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2024-09-18

小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精选8篇)

小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第1篇

一、把握“读”的纲要

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过:读,诵书也;籀,读书也。清人段玉裁注曰:“诵谓背其文,籀谓能绎其义。”由此可知,古人不但给了“读”以确切的定义,而且还对“读”提出了应包括“背其文”和“能绎其义”两个方面的要求。古人“读”书,尚且强调“读”的目标,作为小语课堂的教学实践者,语文教师理应贯彻落实好小语教材中“读”的目标任务,体现在:首先应对各个年级、各个阶段“读”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偏离目标。其次,应把“读”所体现的层次性要求融会贯通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读”有所获。

二、培养“读”的能力

著名教育者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读’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读’书能力。”由此可见,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1. 在“读”中培养概括能力

如在学习《烟台的海》一课时,通过品读描写烟台海冬、春、夏、秋特点的生动具体的语句,学生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四者给人们的印象,依次是“凝重”、“轻盈”、“浪漫”、“高远”,体现了学生读懂了课文所描述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的精髓。

2. 在“读”中培养分析能力

如学习《将相和》一文时,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概括出文中三个故事,并边读边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并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用图表示出来。通过练习,学生对由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的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明白。

3. 在“读”中培养模仿能力

模仿是儿童好奇心强烈的表现。对于课文中构段谋篇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在“读”中欣赏、感悟,还要抓住时机,通过读,引导学生模仿。教学《燕子》一文,学生通过“读”认识到作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小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适时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由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的方法勾勒某种动物,通过模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一写作方法。

4. 在“读”中培养想象能力

一篇课文往往有生动的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出特定的画面,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领其情,悟其境。如《瀑布》中“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奇丽景象,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但通过读,学生可以借助图画想象出雪白发亮的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镶嵌在高高的青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进入诗的意境。

5. 在“读”中培养迁移能力

如教学《莫高窟》第三段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这一节。段落先总写壁画宏伟瑰丽的特点,接着列举壁画的内容,再写壁画上飞天的各种各样的优美姿态。结构一目了然,条清晰理分明。掌握了这个表达规律,学生就会迁移,就会自由想象壁画上其他的内容和飞天姿态,或按总分结构写出其他事物。

“读”所负载的能力培养目标很多。我们应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读”能更快捷准确地发掘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三、灵活“读”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要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无论采用哪种“读”的方式,都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准绳,着重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这样“读”的训练才能恰到好处。

1. 范读

在初学课文时,教师的范读,可让学生从直观上能感觉到哪儿重读,哪儿轻读,哪儿慢读,哪儿快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还应恰当用好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弥补教师范读的不足,充分发挥电教器材在“范读”等方面的功效。

2. 评点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适时点评。如读《船长》,点评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可以深入理解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与高尚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我要读”的欲望。

3. 重点读

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朗读关键词、重点词,加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朗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时,可让学生抓住“崎岖和坎坷”、“打不垮”、“希望之光”、“绝望之云”这些关键词品读,体会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从而深化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4. 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能活跃课堂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如《鞋匠的儿子》林肯和参议员的对话;《负荆请罪》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等都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同时加深对人物内心活动和品质特点的感悟。

四、注重“读”的关联

“读练”相结合,是小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其中,“读”是理解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自学课文,获得写作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读为本,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把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着重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找出表现中心的语句即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的所想所做。学生读的眼前出现了司马迁在昏暗的烛光下持之以恒、忍辱含垢地写作《史记》,将荣辱置之度外的高大形象。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了作者抓住人物特点描写是为了表现主题,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文章重点内容与写作意图内在联系的理解。

小语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第2篇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

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运用这一方法,教学环节具体可以这样设计:

一、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释题明意(读题—解词—明题意)

2、读文感知课文大概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自学生字、和同桌上下桌交流课文大概内容)

全班交流汇报课文大概内容。

这一环节,具体的方法步骤视具体课文而定,如果题目简单易懂,可以不做释题这一步,而直接让学生读课文、圈划生字、思想大概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实施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要给学生予足够的自主阅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自主阅读时间足够学生才能有比较充分的阅读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学生才能捕捉更多的阅读信息并加以筛选,通过借鉴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指导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问:“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个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只让一两个学生回答,而是要让更多的学生都来回答。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检测班级学生有多少人能在第一遍阅读时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让学生通过倾听别人回答做甄别借鉴来加深自己的理解。为使大部分学生都能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甚是有必要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课文就是写这些的”,通过回答让理解能力较差的其他学生也能对课文主要内容有重新的认识。这么一个环节一般要用10分钟左右时间(包括学生自主阅读、交流汇报),总之要视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人数的多少来灵活掌握时间。

二、深读理解感悟(具体讲读分析部分)

1、学习生字(认读、点读、重点识字)

2、梳理课文结构(包括哪些个自然段是哪一个层次,各层次写什么)

3、分段指导阅读感悟

这一环节,重点在分段阅读感悟 , 一般按结构层次来进行,紧扣为主题思想服务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指导阅读 。阅读任务有:读通顺语段,理解语段内容,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和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以及它们表情达意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运用好词佳句等。通常的做法是在问题的引导下以读代讲,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做的事情是设计并提出引导阅读理解感悟的问题,并在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中不断地加以点拨,带领学生品词析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感受蕴含在阅读材料中的真情实感。

例如:讲读《开国大典》典礼部分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

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著,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部分记叙典礼的经过和情况,分别写了“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期间通过对热烈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人们激动、兴奋、自豪和对革命领袖、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一主题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引导教学:

1、典礼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先请学生自读课文,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把它们明确下来)

2、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群众有什么反应?这说明什么?(请学生画出有关词语句子,交流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引导品词析句)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个句子表达了怎样的一个意思?我们一起来读读议议,想想它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如果要你来朗读这些个语段,你应该怎样来读?选你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读读,然后与同桌互读,最后在班上读,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比较好。(先学生个人练读,然后同学之间互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展示读,小组齐读,全班感情朗读-指导感情朗读)

再如讲读《好汉查理》(略读课文)

《好汉查理》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好汉查理一副好汉作派,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他,但他本性并不坏,乐于助人,从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在残疾女孩的尊重理解和友谊的感召之下改正了缺点。回绕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在下面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教学:

1、《好汉查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把故事讲给同桌听—全班认读生字—复述故事)

2、好汉查理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合作学习读课文做概括-全班读有关句子,品词析句感受查理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但他本性并不坏,乐于助人,从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的本性。)

3、是什么原因让查理决心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品读有关杰西和 西父亲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杰西及杰西父亲为人坚强、友爱,善于理解尊重人的品质;品读查理决心改正缺点的句子,感受查理决心改掉坏习气的内心真实想法)

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回绕主题思想,用尽心思带领学生学词学句,体会思想感情,这是用时最长的环节。

三、再读总结升华

1、总结重温学习内容

2、赏读升华感情

3、拓展学习,讲练提高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大多数情况是综合运用的,语文教学只要回归本质,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训练,会听说读写悟,这样的教学就是好教学。

论小语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3篇

对于小学生来说,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表现小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不会合作, 就不会有成功。”因此, 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 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尝试与研究。

一、选择适当学习内容, 发挥合作学习价值

虽然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 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自主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则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因此, 教师在选择内容时, 要精心设计, 找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产生较大分歧的问题, 再让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深入探究, 从而获得全面认知,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价值。例如, 在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 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而到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时, 因为学习难度加大,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出合作学习任务“从几个方面描写了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你知道了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然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从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是发挥合作学习价值的前提。

二、鼓励学生分工协作,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在设置合作小组时, 应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保证小组分配的合理性。首先, 每个小组包含4~6 人, 如果人数过多,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反之, 如果人数过少, 则容易缺乏互动性;其次,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 让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分工协作、职位轮换, 使学生分别体验每一个角色, 形成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如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主持人等。例如, 在学习《第八次》这篇课文时, 就“布鲁斯如何动员士兵起来抵抗”这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 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 先是小组分工写出《动员令》, 然后再由主持人将小组写好的“动员令”代表小组进行演讲展示小组成果。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轮流交换角色, 不但可以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师要学会合理分组, 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允许学生自主讨论,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全面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

三、教师必须加强指导, 给予学生适当激励

虽然合作学习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也难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为此, 在小组合作初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比如怎样分组、怎样分工、怎样交流、怎样汇报等;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 了解小组交流动态,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 进一步拓展学生思路,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例如, 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开火车分节朗读的小组活动, 有些小组尽管有小组长的管理, 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破坏合作纪律, 导致整个小组出现混乱,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好监督引导, 及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和问题, 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保障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 当学生进行交流结果汇报之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评价。如《第八次》“布鲁斯如何动员士兵起来抵抗”小组展示汇报成果后, 虽然有些小组的汇报成果不是很准确, 但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认真努力都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 对于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对每个成员进行评价,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保护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热情。

浅谈小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 第4篇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实现三维整合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开放的语文课程目标不仅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确立, 要根据主题单元的内涵和特点, 要从实现“三维一体”的整体目标出发, 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 (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 也要备“软任务” (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汇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这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在《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十三个生字, 会写四个字, 认识一个偏旁“心”字底。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3、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了解课文内容, 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第一个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这一层面来定的。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知识, 应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第二个目标是从方法和过程的角度提出的, 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实践, 了解课文内容, 并且背诵, 体现了过程这一特点。第三个目标侧重于情感态度这一目标。

二、学习方法的设计——倡导自主合作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 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关注学生的”学“, 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实现其主动发展。“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 全班学习等的群体作用, 在合作中学习,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在识字这一环节中, 我采用自主识字, 随文识字, 游戏识字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认读生字;再小组合作交流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 如何记住的, 并根据班级情况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相对难认的字。在朗读这一环节中,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分小组自由读、小组比赛读、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目的是读通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再分小组合作交流: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 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课件, 让学生充分感悟“非常壮观”的场面。

三、教学过程设计——遵循认知规律

实施流程的设计, 是指教师在解读文本、分析学情、确立目标、准备资源的基础上, 构思教学展开的基本环节, 以层层推进教学、有效达成目标。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要根据对文本的微观细读和宏观把握,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来谋划教学思路, 为教学寻找到一个有效支点;二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需要, 努力优化教学流程, 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把角色中心转到学生身上, 认真考虑给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 这样教师必须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劳动是分享学生的喜悦, 在燃烧自己的同时发展自己。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应把课堂内的机会让给学生, 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本节课在教学结构设计上我遵循以下四个步骤:诱导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整理反馈。以上四个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 它可以设计出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型”课, 以学生协作交流为主的“合作型”课, 可以以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主的“探究型”课, 甚至可以有“兼容型”的课。这样设计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连接学生生活的生态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 教师应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育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 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 更多的是促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其基本特点是教师活用教材, 教案跟着学生走。

四、教学手段的设计——创设学习情境

新教材内容更新, 对教师要求不断提高, 面对这种挑战, 教师应勇于实践, 了解教学的特点, 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具的使用者, 而且是教具和课件的制作者。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逐步改革原始性的口说笔录的现状, 把传统的单向静听的课堂教学变为多向、立体、直观式教学, 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 强化直观, 易于理解记忆, 激发学生兴趣, 有益于摆脱课堂教学低效率的现象。如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准备了摘苹果贴图及生字卡片, 展现北京风光图片和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课件、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等音、视频教学资源,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语教材中的数字及其教学 第5篇

一、利用数字激发学习兴趣

(1)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一年级下册)

(2) 相传清代的乾隆皇帝宴请群臣, 他指着一位一百四十一岁的老者出了上联:‘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岁月’。‘花甲’是六十岁, ‘花甲重逢’是两个六十岁, 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年, 恰好是一百四十一岁。有个叫纪晓岚的学者灵机一动, 对出下联:‘古稀双庆, 更多一度春秋。’‘古稀’指七十岁, ‘古稀双庆’指两个七十岁, 再加上一度春秋, 也就是一年, 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这副对联称得上是绝妙的‘数字对联’了。 (《语文园地·八》四年级下册)

(1) 为仅20字的小诗, 有一半是数字。由于作者巧妙地将10个数字运用到诗中, 不仅使诗叙事条理清楚, 而且读来琅琅上口,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时, 教者应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数字是本诗在写作上的一大妙处,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 (2) 时, 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算出老者的年龄。上联可用“60×2+3×7”, 下联则用“70×2+1”两个算式表示。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白, 就是这几个枯燥无味的数字, 由于被巧妙地运用到对联中, 才产生了这个绝妙的“数字联”, 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字在语言表达中竟有如此妙用, 进一步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利用数字理解课文内容

(1) 可是一天, 两天, 三天, 禾苗好像一点儿都没有长高。 (《揠苗助长》二年级下册)

(2) 这条在乎, 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1) 中的“一天”、“两天”、“三天”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 作者这样写是否显得啰嗦?换成“几天过去了”行不行?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明白, 这样写一是照应了那个人“天天到田边去看”这一句。二是表示时间在“那个人”的心目中是那么漫长, 突出地表现了“那个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的焦急心情, 加深学生对本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2) 中的“一条”反复出现, 既耐人寻味, 又匠心独具。它与文中的“成百上千条小鱼”遥相呼应, 既照应了鱼之多, 又写出了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教学中抓住这一词语, 帮助学生理解:在男孩的眼中, 一条小鱼就是一条生命, 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条生命, 为了保护宝贵的生命, 小男孩在乎每一条小鱼。从而唤起学生对小男孩的钦佩之情及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利用数字学习修辞方法

(1)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下册)

(2)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二年级下册)

(3)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 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 也还是草原。 (《草原》五年级下册)

(1) 中运用夸张的写法, 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和壮阔景象,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的第三句中的“三千”是虚指、夸张的用法, 极言瀑布之高之长。

(2) 中的四句诗中句句有数, 数数相对,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内容。诗中“两”对“一”, “千”对“万”, 对仗工整, 朴实自然。一句一景, 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3) 中的“一百五十里”反复出现, 运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教学中, 可引导学生通过对“一百五十里”的分析, 让学生感知文中的三个“一百五十里”不但不觉得多余, 且具有一石三鸟之妙, 从而感悟反复的作用。首先, 它强调了草原的宽广。大家可以这样想:“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这样的辽阔无比, 已经使人的目力难以企及了, 但“再走一百五十里, 也还是草原”。更进一步强调了草原的无遮无拦, 遥无际涯;其次, 它与下文中的“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相映成趣, 只有草原的如此宽广, 才有行车的“洒脱”;再次, 它与上文的“一碧千里”、结尾的“天涯碧草话斜阳”遥相呼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 展现了草原翠色欲滴、一碧千里的境界, 使人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利用数字领悟作者感情

(1)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二年级上册)

(2)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五年级上册)

(1) 中的“千尺”极言水深, 它既描绘了潭的特点, 又为结句预伏了一笔。教学中, 可通过对“千尺”的理解使学生明白, 是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诗人离别的情怀, 是汪伦的深情厚谊让诗人自然地将水深与情深联系在一起。于是, 诗人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 把无形的友谊化为有形, 以比拟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两人真挚纯洁的深情, 既形象生动, 又耐人寻味。

(2) 中的“千里雪”是泛指, 指岷山的皑皑白雪起伏不绝、绵延之长。千里白雪本来给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增添了重重困难, 但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面前, 它却变得美不胜收了。一个“千里”充分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五、利用数字培养科学态度

(1)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 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袁爷爷立了大功。 (《农村的变化真大》二年级上册)

(2)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 人站在它嘴里, 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 还显得很宽敞。 (《鲸》五年级上册)

(1) 中的“百分之七”、“百分之二十二”这两个词语是来自于科学统计的。教学中, 通过两个数据的具体对比, 既让学生了解了“袁爷爷立了大功”, 又要教育学生有些数据的引用一定要准确。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表述事物, 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是《鲸》中的一段文字, 作者先列举了“十六万”这个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 用重量说明鲸之大。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 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鲸的确非常大。这段话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叙述准确、清楚, 使人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无疑。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运用具体数字进行说明的好处, 还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说明的数据要真实可信, 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利用数字训练思维能力

(1)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潮》四年级上册)

(2)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十分平整, 像很宽的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长城》四年级上册)

(1) 中的“千万”是虚指的写法, 极言马之多。用“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比喻浪潮推进到观潮者眼前时奔腾咆哮的样子, 使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更加形象、生动、逼真。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影视节目中战马奔腾场面的追忆, 联想出潮头奔腾翻滚的样子。这样, 即使从未见过大潮的人, 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 不直写城墙的宽度, 用“五六匹马”这一数量词来表示,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对“五六匹马”并行宽度的想象,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小语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 第6篇

一、教给学法,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参照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倡导人云亦云,而是要求学生不唯书本,不唯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生字量不大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学生自学,生生互帮的自主合作学习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以交朋友的方式先说说哪些是你的老朋友,哪些是你的新朋友,并请“小先生”———识字能力较强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讨论如何识记,对自学互学有成效的同学,可通过同学之间的表扬,老师奖励等形式给予鼓励。为了让学生积累词汇,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字开花”的活动,学生的识字兴趣盎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

二、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创新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 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作为教师也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终究会点燃起创新思维的火花。比如在学习“恐怖”一词时, 可以让学生先闭上眼睛, 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想象。提示内容: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伸手不见五指, 你独自一人走在一条僻静的小路上, 周围静极了, 突然 (提高嗓门) , 从旁边窜出一人, 你这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就会回答:“恐慌”“害怕极了”。接着, 让几个学生再把这个过程表演出来。同学们就会很自然地理解“恐怖”这个词的意思, 并知道如何使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难发现, 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意境, 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才能真正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节目表演, 形式活泼, 能够使学生直接进入到作者的写作意境当中。想象表演二者结合, 深入浅出, 确实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重视课中质疑,加强感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的情况,产生新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疑”,从而萌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也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给了学生的只是一个自主的实践机会,赢得的却是深刻的认识,富有创意的表现。比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教师没有多讲,而是给出三个问题: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2.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对地球毁灭性的破坏?3.怎样保护地球?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与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加工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汇总,再全班交流。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变成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合作,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语文,是生活艺术化的再现。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氛围,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是模拟情境的好方法。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放到一个崭新的位置,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乐于学习。情感怎样激发?动机往往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科学精神呼唤小语教学的理性觉醒 第7篇

一、学理依据:遵循规律, 凸显本色

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而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即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自然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文学、人文素养,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时刻铭记, 我们教的是语文, 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对于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 我们就应该突出它, 强化它;对于那些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内容, 我们完全可以大胆舍弃。

如《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就类似于我们所见的“说明文”。教学时, 重点在通过课文的学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掌握课文中介绍的几种大自然文字的含义, 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查找资料, 了解更多的大自然文字, 并解读它们;同时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学生借助填好的表格展示自学成果。 (预设:大自然文字: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它们的含义分别是:辨别方向、预测天气、了解地质变化、了解地质变迁。)

教学内容要全力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文体应该是文本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文体特征提供了文本语言特色、结构安排、选材要求、表现手法等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中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取舍好教学内容、安排好教学重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 适合学生所处的学段, 遵循学生语言发展规律。

二、教学设计:把握基调, 自然渗透

目前, 被选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存在”, 这个“独立存在”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一种价值定位、一种心理诉求、一种情感积淀, 正是这个“独立存在”, 才使这个文本有别于另一个文本, 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让文本彰显出别样的风采, 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基调应是理解文本价值的前提。

语文阅读教学,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地触摸作者创作文本时的情感脉搏。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 有的教师惯性地去分析“为什么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怎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样的教学设计就破坏了这首小诗的意境。教学中应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奇趣妙景,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用诵读、联想等方法还原大自然的无限绿意与“盛情邀请”, 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清新明快的世界。

三、内容取舍:培养习惯, 凸显价值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有些孩子不会倾听, 要么心猿意马, 要么毫无耐心, 培养儿童倾听的习惯, 关键在于使其细心和耐心地听。只有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 才能传达出与对方进行平等对话的信息,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小语教学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 要扎实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课改后的数次语文质量检测结果也表明, 学生的注音、解词、修改病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错别字多, 书写潦草, 语句不通顺, 词不达意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不可偏离文本实际意图, 一味地迎合学生、迎合观众、迎合某种理论而肆意曲解文本, 扭曲文本中的价值取向。对于同样一个文本和同样一个价值取向, 不同的教者有不同的解读视角, 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结果。教者应抓准能彰显文本中价值的教学内容, 整合文本中的价值元素, 让学生在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体会到文本内涵的思想价值。

如《船长》教学片断:

师:请读“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船上, 一个手势他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着轮船沉入深渊。”

生:这时, 哈尔威完全有机会跟着救生艇逃离‘诺曼底’号, 为什么他不逃生?他是不是在逃避责任?

师:虽然沉船的责任并不在他, 但高度的船长责任感, 使他履行了古老的规则、神圣的规则——“人在船在, 船亡人亡”的老规则。他与屈原投江、谭千秋赴死一样, 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人生的价值。

在这个案例中, 教者维护文本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从细节中体会到人生追求, 如果处理不好这个“突发性”事件, 势必会让哈尔威的形象大打折扣。

谈小语阅读教学中写作意识的培养 第8篇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理论探究

实践证明, 阅读并不自然产生写作的意识, 因此阅读教学的价值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说, 阅读属于信息输入的过程, 而写作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在信息的输入到信息的输出之间, 存在着丰富的信息加工过程, 而信息加工要想发生, 必须以动机与意识作为基础。因此, 我们说写作意识的培养,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 以使写作能够变成他们的习惯。那么, 写作意识从哪里来呢?

研究表明, 意识属于一种心理活动, 而写作意识则是通过写作表达内心思想的主动心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要让学生产生写作意识, 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必须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必须能够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为了帮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 为了帮学生建立与“这一篇” (即所阅读的这一篇) 课文的链接。透过这两个任务要求, 我们看到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提供的阅读文本与学生的语文经验之间落差不至于过大时, 只有学生读到“这一篇”能够感悟到其他文本中的相关表述时, 阅读教学才会有真正的作用, 写作意识也才会自然生成。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另外两个任务也就明晰了, 一要研究文本, 如果其与学生的语文经验之间有落差, 那就必须通过情境创设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经验水平;二是要适时进行互文解读, 以使学生的语文经验构成不再单一, 而是因为有着多个文本的参与而变得丰富。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实践探究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 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实践。譬如我们在四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中, 提出了让学生写了“我的中国梦”作文。基于以往的经验, 我们觉得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缺少必要的写作意识以及能力, 因此这次在确定了题目之后, 笔者与同教研组的教师讨论时, 确定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的思路, 并立即进行了实践。

首先, 我们跟学生聊梦, 学生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梦说得绘声绘色。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适当的提升:梦常常是美好的, 在梦中往往能够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暂时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 梦就成了人们的一种期待、追求;也因此, 我们常常用梦来描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向往。这样, 梦就从写实走向写意, 学生也就明白了梦不只是指做过的梦, 也可以指我们追求的目标。

然后, 我们以《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的阅读为蓝本, 结合学生曾经学过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珍珠鸟》、《九色鹿》等课文。通过这系列课文的互文解读, 引导学生形成了较好的链接:原来梦不是孤立的, 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有着一个不同的梦, 有时我们大家也会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想像, 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梦, 想像我们的班集体, 我们的学校,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发展过程中, 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梦。

事实证明, 在上面阅读的基础上, 学生此时已经有了一种描述自己梦的冲动, 而这种冲动正好可以转化成良好的写作意识, 一篇篇描述中国梦的作文也呼之欲出。

三、阅读与写作的共生关系

在语文教师的世界里, 阅读与写作是具有共生关系的。这种共生关系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呈现, 需要学生基于阅读, 并且要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的写作意识才有可能被有效激发。值得强调的是, 我们并不是说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唯一途径, 但在学校的班级授课制教学中, 这却是最有价值的选择。学校教育无法让学生行万里路, 但却可以让学生读万卷书。读有所感, 并以笔直抒胸意,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下一篇:汽车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