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2024-07-03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精选9篇)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腰椎骨折患者30例患者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24~71岁, 平均52岁。重物压伤11例, 车祸19例。均是爆裂性骨折。受伤后患者脊柱后凸平均25°。神经损伤分级:A级8例, B级8例, C级9例, D级5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腰椎手术采取俯卧位, 以病椎为中心, 做后背正中切口, 先打骨折椎体的相邻椎体的椎弓根钉, 调整骨折腰椎复位, 清除骨折腰椎的椎弓根、棘突和椎板, 充分暴露患者两侧横突, 骨刀凿除, 骨刀凿除椎体中骨碎片, 清除相邻椎间盘组织至相邻椎体的软骨下组织。部分患者椎体骨质较完整可保留, 如果发现硬脊膜破裂给与修复。取出钛笼, 在钛笼中塞腰椎骨折患者的碎骨, 放患者椎体间, 放置之前, 于椎体间放置患者碎骨, 填塞患者相邻椎体间前方和两侧。钛笼尽可能放置患者椎体中部。将两根钛棒放在患者椎弓根钉顶上, 同时对患者椎体间钛笼加压。术后患者放置引流管, 3d后拔出引流管。

2 结果

腰椎骨折患者共置椎弓根钉54枚, 术后患者CT扫描全部优良。术后患者神经症状都有所好转, 腰椎骨折患者没有发生血管损伤。所有患者术后5d开始穿胸腰支具下地, 15d患者出院。

3 讨论

腰椎骨折患者是脊柱外科治疗的主要患者, 而且这些年来有增多趋势, 目前治疗一般采用开放手术。开放手术可在直视患者下依靠经验放入椎弓根钉, 开放手术仍存在一些缺点:患者脊柱功能损害, 康复时间延长, 术后患者疼痛、术中患者出血量大, 广泛剥离患者肌肉及软组织等。这些年以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快速发展, 用微创技术进行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患者的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以下优点: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疼痛轻、出血少、创伤小及手术切口小等优点。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存在以下缺点: (1) 仪器设备贵。使得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2) 直视下操作腰椎骨折患者的切口大; (3) 打入椎弓根钉后腰椎骨折患者需用器械进入椎弓根; (4) 腰椎骨折患者需在透视下打入椎弓根钉, 致使术者和患者过多暴露于射线下。微创徒手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的关键在于术者精确的手感、置钉角度和进钉点的选择。借助患者椎体的CT二维成像, 可以在术前对椎弓根钉的长度和粗细、水平面与的矢状面角度、进钉点进行精确的测定。术者精确的手感要靠平时的锻炼, 需要术者对解剖关系熟悉及对操作的熟练。患者的椎弓根螺钉贯穿患者脊柱的前、中、后, 固定了患者椎间盘和两侧小关节突。由于是根据患者病变范围固定最短的节段, 避免了患者长节段固定带来的患者脊柱功能过多丧失, 同时可处理患者固定节段内的其他病变。对没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显示:患者治疗半年以后, 患者的Cobb角与对照组相比仍有较大不同, 但与腰椎骨折患者治疗前相比, 改善显著, 表明腰椎骨折患者治疗有效, 腰椎骨折患者的脊柱生理弯曲能够恢复;随着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所以, 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会使没有脊髓损伤的患者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2篇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脱位,是近年来在世界脊柱外科界兴起的一项新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应用时有一定的风险,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原则上讲术中需X光监视设备。在我国目前只有一些较大的医院具有这种条件,所以此项技术始终未能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我院自年着手此项技术的应用研究,汇总了各种资料,在充分认识了椎弓根作用原理及手术操作基本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在无X光监视设备情况下的手术方法,现已开展12例,将典型病例2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于××,女,34岁,由于交通肇事致T12骨折脱位,截瘫,指数6,伤后1小时余入院。急诊手术,术中见T18L1间关节突已呈跳跃式脱位,予以复位,探查脊髓膜已破损,脊髓实质已有明显碎烂,选T11、T12、L1上椎弓根钉予以固定,术中见固定牢固。术后10天切口拆线,未见任何并发症,复查X光片见椎弓根钉固定位置满意固定确切,椎体间无成角,脱位已完全复位,椎管恢复原形,嘱患者坐起活动,无不适。截瘫未见恢复迹象,第12天患者自动转院、失访。

例2:患者吉××,女,37岁,由于交通事故致伤,伤后3小时来院,经检查确认为L1椎体压缩性骨折,非稳定型,无截瘫。入院后第4天在强化局麻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中上钉均一次完成,未发生任何副损伤,并固定牢固。术后定时翻身扩理,第10天拆线,未见任何并发症发生,复查X线片,见骨折处定位准确,各椎弓根钉位置满意,固定确切,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有所恢复,无成角,椎管无改变。第11天开始活动,能够下床行走,1个月时随访活动自如,生活能够自理,无任何不适。

讨论

(1)采用椎弓方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脱位是脊柱外科一大进展,是一种较新的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定并逐渐普及推广,它根据脊柱稳定的三维理论,不是单一固定一柱,而是同时固定后中以及前柱,所以固定效果从理论上讲是强于以往任何一种固定方法的。另外它只固定伤椎及上下各一节段,相对来讲固定节段少,手术打击性小,对脊柱活动影响小,经许多临床验证,它能利于截瘫的恢复,有效地避免各种长期卧床合并症。

(2)通过我们亲手应用所得到的体会

①在无X线系统监视下初次尝试这一技术是较为紧张的。因为此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准确完成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先进性。手术中潜在合并症较为可怕,所用的椎弓根钉必须经椎弓根,避开椎管而达椎体,由于椎弓根较狭窄,容易穿透而入椎管,伤及脊髓,出现截瘫,后果是可怕的。所以手术操作起来既要大胆,又要心细,需要一种高度的科学进取精神和严肃的认真负责态度。

②该项技术的先进性确实是以往任何一种术式无法比拟的,在这12例中均未发生褥疮及肺感染,可见术后护理较为成功。据护理人员反映术后帮助患者翻身及换洗床单均十分容易,并且患者无痛苦。以往这类患者护理上是较为困难的。术后确能早期活动,术后10天后经X光片复查确认内固定满意的情况下令其开始活动的。自开始活动时就能独自在床上坐起,无截瘫者并能下床活动,无明显不适及疼痛,明显地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也缩短了患者病期,是以往任何术式达不到的,另外从术后X光片上见脱位者复位准确,椎体骨折处有一定复位,椎管恢复了原形,脊柱成角得以矫正,并且各钉均经相应椎弓根达到椎体,固定是确切的,它对恢复椎管原形及有效固定脊柱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是有利于脊髓原发性损伤的恢复,并能避免由于脊柱不稳而发生继发性损伤,如若初始脊髓原发伤是一可逆性损伤,经及时手术是能够很快恢复的,有待于我们在以后临床工作中给予验证。

(3)术中在无任何辅助设备下,手术是面临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有信心、讲科学、肯钻研是一定能够完成的。在首例手术之前,我们已进行一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对此技术的原理及操作要点了如指掌,并作好了相应的添补方法。手术采用强化局麻,可以随时观察患者。手术获得了成功,主要是我们准备充分,各方面研究细致,对椎体的定位,象例1有明显脱位术中是较好确认的,例2受伤在脊柱前方椎体,于后方是难以确认伤椎的,我们术前仔细阅读X光片将第十二肋横突作为骨性标志,从而准确认定L1伤椎关于进钉点与角度,我们完成依据这样的标准,胸椎进钉点选择在小关节面下缘,距关节面的外例约3mm处靠近横突基底部位,腰椎进钉点选择于横突中点连线与上关节突外侧缘延长线交点处。T11、T12进钉角度外倾10~15度,L1、L2进钉角外倾100。由于胸椎后凸,在不同脊柱节段进钉时,其钉尾端向头侧或足侧倾斜的角度称F角,应有所不同,打钉前先用改椎试探出进钉路线,轻柔缓慢半旋转式深入改椎,并认真体会感觉,始终保持有一定阻力,无落空感,达到预计深度后晃动改椎,若能带动脊椎,可确认固定可靠改用丝攻椎扩大骨道,还应轻柔缓慢并不断询问患者自身感受,取出丝改椎后观察骨道内出血及是否有水样液体流出。并用事先准备好的,前端带一小勾的细克氏针深入骨道内试控各侧壁是否穿出骨外,确认骨道准确无误后旋入椎弓根钉。通过此类患者手术体会上钉虽然要求技术较高,但我们手术还是较为顺利的,并且经术后X光片证实上钉十分准确。固定及复位满意的。所以,也证实了我们所研究的手术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杨惠林,唐天驷.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中的失误和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 穆卫东,孙占胜,周东生,陈其昕,张云峰.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757-760

[3] Parker JW,Lane JR, Karikovic EE, et al. Successful short segment instrumentatation and fusion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J].Spine, 2000, 25(9):1157-1169

[4] Wood K, Buttermann G, Mehbod A, Garvey T, et al. Operative compared with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a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without neurological deficit.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 J Bone Joint Surg. 2003,85(5):773- 781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2-2016年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58例, 男33例, 女25例, 年龄45~75岁, 平均 (66.8±3.7) 岁, 损伤节段T12的15例, L112例, L213例, L318例, 将其分为两组后,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进行对比。

研究方法:两组皆全身麻醉并且采用俯卧位, 让腹部悬空, 观察组采用C型X线透视仪器作为“眼睛”, 其投影的焦点即为切口的标志点, 以标志点为中心做4个长度1.5~1.8 cm的切口, 在“眼睛”的引导下进行穿刺, 再插入定位针后, 将U型弓根钉经皮植入, 在做好固定后撑开复位固定拧紧尾端螺帽, 透视观察患者骨折的复位情况, 最后冲洗缝合切口不放置引流, 患者在术后2 d, 疼痛明显减轻后能够下地轻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性固定治疗, 即以伤椎棘突为中心做切口, 依次剥离骨骼周边的肌肉、神经, 并以人字为进针点进行固定, 安装连接后, 拧紧尾帽, 冲洗缝合后留置负压引流装置, 患者术后的两周能够下地轻微活动。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VAS评分比较以及手术过程中各项目数据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更加显著, 治疗的时间也较短。见表1、表2。

讨论

在脊柱外科的手术治疗中, 胸椎骨折的患者约占总体人数的50%, 由此可以得知, 做好胸椎骨折治疗,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促进医院社会地位的增加。在如今的治疗方式中, 经皮椎弓根钉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对腰背肌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其损伤程度明显低于传统开放手术[1]。

在对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治疗方式时, 要注意患者的体位要正确, 即俯卧于手术台上, 腹部悬空并尽量使局部前凸, 可于体外适当力量按压复位骨折椎体。术前必须认真进行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确定体表进针点, 确认手术切口的位置及长度[2]。由于采用经皮置钉技术, 切口大小有限, 使得术中调整空间受到限制, 行椎弓根钉穿刺首先要有熟练的开放置钉操作技术, X线透视下调整进针点和角度:开口点右侧位于椎弓根“眼睛”11点位置, 左侧位于2点位置, 与矢状面成8°~11°, 平行椎体终板, 确认正、侧位位置良好后方可进针[3]。

在整个手术的环节中, 要能够保证定位针的位置处于患者的骨道之内, 并且不会发生位移或者拔出等现象, 所有的手术操作都要能够在保护套的内部进行, 一旦将患者体内的定位针拔出, 就要能够在透视的帮助下重新定位和插针, 定位针的主要插入位置为软组织的通道或者骨道攻丝至椎体后缘水平之位, 其在探查结束后, 要能够将U型椎弓根钉的尾端开口相对, 处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进行纵向插入, 安装后撑开复位, 这种联合体位复位的方式能够让胸椎骨折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时间要远少于传统手术治疗的时间, 其在治疗中的出血量、引流量以及切口长度、康复时间等也要少于对照组, 并且该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于胸椎骨折的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的治疗方式, 能够很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更好地保证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有效性, 在帮助患者康复的同时, 还能够极大地促进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 能够广泛地应用在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的方法和传统后路钉棒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收治胸腰椎骨折的患者58例,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开放手术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的效果、手术的时间、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项目。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更加显著, 治疗的时间也较短。结论:对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施经皮椎弓根钉治疗的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长, 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经皮椎弓根钉,开放手术内固定,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斌, 张文捷, 张震祥, 等.经皮椎弓根钉治疗单椎体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5) :456-459

[2]熊永发, 宁旭, 闫飞, 等.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4) :916-917.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4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5.0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而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far laterallumber disc hernia-tion,FLLDH)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在椎间孔内或孔外压迫神经根出现下肢疼痛的病变,中老年人多发。FLLDH经过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且疼痛难忍、影响日常生活者应行手术治疗。笔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学习期间,观察采用单侧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FLLDH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FLLDH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2~63岁,平均(45.2±6.4)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中位数8个月。患者均有单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和下肢感觉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影像学均证实极外侧椎间盘突出,L3~4 11例,L4~5 24例,L5~S1 5例;21例患者有间断向臀部、下肢放射痛病史,并有间歇性跛行,大小便无障碍;9例出现膝反射减弱,踝反射正常;10例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症状以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可表现为大腿前方、小腿内侧疼痛,也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腰椎后伸时可感到活动受限,横突旁可有压痛;会出现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膝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影像学:腰椎X线片一般可见代偿性向一侧弯曲,椎间隙狭窄或不等宽。腰椎CT显示,椎间盘后方及外后方有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鞘受压、移位,显示不清。腰椎MRI显示,T1加权像见突出髓核的信号比纤维环信号高,比硬膜外脂肪信号低;T2加权像见突出的髓核可表现为高或低信号[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无严重的脏器疾患能耐受手术;③有完整的病例和随访资料;④能配合临床研究,并能坚持该治疗方案。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心、脑、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②有脊柱畸形引起的脊髓受压疾病者;③有神经系统方面的其他疾病者。

2 方 法

2.1 术前检查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评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排除其疾病,调节生命体征平稳及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使血压和血糖符合手术标准,完善腰椎X线、CT、MRI影像学资料,同时行JOA评分、VAS评分。

2.2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C型臂定位并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沿腰部棘突正中切口,约9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沿棘突剥离患侧椎旁肌至关节突外缘,C型臂再次透视确定病变椎间隙。选择入针点,取“人”字嵴处或横突中线与上关节突外缘连线的交点处,用开口锥开口,探针探查孔道底部和四壁均完整无缺损,植入合适的椎弓根钉。咬除患侧椎板及大部分关节突,显露病变椎间隙,探查神经根有无受压进行减压,彻底刮除椎间盘,确认神经根无压迫,止血并冲洗术野,然后椎间隙植骨或Cage进行椎间融合。连接钛棒并加压钛棒拧紧螺帽,再次C型臂透视确定椎弓根钉位置、椎间植骨或椎间融合器位置是否良好。

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床上伸屈活动,术后24~48 h根据引流液多少拔出引流管;拔管后拍摄术后X线片,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等。术后1周左右佩戴腰围或者腰部支具进行下床活动。

2.3 疗效评估 患者手术后临床效果评定按改良MacNab评定标准[2]分为优、良、可、差4个

等级。术后复查腰椎正侧位,椎间融合情况采用Suk标准判断[3]:①植骨与椎体间有连续骨小梁,伸屈侧位片椎体间活动度< 4°,认为已融合;

②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而伸屈侧位片椎体间活动度< 4°,认为可能融合;③未见连续骨小梁,融合区有间隙或骨小梁观察不清,伸屈侧位片椎体间活动度> 4°,认为未融合。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采用VAS疼痛评分、JOA评分来评价术后腰椎的疗效。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手术前后评价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80 mL;术后引流量100~250 mL,平均150 mL;有4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破裂,2例术后明显脑脊液漏,经补液、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对症处理后手术切口达到

Ⅰ期愈合,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患者出院时下肢放射痛明显较术前缓解。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

月。临床疗效优23例,良13例,可4例,差0例。术后9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可见椎间融合情况,35例融合,5例融合不完全,手术节段未见不稳和滑脱,椎弓根钉棒未见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松动。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比术后2个月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比较 分,时间VAS评分JOA评分

术前7.5±4.89.7±1.5

术后2个月 6.2±2.81) 3.7±3.11)

末次随访 2.7±1.51)2) 5.8±2.61)2)

注 与术前比较,1)P < 0.05;与术后2个月比较,2)P < 0.05

4 讨 论

FLLDH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可分为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外型和椎管内椎间孔内型[4]。它直接压迫神经根,下肢放射痛明显于腰痛,很少出现马尾神经损害的症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而治疗,经过局部按摩、牵引、封闭等保守治疗3~6个月效果不佳,最终采用手术治疗。开放式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被国际公认的最有效、最成熟、并发症最少的手术治疗方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开放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越来越小,从理论上讲,开放手术不应该存在腰椎间盘复发的可能。而不论哪种微创手术适应症都非常狭窄,并且手术视野狭小或仅在透视下进行,缺乏三维概念,均有椎间盘摘除不彻底的缺陷,复发率较高。

1953年Cloward RB[5]报道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McAfee PC等[6],Kim DY等[7]报道脊柱过度的内固定会导致骨融合率下降,由于对双侧椎旁肌过度剥离和牵拉导致椎旁肌肉失神经支配,出现腰椎术后综合征。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由于频繁暴露X线下并且费用高,所以Harms T等[8]提出了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未能在临床广泛开展。有人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失稳,生物力学证明,单侧椎弓根钉固定的应力均比双侧椎弓根钉固定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hang TS等[9]在山羊腰椎生物力学实验说明,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并联合Cage植入组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组在侧弯、屈伸等方向的椎间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所以认为单侧固定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单边椎弓根钉内棒系统固定是针对患侧椎体上下椎弓根各打入椎弓根钉,并椎间植骨融合[10]。Harris BM等[11]进行了弯曲和旋转弯曲扩展和正确的测试报道,单边固定稳定性略弱于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总体力学效应没有明显差别。SUK S

等[12]报道腰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融合率及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Deutsch H等[13]报道,传统的手术方法破坏了椎间运动模式,加速相邻节段退化;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少对局部正常结构的破坏,降低感染风险,保留肌肉韧带结构,从而降低相邻节段退化。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在椎间孔镜下切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等新技术,然而需要术者有更熟悉的解剖知识和规范的临床技能[14]。

Burkus JK等[15]认为,单侧固定的术式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方面比双侧固定占优势。虽然单侧固定手术对于FLLDH是一个有效和可靠手术治疗方法,但在生物力学特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5 参考文献

[1]王朋,李四海.腰椎间盘突出症156例影像诊断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704-705.

[2]Findlay GF,Hall BI,Musa BS,et al.A 10-Year Follow-Up of the Outcome of Lumbar Microdiscectomy[J].Spine,1998,23(10):1168-1171.

[3]Suk KS,Lee HM,Kim NH,et al.Unilateral versus bilateralpedicle serew fixation in lumbar spinal

fusion[J].Spine,2000,25(14):1843-1847.

[4]李放,张志成,赵广民,等.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0):1553-1556.

[5]Cloward RB.The treatment of ruptur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by vertebral body fusion.I.Indications,operative technique,after care[J].Journal of neurosurgery,1953,10(2):154.

[6]McAfee PC,Farey ID,Sutterlin CE,et al.The effects of spinal implantrigidity on vertebral bone density.A canine model[J].Spine,1991,16(Suppl 6):190-197.

[7]Kim DY,Lee SH,Chung SK,et al.Comparison of multifidus muscleatrophy and trunk extension muscle strength:percutaneous versusopen pedicle screw

ixation[J].Spine,2005,30(1):123-129.

[8]Harms T,Rolinger H.A one-stage procedure in operative treatmentof spondylolietheses:dorsal traction-reposition and anterior fusion[J].Z Orthop Ihre Grenzgeb,1982,120(3):343-347.

[9]Chang TS,Chang JH,Wang CS,et al.Evaluation of unilateralcage-instrumented fixation for lumbar

spine[J].J Orthop Surg Res,2010,5(11):86.

[10]羊国民,何文山,徐国平,等.单边椎弓根钉内棒系统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1):957.

[11]Harris BM,Hilibrand AS,Savas PE,et al.Transfora-

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he effect of various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 o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J].Spine,2004,29(4):65-70.

[12]Suk S,Lee CK,Kim WJ,et al.Adding 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 fusion to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after decompression in spondylolyticspondylolishthesis[J].Spine,1997,22(2):210-219.

[13]Deutsch H,Musacchio Jr MJ.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J].Neurosurgical focus,2006,20(3):1-5.

[14]朱国华,张亚峰,郭翠玲,等.手术治疗合并椎管内突出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8):762-763.

[15]Burkus JK,Transfeldt EE,Kitchel SH,et al.Clinical and radio graphicoutcomes ofan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2[J].Spine,2002,27(21):2396-2408.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l2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4~69(平均36.8)岁;建筑物高空坠落伤害24例,车祸伤18例,重物钝器伤2例,其它4例;椎体压缩高度>1/2者16例,>1/3者32例;Denis分类:单纯压缩性骨折有30例,爆裂性骨折有18例,所有患者均行X射线拍片以及CT扫描骨折椎体横断面,确定骨折受损情况和具体的位置,均无神经受损症状,无手术禁忌证。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治疗组接受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X射线仪C臂引导,使脊柱居于正中位,且伤椎位于中心。在C型臂X射线机下对椎弓根部进行定位,标记出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体表投影点。采用一克氏针在定位椎弓根处进针,于椎体棘突旁开2cm处做一1.5cm小切口,并在体表用酒精或消毒液消毒。在透视镜的鹰眼位置经皮椎弓根植入螺钉导针,于棘突同侧切口处建立椎旁肌下隧道,并安置左恒螺杆,确保椎体高度恢复正常。操作完毕,冲洗伤口后缝合皮肤,不放置引流。对照组接受经骶棘肌人路开放手术治疗:于脊柱后正中切口,骶棘肌肌筋膜表面向两侧分离至正中线旁开约1.5cm处切开骶棘肌筋膜囊,分离、显露伤椎相邻上下椎体的小关节突,进行定位、植钉及置棒,利用撑开器撑开、复位,完成固定。术毕需置引流管各1根于两侧骶棘肌内。

1.3 观察指标

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在治疗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中,传统的开放手术需广泛剥离竖脊肌,影响肌肉的正常神经支配,创伤大、出血多,早期容易并发出血、感染,中远期可出现“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对椎旁肌存在医源性损伤。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标准的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骨折对患者椎旁肌损伤小,而且能有效避免脊神经后支和节段动静脉后支的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疼痛的并发症,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微创手术效果[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骨折术式简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荣树,马兆钦,刘克廷,等.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1):1014-1015.

[2]王志军,李晓龙.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98.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为22~54(39.2±4.1)岁;观察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为24~56(39.9±4.2)岁。入选标准:(1)没有出现神经功能损害;(2)没有出现伴随合并伤、脱位情况;(3)椎管占位低于一半比重;(4)椎间盘没有出现损伤。排除标准:肿瘤和骨质疏松等病理性骨折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脊柱后侧正中为切口,采用CT等方法诊断,切口中心为伤椎棘突部位,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伤椎和上下节段椎体。然后采用C臂机进行准确定位,在伤椎上下椎植入两枚椎弓根钉。撑开受损椎体,恢复原来椎体前缘的高度。在复位效果满意后使用连接杆固定。最终进行冲洗和缝合伤口。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采用C型臂定位预行内固定椎体的椎弓根体表位置,在定位旁1cm做2cm切口,切开腰背筋膜,用手指从肌间隙钝性分离达关节突外缘,在此过程中需要主要不能够损伤到关节囊。然后置入拧入4~6枚椎弓根螺钉,取预弯的固定棒经皮进行深部肌肉隧道穿棒,撑开达到骨折复位,透视下满意后拧紧螺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术后3d切口VAS评分等围术期临床指标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临床指标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和术后3d切口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观察组术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神经受损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2例术后10d形成右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抗凝治疗和抬高制动治疗后,患者治愈;观察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脊柱骨折,其所占脊柱骨折比例约为50%。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采用何种方法有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仍然具有较多争议。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有效治疗方法,患者术后效果满意,但手术易导致软组织剥离的范围很大,使得术后出现局部肌肉萎缩或纤维瘢痕化,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而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手术的缺点,有效减小皮肤切口,减少对于患者机体的损伤[5]。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和术后3d切口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并且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感。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间的术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法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恢复都具有显著临床疗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其与邓亚军[6]等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安全性均较高。在对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难度最大的撑开伤椎骨折撑开复位和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因此合理体位就显得非常关键,脊柱胸腰段需要取轻度过伸位,并且保持好此体位。患者在手术后可以进行早期下地锻炼,对于内固定较差者在负重时需要注意使用支具进行保护[7,8]。

综上所述,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比两组围术期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的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和术后3d切口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蔡斌,张文捷,张震祥,等.经皮椎弓根钉治疗单椎体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5):456-459.

[2]应霁翀,刘观燚,王华,等.后路经皮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3):260-262.

[3]黄彦,杨进顺,廖壮文,等.Orbic-3D导航引导经皮微创椎弓根钉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294-3296.

[4]唐俊,黄克.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8):3111-3112.

[5]王铁铸,王月,王清和,等.经皮椎弓根钉体外撑开结合伤椎骨水泥注入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14-616.

[6]邓亚军,张民泽,姜棚菲.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79-80,83.

[7]王春,林永绥,刘清平,等.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估[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7):627-633.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12 例齿状突骨折患者, 选择其中单纯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0 例 (排除脑挫裂伤、颅底骨折、胸部外伤、肋骨骨折、血气胸等) , 其中男34 例, 女6 例;年龄24~66 岁, 平均37.8 岁。40 例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 前路组14 例, 男12 例, 女2 例;年龄 (35.00±16.25) 岁, JOA评分 (11.57±4.07) 分;后路组26 例, 男22 例, 女4 例;年龄 (37.16±14.78) 岁, JOA评分 (12.5±3.63) 分。受伤原因:高处坠落14 例, 车祸伤16 例, 重物砸伤10 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4 d, 平均3.2 d。临床表现:头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 其中26 例伴有神经损伤,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全部行颅骨牵引。牵引期间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复位情况, 牵引重量2~3 kg, 时间3~5 d, 平均3.6 d。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检查, 对合并有其他外科疾病的患者术前先请会诊协助治疗及控制。

1.3 治疗方法

采用经鼻腔气管内插管麻醉。a) 颈前路空心钉组:利用颅骨牵引复位, 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C2~3椎间隙以及寰齿关节已复位。取颈前右侧横切口, 从颈部血管神经鞘与食管气管鞘之间进入, 暴露C2~3椎间隙。应用套筒导向经椎体下缘从矢状位向后上15°角、冠状位正中置入直径1.2 mm导针。在C型臂X线机监测下确定导针位置并进行调整, 不断向上钻入, 保证导针位于齿状突中轴部, 直至距齿状突尖部骨皮质1 mm。测定导针长度, 沿导针旋入3.5 mm钛质中空自攻螺钉。X线监测螺钉位置良好后退出导针。b) 颈后路椎弓根钉组:在颅骨牵引下, 患者俯卧位, 头颅置于“U”形软性头架上。取后正中纵行切口, 从枕后粗隆至C4, 沿颈后肌连接处白线逐层切开, 显露出寰枢椎后方。用神经剥离子将C2神经根和静脉丛推开, 显露寰椎后弓与侧块相延续部位。预估椎弓根的方向, 用2 mm尖手锥钻沿预估的椎弓根方向钻入, 用探针确定椎弓根是否破损并测量长度。C型臂透视见位置良好后, 于寰枢椎椎弓根置入螺钉4枚, 预弯钢板或棒, 旋紧螺母。再次C型臂X线机透视, 确定复位及固定满意后, 用磨钻将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棘突皮质骨磨糙, 取异体骨充分植骨。常规留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术后保持头颈正中位, 加强监测、护理及相关并存疾病的治疗。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作四肢肌肉舒缩活动, 并逐渐加大锻炼幅度。卧床1个月后佩戴颈托下地行走, 复查X线片示骨折端愈合后方可去除颈托。

1.4 观察指标及测评标准

术前术后评测患者JOA评分, 记录术中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随访摄片检查齿状突愈合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数据进行t检验, 以P<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无伤口感染、褥疮、咽部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 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脊髓损伤等情况。两种内固定方法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 (P<0.05) ,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愈合时间以及两组JOA评分无显著差异, 前路空心钉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后路椎弓根钉组, 但术中透视次数则显著高于后路椎弓根钉组 (见表1) 。术前术后前路空心钉固定的影像学资料见图1~6;术前术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的影像学资料见图7~12。

3 讨 论

3.1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特点

齿状突周围有翼状韧带以及横韧带附着, 有限制齿状后移的作用。头颈部屈曲损伤的瞬间, 齿状突可能受到来自横韧带或前弓的剪切力作用而出现骨折, 齿状突即丧失了枕寰枢解剖结构的中轴, 使寰枢关节失去控制而引起寰枢关节不稳定。强大的暴力以及骨折块的移位可致寰椎横韧带损伤, 判定韧带断裂的标准是张口位X线片上侧块移位大于8.1 mm[2]。翼状韧带以及横韧带附着或绕过近侧骨段, 其牵拉作用极易造成骨折段的分离, 因此可以判定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不稳定性骨折。

3.2 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的必要性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 发生率占颈椎骨折的10%~14%[3]。由于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不稳定性骨折, 且损伤基底部营养动脉或其上升支导致血供严重不足, 以及外固定不牢靠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文献报道不愈合率达35%~75%[4], 颈椎不稳定。以往对Ⅱ型骨折多采用头颈胸石膏、Halo-vest支架或牵引等治疗方法, 根据以往文献以及临床病例观察, 保守治疗存在周期长、固定不确切或活动不便等缺点, 甚至因骨折再移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近年来, 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和改进, 以及熟练手术技术的应用, 内固定带来的并发症逐渐减少, 不稳定骨折选择内固定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的稳定性, 利于患者早期活动。

3.3 前路空心钉的优缺点

自从Nakanishi报道齿状突颈前路空心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以来, 受到大多数学者的欢迎, 认为前路空心钉固定不破坏寰枢关节的正常结构,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寰枢关节的正常旋转功能[5]。但从长期随访以及临床报道来看, 颈前路空心钉固定与后路椎弓根固定相比, 在颈椎旋转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6]。笔者没有对两组术后颈椎旋转度进行研究, 推测可能是颈部残留的疼痛不适影响颈椎的活动度。当然, 颈前路空心钉不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 甚至有学者用经皮或工作通道进行固定, 相对创伤小, 对比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出血量明显减少,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但由于整个手术过程需要多次透视 (P<0.05) , 以保证螺钉能准确进入齿状突, 故手术时间并不比后路手术短, 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我们的经验是定位要准确, 采用一台C型臂X线机, 暴露C2~3间隙后先从正位确定齿状突正中的位置, 置入相应导针, 再从侧位观察,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术中转移X线球管的次数,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X线吸收量。为一次性完成全程操作, 术前应在CT片上评估齿状突的长度。螺钉的长度不能长于枢椎椎体前下缘至齿状突尖的长度, 螺纹太长则骑跨于骨折端, 不但不能使骨折端加压, 反而可能使骨折端产生分离, 或者穿出齿状突造成脊髓损伤, 而螺纹如果太短则起不到加压的作用。我们认为螺钉长度以3.5~4.0 cm最好。

空心螺纹钉在骨折断端间具有加压作用, 可促进骨折愈合, 符合AO/ASIF原则, 其骨折愈合率高。本次对比发现, 颈前路空心钉固定的愈合时间比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要短, 说明加压骨折端可促进骨折愈合。根据前路空心钉固定原理, 本术式多应用于Ⅱ型齿状突横形骨折, 对于前后长斜骨折、病理性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合并有不稳定的Jefferson骨折以及伴有一侧或双侧寰枢关节粉碎性骨折均不采用[7], 但也限制了前路空心钉的适用范围。

3.4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的优点及局限性

以往对于齿状突骨折多采用寰枢椎融合, 以寰枢术椎弓根螺钉固定为常见, 认为此术式易操作、螺钉通道长、把持力好、适用范围广, 对于齿状突粉碎骨折、伴有寰枕关节脱位以及陈旧性骨折等均可采用, 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欢迎。但术中需将C2神经根和静脉丛向下推开, 易导致静脉丛出血且止血困难。从本次对比分析上看, 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颈前路中空螺钉组, 我们认为出血多的原因大多是损伤静脉丛所致。我们的做法是, 术前在CT上估计椎弓根的粗细程度, 术中轻柔推开静脉丛, 预估椎弓根的方向, 再选用合适的螺钉一次性完成打钉步骤, 避免多次置钉造成钉孔太大从而使螺钉松动, 也减少了手术时间。

大多数学者认为, 椎弓根钉固定后颈椎旋转度会受到明显影响, 但目前尚无确切数据表明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后颈椎旋转度比其他术式小, 可能是颈椎旋转度的测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如术后疼痛不适、患者不配合等。有一点可以肯定, 寰枢椎椎弓根固定后会加速中下段颈椎的退变[8]。因此, 也有学者提出齿状突骨折愈合后应予拆除钢板, 能保留C1~2关节的活动功能[9]。

3.5 小结

颈椎外伤后出现齿状突骨折以及由此带来的寰枢关节脱位、不稳, 不仅需要复位, 而且需要重建颈椎的序列和稳定性。虽然椎弓根钉固定能够稳定寰枢椎关节, 但术野较深, 手术时间长, 出血量多, 易损伤椎动脉及脊髓, 且术中需要自体髂骨或异体骨植骨, 增加创伤或感染的机会。根据临床对比可以看出, 前路空心螺钉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效果确切、愈合率高,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 改善生活质量, 对Ⅱ型齿状突骨折尤为适宜。但术中接受X线照射次数多, 且前路结构较复杂, 建议有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选用。当然, 对陈旧性的Ⅱ型齿状突骨折是否选用前路空心钉还存在争议, 认为陈旧性骨折周围瘢痕形成, 前路手术难以通过牵引及提拉使骨折区及寰枢关节复位。我们认为, 超过3个月的陈旧性骨折也不适用前路空心钉, 可改为寰枢关节融合或枕颈融合术。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前路空心钉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筛选40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 均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14例采用空心钉前路固定, 26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4.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 随访摄片检查齿状突愈合情况, 并根据JOA评分进行对比评分。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愈合时间、JOA评分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两种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均有明显疗效, 前路空心钉组创伤小、出血少、愈合快, 但术中接受X线照射次数多, 适应证窄。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中空螺钉,椎弓根钉,病例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M arches i DG.M anagem en t of odon to id fractures[J].O rthoped ics, 1997, 20 (10) :911-916.

[2]R u fM, M e lcher R, H arm s J.T ransora l reduction andosteosyn thes is C 1 as a function-preserv ing option inthe treatm en t of unstab le Jefferson fractures[J].Sp ine, 2004, 29 (7) :823-827.

[3]李家顺, 贾连顺.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67.

[4]E lSagh ir H, B。ohm H.A nderson typeⅡfracture ofthe odon to id process:resu lts of an terior screw fixa-tion[J].J Sp ina l D isord, 2000, 13 (6) :527-530.

[5]宋长志, 郑闽前, 王四清, 等.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12) :884-886.

[6]M cgu ire RA.T he surg ica l m anagem en t of typeⅡodon to id fractures:an terior screw p lacem en t versusposterior C1/C2fus ion[J].Curr O p in ion O rthop, 2003, 14 (3) :200-203.

[7]刘晓岚, 罗为民, 刘社庭, 等.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损伤杂志, 2005, 20 (2) :79.

[8]夏虹, 刘景发, 徐国洲, 等.颈前路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0, 10 (3) :142-144.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17例, 年龄25~51岁, 平均 (32.2±5.3) 岁。损伤部位分别为T11骨折脱位12例, T12骨折脱位11例, L1骨折脱位11例, L2骨折脱位8例。

1.2 病例入选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 体征, X片、CT、MRI等影像学结果, 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者。

1.3 治疗方法

全麻后, 患者取俯卧位于手术托架上, 尽量避免患者的腹部受压。以伤椎为中心作长度约为其上下一个椎体的后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和筋膜, 剥离竖棘肌, 充分显露椎板。在X光透视的引导下, 行伤椎定位, 确定伤椎以及上下邻椎的“人字嵴”顶点为进钉点, 于两侧椎弓根开路置入定位针, 用透视定好位后, 置入椎弓根螺钉。之后行椎管减压, 并行硬脊膜以及神经根的探查, 解除脊髓压迫。之后重建脊柱排列, 并用纵向连接棒行撑开复位, 注意尽量恢复椎体高度, 最后行植骨。常规留置引流管, 术后行负压引流, 第12天可拆线, 卧床8~12周后开始逐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注意佩带腰围或支具进行伤椎的保护。

1.4 疗效指标

在术前、术后2周以及6个月进行X线检查, 观察椎体的复位情况以及是否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测量术前和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的值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值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术后复位效果不太满意的患者1例, 后期出现椎弓根钉松动1例;其余患者均达临床骨性愈合, 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高度与术前比较升高, Cobbs角与术前比较减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柱骨折的治疗是为了尽可能达到正常的脊柱解剖形态, 恢复脊柱稳定性, 椎管减压, 防止脊髓继发性损害, 尽量恢复损伤神经的功能, 并于早期开始功能训练,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优点:具有三维矫正以及三柱固定作用, 使伤椎的高度得以有效恢复;手术切口小, 创伤小, 出血少, 少见需输血患者;复位以及撑开简单, 手术历时短;利用后韧带使骨块前移, 恢复伤椎的管径, 间接行减压, 解除脊神经的受压迫状态, 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次研究有1例患者后期出现椎弓根钉的松动, 考虑原因为我们是通过撑开复位来进行椎体高度的恢复, 但椎体内骨小梁结构没有同时得以恢复导致脊柱空隙的形成, 形成椎体“空壳”[1], 不能完全达到临床骨性愈合, 术后易导致椎体高度丢失, Cobb角增大, 造成内固定物松动、脱出以及断裂使手术失败[2]。并且伤椎上下方椎间盘的破坏导致前中柱结构不稳, 骨量也不足, 不能承受应压力, 此时压应力集中在钉棒, 钉棒易出现疲劳引起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 影响手术的疗效。为达到改善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 建议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同时重建椎体前、中柱的稳定性。为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 可以在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同时经椎弓根进行伤椎内植骨, 填充因骨折椎体复位后产生的空隙[3]。此外螺钉松动还可能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负重有关, 因此建议患者术后至少卧床8周;如要活动必须要有腰围和支具的保护, 尽量避免负重;术后6个月才能去除腰围和支具, 具体视患者情况而定。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使用范围:一般适应于T10-L3的椎体节段, T10以上节段的损伤, 由于其椎弓根比较细, 椎体较小, 而短节段椎弓根钉较粗, 较长, 不太适合[4]。而对于L4, L5的骨折, 因为椎体的高度及上、下间隙较大, 螺栓在套管内的接触减少, 导致其固定及抗弯能力较差[5], 固定及复位效果不尽如人意。

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锻炼对患者的恢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影响患者脊柱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 所以一定要注意重视后期患者的功能锻炼恢复期。

本研究发现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52.4%, 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98.0%和95.8%, 术前的Cobbs角为26.1°, 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分别为4.8°以及5.1°, 术前, 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 (P<0.05) 。且无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证明应用短节段稚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起到很好的固定、减压、复位疗效, 并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总之, 短节段稚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安全, 疗效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因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术的患者42例。术前、后2周及6个月行X线检查, 并观察椎体的复位情况及是否有椎弓根钉的松动以及断裂等情况发生。测量术前和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的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脊柱的生理曲度以及椎体高度均恢复满意, 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52.4%, 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98.0%和95.8%, 术前的Cobbs角为26.1°, 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分别为4.8°以及5.1°, 术前, 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次研究术中无神经损伤, 术后无内固定断裂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疗效可靠。

关键词:短节段,椎弓根钉,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谢宗乾.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32) :95-96.

[2]Nauyen HV, Ludwing S, Gelb D.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 with neurologic compromise[J].Spine Disord Tech, 2003, 16 (1) :10-19.

[3]袁文旗, 姚树俊, 黄长安, 等.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J].医学信息, 2010, 23 (8) :8-9.

[4]范志丹.伤椎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26) :5011-5014.

椎弓根钉固定疗效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32例, 女20例, 年龄38~65岁, 平均年龄52岁。病变部位:L34例, L412例, L536例。病程2.5~15年, 平均4年。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级, II度35例, III度17例。所有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腰痛, 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32例男性患者中7例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 女性患者不明显。

1.2 手术方法

(1) 显露与定位:俯卧位, 充分显露病变椎体棘突、椎板、双侧小关节突和横突。在两滑脱椎体棘突间切断棘上、棘间韧带, 用骨凿在棘突基底凿断棘突, 以备重建。在相应椎弓根部按Weinstein定位法置入椎弓根螺钉。 (2) 椎管减压:去除失稳椎体的棘突、椎板、黄韧带等, 行椎管、神经根管扩大减压, 自症状较重一侧拉开, 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 显露椎间隙, 切开后纵韧带, 摘除髓核, 尽量将椎间盘组织清除。 (3) 复位:椎弓根钉要定位准确, 深度足够, 具有较强的提拉、支撑力。对滑脱椎体椎间隙、峡部裂增生组织、瘢痕组织、增厚的黄韧带等进行彻底松解切除。C臂X线机透视下, 滑脱椎体及上下位椎体各置入两枚椎弓根螺钉, 装配椎弓根钉棒系统, 螺杆向上抬起从而使滑脱椎体逐步复位, 视硬膜囊、神经根张力情况掌握复位程度, 暂拧紧螺母。 (4) 植骨融合:试模后将合适的椎体间融合器 (Cage) 植入骨屑, 在Cage前方椎间植入备用的小骨块, 再将Cage从后向前植入椎间隙内, 从硬膜囊两侧先撑开再植入椎间隙, 后缘低于椎体后缘2~3 mm。检查硬膜囊、神经根无张力的情况下, 椎弓根钉棒系统维持加压状态, 锁紧椎弓根钉棒系统。冲洗创面, 用明胶海绵或纤维蛋白封闭剂覆盖硬膜囊, 将两滑脱椎体间在基底部凿断的棘突于骨质部钻孔并用10号线穿孔缝合固定, 缝合棘上韧带, 重建棘突。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 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前30分钟应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术后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药物治疗72 h减轻神经根水肿, 常规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 放置引流管24~48 h, 24 h后行直腿抬高训练。1周后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 严格卧床6~8周后佩带支具逐渐开始下床活动。3个月内禁止做腰部的弯曲和扭转动作, 6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弯腰搬重物。

1.4 疗效评分标准

Nakai[3]评分标准: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恢复原工作。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劳累后偶有腰或下肢酸胀感, 恢复原工作。可: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不适, 减轻工作或活动量。差: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

2 结果

所有患者无术中重要血管、神经损伤, 切口I/甲级愈合。随访15~60个月, 平均36个月, 所有病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椎间隙高度保持满意, 未见复位丢失。固定节段无移位, 滑脱无复发。本组优29例、良20例、可3例, 优良率94.2%。影像学检查显示35例Ⅱ度滑脱患者2例留有Ⅰ度滑脱, 17例Ⅲ度滑脱患者6例留有I度滑脱。典型病例见图1、图2。

3 讨论

腰椎滑脱症是临床常见病, 发生率约5%, 大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症状甚至无明显临床表现, 仅需保守治疗症状便能缓解, 但约有2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而需手术治疗[4]。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原则是彻底的减压、复位、固定及椎间融合[5], 最终使脊柱三柱的稳定性和脊柱力学得以恢复[6]。彻底减压和复位有利于受损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恢复;但行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造成维持腰椎稳定的结构被进一步破坏, 使腰椎更加不稳。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临床使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该症疗效明显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近年来后路脊柱内固定的最常用方法。椎弓根是脊体中最坚强的部分, 被认为是脊柱的“力量核心”。应用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 但术后会有个别病例出现螺钉折断、松动、滑脱复发等并发症。因此, 内固定滑脱椎体是暂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只有椎间融合才能使其达到永久的稳定, 这也是治疗腰椎滑脱的关键。

腰椎滑脱融合术按手术入路分为前路、后路融合术及前后联合手术;按植骨部位分为峡部修补、椎板植骨融合、椎体间融合、侧后方植骨融合术。

单纯峡部修补植骨融合能保留病变节段的运动功能, 对腰椎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干扰小, 手术创伤小, 操作技术简单。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1) 仅适用于单纯峡部裂患者。对于合并椎体滑脱, 即使是轻度椎体滑脱或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需广泛减压的患者均不适用。 (2) 适用于青少年患者。对于年龄超过30岁者, 直接修复很难获得成功。

后路椎板植骨融合术包括火柴棒植骨和大块H型植骨。1911年由Albee和Hibb首创, 因其假关节发生率高目前已较少采用。

侧后方融合术 (PLF) 的优点: (1) 可同时行减压手术; (2) 植骨部位距腰椎屈伸活动轴较近, 周围血液循环丰富, 利于骨愈合; (3) 术后卧床时间相对较短; (4) 可以与椎体间植骨、椎板植骨同时使用, 做360°融合。缺点:侧后方植骨融合假关节形成率较高;术后后外侧植骨区承受较强张力, 长期反复剪切应力作用下, 可出现融合区拉长或疲劳骨折, 使腰椎滑脱进一步发展。

椎体间融合术有植骨量大、植骨融合快、融合率高、支撑椎体前柱并保持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椎体间植骨融合是理论上的修复前中柱的理想方法。椎体间融合术的主要术式有经前路 (ALIF) 、后路 (PLIF) 、椎间孔入路 (TLIF) 。经前路椎体间融合术的突出优点是能在直视下进行复位、植骨融合等操作。该术式不足之处在于对术者要求较高, 损伤大, 易造成性功能障碍及术后粘连等并发症, 不能解除来自椎管后路压迫而导致的神经症状等。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行椎板开窗, 切除椎间盘, 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对于严重的腰椎滑脱病例, Csecsei等[7]推荐经后路采用椎弓根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椎间融合器的置入主要承担了来自于椎间的一个轴向压力[8], 同时恢复并且维持了椎体间高度, 再与椎弓根的螺钉系统相互配合使用, 能够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框架, 同时消除了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悬吊应力作用。胡令东等[9]在分析腰椎滑脱症术后远期并发症时发现, 选择钛合金材料做内固定物可以减少远期假关节的形成, 亦能减少术后远期疼痛的发生。其优点是: (1) 能保留或加强脊柱的稳定因素; (2) 植骨操作简单容易; (3) 融合后确能稳定脊柱; (4) 减压彻底; (5) 术后并发症较少, 但该手术有增加损伤硬脊膜和神经根的可能。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是近年兴起的新技术, 有逐渐代替PLIF的趋势。该手术的主要特点: (1) 单侧后外侧入路进入椎间隙, 可行双侧前柱的椎间植骨支撑, 较PLIF的双侧入路椎间植骨创伤小, 缩短手术时间, 出血少。 (2) TLIF保留了棘突上、棘突间韧带及后纵韧带, 对椎体植骨有张力带的作用, 能压紧植骨块促进融合;同时可防止植骨块向后跌入椎管。 (3) TLIF仅切除一侧的小关节, 保留了椎板及另一侧的小关节, 对椎骨的完整性破坏相对较少, 而且增加了手术中植骨面积, 从而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4) 无需牵引硬脊膜及神经根, 不会导致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圆椎的损伤。

椎体间植骨可以选用的材料众多, 除了传统的自体、异体骨块外, 还有各种Cage和椎间填充器 (Spacer) 。Cage自10年前应用以来, 发展很快, 形状从开始的有螺纹圆柱体变为方形、盒形, 材料由钛合金变为碳纤维和生物相容性更好的聚醚醚酮 (PEEK) 。现在各种入路均有专用的Cage, 甚至还出现了羟基磷石灰石 (HA) 涂层的Spacer, 能诱导骨生长, 不需要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已经成为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首选术式[10]。Cage的植入分担了前中柱的轴向压力载荷, 恢复并维持了椎体间高度, 与椎弓根螺钉系统配合使用, 在力学上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本组病例均采取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术, 未发生与器械有关的临床并发症,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海, 曾强, 谢小平, 等.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J].西部医学, 2010, 22 (18) :1406-1407.

[2]Sarimo J, Rainio P, Rantanen J, et al.Comparison of two procedures formeniscal cysts.A reports of 35 patients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33months[J].Am J Sports Med, 2002, 30 (5) :704-707.

[3]Nakai O, Ookawa A, Yamaura I.Long-term rentgeno graphie andfunction changes who were treated with wide fenestration for centrallumbar steno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1, 73 (8) :1184-1191.

[4]M cafee P C, Deville J G, Chaput C D, et al.The ind icat ions for inter body fusiou cage in the treatment of spondy lolistehs is:analys is of120 cases[J].Spine, 2005, 30 (6) :60-64.

[5]叶启彬, 邱贵兴.脊柱外科新手术[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

[6]羊国民, 郭德全, 徐国平, 等.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3) :288-289.

[7]Csecsei G l, Klekner A P, Dobai J, et al.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laminectomy bone and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mbarspondylolisthesis[J].Surg Neurol, 2000, 53 (1) :2-6.

[8]党晓谦, 王坤正, 柏传毅, 等.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8) :589-592.

[9]胡令东, 高文举, 郑遵成, 等.腰椎滑脱后路术后远期并发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2) :897-899.

上一篇:心理咨询消费市场下一篇:交通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