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引导教学范文

2024-07-22

例引导教学范文(精选12篇)

例引导教学 第1篇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在一堂课中, 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揭示矛盾导入新课, 而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 使问题不断深入, 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例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故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只要你说出一个数, 我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 学生纷纷问老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 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 从而主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我又问:“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呢?”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致认为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的个位必须是0.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 9, 11, …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的问题, 此时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个机会我还出示了这样的一道思考题:请写出三个能被4或25整除的两位数、三位数, 四位数, 找一找能被4, 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这堂课由于课前多方设计, 课内步步引导, 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妙的情绪之中.这种学习, 既是一次认知训练, 也是一次情感的陶冶, 孩子们从中感受了思维的乐趣与成功的乐趣.

二、提供材料, 提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既具有普遍的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又存在着个别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决定了教师要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才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作业目标, 让学生自己作主, 提出问题, 主动构建认知结构,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来完成数学的学习, 品尝成功的喜悦, 逐步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如设计适合各种能力水平的练习题,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成就.

例1

作业要求根据上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评分标准提出两个问题并正确解答的得优, 提出两个以上问题并正确解答的, 每多解一题, 可另加一个“★”.

例2

如图, 单位:厘米.

作业要求用多种方法求图形的面积.

评分标准提出一种解法的得“良”, 提出两种解法的得“优”, 再多一种另加一个“★”.

在学生进行独立解答后, 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又是多向反馈、相互学习的过程, 学生自己“当家作主”,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动手操作, 揭示规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来发现规律, 揭示规律.如在教学巧求周长 (数学兴趣活动课) 时,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好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出示题目:

(1) 4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它的周长是多少?如果9个、16个呢?

(2) 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 看一看你能摆出几种, 并算出每种情况的周长.

(3) 通过 (1) 摆正方形、长方形, (2) 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学生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自己得出规律:

(1) 长和宽相差越大, 周长越长;长和宽相差越小, 周长越短.

(2) 摆的种数和小正方形的个数有关.

(如:有12=12×1, 12=6×2, 12=4×3三种)

(3)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每边个数×4.

(4) 长方形的周长= (边和×长边的个数+边长×宽边的个数) ×2.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身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 认识一个对象就是对它采取动作, 改变它, 以便当那种转变的机制和转变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发生作用的时候来掌握这种转变的机制.可见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的技能, 是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个重要保证.

例引导教学 第2篇

——小学语文组课例研修论文

在课堂中,师生是互动的。老师问,学生就要答,好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回答能够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问题。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总是 “莫不关心”,也不会主动提问,更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有很多教师束手无策,感到头疼,有的教师甚至埋怨:这些学生怎么这么笨,什么都不懂。其实,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更多的因素还是在于教师。《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既学到知识,又懂得学习的方法,这就是要求老师要针对问题,善于引导启发,下面就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给予自信,积极表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可就有一些学生就是不肯动脑思考,不愿意回答或不敢看老师或黑板,惟恐老师叫到他。有的怕回答错了,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耻笑,有的同学勉强被老师叫起来,要么回答的声音低低的,含糊其词。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予自信,让学生知道,你们一定行。可以对他们说:“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谁举手,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听。”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尽量鼓励他把自己的见解大胆大声地说出来。抛掉怕被人耻笑的心理,树立自信,对于回答得不完整的,可鼓励其他的学生给予补充、纠正。

二、把大化小,抓住要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比较笼统的大问题,或含义深奥,或包容量大,学生往往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着手。这就需要教师把问题剖析分解,回答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通过这种简明、集中的一系列小问题,学生们对理解课文内容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的困难迎刃而解。

三、表情展示、生动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候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说出来。教师这时应运用直观手段提示,也可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进行必要的暗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理解“幸福”这一词,可以叫学生站起来把幸福的表情表演给大家看,然后造一个句子,加深理解。

四、启发引导,化难为简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现象,这说明学生对问题掌握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路步步走向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五、家庭素养、重在培养。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家庭大多是多口之家,他们都有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生活条件艰苦,父母为维持生活忙于奔波,无暇照顾孩子的学生习,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加上他们如果做错事或说错话,又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做错事或说错话,根本就不问其原由,马上进行批评,导致孩子从小胆子就小,不敢多说话,也就不敢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六、教师引导、重在得法。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只是一味的追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提问也只是希望学生集体回答,以免影响教学进度。也有的的教师在上课提问时,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不懂得回答,久而久之,老师偶尔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敢回答;即使有个别学生鼓足勇气,主动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也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答对了也得不到什么,答错了还有可能会出丑,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没什么损失,不如不答。这样,学生就不会养成主动积极回答老师提问的习惯。

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我们都给予肯定。不是说肯定学生的回答正确,而是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以后也就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对于较差或中等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应多提简单的问题。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多提简单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回答的正确率,老师再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就会爱答题。还有的学生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只有老师的问题“我”会回答时,“我”才会举。

教师所提问题难度过高,学生不能作出解答,也就会导致学生没有勇气主动,更不用说积极。要知道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原本就狭窄,所知并不多,他们又没有调整良好心态的素养,所以,问题难度过高,有碍于他们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发展。

对于较优秀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老师总是提一些简单或只能提简单的问题,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这类学生,教师还可以让他们也 当当“小老师”,让他们为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或分配任务,以充分展示他们的优点。

引导小学生“做”数学例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学生;动手“做”;数学学习

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能够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将视线从课本上转移到学生身上,重视课本知识的教授,但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发挥自身学习潜能,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一、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做”数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讲课方式固定无趣,学生只是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课和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缺乏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也没有“做”数学的机会,显然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在课堂上不容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积极“做”数学,就需要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数学相关,都能成为良好的数学教学素材。教师捕捉生活的数学现象,将其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看到数学有趣多彩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做”数学。

例如,在学习“除法”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看每天我们都要来学校上课,如果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是400米,你每分钟能够走50米,那你走到学校需要几分钟呢?”这个问题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生活,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会觉得很有趣,然后就仔细的思考并动手计算一下,从而得出答案。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关系式:路程÷距离=时间。教师从生活现象中取材,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降低枯燥感,从而激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动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鼓励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做”数学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教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主要是教师的讲解。虽然教师的讲解非常详细,但是学生并没有自己动手验证和探究,这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遗忘速度快。亲身实践能够使学生从数学课堂固定死板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抱着好奇,甚至质疑的心态去“做”数学。这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实践出真知,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更加牢固,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质疑思考的精神。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做”数学。

例如,当教师在教授“轴对称图形”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纸裁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再向学生解释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让学生折叠刚才裁出的图形,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这种动手的方式能够获取学生的喜爱,学生开始动手折叠。在折叠过各种图形以后,学生会告诉教师自己的看法。在听过学生的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掌握。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能够让学生真实地“做”数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质疑思考能力。

三、生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做”数学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很少拥有生生交流合作的机会,数学课堂气氛严肃,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年纪小,理解能力有限,生生交流合作能够让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来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思考之中。所以教师可以鼓励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做”数学。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绝不能是无组织的,无组织的交流合作效果不佳,还会导致时间的浪费。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使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加有序、有效率。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固定的小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分发16个长、宽都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让每个小组用这16个小正方形先拼成一个正方形,求出它的面积。然后,再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一步步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以后,学生对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也会随之加深,这时教师再进一步讲解关于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知识,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和深刻。所以教师鼓励生生交流合作,能够引导学生“做”数学,学会数学。

实践证明,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做”数学比教师沉闷无趣的讲课更加有趣,也更具吸引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从而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数学知识学习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例引导教学 第4篇

2008年某省中考理综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实验探究题”, 其命题及标准答案如下:

小明为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阻值约为10Ω) , 设计了图1所示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6V, 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 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A”字样。

(1) 图2是小明根据电路图连接的实物图。闭合开关后,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发现小灯泡____;经检查, 是由于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实物图中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

(2) 若电压表0~15V的量程损坏, 为了完成实验, 请你使用原有器材重新设计一个串联电路, 并将设计的电路图画出来。

(3) 根据你的设计重新连接电路进行实验。闭合开关,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___V, 小灯泡正常发光, 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 则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Ω。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不发光 (1分) 下图左, 画“×”、连线正确各得1分。 (2) 见附图3 (1分) (3) 2.2 (1分) 9.5 (1分) 。

乍看, 该题主要考核目的有二:一是找错与纠错能力;二是用3V量程的电压表和0.6A量程的电流表, 在6V电源条件下测量额定电压3.8V灯泡热电阻的方法, 似乎很有特点和深度。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 作为考核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试题, 它所表述的实验过程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命题严重脱离操作实际, 并且出现多处不妥。

按照命题的前后顺序, 且不说找错与纠错, 其第一问“发现小灯泡____”, 就没有意义, 更与考生的实验能力无关。因为在后面的命题中“……是由于一根导线连接错误……”已暗示了该答案为“不发光”;另外题中以“0~15V的量程损坏”为由让学生重新设计测量电路的提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更为严重的是试卷针对用3V量程的电压表测量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热电阻所给出的标准答案 (图3) 不妥。题中并没有明确滑动变阻器的初值, 若默认为“最大 (20Ω) ”, 当闭合开关时, 在6V电源的作用下, 电压表两端的实际电压应该是4V, 这时“3V量程”的电压表将严重过载, 若不是最大又该是多少?另外, 若按照图3去连接变阻器, 在调整滑片时一旦出现接触不良, 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会高达6V, 这在实验中是不提倡的。至于最后一问“……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Ω”, 如果考生能把实验电路画出, 或把前面一问“电压表示数为____V”答对, 那么只要懂得欧姆定律就可计算, 与实验能力并无关系。所以, 不禁疑惑:这样的命题究竟在考核学生的什么能力?如此重要的中考试卷中出现这样的命题将对中学的实验教学起到怎样的导向作用?

二、是“巧合”还是“因果”

近年来, 国家为推动素质教育出台了诸多举措, 其中面向中小学实验的硬件投入逐年增加, 可是素质教育的收效却微乎其微。笔者在一次调研中见到某校实验室建得不错, 仪器设备也很多, 且陈列得整齐有序, 当问到“实验课怎么上, 都开哪些实验”时, 得到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 “这一切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实验课根本就不上”。当提到不做实验如何应对考试时, 答案是“实验与理论考试没有多大区别, 只要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记住就行, 做实验很费时间, 即便做了实验考试也未必能用上”。

上述命题与如此的“实验教学”难道说是一种“巧合”?对此笔者翻阅了大量中、高考试卷及模拟试题, 从中发现, 关于物理方面的“实验探究题”以“应用题”模式命题的, 十分常见。慎重起见, 笔者对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状况作了进一步调研, 从调研结果来看, 类似以上实验室做摆设的情况极为普遍。由此可见, 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命题模式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三、也谈“中、高考”和“应试教育”

考核评价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对学习和教学具有引领与促进作用。但在现今的基础教育阶段, 这一作用却被严重淡化, 人们尤其关注中、高考的选拔作用, 所谓“一考定终身”。因此, 关于中、高考的看法自然是众说纷纭, 反对与抱怨者疾呼:“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等, 中、高考制度难推其责;“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听起来似乎取消了考试才会有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减负”也才能够得到落实。而拥护者强调的则是它的公平性和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对此, 笔者有自己的看法。时下,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现象不可否认, “高分低能”也不乏其例, 但究其原因, 其“责任”不应推到考试制度的存在上。从“废除考试”的“张铁生”年代, 到“恢复高考”之后的今天, 纵观我国教育前后三十多年的变化, 无论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点考试制度的恢复功不可没, 尤其是中、高考。任何一个教育者都知道教育离不开考试环节的激励、督促、检查与引导, 教育中存在“应试效应”正说明考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作用。因此“应试教育”也不应该成为贬义词。当我们回首文章开头“中考试题的案例分析”和笔者在调研中遇到的实验教学现状时, 对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的现象以及考与教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不难解释了。或许有人会说“卷面考试本身就带有局限性, 难道说还能把实验室搬到卷面上”?如果你是认真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 就一定知道《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领略过《实验指导》对实验过程描述的风格, 也就不难想象“实验探究”考核题的正确命题方法了。

四、关于“实验探究”的命题尝试

笔者尝试利用原题的素材作另外一种命题如下:

小亮为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阻值约为10Ω) , 设计了图4所示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6V, 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 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A”字样。

(1) 图5是他连接的实物图。闭合开关后调整变阻器使阻值减小, 可灯泡始终不亮, 发现____。将阻值恢复到最大后, 断开开关再次检查, 原来是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实物图中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并补画正确的连线。

(2) 为了安全, 他将仪表的量程分别选在 (0~15V) 和 (0~3A) , 有人提出该方案测量误差大, 要将原器材中的仪表量程改为 (0~3V) 和 (0~0.6A) , 并强调依然采用串联式测量法。请画出后一测量方案的原理图。

(3) 为确保安全, 在闭合开关前变阻器应调在___;该测量分三步, 其顺序是先测___再测___最后___。在调整变阻器过程中电压表的示值首次和末次分别调到____和____为最佳;若实验室还有250Ω/2A、50Ω/1A、10Ω/2A三种滑动变阻器, 针对本实验, 这四种变阻器, 选____更便于调整被测电压;本方案测量灯泡的热电阻属于_______测量。

标准答案:

(1) “电压表的示值约6V”, “电流几乎为0”;改错电路见图6。

(2) 实验电路如图7。

(3) “20Ω” (最大) ;“灯泡两端电压”、“变阻器两端电压”、“读出电流表中的电流”;“3V”、“2.2V”;“10Ω/2A”;“间接”。

面对这样的命题, 那种靠记结果、背答案以及只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实验教学”模式又能拿多少分呢?同一素材的两种命题模式不仅有着截然不同的考核效果, 同时对实验教学也将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在“实验探究”题的命题过程中能够以具体实验为依据, 陈述中尽量再现“实验环境”, 尤其侧重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细节, 不仅可以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操作技巧和实践经验,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日常实验教学真正落实, 从而产生积极的“应试效果”, 使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切实注重实际操作及综合能力的训练。

引导动画教学设计 第5篇

——引导动画

罗莉丽

一: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引导动画”是初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课是flash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实践性强,并且与前面第一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它是建立在动作补间之上的较复杂的动画)。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巩固与提高。因此在讲的时候要与前面的知识相衔接,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强化它们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要想学生掌握好这堂课的新知识点,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它们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例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问题,共同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迁移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

2、学习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初二的学生,它们对flash也是刚刚接触,甚至是对电脑的很多基本操作都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根据它们这一特点,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条理清楚,每一步操作尽量具体化,让学生明白应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又由于它们对知识的理解处于理性化到感性化之间。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来发现并归纳出应该获得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引导动画的基本概念 了解引导动画的原理

掌握制作引导动画的基本歩骤 过程与方法:

在制作的过程中,掌握制作引导动画的基本方法

在绘图的过程中,巩固对绘画工具以及填充工具的使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使用对齐对象按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其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作品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动画的基本原理

制作引导动画的基本方法及歩骤

教学难点:对齐对象按钮的正确使用

引导动画的制作步骤

四: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环境:多媒体微机教室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新课导入(3分钟)

在前一章我们对flash由一个初步了解,并能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动作补间动画与形状补间动画)。今天我们开始进入下一章的学习——创建高级动画。当然这一章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章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动画更加逼真,更加生动。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这一章的第一课——引导动画 师: 同学们,现在已经步入什么季节了?

在你们的眼里,秋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为什么都觉得秋天很苍凉呢? 生:略。

师:对,当我们无论是走在大街小巷还是漫步在我们的校园里,到处都是纷飞的落叶。今天我们就用FLASH这个软件来制作“飘舞的秋叶”的动画吧!

播放“飘舞的秋叶”的动画。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段动画与以往的动画有什么区别。(提示:观察叶子的起始点与终止点,以及它飘落的过程)

课堂演示、新课讲解(10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这些飘落的秋叶的运动状态和前面学过的动画有什么不同吗? 生:略。

师:对,它是沿曲线运动的,而这条曲线就是我们给它指定的运动轨迹。让对象按我们给它指定的运动轨迹运动的动画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引导动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这段动画,看看是如何实现这种效果的呢?

打开源文件,让同学分析

几个图层以及每个图层的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注意观察一个新的图层——引导层。注意观察它的图标,我们可以在工作界面的哪个位置找到它。

引导层: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新知识点,利用它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的对象按照我们给的路径运动。

动手实践

双击图层一,给它命名:背景

提问:如何导入一幅图片(复习我们第一章第二节课的内容)

添加图层2(秋叶):绘制我们的秋叶 提问:常见的绘图工具有哪些 选择刷子绘制

填充秋叶,什么工具?

为什么有的地方填充不上,怎么办?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空隙大小按钮,来填充(演示)问:叶子制作好了,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了

对,叶子该落下了,那么它是一个什么补间动画

很好,因此我们应将它首先···接着···别忘了··· 演示

叶子是直线飘落,并没有像实际生活中那样飘过来飘过去的落下。问:为什么这样 我们的轨迹应该在···添加 添加引导层(演示)

利用铅笔工具(平滑)绘制一条任意的曲线。注意:这个轨迹不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现在要怎么让我们的叶子沿着我们的路径运动呢?

这要利用我们的对齐对象按钮(演示,这是今天学习的一个新工具)它就像一块磁铁,当它被选中的时候成高亮显示,利用它可以将我们的对象吸附在我们的路径上。下面来看如何应用它

回到秋叶图层上,在第一帧,点击选择工具,将它的中心点吸附在路径起始点,同理,在关键帧处,将它的中心点吸附在路径的终止点。(演示)我们在吸附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是有一股磁力把我们的对象吸附了上去,并且它的中心点的圆圈会相应变大。

现在,来测试影片

大家忽略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点

演示:打开属性面板,勾选“调整到路径”。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置它的旋转次数及方向。

因此,大家在做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些。最后,测试并保存。好,我的课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再给你们展示老师做的一些引导动画。演示(行星运动,写字,单摆,流星雨······)总结:制作引导动画的一般步骤

小组分工、布置任务(5分钟)

练一练:”飘舞的秋叶”。然后,做出自己的引导动画,不懂的可以在校组内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完成任务(15分钟)

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作品展示与评价(6分钟)展示学生作品,并做出评价。

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给他们提一些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反思:

例引导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超声引导;无痛人流术;临床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169.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33-02

人工流产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操作,是人为终止妊娠的重要手段。无痛人流术是将短效麻醉药品经静脉注入患者体内令其短期内直觉丧失,此方法使患者在手术中无痛感。但无痛人流术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因手术风险大且并发症多,胚胎一次性清除率低,常常引起医疗纠纷[1] 。近年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B超监视下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人工流产术的各种弊端,备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本文旨在探讨经超声引导下静脉无痛人流术,以肯定超声引导下静脉无痛人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妇科门诊早孕要求终止妊

娠的200例孕妇均经尿HCG和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7.5±0.7)岁;停经时间42-60d。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既往无心、肝、肾疾病,且无药物过敏史,术前均行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检查;

1.2方法:

1.2.1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4h禁饮食,术前将尿排尽,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窥阴器扩张宫颈。吸氧、输液并行心电监护。先静脉缓推芬太尼,用量2ug/kg,随后行丙泊酚静脉推注,用量1.5~2mg/kg,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进行手术。

1.2.2 对照组:行无痛人流手术。按常规方法用探针、刮匙及负压吸引器行盲探式手术,先用负压吸引器吸出孕囊,为防止漏吸再用小刮匙轻刮宫腔1周,术中注意操作轻柔,将吸出物置于清水中,待确认有孕囊已经清除后,仔细检查绒毛组织的完整度,若孕囊和绒毛组织均完整,可结束手术。

1.2.3 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静脉无痛人流术。运用腹部B超清楚显示子宫、孕囊大小及其着床位置,待B超探测到孕囊后探头固定不动,用吸管对准妊娠囊进行吸引,负压控制在400~500 mmHg,屏幕显示孕囊逐渐变形、消失后取出吸管.再用低负压(200 ~300 mmHg)吸引宫腔1周,感宫腔壁粗糙,屏幕上显示宫腔线清晰、连续为结束手术标志。

1.3 观察指标[2] :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宫腔操作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出血量根据吸引器中收集的出血量计算,用专用有刻度容器测量;手术时间为开始探测官腔至最后一次取出吸管时间;宫腔操作时间是自吸管开始置人宫腔至最后一次取出吸管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且手术时间和宫腔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人工流产手术是指在妊娠的早期(12周内)应用人工的方法终止妊娠的一种手术方式,是育龄期女性避孕失败时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其作为一种宫腔内有创操作,不但在患者躯体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而且还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医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减轻或消除人工流产术时患者的痛苦显得尤为重要。

超声引导下静脉无痛人流手术是在患者由于麻醉作用进入睡眠状态后进行的,手术操作的时间较短,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痛苦,且术后清醒快,在手术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反应[3] ;其不仅实现了手术全过程的实时监视与可视化操作,以直观精准地分辨识别出宫腔的大小、子宫的位置以及孕囊的着床方位,在B超引导下,手术定位可准确指引吸头对准孕囊并将其完全吸出,而且还从根本上优化了传统人流手术中单凭医生的主观经验感觉、盲目地开展手术的缺点,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减少了术后感染,从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手术对子宫造成的伤害,甚至从根本上杜绝了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确保了手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超声引导静脉无痛人流术适合子宫高度后倾后屈、子宫壁及子宫内膜薄弱、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子宫畸形合并妊娠、宫角妊娠等手术操作难度大的患者 [4] 。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对100例患者行静脉无痛人流术,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宫腔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经超声引导的静脉无痛人流术宫腔操作时间短,胚胎一次性清除率高,术后感染机会少,手术后出血时间较传统人流术时间短;由此说明,超声引导下静脉无痛人流术不仅可以减轻受术者身体上的痛苦,而且也能减轻其恐惧心理,使患者在甜美的睡梦中解除意外妊娠,而且全身状况、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均能很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游玉琼,徐红霞.超声引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1,3(2):112-113.

[2]施光勇,高霖琳. B超引导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6O例临床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11:53-55.

[3]苏凡蓉. 对超声引导下无痛人流手术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145.

例引导教学 第7篇

一、在反复诵读中, 感受古代诗词的音乐美

古代诗词的音乐美体现在声调的平仄、停顿的节奏、音节的押韵上,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感受其音乐美。

1.《游山西村》的平仄如下 (“|”表示“平”, “—”表示“仄”) :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

从今若许闲乘月,

--||--|

拄杖无时夜叩门。

||--||-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汉语拼音的声调分析, 品味诗歌中的平仄交替、相对的艺术特征。不过, 教师不必对平仄讲得过深, 只要让学生明白古代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仄声相当于第三声和第四声足矣。另外, 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字的声调, 古今存在着差异。

2.《游山西村》的诵读节奏如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学生诵读的停顿, 有时可以根据字词的含义进行变化。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中的“腊酒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近”以及“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古风存”, 可采用逻辑停顿来划分诵读的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3.《游山西村》中的押韵的字有“浑”、“豚”、“村”、“存”、“门”。其韵母为“un”或与“un”相近。学生可以运用汉语拼音知识找出押韵的字, 但很有可能忘掉第一句末尾的“浑”, 错加一个“近”, 在此, 教师有必要提一下“律诗”押韵的格式:首句可以押韵, 也可以不押韵, 偶句末尾的字一定要押韵, 且要是平声字。

二、启发学生再造想象, 体会古代诗词的图画美

古代诗词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很注重形象的描绘, 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这诗中之画, 是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绘的。要使今天的初中生, 体会其中的图画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文字描绘, 发挥再造想象, 将文字描绘的图画, 变为自己所想象的图画。《游山西村》中陆游用文字描绘画面的诗句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陆游的文字描绘, 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 构想并画出再造想象的简笔画。

三、在咀嚼揣摩中, 领会古代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古代诗词很讲究炼字, 体现在《游山西村》中的炼字就是“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叩”字, 用得生动形象。为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妙处, 可采用替换“推”、“敲”、“击”等字进行替换比较, 分析其表达效果上的异同。不用“推”、“敲”,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不是仄声字, 不用“击”, 主要是因为不是表达作者随意赴农家作客的悠闲, 不能表达与民共乐的融洽关系。

古代诗词的语言美, 还体现在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对语言进行装饰, 展现文采。《游山西村》属于七律, 七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严格的对仗, 不仅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对, 意义相关以外, 还要求仄起平落, 平仄相对,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四个方面咀嚼揣摩, 体会对仗的修辞效果, 领会古代诗词凝练的语言美。

四、换位思考, 体验古代诗词浓郁的情感美

诗词, 是感情的艺术。古代诗词具有浓郁的情感。古代诗词在表达情感时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抒胸臆, 二是含蓄抒发。《游山西村》的感情抒发就属于第二种表达方式, 作者的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要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背景, 融进作者所写的情境,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游山西村》写的就是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纵观全诗,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由实入虚, 首联写丰年景象和村民的殷情好客, 颔联描写自己在深山幽谷中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跋山涉水的情景, 在疑惑困顿中, 眼前突然出现一座红花绿柳的小山村, 颈联写乡土习俗, 描写了村民欢欢喜喜迎接一年一度的春社祭日的情景, 以上都写实, 只有尾联虚写想象未来, 悠闲地随时在月夜之下游访农家朋友。

学生通过查阅作者的写作背景, 利用工具书翻译诗句所写的内容后, 不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字面上写景, 实际上写自己面对国家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 感到困惑时, 突然见到了希望, 心情格外惊喜。颈联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中, 看到民间古风尚存之时, 内心感到无比欣慰的思想感情。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的村民的热爱之情。

五、分析景、情、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领悟古代诗词和谐的意境美

有效的引导式体验例谈 第8篇

一、引领“荒唐”地“触”, 感悟内涵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在某些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例1]《面积》教学片段

(1) 摸一摸——感知“面”的存在。师请生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到一个面并仔细地摸一摸它 (生摸, 师指导, 汇报, 板书:物体有面) 。

(2) 比一比——体会“面”的大小。师请生摸一摸整间多媒体教室地板的表面!摸一摸我们整所学校土地的表面!再摸一摸整个华侨大学土地的表面!最后摸一摸整个中国土地的表面! (师适时板书:面有大小)

(3) 说一说——归纳概括“面积”的含义。

(反思:“面积”概念的建立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 突破的关键在于认识到“面有大有小”, 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蹲下来摸的方法, 这是在体验“面”在地上的存在, 这样学面积, 一点儿也不枯燥, 而且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二、引导“直观”地“视”, 建立表象

学生获得的直观感受, 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思考, 让数学知识简单地走入脑海并积淀, 进而以言语形式流露出来, 这样的学习轻松而愉悦。

[例2]《小小养殖场》教学片段

教材只呈现了鸡有85只、鸭有42只、鹅有34只这一“小小养殖场”的生活情境, 通过说一说鸡、鸭、鹅谁多谁少, 让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这于我的教学而言有两点困难:一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 养鸡、鸭、鹅这类事情完全是陌生的;二是“85、42、34”这些较为抽象的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还无法很准确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于是, 我另辟蹊径, 课堂呈现了这样的互动过程: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联系班里的男生、女生人数来讨论多和少的问题。

生1:我们班男生多、女生少。

师:那咱们来谈谈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差的情况。

生2:相差很多。

生3:男生比女生多得多。 (师:嗯, 男生比女生多得多。板书:多得多)

生4:男生比女生多了16位。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把我们老师的人数和你们学生的人数比一比吧!

大多数同学齐声喊:我们比老师多得多!

……

(反思:我针对本班学生中男生多、女生少的实际情况, 从较小的数入手引导学生在周围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借助数量的直观呈现, 建立起“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感觉, 孩子们“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同时, 通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将逐步建立数感。)

三、引向“专注”地“听”, 感受规律

无论是巧借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来理解“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数意义中的核心词语, 还是通过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以及方法, 它们都用实际教学效果向我们证明了听觉刺激对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建构新知是有很大帮助的。

[例3]《方程》教学片段

在教学中, 先由教师以较慢语速道出:“7+8=15不是方程, a-14=9是方程, x+5=10是方程, 4y=380是方程, 20+x=70是方程, 16-8>5不是方程……”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素材猜一猜“方程是什么?”, 然后尝试借助已提供的工具 (如天平等) 或讲述个生活场景来解释黑板上所写方程表示的意思。

(反思:基于班级学生思维活跃、领悟能力强等特点, 我大胆开展了这一实验, 这样做有两点较突出的好处:一是利于培养学生专注倾听、用心感受的良好习惯, 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为数学模型寻找生活原型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有一定的帮助。)

CT引导下穿刺活检体会36例 第9篇

关键词:CT,活检,介入放射学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非血管性介入技术。对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通过CT精确定位,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组织,利用抽吸针或切割针取得细胞学、组织学资料做出正确诊断。患者可减少获得正确诊断结果的时间,减少因反复检查、会诊的经济负担,影像科医师可增加对疑难病例的诊断经验,更为重要的要尽早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制定提供重要依据。鞍山市铁西医院影像科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36例,成功率97.22%(35/36),阳性率97.22%(35/3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5~80岁,其中颈部1例,胸部16例,腹部12例,躯干及四肢7例。

1.2 术前准备

结合CT片决定穿刺部位,抽血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本组以上参数均在正常范围。CT扫描室常规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冬季应将室温保持在22~24℃。

1.3 操作方法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患者取仰卧、俯卧或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术前行CT扫描,应用层厚5mm,层距5mm,确定穿刺点,进针角度及深度。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切口至皮下,根据病变部位、深度采用合适规格的活检针,按测定的进针角度和深度迅速进针至病灶内,再次行CT扫描,确定针尖在病灶内,安装活检枪,根据肿块大小调整取材长度,松开保险,胸腹部病例穿刺取材过程中嘱患者屏气,用力握住活检枪保持与进针方向平行击发扳机并迅速拔针,患者无异常反应可重复取材1~2次,活检后常规扩大范围扫描,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局部包扎,术后观察30min,患者无不适反应可离开。

2 结果

2.1 穿刺结果

颈部:磷癌1例;胸部:磷癌4例,腺癌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胸壁神经纤维瘤1例,肺结核2例,肺炎2例;腹部:肝细胞癌5例,胆管细胞癌2例,脾淋巴瘤1例,肝脓肿1例,肾透明细胞癌1例,胃腺癌腹膜后转移1例,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骨肌系统:转移瘤2例,结核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血管瘤1例,滑膜组织增生1例。其中1例腰大肌病变患者因穿刺过程中皮肤未切口,患者紧张导致夹针未取到肿物结果阴性。

2.2 并发症

36例患者3例出现并发症,均是胸部穿刺病例,1例发生少量气胸,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吸收,1例出现咯血予肌肉注射止血敏平卧休息后好转,1例出现迟发性胸腔出血,予以药物止血。

3 讨论

经皮非经血管技术的导引方法有CT、B型超声、MIR和透视,其中CT导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介入技术的导引,CT可清楚显示病变大小、外形、位置、病灶内坏死空洞区,以及与血管等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亦可精确确定进针部位、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和脊髓,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系数、提高诊断正确率[1]。CT引导下穿刺活检适应证广泛,全身各部位病变均可应用此方法取得组织学资料。本组36例涉及神经、呼吸、消化、泌尿、运动五大系统。因能取得各部位病变组织学材料,诊断准确率高,同时能确诊一些罕见病例[1,2]。这对于临床制定治疗计划、预后判断及治疗后复查意义重大。对于能够手术切除患者及早提供了手术依据,提高了存活率;对不能手术切除者,根据活检提供的病理诊断,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探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检查治疗费用。并发症:经皮穿刺活检在胸部易出现气胸、咯血、血胸等并发症。本组36例其中3例出现并发症均为胸部穿刺患者,在胸部穿刺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3/16),与文献报道的0~60%相符[3]。其中1例因肿块贴近胸膜且较大,应用18G穿刺针取材两次,2h后出现迟发性血胸,之后胸部穿刺均采用22~20G穿刺针取材,未再出现血胸。腹部、躯干、四肢病变穿刺并发症较少,一般为病灶内少量出血。针道内瘤细胞种植亦为并发症之一,但发生率极低,迄今罕有报道[4]。注意事项:(1)应用肝素钠可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应避免应用肝素钠当日行穿刺活检;(2)胸腹部穿刺前应训练患者憋气,令患者保持在相同的呼吸状态,一般以平静呼吸立即屏住气即可,穿刺时需暂停呼吸;(3)局麻时以注射器模拟穿刺,留针扫描确定进针点及进针方向、角度是否合适;(4)肺、肝、脾病变活检前应行增强检查判断是否为血管性病变及血供程度,如为大血管病变应避免穿刺,如为富血供病变应减小穿刺针型号,如为少血供病变可考虑应用大一号活检针并避开坏死组织以提高成功率;(5)应用切割针时,穿刺路径皮肤应切口并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避免因患者精神紧张影响进针导致取材时不能准确取得目标组织而致穿刺失败;(6)切割针内外针针尖有一定距离,穿刺中应使外针针尖至少达病灶边缘,保证取材为病变组织;(7)取材满意时应停止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导致并发症发生;(8)穿刺后常规行CT扫描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胸腹部穿刺后要密切观察4h。

参考文献

[1]张雪哲,卢延.CT、MRI介入放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111.

[2]许民生,韩修德,王德杭.CT导向活检方法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9):602.

[3]Westcott JL,Rao N.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 of small pulmonary nodules[J].Radiology,1996,202(1):97-103.

例引导教学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 男89例, 女43例;年龄18~62岁, 平均 (39.8±10.2) 岁;慢性乙型肝炎87例 (6 5.9%) , 肝硬化2 6例 (1 9.7%) , 酒精性肝病8例 (6.1%) , 脂肪肝、药物性肝炎各4例 (各3.0%) , 慢性丙型肝炎2例 (1.5%) , 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 (0.8%) 。1.2结果本组病例在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均一次性成功, 穿刺组织取材满意, 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低热36例 (27.3%) , 体温低于38.5℃, 未予特殊处理, 均在3d内恢复正常;术后出现一过性右上腹痛16例 (12.1%) , 大多为隐痛不适, 其中13例经安慰和解释后逐渐自行缓解, 3例予止痛药后缓解;术后并发肝包膜下血肿1例 (0.8%) , 经B超检查确诊, 予心电监护、补液、抗感染、止血等对症处理14d后血肿基本吸收。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

如患者对疾病和穿刺活检不了解, 甚至有错误认识, 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如通过温馨语言、和蔼态度和贴心服务增强相互信任, 增进护患关系, 这是顺利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的基础。同时,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对肝穿刺活检的认知程度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主要解释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从而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消除思想顾虑, 达到以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肝穿刺活检的目的。

2.1.2 术前细节指导

(1) 患者术前需禁食水4~6h, 以防术中因呕吐误吸发生窒息; (2) 由于穿刺时需要肝脏相对固定, 患者应学会呼气末屏气, 术前一般进行相应训练; (3) 仔细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周边皮肤有无破损, 并在穿刺前1 d认真清洁皮肤; (4) 嘱患者术前排空大小便; (5) 避免女性患者在月经期穿刺。

2.2 术中护理配合

(1) 帮助患者安置好体位, 并再次讲解配合要领, 如穿刺时按照指示进行呼气后屏气, 切忌乱动、咳嗽等。 (2) 在穿刺活检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师, 保障器材、药品等的及时供给, 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情绪及生命体征变化, 并细声安慰, 减轻其紧张情绪, 提高配合度;穿刺动作一般1s左右完成, 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取出穿刺针中的肝脏组织标本, 放于10%甲醛固定液中送病理检查。 (3) 穿刺结束后, 护理人员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处10~15min, 在B超检查确认无明显出血后, 使用胶布固定和腹带包扎, 腹带的包扎松紧度以能塞进一手指为宜, 送患者回病房休息。

2.3 术后护理

2.3.1 常规护理

患者穿刺后卧床休息和腹部制动6h, 可考虑使用监护仪, 2 4 h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 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仔细检查穿刺部位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肿胀。穿刺24h后, 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逐步下床活动。若穿刺局部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腹带加压包扎24h后可去除。穿刺后3d内避免洗澡,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穿刺后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并保持大便通畅。穿刺术后6h即可进食, 鼓励患者多饮水, 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少食多餐。

2.3.2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肝脏穿刺活检为有创性操作, 术后应密切注意有无腹腔内出血、休克、胆汁性腹膜炎、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 尤以腹腔内出血最为严重[2]。若患者出现心慌、冷汗、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表现, 应及时报告医生, 积极配合处理。肝脏穿刺活检后, 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穿刺处或右上腹钝痛 (或胀痛) , 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少数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 多可忍受, 疼痛常在24h内自行缓解, 无须特殊处理。若患者对疼痛不能耐受, 应安慰和解释, 消除其紧张心理, 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此外, 术后应监测患者体温, 部分患者在穿刺后24h内出现低热, 一般3d内即可恢复正常, 若出现高热应警惕有无感染, 给予物理降温, 必要时遵医嘱予抗生素。

3 小结

近年来, 肝脏穿刺活检术在临床上开展越来越普遍, 为广大肝病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 围术期细致合理的护理干预能为肝脏穿刺活检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3,4]。笔者体会, 术前认真、细致的健康宣教和细节指导, 术中对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无间配合和护理, 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细致观察, 以及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 是肝脏穿刺活检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1) :62.

[2]范平, 江军, 冯晓峰, 等.500例经皮肝穿刺活检并发症分析[J].中华消化病杂志, 2004, 24 (7) :426.

[3]张虹.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患者140例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7) :778.

例引导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超声引导;收缩期;心包穿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58-02

细菌与病毒促使心包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了发生心包病变的机率,其中,心包积液属于心包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疾患。临床诊断根据心包积液量的大小分析患者身体症状,从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超声引导下对患者实施心包穿刺是疗效不错的方法,我院为研究80例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收缩期心包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对患者心包穿刺的医学影像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年龄17-63岁,平均(39±2.5)岁,女39例,年龄18-64岁,平均(40±3.5)岁。所有患者经我院实行超声检查,病灶大多表现为大量积液或中量积液,患者多表现为心跳频率加快、呼吸困难以及心慌气短,所有患者经我院医师采用超声引导进行心包穿刺,旨在抽取患者心包积液,其中,17例心包积液抽取量小于100ml,34例心包积液抽取量处于100-500ml,而心包积液抽取量大于500ml的为29例。根据患者积液状况追加抽取次数,其中,16例抽取次数1-3次,39例抽取次数为4-6次以及25例抽取次数为7-8次。

1.2 方法 我院采用探头频率为3.5MHz的超声仪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根据诊断要求,医护人员嘱咐患者采取半坐卧位或全坐位的常规体位接受超声仪诊断。医师于患者锁骨及剑下部位进行超声诊断,确认患者心脏处于舒张期与收缩期时积液量的大小及所处确切部位,从而为下一步对患者实行心包穿刺带来依据。经超声诊断后确定患者心包积液所处的位置,医师利用十字交叉法标识需进行穿刺的具体部位。为促进穿刺达到显著效果,医师需借助医学仪器测量患者病灶区域与皮肤间的距离,进而确定穿刺时进针的方向及深度,以便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均于80例心包患者的左腋前线与左锁骨间间距进针,该处是最有利于穿刺到达积液量最大处,同时需谨慎规避患者的肺脏与心血管等区域,以防因穿刺手法不当导致患者血管出血。一旦穿刺成功,医师及时固定穿刺针头,与此同时,调节抽取积液的速度,常规下,采用缓慢的速率抽取心包积液,同时对抽取出的心包积液进行检查,分析积液的性质能对心包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方向。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进行超声仪诊断时,心包积液量的大小,将其区分为大量积液、中量积液以及小量积液。

2 结 果

我院8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均成功,患者行首次穿刺取液,呼吸异常与胸闷的症状得到缓解,重复穿刺取液后,有效恢复患者的呼吸频率、改善胸闷以及心悸等症状。所有患者中,16例抽取次数1-3次,39例抽取次数为4-6次以及25例抽取次数为7-8次,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行重复抽取积液,以达到积液彻底排除的目的,加快患者病情好转的速度,同时为避免因积液抽取不彻底而给患者带来并发症。

3 讨 论

临床上实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需规范进行操作,在抽取积液的过程中,为让患者身体适应,首次抽取量应小于100ml,往后视患者身体适应能力及承受能力继续追加抽取量及次数,但抽取最大量不能大于500ml,以避免患者身体承受力出现失衡,进而引发并发症,因此,“层层递进”实施心包穿刺及抽取积液能为患者提供保障,为积液彻底排出奠定基础。我院将抽取出的心包积液送至检测室进行检查,经检查,患者心包积液大多表现为伴有血性,极少为草黄色,尤以脓性、血性占的机率较高,血性细胞液是提高患者引发癌症的罪魁祸首。

随着心包疾病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一旦同时受细菌与病毒的双向威胁,患者心包极易出现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上及早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2]。心包积液属于心包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疾患,我院采用超声引导下对心包患者实行心包穿刺,旨在将患者心包积液彻底排出,不但缓解患者的病情,且能为预防其他并发症奠定保障。17例积液小量者、34例积液中量者以及29例积液大量者在我院医师实行超声引导心包穿刺下,积液均得到排出,缓解了患者的病情,胸闷、心悸、心跳加快以及呼吸困难等身体症状均等待有效改善,证实了超声引导下实行心包穿刺具有临床意义。

超声引导穿刺术在我国医学临床上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其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以及损伤性较小等特点,这是有别于其他技术的主要差异。临床应用中,超声引导能实现动态式观察患者心包积液的主要分布区域,为医师开展穿刺与抽取积液带来依据。此外,医师可借助超声监视下对患者确切的病灶进行穿刺与抽取积液,医师操作阶段能较为清晰的观察患者的各个脏器,寻找心包积液所处区域,以便于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从而避免穿刺误伤患者的心血管以及心肌。掌握正确的进针深度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为患者治疗爱来临床意义[3]。我院医师均于患者的左腋前线与左锁骨间间距进针,于穿刺过程中,患者在医师合理掌控进针的深度下,无论是积液大量者或是积液中量者亦或是积液小量者均获得显著的穿刺效果。

综上所述,我院对80例心包患者实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所有患者均获取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心包积液量不同的患者经超声引导心包穿刺术后,积液均得到及时排出,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同时对心包继续病变具有干预作用,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奠定保障。

参考文献

[1] 趙立威,黎小芳.心包积液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02(14):147-148.

[2] 覃芳苑.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2010,05(18):102-103.

以微博为例探讨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第12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普通公民可以在网络上自主发表言论, 反映利益诉求, 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而对许多事件和问题, 由于各自看法不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网络舆论由此而生。

近年来, 在反腐倡廉、三农问题、教育收费、学术腐败等诸多事件讨论中, 网络舆论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力量, 直接影响着人们行动和局势发展。舆论的形成, 有两个不同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的引导。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随时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到2011年10月峰值期统计,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近2.5亿人。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需要各级政府积极主动做工作, 尤其应建设主流媒体网站, 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近年来, 哈尔滨新闻网在微博开通“哈尔滨发布”, 经常就一些热点事件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发布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微博,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 要求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也要与时俱进, 方式方法不断创新。 (1) 要把“以德治网”和“依法治网”结合,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 要加强政府的监管,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效率。要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在把话语权最大限度交给网民的同时, 有效监测网络舆论。 (3) 要培养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和责任意识, 提高网络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 他们的转发会让更多的人看到。 (4) 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论把关, 构建针对有害信息和危机舆论的技术防控体系。

二、微博的特性及其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

即时性是微博具有的最显著特征。突发事件发生时, 传统媒体一般要经过繁杂程序才能将事件新闻发布出去, 而微博用户通过手机就能随时发布。2010年6月1日上午, 湖南永州发生枪击法官事件, 新浪微博博主“易鹏”12点17分发布消息, 比最早发布此新闻的新浪网早了4分钟。随后的几分钟内, 中新网、湖南在线、财经网等媒体大量转发, 使消息迅速扩张。由于微博平台不能确保消息的准确性, 一方面要求用户慎重发布以免以讹传讹, 另一方面, 新闻事件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使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集成性是微博的另一主要特征。微博用户可以任意关注他们想了解其信息的人, 无需接入门槛, 不需要经过他人同意, 关注者可以转发成为新的发布者, 从而使一个点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 最终形成多种传播组合方式, 通过转发和回复, 又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 在微博中形成广泛的舆论圈。

此外, 微博具有较强的草根性。它的发布很简单, 内容很广泛, 可以是发布者当时心情或所见所闻, 可以是涉及政治经济的宏观话题, 也可以是平常琐事。

三、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对策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能否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成为衡量政府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尺。媒体舆论要引导的是公众, 实质是引导和化解公众情绪, 传播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些突发性事件本身不是危机, 但是会因为没能及时处理好酿成危机。

微博的兴起标志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来临, 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群体。如何更好地发挥微博在网络舆论中的引导作用?一是进行实名认证, 利用微博在政务信息发布方面的即时和互动的优势, 把政府机构官方微博打造成信息发布的新媒体、新窗口。

二是构建微博舆论检测平台, 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应对和报送机制, 对负面舆论进行有效预防和应对。应该置备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 加强监测人力投入, 尽可能堵塞漏洞。

三是完善微博突发舆情的应对机制, 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微博舆情大多由突发事件引起, 完善应对机制成为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比如邀请“微民观察团”引导舆论。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尤其是重视评论员队伍的人才选拔,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增进亲和力和可信度。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如今, 一些事件被网络舆论先于传统媒体首先触及, 但很多消息没有经过验证, 比如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多次“被死亡”, 一时间传播甚广。为保证网络的安全和文明, 就必须加强舆论监督, 在监督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集聚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天意著作《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 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2]余秀才著作《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9月版

[3]宫承波等著作《新媒体前沿书系·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与应对的比较视野》,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年2月版

上一篇:问题抽象下一篇:停车场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