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出成果范文

2024-06-28

科技产出成果范文(精选9篇)

科技产出成果 第1篇

能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能源的出现和能源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通常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 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新能源以其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发展新能源产业,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关键。“十一五”期间, 我国科技成果产出量增加, 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而广东省向来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能源的消耗巨大, 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势在必行, 因此, 本文谨对21世纪以来广东省新能源技术科技成果的产出现状进行分析。

2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 (CNKI) 中的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 搜索2000~2011年间广东省新能源技术科技成果信息, 从科技成果的年度发展趋势和完成单位等方面分析新能源技术科技成果现状与发展趋势。由于新能源产业涉及的领域较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新能源产业主要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另外氢能、地热能及海洋能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因此本文选取这7个领域中检索到的165件成果进行具体研究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广东省新能源科技成果的产出趋势

以成果登记入库时间为准, 2000~2006年新能源技术发展缓慢, 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的发展都刚开始起步。2007年的科技成果登记量较其他年度有了爆发性增长, 其中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更是增长幅度显著, 与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不无相关。

生物质能成果共56件, 2007年为24件。生物质能近年来发展较快, 2007年呈现出高峰。作为一个曾经的农业大省, 广东有发展生物质能的优势, 近年来对生物质能领域的关注逐步增加, 也大力开展了能源林的种植, 适合广东省发展的油料树种约有33种, 其种子油可作为发展生物柴油的材料[1]。

太阳能成果共56件, 2007年21件。广东省发展太阳能也具有很大优势, 年辐照时数均在2000小时左右, 属较丰富地区。太阳能产业发展较快, 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已形成了产业化生产, 太阳能热电站和光电技术也有较大发展, 表现在光电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光电池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各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问世[2]。

核能领域的成果则一直比较少, 2005年有1件, 2010年有7件, 一方面由于国内外对发展核能有多方面的政策限制, 另一方面也是和发展核能的成本和安全要求都较高有关系。

风能成果共10件, 2007年有4件。广东省沿海处于中国南部沿海风能丰富区, 风力资源异常丰富, 年平均风速约6-7米/秒, 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瓦/平方米以上, 风能开发潜力巨大, 可装机容量达550-600万千瓦, 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除南澳、惠来、汕尾三个风电基地外, 近年来, 广东各类风力发电项目悄然启动, 发展势头良好, 科技成果发展空间很大[3]。

氢能领域的成果一直较少, 2004年1件, 2009年2件。近期广东的燃料电池产业有了很大发展, 2010年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始立项, 预期将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材料、氢的制备及储存关键技术及材料、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系列重要成果。

地热能成果共14件, 2007年有7件。广东地热能利用起步很早, 1970年在丰顺县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试验电站[4]。核安全危机后, 可以考虑增加对更安全、清洁的地热能的关注, 但其高昂的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遏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洋能成果共18件, 2007年有5件。广东人均拥有的各种陆地能源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数的1/20, 但海岸线长居中国首位, 占全国的1/5, 广东潮汐能理论年发电量可达46.7亿千瓦时, 1971年中国第一座平原洪潮电站———甘竹滩洪潮电站就在广东顺德动工。近期海洋能研究重新受到关注, 科技成果的发展也有很大提升空间[5]。

3.2 广东省新能源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

在165件新能源成果中, 按成果完成单位的性质来看, 高校完成的成果有25件, 科研院所完成104件, 企业完成34件, 政府机关完成2件。

高校完成的新能源成果都集中在太阳能 (16件) 和生物质能 (9件) , 中山大学完成的新能源科技成果总数最多, 但集中在太阳能。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紧随其后, 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两方面都有所成就。

在科研院所完成的104件新能源科技成果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占了98件, 在全部165件中也占了63%, 可以说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是广东省新能源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这104件成果中, 包括了地热、风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太阳能6个领域。

各类新能源科技成果按完成单位性质来看, 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的成果只出自科研院所, 核能方面的科技成果只出自企业, 高校的新能源研究成果只涉及生物质能和太阳能。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 发现在2000~2011年间广东省新能源科技成果分布中, 2007年是新能源科技成果登记的主要高峰时期;科研院所承担了新能源研究的大部分任务, 高校和企业也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迎头赶上;各单位在各类新能源研究领域的发展成果极不均衡, 如高校集中力量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领域, 核能成果只出自企业, 高校和企业均未在氢能、海洋能、地热能领域有所建树。

广东作为能源短缺大省, 在应对能源危机时, 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研究与应用, 建议考虑以下两个方面:政府应从根本制度上有所改进, 完善新能源发展产业规划, 制订鼓励政策, 给予研究机构更多资金支持;加强基础研究, 促进产学研结合, 完善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的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彦青《.广东省生物质能源林发展潜力及前景的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 2010, 26 (1) .[1]郭彦青《.广东省生物质能源林发展潜力及前景的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 2010, 26 (1) .

[2]广东省建设厅科教处《.广东省太阳能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08, 1 (2) 。[2]广东省建设厅科教处《.广东省太阳能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08, 1 (2) 。

[3]黄晖《.广东省风能发电发展浅析》[J].广东电力, 2005, 18 (5) .[3]黄晖《.广东省风能发电发展浅析》[J].广东电力, 2005, 18 (5) .

[4]楼桐茂《.论广东地热能开发的前景》[J].热带地理, 1982, (3) .[4]楼桐茂《.论广东地热能开发的前景》[J].热带地理, 1982, (3) .

科技产出成果 第2篇

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对机构科研活动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以英国为例,英国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采用的就是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时,对进行基础研究的大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分类评价,三者虽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将科技系统的投人产出指标化。如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评估大学的指标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出版物数、培养的研究生人数、获资助的金额,以及其他一些定性指标,如领导者的素质、组织能力等。专家根据指标进行打分,最后给出科研机构的总评分,并据以排出名次。

2.2计量经济学方法

西方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提出了多种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5]。其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根据这一方程,可以计算出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的通知》(计科技[1992]2525号文件)中推荐使用这种方法测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由此,这种方法在我国区域经济中得到广泛地使用。

2.3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DEA方法)

DEA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库伯等人提出的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的估计多投入、多产出情况下生产前沿面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的魏权龄教授曾参与DEA有关模型的研究。科研活动也是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如投入资金、人力、信息、时间,产出论文、著作、专利、经济效益,因此,总体上说,可以应用DEA模型评价科技投入、产出状况。但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DEA方法是基于多个机构(或称决策单元、DMU)相互比较的思想而建立的。比如可以用DEA方法评价中国石油下属多个油田的科技活动,分析各油田哪些是DEA有效的,哪些不是DEA有效的,但只有一个机构时,无法评价该机构的投入产出状况是好是坏;其次,被评为DEA有效的机构间无法排出名次;第三,实际计算表明,当参与评价的机构数量较少或投入产出指标较多时,通常大多数机构都是DEA有效的。

2.4增量投入产出(效益)法

投入产出(效益)法是财务核算中最经常使用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是计算期内总收入(益)减去投入、成本、费用和税等支出项后的剩余。增量投入产出法是借鉴投入产出(效益)法原理,只计算分析由于科技成果应用产出的增量效益和相关成本费用的差额分析计算法。即科技成果应用前后(或本年度与上一年度)所需要的新增投资、新增生产成本与新增收益的对比,而不考虑(剔除)科技成果应用前已经取得的收益,具有科学合理性。

2.5灰色数学法

灰色预测法是对既含有己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也是对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的预测,并找出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法是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

3结语

石油企业的工程类科技项目投入产出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都很强,研究难度很大的工作。研究要从石油工程类科技项目本身投入和产出特点着手剖析,然后再采取针对性评价方法。此次探讨的评价方法主要从经济性和综合性两方面展开。涉及到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综合评价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模糊数学法、灰色数学法等,但每一种评价方法都要立足于石油工程类科技项目的实际特点,依据相应原则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方朝亮,刘亚旭,龚小军.石油科技投入和产出评价[M].石油工业出版社,.9.

[2]连燕华.国家科学技术投人与产出评价[J].中国软科学,.1.

[3]刘亚旭,龚小军,高蓉,余伟军,梁明华.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方法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4):36~41.

科技产出成果 第3篇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科技投入问题,不禁想到以前曾看过的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来,它本是美国供应学派经济学家拉弗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理论,在学界存在很多争议,但它的理论解释力很强大,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主要理论观点是关于课税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即税收与税率在一定范围内,税收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当税率超过一定比例时,税收收入不是增加反而是减少。这点很好理解,当税率为O或者100%时,国家的税收都是零,前者国家不收税,所以税收为O,后者国家完全剥夺,则厂家拒绝生产,由于没有税基,国家的税收也是0。只有当税率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国家的税收才会增加。拉弗曲线的原理被里根政府采纳,在任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实,科技投入与产出跟此有些相似,当国家没有投入时,科技产出很小,这是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内在秉性决定的。而当国家的投入无限大的时候(实际不可能),科技产出也随之下降或者停滞不前,当然这时的科技产出不是不增长,而是相对于投入来说增长率为零,甚至为负增长。基于这种理解,根据拉弗曲线对中国的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寻找出其边界空间,应该还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通过近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科技投入的增加,我国的科技产出增加效应明显。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基本上都超过2%(R&D/GDP),中位数是2.5%左右,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科技投入的缺口还很大,上升空间也很大。但是由此而来的现象值得关注,即随着我国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增加,我们的科技产出数量的增速将减慢。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中国未来科技投入的最适宜的比例是占GDP的2.5~3.5%之间,之所以出现超出中位数的情况,是因为中国科技人员的基数过大的原因。超过这个范围,中国科技的边际产出率将快速降低,当然总量还是会增加的,只是这种增加是极度不经济的。美国取消超级超导对撞机以及消减科研预算,从本质上讲都可以看作是对科技边际产出率快速降低的一种有力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科技投入越多越好,一旦超过一个比例,这种投资是不经济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边际产出率降低的客观原因外,还有一种主观原因,即增加的科技投入对某些科技共同体成员来说人为地造成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过早发生。这种情况对于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因为,中国的学术场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自律机制,再加上科技资源分配与评审体制严重不健全,导致资源的过度垄断与集中,严重影响了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些都加剧了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

科技产出成果 第4篇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活力最强的产业,科技需求强烈。就江苏省而言,2012年全省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41.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7%。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两大特征,以自主创新增强科技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潜力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之路。创新过程简单可分为三个环节:R&D投入、科技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其中R&D投入主要包括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而科技成果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一般具有创新或实用价值等特性。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认为科技成果是指人类在科技技术活动中取得,主要以专利、科技论文等形式表现出来。

国内关于R&D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很多。罗大千(2009)、[1]张明喜(2010)[2]认为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正向作用。冯文娜(2010)[3]证实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创新产出、增加创新绩效。刘伟、李丹(2010)[4]证实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李平、张俊彪等(2011)[5]研究表明R&D投入与专利产出、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均为正相关。本文将通过实证数据检验江苏省R&D投入与科技成果产出的关系,以及科技成果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绩效,以期发现江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运行体系的问题。

二、江苏省R&D投入、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状况

1、R&D投入状况

江苏省R&D投入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R&D)内部支出达到1071.9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2%,而2000年仅为50.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59。在人力投入方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1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为81.62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0%。(见图1)

2、科技成果产出状况

江苏省专利产出规模不断上升,2011年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348381件、199814件,相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41.3倍、30.1倍。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增加(见图2-2);与此同时,江苏省国内科技论文发表量也有很大增加,从2000年的15000篇不到,2011年达到47441篇,占全国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见图2-3)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是分不开的。但是,专利产出数量增加的背后,专利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发明专利仍然不多,2011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为84678件和11043件,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为81097件、53414件,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为182606件、135357件。这也说明江苏省经过近十年发展,科技力量有所提升,但是建设科技强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状况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值从2001年的1423.74亿元,2012年增长到45041.48亿元;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越来越大,从2001年的12.12%增长到2012年35.64%,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并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加快江苏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见图2-4)

三、R&D投入与科技成果产出数量的关系分析

本文以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以2000年为基期,用江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数值)来衡量R&D经费投入,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来衡量R&D人员投入,根据2000年一2011年江苏省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投入、专利产出和科技论文数据,[6]本文检验了R&D投入与科技成果产出增长的影响分析。分别以专利申请数(y1)、科技论文数(y2)为因变量,以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x1)和科技活动人员投入(x2)为自变量,取自然对数后,采用二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

表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对于江苏专利和科技论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表明该项经费投入对于科技成果产出具有积极作用;而科技活动人员对江苏科技论文没有显著的正效应,且科技活动人员对科技论文产出的弹性系数为负。这个统计结果说明,不同R&D资源投入对科技成果产出的贡献率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专利产出方面。另外,将LN(x1)和LN(x2)的专利产出弹性相加,总弹性值为1.956,说明江苏专利产出中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江苏省应扩大R&D投入,优化R&D投入结构,有效利用规模递增效应来提高专利产出的效率。

四、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分析

1、科技成果促进增长分析

为了消除物价变动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影响,本文用江苏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作为对2001-2012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处理,以2001年为基期得到消除通胀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时考虑到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要一定的时间,本文设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延迟时间选择为1年。比如,衡量专利和科技论文的数据用2000年数据,衡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数据选用2001年数据。本文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作为因变量,以专利数量和科技论文数量作为自变量,取自然对数后,采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3[7])

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论文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而专利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的正效应,说明科技论文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专利,但这并不能以此否定专利在促进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作用。首先,这与我国现有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下重视论文发表密切相关。科技论文的发表者大都为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教授、高学历学生,队伍素质较高,论文质量能得到一定保证;科技论文往往依附于国家或地方项目而产生,资金相对雄厚,实施利用率较高。其次,江苏省专利结构本身极不合理,专利供需存在脱节,技术转移市场不够发达、成熟。2011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348381,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占申请量比重分别为21.8%、56.9%,发明只占21.3%,授权发明就更少,江苏省专利结构呈现出新型外观多,发明少的局面;从科技活动主体来看,专利供给方主要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需求方主要是企业,江苏省每年产生的数万项专利,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由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作为研发主体,往往注重研发,忽视产业化,造成专利供需脱节。专利作为潜在生产力,如果专利没能实现转化,专利本身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2011年江苏省共签订技术合同2.53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63.12亿元,交易规模并不大,从技术转移市场来看,不够活跃。此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以上因素都不利于江苏专利的转化。唐恒、朱宇(2011)[8]研究表明,江苏省研制出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得到应用或部分应用的只占20%-30%,能及时产业化的还不到10%。另外,本文选择专利申请量作为自变量,虽然覆盖信息量大,却也可能造成专利总体质量的下降,可能对回归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比如2011年专利申请量348381件,而专利授权量199814件。因此,要提高江苏省专利拥有量,更要注重专利质量和实施利用率。

2、科技成果产出对苏南、苏中和苏北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影响的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科技成果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影响的效应,本文以科技成果产出即专利(y1)和科技论文(y2)作为自变量,以苏南、苏中和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2001年为基期,消除物价变动因素对产值的影响后)作为因变量,分别用z1、z2、z3表示,取自然对数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下表3。(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3,[7]其中2003年产值数据缺失,故取2002年和2004年产值的平均值代替)

表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利对于苏中、苏北具有正效应,;科技论文对于苏南、苏中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对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正效应。这个统计结果表明专利产出、科技论文产出对江苏省三大地区高新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具有不同作用。由于比较经济落后的苏北地区,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所处创新环境、创新阶段也不同,对创新的要求更高,很难依赖使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两类微创新支撑发展,往往需要像发明专利这一类原始创新成果来推动和支撑其持续发展。而处于经济落后的苏北地区企业往往还处在创新模仿阶段,低成本的微创新更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江苏省专利结构极不合理的现状,导致专利产出对于经济较落后的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对于经济发达的苏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系数为负,同时也证明了江苏原始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苏中地区,高校林立,吸引并留住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保证了科技论文产出质量,同时高校与政府、企业有大量的科研合作项目,资金相对雄厚,实施效率高。这些良好条件,保证了科技论文产出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苏中地区更能释放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五、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江苏省不同R&D资源投入对科技成果产出的效用不同。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对于江苏专利和科技论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科技活动人员对江苏科技论文没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对科技成果产出的贡献率要大得多,要继续加大相关研究经费投入力度,而人员投入方面,应注重投入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专利、科技论文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不同,且省内地理差异明显。专利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的正效应,而科技论文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可能与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江苏专利本身结构不合理和专利供需脱节等因素有关。专利对于苏中、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对苏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正效应,在江苏省专利结构呈现出新型外观多,发明少的当下,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市场竞争激烈,对创新的要求更高,很难依赖使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两类微创新支撑发展,往往需要像发明专利这一类原始创新成果来推动和支撑其持续发展。而经济落后的苏北地区企业往往还处在创新模仿阶段,低成本的微创新更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就江苏科技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R&D投入,确保江苏科技成果产出较好较快增长。研究表明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对于江苏科技成果产出的效用明显,R&D投入的专利产出呈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增加R&D投入能较好增加科技成果产出。近十年,江苏省R&D活动经费投入所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仍有差距,这显然不利于江苏科技事业的发展。

(2)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优化专利结构。专利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发明专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及科技创新的原始动力。这要求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研发主体在进行创新时,更应注重原始创新,增加发明专利产出数量,提高发明专利占专利的比重,改变当下专利总体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3)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增加科技成果产出是手段,以科技成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才是目的,这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江苏省应加强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盟,提高科技成果供需的适配性,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4)加强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流动性。技术市场作为重要的要素市场,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和桥梁。研究表明,专利、科技论文对苏南、苏中和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效用差异很大,其中专利对于苏中、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而科技论文对于苏南和苏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通过现代技术市场建设,增强科技成果在苏南、苏中和苏北间的流动性,有利于科技成果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现代技术市场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广泛参与。

(5)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同时还应做到“执法必严”。有研究表明,我国立法层面上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欠缺的是执法水平,因此,两手都要抓,一手抓立法,一手抓执法,为科学技术研发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的研发专利得到保护,不断提高他们的研发积极性。[9]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检验江苏省R&D投人与科技成果产出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对于江苏专利和科技论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科技活动人员对江苏科技论文没有显著的正效应:专利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的正效应,而科技论文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还需要指出的是,专利产出、科技论文产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贡献率存在地域差异,专利对于苏中、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对苏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正效应,科技论文对于苏南和苏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而对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正效应。

关键词:R&,D投入,科技成果产出,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罗大千.R&D投入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39-43.

[2]张明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D投入的贡献研究——基于Panel Data的经验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01):114—120.

[3]冯文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J].经济问题,2010,(09):74-78.

[4]刘伟,李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产出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3):26—29.

[5]李平,张俊飚,徐卫涛,李树明,赵可.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7年-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J].资源科学,201 1,(1 1):2107—2115.

[6]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7]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3.

[8]唐恒,朱宇.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评价-江苏之实践与探索[M].江苏: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52.

科技产出成果 第5篇

一、全国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2010) 》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 我国作者在国内1 946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2.13万篇, 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0.4%。国内发表科技论文较多的地区依次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 相对于各省投入的研发经费, 产出科技论文和专利较多的省份依次是广西、重庆、湖南、湖北、吉林和陕西。国内科技论文产出较多的学科依次是临床医学、农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被引用较多的国内科技产出论文分布在临床医学、农学、地学、生物、电子和通讯与自动控制等学科。

1.2009年我国国内科技论文学科分布状况。表1、表2分别为2009年国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10位的学科和2009年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位的学科。

2.2009年我国国内科技论文地区分布状况。表3、表4分别为2009年国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10位的地区和2009年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位的地区。

3.2009年我国各类机构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状况。表5为2009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的作者的机构类型分布。

注:医疗机构论文数不包含高校附属医院数据。

4.2009年我国国际合著科技论文情况。表6、表7和表8分别为2009年我国国际合著科技论文数量排名前6位的学科, 2009年国际合著科技论文数量排名前6位的地区和2009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科技论文的机构类型分布。

5. 各地区2009年科技论文、专利产出与2007年和2008年R&D经费投入状况。

表9为各地区2009年科技论文、专利产出与2007年、2008年R&D经费投入状况。

注:R&D经费数据来源为2007年、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6.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是从2005—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中选出的。选出的100篇论文, 按照学科分类划分依次为:工业技术41篇, 医药卫生33篇, 基础科学14篇, 农林牧渔11篇, 管理类1篇。按照机构划分依次为:中科院11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6篇, 中国农科院4篇, 南京军区总医院3篇, 西北工业大学3篇, 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专业领域的高被引论文, 都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说明当今社会的科研工作, 正愈来愈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连。在本次评选出的100篇论文中, 河南仅有1篇论文入围, 第一作者为河南农业大学的烟草专家许自成教授。

二、河南省科技论文产出状况分析

1. 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居全国中游水平。

由表3, 表4, 表7可以看出, 2009年全国各地区中, 国内科技论文产出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北京, 其他依次是江苏、广东、上海、山东、陕西、浙江、湖北、四川, 河南位居第10;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地区是北京, 其他依次是江苏、上海、广东、湖北、山东、浙江、四川、辽宁、湖南, 河南未进前10位;国际合著论文产出数量居前6位的地区中, 第一名是北京, 其他依次为上海、江苏、广东、辽宁、湖北。

从表9可以看出, 2009年全国各地区中, 国际国内论文产出数量合计居前10位的地区依次为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山东、浙江、陕西、湖北、四川和辽宁, 河南位居第12;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居前10位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天津、湖南和四川, 湖北位居第11, 河南位居第14。

从统计数字上可以看到, 无论是科技论文的产出数量、被引用次数, 还是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 河南不但远低于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 也低于湖北、陕西、四川等中西部省份, 尤其是与同处中部地区的湖北已拉开了相当的距离。

2. 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在各类机构中的分布很不平衡。

从表5、表8可以看出, 2009年, 国内科技论文在各类机构中的分布比例:高校65.2%, 医疗机构16.5%, 研究机构10.7%, 公司企业3.5%;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科技论文的分布比例:高校68.96%, 研究机构15.20%, 医疗机构4.12%, 公司企业1.09%, 其他机构1.91%。综合分析, 可以看到, 科技论文主要产自高校, 说明从全国整体情况看, 高校的科研活动较为频繁、科研水平较高;研究机构与之相比, 总体上已拉开一定距离;企业作为创新主体, 如此低的论文产出量, 显然与其目前所处地位很不相符。此种情况从国家到各地区, 很有普遍性, 河南亦是如此。

3. R&D经费投入不足。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分析 第6篇

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在需求、技术、效益、效率等方面得以体现,虽然这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各指标体系不同程度存在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应用上,存在诸多的技术难点,导致大量科研资源流失和配置不当,而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对于引导进行正确的科技资金投向,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从数据资料容易获取度和指标容易量化的角度,建立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绩效静态的指标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评价指标是评价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必须确定对各个组成要素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衡量的统一尺度,即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评价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的基础和依据。

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评价是政府部门安排科技项目、调整科技投入方向、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手段,是政府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推动科学研究进步的有力措施,具有多重意义。其总的目的在于优化资金分配,调整科技计划和研究机构的方向,提高对科技计划的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是指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立项批准到应用期间,根据事先制定的阶段目标所达到的,可以予以指标度量的计划完成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有推动作用的预期成果。

传统的项目产出绩效

传统的项目产出绩效大致分为人员绩效测度指标、学术绩效测度指标、社会绩效测度指标、经济绩效测度指标。

(1)人员绩效测度指标主要考虑从事地方科技计划项目人员的总量、科研人员的职别、学历和年龄。用于测度在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中所体现的人才培养情况。是否形成了一支研究型队伍,科研实力是否有所增强;是否发挥了中老年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的作用;是否培养了青年人的创新意识;是否改变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方向发展;是否大力支持年轻副高以上的科技人员勇挑重担等等。总之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不仅仅是出成果,还要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稳住优秀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和为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的作用。

(2)学术绩效主要考虑在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过程中和项目完成实施后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会议报告、论著和获奖情况。

(3)社会绩效主要考虑在科技计划项目所取得的论文被应用、会议报告引用次数、媒体采访、申请的国家专利、学科建设情况等。用于测度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所取得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是否取得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若干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包括科技论文、报告、著作、获奖、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以及这些科研成果是否对政府的决策起到了应有的价值,是否被其他单位(人)采用等是否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推进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否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形成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等。

(4)经济绩效主要考虑项目完成后一段时间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新增产值、新增销售额、新增利税、出口创汇以及相关的相对指标,主要用于测度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结合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自身的特点,分为三个主要的一级指标,即创新能力提升指标、创新驱动发展指标、创新创业人才指标。

(1)创新能力提升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平台(经行政部门认定)、技术标准、专利、软科学(论文、论著)等。

(2)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运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

(3)创新创业人才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创新成果奖励等。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评价方法

采用因素分析、横向评价、问卷调查和询问调查的方法实施绩效评价,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相关管理文件,采用查阅资料、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座谈交流、查阅核发、发放征询函和专家打分评价等具体方法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评价程序

(1)评价准备

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选定纳入绩效评价范围的计划(专项),自行组织或委托科技中介机构组织,成立由技术专家、财务专家、专业评估人员组成的绩效评价工作组,选取计划(专项)中的全部或部分项目,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2)项目单位报送绩效材料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要求报送项目绩效材料。

(3)检查和核实

绩效评价工作组检查项目单位报送的项目绩效材料,对有异议的项目到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现场勘察和基础数据核实工作。

(4)综合评价

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项目评价结果,形成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报市科技局审定。

(5)评价总结

绩效评价工作组进行绩效评价工作总结,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管理办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同时将评价工作资料整理归档备查。

绩效评价工作组综合分析计划(专项)中各项目的绩效评价情况,对各计划(专项)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计划(专项)整体绩效评价结果,按规定撰写计划(专项)绩效评价报告。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根据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对达到绩效目标的项目采取通报表扬、优先支持等方式予以鼓励;对绩效差劣的项目采取通报批评、停止资金支持、限制项目申报等方式予以警示;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调整完善科技计划设置,改进项目实施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科技经费使用效益。绩效评价结果是确定以后年度科技计划经费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技主管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总结分析项目组织实施经验,加强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提高项目组织工作质量。

绩效评价的相关信息与结果将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科技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信用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点

根据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涉及行业领域广、产出指标类型多样的特点,按照产出绩效评价的需要对科技计划项目采用统一的产出框架,对评价指标采用科学分类,使科技投入产生的效益指标实现直观的量化评价,其结果将使科技产出绩效评价具有实用价值。

(1)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材料,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绩效评价工作要求报送,同时绩效评价工作组将严格检查项目单位报送的项目绩效材料,对有异议的项目到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现场勘察和基础数据核实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了绩效数据的真实性。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准确反映项目的绩效,对各种评价指标的定义清晰、准确,能够明确地反映目标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指标的选取既要符合系统性特点,又涵盖目前科技项目的大部分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整体状况。

在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尽可能的简化,一是资料数据容易获得;二是绝大部分指标是直观量化的。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分析已立项项目中期检查(评估)产出绩效、验收项目产出绩效和项目追踪产出绩效。对其他州市科技部门和县区科技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符合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昆明市针对过去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科技创新特点不明显、指标不统一、预期和实际产出存在差异等问题,结合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要求,市科技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昆明市科技局昆明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指标体系>的通知》(昆科发[2015]2号)。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进一步保证了项目立项和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

该指标体系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中全程应用,以产出绩效确定资金投入,进一步强调财政资金支出的责任和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节约公共支出成本。

(3)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绩效指标体系形式创新

从指标层级来看,原有指标体系的层级一般只有二级,指标的层级数局限了相关指标的细化和分解,因此我们将指标层级数调整为三级。从指标的类型来看,原有指标体系区分了定性和定量指标,为了增加指标体系的直观性,我们将项目产出绩效全部以定量指标进行衡量,减少定性指标的难以判断性。通过指标体系的形式创新,为指标体系的内容创新铺平道路。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指标体系包括18项分类、上百项指标的绩效指标体系,将于2015年起在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中全程应用。据了解,制定和应用如此翔实且具有科技创新特点的绩效指标体系,在云南省科技管理部门尚属首次。

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第7篇

在我国经济的产值增长中,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占10% 左右, 而工业发达国家已达60%以上。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应该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强大推动力的阶段, 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认为一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将已有技术资源变成现实科技生产力的能力[1]。而我国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区域科技竞争力是指在区域现有科技发展环境和条件下, 进行科技投入、开展科技活动并取得科技产出的总体水平与能力”[2]。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观点, 科技能力首先表现为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 通过科技投入获得更多的科技产出;其次表现为应用效率, 即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因此, 我们对科技能力的测度主要在于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

国内关于科技效率的研究方法很多, 包括主成份法、因子分析法、AHP法等, 科技发展报告中就采用了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 但是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太强的问题。最具效率意义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 。于静霞等采用了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 但由于选取的是一个截面而忽略了时间的影响[3]。谌燕等用DEA方法研究了医药企业的技术绩效, 意识到投入与产出间有一定的时滞, 所以用上年的投入和当年的产出进行研究, 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年份的效率波动问题[4]。因此, 本文将以国内具有典型性的5个省市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 为例进行研究, 选取科技投入产出的绝对指标, 以1990至2005年16年的数据, 研究地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变动,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其中的特点。

1 方法原理

1.1 DEA方法

DEA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规划方法, 利用观察到的样本资料数据, 对多个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s, DMU) 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或处理其他多目标决策问题。它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 借助于数学规划将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 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5]。若某DMU位于此生产前缘上, 则此DMU是有效的;若某DMU位于此生产前沿的下方 (或内部) , 则相对无效。该方法主要特点是可直接使用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不必事先预定指标间的函数关系;能对决策单元排序和直接显示未达到100%有效的各指标欠缺或多余量即松驰变量, 提供具体的管理信息, 因此特别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

在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模型中, 本文选择了比较常用的C2R模型:

Max ho=Max Vp=UTYO/VTXO Xj= (x1j, x2j, ……xmj) T 表示DMUj的m项指标投入

Yj= (y1j, y2j, ……ynj) T 表示DMUj的n项指标产出

s.t UTYj/VTXj ≤1 V= (v1, v2……vm) T 表示m项投入指标的权数

V≥0, U≥0 U= (u1, u2……un) T 表示n项产出指标的权数

令t=1/ VTXO ω=tV μ=tU

原问题转化成:

Max Vp=μTYO

s.t ωTXj-μTYj≥0

ωTXO=1, ω, μ≥0

对偶问题为:

Min VD=θ

s.t ∑λjxj+s-=θx0

∑λjyj-s+=y0

s-≧0, s+≧0

λj≧0, j=1, 2, …, n

其中λj分别为特定参数, s-, s+为松弛变量, θ为优化目标值, 此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为λ*, s-*, s+*, θ*。

(1) 根据DEA模型, 若θ*=1, 则DMUj0为弱DEA有效 (总体) , 若θ*=1, s-*=0, s+*=0, 则DMUj0为DEA有效 (总体) ;若∑λj*<, =, >1, 则DMUj0规模收益分别为递增、不变、递减。

(2) 令

{x0̌=θx0*-s-*y0̌=y0+s+*

称 (x0', y0') 为DMUj0对应的 (x0, y0) 在DEA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若DMUj0相对有效, 则

{x0̌=x0y0̌=y0

C2R模型的经济含义是在保持产出y0不变的前提下, 将投入x0的各分量按同一比例θ (≤1) 减少。如果仍然能够保证条件成立, 则表明可以用比目前更少的投入而使产出不变。这正说明了目前的DMUj0不是有效的生产活动。反之, 则表明DMUj0是有效的。

1.2 数据整理

DEA评价的决策单元——DMU必须具有同构性, 而且必须具有3点特征:

(1) 所有决策单元必须执行相同的工作任务, 并且有相似的目标;

(2) 所有决策单元必须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运作;

(3) 用来显示所有决策单元的表现特性的投入与产出项必须相同, 但投入与产出项的强度或幅度可不同。此外, DMU的数量一般要大于投入与产出项目总和的两倍, 才能获得更理想准确的分析结果[6]。

因此考虑到DEA模型的应用条件、数据应满足的特征以及科技投入产出自身的特点, 本文选取各地区科技活动单位人员数 (X1, 反映人力资源要素投入) 和各地区科技活动单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X2, 反映财力资源要素投入) 作为整个科技投入产出系统的输入指标;选取各地区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按地区分布 (X3、X4, 反映科技活动的直接产出) 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X5, 反映科技活动的间接产出) 作为系统的输出指标。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0——2005) , 将每个部门每年的数据作为一个决策单元, 五个省市地区16年的数据共得到80个决策单元, 并应用lingo10软件对数据按照C2R模型进行规划运算。

2 运算结果分析

表1至5给出了各地区各年度总体效率与规模收益的参数值, 通过对比分析, 可以总结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从总体来看, 五省市投入产出效率均呈现递增的趋势, 尤其是1998年后相对效率θ值迅速提高。北京在2004、2005年均为DEA有效, 上海、广东2003、2005年达到DEA有效, 浙江1999、2003年也为DEA有效。但具体表现不同, 浙江是在较少的科技投入情况下实现了高产出, 而北京和广东的相对高效率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上;江苏在五省市中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表现不佳, 16年内没能达到DEA有效, 且θ值始终位于较低水平。

(2) 在考察科技投入指标冗余的过程中, 虽然有些省市在我们选取的年份初期冗余值为零, 但不能说明此时的科技投入产出状态就是良好的, 从处理结果可以看出, 该期间并未达到DEA有效。五省市大部分年限的∑λi值都远小于1, 说明这些年份都处于规模收益的递增阶段, 效率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提高, 应适当增加投入规模, 只有浙江省2005年的∑λi值为1.254, 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应适当缩小投入规模。2003至2005年, 除江苏省外, 其余四省市∑λi值达到1, 说明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 规模效率较好。

(3) 从科技投入的指标来看, 1999年之前, 科技经费指标出现冗余, 由于该时期处于规模收益的递增阶段, 也说明了是科技人员的投入不足。2000年起出现科技人员指标的冗余, 并且各省市均在2000年出现明显的转折。原因是我们选取科技活动单位人员数这一投入指标中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员, 而1999年为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持续快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进行了高等院校的第一次大规模扩招, 因此在2000年的科技人员数据统计中出现了突然性变动, 相对于当时科技经费的投入略显冗余。

(4) 在科技产出的指标方面, 专利申请指标表现较好, 五省市均未出现不足;科技论文数量方面, 北京16年均未出现不足, 这与该地区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有关, 因此在科技的直接产出方面表现优异, 而广东相对较弱, 1993至2002年的10年间该指标都出现不足;技术市场的成交合同金额间接反映了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结合程度, 即直接体现科技的经济价值, 该项指标在五个省市中普遍存在不足的情况, 但广东相对略有优势。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C2R模型对我国科技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5个经济发达省市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度, 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 各省市在把注意力放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 更需要重视的是投入产出效率这一指标, 充分有效的利用科技资源, 提高产出水平, 否则只能造成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有必要定期进行评价和监测, 以便随时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 控制投入产出量, 保证规模最优。

(2)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教育水平都对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有促进作用, 各省市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相对薄弱的环节, 避免出现木桶效应。例如:广东省提高科技效率的重点可以适当向科技直接产出方向倾斜;江苏省仍然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 可以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已达到最优规模。

(3) 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提高科技能力不能停留在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初级阶段, 应该加快速度建立成熟的科技市场、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 增强科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资源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具有激励作用的优惠政策和法律制度, 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在进行科研活动的同时关注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4) 提高科技人才的利用效率。一流的人才只是集中于国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鼓励高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才能更加了解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 更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M].Lausanne, 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1.

[2]鞠芳辉, 杜晓燕.中国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 2003, 16 (3) :83-88.

[3]于静霞, 刘玲利.我国省际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工业技术评价, 2007 (9) :134-137.

[4]谌燕, 刘满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DEA分析[J].科技与产业, 2005, 5 (3) :14.

[5]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6]盛昭瀚, 朱乔, 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7]谢金星, 薛毅.优化建模与LINDO/LINGO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关忠诚, 张炎.科研组织相对效率评价定量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3 (5) :89-94.

[9]许治, 师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 2005 (4) :481-484.

合肥市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 第8篇

1 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财政投入需进一步加强

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是整个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着地方科技计划实施和科研机构正常运行,也是贯彻落实科技政策的主要手段,在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引导和调节作用。

由表1可以看出,合肥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额及其占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连续几年呈上升态势,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尤其是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表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合肥市在政府科技投入方面在相对量上和绝对量上都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与此同时,国际经验也表明,科技投入的力度直接制约着科技发展战略的执行。在经济起飞阶段的美国,以及后起的日本、韩国,其政府都发挥了科技投入主导和主体的核心作用,1963年韩国政府与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曾高达93∶7。在现阶段,合肥市仍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科技战略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及合肥市2011年两会材料《数据见证发展》。

注:以上数据摘自国家专利局网站。

1.2 非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由表3可以看出,2008—2009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事R&D活动的人员数、R&D活动经费支出总体呈上涨趋势。但同时应当看到,于此期间合肥市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的企业仅占20%左右,正是这部分国有控股企业拥有的R&D人员占总数的1/2以上(其中2008年为59.65%;2009年稍有下降,为54.14%);与此相对应,其R&D经费内部支出也占据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该项支出的1/2以上,外部支出则更高达80%以上。这说明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80%左右的非国有控股企业,仅拥有不足1/2的科研人员、40%左右的R&D经费内部支出以及不足20%的R&D经费外部支出。根据此趋势发展,必将影响非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

1.3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研发的积极主体

成熟的市场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依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所言,创新须成为“企业家能动的行为”。然而以2009年合肥市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为例,2009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227 268万元,其中企业资金25 499万元、政府资金188 054万元、国外资金1 359万元、其他资金12 355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资金占总支出金额83%,企业资金仅占11%。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实践中,部分企业对科技开发重视不够或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将科技开发的意识付诸行动,大多数企业则选择走捷径的发展方式,不敢开发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端技术产品,以技术引进为主,拥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掌握核心技术的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注:数据摘自合肥市统计年鉴2009表14-1;合肥市统计年鉴2010表15-1。

1.4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融资渠道单一

在现阶段,企业的科技资金绝大部分由企业内部自筹。由表4可以看出,2007—2008年,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占87%以上,融资渠道单一。长此以往,很容易加重企业科技活动负担,挫伤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积极性。实践中,在国家专业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变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下,金融机构对贷款条件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贷款难度增加。

2 科技产出存在的问题

2.1 科教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学研合作亟待加强

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纽带。国内发达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项目总量不仅多,而且仍在迅速增长。科技成果通过转化为新产品投放市场,产生利润推动下一次科技活动的开展,走上科技与效益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道路。目前合肥市的产学研合作力度仍显单薄,政府出台各项政策规章针对产学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市的科教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教资源与企业科技活动结合不够,很难为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起到有力助推作用。

2.2 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比例呈下降趋势

由表5可以看出,2007—2008年,合肥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比例有小幅上涨,然而2008—2010年,该比例则由23.11%下降至12.10%。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专利授权总量为501 78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39.95%;南京市共授权专利6 64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31.43%(数据来源为国家专利局网站)。发明专利是受专利法保护的3种专利类型之一,其法律状态最为稳定、技术价值最高,是最能体现高新技术水平的专利,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体现。这种情况与合肥市研发投入比重较高的背景不相协调,形成了一定反差。

2.3 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学研关注不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需进一步支持完善

与规模较大的科技企业相比,中小型科技企业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往往缺乏必要的抵(质)押物,难于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瓶颈。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地位,就应当建立和完善适合该类型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服务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其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助力。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主要面向广大中小型科技企业。目前,合肥市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包括国家级孵化器5个),在孵企业逾800家,累计毕业企业532家。在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仍在孵化企业的选择、各项政策的落实、孵化器自身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

2.4 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额逐年下降,对新产品出口缺乏激励措施

由表6可以看出,2007—2009年,合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所得的销售收入由近49.4亿元下降至33.8亿元。新产品作为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形式之一,是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产品。因而在支持企业将高技术“引进来”的同时,不应忽略将自己的科技产出推向国际市场、实现“走出去”的必要性。否则,不仅失去了拉动地方经济的“一驾马车”,而且使得企业的科技成果难以得到国际市场的检验,错失了提升企业知名度、打造世界品牌的契机。

3 合肥市科技发展的建议

3.1 保障财政科技投入,完善资金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监督机制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是地区科技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合肥市已经通过地区科技立法对此进行了硬性规定,在此基础上,应当更进一步关注投入产出比,确立针对政府科技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此外,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都应该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推动资源与成果的共享。科技投入事前,绩效评估提供决策依据;事中,绩效评估强化动态监督、纠偏和“叫停”机制;事后,以评估总结经验与得失,推动成果扩展,落实问责制度,并举一反三,促进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还应进一步健全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体系,为实行依法监督提供法制上的保障。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及合肥市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网站。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

3.2 激励非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培育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鉴于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在企业资金筹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特点,对于后者开展科研活动应给予必要的支持,若政府资金直接扶助相对困难,则应当通过政策优惠、制定专门针对此类型企业的考核、奖励体系,如对科研工作成果突出的非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进行奖励或给予其他优惠政策、设立专门针对性的科技研发考核体系等。激发该类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促使其增强科研实力,改变其现有的低附加值发展模式。

3.3 充分利用市场化工具,积极拓宽企业科技融资渠道

融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应当放活、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多样、灵活、顺应市场要求的融资方式,构建、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有效利用诸如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等方兴未艾的市场化工具,有助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减轻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资金压力。一是应重视配套性规范文件的制定健全,为科技企业融资及相关领域完善制度环境;二是可利用财政贴息、担保机构担保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调节作用,不断扩大科技信贷投入、风险资本运作规模;三是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四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则应加强银企对接活动,帮助其解决融资困难。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静态的知识产权不能称为优质资产,其自身的时效性以及经营、维护该资产的消耗都是专利权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及时转化并自由流转的知识产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创造价值。因此,高校、科研院所既可以承担企业的“研发外包”,同时也需要企业为其拥有的科技成果提供“转化外包”。

合肥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国务院批为国家重要科学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逾50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275家各类研究机构,拥有两院院士2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逾30万人,是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国家实验室最密集的城市,产学研工作理应受到特别的重视,在现有宏观指引的基础上细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产学研工作的责任。此外,可以考虑适当放开准入,允许和鼓励市场机制在此领域发挥作用,并及时出台针对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准则规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对接[2]。

3.5 保护知识产权,注重对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保护与激励

在专利申请与授予数量与日俱增的现实状况下,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些数据的增长,应当着力提升专利的含金量,提高专利的转化率仍然是当务之急。鉴于发明专利授权量在专利授权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这一趋势,应当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有针对性地突出对于发明专利的保护措施,并规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在不抑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增长的同时,积极促进发明专利比重的逐步提高。

此外,还应更加体现对于专利质量的重视,引入“有效专利”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考查衡量。既然在统一的专利保护期限内,专利权人可以根据本专业技术发展的周期以及专利技术的实施状况,通过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或者书面声明放弃其专利权的办法,自行决定其保护期的长短问题。那么有效专利的数量比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更能准确地反映权利人对专利权的实际拥有量。专利有效状况,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有效状况,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或某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

3.6 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财政的科技投入应当转化成为社会共享的知识、技术创新资源,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公益性、非排他性的创新支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服务设施。除给予财政支持外,还应在已有的宏观规定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性措施,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践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尤其应注重对于“一中心三基地”(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制度保障,细化实施规则,引导和规范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运作。积聚科技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中介,不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4,5]。

3.7 积极促进新产品出口,鼓励科技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新产品出口不仅是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还是检验新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鼓励、刺激新产品出口,培养科技型企业的国际视野,有助于企业自身技术的保鲜,引导新产品各项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争取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骨干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整个安徽省来看,依靠这部分骨干企业对科研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地区的科技研发实力,优化全省自主创新氛围。

摘要:依据合肥市科技投入与产出的范本数据,采用个案研究、文献研究、数量研究等方法,指出合肥市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科技投入,科技产出,效益分析,安徽合肥

参考文献

[1]梁东,郑春燕.武汉工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实证分析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12):991-994.

[2]何裕宁,何华生,邱其霖.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3):54-56,41.

[3]中国知识产权网.有效专利[EB/OL].(2011-03-29)[2011-11-20]:http://www.cnipr.com/news/dailykeyword/201103/t20110329_126864.html.

[4]丛智泉.浅谈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J].中国科技纵横,2012(5):232.

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第9篇

1、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

辽宁省财政科技拨款总额, 从1991年到2010年, 除了1994年之外, 大体上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1991年的3.12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8.90亿元,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43%,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76%。但是,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呈现波动状态, 特别是1994年, 其增速降为-18.27%, 而1992、1997、1999、2001、2003、2004、2007、2009等年的增长速度亦都在年均增速之下 (见图1粗体数字) , 不难发现, 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尚不健全。

2、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相对比率

辽宁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辽宁省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上变化较小并且略有波动, 历史低位是1994年的1.8%, 历史高位是2000年和2003年的2.6%, 辽宁省财政科技支出的相对比例始终徘徊于较低水平上。与此同时, 辽宁省财政科技支出相对比重的变化态势与全国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变化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见图2) , 并且历年相对比率均低于全国水平, 由此可知, 辽宁省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相对较小, 有待进一步加强。

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反映了科技活动的规模, 而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体现了政府科技资金配置的优劣程度。在财政科技资源比较有限的条件下, 研究探索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下面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 ata Envelopm ent A nalysis, D EA) 研究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二、基于DEA模型的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1、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根据指标选择的一般原则, 并考虑所选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辽宁省财政科技支出的具体情况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特点, 本文选取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X) 作为财政科技投入指标, 选取专利申请授权量 (Y 1) 、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 (Y 2)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Y 3) 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Y 4) 为财政科技产出指标。选定的评价指标数据获取情况如表1所示。

2、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 ata Envelopm ent A nalysis, D EA) , 由A.C harnes和W.W.C ooper等人创建, 它使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具有多个输入指标和多个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 (D ecision M aking U nit, D M U) 进行关于相对有效性的综合分析, 根据对各个D M U观察的数据据以判断其是否为D EA (弱) 有效。

假设存在n个D M Uj (j=1, 2, …, n) , D M Uj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分别是:

也就是说, 每个D M U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 并且m种输入和s种输出对应的数据为已知数据, 可通过历史资料及统计数据获得, 并且xij>0, yrj>0, i=1, …, m;r=1, …, s。

另设vi和ur分别为第i种输入类型和第r种输出类型的度量 (又称权) , 则相应的权向量为:v= (v1, v2, …, vm) T;u= (u1, u2, …, us) T

定义D M Uj效率评价指数:

选择适合的权向量v和u, 可使得hj≤1。考虑D M Uj0的效率评价问题, 如果hj0越大, 则说明D M Uj0可以使用相对较少的输入获得相对较多的输出。因此, 以D M Uj0效率指数为目标, 以D M U的效率指数为约束, 构建如下C 2R模型:

(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门户网站所属“科技统计”和《辽宁科技统计年鉴》。)

令, 则通过C2变换可以将分式规划模型 (C 2R) I转变成一个等价的线性规划模型:

依据线性规划对偶理论, 可以得出 (PIC2R) 的对偶规划模型:

为了便于计算和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在此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 (ε小于任何正数并且大于0) , 则考虑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的对偶规划模型为:

其中, 。由相关定理得知, (D Iε) 的最优解是λ0, S-0, S+0, θ0, 则当θ0<1时, D M Uj0不是弱D EA有效;当θ0=1, 并且e赞TS-0+e TS+0>0, 即S-0≠0或S+0≠0时, D M Uj0为弱D EA有效;当θ0=1, 并且e赞S-0+e TS+0=0, 即S-0=S+0=0时, D M Uj0为D EA有效。

3、模型运算

利用M ax D EA 5.0软件对具体数据进行线性规划运算, 得到以下结果。

4、结果分析

(1) 效率值分析。由表2可知, 在15个决策单元中, 效率值为1的只有1995、2000和2003这3个年份, 即仅有20%的决策单元为D EA有效, 而其余80%的决策单元效率值都小于1, 甚至有超过50%的年份效率值低于0.9, 不难发现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上相对较低, 有必要提高既有的财政科技支出的效率水平。

(2) 规模收益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 1995、2000和2003这3年规模收益不变, 并且效率值均为1, 既实现技术有效又达到规模有效, 如果继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产出将以相同的速度增加。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的决策单元是2001年和2002年, 也就是说, 倘若增加财政科技支出, 产出会以更高的速度增加。剩余10个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都是递减, 表明这些年份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的控制力度较弱, 存在投入过多或产出不足的现象。

(3) 松弛变量分析。由数据包络分析相关定理可知, 1995、2000和2003这3个年份为D EA有效决策单元, 其对应的S-0和S+0都为0。由表2还可以得到剩余12个年份的S-0和S+0, 表中显示投入冗余值均为0, 旨在说明在投入不变时各个决策单元的产出不足情况。由表2可知, 财政科技产出指标中, 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需要改进的决策单元较多, 表明辽宁省财政科技产出中, 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根本性作用的创新型科研成果严重不足, 另外, 辽宁省技术市场交易整体水平较低, 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5、针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原因分析

本文运用M ax D EA 5.0软件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得出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总体较低的结果。对于该实证分析结果, 原因分析如下。

(1) 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尚不健全。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是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基础, 对财政科技支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进行分析, 可知各年财政科技拨款的环比增长速度波幅较大, 财政科技支出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同时在规模收益分析中, 不难发现大多数年份缺乏对支出规模的控制力度。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辽宁省尚未形成完善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以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在增长上具备连续性、在规模控制上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2) 财政科技支出方向不够合理清晰。在对所建D EA模型的松弛变量分析中, 不难看出创新性科技产出是提高辽宁省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一大瓶颈。而使得辽宁省科技产出缺乏创新性的重要因素是财政科技投入方向不够合理, 更确切地说, 对于R&D中的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较低, 以至于难以快速提高辽宁省的科技创新能力。

(3) 产学研未能实现有效联动。通过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的松弛变量分析, 可以得知辽宁省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较低, 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产学研联动机制, 科技研发严重脱离市场。

三、提高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1、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机制

通过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的现状分析和所构建D EA模型中的规模收益分析, 得知辽宁省一方面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一方面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的控制力度较弱。因此, 有必要采取有力举措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约束机制。第一, 强化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预算。第二,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控制, 以期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约束机制。

2、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优化财政科技资源配置

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的方向和结构, 将促使财政科技资金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现有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第一, 加大对R&D的资金投入, 重点向基础研究提供直接的财政拨款, 以实现科技原创能力的提升。第二, 对于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科研活动, 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其他资金渠道广发参与。第三, 对于从事技术开发与服务的科研机构, 则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运用社会资金。

3、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提高科技产出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的松弛变量分析中, 不难发现辽宁省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水平较低, 为了扭转这一现状, 政府需要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基础上, 创造有利的环境, 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政府应当着手进行以下工作:第一, 构建高效的产学研信息平台, 为各环节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咨询服务;第二, 推动大学科技创新园区的建立, 充分利用大学在科研上的独特优势;第三, 完善科技创新所需要的融资环境, 以保证产学研合作具备广泛的资金渠道和健全的法律体制。

参考文献

[1]吕亮雯、何静: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广东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 (4) .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 (DEA) [M].科学出版社, 2004.

[3]罗卫平、陈志坚:基于DEA的广东省21个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7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科技产出成果】相关文章:

词汇产出07-11

产出教育07-19

企业产出09-01

知识产出09-08

语言产出性07-14

产出效率论文08-14

产出性词汇知识06-06

科研投入产出06-08

投入产出表08-08

投入产出分析08-16

上一篇:生物光学下一篇:民族主义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