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人文地理教学

2024-08-12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精选9篇)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 第1篇

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学科自身的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有学者甚至将人文地理学称之为横断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视角来研究人文现象。而这些人文现象纷繁复杂,且各种人文现象之间以及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这就决定了人文地理学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体系,而且与众多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人口学、建筑学、语言学等)都存在着大量交叉。其中,仅《人文地理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分支学科就有9个之多[1]。这还不包括新近出现的“金融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学科分支。这使得完全依赖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对每个分支学科都能进行深入讲解。通过笔者的观察,由于教师的研究领域比较细微和特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当前研究方向,有重点、有选择地摘取熟悉的部分进行重点讲授,而对其不了解的部分则只能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知识面广度。

(二)地理考察是学科知识积累的必要途径

地理学知识源于实地考察,地理观察能力是人文地理学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地理学最初源于经验描述。西方早期的地理学论著《伊利兰特》、《奥德赛》以及洪堡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等都是此类经验记述类著作[2]。中国古代的《禹贡》、《徐霞客游记》等也都是此类型的地理学论著。因此,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就是源于对客观人文世界的经验性描述。而对人文社会事项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感悟能力是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上述能力的培养在单纯面对书本、纯粹依赖教师语言表述的室内课堂讲授中是非常难于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地理学教学中野外实习考察成为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原因。甚至有学者将地理户外考察调研视为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3]。然而,由于野外实习过程中诸多安全因素的不可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国内各大地理院校均尽可能地压缩野外实习的时间与次数,以规避不必要的安全风险。这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却大大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效果,使得书本知识与鲜活的地理实践相脱节,地理科学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视频资料在人文地理学课堂教学应用的意义

(一)补充鲜活的社会、经济素材,弥补地理考察的不足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担忧,当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地理考察缺失的现象。原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感悟到的鲜活的人文社会事项,却只能通过传统课本中的文字来“想象”。即便是在有限的地理考察中,由于地理学所涉及的现象宏观性较强,在一般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中所能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比如对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查,若能在发改委等宏观战略决策部门进行考察,并结合对区域内知名专家和决策者的访谈,则学习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考察根本无法在现实地理考察中实现。往往仅仅是在产业园区内乘车浏览或者在厂外大致参观一下,充其量可以参观一下产业园的展览馆,看一下宏观规划。这无疑使考察的深度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借助多学科专家视角,拓展知识面

由于目前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财经类节目的采访深度在逐渐提高。视频资料中有一些记者针对著名经济学家、文化学者等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类节目,若能根据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观看,则能起到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认识深度的效果。毕竟,在知识高度专业化今天,要求人文地理教师能够无所不知是不现实的,只能借力其他专家弥补本身的知识缺陷。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对地理学视角的独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调节课堂氛围,形成多感官刺激,优化学习效果

虽然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但纯粹听觉的刺激,时间久了易造成“刺激疲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会通过改变声调、改变话题来解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能在学生产生“刺激疲劳”的时候,适当改变一下刺激的方式,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视频资料具有听觉、视觉综合刺激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视频多媒体资料,可以形成对学生的多重刺激,有效避免“刺激疲劳”。

三、基于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本研究对笔者所教授的大二及大三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95份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份。其中,大二学生65人,大三学生28人。在这些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均穿插使用了相关的地理教学视频。

(一)使用视频资料的必要性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必要,51.6%的被调查者认为必要,也就是说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视频资料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使用视频资料教学的有效性

80.6%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非常好或好。感觉效果一般的占18.3%。

(三)视频资料的使用方法

6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在课堂中间穿插播放片段,34.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集中时间完整播放。

(四)视频资料的选取

81.7%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帮助最大,44.1%的被调查者认为行业调查类视频资料帮助最大,37.6%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最有帮助,而只有15.1%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最有效。

当被问及哪一类视频资料的教学效果最不好时,66.8%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视频教学效果不好,15.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不好,而只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类视频资料效果不好。

(五)开放性问题

问卷还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关于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的建议”。结果显示,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普遍持欢迎态度,但同时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方式提出了建议,如视频资料不宜过长,视频要注重时效性,教师应根据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对应的讲解以及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等。

四、结论

(一)结论

1. 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通过理论层面的逻辑推导和实践层面对实际授课效果的调查表明,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地理考察的匮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观察分析能力具有较大帮助。从反馈来看,学生也普遍欢迎这种教学形式。

当然,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辅助地位,不能取代教师课堂讲授的主体地位,即便是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对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并阐明与本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否则教学效果将不会太理想。

2. 视频资料时效性要强,播放时间需简短,播放方式需灵活穿插。

从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视频资料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也与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发展实际有关。此外,视频资料的播放一般不宜占用整节课的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播放的形式采用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好。

3. 视频资料应以纪录片、行业调查、专家访谈类为主。

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纪录片、行业调查类以及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较为欢迎。而对于讲座类则不感兴趣,或许是与视频讲座的形式与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基本无异,容易造成学生“刺激疲劳”有关。

(二)待研究的问题

首先,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仅为地理科学大二及大三学生,且以大二学生为主,因此,后续研究将继续加强对大三学生及大四学生的调查分析。

其次,本研究所用于调查的课堂教学内容仅限于“人口地理学”及“中国经济地理”,因此,对人文地理其他课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张敏,甄峰等.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2篇

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X 音乐学院 音乐学X班 指导教师:XXX 职称:讲师

摘 要:人文素养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缺失的情况,特别是“重专业,轻文化”的“偏科”现象非常明显。如何更好地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对人文素养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自己对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人文素养;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一直较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文化水平较低、理想信念淡薄、道德修养欠缺、专业以外的工作岗位难以适应。因此,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解读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和群众文艺辅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等,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课内或者课外),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和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何以做人”、“为何而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式通过广泛的文化选择,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与责任,开阔胸襟,陶冶情操,时期人生更加充实,精神不断升华,从而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变。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高师教育的本质,并非单纯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训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合理的价值观及社会道德评判标准是其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任务。“专业的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教育的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而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高尚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共同塑造出一个对社会有益,对自身有利的“人”。如果强行地将人文素质从高等教育中抽离,无异于抽掉人的脊梁。

人文素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对自然科学主要依靠的逻辑思维及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依靠的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交错、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在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上,也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还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

三、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文化底子薄

在大学专业与文化的学习上,普遍存在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不平衡现象。有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选择了通过学音乐来达到考取大学的目标,这种行为既偏离了音乐学习的轨道,也忽视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受技术革命的影响,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上也存在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专业理论学习的现象。再者,大学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少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部分领导和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存在着种专业轻文化课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轻视人文科学的意识。

(二)主观的人文认同不强

音乐专业的学生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的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部分学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好了,对人文素质、个人道德修养不予以重视。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方面的缺乏认同,比如,对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就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存在着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和旷课;同学之间互相猜忌;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等等。

(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面存在薄弱点,阻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决定着教育内容是否被学生认同和内化。教师人文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内化。很多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重,完全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没有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手段的呆板、老套,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影响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学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的,不可能做到管理为教学服务,也就不能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加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院系的领导、相关教育工作者和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识到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育人”,都要充分认识到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知识的危害,都要认识到“今年来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面窄,就业后缺乏发展后劲”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的畸形发展所致。在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院系领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彻底改变过去音乐专业教育中的那种“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四过”状态,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音乐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懂得仅用专业知识与认识不够的,冷落、排斥人文教育,或者把人文教育当做音乐教育的附属品,那样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完善”,而是“残缺”。只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才有发展的后劲。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

加强塑像道德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音乐专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和班主任重视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把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作为人文素质的目标,注重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协调和社会关怀的个性品质,防止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与扭曲,抵御物欲的侵蚀,医治自私、偏执、骄狂、颓废等人格疾患,养成意志坚强、情感真实、心智健康的健全人格。

(三)加大管理力度,为教学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严格管理是各项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难管”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性格特点上,也表现在学生的专业教学特性上。加大教学的管理力度,从严管理,狠抓学生的课堂考勤,让学生深入课堂一线,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的。

(四)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

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年度考核、先进性教育、民主评议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要贯彻自身职业及教育教学始终。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中等教育师资并非是造就“教书匠”,而是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高师音乐教育使学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身也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新老教师的更替,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上都比较欠缺,这就可以通过教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跟学比”来提高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教学竞赛,教学交流等形式,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五)在艺术实践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艺术实践是不仅使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在艺术实践中结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文艺演出活动,可以达到双重的效果。

(六)在社会实践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市场、人文景点、博物馆等参观考察,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可以让学生深入到贫困中小学组织教学实践,把所学的师范技能真正运用到讲台上,让实践检验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高低。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促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现实,认识自我,锻炼自我。

结束语

近年来,音乐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接近饱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音乐院系的领导和相关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又培养出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开创教学和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高师 人文学科 教师教育者 职业使命

教师教育问题在大陆全面展开,历时15年之久,可是教师教育者的独特职业使命依然模糊,严重影响这一群体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本文先从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谈起,略论教师概念的界定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有密切关系。中国之“师”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巫觋,包括军事统帅、祭祀主宰与王者导师等多重意涵。

真正的“教师”诞生于春秋时代,以孔孟荀为代表,他们基本不隶属于任何阶级,没有任何经济实体,凭借“思想与信仰”谋道育人,或凭借知识技能谋生教书,是一个悬于上下层之间的独立阶层,堪称中国第一代教师群体①。

角色定位的关键是价值定位。孔子的“志于道”、“弘于道”与“安贫乐道”;孟子的“无恒产有恒心”、“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与“善养浩然之气”,都将教师定位于以道德楷模影响学生的灵魂导师。荀子认为:“师者,所以正礼(“礼”是“道”制度层面的表述)也。”即教师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导引学生礼仪行为的实践者。可见先秦教师首先是通过“克己”、“成己”达到“内圣”的理想人格,再以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默会中建构自己的做人理念,亦即今天常说的“润物无声”式的教育。这是先秦教师群体对自我身份与角色的认定,“天地君亲师”宇宙五圣之一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师道尊严”的社会认同也因于此。

东汉扬雄依然延续如此教师定位:“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师者,人之模范也。”②意思是说:教师是决定青少年命运的人,是世人行为的模范。

教师这种圣贤楷模定位延续到唐代韩愈的“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与“传道,授业,解惑”的敬业精神。所不同的是回到“师士”地位的韩愈,希望借助教育力量和教师风范,匡正魏晋以来的浮糜风气,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以学风导引世风,以圣人的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秦汉教师群体将自我身份认同扩展到社会角色定位的过程,自觉承担起“再使风俗淳”的社会职责。

宋明理学时代,以张载为代表的“师士”群体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宋明师士认为自己不仅是道德主体与文化主体,而且是国家政治主体,民族危亡之际,理当承传“天下己任”的社会角色认同。直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德楷模”与“天下己任”成为中国古代师士建构群体尊严的两大角色定位,“师道尊严”与“尊师重道”的社会认同达到中国古代顶峰。

直到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养的使命。”③教师角色依然定位于“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教师离开“士”位又回到“师”的定位。

纵观古今教师角色定位发现:古代教师常为“师士”,亦即“师”与“士”(官)混一,甚至“士”角色高于“师”之定位。而现代教师法明确定位教师为“专业人员”——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如此反观中国古代作为“师士”群体的教师角色定位发现正负两个问题:

一是“师”的群体尊严与“尊师重道”的社会认同,取决于群体超越个体“谋食”技能的“谋道”价值定位,亦即“道德楷模”的圣人风范与“天下己任”的社会担当,这其中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作为职业信仰而存在,是道德修养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守道、弘道与乐道的精神追求和引领世风的文化建构与承传,才让这个群体多出思想领袖与精神贵族,进而获得“天地君亲师”的至尊地位。

二是中国古代“士”之群体始终具有“政治主体”意识与社会声望期待。或者读书科举仕宦,或者游宦求官,总要凭借知识技能从官参政。而作为四民(士商农工)之首的“士”若想仕宦,只能依附于上层统治阶级,借其之势得己之利、获己之威,让自己的思想与知识合法化。“明君贤臣”、“道统正统”两美璧合,便成为古代“士”们最理想的治国期待,在实现国家昌明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声望与既得利益,并为此九死不悔。

纵观历史,师士参政多为三种可能:

一是混淆“师”与“士(官或吏)”的角色定位,或主观或客观成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失去这个群体固有的“不治而议论”的批判精神与独立思想,关闭导引历史发展趋势的一扇天窗,也就失去师之群体“天下己任”的独特价值,甚至因此而不能真正做到“独善其身”。

二是在政治体制中内方外圆,亦即庄子所说的“外化内不化”,在守与进、行与止中如履薄冰,为政无功,为师不尊,知行不一,让被教育者无所适从,甚至形成精明世故的习性。

三是坚守“社会良心”底线与道德楷模风范,参政理想破灭成就人文精神辉煌,如孔子与屈原,前者成就《论语》思想与七十二弟子的文化传承,成为教育家、思想家;后者成就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批判精神与高洁品格。他们都在触及师者道德底线——良知与尊严时,与官场彻底决裂,涅槃再生中收获“师”的社会历史认同,而非“士”的政治地位与影响。

“价值澄清理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针对社会多元价值诱惑时诞生的理论,而中国先秦孔孟就明确“富贵不能淫”、“重义轻利”的价值定位,强调“死守善道”与“社会良知”的“师”之信仰,师道尊严的神圣是在如此价值定位与表里如一践行中建立起来的,可见价值观决定尊严度,人文理想实现自我救赎。但是中国师(官)士的价值定位,这是今天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注释:

①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②扬雄著,韩敬注.法言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2.8-9.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88.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 第4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文意识

1. 引言

美术是在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所以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原编著者唯一视野和学术主张的分析与研究, 还应当在有效获得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它材料和及时补充、吸收他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只有将美术教学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积极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美术教学发展的资源才是美术教学的真谛。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涉及的层面是广泛的, 一切富有教育价值, 并且能转化为美术教学服务的各种资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我对高师美术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2.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是实施课程计划, 落实教学目标,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渠道, 一切基于如此教学思想下的方法运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美术作为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我们仅仅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能完全体现美术教学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还应该思考课堂以外如何实现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1 鼓励课外阅读, 获得丰富体验。

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之后将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学校美术教学工作, 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 把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到对美术文化认识的更深层面。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在狠抓学生课堂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与美术专业有关的书籍和各种美学理论, 通过阅读, 开阔眼界, 实现对美术文化和历史的领悟, 加深对艺术对社会作用的认识, 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学生美术方面的思维、想象、设计、表达等意识形成于学生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丰富的美术文化, 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如此的体验, 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参与对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美术相关的报刊杂志, 因为大多数报刊杂志中既有文字的描述, 又有作品的呈现, 可谓图文并茂, 学生通过阅读, 从文字中得到的是启发和感悟, 从作品中获得的是对美术表现手法的学习。美术教学实践表明, 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方式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 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机会, 他们的思路会更加敏捷, 对美术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应该说, 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可谓一举多得, 诸如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 避免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重蹈以往先辈只会单方面传授自身实践经验、方法, 而缺少美术文化教育的覆辙;避免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面对各种新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在自己学生面前捉襟见肘、顿然“失语”的情形。

2.2 指导课外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高师校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 所以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美术课外活动, 因为只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 才能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 拓宽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阅历,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美术学习意义的认识,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树立信心。学生参与美术课外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 主要包括校园内活动和校园外活动两大部分。高等师范学校随着办学历史的推移和教学成果的积累, 其自身所积淀的深厚文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深厚的文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挖掘就会被荒废。因此, 教师必须以敏锐的眼光, 引导学生亲近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 既包括静态的图书馆、美术作品陈列处、美术工作室等, 又包括动态的各类学校社团活动, 诸如参加学校海报、黑板报、物美设计等活动, 参加各种美术作品评比活动或展出活动, 等等。走出校门, 学生所面对的是广袤的社会, 并且遍布于社会每一个角落的美术资源都有着不一般的艺术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身去品味和领略。诸如,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各类美术文化遗址,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产、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表明,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师课堂授课的单一模式, 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而且实现了通过学生走进、利用、实践等方式使校内、外充裕的人文及自然资源为美术学习服务的目的。

3. 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整合者、投放者和最佳实践者, 而且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课程资源, 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师资源是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可偏废的重要环节。在高师美术教学中, 教师的个人素质状况和能力决定着美术课程计划的实施水平, 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程度, 因此, 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3.1 立足课堂教学, 夯实理论基础。

美术教师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 教师个体所储存的知识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程度和效果。因此, 实现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重大。结合教学实践, 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加强学习。毋庸讳言, 传统美术教学中客观存在着教师美术课程理论相对淡薄的实际, 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人们对教师“知识传声筒”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 事实上, 教师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对美术价值的判断能力、对美术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受制于自身知识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广大教师主动更新知识结构, 积极投身美术教学改革, 惟有如此才能科学把握美术发展趋势,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树立符合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 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 善于积累。随着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美术研究领域在不断地丰富, 美术教学的方式、手段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一切都使得所有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广大教师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在提升教学理论水平、科学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教学技能的同时, 善于积累各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 夯实理论基础, 以迎接各种挑战, 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美术师范生。只有立足于美术课堂,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才能使在长期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专业研究、丰厚的知识底蕴成为自己最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

3.2 放眼广袤空间, 挖掘地方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 不同地域都形成和培育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造就了丰富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美术师资的摇篮, 责无旁贷地承当着开发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重任。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呢?首先, 理解意义。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和时代内涵, 拓展教师内容的选择空间, 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资源的不足。美术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教学中阐述美术发展、美术特征和美术现象, 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形成的地方民族文化。其次, 注重方法。具有地域性的美术资源丰富多彩, 只有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有效诠释其中的美术现象, 归纳其中的美术规律。因此, 我们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 只有体现广阔的视野, 加强对本土美术的重视, 表现强烈的意识, 才能达到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中实现丰富美术教学形式, 拓宽美术教学内容的效果。当然,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征还在更深层次上升华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因为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对美术学习多样性的需求的同时, 培养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美术教育人才, 为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积极宣传地方文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4. 结语

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当然, 我们在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时, 要考虑师范性的特征, 从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出发, 在遵循美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把握目标和要求,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真正体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 2003.

[2]毛岱宗.关于办好美术学 (师范类) 专业的思考.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2.

[3]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 第5篇

一、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在高中地理进行的新课改给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了。因此, 进行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组织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一种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变化和扩散;人类社会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我国的高师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在学科体系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 是地理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 在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目前高师人文地理教学主要存在“重必修、轻选修”、“重课堂、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的问题, 严重地阻碍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师范生的培养。因此,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改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定位, 旨在教育学生在科学认识社会、环境、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基础上, 树立科学发展观, 养成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要求高师人文地理用能够体现基础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 将学生作为教学根本, 专注于新课改的动向和内容, 不断探索高师人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新思路, 提高高师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让学生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在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之上。

2. 改变教学内容。

高师人文地理的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变。尽管高中地理新课改不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太过系统性, 但是高师的人文地理教学课程必须要具有整体的协调性和系统性。首先, 要在能够保证科学的经典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将概论性的人文地理及其分支的内容进行系统、巧妙的融合设计, 要避免重复, 并要将高中新课改之后的内容和高师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 在进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教学内容时, 就可以将新课改下的苏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中的《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的内容融合进来, 在讲新知识的同时, 告诉学生如何用自己的知识来进行相应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其次, 加强学生对于人文地理学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让师范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理论观点能够建立的理论依据, 以及其发展历史、未来的研究方向、类似观点的辨析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承担高中地理教学任务。最后, 应该对教材上没有的, 但是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补充, 例如低碳经济、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四大主体功能区等,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意识。

3. 改变教学方式。

现阶段在高师人文地理教学中, 教师占据的是主导地位, 忽视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任课教师有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能力, 这是高师人文地理教学目前不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 因此, 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要求高师人文地理教学能够重视教学研究, 并对基础教育的地理教学改革做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 采用自学辅导式、双主互动式以及探索研究式等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质疑、调查、研究和探讨。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学习, 在实践中成长,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师范人才, 使其能够更加胜任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岗位。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要求高师人文地理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结合课程改革的动态和方向,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地理师范人才。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 高中地理也在进行着新课程的改革, 这对于高师人文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存在于高师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符合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高师人文地理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叶松林.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 (师范类) 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汤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材人文地理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翁单林.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技能形成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高师人文地理教学 第6篇

一、在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上: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人文修养首先应努力扩大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史方面书籍的阅读,利用校内外各种艺术文化资源在阅读中不断汲取自己专业所需知识, 以丰富自身专业的艺术人文修养;其次在演奏钢琴作品的的同时应着重规划各类钢琴作品的演奏比重,对于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应当深刻发掘社会因素对其作品的影响,对于西方钢琴音乐不同时期的作品应当感悟其作品风格的变化;对于西方钢琴作品与中国钢琴作品应当深度发掘不同文化对音乐产生的不同影响,西方钢琴作品应该大致从风格中去把握音乐,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应该从审美意境深度感悟音乐。再次教师更应积极参与大师班、国际等高层次的讲座与比赛,在这些讲座与比赛中不断完善自身技术与人文修养的不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艺术人文修养。

二、课程建构上:在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的课程安排中,不仅有钢琴专业学生的钢琴课,还有其专业课之外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和声、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伴奏课及音乐理论、曲式分析等,这些钢琴专业课之外的课程不仅给学生补充其音乐方向理论知识的,在普及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在高师师范钢琴教育中,应实施多维度的课程构建才能从专业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应建立以专业课为主、基础理论课为辅、实践课补充多维课程制度:在专业课中安排小课、小组课与集体课,小课主要解决学生钢琴技术技巧及曲目处理问题;小组课主要解决程度相仿或曲目相同的学生间钢琴技术及曲目内涵问题;集体课主要是解决曲目内涵问题,在集体课上可以每次安排一位同学对某一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在讲解中,需要查阅大量曲目相关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详细讲解出,在课程讲解的驱使下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身艺术人文修养。在众多的基础课程,中西方音乐史课程可以为钢琴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音乐史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在钢琴演奏方面提供大量音乐史学依据, 为学生在建构音乐史学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实践课主要是钢琴伴奏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将在专业课与音乐理论知识课程中学习到知识有效地融入在钢琴伴奏课程中,在曲目伴奏中融入自己的钢琴伴奏织体与语言,这些钢琴伴奏织体与语言需要学生在钢琴演奏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人文修养才能融会贯通在钢琴伴奏中,也只有通过这种有效地方式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真正领悟音乐能力及自身艺术人文修养的程度。

三、在教材选用与考核制度上:在高校师范钢琴教学中教材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教材好坏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 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高等师范院校中钢琴教材应遵循以经典曲目为主、兼顾民族音乐与本土音乐的原则。在选用中国曲目的时应注重曲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次,在选用曲目上要注重现在作曲技巧与钢琴音乐的结合,运用现代作曲技巧的钢琴音乐在追求音响效果不同的同时,也正在追求着钢琴作品的内在深刻内涵,学生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对音乐作品的影响。

在考核制度中应采用多方面考察的制度,在学期末安排技能考试,在学期间安排学生对曲谱实践、座谈、讲解的考试。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是在长期积累过程中逐渐提高,因此不能通过一次考试就判断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是否能达到标准。教师需在平时教学课堂中逐渐考察学生对钢琴作品的人文内涵掌握,这种考察可以安排学生自己讲解作品、也可以在钢琴伴奏实践中考察,更可以在专题音乐会中考察……因此,对于学生人文修养的考察是一种灵活的制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

四、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在教学实践的环节中,应当给予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将自己所学的艺术文化知识应用于钢琴演奏中,并在演奏中学以致用。首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能力范围内多组织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大师班讲座等,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知音乐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艺术人文修养;其次,为学生创造实践自身知识的机会,如在学校范围内举办专题音乐会、初夏音乐晚会、人文艺术节等。教师可在专题音乐会中可以安排某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的,使学生在演奏中感悟作曲家不同时期音乐作品风格的不同,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发掘产生音乐作品不同风格的原因。在学生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提高其自身人文修养的目的;最后:鼓励并给予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机会中,如:在艺术培训中给幼儿教习钢琴演奏课程,在演奏课程中,学生会主动地并不断要求自己在满足演奏技巧的同时,不断地向更高层次——人文层面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到知识同时又影响着自身钢琴课程的教习。

五、再利用校内外多种资源上:高等师范院校中有多种可利用资源去提高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例如:图书馆、微缩胶片、影音资料与音乐网站等。在这些可利用的资源中图书馆是学生最经常使用的一种资料, 它作为教学课堂的延伸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大多数学生经常使用的是借取馆藏用书,所使用的资源仅仅是有限的馆藏资源,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不仅有着大量的藏书,还有丰富的电子资源,这些电子资源是馆藏藏书的一个补充, 它们来源于全国乃至全球各个著名的高校、图书馆,学生可以在电子资源中寻找到馆藏藏书中没有的资料,学生在聆听、使用、研读这些重要的影音资料及学术成果后可以增强自己专业理论知识、规范自己的钢琴专业技能、增长独立获取资讯的能力及自身的艺 术人文修养。此外,互联网上的专业音乐网站及曲谱网站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资料,例如:维基百科曲谱网站,汇集了欧洲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至现代众多的曲谱及音响资料,由于网站完全是免费的所以获得这些资料十分方便。

高师钢琴教学探究 第7篇

一、紧抓高师院校特殊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因此,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坚持钢琴教学“以美育人,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以美育人, 完善美的人格, 净化美的心灵, 为学生将来成为中小学音乐工作者做好准备。只有明确了这一教学目标, 高师钢琴教学才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钢琴教学人才。

二、丰富钢琴教学的授课方式

针对高师钢琴弹奏教学, 教师可以尝试多种授课方式, 以此解决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情况。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其一, 个别课程。在钢琴教学中, 由于班级内的学生较多, 无法真正的一对一教学, 所以教师应在平时多观察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学, 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钢琴弹奏能力。其二, 小组授课。众多的教育实践表明, 在钢琴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借鉴, 博采众长, 全面解决自身的弹奏缺陷。其三, 正误讨论课程。在这种授课方式中, 教师可将正误的两种方式展现出来, 然后让学生明确一些钢琴教学的共性问题,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钢琴的演奏、发音技巧, 以及正确的弹奏姿势和弹奏方法。结果表明, 以上几种授课方式新颖有效, 轻松解决了学生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 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先天条件、性格等各方面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样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认识之一特点, 而一味地采用难度高的曲目进行教学, 盲目追求教学进度, 只会是钢琴教学脱离开学生的实际水平, 即使学生在短期内进步很快, 但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 不仅有悖于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 进而为学生日后演奏技能的提高留下隐患。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更好地开展钢琴教学, 广大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并据此制定一些教学计划, 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提升钢琴教学的实效性。

四、密切钢琴教学与音乐理论课程的联系

众所周知, 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于钢琴教学而言, 同样需要计入一定的音乐理论课程。比如, 在音乐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适当加入钢琴演奏, 可以使乐理学习得到直接的音乐感受的支持;而在钢琴教学中加入乐理、和声、音乐作品分析等理论知识,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效率。所以, 在钢琴教学中, 广大钢琴教师绝不能固守陈规, 要学会融会贯通, 多开设一些与钢琴有关其他课程。实践表明, 这中的综合型教学方式,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钢琴作品的认识, 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五、让学生学会聆听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训练对于学生学习音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钢琴教学同样离不开聆听。所谓“聆听”,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很死板地去听, 而是精力高度集中地用心去听, 要能够分辨自己弹琴的音色与音乐内容的要求是否符合。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 有些学生在练琴时虽然听到了自己弹奏的声音, 但找不到毛病的根源, 无法分辨声音的好坏。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听一些名家的演奏, 之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并大胆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如此一来, 学生学会了“用耳朵练琴”, 自然也就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练琴效果的提升。

六、科学、合理地安排练琴时间

一直以来, 练琴都是学生学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每天都在坚持练琴, 而且练习时间并不短, 却没有收获;很多学生在练琴中存在许多误区, 没有认识到练琴的关键所在, 只注重量的积累, 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实,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练琴缺乏一定的认识, 没有合理、有效地安排练琴时间。这就要求广大钢琴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一天中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状况, 帮助他们确定最佳的练琴时段,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钢琴演奏技能的提升, 这对于钢琴教学而言, 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七、为学生提供表演实践的机会

其实,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 教师还应多么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如经常举办音乐晚会、钢琴比赛钢琴汇报演出等, 或者让学生到一些健康的娱乐场所进行现场的钢琴表演,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表演机会, 还会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 使学生在不断的表演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钢琴技能和舞台表演能力, 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钢琴教学的有效方法还有很多, 在实际的教学中, 广大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 结合教学大纲, 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 制定出符合学校、教师、学生实际的钢琴教学方案。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我国钢琴教学的整体目标, 推动钢琴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乐.钢琴教学中的“美”——兼谈钢琴教学需解决的问题[J].音乐生活, 2008 (10)

[2]王丽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 2011 (26) .

高师微格教学思辨 第8篇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生

一、引言

微格教学是在美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随着现代科技和教学理念的发展, 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师培训方法。因其教学规模小、参与性强、反馈直观及时、教学训练效果明显等优点, 一出现后便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自北京教育学院80年代中期首次从英国引进微格教学以来, 微格教学便在我国各地推广开来。微格教学在我国高师教学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由于多种原因, 一些高校的师生对微格教学的认识发生异化。

二、微格教学概要

微格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设备, 将教师的声音、动作等行为记录下来, 进行分析、研究, 然后反复训练某一教学技能, 藉此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教学训练方法, 微格教学在欧美等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之后传入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训练方法, 微格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 微格教学的特点

1. 教学特点

(1) 寓理论于实践

师范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在三年左右, 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之后, 不仅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 而且实践可以反作用于理论, 指导理论的深化学习。通过微格教学将日常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课堂操作中, 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 训练目标明确

参加微格教学培训的学生首先观看示范录像, 其次写教案, 然后进行试讲。在微格教学活动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项进行某一技能的专门训练, 这样一方面节省了训练时间,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技能的形成, 利于学生教学技能水平的整体提高,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反馈及时、客观、全面

因为是面对面的进行微格教学, 就像在教室里上课一样, 师练不同的乐器记谱法。

科学设计问题思路展开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问回答或选择的方式展开教学, 是该教学方法的另一种教学方式。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面到点, 按照听觉的规律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音乐, 再捕捉音乐中的细节。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作品的内容。遇到比较复杂、听起来较困难的地方, 教师可列出答案选项, 让学生判断。这样既避免了教学形式的单一, 又可以突出听觉训练的要点。

尽可能采用作品原谱进行教学。以往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时, 涉及的作品乐谱基本上都是经过改编的乐谱, 或是经过移调处理便于演唱, 或是将织体简化成钢琴织体, 便于用钢琴演奏。而视唱内容也大多是以G谱号、F谱号的乐谱居多。那些移调乐器的记谱和管弦乐总谱却极少使用。因此, 结合实际作品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原谱的形式进行读谱视唱练习, 训练学生读谱能力。

视唱练耳教学的方式应该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音准、节奏能力, 还能在多声部合作的诸多训练中, 体验到乐队范生走上讲台即是教师, 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走下讲台, 身份发生了转换, 作为学生, 听取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指导教师可以在师范生技能展示之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讲评, 此时, 师范生不仅对自己刚刚进行的教学行为印象深刻, 对教师的点评理解也更为清晰。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 发现问题时, 不仅个人更容易接受, 也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而其他学生在观看别人的教学展示时, 也会反省自己, 这样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进。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 学生既做教师, 也做学生, 换角度, 多方位的思考和感受。

(4) 更利于师范生的发挥

首先, 因为面对的是自己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 感觉上比较熟悉和亲密, 所以心理压力相对较小, 更利于师范生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其次, 微格教学是教学技能的训练, 并非正式上课, 所以如果学生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是大胆的创意, 可以立即实施并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反馈。

2. 设备特点

(1) 教学设备现代化

微格教学不同于其他训练方法, 对教学设备有一定的要求。最基本的微格教学设备包括摄像机、录像机、放映机等。最好可以建立微格实验室, 微格实验室分为主控室和多间微格教室, 这样教师可以在主控室同时指导多个微格教室中教学的进行, 但也要求进行微格教学的学生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资源共享

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是微格教学的一大特点, 伴随着现代化设备的是网络的高速发展, 信息的大量流通, 资源之间的共享。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建立资源丰富的微格资料库, 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传到校园网上, 由其他的老师、同学互评, 或者自己反复观看, 不断寻找问题, 不断改进, 这样多种方法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

(二) 微格教学的目标

1. 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的训练思想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分解、研究, 逐一优化, 最终达到整体提高。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 再将每个教学技能完整的组合起来, 从而形成优秀的教学体系, 实现微格教学的最终目标。

合奏、合唱的真实的音乐表现, 从而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创作专业、理论专业的学生而言, 由于视唱练耳课堂上音响丰富, 教学内容的安排又是从训练到启发性、引导性的进行分析, 使他们在视唱练耳的课堂就能获得专业课上的一些基础知识。无论音乐发展到何种地步, 只要我们教学的原则不变、教学核心内容不变, 任何音乐作品都可以引进到我们的课堂, 扩展我们的教学内容, 增强我们的音乐能力训练, 从而达到视唱练耳的教学目的, 实现视唱练耳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雅先.《当代中国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文化与教学思想》[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年版, 第22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87页.

[3]林鸿平.《乐理视唱练耳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68页.

[4]刘豫东, 丁凯.《乐理与视唱练耳》[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16页.

2. 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及参考范例

微格教学通过其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 为学生提供全方面、多角度、令人耳目一新的学习过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首先调动视觉和听觉对教学范例进行观摩, 熟悉教学过程, 然后再将自己日常学习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进行教学展示, 最后, 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 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并且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上传至网络。

3. 通过单一技能的分别训练最终达到整体提高

在微格教学的过程中, 主要是先将整个教学活动分解为多个部分, 针对个人不同的薄弱环节, 逐一进行反复训练, 然后得到提高, 最后将所有训练过的单个项目整合起来, 最终达到教学技能的整体提高。通过反复的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熟悉程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更有利于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4. 通过直接反馈获得提高

在微格教学中, 信息的反馈是指教师、同学对师范生的一种评价, 对反馈信息的接收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获得直接反馈的目的是使接收者明白以往的问题和不足, 清晰地认识当前的现状, 藉此调节以后的行为, 达到更好的效果。反馈应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直接反馈, 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直接反馈中, 笔者认为对学生刺激最大的是自我反馈。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 人类在观察了自身行为后所得到的反馈刺激, 要比他人提供的反馈强烈的多。学生对通过自己观察而发现的问题会有很大触动, 就会产生强烈的改正意识, 更易于他们形成自我反思的良好教学习惯。

5. 理性分析与感性评价相结合

在微格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教态、组织课堂的能力、教学技巧等都可以有具体的、量化的分数, 以表格的形式作出客观的评判和分析。但是, 教学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 它本身即是充满未知数的, 有很多不可预见性, 其中很多内容不可能用简单的数字来分清楚,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来进行评价。通过理性分析与感性评价相结合, 更有助于指导教师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教学过程。

三、微格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一) 微格教学的思想意识问题

1. 概念不清与认识不足

第一, 微格教学的概念不清。要想使微格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首先必须理解微格教学的定义。而当前在我国的各个高校中, 大部分师生对于微格教学的认识都很模糊, 这就导致学生在微格教学的教学活动中不能领会微格教学的实际意义, 使微格教学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微格教学训练学生某一技能的特点。第二, 对微格教学不重视。因为对微格教学的不了解, 很多学校不重视微格教学, 认为微格教学就只是录像、用电脑做课件, 不明白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 也没有看到微格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 所以对微格教学的课时安排较少, 使学生难以通过时间的积累来提高教学技能。

2. 解决的办法

笔者认为针对大量师范生的微格教学意识模糊这一点, 首先应该由指导教师为师范生讲解微格教学的意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微格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 而不仅仅是上一堂课这么简单。只有更透彻地理解微格教学, 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微格教学的训练作用。其次, 加强师生对微格教学的理解, 让大家体会到微格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才能增强师生对微格教学的重视。再次, 加大对微格教学的宣传。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网络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 微格教学有着同网络相似的现代性,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来宣传微格教学, 例如, 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版块, 专门向学生介绍微格实验室等相关内容, 或者允许学生在校园网上上传、下载微格教学相关的资料。由于微格实验室设备管理的特殊性, 在现实生活中, 很难让每一位同学尽情的参观、使用, 但是微格实验室可以在网上进行模拟操作, 实现微格实验室在网络上的全面开放。

(二) 微格教学训练走样的问题

1.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微格教学在我国开展的主要形式就是作为教法课程的一部分。在英国, 微格教学在四年制的教育学士课程中, 共计210学时。而我国微格教学的课时极为有限, 通常只有6—8周, 每周2学时, 共计12—16学时。按照每个学生训练15分钟左右, 需要训练的学生人数多、技能多, 课时少, 并且需要学生反复练习, 显然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第二, 教学内容局限。一直以来, 我国的微格教学只单纯关注于师范生的10项教学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而在真实的课堂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充满了创造性与未知性, 极有可能将课堂引出预先的设想, 那么如何将教学技能与实际课堂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 也应是微格教学的训练重点;第三, 评价机制不健全。在师范生教学展示时, 教师很多都只是匆匆的看一遍, 凭着主观印象, 对学生做出评价。没有将学生的具体行为量化, 那么学生极有可能在听过教师的讲评之后, 仍是一头雾水, 不明白具体要改哪一方面, 或是有所疏漏。

2. 解决的办法

针对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吸收先进经验, 调整训练过程。微格教学先进的理念和突出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世界多国的公认, 但是在我国的一些高校, 微格教学甚至还没有纳入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中, 这也是微格教学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要将微格教学课程纳入师范生必修课程中。其次因为微格教学需要不断重复的训练特点, 需要大量学时, 所以要增加微格教学的学时。目前, 我国的微格教学课程与国外的微格教学课程在学时上相比, 相差悬殊, 所以在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下, 参考国外优秀大学成功的微格教学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微格教学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教学效果, 其中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因此我国一定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符合中国学生心理特征的评价标准。而微格教学的内容、思想也应当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做到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增强微格教学的操作性与实效性。

(三) 微格教学的资源短缺问题

1. 教学设备、资料和师资匮乏

第一, 教学设备不全。一个基本的微格教室需要有投影仪、录像机、电脑等多种多媒体设备, 其资金投入较大, 因此在一些学校, 教学设备不齐全或是设备老化之后不能及时更换;第二, 相关资料有限。当前在我国, 由于大家的微格意识淡薄, 没有将微格教学的资料保存下来, 使得微格教学的相关资料有限, 不利于日后微格教学工作的展开;第三, 指导教师缺乏综合素质。指导教师或是只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或是只具有丰富的微格教学的相关知识, 同时具有这两种综合素质的教师并不占多数。在微格教学的实际活动中, 指导学生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2. 解决的办法

优化教学资源。由于微格教学对操作设备有一定要求, 而配置这些设备对学校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其中很多设备, 是在微格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出现后, 不断发展完善的, 并不是微格教学一出现就有很多设备支持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 学校可以优化教学资源, 选择用功能更多、涵盖范围更广的工具来代替, 降低标准和条件, 将微格教学的实质作为指导思想。除了教学所必须的设备, 微格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 教师在微格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 贯穿始终, 起了引导的作用。所以, 一个对微格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在添置教学设备的同时, 也要对相关的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 这样相互结合,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通过上述对微格教学的理论阐释及现状分析, 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显而易见。因此, 我们要从思想认识、训练方式、教学资源等入手, 使其步入正确的轨道, 高师微格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终达到提高师范教学技能的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使高师微格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培蓉.美术微格教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8

也谈高师和声教学 第9篇

在多年的和声教学中, 传统的黑板教学、键盘和声练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和声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把这三部分贯穿于教学之中是高师和声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既要通过黑板展示理论教学基本功, 又要有良好的键盘视奏能力, 更要有熟练的多媒体教学演示。学好和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并且要经过认真的练习和听辩,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运用和声与创作实践中难度更大。为此, 本人从以下三个环节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仅供各位同仁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用传统教学法打好理论基础

要学好和声,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前提, 而要夯实理论基础, 黑板讲解和作业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高师和声教学中传统的粉笔环节不能忽视, 书面和声作业更为重要, 学生可通过书面作业熟悉和弦连接的规则, 从钢琴音响中辨别和弦的功能性。老师和学生共同在黑板上可创作八小节乐段并完成四部和声的写作, 同时让学生分声部视唱, 使其感受到用四部和声的手法所创作出多声部音乐的美妙, 从而鼓励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学习和声的积极性。

和声课的开设在大多数师范院校为一年, 按教学计划在第二学年讲授, 另有选修和主修阶段的学习, 笔者认为学好和声不能扔掉“纸上谈兵”这个环节, 我们的老前辈桑同、吴軾锴、黄虎威、杨通八等专家都经历了黑板粉笔和书面作业的学习阶段, 他们的经典著作是我们后人学习和声的圣经;黄河大合唱与长征组歌两部大作的问世鼓舞了几代人, 当时也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 但这些作品的和声效果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这些大师们的和声书写练习应该说是他们的重要学习经历。和声学是带有理科特点并离不开音响的学科, 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有音响听辩的能力, 对初学者只有通过黑板的讲解和作业练习才能使其入门, 才能使其夯实基础, 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和弦的纵横关系, 才能结合音响听辩四部和声的效果, 所以, 书写练习是学好和声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键盘和声练习

对高师学生来说, 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是非常实用的、也是非常必需的。在两年一届的“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中, “自弹自唱”和“歌唱与钢琴伴奏”两项中既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 又要求学生有用和声知识编配伴奏的能力, 这是对高师学生能力的一次严格检验。键盘和声的学习是培养高师学生实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现。从初学和声开始, 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用正三和弦的连接及编配不同的节奏型在钢琴上练习, 一直到各类和弦的编配与运用。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弹的钢琴曲目, 如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等钢琴曲目的和声分析, 通过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 掌握和声功能的进行和终止式中的和弦运用, 从而提高学生和声分析与编配的能力。教师要做好键盘和声的弹奏示范, 使“固体”的和弦连接变成了“流动”的多声部音乐, 丰富的节奏型和音乐情绪的变换, 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和声音响效果的听辩能力, 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要随时检查学生键盘和声练习的情况, 有针对性、鼓励性的对学生进行点评,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课堂互动, 使和声课真正地活跃起来, 变为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成为勤于动脑、刻苦钻研, 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主动学习者。键盘和声题的增加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每个章节讲完之后, 要有相应的键盘和声练习, 如把四部和声改为键盘和声进行练习, 或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和声序列进行练习。同时, 可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歌曲, 进行和声设计与伴奏型的编配, 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并掌握不同风格乐曲的和声编配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乐曲内涵的能力, 这对学生提高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将对学生以后的音乐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和声学教学, 是21世纪和声教学必需的教学环节之一, 使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学习过程。计算机作为高科技的应用工具, 已经全面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运用音乐软件进行和声教学, 向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和声学习方式,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钢琴作为教学工具外,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沟通, 使和声教学能够达到音画同步、看听结合、示范规整、赏心悦目的效果。可让学生在电脑音乐教室完成电子版的和声作业, 教师在电脑上修改并在课堂上点评, 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理论基础的支撑下, 进入了高一级的、创造性的学习阶段, 使和声教学达到了音符和音响同步的效果, 从而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 高师和声教学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 使理论实践相结合, 丰富教学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强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 增强课堂互动和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是和声教学不断努力的方向。随着计算机音乐的运用, 纯理论教学模式应加以改变, 必需结合音响才能使和声丰富多彩, 体现它纵横思维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并强化理论知识、键盘和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运用, 温故知新, 环环相扣, 才能提高和声的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学生对和声的实际运用能力, 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①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之我见钱正钧《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

上一篇:热塑性工程塑料论文下一篇:商业连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