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

2024-05-17

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精选9篇)

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 第1篇

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土壤特性、供肥性能和施肥效应, 在产前提出马铃薯在不同肥力条件, 每667m2产出3000kg以上的有机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用量及科学施肥技术。依据各种作物前茬产量、土壤养分含量, 将土壤养分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见表1) 。

2 肥料配方及操作

2.1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前茬作物产量, 参考表1综合判断耕地土壤肥力等级。

2.2 马铃薯不同肥力基础, 每667 m2产出3000 kg以上的施肥配方 (见表2) 。

2.3 根据肥力等级和施肥配方准备肥料, 严格搭配基肥、种肥、追肥的比例, 并配以适当的微肥和叶面肥。

2.4 马铃薯属忌氯作物, 禁止使用含氯的肥料。

3 施肥方法

3.1 基肥

犁地前将计划施用的有机肥、钾肥、磷肥的3/5、氮肥的1/5均匀撒到地里, 进行深翻。

3.2 种肥

播种时沟施磷酸二铵5 kg/667m2~8 kg/667m2作种肥, 种肥深度比种子深5 cm左右。种肥与种子必须分层隔开, 分不开的, 禁止带种肥。

3.3 追肥

早追肥效果好, 苗期追1次硝基复合肥, 追肥量占总氮肥量的1/5;开花期再次追1次硝基复合肥, 追肥量占总氮肥量的2/5, 追肥可以和中耕开沟同时进行或实行人工穴追。

3.4 根外追肥

玉米合理施肥技术 第2篇

[关键词]玉米;需肥规律;施肥技术;基肥;种肥追肥;叶面喷肥;施肥量

在粮食作物中,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光效C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三元素需要量最多,其次是钙、镁、硫、硼、锌、等元素,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和生产实践,玉米施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以穗肥为主、粒肥为辅。基肥要用充分腐熟发酵好的农家肥或绿肥等有机肥料,一般亩施4000~5000kg,具体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还要根据地力状况、肥料种类、产量指标、种植方式、品种和密度情况而定。

一、玉米的需肥规律

1.玉米吸收氮、磷、钾元素的数量和比例

玉米一生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和比例除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外,还因土壤、肥料、气候以及施肥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平均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氮素2.6kg、磷1.21kg、钾2.18kg,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致为1:0.46:0.84,这一比例也是我地多年来测土配方施肥的指标体系。

2.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

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吸收氮、磷、钾的速度和数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玉米幼苗时生长较慢,植株矮小、对氮的吸收量较少,约占总氮量的2%左右;拔节至开花期,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时也是玉米雌雄穗分化形成发育期,吸收营养元素速度快、数量多,是玉米需肥关键期,此期对氮素的吸收占氮素总量的50%左右,此期缺氮就会造成穗小、粒少而减产;籽粒灌浆期,吸收速度和数量逐渐缓慢、减少,此期对氮的吸收占氮素总量的45%左右。玉米对磷的吸收规律基本上与氮素相同,拔节到抽雄期达到高峰,授粉以后减慢。玉米对钾的吸收,在抽穗授粉期吸收50%左右,等到灌浆高峰期已吸收完全部所需钾素。

二、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主要是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肥力、肥料种类以及施肥时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措施,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养分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以便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高产施肥技术分为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喷肥:

1.基肥

基肥要深施。因为基肥是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的有机质类肥料,辅以一定的化肥,通过深施,可以有效促进土壤团粒结構的形成,有利于春季保水、保温,提高土壤通透性,并能通过有机复合体延长肥料供应时间。基肥的主要功能就是培肥地力,疏松土壤,缓慢释放养分,供给玉米苗期和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

基肥一般都是在播种前将所有有机肥、氮肥总量的40%~50%,磷、钾肥总量的70%~80%全层深施。

2.种肥

有很多地区基肥和种肥一次使用,这样不利于小苗的生长,往往造成“烧苗”,最好的办法还是基肥提前施,种肥在播种时施入。种肥的功能是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一般以速效化肥为主,但速效性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常会引起“烂种”,因此,使用种肥时,种肥要与种子分开8~10cm左右。种肥的数量:以氮肥总量的10%,施入基肥后余下的全部磷、钾肥为主,辅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30kg。

3.追肥

根据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粉刺追肥

(1)提苗肥:没有施人种肥的地块,结合第二次中耕追施提苗肥,数量与种肥相当即可。

(2)孕穗肥:玉米拔节至抽雄是施肥最大效应时期,此期正是玉米雌穗小穗分化盛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玉米果穗大小和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要较多的养分和水分。孕穗肥宜采用速效性氮肥为宜,数量占氮肥总量的40%~50%,结合中耕培土开沟施入。

(3)花粒肥:玉米抽雄以后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籽粒中干物质的产量90%来自于叶片的光合作用,这个时期保护功能叶片的正常生长是主要目的,为了防止孕穗肥的不足,可亩施速效性氮肥5~lOkg,延长功能叶片的功能时间,增加粒重,获得高产。

(4)叶面喷肥:叶面喷肥主要是针对缺素症和脱肥地块进行的一种补肥方式,也是根外追肥的一种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营养元素运转快,见效快。使用叶面肥的种类主要有微量元素叶面肥、稀土微肥、有机化合物叶面肥和部分生物调节剂等,一般结合病虫害防治一起使用。

三、施肥量的确定

马铃薯的栽培与平衡施肥技术 第3篇

1 推广适宜良种

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生产传统, 着重推广市场销路好、价格优、栽培管理容易的二代以内脱毒种薯, 包括油炸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夏坡蒂、渭94-18、A76, 加工淀粉型脱毒品种荷兰14、春薯3号、春薯4号、渭薯, 鲜食菜用脱毒品种早大白、荷兰15、中薯4号和中科院授权品种中薯6号等品种。

2 加强田间管理

2.1 选地整地

马铃薯是块茎类作物, 喜欢疏松的沙性土壤。马铃薯土传病害发生较重, 加之对耕层养分消耗多, 在生产上要避免与地下根茎类作物、茄科或十字花科作物重茬, 适宜选择禾本科或生茬地为前茬地块。承德马铃薯主产区地处北部坝上或接坝春播区, 整地方法不同于其他地区, 早春保全苗和壮苗是首要目标, 为提高出苗率和壮苗率, 最大程度避免失墒, 因此, 生产上大力推广留茬直播免耕机播栽培技术和大垅稀植技术。早春土壤墒情好、无大风天气时, 也可采用春翻耕和精细整地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时, 要求精细整地, 开沟10cm, 施底肥和播种块, 起垄做床, 床面底宽70~80cm, 床高15cm, 床面整平整细, 覆膜前喷施除草剂, 亩用杜耳150g对水50kg均匀喷于床面。出苗时及时引苗出土, 防止灼伤薯苗, 在开花前及开花后及时培土, 防止薯块膨大顶膜形成青头。免耕栽培技术是在去年留茬基础上, 春季在留茬中间开沟10~15cm, 施入底肥和穴播种块, 然后起垅10~15cm的播种技术。推广大垄稀植栽培技术, 行距90cm, 株距20cm。推广机械化配套技术, 包括机播、机械中耕、机械喷药和机收技术。

2.2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 结合地力条件和种植传统, 早熟品种生长期短, 马铃薯植株较小, 应适当密植;中、晚熟品种生长期较长, 应适当稀植。高水肥地块, 单株占用空间较大, 单株生产能力较强, 应相对稀植;瘠薄地或是山坡薄地, 单株占用空间较小, 单株生产能力较弱, 应相对密植。亩密度一般为3500~4800株左右。

2.3 病虫防治

马铃薯在发生病虫害后往往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其病虫害要以防为主, 以治为辅。其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环腐病、疮痂病等。虫害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 地上害虫有蚜虫、二十八里瓢虫等。在播种时可用地宝250g亩, 开沟撒施于内, 防治地下害虫发生。防治蚜虫和瓢虫可用吡虫啉300~400g对水1500倍喷雾, 7~10d防治一次, 连喷3次。环腐病主要是在播种前通过严格挑选种薯、消毒、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防治。对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治做到防病不见病, 一般现蕾开花期前后易出现中心病株, 在中心病株出现前3~5d打药, 防效最佳, 以后每7~10d一次, 农药的品种主要以甲霜灵、70%克露、70%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等品种交替使用。

2.4 适时收获

根据马铃薯生理成熟特点, 进行具体操作, 在接近采收期对其采收参考指标是:一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 这时茎叶中养分基本停止向块茎输送;二是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 不需用力拉即与匍匐茎分开;三是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色泽正常。四是要根据市场需求, 确定不同品种的收获期限。如外销品种应提早收获上市, 有利贮存、运输和销售;淀粉加工型马铃薯, 不宜过早收获, 否则会降低淀粉含量;油炸型马铃薯最好收获后及时销售, 以防因长期贮存造成淀粉过多转化为还原糖而降低其油炸外观质量。总之, 收获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气候、运输等条件确定。

3 马铃薯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

3.1 马铃薯的需肥特点

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间, 因生育阶段的不同, 其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幼苗期吸肥很少, 发棵期吸肥量激增, 到结薯初期达到最高峰。氮 (N) 、磷 (P2O5) 、钾 (K2O) 三要素中, 对钾的吸收量最多。据试验得知:一般每生产1000kg马铃薯, 需吸收氮 (N) 3.5~5.5kg, 磷 (P2O5) 2.0~2.2kg, 钾 (K2O) 10.6~12.0kg。

3.2 正确掌握施肥时期

承德马铃薯实行一年一作春播生产, 早春地温和土温均较低, 播种期较晚, 且秋季来霜早, 因此, 马铃薯生长期短, 一般在90~120d之间。在生产实践中, 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合理施肥, 对保水、保肥能力好的土壤要重施底肥, 轻施追肥, 有机肥和磷肥全部, 氮肥和钾肥总量的70%用于基肥, 开花期初期追施氮肥和钾肥总量的30%;对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要前后兼顾, 少施、勤施, 后期补施的原则, 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全部基施, 氮肥基施总量的60%, 开花初期追施氮肥40%。

3.3 科学选用施肥方法

基肥在下种前沟施。把有机肥、化肥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无公害农药一起撒施于沟内, 再起垅下种;追肥在开花——结薯前进行, 实行根部入土穴施, 以满足马铃薯生长需要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微量元素根据土壤检测结果低于临界值时按量补充施用, 发棵期至结薯期叶面喷施。进行有效的促控结合, 根据水浇条件和降雨情况要做到肥水的合理有效措施的应用。

3.4 应用配方肥或按配方施肥技术

马铃薯施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配方肥, 比单纯施用大量元素配方肥增产17.6%, 比常规施肥增产41.6%。单纯施用大量元素配方肥, 比常规施肥苗增产20.3%。

3.5 推广大配方、小配肥模式

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 第4篇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旱作;技术研究

为了搞清彩色马铃薯 “黑美人”的特征特性,推进关键技术的创新,实现集约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8-2009年我们在临夏州农科所试验场开展了“黑美人”的密度、施肥二因素四水平正交组合设计的配套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临夏州农科所试验农场,海拔1910m,地势平坦,自流灌溉,土壤肥力中等,土质属川地黑麻土。前茬作物为小麦,小麦收后耕翻暴晒,立冬前灌冬水,封冻前打磨保墒;春季播前用旋耕机松土、平地。

2.试验材料

肥料采用陕西宝鸡市富丰牌氨基酸配方马铃薯专用肥(总氮≥16%,氨基酸≥10%,40kg/袋)占50%、磷肥(P2O5 13%)占25%、二铵(N18%,P2O546%)占25%。供试品种为彩色马铃薯新品系—“黑美人”,属中早熟品系。

3.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二因素四水平正交组合设计,共16个小区,等行种植,行距60cm,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m×6m=18m2,四周设2m保护行。密度设计分四个水平(2008年/2009年):甲 低密度3.46千株/3.71千株;乙 中低密度3.95千株/4.63千株;丙 中高密度:4.52千株/5.55千株;丁 高密度:7.155.45千株/6.48千株。施肥设计分四个水平(2008年/2009年):A 低肥50kg/25kg;B 中低肥70kg/35kg;C 中高肥90kg/45kg;D 高肥110kg/55kg,分施基肥和追肥两个施肥期。试验于4月24日播种,畜犁开沟点播,基肥采用播种沟一次性集中条施,追肥在马铃薯现蕾开花期结合培土施入,出苗至成熟期间的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试验于8月5日收获。

二、结果与分析

两年共取得二因素四水平交互形成的16对32个小区产量和2008年16小区 各5株共80样株的实测数据,2009年(因极旱、高温寡照的不利年景)严重减产条件下,分别计算了16个小区的百个大中薯重、小薯数与产量48个直接数据及衍生的一批间接数据,对计算分析提供了充分依据。

1.年景与产量关系分析

临夏州近11年,中早熟马铃薯生长关键期6~7月水、光、热三要素中,降水平均155.4±56.8mm,日照平均464.2±50.5h,≥10℃积温平均1119.1±39.5℃,三者的变异系数CV分别是:降水36.54%>日照10.82%>积温3.53%,说明降水变异最大,热量最小,日照介于中间。从降水看,最小(1982年)为60.1mm,最大(1999年)达267.6mm,高低比为4.45∶1。但从全州66年总体看,极旱与极涝年频率各为9.1%,其余81.8%的年景处在非极端年。2008年是偏涝丰水、热量适中、光照较充分的好年景,2009年则相反,是极旱、高温寡照的不利年景。从 “黑美人”生长情况看,2008年株高平均52±6.8cm,小区最高折亩产1574kg,平均亩产878.4±293kg,(CV33.4%),单株最高产867.6g。2009年株高平均25cm,小区亩产最高694kg,平均亩产406.5±95.9kg,(CV23.6%),单株最高产119g,分别是丰水年株高的48%,小区最高产的44.1%,平均产的46.3%,单株产的13.7%。2009年 6~7月干旱缺水,不仅对中早熟马铃薯生产造成致命性影响,对晚熟品种影响也很严重。从全省主产区看,2009年马铃薯产量是上年一半不到,因而出现马铃薯市价超麦价、土豆傲苹果的行情。

尽管两年旱丰年景差异极大,但对密度施肥处理的16对小区产量的相关分析发现,两年产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达0.6246(查表,N=16,r起码值为0.499,P=0.01,r值为0.6226)。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施肥对 “黑美人”产量影响趋势一致。试验还发现,产量最低的170kg多的小区不是出现在极旱年,恰恰出现在丰水年的高肥高密的D丁、C丁区,说明极端措施的影响比极端年景更严重。

2.施肥与产量关系分析(详见表1、2)

水肥是种植上的两大关键。两年四水平施肥平均产量(kg/亩)依次是A 821 >B 811.1 >C 549.6 >D 388.1;但A比B仅增产1.2%,无差异。从丰水年看则是B 1221.1 >A 1099.6,B比A增产212.5kg,增产11.1%。直观分析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氮磷70kgA处理显著优于50kgB处理;从丰水年实测单株产(g)看则是A 1064.7>B 880>C 767.3>D 498.4。实际密度平均4345株×单株产×0.85所得理论亩产:A 3932>B 3250>C 2834>D 1841。相关分析发现施肥量与单株产和施肥量与理论亩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系数均为-0.9869,查表P=0.02时r值为0.98,说明相关达0.02显著水准。单株产回归方程Y=1527.2-9.06X,理论亩产回归方程Y=5640-33.4X,说明本试验条件下50kgA处理为最好,再往上则每增1kg单株减少9.06g,理论亩产减少33.4kg。

我们对2008年丰水年实测80样株资料分析发现:株重≥1650g的有2株,1600~1500g的5株,1499~1000g的12株,999-600g的21株,599~400g的19株,399~201g的13株,200~101g的6株,≤100g的2株。最大株重1700g的2株,最小100g的也是2株。据此绘出80样株产量柱形分布图,以≥600g为界,左右各40株,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常态分布,根据分布图我们对≥600g的40株在各施肥水平中分布株数、结薯数、大中薯数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发现:A 15株,结薯数213个、大中薯101个,产量16.65kg;B 10株,113个、80个,11.1kg;C 10株,89个、65个,6.5kg;D 5株,55个、33个,3.65kg。相关分析发现,施肥量与大中薯数和产量两对变量间呈现出显著与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84、0.9904。查表,N=4时,r起码值=0.95,自由度4-2=2时,显著性测验表P=0.02时r值为0.98,P=0.01时r值为0.99,现r值分别>0.98和0.99,说明可信度达98%和99%,可用直线回归方程描述。大中薯方程为Y=157.4-1.095X;产量方程Y=26.92-0.218X。方程式表明,本试验亩施N、P肥50-110kg范围内80株取样中,≥600g/株的大中薯数与薯产量均以50kg A处理为最高,往上再每增加1kgN、P肥,则分别减少1.095个大中薯和0.218kg薯产量。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株高52±6.8cm的 “黑美人”,由于它株型直立半紧凑,中熟偏早而不耐肥,当前施N、P肥条件下,亩施50kg为合理施用量。其丰产性与晚熟长蔓耐肥品种难以抗衡,要求它与高产品种媲美是不现实的。

3.密度与产量关系分析(详见表1、2)

合理密度的实质是找出个体与群体产量的最佳结合点,这是种法中的关键。本试验采用0.6m的等行种植。从两年4水平平均亩产(kg)看:丙757.5>甲714.9>乙676.2>丁421.3。丰水年也是丙1037.2>甲989.4>乙890.3>丁596.3。说明密度处理增产趋势一致,但丙比甲两年平均仅增产5.9%和4.8%,说明丙比甲增产并无显著差异,而丙比乙则增产12%和16.5%,差异显著。从实测结果看,尽管株产(g)平均,甲867.6>丙718.7>乙639.2>丁514.7。但以实际密度×株产×0.85的理论亩产,则仍然是丙2761.2>甲2551.6。说明个体高产不等于群体高产。

从密度与单株薯数、薯均重的相关分析发现,随着密度从3.46千株到5.45千株上升,结薯数也从11-17.8增加,而均薯重则下降,其正负相关均达0.05%的可信度,A水平还达0.01信度。

从大中薯率看,密度与其有显著的负相关,对测定结果看,最高小区B甲达92.2%,最低C丁仅17.7%。对16小区密度与大中薯率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r为-0.7017,查表N=16时,r起码值为0.479,P=0.01时r值=0.6226,现r值>0.6226,说明密度与大中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Y=127.98-1.8X,表明密度从3.46~5.45株千/亩范围内每递增百株时,大中薯率则下降1.8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黑美人”株高较矮,株型直立半紧凑的植物学特征,决定了它有良好的耐密性,因此以中高密度丙处理4520株为合理的种植密度。

三、小结和讨论

1.通过密度、施肥配套试验,尤其经旱丰年景的考验,深化了对“黑美人”株型直立半紧凑,中熟偏早不耐肥,播期灵活较耐密 特征特性的认识,对进一步指导“黑美人”的产业开发,为良种基地建设提供了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系。

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马铃薯品种为本市主栽品种威芋3号, 肥料:尿素 (赤天化生产) , 普钙 (湖南石门县化肥厂) , 硫酸钾 (贵阳市白云宏森化工厂) 。尿素:按含N为45%, 普钙:按含P2O5为12%, 硫酸钾:按含K2O为50%。

1.2 试验地选择

试验安排在赫章县水塘堡乡 (东经104°38′07″, 北纬27°05′44″, 海拔2010m) ;纳雍县雍熙镇 (东经105°20′~1050 25′北纬26°39′~26°48′, 海拔1326m) ;七星关区朱昌镇 (东经105°17′, 北纬27°7′~27°12′之间, 海拔1358m) 。选择地势平坦、地面平整、前茬一致、肥力中等一致、排灌方便、有代表性的地块作试验地, 不受建筑物、林木、林带等遮荫影响, 前作不能是马铃薯、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等茄科作物, 且试验地周围不能种植其他茄科作物。

1.3 试验设计

按照农业部规定的“3414”方案, 设计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即: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2水平施肥量是在前几年试验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及试验地可能获得的目标产量进行确定。二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4.8m, 宽2.4 m, 行距60cm, 窝距30cm。处理间留走道60cm、重复间留走道80cm。

1.4 试验经过

播种前将小区划分整平, 试验分别于2012年3月16日、3月3日、3月12日播种, P、K肥全部作基肥;尿素30%作基肥, 70%作追肥。播种密度60 cm×30 cm, 拉绳打沟播种。中耕除草3次。实行全小区验收, 计算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经济性状

2.1.1 株高。

肥料的组合及施用量不同对马铃薯的株高性状产生一定影响, 有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除无氮区稍矮外, 其他处理变幅不大。

2.1.2 出苗-成熟的天数。

出苗-成熟的天数在96.3~110d之间, 以未使用化肥的96.3天为最短, 有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延长出苗-成熟天数的趋势。

2.1.3 每窝薯粒数。

每窝薯粒数在5.4~6.5粒之间, 以未使用化肥的处理1最低, 有随着P、K肥用量增加每窝薯粒数增加的趋势。说明増施一定量的P、K肥对于每窝薯粒数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1.4 每窝薯重。

在285.1~457.4kg之间, 以未使用化肥的处理1最低, 有随着P、K肥用量增加每窝薯重增加的趋势。说明増施一定量的P、K肥对于每窝薯重的增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产量

肥料配方和用量不同对马铃薯产量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从表1看出, 平均每亩马铃薯产量以未使用化肥的处理1最低, 只有1017.9kg, 其余处理均在1400kg以上, 以处理12 (N1P1K2) 的1655.3kg为最高。经统计分析, 得出回归方程如下:

对回归方程进行失拟性测验:F1=-1.334 (f1=6, f2=5, f0.10=3.4, f0.05=4.95, f0.01=10.7) 值不显著, 说明试验设计合理, 未控制因素对试验的影响不显著, 符合生产实际, 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拟合度好, 可用该模型进行马铃薯产量与试验因素的效应分析。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0.9297, 决定系数R=0.8644。

经判定, 此回归方程组的稳定点可以不是极值点, 需进一步在电脑上寻求最优解。通过电脑寻优得出目标产量大于或等于1600kg/亩的编码组合11个, 目标产量大于或等于1800kg/亩的编码组合3个。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増施氮肥量较小, 増施磷、钾肥量较大, 尤其是钾肥并进行合理搭配, 是促进马铃薯产量提高的主要技术措施。每亩产马铃薯大于或等于1600kg的施肥措施是施N:0.72~1.947kg/亩、施P2O5:6.293~14.468kg/亩、施k2O:9.96~12.481kg/亩;大于或等于1800kg的施肥措施是施N:施P2O5:0.765~9.758kg/亩、施k2O:3.066~18.528kg/亩。

注:马铃薯按1.6元/kg、纯N按6.67元/kg、P2O5按6.67元/kg、K2O按8.0元/kg计。

3 经济效益分析

从上表看出, 亩产值及亩净产值均以处理12 (N1P1K2) 和处理6 (N2P2K2) 的较高, 亩产值分别为2648.48元和2647.52元, 亩净产值分别为2482.45元和2411.45元, 说明增加化肥投入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一项措施。但从产投比看, 处理12的产投比为16.0, 而处理6的产投比则只有11.2。再以化肥投入的净产值 (投入化肥的产值减去未投入化肥的产值) 来计算净产投比, 处理12为6.1, 处理6为4.3, 处理7为2.3, 处理12的化肥投入166.04元, 处理6的化肥投入是236.07元, 而处理7的化肥投入更高达286.10元, 说明并非投入的化肥多产值就高。在农业生产中既要考虑到在不增加较多生产成本的同时, 又要考虑到获得较高的产出率, 就必须根据土壤养分测试值, 然后按照土壤养分含量的丰缺指标, 合理地进行N、P、K肥配方, 按照目标产量法确定肥料施肥量, 确保农业达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

4 讨论

1) 在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市栽培马铃薯, 适当増施化肥 (N、P、K) 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单产水平, 是马铃薯增产的一项有效栽培技术措施。

2) 乌蒙山区马铃薯栽培増施化肥要进行合理搭配。本研究结果表明, 増施氮肥量较小或可以不用, 増施磷、钾肥, 尤其是钾肥并进行合理搭配, 是促进马铃薯产量提高的主要技术措施。每亩产马铃薯大于或等于1600kg的施肥措施是施N:0.72~1.947kg/亩、施P2O5:6.293~14.468kg/亩、施k2O:9.96~12.481kg/亩;大于或等于1800kg的施肥措施是:施P2O5:0.765~9.758kg/亩、施k2O:3.066~18.528kg/亩。

3) 通过效益分析, 得出经济有效的肥料组合是处理12, 即亩施用N3.0kg、P2O57.5kg、k2O12kg。

4) 马铃薯配方施肥栽培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如种植密度、马铃薯品种、施肥种类、土壤养分的综合取样与分析、降水量、海拔高度等。因此, 化肥用量的搭配只是措施之一, 其他配套技术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 此项研究只一年试验结果, 相关结论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仲保.农业田间试验统计分析软件, Ver2.5.2, 2009.07.

[2]贺诚.青海省乐都县干旱山区.马铃薯氮磷肥施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8) :2270.

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第6篇

1 马铃薯对养分的吸收特性

马铃薯在整个生育期间不同时期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马铃薯吸收最多的矿质养分为氮、磷、钾, 其次是钙、镁、硫及微量元素铁、硼、锌等。在幼苗期, 由于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所以从外界吸收养分较少, 发棵期吸收养分量迅速增加, 到结薯初期达到最高峰, 而后急剧下降;各生育期吸收氮 (纯N) 、磷 (P2O5) 、钾 (K2O) 三要素, 按占总吸肥量的百分数计算, 幼苗期分别为6%、8%和9%, 发棵期为38%、34%和36%, 结薯期为56%、58%和55%。每生产1000kg马铃薯, 需吸收纯N4.4~6kg、P2O51~3kg、K2O7.9~13kg, 三者比例约为1∶0.4∶2。吸收养分量和比例受种植区域、栽培品种、栽培方式等影响, 所以生产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才能满足不同马铃薯品种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三要素中马铃薯对钾的吸收量最多, 其次是氮, 磷最少。马铃薯全株中养分含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K>N>P。

2 马铃薯施肥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 施肥技术要与当地的种植品种和栽培措施相配合。

如在合理的施肥基础上, 通过添加地膜、稻草等可使马铃薯增产10%以上, 采用大垄双行栽培公顷产量可增加6000kg以上;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 如黑龙江省马铃薯产量最高的适宜播期为5月上、中旬, 马铃薯密度过高其光合速率降低产量下降。

第二, 由马铃薯的生长特性, 采取前促、中控、后保的施肥原则。

前期尽可能使马铃薯早生快发, 多分枝, 形成一定的丰产苗架, 施肥上以氮磷肥为主。中期要控制茎叶徒长, 促使其转入地下块茎形成与膨大, 后期要防止茎叶早衰, 保持叶片光合作用效率, 以制造养分供地下块茎膨大。

第三, 注重增施有机肥, 减少化肥用量。

马铃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 但要获得高产, 以有机质含量丰富、结构良好的沙壤土最为适宜。生产上必须注重增施有机肥, 采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补施微肥的策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 地力产量决定常年产量的55%~75%, 其它措施只能起到25%~45%的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 有机质含量愈高, 地力产量也愈高。有机肥料是提高和更新土壤有机质的根本措施, 作物吸收的部分氮、20%~50%的磷及大部分的钾都来自有机肥。据有关试验, 当有机氮占施氮总量的40%以上时, 土壤有机质含量才能明显上升。弓建国等研究发现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近似于直线, 说明施用有机肥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技术措施, 也是氮、磷、钾肥增产的基础。董淑英等研究表明, 马铃薯增施有机肥和微肥可增产39.6%, 商品率提高 21%。沈宝云等研究表明, 合理配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大量营养物质, 克服连作土壤中有效矿质元素含量匮乏的问题, 可以减轻连作障碍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 而适度连作。

第四, 养分全面及平衡很重要。

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肥, 可使马铃薯产量发生明显变化, 增产效果则随用量的增加呈近似抛物曲线型变化。在同等栽培条件下, 氮、磷、钾肥的适宜用量和最佳配比, 可获得马铃薯最高产量, 表现在结薯个数多, 大中薯比例高等特性上。氮、磷、钾肥配比失衡, 会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导致产量下降。过量的施用肥料, 除了表现为报酬递减之外, 还潜藏着污染环境的巨大隐患。张朝春等在常规施肥基础上, 研究改变N、P、K施用量和比例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氮、磷、钾肥用量降到60%、52%、60%时, 植株干物质累积量及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此比例的施肥处理经济效益最高, 过量施肥只能造成植株对养分的奢侈吸收。马铃薯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块茎产量 (鲜) 均表现为NPK>PK>NK>NP>CK。

3 马铃薯施肥的最佳方式、时期及施用比例

马铃薯对养分的需求, 除由土壤提供外, 大部分需靠基肥和追肥补给。常用的施肥方式有撒施、条施、穴施等。应根据栽培方式、肥料性质等选择适宜施肥方法。例如氮肥应深施覆土, 水溶性磷肥应集中施用, 难溶性磷肥应分层施用或与有机肥料堆沤后撒施。

3.1 基肥

马铃薯吸取养分有80%要靠底肥供应, 化学肥料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施用, 有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 有机肥可于秋冬耕前施入以达到肥土混合, 如冬前未施, 也可春施, 但要早施。每公顷可施用腐熟无害优质有机肥20t以上, 结合整地做底肥或播种时作种肥一次性施入。磷、钾肥要开沟条施或与有机肥混合施用, 氮肥可于播种前施入。施肥后覆土, 防止与种薯直接接触造成烧苗。

3.2 追肥

为促进幼苗迅速生长, 要早追肥, 尤其是对于基肥不足或苗弱小的地块, 应尽早追施部分氮肥, 以促进植株营养体生长;至发棵期, 块茎逐渐膨大, 生长中心转向块茎的生长, 此期追肥要采取促控结合协调进行, 原则上不追施氮肥, 如需施肥, 发棵早期或结薯初期结合施入磷钾肥追施部分氮肥。早熟品种生长时间短, 茎叶枯死早, 所以供给氮肥的数量应适当增加, 以免叶片和整个植株过早衰老。晚熟品种茎叶生长时间长, 容易徒长, 所以应适当增施磷、钾肥, 以促进块茎的形成膨大。

马铃薯开花后, 不能在根际追施氮肥, 否则易造成茎叶徒长, 延迟发育, 易感病。马铃薯开花后, 主要以叶面喷施方式追施磷钾肥, 及钙、镁、硫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每隔8~15d叶面喷施0.3%~9.5%磷酸二氢钾溶液750kg/hm2, 添加微量元素, 连续2~3次, 若出现缺氮现象, 可增加尿素1.5~2.3kg/hm2喷施。通过根外追肥可明显提高块茎的产量, 增进块茎的品质和耐贮性。追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周瑞荣等通过研究缓释肥料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表明, 在一次性施肥的情况下, 缓释肥料对马铃薯增产效果显著, 在比常规施肥减少20%用量下仍有5.6%的增产效果。所以应积极研究缓释肥料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和加大马铃薯专用缓释肥料的开发。

3.3 基肥和追肥比例

杨顺礼、邓小强等的研究表明, 氮肥作基肥占40%, 追肥占60%, 施用比例以基肥∶苗肥∶现蕾肥为4∶4∶2 时效果最佳。邓小强、郭志平等研究认为, 钾肥作基肥占60%, 现蕾期追施40%钾肥时, 有利于块茎膨大, 产量高商品性好。邓兰生等通过滴灌试验研究表明, 马铃薯块茎产量以50%磷肥基施、50%磷肥分10次追施的处理最高, 且其商品薯率也最高, 达到89%。吕慧峰等研究表明, 分期施用氮、磷、钾肥处理均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 平均提高7.3%, 以氮20%、磷40%、钾20%作基肥, 氮40%、磷30%、钾40%作苗肥, 氮40%、磷30%、钾40%作结薯肥效果最好, 产量最高。

4 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目前常采用养分平衡法, 首先确定目标产量, 即当年种植马铃薯的预定产量, 它由耕地的土壤肥力高低情况而确定, 也可根据地块前3年马铃薯的平均产量, 再提高10%~15%作为马铃薯的目标产量;依据马铃薯产量所需养分量计算出马铃薯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然后计算土壤养分供应量, 测定单位面积深20cm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最后根据马铃薯全生育期所需要的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及肥料利用率即可直接计算马铃薯的施肥量。配方肥中施用有机肥时, 由于有机氮的当季利用率只有尿素氮的一半, 因此要从总氮量中扣除有机肥含氮量的一半。有机肥中的磷、钾不必在磷、钾总量中减去。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可使肥料利用率增加7%, 马铃薯产量增加18%以上。张建玲等在固阳县旱地马铃薯测土配方试验中得出, 土壤全氮含量为0.55~1.36g/kg, 氮肥经济合理施肥范围为81~138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4~17.5mg/kg, 磷肥经济合理施肥范围为33.0~76.5kg/hm2;土壤有效钾含量为42~194mg/kg, 钾肥经济合理施肥范围为34.5~69.0kg/hm2 。对近两年全国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进行简要汇总得出, 土壤碱解氮含量为50~140mg/kg, 氮肥 (纯N) 合理施用范围为190~300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0~30mg/kg, 磷肥 (P2O5) 合理施用范围为100~190kg/hm2;土壤有效钾含量为30~190mg/kg, 钾肥 (K2O) 合理施用范围为130~400kg/hm2;氮肥 (纯N) 、磷肥 (P2O5) 和钾肥 (K2O) 的比例大约为1∶ (0.34~0.86) ∶ (0.97~1.93) ;肥料施用量上要明显高于张建玲试验结果, 这可能与不同的栽培品种、土壤供肥水平和气候特点等有关。

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a.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土壤测试为依据, 经过多年多点次的田间试验和示范, 不断修正完善的肥料配方设计。实施起来较为繁琐, 时间较长, 至少需要2年, 不易被农民接受和推广。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用以有效开展宣传、培训、推广等工作及相应土壤化验室、配肥站等建设。

谈玉米合理施肥技术 第7篇

玉米植株高大, 是高产作物, 对养分需求比较多。玉米全生育期所吸收的养分, 因种植方式、产量高低和土壤肥力水平高低而异。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 (N) 2.68 kg, 五氧化二磷 (P205) 1.13 kg, 氧化钾 (k2O5) 2.63 kg。P205∶K205大约为1∶0.5∶1。一般规律是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对养分的吸收速度加快, 到灌浆期、成熟期逐渐减慢。

玉米对氮、磷、钾吸收的持点是:苗期植株生长慢, 对三要素吸收量少, 速度慢。整个苗期吸收量占一生吸收总量的10%以下, 但植株中氮、磷、钾的浓度却是一生中最高的, 这表明苗期肥料充足对培育壮苗有积极作用。拔节到抽雄期对养分的吸收数量最多, 速度最快, 是需肥的关键时期。到抽雄时, 植株吸收的氮和磷已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50%左右, 钾的吸收量已达70%以上。在该时期施肥作用最大。是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因而也是玉米施肥的关键时期。玉米在开花授粉后, 吸收养分数量虽多, 但吸收速度明显减慢。到乳熟期, 玉米需要的钾已全部吸收, 氮、磷也己吸收90%以上。从乳熟期到成熟, 玉米对氯、磷仍有一定的吸收, 所以仍不能缺肥断水。

根据各地资料, 玉米吸收氮、磷、钾元素的数量, 一般每生产100 kg籽粒, 需吸收氮2.2~4.2 kg, 磷0.5~1.5kg, 钾1.5~4.0 kg。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为3.2∶1∶2.7。吸收量常受播种季节、土壤肥力、肥料种类和品种特性的影响。因此, 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 可根据平均每生产100 kg籽粒, 植株所吸收的氮、磷、钾的数量和比例, 作为计划产量施肥指标的参考依据。

2 施肥技术

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 在施肥技术上应掌握“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的原则。施肥方法可以概括为:施足基肥, 适施种肥, 轻施苗肥, 巧施秆肥, 重施穗肥, 酌施粒肥。

2.1 基肥与种肥

2.1.1 基肥

可用2000~3000 kg亩厩肥、全部的磷肥和钾肥、1/3的氮肥作基肥或种肥, 结合犁地起畦一次施入, 位肥料施到1~15cm的耕层中。所有的化肥都可作基肥。玉米对锌非常敏感, 如果土壤中有效锌少于0.5~1.0 mg/kg, 就需要施用锌肥。碱性和石灰性土壤容易缺锌, 长期施磷肥的地块也易诱发缺锌, 应给予补充。常用锌肥有硫酸锌和氯化锌, 基施每亩用量0.5~2.5 kg, 拌种4~5 g/kg, 浸种浓度0.02%~0.05%。如果复混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锌, 就不必单独施用锌肥了。

2.1.2 种肥即播种时施用的肥料。种肥对壮苗有良好

效果, 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种肥的施用方法有多种, 如拌种、浸种、条施和穴施。拌种可选用腐殖酸、生物肥以及微肥, 将肥料溶解, 喷洒在玉米种子上, 边喷边拌, 使肥料溶液均匀地沾在种子表面, 阴干后播种。浸种时将肥料溶解配成一定浓度, 把种子放入溶液中浸泡约8h, 阴干后随即播种。

化肥适宜条施、穴施, 每亩可用各占15%的三元复合肥10~15 kg施于播种沟 (穴) 内。用其他肥料作种肥, 应避免肥料与种子接触, 以防烧种, 影响全苗。

2.2 追肥

剩下2/3氮肥作追肥。追肥可分苗肥、秆肥、穗肥和粒肥4次追施, 其中重点是秆肥和穗肥。4次追肥分述如下:

2.2.1 苗肥

一般在幼苗4~5叶期施入, 可结合间苗、定苗和中耕除草进行, 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发根壮苗。苗肥一般应早施、轻施和偏施, 即补基肥性缓, 促小苗赶大苗, 促弱苗变壮苗, 达到苗齐、茁壮的目的。苗肥一般占追肥量的10%左右。

2.2.2 秆肥

拔节肥, 生产上又称攻秆肥, 一般在植株拔节前后, 幼苗长出7~9片叶时施肥。有促进茎生长和促进幼苗分化作用, 以此达到茎秆粗壮的目的。但又要注意不要使植株生长过旺, 基部节间过分伸长, 以免造成倒伏。所以要稳妥施用拔节肥。施肥量一般占迫肥量的20%~30%。

2.2.3 穗肥

穗肥是指雄穗发苗至四分体期, 正值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的追肥。这时是决定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在距抽雄10~15 d的大喇叭口期施入, 有减少小花退化作用, 促进穗大粒多, 并对后朗籽粒灌浆也有良好效果。—般中熟品种展开叶9片左右, 可见叶数14片左右, 此时植株叶片呈现大喇叭的形状。这次追肥可促进雌穗小花分化, 达到穗大、粒多、增产的目的, 所以生产上也称攻穗肥。穗肥一般应重施, 施肥量占总迫肥量的60%左右。

2.2.4 粒肥

粒肥的作用是养根保叶, 防止后期脱肥早衰, 以延长后期绿叶功能期, 提高粒重。一般在吐丝初期追施。粒肥应根据当时植株的生长状况而定, 要轻施、巧施。如果穗肥不足, 植株发生脱肥, 果穗节以上叶色黄绿, 下部叶早枯, 粒肥可适当多施;反之, 则要少施或不施。对以收获鲜苞为目的的甜、糯玉米, 由于灌浆期较短, 一般不用施粒肥。穗肥施用量占追肥量的0~10%。

马铃薯合理施肥技术 第8篇

关键词: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产量,效益

马铃薯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产品, 每年在全国占有的种植面积约5570 千hm2, 但在少数地区对于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还不是很满意。因此, 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不同上来对马铃薯的产量及效益进行研究, 从根源上改善马铃薯的品质, 解决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降低成本, 增加马铃薯的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的基本概况

试验地选择的是低温、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是较适宜马铃薯生长的用田。试验田海拔约1200m, 年平均温度在13.5 ~ 21.6 ℃之间, 年平均降雨量1237mm。试验地的整地均匀, 土地的肥沃程度相当。在试验前对土地中有机物含量的检测结果为:有效磷31.09mg/kg, 全氮1.16mg/kg, 速效钾88.75mg/kg, 有机质20.05mg/kg, 碱解氮104.23mg/kg, 土壤酸碱度在5.9 ~ 6.0, 呈弱酸性。

1.2实验材料

实验用薯选择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品质食味好的“中薯2号”作为实验的马铃薯的品种。肥料准备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等。

1.3实验设计

在同1 块试验田中划分区域进行对比试验, 试验田面积0.13hm2, 将土地分成a、b2 块, 在a试验地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来对马来那个数进行培育, 命名为实验组;在b试验地中采用传统的施肥技术来对马铃薯进行施肥培育, 命名为对照组。2 组试验地中的马铃薯在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每667m2的种植窝数上没有明显差异, 仅仅是施肥的方式不同。每667m2的种植窝数在5250 窝左右, 对2 组试验地中的马铃薯使用完全相同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 以施肥方式作为变量, 马铃薯的产量作为因变量来进行测定。在马铃薯收货后, 根据市场定价来对马铃薯的效益进行评估比较, 在现今市场上的马铃薯价格主要根据马铃薯的大小不同而变化, 此时要从不同价格来全面统计。

对于施肥的不同, 根据试验地的土壤情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传统的施肥技术差异很大, 本次的试验组a、b的施肥用量如表1 所示。

如表1 所示, 实验组a对于试验田中所施的肥料的用量控制是根据该地土壤中原有的养分及有机物来进行搭配施肥, 保证了土壤中各养分的充分利用, 在对马铃薯起到养护的同时, 也不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时, 运用各种肥料相搭配, 并且做到足够的精确, 不用再使用高价的复合肥肥料, 在培育成本上也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试验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马铃薯的产量和其经济效应, 针对施肥技术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种植效果进行比较, 探究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马铃薯的培养过程中对其产量和效益的作用。

2.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根据实验安排, 对两组马铃薯在施肥技术方面上做出有差异的培育方法, 等到马铃薯成熟收获的时候, 再对两组马铃薯的产量进行统计比较, 分别观察两组马铃薯的总产量和不同规格下的产量的比较 (见表2) .

通过表2 可以看出,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田中的马铃薯在每1 种规格中的产量都明显高于使用传统施肥方式的试验田中的马铃薯的产量, 尤其是在大薯的产量方面, a试验地中的大薯产量接近于b试验地中的2 倍, 总产量上,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地比传统施肥技术的试验地要高出29.31%, 产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并且也对马铃薯的块茎生长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有利于马铃薯的果实更大重量也更大。

2.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马铃薯的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产量和产品规格发生改变后, 马铃薯的经意效益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并且对肥料的使用情况有了不同, 减少了人工在是非过程上的成本, 也就进一步增加了马铃薯的经济效益。根据现在市面上对于3 种规格的马铃薯的价格来进行计算,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马铃薯在经济效益上提高了48.3% 左右, 测土配方施肥方法不仅保证了马铃薯的质量, 也减少了对复合肥料的使用, 节约了大量成本。

通过此次的实验探究, 我们可以得出,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都会产生影响, 不仅使其产量增多, 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降低了成产成本。提升了马铃薯的产品质量, 大薯的占有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市场价格也有会有一定的增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开展, 对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值得将此项技术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舞阳县冬小麦合理施肥技术 第9篇

一、冬小麦施肥配方的确定

冬小麦产量并不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成正比例提高的, 超过一定施用量, 施肥量越大产量增加幅度降低。必须通过田间试验, 确定经济合理的施肥配方。

1. 以地定产配方

以不施肥区冬小麦产量为依据制定施肥配方。根据舞阳县土壤基础地力产量, 可把地力分为三级:即每亩冬小麦产量低于450千克为低产田;450~550千克为中产田;550千克以上为高产田。经过长期多点试验结果, 高中低产田冬小麦合理施肥量如下:低产田目标产量每亩450千克, 需施纯氮12~14千克, 五氧化二磷6~7千克, 氧化钾6~8千克。中产田目标产量每亩450~550千克, 需施纯氮13~14千克, 五氧化二磷7~8千克, 氧化钾7~8千克。高产田目标产量每亩550千克以上, 需施纯氮14~15千克, 五氧化二磷8~9千克, 氧化钾8~9千克。

2. 测土施肥配方

通过测定土壤养分, 确定经济合理的施肥配方。亩产450~550千克, 氮肥 (N) 亩用量控制在12~14千克, 亩产450千克以下, 氮肥 (N) 亩施用量控制在8~12千克;土壤有效磷 (P) 小于10毫克/千克, 亩施 (P2O5) 5~7千克;10~20毫克/千克, 亩施磷肥 (P2O5) 4~6千克;大于17毫克/千克亩施磷肥 (P2O5) 2千克;土壤速效钾 (K) 小于80毫克/千克, 亩施钾肥 (K2O) 3~5千克, 80~120毫克/千克, 亩施钾肥 (K2O) 2~4千克大于120毫克/千克, 可不施钾肥。

二、施肥技术

1. 施肥原则

根据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和农民施肥经验, 舞阳县高产冬小麦的施肥原则是:增施有机肥, 提倡有机无机配合;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 合理分配氮肥的基追比例;磷肥恒量监控, 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

2. 施肥时期与方法

分基肥、追肥2次施用。有机肥一般做基肥每亩3方以上, 全部的磷钾肥和30%~50%的氮肥在小麦播种前整地时做基肥施用, 氮肥用量的50%~70%在返青期或拔节中后期做追肥用。磷肥三分之一撒垡头, 三分之二掩底, 氮肥追肥要深施, 施后覆土。

3. 增施微肥

根据小麦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和土壤中的缺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微肥可做基肥, 也可做拌种、叶面喷施。由于做基肥时用量少, 可拌细土撒施地表随耕入土。拌种时, 每千克麦种用硫酸锌2~6克、硫酸锰0.5~1克拌种, 之后随即播种。

针对小麦中后期的长势, 对脱肥田块每亩可喷施1%~2%浓度的尿素溶液, 满足其中后期的生长需要;同时可喷施磷酸二氢钾, 浓度为0.2%~0.4%, 对延长其叶片功能期、增加千粒重、提高单产有显著效果。

三、秸秆还田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改革下一篇:必要性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