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行业企业范文

2024-05-25

对接行业企业范文(精选4篇)

对接行业企业 第1篇

“农超对接”, 即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 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最大特点是减少流通环节, 既保证生产者销售渠道稳定, 也能给销售者降低成本, 同时能使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 可谓三方共赢。

作为经营项目, 广义的“农超对接”包括三类生意形式:一是种植, 即生产者;二是超市经营, 即销售者;三是生产和销售之间还有一个服务者, 具体又细分为两种生意形式:负责产销对接的农产品经纪人 (含机构) , 以及负责物流的运输服务商。本文重点研讨的“农超对接”, 是指小投资者基于自身条件, 在销售的同时, 尽量简化中间环节, 全部或部分自行承担运输以求降低成本的做法和形式。

现状经营者忧大于喜, 坦承三大难题

王旭光, 哈尔滨某小型连锁超市销售部负责人, 国内较早介入“农超对接”经营的从业者之一。谈起“农超对接”的话题, 王旭光的态度可称忧大于喜。

喜:市场反馈较好, 一定程度带动超市整体销售。

我们在2009年开始试行“农超对接”, 跟近三十户蔬菜种植户签订供销合同, 下属连锁超市共6家, 单店月平均销售50吨左右, 目前, 通过“农超对接”提供的鲜菜占超市蔬菜总量的近40%, 高峰时期可达到60%—70%, 且比较稳定。推出这个业务以来, 最大的收获是顾客反馈情况普遍较好。首先说, 鲜菜的质量比较有保证;其次, 价格方面我们控制得比较稳定, 很少大起大落;第三, 买卖公平, 不会像街头小贩那样缺斤短两。因此给超市带来了不错的口碑, 并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但问题在于, 做这项业务目前仍然是“叫好不叫座”, 超市的实际利润并不高。

忧:三大难题限制利润。

第一, 物流环节导致利润不确定。

物流一直是个“骑虎难下”的问题。首先是不能外包。自己负担运输, 表面上看是为了省运费、节约成本, 实际原因是物流运输的费用过高, 对我们这种小企业来说, 是个相当大的负担。比如按照一车装10吨计算, 鲜菜平均收购价是每公斤1元, 运输费每公斤要0.1—0.2元, 一车蔬菜就要多支付一两千块钱。超市每月鲜菜需求量在300吨左右, 就是四五万元的支出。反过来, 超市为吸引顾客, 不管运输环节被人克扣多少也要保持较低价位, 利润肯定变薄。

其次是不可控性。自己搞运输, 成本同样不好控制。300吨鲜菜是个不大不小的数字, 甚至还不如菜市场的蔬菜贩子几天的运输量。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采购人员、车辆、司机等基本配置, 运输路线及时间的设定等, 都得考虑。我们的经验是, 设置一名专门负责“农超对接”的采购经理, 一台10吨左右的固定车辆、配一名固定的司机, 负责每天常规、大宗运输;再配备一辆厢式小货做机动用车, 负责零星运输或高峰期额外增加的运输。再说路线和时间, 哪些路段、哪些时间段比较畅通, 不仅是快捷的问题, 更关乎蔬菜保鲜程度———我们承诺顾客每天最迟不超过下午两点把鲜菜送到超市, 而采摘和收购的时间一般都在早晨八九点钟, 运输时间段正好是车流高峰。到目前为止, 这个问题我们一直都没有解决得非常好。也许有人会问, 为什么不把运输转嫁给种植户?超市是买主, 种植户是卖主, 要求好一点的服务质量没有什么不妥吧。事实上, 这几年我们的经验是, 就算那些大型超市、卖场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难题。种植户越来越“精”, 如果你提出这样的要求, 他就要提出相应的报酬需求, 而且必须写在合同上。而这样一来, 又变成运输外包了。

第二, 品种少, 收购点分散, 供应量低, 难以形成充足利润。

大超市、大卖场实力比较强, 做“农超对接”能放开手脚。一是不怕远, 比如异地运输, 因为采购量大, 就算运输环节成本很高也能接受;二是不怕大, 只跟大的种植户合作, 对方要价高一点低一点都无所谓。而像我们这样的小超市, 异地采购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只能就近就地, 还只能跟零散的小种植户合作。这也就带来了影响利润的第二个问题:品种少, 供应量低。

就近就地采购鲜菜和主打本地菜, 难以做到品种丰富。以哈尔滨鲜菜市场来说, 本地常年能供应的品种不超过15种, 基本无法达到顾客的多种需求。此外, 在大多数顾客看来, “本地菜”还有另一个含义, 即不是大棚种植的, 而是传统种植方法生产的“土菜”、应季菜, 因此比较排斥外来菜、反季节蔬菜。这就形成一个矛盾, 既要多个品种, 又不能是外来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的做法就是尽量做到本地菜为主, 并作专区销售。外来菜、反季节蔬菜另辟专区, 供顾客自行选购。但从长期来看, 这个矛盾仍然无法解决。有时候我们自己开玩笑, 说这是顾客给我们出了一道没法解决的难题。

除了品种少, 收购地点分散也是问题。大的种植户都跟大超市、卖场合作, 对我们这种小超市他们“没兴趣”。而愿意跟我们合作的种植户, 基本都是“小而散”, 零星分布, 供应量也较低。这就增加了运输的成本。对此, 我们的做法是三步走:第一, 先跟相对集中的区域合作, 确保主打蔬菜的量;第二, 进而跟比较有口碑的种植户合作, 比如某个村的白菜、某个种植户的豆角等, 可以稍微加价, 扩大利润空间;第三, 签订引导性的合同。跟某个村或部分种植户签订定向种植合同, 规定对方只种植某些品种。通过这三个步骤, 目前仅能部分地解决目前品种少和供应量低的问题, 只能算是权宜之计。

第三, 订单风险导致利润风险。

业内常说, “农超对接”是个“两头拔河”的买卖。意思是农户跟超市之间, 在签订合同时都会尽量降低自己的风险、提高自己的利润, 根据市场变化, 轮流占据上风, 但始终处在“拔河”的状态。这话一点不假。同时, 这几年受舆论导向等因素影响, 在涉及“农超对接”时总是事先考虑和照顾到种植户的利益, 作为合同的另一方, 超市压力相当大。首先是签订合同时, 一般不敢过分压低价格, 更主要的是, 不管市场变化多大, 都得按照事先约定进行收购。“蒜你狠”变成了“蒜你贱”, 还得做这个赔本买卖。说这个话题, 我不是要求社会对像我们这种小经营者有多少照顾, 只是提醒后来者, 在签订合同前, 需要认真考虑市场变化因素。对那些这几年价格老是“坐过山车”的品种, 在选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吃亏的就是自己。

解析各方观点汇总

权威声音:看好“农超对接”前景。

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发文, 推行“农超对接”试点。

针对“菜贱伤农”现象, 早在2008年末, 商务部、农业部就首次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按整体部署, 到2012年, 国内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相关统计显示, 截至2010年底, 在全国举办“农超对接”促进活动150多场, 超市和农民合作社签订协议金额50多亿元。另据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黄海披露, 目前全国共有936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贸市场的1565个项目得到商务部的扶持, 中央财政并为此安排专项资金达15亿元。支持力度可见一斑。

耿书海:欧洲蔬菜百分之七十以上通过超市销售。

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耿书海曾向媒体披露, 欧洲的蔬菜销售, 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通过超市的渠道。业内最大的十几家超市, 基本跟所有的农场都签订供销合同。且市场价格非常稳定, “从农场出来到超市就加个20%”。

专家观点:引入“仲裁机制”的启发, 超市经营者如何保障利益。

胡定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和超市问题的专家。长期从事“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组织+农户”模式和超市发展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等前沿问题的研究。

近日, 胡定寰通过媒体首先对“农超对接”这种形式表示了肯定。同时他也提出了解决方向———引入第三方仲裁机制。通过第三方介入监督的方式保证“农超对接”公平、公正, 确保其市场生命力。

行业新思维:对接环保责任 第2篇

行业新思维一:对接

词典中对“对接”的解释是两物体端部的对头接合,而在当前特殊的环境下,中国纺织业要想获得更大突破与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单枪匹马,以“匹夫之勇”来闯天下,真正靠的是各种优势力量的协作,来开启新的发展空间,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筷子与一把筷子”最朴素故事的真谛。

山东如意集团执行总裁丁彩玲和武汉科技学院副院长徐卫林共同开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发起了一场纺纱革命,除此之外,无论是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院长周华堂,还是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肖长发无一不是科研领域的佼佼者,而丁彩玲、卫国、周成建、杨勋等知名企业家对于产品研发的重视,也使我们看到产、学、研的对接带来的硕果。

“我想全国有这么多高校资源,这么多年时间已经证明自主研发再借助外力两者结合更能推动加快企业的发展。积聚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资源,加大研发力度,特别是推动与企业的对接来促进产业的提升、企业的发展,以振兴我们纺织工业。”江苏鑫缘蚕丝绸集团董事长储呈平表达对产学研“对接”的期望。而企业家对于协会与企业对接的期待远非产学研“对接”那么简单。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政表示:“希望协会为企业在集成创新、产业链延伸方面多做一些对接平台。”

众所周知,无论是行业发展,或是企业后续发展都离不开品牌贡献率和科技贡献率,而纺织行业是市场化开放度相对超前的行业,单体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实力明显偏弱,面对这种情形,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力民表示:“我们要抱团打天下,在行业协会之下,成为核心黏和体。我们辛辛苦苦营造的出口份额不应该丢失,内销扩展外销保护应该同步,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当我们的纺织行业不再仅仅有一两个品牌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而是整个行业综合力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时,我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纺织强国。

今年如意集团时中国唯一一家参加了法国第一面料视觉展(简称PV展)的面料企业,也是首家取得入展资格的中国纺织企业,同时也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纺织企业未能登顶世界顶级面料展的尴尬历史。“希望纺织工业协会带领我们组成集团阵容,展示在国际大舞台上。今年比较深的体会是在PV上,很多的国际客户感到很惊讶,怎么PV上也出现中国的纺织企业了,所以我们希望工业协会带动我们进入到世界顶级舞台中去。”山东如意集团执行总裁丁彩玲感慨说道。

无论是在产学研的对接,集成创新、产业链整合,还是协会与企业的合作,都要通过“对接”这一理念来实现,也希望借此共同谱写突破困境、抗击危机的乐章。

行业新思维二:环保

近两年来,环境危机以及贸易上的绿色壁垒让中国纺织业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如广东童装安全事件、上海国际名牌服装安全性指标不合格等问题都敲起了警钟。加强纺织品服装绿色制造已成为共识。

对于正处产业转型期的中国纺织业而言,以节能减排助推产业升级,无疑成为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就表示,从长远来看加大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加强环境的保护是纺织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现在谁加快了调整产品结构的速度,开发出高附加值、少污染的产品,谁就能拔得市场头筹。周华堂在论坛上也提出,“技术创新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在本次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中,有不少是在节能减排助推产业升级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江苏鑫缘蚕丝绸公司董事长储呈平注重提高桑蚕茧副产物和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还利用桑树根、农作物桔杆作为燃料代替煤炭。在储呈平的引导和示范下,海安缫丝行业15家企业投入6500万元改造水处理系统,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全年节水150万吨。

宁波百隆总经理卫国,根据散纤维染色特点调整和缩短了工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棉网改用60度热水洗后即可进入染色,染色后只需一次加皂液沸著。经过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使得公司生产1吨色棉节约用水18吨、省电107.55度,降低物化药剂费从2元/吨降到1元/吨,减少污泥产生30%~40%。

我国纺织工业从原料纤维的生产,到纺织加工,染整加工,直到最终的服装制造,形成了一条上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制造应该贯穿始终,中国纺织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业新思维三:责任

中国纺织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它吸纳了二千万人的就业,关系着一亿农民的生计。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备受各界关注。而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纺织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欧新黔在去年的“中欧供应链社会责任峰会”就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金融危机来袭,企业还愿意投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吗?从创新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人气”盛旺。不少大型企业选择参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期望实现技术升级,管理标准化,真正“脱胎换骨”,与国际品牌企业同台竞争。其实许多纺织企业都已经认识到社会责任绝不是粉饰的招牌,或者危机公关的遮羞布,而是的的确确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很多公司已将企业社会责任镶嵌入公司核心业务中。

这次创新人物中的旭日集团总经理杨勋在大进制衣厂建立了CSC9000T运作体系,不但产量没减少,员工收入增加了,企业效益提高了。

鑫缘集团董事长储呈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幅射作用,给蚕农和加工企业以有力的扶持。在秋茧收购中,以高出周边地区每公斤4元左右的价格对蚕农交售的蚕茧实行保护价收购,有效保障了蚕农的收益。为帮助缫丝企业组织生产,保障工人就业和社会稳定,储呈平想方设法筹资数千万元,通过厂丝质押的方式,将资金提供给本地缫丝企业用于生产周转,保证了缫丝及相关企业的正常运转,较好地保障了工人就业和社会稳定。储呈平为行业“自救”、产业“自救”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对接行业企业 第3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行业标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关于专业教学和课程开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为强化职业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全面发展,本文对高职景区管理专业“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实施有效对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構建“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

“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高职景区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所面向的专业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景区服务质量的调查、评价和提升管理。该课程是依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质量监控能力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项目设计以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

景区经营管理方面的行业标准有很多,但能跟该门课程进行有效对接的标准主要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5-2003)。该标准在全国实施十年有余,极大地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准、管理水平和环境及景观质量,使作为支撑旅游的重要三要素(饭店、旅行社、景区)能够平衡互动的发展,使我国的综合旅游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该标准在“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和实践中被广泛引用、参考。

在“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行业标准为基础,促进景区服务与管理行业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2.实施“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2.1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要求

2.1.1熟悉景区行业的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或职业标准,景区行业标准是对景区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规范性的要求。了解和熟悉行业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在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掌握行业标准,既要认真学习理论,也要深入景区进行现场了解,掌握和应用行业标准。

2.1.2根据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相关的行业标准

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钟来,融入教学过程中,以行业标准框架架构课程内容教学项目任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要求、行业标准,科学地整合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行程相对独立的若干个以课程内容、行业标准、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构成的知识体系。

2.1.3要合理地应用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应将该课程设计的相关行业标准合理的引入现有教学内容中。行业标准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教学标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说,则是学习标准。

2.2实例

高职景区管理专业“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主要是和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进行对接,先简述一下“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和该标准对接的过程。

该标准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规范和管理指南;对景区具体该为旅游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设施进行了规范;同时,标准还对景区的开发、建设作了明确的指导,对景区应遵循的环境保护准则和国家规定、倡导游客的环保意识作了相关要求。这个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直接引用了部分国际标准或标准条文。在教学中,景区服务与环境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与“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对接,构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过程如下:

教——《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解读。

学——《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学习。

做——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进行实训。具体为在景区进行景区服务质量调研,找服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照标准,提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的对策。

3.实施“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的成果

行业标准与“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的对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以前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差,现在改为“教、学、做”模式后,参与性更强,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行业标准与实际工作相相联系,动脑动手的地方更多,学习任务更明确,因此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是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更加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行业标准是从业人员的职业标准,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增强了岗位意识;实训中行程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考核。训中,无论是学生对景区服务质量暗访行程的暗访报告,还是为景区量身定做的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方案,都能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学生根据实训成果得到的实训成绩,组成学习过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S].教职成[2011]9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3]侯建军,佟景才,鞠颂东,张有根,路勇,曾涛,万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改教改互动[J].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4(1):90-91.

[4]陈后金,侯建军,张有根,张晓冬,杜普选.创新教改,发挥国家教学基地的示范作用[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4(8):30-31.

[5]潘世墨.对深化教学改革若干关系的认识[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1(6):32-36.

班级管理的企业对接 第4篇

潍坊海洋化工学校是在潍坊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一所新型中等职业学校,为尽快由传统师范教育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2009年4月13日至4月23日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调查中,他们发现企业不仅仅对专业技能有着具体的要求,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更关注员工的职业素养,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规则意识、忠诚程度颇有微词,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普遍存在着厌学、不守纪律,甚至心理疾病、经常打架斗殴,学生管理一度成为学校最头痛的问题。

为此,学校多次召开研讨会,寻找根源,大家认为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普遍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但学生在校时难以管理,而且就业后很难短时间融入企业文化,个人职业成长受到制约。

于是学校开始探讨按照企业的员工管理标准,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改革。

学校副校长彭元彪说:“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就是要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企业的需要。让学生能尽早感受能者上、弱者下的社会现实,尽快跟社会接轨,跟市场接轨。”

学校整个都虚拟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分公司,公司董事长由班主任兼任,董事为各任课教师,监事为系部主任。公司下设总经理,相当于传统意义的班长;部门经理若干名,学习委员就是学习部经理,项目经理若干名,像舍长;单项社会项目活动责任人若干名,有时可临时竞聘组织人员,普通职员若干名。同时明确各岗位职责,部门经理带领本部门成员负责全班的文、体、卫、团兼职工作,有权通过加“薪”加奖来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教室分排、分行就座。每组分属以上各部,部门经理除要执行整个公司相关工作外,还要管理本部门的成员。

为更好地配合“班级企业化管理”改革。学校腾出部分闲置场所,将日本独资企业新旭(潍坊)电子有限公司的一个大型车间请进校园,分批安排各个分公司进车间顶岗实习,每个部门安排一条生产线,展开竞争。严格按照日方生产标准下达生产任务,结果这批学生往往平均提前3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任务,并且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已经超过该公司正式员工。

潍坊海洋化工学校校长赵贵友深有感触地说:“没实行这个办法前,学生难管,教师埋怨,家长有意见,企业不待见。如今好了,实行班级公司化管理后,学生学习态度更加认真,专业一次性过关率明显提高,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明显增强,为学生顶岗实习乃至参加工作后顺利适应企业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明:企业化管理使各方受益

北大青乌IT教育首席执行官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学校、社会三者皆利的好举措。企业把自己介绍给职业学校,无异于做了一次“免费”或“便宜”的宣传广告,从中可以获取一定的好处。例如,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技能的交流等。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者皆益的好举措。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有“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无疑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方便,而且管理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师,自己在管理、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企业管理的内容,丰富了学识,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能力,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在新型管理模式下,通过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感悟企业精神,从而懂得在校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的重要性,以及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家长见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当然会“眉开眼笑”,更加放心了。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学生对企业加深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增强学生的工作纪律观念,积极调动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一种美好向往。传统的班级管理只能生硬地管住学生,很难取得更“令人惊奇”的效果,学生对此已经失去了新鲜感,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感、厌烦,甚至是抵触等情绪,这势必影响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表现。

总之,职业学校有了“企业的介入”,就增添了学校特色,班级氛围更具专业特点。

撒忠民:企业化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柳州教育局局长

班级并不是真正的企业,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员工,其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工人生产优质产品,进而获得高效益。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自身就是班级的“产品”。“产品”是通过教师的劳动作用于“产品”,通过“产品”本身的心灵优化创造出特殊的优质产品——人才。因此主张班级管理企业化,并不是绝对地照抄照搬企业管理,而是借鉴企业的管理理念。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又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要求我们的班主任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小班级大管理,班级管理企业化是对班级管理的探索和创新。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丰富和总结。在管理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使班集体真正成为“生产”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平台”。

孙志河: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应有机结合

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

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实行了这一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应该是有利有弊的。班级企业化管理可以让学生更早地融入企业,包括企业文化、制度等,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能更快地适应环境,有助于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但是,学校是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化的地方,而企业是以效益为中心的,两者的育人目标有一定的矛盾。如何让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更好、更和谐地融合,将是班级企业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多模态化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