘要:通过调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现状, 分析课程的教学需求, 揭示出在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及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统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卫生统计学的实用性体现不够等问题, 并提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需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叶运莉, 贾红, 刘军祥, 等.卫生统计学教学考试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9 (6) :149.

公共卫生专业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职业者在工作中解决和应对职业活动的一种总体表现,通过工作能力评估来客观评价个体健康是近年来员工健康评价的新趋势,保护职业人群身心健康的目的在于保持和增进其工作能力[1]。研究表明,工作能力受年龄、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与员工的健康、心理、动机等密切相关[2,3]。当前,我国心理学和职业卫生学等专业的学者对国内各类职业人群的职业紧张和工作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教师、医护人员等特定人群领域,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自身职业紧张和工作能力的关注明显不足。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主力军,肩负着保障居民健康的重任,承担着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因而对其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探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随职业紧张水平变化的规律,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其工作能力减退提供线索和依据,我们选取以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对其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6—9月期间,选择全国6个省级的及地市级的两级疾病预防控制(CDC)机构、3个省级的及地市级的职业病防治机构。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选中的CDC机构和职业病防治机构中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2 821人,有效问卷2 496份,问卷有效率88.5%。调查对象中男性1 192人(47.8%),女性1 304人(52.2%);平均年龄(37.7±9.4)岁,平均工龄(15.2±11.2)a,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分别占9.9%、20.3%、45.8%和24.0%。

1.2 职业紧张和工作能力评价

职业紧张测量采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中文版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ERI);工作能力测量采用芬兰职业卫生研究所制订并在国内经过信度和效度验证的工作能力指数(Work Ability Index,WAI)量表[4,5]。WAI量表包括7个项目,见表1。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分为差、中、良和优4个等级。ERI问卷包括外在付出、内在付出、回报3个模块,其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8、0.75、0.82[6]。WAI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665,Cronbach’sα系数为0.607,各条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35(P<0.01)。两量表均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适用于评价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和工作能力。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 Data 3.0软件编制录入程序进行双录入和核对。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AS9.0统计软件完成。采用Kolmogorov-Smirnov进行单样本正态性检验;不同职业紧张水平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变化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分析职业紧张水平对工作能力的影响;对职业紧张水平与WAI等级关系的分析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职业紧张水平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变化

以外在付出和回报得分比值是否为1为分割点,比值大于1表示职业紧张水平高,比值小于等于1表示职业紧张水平低,分析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下工作能力的变化。各职业紧张水平间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性别、年龄构成无明显差别。由于本次被调查对象工作能力得分为非正态分布,故采用秩和检验对不同紧张水平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紧张水平低者的WAI及其项目W1、W2、W3、W4、W5、W6、W7得分明显高于职业紧张水平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WAI—工作能力指数;W—WAI量表中包括的项目。

2.2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能力的相关分析

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能力之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当职业紧张处于低水平时,WAI与职业紧张水平呈负相关(P<0.01)。项目W1、W2、W3、W4、W6、W7呈现类似的规律,项目W5与职业紧张水平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职业紧张处于高水平时,WAI及其项目W1、W2、W3、W4、W6、W7亦与职业紧张水平呈负相关(P<0.01),项目W5与职业紧张水平之间的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WAI—工作能力指数,W—WAI量表中包括的项目。a表示P<0.01。

2.3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WAI及其各项目得分为因变量,以职业紧张水平比值(外在付出和回报得分比值)、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经济收入、工作单位类型、工龄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职业紧张水平对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等混杂因素后,当职业紧张处于低水平时,随职业紧张水平增加WAI逐渐下降(P<0.01),项目W1、W2、W3、W4、W6、W7呈类似规律,W5随职业紧张水平增加而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职业紧张处于高水平时,随职业紧张水平增加,WAI及其各项目完全呈现与职业紧张低水平类似的规律。见表4。

注:WAI—工作能力指数,W—WAI量表中包括的项目。a表示P<0.01。

2.4 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能力分级的关系

采用列联表分析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下工作能力分级的变化。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显示,职业紧张程度增加,工作能力呈现下降趋势(χ2CMH=87.719 9,P<0.01)。见表5。

注:χ2CMH=87.719 9,P<0.01。

3 讨论

工作能力是员工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解决职业活动的总体表现[7,8,9]。然而,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严重威胁。研究表明,职业紧张已成为影响职业人群健康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10],但从付出-回报失衡角度全面评估不同职业紧张水平对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变化的影响尚未见相关报道。

职业紧张是指当工作要求与员工的能力、资源或需求不匹配时,发生的有害的生理和心理反应[11],长期过度的紧张会导致生理、心理健康和工作能力水平降低,甚至出现精神卫生异常[12]。此外,我国王治明等[13,14]研究表明,工作能力与职业紧张呈负相关。此次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观点,结果显示,低职业紧张水平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明显高于高职业紧张水平人员,工作能力与职业紧张水平之间的Perso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在控制了年龄等混杂因素之后,工作能力与职业紧张之间亦存在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处于低职业紧张水平还是高职业紧张水平,随着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下降。此外,采用列联表分析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下工作能力等级水平的变化显示,工作能力随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组成WAI的各项目中,W1(与一生中最好的工作能力相比目前的工作能力)、W2(与工作体力和脑力需求有关的目前工作能力)、W3(现患已确诊的疾病和伤痛的数量)、W4(疾病和伤痛对目前工作的影响)、W6(根据健康状况对今后2年自己工作能力的预测)、W7(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呈现上述类似的规律。此外,职业紧张水平低者W5(过去1年中因病伤缺勤天数)得分明显高于职业紧张水平高者,提示职业紧张水平高者因病缺勤情况比低者严重。然而,未控制混杂因素的单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和控制混杂因素之后的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无论职业紧张处于何种水平,W5(过去1年中因病伤缺勤天数)与职业紧张存在负相关,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除W5(过去1年中因病伤缺勤天数)之外,职业紧张对工作能力内部各项目的影响规律完全一致,故可用其中的某一个项目来评价工作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职业紧张水平低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能力明显高于职业紧张水平高的人员。此外,无论处于职业紧张低水平还是高水平,职业紧张均与工作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工作能力下降。除W5(过去1年中因病伤缺勤天数)之外,WAI各项目均可用来评估工作能力水平。因而,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紧张水平,从而促进其工作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提升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工作中来。

作者声明

公共卫生专业 第9篇

一、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国家有关教学文件, 目前, 很多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 都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 以“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为导向, 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线的需要为方向, 以成才教育为目标, 充分发挥民办高职学院的优势, 组织学院内外教育资源, 认真修订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计划, 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服务。

二、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

1.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注重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尤其要研究社会要求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创立专业特色

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生一生从业岗位的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形成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

3. 优化教学全程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及评估条件, 立足教学全过程, 合理设定本专业知识模块、能力结构框架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在此基础上, 确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时比例, 精心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时数及教学环节、考试考核方法、检测评估手段;并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 避免内容的重复,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 强化应用性课程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方向,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结构。基础理论教学,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 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立足点, 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

5.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要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和评估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可单独设置实训课程。

三、修改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

1. 认真贯彻医学院校发展定位要求

学校定位——定准学校发展目标。医学院校要主动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 坚持面向基层, 服务社会, 以本科教育为重点, 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改善办学基本条件, 完善教学管理, 为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定准人才培养规格。针对与本科培养层次的区别, 找准专业定位, 确定培养什么职业, 什么层次 (什么岗位、岗位群) 的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技术专业人才。

课程定位——定准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类型必须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实用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的要求, 必须围绕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来设置课程。精心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界定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所承担的具体培养任务。

学生自身定位——定准创业方向。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根据自身的优势, 运用外部条件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 确定自己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 努力掌握哪些知识, 达到哪一层次的水平, 获得何种劳动技能证书, 胜任何种岗位 (岗位群) , 将来如何创业人生的目标定位。

2. 大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每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 必须围绕“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人文知识常用”的要求, 大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做到所设课程:够用——摆脱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 根据职业的要求, 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重组;适用——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用——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规范的、标准的、最新的知识、技术教给学生;管用——推进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 一些课程要从学科性很强的《XX学》、《XX原理》转变为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相对应的模块单元课程, 每个模块明确培养一种能力、技能。

3. 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其类型包括习题课、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等。每个实验、实训、实习, 都要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各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 组成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成为“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

4. 界定课程设置类别

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职业公共基础课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实用英语和体育。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 (必选课及系任选课) 和公共选修课 (含学生素质教育选修课)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规定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摘要:医学院校教学计划是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要求与培养模式的实施大纲, 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 是学校规范教学管理、进行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的法规性文件,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 以及教育技术手段的完善, 教学计划经过实践运行后, 需要不断完善修订,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需要。

公共卫生专业 第10篇

一、我省妇幼卫生专业队伍现况

我国妇幼卫生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新型专业,妇幼卫生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妇幼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缓慢,妇幼卫生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同时,我省妇幼卫生专业队伍总体学历水平低、业务骨干缺乏,妇幼卫生保健能力差,从而导致我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指标较高。而且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落后,很难吸引外省高校毕业生,加之我省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我省妇幼卫生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在乡级卫生院的妇幼专职人员中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妇幼卫生现状,弥补我省妇幼卫生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是青海大学医学院迫在眉睫并且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妇幼卫生专业建设概况

(一)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妇幼卫生专业主要是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临床医师。按照妇幼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为核心,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知识培养方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科研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毕业时,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以检验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项目工作,举办各种讲座,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及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具有创新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基本能力,掌握医学文献检索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妇幼卫生专业人才。

(二)妇幼卫生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

1. 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本专业开设专业课程包括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女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妇幼心理学、妇幼营养学、妇幼卫生管理学、全科医学教育等。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妇幼卫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妇幼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因此,为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妇幼卫生管理和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的能力,开设了妇幼保健学、妇幼卫生管理学和全科医学教育;为了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知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妇幼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及科学评价,开设了环境医学概论、妇幼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并且还开设了卫生法规、医学文献检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行为医学、社区医学等选修课;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外,还开设了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设计和临床流行病学选修课,通过培养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对人群卫生健康效应评价的综合能力。

2. 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近年来着力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进实验室开放。充分依靠校外实习基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妇幼卫生专业实验的开展主要依托公共卫生系中心实验室以及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形态学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和附属医院妇女儿童临床医学示教室。妇幼卫生专业实验教学要求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以保健为中心,以群体为对象,临床和保健结合的思维模式;掌握基本点的实验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认真观察,准确记录,科学地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工具书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意识和在竞争中培养友谊的人际交往能力。

妇幼卫生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现已确定为青海省妇幼保健医院、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等,教学基地的良好资源及技术力量保证了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临床和专业实习。而且各教学、实习医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教科均有专人负责学生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工作。各科室均有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使学生能进行具体的专业的实习,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工作重心,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主讲教师资格的规定,严把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关,制定了《青海大学医学院师资培养实施办法》和《青海大学医学院教师试讲制度》,提出了《青海大学医学院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几项要求》,规定主讲教师应为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并通过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并对新任主讲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导。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新教师,要求必须通过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另一方面,实行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制度,指定老教师进行传、帮、带。要求每位年轻教师听相关的课程。讲课首先从实验课进行,在正式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并对其试讲进行点评,同时对其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为了使年轻教师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管理,一般均要求他们担任兼职班主任,以达到锻炼培养的目的。对中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尽量寻找机会进行短期进修学习,使他们能够多了解一些信息,掌握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学习兄弟院校的好经验、好方法。对已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访问学者途径予以提高。对于学历达不到要求的教辅人员,要求通过多种途经以便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为了尽快达到教师学历比例要求,给于一定的机会,积极鼓励教师报考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采取多途径综合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

4. 人才队伍培养研究规划。

自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妇幼卫生专业”申报成功后,从2001年招收首届学生开始,先后招收了三届学生。2001年招生57名;2005年招生23名,2012年招生31人,共计招生111名。目前我国所培养的妇幼卫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层次与布局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求。尤其在基层医院,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并且中专学历占大部分。因此,我国妇幼保健医学事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国妇幼保健专业人才与人口的比例达到1:5000,那么到2016年为止,我国对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至少要达到30万。青海省现有人口557.3万,按上述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000多名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及公共卫生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对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以提高妇幼卫生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妇幼卫生专业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机构(包括青海省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社区医院等)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结合高原特点及特有的资源,不断提升青海大学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乃至全国妇幼卫生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摘要:青海省由于地域广、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从外地引进妇幼卫生本科以上专业人才比较困难,这是造成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员的队伍素质低,业务水平不高,人员紧缺的原因之一。这严重制约了青海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妇幼卫生现状,弥补我省妇幼卫生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依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是青海大学医学院当务之急。

关键词: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顾美皎.妇女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刘筱娴.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专业软件助推公共自行车租赁发展 第11篇

记者: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软件由贵公司开发,它是如何运行的呢?

宋志军: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软件是华软的第一代正式应用的软件,这是根据株洲市政府的需求和株洲市城市建设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的。

株洲自行车租赁系统软件应用是基于多方面的,它不只是一个系统,包括自行车租赁控制系统、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控制系统是基于控制体系,通过计算机进行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管理系统运用的是管理BS结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管理;门户网站是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让市民了解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实时情况,并建立系统管理部门与市民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

记者:在已经建设好的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软件基础上,还会对软件进行哪些优化?

宋志军:技术创新是软件提升的关键因素,华软与株洲政府、健宁之间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我们会对整个系统进行技术升级和维护,并实行远程控制,同时进行24小时全方位跟进,包括技术疑问解答和故障排除指导。目前,我们公司研发精力更多地放在业务开发及技术应用上,包括车辆识别、数据控制、便民操作等。

记者:贵公司研发的自行车租赁系统软件的优势和特点都有哪些?

宋恚军:自行车租赁系统软件不是简单的结构构建和数据运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方便市民自行了解信息和实际操作。为了更大程度便民,华软正在与银联进行合作洽谈,通过银行卡兼容的系统帮助自行车租赁监控和运营。

目前,华软与中国银联合作的测验工作已经完成。随着株洲市政府的规划和行业推行,这一合作模式将正式投入使用,华软会不断完善整个系统,实现便民最大化。

记者:在未来自行车租赁系统软件研发过程中。将会有哪些创新?

宋志军:在未来启行车租赁系统软件研发中,将会不断创新,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功能会进一步完善。2011年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株洲正式运行,我们一直关注运行情况。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争取下一步实现每个市民都可以在网上查询自行车租赁记录和消费情况。随着公共自行车租赁的应用发展和研发水平的提升,还将会有更多技术创新亮点呈现,比如上面提到的银行卡的运用,以及网上租赁平台的搭建等。

除此之外,为保证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硬件投入也会相应提升,让系统后台功能更加强大。

相关链接

公共自行车租赁软件技术主要运用于中央管理系统,对各租赁点自行车、电子锁、借还情况等进行监督和管理,该管理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

1租赁卡管理系统。“ 用户申请到的租赁卡,由管理中心统一加密定制。下发到各服务点.并能够对非诚信用户设置黑名单,下载到各租赁点存储器中以备核查;

2自行车管理系统用作每辆自行车特定身份标识的车身电子标签,也需要中央管理系统进行加密授权后方可发放,可在中央管理系统中查看任何一辆自行车的状态:

3自行车租赁信息管理系统 主控器将用户租赁卡与所借自行车进行绑定.及时将数据上传给管理中心,便于管理者对各租赁点车辆出租情况进行监控,提醒租借超时客户还车,还可以设置空车位阁值报警,在空车位太少或者太多时报警,方便管理者进行车辆调配:

4用户诚信积分管理系统根据需求建立用户诚信积分制度.对违反公约的用户.给予一定的积分惩罚:

公共卫生专业 第12篇

1 从专业需求驱动看学校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由指令性计划和政府管理取向逐步向劳动市场需求取向过渡。由于培养目标既要满足社会需求, 又要满足个人需求, 因此专业建设是根据动态的劳动力市场灵活调整的, 是由市场主宰的需求驱动模式。

需求驱动的第一要素是社会需求, 表现在行业、地区对专业建设的选择导向作用, 也就是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认可和评价的因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趋于合理, 因此对中等层次的劳动者在能力、内涵方面的要求极为丰富。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 劳动力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1]。为确保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 获得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 提高就业率、对口率和专业设置的效益, 社会评价就成为职业学校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的动力。专业设置应遵照教育部及社会各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专业设置标准, 必须要与本地区的产业、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 开设新专业, 改造已有专业。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可看出, 专业设置涵盖了各行业的大多数技术门类。因此,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如我校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康复技术专业。目前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康复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而老年人群对康复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但是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康复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不到100人, 康复技术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据调查, 目前全省仅有3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了康复技术专业, 集中在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校生规模不大。粤西地区没有一所职业学校开设此专业。因此, 我校开设此专业符合我省卫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需要, 也符合社会和医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需求驱动的第二要素是个人需求, 表现在学生心理对专业设置的拉动作用, 即学生个人对专业的选择与意愿。学生的择业倾向和意愿, 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动机和效果, 也影响着卫生职业教育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关系。针对这种错位, 我们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做好疏导工作。

2 从专业品牌战略看学校专业建设

中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就业率、对口率、满意度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也是重点专业遴选的原则之一。这3个标准高意味着就业机会好, 发展前景好, 同时学校教育资源好 (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人文环境和管理机制)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围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来进行。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的通知》 (教职成[2000]8号)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修订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粤教职[2007]15号) , 我校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普通专业的建设。护理专业、药剂专业2004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专业点, 2007年被再次认定。学校为做大做强重点专业建设, 充分利用作为教育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训基地, 护理专业、药剂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契机,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加大经费投入, 重新规划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 调整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比例,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这推动了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毕业生就业有优势, 创业有基础,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以上。学校于2006年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护理技能教学成果比赛荣获涉外组、中专组一等奖, 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发挥了重点建设专业的骨干示范作用。

3 从专业设置组合看学校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组合策略可有3个。

3.1 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以短补长

学校要保持自身的优势、规模和特色, 具备强劲发展潜力, 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别、规格、数量和质量的总体要求, 结合学校的特长、师资、设备, 充分利用和有效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设置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长线专业, 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长期需求。但也要根据社会发展开设一些急需的短线专业, 这些短线专业针对性强、学制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可采取定向培养、校企合作的形式。如我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精神, 推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及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拓宽办学门路, 满足越来越多的群众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迫切需要, 我校经过对湛江市眼镜行业市场的调查, 根据医疗卫生市场的人才需求,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 开设眼视光技术专业。学校专业师资素质高、实训实习设施配套, 与广东医学院眼镜中心合作开办本专业, 广东医学院在专业课的见习、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给予我校全方位的支持和协助, 受到学生的欢迎。

3.2 宽口径与窄口径并存———以宽为主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顺应经济和人才市场的变化, 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专业, 注重专业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相近专业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与沟通, 以有限的专业数量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同时要认识到,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具有多样性的一面, 在对通才需求加大的同时, 对专才也要有所兼顾, 为满足社会需求, 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 开设针对性强的专业, 定向招生、培养和就业。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创建于1949年。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两万多名中、初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上下工夫。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就业导向和专业建设思路加强专业建设。2003年在实施学分制基础上, 完善课程设置, 积极推进课程综合化和职业化, 实行模块化教学, 加强学生综合执业能力培养。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开发了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等6个新专业, 目前学校开设有护理、助产、药剂、医学检验等13个专业。开设的新专业针对性强, 满足了市场对中等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3 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要贯通———滚动发展

这里强调的是专业设置的主体性 (主干专业) 与分支性 (辐射专业) 的贯通关系。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干专业 (或称骨干专业) 的优势, 采取滚动的方式, 由主干专业延伸、派生出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急需的辐射专业, 形成专业设置“一条龙”。如我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 一直把护理专业、药剂专业作为主干专业来建设。自1953年9月起开办护理专业、药剂专业, 为国家培养了六千多名合格护理人才、五千多名合格药剂专门人才, 在省内外声誉高。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对应岗位群清晰, 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执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护理和药剂专门人才。专业方向正确, 职教特色鲜明, 符合本省、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护理专业主要是针对医院、社区;药剂专业主要是针对医院药房、社会药店、药厂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学校以服务市场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订单”培养, 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护理专业毕业生除满足粤西地区各级各类医疗单位、社区以外, 很多学生在深圳、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药剂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广东、海南等省的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制药厂、社会药店、药品检验所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 就业前景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很多已成为业务技术和行政管理骨干, 社会声誉好。如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主任、广东大参林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都是我校药剂专业的毕业生。学校在本地区、本行业同类学校中起到了示范、骨干作用。

4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与职业岗位群对应、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 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开放性模式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要考虑从主动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着手,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学历证书如何与执业资格证书及职业培训证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是职业院校功能转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在卫生职业教育上的投入不足, 在专业教育的内容、手段、质量和效益上滞后于发达国家,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会丢失部分市场与资源。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与职业学校应主动地将职业培训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范围, 探索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途径和办法, 建立开放型的办学体制和学历与培训并重的办学模式。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才能使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效益, 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

摘要:从专业需求驱动、专业品牌战略、专业设置组合3个宏观角度阐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内容, 并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一通三防下一篇:多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