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处理范文

2024-07-13

弹性处理范文(精选7篇)

弹性处理 第1篇

为提高基质酸化和酸化压裂效率, 特别是在处理非均质储层长水平井段时, 有效地控制酸液转向是成功的关键。在过去的几年里, 表面活性胶束流体凭其特殊的分子结构作为转向酸用于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中。表面活性剂形成了具有黏弹性能的延伸的分子结构, 增加了流体的黏度, 同时保持了对地层低伤害的特征。含有表面活性剂胶体转向酸有两类用途:①用于自转向表面活性流体配制;②使用表面活性剂胶体作为转向颗粒。

自转向表面活性流体由鲜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在最初的混合及泵注时, 鲜酸体系的黏度同水差不多。与地层中的烃类物质接触后, pH值上升, 再加上钙、镁等转向离子的作用, 体系黏度骤然上升。于是, 便实现了酸液的分流。紧接着, 鲜酸便转向进入到地层中其他层段进行增产处理。酸注入过程中的转向处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正如常规的清洁压裂液一样, 酸化用的表面活性胶束转向剂由表面活性剂和盐类组成。转向颗粒在不同阶段随鲜酸一同泵入。在鲜酸和转向颗粒间加入隔离液用于分离两者。体系中的转向颗粒对酸碱度是敏感的, 在pH较低时其黏度也很小。

据最新的SPE文献报道, 作为转向酸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在基质酸化和酸化压裂过程中, 特别是在处理低渗储层及衰竭式开采的气藏中, 由于需要更长的回流时间, 产生了地层伤害。相比常规酸压现场使用的聚合物转向剂, 运用胶束表面活性转向剂可获得更长的增产周期。原因可能是在较低的剪切速率下, 未破胶的表面活性胶体自身有较高的黏度。在洗油过程中, 未破胶的表面活性胶体启动地下渗流需要更高的压力。低剪切速率下的高黏度影响了储层流体的均匀接触、混合及黏弹性表面活性液体的破胶。破胶的延迟产生了地层伤害, 影响油气产量可达数月之久。

工业上通常采用外部破胶剂使表面活性胶体破胶。有两个基本的外部条件:①与储层烃类物质接触;②与地层盐水接触并稀释。但依赖外部和油藏条件使易漏失的黏弹性表面活性流体破胶, 从而达到处理液快速、彻底返排的目标是问题的关键, 对干气气藏更为重要。很多专家都认为完善黏弹性表面活性流体的返排技术非常必要。

从广义上讲, 破胶剂是包含在清洁处理液体内的化合物。不需要接触烃类物质, 它在表面混合过程中将流体破胶成为易返排液体。内部破胶剂产生破胶化合物, 就地将杆状的黏弹性表面活性胶粒转化成非黏性的、球型胶束颗粒。现有的技术能在处理过程中使破胶剂进入清洁处理液到达的位置, 增强流体破胶及返排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含内部破胶剂的清洁转向酸来处理碳酸盐岩储层。较于常规的有机酸如甲酸、乙酸, 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 这种有机酸对油管、井下工具的腐蚀要小得多。利用此有机酸进行的常规酸化不需要用缓蚀剂, 所以本文并没有研究缓蚀剂对表面活性胶体的影响。这种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是一种自动变黏转向的酸液体系, 在酸液开始反应消耗之前黏度基本不发生变化。当酸液完全耗尽、岩石基质中的阻塞形成时, 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的黏度达到最大, 此时鲜酸便进入到了尚未酸化的层段。酸化处理过后, 内部破胶剂活化使表面活性剂胶束颗粒破胶, 流体黏度降低并在生产过程中返排, 从而使地层的潜在伤害降低到最小。实验室结果证实了酸化过程中在低的剪切速率下, 表面活性剂会有较高的黏度;清洁处理液在接触烃类物质后也不一定破胶。碳酸盐岩岩心流动实验证实, 在矿物油清洗过程中, 使用不含破胶剂的清洁处理液在蚓孔中产生的压降, 要高于使用含破胶剂的清洁处理液产生的压降。

2 实验部分

2.1 流变性分析

用Fann 35和Grace 5500型流变仪测试流变数据。将有机酸命名为HTO酸, 将其与表面活性剂及破胶剂混合。利用Fann 35测出酸液体系在常温下与碳酸钙反应的黏度曲线。处理液配方是质量浓度为10%的HTO添加2.0%体积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和0.2%体积浓度的内部破胶剂。待酸液耗尽后, 在适当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 将含有破胶剂及不含破胶剂的溶液体系分别在Grace 5500加压流变仪上测出其流变参数。

2.2 岩心流动实验测量压降

取一块印地安那石灰岩岩心, 直径为1 in (1 in=25.4 mm) , 6 in长, 在真空下用体积浓度为3%的KCl溶液饱和。接着将岩心载入计算机辅助岩心流动测试仪并加热到150℉。随后向岩心中注入10%HTO酸液。待岩心中产生蚓孔后, 注入原油驱替岩心中的酸。第一次实验将含破胶剂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10%HTO酸+2%表面活性剂+0.2%内部破胶剂, pH约为6) 注入岩心, 然后停止管线流动, 活化内部的破胶剂使表面活性胶体破胶。在关闭16小时之后, 开始注入原油并记录压降来检测压力降落及清洗的程度。利用不含破胶剂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10%HTO酸+2%表面活性剂, pH值约为6) 重复上述实验。最后, 对比两次实验的压降及洗井程度数据。

3 结果与讨论

3.1 黏度

图1描述了配方为10%HTO酸、2%表面活性剂及0.2%内部破胶剂的酸液体系与碳酸钙反应过程中, 随着pH值升高, 溶液黏度的变化情况。高pH值及高钙离子浓度促进了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形成延伸胶束, 使流体显现出了黏弹性的特征。破

胶剂的存在并不影响表面活性胶凝剂的作用。在胶束的形成过程中, 破胶剂包含进了胶束结构。受到激活后, 延长的胶束结构转变成非黏性的球型结构。从图2可以看出含与不含内部破胶剂的两种黏弹性酸液之间的巨大差别。在低剪切速率下, 未破胶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的高黏度很可能会影响处

理液的返排及油气的采收率。然而, 破胶剂可在一定时间将黏弹性流体逐步降解为易返排液体。图3为在160 ℉温度下, 破胶剂使黏弹性残酸降黏的实例曲线图。

为了说明并非所有的储层烃类物质经过简单的接触都会使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流体破胶, 运用表面活性剂流体和新采出的原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第一个实验采用体积浓度为1%的墨西哥湾原油 (API重度为29) 和99%体积浓度的清洁处理液液体混合, 强烈震荡。实验结果显示, 在震荡过程中原油能破坏流体中胶体的结构, 使流体失去黏性。下一步实验在150 ℉下运用Grace 5500加压流变仪测定它的流变参数。首先向流变仪容器中加入99%体积浓度的清洁处理液, 然后在其上表面缓慢加入体积浓度为1%的墨西哥湾原油。用Grace流变仪以2s-1的剪切速率测试16小时, 黏度测试结果见图4。实验结果说明了在16个小时的测试时间内以低剪切速率简单地接触这种墨西哥湾原油, 黏弹性表面活性流体并没有破胶。同时实验也说明了要使黏弹性表面活性胶束流体破胶, 原油分子需要一些混溶能力或混合能量, 用来克服两不相混溶的流体相间的排斥力。原油分子使流体胶束破胶并不存在“多米诺效应”。

3.2 岩心流动实验

取一块印地安那石灰岩岩心, 直径为1 in, 6 in长, 注入10%的HTO酸液。在岩心内部及表面产生了酸蚀孔洞。在150℉下, 以1 mL/min的速率注入原油, 分别驱替岩心中两种类型的残酸 (含和不含破胶剂) 。图5结果显示, 含有破胶剂的残酸更易清洗流动。在驱替过程中, 低剪切速率下高黏度的未破胶流体会产生很高的压降。因此, 内部破胶剂是黏弹性酸液酸压及转向酸液体系的关键组分。

4 结论

在黏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基础上最新研制的缓蚀性能好的有机酸已运用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体系自动变黏, 促进和优化了酸化和酸压过程中酸液的转向与分布。可以使用内部破胶剂降低处理液的黏度, 从而摆脱了对储层烃类物质的依赖。实验证实了仅通过简单的接触, 地层原油并不能使转向酸液流体降黏, 它需要更高的混合能量。即使在酸化或酸压过后, 未破胶的黏弹性表面活性流体伤害地层、影响油气产量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在使用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的酸化增产处理中, 为使残液完全返排, 内部破胶剂是关键组分。

摘要:基质酸化和酸化压裂措施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增产过程中。成功的酸化增产需要将酸液均匀分布到各个层段, 特别是对于处理裸眼完井的直井、水平井、延伸井及多分支井尤为重要。黏弹性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特殊性质可以阻塞高渗透率层段的流动, 使处理液转向进入低渗储层。据最新的SPE文献报道, 作为转向酸的清洁处理液在基质酸化和酸化压裂过程中, 特别是在处理低渗储层及衰竭式开采的气藏中, 由于需要更长的回流时间, 产生了地层伤害。在水力压裂和压裂充填过程中发展了内部破胶技术, 内部破胶剂能控制黏弹性胶体的破胶时间和地点, 使其易于返排。本文介绍了一种含有破胶剂的清洁转向酸来处理碳酸盐岩储层。这种酸液体系很独特, 酸岩反应之前黏度很小。当酸液耗尽或者鲜酸到达新的位置时, 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黏度达到最大。酸化处理过后, 内部破胶剂活化使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破胶, 体系黏度降低, 同时残酸酸液在生产过程中返排,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可能存在的伤害。实验结果证实, 酸化过程中的黏弹性胶体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产生了很高的黏度, 且其在接触烃类物质后才加速破胶。进一步研究了在控制内部破胶剂降低残酸黏度的可行性。碳酸盐岩岩心流动实验表明, 在矿物油清洗过程中, 使用不含破胶剂的清洁处理液在蚓孔中产生的压降要高于使用含破胶剂的清洁处理液产生的压降。

对弹性设计的弹性透视 第2篇

一、以“活动”为载体,着眼刚性需求,提供弹性可能

1.开放学习空间,激发参与热情

案例1:在学习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识字6》 后,认识12种动物的名称,并学会给动物分类。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拓展识字:将动物、植物、家电、体育项目、武器、车类、 卡通类等事物归类,动手操作。可以画一画、涂一涂、剪一剪、贴一贴、 写一写、认一认,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合理分类,把自己喜欢的事物收集在一起,写上名称或简要介绍,不会写的字,虚心向别人请教,请老师或家长写上,并注上拼音,在课堂上自主交流。

<分析与启示>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既然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那么我们就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空间。对教材进行再设计,立足课堂, 课内外结合,寻找结合点,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认知需要与解决他们周围生活中各种有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其认识的起点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事例。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 活泼的任务化学习情景,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能成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参与的热情。

2.互动合作交流,开阔阅读视野

案例2:学习苏教版第六册 《狼和鹿》 这篇课文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的道理。我在介绍有关生态平衡知识的同时,又请学生把课后收集的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与大家谈一谈,最后让他们以设计森林警示牌的形式再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分析与启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后收集资料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通过课后收集资料而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引人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更好的促进有效互动;同时也大大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以“学法”为手段,立足刚性目标,创造弹性机遇

1.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案例3:学习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这篇课文时,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说话写话练习,如:“十分钟过去了,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又都默默地低下了头。”就这样,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迎着凛冽的北风,大家静静地站立着,可是大家的心里却怎样?如果你是方副官长,如果你是老饲养员,如果你是一名警卫员,如果你是彭德怀,你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角色写话。

< 分析与启示> 《学记》 有云: “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 不能使人巧。”说的就是:高明的教育者只教给人应该怎样做,告诉他做的标准、 方法、步骤,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学习。在语文精致教学中,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他们现成的知识,或直接帮助他们学到知识要有效得多。为此, 在教学中,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在难点处、重点处、易错处质疑, 在质疑中思考探究,生成个性化感悟,积累丰富的谈资,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学生一旦掌握了精妙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将大幅增加学习成功的机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有效、充满自信。

2.利用读写结合,训练综合积累

案例4:学了 《徐悲鸿励志学画》 后,布置小作文:像徐悲鸿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学习 《北大荒的秋天》 后,请学生模仿第2节景物描写,多角度着笔描写一处景物。学习 《雾凇》 时,用“最初……逐渐……最后……”的句式写一段话。学习 《梦圆飞天》 《二泉映月》 《秋天》 《西湖》 等课文时,分别指导学生摘抄“理想名言”、“如何对待厄运名言”、“绘秋美文名句”、“写景名句”等。

<分析与启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近年来,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以读为主,以写为辅,随文练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三、以“反思”为契机,挖掘刚性内容,整合弹性资源

1.注重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案例5: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习作7—记一次体验活动》 中,我在课堂上选出一位学生扮演盲人,让他从教室的角落走到讲台桌前倒水, 并把水带回座位喝掉。整个体验过程结束后,我问这位参加体验的学生: “当你眼前一片黑暗去倒水时,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其它的同学,当看见他在摸索的往前走时,你们看见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时,我给予了及时的评价;当其他学生有异议时,我采取延时评价,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整个过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给予正确的评价。

<分析与启示>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评价的作用,不单是在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结果做一个鉴定性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因此教师评价学生一定要发自内心,而且语言要丰富,感情要真挚而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自尊、自信,让学生越来越爱学。 同时在注重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反思,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反思则为自我教育开启了第一道门。学生学会了反思,就会从心灵深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站在认知的高度审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注重迁移,撰写反思日记

案例6: 在教学完四年级下册 《云雀的心愿》 一课后,我记下了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得意之处(分析与对策):

这节课我能够抓住一条主线: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圈圈画画,说说写写,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通过坚持写教学反思,使我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进行一种事实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的研究,因而不会出现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师“失语”或“模仿”的现象。可以通过某一堂课、某一单元的教学或教育中某一偶发事件,甚至以自己与学生的某一次对话作为教育反思对象,也可以以学生一个学期、数年的成长史或以教师本人的成长历程为研究对象,用敏锐的眼光去探索这些外显行为本身以及行为背后的观念或价值,从而促进本人快速成长。

千变万化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去驾驭,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 正是课堂生成的亮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精心地“设计”为学生搭建课堂弹性的平台,让设计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效地调控好每一个弹性教学细节,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本引向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具体、丰富而充实,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与灵动,充满诗意与创造, 诱发教学掀起的高潮,开掘教学的深层意蕴,演绎出一段又一段的精彩, 使师生主体共长,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秋根.《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陈述》[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弹性处理 第3篇

近几年, 在国外密封产品的激烈竞争下, 我国密封市场正逐步走向发展成熟阶段, 密封市场的各种密封产品在不断增加, 也使我们对密封元件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通过吸收国外密封产业的新技术以及新产品, 能从理论基础上推进密封行业的不断改革创新。本文以油缸密封中各类橡塑弹性体的变形原理为主线, 对油缸密封中动密封、静密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阐述。

1 油缸密封的基本原理

由于油缸的液压系统长期处于高效率的运转模式, 如果油缸的密封装置不够牢靠, 将不利于油缸正常运行。在油缸的密封材料中, 主要涉及到的是材料单一、截面规整的弹性材料密封元件, 这些弹性材料不仅可以给油缸的密封装置提供相应的预紧力,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密封装置磨损的弹性补偿, 比如轴用的O形圈以及孔用方形圈。另外, 在油缸密封元件中还包含了部分横截面积不规则的弹性体, 被称为在油缸密封中可以单独起作用的变形橡胶密封圈。油缸的密封形式主要包括动密封和静密封两种, 静密封是指在相对静止的油缸结合面形成的密封, 而动密封与其相反, 动密封的密封位置主要针对油缸密封元件相对运动的结合面之间的间隙, 另外, 动密封又可分为旋转动密封和往复运动密封两种[1], 并且决定油缸密封性能的一个关键就是往复运动密封形式。

2 油缸密封中存在的问题

油缸一般都是在高油压环境下运行, 滑环前进方向的唇边损坏比较严重, 特别是密封产品O形密封圈经常会出现间隙咬伤的情况, 并且相邻缸筒的中心活塞杆也会受到严重磨损, 这些密封处的不断磨损将严重影响油缸运行的可靠性、平稳性以及油缸的使用寿命。下面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 传统的单、双伸缩油缸采用的都是单O形密封结构, 如图1所示。由于滑环需要同时承受较大的压力P以及密封O形圈产生的变形力F, 所以在油缸运行中, 压力就会将滑环挤入过油孔, 导致滑环破损, 进而影响油缸的密封性, 极大地缩短油缸的使用寿命。其次, 滑环与滑环槽之间存在装配间隙, O形密封圈会受到油压作用, 被挤入滑环与缸筒之间的装配间隙中, 如图2所示。受油压影响, 当压力过大超过O形密封圈的机械强度时,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O形圈变形、磨损, 甚至产生O形密封圈的撕裂破坏。最后, 单、双伸缩油缸的中心活塞杆与相邻缸筒之间的摩擦导致磨损加剧, 大大缩短了油缸的使用寿命。

1—滑环2—O形密封圈3—中心活塞杆

3 油缸密封中弹性体的静密封作用

油缸的主要结构一般包括端盖、外缸筒、中心活塞等, 其密封槽内的密封结构由单O形密封圈和密封滑环组成, 密封圈和滑环均是橡胶材质。在油缸密封中, 最常看到的是静密封, 包括活塞封、活塞杆封以及油缸内部连接部位的密封, 常用的密封材料有氟橡胶、丁腈橡胶等, 由于都是位于相对静止的结合面, 也就均称为静密封, 其密封原理与O形圈的密封材料压缩变形非常类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Y形密封圈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Y形密封圈的截面呈Y字形, 属于唇形弹性密封元件, 相比于其他唇形密封圈, Y形密封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并且摩擦阻力小, 具有可靠的密封性能, 因此广泛应用于液压、气动系统中的往复运动装置, 极大地提高了油缸运行的密封性。当油缸内没有压力时, Y形密封圈就只是依靠唇尖的变形而产生较小的接触应力;当油缸运转提供工作流体的压力时, 密封圈与油缸界面接触的每一个点都均匀受到同等的压力, 其接触应力增加, 密封圈的根部以及内外唇由于受到轴向压缩的力而使密封接触面变宽[2]。Y形密封圈一般都是橡胶材质, 考虑到橡胶的特性, Y形密封圈在油缸运行的往复运动中并不是完全与活塞杆接触, 而是产生一定的收敛性缝隙, 如果油缸中的流体在运转中被压到缝隙附近, 就会被挤入油缸与Y形圈的缝隙内。Y形圈在随油缸做往复运动时, 在油缸内侧的滑移面和Y形密封圈之间会产生一层密封油膜, 这层密封油膜对油缸的往复运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密封作用。

静密封时, Y形密封圈的内部应力基本上呈对称分布, 由于Y形密封圈橡胶材质的流动性, 其在油缸的往复运动中受到工作流体的作用力容易导致橡胶产生裂纹、松弛等现象。因此建议往复运动最好不要超过0.3m/s, 以保证Y形密封在油缸静密封中的良好密封作用。

4 油缸密封中弹性体的动密封作用

与静密封不同, 动密封中的Y形密封圈受到的内外唇侧应力不均衡, 不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 因此, 在动密封中还是侧重于采用O形密封圈。在当前的国际标准中, O形密封圈的截面直径最大为8.6mm, 截面积相对较小, 为了解决往复密封过程中互动面磨损造成的密封失效情况, 可以选择具有较大横截面积的弹性体, 以便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3]。另外, 采用丁腈橡胶材质的弹性体, 可以避免油缸泄漏, 达到较好的保压效果。

在传统的油缸动密封中, 经常采用典型的鼓形圈结构, 就是在矩形弹性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 形成中间厚、两端比较薄的对称结构, 并在鼓形圈的中间部分形成一个密封带, 以便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鼓形圈的密封原理与静密封中所采用的O形圈相同, 主要是依靠弹性体的压缩变形来实现, 在弹性体的压缩过程中产生预紧力, 并以此提供较好的密封效果。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材质, 鼓形圈采用的是夹布丁腈橡胶, 相对于O形圈的纯丁腈橡胶来说, 鼓形圈不仅可以避免在高压下所受挤压造成的缝隙现象, 还可以增加密封元件在往复运动中的抗压能力。但是, 丁腈橡胶结合丁腈夹布形成的橡胶塑体, 也给鼓形圈的弹性性能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材质易老化, 并且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所以可以改进鼓形圈的弹性体材质, 采用进口的浇注型聚氨酯材料, 该材质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好, 并且弹性模量大、耐高温, 用浇注型聚氨酯生产出来的鼓形圈, 制作过程比较简易, 成本非常低, 随着结构的不断改进, 基本上可以达到油量的零泄漏, 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鼓形圈密封材质的不足。

5 结语

综上所述, O形密封圈是最简单常用的密封产品, 本文通过对密封效果以及密封材料性能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弹性体在油缸密封中的静密封及动密封特性, 表明了弹性体在油缸的往复运动中主要是依靠弹性体的压缩变形及弹性变形原理实现密封的。随着国内外密封产品设计的不断升级, 为了更好地呈现出弹性体在油缸密封中的良好应用效果, 密封结构设计人员应在压缩变形原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各种弹性体作为密封圈实现密封性能的完善设计, 以充分实现单、双伸缩油缸运行中的密封性, 延长油缸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陈杨, 陈建清, 陈志刚.超光滑表面抛光技术[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 (5) :55-59.

[2]王国荣, 胡刚, 何霞, 等.往复密封轴用Y形密封圈密封性能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4 (6) :37-42, 46.

弹性处理 第4篇

关键词:Hoek-Diederichs方程,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完整性系数,弹性抗力系数,泊松比,软化系数,折减系数

1 引言

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 50487—2008) 附录V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及表E.0.4变形参数经验值对应关系之间关系, 通过研究分析, 运用数学方法拟合出岩体变形模量与岩体完整性系数之间的关系式, 进而运用岩块弹性模量Ei与岩体的变形模量Em关系之间的关系反求Hoek-Diederichs方程中的岩块弹性模量, 以便在霍克布朗强度准则条件下运用Hoek-Diederichs方程, 最终运用弹塑性理论法求解地下洞室围岩的单位弹性抗力系数。

2 岩块弹性模量Ei与岩体的变形模量Em关系

Hoek-Diederichs方程[1]为:

式中, Ei为完整岩石的弹性模量, MPa;De为开挖扰动系数;GS I为地质强度指标。

根据前人研究资料[2,3]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487—2008) 附录V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及表E.0.4变形参数经验值对应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岩体的弹性模量并非与岩块的弹性模量正比于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 其关系如下: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 50487—2008) 附录V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表与表E.0.4变形参数经验值对应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与岩体变形模量Ep (GPa) 之间的关系如表1。

根据式 (2) 及表1可得岩块弹性模量与岩体完整性系数之间的关系 (见表2) :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将表2中相应岩块弹性模量代入式 (1) , 即可求得Hoek-Brown强度准则条件下岩体的变形模量Em, 对软质岩不需要根据岩石软化系数进行折减, 但应用时应注意, 对层状结构岩体, 当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0.35时, 仍按非层状结构岩体考虑。

3 变形模量求解比较

通过对《中小型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DLT5410—2009) 、《水电水利工程地下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DLT5415—200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487—2008) 和《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T 50218—2014) 隧洞、坝基、地基及边坡各种分类方法对应下所给的岩体变形模量值基本相同, 其中, 前三种规范对应的分类级别下岩体的变形模量完全相同。说明表1、表2方法所求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具有普遍性, 适用于各类岩体工程, 也说明通过本文方法运用Hoek-Diederichs方程求解岩体的变形模量Em也具有普遍性。

4 岩体单位弹性抗力系数的确定

4.1 弹塑性理论法

由于岩体变形模量的求解方法不同, 通过与规范的坚固性系数法在不同的求解条件下, 计算分析研究比较, 总结出了规范法的弹塑性理论法和弹塑性理论法之有限元模型法如下:

1) 规范弹塑性理论法

2) 有限元模型弹塑性理论法

式中, μm为岩体的泊松比;Em为岩体的弹性 (变形) 模量, MPa;Kv为岩体的完整性系数;δ为各向异性系数或折减系数, δ可按下列公式求解:

公式中岩体的泊松μm比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对于硬质岩,

对于软质岩, 可按下式[4,5]确定

式中, φm为岩体的抗剪断内摩擦角, (°) ;De为岩体的开挖扰动系数;Em为岩体的变形模量。

上述求解岩体弹性抗力系数时应注意, 在求解岩体的的弹性 (变形) 模量Em时, 对层状结构岩体, 当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0.35时, 均按非层状结构岩体考虑。从式中可以看出, 规范弹塑性理论法求解岩体的单位弹性抗力系数, 当完整性系数Kv≥0.35时应乘以各向异性系数δ, 当完整性系数Kv<0.35时, 不需要乘以各向异性系数δ, 符合较破碎、破碎的岩体可视为均质各向同性岩体的说法。有限元模型弹塑性理论法, 则不需乘以各向异性系数δ, 符合有限元计算模型理论。

4.2 坚固性系数法

根据工程试验数据及工程实践检验, 结合《水电水利工程地下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 (DLT5415—2009) 表k.1各类围岩主要物理力学参数经验取值, 总结出了岩体的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与岩体的坚固性系数f有如下经验关系:

式中, f′为岩体的抗剪断摩系数;Kv为岩体的完整性系数;σc为岩块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

5 单位弹性抗力系数的求解比较

通过计算比较 (见表3、表4) 发现, 霍克布朗强度准则条件下与规范法比较, 弹塑性理论法虽有差异, 但十分接近, 说明运用Hoek-Diederichs方程和规范法求解岩体的变形模量基本是一致的。坚固性系数法, 对软质岩, 两种条件下计算的单位弹性抗力系数有些悬殊, 似乎霍克布朗强度准则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偏大, 其原因有: (1) 计算的环境条件不同; (2) 霍克布朗强度准则条件下求解的抗剪断摩擦系数大于规范法求解的抗剪断摩擦角。在不同的求解环境下, 有限元计算模型理论方法求解结果虽有差异, 但悬殊不大, 说明有限元模型法更具适用性。

6 结语

1) 运用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作为媒介求取岩体的变形模量、岩块的弹性模量是确实可行的。岩体的弹性模量并非与岩块的弹性模量正比于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在工程实际运用时, 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不同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公式求解。

2) 根据Hoek-Diederichs方程和规范经验公式所求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均具有普遍性, 适用于各类岩体工程。应用规范经验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时, 对于软质岩应根据岩石软化系数进行折减, 而应用Hoek-Diederichs方程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时, 则不需进行折减。

3) 无论是运用规范经验公式还是运用Hoek-Diederich方程求解岩体的变形模量时, 对层状结构岩体, 当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0.35时, 均应按非层状结构岩体考虑。在求解岩体的弹性抗力系数、泊松比时, 应按岩体的软硬程度选择适宜的计算公式。

4) 弹塑性理论法、坚固性系数法求解地下洞室围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均是可行的, 其中有限元模型弹塑性理论法, 在求解地下洞室围岩的单位弹性抗力系数方面更具合理性。

参考文献

[1]E.Hoek.MS.Diederichs.Enpirical estination of rock Mass Dodulus[J]Interd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oics&Mining Sciences, 2006 (43) :203-215.

[2]郭强, 葛修润, 车爱兰.岩体完整性指数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S2) :3914-3919.

[3]王亮清, 唐辉明, 夏元友, 等.不同风化程度岩体弹性模量的确定方法研究[J].金属矿山, 2008 (7) :19-21.

[4]汤大明, 曾纪全, 胡应德, 陈梦德.关于泊松比的试验和取值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1 (S1) :1772-1775.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第5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通常用2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式中的分子项为能源总消费量的增长率, 但一般只计算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分母项为国民经济发展增长率。在西方国家,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 苏联与东欧国家用国民经济总产值来表示。在中国, 过去一直以工农业总产值来表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与分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目的, 主要为了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间的关系, 预测今后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水平乃至人民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中耗能高的部门 (如重工业) 比重大, 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总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 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

弹性预设促生成 第6篇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 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 (即最优的) 作用而组织的控制。为此, 应按下列顺序安排课堂教学:提问→讲解→巩固→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概括这些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从巴班斯基的理论中不难发现, 要顺利地展开课堂顺序, 离不开教师在课堂的进行预设。

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与教师、学习材料的交流互动, 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并让教师和学习材料也进入一个新境界。

建构主义理论家威特罗克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他提出,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 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改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交互作用过程。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 逐渐认识到灌输式思维方式下的教学排除了通过教学互动而“生成”新质的可能, 它只是一种常规的教学, 是一种低水平的教学, 是过于依赖规律和规则的“规律性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 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 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也就有了课堂的“生成”。预设服务于生成, 而“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布鲁姆语) , 课堂上的生成有时候并非全如教师课前设想的那样, 所以, 课前的预设要体现灵活性。

预设有“固化预设”和“弹性预设”之分 (1) 。“固化预设”是将预设理解为前置的、最佳的、唯一的、确定的、刚性的计划或安排。“弹性预设”是将预设理解为纲要的、信号的、多元的、开放的、情境的、动态的规划或设计。

如果预设不够弹性, 过于“固化”, 那么往往会碰到预想不到的尴尬。有教师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课前他估计, 学生会围绕“神机妙算”展开激烈的讨论。他以为学生会首先谈到开头的“大雾漫天”, 对此, 该教师做好了充分的预设——“只读这句话能体会出神机妙算吗?”万一这场大雾是碰巧赶上的呢?——想由此来让学生体会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进一步深入体会, 诸葛亮善识天相的卓越才能, 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而, 在课堂上, 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言:“老师, 我从‘一字儿摆开’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从调转船头也能体会出神机妙算”……却没有提到这样的开头。于是教师自以为精妙、恰当、天衣无缝的预设却没有派上用场, 急得这位教师心发慌, 头出汗。课后, 这位教师反思:用联系的方法引导读书, 不只表现在“大雾漫天”上, 为什么只想到由此突破呢?一字儿摆开、调转船头同样可以点拨、突破呀!可见, 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

那么如何做到弹性预设呢?笔者认为, 弹性预设要体现层次性和灵活性。

一.预设体现层次性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是需要铺垫的, 理解的过程是渐进式的;而对于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 语感的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因此, 教师在预设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层次性, 让学生逐步生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生成。比如, 有教师在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旅夜抒怀》和王维的《山中》 (2) 时, 变讲读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学习。他先让学生经过品读后, 分组确立探究选题, 然后教师补充, 接着学生确立选题并完成研究, 最后全班交流。在这次探究活动中确定的选题如下:

1.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三位诗人仕途受挫后的不同态度。

2.浪漫·忧愁·闲适——从三位诗人不同的死亡结局看三人的诗风。

3.三位诗人对“水”的不同描写。

4.三位诗人在三首诗中不同的取景特点。

5.三首诗中景和情的不同结合方式。

6.试比较三首诗中虚与实的有机结合。

7.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将抒情法归为三类, 一是奔迸的表情法, 二是回荡的表情法, 三是蕴藉的表情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8.请简要分析诗歌体式 (歌行、律诗和绝句) 的选择和运用与诗风 (躁动、节制和闲适) 的关系。

9.李、杜、王的诗歌尽管风格各不相同 (昂首云天、希冀未来, 锁眉凝视、关注现实, 拈花微笑、沉湎过去) , 但为什么都是不折不扣的盛唐之音?

10.道教、儒家和佛教各自独有的意识是如何分别在诗作中反映出来的?

其中1-7是学生提出、教师归纳的, 8-10是教师推荐的。在这一系列的选题中, 我们可以看出预设目标的层次性, 前7个选题中, 有的是大多数学生伸手就能够得到或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 有的则需要跳几跳才能够得到;至于后3个选题, 教师之所以推荐它们, 一则是因为极个别读书多、思考深的学生有这样发问的可能, 再则是因为即使没有人选此话题, 也应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户、提供一条路径。十个选题的确立,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对层次性的充分考虑和娴熟处理:既考虑到了选题难度的梯度, 又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该教师将预设的层次性延伸到了学生的将来。可以想像, 这样的富有弹性的预设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生成, 可以将生成延及未来。

二.预设体现灵活性

教师在预设时必须考虑到课堂上出现的种种可能, 让预设富有弹性, 具有灵活的包容度、自由度。教师在备课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 自己该如何引。此外, 还要把学生的质疑空间预留其中, 多设几条质疑发展线。当课堂上出现偏离教师的预设或者出乎教师意外的新情况时, 预设能够作出合理的调整, 可能是局部性的调整, 最后依然回到预设中的设计;也可能是整体性的调整, 完全抛弃原有的预设。在实际预设中, 弹性预设设计的课堂结构往往不是没有回头路的线性结构, 而是采用发散式、树枝状、网络化等结构。

比如, 有教师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 (3) , 课前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同时, 对课堂语言作了详尽的弹性预设。如教学中该教师设计了一处“角色情境”环节, 让学生当回巴迪说说听了母亲的赞美后的感受。预设时教师思考了如若冷场该如何应对。果然教学时就出现了此种状况。该教师就利用了她弹性预设时想到的方案:逗乐地笑着说:“哟, 一个个演得挺投入的。巴迪听了母亲的表扬, 起先也有些腼腆。”随机让学生理解了新词“腼腆”, 然后对学生说:“我们的学生不仅会演, 更会说。巴迪当时更多的是得意, 谁能把你的得意说出来?”在该教师的一逗一激下, 学生终于纷纷举手了。课后老师们评价课堂语言是该教师整堂课的一大亮点, 这实在是弹性预设的功劳!

笔者在教学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课时, 就进行了弹性预设——请学生自己谈对这首词的鉴赏;如果学生说不出什么精彩的评价, 那么笔者再加以点拨:“大家找找看, 词中的‘孤鸿’与‘幽人’有何相同之处?”以此来切入,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上, 学生的回答果然有点浮于表面, 他们只看到苏轼被贬之后内心“孤独”罢了。于是笔者使用了课前的弹性预设, 引导学生发现, 其实“幽人”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品质, 这样, 水到渠成, 就让学生生成了对“独”字的理解:不仅有“孤独”, 还有“孤傲”的意思。显然, 这一次的弹性预设也是比较成功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弹性预设, 当学生生成不了深层次的理解时, 笔者生硬地将答案告诉学生的话, 学生就损失了一次很好的思维锻炼的机会。

如果预设缺乏弹性, 那么当课堂上出现一些非预设的生成时, 教师的处理就会显得比较仓促。虽然有些非常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处理好这些突发情况, 但未必每一次都能够处理得非常出色, 更不用说一些教学新手了。可见, 要追求和谐的课堂, 收放自如地促进课堂生成, 必须要做好弹性预设。

参考文献

[1]龙安邦《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现代教学科学》2008年6月。

[2]徐志伟《精准.包孕.立体.有趣.个性》《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年第11期。

一种弹性轮毂 第7篇

本人为山地车爱好者, 酷爱自行车速降运动, 骑行过程中常需要跳跃动作, 而轮胎良好的弹性是实现高质量跳跃的有力保障。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于轮毂的弹力和避震性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由此希望能显著提高轮胎弹性并提高其舒适性。

背景技术:

轮毂又叫轮圈、轱辘、胎铃, 是轮胎内廓支撑轮胎的圆桶形的、中心装在轴上的金属部件。轮毂根据直径、宽度、成型方式、材料不同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轮毂广泛应用于汽车和自行车领域。

如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汽车数量也直线上升, 汽车行驶时, 常因路况不好而使得汽车颠簸, 有时甚至导致车祸的发生。因此, 设计一种避震效果比较好, 结构简单、能较好地起到复位减震作用, 保障人们行驶或骑行安全的弹性轮毂是当务之急。

二、构想内容

本设计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弹性轮毂。其包括外轮毂、内轮毂。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通过均匀分布的8组活塞结构 (分别由避震杆和弹簧组成) 连接。避震杆固定于外轮毂上, 具有调节避震的性能, 由外杆、内杆组成, 其中外杆由碳纤维材料制成, 为梯形圆柱体, 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压力的特性;弹簧固定于内轮毂上, 套于避震杆内杆上并与外杆相连构成活塞结构。

结构特点:

弹性轮毂的具体结构部件及其作用:外轮毂 (2) 与内轮毂 (1) 之间通过均匀分布的八组由避震杆 (4) 和弹簧 (3) 组成的活塞结构连接, 避震杆 (4) 固定于外轮毂上, 避震杆由外杆 (42) 、内杆 (41) 组成, 避震杆外杆 (42) 为梯形圆柱体结构, 弹簧 (3) 固定于内轮毂 (1) 上、套于避震杆内杆 (41) 外并与避震杆外杆 (42) 相连接, 避震杆外杆 (42) 与内杆 (41) 构成活塞结构, 内轮毂中心钻有8个定位安装孔 (5) 。弹簧3在车轮滚动的过程中依次复位紧压, 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 使车轮达到更好的避震效果。

示意图如下:

图1为轮毂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避震杆外杆与内杆活塞结构示意图。

三、可行性研究及受力分析

为进一步制作出该轮毂, 针对本弹性轮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假设安装本轮毂的车辆行驶在颠簸的路面时, 本轮毂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如下:外轮毂 (2) 在外力的作用下, 将产生相对于内轮毂 (1) 向上的运动, 此时, 位于不同部位的避震内杆 (41) 将被拉伸或者压缩, 弹簧 (3) 也将被拉伸或者压缩。相应的避震内杆 (41) 也将产生一定角度的偏移。如图3所示。

四、对结构的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制作出的产品, 避震杆不但要能被压缩拉伸, 还必须能自由地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为此, 避震杆 (4) 与内轮毂 (1) 、外轮毂 (2) 的连接采用铰接 (类似转轴, 可转动) , 可以满足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转动。

由此, 将图1和图2的构想完善如下, 示意图如图4所示。

五、技术探讨

在制作的过程中, 又不断地进行技术探讨——使用8个弹簧减震器, 减震器缸体中为双行程弹簧, 与普通轮毂比较有如下优势:

(一) 由于弹簧减震器具有可伸缩的特点, 车轮轴心可沿对顶两减震器 (活塞结构) 所在直线上下移动。

(二) 由于弹簧弹力均与轴心移动方向相反及行程限制, 轴心可在适宜范围内移动。

(三) 减震器与内轮毂 (1) 采用螺栓连接的方法, 使减震器缸体能够灵活旋转。由此可以实现, 既能使轴心移动过程中各个减震器均能施力, 且因弹力方向而异, 使轴心快速准确回到原位, 吸震防颤;又能奇妙化解“死点”问题, 使减震效果始终如一, 避免意外发生。

(四) 在内轮毂轴心以滚珠轴承取代传统自行车上的沙碗轴承, 精度高且不易损坏。制成品如图5所示。

六、工作原理及科学依据

(一) 减震

车辆遇到颠簸时内轮毂与外轮毂发生相对运动, 弹簧弹力F=-kx, 由于弹性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及弹簧自身的阻尼作用, 因而在弹簧作用下内轮毂在某对顶减震缸体连线上做阻尼振动。由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EK=△EP+Q即1/2mv²=1/2kx²+Q, 因颠簸产生的机械能可在较短时间内转变为内能而耗散, 内轮毂能够较快恢复到稳定位置, 从而显著减少车辆质心上下位移, 起到减震效果。

(二) 助力

车辆遇到坑洼地时, 内轮毂下降, 分别压缩和拉伸对顶弹簧, 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形变的对顶弹簧对内轮毂施加朝向车圈圆心的合力, 使得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对车辆驶出坑洼地起到助力效果。

七、创新点

(一) 结构创新

此项目以弹性结构取代传统刚性结构, 外轮毂与内轮毂通过均匀分布的8组弹簧减震器铰接。减震器外杆与内杆构成活塞结构。

(二) 实用性创新:

(1) 低成本、高效能, 增大车轮弹跳性能。

(2) 大幅度提高了车辆在凹凸不平的特殊地貌的通过能力。

(3) 如若车辆采用本创新结构, 可增加舒适性。

(4) 特殊情况下车辆及有关装置避险, 提高安全性能。

八、推广应用

(一) 此轮毂可应用于山地自行车, 提高其越野性能;用于特技小轮车, 有助于车手完成高难度花式动作。

(二) 可推广应用于农林机械, 越野车辆, 救援、作战用车辆或机器人, 提高特殊地貌下的通过能力。

(三) 摩天轮:利用其减震性能减少振动。

(四) 传送装置:利用弹簧可变形性提高异形物输送安全性。

(五) 可应用于恶劣环境下无轮胎特种车辆。比如, 火灾、爆炸现场, 战场及尖锐物多的场所。如果研制一种以此轮毂进行移动的消防机器人, 替代消防员深入火海, 可有效降低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长春阿龙.折叠车维修改装DIY[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2]自行车组装教材编写组.自行车组装基本技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3]关文达.汽车构造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弹性处理】相关文章:

弹性计算05-14

弹性公路05-31

弹性分析05-31

弹性控制06-06

弹性学制06-09

弹性系数06-17

弹性势能06-19

弹性价值06-20

弹性关系07-28

弹性应变08-27

上一篇:阜新对策下一篇:新改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