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2024-08-27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精选12篇)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第1篇

一、图形思维能力的概念

有人认为, 图形思维能力就是大脑对图形的认知、联想及空间定向能力[2]。也有人把三维形象 (一般物体) 二维化的画图过程和二维图像 (图形) 三维化的看图过程中所体现的转换能力称为图形思维能力[3]。

本研究认为, 图形是通过绘、画、印等手段产生的几何符号。图形思维能力是指儿童在运用比较、分类、类比、想象等思维操作, 对图形这样的形象思维材料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它包括图形比较思维能力、图形分类思维能力、图形类比思维能力、图形想象思维能力。

二、图形思维能力的结构

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 (J.P.Guilford) 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林崇德的“三棱”思维结构模型[4]和胡卫平的科学创造力结构模型[5]为基础, 本研究提出图形思维能力是由品质、操作和内容三个维度构成的三维思维能力结构。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操作包括比较、分类、类比和想象,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思维过程是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的基本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 以及它所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分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 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类比思维的基本环节是联想与比较。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 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4]。

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 是在思维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是完整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 它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思维的批判性本质上是一种反思能力, 研究表明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是极不成熟的, 容易产生片面性与表面性[6]。所以我们在研究儿童思维能力时, 不把思维的批判性包括在内。 因此, 图形思维能力应该有三个维度:

(1) 品质维度:它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

(2) 内容维度:它包括具象图形、抽象图形。

(3) 操作维度:它包括比较、分类、类比、想象。

三、图形思维能力的表现

根据图形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括四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图形比较, 图形比较思维能力是指儿童在运用比较思维方法, 对思维材料图形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 反映图形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第二维度是图形分类, 图形分类思维能力是指儿童在运用分类思维方法, 对思维材料图形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 反映图形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第三维度是图形类比, 图形类比思维能力是指儿童在运用类比思维方法, 对思维材料图形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 反映图形思维的深刻性;第四维度是图形想象, 图形想象思维能力是指儿童在运用想象, 对思维材料图形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力, 反映图形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通过调查分析, 概括出具体表现, 如表1所示。

四、图形思维能力的测量

图形思维能力的测量是图形思维能力研究的关键, 本研究根据图形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 结合儿童图形思维能力的表现, 设计了一份儿童图形思维能力测量量表。该量表共有四个维度, 即图形比较、图形分类、图形类比、图形想象。图形比较、图形分类、图形想象维度各包括一个题目, 图形类比包括三个题目:第一题考察儿童对图形形状和方位的类比推理能力;第二题考察儿童对图形形状和形状的变化的类比推理能力;第三题考察儿童对图形大小、方位和阴影的变化的类比推理能力。

图形比较能力根据给出的比较点的个数计分, 比较点的个数不同, 图形比较能力水平不同。图形分类能力根据规定的分类能力水平和分类能力灵活性计分, 两者得分的乘积计为分类能力总得分。图形分类能力水平的判定根据是否能够完全分组和给出正确的分组理由, 图形分类能力灵活性指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图形类比推理能力根据题目答对情况及对题目的解释情况两个方面计分。根据所得分划分成不同的能力水平。图形想象能力根据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计分。

该量表采用出声思维的方法, 采取一对一的口头个别测试即主试提问、被试回答、主试再记录的形式, 记录儿童给出的答案及其对答案的解释, 来更进一步地分析儿童的思维能力。测验时间为30分钟左右。通过对近120个7-8岁儿童施测,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0.7907。评分者信度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在0.647~0.830之间, 结构效度较高。

摘要:伴随着图形文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方式, 图形思维能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图形思维能力包括图形比较思维能力、图形分类思维能力、图形类比思维能力、图形想象思维能力;图形思维能力分为品德维度、内容维度和操作维度三个方面。图形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研究和测量儿童图形思维能力的表现及发展是图形思维能力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图形思维,图形思维能力,结构,测量,儿童

参考文献

[1]曲志男.再谈思维导图.2005, 3 http://www.blogms.com/blog/Main.aspx.

[2]尹青.“个人的存在”———谈艺术设计教育中图形思维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 2006 (11) .

[3]刘钧杰.关于图形思维能力的开发[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5) .

[4]胡卫平.科学思维培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胡卫平.论科学创造力的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4) .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2篇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芸芸众生,在他们的面前构成了一幅充满问号的图画。由于他们年龄小,不能从书本里寻找答案,于是向家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提出的一些问题,近乎天真可笑,其实这正是他们的智慧火花在闪光。

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能够提出问题的儿童常常是爱动脑筋、积极思维的儿童。所以怎样启发孩子提问题,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自古以来,创设问题情境不外乎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前者是儿童的学习,完全依靠家长讲解,孩子被动地学习,根本谈不到思维的发展。后者是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儿童的学习过程变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例如,儿童在生活中最喜欢玩水。家长在水盆里放着铁钉和木块等东西,让儿童感觉木块会浮在水上,而铁钉却会沉入水下。孩子在多次玩沉浮的游戏以后,家长可问孩子:“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会浮在水面上呢?”孩子说:“因为木块轻。”家长问:“为什么铁钉会沉在水里呢?”孩子说:“因为铁钉重。”家长问:“为什么一斤重的铁块和一斤重的木块放在水里,铁块沉下去了,而木块全浮上来了呢?”“用钢铁做的轮船很重,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这些小问题,让儿童对“因为铁块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同时也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儿童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去寻找答案:原来物体在液体里都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它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样就培养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思源于疑。在平时,父母应给孩子提供富有思考性的学习内容,或者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矛盾充分暴露出来,矛盾越尖锐,问题越突出,越能激发儿童思维,或者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会遇到的困难摆出来。总之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儿童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再弄清“为什么”的问题,使孩子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

二.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语言

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思维的原料,思维的原料越丰富,思维加工就越顺利。而信息就是表象和语言。

儿童要进行思维活动,就要有丰富的表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儿童头脑里缺乏表象,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为此家长要尽量扩大孩子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感觉器官作用,通过玩耍游戏、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儿童在头脑中储存各种感性材料,家长要积极引导他们对这些材料进行思考,从中得出结论。

语言是思维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儿童要实现概括抽象的思维必须具有一定的概念,而概念总是用词语来表达的。许多教育研究表明:儿童之所以不能实现某种概括,是因为他们缺乏语词。家长如果能适时地提供这些语词,就能促进儿童对事物的概括。因此父母不要过低估计他们的学习能力,要适时、适量地教儿童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如交通工具、动物、植物、家具、文具等等。父母不能迁就孩子的现有水平,要通过教育把儿童现有的心理水平引向更高一级。当然这也不是说,不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盲目的提高要求。

在教儿童的概念时,要尽量地联系概念所能表示的对象,通过对大量的外形不同、实质相同事物的认识,使儿童逐渐学会撇开个别的表面的特征,抽取共同的、一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蔬菜”这个概念时,可以联系平时常见的青菜、韭菜、菠菜、黄芽菜等东西,通过对这些东西异同的比较,使儿童真正懂得什么是“蔬菜”。

三.教给儿童正确清晰的思路

家长有时让孩子回答一个问题,孩子前言不搭后语;让他做几道数学题,他又错误百出,这常常并不是孩子的笨和傻,而是他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思路。

任何人思考问题,总要采取一条具体的思路。而让儿童选择一条具体而又正确的思路是很不容易的,也不是父母教他一次两次就能正确的思考问题。

儿童思考问题时常常采取自己熟悉的思路,即使是一条不正确的思路,除非到了碰壁实在走不通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所以,父母要注意儿童思考过程中的思路,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把儿童的思考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让他们逐渐学会思考,学会用最简单的、最合理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父母让孩子猜谜语能锻炼他的思维能力。谜语通常采用寓意的描写手法,也就是先隐藏了想要说明的那种事物的本体,然后借用与它在性质上或现象上有联系的喻体加以比喻或影射。喻体是谜面,本体是谜底,谜面与谜底之间必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比如形象、动态、色彩、音响、性质、作用、功能等,有共同的或相通的地方,喻体和本体必须在某几点上极其相似,使猜谜者由谜面得到通向谜底的暗示和启发,但又不能叫猜谜者把谜语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父母可教孩子根据他的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找到喻体和本体即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联,从而猜中它。

父母要注意儿童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是从已知事物的反面推测事物之间联系的思维,即“反一反”,用颠倒法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如“司马光破缸救儿童”就是逆向思维,他一反过去的“人离水”的常规思维,而是采取“水离人”的办法。

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逆反思维,如孩子学习加法容易,学习减法比较困难;学习乘法容易,学习除法比较困难,其实这就是一种逆运算。

学习语言时,要经常训练逆向思维。如我是你的妈妈,你是我的儿子;我在你的左边,你在我的右边。

在写议论文时,我们要使用论据来说明论点,也常常运用逆向思维。父母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这对学习知识非常重要。

四.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极其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整体的个别属性、方面、因素分解出来。综合是把个别属性、部分、方面、因素集合在某个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起来的过程,是同一个思维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因此,父母要十分重视引导孩子对表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例如认识圆柱的特征,首先让孩子把圆柱模型分成三部分来认识,圆柱上下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同样的圆,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它综合起来。再如识字教学,让孩子认识“碧”这个字,让儿童观察字形的笔划、偏旁、部首,这是分析;再把不同的笔画或不同的偏旁部首联合起来认清这个字,还教孩子练顺口溜:“王大妈,白大妈,坐在石头上。”这便是综合。

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至于把类似的事物完全混淆起来,或者完全割裂开来。

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组或小组的一种思维方法。为了避免分类错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分类的标准,并在分类过程中,始终使用统一的标准;二是要分出每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考虑事物的所有本质特征,绝不可以仅仅根据个别的或局部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儿童学习每个词、每个数的概念,到掌握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一个计算原理,都要通过自己头脑对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才能理解,如“车”这个概念就是从“自行车”、“汽车”、“火车”、“摩托车”、“吉普车”等各种车中抽象概括起来的。

思维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密切联系、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让儿童了解思维的全过程,以便他们能正确地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儿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贯穿于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提出问题,要让其知道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分析问题,要让其知道分析是怎么进行的。有了结论,让儿童知道结论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样日积月累,逐步引导,有意识地启发,就能使儿童逐步学会许多正确的思维方法,能较快地提高思维能力。

五.开发右脑功能,促进大脑两半球思维方式的协调和互补

现代脑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左、右脑同身体各部分的神经联系以对称性为主,左脑控制右半身活动,它是处理记忆、语言和数字,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同思维的中枢,主管着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语言记忆和时间观念,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因而形成了语言的、分析的、数字的、程序的、直线的思维模式。右脑控制左半身体的活动,它是处理表象、非语言形象、发散和直觉思维的中枢,主管着视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以及情感等功能,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功能。

人脑左右两半球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信息加工,是互补、互存和互化而成为一个整体。例如儿童在应用题的学习中,由于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隐藏在用文字叙述的事实或情况之中,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关的事实或情况再现在头脑之中,才能顺利地找出隐含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抽象思维运算得出结论。这说明左右脑的思维互为主次,构成互补,协调发展,是培养儿童思维的重要途径。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总而言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小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一门课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状况采取正确的方法锻炼其数学思维能力,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尝试 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维能力,探索欲望

多年以来, 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 不像语文等课堂那样生动活泼。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 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 这的确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 数学课堂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 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数学课堂, 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 追求数学美。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体会。

一、从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土壤, 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 在教学这些内容时, 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原型,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喜欢上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让学生接触社会, 贴近生活, 让学生做生活化的练习, 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 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 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 交流计算方法后, 我又亲自带领学生实际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 (这个水池没有顶) 。 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很快就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 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 请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喜欢看的动画片等, 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 绘制统计图,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 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 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 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利用谜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乐于猜谜语, 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 用猜谜语的形式组织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 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时, 首先我让学生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话刚说完, 学生立刻猜出是“手”。 然后追问:“其实, 我们的手上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呢, 你能找到吗? ”学生回答“每只手有五个手指, 有四个间隔。 ”我再问:“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答出“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这样, 谜语导入新课,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间隔”, 然后, 借助实物图, 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间隔, 增强学生对“间隔”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高涨。

三、利用实践操作,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弱,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 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实践, 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 发散思维地思考, 从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 进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再让学生汇报交流探索结果, 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 让学生主动探究, 大胆猜想积极验证, 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体验经历这一知识, 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直观教学法, 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 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 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给教者留下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在概念教学难以入手时, 不妨尝试利用直观的具体形象, 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 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 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 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 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 用米尺量教室的长, 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 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 对于太难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暂时不给定义或者采用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 他们形成数学概念, 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而且要经历一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的过程。 从模糊到逐渐分明, 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 通过自己操作及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 在教学中, 更要加强演示、操作,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体会这些概念, 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教手段, 正以它多姿多彩的形式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使我们和学生都尝到无尽的欢乐与享受。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教学, 能增加教学容量,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 在教学环境的创造、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进入了数学课堂。 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第5篇

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经验和和心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思维活动的阶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整体。

一、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括表象或科学的概念,我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多次观察感知学具画面,自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

(1)让幼儿观察苹果、桃子、黄瓜、西红柿等画面,虽然其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但它们内部有种子,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把这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推广到有这种属性的物体,形成一个初级的果实的概念,即在植物体的各部分中,凡是内部具有种子的都是果实。

(2)用同样的方法对动物画面作出概括总结,如昆虫:两对触角、三对足、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或没有翅膀;爬行动物:四肢短小无力,腹部贴地面爬行,身体上有带鳞片不漏水的皮,是变温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所有动物的特点:能吃东西、能长大、能运动。

(3)交通工具:能把人和动物从一个地方长到距离地运到另一个地方。

(4)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型和四型学具含具有自然社会常识和数形等方面的几十种类别,80%的大班幼儿能基本掌握。

二、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为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区分为只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如果按由易及难的顺序可分为六大类,即指定分类、排除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组合分类和综合分类。

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动物画面进行多角度分类练习:①按种类分:哺乳类、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动物;②按翅膀分: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没有翅膀;③按腿分: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没有腿;④按运动方式分:会跳的、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爬的;⑤按居住场所分:住水中、住山上、住草地、住树林。

根据中属关系对幼儿进行多层次分类训练,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叶的、吃果实的四类。

通过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从分得粗到分得细,从外形分到本质分。有一次幼儿给野兽分类时,找出10种标准进行分类:①吃肉—吃草;②凶猛—温顺;③有叫声—没有叫声;④腿粗—腿细;⑤张角—不长角;⑥跑得快-跑得慢;⑦长蹄子—张爪子;⑧长胡子—不长胡子;⑨耳朵尖—耳朵圆;⑩珍贵的动物-一般的动物。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查阅浏览大量资料对画面进行正确分类,如把一般把鸭、鹅归入家禽类,而把大雁、猫头鹰归入鸟类,这样归类能使人误认为家禽不属于鸟类,应根据鸟是否被人驯化而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驯化是家禽的主要特征,而不能认为人工喂养的就是家禽,在家养的画眉鸟和鹦鹉等,虽主要由人喂养,但并未驯化,一有机会就会飞走不回来了,所以它们只能是野禽。将鸟类分为家禽和飞禽两大类也不是科学的,飞禽指善于飞行的鸟,自然也包括家禽中善飞的种类,如家鸽就应属于飞禽,另外应把分类活动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单双数、几何形体等分类活动,围绕分类进行综合教育,把思维训练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三、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是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的环境里是交通工具。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

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

再如,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像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第6篇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应用题的启蒙教学中,必须重视利用挂图、实物、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动画等音像素材创设愉快情境,让应用题中所叙述的人、事、物更加形象直观,使应用题中所隐藏的数量关系更加易于学生理解把握,注意力更集中,兴趣倍增。另外,课堂应创设愉快情境、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让学生多准备一些小棒、简单的几何图形等,组织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根据演示的画面,自己动手亲自摆一摆,增强学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把两部分合起来”和“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的含义,学会列算式解答加减法应用题。事实证明,情境教学同样适用于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缓学生理解问题的坡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读题、审题训练,明确解题步骤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独立阅读能力弱,教师要重视多读题。只有读好了才能够解题。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对于理解这两类应用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教师可以变换阅读形式,提高阅读要求,如:指名读、分组读、分条件问题读、轻声读、默读、初读、精读等。学生读通顺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理解题意,并说说题目中讲了什么意思,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等,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审题训练,然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题步骤,如:列算式计算、写单位、口答等。在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需要时时刻刻强调解题步骤,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还要求同学们考虑事情缜密、做事情细心、有始有终。

三、加强低年级应用题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例题只是提供一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提高学生综合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应用题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如:

1.树上飞走了8只鸟,还剩下2只鸟,树上原来有多少只鸟?

2.树上有10只鸟,飞走一些后,还剩下2只,飞走了多少只鸟?

3.树上第一次飞走了8只鸟,第二次飞走了2只鸟,两次飞走了多少只鸟?

分析这一组应用题,其实问题背景,叙述的事情都是相同的,但是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容易发生错误,(1)和(2)都是需要用逆思考的方式来分析,而(3)是让学生明白并不是题目中出现了“飞走”、“去掉”就用减法来计算,需要认真分析。经常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应用题变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有共性的问题形成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訓练:

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

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编应用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还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教材的知识特点,从单元知识的整体出发。首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然后让学生自己调查、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提出很多有关用长方体、正方体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我要用粗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鸟笼框,要用多长的铁丝?怎样算?”“我家有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里面有一半是水,怎么算出鱼缸里有多少水?”……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应用题有些脱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创编应用题的素材。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关系之后,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编应用题能力的训练,它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级体现,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际中,能说善编题的学生大都解题思路清晰,方法准确,解题正确率比较高。同时,创编应用题也是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体验学习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在创编时,教师要为孩子提供问题产生的背景,或者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创编兴趣。其次,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创编,并强调关键词语的使用。最后,鼓励学生把创编的应用题记录下来,作为一项学习成果在班级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们通过创编应用题的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和周围的人、事、物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习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第7篇

在儿童护理实践中, 由于双方沟通能力的不对称, 评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寻找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为儿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我们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儿童护理学教学中,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笔者于2014—2015年第一学期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大专班105人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18~21岁, 均为女生。所有学生均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 教材均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苏成安主编的《儿童护理学》 (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规划教材) 。所有学生均在PBL教学前后接受统一的CTDI-CV (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 问卷调查。教师讲清楚调查目的后, 护生按照问卷要求独立完成问卷填写, 并由调查者当场收回。PBL教学前后共发放问卷210份, 有效回收问卷21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方法

针对《儿童护理学》中“住院儿童的护理”章节采用PBL案例教学法, 教师以临床病例为引导, 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将病例相关资料发给护生, 护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 寻求问题答案;课堂上护生讨论,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由教师归纳点评。学期结束后采用CTDI-CV评价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1.2.2 评价指标

以CTDI-CV为测量工具, 此量表分7个亚类: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每个亚类有10个条目, 共70个子条目。每个条目的回答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共6个等级, 每个等级被赋予不同分值。其判断及评分标准为:正性条目赋值为6、5、4、3、2、1分, 共30个条目;负性条目反向赋值, 共40个条目。CTDI-CV总分为70~420分, 得分>280分, 表明护生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350分, 表明护生具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每个亚类的分值为10~60分, 亚类得分>50分, 表明相应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强, >40分表示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 30~40分说明评判性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此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0, 各子条目的信度系数为0.54~0.77[3]。

1.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采用均数及标准差及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 计算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差异是否有显著性 (P<0.05) 。采用非参数检验 (秩和检验) , 计算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例情况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 研究结果

2.1 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各条目得分情况 (见表1)

表1显示, 实施PBL教学前,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7个亚类中, 3个的均值在40分以上, 说明护生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 其余4个均值在30~40分, 说明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实施PBL教学后, 7个亚类中6个的均值在40分以上, 说明护生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 1个的均值在30~40分, 说明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PBL教学前后,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6个亚类即寻找真相、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认知成熟度、求知欲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说明PBL教学后, 护生在上述亚类的得分较PBL教学前有明显提高;而开放思想的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 说明PBL教学前后护生在此亚类的得分没有明显差别。

2.2 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得分比较 (见表2)

PBL教学前后,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差异具有显著性 (t=-11.549, P<0.05) , 说明从整体上来看, 实施PBL教学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3 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例情况 (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PBL教学前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例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 (Z=-6.739, P<0.05) ,

3 讨论

以知识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评判性思维的需要, 而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亲自实践体会的PBL教学法, 已被大量研究证明是医学教育中发展评判性思维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4]。我们的研究也表明, 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虽然该量表第2个亚类得分没有太大差别, 但PBL教学前后得分均值都大于40分, 提示PBL教学前护生已在该亚类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 这与该年龄段护生接纳新事物、新思想能力较强有关。

PBL教学中, 护生为获得问题答案, 主动运用多种手段 (如教材、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网络及多媒体等) 进行自学, 与同学沟通交流, 在具体实践中验证及修正答案, 很大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及理论实践能力, 为以后独立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减少护患矛盾打下了良好基础[5]。

PBL教学法是值得医学院校探索并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信随着更多经验的积累, PBL教学将成为护理教学的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护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校105名大专护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CTDI-CV (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 作为测量工具, 在PBL教学前后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PBL教学前后,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7个亚类中有6个亚类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开放思想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例情况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有助于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有助于锻炼其沟通及理论实践能力, 是医学院校值得探索及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PBL教学法,评判性思维能力,儿童护理学

参考文献

[1]夏素华, 孙宏玉, 郑修霞.护理大专生评判性思维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5) :34-35.

[2]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 (医学教育分册) , 1995, 16 (3) :1.

[3]彭美慈, 汪国成, 陈基乐, 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644-647.

[4]胡霄竹, 陈瑜.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1) :94-96.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论文 第8篇

一、理论假设

语文思维主要是指文学思维, 而文学思维“主要是一种象征思维, 依靠创造艺术符号来抒发情怀;文学思维又都具有情感取向, 情感是文学竭力表现的内容, 也是文学思维的工具;文学也都是情景语的结合, 是感性体验、理性认识综合而成的情理结合的生命体验;文学思维的语言是直觉的凝聚, 可以从语言直接感悟作者的情感心声”[1] (姚远, 2012) 。何克抗教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课题, 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跨越式的读写结合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以充分地将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基础”, 写作“就是建构、就是创造”。[2]而选入教材的各种文学体裁的课文又都有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各自的思维特点, 因此, 就要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培养某种语文思维能力。

“由于儿童诗是感情饱满、语言生动、构思新奇、富于想象的文体, 是童心看世界的结果, 儿童诗的感性形象表现出儿童的情感和认识, 因此, 儿童诗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诗意的想象。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主要应围绕对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而对于儿童诗来说, 更重要的是‘捕捉意象’[3]。意象是‘人化了的自然’, 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与孩子浓浓的情意相融合, 从而生成了童话般诗意的意象。儿童诗的诗意想象主要通过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段来生成意象。”[4]儿童本来就“对一切细小的事物、细微的变化都极敏感和感兴趣”[5], 因此, 利用儿童诗来培养孩子从小处观察事物、展开诗意想象、表达真挚细腻的情感, 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和平台。

二、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

对象:深圳市南山区NH小学一年级一班和二班。这两个班分别由两位语文教师任教, 两位教师共同备课, 除教学策略运用部分外其他的教学设计内容相同, 学生能力水平相仿。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

三、研究步骤

1. 第一课时教学实施

采用相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字词、文意的教学。教学目标如下:

(1) 学习11个生字, 拼读、去拼音朗读、随课文朗读。

(2) 学习3个生字、2个偏旁, 组词、识记字形、学习笔顺、练习书写。

(3)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意。

2. 第二课时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40分钟, 两个班级的教师共同备课, 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案, 方案如表1。

表1《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40’)

3. 教学效果测试

课堂教学40分钟后, 立即进行15分钟教学效果测试。

试题由研究者与语文教师共同出制, 题目为写出四张图片像什么, 目的是测试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 在诗意想象这种重要的语文思维方面有怎样的提升, 试题图片如下:

四、结果分析

本次写话的成绩分别从丰富性、正确性、独特性、诗意化四个方面来评定, 如表2所示。

具体的评分标准为:

·丰富性:每个比喻语句得1分, 没有上限, 最低0分。

·正确性:每个不正确语句减1分, 每个不恰当比喻减2分, 满分5分, 最低0分。

·独特性:每个独特的比喻语句得1分, 没有上限, 最低0分。

·诗意性:每个诗意化的用词 (形容词, 如小小的;诗意化的名词, 如小伞) 、每个诗意化的比喻得1分, 没有上限, 最低0分。

为了更公平地对本次写作进行成绩评判, 笔者没有请该校的试验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打分, 而是从总课题组请了一位博士研究生和两位硕士研究生来判卷。他 (她) 们参与跨越式试验分别为两年或三年, 分别是跨越式课题在深圳市福田区的第一负责人、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和深圳市南山区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北京市昌平区的第一负责人, 因此, 有着很丰富的教学指导经验。三位负责人根据写话评定标准分别进行打分。收集了三位评委的打分后, 进行以下分析。

(1) 对不同评委打分的一致性分析。因为要对超过两位评委的打分一致性进行分析, 所以, 使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

在实验班写话的丰富性、正确性、独特性、诗意化方面, 三位评委评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873、0.056、0.873、0.883;在对比班写话的丰富性、正确性、独特性、诗意化方面, 三位评委评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786、0.317、0.935、0.918, 因此, 三位评委除了正确性评分外, 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 三个评委为两个班级打分平均数的正态分布检验。从单样本K-S检验正态分布的结果来看, sig值分别为0.146、0.013、0.006、0.026和0.138, 其中, A、E两项的sig值大于0.05, B、C、D三项的sig值均小于0.05, 说明数据没有呈现正态分布。

(3) 三个评委为两个班级打分平均数的非参数检验。

从教学效果测试结果来看 (如表3所示) , 实验班在丰富性、正确性、独特性、诗意化及卷面总分五项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对比班。

从曼-惠特尼检验的结果来看 (如表4) , sig值分别为0.003、0.000、0.000、0.000和0.000, 均小于0.05, 说明各项测试成绩都有显著差异。由于三位评委在两个班级写话的正确性评分上不一致, 因此, 分别对每位评委的正确性评分进行曼-惠特尼检验, 结果均为0.000, 表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写话的正确性上有显著差异。由此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诗意想象的丰富性、正确性、独特性、诗意化等各方面, 均明显优于对比班的学生的能力。

五、结论

本研究中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 在儿童诗类选文的课堂教学中, 采用分文体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意想象能力。通过课堂上对儿童诗的教学, 以及适切的拓展阅读与及时的写话训练, 大大提高了儿童看图写话的能力, 学生的诗意想象的丰富性、正确性、独特性和诗意化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意味着在儿童诗类选文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读写结合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捕捉意象和诗意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姚远.1:1网络环境下语文思维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78.

[2]姚远.1:1网络环境下语文思维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71-72.

[3][5]刘艳玲.略谈儿童诗的意象与意境[J], 淄博师专学报, 2006, (3) :31.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脉络 第9篇

一、钻研教材,把握顺序和难度,构建思维初始点

数学比起其他学科来更具有系统性、序列性、逻辑性,许多新的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环环相扣。钻研教材寻找知识的内部联系,抓住那些有利于学生接受、发展的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核心知识”,自然完成新旧知识的交替,促其新知向旧知的同化,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系统中,完善儿童的认知结构。例如“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编排, 教材先让儿童学习“厘米”的认识,再学习 “米、分米”的认识,整个教学内容要5个课时,这种编排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与整合。 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先对“米”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如公交车上的1米线,日常生活中的米尺等。根据儿童认知经验,如果调整知识顺序,先学习长度单位“米”,再学习“分米、厘米”,从大到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更接近于儿童 “最近发展区”,在建立长度单位概念的同时,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仅依据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考虑学生较高发展水平的需要,那么只能属于“重复教学”。 如果只注重学生较高发展水平,却脱离了学生现在发展水平,这样的“过度教学”也注定要失败。因此,既要关注教学目标与方向, 也要考虑教学实施的顺序和难度,让儿童充分经历思维过程,不降低教学实施的程度和水平,也不过分拔高教学实施的难度,让儿童在现有发展区中轻松构建思维起点,顺利到达较高发展水平。

二、读懂儿童,把握认知和经验,激活思维发散点

维果斯基说:“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内容与方法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能激起儿童认知上的不平衡;二是要能促使儿童头脑中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达到新的平衡。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儿童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他们学习中的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经验、 思维和儿童的兴趣与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悉和把握他们思考问题的走向。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有的基础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旧知中公式都是通过数方格数出“面积”公式的, 这节课要借助于画、剪、移、拼等方式,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推导、比较、发现等步骤,思维从发散逐步聚合,积累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儿童从生活发展区到“数学现实”转化有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要求突出儿童活动经验材料,关注他们自身数学能力的发展, 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借助旧的经验, 通过类比、归纳来学习数学并形成数学思维。 读懂儿童的现有发展区,既包括读懂儿童现实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 也包括读懂儿童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学生的现有起点,确定学生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也就是学生的发展潜能,教学才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寻找情境,把握匹配和整合,寻找思维生长点

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通过某种中介式情境,为新旧概念架起“桥梁”, 便利于儿童自我建构。教师扮演“引路人” 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儿童深入理解。 如教学“方程的意义”,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时从等式引入,而等式的前提是等号左右两边的数量相等。为了突出等式特点,选取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活动场景——玩跷跷板,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平衡和不平衡的现象。然后出示天平,要求学生先在天平上表示出平衡和不平衡,再用学过的式子表示,由此得到不等式、等式。接着,从左右两边平衡的天平上面将一个砝码换成一个与之质量相等的盒子, 要求学生再用式子表示,得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请学生看图写出类似的等式,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对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行比较,明确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层层递进,把儿童探究的新问题情境引入“最近发展区”,一步一步地感知与内化,从而灵活运用与掌握概念。借用“脚手架”类比,教师如何促进儿童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发展,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因素加以控制,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学习上,从而顺利完成并建立自信。如果教师能够寻找到匹配的情境,将数学概念顺利引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与学的本质才能真实体现,才能取得实质性教学效果。 若数学教学未借助“过渡问题”,情境如“空中楼阁”,这样效果就会差,易挫伤儿童自信心,给后续学习带来障碍。

四、动手实践,把握价值和兴趣,形成思维凝聚点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在应用和创新中,对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合理地开发,让他们感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才能对学习真正充满兴趣和乐趣,从中领悟到数学的思维和价值。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的深水中长久地保持并形成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须及时地指导和调控,强化“最近发展区” 成果。

例如学习“长方体、立方体的认识”后, 让学生分小组组织了一次做几何模型的实践活动。要求如下:(1)每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框架;(2)制作前,小组讨论填写好领料单(如下表);(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4)制作完成后讨论:你发现了长方体、立方体的哪些特征?你领取的材料是否不多也不少?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他们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心理需求。儿童在小组中你一言、 我一语地展开讨论,动手实践,亲自数一数, 明确了制作所需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深刻认识。对儿童来说,知道方法的知识比知道知识本身更重要,关注儿童的数学学习准备,通过对他们感性区的透视, 发现他们的学习要求与现有数学知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兴趣,有许多教学价值。

“最近发展区”又是一个动态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总体上表现为从最近发展区向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随着某一阶段学习过程的结束,最近发展区就转化成了现有发展水平,从而实现了潜在水平的现实化,在此基础上便形成高于原来最近发展区的新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最近发展区”,须经学习加以消除,并表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摘要:教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脉络。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做到钻研教材,把握顺序和难度,构建思维初始点;读懂儿童,把握认知和经验,激活思维发散点;寻找情境,把握匹配和整合,寻找思维生长点,帮助学生顺利从现有发展水平过渡到较高发展水平,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提高数学素养。

头脑风暴:引爆儿童创意写作思维 第10篇

我们先来看一个来自《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一书中的案例:

蒂娜·齐莉格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关于创造和创新的课程。在第一节课上, 她要求学生们重新设计自己的胸卡———

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不准说话,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生日大小排成一排。一开始, 学生们都露出“不可能”的惊讶表情。几秒钟后, 有人站起来借手势表示自己是几月出生的, 其他人便纷纷效仿, 相信他们找到了不用说话就能完成任务的办法, 很快就有人站好了。

还剩一分钟时, 我提醒他们抓紧时间。学生们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但我检查时发现很多人都站错位置了。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这么多人站错地方, 有人回答, 刚开始他们觉得根本无从下手, 后来看到别人用手势传递信息, 他们也跟着做。

我提醒他们:“还有没有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呢?”很快, 有人提议可以把自己的生日写到纸上, 因为我只规定不能说话, 并没有要求不能写字。

实际上, 除了借用手势外, 还有很多好方法可用, 比如, 驾驶证上都写着出生日期, 可以把驾驶证拿出来;一个人主动出来, 指导大家找到各自的位置;在地上画道时间线, 各自找自己的位置;或者把自己的生日唱出来, 因为我并没有规定不准唱歌。

有趣的是,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这个游戏时, 结果都是惊人的相似。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大多数人在解决问题时, 只要想出一个方法, 就停止思考, 尽管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第一个并不总是最好的, 但很多人就此停步, 白白放弃了创新的机会。

Think资本公司的合伙创始人蒂姆·哈德逊在他的书《不换思想就换人》中也提到了这点。在他看来, 解决问题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轻易满足于已找到的解决办法, 就此停步;

第二种境界是继续探索, 直到找到更好、仍欠创意的方法;

第三种境界是不懈努力, 直到发现新颖、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是最高也最难达到的境界。

蒂姆·哈德逊的“境界”比喻很贴切, 准确把握住了不同解决方法的特点, 但我更欣赏“浪峰”的比喻, 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好比海里的一个个浪峰。优秀的冲浪者一直在浪峰之间沉浮, 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海浪。同样, 要想找到最有效最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就不能满足于浅显的答案, 而要提出不同的想法, 从中筛选出理想答案。

由以上案例联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多家长、教师常常感慨, 当前中小学生的习作, 缺乏灵性, 老气横秋。选材、立意、构思、行文、语言, 大都千篇一律, 暮气沉沉。

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想, 关键还是在于作文教学本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 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 自编自演童话。可以说, 儿童成长岁月中的大部分时间, 都沉浸在想象世界中。想象, 是儿童的生命表征。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却往往人为地设置过多的想象障碍, 让儿童的想象不能持续流畅地展开。学生作文课上的想象, 也因教师或伙伴间的干扰, 合理有余, 创意不足;沉重有余, 灵性不足。

二、创意思维, 往往被教师亲手扼杀

一次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给学生读了意大利罗大里的童话《糖果雨》, 接着让学生们想象:“假如你的天空会下一场神奇的雨, 你最希望下什么雨呢?”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有的说:“会下钞票雨, 手一伸, 就是一把一把的钞票。”有的说:“会下一场作业自动写作机雨, 作业就不用发愁了。”有的说:“会下金猪雨, 黄金做的小猪一只只掉下来, 可好玩了!”……学生们的想象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教师接着追问说:“你认为谁的想象是不合理的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 他们逐一否定了同伴的想象:

“老师, 下钞票雨是不行的, 那会让这个世界的人都变成懒汉的。”

“老师, 下作业自动写作机雨是不行的, 那样就再也没人写作业了。”

“老师, 下金猪雨是不可能的, 因为黄金做的小猪掉在头上会砸死人的。”

这个案例, 很鲜活地告诉我们, 儿童的想象力是怎么被扼杀的!一个原本非常巧妙的想象话题, 理应能引发学生更多精彩的想象, 却因“谁的想象不合理”这一糟糕的问题, 引发了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乃至相互否定, 刚刚开启的想象之门, 悄然关闭。

从上述案例中,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 儿童真实生活状态中的“自由想象”和作文教学状态下的“奉命想象”, 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品质。前者无拘无束, 灵动轻盈;后者“合情合理”, 沉重呆板。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源, 在教师!教师以成人的想象逻辑要求儿童。儿童的真实想象世界和作文过程中的想象世界, 没能很好地合二为一, 亦即没有“融通”。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儿童架设“融通”的桥梁, 要尽可能地减少干预, 制造宽松、民主的想象氛围, 引发学生更多的基于生活的奇思妙想, 让他们不觉得这是在作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儿童把想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 让作文成为保存美妙童年的绝佳载体。

努力让儿童的作文充满灵动的创意, 理应是作文教学的本真回归;创意写作, 理应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和探索。而“头脑风暴法”, 也许可以为创意写作找到一条便捷的路径。

三、头脑风暴, 让写作充满创意灵感

还是从案例说起。

以下呈现的, 是我所执教的《创意图书馆》教学片段。

(课的前半部分, 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荷兰图书馆智能椅》, 让他们感受高科技智能椅给读者带来的方便, 并让他们利用学过的说明方法, 将这些智能椅介绍给更多的人。接下来让学生展开头脑风暴, 设计未来的图书馆。)

师:同学们, 就让我们当一回图书馆的设计师吧。在你的心目中, 未来的图书馆会有哪些全新的创意设计?让我们展开“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就是围绕着一个话题,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彼此不否定。这样, 奇思妙想就会不断涌现。张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 (出示创意思路)

环境:有哪些全新的设计?

管理:有哪些人性化举措?

技术:有哪些突破性创新?

……

师:只要你敢想愿想, 未来的图书馆就诞生在你的创意中。同学们先自己思考, 用一张小纸条把自己的创意写下来。如果你喜欢画画, 也可以把自己的创意画下来,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教室里响起了欢快的曲子, 学生沉思一会儿, 把自己的创意在小纸条上写了下来, 之后, 把小纸条贴在海报纸上。大家各自交流自己的创意, 气氛热烈。5分钟后, 组长把大家的创意进行梳理、整合。)

师:现在, 让我们开始“头脑风暴”!由组长带着组员发布你们的创意。

生1:我觉得图书馆应该放几个机器人。如果你想拿书, 就可以请机器人帮你找出那本书。比如说你想找《小豆豆频道》, 就可以输入“小豆豆频道”这几个字, 这样机器人就能帮你找出这本书。

生2:我认为现在的图书馆可以贴一些可爱的墙纸, 这样就比较温馨。而且椅子也要多种多样, 这样就不会单调, 也更人性化, 更有人情味儿。

生3:我会把图书馆的基座设计成一艘船, 房子像一本打开的书, 又像张开的帆, 让人一看就联想到, 乘着书的船, 遨游知识海洋。

生4:现在有很多不能上学读书的盲童, 我认为应该在图书馆里装上一些按钮, 一按, 就可以朗读故事, 并且读出故事的一波三折, 让他们在书海中遨游。

……

这个教学片段, 我引入了“头脑风暴 (Brain storming) ”技术。因此, 课堂上, 学生能无拘无束地畅想, 富有创意的想象持续不断地涌现在儿童的脑海中。

“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 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又称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 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 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这些发明技法, 其共同的特征, 就是一个群体, 在一种既紧张又活泼的心理氛围作用下, 借助高强度的思考, 通过灵感激发与碰撞, 各种奇思妙想纷纷涌现。

近年来, “头脑风暴”理论被引进各国中小学作文教学, 成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英国查尔勒斯·莱兹出版公司出版的约翰·巴博编写的《英语》教科书, 在“写作”单元中, 提出了“头脑风暴”的概念。编者为了说明这个概念, 配置了下面这幅图画:

图前一行文字写道:“头脑风暴?一个正在爆炸的头脑图像, 是不是很疼痛?”形象的图画, 醒目的文字, 既使学生好奇, 又使学生对这一术语有了初步的形象感知。

“头脑风暴”非常适用于作文教学, 尤其是在启迪习作思路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话题情境, 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的大脑毫无拘束地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例如, 前文所引述的《创意图书馆》教学片段, 学生围绕着“未来的图书馆有什么样的创意设计”这个感兴趣的话题, 针对当下图书馆的不足, 进行快速构思, 各种奇特的创意不断涌现, 且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教师在一旁不作任何解释和提示, 而是面带微笑倾听。这种脑力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持续不断地创造意念, 鼓励他们大胆地将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这种智力激励方法, 尤其是在写作思路指导的时候, 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奇效。

四、“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

“头脑风暴法”实施起来很简单, 只要让儿童无拘无束地想象, 无所顾忌地表达就可以了。但若操作不当, 完全有可能由于因袭的教学原则与手段, 使其流于形式或效果打折。那么创意作文课上,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第一条原则:想象无错。教师要告诉学生, “头脑风暴”的过程, 任何人的发言都是无错的, 哪怕觉得很荒谬, 也不要轻易评论。禁止评论他人意见的好坏, 禁止私下交头接耳。实践证明, 人在安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 最容易产生奇思妙想。因此, 当教师宣布“头脑风暴”是永远无错的之后, 儿童就会无所顾忌地张开想象的翅膀。

第二条原则:最狂妄的想象是最受欢迎的。教师要鼓励儿童异想天开, 告诉他们不要笑话狂妄的想象, 很多时候, 最狂妄的想象, 往往是最有创意的, 最受欢迎的。这样一规定, 儿童往往非常兴奋。他们会忘我地投入, 各种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也许, 在成人看来, 不少点子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教师不要轻易否定, 儿童自己会认真地比较大家的方案, 选择最合适最有创意的办法的。容许出格的想象, 是为了引出更奇妙的想象。

第三条原则:延迟评价。“头脑风暴”的核心, 是鼓励参与者任意想象、自由畅谈, 提出的想法越多越好。因此, 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 要允许参与者大胆表达, 主持人要延迟评价。假如让学生想出200种不同口味的冰激凌, 当想出50种时, 就进入了创新阶段, 后面的150种就会比前面的50种更新颖更有趣。每一种想法, 就是不同的种子;每一粒种子, 在适当的水分和土壤的作用下, 都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想让孩子们的习作充满创意, 就必须多播种大片的种子。延迟评价, 就是播下种子。

第四条原则:数量至上。“头脑风暴”的过程中, 要重数量不重质量, 即为了追求最大数量的灵感, 任何一种构想都可被接纳, 并鼓励利用别人的灵感加以想象、延伸、扩展、改变、重新组合等, 以激发更多更新的灵感。通常的做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进行思考, 不要一开始就进入“头脑风暴”状态。开始时, 在纸片上用尽可能多的词语记下一闪念的灵感, 哪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都可以。不需担心书写潦草, 不要担心语法错误。当许多灵感陆续被激发出来, 而参与者也呈疲惫状, 灵感激发速度明显下降时, 教师便可以“最后再提3~5个点子就结束”之类的话结束“头脑风暴”。

不断重复以上四大原则进行智力激励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渐渐养成弹性思维方式, 从而培养其求异思维能力。思维的大门一旦开启, 儿童在习作过程中, 就会有更多持续的创意。

五、“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要诀

1.规模适度。“头脑风暴”活动最佳规模在5~10人之间, 最好是马鞍形的座位编排, 让大家在发言的时候面对面。因为人的大部分信息, 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的。这种面对面交流的情景,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感。

2.选择或布置有助于激发灵感的环境。“头脑风暴法”对环境也很有讲究。要有书写板、海报纸、便利贴等记录工具。如果还有与主题相关的小物件, 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创意思考。比如, 我在一节作文课上, 让学生设计“创意钢笔”。事先我让他们到文具店购买各种有创意的书写工具、文具盒和小挂件, 还允许他们把尺子、剪刀、纸板、橡胶带等带到教室里。不要小看这些小玩意, 他们在“头脑风暴”的时候, 可以用它们来画蓝图, 也可以制作模型。大多数人需要借助模型来刺激大脑进行思考。立体的模型和图画, 远比语言更能激活创意灵感。此外, “头脑风暴”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播放一些有助于激发灵感的, 轻松跳跃、节奏明快的曲子。有时候, 故意让学生假设今天我们不在教室里上课, 而是在水底5000米处的潜艇上头脑风暴, 让他们先假想周围的环境, 再开展关于“未来的潜艇”的头脑风暴, 学生们一定兴奋不已。

3.多提一些富有挑战性或者出人意料的话题。话题越新奇越有挑战性, 越能引爆参与者的创意思维。儿童天生好奇, 在成人看来越是不可能的话题, 他们往往越有兴趣参与。比如, 可设计一个运动场, 让学生们展开想象, 畅想未来的运动场应该是什么样的。“头脑风暴”的主持人可以大胆建议, 暗示学生可以想象月球上或地下运动场、100年前和100年后的运动场有什么区别、耗资一美元和一亿美元的运动场各是什么样的, 还可以想象小孩、老人和残疾人的运动场分别是怎样的……有研究表明, 只要将身体和精神跳出眼前的圈子, 离开越远, 想象力就越活跃, 创意灵感便更丰富。

4.借助思维导图, 整理创意灵感。“头脑风暴”产生的灵感, 往往转瞬即逝, 教师要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伙伴的灵感, 并要有专人记录灵感。运用思维导图,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思维导图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思维工具。与传统的思维工具不同, 整个思维导图, 呈放射状, 图文并茂, 文字颜色多样, 重点突出, 有清晰的层次, 使得各个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览无余。譬如, 让学生创意未来的教室, 学生的创意是零散的、无序的。教师先让学生将各自的创意写在便利贴上, 然后, 让学生把各自的创意贴到相应的思维导图区。这样, 创意就被条理化了。如下图所示:

六、结语

挖掘儿童资源,释放思维火花 第11篇

小学生本身独有的语言、思维、个性,都是生态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学生作为自然资源,也是教师亟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在守护生态课堂的基础上,挖掘生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挖掘生活经验,促进独立思考

每个学生并非白纸一张,而是具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思想,不同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适当的数学活动,激活已有经验,使之能够与所学知识充分融合,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测量一棵大树树干的周长,记录下自己的活动数据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这个测量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自主实验的过程,需要提取已有的生活经验,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因而,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学生发现,自己测量的结果总是有些差别,到底原因何在呢?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直尺在测量中容易滑动,因此数据相差较大,如果使用卷尺或线来测量会规避这个问题。但很快有学生提出,使用卷尺和线测量时也容易出现误差。到底该如何改进,才能使误差不那么大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树干的一圈画一条线,也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绕着大树的泥土根测量,还有的学生认为,从下往上量出同样长,做个记号,这样会比较准确。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热闹,通过讨论,学生对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认识到测量既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又要注意测量方法,由此积累了周长测量的方法和经验。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测量,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并解决了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在填写周长数据时,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提取和激活,生成了朴素的思想,发展了数学思维。

二、挖掘数学思想,显化内在思维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挖掘生本资源中朴素的数学思想,有效激活这些可贵的思想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思维显化,使其能够从内隐中提炼出来,并通过思考将其变成外在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8只小动物来旅游,山羊大叔安排了9个房间,每个小动物住一个房间,问这些房间够住吗?学生在解答时,采用了多种方法,有的采用写数的方法,1代表猴子,2代表熊猫,3代表小狗,4代表小兔……也有学生采用连线的方法,将每一个动物和房间对应起来,剩下来的一个就是多出来的;还有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8个和9个进行比对,多出来一个。我追问学生:大家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认为,都是要将小动物送到对应的房间。由此,学生对比大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化问题,不但激活了童年资源中数学思想,而且通过内隐的数学思想,让比大小的技能化知识获得显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挖掘创造资源,增强过程体验

学生都是学习者和探究者,具有天生的创造优势,能够从探究中生成创造性的思维,教师不要过分追求课堂目标的实现,更不能压缩学生的课堂探究过程,而是要放手学生,使其经历概念、定理、规律的创生过程,增强学生的过程性理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出示算式35+41,让学生进行口算并交流口算方法,学生发现,口算时容易出现错误。我引导学生讨论,到底哪几种方案更简单实用,学生将方法归类并总结出三种方案来,方案一,通过连线和画圈,让十位和十位,个位和个位都非常清楚地展示出来;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是将个位和十位竖着对齐,不会再弄错了。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口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明确了口算的关键是要让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基于这一需要,学生改变了之前的思维,将横着列的算式变成了竖着排的算式,由此经历了竖式计算的自然创造过程,从而对竖式计算有了初步的思维萌芽,挖掘了与生俱来的创造思维,并使其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小学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源,教师要善加挖掘,多加呵护,以此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已有思想、已有创造力,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态化,释放学生的思维火花,照亮学生的一生。

浅谈舞蹈对儿童思维的影响 第12篇

一儿童思维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表现

儿童最先出现的思维萌芽是感知思维。六岁以前的儿童以感知思维为主体, 思维方式是以感知动作为主, 是以其自己动手做事为基础, 感知也是通过动作产生, 才形成一定的思维。儿童的思维主要靠具体形象, 在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并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在这种过渡中, 存在一个转折期, 这个转折期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 这个关键年龄一般在9~12岁, 教育条件和成果对这个转折期的具体时间起着决定作用。在整个儿童时期内, 学生的概括力水平可分为: (1) 低年级 (7~8岁) 的儿童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水平差不多, 主要是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 (2) 二三年级 (8~10岁) 儿童的概括水平主要属于抽象概括水平, 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 (3) 四五年级 (10~12岁) 学生的概括水平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 他们的概括水平已初步接近科学概括, 但对于距离他们生活领域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还是非常困难的, 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二舞蹈教室、创编、表演对儿童思维的影响

1. 舞蹈课堂教育对儿童思维的影响

在儿童期, 孩子有很强的创造力、模仿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善于吸收一切新鲜事物, 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少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难以达到的。

舞蹈教育包括舞蹈的基本能力训练, 表演性组合训练, 民族、民间舞训练。 (1) 基本能力训练是通向舞蹈艺术的必经之路, 它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 通过它可以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2) 表演性组合训练是有意境的、有简单情节的组合, 它着重于运用形体表达丰富的情感, 提高其艺术表现力。另外, 通过表演性组合的训练, 使儿童对音乐舞蹈的表现力、感受力、想象力都有所提高。 (3) 民族、民间舞是由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而成的, 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相对于儿童来讲是属于比较难以掌握的综合性训练。通过对它的学习, 可使儿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也可启发儿童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教师启发儿童创编对儿童思维的影响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 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 舞蹈在这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让儿童自行创编舞蹈动作、舞蹈形象,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舞蹈动作和舞蹈造型, 是表达舞蹈作品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基本语汇和创造语汇。基本语汇即一个舞蹈作品中所选用的主题动作。创造语汇即根据舞蹈作品要表达的内容, 在基本语汇的基础上发展出新动作和新造型。舞蹈语汇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基础, 因此, 在教室启发儿童创作动作之前, 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动作, 由于一阶段 (7~8岁) 儿童的思维主要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这样在舞蹈创编时可先让他们做单一形象的模仿, 然后教师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启发儿童自创舞蹈动作。而二三阶段 (9~12岁) 的儿童的思维意境由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变成以抽象思维为主, 所以他们在学习中除了单一的动作模仿外还可以给他们创编一些造型, 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做有规律或有变化的形象动作, 不仅能训练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还能培养儿童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形象力。

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以舞蹈为主要手段来塑造的, 而人物形象主要是由舞蹈动作塑造的, 所以在人物塑造上若没有基本动作就不可能产生生动的人物形象。任何作品, 甚至一个舞蹈动作或舞蹈组合, 都能呈现出一定的具体形象, 给观众以鲜明的印象, 这种形象称之为舞蹈形象。通过教师正确形象的引导, 让孩子们大胆地做出各种自己创编的动作, 这一系列的过程, 可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分析力以及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儿童舞蹈表演对儿童思维的影响

舞蹈表演是一种需要表演者毫无保留献身的艺术。舞蹈表演的任务就是通过舞蹈语言、综合音乐、舞台美术等手段, 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表达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感,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儿童舞蹈表演同样需要孩子们的投入, 更好地表现舞蹈的主题思想。同时, 在舞蹈的学习中儿童需要主动的记忆, 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水平、引导孩子的思维活动、开发孩子的潜在智力, 拥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每一个舞蹈动作中, 可提高其感知能力。我国有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 儿童舞蹈在丰富资源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期待着枝繁叶茂的明天, 而今天孩子们的表演其意在于去体会感知美。舞蹈表演有益于儿童在受舞蹈教育、舞蹈创编中的思维发展, 而且它最主要的是有益于儿童表现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 舞蹈与儿童思维发展是相互作用的, 舞蹈可促进思维的发展, 思维也会制约舞蹈的学习, 舞蹈是丰富多彩的, 儿童在舞蹈的学习中可以发展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对儿童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舞蹈教师应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出发, 根据舞蹈教育的一般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儿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舞蹈教育。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育技术教学下一篇:封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