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阅读教学

2024-09-20

研究性阅读教学(精选11篇)

研究性阅读教学 第1篇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心理一直保持活化、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呢?

一、设置情境投石激浪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只有诱趣、激趣,才会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兴奋状态。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然要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即这种刺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阅读需要。语文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以一定的刺激力度促成学生积极阅读的良好心境。

学习《四季的脚步》时,课件播放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美丽景色,鲜花怒放、知了鸣叫、枫叶飘落、大雪纷飞等场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无意注意,自然地唤起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轻松地理解并延伸了诗歌的内容。《七颗钻石》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我试着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一个个奇思妙想,让人叹为观止。

二、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中学生好胜心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吸收。分组编写手抄报,既可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另外,还可安排复述、定时背诵、默写、抢答等比赛活动。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安排男女生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文比赛,分片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起劲,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得非常准确,可以说惟妙惟肖。

三、比较阅读活跃思维

运用比较阅读,不仅仅能温故知新、广思博取,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在引导学生品评文章语言时,学生心理易呈疲软状态,而比较阅读对于活化学生心理较为有效。如在教学《卖炭翁》中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时,故意写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让学生发现错误之后,比较:为什么用“愿”而不用“怨”。

四、巧设提问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阅读教学更是在解疑中传授知识。好的提问可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让学生在排疑解难中获得“柳暗花明”的快感。环环相扣的提问设计,还可使学生的心理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教《老山界》在引导学生分析生动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我们”什么时候来到山脚下的?(天黑)(2)天既已黑,我们怎么知道山有多高有多陡的?(从火把看出)(3)两次写火把的立足点各在哪儿?观察角度是否相同?(4)第二次写火把是否多余?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高且陡?通过四问,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本段生动描写的作用。教《社戏》我这样设计提问:(1)课文结尾说;“我再也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戏究竟如何好看?演了哪几出戏?看者心情如何?(2)既然戏不好看,那么令“我”怀念的是什么呢?这样由浅入深的两问,学生对戏不好看却难忘就不难理解了。

五、由此及彼拓展延伸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满足于课本中的知识,迫切希望扩大知识面,而课内外衔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充分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教《岳阳楼记》,让学生介绍长江沿岸的另外三大名楼,并说明因何而得名。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先请同学们讲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故事,再拍成“MTV”。教《答记者问》,让学生当小记者,现场采访老师和学生。这种扩展与延伸就把课堂心理的畅活延伸到了课外,促使学生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从而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优化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研究性 阅读教学

作为语文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如何走出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反思的问题。

一、指导引入,灵活多样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内涵?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徬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例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理解和鉴赏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1.自主研究阅读阶段。自主研读阶段是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展学生的独立研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努力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以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促进学习个性的发展,为后面的研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激发学生研究性阅读的兴趣,唤起阅读主体意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积极活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对阅读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个性化的自我阅读方式,培养研究性阅读能力,发展创造性阅读能力。

2.合作研究阅读阶段。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是有差异的,有深有浅、有多有少、有对有错。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先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现课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研读的热情。要鼓励学生钻研,积极肯定个别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激发课堂研读活力。在合作探究中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种学生自主体验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研读方式最大限度地弥补了课堂时间有限和个人能力有限所造成的在学习成果有限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集体拓展延伸阶段。教师要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一类知识,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也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使学生在比较中拓展知识,在比较中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加深认识,在比较中培养迁移能力。

4.小结反思阅读阶段。小结有阶段性小结、课堂小结、课文小结、专题小结等,可以提升学生认识,强化研读成果。通过课堂小结,体现课堂主线,彰显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研读兴趣,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课文小结,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触动和震撼,与文本产生持久共鸣和反思,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品位和情趣。

三、加强学习,转换角色

研究性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研究型教师,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改变了教师过去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又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及机敏的反应能力等。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3篇

一、研究性阅读的内涵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阅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研究性阅读学习课程在本质上是知识和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 具有教师影响的指导性与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研究性阅读教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1. 自主性。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阅读文本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学生在阅读中必须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思想认识, 才能使自己的情感与理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与文本融会交流, 产生共鸣。

2. 探究性。

当学生不满足于一般的理解性阅读时, 会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理解进行再思考, 这就进入了阅读的反思阶段, 也就是探究性阅读阶段, 学生用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3. 合作性。

研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教与学的合作, 在传授知识上, 师生之间是平等和民主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互相沟通, 在合作中培养能力, 获得知识, 发展个性。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一方面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另一方面虽然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但绝不等于随心所欲, 放任自流。

4. 人文性。

阅读过程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而审美活动的目的, 是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发现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发现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是指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发现和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文本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文本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探究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既有“共同视域”, 也有个人的“期待视野”,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种非理性的直觉去感悟文本, 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 并进行大胆的假设和发现, 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

2. 判断质疑式阅读教学策略。

所谓“批判”是指“反向思维”或“反抗式思考”, 目的在于避免思考本身陷入单向思考模式。它包括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本身的批判、对他人关于文本理解的批判、对自己原有的对文本理解的批判。“批判”的存在需要借助质疑, 这样就构成了批判质疑式教学策略。

(1) 阅读文本时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推想。在阅读文本时, 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中, 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猜测、推想文本的思想与感情。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使文本内容得以补充,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做“书本的主人, 不做书本的奴隶”。

(2) 显性质疑。首先把在个人个性、阅历、知识基础之上产生的对文本的形形色色、层次不齐的初始的理解 (当然也包括教师的理解) 互相表述出来, 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其次, 教师和学生以敏锐的、挑剔的眼光对他人所描绘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 把静态的信息变成动态的信息, 以促使读者加深或反思对文本的理解。

(3) 个体回顾、反思。在显性质疑的基础上, 个别调动经验所赋予的心智对以上解读文本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 在审查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观点, 并要敢于和善于发现自己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颇, 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4) 澄清。这里的“澄清”并不是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也不是把正确的理解和错误摆到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理解:我对文本作了什么样的理解, 我是如何理解文本的, 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 用以支撑我理解文本的材料有哪些。

这一教学策略可以提倡学生对教师的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对教师 (包括文本) 的观点进行及时反馈, 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见解和认识进行反质疑, 在互相质疑中逐步统一认识, 求同存异。这样由师到生, 再由生到师, 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 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积极的调动。

3. 情境感动式阅读教学策略。

情境感动式阅读教学应从教师情感投入和学生情感释放着手。教师在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后, 一定要通过语言和神情等外部手段, 用自己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 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情感教育, 使学生原有的情感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 确定专题式阅读教学策略。

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选准研读点, 以之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阅读探索, 从“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那么如何确立研读点呢?学生研究的只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普遍疑惑的问题, 目的是通过自主手段, 达到学习的目的。研究的专题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 也可以是学生读课文后提出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带着“研究”的心态和“探究”的方法把研究性阅读教学活动进行到底, 让它拓展延伸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研读自然、研读社会、研读人生, 并有所心得有所收获, 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习惯自主地用探究的方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是解决问题。

课外阅读研究教学随笔 第4篇

上周幼儿园进行六一团体操彩排,发现有很多班级都是老师在一边指挥,便提醒老师们,如果表演当天是孩子单独表演,那么平时练习时就要学着放手。可是,今天下午再次彩排时,发现仍有不少班级老师在前面充当指挥。有些班级的孩子其实已经能自己表演,可是老师仍不放心,必须自己在前面领着,心里才安逸。有些班级的孩子却是真的不能离了老师,他们不懂得听音乐,不懂得记动作,只是看着前面指挥的老师,一旦老师停止了指挥,孩子便不知所措。这些孩子和当年看着父亲“脚后跟”进城的黄武雄先生一样,老师从不教他们认路,也从不告诉他们有什么窍门可以很快地找到回家的路,只是一遍一遍地让孩子充当机器人,机械地模仿,重复,无数遍之后,一旦老师不在,他们仍然变成一无所知。

就像我们老师做晨操一样,每天舒舒老师在前面领时,我们只是跟着做,有一回,舒舒老师没来,我们便开始回忆动作,这以后也就慢慢地记住了动作。

当我们领孩子上路时,要告诉孩子们去哪里?沿途有哪些标记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回家的路?在教孩子练习团体操时,如果能告诉孩子我们的团体操分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音乐和动作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提示帮助他们进行记忆。比如,某班在排练团体操时,把每个动作编成有趣的提示,左右摇摆就说是“小鸭子”,双手并掌在胸前,就说是“照镜子”,这样,把每个动作都形象地冠以名称,孩子们记忆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在团体操表演时,音乐的熟悉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用节奏图谱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并分段欣赏,这样,孩子们在音乐变化时,就会自觉地进行动作转换,不用老师一次又一次吹哨子、喊口令了。

对于一些节奏不明显的音乐,或是不容易整齐的音乐,可以在团体操中增加口号,让孩子们发出声音,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带动其他孩子,达到动作整齐的目的。

研究性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这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落实呢!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高中语文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由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板块上的理念可知,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

三、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阿Q正传》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对学生提问:鲁迅笔下的阿Q是哪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有学生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失为一道心灵鸡汤,当考试失利的时候经常自我安慰:题目太简单了不适合我。有学生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豁达,比如皇明太阳能集团就是用精神胜利法启发员工,激励员工,使企业做大做强。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相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这样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三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第6篇

一、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性阅读氛围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 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 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 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 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一节课学生没有多少时间阅读。 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 情感体验及审美趣味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 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 研究那些未定型的文本层面, 填充那些空白, 实现学生经验与文本的融合, 从而完成文本消费。 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 会有“心理安全”和 “心理自由”的感觉, 才能积极思考, 把握、 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二、合作探究, 创设学生交流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空间, 多一些表现机会, 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天地; 还要尽量给学生多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多给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时空,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要把课堂设置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开发潜能, 都能从活动中、合作中、探究中获得收益。

三、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阅读教学切入点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 是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确认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 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 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 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及直觉, 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 并理解文本, 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 但是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 把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 其实,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做重要的课程资源, 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切入点, 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

1.新课导入走近生活。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 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 可以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觉学习,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 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消除学生课前紧张、 恐惧的学习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使新课导入走近生活。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联系生活。

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 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会更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大胆进行探索。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深受学生喜爱。

3.教学情境设置亲近生活。

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情境,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加亲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身临其境, 加强感知, 启发思维。

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 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因此, 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 还要注意拓展迁移。 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强化外联, 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 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 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1) 以一些课文为基点, 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 (1) 以某篇课文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 如教学余光中的 《乡愁》、冰心的《纸船》, 可分别将其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 》作对比阅读。 (2)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部著作拓展。 如教学《智取生辰纲》, 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相关章节。 (3) 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 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 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 教师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 可以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 例如在《桃花源记》教学中, 提问我们身边的现代“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黄山风景区被很多游人喻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但游人对黄山风景区的向往与陶渊明对桃花源的向往有什么不同吗? 同样是人间仙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该问题的提问, 唤醒了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现实生活一些现象的联想与反思。 自然地联想到古今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 使学生能更深地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这样由文本联系到生活, 又由生活回到文本的领悟,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新理念。

研究性阅读教学 第7篇

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语言学家克拉申 (1985) 的观点, 外语学习的基础是大量的语言输入, 而阅读就是语言输入的最基本途径。因此, 阅读量的大小、阅读能力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语学习的效果。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高于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在阅读教学和练习上投入的经历和时间最多。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 是外语学习者对于阅读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其次, 是传统的学习模式对于阅读重要性的强调;最后, 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拨作用。

专家和学者也对阅读教学展开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从阅读的本质、阅读过程、阅读模式、阅读方法, 到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差异、阅读能力差异、影响阅读的因素、阅读心理, 都有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的重点从阅读活动本身, 转移到学习者特征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的代表就是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秦晓晴、文秋芳撰写的论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认为在学习动机各个变量中, 如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效价, 学习兴趣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变量之一。本研究从阅读兴趣的视角出发, 简要分析我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情况, 并提出对于阅读学习的一些建议。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现阶段, 阅读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的课文展开。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主要包括外研社、外教社和其他主流出版社的教材, 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 等等。教材的编写也借鉴了近年来对于阅读模式, 即阅读的图示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下, 教材由若干单元组成, 每一单元包括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的阅读篇章, 如科技、环境、旅游、经济, 等等。阅读教学开始之前, 有一系列的课文导入活动, 在学生头脑中构建相关图示, 以更好的开展教学。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掌握文章大意, 抓住重要细节等能力, 等等。阅读教学之后是围绕课文内容的相关练习。

本人从事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多年, 对于图示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模式非常认同。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说, 有些学生在阅读课上没有兴趣, 对于阅读的内容不想读、不愿读, 认为课文没有意思或是和自己不相关, 学习课文还不如看看手机报的新闻。这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课文虽然具有系统性, 但是缺少可读性、相关性、时效性和趣味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多种方法开展教学, 如在导入环节中, 采用形象资料导入法, 问答式导入法、或讨论或辩论导入等方法, 有一定的效果, 但随着课文的展开, 学生慢慢失去了兴趣, 自我管理能力较好的学生会认真听讲, 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 提高阅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心不在焉, 常常是课本上一片空白, 一个字没有,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调动阅读兴趣, 推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兴趣是人对于某种事物的偏好,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 它的有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动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对于大学生而言, 阅读兴趣就是推动他们投入到阅读学习的原动力, 对于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学生会认真而积极学习, 学习效果较好, 反之亦然。

阅读的本质是认知的过程, 阅读理解是读者的知识和篇章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没有阅读兴趣, 就失去了互动的前提。因此,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是阅读内容。

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 那么一切关于阅读技巧方法等理论都是空洞的说教。只有不断地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动力。只有量的积累, 才会有阅读能力质的提高;多读、多接触, 才能熟能生巧, 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深语言功底和人文修养。因此, 阅读材料应具有趣味性, 让学生爱读;可读性, 让学生能读得懂;相关性, 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将来工作;时效性, 让学生能够读到最新鲜, 最真实的语言。

关于教师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 曾亚平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阅读示范者和阅读资源提供者;

(2) 阅读兴趣激发者和阅读方法指导者;

(3) 问题设计者和阅读欣赏者;

(4) 课堂的精心组织者和课外阅读的监督者。

Nuttall曾对阅读兴趣在阅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认为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息息相关, 越有兴趣, 就越愿意进行大量的阅读, 阅读量越大, 阅读能力就越强, 兴趣也就越浓。朱纯认为兴趣并非与生俱来, 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发展。因此, 阅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结论

在日益强调自主学习的今天,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 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即丰富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曾亚平.英语阅读与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2]邹申.语言测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研究性阅读教学 第8篇

一、研究阅读内容——注重延伸, 自主选择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内容的确立要注重开放性。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因此, 小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时既要引导他们以教材为本, 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每一篇课文都只是个例子, 适当进行扩展延伸, 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获取丰富的知识。

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外作业中, 我有意识地选择如下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拓展课文。预习的问题有: (1) 了解老舍的生平、查找老舍的代表作, 感受其写作风格。 (2) 你见过草原吗?初读课文说说草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哪些有名的草原?课堂学习中研究的问题有: (1) 作者为什么要写草原? (2) 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情感的? (3) 草原上的民族风情有哪些? (4) 作者是怎样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事物的?如何使用比喻句?课外作业的问题有: (1) 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生活习惯? (2) 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分裂。研究的内容有效地延伸至各科, 把语文和自然、社会等融为一体。既有文学的感悟, 又有思想的熏陶;既掌握了有关草原的知识, 又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学生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培养了审美情趣, 增强了爱国热情。

二、研究阅读过程——突破时空, 自主合作

1. 突破时空限制

学生研究阅读除了要利用好课堂, 还要向课外延伸拓展。比如, 在上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对作者生平、作品时代背景等内容进行自我研究。课后有针对性地挖掘深度、拓宽广度, 进行拓展性研究。如《少年王冕》一课教学时, 在上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主人翁王冕的相关资料, 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看法。课后, 让学生研究王冕的梦想, 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并欣赏吴敬梓的其他名著等。这样, 学生研究的空间超越了课堂范畴, 根据需要灵活自如地进行研究。而研究时资料的收集途径也突破了课文的狭小范围,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增强了语文实践的能力。

2. 自主合作

合作学习利于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 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 个性得到张扬,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它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力改过去仅限于师生交互的单一教学形式, 应建立合作学习组, 让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如学习《莫高窟》一课时, 让小组合作自由学习。 (1) 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为了使教学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我让共同喜欢课文中某一部分的同学坐到一起。 (2) 学习自己喜爱的段落, 自主性的重要体现就在于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投入研读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大家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在合作中深刻地领悟了本篇课文的主题,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也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三、研究性阅读表达——灵活多样, 突现个性

研究性阅读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 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表述方式, 比如采用朗读课文、仿照说话、画画涂鸦、即兴表演等形式。个性化的朗读呈现出对信息的理解感悟。个性化的语言传递出学习的结果, 把语言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个性化的创作体现了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个性化的写把书中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个性化的表演既训练了语感, 又体验了情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如《草原》一课在让学生自主合作后, 每个小组都争着说自己的收获。有的小组善于朗读, 就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朗读出草原景色的美;有的组知识面广, 就用生动的语言阐述草原和草原人民的风土人情……他们用各种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再如, 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 我让学生扮演小鸟, 向客人们介绍自己愉快的生活。学生用第一人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鸟的天堂”的确是“天堂”, 令人向往。

初中小说教学阅读指导研究 第9篇

一、理读,梳理故事情节,体会精妙构思

理读,即整理式地读,是指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梳理文本的思路或特点,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前提。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脉络,体会作者的精妙构思,感受小说的艺术特色。比如,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在学习时,笔者先要求学生理读全文,提炼和文章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进行故事情节复述。从课文顺序上分析,其线索为: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骂于勒-躲于勒,从小说情节上分析,其线索为:赶于勒-盼于勒 -赞于勒-遇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 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情节安排? 为什么要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进行?为什么要安排遇于勒这一情节? 若这样设计情节:于勒来信告知菲利普一家他不幸落魄,你觉得可以吗? 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构思之精妙,感受小说的情节美。

二、品读,评说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细节,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去评说人物形象,理解感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通过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的思想主旨。例如,学习鲁迅 《孔乙己》 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重点和精彩段落,要求学生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抓住其关键词语,深入分析其作用,把握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 “ 窃书不能 算偷 …… 窃书 !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一肖像和语言描写说明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 “排”字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摸”的动作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表明了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境地。“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中“走”字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更加揭示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三、悟读,揣摩表现手法,把握思想主题

悟读,即在读中悟情悟理,升华认知。优秀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丰富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艺术才能。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环境营造、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具体包括了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对比、悬念、 照应、铺垫、伏笔、衬托、渲染、象征等艺术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不断揣摩其表现手法,把握语言写作特色,捕捉精妙写作技巧,从而把握文章思想主题,体验艺术效果,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譬如, 《变色龙》 以小见大,通过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件,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和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现官僚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 《社戏》 开头写“我”随母亲省亲,平桥村伙伴们的热情等,都是是为后文看社戏时,“我”受到种种关照做铺垫。 《范进中举》 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不同情况的对比,尖锐地批判了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 实效 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很有实效的方法。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知识、多媒体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

我们知道,阅读主要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加以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主观认定为语文学科的专利,更不能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来割去它的技能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的细微而零碎的语文知识训练中摆脱出来,从语文教学的片面中摆脱出来,培养一种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觉得小学语文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从“口、手、脑”三个方面去探索开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应该是:

一、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以有一定涵盖性的问题定向。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切磋问题,提高阅读效能。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启发、总结。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主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这种教法的真正意义是将教与学完整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还很多,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积累。

参考文献:应俊峰《研究型课程》

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 第11篇

一、深情投入诵读,点燃学生诵读热情

绘本阅读的快乐,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形凸显出来的。而这些语言和画面只有真正转化为阅读者自身的思考,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要毫不犹豫做一个为学生诵读绘本语言的好老师,将自我的身心交付给绘本阅读材料,用自身的情感诵读故事,用自己表情和动作辅助性地呈现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例如,我班在一起阅读绘本《小猪不会飞》时,就被故事中幽默风趣的故事所吸引,尤其喜爱绘本图片中小猪的形象。而在与学生的诵读中,教师将自我设置成为小猪角色,模仿绘本中生动的语言和夸张表情动作,为学生展现了小猪的奇异之旅。而在教师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惊奇中走向紧张,从欢乐中走向刺激,对这本绘本的阅读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绘本图片,深入感知情节

绘本阅读,以图辅之,但不是以图为重。而不少教师存在着这样的认知误区:绘本阅读就要注重对图片的运用,才能让学生读得饶有兴趣。殊不知,过于倚重图片就会弱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也就失去了绘本阅读的真正要义。其实,绘本阅读图片的借助必不可少,而要让学生在赏析图片中感受情节的变化,顺应学生的思维认知,契合言语表达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图片的作用。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我是独特的》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而是引导学生聚焦在文本的封面中,关注图片中刻画的主人公小男孩上扬的嘴角,引导学生思考品味这样的小男孩内心的世界以及形成这种心理感觉的原因,从而真正将学生引进绘本的内蕴世界中。

三、巧妙设置悬念,引导延伸想象

真正的阅读是从学生内在的想象能力入手的。有了主观想象力的介入,我们读到了一个个精彩的绘本故事,更能在意识中运用阅读主体的想象能力实现生活现实和想象空间的转换过渡。因此,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图片感知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想象力的形成奠基。例如,在阅读绘本《哇!我的手》之前,当学生刚刚拿到这本书时,教师引导学生伸出小手,而教师则对学生进行想象性辅导:“这有点像什么?”此时,要求学生打开书本,并结合绘本内容与作者一起画画:由原本各种不同手的具体形态,创造出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空间,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孩子参与的热情。读完后,学生形成了较好的认知,他们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提升了创造力。

四、积极据本设境,体验绘本神韵

由于学生阅读认知的特殊性,当他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激发起情感共鸣时,常常会以角色表演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反应,特别是在阅读到绘本情节高潮时,学生也会表现出自己独有的动作。这种属于孩子独特的表现,是他们对于绘本阅读的综合反映,这样的表现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绘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教师可以依托绘本的内容创设一些绘本中的情节或者与文本情节、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以表演和游戏的方式进入文本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之下,就能够据境生情,自然地呈现出语言、表情,从而真正感受绘本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例如《跳绳》就是将学生的活动和智力发展融合在一起的绘本资源。在引导学生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游戏,引导学生在较为感兴趣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跳绳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到100的训练,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建立起数字的意识,从而享受绘本阅读带来的惊喜。

五、品味故事内涵,健全学生人格

低年级学生喜欢绘本阅读,一方面由于绘本图片与文字并存的方式吸引着孩子,而另一方面则在于绘本在传递与表达哲理与内涵的过程中,彰显出较为鲜明的浸润意识,即绘本中没有生硬的教条式语言,却能完全满足孩子内在的成长需求;没有依据机械道理说教,却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认真思考;没有一丝丝做作,却能引发学生真正会心的微笑。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孩子才真正成为孩子。绘本资源的阅读给孩子营造了宽阔的世界,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营养资源。学生在绘本的天地世界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享受着自由的乐趣,从而通过绘本阅读的形式丰富自身的内心感悟,健全其人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不可仅仅关注绘本的图片形式,更要让从学生感兴趣的情节发展中开掘出独有的价值内涵。例如在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教师就要在学生读懂绘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浓郁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无限关爱,从而丰盈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

上一篇: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下一篇:寻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