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2024-07-21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精选11篇)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1篇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行业、地方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或升格而成, 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不足, 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办学实践上, 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造成目前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高职教学实施过程中, 许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实训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没有落实到位, 实践内容、实验项目往往是一些验证性的, 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 这样导致实践教学中的实训课程多是进行简单的重复性、验证性的步骤,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只是在机械地操作, 而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训场地、设备、实训指导教师紧缺。国家财政对高职院校办学投资经费较少, 学校的实训、实习场地和实验设备缺乏, 每年学校都在扩招, 学生多而实验设备、实践条件跟不上, 不能完成满足实践、实习的教学要求, 导致学生在实习的时候经常走马观花, 没有实践动手的机会, 难以达到实训的效果。另外, 高职高专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直接引进的, 尤其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他们是从“高校”到“高职”, 没有真实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 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职业技能的锻炼, 在教学的时候只能更多地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偏少。

3.实训教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现有高职实训教材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适用于各类高职院校的实训教材的数量就不多, 再加上这几年重视实践教学, 开设的实训课程也比较多, 但不能满足每门实训课程都配有相适应的教材;另一方面, 多数高职院校不能结合各自学校优势、实训条件和行业企业需要, 自行开发实训教材, 大多是使用教育部“十一五”、或“十二五”规划教材规定的实训教材, 而这些教材通常是浓缩本科教材的内容并按照学科理论体系编写, 不能突出高职实训教材的特色。

4.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与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过程全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实际上学生实训一周可能比上半学期的理论课更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要进行顶岗实习, 但是, 由于顶岗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不健全, 缺乏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影响学生顶岗实习的作用和效果, 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证等要求[1]。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将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行业的职业能力,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2]。学校专业课老师应认真学习行业职业标准、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 并进行详细解读, 将行业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学习规律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层次中, 根据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构建仿真性实训室, 使学生在完成实践训练的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氛围、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员工的意识,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注重实训层次性,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循序渐进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 职业能力培养要分层次进行实训, 通过层次实训教学, 职业能力逐渐递增。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实训, 着重对学生进行简单操作、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训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的实训, 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专业技能;第三层次是岗位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生产实际问题, 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3.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建设一支具备较强实训能力的师资队伍。高职教师除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外, 还应具备技能人才的各种素质。应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一是鼓励校内专业教师参加科技研发和下企业进行锻炼, 增强实践技能;二是从行业、企业引进那些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或技师资格的技工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 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要求学校专业教师或者企业兼职教师都必须熟悉生产岗位的工艺流程, 懂得生产的组织与管理, 具有生产过程监控和处理生产事故的能力。

三、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 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水利行业的准入制度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 水利工程专业加强与水利行业合作, 以水利行业发展为引领, 以服务水利行业为宗旨, 将水利行业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技能培养中, 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用的专业技能为目标, 在充分调研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 紧紧依靠水利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校企合作, 共同构建了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生产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3]。

(二)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工程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的逻辑关系, 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遵循人类认识规律和高职教育学习规律, 构建了“两符合、三层次、四保证”的实践教学体系。“两符合”一是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类认识规律,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水利工程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层次”即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为单项技能实训, 第二层次为综合技能实训, 第三层次顶岗实习, 职业技能逐步提升;“四保证”即是要达到实训教学效果, 必须有师资条件、实训教学条件、实训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作为保证。

1.“三层次”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三层次”职业能力递进见图1所示。 (1) 第一层次为单项技能实训, 是在校内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专项知识和单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 在第一、二学年穿插进行, 它是伴随着项目化课程教学而进行的, 通过项目化课程学习和单项实训, 将专业知识学习和单项技能培养融为一体,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化课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型任务, 学生通过学习型任务的学习, 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完成某一专项技能的训练。实训教学过程就是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学习训练过程。 (2) 第二层次为综合技能实训, 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 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 在校内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它是对各种专项知识和各种专项技能的综合应用,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基地、准实景性施工实训基地的职业环境, 然后按照工作过程使学生完成某个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完整的生产任务, 如校内农场中作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校内水泵站设计与施工等项目实训, 从而在真实生产环境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 第三层次为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学生在真实生产岗位上, 以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真实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训, 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教和帮助, 完成所在岗位的生产任务,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 完成“学生”向“员工”的顺利转变。

2.“四保证”条件。

(1) 师资条件保证。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和技术开发、或利用假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等方法, 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引进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功巧匠, 作为校内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和校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30人) , 优化教师结构, 提高教师实训指导能力, 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2) 实训教学条件保证。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目前拥有15个校内实训室和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首先, 对学校原有的水力学、水文、电工实训室等10个验证性实验室按职业活动过程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新建招投标模拟室、资料整编室等与生产联系紧密的5个实训室, 在仿真性实训室中满足同学们单项技能的实训。第二, 校企合作, 在校园内, 已建成节水灌溉技术实训基地、施工实训基地、水利工程综合实训基地等5个仿真性、生产性实训基地, 开发生产性综合实训项目, 满足学生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第三, 校企合作, 共建35个校外实训基地, 充分满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需要。 (3) 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学院成立实训教学中心, 实践教学管理实行学院和系部两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人员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 实践教学教师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 并落实到位, 规范管理, 严格要求。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4) 考核评价制度保证。学院实训中心已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训考核办法和单项技能实训考核方法。对于单项技能实训, 形成一套实训量化考核标准, 学生每次实训后, 教师都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分, 并以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四、结语

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社会需要一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加大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 加强学校、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 将行业企业要求和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 采取各种必要有效的措施, 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培养各类高端技能性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39-40.

[2]赵锦, 李名梁.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 2010, (8) :26-30.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2篇

论多层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

作者:封栩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3期

[摘要]文章在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深化岗前培训、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平台以及鼓励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对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训

[作者简介]封栩琛(1973-),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7-02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育队伍的特点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的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三个显著的特点:

1.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根据教育部2006年的统计,如以40岁为界,普通高校40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692214人,占教师总数1075989人的64.33%;如以35岁为界,普通高校35岁(含)以下的专任教师数为520130人,占教师总数的48.34%。纵观1997年到2006年这十年间,30岁以下的教师增幅最快,年均增幅约15.04%,其次就是31~35岁之间的教师,年均增辐也达1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青年教师构成了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2.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高校教师中的硕士、博士生的比例一般均超过30%,相当部分高校达到50%,重点大学达80%以上。①学历层次的提高,对于整体提升高校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学历层次的提高只是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提高的一个充分条件。正如马克斯·韦伯曾经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同时又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②

3.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居多。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院校,师范院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强,因此,高校教师一般都由同类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担当。虽然他们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渊博,但由于一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课堂实习等专门职业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不强是普遍现象。

简言之,青年教师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专门人才的重任,但他们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研究,并着力提高其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化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对如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已经有所思考和探讨,但从实践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尚未能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沿用的仍是以往的培训模式,即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作为大学教师的必要条件,由各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开展,以宏观上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职业道德为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课程以及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补充了一定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但限于培训时间短暂,教师很难得到深入的提高。除岗前培训外,部分高校亦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但总体上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指导不够。具体表现为:首先,培训缺乏系统设计:开展的培训活动往往分散于人事处、工会和教务处,缺乏统筹规划。其次,培训内容偏颇:现有的培训更多注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或注重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培训欠缺。第三,缺少职业化的培训指导师:现有的培训指导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③,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第四,结合高校性质和专业特点而开发的个性化培训匮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教

学能力和教学法的具体指向存在着一定差距,现有的培训针对性不强。

三、构建多层次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培训机构,建立以“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外出进修培训”等多个层次有机衔接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1.深化岗前培训,实现宏观培训与微观培训相统一。岗前培训的目的是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提高基本素养,并了解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目标,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因此,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首先必须参加省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的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除此之外,立足于学校自身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迅速进入教学岗位也是不可或缺的,故应将其纳为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是微观的具体化的内容,是对宏观层面培训的必要补充。因此,学校要组织进行专题讲座学习,由党政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介绍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目标,教学、科研、推广工作经验,机关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改革进程,使青年教师对工作及学校发展均有一定的了解,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2.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实现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统一。为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要每年制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同时聘请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水平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的培训指导师,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

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评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则包括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等。为使青年教师在最快的时间里对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在理论培训的同时,要组织开展以微格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模拟课堂实践培训。为此,学校应建设一个教师培训专用的微格教室,将青年教师按其专业及拟授课程的相近性分成若干培训小组,各小组的培训过程均由培训指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每组的培训过程均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教学录像,对小组成员的模拟讲授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录音。模拟讲授结束后进入培训的第二阶段,小组成员共同观看录像,以学员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

3.搭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实现教学培训个性化。专业技能培训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是各学院(系、部)在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开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学院(系、部)要每年制订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本单位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青年教师熟悉相关课程及对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为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纯熟的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要由各教学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较迅速地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及要求,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形成较强的授课能力。

4.鼓励外出进修培训,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要拓宽培训平台,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实现有明确目的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新办专业或新开课程进修培训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提供进修机会,明确支持培训经费、保留学习期间相关福利待遇等,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注释]

三层次读书教学探究 第3篇

第一层次:要读得佳句在胸

一篇未读过的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把字词句的音读准,弄清词义,了解大意,语速适度,停顿得当,也就是说要正确地解读。做到眼看,口读,心思,耳听。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这样反复读几遍,便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流畅到流畅。读,一定要做到对文本的“烂熟于胸”,这是读的基本功。并且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是经常练眼、练口、练脑、练耳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理解和感悟的前提。

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出声朗读或默读,梯度性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做到字词句段篇的连贯,练它个口熟。读得自然,读得流畅,达到自己听起来顺耳,别人听起来舒服的目的。

第二层次:要读得自我陶醉

诵读是学生入情入境的好方法之一,这块传统教育的瑰宝不能随意丢弃。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用心灵去倾听远古文明的召唤,去感受悠久文化的语言魅力、精神魅力,增强人文底蕴,从而更好地入情入境。

文本中有许多经典美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用范读、诵读、齐读、朗读、默读与背诵等竞赛形式,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让学生在读书中培养争强好胜的意识,“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力争让学生走进文本,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相容”的目的。

第三层次:要读得自能生疑

首先,教师应该把分析课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以及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请教问题,于无疑处觅可疑,教会学生讨论、交流对课文分析的认识和体会,从整体上对某一段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从而训练学生表达、总结和置疑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应当教会学生在转换阅读角色中去读书,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切换成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一边经历阅读过程,一边进行换位思考,细心揣摩人物形象的生活境遇、思想斗争和心理趋向等,以便为学生探索出一条阅读与思考,阅读与置疑相结合的学习思路。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跳出文本,于疑问处探求文本理解的创新。作品的意义只对向它敞开自己历史的人呈现自身,读者的体验和解释是揭示作品意义的关键。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理解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形象分析。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4篇

一、存在问题

本三层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 外部因素:社会的认知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就业过程的歧视性政策, 学生毕业后的待遇较低影响学生就业。内部因素:课程体系目标模糊, 对实践能力培养认识不足;课程体系割裂, 学科壁垒严重;重理论教学, 轻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落后, 缺乏创新和突破;校企合作机制不成熟;再加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推进。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1. 更新理念, 明确课程体系目标。

思想、观念是属于潜在的、深层次的东西, 对于人的行为, 包括决策、政策以及具体的实施等, 都具有直接的起决定作用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单一的文化考核、单一的学历文凭, 造成了许多弊端, 企业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的出现和发展, 打破了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体制, 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其社会的广泛需求超越单一的传统学科教育而倍受青睐,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必须更新理念, 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 为民办本三教育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也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定位本科阶段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 为学生安排把自然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手段的专业基础课程 (力学、机械原理、化工原理、电磁学、材料科学等) 、工具性基础课程 (数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作为表达工具的写作课程等) 以及体现工程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等, 使其获得均衡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和实训环节的设计, 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及培养途径,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 本文课程体系的目标是, 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更新教育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促进课程体系综合化,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不仅有利于消除陈旧知识、消除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 使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课程相融合,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知识背景, 便于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实践过程, 促进实践能力的迁移, 而且还有利于压缩教学时间, 减轻学生理论学习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工程实训, 为实践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不但要求知识的综合化, 更应该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发展渗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为此, 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增加通识课程, 拓宽课程体系基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这种通识性课程可以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知识及其存在方式、探索形式、分析工具、运用方式以及价值表现,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形成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 包括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等。我国有人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提出在课程体系中开设“大哲学”, 培养“大智慧”的设想, 就是把它作为各种人才都要通识的学问。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增设各种课程, 来培养学生这种关键能力。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须修习人文概论计划、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数学领域、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四大领域的9门课程。 (2) 纵向专业课程的综合化, 采用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的课程组合。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倡导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要求课程设置也要体现综合化的趋势。我们学校提出, 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 这一“宽”、一“厚”的结合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门化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协调这两种趋势, 是大学要面对的新问题。其实, “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与岗位技能的专门化要求并不矛盾, 前者旨在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追求一个“广”字, 后者追求与岗位接口的“专”字, 二者是可以兼顾和统一的。所以, 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合理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二是要有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践模式, 注重实际应用。所谓“大专业平台加小方向模块”, 是指专业的设置口径要大, 每个大专业在培养的后期再分化为几个不同的小方向, 各个方向共用一个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宽基础) ;在此基础上, 各个方向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 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 (3) 提高学科基础课程的涵盖面,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 原有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经过修订后新增加了“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农产品生物技术”等内容。将“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合并成环境保护学, 两门课程的学时由原来的10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40学时, 使得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生感觉到该课程的重点更突出, 针对性也更强了。学科基础课程由食品科学扩大到环境、生态, 内容更加广泛全面。设置后, 该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 体现出综合性学科的特色。

3. 以项目为载体, 使本三教育融入科研元素。

以学校自建工程训练中心等形式, 提供实践性课程。根据学校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 可以在学校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工程训练课程, 使学生充分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方法和生产效率、质量管理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供项目工程训练。另外,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提供课程, 以学生为主导的团队合作式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教师或现场工程师带领下尽早接触实际工程, 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主讲教师每周联系实践教学点, 了解和掌握学生实践教学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协助企业指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带培养, 保证教学大纲的实施。

2006年曾经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 打破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 以能力目标为基础, 设计每一课程和每一教学单元体系。笔者认为, 本三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不能简单地淡化为职业教育模式, 而应该是在职业教育基础上融入科研元素, 使其具有职业教育基础并能在岗位中拓展自身。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主要观点:原有的学科课程有其优势, 没有必要完全打破, 现有的很多专业核心课和务实课本身也体现工作过程能力和岗位能力, 课程改革可以走渐进式的改良道路。原有的学科课程可以作为实践课程的辅助教材, 知识选择性讲授, 重在能力实践, 最后达到殊途同归。

摘要: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 本文以本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针对本三层次高等教育的存在问题、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原则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思考, 旨在寻找一套适合我国现行的本三层次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优化途径。

关键词:本三,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葆华, 郭永昌.基于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5 (4) :123-125.

[2]骆焱平, 朱朝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49 (2) :93-94.

[3]宋凤敏, 李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广州化工, 2011, 39 (13) :174-175.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本科教学相互支撑的统一体系。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很多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 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但认识不够深入, 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和研究, 导致产生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研究势在必行。 “研究实践教学应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点, 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 逐步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内容完备、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它以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 既与技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又同理论课程教学保持同步、且相互融合。但它却并不等同于纯理论教学, 与后者相比, 实践教学则具有相对独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延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特性, 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技能体系。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1、科学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是指, 实践课程设置、内容及实践技能训练方案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特点, 并使课程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训练的设计做到科学的统一。

2、有机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性是指, 课程技能训练体系与专业技能训练系统的设计要具有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延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特性。

3、和谐性

即课程技能训练体系与专业技能训练体系要做到和谐统一, 互相促进。课程技能训练是实践技能训练的必备基础, 实践技能训练又进一步支撑课程技能训练, 二者在和谐统一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1、总体思路

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是构建、完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 而“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 当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科的特点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类型和层次之分, 具有多样性”。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

目标、外语类系(部)的学科建设状况、社会的发展趋向, 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运用英语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办学思路的转变要求外语专业的教学必须紧扣定位, 建立与外语类系(部)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 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加深语言知识, 掌握实践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外语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 以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内容,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遵循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应服从于教育培养目标, 同样,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在目标性原则的遵循过程中, 应以学生的需要为重要出发点, 既考虑学生的当前需要, 又考虑学生今后就业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既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注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合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 使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2) 系统性原则。即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首先, 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 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 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考虑出发, 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再次, 实践教学应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 从内容到目标, 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逐步积累和深化, 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 规范性原则。按照依法治教的基本思想,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 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规定, 使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 即以质量标准来预测、考查、追踪、控制各种因素的优化过程,对课程实验(实习) 、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 从而使质量监控涵盖实践教学的每一环节。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及基本框架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按照“通外语、精专业、重实践”的总体要求, 提出“三个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系统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三个有机结合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把实践教学的目标确立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二是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包括提高语言技能、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三是增强实践情感和创新观念,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探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 形成了以课堂训练、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构成的, 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及实践教学研究等内容构成。通过思考与探索, 形成以“四个层次”“六个模块”“四个环节”为特征的外语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四个层次是指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和第二课堂实践层次; 其包含六个训练模块:课堂教学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毕业论文模块、课外实践教学模块、现场实践模块。六大模块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机地构成整个实践教学新模式。每个层次的训练模块都有其各自的实践教学环节及其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构想

1、调整课程教学模式, 加大课程训练力度课堂是实践性教学的第一场所, 课堂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过程的融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外语专业教师应根据课程实际情况, 探索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应用, 如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行为导向、实践导向、讨论式学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索研究式教学等。通过示范(如听力、口语等课程) 、演示(如写作、翻译等课程) 使学生掌握语言提高的方法; 积极倡导学生主导课堂,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范文中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采取学生主题发言、质询争论、求得共识的方法,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范文分析来解释各种语言知识, 通过范文分析来理解语言的运用及语言使用的原则、方法与程序。在相关课程(教学技能、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 的学习过程中, 组织学生参观中学、贸易企业、旅游行业等场所, 参加社会调查、市区举办的国际交流等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人文素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互相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加强实验教学, 积极推进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训中心建设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主线, 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不断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 加强演示性、验证性、模仿性的基本实训。同时, 为保证实验教学能规范进行, 实验课程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外语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发展要求建立外语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训中心, 以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但因各种条件制约而未能实行。建立多媒体网络语言室、自主学习中心、语言专业资源库, 为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实验室不仅用于学生课内、课外的语言实训, 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同时, 也为教师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 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这样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 稳定与扩展校外实习基地, 努力提高专业实习、教育实习质量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实习基地建设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外语类专业应确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 稳定与扩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共建相结合的建设思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外语类系(部)在以学院为依托, 加强与中学的联系, 积极寻求合作,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加强与地方经贸单位的联系, 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一方面, 吸引和聘请基地所在單位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 增强教学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力量; 另一方面, 学院定期选派优良师资为基地所在单位开设外语教学专题理论讲座、进行业务考核培训,为基地所在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等。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路子,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分散实习, 提高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效果提供有利条件。

4、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拓宽学生视野形式多样的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 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和竞赛为主要形式。为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外语类系(部)既要考虑学生应获得的理论知识结构与框架, 又考虑学生各种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既考虑到第一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又考虑到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 通过强化课内外培养的有机结合, 延伸实践教学的内涵, 拓展个性化培养空间。通过开辟分年级、分阶段的第二课堂, 并使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联系, 如每年由学生自己筹划组织英语实践活动(英语角、新生英语强化训练) , 开展英语辩论赛、英语朗诵、英语演讲、动感英语及翻译(口、笔译) 竞赛, 模拟涉外英语导游、模拟商务英语谈判等。为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变革的不断融通, 外语类系(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实际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来系讲学或进行实务演示。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各类与专业相关语言技能及职业技能的认证考试, 教师参与其中的辅导培训工作,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着力提高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 更应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 不断强化毕业论文工作管理, 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评分的全程质量监控, 层层落实把关。一是毕业论文的难度与份量上能够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要求, 注重加强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考核; 二是从写作方法、课题选择与资料的收集与使用等方面加强指导, 严格指导教师责任; 三是严把答辩关。几年来,随着毕业论文工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不断健全和完善, 外语类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的规范程度越来越高, 毕业论文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提升。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艰巨的任务, 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特别是,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一是实践教学体系本身的整合, 即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证体系三者的有机结合, 以发挥整体效应, 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整合, 如何使两者相互补充, 紧密配合, 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赵燕.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78(4):90-99

[2]张天俊. 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32 (5): 193 - 195

[3]纪淑军.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201-204

[4]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2005,24(3) : 62-65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6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 其核心是强调对成熟技术的应用, 以技能操作为主要特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 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目前, 高职办学实施过程中, 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案的制订跳不出学科式教学的传统模式, 虽然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但其“三段式”痕迹还很明显, 其“模块化”结构还不够完善, 还不能反映对行业或职业需求的定量性了解。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应用知识掌握技能, 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科学, 实践教学单元太小、太零碎。为了突出能力培养, 应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层次, 实施模块化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说, 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按基本职业素质、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技能和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根据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层次+模块”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层次+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 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并进, 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 能从事电气设备维修、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以及管理等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三个核心能力: (1) 传统电气设备维修及自动化改造能力; (2) 现代工控设备为基础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 (3) 工厂供配电系统的安装、管理、维护维修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各专业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基于此, 我们构建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过程的“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一所示。

实践教学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训练层次“四层次”, 以专业基本技能为基础, 专业核心技能为支撑, 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为目标, 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

2.1 基本素质层次

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主,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 有军训及入学教育模块、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块、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模块、技能竞赛训练与科技活动模块等。

2.2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层次

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对理论教学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知识应用、技能训练, 以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如电工操作技能训练模块、电子操作技能训练模块、电气CAD制图训练模块、计算机操作技能模块、认知实习模块等, 通过这层次模块的训练考取初级工。

2.3 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层次

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技能后, 针对企业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 如电气成套设备安装训练模块、PLC技术应用训练模块、变频器应用技能模块、工业组态技术训练模块等, 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专业核心技能的能力。通过这层次模块的训练考取中级工。

2.4 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层次

学生学习了专业核心技能后, 主要是针对实际对象的小型自动化工程设计、安装与调试。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掌握对各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它是前两个模块技能的提升和综合, 有基于PLC、变频器、触摸屏的自动化工程综合实训模块,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综合实训模块, 工业控制网络综合实训模块, 岗位职业资格培训考证模块,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工程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层次模块的训练使部分学生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的实践水平。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体系的实践层次、实践模块、技能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实践教学采取分层次、按模块方式进行, 技能训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技能训练, 构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单项到综合, 由模拟到真实的完整的、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各种技能训练形式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并且与理论教学相互平等、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3“层次+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

3.1 校企合作建设与专业技能训练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专业实训的效果如何, 取决于实训场所的硬件, 以及实训的设计和组织等软件, 因此建立好实训场所是关键。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真实设备、真实环境、真实工作”的思路, 建设适应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层次岗位技能训练平台。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通过与自动化设备公司、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加强合作, 建立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感受现代企业氛围, 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

不仅需要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实际操作和仿真训练, 而且也需要在校外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实习。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有差距。规范的工作行为习惯的养成, 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得到磨练。

3.2 改革技能教学的考核方法, 实行“双证书”制

对技能教学或教学成果的检验, 是构建技能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检验可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学校的检验。既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考核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形成情况;二是社会的检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得到行业、企业的评价。学生毕业前参加职业岗位资格证考试, 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这样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取得双证书。一是毕业证, 二是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进入单位, 基本上不需要适应期, 便很快进入角色顶岗工作, 同时这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

3.3 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基于高职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按照“企业引进与自行培养相结合, 专职与兼职互补”的思路, 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实践教学队伍, 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其中专业核心课、主干课程和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均由企业中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他们除了承担对学生的授课任务外, 还为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出谋划策, 使专业教学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单位, 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3.4 加强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

实践课程的教材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之一, 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为此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使教材内容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 将企业的工程实例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编入实训教材, 突出实用性。将实践教材建设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充分发挥实践教材在课程改革中的保障作用。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分析现行实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构建了“层次+模块”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层次,模块,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益民.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陕西教育, 2009 (2) .

[2]陈新文.国外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及其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7.

[4]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6.

[5]刘长宏, 王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三层次十模块实践教学体系[M].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2.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7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1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 各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许多的改革和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专业认知教育薄弱。

大一新生入学, 各院校基本都会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 一般是通过一两次主题班会或专业认知讲座来进行, 没有使学生感性认识岗位, 也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体系中。学生对专业认识、企业认识、职业认识、岗位认识等概念模糊, 对在校的专业学习、动手实践和日后的职业岗位联系性感知不强烈, 无法尽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

2) 实践教学角色错位, 教学方法陈旧。

在会计实训教学中, 大多教师会采用先由教师介绍实训内容, 布置实训任务, 讲解实训步骤及要求, 再由学生实践操作的方法。实训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帮忙, 甚至替学生改错, 因为教师往往会考虑到项目的连续性, 前面做错了, 后面则发生连贯性错误, 害怕学生走弯路。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机会,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 高职教育倡导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设计, 在工科类专业实施普遍较好, 高职会计仍然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没有围绕会计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 学生学习了会计知识, 但对会计工作流程模糊。实践教学也是结合课程设置, 没有结合会计工作过程, 虽然从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上满足了理论与实践课时1:1的结构要求, 但其中相当部分实践课为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课时。校内实践课时不足、不系统, 学生对岗位认识不充分, 工作流程不熟悉, 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4) 专业顶岗实习难以实现, 实习报告流于形式。

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企业对待顶岗实习学生较谨慎, 一般不愿意接纳顶岗实习学生, 少数能够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 岗位也较单一, 批量顶岗实习基本不现实。部分学生借朋友亲戚等关系得到会计顶岗实习岗位。校园招聘会中, 会计岗位也少之又少。如何落实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任务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难题之一。顶岗实习难以有效进行, 实习报告就流于形式, 多数报告写成纯理论性论文, 且抄袭现象严重。

2"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格要求, 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

1) "四层次"实践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是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及学科体系的认知、企业文化及岗位设置的认知、职业岗位要求及职业成长的认知。专业认知教育主要形式有:到对口企业参观与调研、专业教师做专业认知报告、优秀往届毕业生的现身说法、沙盘模拟职业岗位及工作流程、主题班会等, 也可以贯穿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 特别是新生入学初期, 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能认识专业, 正确定位、确立学习目标。

第二层次是单项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训是随着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的, 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单项技能训练结合交叉进行, 是"教、学、做"的一个过程, 训练中结合学生各阶段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一般在一、二学年进行, 通过单项技能实训,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专项知识与技能, 树立起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意识, 为综合实训打好基础。

第三层次是综合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是对各种专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实训中通常会根据实际工作过程, 模拟企业流程, 分岗位轮换进行实训。一般是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 近年来开展较具特色的如"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中更强调学生团队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层次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在真实职业岗位上, 以出纳、库管、成本核算会计、固定资产核算会计、税务会计、稽核、会计主管等真实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训,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 完成所在岗位工作任务, 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职业岗位素养及能力。

2) "四保证"实践教学条件。

一是师资条件保证。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师资是首要条件。目前高职院校中师资的知识水平及修养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但实践操作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应加强对教师的实训技能培养与引进, 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及参加企业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从企业、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形成一支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做好保证。

二是实训条件保证。一方面完善校内实训条件, 从手工实训室、信息化实训室、沙盘实训室到虚拟社会环境财务综合实训室, 加大建设投资力度, 满足专业技能实训需求。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除积极扩大与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事务所、周围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外,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特别是集团公司, 建立稳定关系, 订单培养, 工学结合。因为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学生实训应以校内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在校内成立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事务所等, 或者借助校内相关生产性实训基地, 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

三是实训制度保证。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 明确实训岗位分工与职责、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 并落实到位, 规范管理, 严格要求。

四是评价机制保证。以四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为要素, 分别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形成系统的考核机制。根据学生在实践体系中每项任务或活动完成的情况, 对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学生的学籍档案中设立实践能力评价档案。

3"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第一层先进入专业角色, 再通过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与顶岗实习三层次, 实现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提升。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等。四保证是从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制度保障、评价机制四个方面保证次层次的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如下图示:

"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4 结语

高职会计专业"四层次、四保证"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人类认知规律设计的, 该体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 有利于将高职会计专业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新浩.构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育与职业》, 2013 (2) .

[2]张冬燕.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想.《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9) .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8篇

外语实验教学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 也是外语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 外语实验教学注重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和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发展和运用, 相应的实践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效率, 加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对外语通用型和专业型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 如何将前沿的技术发展、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与外语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既是摆在外语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面前的契机, 也是一种挑战。

二、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将已有的外语实验教学模式与手段进一步发展完善, 统合成一套能够突出外语学科特色、重基础求创新、具备高度可共享性和可拓展性的开放型体系, 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不同需求。具体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第一层次扎实语言基础教学;第二层次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第三层次大胆推出创新型实验,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多年积累已形成成熟的基础语言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 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以顺应“全球化”的时代变迁, 一方面以语言为桥梁, 开拓学生视野, 另一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提升人文素养。

同时, 进一步明晰专业外语实验教学的模式, 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能力, 使得公共外语实验教学和专业外语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三、实验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在语言基础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教学。

以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丰富多媒体外语学习资源, 面向不同层次的需求, 从视听、写作、翻译和沟通等各角度全方位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实践的环境, 强调代入感、真实感体验, 实施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践学习, 构建外语实验教学所涉及的课堂、网络与实践三项结合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 拓展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效率和语言实践能力;

2、在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上, 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语言互动实验教学。

以培养学生在外语真实情境下进行各种实用或专业性交际时外语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成立由专业 (外籍) 教师负责的各种实践性活动, 如外教参与的外语工作室、响应社会需求进行的外语笔译和口译实践。同时, 通过上述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术兴趣提供专业性支持与帮助, 设计各种语言学习活动, 掌握高层次外语学习资源的处理、利用与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素养;

3、在科研创新方面, 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语言研究与设计的实验教学。

根据外语学科特色, 将目前已有的实验中心进行规划设计, 凸现各语言实验室的不同功能, 如语言学实验室 (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等) 、口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等等, 教师通过语言研究和实验设计, 应用于语言学研究, 并进一步将形成的成果反哺到实际语言学习和转化实践中去, 形成教学和研究的共同发展。

四、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方法

第一、提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外语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 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整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应用于实验教学, 另一方面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的支撑。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实质上是一个学科交叉的过程。如何让专业教师及时将学科成果引入教学, 又如何让实验技术人员深入理解外语学科的特点和需求, 需要两方面的协调与共同努力。

第二、整合现有实验设备, 合理引进新技术手段, 积极开展创新型实验。外语实验设备主要包括视听、同声传译等课程教学设备, 以及语言学研究需要的语料库、心理测试等相关设备。将现有硬件设备有效地规划和利用、进一步丰富软件资源以实现共享和拓展。同时, 合理引进新技术手段, 例如当前前沿的VR虚拟现实技术与可穿戴技术, 学生带上相关设备之后, 置身一个极具现实感的虚拟环境, 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深入体验相应的语言与文化, 也可以与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

第三、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体制, 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 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体制, 引导专业教师积极改革创新;以及引进和培养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保障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

五、最终效果

在构建多层次外语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现有的基础上实施焦点性的探索, 以相对成熟的外语实验教学课程带动相对薄弱的实验教学课程, 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最终形成良好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拥有了省级示范中心的基础, 加上专业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热情和关注, 该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发展势头良好。

六、结语

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体系一直以来是外语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 本次的多层次外语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以当前数字化语言学习的大背景, 将外语学习、外语研究以及外语实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三层次四模块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 改变原有的以学习语言本身为主的实验平台, 使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有效, 更吸引教师和学生;

2、强调现有资源的整合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强调外语学科特色, 扎实原有基础, 积极发展创新, 实现了外语实验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多层次立体课堂会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9篇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年以来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律师培养计划”及“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探索校企 (科研院所) 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极大地推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在“卓越计划”的指引下, “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在全国各大高校也蓬勃展开。由于教育部的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尚未正式启动, 各高校目前都处于探索实践过程中, 因此关于“卓越会计师”的内涵, 学界尚无规范的定义。本文认为, 卓越会计师应是掌握扎实会计金融税法等专业理论基础, 精通会计实务, 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 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基于上述背景, 笔者结合所在院校“会计创新实验班”的实践, 就会计课堂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索, 旨在构建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统一的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 以实现高素质会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多层次立体课堂会计教学体系的内涵及基本架构

本文所指的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课堂”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培养五能 (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考证能力、参与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并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中心。“三个课堂”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计划内专业理论教学, 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 包括会计模拟实习、财会软件操作、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理论和实践教学, 以实践教学为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如企业 (事务所) 实习、财会知识竞赛、创业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成长沙龙等。

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三、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1. 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即计划内理论教学, 是学生获取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的主战场。应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原则,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 重点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及传统考核形式导致的知识衔接困难、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和能力等问题。

(1)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如增设企业家素质、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经济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 以拓宽学生视野;精心选定教材和教辅材料, 如《审计》、《税法》等课程选择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作为教辅教材, 从而更好地体现卓越会计师培养注重实践力、考证力和科研力的特点;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课程组之间及课程组内部老师的沟通交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 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

(2)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广泛开展基于情景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及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互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管理会计》的定价决策部分, 创设外商低价订货情景, 让学生分别充当总经理、营销部门经理、生产部门经理及财务部门经理, 从成本 (完全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 、收益 (总收入、总收益、边际收益) 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生产能力及订货条件下是否接受特殊订货。在针锋相对的激辩中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使学生体会到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才是最优决策, 从而自觉摒弃狭隘的部门意识、增强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

在《管理会计》的作业成本法部分, 鉴于传统教材中对作业成本法的介绍仅局限于产品生产过程, 笔者通过介绍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车辆和通讯工具管理中GPS作业成本法的成功案例, 说明作业成本法在销售、后勤管理等非生产过程的费用控制中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2.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 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环节。在传统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实践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注重实践方法传授忽略创新能力培养、毕业论文质量低下、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难以监管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一是增加会计模拟实习、商务统计等实践教学课时, 增开SPSS等统计软件应用、EVIEWS软件应用等实践课程。二是在课程设计环节, 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将实习教学分为认识实习1、认识实习2、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环节。认识实习1安排在第4学期, 旨在熟悉会计核算基本业务及财务软件操作, 以实验室集中实习为主要形式。认识实习2安排在第6学期, 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数据资料的收集查阅能力、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内容可以是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财务分析, 要求学生必须登录相关网站下载第一手真实数据并进行原创性分析论证, 任何抄袭行为都视为作弊。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 依托学院的经济管理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将原来的分散实习改为ERP沙盘模拟, 通过不同学生担当企业的CEO、CFO、CMO、CPO等不同角色进行全真模拟, 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锻炼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 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 和就业基地进行岗前实训, 以熟悉财会工作流程, 为即将踏上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 改革论文指导和写作方式。一是实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导师一贯制”、“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和选题一贯制”改革。学年论文主要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研读和综合归纳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选题方向, 完成不少于5 000字的文献综述, 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研究基础。在一年多的密切接触中, 老师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论文和实习指导, 观察并从中发现好苗子培育优秀毕业论文。二是引入论文写作和实习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学院从合作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科研院所特聘教授, 提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 全程参与实习和论文的指导。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真题研究, 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升科研能力。

3. 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是计划内教学的重要补充, 不断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计划外教学活动, 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科研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 (1) 邀请实业界高端财会人士及本校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教师主讲, 内容涉及会计理论前沿、会计实务热点难点聚焦、会计职称及CPA考试辅导等方面, 以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兴趣方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考证能力。 (2) 组织学生科技论坛, 每期由学生选择若干感兴趣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主题, 由学生分工主持、主讲和总结, 其余同学参与讨论或辩论, 老师作为嘉宾点评, 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思辨能力。 (3) 组织高年级学生寒暑假赴合作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熟悉会计和审计业务流程, 实现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增强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创业指导和课外竞赛活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多层次立体课堂体系建设中应深入探索的问题

1. 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如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重视共性培养、忽视个性发展, 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忽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等, 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必须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立足国际经济发展大环境, 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统筹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2. 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如何变模拟实习为全真实习。

以手工模拟实习和财务软件操作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会计实践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会计核算主体的虚拟性, 从而会计实务操作所需的数据资料不真实, 学生的校内实践始终处于模拟演练状态, 缺乏真枪实弹的会计岗位角色意识, 即便近几年普遍采用的ERP电子沙盘模拟实习也无法根本改变这一局面。鉴于此, 加快财务会计实验室建设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学校合作共建校内财务会计全真实习平台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所在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财会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由学校提供场地、计算机等软硬件设备、配备大部分师资, 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部分导师及实习机会, 利用合作企业 (同时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 提供真实的会计核算原始数据进行实务操作, 使学生足不出校门就能体验真实的会计核算流程。这对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 如何进一步完善第三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激励。

第三课堂的计划外实践教学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松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 今后的改革和研究重点一是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 丰富和拓展第三课堂的教学内容及实现方式, 实现学生知识层次的提升和横向拓展;二是如何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 将原来不定期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论坛等活动常态化, 通过引入第三课堂学分制管理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张弛有度的第三课堂课程体系。

4. 三个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进一步衔接整合。

一方面应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的阶梯式提升和涟漪式扩散模式将第一课堂的会计理论教学内容拓展到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应研究如何将第二、三课堂实习实践中获取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高度, 或利用理论知识对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以案例的形式丰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

5. 三个课堂教学资源如何进一步协调与共享。

三个课堂在教学资源的占有使用方面既有协同共享、也有矛盾冲突。协调好矛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冲突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第一、二课堂学时的分配、学生对课内课余学习时间的分配及教师资源的相对稀缺上。

基于卓越会计师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应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学生方面, 应合理分配时间精力, 在保证计划内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第三课堂活动, 防止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在教学资源的共享方面, 可以是教师资源的共享, 校内理论教学的老师同时担任实践实习导师、论文导师及学科竞赛导师等, 企业、事务所导师同时兼任理论课讲师等;也可以是第二、三课堂实践实习基地的共享, 资源共享方式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课内拓展到课外, 也可以通过教师将科研课题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形式实现三个课堂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涂冰艳, 廖康礼, 蔡报纯.“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财会月刊, 2012;11

[2] .许云鹏, 高旋, 陈思荣.黑龙江省卓越会计师培养统筹与衔接的方案设计——“高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模式.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1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语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29-03

所谓语境,就是具体语言形式出现的环境,它可分为广义的语境和狭义的语境。广义的语境是指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到价值观念等等。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形式出现的具体语境,又称情景。本文中提及的语境是指狭义的语境。笔者认为,语境的设计编排在结构上应该是有层次性的,成功的语境应包含导入语境、提供语境、开放语境三个层次。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语境三层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构想与分析思考。

一、导入语境,感受语言

导境,即导入语境。语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表达其意义的,情景是揭示语言所表达意义的基本要素之一。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语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和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英语理解、运用和表达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从语言的新授学习阶段开始,教师就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方式导入与所学语言相宜的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对语言的初步感知。

教学案例1

T: Hi,boys and girls.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 It's very cold.

T: ××,are you cold?

S1: Yes,I am .

T: I feel cold,too.(作发抖状) Let me close the door .

(Teach: cold )

T: It's so clod today . Shall we do some exercise now?

Ss: OK.

T: Listen to me, please . I'll give you some orders.

T&Ss: Jump up and down ten times.

T: Are you cold now?

S1: No, I'm not .

T: Are you hot now?

S1: Yes , I am .

T: I'm so hot . I'm very tired , too.(act)I'd like to sit on the chair and have a rest .(作休息状)

(Teach: hot tired)

Ss: Read and spell the word : hot(作扇风状)、tired (摇摆身体)。

分析与思考

上述教学案例中,执教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语境”与“语言”的关系。上课伊始,教师就采用师生之间谈话的方式创设了真实语境,从而自然展开了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即:与“身体感觉”有关的感觉类单词“tired”、“hot”、“cold”的学习。真实的语境(天冷了做做运动,运动之后感觉又热又累),传神的动作(发抖状、休息状、扇风状)将“cold”、“tired”和“hot”的词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B.Malinowski,1923)。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汇,因而加深了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使得学生见其境,明其意。另外由于该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使得刻板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与语境的结合点,通过有效的语境导入把英语单词、句子、语法规则等向学生进行形象的渗透和强化,丰富感知,激发兴趣,为下一阶段的语言操练奠定基础。

二、提供语境,操练语言

供境,即提供语境。语言的掌握必然是建立在一定量练习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导入语境是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的基础,那么在语境中练习语言则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有语境的语言操练与脱离语境的单纯语言操练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语言结构(form)与语言功能(function)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在语言操练阶段要结合所学语言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操练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

教学案例2

Activity 1: Look and say.

(展示放映一组图片,配上象征性的声音,学生看了之后做出表示感觉的动作,并说I'm ….图1:寒冬,白雪皑皑,刮着西北风;图2:酷暑,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图3:一位搬运工,扛着沉重的货物正吃力地爬着山坡。)

Activity 2: Act and talk.

T: What's the matter, ××?(让学生扮演画面中的人物)

S1: I'm hot.

T: She's hot. Who can help her?

S2: Here's a fan for you .

S3: Why don't you take off your coat?

S4: Let me turn on the electric fan.

接着,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操练What's the matter? I'm cold / tired.

分析与思考

反思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操练时观念陈旧(偏重语言的结构体系,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方式机械(孤立地讲词语,静止地分析句型结构、无语境地进行造句练习),结果导致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的分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道格拉斯·布朗(1987)的语言教学原则指出:“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流功能。”在教学案例2中,执教教师充分关注“语境”这个重要因素,再次设置了“寒冬”、“酷暑”、“搬运工”三个生动的语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充当画面中的主人公。这种角色扮演使得“虚拟的交际环境”或“半真实语境”变为“真实语境”。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对所学新知“hot”、“cold”和“tired”以及相关句型“What's the matter? I'm…”的语言操练显得真实、自然。既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牢固地记忆所学新知,又能使他们掌握使用该语言的场合。

三、开放语境,发展语言

放境,即开放语境。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语境设计最终还需从“操练语言”转向“发展语言”,即着眼于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开放语境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也就是说。语境要从由教师提供转向让学生自主创设,尽可能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示范性语境的基础上自己创设语言的各种适用性情境,在语境中进行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从而把教材上凝固的文字转化成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

教学案例3

Activity 1: Talk about the picture.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 (呈现一张小学生开运动会的综合图)

Ss: They're having a sport meeting.

T: Yes,you're right. After the sports meeting,some students are hot,some of them are hungry,thirsty or tired. Let's help them, OK?

Ss: OK

下面是学生在看图相互练习后产生的对话之一。

S1: Hello , ×× . How are you?

S2: Not so good.(S2扮演图中的一个人物)

S1: I'm sorry. What's the matter?

S2: I'm thirsty.

S1: Please wait a minute. (Run to Miss Zhang)Miss Zhang, may I have a glass of water for ××? He'sthirsty .

T: Sure . Here you are .

S1: ×× , here's a glass of water for you .

S2: Thank you .

S1: Not at all.

Activity 2: Make a new dialogue and act.(教师提供一些主要的词汇和句型,要求学生围绕本课学习内容自主创设语境,在新语境中合理、综合运用所学语言)

Useful expressions

What's the matter?

I'm …

Here's … for you.

This … is for you.

Why don't you …?

Thanks.

You're welcome.

分析与思考

教学案例3中的两项语境设计正是开放语境的体现。活动1中教师借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语境:运动会结束后,运动员有的很热,有的很饿,有的很渴,有的很疲劳。当你发现你身边的运动员身体感觉不是很好时,请你及时地帮助他。活动2中教师则要求学生围绕所学主要内容自己创编对话。这两个活动的共同点是:语境开放性“强”,语用空间“大”,学生自主性明显。它使话题有多维的语境空间,学生的语言运用有更多的交际背景、更广的交际空间。启发学生充分自由地在自创的“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发挥想像,使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接触,从而深化话题,真正实现了语言“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新句型“What's the matter?”外,还综合运用了以前所学过的“Not so good.”、“I'm sorry.”、“Please wait a minute.”、“Not at all.”等句型,语言运用灵活、丰富、得体。

语境是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和发展英语综合语用能力的重要环境和基本要素。在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认识语境,运用语境,创造语境,让语境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碧圆.浅谈语境与英语教学[J].零陵学院学报,2004,25(2):176~178.

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11篇

一、“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上世纪初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办学时期, 学校就重视实践教学, 在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要求中, 包括了“广储仪器设备, 以供学生实验”, “组织参观工程以资感发, 派遣实习以增阅历”等内容, 但因当时社会环境所限, 实验教学条件极为简陋;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建院, 发展到后来的河海大学,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 我校针对不同水利专业分别在不同学院 (系) 独立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 强化基础实验教学, 实验室数量大幅度增加, 实验项目也较多, 并重视通过建立野外实践基地扩大学生视野, 提高动手能力。但该时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依然较单一, 层次不够分明, 主要强调实践技能训练, 而且资源较分散, 难以高效利用。本世纪以来, 政府和广大群众对高教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要求, 2003年学校建立了以水利学科专业教学实验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 树立“强化工程意识、提高基本技能, 注重专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 2003年初步构建了“水利工程概念训练、专业基础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践”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施该“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除了强调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实验技能外, 注重水利工程概念训练模块的建设与应用,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性创新实验项目比例, 并增加到工程基地实践机会, 以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但随着几年的实践, 加上我国工程教育国际互认 (包括专业认证) 工作的不断推进,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应加强学校科技资源 (包括学术带头人、重大科研和生产科研项目) 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并且需要与企事业、行业要建立更为实质性合作机制, 以利于加强学生实际工程训练, 而且工程实践不能仅局限于水利工程等。在此背景下, 我们对2003年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做了完善, 2009年提出“工程概念训练、专业技能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工程科研实践”新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三年来实践表明, 该体系更为科学、完整, 符合当前改革的发展方向, 具有前瞻性。

二、“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内涵、实施与特点

中心构建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工程概念训练:通过概念训练, 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实验:通过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提高专业实验水平, 培养基本技能。中心下属的土力学、材料工程、结构检验和施工技术实验室主要负责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则按不同的专业分别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港航工程和农水实验室负责。第三层次是创新设计实验: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率先建立了专业创新实验室, 创办了校内“水工创新杯”竞赛, 乃至后来拓展到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 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平台;通过自制仪器设备、科研成果凝练转化等途径增加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第四层次是工程科研训练:鼓励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工作, 安排高年级主要是四年级大学生参加教师负责的工程规划、设计和学术前沿项目, 特别是科研中实验性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加对学术前沿的了解;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学服务, 通过共建若干个校内外实践基地, 帮助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如连云港港航局、淠史杭灌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港口航道工程等实践实验基地, 还有上海市水文总站水文综合实习基地等。中心突破传统水利学科专业的界限, 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实验室, 推进现代实验教学技术的应用,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所构建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强化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数值仿真与模型实验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工程概念训练课程, 对二三年级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对高年级学生突出了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层次分明, 科学合理, 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三、“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施成效

三年多来, “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效实施和科学应用, 研究型教学思想贯穿实验教学始终, 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同时, 中心教师通过研究实践, 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 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丰硕。

实验中心每年服务学生1800多人, 实验时数近8万,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80.5%。近三年承担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20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70多项) , 指导的学生获省级学科创新竞赛奖项60多项, 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发明展览会大赛宝钢青少年发明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发表核心刊物学术论文78篇, 授权专利近百项, 比过去有显著突破。

2. 教师教改成果显著。

在“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 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近三年承担的教改项目共16项, 其中国家级4项, 省级4项;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5项,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3篇, 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10种;从科研成果中凝练出了16个实验项目, 其中12个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

3. 示范辐射作用突出。

(1) 研制开发的部分实验项目及实验装置已被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等10多高校采用, 获得好评。“河海大学—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2) 承办多次全国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分专业委员会会议, 包括水文、水工、港航和农水专业分委员会工作会议, 在分委员会上都作了实验教学及大学生创新培养工作经验交流, 引发强烈反响和共识。2012年还在全国水利类专业教指委会议上介绍中心和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经验;由中心发起的全国水利创新设计竞赛活动, 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高等教学学会周远清会长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周保志会长亲临会场, 给予很高评价。 (3) 成功承办全国水利学科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2011年举办全国水文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研讨班, 请中心教师为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和技巧, 最新学科发展前沿, 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4) 积极承担社会科普义务, 为全国水利夏令营提供服务。每年都要为全国的水利夏令营提供参观服务, 2012年有近近百名来自全国著名高校暑期优秀大学生营员参观本实验中心的实验场地。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特色明显的“四层次”水利实验教学体系, 在大大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锻炼了实验中心师资队伍, 提高了教师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 并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示范辐射作用。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优化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 深化融合校内科研资源与实验教学资源, 强化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合作等方面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摘要:培养大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 是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水利专业的特点, 对所构建的河海大学“四层次”水利实验教学体系产生的背景、过程、内涵、特点及成效进行了阐述, 对相关高校专业实验教学有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水利工程,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永灿.保持才人培养特色,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水利, 2009, (16) :6.

上一篇:观察(体验)生活下一篇:港口工程造价计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