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价值范文

2024-05-22

筛选价值范文(精选8篇)

筛选价值 第1篇

宫颈癌是妇科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1],位居第二。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针对该病的防治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般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率[2],这也是发达国家该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的原因。只要做好宫颈癌的筛查工作,及时尽早的发现该病并积极进行治疗,其治愈率几乎可达百分之百[3]。本文就目前宫颈癌筛查的常见技术及其临床特点与价值进行综述如下。

1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早期症状

宫颈病变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容易长期发作进而诱发宫颈癌,有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女性肿瘤疾病的第二位。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是逐渐演变的过程,其病程可以从数年到数10年,期间要经历: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浸润癌几个阶段。病变分为3个等级:(1)轻度宫颈不典型增生;(2)中度宫颈不典型增生;(3)重度宫颈不典型增生及宫颈原位癌。等级越高,发展成为宫颈癌的可能性也越大。大多数患者在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只有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会出现性生活后出血、宫颈糜烂、接触出血、白带混血等临床症状。相关研究表明早期诊断(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宫颈癌治愈率可达95%以上。因此在宫颈癌前期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越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率越高[4]。

2 宫颈癌常用筛查方法特点及价值

宫颈癌常用的筛查方法有巴氏涂片法、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阴道镜检查、醋白试验联合碘试验和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等,上述5种常用筛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及使用价值[5,6]。

2.1 巴氏涂片法

巴氏涂片法作为国内曾经广泛使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在宫颈癌筛查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操作是从宫颈处采集脱落细胞,涂在玻璃上,经固定、晾干、巴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按巴氏分类法的标准来确定是否有宫颈癌疑似病变。其主要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学懂、成本低。主要缺点是受脱落细胞取材方法、染色技术和读片经验水平等因素影响,诊断的假阴性较多。其主要原因是涂片制作时涂片厚薄不均、细胞重叠太多,背景不干净、红细胞、白细胞及黏液和脱落坏死组织对阅片产生影响。利用巴氏涂片法诊断筛查宫颈癌时主要的注意事项是采集脱落细胞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不能随意采集,以免造成误诊。在临床工作中因巴氏涂片法大有被淘汰的趋势,实际上只要临床医生注意提高涂片质量,病理医生具有足够的经验,结合其低廉的成本使之易于实现反复检查,其在宫颈癌筛查工作中应该是大有作为的。法国临床细胞学会的研究组评估了以前巴氏涂片异常的828名妇女和1 757名进行了常规涂片检查的妇女,与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比较,巴氏涂片试验结果更令人满意,人乳头状病毒DNA实验并不比常规涂片实验更好。临床分析和合理的解释是:在组织损伤的高低分级、人群中异常发生率的高低等方面巴氏涂片均优于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更为昂贵,在宫颈癌筛查中不应用于替代常规巴氏涂片试验[7]。

2.2 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

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筛查是目前国际上领先的预防宫颈癌的细胞学检查技术[8],由于其采用高精密度过滤膜核心技术和微电脑自动化控制的系统,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检测方法具有传统的涂片法无可比拟优势。这种检测方法标本要经过系统程序化的处理,将黏液、血液和炎性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进而得到均匀的薄层涂片,与传统涂片相比,细胞成分齐全、结构清晰、背景清楚。由于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检测方法收集细胞全、涂片满意度高,使宫颈癌早期病变检出率大大提高,有利于宫颈癌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病死率。由于其无创伤、操作方便简单成为了妇科的常规检查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可以从微生物学的角度识别出滴虫、念珠菌和疱疹病毒及乳头状病毒等的感染,与传统的巴氏涂片法筛查宫颈癌相比,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检测方法更全面、实用而且临床价值更高。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之于特别重视成本控制的筛查工作而言,其主要的缺点是过于昂贵。章文华等分析了多组数据,认为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巴氏涂片法结果可能略有差异,但与10倍以上的经济成本相比这点差异是微不足道的[9]。

2.3 阴道镜检查

WHO曾指出阴道镜辅助下活检是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和临床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方法[10,11]。阴道镜检查筛选宫颈癌是从组织和形态学上确定宫颈状况,评估病变,其优点是对诊断临床上无症状的早期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且检查费用适中,无创伤,人员培训相对简单。但与之伴随的是由于是人直接观察受检查者自身的技术和经验影响较大,且只能观察宫颈表面变化,不易区别宫颈有无间质浸润及确定病理类型。为了使阴道镜检查效果更确切,做阴道镜检查前24h不能有性行为、阴道用药及清洗,同时禁止妇科检查。值得一提的是阴道镜检查不只是一种筛查方法,而且是一种临床诊断检查方法,无论何种筛查宫颈癌的方法,凡是筛查出阳性者均需转至阴道镜检查及活检。

2.4 醋白试验联合碘试验

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醋白试验特别适合农村大面积人群的筛查,其操作方法是用5%的醋酸棉球覆盖于宫颈表面,1min后在灯光下肉眼观察宫颈的变化。由于其检查方法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检查时间短,特别适用于贫穷落后、卫生资源缺乏地区宫颈癌的筛查工作。更为有意义的是其费用非常低廉、而且在检查时醋酸会对宫颈及阴道异常分泌物进行清洗、维持阴道的酸碱度、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阴道炎[12]。碘实验是将碘液涂抹于宫颈表面使其染色,然后用肉眼直接观察宫颈上皮对碘液的反应诊断宫颈病变,并在其不着色(不染碘)的部位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原始的和新形成的成熟鳞状上皮可吸收碘,涂碘后变成赤褐色或黑色,CIN和宫颈浸润癌部位不吸碘,呈现深的芥末黄或红褐色区。碘实验操作简便,技术要求低,成本低,目前已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宫颈癌初筛的一种有效方法。醋白试验联合碘试验的主要缺点是要求检查医生要有丰富的经验,缺乏客观性。

2.5 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此后的研究均证实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有密切关系,宫颈的不典型增生病变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造成宫颈细胞形态学和结构异常。与阴道镜检查相比,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早期宫颈癌变并及时治疗。常用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方法有基因扩增法、基因扩增后与化学物质、酶联合使用、杂交捕获法[13]。其中杂交捕获法由于其工作效率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不能测定人乳头瘤病毒的具体亚型。我国肿瘤防治基金会推荐的3种宫颈癌筛查方案就有人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测,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费用较为昂贵。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筛查宫颈癌时要注意人乳头瘤病毒的流行因人群而有所变化,对于年轻女性的感染通常为一过性,已经有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对于于中老年妇女的效果最佳。由于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的费用较高,目前其检测的成本和效益分析及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如何区分人群仍在探索中,而且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能否最终降低浸润癌发病率的死亡率,仍需要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3 小结

综上所述,巴氏涂片法虽然假阴性较高,灵敏度较低,但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是发展中国家和贫穷落后地区大面积妇女体检筛查的首先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试验检测,该方法将细胞单层化,提高了涂片质量和细胞学筛查的灵敏度,将宫颈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推向了新的高度,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目前还未单独作为子宫颈癌复查的首选手段,其应用主要是与细胞学联合以便提高其检测的灵敏度及判定哪些巴氏涂片可疑结果需要阴道检测。实验室的检测必须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检出率[14]。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确诊只有依据宫颈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别是5区域(四象限+宫颈管)活检可提高普查病理阳性率,提高病理阳性的技术保证是阴道镜指导下的活检,也是判断各种筛查手段应用价值的标准[15]。

随着宫颈癌筛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宫颈癌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虽然目前可采用的方法还多,但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当而且有效的筛查方法是临床实践中应当特别注意的事项,必须要多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以便能够得到确定的筛查结果,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在筛查、病变分流及随诊中具有重要价值,总之,在宫颈癌筛查过程,制定合理的筛查方案与制度是做到科学预防宫颈癌的基础。在宫颈癌的诊断中,无论是细胞学方法、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都只是一项筛查技术,尤其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最终的诊断都需要组织学和病理学的进一步确定。

摘要:宫颈癌是一种妇科常见肿瘤,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其发生往往要经历癌前病变到宫颈癌的过程,其发生过程相对缓慢,因而若能尽早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生及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针对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有许多种临床方法,本文就常见的几种临床方法的特点及意义做一简单综述。

筛选价值 第2篇

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筛选的结果,系统将不满足条件的数据暂时隐藏起来,当撤销筛选条件后,这些数据又重新出现。

1.自动筛选

(1)首先打开要进行筛选的数据清单,然后在数据清单中选中一个单元格,这样做的目的是表示选中整个数据清单。

(2)单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菜单命令。在列标题的右边就会出现自动筛选箭头,如图8-1-12所示。

(3)单击字段名右边的下拉列表按钮,例如单击公司类型右边的,出现一个下拉列表,单击要显示的项,例如单击商业,就可以将商业类的单位筛选出来。所筛选的这一列的下拉列表按钮箭头的颜色发生变化,以标记是哪一列进行了筛选。

2.自动筛选前10个

在自动筛选的下拉列表框中有一项是前10个,利用这个选项,可以自动筛选出列为数字的前几名,操作方法如下。

(1)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动筛选,使自动筛选的下拉箭头出现在列标题的右侧,单击此箭头,出现下拉列表框。图8-1-13自动筛选前10个对话框

(2)单击前10个选项,调出自动筛选前10个对话框

3.多个条件的筛选

(1)从多个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了条件后,这些被选中的条件具有与的关系,

(2)如果对筛选所提供的筛选条件不满意,则可单击自定义选项,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如图8-1-15所示。从中选择所需要的条件,单击确定按钮,就可以完成条件的设置,同时完成筛选。

4.移去筛选

对于不再需要的筛选数据,可以将其移去,其操作步骤如下。

(1)单击设定筛选条件的列旁边的下拉列表按钮,从下拉列表中单击全部选项,即可移去列的筛选。

(2)单击数据筛选全部显示菜单命令,即可重新显示筛选数据清单中的所有行。

5.取消自动筛选

6.高级筛选

自动筛选已经能满足一般的需求,但是它还有些不足,如果要进行一些特殊要求的筛选就要用到高级筛选。

在自动筛选中,筛选的条件采用列表的方式放在标题栏上,而高级筛选的条件是要在工作表中写出来的。建立这个条件的要求包括:在条件区域中首行所包含的字段名必须拼写正确,与数据清单上的字段名相同,在条件区域内不必包含数据清单中所有的字段名,在条件区域的字段名下必须至少有一行输入查找的要满足的条件。

筛选价值 第3篇

关键词:信息筛选 价值观 新媒体传播

对于“信息筛选”,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界定。实际上,它就是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源时,经过自我处理加工、甄审判别而选择获取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以及获得的信息。

一、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在大学生信息获取内化、行为表现、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塑造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影响大学生信息筛选因素的研究十分必要。

1.思维模式。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专业背景,使大学生个体形成自我固模的思维定式。信息筛选的过程即是主观认知对客观信息的能动反应,接受或是舍弃取决于主观认知的判断和选择,而这里的主观认知就是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个体对信息的偏好“摄取”,致使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待不同领域、种类的信息,造成筛选的信息类别片面化。

2.价值判断。在信息筛选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对信息的类别、内容、社会影响以及自我影响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包括道德判断、功利判断、审美判断、法律判断、学术判断等等。大学生群体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本组对各高校学生的调查中,针对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有将近61%的学生会进行价值判断,并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甄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近39%的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不做判断,只要是感兴趣的信息就会选择传播。因此,大学生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筛选过程中容易被信息的“外表”迷惑,这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双重努力。

3.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如今的传播领域,新媒体这一媒介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互补,使如今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效。新媒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包含暴力、淫秽色情、虚构内容的信息藏匿于新媒体信息之中。这需要传统媒体在把关信息角色中的示范和引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官方性和系统性可以对新媒体进行补充。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大学生具有尤为突出的创新性、表达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群体特点,对于信息的接受度很高。同时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对于以手机移动端为主的新媒体的运用要明显多于传统媒体的运用。因此,很容易被垃圾信息“污染”,甚至成为散布者之一。

4.人际交往。大学生为了维持人际交往关系,往往会偏向选择在人际圈里达成共识的信息领域和信息类型,对新媒体,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偏向尤为突出。例如在以微信和QQ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工具中,讨论组和群即是大学生人际圈的虚拟呈现。讨论组和群是人们基于现实社会或网络世界中的社会关系、情感联系、兴趣爱好、共同利益等联系而自发建立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圈。每一个组或群都表现出其特有领域的、特有目的的信息交流网,大学生在不同的交流圈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信息筛选倾向。由此可以看出,人际圈类别的丰富程度、人际交往成分的复杂度对于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动性、目的性、分散性以及关注信息的广阔性具有独特的影响。

5.信息特性。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即时性、广泛性、醒目性等特性,这对大学生信息筛选的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新浪微博对“马航失事”事件的直播报道,在当天几乎占据了整个微博界面,对微博用户的信息关注和获取带来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影响,不仅大范围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更使人们持续、全面地关注了信息的始末。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海量信息充斥大学生的网络世界,为大学生的认知打开了新的大门。新媒体可以从大学生关注的一个信息点,引申链接到与之相关的更加宽广的信息库,帮助大学生拓宽原有的信息视野。

二、信息筛选特点

大学生信息筛选的途径逐渐多元化,面对信息巨潮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本组通过对样本大学生信息筛选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情感的调查,总结出大学生面对时代新变化所表现出的信息筛选特点:

1.主体性与跟风性。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交互特性,促使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体性增强。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不再只是传播者对受众的单向传播,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和互动的,传播者可以是受众,而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即传受一体性。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我主导的信息资源库,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便捷地传播交流筛选到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这样一来,在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体性大大增强,间接延伸到其他获取信息的渠道,其筛选信息的表现也更加自主。

不容忽视的是,有22.73%的学生表示,大家都在关注,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于潮流而关注某类信息,如今信息的洪波席卷至各大传播平台,若传播者想要人们关注自己发布的信息,“标题党”的方式是最直观、易操作的。若是被动地接收这些引人瞩目的信息,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就较少花费时间考量。这种信息筛选时呈现出的随大流、被动关注的现象正是跟风性特点。

2.目的性与分散性。根据本组关于大学生关注获取信息的出发点的调查显示,有62.9%的学生选择了根据自己切身需要而筛选信息,31.8%的学生选择为了与朋友分享交流信息。正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大学生才主动地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交互性、即时性、超越时空性使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呈现出零散分布、多处重合的特征,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整合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系统把握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表达性与依赖性。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与大学生愈见增强的主体性催生出了大学生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在此次调查中,有83.33%的学生表示会评论、转发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信息筛选时,愿意交流、分享自己和他人关注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传播自己获取的信息。

就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的信息筛选渠道更为便捷,信息源总量更为庞大、多元,加之网络技术的发达、电子移动设备的进步,使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筛选信息、获取信息。根据本组调查,有超过43.18%的学生更倾向于借助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从对新媒体的使用时间上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新媒体,且时长接近或超过3小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小于1小时。从下图列表分析可见,对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的依赖性总体呈现上升发展趋向。

图1 大学生获取信息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

三、新媒体语境中,信息筛选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持乐观态度。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对于新媒体工具发布的信息表示不完全认可,能够做到根据网站的权威性甄选信息。其中83.33%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由此可得,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筛选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

1.积极影响。一是新媒体的全息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新媒体的出现,因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渠道、高覆盖率、精准到位等优势,在现代传媒产业中愈占据显著位置,且此趋势愈向上发展。新兴的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之后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资料显示,10~19岁和20~29岁的网民分别占我国网民总数的24.5%和30.7%。这两部分近乎囊括总网民数的一半。在我国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据25.1%,成为网民数最多的群体。此外,有数据表明,网民运用手机客户端浏览网站的类型中,以新闻资讯网站最为多数。

新媒体的全息化,使得在多媒体环境下,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等多种类传播载体和手段,达到新媒体意义上的集合式覆盖领域多元化、多样化和多面化。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涉猎到许多信息,潜移默化中汲取了可观的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丰富了自身的价值认知。

二是新媒体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新媒体的使用作为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一项重要标志,以其开放、平等的信息传播特点,立即博得许多大学生的喜爱。多样的信息面向和信息资源在丰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同时,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相对时间内获取最大单位的信息数和针对性的信息目标。与传统媒体一样,新媒体在传播的信息中体现了社会主导观念,这十分利于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产生导向作用。

在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下,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并在这同一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下,大学生群体内部的认同感逐步获得。有了共同的交往基础和行为法则,明确对社会价值规范的认同和理想信念,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起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三是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倡导言论自由、包容性传播的舆论氛围,极大地帮助了信息认知方面“意见领袖”队伍的成长和壮大。由于大学生具有先天的优势——处在热爱发表看法和观点的青年时期,因此大学生群体在队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交互机制便于媒介素养的启发和提升。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媒介素养的一大信息传播特征。生活在象牙塔之中的校园大学生,透过新媒体网络视窗,能够发现斑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进而在斟酌个人的媒介形象和态度表明的过程中,与网络大平台共融,逐渐形成和发展所谓的媒介素养。

根据本组调查成果显示,31.08%的学生认为在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既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增强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37.84%的学生持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获得新思想的观点。据此可得,新媒体的互动性对他们多产生正面积极影响,能够增强主体责任意识。

2.消极影响。一是多元信息的袭入,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紊乱。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是,“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不可避免虚拟空间中海量信息的任意使用和堆砌。进入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和调整的关键时期,以信息为载体的不同支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等。根据本组科研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获取国外信息的欲望强烈,希望了解世界全面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事实上,大学生甄别是非的不充分和道德力的有限性容易导致陷入信息轰炸的泥潭,在形成个人一套甄选信息、甄别价值取向路子的过程中,对建构中的价值理性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没有固定的价值方向和价值标准,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紊乱。

二是过度依赖新媒体倾向的出现,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的误区。据问卷数据显示,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超过40%,且近一半的大学生长时间沉浸于新媒体。“手不离机”似乎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过分依赖新媒体的直接后果之一,缺乏阅读图书的耐性,少了“做学问”的感觉。

根据本组科研数据显示,60.81%的学生持辩证的态度看待新媒体对传统阅读的影响,认为垃圾信息减少了阅读时间,有效信息的接收与阅读书籍同样重要,不会减少阅读时间。然而,其中存在“快阅读”的隐患。这种“简单粗暴”的快阅读方式让“刷屏”者尽享脑波与指尖速度转换的快感,极不利于形成稳定、中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一旦网络风靡的极端民主思想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易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极端价值判断的误区。

四、新媒体语境中,信息筛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另外新媒体平台也成为重要渠道之一。由此可见,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地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其一,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呈现,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图像和音频等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让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一种正向的生活化的价值引导,由个人到社会,由社会到国家,由小家到大家,很自然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入到每一个个体。

其二,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在个体之间产生“共情效应”的目的。适度开放引导交流的空间,营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感召气氛,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什么需要这个价值观;渗透式地关照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受,并融汇到身边点滴的细节之中。大学生在学习之余,通过网络直播媒体、网络点播视频、新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随手可得这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资讯。这种“无障碍性”的传导,不仅使社会资源得以节约,更是建立了一张高效率的宣传网。从我们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利用新媒体的各种手段和平台来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由此可见,比之以灌输理论为主的学校宣传教育,新媒体以其“亲民”的特点,即平民化和通俗化赢得了更为广大的受众。

其三,新媒体的出现,有力地完善了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渗透、扩散的教育机制,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把容易模糊大学生价值观建立的问题作为重点抓手,重视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化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五、新媒体语境中,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针对此次调查研究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帮助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语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趋利避害,必须提升新媒体在大学生信息筛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构建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建设中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1.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强道德模范事迹的宣传,以“典范”带动“全面”。调查发现,有将近9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模范”能够不同程度对自己的行为处事产生积极影响,更有近1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以这些“模范”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在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弘扬高尚人生品格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宣传方面应特别注意使用新媒体平台。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着力宣传社会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努力引导高校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切实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和谐氛围。

二是鼓励新媒体传播创意方式,以独特眼光传播“正能量”。调查发现,超过七成大学生观察某类信息的出发点是“好奇心”。因此,新媒体从业者应尝试从全新的角度发现世界,以独到的观点剖析社会热点,弘扬社会正能量。全新的角度可以使从业者创造出不一样的传播方式和传递内容,从而吸引住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力,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不仅如此,独到的观点还可以确保信息内容的独特性和创意性,这同样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眼球。

同时,我们更应努力丰富新媒体传播方式。调查显示,相比于报纸、宣传册等传统手段,网络创意小视频、微博话题讨论等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的新型传播方式越来越占据主流。这类传播方式有助于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利用课余零星时间了解社会热点,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当下的“快餐”文化,能够很好地吸引住90后的目光。

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媒体平台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对接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媒体平台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对接机制,使其成为大学生信任且认可的价值观表达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以及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和信任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是一个重大机遇。根据目前的微博、微信的发展态势来看,能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从而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树立起到积极作用。

2.努力避免新媒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正面效应,有效控制网络负面信息泛滥。新媒体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尽量避免消极信息的发布和扩散,堵住虚假信息的发布源头,建立健全网络言论法制体系,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信息认可程度较高,基本不质疑信息的真实性。这提醒我们在帮助大学生提升甄别力的同时,应该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尽可能减少消极、虚假信息的数量,有效遏制网络信息的传播。

二是规范公众人物行为,避免公众人物成为“坏典范”。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受访大学生在新媒体上所关注的对象是影视明星、作家等公众人物,然而近两年,曝光的公众人物吸毒、嫖娼等违法案件逐年增多,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人物应避免触犯法律以及社会的道德底线,公众人物应该珍惜自己在社会大众面前的影响力,珍惜大众和社会给予的荣誉,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特权意识,要把自己的欲望“束缚”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将自己的明星“示范效应”发挥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积极方面上来,切实做到对社会和公众负责,避免因盲目崇拜而导致效仿行为的发生。

三是谨防极端民主与自由思想,遏制拜金思想的泛滥。调查发现,“民主与自由思想”和“拜金思想”位于大学生最流行价值取向的前两位,这是更加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符合我国现今社会发展现实的“民主与自由思想”是值得我们大力推介的,它有助于推动我国政治经济领域改革,促进我国社会平稳发展。然而,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极端民主、自由思想会摧毁大学生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美好愿景,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敌对心理,不利于社会稳定。“拜金思想”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内心缺乏梦想,以金钱、物质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金钱至上为原则,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对他们的精神生活会有毁灭性打击。因此,谨防极端民主与自由思想的传播,遏制拜金思想的泛滥极其重要。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新媒体传播监管,从源头上防范消极情绪和消极思想的传播,还给公众一个阳光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新媒体的舆论阵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我们这些核心价值占领新媒体的舆论阵地,并成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成长基因。毛泽东同志说过:“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一定要去占领。”如今,新媒体传播成了大学生群体接收外界信息的首要方式,迅速抢占新媒体这个关键“阵地”,切实有效地向大学生群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至关重要。

一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我们应该自觉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即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互联网传播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动漫、微视频等现代传播形式,并加以创新,吸引住广大大学生群体,使之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切实做到使之入脑入心。

二是自觉使用新媒体网络互动平台,努力避免枯燥的单向灌输。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加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中来,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在“生—生”探讨中加深对其内容本质的认识,且能自觉践行。这不仅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被动的弊端,更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互联互通”这一大优势,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新媒体平台应自觉将新闻报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相关新媒体从业者应自觉将报道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通过一个个具体典型的案例,剖析案例背后体现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隐性内容,深入浅出地为大学生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含义,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之。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有关先进人物和事件的评选表彰活动,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进行批评,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江传月.论价值判断[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3]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4]王松,李志坚,赵磊.信息传播大变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8.

[5]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0).

[6]王兴国.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的挑战及应对—以QQ群信息传播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5).

[7]朱健,周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8]王玉婷,王新山.试论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47).

[9]钱文彬.从政治观看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10]李璇.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湘潮(下半月). 2011,7.

[11]张务农.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12]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13).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4]郑洁等.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

[15]高国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6]李亚雄,苟延峰.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价值观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14-5.

[17]梁广成.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不利影响及引导策略[J].新闻知识,2013-12.

[18]印富贵,熊焱生.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8(5).

筛选价值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建围产保健卡的880例孕妇进行GCT。

1.2 方法

孕24~28周时作GCT, 口服50g葡萄糖+200ml水, 第一口算时间1h测定血糖值。若血糖≥7.8mmol/L为阳性再行OGTT。OGTT:空腹查血糖, 然后口服75g葡萄糖+300ml水,

第一口算时间1、2和3h的血糖。参考GDM诊断标准, 即上述4个时刻OGTT上限值分别为5.8、10.6、9.2和8.1mmol/L, 其中任何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数值即诊断为糖耐量低减 (IGT) , 两项或两项以上异常者为GDM。按GCT结果分为3组:血糖7.8~8.0mmol/L为Ⅰ组;8.0~11.0mmol为Ⅱ组;≥11.0mmol/L为Ⅲ组;分别了解3组GDM的发病率。GCT≥11.0mmol/L者先查空腹, 如果≥5.8mmol/L不能作OGTT。

1.3 高危对象

(1) 有糖尿病家族史; (3) 年龄≥30岁; (3) 孕前体重偏重或孕期体重增长过快; (4) 不良孕产史; (5) 羊水过多; (6) 巨大儿分娩史或胎儿大; (7) 反复阴道念球菌感染者; (8) 反复尿糖阳性者; (9) 空腹血糖≥5.3mmol/L。

1.4 GDM诊断标准

妊娠24~28周时作50g葡萄+200ml水, 第一口算时间, 5min喝完。测定1h血糖值≥7.8mmol/L为糖筛查异常 (GCT (+) ) , 对异常者再行75g葡萄糖耐量检测 (OGTT) , 即先查早晨空腹血糖, 再将75g葡萄糖粉溶于300ml水中, 于5min饮完, 服糖后1、2、3h分别采静脉血测血糖值。OGTT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国家糖尿病协作小组 (NDDG) 的标准, 空腹及服糖后1、2、3h血糖异常值下限分别为5.8、10.6、9.2、8.1mmol/L。若有两次空腹血糖≥5.8mmol/L或OGTT四项中有两项达到或超过异常即可确诊为GDM。一项异常时称为妊娠期糖耐量减低 (IGT) [1]。

2 结果

3 组OGTT异常情况随着GCT血糖值的增加, OGTT异常的程度加重, GDM的发生率升高。Ⅰ组的GDM发生率为1.09%, OGTT异常的发生率为7.61%;Ⅱ组的GDM发生率为3.57%, OGTT异常的发生率为13.39%;Ⅲ组的GDM发生率为16.67%, OGTT异常的发生率为50.00% (见表1) 。

注:IGT为OGTT单项异常;GDM为二项或二项以上异常;IGTt为该组所有糖耐量异常的总和

3 讨论

3.1 GCT (+) 的处理

ADA把妊娠期糖尿病定义为妊娠期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若GCT (+) 异常, 其妊娠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较正常糖耐量者高, 主要表现为巨大儿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增高[2]。因此, 对于GCT异常者, 临床上应按高危妊娠给予积极的处理, 通过调整饮食方案, 配合适当的运动疗法, 可使其妊娠预后达到正常水平。

3.2 GCT在GDM诊断中的价值

关于普通人群中GCT (+) 异常的发生率的报道不一, 这与孕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及遗传、种族等多种因素有关。我院GCT (+) 的发生率为14%。Coustan等报道GCT预测GDM的敏感性可达90%, 由于该筛选试验安全、简便、价廉, 孕妇较易接受, 故可作为产前检查中的常规项目。异常标准不同则筛选GDM的价值也不同, GCT (+) 阈值定为7.8mmol/L, 约80%GDM可被筛出;阈值定为7.2mmol/L, 约90%GDM可被筛出。如≥11.1mmol/L则患GDM可能性极大。本研究表明, GCT血糖值越大, 则GDM发生率和IGTt的发生率均越高。因此, GCT不仅对早期诊断GDM具有临床意义, 且从其数值上还能对GDM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初步估计。

3.3 一般主张

GCT可于孕24~28周开始, 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在初诊时进行筛查再在孕周重复筛选次这样既可早期诊断GDM, 又不至于漏诊, 能有效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蒋鉴芬.孕妇体重与妊娠糖尿病及巨大儿.中国优生优育, 2001, 4 (12) :150-153.

筛选价值 第5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价值

妊娠期糖尿病 (gestad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是妊娠期一种严重的合并症,通常发生于妊娠中晚妊娠期。近年来,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国内的发病率在1%~5%,妊娠和糖尿病相互影响,其引发的母婴并发症如:感染、早产、低血糖、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影响了母婴的健康[1]。因此,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显得十分重要。由于GDM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空腹血糖 (FPG) 有时可能正常,单靠进行口服糖负荷实验 (OGTT) 筛选容易造成漏诊而耽误治疗。目前临床上已逐渐将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监测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Hb Alc测定在妊娠期糖尿病筛选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孕妇550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孕妇,初产妇460例,经产妇90例,年龄22~34岁,平均28岁,孕28~41周。孕妇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孕前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其中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GDM) 的患者为280例,符合以下标准:两次或两次FBG≥5.8 mmol/L, OGTT (空腹12 h后口服75 g葡萄糖溶于500 ml) 正常上限,空腹5.6 mmol/L, 1 h 10.3 mmol/L, 2 h 8.6 mmol/L, 3 h 6.7 mmol/L,其中两项或两项以上超过正常值[2]。正常孕妇 (NGT) 27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孕产次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都先进行糖筛查,然后各种按照不同的流程行OGTT和Hb Alc检查。 (1) Hb Alc检测:糖筛查异常的孕妇空腹10 h以上,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 (抗凝血) 2 ml,装于专用抗凝管混匀,1 h内以3000转/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用于测定Hb Alc水平,以EDTA-K2抗凝,同时进行口服葡萄糖75 g筛查试验。Hb Alc水平测定采用美国AC-CESS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试剂盒由长春汇力司提供,Hb Alc水平的测定以>6.0%为阳性; (2) OGTT试验:糖筛查异常行OGTT,孕妇空腹10 h以上,次日晨采集肘静脉血查空腹血糖,然后将50 g葡萄糖溶于200 ml水中,5 min内服完,1 h后抽静脉血,OGTT (空腹12 h后口服75 g葡萄糖溶于500 ml) 正常上限,空腹5.6 mmol/L, 1 h 10.3 mmol/L, 2 h8.6 mmol/L, 3 h 6.7 mmol/L,其中两项或两项以上超过正常值为阳性。血浆糖值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均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YNCHRON LX20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b Alc及OGCT测定结果比较

GDM组的OG-TT、Hb A1c检测结果明显高于NGT组, (P<0.05) 。见表1。

注:△GDM与NGT组相比,P<0.05

2.2 两种筛查方法效果评价

GDM组采用Hb Alc测出的阳性率为85.7% (240/280) ,采用OGCT测出的阳性率为71.4% (200/28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 Alc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精确比显著高于OGCT,且漏诊率及误诊率显著低于OGCT (P<0.05) 。见表2。

注:△两种检测方法相比,P<0.05

3 讨论

妊娠期最常见的内科合并症之一,该病发病率较低但是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影响严重。因此,第2届GDM国际学术会议建议对所有孕妇进行GDM筛查。如何早期筛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筛查,正确处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俨然成为产科医生、内科医生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目前多采用糖筛查试验,其结果阳性者再进行OGTT。常规筛选时间为妊娠24~28周。但早孕时筛选阴性并不排除中晚期阳性之可能,且试验前饮食的摄取、体力活动、取血时间均可影响OGTT试验的结果,漏诊及贻误率高。Hb Alc近年来已经被作为糖尿病筛选、诊断的可靠方法,由于人体内的蛋白质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糖化水平主要取决于葡萄糖浓度,Hb Alc是血红蛋白在高血糖作用下发生的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作用的产物[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生成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其水平可反映取血前数周至数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GDM组的OGTT、Hb A1c检测结果明显高于NGT组, (P<0.05) 。提示两组方法均可以作为检测妊娠期糖尿病的有效方法。结果还表明,GDM组采用Hb Alc测出的阳性率显著高于OGTT, (P<0.05) ;且Hb Alc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精确比显著高于OGTT率及误诊率显著低于OGCT, (P<0.05) 。提示Hb Alc检测更有助于指导GDM筛查、诊断,且其具有测定快速、简便、准确、取血量少、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的优点。Hb Alc测定为糖尿病的监护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筛查漏诊率。

参考文献

[1]李宣, 王李利, 石凌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妊娠期糖尿病早期筛查中的意义.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15) :2895-2896.

[2]赵碧辉, 杨伟文.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及其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 2005, 32 (1) :16-18.

筛选价值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5年于灵丘县妇幼保健院行宫颈检查并诊断为宫颈病变的患者927例,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病变, 患者均有性生活史, 且无其他癌症病史、家族史;未行其他药物治疗;未合并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史。患者年龄22~62岁, 平均年龄 (33.8±4.7) 岁;平均孕次 (3.4±1.2) 次;平均产次 (2.3±0.8) 次。

1.2 方法

患者均行TCT检测及HPV-DNA分型检测, TCT检测阳性或HPV-DNA分型检测阳性的859例患者在阴道镜下行病变处活组织检查、病理学检测、TCT与HPV-DNA分型联合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1) TCT检测:选择特制的宫颈刷在宫颈口刷5圈后留取标本, 将含标本的毛刷置于Thin Prep保存液小瓶中漂洗, 选择上海隆强检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TCT检测仪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制片、固定和染色, 阅片由专业人员采用由昆山伯莱恩光学有限公司提供的OLYMPUS×51型显微镜进行观察[9]。 (2) HPV-DNA分型检测[10]:选择PCP-反向点杂交的方法进行检测, 标本取样用一次性取样器于患者宫颈管采集其分泌物, 并将其置于标本液中, 选择亚能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提供的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进行分型检测, 检测包括HPV16、HPV18、HPV31等18种高危HPV亚型。 (3) 阴道镜检查:对TCT检测阳性或HPV-DNA检测阳性者在阴道镜下进行检查, 由专业人员分析图像, 并以病理学检测作为最后的诊断标准。其方法是在醋酸白试验和碘试验阳性部位进行宫颈活体组织检查, 并将其采用4%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 后由专业人员进行病理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根据2001版TBS分级系统对TCT检测进行分级, 包括参考范围、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而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细胞癌型均TCT检测阳性[11]。阴道镜下取宫颈病变部位的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包括鳞状细胞癌、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4个等级[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CT检测结果

经TCT检测, 927例患者中TCT检测阳性者500例 (53.94%) , 其中正常及炎症者有427例 (46.06%) , TCT检测500例阳性者中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者329例 (占35.49%) ,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者129例 (占13.92%) ,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者38例 (占4.09%) , 鳞状细胞者4例 (0.43%) 。

2.2 HPV-DNA检测结果

HPV-DNA检测阳性者为60例 (6.47%) , 60例患者中感染一种或一种以上的HPV病毒。

2.3 TCT与HPV-DNA检测结果比较

TCT检测为正常或炎症患者HPV-DNA分型检测的阳性率低于TCT检测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CT检测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患者HPV-DNA分型检测的阳性率低于TCT检测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鳞状细胞癌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正常及炎症比较, *P<0.05;与非典型鳞状细胞比较, △P<0.05

2.4 TCT、HPV-DNA分型检测与病理学检测比较

TCT、HPV-DNA分型检测对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重度不典型增生比较, *P<0.05;与鳞状细胞癌比较, △P<0.05

2.5 TCT与HPV-DNA联合与TCT、HPV-DNA及阴道镜联合检测结果比较

TCT、HPV-DNA及阴道镜联合对轻、中、中度不典型增生的准确率高于TCT与HPV-DNA联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据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7.5万的新增宫颈癌病例, 而每年约有3.3万患者因宫颈癌死亡, 严重威胁我国妇女的生命安全[13]。研究发现, 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期较为漫长, 患者如在发生浸润前得到有效诊断和治疗, 可痊愈, 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及病死率, 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4,15]。因此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对宫颈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TCT检测技术、HPV-DNA分型检测技术、阴道镜检查技术逐渐应用于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TCT检测技术虽具有标本便于观察, 对患者损伤小, 实用性强等诸多优点, 但其检测技术手段单一, 因此在操作过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甚至会出现漏检[16,17]。TCT与HPV-DNA分型联合检测不仅能提前检测HPV, 且取材方便, 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降低漏诊率。阴道镜检查能将阴道部位的上皮放大至10~40倍, 不仅能直观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病变, 且还便于取病变处活组织进行检测, 进一步提高了宫颈癌的检测准确率[18]。因此, 学者主张将TCT、HPV-DNA分型检测与阴道镜联合应用于宫颈癌早期筛查中, 在阴道镜帮助下, 有目的的检查、取样, 从而提高确诊率, 避免出现漏诊或假性结果[19,20]。

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行TCT及HPV-DNA分型检测, 并对高度怀疑的宫颈癌的患者联合阴道镜检查,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TCT检测为正常或炎症患者HPV-DNA分型检测的阳性率低于TCT检测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TCT检测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患者HPV-DNA分型检测的阳性率低于TCT检测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鳞状细胞癌。TCT、HPV-DNA分型检测对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TCT、HPV-DNA及阴道镜联合对轻、中、中度不典型增生的准确率高于TCT与HPV-DNA联合。表明TCT、HPV-DNA分型联合阴道镜在宫颈癌筛选中安全、高效, 可降低漏诊率, 为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 (TCT) 、HPV-DNA分型联合阴道镜在宫颈癌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2015年于灵丘县妇幼保健院行宫颈检查并诊断为宫颈病变的患者927例, 均行TCT检测、HPV-DNA分型检测, 并对859例高度怀疑为宫颈癌患者在阴道镜下进行宫颈活组织检测、TCT检测、HPV-DNA分型检测及病理检测, 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TCT检测为正常或炎症患者HPV-DNA分型检测的阳性率低于TCT检测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P<0.05) ;TCT检测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病变患者HPVDNA分型检测的阳性率低于TCT检测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鳞状细胞癌 (P<0.05) 。TCT、HP-DNA分型检测对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 (P<0.05) 。TCT、HPV-DNA及阴道镜联合对轻、中、中度不典型增生的准确率高于TCT与HPV-DNA联合 (P<0.05) 。结论 TCT、HPV-DNA分型联合阴道镜在宫颈癌筛选中安全、高效, 可降低漏诊率。

筛选信息促进思维 第7篇

综合与实践领域不同于其他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知识点, 其素材是来自学生的生活, 是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凡是能引发学生数学的思考或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 都可以作为综合与实践的学习素材。

学习了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除法》后, 我安排了实践活动《农村新貌》一课。教材呈现了一副农村生活的场景图, 涉及住宅、玩具厂、果园、安装路灯等素材, 并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提供了若干信息。与前面同类题材不同的是:图中仅提出了一个问题, 而把更多提问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并且都是一些情景相对复杂的“非常规的问题”, 意在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 如何让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 亲自收集、描述和分析信息, 并主动地整合有关信息,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是值得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设计中应体现下面几个方面:

一、收集+整理——经历体验

案例: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师:生活中处处能发现数学问题, 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自由地交流) XIAOXUEJIAOXUEYANJIU

(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依次标出每个场景中的对话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整理所提问题, 全班交流)

(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师:请你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 并解答。

(小组里说说解题思路, 全班讨论交流)

观察、阅读、筛选是收集信息的有效方法。但不代表收集的信息越多, 就能提出更多有效的问题。教学中, 先“看一看”, 图中的信息全部一览无遗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读一读”, 信息再次在学生的脑中整体再现。这时让学生提问, 学生就需要自主思考, 打乱整理, 筛选信息后组合出另外一个量, 获取有用信息,

有序重组。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体会生活中蕴藏的数量关系, 学生就能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收集信息, 筛选信息,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收集, 进行整理使之更清晰, 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种设计,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以及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考+发现——启迪思维

教师应潜心思考每节课中学生的学习起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有多大的差距。经过这样的思考, 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如这节课中, 教师应意识到, 面对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 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讨论与交流:一是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二是了解数学信息后, 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并在小组交流。两次交流, 旨在借助同伴的智慧, 启迪思维, 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 思路更清晰明了。这样设计, 一方面把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成为信息的搜集者, 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增添学生的成就感。

三、反思+评价——整体把握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 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反思、体验作出决策。

案例:在课结束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这节课中, 你提出了几道问题?

(2) 这节课中, 你解决了几道问题?

(3) 小组合作中, 你积极参与讨论了吗?你对自己哪里的表现最满意?

(4) 你觉得, 你们小组哪个环节表现得最出色?

这样的评价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前, 就需要回顾、反思,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展开自评和互评。

四、应用+联想——着眼未来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人物对话中出现的信息进行筛选、重组, 这是一种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过程。

水稻品种筛选试验 第8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松粳14、06—59、松粳16、8001、松粳香2号、龙稻11、中龙香粳1号、龙稻14、松粳15、龙庆稻1号。

1.2 试验方法及栽培条件

试验地位于肇源县城东,五肇路北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示范园区内。土壤属黑壤土、速效P含量22×10-6左右,速效N杭亮(140~160)×10-6、速效K含量(180~220)×10-6,土壤肥力中等,pH值在7.5左右,使用松花江水灌溉。试验采取小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品种30m2。稻田采取秋翻整地,育秧采取大棚、钵体盘育秧。4月8日浸种,4月16日播种,播种采取种土混拌方法,每盘播芽种60g,使用N:P:K=15:15:15复合肥做基肥,追施尿素15kg。插秧采用人工拉线摆栽,穴行距为9mm×4mm。稻田其他管理同生产田。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生育调查 (见表1)

注:生育日数为出苗到成熟的天数

2.2 室内考种及测产 (见表2)

2.3 结论

根据田间生育调查、室内考种和测产结果可以看出:松粳香2号生育期适宜, 植株较高, 产量高,但不抗倒伏,在种植时要在施肥和管理措施上进一步摸索;松粳15、松粳14、8001、龙稻14的生育期、抗逆性、分蘖能力、产量等性状均排参试品种前几位,可以在肇源县扩大面积示范。

摘要:为了筛选大中棚钵体育苗种植方式水稻新品种, 从2011年引进了10个水稻品种进行试验, 从中筛选适合肇源县栽培的水稻新品种。3a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前4位的依次为:松粳15、松粳香2号、松粳14、8001, 分别为9039kg/hm2、8989.5kg/hm2、8757.0kg/hm2、8524.5kg/hm2;综合性状好适合肇源县种植的品种为松粳15、松粳14、8001。

上一篇:职业接轨论文下一篇:多元化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