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创新范文

2024-06-07

新闻宣传创新范文(精选11篇)

新闻宣传创新 第1篇

(一) 服务观

新媒体的出现促使新闻宣传对象由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用户, 这些用户需要通过新闻宣传开阔视野、提高知识水平。传统的新闻宣传多采用图解式、教条式的宣传方法, 强调对信息接受者的单向信息灌输, 导致新闻宣传效果欠佳。而在新媒体语境下, 新闻宣传必须针对信息用户的需求形成服务观念, 在宣传上剔除无效内容, 根据信息用户的特点, 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多渠道的信息服务。

(二) 辩证观

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 受众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 也可以是信息传播者, 这就导致新媒体环境中容纳了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 使得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在新媒体中呈现出并存的状况, 进一步增加了新闻宣传难度。若传统媒体仍以“高大上”的正面视角进行新闻宣传, 势必会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 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所以, 新闻宣传要树立辩证观念, 增加批判性的宣传内容, 既增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渗透力, 又帮助受众从辩证的角度了解宣传主题, 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宣传效果。

(三) 互动观

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 为新媒体的新闻宣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受众可以利用终端设备与宣传主体进行交流, 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媒体格局的主宰。因此, 传统媒体在新闻宣传中要树立互动观念, 转变单向、无反馈的宣传方式, 以平等的身份与受众进行交流, 潜移默化地向受众宣传宏观理论观点, 运用受众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 使受众了解宣传主题, 并引导受众参与到新闻宣传的互动中, 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 融合观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 而是拓展到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兼顾精神、物质与文化宣传。这就需要新闻宣传树立融合观念, 扩大题材选取范围, 切实做到多而不同、大而不空, 在宣传大政方针的同时关注民生, 在宣传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满足一般大众信息需求的同时提供小众化的信息服务, 从而提高新闻宣传效果。

二、新闻宣传创新发展路径

(一) 改进新闻宣传方法

新媒体语境给新闻宣传带来了新的变化, 所以新闻宣传必须改进宣传方法, 始终保持宣传的影响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新闻宣传要有大局观, 要善于发现并聚焦与民情民生有关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 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来确定宣传主题, 并用广大基层群众能够读懂、听懂的文字和语言进行宣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我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 并在一些普通的社会事件当中, 挖掘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新闻, 在有限的存量中寻求增量。此外, 在新闻宣传的过程中, 除了要报道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人和事之外, 还要报道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不断提升宣传内容的高度, 升华宣传主题, 借此来提升宣传效果。

(二) 拓展新闻宣传渠道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 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 传统媒体及政府宣传部门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随之提升。然而, 从总体情况上看, 新媒体仅是主流媒体的一个附庸, 其作用并未获得充分重视。鉴于此, 新闻宣传应围绕新媒体开展, 以此作为立足点, 逐步实现宣传终端的多样化, 发挥出新媒体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作用。运用先进的技术, 进行多视窗、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 在提高媒体宣传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宣传的价值, 推动新闻宣传机制和体系的创新, 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新闻的宣传效果。

(三) 提供个性化新闻宣传服务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传媒形态不断增多, 各种不同的传媒对其所固有的用户群体均会产生一定的聚合效应。针对这一情况, 新闻宣传不可以点概面, 用单一且笼统的方式进行宣传, 也不能完全地进行复制粘贴, 而是要按照不同的传媒形态, 全面系统地分析其固有用户群体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并对服务功能进行拓展。依据用户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以及阅读习惯, 对新闻宣传策略进行创新。利用现代数字媒体的优势, 开展新闻宣传。同时, 精心策划宣传主题和内容, 并对新闻的投放与传播进行精细化处理, 由此能够使新闻宣传在新媒体的作用下, 达到宣传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四) 增强新闻宣传的互动交流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新闻宣传主要是借助传统媒体单方面向广大受众进行新闻宣传。在这种宣传模式下, 由于反馈渠道的缺失, 使得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别, 在于互动性和数字化, 通过新媒体能够自由地发表言论, 并对其中的新闻内容进行转发和分享。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新闻受众的反馈对于新闻宣传主体而言越来越重要, 想要使宣传主题得到逐步推进, 就必须确保媒体的反馈能力足够强大。只有在不断地反馈过程中, 才能形成交互性。鉴于此, 新闻宣传主体应当按照受众的反馈, 对新闻宣传内容及宣传策略进行优化调整, 并对负面的反馈进行疏通和引导。同时, 为确保新闻宣传的有效性, 宣传方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必不可少。反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宣传效果, 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

三、结语

新闻宣传要认清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树立服务观、辩证观、互动观、融合观等全新的新闻宣传观念, 促使新闻宣传满足受众的需求变化, 提高新闻宣传效果。同时, 新闻宣传还要创新发展路径, 不断改进宣传方法、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互动、关注宣传反馈, 从而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受众生活, 以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 实现新闻宣传预期效果,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武燕.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融媒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5.

新闻宣传创新 第2篇

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朱永军

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有职工102人,肩负着濮城油田六大开发区32个开发单元的开发地质研究、滚动增储、开发方案、措施选井、油藏管理、经济评价、信息网络等任务。2009年,该所在多种新闻媒体所发表的76篇新闻稿,其中,《中国石化报》21篇,包括深度报道1篇;《中原石油报》54篇,包括报纸头条新闻6篇。作为一个小单位,新闻宣传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佳绩,不能不令人深思。调查发现,该所新闻宣传工作优异成绩背后,是通讯员郭焕玲在对外宣传中做到了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等“三个创新”,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水平。她的这些特色做法,也为广大基层通讯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创新思路,增强新闻宣传的敏感性和针对性

由于部分基层通讯员不研读报纸,不了解报刊的需求,投稿如同黑夜里投标欲中靶心,结果是盲目性大,中稿率低。基层通讯员创新思路,就是要开阔视野,在时刻关注本单位重点工作的同时,又必须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报刊媒体上来,寻找本单位宣传与报刊需求的契合点,针对重点工作策划新闻报道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写稿投稿,增强新闻宣传的敏感性和针对性。这是郭焕玲的成功经验之一。

研读报纸,掌握报刊导向和需求。通过研读报纸,通讯员就 1

可以结合报刊的需求,重点对本单位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进展和完成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报刊每月都有其宣传重点,比如当前油田工作会议召开,近两个月内,中原石油报的宣传重点就是围绕工作会议各单位是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工作会议、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的。此时,厂级以上的通讯员可以写消息、通讯;基层通讯员则可以写一些亮点做法及短评。《中原石油报》刊发的第六社区写的《提高服务质量、创建和谐社区》、第九社区管理中心写的《营造“五个”环境 建设“五型”社区》等文章均是来自基层的报道。当然,文章的刊发,跟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关。而多读报纸、掌握报刊语言,显然是通讯员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的捷径。

结合时政,注重活动前期策划。《营造“五个”环境、建设“五型”社区》等来自最基层的文章能刊发的原因,在于活动结合了时政,富于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报刊的需求,是宣传的重点。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重点要宣传的工作,一定要结合时政,注重活动前的策划。文章要做到时代感强、立意新颖,通讯员就要善于从常规事件中挖掘闪光点,结合时政寻找好的角度制造新闻点,同时,增强对新闻的敏感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以《共写心得齐倡廉》为例,该篇文章之所以能在《中国石化报》上发表,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活动前的成功策划。该项活动的形式类似于“图书漂流”,就是把带有廉政格言警句、讽刺漫画38张台历纸贴在一个“倡廉本”上,让全所的19名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共同学习,并在该本上写下心得体会。信息的报道选准了“共写心得”

这一角度,强调一个“齐”字,由点带面突出了“倡廉”这一主题。如此去写,这一活动稿子被采用就从偶然变成必然。

有的放矢,提高投稿的命中率。通讯员要掌握排版规律,了解报刊的栏目设置,着重思考本单位的优势,具体到所投稿件针对哪一版哪一栏目。有了这样的思考后,单位信息的主次、轻重就容易划分,有利于通讯员把握信息的轻重缓急,工作做到松驰有度,投稿上做到有的放矢。以《中国石化报》为例,每周一报刊都会有一期“油气周刊”,不难判断,油气生产新闻最佳的投稿时间是周日下午或周一早上。新闻故事,要投到该报的“走近一线”栏目;言论性文章,要投到“石化语丝”或“经济走笔”栏目等等。《中国石化报》是日报,《中原石油报》不是。对于《中原石油报》,生产报道、党建政工类通讯、安全言论等要发给哪一版,投往哪个信箱都是有章可循的。通讯员首先要做到“弹不虚发”,“中标”才会有可能性。漫无目标乱开枪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稿件命中率低下。

二、创新方法,增强新闻宣传的能动性和时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方便快捷,通讯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掌握必要技能,建立电子信息传递渠道,顺应正确的舆论导向,多投稿、勤沟通,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能动性和时效性。这是郭焕玲的成功经验之二。

建立电子信息传递渠道,提高宣传软实力。高效、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建立运用,能够大大增强新闻通讯员的“软实力”。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两个,一是自2009年开始,将厂重点考核的两大报刊《中国石化报》和《中原石油报》的电子版网页地址,从网络上搜索到并保存,做到“当天报刊当天查看”。这很重要,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大大提升文章撰写的针对性。同时,宣传工作的指导性和方向性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飞秋,将中原石油报的网段加入,做到与报社编辑和记者的及时联络。利用网络搭建的信息沟通无障碍桥梁,郭焕玲及时、准确地掌握了报刊宣传重点、记者来访等信息。

顺应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宣传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讯员迎合时代的发展、报刊的口味,写出有时代感的文章,做到与时代同步。当然,这需要通讯员坚持不懈的加强学习,了解时政、读懂时政。以对2010年油田工作会议的学习为例,通讯员都知道里面有许多新的提法,比如说打造三大生产基地、打好三大战役、办8件实事、打造“五型社区”、党建及思想政政治工作需提升四种水平等等,我们要利用文件、网络等各类信息传递渠道以最快的速度学习掌握要点和精髓,指导新闻宣传工作,如此为之,方可写出富有时代感、政策导向性强、时效性强的文章。2009年,郭焕玲在报刊上发表的《对照守则查不足 提升素质塑形象》、《闵恩泽事迹引发地质人员热烈反响》、《深刻领会党代会精神》等文章,都是把握时政和舆论导向,对信息快速做出反应的结果。

多投稿、勤沟通,提高写作能力。要打造强势新闻宣传,关键还是要写稿、而且是多写稿、写好稿。报刊的编辑、记者都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丰富的文章发表经验。多与他们沟通,多听他们的意见,可快速提高业务水平。具体到文章上,通过编辑、记者老师的指点和建议,可以快速知晓自己所投稿件的不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2009年9月,郭焕玲发表在《中原石油报》三版上的《采油二厂开展“三项主题警示教育”活动》一文,就是中原石油报社的编辑看到文章后,提出修改意见,告知作者采写文章所站的高度不够需要再加工,作者按照提示要求对文章做了进一步完善后,文章才得以发表的。当然,写作水平的提高,根本在于加强学习,在于多写多练上。“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写文章亦如此。据统计,2009年,该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76篇,全年总投稿370多篇。这一统计结果表明:任何媒体,选用稿件都不会只唯关系。作为基层通讯员重要的是在多写稿、多投稿,虚心学习,勤奋思考,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上下功夫。

三、创新机制,增强新闻宣传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基层通讯员,要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必须主动开展深入采访,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构思创作出的新闻稿件,就会比较生动、鲜活,富有可读性。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写稿积极性,打造大宣传格局,既是广泛搜集生产一线鲜活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强势宣传,提升单位良好形象的重要方法。这是郭焕玲的成功经验之三。

主动深入采访,让每一篇新闻都富有灵性。《中原石油报》每月都会定期更换邮箱回信内容,告知当月的宣传重点和一些投稿注意事项。在2009年12月份的三版回信中,报社编辑留有这样一句话,“写稿要注意采访环节。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道出了采访的重要性。当通讯员对所要写的信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时候,是很难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的。不做采访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手头上的职工群众来稿,通讯员只能做些顺顺句、改改错别字之类的小动作,或者干脆从相关材料、网络上抄录一段作为补充之用,是不敢大刀阔斧对文章进行修整的。因为他们也怕说错了话、写错了字、表错了意,尤其担心写出的文章与事实不符。通讯员一旦在信息处理上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在行动上必将是胆怯萎缩、放不开手脚的,如此心理下写出来的文章,多半是生硬、毫无生机的。有句话说得好:“创作要打动人,先打动自己。”要让新闻感染灵性,作者自己首先要有灵性,而深入采访,正是使自己快速进入角色被故事感染灵性的捷径。以2009年1月发表在《中国石报化》上《青年突击队节前“网络畅通行”》为例,该所网络维护室的5名职工作为青年突击队成员到油藏经营管理一区、二区、三区开展服务活动。这件事,作者没有跟现场完全不了解情况。而她事后通过认真采访当事人后,着手完成了这篇成功的新闻稿。

广泛发动群众,打造百花齐放新闻宣传强势。在科技日趋发达、分工日趋精细的今天,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再是一人所为,宣传工作也不例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想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第3篇

关键词:政工工作;新闻宣传;理论;实践;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运用信息传播规律,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司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新形势下,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力,应重点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等方面下功夫。结合新闻宣传工作实践,就创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笔者认为,要创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创新。

一、深入基层挖掘法,实现“三贴近”

(一)深入一线挖掘新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关起门来想点子,要“沉”到基层一线之中,沉入新闻源头中去挖掘新闻事实。同时,要注意挖掘新闻资源和素材蕴含的全部信息,使信息链条得到有效延伸。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感人的素材进行深加工,通过分析、思辩、提炼,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深入揭示事物的内涵与本质。

(二)瞄准热点捕捉新闻。员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大多关系员工切身利益,是公众的聚焦点。新闻宣传的职责是要把员工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新闻事实与群众的相关性,敏锐捕捉群众关切度高的热点。在实践中,新闻报道既要报道新闻事实,还要善于从员工关心的视角推出背景新闻、热点透视,通过解答员工关心关注的问题,从而超越新闻事实本身,挖掘出更加丰富深刻的新闻。

(三)贴近生活提炼新闻。一个好的新闻宣传,离不开构思的独特、策划的精妙、表达手法的新颖。然而,蕴藏在生活实践中的新闻事实就像一颗颗散珠,需要宣传者用一根线巧妙地串起来。要改变过去新闻宣传习惯于顺向观察现实生活,顺向谋篇布局的思维定势,善于通过逆向观察问题,反向构思新闻作品的方式,有时能给受众一个意外的“惊喜”,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主题宣传系列法,唱响主旋律

(一)主题宣传“常态化”。就是要组织媒体,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新闻主题宣传活动,善于围绕主题深入剖析,使之细化成公众关注的子题目,展开新闻报道。通过连续不断的主题新闻宣传态势,一波接一波的宣传,一轮连一轮的宣传,前后衔接,首尾呼应,在公司上下营造主题宣传的舆论强势。

(二)主题宣传“战役化”。主题宣传要在准确把握公司工作中心和重心的基础之上,对新闻宣传及时进行统筹策划。每一个主题宣传活动,就像组织战役一样,精确策划设计,做到主题明确、导向明确、内容明确、人员明确、时间明确、形式明确。特别是要抓好各类新闻报道体裁的综合运用,对同一宣传主题,要善于运用消息、通讯、特写、综述、图片、言论等多种形式,集中时间宣传工作亮点或新闻典型,形成舆论攻势,占领舆论主阵地。

(三)主题宣传“立体化”。主题宣传的系列化,需要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媒体的整体联动动。即对同一宣传主题,要在同一时间段,组织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联合采访,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系列宣传报道,做到全覆盖,形成立体宣传势态,发挥规模宣传效应。

三、典型宣传形象法,增强认同感

(一)精选宣传典型。先进典型打动人的关键是典型要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因此,宣传先进典型,必须摈弃搞“假大空”、“高大全”传统做法,精选角度进行深度挖掘,选择最能打动群众心灵的宣传角度,选择群众感同身受的新闻事实,原汁原味地把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群众自己去感受、去领悟。

(二)形成关注焦点。新闻宣传只有把公司党组的中心工作和着力点变为员工的关注点、兴奋点,才能起到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先进典型离员工越近,就越有说服力感召力,越为员工所欢迎和认同。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才能激活员工兴奋点,才能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先进典型既是员工中的一员,又是员工的优秀代表。

(三)揭示本质特征。典型宣传形象化的关键在于能否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否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能否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因此,典型宣传必须注重对受众的穿透力,注重对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把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给广大群众以启迪。

四、常规动态结合法,润物更有声

(一)要下好“细雨”。“细雨”式新闻宣传就是指常规性、动态性的宣传报道。这就要求公司新闻媒体要认真做好常规性、经常性宣传报道,把需要宣传贯彻和展示的各种精神、理念和信息以“细雨”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受众,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只有不间断地抓好常规性、动态性的宣传报道,才能让公司、上级和外界受众了解其发展状况,掌握其工作成果,听到其声音,看到其形象。

(二)要下好“阵雨”。“阵雨”式新闻宣传是指集中式、战役性宣传报道。把发生的成功经验、典型事迹、发展成果等通过平面、纸质和网络媒体集中时段、集中对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报道,对内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对外有助于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公司近年来在“抗冰保电”、“抗震救灾”、“抗洪保电”、“甘新750千伏、甘青750千伏二通道联网工程”。以及“皖电动送”、“哈郑直流”等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集中密集报道,就引起了社会良好共鸣,展示了陇电员工敬业奉献,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

(三)要“细雨”引“阵雨”求平衡。就公司而言,要善于发挥媒体团队和社会媒体的作用,做足常规性、动态性宣传报道的功夫,努力下好新闻宣传的“细雨”;不仅如此,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新闻宣传的“细雨”引出新闻宣传的“阵雨”来,即适时邀请社会媒体进行集中采访、集中宣传,努力形成“细雨”与“阵雨”相互补充、相互衬托的态势。

五、正面宣传效应放大法,增强影响力

(一)提升宣传层次。放大正面宣传效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目的地把“局部”的宣传变为“全局”的宣传,把低层次的宣传推向高层次宣传,把影响“一小片”的宣传变为影响“一大片”的宣传。

(二)拓展宣传地域。正面宣传要敢于跳出“地域”的局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把自己好的新闻线索、有特色的新闻素材向外地新闻媒体推荐,借助外地媒体这一平台,拓展自己的正面宣传地域,扩大自己的正面宣传效果。

(三)丰富宣传形式。正面宣传光靠传统媒体的单方面宣传,其影响力是有限的,还需要多种宣传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渠道放大正面宣传的效果。如就一个新闻事件的宣传,在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同时,还可以就某个典型的新闻事件开展研讨会、座谈会、巡回报告、图片展览、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把正面宣传的效果完全释放出来。

六、负面事件正面宣传法,帮忙不添乱

(一)负面事件宣传报道要注重破题。任何一个负面事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得当,对于事件本身是一个防止事态恶化和促进迅速整改的力量,对于相关单位和人员是一种警醒和教育,对于受负面影响的相关单位和人员是一种安抚和疏导,对于社会矛盾是一种化解。因此,要把握宣传报道的分寸,根据负面事件的性质来选择报道角度。如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负面事件重在谴责和引导。

(二)正确对待外部新闻舆论监督。外部新闻舆论监督是指除本地新闻媒体以外的其他媒体对发生在本地的负面事件的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报道。在处理记者和媒体对负面事件的调查采访时,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军事机密及商业机密的,我们要本着乐于接受监督、敢于面对问题的态度积极配合接受采访,并与之密切沟通,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不遮掩,不找任何借口拒绝、抵制、推委新闻媒体。同时,党委宣传部门要准确掌握媒体的到访情况,做到热情服务,了解媒体记者的采访意图,并做好被采访单位和采访记者之间的沟通衔接工作。

(三)负面事件宣传力求产生正面效应。负面事件正面宣传贵在成为“减震器”、“减压阀”、“缓冲器”。因此,在遇到负面事件时,要从正面角度入手组织宣传报道,使负面事件宣传报道产生正面效应,成为认清问题、化解矛盾、告知公众,推动工作进步的强大舆论力量。即从相关单位如何解决和处理,如何采取强有力的处置措施,如何以此为戒改进工作等方面进行报道。同时,对于负面事件的报道要及时把好脉,通过本地媒体和外部媒体发通稿的方式,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工作进步。

七、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法,打好主动仗

(一)转变观念,主动应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即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形式对通过传统新闻媒体手段引导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树立突发事件公共信息管理新理念,由“消极应付”转为“主动应对”,把信息发布与事件处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全新的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机制。在制定本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时应有新闻应对预案,明确新闻宣传负责人、新闻发言人和专门的新闻写作人员。

(二)争分夺秒,先声夺人。为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新闻写作班子应在第一时间撰写出稿件,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在信息传播渠道选择上要适应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以分秒计算的特点,争分夺秒在网上首先发布,确保占领网上第一发布权,同时在当地电台、电视台连续播出,再考虑尽快见报,以赢得引导舆论的先机。

(三)全程跟踪,滚动宣传。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必须随着事态的发展、调查事件原因的深入、处置工作的全面展开,需要进行连续的“滚动宣传”。要把握消息发布主导权,根据事件处置需要和社会舆论情况,举办多频次、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发布活动,通过媒体向社会及时提供大量的信息,形成大面积的信息覆盖,让受众随时知道最新、最多的新闻信息,及时知晓党委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能力、处置能力,满足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

八、消极信息积极消化法,引导要得当

(一)畅通信息渠道。要建立健全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信息收集、反馈、处理系统,建立消极信息排查制度,对可能被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事关发展稳定的问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排查会的方式,对明确应对的策略和方式,真正做到面对传播的消极信息临危不乱,处置有方。

(二)善于趋利避害。一旦出现了消极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要按照“利中取大,害中取小”的处置原则,及时对出现的消极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透过消极信息的表象,剔出信息中不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东西,把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真实的信息找出来,同媒体一道把消极信息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变坏事为好事。

(三)净化不良信息。消极信息与健康信息是一对孪生兄弟,对消极消息要引导媒体冷热有度,不追求轰动效应,不参与炒作渲染,不随意转载网上消息,而是着力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及时、妥善处置事件的工作情况,以正面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对那些不顾正确舆论导向,将道听途说的消极信息编发上网,要敢于依法依规及时进行清理,并把真实的信息发布网上,防止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和不良信息影响社会舆论。

总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工作,增强主动性、掌握话语权,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着力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努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韦尔伯•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M].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3] 弥尔顿.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4]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刍议广播新闻宣传创新能力 第4篇

一、既要创新, 也要跟党走

广播是政府和人民群众相互联系的纽带, 是舆论的领路人, 在党与群众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播新闻的宣传不能偏离党的领导路线, 用生动的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政治纲领, 领导方针, 还要及时地将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反馈, 党和政府能够了解并解决民生问题, 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 使国家和人民间得到充分交流, 让党的声音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 真实地反映出经济, 政治, 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创新, 要与科技结合

近年来,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日趋全球化的信息技术是媒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互联网、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展, 对广播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新闻传播媒介也由纸张逐渐向网络演变, 多种媒介、多种渠道的传播方式使得广播新闻宣传与科技的结合势在必行。当科技成为了媒体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就要改变以往的宣传方式, 将各个环节与数字化相结合, 接入互联网从而获得更快, 更多的新闻资源, 扩大宣传范围, 对新闻进行多方面, 全方位的报道, 使人们能够接收到更加立体的信息。广播新闻宣传与新技术‘联盟’, 才能提高宣传力度, 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三、要以人为中心

当今社会人们亦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的安逸, 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精神方面的追求上, 对政治, 文化方面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无论市场形势如何变化, 新闻宣传的对象不会变。这就要更多的关注人的情感, 让新闻宣传更加人性化。

当事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的时候, 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新闻的真实性, 客观性是首要条件, 但是以往过度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对新闻进行报道, 只注重于事件是否客观, 是否真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感受。以人为中心就是要靠近人们的内心, 体现出更多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要以百姓的视角和目光, 来对待新闻报道, 才能深入人心, 才能真实地反映出百姓的喜怒哀乐。对事件的引发者, 参与者给予更多地关注, 增加对事件背后故事的追踪, 更加深刻地剖析人的思想, 实现从脱离现实到贴近民生的转变, 使人们能够通过广播电视新闻进行自我认识与教育, 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让新闻事件的真正社会意义得以显现。

四、在宣传形式, 手段, 内容上推陈出新

在宣传形式, 手段, 内容上推陈出新, 从而吸引目标读者的眼球。

1. 形式上

在宣传形式上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 可开设文艺演出, 专题报道, 纪录片等多种宣传形式, 联合网站, 广播, 手机等平台互动。并且可以充分使用各种技术, 将音响, 字幕, 动画穿插其中, 调动视觉, 听觉, 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展现出更加生动形象的新闻, 人们获取信息也更轻松快捷。

2. 手段上

在宣传手段上创新。一个节目如果只是凭借自身的推广, 宣传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这就要求媒体与媒体之间要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并且国内的媒体还可以选择跨国、跨行业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 媒体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3. 结构上

在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前提下, 叙事或评论的形式均可, 广播新闻的结构是由事件内容决定的, 根据内容寻找更加新颖的报道形式将会事半功倍。多角度, 更加丰富的形式会使其更具感染力。例如新闻标题的撰写, 标题既要与实际内容相联系, 又要做到吸引目标群众的眼球, 符合大众口味, 做到简明扼要, 避免冗长枯燥。可以根据实际内容使标题或风趣幽默, 或严肃, 但是一个成功的新闻标题一定是能够很快将大众吸引过来的。当然, 标题要尽可能的表达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果不能满足, 也可以加上副标题。

五、策划的意义和价值

1. 实现“有效宣传”诉求的规律反映

关于宣传诉求, 党中央提出了正确导向“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的要求;将这种“三力”概括为“有效宣传”。从宣传规律来考量, 要实现“有效宣传”, 就必须清晰并回答宣传的内容、传播的载体、表达的形式、诉说的技巧以及受众的选择、效果的评估等关键点。

宣传策划, 实质是按照传播规律、通过媒体语言和表达技巧, 转化为不同受众能够接受、易于接受、并且认同的过程。没有这种转化, 诉求主张的表达或者是某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是简单的说教。

2. 媒体竞争力兑现的重要手段

竞争和博弈的直接显现, 是广播电视生产出来的产品, 融注在节目之内的更深层次的竞争, 是比创意的高低、内容发掘的深浅、表达形式的巧拙、传播手段的多寡。上乘者, 都离不开事前的谋划、策划和设计。宣传策划, 既是竞争的无形战场, 也是竞争中能占上风的利器。重大主题性的宣传报道, 不搞策划, 在竞争中无疑会被“边缘化”。

3. 媒体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策划是一个综合概念, 是现代管理者很重要的能力和素养。当前, 各媒体缺乏的是创意型人才、善于谋划的策划高手, 记者编辑, 能在这方面加强历练、显现才华, 那就在新时期找到了新的“终南捷径”。

结语

新闻宣传创新 第5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宣传战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力推动新闻宣传工作改进创新,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新闻文风展现新气象

时政报道精简活泼。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改进时政报道,受到群众欢迎和广泛好评。在数量、篇幅、时长上做“减法”,报道更加简短精练,很好体现了精简务实原则。关于领导同志会议活动的报道,人民日报头版一般不超过半个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般不超过15分钟,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新闻联播”基本保持30分钟常态时长。在内容上做“加法”,注重现场描写,挖掘精彩细节,充分利用同期声、现场画面增强表现力,丰富信息量、层次感,使报道生动、鲜活、感人,增强了传播效果。同时,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时政报道。在总书记地方考察活动报道中,人民微博、新华微博、央视微博先于传统媒体发布消息,增强了时效性、亲和力。

主题宣传生动鲜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活动、重大发展成就来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基调昂扬、声势浩大,有力服务中心工作。注重通过深度分析、透彻说理,深入阐释主题内涵,强化主题宣传思想深度、理论高度;注重发掘大题材与普通人之间的关联,讲述最具说服力感染力的故事,让受众“看得下”“听得进”“跟得上”。在为期5个月的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主题采访中,各媒体集中推出“学习贯彻十八大”专栏报道,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主题宣传中,记者深入挖掘一线工人鲜活故事,折射国企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发受众共鸣。

典型宣传质朴感人。注重选择群众身边的典型、刻画典型的真情实感、展示典型的真我本色,树立了一批真实可靠、立体丰满、可信可学的人物形象。大力宣传追梦圆梦的先进典型,如在普通岗位上成就梦想的青岛港工人群体,默默坚守35年接力追梦的“油菜花父子”,奋力实现强军梦的空军试飞员群体、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积聚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强大正能量。加大基层党员干部宣传力度,在重要版面时段开设“最美基层干部”专栏,连续推出菊美多吉等40余位有血有肉、有党性有个性的典型,展示了基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报道方式呈现新亮点

党报一版逐渐形成新风格。各级党报强化一版的“第一窗口”和龙头引领作用,增强朝气锐气,优化阅读体验,使一版呈现出新风格、新气象。题材范围大大拓展,突破时政报道、成就报道、典型报道的选题局限,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许多民生新闻、调查性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登上一版甚至头条。人民日报2013年头版头条报道中,调查性报道92篇,比2012年增加91.7%;舆论监督报道6篇,实现零突破。安徽日报常设栏目“百姓故事”多年来没有稿件上头版,现在固定设置在头版。坚持写短稿、发短文,强化一版导读功能,实行篇版联动,提升版面利用效率,信息容量明显扩大。不少党报优化版面编排,丰富版面元素,提升“可视化”程度,使得一版庄重大气、清秀疏朗。中国日报邀请国外资深版面设计专家牵头组建设计团队,加强版面整体风格设计,加强图片漫画插画运用,增强了传播效果。

评论力度不断加大。发挥主流媒体评论优势,大幅增加评论数量,开设评论专版,针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和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提供高人一筹的分析和观点,倡导主流价值、打造思想高地。人民日报2013年初创办评论版,集聚“钟声”“人民时评”“声音”等言论栏目,强化人民日报作为“观点纸”的权威优势。光明日报等也整合各言论专栏,推出评论专版,加大评论力度。不少媒体借鉴“微博时代”表达特征,以微言见大义、启心智、发新声,北京日报“作风小议”、安徽日报“微风”等栏目每篇400字以内,湖北日报“东湖放评”专栏每篇200多字,观点鲜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推进传播形态创新。积极探索多媒体、全媒体传播,运用微博、微信、二维码、新闻客户端等,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动漫等形态,丰富呈现形式,拓宽传输渠道,让静态的新闻动起来,实现立体、交互传播。目前新浪微博媒体机构账号数超过1.7万个,百万粉丝以上的媒体微博超过200个。中央电视台为“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40多个栏目开发移动客户端,“央视影音”突破2亿用户,海外用户突破2200万,成为海外用户观看国内电视节目的第一选择。

热点引导开辟新途径

经济民生热点引导更加及时有效。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推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与实际工作同步研究、同步部署,以权威信息引领舆论走向,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澄清传言谣言,有针对性地疏导情绪、化解阻力、稳定预期,提高政府决策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度。在舆论引导中,注意科学把握时、度、效,充分研判可能出现的复杂舆情,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方式稳妥引导。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主要媒体推出“权威访谈”等系列报道,多个部委负责同志接受采访,深入解读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开设“热点面对面”等专栏,对住房、教育、医疗、价格、收入分配等问题正面回应、正面引导,既讲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精心打造“求证”等调查类栏目,以科学理性、严肃求真的态度,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准确、客观、权威的声音,澄清不实传闻,还原事实真相。

突发事件报道更加透明有序。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分类研究制定公共安全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舆论引导预案,进一步提升自身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强化事发地方或部门主动引导意识,确保快速有序开展引导。坚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持续跟进展开报道,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挤压负面信息传播空间,努力实现从“先声夺人”到“一路领先”。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全面报道震情灾情和救灾进展,即时展开舆论引导,凝聚起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在重大案件事件报道中,全力推动信息发布,跟踪报道最新进展,赢得工作主动,有力引导和影响境内外舆论。

媒体融合迈出新步伐

媒体融合发展紧迫感增强。把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努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人民日报提出全媒体传播的发展战略,新华社提出以集成服务推动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转型升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定“台网互动—台网联动—台网一体”“三步走”战略。

媒体融合探索不断深化。传统媒体稳步推进融合发展,打造出一批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融合业态,逐渐形成多元融合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载体创新为核心的模式,如中央电视台初步建成“一云多屏”传播体系,观众可通过电脑、电视、移动终端、网络电视客户端等载体收看节目;以流程转变为依托的全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如新华社开通新媒体专线,融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和音视频为一体,向用户提供集成服务和产品;多元营利模式,如中国经济网建立经济分类数据库,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向企业提供定制资讯产品。

媒体融合成效初步显现。融合发展加快了传统媒体信息向新媒体扩展延伸,实现了内容的多渠道多平台展现,正面声音在网络空间进一步放大,互联网传播秩序和舆论生态得到初步改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中,传统媒体的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及时刊发有关报道,覆盖超过3亿网民。一些传统主流媒体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内部机构整合、资本平台建设等工作,设立融合机构,整合采编流程,为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队伍建设形成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员培训扎实推进。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首次对各类媒体采编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摸底,首次对在岗采编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注重对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举办师资培训班,从新闻宣传管理部门、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选拔有关负责同志和优秀新闻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形成基础师资队伍。坚持分级分类、各负其责、不留死角、务求实效,各地各新闻单位分批开办专题培训班,2013年共组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4920期,培训约41.5万人次,基本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逐步深度融合。加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实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和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选聘优秀编辑记者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选派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推动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签署共建新闻学院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研究智库,形成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协同发展新格局,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

党管媒体推出新举措

党管媒体原则进一步强化。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松手,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新闻媒体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着力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加强突出问题治理。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行动,查处了一批真假记者敲诈勒索案件,曝光山西运城“9·20”假记者诈骗等典型案件,形成警示效应。大力治理网络谣言,开展打击“网络大谣”、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宣传,集中报道典型案件,揭露造谣传谣者的违法犯罪事实,曝光网络推手幕后利益链。严格规范党报党刊发行,严肃查处《莱芜日报》《河南教育》等十余种报刊违规行为。

新闻与宣传关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新闻 宣传 关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92-02

我国新闻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工具色彩。在此后的革命战争年代,党报作为对敌斗争的工具出现,在当时面临着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前,号召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就成为了革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宣传就成为我党报刊的一项主要职能和任务被确立下来,所以党报初创后的发展也无不具有鲜明的宣传色彩。以至在“文革”前,我们所做的都是宣传工作。

在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与宣传的差异性问题的争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谈政治的情况下,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开始逐渐明确。但是,实践的改变有时往往滞后于观点的更新。作为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宣传为己任的党报党刊党台的现今的大众传媒,在公众眼中,“就是做宣传工作的、新闻就是宣传”的观念不是说变就能变的。此外,我国的新闻媒体如今也是受党的各级宣传部的直接领导,更让人们会认为记者就是宣传人员。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在理论上有了思考,但在实践中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一、综述:我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对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争论,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以《新闻学刊》曾归纳杨思迅文章《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综述》为例简述:其一,包容说,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宣传是属,新闻是种,新闻的外延包含在宣传的外延中,即新闻是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闻=宣传,宣传≠新闻”,一切新闻皆宣传,而一切宣传并非是新闻,新闻只是一种手段,而宣传是这种手段的目的。其二,交叉说,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互相渗透,交叉的部分。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即指狭义上的新闻,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与“纯宣传”,又有相互交叉结合的联系部分,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新闻宣传”。其三,等同说,认为新闻与宣传是无差别,新闻报道就是通过事实报道有目的地影响别人的一种传播活动,新闻报道都带有宣传目的,新闻就是宣传“做宣传工作和做新闻工作……从总的方面来说,都是为了宣传某种主张。”其四,并列说,认为新闻是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宣传是传播思想,是以一种思想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它们是并列的两条线,新闻只应该报道客观事实,不应该对人进行宣传。

但是,从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大致都赞同交叉说,即认为“新闻与宣传确实各有自己的特点,相互有别,但它们又有互相渗透的一面,有些新闻可以用来为宣传服务,有些宣传内容可以被记者用来写成新闻。”(李良荣,《也论新闻与宣传》)

陈力丹在《新闻与宣传》中认为:“新闻与宣传由于都是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有交叉的地方。新闻中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宣传有时也需要以传播新闻的形式达到目的。但是两者并不等同。”“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出发点表现方式和归宿都不相同。”

郑保卫在《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中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使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借助新闻进行宣传,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当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这一观点,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展江在《新闻宣传异同论》中作了详细阐述:新闻与宣传被一部分人视为同义语,这至少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首先,宣传与新闻都属于传播的范畴,传播过程可以简化为:A向B传递信息X,新闻与宣传都是人与人之间使用某种符号,通过某种媒介间输送、交流信息的活动。因此,传播信息,就是新闻与宣传的共性之一。其次,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新闻事业出现以后,报刊、广播、电视成为宣传者使用的基本工具。最后,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新闻事业充其量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早期的报刊均是特定的政治或宗教集团的宣传工具。从世界范围看,报纸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终结的过程。

就宣传与新闻的实际运作而言,它们通常有以下相异之处:第一,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符号是对特定反应者而言又有特殊意义的信号(刺激物),符号“在于唤起人们的刻板印象”,两个以上的反应者对相同的符号可能附加不同的意义,而新闻传播追求的是信息量的最大化。第二,宣传重反复,新闻重新意。传受预设、恒定目标的导引,需要以相同的内容对宣传客体进行反复的灌输,而新闻传播期待的是“朝朝新世界”,最忌老生常谈。第三,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政治宣传所传播的总是某种观念,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理论、纲领、方针、道德主张等;即使传播某些事实,这些事实也是为上述观念服务的,而新闻传播须谀离不开具体的、不大受传播者好恶影响的事实。第四,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为了获得更好的宣传效益,宣传者总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布某些信息,宣传过程常伴随着“旧闻”和“不闻”,而时效是新闻的生命。第五,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宣传的本质在于其功利性,旨在对宣传客体进行操纵和控制,新闻则以变化的最新信息沟通整个社会。第六,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无论是政治宣传者,还是广告商,其宣传活动总是具有强烈的侧向性,而新闻传播则注重以全面、详实的最新事实勾勒世界的完整画面。

二、理解:由新闻定义所延伸的关系思考

何谓新闻?在我国新闻学中,最为认可、被提及最多的就是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正如黄旦所说:“陆定一这个定义的影响罕有所匹,它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笔者认为如果现今的新闻学若还沿用这个观点,对新闻的独立性、纯洁性来说是不利的,新闻则会长期处于工具性的地位,处于宣传的笼罩之下,在实践中模糊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这个说法并不是要完全抹杀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在历史上的作用。当时处于延安整风、解放日报要改版、我党夺取政权胜利的关键时期,陆定一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和目的的,黄旦在《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中作了明细的说明:“在陆定一这篇1942年所写的文章中说得十分清楚:抗战以来,‘党的新闻事业是大大的发展了,吸收了大批新的知识分子到这部门事业中来,‘但随此以俱来的,则有事情的另一方面:抗战以后,参加党的新闻事业的知识分子,乃是来自旧社会的,他们之中,也就有人带来了旧社会的一套思想意识和一套新闻学理论。这套新闻学理论……很不科学……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教育,就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就无法把党的新闻事业做好……陆定一文章包括其新闻定义的最终目的及其矛头之所向,是为了改造、教育、引导这些旧社会出身的知识分子。”

而陆定一又事实又报道的定义,站在传播者抑或是说办报者的角度,既尊重事实又将其与革命的立场相结合,符合了当时“尊重事实是与政治上的革命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要求,这也是对“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陆定一的定义是应革命年代的特殊要求而生的。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若一直采取这个定义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就如今来说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抽掉这个定义中的修饰语,最后的落脚点则为“新闻是报道”。下面就从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报道价值来看看这个定义的危险性。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新闻价值是要让人们愿意读、听、看。

宣传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也包括五“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适宜性。宣传价值是要取得传播者所期望的社会效果。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也就是说报道是一种方式或形式。而报道价值“可以由新闻价值构成,也可以由宣传价值构成,或者由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共同构成。报道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传播者报道的效果,即在多大程度上值得报道。”“许多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不一定有宣传价值,同样,有宣传价值的内容也不一定都适合于报道形式,如一些复杂深刻的思想观点。”

那么从上观之,相对于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而言,报道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更为暧昧,颇具一致性。再回到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报道”,如果我们在新闻和报道中划等号,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很容易陷入在新闻与宣传间划等号的误区中,新闻始终无法避免地和宣传保持着许多重叠的区域,使新闻失去其纯洁性与独立性,变成宣传的隐蔽而有力的工具。

三、变迁:宣传与受众的解读

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不同社会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有顺从的“偏好解读”,有互相调试观点的“商榷解读”,还有完全对立的“对立解读”。第一种是指受众采取与传播者的“专业编码”完全相同的诠释架构,这就是最为理想的“完全明晰的传播”。第二种解读中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是“部分同意,部分否定”的解读。在第三解读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电视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方法。

在我国的革命战争年代,传媒还比较少、受众的选择也较为有限、集体无意识感相对较强,读者较容易采取顺从的解读方式,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偏重于宣传价值,对事实作价值评价以引导读者,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在如今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受众接触信息的渠道不在单一,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受众能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获得来自各处的信息。并且伴随新媒介的发展,受众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重视个性。受众不再是中弹即倒的接受者,他们对传播者宣传的东西会采取适合于自身的特定情况的解读,“部分同意,部分否定”。此时,若还是习惯性地在报道事实时居高临下地阐述事实的意义,或是做一些让“宣传话语”与“生活话语”距离很远的宣传,只会让受众越来越讨厌宣传,甚至对宣传做一些对立式、反抗式的解读。受众不满意,宣传也发挥不了作用。

所以,如果要做面向受众、面向市场的媒体,就要更多的考虑新闻价值,在实践中分清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在做宣传时也不可脱离受众的生活经验、脱离人们的生活话语。改变传者本位的僵化思想,重视受众本位。

参考文献

[1]季为民张宪春著,《“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J],新闻界,2002(02)

[2]《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几种观点》,《新闻记者》,1986(12)

[3]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加强舆论监督和创新新闻宣传 第7篇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

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针砭时弊、伸张正义, 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化解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我们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

舆论监督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舆论监督发现、反映了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问题, 并公布于众, 是给自己“抹黑”, 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因此不愿接受舆论监督。二是有少数舆论监督报道不准确, 存在偏差, 甚至有个别记者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创收、谋私之实, 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正常开展。

怎样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

一是要坚持党性原则, 坚持准确监督、科学、依法、建设性监督, 坚持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 做到导向正确、事实准确、客观公正、不以稿谋私, 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二是要明确舆论监督工作的重点。要抓住那些与人民利益关系密切、群众关心的问题, 抓住那些党委和政府要求办好, 有关部门、单位有能力办好却没有办好的问题进行监督, 推动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后, 要及时进行后续报道, 给予表扬和鼓励, 更好地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媒体在舆论监督中要认真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 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切记监督是手段, 促进问题解决、推动工作才是目的。在舆论监督中, 媒体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注意加强沟通,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舆论监督报道要把握时机、节奏、力度, 注意避免一定时期内集中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四是各部门各单位要支持媒体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对媒体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 并通过媒体公开处理结果。

关于创新新闻宣传工作

围绕中心, 突出重点。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服务大局, 如果游离了中心, 创新就失去了意义。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 鹤壁市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 认真贯彻省委书记卢展工在鹤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落实“四个重在”, 加快“两个构建”, 实现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全市统筹城乡、统筹新老区、统筹经济与生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宣传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产业集聚区建设、棚户区和老城区改造、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文化建设、淇河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宣传鹤壁风清气正的好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策划, 提高舆论引导力。一是建立新闻报道协调策划制度。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以及重大活动、重要会议, 不定期召开新闻宣传协调会议, 传达领导和上级部门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 确定重点报道选题, 策划重大宣传活动, 制定宣传报道意见, 对不同时期新闻宣传的内容、重点和要求作出具体安排。二是改进新闻通气会制度。围绕全市的重点工作、重大活动, 适时召开新闻通气会, 由有关县区和市直部门通报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提供宣传报道线索和内容, 组织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为媒体和宣传主体之间建立联系沟通的平台。

坚持“三贴近”, 切实改进新闻宣传的方式方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为标准, 改进和创新新闻宣传工作。一是媒体要切实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 挖掘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中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有价值的新闻, 报道有实在内容和新闻价值的事情, 力戒新闻报道程序化、模式化、报告化。二是媒体要减少一般性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 组织记者深入县区、乡村、厂矿和企事业单位, 到生产和建设的火热生活中采访报道, 用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来鼓舞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

关注百姓生活, 加强民生报道。要大力宣传党委政府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 加大力度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民生问题, 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

创新形式, 改进方法。要遵循新闻规律, 讲究宣传艺术, 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群众心声结合起来, 把思想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 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采写群众爱读、爱看、爱听的新闻。要在题材选择、角度切入、形式运用等方面多下工夫, 从大处着眼、细节入手, 以小见大, 采写出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精品力作, 力戒大话、空话、套话充斥的应景报道和文章, 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使新闻常看常新, 充满生机和活力。

广播新闻宣传的创新性研究 第8篇

一、广播新闻创新的压力与动力

(一) 来自社会民众的呼吁

当前广播新闻改革创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当前我国广播新闻改革的压力是全方位的, 创新的呼声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人民呼吁一个高效、正确的新闻媒体, 能够及时将社会资讯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 这是广播新闻电台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爆炸时代的降临, 获取信息对于大部分城市居民来说, 是一件非常便捷的事, 21世纪的社会, 信息的获取不再是难题, 重中之重在于信息的筛选工作, 如何在纷繁的信息海洋中获得受众自身需要的信息, 是来自社会民众更进一步的需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对于很多广播新闻电台而言, 真实、及时、客观信息的获取这一基本要求它们还没有做到。优秀的新闻节目, 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 提出不同的看法。当事件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的时候, 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二)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人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国内, 关注的目光已经投向世界范围。地方台的民生新闻都是大同小异, 内容也大致相同, 要吸引受众, 必须要开拓新闻工作者的视角。

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叶子指出, 长期以来, 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这一直存在于我国新闻节目改革创新中的一个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单一模式同质化至今发展成了多种类型同质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广播新闻节目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节目的形式单一、无趣味和枯燥的新闻播报只是照本宣科, 价值十分有限。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获取价值的时间越短, 创造的效用越大, 所以这种单一形式的新闻播报很难得到受众的认同。

电视广播节目的同质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国内新闻节目的信心, 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之后, 人民对于多元的文化更容易认同, 渴望更多不同的发声。新闻宣传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广播新闻宣传如何创新

(一) 务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播事业因为其传播范围广, 因此务必要坚持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要坚持真实性和及时性, 紧跟党中央的政治纲领和指导方针, 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 要注意区别良莠, 对于好的要多加报道, 对于负面的消极的也不能视而不见, 而是要有选择的报道。比如涉及到社会犯罪的新闻报道, 不能详细说明犯罪嫌疑人的犯案手段, 避免青少年盲目学习。

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是联系党和群众, 除了要反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以外, 还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消除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障碍隔阂, 真实地反映社会民生。

在节目上, 要不断的推陈出新, 积极开展充分竞争。节目设置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板一眼新闻传播宣传, 要探寻更多形式的新闻报道。增加受众的互动性, 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比如南京广电集团的《大刚说新闻》节目, 不断在节目内容, 表达形式上进行探索创新, 紧密贴合社会民生, 很快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收视率不断提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档《大刚说新闻》节目, 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 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广播新闻的形式需要更多的创新, 才能够吸引受众的兴趣。当今社会, 传媒业的“合竞时代”已经到来了, “合竞”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各种媒介间资源调配, 系统整合、价值链接的合作, 共同参与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广播新闻与互联网结合是广播新闻电台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要适应这个时代所必需的调整。互联网新闻的优势是及时、迅速, 缺点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难免生成谣言;新闻广播的优势是专业化程度高, 可信度高, 缺点是及时性有待提高。将二者结合, 就可以获得“双赢”。

除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 广播电视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生事物, 包括接纳带有新传媒思路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三) 深入挖掘新闻

广播新闻要具备自己的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媒体特点。对于广播电台来说,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 可信度高。

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注意要深刻挖掘新闻资讯和新闻人物, 发现新闻故事中的闪光点。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单一信息源的获取信息模式, 它仅仅依靠听觉来向受众传达信息, 因此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这个特点, 选取戏剧性的人物典型, 要生动鲜活, 选择宣传角度, 抛弃传统的“假大空”的故事结构, “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表现生活中最真实的人物, 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内心深处感染观众。从这个角度出发, 以各种表现形式为手段, 形成关注角度, 增加受众接受信息的兴趣。

三、创新性新闻宣传的前景展望

新闻宣传工作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当前群众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广播媒体要想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就需要在新闻采编方面有所创新, 这个创新包括的是结构上、形式上、内容上多个方面的创新。

媒介融合是我国传媒业的大趋势, 在这个背景之下, 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在突飞猛进的互联网技术支撑下, 成为年轻一代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微博与广播的融合, 是传统广播内容、呈现形式、功能延伸等多方面出现新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微博新闻评论多元性对广播新闻报道是有正面意义的, 广播利用对微博自媒体话语的参考保障了受众收听的权利和表达的满足, 媒介信息源从单一独白式向对话性质转变, 弥补了中国广播媒体由于媒介属性问题所产生的不足。

在未来的广播新闻事业方面, 要形成一个开放的环境, 鼓励创新, 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不同国家的同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扩大媒体的公信力, 塑造有责任的媒体形象。

结语

广播新闻不只是“社会舆论的工具”, 它也是维系政府和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诚然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但更要注意受众的接受程度, 提高传播宣传的效果。积极推动产业创新, 获取更广泛的社会关注的同时, 增强自己的品牌, 为广播事业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申大石.刍议广播新闻宣传创新能力[J].新闻传播, 2013, 08:271.

[2]梁绍彬.浅谈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3:45.

[3]]王红梅.创新广播新闻宣传与构建社会和谐文明——热爱生命传播爱的正能量[J].记者摇篮, 2015, 10:12-13.

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之我见 第9篇

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理念, 重在体现时代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国有企业已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 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需要向职工进行宣传, 企业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举措需要向工人进行解释, 生产上的新技术、新工艺需要向群众进行普及。与此同时, 社会环境更加开放, 企业职工在表达意愿和选择外部信息时更加突出个性, 更具自主性和参与性。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对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必须创新思维, 更新观念,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企业转轨变型、科学发展的主线, 大力宣传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经营方略、奋斗目标、重点工作以及企业要解决各种问题的应有举措, 等等, 使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和每个时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的道理, 使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 促进企业发展。

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内容, 重在把握规律和特性。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内容, 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紧跟时代步伐, 贴近企业发展实际、贴近职工队伍、贴近群众生活。一是把握常规宣传规律。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开展, 如贯彻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年中生产“双过半”、年尾冲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等, 这些新闻宣传工作年年都要开展, 在按时间、内容组织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 要注重注入新的内容, 确定新的宣传主题, 如中原石油报社在企业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时, 专门开辟了“谈谈我如何保证安全”子栏目, 让企业中的一线职工谈安全体会, 传授安全知识, 受到了职工们的欢迎,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把握突发事件宣传规律。在企业发展的特殊时期或是企业有重大决策出台时, 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注意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单位各层面的思想状况, 选择好宣传角度, 从释疑解惑着手, 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 为了缓解油田职工的紧张情绪, 油田电视台、报社、社区等单位, 通过报纸、电视、板报、橱窗积极向职工通报油田疫情情况, 宣传甲型H1N1流感可控、可防、可治的知识, 报道职工安心工作岗位的事迹, 获得职工理解, 稳定了民心, 保证了生产平稳运行。

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形式, 重在广度和深度。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和以无线移动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的兴起, 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同时也挑战着以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阵地的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及时整合媒体资源, “抢滩”新兴媒体, 创造更加强有力的企业新闻宣传形式, 已是刻不容缓。

一是借助传统媒体平台。企业要展示形象, 树立品牌, 必须坚决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新闻宣传思维, 与报社、电视台等建立新闻媒体联动机制, 发挥报纸、电视新闻等的影响力, 形成整体宣传优势, 扩大新闻宣传的覆盖面。二是抢占新型宣传阵地。从早期的黑板报、小广播, 到企业报、有线电视, 企业一直占据着新闻宣传舆论阵地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 几乎每一个登录互联网的人、每一个手机用户都成为一个利用、采集、发布、传输信息的主体, 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进行思想交会、情感碰撞、传播信息、宣泄情绪愈加方便。要启发和引导好企业职工, 新闻宣传工作者就要根据网络和手机短信的特点, 既要做到“新闻快递”, 还要做到“深度报道”;既要做事件观察的“显微镜”, 还要做信息反馈的“多棱镜”, 通过不断创新新闻宣传手段, 增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说服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三是做好企业宣传与群众性创建活动的结合。围绕生产经营、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重点、难点、焦点进行课题立项, 选准有效载体, 吸引职工广泛参与, 多出成果, 快出成果, 出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提升企业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创新企业新闻宣传机制, 重在完善考评体系。近年来,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的新闻宣传队伍不断精简, 然而工作量却并未减少。要保持队伍的活力, 增强企业新闻从业者的动力, 就必须建立适应当前形势的新的宣传机制和考核体系。一是健全考核体系, 把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摆在企业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同研究部署, 一同检查落实, 一同考核表彰。二是强化和落实领导责任制, 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纳入目标考核体系, 推动和促进新闻宣传工作。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企业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 负责部门要牵头抓, 有关部门要合力抓。三是制定新闻宣传管理办法,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建立健全新闻收集、分析、报告及应对的一系列工作机制, 使新闻宣传工作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形成反应迅速、渠道畅通、发布主动、声音权威、引导正确的应急宣传机制, 使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民办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创新途径 第10篇

1 发挥高校新闻宣传的功能

现代社会的高校公共关系的强弱与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地关系。一直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的新闻宣传主要发挥的是上传下达,引导高校舆论的功能。民办高校新闻宣传一直严格了历代大学宣传工作模式和方法,在民办高校的新闻宣传中主要表现为,不注重社会舆论的研究和分析、缺乏和学校群体的主动联系;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使得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要从高校发展的实际着眼,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职能,更好地为高效服务。

其一,主动争取,建立发言人制度。根据民办高校发展的特点,建立民办高校发言人制度,通过新闻发言人主动向社会公布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指导思想、教学方针、政策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鉴于新闻发言人的特殊性,所以要给予发言人更多的知情权、协调权和发言权等,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的各项科学、合理的工作。

其二,拓展畅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关系。在民办高校中,学校要对新闻宣传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畅通渠道主要是通过民办高校的新闻宣传塑造民办高校的美好形象,以此来提高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高校的新闻宣传提高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要拓宽与外界新闻媒体合作的渠道,积极向社会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给学校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其三,注重于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公关处理机制。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企业单位一些不良的信息被曝光和宣传的几率越来越高。当一些不好的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时,就会严重影响企业品牌的发展。近年来,各大高等民办高校的由于各方面都原因,经常会有一些不好的信息以及新闻报道频频传出,极大的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声誉。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充分的注重社会舆论的多样性、可变性、复杂性等特征,对社会舆情进行相关的汇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办高校的危机公关制度。根据高校理历年发生的舆情事件,制定具体的处理预案。以高校新闻宣传为媒介,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消除负面的影响。同时,还要强化民办高校攻关联动性。当危机公关出现后,第一时间澄清谣言,及时向社会发布关于危机公关的处理措施,以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保持民办高校的美好形象。

2 打造一流学校形象

在民办高校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的文化和品牌是学校发展的必要因素,只有不断地总结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性,以本校的新闻宣传为媒介,才能有效的提高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赢得社会的合作与认可。因此,要提高民办高校的新闻宣传的质量和力度,才能更好的树立民办高校的品牌。

第一,不断地加强文化建设,注重校园网络以及校园广播文化的建设,把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网络和校园广播有效地结合,使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新闻宣传更好的为民办高校所服务。

第二,整合校园资源,形成宣传的合力。校园媒体资源只要是指媒体所拥有的新闻传播的资源。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内在的资源,诸如思想、品牌、文化等,也包括外在的资源,如资金、设备、技术等。因此,民办高校要实现新闻宣传的效用就要从内在和外在的资源对高校的新闻宣传给予最大的支持;要根据媒体的特点合理的配置资源核设施,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和设备的重复,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集中高校各媒体的办公场所。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的挖掘深层新闻,还实现了人员和设备的统一调配。

3 结语

随着现代媒体的深入发展,树立现代媒体意识、优化高校的资源整合,拓宽高校新闻宣传的渠道,创建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是现代民办高校新闻宣传的主要目标和方向。民办高校要认识到高校新闻宣传的价值和重要性,并对高校新闻宣传给予一定的支持;还要充分发挥好民办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强大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做贡献。

摘要:民办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它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条件以及资金的限制使得民办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发展异常的缓慢,而民办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自身也带有一些缺陷和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新闻工作的队伍、建立合理机制制度,是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的新闻宣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媒体,宣传功能,树立品牌

参考文献

[1]金菊爱.民办高校新闻宣传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3):25—27.

[2]方兴武.论当代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缺失与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0(3):92—94.

试论新时期消防新闻宣传途径的创新 第11篇

一、消防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不重视消防新闻宣传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在物质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 也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安全, 但是, 消防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据有效数据显示, 每年我国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死于消防意外。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领导及部分企事业单位至今还存在消防工作是消防部门的事, 和自己没有关系这一老旧思维定式, 而且, 单纯就消防宣传工作而言, 很多也是说的要远比做的多, 很多东西仍停留在纸面上, 没有去实施, 简言之, 就是没有将消防新闻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1) 。

在这种大背景下, 消防宣传工作的开展就更加受到桎梏, 普遍存在消防宣传重点单位好于一般单位, 城镇家庭好于农村家庭, 消防、安监等职能部门好于其他部门的情况。而由于消防宣传工作缺失, 人们对消防工作不了解, 不重视, 更容易造成消防设施不完善而导致的安全隐患。比如说消防建设没有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就会为日后的消防工作带来许多的麻烦, 比如说有的建筑物没有预留消防通道或者消防通道过窄, 消防安全设施安装的不合理都会使建筑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因此, 应该加大对消防知识, 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

(二) 消防新闻宣传方式落后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宣传媒体对消防的宣传无论是在力度上、宣传内容还是在宣传形式上都远远无法与互联网多样化相比。很多地方的消防宣传工作, 要么是简单地把大段的消防理论知识照搬照抄, 要么就是灭火和救援等视频的简单拼凑, 无法吸引受众。另外, 宣传工作的接受对象也需要区分, 目前消防新闻宣传工作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没有照顾到重点人员, 这就使得消防宣传工作缺少针对性, 没有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降低了消防宣传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学校的学生以及农村居民, 要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宣讲相关的消防安全知识, 只有这样才可以扩大消防新闻宣传的影响, 有效提升社会的消防安全水平 (2) 。

(三) 宣传人员新闻敏锐性差

在进行消防新闻宣传工作中, 消防宣传工作人员的新闻敏锐性差, 不能够对消防新闻进行准确的捕捉, 而且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消防新闻宣传人员之间缺少团队协作, 缺少明显的分工, 对于一个消防新闻的宣传都由一个人完成, 加大了工作量,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促进目前消防新闻宣传有效的进行, 部分地区的政府为消防新闻宣传人员提供了全套的新闻采访装置, 包括摄像机等基本装备, 但是, 在进行消防新闻宣传工作时, 却缺少对这些装备的使用。比如说有的宣传人员因为出任务时太过匆忙而忘记了拿拍摄装备, 还存在宣传人员认为新闻没有宣传的价值, 就放弃了对现场的拍摄, 使得新闻失去了其时效性, 造成了好的消防新闻素材的缺失。另外, 从基层走访和调研的情况来看, 很多基层中队指挥员新闻敏锐性偏差, 与随警宣传员的配合意识不够强, 特别是在灭火救援现场, 任务完成后就急于收拾器材归队, 没有照顾到宣传人员的后续工作。而随警出动, 宣传人员又没有独立的交通工具, 很多灭火救援类新闻采访只好放弃, 致使掌握的资料不全、不细, 稿件质量不高。

(四) 消防新闻宣传激励机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 很多单位并没有对宣传工作建立绩效奖惩制度, 消防部队的各级人员都没有对消防新闻宣传工作引起重视, 没有像其他部门那样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制度, 更别说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了, 即使有的消防新闻宣传单位建立了一定的奖惩制度, 但是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各级均未将消防宣传工作列为与其他各类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评、同奖惩的正常程序。有少数单位虽然制定了宣传奖惩规定和制度, 但每当到了需要落实与兑现时, 比如有的单位在需要对奖惩制度进行兑现的时候, 就会寻找各种客观的理由进行推脱, 使得这项工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这种现象在外聘宣传员、部队兼职宣传人员身上体现的比较突出, 他们的实际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会使他们觉得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劳动成果还没有被认可, 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大大降低了其对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进行。继而导致了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滞后。

二、消防新闻宣传途径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传播速度也大大扩展, 旧有的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闻传播的需要了, 在新时期下, 就必须采取开放、积极的举措来应对新的挑战, 因此, 利用互联网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已经成为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 提高市民对消防部门网站的关注度

就当下而言, 各个地区的消防部门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官方网站, 网站成为了消防官兵向人民群众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传播消防安全信息的载体, 而且, 由于消防工作的职业特点, 网站上为人民群众提供的信息在权威性和专业性方面要远远超过其他平台。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群众对消防部门网站的关注度不是很高, 导致许多知识无法快速传递到需要的人手中。这就需要消防宣传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 灵活地运用各种创作方式, 将消防常识生动化、形象化, 有机地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 吸引群众对消防部门网站的关注,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让消防宣传走入普通大众的心中 (3) 。

(二) 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

当今时代, 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人们更愿意去看有图、有意思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传递知识的形式并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获取, 所以, 我们就要学会借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 创新宣传形式, 精简群众不感兴趣的内容, 多使用切合内容的图片、视频, 吸引访问群众的眼球, 使他们成为微博微信的固定关注者, 再通过他们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另外结合微博微信操作简单、时效性强的特点, 消防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发布官方信息的渠道, 特别是在发生一些有影响力的事件后, 更应该快速公布有关信息, 引导舆论走向, 防止恶意炒作。

(三) 结合互联网特点多组织警民互动活动

如今, 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有关数据表明,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49亿, 互联网犹如一只大网将人们网罗在一起, 消防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举行警民互动活动, 例如网上组团参观消防站, 互联网曝光生活中的火灾隐患, 由消防部门查实后进行奖励等等。通过以上方法, 既可增加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又可通过互动等方式实现宣传的科学化、立体化, 使消防宣传达到既定的宣传目的。

摘要:时代在发展, 我国的消防事业也在与时俱进, 从早期单纯的灭火到现在的防火灭火相结合, 其中消防新闻宣传作为防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越来越受到消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 在新时期下, 我国在消防新闻宣传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崛起的媒体力量在消防宣传工作方面的重要性, 不少人还是抱有消防宣传就是发发传单, 搞搞培训等想法。

关键词:新时期,消防新闻,宣传创新

注释

11 陈新龙, 梁介进, 沈玉军.试论新时期消防宣传在消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工作研究, 2012, 10 (2) :23

22 郭浩.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消防宣传工作[J].普洱学院学报, 2013, 29 (4) :77-80

上一篇:估计模型下一篇:灌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