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2024-09-04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精选11篇)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第1篇

关于孵化器的概念, 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孵化器的概念的含义越来越宽泛, 应用也更广, 甚至那些仅提供资本和有限的服务和那些提供一整套增值服务的公司也被称作孵化器, 而传统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及中介公司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总的来看, 对于企业孵化器,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主要观点有: (1) 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受控工作环境; (2) 是一个培育经济成长和促进经济基础转变工具; (3) 为企业家提供合理建议、忠告和服务的辅助机构; (4) 是一种有形的工作资源, 诸如临近研究和开发机构的一幢或一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 (5) 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或为新创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组织或企业; (6) 新生中小企业聚集的含有中小企业生存与成长所需的共享服务项目的系统空间。此外, 美国的Edward J.Blakely和Nancy Nishikawa提出孵化器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一幢或数幢孵化大楼及相应的服务支持。孵化器是一种促进企业创生的体制。这一概念突破了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场地、公用设施和支持服务的一般范畴, 凡是可以形成新企业衍生和发育的机构、区域, 如具有该种功能的社区和城市, 也是企业孵化器, 因而是一种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企业孵化器。

2000年至今, 企业孵化器高速发展, 并推广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孵化器, 在我国通常又被称为企业孵化器或创新服务中心, 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企业孵化器的概念于1987年引人我国, 虽然我国起步较晚, 但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各省市和地方可及部分的重视, 发展迅猛, 投资建设规模不断加大, 孵化器和孵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创新研究和科技创业活动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 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服务,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演化过程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 都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实质定义为是围绕初创科技企业需求, 提供服务的一种组织形态。孵化器对单个孵化企业具有孵育功能, 这是孵化器的主要目标。以企业孵化器方式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并不仅限于一家孵化器, 因为企业集群要求孵化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 并达到一定规模, 一方面单一孵化器的资源有限, 另一方面单一孵化器的孵化规模不能过大, 其规模的扩大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所以培育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 一般要依靠孵化器网络的共同作用, 尤其是同一科技园区内的孵化器的联合。我国科技园区的建设大都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 即在一个高新区内建多个孵化器, 将孵化器聚集在高新区内, 形成孵化器的产业化发展, 组建高新技术创业基地,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是在多个孵化器内形成并联合的过程, 这一过程暗含了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内在机制。以企业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模式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具有阶段性。为了解释清楚, 下面以单个孵化器的培育过程来说明, 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一批新创企业基于资源的共享, 受优惠政策的吸引进入孵化器, 此时孵化器周围零星分布着专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所和产业链相关企业。随着孵化企业的慢慢成长, 直至毕业, 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产业群产生明显的外部经济性, 此时, 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迅速提高, 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产生联系, 对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此阶段拥有较丰富的中介服务机构, 资本市场逐步健全, 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源。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是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己发育完善的阶段, 在规模上较为稳定, 各种配套的功能己经完善,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孵化器中相关产业的企业和孵化器外的企业之间以核心能力为基础, 充分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 整个集群发育成了一种网络性的价值链群。

在这一时期, 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下, 主要是依托某一主导孵化器来为企业集群服务, 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市场等各种资源加以整合, 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由于成本波动或其它地区同类型产业群的分流作用, 企业也会出现外迁或消亡的现象。

三、结语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连接知识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桥梁, 是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和区域经济发展工具已成为趋于创新系统中一个关键点, 是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创新模式。

孵化器的发展已有二十年的历史, 国际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出现了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网络化、虚拟化、集群化等趋势, 我国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环节都落后于国外。因此仍然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研究了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中小企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娜.B.马休斯, 马克.P.雷斯:《成功企业孵化器的原则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1995年。

[2]颜振军:《中国企业孵化器论》, 中国社会科技出版社, 2000年。

[3]李志能:《企业新创一孵化的理论与组织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景俊海、靳辉、赵璟等:《科技企业成长与企业孵化器》,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黄涛、李光:《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科技论坛》, 2005, (2) :67-72。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第2篇

容商天下网络有限公司召开产品发布会,中国企业集群服务正式上线,加速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电商转型。

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今天,电子商务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更让整个传统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各种模式的电商应用,其商业化进程已引起业界关注。巨大的流量入口,集群化带来的效应及低准入门槛等因素,成为了众多中小企业转型互联网的首选,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催生了众多良莠不齐的服务商与营销机构,带来市场秩序混乱,成为企业电商转型的一大瓶颈。

为此,容商天下网络有限公司整合优质资源,集合众多优秀企业,率先打造“中国企业集群”,旨在为中国企业建立一个向世界展示的舞台。据容商天下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企业集群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电商模式,它真正从专业角度和中小企业的实际业务出发,帮助企业用最低的成本进行电商建设;对企业来说中国企业集群不仅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是对外展示的窗口,他相当于一个精美的企业官网,更可作为企业交易的实用商铺。查需求,查行业,查地区;做维护,做展示,做推广;找公司,找商机,找推广,找采购,找订单......在这里企业所有的需求可以一站解决,真正让中小企业在整个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中国企业集群还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并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优秀的基础商务平台商、企业商务服务商及营销服务机构强强联手,共同打造服务于中小企业的B2B联盟,企业只需在中国企业集群内点击一键推广即可将自身的产品、服务等信息同步发布到这104个平台之上,这种有效的推广方式能够大大的节约人力、财力、时间成本,而且通过前期运作发现其对于提高销售与采购的成功率具有极大的意义。

据悉,中国企业集群年内将进行新一轮宣传推广活动,组织更多的中小企业了解集群,应用中国企业集群。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内部银行 配套发展优势

一、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仍需新的融资平台来缓解融资难的困境

研究资料显示,集群化发展的中小企业虽然在融资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并未得到有效改观,长期看将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讨新的融资路径。

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浙江省7个县域不同类型企业集群内的2313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但仅有21%的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赵祥对广东中山小榄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大约有45%来源于自身积累,能够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企业仅占到30%左右。这说明现阶段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较为单一,且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得性又较低。

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越来越多,如民生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推出的“商贷通”,交通银行的“展业通”,工商银行的“财智通”等,但这些信贷产品仍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资产,这对处于持续发展期,本来就需要大量资金用来技术升级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集群中小企业来说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靠集群外部银行贷款对于解决集群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只是杯水车薪,需要探索新的融资路径。

二、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这一新的融资平台优势分析

(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分骨干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注入新动力

表1是2009年至2013年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年资本利润率都达到了15%以上。

表2是2009年至2013年我国产业资本回报率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产业资本的年平均回报率在7%左右。本文以产业资本回报率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年资本回报率的参考值。

通过表1和表2分析得出,现阶段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要比产业资本回报率高很多,以此推断出资设立集群内部银行的骨干企业未来年资本回报率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内部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将为处于发展期的其他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从而为整个集群发展注入新动力。

资料来源: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

(二)博弈视角下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运作优势分析

集群内部银行和贷款企业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

第一,当企业不向银行贷款时,二者间不存在资金业务往来,博弈结果为A(0, 0);

第二,当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惜贷时,资金闲置的损失H将由银行将承,博弈结果为B(0,-H);

第三,当银行贷款给企业时,会存在企业按时还款或者违约两种结果。(1)企业按时还款。假设企业获得贷款后项目成功获利M,归还银行利息I,最终收益为M-I;对银行来说,在给企业贷款时需耗费一定的交易成本C1,故企业按时还款时银行的收益为I-C1,博弈结果为C(M-I,I-C1);(2)当企业赖账时,银行若不追债,则银行损失掉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共计N+I+C1;对于违约企业来说,其收益为未尝还的本金、利息和取得贷款时的收益,博弈结果为D(M+N+I,-N-I-C1);

第四,当银行选择追债时,又会存在两种结果,即追债成功或失败。假设在追债的过程中追债成本为C2,在集群内如果企业赖账,那么违约企业在集群内的名誉将受到损失,由此产生的损失为C和C3。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信誉对于企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信誉能够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C和C3同为企业的名誉损失,但C3大于C,这是因为在集群内,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比较流畅,若银行追债后企业仍不还债,将影响其与集群内其他企业间的合作,因此主动还款的名誉损失C要小于追债后仍不还款的名誉损失C3。(1)若追债成功,企业获益为M-I-C,银行收到企业归还的利息I,花费的的追债成本和交易成本共计C1+C2,最终收益为I-C1-C2,博弈结果为(M-I-C,I-C1-C2);(2)如果企业仍然赖账,对于企业来说其获得了贷款的收益以及未偿还的本金和利息共计M+N+I,但企业将会有很大声誉损失C3,故最后获益M+N+I-C3;对于银行来说其损失掉了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和追债成本总计-N-I-C1-C2,博弈结果F(M+N+I-C, -N-I-C1-C2);

假设内部银行选择对企业放贷的概率为a,惜贷的概率为1-a;在企业违约时,银行追回不良贷款的概率为p,未追回的概率为1-p;那么,当企业按时还款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还)=(M-I)a-M(1-a);当企业赖账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不还)=a(M-I-C)p+a(M+N-C3)(1-p)-(1-a)M;当E企(还)>E企(不还),企业将会还款,此时可得(M+N-C3)(1-p)pC。

由于在企业集群内贷款企业的违约成本C3较大,从而贷款企业的投机意愿大大降低,同时银行追债成功的概率p大大提高,集群内这种特有的约束机制使得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大大降低。

(三)集群内部银行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的共生模型如下:

x(t)、y(t)分别表示t时刻集群内部银行的资金供给和集群内企业的资金需求;rc和rs分别表示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独立存在时,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和集群内部银行资金供给的增长率;N、M分别表示集群内部银行能够提供的最大资金量和中小企业最大资金需求量;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受资产规模限制对贷款量的阻滞作用及企业集群规模对资金需求量的阻滞作用;a、b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处在一个共生环境中的相互贡献率。

1.当a=0、b=0时表示在企业集群外部设立银行,对于企业集群来说其属于外部独立金融机构;

2.当a>0,b=0或a=0、b>0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二者只能从一方的发展中获利;

3.当a>0,b>0时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和企业集群从各自的发展中获益,此时均衡点为:

当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会经历由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的转变,这是因为在集群内部银行创立之初,对骨干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需要依靠企业集群内的市场来规避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银行发展成熟后,其信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双方可以实现共赢发展。

现在关注的问题是当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达到互利共生的关系时,二者间的线性关系是否稳定。我们用Matlab软件对a 0,b 0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进行数据模拟。假设集群内部银行最大的贷款量N=10;企业资金需求的最大量M=10;相互贡献度a=0.2,b=0.3增长率rc=0.1,rs=0.1;初始值x(0)=8,y(0)=6,在t=100时,用软件操作可得x(100)=12.7654,y(100)=13.8292。由上述均衡点的公式计算可得x(100)=12.7659,y(100)=13.8298

软件操作结果与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是相符合的,说明集群内部银行发展成熟后,二者间的线性相关性比较明显。这种关系表明设立集群内部银行有助于中小企业把产业资本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而金融资本的壮大又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产业资本的成长,二者间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三、总结

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对于集群内那些盈利能力较强且资金雄厚的企业,其实现了产业资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的转移,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其次,集群内特有的约束机制降低了违约风险和内部银行的风险控制成本,使银企双方间的资金流动更加高效;再次,集群中小企业与集群内部银行间的共生互惠优势能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促进,提高整体资本的运行效率。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丰富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支持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设立小型金融机构,这些意见的出台无疑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的成立提供了新的机遇。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融资机制调查研究”(11JK01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泰峰.产业集群与小额贷款公司配套发展路径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6):28-32.

[2]何炳华,宋国防.基于贡献度的集群与供应链共生阶段性演变[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8):18-22.

[3]陈李宏.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9):33-36.

[4]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25-28.

[5]储俊,裴玉.我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的可行性及模式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34-36.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第4篇

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主体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均衡状态的理论方法, 可以帮助企业在极具风险的竞争环境下, 更透彻地分析竞争者、顾客、供应商的决策行为, 以指导企业的战略决策, 运用博弈论的思想, 就能洞察到竞争中更为深邃的东西, 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市场利益。

一合作博弈理论模型

一个标准形式的博弈定义为:Γ={N, (Ci) ∈N, (ui) ∈N}, 其中, N是非空的局中人集合, Ni∈N, Ci是一个非空的、对局中人i可行的所有策略的集合, ui:Xi∈N Ci→R。对n人合作博弈, 每个局中人都要考虑是单独行动, 还是与其他局中人合作。不仅如此, 他还要考虑当他被其余合作在一起的局中人排斥在外时, 是否有必要向其中有些局中人略施小惠, 以使之背信弃义, 另寻新的合作伙伴。因此, 在合作博弈中, 对各个局中人来讲, 重要的不是他在其策略集中选取一个什么策略, 而是与那些局中人结成联盟, 统一协调行动。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引入特征函数这一概念来刻画局中人的可能性。

定义1任意非空的局中人集合N={1, 2, 3, …n}的子集S N, 称之为联盟, 所有联盟的全体记为P (N) 。

定义2 n人合作博弈的特征函数是指定义在P (N) 上的一个实函数v, 其中v (S) 表示联盟S通过协调其成员的策略所能保证得到的最大收益。同时v (Ф) =0。由此定义知:若S, T是两个不相交的联盟, 则他们联合在一起时的收益至少与两个联盟单独行动时各自所得收益一样多, 即v (S∪T) ≧v (S) +v (T) , S∩T=Ф, 特征函数这一性质称为超可加性。

当用特征函数来研究n人合作博弈 (N, v) 时, 实际上是假定了各个局中人都用相同的效用尺度来衡量他们的收益。同时还假定在研究的合作博弈中各联盟的收益v (S) 可以按任意方式分给各个合作者, 即局中人收益 (效用) 是可转移的 (这里, 收益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 每支出一个单位的货币, 支出者的收益就损失一个效用单位;反之亦然。

如果根据各局中人给联盟带来的增值的比例来分配合作带来的收益, 有下述的分配方案 (Shapley, 1953) :φi (N, v) =! (|N|-|S|-1) !/|N|![v (S∪i) -v (S) ] (i=1, 2, 3, …n) , 其中, |S|和|N|是联盟S和N中局中人的个数。

二集群中企业合作的内在博弈机制

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集群中, 达成合作各方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 对实现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而有约束力的协议的达成是通过合作成员之间的有效的磋商来实现的。

定义3合作成员可以进行有效的磋商是指:如果合作成员各自策略的一个可行变化可以使所有合作成员都受益, 那么在实际磋商中, 他们就会同意作出这样的策略变化, 除非参与合作的某些成员可以与没有参与合作的其他成员达成协议, 形成与之同样有效的合作。

能否进行有效的磋商是区别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关键。通过有效磋商, 合作各方可以建立一个利益平衡机制, 使得合作中获益较少的成员确信暂时的获益受损可以从长期稳定的合作中获得补偿, 而获益较高的成员会自愿在某些方面为其他成员的利益承诺一些让步。也就是说, 从长远看, 一种稳定的经济合作会使所有合作成员分得大致公平的收益。

命题1集群中行为各方收益的提高至少要等于由于参加合作而引起的各方的直接收益损失。

命题2如果SS’, i不能同时参加联盟 (合作) S和S’, 则i参与联盟S’使联盟收益的增加量要大于i参加联盟S而使联盟收益增加的量。

定义4成员对联盟S收益的边际贡献为[v (S) -v (S{i}) ]。其中v (S{i}) 为i不是联盟S’的成员时, 联盟S的值。

定义5对SS’, 如果i参加S’的边际贡献大于i参加S的边际贡献, 即v (S’) -v (S’{i}) v (S) -v (S{i}) , 则称合作博弈 (N, v) 是凸的。

由命题2知, 分析的集群中各方的合作博弈是凸博弈。

定理6对合作博弈 (N, v) , Shapley值由下式给出

如果结成联盟N但没有效用转移发生, 则参与合作成员i的获益为

由式 (1) 和 (2) 可以看出:每个合作成员参与合作的收益等于合作但没有效用 (收益) 转移时的收益加上相互停止合作时的收益之差的一半, 式 (1) 与 (2) 之差就是执行Shapley值分配时的效用 (收益) 转移量。于是, 在上述模型假定的条件下, 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3集群中的公司均参与合作时, 位于核心的Shapley利益分配矢量将给每个成员的利益补偿量为:

对任意成员i、j, 是i不与j合作 (与其他成员合作) 的收益, 是i不与j合作造成的损失, 所以, 是i不与j合作的净获益;同理, 是j不与i合作的净获益。因此, 补偿给i的总的净收益或从i之处取出补偿其他成员的总的净收益 (即Ti值可正也可负) 就是i与其他合作成员全部净收益之差的和。任意比较合作双方的利益的补偿量, 式 (13) 的建议是:不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一方应从获益较少的一方那里得到利益补偿Ti, 因此, 在双方的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一方应给获益较少的一方一定量的利益补偿, 只有这样才能有望达成合作协议。同时, 获益一方在补偿受损一方之后的福利应该仍然比参加合作前有所提高。如果所有成员均参与合作但没有收益转移发生, 则有

比较式 (3) 和 (4) , 有

命题4没有收益转移发生的集群中公司的合作 (全体成员均参加) 位于核心的充要条件是

当各个成员发展目标相同时, 则式 (5) 可以简化为s (s-n) δ≥s (n-s) π, 因此, 当合作双方的政策导向一致时, 是不需要收益转移的。

三结论

(1) 在集群中, 企业合作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 而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 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 约束彼此的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移合作行为, 一定会给各方带来大于不合作时能获得的利益;

(2) 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 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3) 在合作中, 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得多, 表现在合作中的冲突, 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利益分配方案, 它要求双方参与合作, 并且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一方应给获益较少的一方一定量的利益补偿。

四具体分析

竞争与合作是集群内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行为方式。产业集群把竞争从单个行为主体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集群内行为主体的内部竞争存在于更大的集群外市场竞争之中, 所以集群内企业面对集群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可以减弱内部摩擦, 加强合作的倾向, 使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无形的联盟。

一方面, 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连带关系, 当企业在某项目合作受益时, 它不愿意在另一项目中欺骗同一合作伙伴, 因为这样将遭受合作伙伴的报复而损害它在其他项目的利益, 使企业声誉受损, 因此企业会选择合作。

另一方面, 存在V (N) >∑V (i) , 即存在有净增收益的联合, 使合作利益大于内部成员各自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 (1) 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专业化分工, 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 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使单个企业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 在产业集群内部, 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 使区域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 实现规模经济。 (2) 大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之间提供互为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自然会降低运输成本。 (3) 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在提供大规模产品的同时也会形成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使集群内的企业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质量、低成本的供给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 可以实现相同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 整体规模增大, 进而使得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在合作基础上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因此, 对于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来讲, 参与集群, 共享这种集聚效应, 是其最优选择。

虽然集群内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具有依赖性, 但由于现实中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客观存在, 集群内经济行为主体关心的仍然是自身利益的获得, 且由于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性, 导致竞争压力增加, 集群内企业总有足够的竞争动机, 以期望在竞争中获益, 这样, 由于单个企业对集群整体优势的依赖和寻求自身发展利益最大化的动力, 使得集群内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与合作博弈中。一方面, 具有相同业务的企业彼此竞争, 提高企业间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 企业彼此间又进行合作, 促进技术的转移、新业务的形成和公共设施的共享。在动态的竞争与合作博弈中, 集群内企业在竞争中获利的同时, 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得到加强, 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五我国集群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集群对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我国的集群发展中, 仍然存在若干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 降低了企业形成及参与集群的积极性。

我国集群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政府是集群发展的主要协调者, 对集群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 很多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认识不足, 对一些正在成长的或正在出现的产业集群视而不见, 没有加以培育使其发挥活力。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集群区域内环境基础薄弱, 制约了集群形成与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集群内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 企业交易成本高;忽视了共同地域的制度文化环境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制约了企业参与集群的积极性。因此地方政府如何正确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培育企业合作网络, 加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提供有利于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基础

地方政府应该从集群整体观念角度发展区域经济, 培育高级资源要素, 提供公共产品, 优化集群结构, 引导市场行为, 激励引入外资, 提供有利于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基础;应通过培训和引进并重培育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 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扩大集群的知名度;提供基础设施、大学、研究机构等公共产品, 为市场的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引进行业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或一些咨询机构、智囊团体或公共机构以改善集群的结构;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的市场行为, 规范竞争, 促进合作。

(二)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事实证明,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 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企业规模过小, 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孤立和分散所致。在一定环境下, 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若能形成产业集群, 发挥集群的创新优势, 既不会失去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 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具有的集群网络创新资源优势, 克服由于单个企业规模扩张而导致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大、市场反映刚性、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 降低由于不确定性大、机会主义等原因引起的交易成本, 从而实现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 因此地方政府应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各种环境, 相应给予政策支持, 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并发挥其竞争优势。

(三) 培育共同的制度文化以发挥集群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 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 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 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关企业产业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 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 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 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 产业集群很难有效发展。因此, 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 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 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 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摘要: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本文结合合作博弈理论模型, 分析了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 在动态的竞争与合作博弈中, 集群内企业在竞争中获利的同时, 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得到加强, 区域竞争力也得到提升。结合我国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协调机制的不健全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博弈,囚徒困境,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OsmundOsinachiUzor, 2004, SmallandMedium ScaleEnterprisesCluster:DevelopmentinSouth-EasternRegionofNigeria[J], JournelofReview 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2002

[2]UpgradinginClustersandValueChainsin LatinAmerica—TheRoleofPolicies[C], Carlo Pietrobelli, RobertaRabellotti,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Bank, Washington, D.C.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partmentBestPracticesSeries.2002

[3]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赵卓, 孙燕东.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4.10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第5篇

沈青 杜旋

2008年06月03日17:57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改革开放30年全国诞生了3500多万家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财富已占到全国GDP的64%,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已占据国家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为什么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如此之迅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在产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的角色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的沿海城市、沿江和内陆地区都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通讯、纺织服装、运动鞋服、五金小商品等领域都已经实现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共生共荣,共赢发展,共同推动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何为产业集群与产业积聚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群”。一个产业的发展,只靠几个龙头企业独领风骚,一览众山小是不可能取得长远的发展的;就像刘翔可以获得奥运会田径跨栏运动的冠军,但却无法拉动整个亚洲田径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有一批像海尔、华为、一汽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开创各个产业制高点外,还需要大批的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配套生产做好配角的身份,形成大树与小树共生共荣的“森林经济”现象。那么这些成千上万无法成为行业标杆的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发展?靠的就是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作用,靠的是产业链的完善和聚合,靠的就是“企业团队作战”的威力而实现一个产业的共同发展。纵观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不难看出,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上中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舟。

那么什么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呢?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通过对深圳、东莞、中山、番禹等珠江三角洲和温州、宁波、苏州、无锡等长江三角洲产业集群高度发达和集中的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一致的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产品集中生产为形式、以专业化配套为内容,以围绕产业链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经济行为,并以此行为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类企业大量集聚现象即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

国内外有名的产业集聚地区如:硅谷是美国的IT产业集聚基地,美国新经济和IT产业集聚在这一地区,形成了IT产业的研发创意、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的产业体系;底特律是美国汽车产业高度集聚的基地,美国著名的轿车品牌如福特、克莱斯勒、通用等都在这里实现了研发、生产与组装;意大利的马尔凯已成为国际著名的皮鞋设计制造产业集聚基地,生产的优质皮鞋远销世界各地;葡萄牙的波尔图则是著名的葡萄酒产业基地;而法国的巴黎已成为服装、香水、珠宝饰品等产业集聚地和世界的展示橱窗。

而中国的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已是家用电器、现代通讯产业和IT制造业最大的产业集聚基地,而深圳市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已突破6000亿元;同样,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五金机械、纺织化工的产业集聚基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中国的沿海、沿江和中西部地区都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基地1000多处,产业集聚和产

业基地的中小企业如同成千上万的蚂蚁在群类生活中采取分工与合作,协作与配套,共同完成了产品的分包与组装。因此,产业集群也可称为“蚁群经济”现象,在经济学上也可把产业集群称为“集聚性经济”。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和优势

目前,产业集群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已成为推动大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形式,产业集群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产业发展中“人人做生意,个个会经营,家家办企业”。因此它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富民强县市工程的主要力量,正如对产业集群有多年研究的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沈青院长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一是无民营经济不活;二是无产业集群不富;三是无龙头企业不强;四是无名牌产品不响;产业集群的集聚和形成为将为各级政府创造了更多的税收,解决了更多的劳动就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金必德产业规划研究组在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指导下,开展中国产业集群万里行的考察调研工作;通过分别对广东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福建晋江;浙江温州、义乌、海宁;河南漯河;湖南醴陵;重庆璧山;山东青岛等20多个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进行专项考察调研,总结发现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已形成了如下特征:

(一)小产品积极创造大市场

在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中,往往一个地区的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共同生产同一个“小产品”如纽扣、拉链、打火机等,也许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正是靠把这样的小产品做专、做精、做透,利用集群的优势就能创造出一个个的大市场。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10多万家中小企业每年将生产出50万种门类的小商品,销售到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造出2000多亿元的销售额,义乌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而温州上万家中小企业生产的打火机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0%,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打火机生产集聚基地;福建晋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年产运动鞋已达10亿双;在考察研究中让我们惊奇的发现,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这一先进的生产形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能量,并且用聚沙成塔的方式在世界上培育起了一个个首屈一指的大市场。

(二)小概念产生出发展大前景

90年代初,当休闲概念和休闲生活还刚刚被国人所认识,在福建晋江就有一批企业老板突发奇想,抓住商机,将一个个闻所未闻的休闲概念转换成为一个个的休闲商品。在短短几年,聪明的晋江人围绕休闲产业设计生产出了休闲运动鞋、休闲运动服、休闲食品和休闲雨伞等产品,他们在爱拼才会赢的冒险驱动下花巨资塑造品牌和开拓市场,如今福建晋江的安踏运动鞋、七匹狼休闲装、雅克食品等45家产品已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十几万家晋江人所创办的连锁店、专卖店和旗舰店把晋江的休闲运动鞋、休闲食品、休闲太阳伞等特色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及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具有商业意识和创意头脑的晋江人从一个小小的休闲概念中悟到了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商机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企业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三)小企业引发专业化的大合作

在温州的调查研究中,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一群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却是国内甚至国际顶级品牌指定生产小产品的加工基地。如温州苍南县的金乡镇标牌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标牌生产基地,连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军队的徽章都来自于这个小小的金乡镇。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过去中国存在的那种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落后意识已被彻底打破,每个企业在市场中都学会了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在金乡镇小小徽章从设计、熔铝、写字、刻膜、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全都由几千家独立的中小企业(加工专业户)来完成,而且每道工序产生的半成品都通过市场来交易,在不足4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有上千家企业参与各道工序的生产与装备,集合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肩负生产世界各国军服徽章的重任。

(四)小集群造就了发展中的大作为

产业集群中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由于贴近消费者需求,适销对路,因此有巨大的市场前景。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2007年所从事的产业集群规划的广州花都区狮岭镇已拥有6000多户皮革皮具生产制造企业和工商个体户,全年生产总量已达到160多亿元,有20多万人从事皮革皮具的设计、生产、销售,广州狮岭已形成了中国的皮革皮具之都。在珠江三角洲,像古镇以生产灯饰为主的这样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专业乡镇共有120多个。

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跨区域,跨城市的产业集群带,2007年,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在帮助深圳市龙岗区政府从事现代信息通讯产业集群规划时已调查到,从深圳市到东莞市、惠州市一带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走廊,诞生了像华为、中通信等销售额近千亿元的大型电子通讯类龙头企业,形成几千家中小型企业生产的信息通信产业的零部件成就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小集群产生了大作为。

(五)小产品形成了产业的大配套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产品的品种和门类配套都十分齐全,许多产品的配套半径均在50~100公里以内,以充分保障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中小企业的配套运输成本。如产业集群高度发达的江苏昆山市、广东东莞市的汽车配件和电脑产业均可在全市范围内配套完成;而福建晋江生产的运动鞋从鞋跟、鞋帮、鞋机到面料、款式设计、销售展示等都可以在晋江市几个镇内完成。

凡是产业集群集中的地区都形成了多品种集中生产,多企业集中采购,大企业集中装配的大配套格局,从而形成了小产品、大配套的产业发展特征,完善了产业链,降低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这些特征造就了无数中小企业在龙头企业市场“利润垄断”的夹缝中,能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的完善和配套中,大量中小企业围绕一个品类的产品进行分工与生产,如我们在考察北京顺义区韩国现代汽车制造企业是不难发现。轿车企业拥有五千多个零部件,仅韩国现代一级供应商就有一百多家,二级供应商达上千家,他们都围绕汽车这一“产品“生产专业化的零部件产品,然后通过生产线组装成为轿车终端产品。

这些零部件企业他们虽然品牌默默无闻,地位却举足轻重;产品微不足道,作用却非同小可;虽不能独立完成一个产品生产面向终端市场,但以生产链环节的最具专业性独步天下;单打独斗的本领弱不禁风,但产业集群的威力却使他们傲视群雄。这些中小型企业就是依靠着一个个产业集群的优势,做好专业化分工协作,紧密配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以“低价位,高性能”的高性价比产品“蚕食”市场,“驰骋”海外。

三、中小企业的生命之舟,如何在产业的发展中扬帆远航

那么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如何科学定位,借势发展呢?如何让产业集群成为中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舟呢?我们在产业发展与规划中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在产业集群中找准定位,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道路

每一个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要分析自身生产的产品具有哪些功能,要找准企业在产业集群分工中的角色和定位。

1、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要扮演好主角,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大力塑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建立完善的市场网络和终端销售渠道,做大做强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如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双汇集团2007年销售额已突破300多亿元,带动了漯河市6000多家中小企业所组成的食品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协作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再如青岛海尔集团、深圳市的华为通信集团、顺德的格兰仕微波炉集团、珠海格力空调集团都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优秀的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2、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要扮演好配角,做专做精零部件产品,走做专做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如杭州万向节集团过去仅仅是一个小铁匠铺,然后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汽车所需的万向节产品,一心一意做配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万向节产品的供应商,2007年销售额已突破400亿元,而万向集团的掌舵人鲁冠球已成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在产业集群中潜伏着大量的以生产零部件为主的单项冠军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3、中小企业和工商户在产业链中要扮演好零部件和物流供应商,为企业的生产和产业集群做好配套服务。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配件市场,广州狮岭的国际皮革皮具城的原材料供应市场,河北白沟的小商品原辅料城都有几万乃至十几万人从事着原辅料的采购、供应、销售、配套等服务工作,正因为有成千上万的“绿叶“型的小企业为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服务,才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

(二)利用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优势,中小企业要善于在学习模仿中创新发展

中国的中小企业首要走先OEM代工生产,后创牌发展。先当好学生,后当好先生的企业发展道路。

通过对沿海城市大量的产业集群进行考察中不难发现,中小企业要善于担当龙头企业的OEM生产基地,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如福建晋江的安踏运动鞋,七匹狼服装;深

圳市兆亮珠宝,爱特爱、歌力思等知名品牌过去都是甘愿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心甘情愿的先做好学生,在长期的OEM贴牌中学习到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质量管理制度和市场营销经验。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模仿中走上了自主经营,自创品牌,自主营销的创新发展之路。

(三)借助产业集群的品牌价值优势,低成本畅销国际国内市场

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各城市政府和地区要善于集中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用产业区域品牌来带动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区域品牌越响的地区就是中小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如浙江省义乌市20对年来,市政府集中对外宣传“义乌小商品市场”这一产业区域品牌,在中央电视台连续不断的面向海内外宣传推广义乌产业区域品牌,用“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的营销理念吸引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到义乌采购50多万门类的小商品,义乌20多万家小商品生产企业在这一强大的区域产业品牌的带动下,用较低的成本把产品销售到了世界各地,因此义乌市也成为中小企业健康生存与发展的天堂。

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充分认识到了区域产业品牌对特色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特委托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对深圳黄金珠宝、深圳女装的产业进行区域品牌塑造。进过金必德的高起点规划和系列化的策划创意,对深圳黄金珠宝、深圳女装这两大产业在未来5至10年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和指导思想,将用“深圳珠宝”、“深圳时尚女装”这两块区域品牌来拉动深圳这两大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把深圳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黄金珠宝之都和时尚女装之都,让深圳3400多家黄金珠宝中小企业和3000多家服装中小企业在区域品牌的带领下蓬勃发展,实现用较低的营销成本使深圳市黄金珠宝和女装产品在国内外实现快速营销的目的。

(四)运用产业集群各类资源优势,解决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各级城市政府要善于运用产业集群中的资源集聚优势,为中小企业完善生产要素和搭建人才平台,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应该看到,凡是产业集群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都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资源。如成都武侯区是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女鞋制造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在成都武侯区的集聚,只有在成都武侯区才能找到同类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再如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信息通讯和现代家电制造基地,因此云集了海内外最多的IT和现代家电制造专业人才,因此各城市政府要善于运用产业集聚中的各类资源优势,搭建生产要素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解决中小企业缺乏各类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问题。

(五)参与产业集群资源体系,中小企业要互相担保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资产抵押困难的问题拿出如何帮助中小企

业解决融资难的方案;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要善于利用产业集群的配套优势互相担保,融借资金,发展壮大企业。

通过多年帮助各城市政府从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让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台湾、韩国的企业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配套能力如此之强,而且都能够长期共生共荣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呢?而反观中国的企业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互相杀价,恶性竞争,配套行为短期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把产品降价的压力直接推到配套企业的身上,而配套企业又同样面临着原材料涨价,水电费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很多配套企业已经走向微利化。在调查中发现,重庆的摩托车配件企业已完全走向微利化,大量中小企业已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而反观台湾和韩国的IT制造和汽车制造企业在发展中首先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都有共同维护产业的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的行为。龙头企业会为配套企业制定出合理的利润空间,已确保配套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凡对骨干配套企业投资参股,把配套企业发展成为合资制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专业化配套+资本纽带关系,同时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时的协调和磋商,以确保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和企业要善于借鉴国外在维护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经验,要根据中小企业的需要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制定金融政策,鼓励为中小企业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同时,也要鼓励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为配套企业预留利润空间和配套企业之间要建立投资参股,紧密合作关系,形成长期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局面。

(六)使用产业集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求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

各级城市政府要面向市场,为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更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和市场配套环境。

企业的发展一是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和良好的市场配套环境,二是离不开各级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脑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出强势配套的产业发展政策来推动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并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投资规划建立中小企业所需的技术创新平台,产品研发平台,质量认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商贸信息平台,品牌推广平台等市场经济的要素体系,要建立产业引导服务性政府,要实现过去政府管企业上升到宏观管产业。通过政府当好产业发展的教练员,而企业做好产业发展的运动员实现政企良性互动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用产业集群来推动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能够共享资源,健康发展。

相关: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第6篇

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对青岛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

■ 夏亦冰 江苏大学

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对国际贸易货物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要求。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产业形态,正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世界上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是由海运方式完成的,港口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纽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于2011年初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港口物流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作为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青岛港充分发挥港口物流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外贸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探讨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对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影响,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形成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有现实意义。

一、青岛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港口物流集聚规模不断扩大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四大港区组成。青岛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自2001年突破1亿吨。据统计,2010年青岛港口吞吐量 (不含地方港务局)达35012万吨,同比增长11.0%,其中外贸吞吐量25541万吨,同比增长15.0%;集装箱吞吐量1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1%。仍保持全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铁矿石进口世界第一大港、原油进口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

用区位熵计算的青岛港口物流集聚规模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994年到2001年,青岛港口物流产业集群规模小幅增长;加入WTO以后,集聚规模快速扩大,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实现逆势攀升。

(二)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青岛港依托港口的区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创新型港口建设,实现了青岛口岸物流“一站式服务”。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包括快递、运输、装卸、仓储等传统物流供应商,以及船代、货代、船公司、报关报检、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港口管理等提供基础性服务的企业在内的和港口物流相关的企业、机构,基于资源整合、市场需求、专业化分工等因素,共享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围绕青岛港开展业务,共同为物流需求方提供综合的物流服务,大大提高了青岛港港口物流的服务水平。

2005年11月,青岛保税物流园区开始运作,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便捷的通关、低廉的费用、优惠的退税政策等,“区港联动”发挥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使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更加便利,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港口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大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使青岛港实现理货签单与装卸作业同步完成,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青岛港将绿色低碳港口规划纳入发展战略,推广节能新技术、严格控制能耗指标,十一五期间,青岛港用占全国1.3%的泊位能力,达到6.9%的吞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03.1%,综合能源单耗下降21.6%。

图1 青岛港口物流集聚规模

(三)港口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在硬件设施方面,青岛港的深水泊位码头建设有待加强,港区经常超负荷生产;青岛港的集疏运系统单一,容易造成拥挤,降低物流效率;物流设施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在软环境方面,青岛港收费名目较多,手续繁琐,物流成本相对于天津港、上海港较高;港口的货代、船代、仓储小物流公司管理混乱,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尚不成熟;内外部信息资源不够透明,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物流管理人才相对欠缺,这些都制约了港口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对青岛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推动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出口竞争效应

低效繁琐的贸易程序和相对滞后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容易阻碍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出口国即使拥有相对的资源禀赋优势或技术优势,也可能被较高的交易成本所抵消,从而放弃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为零的假设上,而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一站式的综合物流服务涉及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加工包装、信息处理、提供货运代理、报关报检、金融等,可以充分降低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由此增强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从交易效率方面提高其出口竞争力,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青岛对外贸易连年高速增长,而港口物流成本较高,约占集装箱交货价格的15%—25%。据黄岛海关统计,2011年1—4月,青岛保税港区的一期运营明显提高了企业的通关效率。一宗货物存储周期由1个月缩短为10天左右,物流成本降低约7成,每集装箱的费用由600元以上降低到200元左右,港口货物出口吞吐量同比增长14.79%,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31.57%。

(二)“乘数”效应

港口物流集群化发展会吸引市场上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集群内部的竞争使企业不断创新技术和管理,由此产生的集群效应和技术管理创新优势比单个物流企业更容易吸引外资,如越来越多国际大型集装箱运输公司的进驻。FDI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增强了港口物流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实力。经过强化的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优势会进一步吸引FDI,通过“乘数”效应增强集群的竞争力,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促进对外贸易。从2000年到2011年,青岛前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合资合作实现了从“两国两方”到“四国八方”的演变,投资总额达21亿元人民币,这种引进外资,强强联合的方式,必然加强青岛港和世界大船公司的合作,拉动青岛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市场效应

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是基于资源整合、市场需求、专业化分工等因素发展起来的,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和服务的保障可以给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尤其是进出口商带来市场效率的提高,促使区域专业化市场的形成。进出口商在专业化市场的推动下加强品牌建设和电子商务,促进自主营销渠道建设,不断扩展国际市场,由此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

青岛保税港区着力打造大宗产品保税交易市场,目前已初步建成以橡胶、棉花为重点,集塑料、油品、建材于一体的生产要素专业化市场。截至2010年底,青岛市拥有商务部、省、市的重点出口品牌分别为9个、24个和37个。山东海润投资集团、新华锦集团、富源投资集团等多家外贸公司在境外设立贸易类项目,建立起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企业的国际营销能力和出口额大大提高。

(四)低碳效应

港口物流的低碳效应本质是集约资源,港口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外贸流程在港口物流这一环节的低碳化,促进低碳外贸的发展。2009年,青岛港与烟台港、日照港结成战略联盟,避免了恶性竞争,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损耗,提高了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十一五”以来,青岛港组织实施4454个主攻节能减排的科技项目,现有机械、电气设备的节能达标率达到98.5%以上。青岛港集团研发的集装箱“油改电”技术,使轮胎吊单箱能耗下降约40%,单箱运行成本节省70%以上,并基本实现废气零排放。2009年,青岛港对矿石码头进行流程化技术改造,节油79.2万升,减少CO2排放2074吨。2010年,青岛港综合能源单耗同比下降4%,减少碳排放量超过8000吨。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1%,其中外贸吞吐量增长15%;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7.1%。青岛市对外贸易规模扩大,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7.2%。

三、青岛发展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作为山东港口的龙头,青岛港要积极落实山东省“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力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造一流的港口优势。在发展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第一,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等手段,为港口物流的发展营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宏观环境,加速港口物流的市场化进程。第二,结合青岛港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建立鼓励港口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激励机制,引导外资投资港口的建设。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等,建立港口物流发展的多种服务平台。第四,培育和扶持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的发展,大力实施“区港联动”战略;开拓港口腹地,培育物流市场,以实现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引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港口物流企业和相关机构落户港口提供土地、资金、人才及配套服务的支持。第五,发展专业化的物流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以有效监管物流市场。

(二)建立港口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园区

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园区和港口作业区的企业可以通过联盟合作形式,加强各企业的联系,实现联盟参与方的资源共享,通过各自的核心业务实现互补,获得整体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物流园区集中转、配送、贸易、加工增值、集装箱服务等功能于一身,能促进经济要素的有效聚集与辐射,优化资源配置。在加强与传统港口作业区的联系,并陆续引入相关物流企业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及金融、贸易业务后,参与临港工业园区的销售、库存、订货生产计划,由此实现港口物流园区、港口作业区和临港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

(三)提高港口物流服务的“软实力”

扩大电子报关的实施范围,简化进出口手续,从而缩短通关时间;在出口退税、外汇核查核销等金融服务方面,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提高进出口公司从事对外贸易的积极性;树立物联网先进理念,通过建立港口服务平台、电子交易平台、港区综合办公平台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化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跟踪,形成多式联运的物流网络、商贸交易平台、金融和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引进优秀的港口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物流理念和技术,重视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联合青岛市各高校、科研机构,着力培养懂现代物流、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外汇结算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向物流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四)推动青岛口岸“大通关”,探索港口大物流大交易发展模式

青岛港要加快推进“口岸大通关”,使青岛港广阔腹地的企业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通关,提高综合物流服务的效率。继续推行“24小时预约通关”、“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检验检疫“绿色通道”等领先的服务举措,创新通关模式、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口岸通关工作机制,完善与国际化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环境,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各港区要积极探索港口大物流、大交易的物流交易港建设,通过建设大型化和深水化的码头泊位、保税物流园区、绿色堆场、分拨中心、加工和中转基地等,综合发展保税物流、航运服务、金融保险、电子交易、信息发布等现代服务业。在董家港区构建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物流电子交易平台,在前湾保税港区构建大型棉花、橡胶交易市场,为物资集散、贸易、定价、调控、交割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的贸易商开展贸易。

(五)重视临港产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之路 第7篇

小集聚催生大产业

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有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还需要大批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配套生产,形成大树与小树共生共荣的“森林经济”现象。

前不久,湖南省双峰县被授予“中国碾米机械之乡”。双峰的碾米机械企业有几十家,拥有上百个品牌,从碾米机械配套产业到整机销售,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产业链。

小集聚催生大产业,双峰碾米机械的发展历程,正是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前店后厂”模式,到后来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再到如今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舟”。

“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有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占领产业制高点外,还需要大批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配套生产,形成大树与小树共生共荣的‘森林经济’现象。”北京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沈青说,“那么这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发展?靠的是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靠的是产业链的完善和聚合,靠的是‘团队作战’的威力,来实现一个产业的共同发展。”

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目前,在我国沿海城市、沿江和内陆地区,都已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统计显示,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共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等技术进步项目达2 468个。在2010年,一些地方利用区域优势和特色,通过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达2 000多个,部分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也迈出了步伐。

分工协作提升竞争力

在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离配套供应商越近、专业化分工越细、产业链协同程度越高,产品就越有竞争力。

在位于广东佛山罗村的新光源产业基地内,有一栋厂房颇为特别:在这间由佛山市南海楚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和广州赛福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租的厂房里,南海楚光生产线上的LED灯珠,可直接安装在赛福公司的灯饰产品上。合租厂房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更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中小企业了然于胸的“道理”:在产业集聚区内,离配套供应商越近、专业化分工越细、产业链协同程度越高,产品就越有竞争力。

“我们调研发现,凡是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达的地区,产品的品种和门类配套都十分齐全,许多产品的配套半径均在50~100km以内。如产业集群高度发达的江苏昆山市、广东东莞市的汽车配件和电脑产业,都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完成配套。”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秦志辉说,通过“多品种集中生产,多企业集中采购,大企业集中装配”,产业集群内会迅速形成“小产品、大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专业化分工带来了技术、管理、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目前在晋江,生产运动鞋从鞋跟、鞋帮、鞋机到面料、销售展示等都可以在几个镇内完成,畅通的信息流、资金流,也使产品设计能力大大提高。

如今,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已拓展至全产业链。如在浙江义乌小商品配件市场、广州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都有上万人从事着原辅料的采购、供应、销售、物流配套等服务工作。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催生了成千上万的“绿叶”型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服务,也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规模优势。

完善服务夯实基础

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自主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加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

在江苏常州,当地的地板企业说起新型板材生产力促进中心都赞不绝口。近年来,常州地板产业集群的企业以中心为依托,相继开发出“V形槽”、“真木纹”以及地热地板、秸秆地板等多种新技术、新产品,获得了70多个国家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以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我国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自主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加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

数据显示,2010年,在产业集群或中小企业集聚区,工信部已先后支持建设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38个,认定了100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带动了一批地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8个省份已认定公共服务平台858家。

类似的公共技术“孵化器”已成为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郑昕表示,“十二五”期间,在引导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研究综述 第8篇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体现区域“块状经济”现象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相关发展理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内涵的引导县域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县域经济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吸纳就业,满足消费者日趋个性化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县域地区的中小企业逐渐改变离散、相互孤立地发展方式,相互协作,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

二、国内外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1.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关于县域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从中小企业集群和县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及立足点对其内涵有不同的阐述。国外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如下: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揭示集群产生的实质;胡佛将中小企业集群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波特用“稳定、持续竞争优势集合体”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界定。国内学者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整合生态学和社会学观点,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中小企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为切入点,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学的理论,将中小企业集群归结为一定区域范围内众多从事同质性生产及服务的聚集体或以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中小型企业的聚集体。

关于“县域”的界定,一般来说,县域是根据一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分工体系及生产力布局而划分的经济区域,主要是由县和县级市构成的,不包括市辖区。鉴于目前我国的市场制度相对不完备,使得各地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相当多的市辖区内存在较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部分市辖区可看作是县域经济区。

综上,可以看出,县域中小企业可以被界定为县域范围内众多中小型企业的一种区域性的产业聚集体,包括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企业类型。

2.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因分析

国外一些学者为了研究企业集群现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因。马歇尔指出,单个厂商所面对的“外部经济”在其纳入某一个产业集聚体后会转为“内部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动因;韦伯从区位因素探讨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机理;波特以新竞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企业集群理论,分析了集群形成过程中内部各关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由于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背景与西方国家的差异较大,对于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因的探讨需要考虑“本土化”的因素,因此,国内学者对于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机理的探讨引入了社会关系网络理论,提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可以用“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运行。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使众多中小企业粘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企业外分工深化容易形成产业集群。

3. 县域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提升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必要性。J.Phillimor认为集群为其内部企业获得公共基础设施、雇员与供应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为中小企业获取集群内企业之间扩散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P.Kathyn,A.Michele指出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复杂的知识、关系和资源的网络,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资源提供了潜在的支持。F.Xavier提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可以实现网络化和柔性化,并逐步强化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有利影响,从而为集群内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技术等提供有利条件。

国内学者从产业集群创新机理和组织行为理论出发,指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模式,借助这种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从而,降低因创新失败造成的风险。同时,县域中小企业在集群区可以建立区域创新网络,加强中小企业集群的区域根植性,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不断保持创新优势与竞争优势。

可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是建立县域中小企业竞争优势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单个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县域地区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只有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采取集群的形式,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4.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探讨

国外学术界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认为县域中小企业采用集群的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将在融资方面具有优势。采用集群形式融资可以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质押物的数量,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指出县域中小企业采取集群发展模式,将带来融资方面的优势。县域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增大了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从而获得规模效应,中小金融机构也可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同时,政府应扶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将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场外市场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三、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综合评述及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及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已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在集群内部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行为特征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缺少对中小企业集群独有的内部战略运作模式的探讨,对于集群竞争方式以及运作风险的研究仍需深化。同时,中小企业集群在不同的演变阶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动态性认识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的演化将呈现以下一些趋势:

1.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网络化体系建设

通过对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网络化体系构建方式和纳入网络体系的各种要素的选取和组合方式的探讨,逐步形成特定商品的专业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经济体。

2.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演进方向与相应的经济效应分析

由于受企业集群内部结构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县域中小企业集群会不断地从一种集群类型向另一种集群类型演变更替,因此必须分析并提供促使中小企业集群发生正向更替的条件和保障措施,保证其经济效应的正面影响。

3. 建立集群整体风险防范体系

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探讨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演进路径。通过建立不同区域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情况下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和培育机制,分析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类型,建立集群整体风险防范体系来推动县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4. 建立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外部保障体系

通过对各种典型经济环境下的促进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外部支持因素的分析,从系统的角度构建“大集群”,发挥相关依托平台,如银行、地区政府、行业协会等对于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J.Phillimore.Beyond the linear view of innovation in science park evaluation:an analysis of Western AustralianThechnology Park[J].The chnovation,1999(11):673-680

[3]P.Kathyn,A.Michele.Cluster analysis:mapping the Nelson seafood industry[J].University of Auckland Business Re-view,2005(2):55-63

[4]F.Xavier Molina-Morales.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s: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4):277-294

[5]王珺.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J].管理世界,2002(10)

[6]姜皓.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衰退[J].商业研究,2004(10)

[7]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2000(9)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第9篇

一、产业集群演进的六要素模型

(一) 市场体系与产业集群的演进

市场体系是多元市场结构和复杂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体。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由各类市场构成的市场结构, 而且包含其总体功能;不仅包含着支配和影响这些市场的价格、利率、汇率、工资、竞争、供求等一系列市场机制及其作用, 而且包含市场对各种市场信号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的市场体系, 才能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富有活力的体制是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浙江产业集群之所以蓬勃发展就在于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政府是三个相互作用的最基本的要素。浙江依靠群众力量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大力促进市场体系发育, 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形成了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而获得了先发性体制优势, 使浙江产业集群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二) 公共服务体系与产业集群演进

随着集群内企业数量开始增多, 规模快速扩大, 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企业行为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和短期性, 容易造成盲目扩大生产、同类企业恶性竞争, 并引发假冒仿劣产品大量充斥市场, 使产业集群的整体公众形象遭受严重损害。二是由于企业的规模实力、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小企业不愿投资技术创新, 而依靠“窃取”其他企业创新成果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这种投机行为会挫伤创新者的积极性, 从长期来看很容易造成地区技术路径被“锁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规划引导, 规范市场行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公共研发机构。公共服务体系除了上述的提供管理服务、解决创新问题外, 还应该提供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技能培训等中介服务, 成立自律性行业协会, 制订质量检验标准, 开展区域营销, 提供金融支持, 开展危机公关处理, 建立全球链接等。

(三) 空间格局与产业集群演进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好的是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 其地理位置正处于世界人口和经济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对外交流的空间交易成本低、效率高, 外部空间格局的经济为这些地区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从内部空间格局来看, 产业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不是均质的, 产业在某些区域的集中的结果是产业间的分工合作更加紧密、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在空间聚集经济和空间规模经济的区域更适合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 随着产业集群的演进, 集群内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备, 使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 效率提高。集聚所带来的柔性专精生产方式、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又使企业在地理空间格局上进一步集中, 分布更加合理。

(四) 技术、知识的扩散与保护体系与产业集群演进

集群内企业因为有着相似的产业文化、行为方式、技术轨道和多种多样的沟通联系渠道, 使专注于在群内开展技术学习的每个企业都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多边学习和技术扩散的效率。集群内专业人才信息的迅速传播以及从业人员相似的集群文化, 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跳槽后调整和适应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同时, 集群内企业的良好声誉和集体品牌, 会使政府加大对集群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 还能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到群落企业中工作。这种优秀人才在集群内外各种机构间的频繁流动, 能不断激发创新的来源, 并带来知识和创新在集群内的传播。正是产业集群这一特殊的创新系统内各创新机构之间广泛的协调与合作, 集群中的各种要素的大规模、大范围流动, 全面激活了集群企业创新的动力, 提高了其创新的速度和效率, 保障其源源不断地产生动态的竞争优势。

(五) 社会关系网络与产业集群演进

社会关系网络本身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在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 社会网络不断再构, 其功能也在演变。在企业发展的早期, 企业家主要靠朋友、家族成员和邻居的非正式网络来收集相关资料。到后期, 企业家逐渐依靠职业银行家、律师、供货商、政府机构等获得必要的经济信息。企业的理性行为在不断增加, 人际关系正逐渐被发达市场经济中盛行的非人格化、以商业成就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所代替, 即所谓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现代化。实际上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会缔结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并会转化为未来交易的潜在机会。社会网络是构建地方产业网络的基础, 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相近的社会关系以及共同的社会准则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信任, 降低交易成本。同时, 社会网络把不同的产业网络联系起来, 促进个体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高产业群的创新机会。

(六) 企业家精神与产业集群演进

企业家作为企业家精神的载体, 是企业家精神的拥有者、执行者和体现者。企业家精神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也主要是通过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相互作用体现的。在集群的发生阶段, 集群发展的主导动力是地域分工和外部经济带来的优势。在这个阶段, 市场往往对集群企业产品的需求比较旺盛, 企业家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为组织生产经营, 企业家创新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随着大量相关企业和机构进入集群, 集群进入发展阶段, 在外部经济的作用继续加强的同时, 集群发展的主导动力来源于社会资本优势以及部分低等级的合作效率。在此阶段企业家作用在于实现经营方式和技术的创新, 加强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在集群成熟阶段, 集群发展的主导力量来源于动态的网络创新优势, 企业家的作用就是要在集群内全面组织和实施创新活动, 通过动态网络创新实现产品和技术的高附加值和差异化, 从而保持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对策

(一) 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

1. 遵循市场发育的客观规律, 合理制定市场培

育和发展规划, 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建设市场体系, 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制定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人力资源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 促进高技能人力资源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市场, 加快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 放活技术市场主体, 放开技术市场要素, 拓宽技术市场范围, 强化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技术转移、网上技术市场洽谈对接、技术中介等功能。

2. 建立对规制者的执法权力约束和惩罚机制,

使行政程序法治化和权力相互制衡, 并加大社会的制度约束和建立起对规制者行为的激励体系。同时, 做好执法宣传, 使消费者增强自我维权意识。杜绝行业垄断现象, 对依靠行业垄断、压制自由竞争、收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现象进行依法制裁, 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利, 为展开公平竞争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二)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根据当地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特色, 有意识地制定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 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律师事

务、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和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购并重组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加快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和证照年检、广告等代理服务;大力发展产品、资质、技术等认证服务。

2. 按照“自愿入会、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筹

经费、自理会务”的组织原则, 鼓励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同时, 赋予行业协会某些管理职能, 如参与制订行业规划、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行业技术成果鉴定推广等, 发挥其在维护权益、行业自律、产业信息、对外协作、营销联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构建合理的空间格局

1. 彻底打通连接外部的快捷通道, 以信息化推

动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 使产业布局与各地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 形成地区间合理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强工业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工作, 重点做好工业园区规划, 并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

2.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

求, 以城市为重点, 沿交通干线进行产业布局, 重点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的城镇进行重点扶持, 加强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 按照产业链的要求进行招商, 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

(四) 知识产权保护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1. 健全和完善集群区域内对技术创新和专利

的各项保护制度, 包括加强产品质量监控, 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 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引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名牌意识, 推进企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 为提高技术创新企业和品牌建设企业的收益创造条件。

2. 在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园区培育中小企业

技术服务机构, 搭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平台, 形成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企业技术联盟, 为集群内的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 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互动, 特别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带动和扩散效应, 促进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 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

1. 应当为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商业文化, 以

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为基础的根植性商业文化有助于群内知识转移主体间开放性和诚实性的提高。政府在为集群发展提供各种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外, 还需要为产业集群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关系网络, 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中介组织, 制定一些依赖非正式网络的合作计划, 通过开展会议、组织论坛、平台对话等活动, 以期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

2. 在集群外部, 企业应该主动与跨国公司合作

而融入全球价值链, 积极与国际一流企业组建学习联盟或技术联盟, 吸收跨国公司提供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或从外部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 实现知识的转移、扩散, 从而增强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集群内部企业要加强沟通和联系, 在共同利益面前达成一致认识, 进行有效的集体学习, 增强互动能力, 激发创新潜能, 从而促进集群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开发。

(六) 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1. 引导舆论环境。现在不少舆论对企业家存在

偏见, 影响了社会对企业家的公正评价, 对现有企业家队伍的主流肯定不够。社会舆论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和爱护, 而不能一味地指责。

2. 培育文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结合

时代特点和实际, 在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 建立富有竞争性、开放性、创新性和进取性的区域文化, 用健康向上的区域文化熏陶培养优秀的企业家。

(七)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1.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制订相关的信用标准,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信息库, 并与各金融机构联网, 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地对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信用状况实现资源共享。以企业信用体系为突破口, 以银行贷款登记咨询系统为着力点, 以社会信用征信体系为载体, 从企业到个人, 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机制,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2.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改变目前融资担保机构全额担保的担保方式, 应根据贷款规模和期限进行一定比例的担保, 在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分摊风险。这需要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而不能仅靠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的谈判来解决问题。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融资担保机构从担保收入中适量提取风险准备金, 政府建立制度化与法律化的资金补偿机制, 根据担保机构代偿金额预赔付损失定期补充其资金。

3. 成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1) 大力发展地区中小银行。与大银行相比, 小银行的资金机会成本和获得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都较低, 具有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先天优势。同时, 小银行的经营相对于大银行更为灵活多变, 更适合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

(2)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机构。融资租赁的产权关系不同于银行信用, 在租赁期间内, 出租人仍对租赁物具有所有权, 承租人仅具有租赁物的使用权。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4. 设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以政府引导性资金鼓励社会各类资金参与风险投资机构建设, 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 增强风险投资机构的实力。可采取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科研及高校等多家联合组建的方式, 创建风险投资公司。

(八) 中小企业财政支持的一般性政策

1. 税收政策

增加所得税的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自有资金及外部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投入, 并减免部分所得税。加强所得税对技术革新、产业引导、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和调节, 并减免部分所得税。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给予抵扣, 促进技术设备的更新。同时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 逐步将所有的商品、劳务纳入增值税的范围。

2. 政府采购

研究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 通过在政府采购中确定一定的比例, 以招标方式, 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订单。为了保证公共采购商品的质量和时效, 应注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招标资格审查, 对参加采购竞标的中小企业厂商的商品质量、技术水平、履约状况及信用状况要制定标准, 建立历史档案并进行审查。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3]毛艳华.我国实施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的研究[J].经济学家, 2004, (5) .

[4]江山市信用联社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 2007, (12) .

[5]钱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若干基本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第10篇

一、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积极影响分析

(一) 产业集群可以促进民间融资的发展,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民间融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融资, 例如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企业内部集资、个人财产抵押借款、当铺、钱庄、个人捐款等。民间融资是最原始的融资方式, 其特点是缺乏最基本的法律保障, 只能在关系密切、互相了解和信用关系良好的个人之间进行。

尽管民间融资一度受到政府的取缔和限制, 但事实上, 民间融资一直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是中小企业的创业资本、流动资金等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产业集群有利于民间融资的发展。集群内的企业责任人可以通过私人关系相互借贷, 双方由于地理位置接近, 相互了解, 企业的负责人有的是同学、朋友, 甚至是兄弟姐妹, 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 产业集群内形成了多种民间融资形式, 例如企业之间以“赊账”或延缓支付的方式来计付加工费, 以信誉贷款为主的“民间钱庄”等等。

(二) 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集群内一些大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品牌的优势, 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 加上自己的积极努力, 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资本市场。而集群内较早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反过来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首先, 资本市场带来的巨大资金支持可以给集群内其他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 消除一些企业主“小富即安”的封闭思想意识, 促使其改变以前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 努力进行多元化融资。其次, 促使中小企业改善内部财务状况, 增强其信用能力。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必须要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的运作要规范化。毫无疑问, 这将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降低融资中的成本、风险, 提高其收益, 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 产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金融支持

一般来说, 当地的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经济, 提升集群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会采用降低税率、税费减免、低息或贴息贷款、就业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出口补贴、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政府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规模与政策的实际需求相比, 有较大差距, 许多政策措施由于没有资金的保障而难以具体落实, 绝大多数企业享受不到财政政策资金的支持。资金支持力度与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相比, 与其他主要市场经济相比, 差距更大。

即便如此, 现有的各项资金的使用相对分散和独立, 政府对各种中小企业资金多头管理, 未能将财政性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组合安排、配套使用, 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 降低了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的影响力度。而且产业集群符合政府的扶持政策, 这样既能够发展当地经济, 又能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四) 产业集群有利于克服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与信贷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引起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最重要原因, 而产业集群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一是集群内中小企业往往产业特征非常明确, 地理区位接近, 使银行对这些企业的状况较为了解, 从而减少了银行的逆向选择, 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机会;二是集群发展模式容易使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起重复博弈的信贷机制。这种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降低了银行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测费用和单位信贷审核成本, 同时稳固的产业链也将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融资消极影响分析

(一) 产业集群的网络性风险阻碍中小企业融资

产业集群的网络性风险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锁定效应和嵌入性风险三个方面, 这些风险的存在往往会抑制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性行为。就产业集群来说, 集群肯定存在一个最佳规模, 一旦集群偏离其最佳规模时, 企业的聚集就会引起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加大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 从而出现拥挤效应。当集群的拥挤效应出现后, 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将在所难免, 最终将导致“柠檬市场”和整个集群的毁灭。就产业集群来说, 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的联系较为松散, 这在一定条件下降低了集群内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和组织变化的积极性。

另外, 集群内企业可能会为稳固获取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 而不愿实施技术变革, 从而产生集群内企业的“技术锁定”。就产业集群来说, 集群内单个企业行为往往受到集群内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并受这种特定社会文化网络的约束。在集群内企业与企业之间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性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但是对外又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 从而形成集群企业的嵌入性风险。产业集群的网络性风险不管是表现为拥挤效应、锁定效应, 还是嵌入性风险, 都会阻碍集群内中小企业获取外源性融资。比如拥挤效应会导致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恶性融资竞争;锁定效应会弱化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而削弱企业的融资能力;集群内企业形成的特定文化嵌入性风险往往会无形中排斥外来资金来源, 而阻碍外源性融资。

(二) 产业集群的信息扩散风险抑制中小企业融资

对于某个企业来说, 私人性专有信息如同专有资产, 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一旦暴露, 它的商业机会就大大降低, 从而使企业收集新信息的积极性和知识共享的意识降低。

就产业集群内企业来说, 一个企业在技术上和工艺流程上所形成的创新往往在集群内部难以保密而被迅速模仿, 导致该企业的产品相对优势不能长久;另外, 一个企业的产品定位和市场拓展的信息在集群内也会快速传播, 导致独享的利润被瓜分;甚至在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失去面子, 有辱荣誉而承受巨大压力等竞争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会显现并被扩大化。总之, 相对于单一性企业来说, 集群内企业往往面临较高的信息扩散风险, 而这种信息的快速扩散会让集群内企业难以形成融资优势, 从而抑制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融资规模。

(三) 产业集群的结构性风险约束中小企业融资

在产业集群中根植于企业间的网络关系是集群发展的本质特征, 企业集群的竞争力与集群网络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一方面, 集群关系网络间的技术、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资源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另一方面, 随着环境的变化, 时间的推移,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演化会逐步僵化和衰退, 产生结构性风险。这种结构性风险随着集群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时, 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未标准化, 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共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将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进入成熟期后, 产品和生产过程走向标准化, 本地同类产品企业间竞争加剧, 利润下滑, 此阶段, 企业可能更注重成本控制, 忽视了技术的提高, 存在过度竞争;到衰退期, 集群企业大量退出, 只有很少的新进入者, 集群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 缺少应变的内源动力。一旦产业集群出现结构性风险就会很快在集群内企业中得以扩散, 影响集群内那些处于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外源性融资水平。

(四) 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金融风险束缚中小企业融资

集群内企业间建立在信任与承诺关系上的复杂融资关系会使集群内企业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一方面, 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密切的利益关系以及血缘关系, 个别企业在经营效益下降、甚至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下, 依然能够通过民间借贷, 或是疏通关系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从而使得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另一方面, 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的紧密合作关系还会起到传播和扩散金融风险的效应, 这是因为中小企业间存在着紧密的合作分工关系, 并且有普遍存在着资金的不足, 再加上基于血缘、地缘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文化, 使得企业之间彼此借贷、赊购赊销、相互担保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 一旦个别企业出现信誉危机和财务危机, 便会很快传给其他企业, 从而产生像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 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爆发, 对金融体系带来极大地破坏。正是由于这种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存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大外源性融资的能力。

三、优化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一) 整合产业集群“价值链”, 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实力

目前, 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价值链”整合度不够, 产品结构单一, 产业关联度低, 企业间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这样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但未能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关系, 往往还存在企业间对资金需求的恶性竞争。因此, 通过对集群内企业“价值链”的整合, 一方面可以形成整体性价值链担保关系, 提高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另一方面整合集群内中小企业“价值链”可以使企业间的资金需求在时间上形成继起性, 避免恶性竞争。

(二) 建立产业集群内区域性金融机构,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往往就是一个相当规模的社区, 在这个社区中往往集生产、流通和消费于一体, 必然需要一定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为产业集群服务。在集群内社区政府的引导下建立集群区域性金融机构,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集群内中小企业, 为这些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相比其它金融机构来说, 这些区域性金融机构往往对集群社区政府、集群内各中小企业较为了解, 便于掌握集群内市场、行业和客户等方面的信息, 有利于降低区域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成本。它们能够大胆地尝试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 比如降低抵押物的要求, 开展存货融资和应收款融资, 从而更好的为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三) 以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为后盾, 优化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相比大型企业来说, 中小企业往往是弱势群体, 需要政府从政策上予以更多的倾斜和扶持。中央和地方政府从政策上优化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财政资金投入上进行扶持, 可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 对那些质量好、产品销路好的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二是通过立法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 例如修订《担保法》、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法》等。从法律制度上为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 建立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保证能力

信用担保体系健全与否是集群内中小企业能否顺利获得外源性融资资金的重要保证条件。建立和完善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市场分工和专业协作为基础, 在集群内大力发展多种性质的信用担保机构, 特别是成立以社区政府和集群内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担保公司、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互助担保机构等;二是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使集群内中小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等各参与实体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完善集群内金融机构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建立健全信用监督体系;四是以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行业协会为依托, 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权威的、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

(五) 完善资本市场, 扩大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已基本上建立起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但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如市场效率低下、投机气氛浓厚等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 拓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丰富投资产品和交易平台, 形成满足多层次投融资需求的市场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市场效率;三是建立资本市场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 降低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风险, 增强资本市场的深度和稳定性;四是加强资本市场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 保障资本市场的稳健有序运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 必然会为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对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内生性集群,外生性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产生历史与分类

产业集群是指与某一产业有关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例如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具有近代工业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象首先是在欧洲出现的。无论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前的荷兰和意大利, 还是在工业革命期间以及以后的英国和德国, 都能看到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轨迹, 这几乎和欧洲的工业化是同步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在荷兰出现了相当集中的造船业;在德国鲁尔区集中了大部分重工业;瑞士不仅钟表工业非常集中, 而且纺织机械工业、化工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也有相当高的群聚现象。

19世纪下半叶, 美国东北部相对较小的地方, 以及中西部的东面 (大致来讲, 在格林湾—圣路易斯—巴尔的摩—波特兰所组成的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区域内) 集中了美国大部分制造业 (克鲁格曼, 1991) 。自20世纪初以来, 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就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早在1957年时, 马萨诸塞州的128号公路旁就已经聚集了99家公司, 雇用员工数目达到17, 000人, 并且此后不断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 128公路高科技区对整个马萨诸塞州经济的贡献被一度称为“马萨诸塞州奇迹”。

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产业集群主要反映在制造业, 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集群首先出现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 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家用电器行业) 、江苏的环太湖地区 (纺织行业) 、浙江宁波、温州地区 (服装行业) 和福建闽东地区 (电器、制鞋行业) 。

纵观产业集群产生的历史,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均存在产业集群现象。但是, 不同产业集群产生的方式各不相同。本文根据产业集群产生的不同方式, 将产业集群分成内生性集群和外生性集群。内生性集群指主要由于地区优势或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利用其特定的社会关系, 建立并加强企业间的联系所形成的集群。外生性集群主要指由政府或机构组织建立开发区等特定区域以吸引外资或是外来产业转移所形成的集群, 也就是说当人们认识到建立产业集群的好处后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这里开发区的概念容易与产业集群概念混淆。两者确切的关系是:开发区不会因为企业的邻近、集中和公共物品共享而必然产生集群, 但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综合功能互补、行政运行高效和投资成本低的优势, 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最初形成的产业集群往往是内生性产业集群。早在1920年, 马歇尔就提出“有许多因素会导致产业地方化, 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条件, 比如气候和土壤的特点, 周边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通过陆路或水路方便地到达矿场和采石场。因此, 冶金产业通常接近矿场或者燃料价格比较便宜的地方。”当然, 马歇尔提出这样的观点有其历史条件, 当时的产业主要是一些传统产业。但是, 即使在当今社会, 这个论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比如像采掘业等的传统产业最初决定其区位的主要是要素禀赋。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 产业的聚集应发生在要素禀赋丰富的地方, 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交通便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工业集聚的重要经济因素, 也就是说, 要素禀赋的丰富是决定产业群集的决定因素 (臧新, 2003) 。此外, 市场需求也是促进产业集群产生的重要因素。仔细回顾美国硅谷的历史, 可以发现旧金山湾一直是美国海军研究和技术的主要基地, 许多技术公司为满足海军的需求而应运而生。当然,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斯坦福大学毕业生以及风险资本的存在。而东南大学与政府等即将联手打造的“无线”谷则更多的是外生性集群, 人们想通过模仿硅谷的做法建立集群。由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传统, 对于政府的作用还是强调有限的介入, 更注重集群自身的演化。所以, 西方理论在运用到我国实践时有一定的适应性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很重的外生性色彩。我国计划经济痕迹较重的地区具有强势政府的倾向,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我国的地方政府充当了“政治企业家”和“制度企业家”的双重角色 (臧新, 2006;李军杰等, 2004) 。因此, 我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规划中直接干预较多, 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 大家公认在昆山集中了以笔记本电脑生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昆山成功吸引台资的背后政府的制度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昆山政府意识到上海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 因此昆山决定注重制造业, 并且将其目标定位在吸引外资, 而非内资。同时, 昆山是苏州地区首个赋予外商土地使用权, 并征收使用费的县级市。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以及昆山特有的地理和人文因素吸引了许多大型台资企业。这些台资企业的入住又带动了其上下游企业的迁入, 促进了昆山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苏州地区产业集群的分类及成因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 全市总面积8, 848平方公里, 人口591万人, 现辖沧浪、平江、金阊、虎丘、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等8个区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 苏州的企业集群早在明清时就出现了丝织业、建筑业、琢玉、印刷、金银制造等手工业均集聚于此。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推进, 苏州地区充分利用产业历史传统和区位条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集群化成为一个显著特征, 形成了20多个典型的产业集群, 其中既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又有纺织等传统产业集群。本文根据王晓燕 (2007) 选取苏州地区2003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集聚区进行分析。这些产业集群都可以归入以上关于产业集群的分类。

(一) 内生性集群。

内生性集群中规模最大的是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吴江纺织业, 吴江盛泽镇东方丝绸, 吴江横扇羊毛衫, 常熟海虞、虞山、练塘服装业, 常熟支塘镇无纺, 张家港塘桥镇纺织, 张家港金港镇氨纶纱, 太仓横泾加弹。该类集群一般都是依托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行业或本地优势资源, 在较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格局, 逐步演变成为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苏州一带是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 并且在之后的千年里特别是近代, 纺织业作为苏州最重要的传统产业的地位一直没有变过。并且体现完善的区域集群式生产方式:在一个特定镇或村, 从养蚕、织布、连线、改棉全套分工作业, 人人熟知一二。

其他的一些内生性集群主要有吴江通信电缆、吴江彩色夹心钢板、吴江缝纫机产业、张家港沿江钢铁、常熟氟化工。这些集群的发展历史比纺织服装业要短, 并且相比之下, 偏“重”和技术型, 而且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这些集群大多是由当时半集体工业时的社队企业变革而来, 经过技术改造、机制转换和市场竞争筛选而发展起来的, 具有草根集群的特点。所以在空间上比较分散, 这正是当时村村办工业、户户冒烟的结果。当今, 众多依托大型企业的中小型家族式企业遍地开花。

(二) 外生性集群。

外生性集群中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 主要包括苏州工业园区IT产业, 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IT产业, 昆山开发区IT产业、吴江开发区IT产业、苏州工业园区IC产业。这是苏州地区产业集聚中发展最快的类型, 并且超过了纺织业的产值。大多数是在近10年内, 由外商以及我国台商等投资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总体上看, 这部分集群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管理先进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等特点。

此外, 还有一些主要靠外需拉动的产业集群, 大多数产品用于出口, 比如张家港大新镇五金、太仓陆渡台资自行车和太仓德资汽车配件。

根据徐康宁 (2001) 的研究, 本文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要素自由流动, 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可以较快的集中。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和市场的开放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在要素市场高度开放的条件下, 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得更加充分。苏州地区外生性产业集群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经济的开放性使得该地区快速吸引了大量外资, 外资的集聚构成了这些产业集群产生的必要条件。二是市场需求, 即有市场 (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 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该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市场的开放性, 只有市场开放后才能摆脱自给自足的经济, 而转向规模生产供应大范围市场,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制度, 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等, 其中政府主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此外, 不得不提的是地区要素禀赋, 虽然要素禀赋在现代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其在传统型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 比如苏州地区的纺织业具有深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基础, 该地区气候适合种植桑树和养蚕, 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力资本优势, 即纺织业专门技术人才。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

集群初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后, 该集群会受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克鲁格曼在分析城市化时, 归纳了集聚主要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向心力主要有特定区位的自然优势, 包括港口、河流、中心区位等;市场规模外部经济, 包括市场机会 (后向联系) 、产品机会 (前向联系) 、密集的劳动力市场;纯外部经济, 即知识溢出。离心力主要有市场调节力量, 包括交通费用、城市土地租金、分散的资源比如农田、非市场力量比如拥挤和污染。

马歇尔 (1920) 同时也指出:“当一个行业为自己选定一个地方以后, 它就可能长久地呆在那里, 因为从事同一技术行业的人们从彼此的邻近所获得的好处是如此之大。”并且为此论点做了论证。而克鲁格曼 (1991) 把这些论证归纳为产业地方化的三种原因, 即劳动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和技术外溢。确切地说, 集群初步形成之后, 集群带来的上述好处使得集群不断发展。集群核心可能是一两家创新性的大型企业, 这一两家企业带动了水平的或者垂直的其他企业的发展。比如, 当明基公司从马来西亚迁移到昆山后, 明基许多原来的供应商纷纷追随其后。一位产业评论家曾将这种公司迁移带来的艰辛比喻成“产前阵痛”。但是, 一旦一个先行者成功了, 享受到成本降低和规模经济等好处后, 就会有许多追随者。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相同产业部门的20多家企业集聚苏州, 其中7家是像明基那样的系统企业, 18家企业是供应商。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后能否保持增长的态势可以从宏观经济分析中寻找线索。按经济增长会计理论的说法, 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投入要素的积累和非投入要素积累, 这部分原因被公认为主要是技术进步。而克鲁格曼 (1994) 把这两种经济增长源泉解释为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每单位投入要素产出的增加, 后者即效率的提高。每单位投入要素产出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更有效的管理和经济政策, 但是长期主要是由于知识的积累。对宏观经济的分析, 往往可以给微观分析带来非常重要的启示。

同样道理, 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一方面有赖于要素积累, 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培育等;另一方面则是管理改善和更重要的技术进步。因此, 从长期来看, 集群要保持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创新, 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 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政府政策, 还包括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管理。Chuan-Kai Lee (2008) 以苏州台资IT产业集群为例, 说明了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涉及产业体系的迁移和制度再嵌入, 其中伴随着两方面力量:一方面是台资企业跨地区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这说明了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 企业和政府两方面的制度创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 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性的变化,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E.Porter (1998) 指出, “实际上, 没有低技术产业, 只有低技术公司, 也就是公司不能应用世界级的技术和实践来提高其生产率和创新”, 也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四、结论

根据产业集群产生的不同方式, 可以将产业集群分成内生性集群和外生性集群。至少有3个因素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别是要素自由流动、市场需求和制度。只有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 这三个因素才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 对于内生性集群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的产生, 历史造就的要素禀赋特点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集群核心一旦产生后, 本身具有自强化体系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使得集群可以持久存在或者说集群本身产生的引力主要有劳动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和技术外溢。然而, 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环境等都不断发生变化, 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最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Chuan-Kai Lee.How does a cluster relocate across the border?The ca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uster in the Tai wan-Suzhou region[J].Technological For ecasting&Social Change, July.2008.

[2]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 1998.

[3]Paul Krugman.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J].Foreign Affairs, Nov/Dec1994.

[4]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王晓燕.苏州地区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2007.

上一篇:赏析方法下一篇:强化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