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加工现状范文

2024-05-11

生产加工现状范文(精选12篇)

生产加工现状 第1篇

1 合肥市食品生产加工业现状

1.1 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产业规模扩大

1.1.1 企业数量。

截至2011年末, 合肥市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生产获证企业达到983家, 其中食品生产企业912家, 食品添加剂生产获证企业8家, 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72家。合肥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获得1 308张许可证书, 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均居安徽省第一, 约占全省总量的1/6。获证企业数量同比增加287家, 许可证书数量同比增加292张。

排除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因素, 原合肥市辖区内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生产获证企业达到744家, 同比增加了48家, 增长率6.90%。其中食品生产企业同比增加了26家, 食品添加剂生产获证企业同比增加了2家, 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同比增加了20家。

1.1.2 企业产值。

2011年合肥市食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约185亿元, 同比增长了43亿元。食品生产企业年产值超500万元的达到187家, 占企业总数的18.74%, 同比增加了24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25家, 同比增加了1家。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合肥统一企业有限公司、联合利华 (中国) 有限公司、合肥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共5家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此外, 全年新增肥东县现代牧业、肥东县大江肉制品、经济开发区板兰花饮料等规模企业逾10家, 另有黑牛、燕之坊、娃哈哈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新增生产线或新建厂房, 食品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水平有所提升。

1.2 加工食品种类齐全, 新品种开发力度加大

合肥市生产加工食品已涵盖了国家发证管理的28个大类中的26个大类, 加上食品添加剂、食品包材、食品用洗涤剂、食品用设备工具, 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种类共计30个大类400多个品种。其中, 仍以粮油加工、饮料、炒货、乳制品、肉制品为五大产值靠前产业, 糕点为企业数量最多的产业。

1.3 生产条件参差不齐, 总体状况有所改善

随着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持续开展, 食品生产企业的硬件水平总体呈逐年提升的态势。但大、中、小、微规模并存, 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格局仍将长期存在。

1.3.1 生产面积。

合肥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 生产面积达到500 m2以上的有580家, 占企业总数的58.12%。其中达到1 000 m2的有368家, 占企业总数的36.87%。但仍有41.88%的食品生产企业生产面积不到500 m2, 少数企业甚至不到100 m2。

1.3.2 企业员工规模。

截至2011年末, 合肥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职工总人数约4.8万人, 其中员工规模在50人以上的企业有133家, 占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13.33%。

1.3.3 小作坊大量存在。

2011年, 合肥市质监局组织各县区质监局在地方政府配合下, 开展了食品加工小作坊全面摸底登记, 共核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23家。虽然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 食品加工小作坊数量总体呈逐年减少态势, 但这部分群体仍然大量存在。其中以生产加工豆制品、糕点、粮食加工品、食用油、炒货、肉制品等为主。

2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2.1 食品抽查力度加大, 总体合格率稳定上升

2.1.1 各级抽查总体情况。

2011年各级质监部门共抽样检验合肥市生产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8 332批次, 同比增加抽检2 560批次, 各级监督抽查覆盖到获证企业所有获证单元的主导品种, 抽检项目涵盖了常规项目及重点风险监测项目。经检验, 合格8 179批次, 平均合格率为98.16%, 同比提高2.44个百分点。其中国家质检总局、省质监局抽检合肥市产品1 697批次, 合格率达到99.53%, 居全省第二, 高于全省平均合格率2.43个百分点。从品种上看, 合肥市绝大部分食品品种抽检合格率超过90%, 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其中乳制品等6个大类食品抽检合格率为100%, 食用油等20个大类食品合格率在90%~100%, 仅有饼干类食品合格率小于90%。

2.1.2 重点风险项目监测结果。

国家、省、合肥市三级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主要对乳制品中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M1、面制品中色素、增白剂,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瘦肉精, 速冻食品中致病菌, 糕点中硼砂, 豆制品中吊白块, 白酒中甜味剂, 以及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迁移, 食品包装材料中溶剂残留、荧光增白剂, 食用植物油掺假等项目进行了检测。检查发现:糕点中非法添加硼砂 (1批次) , 纸包装中荧光增白剂 (1批次) 、干紫菜中明矾 (2批次) 、白酒中甜蜜素 (1批次) 超标, 以及食用香精、白酒中塑化剂迁移 (各1批次) 的问题。对于重点检测的地沟油、瘦肉精、问题乳粉等进入食品生产环节方面, 在合肥市均未发现。

2.1.3 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专项监测结果。

每7 d开展1次监督抽查, 总共抽检原料乳、乳制品及含乳食品3 612批次, 均符合标准要求, 未发现黄曲霉毒素M1超标或三聚氰胺检出。

2.2 企业优胜劣汰, 保障质量安全能力增强

2.2.1 严格生产许可, 促进了企业的软硬件建设。

合肥市质监局筹建了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 实现了生产许可的申报、审核、发证三分离。通过严格生产许可, 加强证后管理, 对于企业停产、转产或者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撤销、注销其生产许可证, 全年共注销了82家企业的133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其中为进一步加强乳制品监管, 按照新要求对合肥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重新审核, 淘汰了3家乳制品企业。有效促进企业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 合肥市获证食品所有生产企业全部设立了质量管理机构, 配有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 建立了食品检验室, 具备了对原材料及成品进行检验的基本条件。

2.2.2 品牌企业阵营扩大, 良好管理促进了企业发展。

联合利华、太古可口可乐、旺旺、统一等世界500强企业, 娃哈哈、伊利、黑牛、新希望、中粮国际、华润、现代牧业、大江食品、紫泉饮料等国内知名企业在合肥市均建有生产基地。洽洽、真心、丰大、燕之坊、海神等当地品牌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末, 合肥市食品共获得中国名牌1个、安徽名牌22个。

合肥市绝大部分规模企业实施了ISO9001、ISO22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质量安全工作,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 促进了企业生产规模及盈利能力的提升。以2011年产值靠前的5家规模企业为例, 2011年产值较2010年平均增长了13.05%, 年利润平均增长了27.51%。

2.2.3 小微型企业逐步分化, 部分被淘汰出局。

随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加强及市场竞争的激烈, 部分硬件条件差、投入不足、质量管理意识不强的微型企业被淘汰, 2011年合肥市有82家小微型企业被注销生产许可证, 另有56家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以小微型企业聚集度最高的瑶海区为例, 全区在产食品企业148家, 但是却没有一家上规模, 2011年实现总产值仅7.1亿元, 同比下降0.5亿元, 实现总利润6 000万元, 同比下降300万元。其中该区有17家炒货加工小微型企业, 处与停产状态或因达不到换证条件而转成小作坊式经营。

2.3 监管与服务结合, 促进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2.3.1 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质监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法》及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知识培训, 创新设计制作了一整套杜绝非法添加“四知四做”、食品企业责任明示等内容的公示牌, 免费发放至合肥市所有食品生产企业。继续做好食品安全免费短信发送工作, 开展了“3·15”、质量月、食品安全宣传周、违法案件警示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进一步强化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2.3.2 加强执法检查, 监督做好不合格后处理。

在监督企业自查的基础上, 全面开展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核查工作, 对重点企业加大现场检查频次, 全年累计检查企业2 333家次, 出动检查人员4 646人次, 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470家次, 责令停业整顿27家次。科学有序地开展了食品质量监督抽查, 做到了定期检验、专项抽查、风险监控抽查有效互补。对于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 全部一查到底, 经整改和复查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同时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质量信用档案, 以便对其进行强化管理。

2.3.3 开展专项整治, 严厉查处违法生产行为。

全年开展了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大检查、“打四黑、除四害”严查严打活动, 以及乳制品、酒类、食用油脂、校园食品、染色面制品、回收食品、瘦肉精、地沟油、塑化剂、面粉增白剂等近20项重点整治工作。立案查处了浩天过期饮料、惠之园篡改生产日期、鑫华园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等食品违法生产案件21起, 其中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起。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及原料4 363 kg, 罚没款37.7万元。

2.4 创新监管措施, 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2.4.1 全面实施网格化监管, 强化落实监管责任。

合肥市政府和质监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的建设, 加强了对各县区、职能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目标管理。市质监系统通过实施机构改革, 加强了基层监管力量的配备, 实行了市局稽查所对城区分局分队包区。明确了合肥市所有获证食品企及小作坊的直接监管人员及监管负责人, 实现了“定人、定岗、定企、定责”网格化监管。组织编印了50万字的《合肥市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手册》, 切实加强队伍培训和业务指导, 重要工作全部实行规范化管理, 大大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效率[1,2]。

2.4.2 探索小作坊有效监管模式, 豆制品监管有突破。

针对食品小作坊组织开展了分类监管, 特别是对于取得营业执照、签订过责任状、核发过合格告知书以及举报投诉问题较多的小作坊, 重点加强对其日常监管。针对无证照生产加工点,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组织开展综合整治。推进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项目———蜀山区豆制品基地的建设和规范管理, 共引进42家豆制品小作坊实行集中生产、统一管理, 在蜀山区率先取缔无证照豆制品小作坊。

3 存在的问题

3.1 抽检不合格原因分析

3.1.1 原材料采购、贮存不严, 成品出口检验没有落实。

经过抽检的产品, 不合格基本都是一般质量指标不合格。此类指标不涉及食品安全卫生, 对消费者健康无直接危害。如粮食加工品、水果制品、淀粉制品的水分、食糖的干燥失重超标, 月饼陷料含量、白酒酒精度不足以及食品标签标注不规范, 不合格共36批次, 占全年抽查不合格总批次的23.53%。主要原因是企业对原料采购把关不严、对库房的温湿度控制不好或者是偷工减料造成[3,4]。

当然也存在较重要质量指标不合格, 这对食品质量的品质、口感、价值方面都会有影响。此类食品主要表现的是食用油、方便食品、炒货、糕点中过氧化值、酸价超标, 总共有50批次, 占不合格总批次的32.68%。原因是原、辅料贮存时间过长、储运方式不当, 或者是加工温度过高, 造成产品中的油脂氧化、水解酸败。

3.1.2 个别企业缺乏严格规范操作, 超量超范围食用添加剂。

在生产中, 个别企业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造成二次污染。此次抽检发现微生物指标不合格, 如饮料、膨化食品、炒货、食糖、糕点、豆制品中的菌落总数超标, 膨化食品、炒货中的霉菌超标等, 共16批次, 占不合格总批次的10.46%。同时, 存在个别企业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 如方便食品、饮料中超限量使用安赛蜜、甜蜜素等甜味剂, 糕点、豆制品中超限量使用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 饼干、肉制品中超范围使用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 此类占到不合格总批次的28.10%。原因是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食品的色泽、口感或者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没有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2011) 》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3.2 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水平不高, 违法生产故意掺杂使假依然存在

合肥市生产面积在500 m2以下、员工规模不到10人的食品生产小微型企业仍占4成, 这部分企业往往难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一些规模企业也存在自身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故意掺杂使假、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利用回收食品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抽检中发现2批此类情况:一是沙琪玛中非法添加硼砂, 目的是加速食品膨化和改善口感;二是纸质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超标, 原因是生产企业违规采购使用了不合格原纸, 此类原纸多为废纸加工, 为了美白加入了过量的荧光增白剂。

3.3 部门监管难以有效到位, 小作坊监管处于“三难”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分布散而隐蔽、流动性强、生产条件差、从业者文化水平低, 且涉及弱势群体就业和生存问题。在基层政府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尚未全面建成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仅靠质监部门十分有限的监管资源, 往往处于监管难、规范难、取缔难的“三难”境地。

3.4 综合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社会监督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政府负总责、部门具体监管、企业主体责任、社会参与监督多方责任的统一, 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目前,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尚不够完善, 如行业自律有待加强, 社会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挥。另外, 监管标准也存在缺失、滞后的问题。

4 对策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 为做好今后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和政策引导作用, 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者的良心道德教育, 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检查、规范指导。作为政府行政部门,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快建立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 实施目标考核, 建立有效的监管部门与基层政府协管员、信息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部署、结果反馈、联合执法等工作模式。二是加大对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保障食品安全。着力解决小、微型企业用地难、缺少资金投入、人员培训不足等问题。三是研究完善无证照小作坊取缔机制。民众广为关注无证照小作坊问题, 其取缔涉及环境保护、出租房屋管理、安全生产及食品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 而目前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尚不明确, 仅靠单一部门, 取缔手段缺乏, 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四是引导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及时出台奖励举报制度, 鼓励引导社会人士及食品从业人员, 举报反映食品生产违法行为。

摘要:针对合肥市食品生产加工业进行了重点介绍, 分析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安全状况, 并就安徽省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安全现状,对策,安徽合肥

参考文献

[1]张奇志, 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5) :10-13.

[2]邱自刚.山西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现状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08.

[3]申炳慧.泰兴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8.

国外棒材生产现状 第2篇

近30年来,日本、美国、欧洲等合金结构钢的合金化与冶炼、压力加工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微合金或合金化、二次精练与连铸、控轧控冷等方面。从1970年开始,炼钢工艺的变化主要为:铁水预处理以降低钢水中磷、硫和硅的含量,钢包精练加钙脱硫以提高DWTT和夏比冲击能。

由于铁水预处理及炉外精练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成熟,使得转炉流程在特殊钢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合金结构钢中小型棒材趋于向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国外生产合金结构钢中小型轧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横列式或多列式轧机;第二种是采用活套式无张力轧制的瑞典式轧机;第三种是连续式轧机。

丹参生产现状分析 第3篇

【主题词】丹参 产地 生产状况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64-01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症,一直为临床常用中药,也是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320多个中成药的原料。目前丹参的商品药材主要分为野生丹参和家种两类。文献报道丹参药材的来源涉及植物有丹参、甘西鼠尾、滇丹参、南丹参、三叶丹参及其变种或变型等十余种(含变种、变型)。同时丹参也存在小叶型、大叶型、单叶型、皱叶型和白花丹参等一些种内变异。随着其用量的日益增大,其品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此,我们近两年来对全国各地丹参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供教学、科研、生产参考。

一、调查方法

参照有关生态调查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访问调查,根据药材收购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立标准,每主产区至少设置两个。样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现地测定。同时走访当地中药企事业单位、收购站、农业局和药农,考察丹参的生长环境、生长状况、栽培品种、物候期、栽培技术、栽培面积和产量等。

二、调查结果

从丹参生态环境调查中,大部分的地貌为山地和丘陵,地域性异质程度高,分异程度表现在多样化系数值大,丹参的生态适应性较强。

1、野生丹参的生态环境丹参的生态适应强,广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部分省区。从市场调查来看仅山东平邑、沂南、莱芜,河南卢氏、灵宝、活宁、嵩县,武当山等地有少量野生药材商品。通过对主产区四川、河南、山东和陕西野生丹参调查,其生态环境情况见表1。

2、栽培丹参的生态环境对全国丹参商品的产地进行了调查,各生产地的生态资料见表2。

3、丹参的栽培品种和技术丹参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20~26℃,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80%。其根系发达怕旱又忌涝。生长以地势向阳、土层深厚、中等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笔者按照古今河道水系和农作制,把丹参栽培区分:① 吕梁山—黄河系:包括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流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中上游地段;② 太行山—黄泛系:指下游历代黄泛区;③伏牛山—桐柏山系:指秦岭延伸的伏牛山—桐柏山区域;④泰山—沂蒙山系:指泰山延伸到沂蒙山的丘陵或山地;⑤ 四川盆地丘陵系:指四川盆地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地区。其中伏牛山—桐柏山系、泰山—沂蒙山系、四川盆地丘陵系是传统认为的道地产区。

4、病虫害与防治技术丹参的病害连作后的尤为明显,根结线虫危害最常见、最普遍。防治过程中要注意选用高效同时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药物。

此外,丹参的虫害主要有蚜虫、银纹夜蛾、棉铃虫、蛴螬、地老虎等。常采用4.5%高氯氰1 000~1 500倍液或25%高氯辛3 000~4 000倍液防治。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

丹参药材的社会需求较大,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丹参栽培面积不断增大,生产区域也得到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个产地丹参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妨碍了丹参产业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品种类型以栽培地植物表观性状(叶形和小叶数)确定。大叶型:叶阔卵圆形,小叶3~5枚;小叶型:叶长卵形,共端渐尖,小叶5~7枚;野生型:指就地引种,驯化时间不足5年;白花型:指丹参中花冠颜色呈白色的类型。南丹参叶形较长,小叶7枚。

1、优质品种的繁育研究滞后药用植物的优质品种选育严重滞后是中药生产中的共性问题,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采用种子育苗,结合分根的方式进行繁殖,这种方式引起种苗的质量差异较大。也有部分地区采用“分根+芦头”的无性繁殖方式,已导致四川中江的大叶型丹参向不育系退化。郭宝林等研究表明四川居群内遗传比较相似。分根和芦头繁殖方式属无性克隆,而种子繁殖是有性繁殖,存在基因交流,无性繁殖对丹参总体质量最好。目前在陕西商洛,河南部分地区,山东种植丹参以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居多。因此,丹参的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有待提高。

2、建立符合中药材生产规律的生产模式丹参的栽培历史200~300年,大部分地区仅数十年的历史。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栽培丹参不如野生质量好。这就要求加强丹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探索建立新的中药材生产模式。如野生抚育和仿野生种植是目前认为较为合理的方式,河南开展的“裕丹参”仿野生种植工作。国家质检总局给予原产地保护裕丹参, 结合野生特性,将无公害仿野生种植丹参定义:①采撷野生种子选育良种,保持野生性; ② 四面环山、植被覆盖率>60%、海拔>260 m地域种植,保持适生性和道地性; ③ 造防护林,恢复植被,隔离有害物质和病虫害,一律使用有机肥,保持安全性和优良性。这为体现丹参药材生产规律的生产模式探索具有一定价值。

3、连作障碍问题严重,降低了药材产量和质量各个采样点与主产区统计表明,重茬种植丹参在产量和质量上降低较大,植物抗逆性(旱、涝、虫病)降低。重茬丹参90%以上存在产量下降、外观粗糙、须根增多;连作一年者现象较轻,随年数增多而加重,甚至死苗,根腐烂,大量线虫寄生。针对连作障碍问题,各地种植者总结出:更换栽种丹参的地块,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或者套种;均衡营养元素,合理施肥或使用生物肥料等措施缓解连作障碍。不同耕作方式下丹参连作障碍情况。

另一方面,连作障碍引起道地产区迁移如山东蒙阴-岱崮-沂水周是丹参传统道地产区之一,连作障碍造成当地改种水蜜桃。如不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解决连作障碍的技术措施,连作障碍将造成中药GAP基地建设和认证的浪费。难以调动药农积极性,既保证药材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商品流通量。

参考文献

核桃加工产业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4篇

关键词:核桃加工产业,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1 分析核桃的营养价值与药理

核桃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但因类群、种类与产地的差异而存在营养成分含量的高低。据研究显示:核桃仁除具维生素、矿质元素、蛋白质与脂肪外, 有益人体健康的氨基酸也富含在蛋白中, 其中含量较高的有8种。核桃仁的药理价值突出, 具有防癌抗癌、抗氧化、补肾壮阳、防治高血脂与高血压、延缓衰老与健脑益智等功效。

2 核桃加工产业在我国的生产现状分析

2.1 核桃油

加工核桃得到的油脂里不饱和脂肪酸 (花生烯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 含量为90%以上。核桃油可防治血栓形成、动脉硬化与降低胆固醇含量。溶剂萃取法与压榨法是提取核桃油的主要方法。具有空化效应、机械效应与热效应的超声波对溶剂提取有强化作用, 可减少溶剂用量, 节约提取时间, 加大出油。运用超临界的CO2流体萃取法可得到93.99%的萃取率。

2.2 核桃蛋白

核桃中优质蛋白质含量约为14%~18%, 能实现87.13%可消化率, 其氨基酸品种多样, 有8种为人体必需。核桃蛋白常在核桃乳与核桃粉中应用, 另外, 也是不错的风味强化剂、填充剂、黏合剂等, 在火腿与香肠中应用, 锁住肉汁水分与风味物质, 促使脂肪的吸附与避免走油的发生, 可使制品质地良好、组织细腻。在蛋糕与面包中使用, 可增加食品蛋白质量, 也可让食品富有弹性、松软。

2.3 核桃粉

核桃粉的制作大致经过:核桃仁、去皮、杀菌、喷粉、成品等工艺流程操作。核桃粉以喷雾干燥法得来, 具有速溶性与流动性佳的优势, 冲调快速溶解但不分层。核桃粉由超微粉碎法得来, 其表面吸附力强墙, 溶解性、分散性佳, 消化吸收方便, 该法简化了工艺程序, 设备利用较少, 投资得到节省, 应用前景广阔。

2.4 核桃乳

对于不易吸收铁、钙的人群其食疗效果较好, 适合各阶段人群食用。若经常饮用, 在疾病抵抗与增强体质上效果较佳。主要的制作工艺流程大致是:原料、浸泡、胶体磨处理、调浆、灌装、冷却与成品等。

2.5 核桃壳

当加工完核桃后, 核桃壳多被焚烧或丢弃, 这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有数据显示:仅在2003年, 我国拥有393万t的核桃产量, 而1/3为核桃壳质量, 所以, 大概有130万t的核桃壳。所以, 综合利用核桃壳, 增加其附加值, 是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有效措施, 也是资源循环利用, 变废为宝的潮流。

3 我国核桃加工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构建民族品牌, 开发新产品

我国核桃种植分布较广,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下, 核桃种植面积将更加广泛。直接食用或简单加工再食用, 或进行原料出口传统核桃开发办法, 这显然未开发核桃的附加值。为此, 应立足于传统加工, 研究新的产品加工方式。针对核桃粉、核桃油、风味核桃仁等传统开发制品, 应在综合开发基础上, 扩大企业规模, 节约成本, 确保产品质量, 创建民族品牌。积极学习国外开发经验, 研制核桃沙拉酱、核桃冰淇棱等。当前, 核桃在国际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同时因油脂微胶囊技艺日臻成熟, 核桃油可得到更长时间保存, 所以, 核桃深加工应在核桃油上下功夫。X光不光透, 可制作造影剂, 满足腔道、输卵管、支气管等造影术。制作碘化油的工艺流程大致为:核桃油、精致核桃油、水洗、脱水脱酸、调节与碘化油。制作要点有:在除酸干燥核桃油后, 接入碘化氢, 产出粗碘化油, 后将空气通入与焦亚硫酸钠脱碘化氢使用, 除去活跃碘, 再做酸洗、水洗, 经离心技术得到精致碘化油, 最终对碘含量做加油调节即可产出碘化油。

3.2 综合利用核桃树资源

(1) 核桃花。核桃花含有21.33%的氨基酸、25.88%的蛋白质、11.08%的可溶性糖, 另外, 也多含有钾、磷等矿物元素。核桃雄花鲜嫩、纤维素、脂类与糖分丰富, 可做时令菜肴。 (2) 核桃木。核桃木细韧, 刨面色泽淡雅、光泽突出、木材坚实、不易变形, 可运用到国防军工行业, 也是乐器、包装箱以及家具、枪托的木材。 (3) 核桃枝条。核桃枝条药用价值突出, 对于甲状腺癌、宫颈癌有治疗作用。 (4) 核桃树叶。核桃树叶的成分为核桃叶醌、葡萄糖甙、反油酸、没食子酸、金丝桃甙等成分, 风干树叶可做饲料, 也可从中提取维生素C。 (5) 核桃果实。果实未成熟时富含大量维生素C, 维生素B、C富含于青果皮中。另外, 也含有扁蓄苷、山萘醇、胡桃醌、胡桃苷、金丝桃苷等物质, 在中医上常用, 可治疗胃神经痛、皮肤病。果皮也是农药的配方, 果壳也可燃烧为活性炭。

参考文献

[1] 吴超.核桃文献综述[J].金田, 2013 (5)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第5篇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桃源县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末桃源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年产茶叶万担,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其中大叶茶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担。目前,桃源县的茶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强龙头、拓市场的方向迈进,正成为桃源县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一、主要优势

1、品牌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大叶茶市场的不断拓展,野茶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进一步实施,野茶王系列产品——

古洞春、腾琼等名牌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特别是高中档名优茶供不应求,每到鲜叶采摘旺季,外地商贩纷纷前来抢购鲜叶。

2、名优茶基地逐年扩大。随着茶叶特别是大叶茶价格的逐年上升,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全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4000亩,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7000亩,六年时间新扩茶园3000亩,形成子以茶庵铺、太平铺为核心的成片大叶茶生产基地。

3、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效果显著。为提高茶叶的综合效益,解决低档绿茶效益不高的问题,3月,桃源县茶叶产业协会通过招商,成功引进一家茶多酚加工龙头企业,计划投资3000万元,年可加工茶多酚500吨,第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11月份已投入生产,第一条生产线完工后可年产茶多酚150吨,实现产值14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桃源县茶农增收30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桃源茶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茶叶资源相对不足。据调查,目前,桃源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7000亩左右,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须大力拓展茶园面积,否则,品牌优势无法保证。

2、茶叶市场管理混乱。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几家名牌茶叶加工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加之茶叶市场管理不严,存在包装杂、价格乱,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据调查,仅桃源几家超市就有7家企业打的《野茶王》品牌,严重影响了正宗《野茶王》的声誉。

3、资金短缺,名茶鲜叶资源大量流失。今年几家鲜叶加工企业由于自身自有资金不足,加上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手续繁琐,时效性差等,导致收购资金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鲜叶的收购,外地客商高价抢购鲜叶,致使优质大叶茶资源流失在三成以上。

4、茶叶管理体制不顺,关系不融洽。县茶叶集团自九十年代中后期成立以来,虽然为桃源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其性质属国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与各茶叶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离心离德,没有很好地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甚至影响到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品牌管理。建议学浙江武义经验,打造“野茶王”桃源县公共品牌,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办公室,代表政府维护行业管理,进行品牌打造,加大打假力度,净化品牌茶叶市场,办公室要有质检、工商、农业等职能单位人员参加,不仅要挂名,而且要办事。

2、整合品牌资源,改组茶叶集团。将桃花源茶叶集团采取两种方法重组。一

是将茶叶集团品牌、证、章、条码等无形资产整体移交给品牌管理办公室,由财政出资申办《野茶王》标志,然后由使用该品牌的企业出资重组茶叶集团,建成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做到包装、品牌、质量标准、商标、条码统一,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二是将茶叶集团整体拍卖或转让有实力的企业,实行民营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全省“做大做强湖南茶叶产业”的指示精神,省农办已将桃源县列入五大产茶重点县之一,并希望以后有茶叶博览会之类的茶叶专题会议桃源县应组团参加,因此建议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古洞春”、“腾琼”等企业法人参加,由企业出产品,政府资助参展费,借东风宣传、推价桃源县“野茶王”品牌,扩大桃源县茶叶知名度。

4、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议大叶茶科研所和古洞春、腾琼、高上等茶叶生产企业,扩大优质茶种植面积,集中育苗

100亩,为扩大良种茶园提供茶苗,力争三年新扩万亩茶园。

联系地址: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颜忠明

甘肃葡萄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第6篇

关键词:甘肃;葡萄产业;现状;措施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5001603中图分类号:S663.1文献标识码:B

甘肃为我国葡萄产业的后起之秀,在葡萄产业的发展中很有特色,有必要总结其发展经验,研究其发展特点,为葡萄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甘肃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甘肃葡萄在全国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经过解放后60多年两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甘肃的葡萄产业已成为农村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在河西及天水产区,种植葡萄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总种植面积在2.3万hm2左右,年葡萄产量在35万t上下,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1.2区域化发展明显

甘肃在发展葡萄产业中,积极发挥河西走廊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空气干燥的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行资源、资金、技术配套,集中建设了河西走廊及天水两大产区,甘肃葡萄产业的发展区域化特征明显。象甘肃葡萄产业排在前几位的河西就占了3个,内地天水种植面积较大,规模在洒泉之后,居第2位,张掖居第3位,武威居第4位。

1.3品种组成合理而先进

甘肃葡萄为后发区,在种植品种上选用了国内较先进的品种,且葡萄酒加工业配套发展较快,因此,甘肃省葡萄品种结构为酿造品种占栽培总量的3/5,鲜食品种占栽培总量的2/5,这样的品种组成,有利于早果及生产效益的稳定。象河西产区鲜食品种以无核白、红地球、克瑞森、皇家秋天为主,加工品种以梅鹿辄、赤霞珠、吕丽珠、蛇龙珠等为主;天水鲜食品种以巨峰系大粒品种和红地球为主,这样的品种组成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4加工业发展迅速

甘肃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省政府于2010年4月出台的《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引强入甘、开发开放、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的引导下,甘肃葡萄酒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莫高、祁连、紫轩、国风、皇台、威龙等8家葡萄洒加工企业,年葡萄洒产量超过15万t,已成为全国著名葡萄酒产区。预计用10年时间,将酿酒葡萄产量达到20万t以上,将河西走廊和天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葡萄酒产业中心。

1.5栽培方式多样化

甘肃葡萄生产中露地栽培及设施栽培都有发展,特别是保护地延迟采收技术使葡萄的栽培范围得到有效扩展,象天祝这样高海拔地区也能产出鲜葡萄,每1 kg售价达20多元,667 m2收入达到了3万元,成为当地高效种植业之一。

1.6特色化生产特征明显

甘肃农业大学在天祝创造性的应用设施延迟栽培红地球葡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模

王田利:甘肃葡萄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式已扩展到静宁等地,成为甘肃葡萄生产的一大特色,甘肃相对干燥的气候条件,无霜期较短的优势是其他产区不具备的;另外甘肃的冰葡萄酒也很有特色,甘肃河西葡萄产区充分利用当地降霜早、气温下降快的特点,按照国际标准,在-8 ℃以下采自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不但酒体饱满,而且爽口、清新,甜而不腻,果香沁人心脾。

2甘肃葡萄产业发展策略

甘肃葡萄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甘肃葡萄生产历史较短,栽培规模较小,与全国葡萄生产先进省区相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国葡萄生产现状与甘肃的生产实际,今后在以下方面仍需加强。

2.1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栽培品种

就葡萄品种用途而言,可分为鲜食品种,制干、制汁及酿酒品种,而按甘肃的实际情况,河西地区空气干燥,特别是戈壁滩非常有利于葡萄干生产,是我国葡萄干主产区之一,发展时应以制干为主;在兰州、白银、天水、平凉、西峰、武都等大中型城市近郊及华亭、靖远、金昌等厂矿较集中的地区,应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边远山区应以栽培耐贮运的红提及适宜制汁及酿造的品种为主,按照此布局,将全省葡萄栽培划分为三大类,进行分类开发,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2.1.1一般制干品种应选择含糖量在20%以上、果肉肥厚、肉质柔软、果皮干缩后色泽均匀、皱纹细密、穗形较松散、小粒而无核的品种。目前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品种有无核白、无核黑、秋马奶子、无子露等。

2.1.2鲜食品种应在选择果穗较大或中等、稍紧密、粒大而匀、肉厚质脆、汁多、种子少、甜酸适度、带香味、颜色紫红、金黄或黄白色、耐贮运的品种。目前生产中表现较佳的品种有红提、黑提、无核白鸡心、8612、8611等。

2.1.3制汁品种应选择含糖量17%~20%,含酸量0.5%~0.7%、出汁率高、颜色鲜红的品种,生产中以晚红蜜、新玫瑰、玫瑰露、康可等为主。酿酒品种要求出汁率高、果梗和果粒易于分离、含糖量高、含酸量低、香味浓。根据原料不同的特点,生产红葡萄酒可选用法国兰、晚红蜜、北醇、公酿1号、公酿2号等品种;生产白葡萄酒可选用新玫瑰、龙眼、小白玫瑰、白羽等品种;生产香槟酒可选用黑美酿等品种。

2.2推广保护地栽培,提高葡萄生产效益

葡萄进行保护地栽培是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生产中发展很快,甘肃虽有发展,但发展进度慢,规模小,推广保护地栽培正逢其时。目前甘肃保护地栽培主要有促成栽培和延迟采摘两种方式,在保护地促成栽培中要选择优质早熟品种,要求穗大整齐、色泽艳丽、果粒大、易着色、风味好、坐果率高、叶较小、抗病力强、耐贮耐运,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品种有8612、8611、京亚、京秀、香妃、87-1、巨峰、紫珍香等;延迟采摘应以红地球为主。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棚内环境,创造适宜葡萄生产的环境条件,加强枝蔓及果穗的管理,病虫防治,生产优质果,提早上市,抢占市场,提高售价,促使生产效益的提高。

2.3实行密植栽培走群体增产的道路,促使效益提高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葡萄栽培中,总结出了许多适宜密植丰产的方式,可在短期内促使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生产中应大量推广,一般可采用0.5 m×1.5 m的株行距定植,应用双壁篱架整枝,加强结果枝的更新,保持壮枝。结果4~5年后,园内郁闭时进行间伐改造。

2.4一定要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只有规模经营,才能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快速转化,因而在发展时一定要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2.5配套发展加工业,增加收入,促使生产效益的提高

根据目前我国葡萄生产现状和葡萄发展趋势,总体上,葡萄酒近年市场走红,售价高、销路畅、效益非常好,葡萄汁、干也很畅销,鲜食葡萄大多在7-10月成熟,特别是巨峰栽培面积较大,多集中在9月成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低,而此前和以后市场供应少、价格高,因而在葡萄生产中除发展一定的鲜食品种外,则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适宜贮藏及加工的品种上,通过贮藏加工增值。在葡萄品种中,目前生产推广的红提、黑提的贮藏效果很好,贮期可长达3~4个月,可有效的延长供应期,应适当加大发展。

2.6推广无核栽培,提高商品性

无核化是鲜食葡萄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无核化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药剂处理时间和浓度,一般应在花前2~3 d,花后7~10 d,果实膨大期分3次用50 mg/kg赤霉素浸果穗或喷穗。具体应视药剂和品种不同,先小面积试验再推广。

2.7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产量

2.7.1加强土肥水管理每年在春夏秋季各耕翻1次,耕深25 cm左右,生长季及时铲除田间杂草。要保证花前肥、膨果期肥和采果后基肥的施用,保证每生产1 kg葡萄施有机肥1.5~2 kg,化学肥料氮、磷、钾三者比例以1︰1.35︰1.25为宜。浇水要适时,葡萄生长初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给,花期要防止水分剧烈变化,引起落花落果;在浆果膨大期应有足量的水分,保证浆果生长;浆果生长后期,水分不能太大,否则容易产生裂果,不利于果实可溶性物质含量的提高,影响品质。

2.7.2科学修剪冬剪以中梢修剪为主,应注意选留0.8~1.2 cm的结果母枝,将每1 m2架面留枝量控制在9~12个,以保持通风透光。要加强对结果枝的更新,以保持壮枝结果,提高结实能力。同时要搞好夏剪和保护好叶片,以提高光合作用的能力,增加光合产物。

我国绿豆生产现状分析 第7篇

1、绿豆面积产量情况

绿豆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多个地方都有种植。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绿豆改良品种的推广利用, 我国绿豆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3年全国绿豆种植面积达到94.3万hm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绿豆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2年绿豆年种植面积达到近97.1万hm2, 总产量约为119万吨, 单产水平上升到1 226kg/hm2。2002年以后, 由于绿豆收购价格相对较低, 绿豆种植面积出现下降, 2009年绿豆播种面积下降到69.3万hm2, 总产量也下降到76.9万吨。2010年绿豆价格创历史最高, 绿豆的播种面积上升到74.2万hm2, 产量也增加到95.4万吨。

2、绿豆产区分布

我国绿豆主要产区在黄河、淮河流域及东北地区。从播种面积看, 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吉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和湖南, 合计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78.8%;从产量看, 吉林和内蒙古最多, 合计占总产量的42.2%, 其次是河南、湖南、山西、新疆、重庆、四川和湖北;从单位面积产量看, 新疆、湖南和四川都在2 000kg/hm2以上, 位居全国前列, 而主产区内蒙古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绿豆品种和价格

目前一般将绿豆分为明绿豆和杂绿豆两类, 根据这样的品种类型, 大致可以将我国绿豆种植分为两个大区:吉林、内蒙古的明绿豆产区和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山西、重庆及陕西等地的杂绿豆产区。明绿豆品质较好, 有光泽, 但产量有限, 价格较高;杂绿豆品质一般, 无光泽, 但产量较大, 价格较低。2000年以来,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 我国绿豆价格呈现上涨趋势, 2009年主产区吉林和内蒙古干旱导致绿豆减产四成多, 再加上游资的炒作, 2010年绿豆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点, 明绿豆的批发价格月最高为14.9元/千克, 月平均为11.3元/千克;杂绿豆的批发价格月最高达到10.1元/千克, 月平均为7.7元/千克。2011年绿豆价格有所回落, 但仍在高点运行。2012年前3个月, 明绿豆批发市场月价格继续回落, 而杂绿豆批发市场月价格呈上涨趋势。

4、绿豆的种质资源研究

生产加工现状 第8篇

北海市常年栽培甘蔗,甘蔗生产带来了可观的产值。接纳新时段的机械技术,从总体范畴内提升了产出水准,机械流程搭配了成套的新设备。增添了选购机械时的补贴,调动了积极性[1]。从现有状态看,北海市已采纳了全程范畴内的新式机械化,含有深耕技术、综合收割必备的技术。机械化带动着本源的技术提升,促进生产的进展。

1 现有生产状态

从现状看,北海市现有甘蔗种植面积逾3万hm2,甘蔗含有逾200万t可提取的糖料。培植甘蔗可获取6亿元特有的总体产值,它占到了22%市内的农业产值。超出5万户的村民常年培植甘蔗,累积了更多的年度产值。伴随惠农落实,增设了更大比值的购置补贴,农民更乐于去采纳机械化。这样的态势下,甘蔗生产创设了更优的水准。北海市拥有超越12 000台现存拖拉机,包含大型设备。推广多样的培植流程,获取了村民认同。多类技术之中,日渐成熟起来的含有深松深耕、借助机械予以整地。同时,机械流程内的中耕也被接纳,经由示范获取了凸显实效。粉碎甘蔗茎杆、收获甘蔗及剥叶特有的机械流程也提高了日常效率[2]。

2 生产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引进示范

针对新式机具没能侧重予以引进,也没能经由示范以便推广。近几年,北海市拟定了蔗糖产出必备的配套支持,侧重促进机械化。但从现状来看,省市投入进来的研发类金额仍偏少,单纯凭借各单位来供应金额。这样做干扰了预设的研发水准。没能注重吸纳新颖技术、增设示范类的基地。设定了偏小的示范地,缺少辐射及带动,村民仍没能摒除旧式的认知,抵触机械技术。

2.2 尚未拟定完备的机制

完善农机管理,不可缺少设定出来的完备规程。若要采纳农机类的新颖技术,乡镇要增设必备的服务站,密切联系村民。农机推广之中,这类管理拥有着不可替换的价值。北海市创设了农业服务依循的这类中心,它调配了农机现有资源。然而,仍没能明晰细化彼此的职责,调配资源依循的路径并不适宜。面对农机推广,未能增添根本的指引,缺乏常态落实。

2.3 多样的技术疑难凸显

机械化态势的新农业依循了新颖技术,要突破长时段以来的疑难点。收获甘蔗依循的这类流程仍存有多样的疑难,没能真正去攻破。在产出流程内,收获甘蔗耗费了最多成本,也耗费了劳动。每到收获时节,北海市都面对着砍伐及搬运甘蔗的疑难。偿付了偏多成本,有时甚至没能聘用到必备的人手。这样的状态下,机械化凸显了日渐必要的价值。相比发达国家,制糖依循的流程没能完美搭配现有工艺;与此同时,选购了偏大规格的机型,它并不吻合村民真实情形的购进水准。北海市尝试着购进了小型架构的割铺装置,仍在摸索之中[3]。

2.4 科研实力偏弱

从市内现状看,机械化特有的研发类单位仍占到偏小的比值,总体力量偏弱。选购了大体积特有的栽培机械,并不吻合现存农艺。若购进了研发得出的国外装置,则会耗费更多。缺少节水灌溉,搭配的水利类设施未能齐备,更未能被推广。研发成套的这类装置起初投入偏多,需要较长周期。节水栽培凸显了滞后的倾向,新颖技术仍缺乏。受到旧式培植的干扰,村民仍觉得密植甘蔗才可增添产能。然而,密植流程与机械化特有的新流程彼此抵触,缺乏紧密的衔接。

3 农业机械化态势下的生产进展

推广机械化应能规避盲目拓展,唯有因地制宜才可获取成效。要考量北海市表现出来的现有状态,分类增设必备的推广指引。北海市拥有着自然状态下的优良条件,适合栽培甘蔗。要推广机械化,可选取进展速率较快的村镇以便设定典型,寻找出突破口。条件准许时,鼓励优先创设机械化,以此来凸显最佳的带动辐射。详细来看,机械化特有的甘蔗生产可依循如下的进展路径。

3.1 借助宣传来变更认识

新式农机仍没能被普遍接纳,根源于不适宜的认知。摒除这样的认识,依托平日内的宣传以此来带动进步。可以借助网络来布设信息、发放印制好的宣传类材料、借助电视及广播来拓展宣传。全方位宣传之下,村民更能明晰现今状态下的惠农优势,认同科技致富。要接纳这样的新认识,农业机械应被看成必备的载体,指引村民去致富[4]。这样一来,更多村民将自愿去购进新农机,采纳集约经营,从而拓展了可用的栽培地块,增添了优良的要件。

3.2 构建配套的新体系

推广不可缺失体系,创设搭配着的新体系,切实去采纳机械化。依循现有的规程,侧重基层搭配的这类体系,明晰应有的推广职能。理顺现有机制,去除冗余的现有环节。乡镇布设的推广农机机构应被分离,单独增设主导类的新机构。侧重专业合作,密切常态的协同。这样构建起来的推广体系融汇了多层,也添加了活力。创设新式的体系,协助村民来推广机械化。

3.3 攻破技术流程的疑难点

若要创新技术,先要着手去突破疑难问题。不应规避潜在的疑难点,而要尝试着去打破瓶颈。收获甘蔗可选机械的新流程,但关联的配套技术不成熟,凸显了进展之中的阻碍。对此,政府应能给予扶持,增加投入的总金额。拟定配套的激励流程,科研类的多重部门要紧密协同彼此。设定攻关必备的日常试验,攻破疑难从而消除推广中的若干阻碍。例如:小型割铺装置拥有着灵活优势,可缩减平日劳动强度。对于此,要增设新颖技术以便缩减手动劳动,消除手动的筛选及打捆,替换成自动化设备。

3.4 培育市区内的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涵盖了引种类、栽培及收割类的成套技术。借助于示范地,村民即可亲眼见证新颖机械带来的成效,从而更能予以认同[5]。增添生产样板,协助村民摒除狭隘的、不适宜的认识,消除后续的推广顾虑。设定技能培训,协助提升技术水准。

4 结语

最近几年,可供消费的食品类别增多,消费者青睐于甘蔗特有的多样制成品。这是由于甘蔗味道甜美,且含有丰富的养分。甘蔗生产依循了机械化这样的总指引,可被广泛予以采纳。农业机械化拥有优良的拓展前景,机械农机可分成种植类的机械、培土以及中耕、甘蔗收获必备的机械。促进更广的甘蔗栽培,借助机械化以此来延展栽培的范畴,让村民接纳新颖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卫民.浅谈北海市甘蔗生产机械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3):28-30.

[2]欧文伟.北海市大棚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2010(6):60-62.

[3]谭影航.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上思县甘蔗生产大发展[J].广西蔗糖,2013(1):12-16.

[4]吴伯远,宋文智,廖献华.“四个加强”推进北海市甘蔗生产机械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3(3):10-11.

南昌肉鹅生产现状及对策 第9篇

2000年后,南昌市沿湖、沿江等乡镇利用靠近鄱阳湖、赣江、抚河和草山草坡等有利条件以及人工种草养鹅生产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养鹅业。2005年,全市有大型种鹅场(户)10个,年末存栏种鹅0.69万羽,出售种苗22.8万羽。全市肉鹅规模养殖户809个,年出笼100~299羽之间养殖户528个,存笼9.31万羽,出笼19.17万羽;年出笼300~999羽之间养殖户281个,存笼9.32万羽,出笼24.77万羽。

然而,2005年之后,养鹅生产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鹅饲养量为188.25万羽,出笼鹅仅为75.10万羽,出笼1 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150个,存笼种鹅300羽以上的养鹅大户仅有8个。

1 制约养鹅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缺乏优良品种,社会供种能力不足

全市没有一家规模化、标准化种鹅场,又没有本地的地方品种,长期以来靠养殖户自发从外地引进鹅种。鹅本身繁殖率和成活率低,又缺乏组织规划引种,造成近亲繁殖,各品种种质特性退化严重。

1.2 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难以低成本规模化发展

由于全市未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环节,农户养鹅大多以散养模式存在,饲养管理粗放,严重影响养鹅生产的经济效益,导致鹅产业生产数量上不去。

1.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鹅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薄弱,农户养鹅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限制了养鹅业发展。

2 创新机制,加快养鹅产业化进程

南昌市具有的土地面积达7 402.36km2,现有耕地的面积27.47万hm2,可利用牧草地的面积992.35hm2,滨湖草洲面积达3.7万hm2。具有湿地总面积达4 113km2,占总面积的55%,其中:湖泊、河流等天然湿地1 389km2;水库、水田等人工湿地2 724km2。地域辽阔,生态条件优越,很适宜养鹅。鹅属草食水禽,以食草为主,符合发展节粮、高效畜牧业的战略。

要加快养鹅业的发展步伐,当务之急是开展种草养鹅。这对充分发挥利用当地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会起到重大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保证养鹅业的发展必要资金,要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鹅的养殖、销售、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快养鹅业发展。

2.1 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建立养鹅示范基地

为把养鹅产业做大做强,要根据市场要求,立足本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制定鹅产业方向和发展规划,对鹅产业进行综合开发,高规格建设养鹅示范基地。在传递市场技术信息、协调养鹅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加强指导,帮助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市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2 尽快建立和完善鹅的良种繁育体系

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留种混杂、缺乏引种规划、造成的商品鹅群参差不齐、生产速度慢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种鹅场育种工作,对种鹅进行提纯复壮,建议在全市兴建一座种鹅场,改良品种,提高鹅的繁殖率,降低养鹅成本,推广优良品种,保证父母代种鹅场的种鹅更新换代。力争用3年时间使商品鹅80%~90%来源于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展良种选育及杂交改良,提高商品鹅的生产水平。

目前,养鹅业的科技含量还较低,对养鹅的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的研究甚少,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养鹅效益。一是要研制出适合全市规模化发展的一整套科学的养鹅生产配套技术,将科学养鹅的配套技术首先推广到养鹅示范基地、大龙头企业,再推广到千家万户。政府部门要抓好宏观调控,部门之间搞好协调,技术服务队伍要扩大,增强服务功能,加快生态养鹅模式的探讨和推广。二是要建立疫病防控体系、提高防疫意识、净化养殖环境、严格控制疫病的发生,并保证鹅产品品质优良、安全、无疫病污染和低残留。

我国畜牧生产现状及对策 第10篇

1 我国畜牧生产现状

总的来说, 我国畜牧生产的现状并不乐观, 出现了畜种结构单一、特色水禽较少等状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是因为畜牧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畜牧生产发展较为缓慢

目前, 我国畜牧生产发展比较缓慢, 还停留在畜牧养殖方面, 与畜牧相关的其他产业开发较少, 如肉类加工、乳品加工等发展较慢, 并且畜牧市场发展也不健全。

1.2 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畜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给防疫工作带来难题, 很难提高畜牧生产的水平和抗风险的能力, 导致畜牧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

1.3 畜牧生产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畜牧生产安全防范存在隐患, 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健全。虽然一些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控制, 但还存在动物疫病, 并没有根除, 这给畜牧生产带来了安全问题。当前畜牧生产质量安全体系也不健全, 没有严格的控制畜牧生产, 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

2 我国畜牧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目前, 我国畜牧生产在疫病防控方面做得还不够, 各类动物疫病比较常见, 一些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 对我国畜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导致较高的猪、羊、牛病死率, 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畜产品存在安全问题

由于疫病防控存在问题, 再加上生产、流通等环节存在监管不严问题, 导致畜产品生产有质量隐患, 比如滥用兽药、违禁药品、有毒物质等, 动物性产品中存在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畜产品加工后还会有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 这些环节如果存在卫生条件不合格现象, 会导致二次污染。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给畜牧业带来了不良影响, 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2.3 饲料资源长期短缺

对畜牧业发展来说, 饲料粮缺乏是最头疼的事情, 严重影响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 饲料资源的匮乏, 不仅会制约畜牧业的发展, 还会影响畜产品价格的变化。我国主要的畜牧饲料是玉米, 而玉米的产量是逐年下降, 再加上玉米的大量出口和与玉米有关的制造项目的出现, 玉米的缺口越来越大, 价格不断地上涨, 这直接导致了畜产品价格的波动。我国蛋白质饲料原料短缺, 主要的蛋白质原料依靠进口, 这导致饲养成本的上涨。

2.4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 大大改变了社会生活与生产方式。我国畜牧业也引入了科技, 但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低, 还没有充分发挥科技与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但畜牧业的科技投入较低, 科技供求不平衡, 引入的技术多集中在提高产量, 而改善质量的技术较少;引入的技术较多, 而自主创新的技术少。同时我国畜牧业基层畜牧兽医人员队伍存在结构问题, 人员年龄较大, 年轻人员较少, 出现了青黄不接问题, 导致畜牧科技创新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3 我国畜牧生产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畜牧生产的政策引导

目前, 我国畜牧养殖多是散户, 提高他们的标准化与生态意识, 是畜牧业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这就必须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通过政策调控确保畜牧生产质量。同时要改变当前以行政手段抓生产的方法, 引导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 及时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养殖观念的转变, 推动健康养殖, 改善养殖生态环境, 使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转变。

3.2 调整优化畜牧品种结构

当前, 我国畜牧产品生产结构不合理, 生猪、家禽等市场供应基本饱和, 所以应优化畜牧品种结构, 将重点放在草食家禽和优质水禽生产上来。在畜牧品种方面, 应稳定猪、禽等生产, 大力发展草食家禽如牛、羊, 并充分发挥秸秆等资源的作用。因此, 应结合地理条件、资源特点等调整畜牧品种结构, 发展市场所需的水禽产品, 优化畜牧品种结构, 推动畜牧业发展。

3.3 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畜产品存在安全质量问题, 为了提高畜产品质量, 就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监控,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饲料原料、添加剂、药物等方面都要做到规范使用, 进行标准化管理, 建立可以追溯查询的监管体系,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增强消费者对畜产品的信心。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为可追溯提供技术支撑。另外要健全制度, 由过去的被动监督、随机监督转变为制度化、法制化监督, 推动牲畜屠宰的规范化管理。

3.4 提高畜牧业技术创新能力

畜牧业能否持续发展, 与科技支撑有着很大的关系。畜牧业发展既要坚持技术创新, 又要引入先进的技术, 促进传统畜牧技术的改造与升级。要积极与高等院校、企业联合进行关键技术创新, 争取在健康养殖、安全饲料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同时要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这都需要技术的支撑。在畜产品加工过程中, 要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 推动畜产品科技化的发展, 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化水平。另外, 畜产品生产中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 技术支撑, 这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确保畜牧生产高投入、高质量。

3.5 做好重大疫病防控工作

畜产品生产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提高动物卫生水平, 遏制重大动物疫病的爆发, 确保畜产品质量,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提高动物卫生水平, 加强疫病防控, 就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防控技术能力, 完善动物疫病处置能力, 提高兽医队伍的防控能力, 健全畜牧卫生执法力度。

大豆深加工制品研究现状 第11篇

关键词:大豆;深加工;豆乳;豆芽奶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5-0066-02

大豆起源于中国,古代称为菽,是构成中国文明的五谷之一。近些年,大豆发展速度很快,成为世界上产量增长最快的粮食作物。大豆营养十分丰富,是优质蛋白质来源,但目前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制备豆粕,只有极少部分用于加工豆乳等营养产品,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加大豆乳加工工艺研究力度、提高大豆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豆乳是大豆蛋白的水提取物,乳白色,从外观上看与牛乳类似,但与牛乳相比具有一定优势。豆乳中不含有胆固醇,但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被称为人体血管“清道夫”的磷脂,因此喝豆乳不会引起胆固醇升高。另外,豆乳中还含有大豆异黄酮,具有调节人体雌激素平衡的作用,且对人体雌激素的调节作用是双向的。豆乳中的钙、磷、钾、铁、锰等成分可以与牛乳相媲美,且不含乳糖,适合乳糖不耐症人群食用,是奶源不足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营养又廉价的营养保健食品。但由于大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以及大豆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豆腥味、苦涩味,制约了大豆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1 豆芽奶研究现状

大豆浸泡发芽后,抗营养物质如植酸、单宁、蛋白酶抑制剂等大幅度下降,VC含量上升,营养成分更丰富,更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利用豆芽进行深加工可获得理想的营养食品。陈莉等对大豆进行发芽处理、热处理后,采用酶解、营养调配、均质、灭菌等工艺生产功能性发芽豆乳,从根本上消除了大豆蛋白复合导致的豆腥味、苦涩味,降低了大豆棉籽糖、水苏糖,避免了胀气现象的产生,且残存的大豆寡糖依然可以使双歧杆菌增值。同时,酶解后的大豆多肽增加了豆乳成分,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独特作用。

2 豆乳饮料研究现状

2.1 发酵型豆乳饮料

发酵型豆乳饮料是豆乳经乳酸菌发酵得到含有大量活的乳酸菌的发酵制品。豆乳中的蛋白质经乳酸菌发酵后被降解成短链的肽和氨基酸,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而且活的乳酸菌具有帮助消化、调整肠道菌群功能,是一种新型营养保健饮料。贺晓光等对纯豆乳发酵生产酸豆乳的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为:m(大豆)‥V(水)=1‥8,接种量为5%,杀菌条件为85 ℃下杀菌30 min,蔗糖添加量8%,前发酵温度40 ℃,前发酵时间4 h,接种量5%,后发酵温度4 ℃。王艳萍等以大豆为主要原料,以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混合发酵剂进行乳酸菌发酵酸豆乳制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为:接种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比例为1∶1∶2,接种量4%,发酵温度43 ℃,蔗糖的添加量6%,发酵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发酵的酸豆乳活菌数可达2.8×108个/mL,且具有淳厚豆香味和清香乳酸味,质地均匀,酸甜可口。司卫丽等研究稳定剂魔芋胶、瓜尔豆胶和黄原胶对酸豆乳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魔芋胶‥瓜尔豆胶‥黄原胶为3‥2‥3的比例复配时,调配的酸豆乳饮料稳定性较好。

2.2 调配型豆乳饮料

调配型豆乳饮料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采用先进处理技术,经过与稳定剂、酸等调配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大豆深加工的高档产品。大豆浸泡是豆乳饮料的前处理环节,可以减轻豆腥味、软化大豆组织、提高水溶性蛋白提取率。刘俊红等研究了大豆浸泡温度、时间及浸泡pH对豆乳饮料产品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在浸泡温度40 ℃、浸泡10 h、pH 8条件下,固形物含量达6.2%,符合国家标准。

豆腥味是影响豆乳风味的关键因素。袁建云等采用乳酸菌发酵和添加香精的方法来减少和掩盖豆腥味,取得较好效果,为豆乳生产克服技术难点提供了理论依据。罗袆等认为酸性豆乳饮料生产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去除豆腥味和有害物质,提高豆乳稳定性,其系统地对豆乳生产工艺及影响豆乳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豆乳浓度越高,饮料越不稳定;在远离蛋白质等电点的情况下,pH越低,饮料越不稳定;均质最佳工艺参数为50~70 ℃,18~25 MPa,杀菌温度60~70 ℃(30 min)。

调配型果蔬汁豆乳饮料是在豆乳中加入果汁、蔬菜汁、稳定剂、乳化剂、有机酸等成分,混合调制而成的含乳饮料,既可以掩盖豆乳豆腥味,又使豆乳具有芳香气味。调配型果蔬汁豆乳饮料色泽美丽、营养全面,口感清新甜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爱明艳等以黄瓜和黄豆为原料开发黄瓜豆乳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配方为:豆乳30%,白砂糖5.5%,黄瓜28%,柠檬酸0.025%。该配方得到的豆乳饮料无豆腥味,口感协调,滋味纯正,酸甜适口。

刘莎莎等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苹果汁豆乳饮料的稳定性,得到增稠剂的最佳组合为:果胶0.15%,CMC-Na 0.25%,海藻酸钠0.30%;络合剂磷酸盐的最佳复配为:六偏磷酸钠0.04%,三聚磷酸钾0.04%,焦磷酸钠0.04%;在55 ℃、50+25 MPa下均质2次,80 ℃杀菌10 min条件下制得的苹果汁豆乳饮料稳定系数为0.921,离心沉淀率为1.13%,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

荞麦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成分,与大豆组合可以生产营养保健品。苏从毅等以荞麦和大豆为原料研制出2种配比的荞麦豆乳饮料,一种配比为荞麦3%、大豆3%、白砂糖5%,该产品较清爽,可以用作日常解渴、补充营养;另一种配比为荞麦4%、大豆4%、白砂糖5%,产品较为稠厚,可以用作代餐、补充能量。这2款饮料口感细腻,风味独特,具有软化血管、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的保健功效,适合各类消费人群食用。杨红霞等研究大米调配性酸豆乳饮料生产工艺,得到最佳大米与豆乳配比为3‥1,稳定剂添加量为琼脂0.10%、CMC-Na 0.05%,黄原胶0.050%。

nlc202309091109

3 其他大豆制品

大豆的营养成分明确后,利用大豆加工的制品不下万余种,主要有豆浆、豆腐、豆干、腐乳、酱油、纳豆、豆豉、仿真肉、大豆冰激凌、大豆奶油、大豆干酪等。另外,还以大豆为原料制取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等保健品。

4 结语

大豆制品不仅营养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具有一定保健功效,对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病、癌症、骨质疏松等具有预防作用。尽管牛乳一直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但受价格、运输、贮藏和乳糖不耐症等因素影响,难以得到普及。而大豆制品不仅具有牛乳特有的营养,而且价格低廉、原料丰富,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对营养及健康的追求。因此,加大大豆制品深加工研究力度,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俊红,杨红霞,窦明.豆乳饮料制备中大豆浸泡条件的优化[J].广东农业科学,2010(8):161-162.

[2] 袁建云,熊慧君.豆乳饮料不同脱腥方法效果研究[J].食品科学,2012(3):335.

[3] 陈莉,钱方.功能性发芽多肽豆乳的生产工艺[J].中国酿造,2011(4):176-178.

[4] 苏从毅,王四维,王猛,等.荞麦豆乳饮料的工艺与配方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2,19(2):24-27.

[5] 刘莎莎,李保国,郭雯丽.苹果汁豆乳饮料的稳定性研究[J].大豆科学,2013,32(6):830-834.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status of bean sprout milk, fermented soybean milk beverage, deploy bean milk drink and other soybean products, discussed the method to remover the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beany flavor and bitterness in soybean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ybean deep processing in China.

Key words: soybean; deep processing; soybean milk; bean sprout milk

吡啶碱生产现状与市场前景 第12篇

吡啶碱主要来源于化学合成和炼焦副产,目前98%以上的吡啶碱产品来源于化学合成法生产,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乙醛和氨气相催化合成法。吡啶碱用途广泛, 其生产原料也极其简单, 主要是甲醛、乙醛和氨等基本化工原料, 但合成技术上很难突破, 生产工艺极其复杂, 约有100多道工序。被美国瑞利等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半个多世纪。我国曾组织专家历经五个五年计划攻关未果。目前, 吡啶国内市场需求很大, 过去主要依赖于进口, 现国内已建成数套工业化生产装置。

吡啶碱是替代进口、替代高毒、国家重点鼓励的杂环类农药、医药、兽药等三药及三药中间体的含氮杂环类核心共性化合物,俗称为杂环类三药及三药中间体的“芯片”,也是日用化工、食品香料、饲料添加剂、子午轮胎的重要原料,吡啶碱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对推动国内三药及三药中间体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制造工艺

1.煤焦油分离法

在吡啶碱中,最早被发现的是2-甲基吡啶,1946年英国人Anderson自煤焦油中分离得到,1951年Anderson从骨油中分离得到吡啶并作了鉴定。但煤焦油分离吡啶数量有限,产量少,组分复杂,随着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以油代煤的转变,这种分离提取方法已不适应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被逐步淘汰,而由化学合成法取代。

从煤高温干馏所得煤焦油和焦炉气等挥发性副产物中可分离出吡啶碱,主要是吡啶、2-甲基吡啶、3-甲基吡啶、3, 4-二甲基吡啶、2, 6-二甲基吡啶等,焦炉气中吡啶碱的含量约为0.4~0.6g/m3。其分离工艺为用硫酸吸收焦炉气后,生成硫酸铵和吡啶碱的盐。反应物通过饱和器,再用10%~12%的氨气中和,分离出吡啶碱,冷凝得到含吡啶碱约为60%~63%的初产物,含水不大于15%,剩余的为焦油。最后用纯苯共沸蒸馏脱水后再精馏,沸点为113.5~115.5℃,可以得到第一阶段的分离物吡啶。沸点为128~129℃,可以得到2-甲基吡啶,沸点在143~146℃时通常可以得到含40%的2-甲基吡啶、45%的3-甲基吡啶、15%的2, 6-二甲基吡啶。由于煤焦油分离法存在产量容易受到限制、产物不能完全回收、产品质量差 (多为初产品) 等诸多问题,目前此法制取吡啶碱在整个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很小。

2. 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路线,绝大多数合成路线得到的是吡啶类混合物,很难得到单一产物。合成反应的最终产物随着反应条件、实验技术和催化剂的变化而不同。工业方法生产吡啶碱主要通过对催化剂进行不断改进,产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40%~50%提高到了现在的80%左右。此外,又出现了以酮、醇、烯烃、炔烃等为原料催化合成吡啶类化合物的方法,但工艺尚不成熟且产率较低。当今世界上95%的吡啶类化合物仍然是以醛和氨作为原料,经催化合成而得。

工业上化学合成吡啶的生产方法不多,除了少数厂家采用氯和丙烯醛为原料外,大多数厂家都采用乙醛、甲醛和氨为原料,这主要是在一般情况下这几种原料比较易得。通常用氮气加热催化剂到400~500℃,并将乙醛、甲醛 (40%水溶液) 和氮预热至120~150℃后引入反应器,经催化缩合得到产品,生产出的产品以纯吡啶为主,副产3-甲基吡啶的数量由所采用的催化剂、操作条件而定[5],一般在30%~50%;同时也产生一些2-甲基吡啶、4-甲基吡啶等其他化合物,由于数量较少,没有进一步分离的价值而作为废料处理。采用化学合成法,不同反应原料所生成的吡啶碱化合物见表1。

以羰基化合物和氨为原料的合成反应,通常采用固定床或流化床的多相催化法生产。如生产2-甲基吡啶的工艺是在常压,350~500℃下,以SiO2-Al2O3-BiO3、Co3Al2 (PO4) 4等为催化剂,乙醛与氨进行气相脱水、脱氢和环合的催化反应,主要产物为2-甲基吡啶和4-甲基吡啶。此合成路线的反应原料价廉易得,仅需改变反应原料或原料比例就能在同一装置中生产出各种吡啶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

二、生产现状

吡啶碱生产工艺技术长时期一直被等美国和日本的相关企业垄断,美国瑞利公司垄断全球50多年,国外吡啶碱合成技术的研究集中在美国美孚(Mobil)、美国瑞利(Reilly)、美国纳派尔(Nepera)、瑞士龙沙(Lonza)、日本广荣(Koei)等公司。全球吡啶碱的年生产能力约12万吨,年产量为9万吨左右, 主要生产厂家是美国瑞利公司、印度久比兰特公司和瑞士龙沙公司,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约占全球吡啶碱总产量的86.75%以上。消费主要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年总消费量为7.37万吨。其中美国2.9万吨, 西欧3.91万吨,日本0.56万吨。

我国吡啶碱生产始于1950年,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初小规模的使用高能耗高杂质的传统煤焦油分离法。我国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石化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也相继开展过研究,虽然也形成了部分专利,但仍距工业化有一定的差距,尚无形成工业化规模生产装置。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开始采用从煤焦油中回收粗吡啶的生产方法,年生产能力不足500吨,年总产量200~300吨。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第二制药厂开发过以乙炔和氨为原料制甲基吡啶的合成技术,但由于污染严重和原料不足,于1983年停产。上海第五制药厂进行过乙醛-氨法研究,曾采用合成法生产过2-甲基吡啶和4-甲基吡啶,也由于工艺落后、污染严重而停产。上海五州制药厂有一套年产400吨甲基吡啶的生产装置,但由于原料来源和环保等原因,已经停产多年。

2001年,江苏南通醋酸厂与美国瑞利公司合资建设了一套1.1万吨/年采用化学合成法吡啶碱的生产装置,年产纯吡啶8000吨,3-甲基吡啶3000吨。这是我国吡啶生产方法与工艺技术取得的一大突破,产品填补了国内吡啶碱产业链空白,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我国吡啶系列原料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和国内无化学合成吡啶碱生产的历史,同时也推动了吡啶下游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按合同,该装置生产的8000吨纯吡啶中的5000吨将供给先正达公司在南通的农药厂,余下的3000吨吡啶及吡啶碱则进入瑞利公司全球产品供应链,出口供应国外市场,在国内销售的比例很少。同时我国台湾长春石化公司也有一套年产6000吨吡啶的生产装置。

2006年2月,江苏红太阳集团下属南京红太阳生化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研究创新,已经成功打破国际企业的技术壁垒开发出自己的吡啶生产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2万吨吡啶生产装置建成投产, 标志我国已具备独立生产吡啶的能力,该生产装置目前计划扩大产能为年产3万吨,产品作为集团公司内部百草枯和吡虫啉生产装置的原料。2007年6月,南京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对南京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自行研制的“年产1000吨吡啶中试技术”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该技术利用甲醛、乙醛和氨气为原料,以表面改性后的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在硫化床反应器中合成吡啶碱,建成了采用DCS控制的年产1000吨中试装置。通过工艺条件反应器结构的优化以及回收套用有机胺等技术创新,使吡啶碱总收率达到81%以上,吡啶和3-甲基吡啶含量分别达到99.7%和98.5%以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中试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10月,红太阳集团全资子公司安徽国星生化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在安徽马鞍山当涂红太阳生化工业园区建设年产2.5万吨吡啶碱生产装置,2008年3月28日建成投产,年销售可达10.5亿元,利税3亿元左右。至此,红太阳集团吡啶产能已达3.7万吨/年,在世界吡啶生产企业中已颇具规模,不仅将进一步缩短我国杂环类三药及三药中间体制造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整体提高我国杂环类三药及三药中间体工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将结束我国吡啶碱长期以来受制于人的历史。未来3年,红太阳集团计划还将进行扩产,最终形成年产10万吨吡啶碱产业链。此外,湖北沙隆达股份公司也建设了年产1万吨吡啶碱项目。目前国内吡啶碱的年生产能力为6.2万吨左右,预计2010年我国吡啶吡啶碱年总生产能力将达到8.3万吨,其中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的占95%。

三、应用领域

吡啶碱俗称杂环类三药及三药中间体的“芯片”,化学性质活泼,能参与多种化学反应,而且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性能优良的溶剂。目前,吡啶及其衍生物主要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饲料添加剂、橡胶助剂、染料、日用化工、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粘接剂、合成材料等领域。在农药方面可生产达30余种产品,如百草枯、敌草快、吡虫啉等。在农用化学品方面,除用于生产农药外,还用于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化肥增效剂等。医药方面可合成品种达50多种,如磺胺、青霉素、维生素、可的松等。在兽用方面是生产饲料添加剂烟酸、烟酰胺的主要原料,在日用化工和轮胎工业中,可用于去头屑洗发水、杀菌剂、染料、涂料和子午轮胎工业。在橡胶行业,用于生产橡胶硫化促进剂以及汽车轮胎用丁苯吡胶乳。吡啶碱经过氯化、氟化、氨氧化等可以做成多种中间体,在精细化工领域有广泛应用。吡啶碱的主要中间体消费领域及制取产品见表2。

国内吡啶碱的最大用户是农药,以吡啶碱为原料生产的除草剂,如百草枯,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的替代进口、替代高毒、填补国内空白的世界第二大环保型、无公害灭生性除草剂。国内百草枯的年生产能力1.7万吨, 消费吡啶碱1.4万吨。这种快速触杀型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具有杀草不杀根、安全环保、快速触杀型以及没有漂移性等茎叶处理除草剂等优良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草甘膦的第二大除草剂,全球销售额达6.5亿美元。目前国内外主要广泛应用于草原更新、草坪更新、免耕栽培除草、玉米,大豆,棉花行间除草、森林防火、山坡除草、棉花,马铃薯等农作物催枯等,市场前景广阔。吡啶碱在除草剂行业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创汇农业,替代进口农药,为三农降本增效,解决防治病虫草害和降低高毒农药环境污染的矛盾找到了解决的捷径,取得了国家、企业、三农、环境等多赢的良好成果。

据初步统计,全球吡啶碱类制成品年销售额约达500亿美元。全球范围来看,吡啶和吡啶碱29%用于生产除草剂百草枯和敌草快,32%用于烟酸,两项合计超过吡啶和吡啶碱总消费量的60%, 其他主要用于生产杀虫剂毒死蜱的中间体三氯吡啶醇钠, 吡啶经氯化后也是合成吡虫啉和吡虫清所必须的中间体。

四、市场前景

全球吡啶碱消费的年需求量约为12.5万吨,从吡啶碱全球用途需求分析,目前70%以上的吡啶碱主要用于农药合成,85%以上的3-甲基吡啶主要用于生产饲料添加剂和维生素PP, 90%的2-甲基吡啶用于生产农药和子午轮胎。随着科技进步、环保要求的需要和变化,未来吡啶碱的用途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基于目前全球范围内吡啶的生产和消费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短期内需求量出现爆炸性增长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国外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吡啶碱的消费量不会明显增长,吡啶碱的主要下游产品百草枯、敌草快、毒死蜱、烟酸等的市场已基本趋于饱和。虽然有一批含吡啶环的农药新品种不断问世,但由于这些新品种均为高效品种,生产装置能力小,实际消费吡啶碱数量也有限,不会对消费市场形成非常明显的拉动。

20世纪80年代至90代年初,我国吡啶碱物的使用范围较窄,只有3个品种,市场年需求量约1500吨,原料基本依靠进口。2000年后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进出口贸易比较活跃,年进口量5000~8000吨,主要进口国是印度、日本、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和比利时。吡啶碱也有少量出口,年出口量为1000~2500吨。90年代中后期,国内企业对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大,市场对吡啶碱系列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显著增加,年需求量增长到1.2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吡啶碱消费主要用于除草剂、杀虫剂等农用化学品,用量占50%;其次为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用量占20%;日用化学品占15%;医药占10%;染料和其他中间体占5%。

近年来我国吡啶碱的进口量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包括我国百草枯、敌草快等除草剂和毒死蜱、吡虫啉、啶虫眯等杀虫剂生产企业需求增长较快和农药产品出口量连年持续增长。国内吡啶需求仍无法满足,从而制约了我国百草枯、敌草快、毒死蜱等品种的发展。杀虫剂中毒死蜱是消费吡啶碱的大户,吡啶氯化工艺突破后,成本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随着国内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毒死蜱的用量逐年增加。全球毒死蜱农药的年销售额达4.6亿美元,而百草枯、毒死蜱、吡虫啉这三种以吡啶农药中间体做原料合成的除草剂、杀虫剂销售额占据了全球31%的市场份额。国内毒死蜱的年生产能力2万吨, 消费吡啶碱6000吨。随着除草剂百草枯、敌草快、杀虫剂毒死蜱在国内市场的不断开发和快速渗透,必将带动吡啶碱进入新一轮的增长。目前吡啶及吡啶碱在国内的生产装置已建成投产并释放产能,原料的本土化将大大刺激吡啶碱的市场需求。吡啶碱在我国农药行业的年消费量估计为3.2万吨左右,年需求增长约15%。同时,医药中间体和日化中间体的科研开发有较大进展,饲料添加剂 (烟酸胺) 生产企业增长和出口量持续增加,也使吡啶碱的消费量迅速增加,年需求量约为1.5万吨。

我国吡啶类化合物的用途不断扩大。近年国内化工界又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吡啶杂环系列产品的衍生物上,目前精细化工的前沿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以吡啶杂环类作为基础。加之我国在日化产品生产中使用吡啶系列产品提高其档次和质量还是空白,有些厂家目前只能依靠进口,如果我国日化产品一旦采用以吡啶系列产品为原料进行生产,其用量将是极大的。因此,尽管目前国内吡啶碱的年生产能力在不断增加,但下游橡胶、汽车、医药、食品、饲料等市场的消费量也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预计今后几年吡啶碱仍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五、发展建议

1.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

吡啶碱作为化学工业,特别是精细化工的重要原料,主要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饲料添加剂等多个领域。吡啶碱品种繁多,目前工业化生产的约有70多种,正在研究的还有30多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吡啶碱的国内需求日益增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江苏、山东以及吉林等地同外商洽谈引进技情况来看,国外几家公司为了垄断市场,获得较大的利润,对技术转让并不积极。因此,当前国内应加快对吡啶碱的科技开发力度,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规模化吡啶碱生产装置,改写我国不能规模化生产吡啶碱的历史,以促进其他相关领域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政策方面加以引导对吡啶碱的开发和生产予以扶持,为吡啶碱的市场拓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条件,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发展我国与吡啶碱相关的产业也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议尽快完成吡啶碱生产工艺技术的国产化进程,继续推进吡啶碱技术研发各项工作,加快加大吡啶碱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通过科学论证的方法,建立符合我国市场特征的生产体系,真正形成并完善技术-生产-应用的绿色环保化学工业产业链,迅速填补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打破国外对这一技术的长期垄断,并参与国际竞争。

3. 积极拓展下游应用领域

上一篇:黑素细胞下一篇:中国原创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