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备课之思考

2024-06-01

中学数学备课之思考(精选9篇)

中学数学备课之思考 第1篇

一、数学文化的概述

1. 定义

数学文化指的是以数学基础知识为主体, 融合多种知识形态, 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化.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高中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指的是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 将数学认定为一种文化, 而非单纯的一种解题工具, 用这种数学文化来进行学习, 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自信心.

2. 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 很多学生存在严重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一种简单应付工作, 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成绩下降后再次导致兴趣的下降, 产生恶性循环. ( 2) 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填鸭式教学, 学生被动式接受.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后会使学生认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转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创新性.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性要求较高的学科, 数学往往不要求死记硬背而侧重于理解. 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日后的工作生活具有深刻意义. 此外, 数学学习中要时刻注重创新性, 对于每一道题都有多种解题方法, 日常学习时不必拘泥于形式, 大胆运用多种方法, 如, 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值法、归纳法等一系列方法进行综合解题.

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具体实践

针对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 教师需要认真的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积极寻求那些可以渗透数学文化的知识点.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核心之一, 高中一年级学生能否学好函数意味着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 难以对函数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 各种纷繁复杂的图象、性质、定理等让学生疲于应对. 其实对学生来说, 在函数的学习过程中, 掌握对函数图象的解析是关键. 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将“数学文化”与函数图象联系起来, 将函数图象进行具体化、情境化、生活化等操作, 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函数进行全方位的深度理解.

所谓的对勾函数 ( 双曲线函数) , 是形如f ( x) = ax + b/x ( a > 0) 的函数. 对勾函数由图象得名, 形如其名, 图象由两个相对应对勾构成, 由于右侧对勾形如耐克, 又称为“耐克函数”. 耐克函数这个名字贴近生活,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函数及其性质”是高考的热点、重点, 与相关知识的结合还是高考的难点. 而“对勾函数”又是“重中之重”, 它涉及到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很多知识点, 解题时常利用此函数的单调性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耐克公司与阿迪达斯公司竞争运动鞋的故事, 阿迪达斯公司高开低走, 一开始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但由于缺乏创新逐渐将行业龙头让位给耐克公司.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比作对勾函数中两侧不同的函数趋势, 阿迪达斯公司如同函数左侧一开始上升, 但逐渐走低; 耐克公司则如函数右侧, 一开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但随后迎头赶上处于上升阶段.

如上述例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尽量使用幽默、形象生动的语言, 通过拟人化或拟物化的方式,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方便学生对函数的图象性质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进而对函数的本质具有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列图象化, 如等差数列, 可以比作金字塔, 自上而下层层递增, 且递增数相同, 这样便将抽象的数列拟作实物, 便于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进行立体几何教学时, 更可以将各种几何体比作生活中的实物, 例如, 将立方体可比作教室, 将球体比作地球仪, 这种拟物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更好的进行立体几何解题, 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升华.

总之, 教师如何将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目前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认真探究, 大胆进行创新, 努力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在课堂中教师应发挥数学文化的魅力, 使其真正渗入教材当中. 日常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平易近人, 运用幽默的语言风格, 通过拟人拟物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真正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数学教学当中.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数学文化”一词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 在新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 数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出现, 这体现了数学教学工作正在从关注学生应试能力向数学人文价值的传授过渡.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适当地渗透“数学文化”, 能使原本枯燥、乏味、沉闷的数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在文化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 使学生能够真正“爱上”数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新课程标准,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郭平.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1 (2) .

农村数学教学之思考 第2篇

摘要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数学教材中部分内容脱节、农村初中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应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的培养提高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效

一引言新课改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学应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数学专业的知识素质不断创新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提高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数学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农村初中数学教材的一些内容与学生的农

村实际生活脱节。教材中部分内容没有贴近农村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相关不能提高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就不足。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难度偏大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使很多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提早出现。这样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每位学生带来一定难度课堂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得到灵活的课堂教学安排具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的选择权学生能够按照学习规律进行学习。但是在农村中学的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学生仍旧习惯于教师的教学安排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很多农村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在新课改的推广中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变得跟不上新的教学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还比较陈旧教师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数学课堂枯燥。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意志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不够还不能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同时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协助者”农村初中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部分教师没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也未能与学生进行新教学理念的磨合。而且很多地区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还需加强这使得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高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为了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水

平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由于当前的农村初中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漠教师专业研究基础比较差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学校培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这些都使得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水平受到严重的制约。为此农村中学应采取一些措施。应促进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应进行持续性的充电形成“全程学习、终身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应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在数学专业上引领教师发展专业素质使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向正规的轨道。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农村中学应组织和开设数学学科的专题讲座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学表现进行定位剖析和修正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应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学校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的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营造一种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的师风促使教师能够有效掌握新课改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有效解决农村初中数学教与学脱离的严重现象实现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应加强师资的再教育、再培训加快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四、参考文献陈柏林新教材背景下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策略科学咨询教育

初中数学快乐教学之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教学;学生

人们常以“寒窗苦读”形容人发奋读书的情景,又以“十年寒窗”形容读书学习的艰辛与漫长,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目前,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考试压力使得师生不敢有所懈怠,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倍感疲惫。因此,寻求快乐教学的方法成为各教育工作者的积极追求。快乐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学为乐,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据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初中数学快乐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当前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一、以生为本,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孔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学习动机。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可在导入时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平方差》的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初中学生增强好胜的特点设计这样的导入环节:这里有几道数学乘法题,52×48,73×67,101×99,看看哪位同学能最先口算出它们的计算结果?问题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但要么难以计算出结果,要么所算结果错误。如何快速算出这类题目呢?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看看是否有规律可循,并适时引出本堂课的所学内容——平方差。据此,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从而可以身心愉悦、满怀期待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

二、融游戏于教学,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所谓寓教于乐,即在玩乐中学习,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游戏教学法,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之喜悦,提升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有奖游戏教学情境:课前,教师准备好精美的糖果,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答对者就能获得一份糖果。问题如下:姐姐比妹妹大两岁,谁能猜出他们的年龄?问题刚提出,学生们议论纷纷,眉头紧锁。这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在不知道姐姐和妹妹具体年龄时,可设姐姐为x岁,妹妹为y岁,则有方程式x-y=2。接下来,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x=3,y=1;有的说x=4,y=2;有的说x=7,y=5……一时众说纷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每猜对一次都能获得一份糖果,大家的答题热情高涨。此时,教师适时提问:“这个方程有多少个解?”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无数个,老师快发糖,哈哈哈……”满堂欢笑。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学生于玩乐中开动脑筋,不仅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获取了知识,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也日渐高涨了,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三、开展探究性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而,初中数学教师应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假设、推理验证以及交流探讨进行数学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的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性质探索。如让学生自主动手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并画线c交两平行线于d、e两点,标出8个角,同时要学生指出图中的同位角,量出角的度数,把所得结果按照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汇总后列出来。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学生最终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了,并于付出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四、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尽享成功的喜悦

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给予学生称赞,欣赏学生的优点,不仅能使学生增加自信心,还能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成长。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巨大的精神潜能,满足其自我肯定的心理,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之轻松愉悦地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赞赏和鼓励,以促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例如,对于数学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称赞其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从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进步程度等方面加以称赞,以使学生在充满包容、关爱、欣赏、赞美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尽享进步与成功之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抚摸、微笑、点赞等行为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以使快乐教学大放异彩!

五、结语

总之,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应是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教师只有在課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巧用教学方法,活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在数学知识的天空中愉快地翱翔!

参考文献:

[1]霍玉生.把快乐带进初中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6(31).

[2]尹桂红.初中数学采用快乐教学法的研究[J].才智,2014(22).

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性教学之思考 第4篇

一、教学的目标既要确保底线,更要高端开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节律,实现教与学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保证底线,更要追求高端。换言之,就是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谐发展自己。比如练习可以分为基本练习、重难点练习、拓展练习等。操作上采取弹性措施,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数学练习的量。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可以选择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加大练习难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跳过基本练习,直接做重难点练习,甚至可以依据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再附加一些练习,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可适当增加开放性的练习题, 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实施学生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学生和谐发展

差异教学的实质是平等教育,因人而异,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人各有所长,挖掘他们潜在的优势与才能,增强其自信心。在授课中, 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差异,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留意由学习能力引起的学习差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反应敏捷、逻辑推理强,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观察力差、思维笨拙、反应迟钝,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章关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等级的差异作业。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因而很容易在这种差异化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帮助教师树立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全面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

2.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鼓励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他们根据课件内容提出他们认为有益的问题, 并关注学习进程中学生智力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学中对每个学生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坚持面向全班学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防止两极分化。例如教师在教学“整数除以小数”时,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填空,理由是什么,然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并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传授“整数除以小数”商不变原则。最后让学生再尝试新题先算,再一起继续探讨研究加深印象。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 ,组织学生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有的则侧重于抽象思维;也有中间类型的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历程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注重组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 还可以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三、建立差异性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教育学明确指出要建立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尊重个体与个体差异, 因人施评,凸显学生对学习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评价具有个性化 , 突出学生的发展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多采用口头评价的形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的过程性评价。不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具有个性化。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提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完善。

2.评价具有针对性 ,体现学生真实性。小学教师数学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时,强调评价要有真实性,针对学生特定的领域进行评价。师生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相互尊重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共同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摘要: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受到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因而差异性明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打造合理有效的数学课堂。均衡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成效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小学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制订合理有效的差异教学计划,充分发展学生的才能。

中学数学备课之思考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

【摘要】历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人类发展的一扇窗户,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受到众多历史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认同,笔者在这里就历史任课当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课程教学是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历史属于副课,原因在与升学考试等考试中并没有历史课程,但是从整个学生的均衡发展来看,历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展,各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农业和工业发展史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过去,并展现未来,所以历史一直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老师课程学习中往往把考试通过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就容易偏离我们历史课程设置和学习的初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把一些历史事件年份和相关任务及事件名称就和背课文一样进行死记硬背

当你问起学生在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件中有什么人物等情况时,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很流利的把这些问题回答上来,但是当我们问到这个事件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茫然,从这个问题上,我们所反映出来的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教学成果和成绩考核,把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常常出现的考试重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在这个历史事件学习中,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事件的背景,时间的起因,事件的过程和事件的.结果,这些本应该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手段活生生的展现在孩子面前的东西在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却没有了。

(2)背诵成为目前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手段,这是普遍存在于历史课程学习中的。

学生在学习中好像也适应了背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也积极的采用背诵的办法来解决,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对于教师而言,也在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来帮助孩子在考试中能够顺利过关。这种学习手段让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和意识上认为历史课程学习就等同于背诵,这样,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学习中都会失去原本的学习快乐和兴趣,完全的被各种年月日、数字和人物名称所劳累。 笔者认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对于每一个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都寻找到相应的背景因素,并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学习和联系,只有这样我们学习完历史课本之后,才能对曾经发生的事情有一个生动的、鲜明的认识。对于历史课程学习而言,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和看电影一样,给学生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事件,然后把这些死板的用文字表述的内容串联起来,用各种图片和影音资料展现给大家,这样孩子在学习中,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通过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对每一个事件进行整理和归纳,这就和学生在对自己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回忆和记录一样,通过这样的措施,让学生对每一个事件的周边事件都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中的人物不单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了,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一方面,我们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中,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了解和把握,对后面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个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还应该体现在考试手段和考试内容上,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的机会,让孩子在每一次历史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当时的状况,并对每一次心得学习进行发自内心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这比单纯的要求学生记住某一个数字和某一个地方要好的多,也容易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否则,对于部分孩子而言,可能在学习中,就是简单的通过了一次考试,取得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仅此而已,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历史课程的要求。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教师灵活多变的给孩子创造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另外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历史课程,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学生的历史才能真正的学好。

参考文献:

[1]郭玲。新课改视野中的教学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3期。

[2]桂文通。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关注的过程[J]。中学数学。12期。

[3]王宝栋。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4]殷W宇。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变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期。

[5]李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期。

[6]徐忠明。用弹性预设促进教学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年09期。

[7]陈木兰。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的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3期。

[8]刘运芳。新课程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心理现状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赵玉生。试析新课程改革的人文主义价值趋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

中学课堂启发式教学之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遗忘曲线,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学高为师”,“传道,授业,解惑”都强调了为人师者的知识基础与知识传授。但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成长,包括能力、思维、品德等等。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是这么说的:“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启发式教学提倡多年,启发式的本质:启发诱导,开启智慧。但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往往停留在表象与形式,没能从知识体系与认知规律角度深层认识启发。为了提高启发式教学质量,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思考:

1.为师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也就是所说的“学高为师”。为师者能从自己深厚的知识体系中随时抽取部分逻辑序列去教授学生。为师者要知识体系完备,逻辑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抽取部分知识子网络用于启发学生。

2.为师者要懂教育学,心理学,不断进行教学反馈去理解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而根据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和锻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实践中鍛炼学生“渔”的技能。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在进行逻辑思考,就是可取的。结论错可能因为知识基础薄弱,不代表思维过程错了。

3.知识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材料,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提高能力。

在近年教学改进过程中,启发式教学从国外引入国内,但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基础分解教学知识,用学生能接受的逻辑递进方式逐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启发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一是学生要有思考的基础知识,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去引导学生思考。

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去分解知识体系,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阶段及前后课堂中要求学生的理解层次不一样。也就是说,学生思考所依赖的知识基础要循序渐进,及时提醒加深。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在时间(天数)轴上记忆量变化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遗忘曲线及时提醒学生将要遗忘的知识内容,而不能讲过了就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和记住。

学生如何具备当前这个阶段启发式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体系,并能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将知识按照学生每个阶段要理解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和掌握,而不是把知识不分深浅一下都堆在学生面前。

中学数学备课之思考 第7篇

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些过于热衷于多媒体设计的精彩,热衷于课堂形式的新奇与热闹,热衷于数学概念、公式的精致推理,热衷于精讲多练,而常常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

其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现象提炼加工而成的,舍弃生活的数学教学,无异于舍本求末。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本身是儿童变好的教科书,他强调通过生活本身教育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具体情境,学生最有体验的一定是亲历的实际生活。如果小学数学教学,能够结合小学生实际生活,让它洗去铅华,返璞归真,就一定会受学生欢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导入,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大动力。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概念化、数字化的特点,与小学生喜欢具体、形象、有趣的心理及思维特点相悖,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花大精力设计了大量教学课件,但学生常常被课件的精彩吸引,学习的兴趣并未真正调动起来。如果教学中呈现源于学生生活的材料,这些材料学生更熟悉,对学生更具亲和力,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认同感和浓厚的兴趣。

如教学“倒过来想”的导入环节,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家到学校的行走路线,再说说放学按原路回家的行走路线,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简洁的方法画出线路图,让学生感受“倒过来想”的意思。由于学生对自己上学所走的路线再熟悉不过,这样设计导入,学生会兴趣高涨,能为成功学习“倒过来想”的策略作最好的铺垫。

二、让小学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实施新课程以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每个学习领域的内容安排都非常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值得坚持与提倡的取向。

但现实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很多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透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就教材讲教材,就情境讲情境。教材是为一定区域内教学提供的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资源材料,一个教学蓝本。教材虽然注意与实际生活联系,但由于区域范围大,城乡差别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如果教师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资源及生活情境,学生很难有兴趣。教师要走出盲目尊重教材的误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生活化处理,让教学走进生活,效果一定会更好。

1. 学生体验会更加深刻

教学走进生活,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原型去体验数学知识模型的生成过程,便于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这样学生会感觉数学离自己很近,数学简单易懂,同时还能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后,我设计了一道题:8名学生进行扳手腕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多数学生提议现场比一比,少数服从多数,一场热闹的比赛结束了,冠军产生了,答案也出来了———7场。教学并没有到此结束,我话锋一转:是不是一定要在比赛之后才能知道要比赛多少场呢?学生先是陷入了沉思,继而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接着恍然大悟,争先恐后地举手:“8-1=7。”“因为比赛一场淘汰一个人,产生冠军时只剩下一个人,说明要淘汰7个人,所以要比赛7场。”“如果16人比赛呢?如果是32人、64人、128人呢?”学生由于体验深刻,回答这些问题可谓轻而易举,在我的肯定、同学的掌声中,运用转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模型建立了起来。

再如在教学《球能滚多远》时,先让学生想象,结果有的认为斜坡角度越大球滚得越远,有的认为球越轻滚得越远,有的认为斜坡与地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我肯定了学生的想象,接着提出课上重点研究斜坡的角度与球滚动距离的关系,学生在试验—比较—再试验—再比较中发现了规律,球能滚多远确实与斜坡的角度有关,但并不是斜坡的角度越大球就滚动越远,而是当斜坡大约呈45度角时,球滚得最远。像这样由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学生体验不可谓不深刻,掌握也不可能不好。

2. 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与论证等,使学生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小学生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属于一种有事实的思维。学生的生活经历常常成为学生思维的事实,是学生思维之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如教学《大树有多高》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在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的经验,让学生透彻理解了物高与影长的关系,建立了不上树却能间接测算树高的数学模型。上课时课堂搬到了操场,我宣布了研究内容和要求后,就让学生分组操作、探究,学生测杆高、测影长、探讨交流影长与物高的关系,学生很快发现了影长与物高的比值是相等的,他们对这一发现十分欣喜。我又让他们推测并验证了1米、2米、4米长的标杆的影长,最后抛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能不能不用上树就知道大树的高度?”学生由于理解了,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最终准确地测算出了大树的高度。

3. 学生的数感会更准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数感,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如在教学《建立距离感》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十米距离有多远。有的学生用步测的方法,10米是16至17步的距离;有的学生用卷尺先量出10米的距离,再目测;有的学生用看房子间数的方法,10米大约3间房子的宽度。接着我利用100米跑道让学生用目测和自己的方法感知20米、50米、100米的距离有多远,学生对这些距离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说出,距离感都比较准确。最后我把学生带到田野,让学生目测200米、500米……的距离,学生通过观察不同距离处人的大小变化,对比较大的距离也有了比较准确的感知。

三、让学生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更强

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在课堂上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因为课堂上出现的数学问题是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一般水平设计的,即使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问题也基本在老师预设的范围之中。遇到突发问题时,老师考虑到上课时间有限,往往会对问题降格处理,或架设桥梁点拨引导,或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学习往往畅通无阻。即使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与测试,基本也都是经过老师加工的,是非常标准规范的,学生只要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基本就能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发现知识的价值,才会发现所学知识的欠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真正增强。

我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用所学数学知识帮助家长或学校解决1至2个问题,作业自己选题,独立完成,或几个人合作完成,作业一个月交流一次,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学生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收获也不小。有的帮助学校算出了绿化面积、绿化率、师生人均占有绿化面积等,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有的在帮助家长缴纳个税时,发现税务部门在计税时,每段有对应扣税数,计税时只要计算最高一段应缴税款,再与前几段扣税数相加即可,计算方便又简单。有的在帮家长买菜时有了新收获,原来市民们喜欢用斤和两作质量单位,1斤就是500克、1两就是50克、10两是1斤;还发现小商贩们能灵活使用乘法分配律口算价钱,比如草鸡14元1斤,一只草鸡1斤6两,如小商贩说:“1斤14元,半斤7元,还有1两1元4角,合起来就是22元4角。”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备课之思考 第8篇

一、学生寝室文化功能之浅议

1. 导向功能。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曾经说过:“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优秀的寝室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谨的生活作风、互助的团队精神及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取向。

2. 育人功能。

优秀的寝室文化,不但能显示一所学校整体素质,而且能展示一所学校的特有风貌。优秀的学生寝室文化能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树立集体和“家园意识”,起到课堂教育之外的育人作用。

3. 规范功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寝室文化制度是从平时学生各方面现象作出的相应的制度,不会强制学生必须做什么,不能说什么,但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为自己的行为划上一条警戒线,做文明事,说文明话。它在寝室的良好氛围中形成,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中,以及为人处事上进步。

4. 调适功能。

相对于课堂和其他集体场所,学生寝室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和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往往可以进行适度的自我表现、合理的情绪宣泄。如平时的“辩论会”、晚上熄灯后的“卧谈会”,对个体间冲突的调解等有其作用,是学生宣泄情绪以进行心理调节的较好形式。

5. 激励功能。

学生寝室文化一经形成,就给广大学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激励力。每个学生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太阳”,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薄弱,不能约束自我,而文明的寝室则用大众的和谐、宽容并纠正自私、错误的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进而逐步树立起自主意识,同学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关系之浅析

学生自主能力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树立自主管理的思想。再从寝室文化来看,它是近几年来校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几部分组成。寝室文化体现一个学校精神价值的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寝室文化一经形成,就给广大学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激励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思考、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的能力,使广大学生在一种共同价值观念的驱动下,形成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调动出各自巨大的潜能。因此,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村中学寄宿生自主能力意义非凡。同时对丰富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策略之浅探

学生自主生活能力需要教师经常地、有计划地启发、点拨、引导和培养。教师应使学生随时置身于自主发展的教育氛围中,这对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内化起了关键作用。

1. 打造美化靓化寝室,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氛围。

可以精心挑选一批名言警句布置在寝室楼道,以及展示寝室生活的宣传栏和公示栏上,及时公布每天寝室动态和张贴当天报纸,平时定期进行寝室评比,组织学生每周不定期对住校生寝室进行检查,如授予先进寝室“文雅e家”的光荣称号。同时注重寝室内部的美化,寝室内可以依照文化主题布置,如张贴墙纸或海报,在桌上摆放盆景或其它装饰物品。这样便使整个学生宿舍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组织活动,激发兴趣,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寄宿制条件下的丰富时间资源,系统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寝室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开展的活动要寓教于乐,为众多学生提供施展自身才艺、培养个人能力的舞台,使寝室成为一个“愉快的场所”。例如开设相关生活常识的讲座,遇火灾应怎样紧急避险等安全常识培训,并进行劳动竞赛,厨艺比赛,起床穿衣、整好床铺擂台赛,洗脸刷牙、摆放物品大比武等。这样学生不但会享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增强劳动观点,还会从中体会到父母抚养子女的辛劳,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

3. 完善寝室制度,变他律为自律。

寝室管理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要“约之以规”。完善的规章,可促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应制定一系列寝室管理规章制度,就学生寝室活动、内务管理、寝室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范,并要求各寝室进行张贴。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网络,每天进行温馨提醒,与较差的寝室定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由服从转向内化;同时,宿管员对寝室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寝室和班主任反馈,并进行统计与通报。

总之,农村寄宿制中学应该把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当作当前课改中自我建设的一种基本观念和常规实践,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功能,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生活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服务意识。

摘要: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 教育资源相对集中, 寄宿制学校为农村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寝室的建设无疑对寄宿学校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寝室文化建设这个角度去思考如何培养并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主能力。

培养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技能之思考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技能

新课标下的阅读是读者在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与文本内容的一种互动,是意义重新构建的过程。阅读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种享受。而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行为的有效性,注意阅读技能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呢?

一、教给学生方法,从“学会”走向“会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常见的阅读方式有:

1.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一篇文章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中心,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的信息。

2.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脈络。

3.细读。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每段的内容都与主题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对于把握文章主题、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4.推读。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能力,这也是英语阅读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是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一个环节。但是若遇到了关键的词句且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则要提倡学生使用手中的工具书,自行查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概读。要求学生从每篇标题到各个部分都进行概读,以归纳出要点,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图、观点、态度,这样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概读还有助于学生把握上下文之间的意义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把握好阅读的量

学生通常进行的是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课上阅读主要服务于阅读技巧的培养,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语言输入发展到语言输出。课上阅读是定时训练的好时机,量不在多,一节课定时3-4篇,然后进行重点讲解。课下阅读是学生对阅读技巧的运用,贵在持之以恒。保证课下阅读的有效性,教师的监控是关键。教师必须明确地布置好课下阅读任务,规定好阅读时间,并要求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对篇章的大意、答案以及分析进行展示。

三、做好读前、读中、读后指导

读前是为读中服务的,它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熟悉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为进入正题做语言方面的准备。对读中来说,很重要的是理解。阅读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根据任务分别让学生运用快读、细读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原文,并对原文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一定要明确任务的确立,让学生在过程中去体验这种技能,否则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还要注意学生活动的广泛性,运用结队、分组等形式使广大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阅读这一过程才会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只有读懂了,读细了,读深了,才能将语言输入发展为语言输出。

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其实,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五、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以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所谓联想思维,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载体,以联想思维训练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要善于设疑,围绕教材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引疑、激疑、质疑,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重视师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创设一种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轻松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借助教育机制和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展开交际活动,组织比赛、猜谜等游戏等活动,培养口头交际能力。

上一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下一篇:受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