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注射范文

2024-08-25

不安全注射范文(精选11篇)

不安全注射 第1篇

1 中药注射剂不安全性因素分析

中药注射剂绝大部分是复方制剂, 成分复杂, 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由于质量标准低, 工艺相对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落后;原料质量的均一性得不到有效控制, 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中药注射剂质量都会有所差异。导致其不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药材原料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及安全性影响较大

药材基源的不同, 药材种植基地气候环境、采收的时节和炮制方法都各有不同, 造成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

1.2 现行生产工艺较为简单、粗糙

我国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不到10类, 这些工艺主要有:提取有效成分单体、提取有效部位, 水煎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水蒸汽蒸馏法等。制备工艺大部分都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煎醇沉法水平。

1.3 药品临床配伍用药的合理性缺乏全面研究

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溶媒选择不当, 稀释度较低, 超剂量用药, 都会使中药注射剂的浓度改变和微粒增加;混合用药, 未使用间隔液的配伍变化也会使中药注射剂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1.4 缺乏对药品中固形物有效成份的监测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目前, 除粉针剂外, 中药注射剂普遍没有将总成分即固形物纳入质量标准。同一品种、同一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剂产品, 其固形物差异巨大。

2 中药注射剂未来的发展

中药注射剂要发展, 必须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 使药品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步都在可控之中。

2.1 指纹图谱是控制中药注射剂质量较为有效的手段

一个全面的质量标准对于保证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指纹图谱可整体上反应内在成分的情况, 代替原来以主要药理成分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的办法, 并可指导生产企业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控制, 将各药味成分含量的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以保证质量的稳定和均一。

2.2中药注射剂的二次开发

中药注射剂二次开发必须进行工艺技术的创新, 包括:水针改粉针、冷冻干燥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乳浊液型、混悬液型注射液的开发应用。其中粉针剂摆脱了水针剂所固有的缺陷, 质量更稳定, 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强, 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3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注射剂技术提升的基础

中药单方或复方的化学物质基础的认识、可检测的质量标准以及在药效学指导下研制的现代生产工艺技术是关键和核心问题, 其研究是在生物活性或药理实验指导下, 依靠各种化学研究手段来完成的。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复方制剂的成分非常复杂, 在尚不万全清楚所有化学成分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分析所得物质群的指纹图谱, 实现对物质群整体的控制, 着重对其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

2.4 深入开展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这一工作不是简单地淘汰或废除中药注射剂, 而是要提高其质量标准, 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在研制中药注射剂时必须要经过严格论证, 中药注射剂组成药味越多越难研制, 故其组成药味数宜少。我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应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2.5 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

要确保中药材的质量, 必须控制好中药材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首先要强化种植市场按GAP要求进行规范化种植, 其次建立中药材的现代鉴定技术体系, 主要是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及限量标准。

新版GMP的实施对中药注射剂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 只有通过全面的努力才能保证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 只有如此, 中药注射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达到欧盟标准, 进军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傅暾, 等.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分析和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16) :90-91.

[2]马骏.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医学信息, 2011, 3 (24) :1-3.

[3]郭旭辉, 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J].药物评价研究, 2012, 3 (5) :28-30.

[4]魏戌, 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 (18) :16-19.

安全注射培训试题 第2篇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20分 4分/空)

1.非安全注射可导致()、()、()、()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

2.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立即给予注射,请使用()技术盖上针帽。

二、判断题(40分 5分/题)

1.现有资料已经明确记录了非安全注射操作风险与三种主要的血源性病原体HIV、HBV和HCV有关。()2.血源性病毒的传播风险取决于病原体的种类以及血液暴露数量和种类。()3.感染HIV病毒后处于窗口期的患者血液检测不出HIV抗体,所以即使HIV检测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该患者未感染HIV病毒。()

4.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戴好手套、口罩,不能双手下压医疗废物包装袋。()

5.只要有可能,对每位患者都使用单剂量药瓶,以减少患者之间的交叉污染。()6.当锐器容器有二分之一已装满时,将其关严并密封处理,立即更换。()8.手卫生后,()等待手部干燥即可进行各项操作。

三、选择题(含多选题 20分 5分/题)1.安全注射及相关操作包括()

A.手卫生 B手套 C其他一次性使用的个人防护设备 D备皮及消毒工作 2.当皮肤有以下情况时,不要进行注射。()A局部感染 B湿疹、皮肤病变 C任何小创口 D割伤 3.以上哪项为注射操作时手套的使用适用条件?()A医务人员的皮肤有烧伤时 B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体液时 C在牙科诊疗中 D常规的皮内注射 4.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为了使用方便,使用可打开盖子的锐器盒

B在发生职业暴露超过72小时后再给予PEP(暴露后预防措施)将无效 C 戴无菌手套前不需要进行手卫生

D患儿静脉穿刺时做好患儿制动对安全注射非常重要

四、简答题(20分)什么叫做安全注射?

答案: 7.临床护理操作中,双手回套针帽是正确的,这样可以确保针帽回套准确。()

一、填空题:1.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2.单手(复帽)

二、判断题:1.√ 2.× 3.√ 4.对 5.√ 6.× 7.× 8.×

慢阻肺——穴位注射不懈怠 第3篇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简称,呈不完全可逆发展。发作时控制症状,间歇期减少发作次数,是慢阻肺病人治疗的主要方向。秋冬季是慢阻肺好发期,多数病人疲于应付反复发作的咳嗽气喘。到了夏天,咳喘发作频率明显下降,病人自我感觉轻松了许多。因此,大多数慢阻肺病人认为既然没有症状,夏天也就无需治疗。

殊不知,夏天正是阳气最盛,经气流畅,机体敏感之时。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可收复耗散的正气,散开宿患的邪气,夏季正是治疗慢阻肺的最佳时机

在慢阻肺间歇期,西医注重疫苗的使用,如注射卡介苗菌素、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以预防感冒和下呼吸道感染;中医则注重扶正固本、补气益肺,如使用黄芪注射液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外邪侵袭。如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夏季进行慢阻肺的中西医结合免疫注射治疗,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获得满意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免疫注射治疗慢阻肺,并非采用常见的臀部肌内注射,而是选择针灸穴位进行注射。因为前者仅有单纯的药理作用,而后者则能调动起人体的经络系统,将有效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因此选择与肺、脾、肾相应的经穴,如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等,进行中药和西药结合的穴位注射,可调其经气、疏其气血,补虚泻实、平衡阴阳,进而益气补肺,健脾化痰,补肾平喘,改善机体免疫力,减少和减轻慢阻肺的发作。

一般地说,从夏至到处暑间的盛夏两个月,是慢阻肺穴位注射治疗慢阻肺的最佳时期,其间包括三伏天,也就是中医常说的伏针治疗。穴位注射一周两次,十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长短视病情轻重决定,一般需两个疗程。治疗期间,如有发热感染、咳嗽气喘,则需暂停,待发作控制后再行治疗。

不安全注射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9月本院内科共收治UA患者120例, 均符合2005年《实用内科学》关于UA的诊断标准[2]。并经心肌酶检查, 排除AMI。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0例,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46~71岁, 平均 (49.6±5.2) 岁;初发型心绞痛31例, 自发性心绞痛22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例。对照组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44~69岁, 平均 (48.3±5.1) 岁;初发型心绞痛32例, 自发性心绞痛19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卧床休息、吸氧、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降脂、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即刻予以丹红注射液20 ml加入5%GS 250ml静脉点滴, 1次/d, 连用两周为一疗程;银杏叶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点滴, 连用两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心电图改善情况、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变化情况, 用药后的毒副反应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 临床症状体征减轻; (3) 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心电图改善的标准: (1) 显效:静息时心电图缺血型改变恢复正常; (2) 有效:心电图缺血型下降的ST段回升1.0 mm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或主要导联的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3) 无效:缺血型心电图无变化, 达不到上述指标者。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结果,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心血管事件演变情况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转变成AMI, 对照组有4例演变为AMI, 其中1例死亡。

2.4 毒副反应

两组均有轻微头痛、头胀出现, 停药后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是由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出血、血小板聚集, 致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 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而发生缺血性心绞痛。其临床心绞痛症状与稳定型心绞痛比较, 持续时间更长、疼痛更强烈, 轻微的运动即可诱发, 休息时也可发生。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心血管事件, 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3,4]。

丹红注射液是把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中药丹参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 而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效, 二者合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作用, 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临床主要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瘀血型肺心病, 缺血性脑病、脑血栓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该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 提高心肌细胞的耐缺氧能力, 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滞度, 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5,6]。

银杏叶注射液是银杏叶提取物, 含有多种有效成分, 祖国医学认为其药用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银杏叶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 增加缺血心肌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及血流量, 清除自由基, 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可显著缓解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改善缺血型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 优于传统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6 (6) :409-412.

[2]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346.

[3]鲁长胜.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8) :46.

[4]亓恒梁.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63.

[5]董杰, 苗长久.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5 (3) :71-72.

不安全注射 第5篇

关键词 注射用磷酸肌酸 不稳定心绞痛 能量代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53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09年9月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住院时间:治疗组10.3±1.3天,对照组10.2±1.7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50ml+注射用磷酸肌酸2.0g,每日1次静滴,连续7天。

疗效判定标准[1]:①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较前回升1.0mm。②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50%~80%,心电图ST段未正常或倒置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③无效:心绞痛减少50%以下,心电图恢复达不到上述标准。

结 果

治疗组:显效+有效34例,无效6例,总好转率85%(34/40)。对照组:显效+有效23例,无效17例,总好转率 57.5%(23/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目前在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中,能量补充剂主要包括二磷酸果糖和磷酸肌酸两大类。但磷酸肌酸不论是在能量当量方面,还是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二磷酸果糖。其能量当量为二磷酸果糖的3倍。磷酸肌酸在肌肉收缩的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心肌和骨骼肌的化学能量储备,并用于ATP的再合成,ATP的水解为肌动、球蛋白收缩过程提供能量。

氧化代谢减慢导致的能量供给不足是心肌细胞损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磷酸肌酸水平不足在心收缩力和功能恢复能力的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实际上,在心肌损伤中,细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数量,与细胞的存活和收缩功能恢复能力之间存在紧密关系。所以保持高能磷酸合成物的水平成为各种限制心肌损伤方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心脏代谢保护的基础。磷酸肌酸可对离体的青蛙、大鼠和豚鼠的心脏以及豚鼠的心耳发挥正性肌力作用、拮抗缺氧对离体豚鼠心房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实验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提供保护。磷酸肌酸的心肌保护功能与以下作用相关:稳定肌纤维膜;通过抑制核苷酸分解而保持细胞内腺嘌呤核苷酸水平,抑制缺血心肌部位的磷脂降解;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改善缺血部位的微循环。另外,磷酸肌酸为人体内源性物质,临床使用安全性极好,基本不影响其他药物应用。

本试验治疗组静脉使用磷酸肌酸改善心肌能量供应,较对照组疗效显著。静脉应用注射用磷酸肌酸可有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参考文献

不安全注射 第6篇

一、发病状况

2008年6月15日白银市白银区兽医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武川乡兽医站报告, 该乡中山村一养羊户的5只羊在2d~3d内死亡, 还有10只在发病。随后我们了解到基本情况:畜主李某, 共养羊96只, 一周前有60只注射过三联四防苗, 几天后部分羊只突然出现跛行, 放牧时行走困难或站立不稳, 厌食、嘶叫。当时对出现病症的十几只进行检查时, 发现所有发病羊只注射疫苗部位有感染现象, 胸、腹部出现水肿, 呼吸困难, 体温升高。轻症羊只前肢肘、后腹部或左右出现水肿, 压迫有流动感、滑动感, 穿刺有淡黄色液体流出;重症羊只胸、腹部严重水肿, 患羊喘气严重, 体温39.8℃~40.5℃, 体质较弱的2只羊死亡。剖检死羊, 皮下呈弥漫性胶样物, 有黄色或血样浸润物流出, 全身淋巴充血肿大, 胸腔、腹腔蓄积淡黄色液体, 肝、脾、肾形态大小正常, 心脏肿大, 肺充血。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诊断为注射疫苗消毒不严格导致感染发病, 经对症治疗及时控制了病程发展。

2008年11月28日白银区水川镇关家沟村关某的羊只因皮下注射驱虫药伊维菌素而几天后出现发病症状, 发病42只, 死亡4只。经白银区兽医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派专业技术人员调查, 该群羊共130只, 2008年11月27日关某从镇兽医站买来伊维菌素注射液, 给自家的100只羊按兽医站技术人员的要求, 大羊皮下注射1ml, 小羊0.5ml进行了注射, 注射部位在颈部和前肢肘后无毛处, 全群用一把注射器和一个针头, 自始至终从未进行消毒。注射一周左右后发现症状, 发病羊颈部不灵活, 行走困难, 颈部、胸前和腹下出现水肿, 穿刺流出黄色或淡黄色液体, 卧地嘶叫, 厌食。现场检查发现注射部位感染严重, 剖检死尸胸腹部有黄色粘稠液体流出, 量不多, 呈蜂窝织炎状, 肩前淋巴肿大, 胸腹腔积液, 心脏水肿明显, 其他脏器形态正常。畜主认为是药品有质量问题造成死亡, 向上级反应要求镇兽医站承担责任, 赔偿损失。经我站组织技术力量根据现场情况和临床症状, 诊断为注射药物时器械消毒不严格导致感染发病, 后经对症治疗, 迅速控制了病程发展, 再无死亡病例出现。

二、流行病学调查

经走访群众和养殖户了解, 羊只发病的两个村, 最近几年来未发生过牛羊传染病, 近期也未购入外地羊只, 羊圈远离村庄与其他畜群也没有接触的可能。该两羊群在发病前一周左右, 一群注射了三联四防苗, 一群注射了伊维菌素注射液, 疫苗和伊维菌素注射液均来源于本乡 (镇) 兽医站。注射用针具未经消毒, 全群均用一枚针头。

通过对两发病羊群的观察, 发病部位水肿均从注射部位引起, 向前胸或后胸和腹下蔓延, 发病时间、数量较为集中, 发病症状和剖检变化基本相同, 未进行注射的羊只都未发病。诊断为注射用针未经消毒而引起细菌感染发病, 最后导致体质较差的羊只因菌血症以及败血症致死。

三、实验室诊断

分别无菌采取患病羊只的水肿液、血液和死亡羊只的淋巴液、血液, 经白银区兽医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用普通琼脂培养基培养72h后, 发现在血液、淋巴液和水肿液中有大量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致病性葡萄球菌存在, 未检出其他致病菌, 从而确诊该病的发生是由细菌感染所致, 感染源为未经消毒的器械。

四、临床治疗

㈠治疗原则穿刺放水, 消除病因, 抗菌消炎, 强心补液纠正中毒。

㈡药物选择及给药方法

第一, 穿刺放水。用经过严格消毒的静脉针头将胸前, 腹部两侧腹下水肿液穿刺排出, 以防继续扩散。

第二, 对已出现症状的羊只可进行静脉给药。葡糖氯化钠Nau200ml、10%SD150 (磺胺嘧啶钠) 0.1g/kg;0.9%盐水200ml、V.C30ml、地塞米松5㎎、青霉素钠80万×8支、NaHCO3 250ml。每天静脉分别注射1次。

第三, 全群预防。肌注:首先P.C80万×6支、SP (链霉素) (1克) 、地塞米松5mg、安痛定10ml;其次, SD30 (磺胺嘧啶钠) 0.1g/kg。每天肌肉注射分别为2次。

第四, 口服。大黄苏打片0.19×40#, NOHCO3片30#, 食母生0.19×50#。

㈢治疗效果经对症治疗, 发病经3d后, 症状逐步减轻至痊愈, 愈后良好。其它羊只经预防性治疗无新增病例, 未经预防的羊只, 经严格消毒进行了疫苗注射, 也无发病现象。

五、结语

以上两起因消毒不严格造成感染引起养只死亡的事故, 皆因乡镇兽医站人员未经系统培训、缺乏注射疫苗的起码常识, 器械不经严格消毒, 操作不规范, 导致牲畜因注射疫苗而感染发病, 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引起畜主投诉, 要求乡镇兽医站承担责任, 赔偿损失, 给动物防疫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不安全注射 第7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高锰酸钾、尿素、亚硝酸钠、二苯碳酰二肼、硫酸、磷酸等为分析纯化学试剂,均为市售品。铬标准物质(500mg/L)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供。

1.2 标准溶液配制

将铬标准物质按下述方法稀释:(1)用10mL吸液管取标准物质置于250mL容量瓶中定容;(2)用50mL吸液管吸取稀释液置于500mL容量瓶中定容。最终配成2mg/L标准溶液。分别取标准溶液0,2,4,6,8,10mL移入50mL容量瓶中,配置标准系列溶液0,0.08,0.16,0.24,0.32,0.40mg/L。本工作以20mL回归拟合标准曲线,故上述标准系列溶液质量浓度依次为0,0.2,0.4,0.6,0.8,1.0mg/L。

1.3 测试方法及仪器

1.3.1 测试方法

在酸性溶液中,用高锰酸钾将试样中的Cr3+氧化为Cr6+,然后加入尿素和亚硝酸钠进行退色反应,最后加入二苯碳酰二肼与Cr6+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于流动注射-分光光度计540nm数位检测器上进行测定。其测定流程见图1。

1.3.2 仪器及测量参数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计为Astoria 2型,由美国Astoria 公司生产。电脑放大率(吸光度)为0.5×10-10m,取样时间为40s,清洗时间为35s。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学模型建立

依据Lamber-Beer定律[1],可确定水中ρ(Cr)数学模型为

ρ(Cr)=kA-B,

式中:A为吸光度;B为截距;k为斜率。

2.2 对不确定度的影响

2.2.1ρ(Cr)

由流动分析仪测定可知,当标准系列溶液质量浓度为0,0.2,0.4,0.6,0.8,1.0mg/L时,吸光度依次为0,0.064,0.124,0.187,0.250,0.312。由此可得ρ(Cr)线性拟合方程:

undefined。

(10T,15T,25T均表示为混合圈。)

由拟合曲线可知,B为-0.002,k为3.211。依据校准方程验证了Cr6+的平均测量值为1.457mg/L。由文献[1]可知,由标准溶液吸收率拟合曲线所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 UC[ρ(Cr)]}为

undefined, (1)

式中:P为相同质量浓度下测定的次数;n为总测定次数;SR为标准偏差。

undefined; (2)

undefined; (3)

undefined。 (4)

将上述各值代入式(1),可得UC[ρ(Cr)]为0.000524mg/L。因此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undefined。

2.2.2 标准溶液配制

玻璃计量器皿 对吸液管(10,50mL)及容量瓶(250,500mL)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其结果见表1。

500mg/L铬储备液标准不确定度[UC(ρ储)]为1%。根据文献[1]可知,

ρ玻=ρ储/(f25×f10),

f=Vf/Vi,

注:UC(Vi)为标准不确定度,由甘肃省计量研究院的测定。UC(Vi)/Vi为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式中:ρ玻,ρ储分别为2mg/L标准液和储备液质量浓度;f为稀释因子;Vf,Vi分别为稀释前后体积。其中,第1和第2次稀释因子为

f第1次=V250/V10=25,

f第2次=V500/V50=10。

由f第1次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undefined。

所以UC(f第1次)为0.0275。依此类推,由f第2次引起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f第2次)/f第2次]为0.0006,UC(f第2次)为0.006。

综上所述,由玻璃计量器皿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C(ρ玻)]为

undefined

UC(ρ玻)=2×0.0013=0.0026mg/L 。

温度变化 温度在没有特定要求时,引起的不确定度为0.01 VL。当温差出现波动时,其不确定度将发生改变[2]。当温差为±2℃,液体的膨胀系数为2.1×10-4℃时,不确定度为2.1×10-4×2×0.01 VL。以此为基准,将温度变化所产生的不确定度按均匀分布转换成标准不确定度[UC(V温L),见下式],其结果见表2。

undefined。

读数 由读数引起的不确定度约为0.01VL,按三角形分布转换成标准不确定度[UC(V读L)]为undefined,其结果见表3。

在稀释过程中,由温度及读数变化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C(VL)]为2.30mL。

数据重复性 平行实验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C(W重)]可由下式计算[1]:

undefined, (5)

UC(W重)undefined, (6)

式中:S为单次测量标准偏差;undefined为平均测量值;Xi为测量值总和;n为测量次数。由表4可知,本工作进行了13次平行实验,其undefined为1.994mg/L。经过计算,平行实验S为0.000842,UC(W重)为0.000486mg/L。

2.3 测量仪器示值误差产生的不确定度

经甘肃省计量研究院检测,流动分析仪所用滤波片(540nm)的波长示值误差为±4.0nm[2],按均匀分布计算由测量仪器示值误差产生的标准不确定度[UC(λ仪)]为

UC(λ仪)undefinednm 。

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它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2]。由表5可知,通过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对水中ρ(Cr)不确定度分析,确定影响ρ(Cr)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标准物质稀释,测量仪器示值误差,工作曲线拟合,重复测定。

注:量值为0.500L按照最大稀释体积计算。

由表5可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r(C)]为0.0065。一般来说在置信度为95%时,包含因子为2,扩展不确定度为2UCr(C)[2],其值为0.0130mg/L。

4 结论

a.经过评定,在水中ρ(Cr)的合成不确定度为0.0065mg/L,扩展不确定度为0.0130mg/L。

b.影响ρ(Cr)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标准物质稀释,测量仪器示值误差,工作曲线拟合,重复测定。

参考文献

[1]李慎之,钱耆生,陈会明,等.分析测试质量保证[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不安全注射 第8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注射用丹参 (冻干) ,心电图,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4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 1979年冠心病分类的确诊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52例, 其中治疗组男30例, 女22例, 年龄55~80岁, 平均 (67.4±9.8岁) ;对照组男29例, 女23例;年龄58~78岁, 平均 (65.3±7.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扩血管,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剂25 mg静滴, 1次/d;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脐周皮下注射, 抗血小板, 1次/d;拜阿司匹林片100 mg口服, 1次/d。降血脂:辛代他汀片20 mg口服, 1次/d。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给予速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丹参 (冻干) 800 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中静滴, 1次/d。两组患者均以15 d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静息心电图的改变, 每天心绞痛持续或消失时间、发作次数。 (2) 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 (3) 用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绞痛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2]。 (1)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全部消失, 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或“大致正常”。 (2) 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ST段回升>0.5 m V, 但没有正常水平, 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由平坦变成直立, 或T波变浅>25%。 (3) 无效:心电图和临床症状均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如果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之间的对比,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u=2.29,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和T波对比:治疗组的回升作用优于对照组, 在本组间的治疗前后对比中,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两组患者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组对比中,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指标组间对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没有出现1例不良反应。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最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出现了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 引发内膜下出血, 导致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和黏附, 形成血栓, 不完全地阻塞冠状动脉管腔, 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是一种梗死前状态。在药理研究中发现注射用丹参 (冻干) 主要成分中的丹参素钠总酚, 能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血管阻力及血液黏度、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微循环, 并且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 从而达到抗脂质过氧化损伤, 有效增强三磷酸腺苷 (ATP) 酶的活性。与此同时, 还能有效提高心肌组织的耐氧能力, 对心肌的保护作用非常明显。

中医中药治疗: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采用治标和治本两法。治标:主要在疼痛期应用, 以通为主, 有活血化瘀、理气通阳, 补阳、调理肺腑、补气血等法, 其中以活血化瘀法 (常用丹参、蒲黄、红花、郁金、川芎等) 和芳香温通法 (常用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保心丸、丹参滴丸等) 最为常用。而丹参粉针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凝、扩张冠脉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广泛的心血管治疗的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 从而达到抗心绞痛的目的。

注射用丹参 (冻干) 目前已作为一种治疗心脏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笔者在此次的研究中, 应用注射用丹参 (冻干)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结果表明,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注: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P<0.05;与本组治疗后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治疗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会.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不安全注射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5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制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1], 并经心电图确诊 (ST段压低≥0.1 mV) 。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 男性26例, 女性22例;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60.2岁;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6例, 恶化劳累性心绞痛24例, 自发性心绞痛8例。对照组47例, 男性25例, 女性22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59.8岁;其中初发劳累性心绞痛14例, 恶化劳累性心绞痛26例, 自发性心绞痛7例。全部患者在入院前48h内均有1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疾病。全部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充分休息、吸氧、口服阿司匹林、欣康、辛伐他汀及低分子肝素、静滴硝酸甘油。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性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 (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3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滴, 1次/d, 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 持续时间及痛疼程度等, 在治疗前、中、后描记心电图, 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2]: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比用药前减少80%以上;有效:, 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比用药前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比用药前减少不到50%。②心电图疗效标准[3]:显效:症状消失, 静息心电图ST段及T波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 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T波倒置有所纠正;症状基本与治疗前无异, 静息心电图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48例中显效26例, 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47例中显效15例, 有效19例, 总有效率为72.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48例中显效22例, 有效20例, 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7例中显效13例, 有效18例, 总有效率为6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有显著性差异。

2.3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内膜下出血及斑块破裂, 破损处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血栓, 血管内膜损伤痉挛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氧所致心绞痛发作, 极易诱发心源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因此, 稳定斑块和缓解血管收缩是治疗该病的关键[4]。

丹红注射液为中药丹参、红花等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 其主要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丹参酸、红花酚苷及红花红色素等。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①能够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液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②能够加快血液流速, 降低血液黏度, 减少血管附壁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③丹参是一种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 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超氧化物歧化酶, 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的同时还可提高心肌组织耐缺氧的能力, 对心肌具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④丹参还有肝素样作用, 能够促进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 从而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中加用丹红注射液的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87.5%, 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3%和66.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总而言之, 丹红注射液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且在临床应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之高效、安全的理想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结果 通过治疗, 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3.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够明显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且在临床应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之高效、安全的理想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01-3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J].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59-60.

[3]邓芳, 胡长林, 谢运兰.步长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06, 47 (10) :725.

不安全注射 第10篇

【關键词】 冠心宁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99-0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绞痛和慢性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心绞痛综合症 [1]。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程度,而不是取决于传统概念上的斑块大小和冠状动脉腔狭窄程度 [2]。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法各有不同。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因其病情复杂多变,很容易转变为稳定型心绞痛,甚至迅速转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正确诊断,应考虑其发作的特征、性质特点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等因素,作出一个综合的判断,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8.5±2.2)岁,女性20例,男性15例,病程1~19年;治疗组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7.5±1.8)岁,女性28例,男性17例,病程1~20年。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均有相应的ST-T改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拮抗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冠心宁注射液(国药准字Z13020779 ,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治疗。用法:20m冠心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200ml,每天静滴1次,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生活上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情起伏,卧床休息,饮食注意低糖低脂低盐。根据病情轻重,配备24h心电监护和吸氧等措施。在治疗期间,每周进行2~3次的心电图检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判指标。

1.3 疗效评价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拟定 [3]。治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明显下降,且疼痛程度为原来的20%或完全消失,T波段已基本全部恢复;有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有所下降,且疼痛程度为原来的20%~50%,T波段发生显著改善;无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并无改善,且疼痛程度为原来的50%以上,T波段没有显著的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上的斑块病变使得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痉挛。其发病基础为心肌发生缺氧和缺血等症状。到目前为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多种多样,但治疗机理都非常相似,临床治疗上主要包括抗凝血、扩张冠状动脉等,疗效显著。但是,一些患者对上述常规的一些治疗可能会产生药物不耐受的现象。冠心宁注射液主要成分是川芎和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效 [4]。丹参可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川芎能提高心肌血流量 [5]。两种成分配合使用可明显改善供血不足,抑制血栓的形成 [6]。

综上,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善,熊争炎.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13): 125-126.

[2]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下册)[M].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231-1237.

[3] 李守社.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11):9-11.

[4] 高国强, 王峰, 孙惠平.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05, 3(3): 361-361.

[5] 习贵权, 刘晓芹.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 6 (13): 172-173.

[6] 马向媛, 彭龙文.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现代临床医学,2008, 34(2), 141-142.

不安全注射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UA诊断标准[1]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39~76岁, 平均48.8岁, 病程半年~10年, 平均1.5年, 合并高血压23例, 高脂血症17例, 2型糖尿病14例, 脑卒中3例;治疗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1~77岁, 平均47.3岁, 病程半年~10年, 平均1.7年, 合并高血压25例, 高脂血症15例, 2型糖尿病12例, 脑卒中2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均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戒烟禁酒等, 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口服,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极化液静脉滴注, 合并症者给予控制血压、血糖等相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5%葡萄糖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 静脉滴注, 1次/d, 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的心绞痛发作次数, 心电图改变情况及治疗前后hs-CRP变化情况, 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症状疗效。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 心电图ST-T恢复正常或ST-T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明显减轻,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发作次数减少50%~80%, T波恢复。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明显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50%, 心电图ST-T无改善。以显效和有效之和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率75.0%, 治疗组总有率9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51,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hs-CRP比较

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治疗后两组比较, 治疗组下降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理多认为是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心绞痛症状[2];治疗上主要是抗凝、抗血小板, 降脂, 稳定斑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3], 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 可用于UA的危险分层和预后[4,5], 因此也被认为是预测冠脉事件的敏感指标。

中医学认为UA属于“胸痹”范畴, 发病机制多为痰浊、瘀血、阴寒等痹阻胸阳, 胸阳不展, 气血不畅, 则胸中作痛。治疗上主要采用活血化瘀, 宽胸理气化痰。丹红注射液是由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丹参活血化瘀, 红花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研究表明[6,7]丹红注射液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降低血粘度, 清除氧自由基, 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促进血管内皮再生, 扩张冠脉血流, 改善微循环, 增加心肌供血, 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本组资料显示,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能更显著的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改善缺血性心电图ST-T段变化, 从而改善UA患者心肌缺血状态, 且能显著降低hs-CRP水平, 具有抗炎作用;提示丹红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18 (6) :409-412.

[2]陆再英, 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2-284.

[3]王书建, 徐君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右江医学, 2004, 32 (5) :408-410.

[4]王飞鸣, 李科民, 陈向民, 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6) :596-617.

[5]胡庆美.血浆C-反应蛋白对心绞痛患者和心脏病事件发生的影响[J].医师进修杂志, 2004, 27 (19) :42-45.

[6]孙春启, 丁坤, 纵亚利.红花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12) :1310-1311.

上一篇:中小学一线教师下一篇:汽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