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发展范文

2024-07-06

街区发展范文(精选11篇)

街区发展 第1篇

一、夫子庙街区文化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缺乏精品购物项目,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交通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商品的交换与流通显得格外便捷与迅速, 各类特色商品的信息, 从产品造型、包装设计到生产工艺和宣传销售方式也随着交换与流通显得如出一辙。夫子庙特色商品, 如明代就闻名遐迩的南京咸水鸭、板鸭。如今, 销售的咸水鸭与板鸭, 口味一致, 品牌单一。几乎所有销售鸭类商品的店铺, 在商品种类、产品包装、宣传销售方式上都相同, 产品同质化严重[1]。

(二) 小吃种类良莠不齐, 缺乏秦淮特色。

在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内发现羊肉串、关东煮等小吃挂上了“夫子庙特色小吃”的招牌, 而传统的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夫子庙特色小吃, 含金量逐渐下降, 不再具有原先的独特美味。具有秦淮特色的夫子庙小吃逐渐流失, 使夫子庙小吃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三) 娱乐项目单一, 文化内涵不突出。

据笔者统计, 55.7%的游客认为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内娱乐项目单一。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 夫子庙的文化旅游资源无可比拟, 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而相关部门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四) 街区文化宣传不到位, 游客参与度不高。

夫子庙街区文化资源丰富, 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其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而儒家文化的宣传和开发相对滞后。调查发现游客很少进大成殿、贡院内参观, 同时, 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举办的文化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5]。

二、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策略

(一) 挖掘街区文化内涵, 打造特有品牌。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最初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在随后的发展中, 又衍生出了独特的秦淮文化。夫子庙景区内零散分布着各个景点, 可以将各个景点整合, 串联成线, 形成以儒家文化和秦淮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景点[3]。同时, 通过开设国学讲堂、建设基础文化设施等方式宣扬夫子庙文化。在国学讲堂里, 讲述相关名人故事, 如秦淮八艳, 游客可以在吃特色夫子糕点, 品特色茶的过程中深化对夫子庙的人文故事的印象;在基础设施建设部分, 可以突出各项设施的文化特色, 如在靠背等醒目位置刻上如孔子, 孟子, 荀子等富有代表性的儒家人物的图案和简介, 通过以上手段打造特有品牌。

(二) 整合夫子庙小吃资源, 重塑秦淮特色美食形象。

在规范夫子庙小吃种类方面, 因依靠政府的力量。地方政府可以作出一个严格的规定, 列出夫子庙小吃的种类, 禁止如关东煮, 羊肉串等小吃挂上夫子庙小吃的名号。在打造秦淮特色美食方面, 应重点打造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秦淮八绝[2]。在质量保证的同时, 对就餐场所内的环境、摆台及器皿、服务人员的服饰样式等, 要有详细规定, 同时要求每一道小吃送到客人面前后, 服务员都能用标准普通话介绍该小吃的历史典故, 以这种方式着力打造秦淮特色美食, 使得夫子庙小吃扬名海内外。

(三) 增设娱乐活动项目, 突显文化内涵。

在夫子庙街区可以多增加娱乐项目, 除夫子庙每年都会举办的民俗活动外, 还可以增加其他特色旅游项目, 如定期开展有关夫子庙历史的戏曲或话剧表演;诗词听写比赛;茶馆评书活动;秦淮特色手工艺品等等。其中秦淮特色手工艺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征集, 并向相关作者发出邀请, 随后在夫子庙街区成立专门的秦淮手工艺品协会, 定期开办展览, 向游客宣传秦淮的手工艺品。通过这些互动娱乐项目, 突显文化内涵。

(四) 宣传街区文化, 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

历史街区, 除自身保护和开发方面要加强外, 宣传街区文化也很重要。做好街区文化宣传, 一方面, 可以加强城市政府之间的沟通, 在各大城市地铁, 火车站, 汽车站处放映LED广告。另一方面, 加强街区内部宣传, 通过招募志愿者, 对他们进行培训。志愿者与游客的直接接触, 不仅有利于街区文化的宣传, 而且可以了解游客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娱乐项目。

三、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模式

(一) “以娱促游”模式。

所谓“以娱促游”模式是指在夫子庙多举办些娱乐项目, 以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大力继承和发扬夫子庙的民俗, 夫子庙的民俗活动主要有夫子庙的灯会, 夫子庙祭孔老夫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的上演。夫子庙灯会, 又称秦淮灯会或金陵灯会, 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举办的大型灯彩展览会, 在其中可以穿插有奖猜灯谜、“天灯祈福”活动让游客写下新春祝福, 放飞天灯, 为新年许下美好的愿望;祭孔活动, 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动进一步彰显天下文枢之地的重要地位,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礼仪, 逐步将南京夫子庙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儒学文化传承基地和文化交流窗口, 游客在活动中穿着祭孔的服装, 欣赏经编排好的乐舞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的上演, 表现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其中再穿插黄梅戏、苏州评弹和小型杂技、魔术表演。除了民俗活动外, 在其余时间里, 可以多增加特色旅游项目, 如定期开展有关夫子庙历史的戏曲或话剧表演;联合有关中学进行诗词听写比赛;定期进行茶馆评书活动, 设定几处手制秦淮特色民间手工艺品点等等, 通过这些项目传承夫子庙特色文化, 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模式。

(二) “以食促游”模式。

所谓“以食促游”模式, 就是在夫子庙街区内着力打造美食文化, 以美食吸引各地游客, 从而促进夫子庙街区发展的一种模式。总体设想是在原本小吃一条街的基础上, 进行环境的改善和小吃街的扩张, 在传承特色美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是小吃店的环境在整洁干净的基础上, 在总体的氛围营造方面, 可以融合夫子庙文化元素, 如复古的桌椅碗筷, 服务人员身着行事方便的古装, 以此渲染气氛, 让游客进入的不仅是享受美食的地方, 而是一种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二是小吃品种方面, 蒋有记锅贴、唐记臭豆腐、黄勤记凉粉等老字号夫子庙小吃必不可少, 在这些传统民间小吃的基础上进行口感或外观的创新, 令游客眼前一亮。三是可以开展一些美食节活动, 挂上每一种美食的宣传图, 附加烹饪流程与食物发展演变的历史, 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美食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美食的认识, 在品尝中再一次加深对夫子庙传统美食的感知。

参考文献

[1] .王颖.城市文化特色街区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以南京夫子庙为例[J].江苏商论, 2012, 8

[2] .张岚.城市旅游街区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

[3] .章建豪.南京夫子庙及其周边地区景观文化网络的构建[J].规划师, 2008, 1

[4] .王丽璐.打造品牌文化社区——以夫子庙为个案[J].改革与开放, 2007, 5

街区化论文 第2篇

这对物业公司有什么样的影响?还要不要物业管理呢?

首先我们要看未来的住宅群是怎样的形态?根据住宅群形态确定物业服务形式。不管是新建住宅小区还是打开住宅小区,未来住宅建筑群将或许主要是组团式和独栋式两种形态。

一种是组团式,将四五栋房子组成一个组团,仍会封闭管理,沿用原来的住宅小区管理方式。还是需要物业公司的。组团式住宅出入口少了,中央景观没有了,巡逻岗不需要了,采用全域监控摄像头就可以监控整个小区,保洁人员少了,不过楼栋也少了,业主数量也少了,物业费的标准可能会相应提高,因为管理面积小了,单位管理成本就高了。

另一种是插蜡烛式,就是原有小区的道路和绿地都变成公共道路和公共绿地,住宅楼像蜡烛一样插在公共绿地中间,行人都可以随意走到楼栋单元门口。如果要管理,就要看住宅楼的大堂有没有管家式服务的条件,有条件的,或者住户愿意接受管家式物业服务收费的,还是可以进行物业管理的。

一般老小区和没有大堂的小区基本上不太会实行楼宇服务,结果只能敞开式了,既没有保安也没有保洁,当然也就基本上没有物业费了,可能需要业主自发维护清洁卫生,自发联动防范偷盗抢劫。对于这些不能封闭管理的住宅,视频监控系统就需要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增加摄像头,而且监控系统的管理责任可能就会移交给公安部门。

除此之外,插蜡烛式的原小区设施设备维修责任主体也会发生变化,以前公用设施是由物业公司管理维护的,未来很多设施管理和养护也要移交到市政部门。比如,公共绿地的环境卫生和垃圾房要移交给环卫部门,配电房和电缆要移交给供电部门,路灯要移交给路灯管理处等等,这些以前需要物业费支出的维护费用都需要市政部门承担了。

对于住户的维修可能就要业主自行委托专业化公司或者优秀的物业公司专项业务部门上门维修了。

如果插蜡烛式的小区有地下车库,就要看地下车库是作为公共车库使用还是仍由原小区住户使用,因为小区打开后,地面上已经是公共道路和绿地,但地下车库是属于原小区业主共有的,在政府与业主需要协商地下车库部分的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毕竟地下车库首先还是要为住户服务的,但出入口在公共绿地上,管理势必要涉及到物业公司、费用收支和收入分配。

插蜡烛式小区的“物业公司最后一公里防线”也没有了,O2O可以长驱直入,对于电商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单位大院或许也将变成独栋是办公大楼。

单位大院或许也将变成各个独栋办公大楼,一般是可以实现大堂式管家服务的。如果每栋楼都采用管家式门岗,无疑会增加保安数量,但成本会非常高昂,可行的办法还是增加监控报警,增加警力及其机动性和快速反应也会提上议程。

当然,不论是组团式还是独栋式,物业公司的服务合同都需要重新签订,收费标准需要重新商定。

老小区拆分物业人员锐减甚至完全不需要物业,大院物业改为楼宇物业减少物业服务人员,很显然,物业公司的防线要收缩、人力要减少,新住宅小区增多会增加物业服务人员,两相对冲,物业公司的发展速度将会减缓。如果打开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真的会逐步推进的话,组团式住宅、有承受能力的业主将成为品牌物业公司争夺的客户资源,很多小型物业公司将难以为继。

当然,未来大城市核心地段的政府机构和住宅小区是首当其冲的,大城市郊区和中小城镇很多住宅小区不一定需要打开,因为对交通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

街区制:物业管理的新契机

物业管理经过30多年的创新发展,目前面临诸多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诸如责任边界不清,责任主体缺位,责权利的错位,行业价值及物业服务消费定位的模糊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政)的出台及实施,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高规格发力,必将创新物业管理发展理念,促进行业转型及升级换代,引领行业脱胎换骨式的革命性变化,是行业发展的机遇,更是行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新政发布后,全国、业内热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成的,有担心的。本文从物业管理行业角度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

一、新政逐步实施将对物业管理行业产生革命性的引领作用

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不能背离城市管理这个大环境,而且要主动持续深度融入,要重视定义审视“物业管理区域”等基本概念,不仅是有选择、分类打破“有形的围墙”(非一刀切的拆建),关键是放下心中“无形的围墙”。新政优化了物业管理生态环境,要重构行业新思路、新秩序、新规则,实现行业凤凰涅磐式发展。

1.新政出台实施是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是行业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链条中深度融入的契机。

“街区制”的推广和小区内部道路等资源“公共化”的发展理念,不仅解决了交通、资源综合利用等“城市病”,而且打出“组合拳”,解决了目前物业管理包打小区天下的孤单局面,使物业管理本质回归,实至名归。可喜的是政府公安机关等执法进小区水到渠成了,对政府及社区管理的要求更高了,为物业管理行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2.新政持续弘扬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使物业管理进入创新城市管理服务的新阶段。

相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主体对“专有部分”的重视及对”共有部分”的漠视,一直以来形成鲜明对比。让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共有部分适度融入城市的大共有,实现国家政府治理,不仅对业主自治利好,对物业管理也是利好。其减少的不仅仅是对应的管理交易成本,对和谐社会建设将会强力推动。打开的是围墙,链接的是更加开放、信任的邻里关系及和谐的社会关系。3.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强化及强制性,包括与刑法的衔接,解决了行业仅靠合同及人性化服务无法解决的问题。

开发商擅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市场创新乏力,业主私搭乱建及对公共部分的掠夺性使用,一直困扰行业发展。可以期待新政的推进实施将会分步解决此类问题。

4.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一改以往大拆大建管理模式,将会凸显物业管理价值。

对物的管理和物的保值增值是物业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现,新政给予强化并为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理清了行业的主攻发展方向。

5.落实工程质量责任,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推广工程总承包制,尤其是实施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可进一步为物业管理行业解困,改变无端替人担责受过等被动态势。

6.新政加强了建筑安全监管,对地下管线及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等,从政策层面加强了质量安全监管及保障,为行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7.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等创新举措,利于物业管理行业对物的维修养护管理及工业化生产。

二、新政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及前景展望

从国际物业管理行业大背景来看,新政将促进行业转型发展,加快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政策倒逼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型。实行街区制后未来的社区将是:下面是商铺林立,快捷便民;上面是住宅私密空间,个性温馨;外面是公共空间,开放共享。不久的将来,物业管理行业将有以下变化。

1.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向精细化方向转型发展。改变以往粗放式过度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由单纯抢地盘转向立足主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2.向物业管理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充分利用门禁、道闸、识别系统、刷卡系统等技防、物防手段。不是打人海战术,而是创新实施无围墙秩序维护模式。

3.由围墙内“一公里”资源圈到人墙内信息圈转型发展,实现客服双方亲密接触及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使中国传统文化、邻里友善关系持续弘扬。

4.管理思维模式持续转型提升。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真正走物业管理+互联网的新路子。5.逐步减少不属于行业的管理责任。有关责任主体如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水电气暖等单位各司其职,责任归位,使物业管理真正融入城市管理大格局中。

6.物业管理产品向个性定制转变。随着新政的推行,物业管理产品的个性化趋势会日益显现。率先行动,可抓住政策机遇,抢占市场份额和商机。

三、物业管理行业困惑、担心的问题及分析

说起街区式住宅物业管理,大概会想到欧美错落有致的临街建筑,走下楼宇就可进入书店和酒吧,以及没有围墙隔离与森严护卫而自由穿梭的人群。

目前物业管理有很多痛点,解除对策乏力。安置就业、安全责任、社会责任等社会功能使行业痛并快乐着。新政的初步解读使我们有了基础答案。

1.担心新政带来人员失业问题。阵痛肯定会有,但要顺应大势,学习适应,回归行业本质属性,实现行业新生,从根本上实现行业高质量就业及提高幸福指数。

2.担心新政带来管理安全问题。国家法规规定的法定责任义务落实,再加上公安等执法机关的进入,只能加强小区安全而不是削弱。小区、道路、家庭监控等高科技防控体系的应用,将会持续强化街区安全。

3.担心新政带来停车难问题。政府规划、设计及执法的强势推进,立体车库、智能化的推广利用,可更好缓解停车难问题。在城市管理大格局中,实现封闭型资源利用到社会化资源大循环的有效转变。

4.担心新政带来服务收费难问题。新政实施后会因惯性作用,出现收费难等问题。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重构质价观、消费观,重构服务及收费标准体系、细则,迎接新政的到来。

5.担心绿地、活动场所减少。城市大公园、绿地的合理规划设计及免费开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绿地及活动场所。

四、新政实施的建议及对策

打开围墙,或者本来就应该没有围墙,实施公共化管理,是党和国家决策及职能的转变,是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是走出农耕时代的又一大进步。新政要落地实施,有许多要做的功课和准备。

1.要把新政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升至法律层面,保障业主及权利人合法权益。完善相关立法、司法建设,要有明确的进度表及释义。2.加强配套政策法规调研及推进工作,保障新政顺利落地实施。同时要积极研究物权转换及权益的分配使用问题。

3.新政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需适时出台。社会公共服务要有清单并跟上需求变化,社会化的软硬件及管理也要配套跟进。

4.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避免搞一刀切式大建后的大拆除。

5.要分层级展开新政学习宣传推广,使广大业主提高认识、转变习惯,解决心中的围墙问题。

6.物业管理行业要从现在开始,转变观念,从管理思路、模式上构建与新政适应的管理体系,打造新的管理服务流程、制度,抓好团队建设,落实新政并进行系列变革,打造行业新生态环境下的运营模式。

(郑州市物业管理协会讲师、研究员)

浅析住宅街区制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由于新政落实还需要一个推进过程,现阶段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有限,但一旦推行,物业管理行业势必会出现巨大变化。笔者从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行业监管三个方面,浅谈新政推行后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一、业主大会

(一)住宅街区制推广将改变现在的建筑区划划分、影响共有、改变共同管理权

业主大会是建筑区划内的全体业主参加,依法成立的自治组织,是建筑区划内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管理机构。根据《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地面重新划定的共有车位等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基于物权中的共有权产生的共同管理权。当住宅街区制实施,势必造成管理权开放。同时,小区红线图作为建筑区划自然划分的依据将丧失,基于一个建筑区划设立业主大会的规定将无法实施。

(二)住宅街区制推广将促使组团、分栋单体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大大提升业主决策效率,业主大会相关职能将让渡于组团、分栋单体设立的业主自治小组

大型住宅社区被道路物理拆分成若干小单元,甚至是组团、分栋单体,将极大提升业主决策效率。原来的大型住宅区业主大会设立难、业主公共事项表决难,这与相关业主组织能力等方面有很大关系,但建筑区划区域本身过大、业主人数过多(许多小区业主人数通常上千,有的甚至上万户),导致业主开会、议事的组织成本过高,这也是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在街区制住宅里,管理区域与业主人数均会大幅下降,业主自治小组成立相对简单,业主组织的共同管理成本也会较大幅度的下降,无形中降低了业主组织管理的成本与难度,大大提升业主决策事项的效率。基于此,一种新型的业主自治小组模式的组织机构将取代业主大会部分职能。

(三)住宅街区制推广,业主大会(业主自治小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将更为紧密

目前,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大会之间为指导与监督关系。住宅街区制推后原有封闭式的社区被开放的街区形式取代,物业管理区域将出现较大变化,小区中大部分为市政道路及公共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的范围会发生很大的变动,随之而来的是物业公司的服务模式、管理职能以及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社区居委会在物业管理中扮演角色将更为重要,部分原先属于物业管理范围的事务重新纳入社区管理的范围,如公共道路设施和绿化园林管养,公共部分卫生保洁等。社区管理内容将更为丰富,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大会(业主自治小组)管理将更为紧密。

二、物业服务企业

住宅街区制推广,物业管理不会消亡,但原有的物业管理模式将受到挑战,物业管理方式将随之改变。对于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如何克服没有围墙导致安防困难、化解“撤围”后业主居住感受度下降的矛盾、物业服务收费重新厘定、设施设备智能化与互联网结合的推广等系列新课题提出,需要物业服务企业转变思路,积极应对。

(一)住宅街区制推广,物业管理难度将大大增大,安防成本急剧上升,物业服务质量将受考验

住宅街区制推行,不可能回避的就是公共安全问题。原有的围墙消失后,从小区围墙退回到每一栋楼的单元门,改变小区的安全防线,增加安防难度与成本;其次小区放开后,人流、车流等变得不可控,环境破坏问题、噪音问题等严重影响业主居住感受,物业服务质量将受到考验。

(二)住宅街区制推广,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将大面积应用到物业管理实践 原有封闭式的社区被开放的街区形式取代,引入更多车流、人流,倒逼物业服务企业必须采取智能化技术手段来降低高额的人工成本,智能门禁、通道闸机、人脸识别技术、电梯刷卡、闭路监控等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将会大面积应用到物业管理实践中,社区全面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三)住宅街区制推广,物业服务内容将有所调整,随之物业服务收费调整问题将提上日程

原有封闭式的社区被开放的街区形式取代,物业管理区域将出现较大变化,小区中大部分为市政道路及公共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的范围会发生很大的变动,物业管理内容都会发生变化,若公共道路设施和绿化园林维护,公共部分卫生保洁为业主自治组织(含业主大会)外包或纳入社区管理范畴,物业管理内容减少,物业服务费用将下降。若逐一单体入户大堂配备保安值守,相应保安人工成本增大,保安相关费用将上升。

(四)住宅街区制推广,公共区域的道路维护、保洁、绿化等专项外包市场将大规模兴起

住宅街区制推广后,无论是业主自治管理下开展道路维护、保洁、绿化等专项分包,还是纳入社区管理开展道路维护、保洁、绿化等专项分包,与物业管理关联的专项分包市场将呈现规模化的增长,专项分包市场将赢来机会。

(五)住宅街区制推广,将极大缩小物业管理区域的面积,造成缺乏规模效益

原有的超级大盘、超级住宅小区为一个建筑区划的,只能由一个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的格局将被打破,物业管理的规模效益将受损,住宅街区制下的物业管理,将出现按组团、分栋单体业主自行管理,也将出现组团、分栋单体业主委托不同的物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三、行业监管

(一)住宅街区制政策推动国家省市物业管理立法修改

住宅街区制推广将推动《物权法》修改,随之在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修改调整后,各省、市《物业管理条例》为衔接上位法将进行重新修改。由于住宅街区制推行,涉及到建筑区划划分、共有部分归属及管理、业主大会(业主自治小组)等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进行重新厘定。

(二)住宅街区制推广将弱化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监管

住宅街区制推广将导致超级大盘的大型居住小区解体,组团、分栋单体建筑物的自行管理或委托管理将不再受住建部对物业企业资质限制。

(三)住宅街区制推广将促使第三方评估机构兴起 住宅街区制是将部分原先属于物业管理(私法自治)范围的事务重新纳入政府服务的范围,一定周期内物业管理矛盾与纠纷将几何增长,基层政府陷入小区各项具体事物之中,客观上促使刺激政府将大力培育物业管理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展。

岛上街区,城市拼图 第3篇

厦门鼓浪屿和广州沙面岛,知道她们的人不少,一个天风海涛,琴声乐韵;一个三江汇聚,榕荫满地,将分处两地,滋长于不同自然和城际土壤的两个小岛街区相提并论,把玩赏析生长其土地上的建筑群体的共性和异趣,更别有一番情与味。

鼓浪屿:建筑与音乐的碰撞

选择接近黄昏的时候上岛,好让自己从容漫行。或许还能看到落日,残霞以及半瑟半红的夕阳照水。

总觉得,浪漫与黄昏的色彩有关,与海水和岛屿有关。

车到厦门渡口,隔岸就能看到鼓浪屿了。红屋顶和绿树丛,是鼓浪屿远景中的主角。近距离让人心生从容,并不急于立刻登临,倒更愿意隔岸在远处看岛上著名的八卦楼的红色顶尖,看各色游轮在陆岛间游弋,看水波荡漾中岛屿的媚态……当然,在凤凰树婆娑的浓荫下窥看鼓浪屿,是初夏的一种情致。

鼓浪屿是自然形成的海岛。宋以前尚无人烟。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1902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历史更迭,这个面积仅有1.87平方公里的海岛,除了自然禀赋的迤逦岸线和跌宕峰岩外,更多了历史的建筑和建筑的历史。

鸦片战争前,岛上的房屋与闽南沿海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制没有差别。即使现在,建筑西洋风浸润的岛上,只要悉心寻找,仍能找到二进,四进的本土民居建筑群。而密密麻麻的民居间,70%左右都是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西式建筑。西风东渐的大氛围下,当地名人、富户纷纷聘请外国设计师,或套用现成图纸,或模仿周围建筑形式,建造出规模宏大,装饰艳丽,做工讲究的住宅。除了住宅,鼓浪屿也兴建了很多公用事业类建筑。

夕阳打在岛上,正是古建筑最为生辉的一刻。夕阳是神来的笔调,让一切都活跃光彩起来。旧建筑的静穆一旦被天空中的飞鸟和斜阳打破,容颜便如美人绽笑般活跃生动。晚风中立于缓坡上向岛屿的腹地放眼望去,鼓浪屿的建筑高低错落,掩映在葱郁林木之中,彼此之间十分协调,但各自的风格特征并非十分明确,很难论定哪个建筑属于哪种风格。

素来被称为“万国建筑”的鼓浪屿建筑群,混杂着英,美、日,德,法等各国建筑,风格多样,不过,建筑群中90%的房屋都是住宅。它们多为低层庭院式,一般选用当地石材或红砖,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而且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用栏板铺以奇异别致的琉璃瓶花格,建筑的各个立面又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构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顶。

而鼓浪屿上的更多建筑,是“折中”风格。泉州路的“金瓜楼”便是典型代表,建于1922年的“金瓜楼”,得名于屋顶“金瓜”造型。“金瓜顶”属拜占庭风格,橙黄泛金,8条瓜棱明显,支撑穹顶。建筑外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工艺,建筑内部格局则中西结合,有中国传统的厢房,中厅和西洋壁炉,宽廊等,建筑门楼精巧独特。金瓜楼的门楼颇具特色,门楼分为两层,运用中国歇山式古建筑手法,重檐翘角,翘角飞卷春草与金瓜上一致,装潢有如城门一般,门穹蓝天高悬,足具气派,是鼓浪屿建筑中独具风采的门楼之一。鼓浪屿大多数建筑就是这样,深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建筑手法影响,但又保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逼近日暮时分,抬眼再看金瓜楼夕阳下的金顶,此刻最心仪鹭乌在天空飞过的一瞬,心在这一瞬倏然如飞鹭般飞翔,顿然轻松裕如脱尘而去。再一群飞鹭划入天空,划入视线,心又再度起飞……让心徜徉,在黄昏的鹭岛白鹭飞过的刹间。此际的海岛,极为安静。不断涌入耳际的,是零星间断的钢琴声。和着琴音,满目建筑的轮廓,仿佛也在波动,仿佛渐渐将人带到从前,从前……

是的,和“万国”建筑几乎同期,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日积月累地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如今,且不说鼓浪屿人均钢琴拥有率多少,也不说岛上孕育了多少个音乐世家,仅仅是这流动的音乐与凝固的音乐分别在耳际和视野里和鸣,交感,便是鼓浪屿足以傲世的独特情韵。

晚风渐起。在夏日柔软的海风中开始登临日光岩。日光岩,是在密密麻麻的民居间耸起的岩石,交叠而圆滑,缓缓上升。顺着台阶攀爬,在日光岩半腰,视线可以越过民居的屋顶和丛林树冠的遮挡,循着海浪的声音,看到大海。却原来,这么一片宁馨的人居之所,是这般悠闲地泡在海里……

沙面岛:建筑与大树的资格

沙面岛宁静得几乎要叫人把她彻底忘掉。

四面环水、绿荫环绕,这个只在东、西,北三面以小桥与陆地相通的小岛,她的内里倒殷实地藏着一地繁华。所谓“繁华”,是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竟然热闹扎堆地挤着150多座欧风建筑是与老房子相生相伴默无声息却汲天地雨露精华的150多株老树是平常日子里都能见到几簇婚纱新人的取景拍照是老房子里璀璨的灯火和琳琅新奇的物品或美食……

庸碌生活,与沙面无关。一河之隔,沙面岛外的东、西,北面,是热闹的西堤码头,黄沙水产市场和清平中药市场。但这尘嚣的喧腾,穿越不了河涌,穿越不了密林,更穿透不了这里独有的气息。

沙面岛是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填土筑基而成的人工岛。从那时开始,沙面岛的建筑便因为“租界”而显得迥异于广州城本土其他街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当时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职员以及外籍税务官和传教士。

这座水中之岛,似“空中楼阁”,悉数建筑尽是西式。弹丸之地的小岛,完全可以从容静赏,悉心分辨建筑的流派,仔细鉴赏建筑的品相。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折中主义,甚或是现代主义,沙面岛上的建筑群每一座均特征明晰,个性分明。

胜利宾馆,堪称今天沙面岛建筑群的地标了。无论昔今,这座建筑始终耀眼夺目。1920年,这座新落成的建筑是维多利亚大酒店,后来成为英国汇丰银行的办公楼。而现在,它又回复到建筑设计的初衷,成为广州最具建筑特色的酒店。新灯,彩旗,以及一个寓含“改天换地”意义的命名,使这座建筑流淌出穿越昔今的不同味道。然而,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建筑本身仍然恪守着建筑师赋予它的与生俱来的风格:无论正面檐口还是门柱上,都装饰着三角形山花装饰,与底层的重块石互相呼应,屋顶沿街和转角部位建有穹窿顶阁楼亭,整座建筑从头到脚,依然流淌着古老沧桑的希腊建筑韵味。

像胜利宾馆这样的新古典风格建筑,沙面岛最为多见。而那种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方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的建筑,沙面岛不乏其例。标志非常明显,极易遇见的广东省外事办公室、沙面小学,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都是观赏性非常强的折中主义建筑。

在建筑大观园一般的沙面岛,不能错过观看的建筑还有走马廊式的建筑。这类建筑乍一看,蛮像岭南骑楼样态的建筑。相似处在于,建筑外围设一圈或一段外廊,非常适合岭南这样高温潮湿的气候特点。然而细看,马廊式的建筑立面是由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印度后,为落地而产生,也称为伊丽莎白式回廊。沙面大街48号,沙面南街2-10号,是这种建筑的一大看点。

寂静的沙面,是视觉热闹之地。恍惚问,总有身在异域的幻觉。然而,这片珠水孕育的小岛,毕竟还不是真正的空中楼阁。一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她空间上的特殊景象,但割不断的是与这片小岛一衣带水的水土。榕树擎天,绿荫如盖,空中的气根和土中苍老庞大的根系,有很多都缠绕纠结在一起。160多株南国细叶古榕,毫无争议地繁衍在这片小岛,她们,才是小岛亘古不变的地标。

没有如滚珠般坠落玉盘的音乐,也没有混在本土样式的建筑,更没有天风与海浪作为庞大的衬景,与鼓浪屿建筑群的庞大和杂色相比,沙面岛更见纯粹和安静。

街区发展 第4篇

一、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发展历程

1、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区位条件。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是杭州全力打造的18条商业特色街之一,其以总长3.5公里的“中国特色商业街”——文三路电子一条街为主轴,以条带状延伸,东起莫干山路、西至丰潭路、南起天目山路、北至余杭塘河,街区长3200米,宽30米,面积约11.44平方公里。其在空间形态分类上属于带状商业街。

2、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发展现状。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聚集了3000多家IT企业,6万多IT人才,是浙江省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娱乐产业、IT产品的集聚地和发散地,名列全国五大科技街区之一。其除了保持着较快的产业发展速度外,业已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集聚功能,打造了响亮的街区产业品牌,目前已成为一个产业设施完善、服务水平先进、市场体系健全、商贸流通繁荣的示范区块。

3、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发展历程。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是(1990年—1995年)民间自发,萌芽奠定阶段:以1990年西湖电子集团成立的杭州电子卖场为起点,实现了文三路电子产品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1992年电子市场开始出现IT相关产品货柜,1993年底,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电子市场增加了二楼楼层。第二阶段(1995年—2000年)是市场选择,产业集聚阶段:1999年底,杭州颐高数码广场(高新电脑城二期工程)进行建设,为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抹上了浓浓的电脑特色色彩。第三阶段(2000年3月——2003年10月)是商企互动,厚积薄发阶段:2000年3月颐高数码广场开业;2002年8月颐高西溪数码港开业。2003年,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建设列入杭州市商业特色街区规划建设范围。第四阶段(2003年10月—至今)是品牌效应,华丽蜕变阶段。短短八年时间,街区先后成立新高新电脑城、颐高文三路第四,入驻宏图三胞、国美,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成功开园,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列入国家、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科技厅服务业重点扶持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服务业项目专项资助;荣获杭州市委政策研究室“2010杭州生活品质数字生活点评区块”称号。

不难看出,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从1990年的第一家电子卖场的成立到如今7大IT产品卖场,2大家电卖场,6大创业园,28幢商务高档写字楼,1800多家IT产业经销商,其经历了沿街叫卖、地摊式市场到专业店、专卖店、特许经营店等多个阶段。

二、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发展模式分析

1、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市场定位分析。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是以市场经营为主体的街区,专业性消费程度较高,属于市场型特色街区。即该街区各商铺展卖同一大类商品,或经营同一业态,商家聚集拢市。其实质是一个专业化的商品交易市场(陆诤岚,2007)。作为西湖“首善之区”的新载体,杭州市打造“品质之城”、“购物天堂,美食之都”的名片之一,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以科技为文化载体,突出硅谷精神和书院文化,将“蓝图大道,数字生活”作为其功能定位,将完善三大集群(科技市场集群、科技创业集群、科技楼宇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电子信息第一街的品牌目标作为最终定位。

2、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业态现状分析。

在业态分布上,街区以电子产业研究与科技研发为主导产业,配套数码销售、餐饮休闲,并带动住宿、金融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业态布局,促进了从传统的、单一的购物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街区借鉴国内外知名商业街如法国的著名商业街香榭丽舍大街,北京王府井商业街的经验,合理调整了商业结构,据2008年数据统计,批发/零售业占据多数,其比例为44.8%;其次是餐饮业、金融业、文教,比例分别是19.4%,14.6%,12.7%;住宿、家政服务和康体娱乐型业态总比例为8.5%。这些业态还不包括街区几大市场中的电子商铺(图2)。由此看出,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在发展多功能的同时,还需注重业种组合的搭配比例,增加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套。

3、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开发模式分析。

街区建设采用了“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模式,建设资金的筹措、道路设施的整治、特色街的招商等将全部通过市场化运作加以完成,这有助于加快特色街的建设和发展,在后期又大量引入品牌企业,带动街区品质的提升。经过多年经验总结,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发展了一个独特的基本模式:面向两个市场,建立两套功能相对独立的业态系统;以三个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大型商业集群为核心,构成文三路电子信息街产业的主体框架和骨干层次;以分布于沿街高度组织化的中小商业设施为基础,形成科技街商业服务的基础层次;以涵盖沿街的电子商务网络为支持系统,形成虚拟商业服务网络。简言之,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两套商业系统、三个集群和一个网络体系所构成的互动互补、协调发展的商业服务体系,即“123”商业模式。4、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管理制度。2003年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开街同日,就设立了街区管委会,其下设置综合科、产业科、管理科等部门,对街区进行全面综合管理。管委会在具体操作中采用“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工作计划、工作执行、工作绩效的督查制度,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月度工作计划制度、领导班子周工作计划制度、各科室每周工作汇总制度、每月工作督查通报制度等制度,不仅建立并完善了街区入驻企业的数据库,更与区城管办、区行政执法局以及其他街道联动合作,有效推进整个文三商圈的建设。

5、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创新机制分析。

商业街的发展应在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进步的源泉,每年都组织企业向外拓展视野,参加国内多个有影响力的展会,通过赴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参展,以拓展企业的视野,提高企业吸收创新的能力,以明确市场定位、实现向多功能转变、继承历史文脉、创造良好购物环境为四大抓手,真正将“创新”融入营销方式、服务水平、零售业态、科学管理等各个方面。

三、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发展经验

1、专业市场明确,产业集聚显定位。

商业街的定位是决定商业街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是以电子产业研究与科技研发为主导业态,数码销售,休闲餐饮为配套业态的商业特色街。其通过引导建立专业门类齐全的创业孵化体系,重点发展知识服务业、IT产品流通业和街区配套服务业,其中电脑、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软件、现代化办公设备、现代通讯产品、光机电产口、生物及现代医药制品为其主要经营领域。自开街以来,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一直秉承“北有中关村,南有文三街”的电子产业特色街的理念,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进行打造。目前已形成了以“产、学、研合作,科、工、贸一体化”为特色的市场、楼宇、园区三大产业集群,电脑、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软件四大产品系列,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示范区”、“浙江省电子信息商标品牌基地”,其电子商务企业占杭州市80%以上,产业基础扎实。街区已基本做到杭州市民购买和批发数码产品的必到之地。

2、节事平台搭建,科学管理为先导。

举办大型街区活动,对聚旺人气,提高知名度,打造街区品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管委会携手颐高、百脑汇等十大IT商贸巨头,举办杭州市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特色风采展示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杭州)国际电脑节、杭州电子竞技节等、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区数字娱乐产业商会成立仪式、休闲购物节等活动,并通过政策平台、信息技术平台、孵化器平台、著名商标品牌培育平台的构筑,加强了宣传力度,营造了街区IT市场浓厚的科技和商贸氛围,进一步扩大了品牌效应。

3、业态布局合理,配套基础不可少。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适应时代潮流,以IT通讯为第一业态,餐饮,银行为第二、三业态进行打造建设。在IT业态方面,以9大园区,28幢商务大楼,1800多经营企业为支撑,将新兴的动漫卡通数字娱乐产业融入街区的业态布局中,贯通了IT产业的上下链,从纵深领域推动IT产业的深耕细作,增强了街区的产业辐射力;在整体业态方面,合理分配布局,努力拓展商圈范围,通过与金融、文教、娱乐、餐饮等多种业态的有机结合,提高街区综合竞争力。

4、休闲环境创新,商旅互动要抓牢。

细节决定成败,总结国内外特色街区的成功之处都是将细微处做到极致。如慕尼黑市的十字交叉广场式的步行商业街(纽豪森大街、凡思大街),将传统商业街道和古建筑遗产融合在一起:大街、广场的空间设计了绿化、雕塑、街灯、喷泉、坐椅、路牌设施,路面用彩色条石和马赛克铺装,两旁配上红、黄、灰三种颜色的街灯,构成了优美和谐的环境空间,带动了街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陈为民)。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依托“最清洁城区”、“洁美窗口”建设,在街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改造上煞费苦工,通过街区立面整治,道路交通限制,自行车租赁点设置,商场购物环境改善等多种措施,联动周边景区,充分挖掘其旅游价值,开启了商旅互动的新模式。

四、结论

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在发展过程中,业态不断丰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品牌形象愈加突出,经济贡献尤为显著,综合竞争实力稳步提升,为杭州市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成就都与其选择的发展模式不无关联。通过对文三路电子信息特色街区的发展模式研究,笔者认为街区化模式对我国商业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特色定位。

特色街区的特色定位是首要的。特色定位要考虑街道自身的发展优势,而对新创建的特色街区,则要考虑街区的可能的目标市场。比如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作为市场型的特色街区,其主题非常明确直观,专营高科技电子类展品,消费者前往特色街区的目的也非常明确——购买这类商品。

2、配套设施。

特色街区的配套设施包括休息场所、餐饮、公共交通、停车场等。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充分利用西湖区便利的对外交通优势和景区优势,大力推广公共自行车,解决了道路拥挤现状。

3 景观服务。

随着商业特色街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商业街面临着景区化提升问题。如何由散、低、挤、乱向注重休闲功能、空间开放程度高、环境精致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商业街成为景区化商业街区的瓶颈。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的景观演变具有典型性,高层大体量建筑的不断出现,门面装修、街道铺装不断精致化,停车面积、绿地等开始规模化。

4、政策方针。

政策导向和建设方针直接关系到商业街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方针。通过规划引导,做好街区化发展的业态布局和特色定位,整合好促进街区化发展的投资环境,然后由企业去投资建设改造街区,发挥街区经营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国华.杭州商业游憩街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硕士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08.

[2]陆诤岚.对城市特色街区发展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江苏商论,2007,(2).

[3]王珰,史芬芬,肖芳.专业商品市场经营模式的变革—以汉正街市场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4).

[4]王希来.论商业街的定位[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5]兴平,崔功豪.大都市专门化街区研究[J].规划师,2003,(6).

[6]张歆梅.城市商业街研究发展综述[J].商业研究,2007A,(11).

[7]张歆梅.城市主题街区概念及构成要素[J].城市问题,2007B,(9).

街区特色工作 第5篇

1、建立非建制性辖区党工委

为加强和改进街道党的组织建设,促进街居联建互动,进一步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社会的领导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实现新形势下城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填补基层党建工作盲区,推动辖区党组织之间的联建互动,莫斯台街道组建了通辽市首个非建制性辖区党工委。工作中,我们旨在通过组建非建制性街道辖区大党工委,优化社区党支部设置模式,探索建立非建制性联合党组织,完善区域一体的党员管理教育服务体系等多项措施,实现区域内党组织资源整合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教育和引导辖区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深化对城镇区域化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和融入非建制性党组织,不断创新城镇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辖区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良性互动。

2、建立党风廉政三项新举措

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深入贯彻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大会的会议精神,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莫斯台街道党工委特制订以下三项新举措:一是设立《居民意见簿》,居民可在社区办理事务时对社区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定期做好民情工作记录,详细记录每天工作中居民反映的问题,建议和对一些问题处理的情况。三是为辖区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居民党员、居民代表发放《莫街勤政、廉政服务监督联系卡》。监督卡公示了街道领导班子和社区支部书记的联系电话、职务以及服务内容,强化街道社区的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便群众投诉监督。

3、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活化街区的海派经验 第6篇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在这方面做了总结,以弄堂工厂为活化街区的对象,钩沉索引,映照古今,在概括上海的经验上做了有益的陈述。两位作者的职业是建筑设计师,看待街区活化的视野更专业,所得出活化老街区的原则和思路简洁且到位。

作者生长于上海弄堂,在弄堂小学读书,对弄堂工厂相当熟悉,对弄堂所产生的海派社区也有深刻的体认。上海弄堂这样的老街区,与广州城中村相比,都有什么异同?读者若是对城市底层人群的所在有一个横向比较,可以得出更多阅读感受。比如街区活化这一中心议题,作者认为:“街区再生是物质空间、人文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共同再生体……避免僵化的分区,改变以往靠用地性质单一和过度管制实现的视觉和谐与功能有效的思维模式,街区既要维持原有社会空间形态,也要适当新旧并存”。

弄堂工厂的街区工、商、居混合相处,夹杂着社会分层,是独具特色的海派移民社区。就像广州城中村一样,法定保护的街区或建筑极少,作者要求扩大保护范围,延续历史文化,尊重历史街区的再生意义。再生而不是推倒踏平,是街区活化的物质基础。

在弄堂工厂历史街区的再生策略上,作者发扬了建筑师的眼光,纯粹从专业角度看待问题,值得一并推介,这部分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概略是:构建平民化社区,多样化混合业态,高密度特征的延续,小尺度肌理的把握。在这些再生策略里,平民化社区被首先提出来,这对于商业开发的谋利冲动与行政干预的政绩冲动而言,都是真知灼见。作者提出的具体思路是重构邻里关系、创造社区交往空间。为此,要尊重社区整体,谨慎调整街区内部功能结构,与处理好多样业态的协调,成了活化历史街区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外来的形态侵占原有社区,有可能驱逐原住民,彻底摧毁历史街区。这个反面典型出现在广州猎德村改建上,原有的村落形态不复存在,而上海要做得好很多。

在陈述中,作者对延续弄堂工厂街区的高密度特征上,贡献了相当醒目的观点。“延续原有街区的高密度特征是延续原有街区文化多样性和空间肌理的一大保证,也使得街区的区位价值最大化利用”。作者还将社区的高密度与过度拥挤做了区分。建筑师作者发挥的另一个书写特长,是细致描绘了历史街区活化的小尺度肌理。“总弄为整个里弄居民所共享……支弄相当于新住宅楼的前道,承担了家务、起居、休憩和观望等多种日常行为”,总弄与支弄的交叉组合,更是作者倾心的弄堂细节。

就个人兴趣而言,对本书中弄堂工厂的历史部分,不甚满意。最好的写史当然要见人见事,写出历史况味,而作者对弄堂史的阐释不能让人得出这个印象。不过,作者的专业背景弥补了这个不足,一旦涉及到街区活化的建筑要领时,笔力就变得恰当起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从来都是挑战,法律紧缺、社团皆无、经验匮乏。本书田子坊、同乐坊里弄重生的介绍部分,都认为“平民街区的再生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介入”,需要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完成。可见在历史街区的活化上,作者的立场支持了全书论述。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

左琰、安延清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5月1日版

《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以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工业建筑形式为研究对象,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入手,研究弄堂工厂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力求对其历史价值和作用做出客观的分析,并以田子坊和同乐坊等同类开发项目为例,探索出一条适合弄堂工厂再生的开发和改造模式。

世界让我们乐观的事

约翰·布罗克曼 著 黄姗姗 译

中信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每年新年发起的年度讨论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每年都会有超过100位顶尖级思考者将自己的个人见解发表在网站上,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名大学教授以及知名媒体人等。“什么令你对身处的世界充满乐观?”是2007年的年度问题。从哲学到科学,从对于宇宙的预知到对于人类自身的认知,这些前沿思想者的回答代表了他们对于世界存在状态的个性化思考。

传说我城 一O三

戴秀慧 编

香港MCCM2012年7月版

《传说我城 一O三》征集了103个故事,98个讲古人边讲边记着我城的人和事。城市的角落中,日常经历附着回忆与想象,一些香港人将自己经历过和记挂着的香港,娓娓道来。里面的回忆和想象,不单拼凑出一个多面向的城市图像,一件事或一个场景的联想也许并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但就如生活,表面零碎的痕迹拼凑着一个轮廓分明的城市图像。多走一步,多翻一页,又像认识了这个身处的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多一点。

己卯以来杂稿

李楯 著

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自80年代起,从事法学、社会学与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问题、法律职业和司法改革。这本法学随笔集内容涉及:法律和司法制度评论,时政评论,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纵论,圆明园听证会、环境保护及公共参与评说等等。全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这十年来的轨迹,凸现了其对于转型社会的思索,同时折射了社会这十年的进程。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阿富汗】法齐娅·库菲 著 章忠建 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版

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2009年,库菲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被授予“全球青年领袖”殊荣。现居住在喀布尔,育有两女。由于库菲每一次走出家门充满危险,她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告诉女儿,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怎样面对生活。

冰雪纪行:赫尔佐格的慕尼黑-巴黎日记

Werner Herzog 著 钱俊宇 译

漫游者文化2012年4月版

1974年冬季,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接到一通巴黎打来的电话,他的导师、朋友萝特·艾斯娜重病。赫尔佐格挂下电话后抓了一件夹克、一个指南针、一个帆布袋和少许必需品上路,从家乡慕尼黑前往巴黎,他相信只要能成功走到那个远方的城市,朋友就能活下去。这本书记载了这段为期三个星期的旅程,记录了他在极寒与孤寂下的疯狂呓语、过去电影与旅行中的感思、白雪乡间景致,以及回忆,如电影中的人物“拥抱疯狂,走在世界的边缘。”

给樱桃以性别

【英】珍妮特·温特森 著 邹鹏 译

新星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我们穿着盔甲行走在人世间,总能感到我们所爱的人,近在咫尺却又无法触及。”珍妮特·温特森是当代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她的特立独行和性取向,也成为英国文坛最耀眼的作家。在这本书中,她讲述了十二位跳舞公主的故事,十二位公主,十二个温特森,以分身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童话、寓言的写作方式为她探讨异性、同性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大的容器,这部小说被誉为是一部呼吁男女两性关系和解的小说,更是女权主义小说中具代表性的杰作。

《第一百个客人》

郝文才 著 【德】朱里安诺 绘

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街区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社区增权,历史街区,双东,旅游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 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 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 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常以“名城”为招牌,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都在开发中被“建设性消失”。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传统历史街区旅游已形成的模式面临调整和整合, 因此, 本文引入社区旅游增权理论, 以扬州市“双东”历史街区为例, 分析增权的途径, 以期实现历史街区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区增权和社区旅游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 (Empowerment Theory) , 又被译为充权、赋权、激发权能理论。一般认为, 增权通过个体、组织和社区三个层面共同实现。社区层面上的增权强调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 其过程包括接近、使用政府和其他社区资源 (如媒体) 的合作行为。旅游增权理论是增权理论、社区增权在旅游发展研究领域交叉应用的结果, 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双东”历史街区商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双东”历史街区概况

“双东”历史街区是东关街、东圈门历史街区的简称, 是国家级历史名城扬州四大历史保护区之一。作为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 富含文化和商业底蕴的综合区街区, 它浓缩而又真实的承载着数百年来的泗泾地区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建筑艺术、城市面貌、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2013年2月份, “双东”历史街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 “双东”历史街区的商业架构和经营特点

1、政府为主导、企业市场化运营、居民参与的商业架构。

2006年扬州市因在老城保护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此基础上, 市政府以“双东”街区为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理。

2006年7月, 由扬州市人民政府出资成立名城建设有限公司, 负责“双东”历史街区一系列改造工程和商业化运作。

街区内的当地社区居民享有街区内经营的参与权。从实地调研结果看, 当地居民经营项目的类别主要是:小型店铺 (散落在街巷各处) 、流动摊点 (集中聚集在黄金地段) 和蹬黄包车之类的流动性服务业。

2、从商业模式角度分析“双东”历史街区的经营特点。

(1) 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却未形成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街区内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街区除有形的产品和服务 (建筑、餐饮、园林等) , 还提供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建筑的历史价值、饮食文化、地域民俗等) ;二是产品和服务囊括中高低端市场, 中低端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大都由社区居民直接提供。

产品和服务繁杂的背后是目标客户的模糊和消费市场的不明确, 尚未形成明显的“双东”特色。不似成都宽窄巷, 把目标消费定位在具有城市怀旧与梦想情结的“精英式”消费群体, 且以宽、窄、井分别体现成都的老、慢、新生活。

(2) 街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却无足够的能力满足客户深层次的价值主张。“双东”街区目前提供给游客体验消费的产品主要有三类:实体景观 (建筑、街巷、遗迹等) 、休闲产品和服务 (餐饮、购物等) 、主题事件产品 (开发中的“东东·关关”系列产品等) 。

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体验式”需求, 体验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 消费形式更趋多元化、个性化, 更加追求深层的、另类的、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或刺激。经调研发现, 历史街区的文化日渐旅游化, 而旅游却未使得文化在体验中传承、渗透。如何通过社区居民去呈现动态的文化元素, 值得我们深思。

(3) 不同利益主体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仍存在博弈, 利润空间有待开发。“双东”街区的开发和管理采用了多方合作的模式, 除政府、企业、居民外。一些非政府组织 (商业协会) 、社区也慢慢渗透进进来。最理想的状态是这些利益主体, 通过多方的协调和妥协, 最终达到一种多方共赢的局面。但就目前状况看, “双东”街区的人气尚未完全转化为财气, 格局均衡, 但没能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共赢”。

三、“双东”历史街区的增权取向

1、现有商业模式下的去权现象

(1) 从政治角度看, 政府主导, 社区和居民鲜有参与决策。在旅游规划特别是目标市场的定位中, 社区居民虽然是重要的参与主体, 但是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鲜有参与规划和决策的途径。对于“双东”街区发展方向的规划, 政府和开发企业忽视了社区居民主人的地位、对街区的熟识程度和认知能力。作为弱势群体的社区居民一方面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 参与规划决策, 另一方面, 现有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也限制了其更高层次的参与能力。

(2) 从经济角度看, 旅游占社区事务比重小, 社区和居民获利不大。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街区经济的繁荣, 但从利益主体看, 社区居民人数最多, 占比最大。但旅游所获得的收益, 大部分还是流向了政府和开发企业。虽然旅游开发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但依然有限, 开发企业更多地外聘了街区以外的就业人群。社区居民对所拥有资源无使用权, 被侵占的空间补偿也不高, 利益分配不均, 且仍有大部分居民没有从旅游开发中获益。

(3) 从社会角度看, 旅游开发和街区保护相悖。街区是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地方, 从情感出发, 他们自觉自愿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但进驻的开发商大都以利益为导向, 不会过多地考虑当地的社会效益。随着旅游开发进程的推进, 政府对环境、文化保护的控制力逐步减弱, 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的特色在丧失, 这对街区居民的生存环境是一种“去权”。与此同时, 新的合作和竞争关系的形成, 必然带来利益的摩擦, 街区原有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受到挑战。

(4) 从心理角度看, 旅游开发与居民的生存发展权相冲突。历史街区的居民大都是原住民, 旅游开发侵占了居民居住的空间, 或者从主观感受上, 居民已视己物的资源。一部分居民心理调适较快, 积极参与经营活动, 开商铺、办民居客栈, 但也仅限于经济活动的参与。相当一部分居民对街区旅游的发展表示漠然, 认为事不关己。更有居民认为旅游开发侵犯到了自己的生存发展, 有抵触和自卑情绪, 害怕在开发进程中, 被迫迁出。作为表征和延续街区文化的主体, 社区居民心理内在的无权感对“体验式”旅游的发展是不利的, 他们带给旅客最直观的感受, 这是任何静态产品无法替代的。

2、增权的必然性

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1997年颁发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 把居民视为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经济角度看, 社区居民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重要利益主体之一。从东关历史街区的功能看, 它是以居住功能为主, 居住密度高, 配套环境设施较差, 居民以中偏低收入、次弱势群体为主体。这一特征与多数历史街区的特点想吻合。因此,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若能提升社区参与度, 使居民广泛参与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决策, 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公平分享旅游开发的利益,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且共同分担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 从文化的角度看, 社区居民承载着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历史街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 从体验的视角来看, 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环境与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历史街区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 不仅体现在格局和建筑上, 更突显在居民所保留的生活习惯和沿袭的风土人情上。社区居民本身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 放权于民, 首先有助于旅游开发中文化的传播。其次, 旅行者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 增强文化的体验性, 如北京某社区曾组织骑行穿梭胡同寻找回家路等。再者, 社区居民能带给旅行者真实、亲近的感受, 旅行既是日常生活的“中断”, 又是日常生活的“延续”, 社区参与能有效地延伸旅行者的情感。

四、社区旅游增权途径和优化方式

(一) 增权途径

从对“去权”现象的分析, 不难看出“增权”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从政治角度看, 政府应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街区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经营, 提供给居民相应的渠道参与其中, 如选拔社区居民代表或建立相应的社区居民组织参与决策, 及时报送信息等。从经济和社会角度, 应设计相应的制度, 使社区居民、政府、开发商、旅行者形成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或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既保证经济利益的增长, 又能形成合力, 自觉维护街区的环境;既保证旅游收益的总体增长, 又能保障居民从旅游开发中获益。从心理角度看, 则可通过培训等方式, 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 荣誉感和权利意识。

(二) 优化方式

(1) 从“他增权”到“自增权”。“他增权”是指居民的权利由政府赋予。“自增权”是指社区居民主动去争取和把握自身的权利。社区居民的权力不是自动形成的, 也不是单纯由当地政府赋予的, 而是各利益主体在持续的反复的博弈过程中实现的。增权初期, 居民的主体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需要政府搭平台, 助推居民维权意识的形成。从“他增权”到“自增权”的过程是调动社区居民主观能动性, 从他助走向自助的过程, 居民应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力量。

(2) 从“一次增权”到“序时增权”。增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个特定时点, 为增权设立的制度法规, 形成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模式, 以及为实现“自增权”的培训等活动需要根据序时进度进行相应调整。旅游开发的过程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根据不同阶段旅游开发的特点, 增权的目标、方式也应随之滚动调整, 不能僵化地推进。

(3) 从“整体增权”到“按需增权”。增权要考虑绝大部分社区居民的诉求和利益, 所以目前的社区旅游增权大都是普适性的增权。但在旅游开发进程中, 还应充分考虑到社区居民因为受教育程度、兴趣、文化差异、感知不同, 对自己权利的认识和诉求不同。因此, 增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群体的差异, 按需增权。

对社区旅游增权的研究, 在国内刚刚兴起。“双东”历史街区只能代表一部分街区的形态和特点, 期待更多研究者、规划者共同探讨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龙胜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成见[N].中国文化报, 2012.2.24

[2]左冰, 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08.4, V.23, p58-63

[3]Rappaport J.Studies in empowerment: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In Studies in empowerment:steps toward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D].Edited by J.Rappaport C, Swift and Ress.New York:Haworth Press, 1984

[4]朱隆斌.人为本形次之——扬州老城保护的中德合作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 2007 (7) , p84-86.

[5]刘成, 朱创业, 王绍东, 社区参与理论的古镇旅游商业模式设计──以广元市青溪古城为例[J].企业导报, 2011.3, p123-124

[6]唐克, 陈凤, 成都宽窄巷子旅游开发商业模式及其运行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10, p147-152

[7]江杉.体验经济时代的深度旅游品设计——以扬州旅游品设计为例[J].旅游经济, 2011.10

[8]于海燕.体验经济视角下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9.12, V.13, p 5-8

街区发展 第8篇

一、体验经济和历史街区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一)体验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体验经济的内涵,初次对其进行详细阐述的是美国经济学家B·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H·吉尔摩,他们认为体验经济是一种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从世界范围为来看,迪斯尼乐园、拉斯维加斯、星际好莱坞、环球影业公司等都是“体验经济”的典型的案例。

(二)历史街区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历史街区是指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或乡村的地段。旅游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异地体验。历史街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是因为其通过现存的历史遗迹,较好的体现了某段历史的风貌,通过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相融合,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从体验的角度来看,历史街区旅游的内涵就是旅游者通过直接观察历史街区的风貌或参与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历史街区旅游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参与性、个性化、体验性的特点。

二、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结合的可能性

(一)历史街区旅游是体验经济的载体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将体验分为4个部分,即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这四个方面,即处于四者交汇的“甜美的亮点”(Sweet Spot)。[3]历史街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旅游者通过参与各类活动,获得了娱乐体验。同时,旅游者在历史街区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信息,这些信息会在潜移默化中中给他们带来新知识与新思想,产生教育的体验。来到历史街区,旅游者进入到和原有生活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了跨越时空的文化氛围,就会产生逃避的体验。历史街区,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这些遗存能够旅游者产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历史街区旅游给旅游者带来的体验就涵盖了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四个方面,是体验经济发展的载体。

(二)历史街区所蕴含的体验价值是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旅游结合的基础

“体验经济”的基础与载体仍然是传统的商品与服务,这些商品与服务中包含了“体验价值”(如娱乐因素、文化因素等)。[4因此,从体验经济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体验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街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及规划思想,反映了特定文化的整体形态,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历程。其次,在历史街区中,保存着大量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情趣和建筑艺术手法,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三,历史街区具有物质使用价值,历史建筑可以使人们产生穿越时空的体验,现在的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具有众多的特色美食点、购物点,有的建筑物里还居住着许多本地居民,充分发挥了其物质使用价值。

(三)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旅游都具有体验性

体验经济最重要特征就是让顾客在消费产品的时候参与一系列的体验,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5]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旅游者从产生旅游动机到完成旅游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产生体验需求、完成体验的过程。历史街区见证了人类的历史和岁月的变化,为人类了解和体验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因而历史街区旅游满足了人们体验历史的需求,旅游者离开惯常居住地来到历史街区,通过感官体验感受历史街区的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

(四)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旅游都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在体验经济中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具有“双重身份”特征。历史街区旅游者亦具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因为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的特点。旅游产品如果没有旅游者购买,那旅游活动就无法形成,产品也无法生产;体验是历史街区旅游产品的核心,通过旅游者与产品经营者共同创造才能形成不同体验类型的产品,而旅游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参与了产品的生产。

三、体验经济视角下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验经济时代,传统的“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能够使旅游者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都获得体验的旅游项目更受旅游者亲睐。从体验经济的角度看,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体验主题

目前我国许多历史街区旅游产品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明确的主题。例如:南京夫子庙街区具有多种独立的旅游产品:儒家文化旅游产品、苏文化旅游产品、科举文化旅游产品、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并且街区里林立了众多的商铺,整个街区缺乏明确的体验主题,旅游者到夫子庙后,不能明确感知到夫子庙街区的文化精髓,不能整合所有感觉到的体验,无法留下长久的记忆。因此,缺乏主题的体验只能带给旅游者混乱的体验。

(二)产品类型单一,缺乏体验性

据实地调查,目前很多历史街区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参观历史建筑为主,在街区里和游客互动的项目很少,对历史街区的体验仍停留在参观游览为主。例如:南京梅园历史街区,主要以民国建筑为主,缺乏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的体验项目。如到丽江旅游就是参观古城,在体验中只调动了视觉感官,缺乏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体验类型单一。

(三)缺乏个性化旅游服务

传统的历史街区旅游中,旅游服务主要停留在标准化的流程阶段,即按照标准为客人提供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服务,对客人的体验和感受关注较少,缺乏与客人的主动沟通。因此,游客获得的体验总是静态的。

(四)旅游纪念品单调,缺乏体验化的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旅游体验的延伸。旅游完成以后旅游者可以通过所购买的纪念品不断回味旅行经历。目前我国很多历史街区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存在质量粗糙、品种单一、缺乏创意、品位不高,使游客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旅游体验。

四、体验经济视角下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策略

(一)提炼独特、新颖的体验主题

体验经济理论认为“为一种体验设定主题,意味着为一个参与性的故事撰写剧本”。[6]主题是体验的基础,鲜明独到的主题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记忆,是游客获得体验极为关键的一步。好的体验主题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历史街区旅游体验主题的确定要以历史街区资源的文脉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现个性、独特与新奇,设计故事情节,吸引游客。其次,历史街区体验主题必须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各个感觉器官,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空间旅游氛围。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强化旅游体验。最后,历史街区体验主题必须将空间、时间和事物协调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历史街区成为游客体验的舞台。

(二)设计体验旅游产品

体验经济中的“产品”是人的体验。从心理学来看,体验就是人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7]体验是否深刻、美好与心理过程及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应充分发挥人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提高人们的生理体验,引起消费者的遐想和共鸣。

具体而言,在进行历史街区体验旅游产品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素:创新性——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有的产品最终都要进入衰退期,因此,要不断创新历史街区旅游项目;差异性——能为游客提供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还不与其他街区雷同;参与性——体验的前提是参与,缺乏参与的体验是浅层次,不能在游客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水乡周庄举行的看水镇、吃阿婆茶、摇快船、坐游船、听吴歌、刺苏绣、放鱼鹰等一系列体验性活动,为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美好的感觉”口碑相传。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培养游客忠诚度

《体验经济》中指出,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8]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不同的人对同一景观或者同一游览过程的体验是不同的。

因此,在历史街区旅游过程中,员工应该参与其中,通过与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进行双向互动,使游客获得情感上的交流。比如,通过导游的引导使游客提前进入到历史街区旅游的气氛中来。在旅游结束后,可以在节假日寄去一封有历史街区标志的贺卡、给游客发一些旅游中忘我游玩的图片、光碟,使游客在历史街区旅游中的美好记忆得以延续。

(四)设计精美的体验性旅游纪念品

体验型纪念品可以充实和延续旅游者的美好体验,具有收藏价值。人们通过它把体验珍藏或与他人分享,纪念品也具有宣传的作用。

街区发展 第9篇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一环以内, 邻近于天府广场。清朝初年满族士兵在成都驻防, 重建并定居于少城, 宽窄巷子便是少城的遗留部分。并因此形成了鱼脊式的北方胡同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宽窄巷子的组成部分有宽、窄、井巷子三条老街。其改造工程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拆迁重建。保留建筑为明清时代的多属合院式, 体现了北方满蒙文化和南方川西文化。新建建筑总体上呼应原有老建筑的特色, 部分店铺设置了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 具有现代感。

2 商业定位和业态

宽窄巷子商业定位为新会馆休闲经济院落, 是根据宽窄巷子院落构成的特殊因素而设计的, 一种以移民文化为背景和地方情结为特征的, 以餐饮、休闲、娱乐、客栈、私人会所等为组合的一种独有的商业运营模式。

宽窄巷子主要业态:行业企业会馆、特色餐饮、特色商业、休闲、旅游、展示、宾馆客栈 (表) 。商业定位和业态影响着消费人群的定位: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都市消费群体;以天府广场为中心的CBD商务交往群体;以政府机关为核心的官本位消费群体;以“企业领事馆”“城市文化交流接点”为交往中心的政界、商界宾主群体;以地域情感为维系的, 外乡人商务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消费群体;以成都为核心的, 周边市县消费群体;以成都为核心的, 省外国外高端旅游、访问群体。

3 商业化改造的优缺点 (见表3.4)

3.1 商业改造的优点

商业功能与街区原有功能结合带来经济活力或伴随旅游开发, 商业化改造经济回报率高、见效快, 是街区寻求收支平衡的一种经济保护方式。改造后的街区成为商业娱乐中心, 游客量也比以往增加很多, 给街区的保护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给城市带来了收益。增加了城市公共活动场所, 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活动交往空间, 并能为附近居民提供一定的生活服务保障。

3.2 商业化改造的缺点

由于商业定位的精英化, 忽略了其历史文化内涵, 导致成都原有市井生活文化的模糊不清, 使其丢失了其原真性。各个街区经营的商品大同小异, 只是数量和规模上的不同而己。从调查数据看出宽窄巷子街区商业项目功能构成单一, 休闲娱乐比重过少。人们仅仅在街区走马观花的吃吃喝喝逛逛, 并不能够形成对街区深刻的文化认同和感知。

4 结论

对于需要依靠商业改造复兴的历史街区, 延续历史文脉是改造应遵循的基本思想, 是遗产保护利用的灵魂本质。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应该遵循保护历史文化原真性这一原则。

4.1 历史文化与商业定位的有机结合

在做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之前必然要对其进行商业定位, 合理的商业定位有利于彰显街区的历史文化并传承下去。每个历史街区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在商业化改造时进行合理的定位, 结合历史文化考虑, 才能使历史街区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4.2 无形文化与有形活动的有机结合

无形的文化需要有形的行为活动来承载和体现, 在明确文化主题定位的基础上。活动策划是重新组织街区功能的主要手段, 强调活动项目与街区文化特色的联系。其中可以利用创意产业, 创意街区既要考虑文化保护又考虑商业营销, 可以推动了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 也有利于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历史街区的商业化发展应该是以原真性为基础, 以当地历史文化为指导, 以经济重构和功能置换为手段, 以商业化发展为主要途径, 进行合理的商业定位和业态分布, 力求商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最终实现历史街区商业化的有机发展。

街区发展 第10篇

城市经营是城市建设的一种理念和发展模式, 同时也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思路与方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 应完善城市基础和各项服务设施建设, 进而改善周边环境, 增强片区功能, 美化片区形象, 为城市发展和竞争力增强创造条件。历史街区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重庆的瓷器口。基于城市经营的思想, 就是以保护整治街巷空间和历史风貌为原则, 以更新经营功能项目为支撑, 以更新经营带动保护整治、保护整治约束经营更新, 二者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地促使历史街区古风古韵得以延续, 老街活力得以绽放。

一、眉山三苏祠的重要价值

三苏祠位于眉山中心城区纱彀行南段, 城市西南隅, 始建于元代, 现存为典型、完整的清代建筑群, 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 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祠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环境优雅, 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三苏文化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强大魅力。

三苏祠的历史悠久, 是全国苏轼研究学会所在地, 也是全国的三苏研究资料中心, 收藏有丰富的三苏文集和文献资料, 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 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三苏文化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丰富的人生经验、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成就形成的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体系。

三苏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眉山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眉山城区所有的街道, 都与三苏有关;眉山最有名的特色菜——东坡肘子, 也是苏东坡创制;外地客人来到眉山, 都知道这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家乡。

1980年, 三苏祠成为“文革”后四川省首批列入重点文物的单位之一。2006年5月25日, 三苏祠成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眉山三苏祠历史街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交通环境

游客进入眉山市后, 因城市交通系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示, 无法直接而便利地到达三苏祠。

三苏祠外西、南两侧有城市主干道通过, 交通流量大, 扬尘和废气污染较大, 而西侧大门外的长途车站及邻近的城市干道主交叉口车流繁忙, 人流集散频繁, 对区域环境亦有较大影响。

(二) 建筑问题

1. 建筑环境

三苏祠的北、东两侧, 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紧邻其外墙而建, 建筑风格与三苏祠古典园林风格建筑格格不入, 对三苏祠内景观风貌造成较大影响。三苏祠四周的建筑色彩, 不论是现代建筑还是仿古建筑, 其风格和色彩与清代园林建筑差异较大, 视觉冲突较明显。

2. 建筑风貌

规划区内现状建筑风貌分为三类:一类——传统风貌建筑, 多为木构建筑;二类——与传统风貌建筑有一定的协调, 多为砖石结构建筑;三类——现代建筑, 多为混凝土框架建筑。其中一类风貌建筑占10%, 二类风貌建筑占20%, 三类风貌建筑占70%。

3. 建筑层数

规划区内建筑层数多变化, 且低层木结构建筑与多层混凝土框架建筑混合共存, 较为清晰地反映出该区域开发与建设的轨迹。其中一层建筑占15%, 二层建筑占10%, 三层建筑20%, 四层建筑占10%, 五层建筑占15%, 六层建筑占20%, 七层建筑占10%。

4. 建筑质量

规划区内建筑多为近期开发建设, 建筑质量大多较好。其中建筑质量较好的占50%, 建筑质量一般的占20%, 建筑质量较差的占30%。

(三) 空间环境

规划区内现存的街道主要有七种断面形式, 均为人车混行。其中沙毂街南段的尺度良好, 反映出传统的街区风貌;东坡书画城南端街道、蓬莱中路单侧建筑与街道关系良好, 另一侧建筑过高, 影响了街道整体尺度感。永通街、下西街、通惠街、大南街、育才街两侧建筑过高, 与街道关系亟待改善。街区因缺乏必要的开敞空间, 使得内、外空间缺乏必要的过渡与联系。

(四) 配套设施

规划区内现有公共设施不完善, 功能搭配较为混乱, 以三苏祠为核心进而衍生出的配套设施缺乏完整性。

三、规划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加强文物古迹及周边整体空间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塑造, 加强整体化的街区景观设计, 延续文物古迹特有的环境风格。

(二) 协调性原则

规划必须兼顾居民的现代生活和旅游发展的需要, 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相协调, 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与城市的良性开发相协调。

(三) 展示性原则

充分发掘文化古迹的文化内涵, 使整个城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得到新的提升。

四、古韵延续与保护整治

(一) 分级保护规划

分级保护规划中, 将三苏祠片区分为三个保护区 (见图1) 。

1. 绝对保护区

指列为国家、省、市级的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等本身的范围。

绝对保护区面积为6.21公顷。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 不允许随意改变三苏祠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 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 做到“修旧如旧”, 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绝对保护区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 且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2. 建设控制区

指为了保护文物本身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 即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即绝对保护区) 以外50—100米之间划一道保护范围, 根据规划区内的现有街道和建筑布局确定其边界。

在三苏祠外西至蓬莱中路, 北至下西街, 东至大南街、南至东坡书画城南侧车行道路之间划为建设控制区, 面积为17.64公顷, 用以控制文物古迹周围的环境。这里的建设活动不得对三苏祠造成干扰, 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色彩应与三苏祠相协调。

3. 环境协调区

对有重要价值或对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的文物古迹, 在其建设控制区的外围可再划一道界线。以文物古迹为圆心, 视线可及300米范围, 具体边界的划定也要根据现状街区及建筑布局来确定。

建设控制区外与以三苏祠为圆心视线可及300米范围之间划为环境协调区。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色彩应与建设控制区相协调, 保证三苏祠与现代建筑空间的合理的空间与景观过渡。

(二) 建筑高度控制

三苏祠内的建筑均为单层房屋, 正常人的眼睛视力距离50—100米, 如观察个体建筑的清晰度距离为300米。正常人的视野范围为60度圆锥面。如从某处观察某个景点, 这种视野范围则成为该景点的衬景, 而衬景的清晰度为300米。通过视线分析得出以下高度控制要求:

1. 绝对保护区内檐口高度不大于3米;

2. 建设控制区内檐口高度不大于9米;

3. 环境协调区内檐口高度12—15米。

(三) 建筑风貌整治更新

保护建筑——针对三苏祠文物保护单位, 控制保护古建筑, 保持原样, 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 修旧如故, 以存其真。

保留建筑——针对与传统风貌无冲突、质量较好的一般建筑, 予以保留。

改善建筑——针对一般历史建筑, 原有建筑结构不动, 局部修缮改造, 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 配备市政设施。

整饰建筑——针对与传统风貌有一定冲突的一般建筑, 建筑质量尚好, 但因其他原因又难以马上拆除的建筑, 可对其暂时保留, 对外观加以整修改造, 包括降层、平改坡、更换外饰面、屋顶等。

重建建筑——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建筑质量极差的建筑, 拆除后按设计需要重建, 以保证与传统风貌协调。

拆除建筑——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建筑质量极差和临时搭建的建筑, 拆除后规划为开放空间。

五、活力绽放与更新经营

(一) 旅游发展规划

目前阻碍眉山市旅游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旅游主题不明确, 旅游路线不明晰, 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造成游客无法在此长时间的停留。

针对上述问题, 规划提出在市区强化“三苏”文化旅游的主题, 明确两条旅游主线, 四个主题景区和多个景点的旅游规划的总体布局, 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见图2) 。

1. 两条旅游主线

一条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游览线路。通过建设三苏祠—蟆颐观—苏坟山绿色长廊和连接通道, 将通惠古桥、三苏祠、经书楼、古城墙、蟆颐观、苏坟山等历史景点连成一条旅游主线。游客在此感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体验民风民情, 参与多项节日庆典和纪念活动。

一条是自然景观的游览线路, 将苏湖风景区、蟆颐观风景区、苏坟山风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和建设。打造休闲度假村、开发多种游乐项目、充实文化娱乐活动, 避免项目单一和重复建设。游客可在此放松身心, 拥抱自然, 参与健身活动。

两条线路之间各自主题明确又相互联结, 将眉山市区的旅游精华浓缩、提炼成游客心目当中两条清晰的游线, 直接而且具体, 为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 四个主题景区

三苏祠游览区:突出三苏文化主题和精华 (包括三苏祠文化展示、东坡书画文化展示、特色古玩展示、传统文化展示、传统生活展示、特色餐饮展示等等) ;

苏湖风景区:历史文化及水上活动休闲区;

蟆颐观风景区:旅游度假休闲活动区;

苏坟山森林景区:休闲森林公园。

(二) 功能更新

1. 建设控制区功能更新

建设控制区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即三苏祠东面以及西面外围的宾馆服务区、北面的民俗小吃服务区、西面的古玩街区、南面的诗书文化城 (见图3) 。

(1) 宾馆服务区内主要以星级宾馆和地域特色旅馆为主, 应具备多层次、高标准的特点。

(2) 民俗小吃服务区内主要以当地民俗小吃的制作、展示、售卖为主, 兼具中、外各地民俗小吃于其中, 满足多方位的需求。

(3) 古玩街区内主要以经营古玩玉器、名人字画为主, 内街提供各种休闲餐厅、茶座等, 满足可停、可走、可赏、可品、可论的需求。

(4) 诗书文化城主要以书画展示、交易、鉴赏、研讨为主, 兼具培训功能, 满足推广和提升诗书文化的精神内涵。

2. 环境协调区功能更新

环境影响区内原功能基本保持不变, 增加容积率, 在环境品质得到提高的同时提升土地使用价值。

(三) 城市经营

将城市中可经营的资源如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 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城市资源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实现自我增值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

眉山市的三苏文化享誉世界, 立足于特色文化, 将眉山城市经营思想确定为“文化营销”, 盘活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内涵。

三苏祠作为规划用地的保护核心和发展核心, 具有极强的极核效应。促使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和项目向核心聚合, 形成新的小核心, 进而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产业围绕小核心聚合, 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功能聚合链。

1. 公共设施项目策划

结合城市周边区域的功能布局, 充分发挥三苏祠的极核效应, 提出可能的公共配套设施的设置, 构建和谐和完善的保护区域城市意向 (见图4) 。

2. 居住项目策划

以三苏文化为依托, 建构有文化特色的居住模式。通过居住产业的确立, 反过来可以最优化地利用区域配套设施和绿化景观, 营造保护区域特色的居住意向 (见图5) 。

3. 绿化景观项目策划

以三苏祠为绿色核心, 在其外围形成绿色环形带状公园, 作为三苏祠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缓冲地带以及结合人文要素提供保护区域良好的景观意向 (见图6) 。

4. 民俗节庆策划

文化节庆是眉山文化经营的直接切入点, 延续眉山当地现有的民俗节庆, 发展游山、玩水、赏书画、怀三苏、听戏剧、品民俗、舞龙耍狮等系列活动, 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内涵, 使之成为眉山市又一张响亮的名牌 (见图7) 。

(四) 主要业态策划

经过对现有业态的分析, 三苏祠片区业态采用“商业零售+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模式。

1. 商业零售业

(1) 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型综合超市 (大商场) ——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消费场。

(2) 连锁超市、便利店——属重点发展的现代综合性零售业态。

(3) 连锁专业店、专卖店——属重点发展的现代专业性零售业态。专卖店重在体现经营商品的品牌专业性, 以追求品牌、时尚的中高档消费者为服务对象, 满足特色消费需求。

2. 餐饮服务业

(1) 酒店、宾馆——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酒店 (宾馆) , 是接待大型会议、经贸、文体活动、外地政府代表团、旅游团体、消费者宴庆等的主要场所, 其布局、数量和规模、档次、特色, 直接影响其功能发挥和城市整体景观与对外形象。

(2) 餐饮专业街——以经营各地名小吃为主, 具有消费大众化、营业时间长等特点。

(3) 公共场所餐饮店——人流较多的车站、商业中心、市场、休闲广场、大型文体活动场所等。除车站、饭店兼营住宿服务外, 其余多以餐饮为主。经营档次上除商业中心高中低档兼备外, 其余多为大众化消费。

(4) 餐饮连锁店——以体现品牌、档次和特色风味为主, 引导和支持开办分店的知名特色餐饮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3. 文化娱乐业

文化娱乐业是指从事文化类商业经营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其网点既包括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书画院、影剧院等大型设施, 也包括小型的商场、门店, 如图书音像店、图书室、售报亭、文化体育用品店、乐器行、邮品店、古玩宇画店、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网吧等。

小型文体娱乐业网点布局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对消费群体广泛的文体经营项目, 网点布局侧重体现方便消费原则, 在购物中心、商业街、社区均可设置。

(2) 对消费群体有限、专业性强的经营项目, 如乐器、邮品、古玩宇画等, 宜以专业店、专业街、专业市场的形式设置网点。

(3) 娱乐类门店设置应考虑方便消费, 同时应与教育区、行政区和居住区等用地保持一定距离, 避免干扰。

六、结语

把城市当作一种特殊商品对待, 运用经营手段, 将城市纳入市场运作, 通过市场无形的力量, 提高城市的区域平台价值, 从而强化城市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资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城市经营理念的提出对于使城市价值最大化, 城市创造更强的经济实力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要:城市经营是城市建设的一种理念和发展模式, 同时也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思路与方法。城市经营的思想, 就是以保护整治街巷空间和历史风貌为原则, 以经营更新功能项目为支撑, 以经营更新带动保护整治、保护整治约束经营更新, 二者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地促使历史街区古风古韵得以延续, 老街活力得以绽放。三苏祠具有极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通过对四川眉山三苏祠片区的保护整治及更新经营, 使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和项目向核心聚合, 构成完善的城市功能聚合链。

参考文献

[1]王勇, 李广斌, 钱新强.国内城市经营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04 (1) :8-9.

[2]董坚成.城市经营的目标内涵、内容模式及意义研究[J].上海综合经济, 2004 (2) :80-82.

[3]张武斌.城市规划师的经营视角[J].规划师, 2002 (3) :54-57.

[4]陈虎, 张京祥, 朱喜钢, 崔功豪.关于城市经营的几点再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4) :38-40.

[5]何征, 许远明.房地产经济学概论[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 1994.

[6]仇保兴.当前城市经营的基本矛盾及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3) .

[7]赵万民, 王剑.古镇保护及其发展策略——以重庆丰盛古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07 (2) :64-70.

[8]张京祥.试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J].城市规划, 2001 (9) .

[9]张炜, 董敏.城市经营与城建投资体制改革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3) .

街区发展 第11篇

洛阳古城行政区划上横跨老城区东、西南隅, 以隋唐城遗址为基础, 自公元1217 年兴建至今已800 余年, 是洛阳迄今为止地表上仅存的古代城池。 范围以东西南北四大街形成的“十字街”为中轴, 兴华街、小区街、银基街, 纵横交错是洛阳“里弄胡同文化”典范, 是旅游者来洛旅游的必经之地。 这里尚存的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原古建筑群典型, 还散落着丽景门、府文庙、文峰塔、钟鼓楼等文物古迹。 这里还保存着老洛阳的气息, 是追寻老洛阳足迹的源地。 这里的青石板街巷纵横, 古建筑民居错落, 传统作坊式店铺林立, 古树古木点缀, 古迹遗址尚存、河道桥梁环绕,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气息浓郁、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兼备。

2 洛阳古城的发展现状

洛阳古城虽地位重要、名声在外, 但由于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代管理疏漏, 使其现状无法与名气相匹配, 盛名之下, 年代感厚重, 很多问题值得关注。

2.1 文化保护不充分

近现代民居建筑伴随人口大量增加, 有些私人院落自行修缮改建, 使得原有古民居建筑、院落大量减少, 且多被占用, 遗存下来的历史古迹星星点点夹杂在民居中被人遗忘, 更加导致年久失修。

2.2 建筑形态发生变化

传统院落分化, 私自改建、扩充导致院落中套院落, 楼层高高低低, 参差不齐, 风格各异的民居使得古城区建筑美感的整体性下降, 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原有格局受到破坏。

2.3 空间格局不再协调

传统民居院落中插建、扩建的住房、厂房、学校等, 使得空间整体格局失调。

2.4 居住质量低下

原本并不宽裕的街巷由于新建扩建的房屋变得更加狭小, 经常造成交通拥挤现象;许多房屋年久失修, 已形成危房, 使得居民居住质量大大下滑。

2.5 基础设施普遍滞后

道路宽度普遍在5m以下, 急救、消防车辆进出困难;给排水系统均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 供电供暖难以满足需求, 多出现居民私拉电线现象;环卫设施简陋。

3 与成都宽窄巷子的相似性比较

选取两者的历史沿革、改造契机、区位环境、街区特色、文化地位、保护方式、改造方向等方面进行类比分析 (见表1) 。

由表1 分析可知:成都宽窄巷子与洛阳老城有着较高的相似度, 存在较高的可比性。 因此, 可以根据通过分析成都宽窄巷子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 为即将建设的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4 宽窄巷子保护与改造分析

4.1 宽窄巷子的 “成功”

4.1.1 成功的品牌形象定位。 宽窄巷子也是以 “老成都”的历史特色为基础, 结合城市发展的新鲜元素, 重新进行了品牌定位, 打造出成都新的地标性建筑群, 同时形成了成都新的城市名片。 其改造与一般的城市中心商业街不同, 不是以追求时尚、商业为经营目标, 而是为了就地保护、修护老成都的历史文化风貌而为目标。 在借鉴上海“新天地”市场运作的全新模式的基础上, 既重视传承、重现老成都商业繁华的历史痕迹, 又充分迎合了时下最新潮的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

4.1.2 成功的保护方式。 “修旧如旧”是宽窄巷子的修建特色, 区域内近40%的建筑按照原有的特征进行修复, 保证其内部设施完好, 以期保存其原有历史风貌;剩下近60%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不破坏建筑群整体的“古韵味”, 真正做到“修旧如旧”。 同时, 将区划内不符合建筑特色、有违区域整体性的建筑进行拆除, 并重新设计开发, 新建建筑全部为独立仿古宅院式建筑院落, 使风格、尺度与材质与原有古建筑保持一致。 “做旧”手法, 虽然没有办法使新建筑完全得到古建筑的精髓, 但却达到了形象上的符合, 使新老得以交相辉映, 保持“老成都”留给人们的剪影。

4.1.3 成功的功能分区。 现在的宽窄巷子功能在原有基础上的道路扩大和丰富, 它已经不单单是住宅区, 更是成都人休闲娱乐、游客游览观光的新旅游目的地。 并且按照巷子原有的宽窄进行了功能整合, 合理安排不同巷子的功能, 比如古老的巷子为符合其历史韵味, 建立对古建筑影响较小的休闲区, 而在较为新的井巷子安排充满时尚小资情调符合年轻人消费品位的娱乐区。 另外, 还对一些古老的文物及景点进行就地保护, 设置纪念馆、博物馆等, 来彰显旧时老成都的地方特色, 让游客充分体验和感受老成都的味道。

4.1.4 成功的空间格局。 宽窄巷子, 顾名思义, 有窄有宽, 最宽的7m, 最窄的5m。 街道断面高宽比不大于1:0, 从而提升巷子的空间层次感, 带给游客喧嚣都市里静谧祥和、安静舒适的环境, 以及老成都慢生活的情调, 将历史肌理的保护再次提升一个高度。

4.1.5 成功的的文化特色展示。 各式各样的特色商店点缀在宽窄巷子的各处, 相互交错。 有传统手工纺织如蜀绣、蜀锦, 特色工艺如漆器工艺品、竹编制品等, 甚至连幼年的手工拉丝糖都可以找到, 消费者不仅可以体验实物, 还可以感受浓郁的老成都文化, 品味天府之国的别样韵味。 巷中还不乏时尚元素和小清新遍布的小店, 透过布满小工艺品的橱窗, 仿佛可以感受到宽窄巷子古韵和新潮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4.2 宽窄巷子改造与保护中的不足

4.2.1 居民外迁使 “人情味”缺乏。 宽窄巷子原本是老成都居民生活一个良好的展示窗口, 但改造后, 并没有逃脱商业化和去地方特色的命运。 巷中原本的居民由于街区的保护和改建纷纷搬离, 原本原汁原味充满 “人情味”的老成都生活缩影化为泡影。 开发商大兴土木, 将精心修建和装饰购买或承包下来的院落, 作各种商业用途, 赚取丰厚的利润。 老建筑或多或少还在, 但早已“物是人非”没有了居民, 就无所谓活力啦。 虽然现在宽窄巷子人来人往, “人气”并不减, 但民居文化少了原住民, 再也没办法得到延续, 失去了文化习俗的载体和根。

4.2.2 现代设施与空间布局格格不入。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 新增了许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 这些现代设施在街区中的延伸, 显得十分突兀, “做旧” 的外壳下包裹着是大量使用现代材料, 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室内设计, 与原有环境很不协调。 传统灰墙黛瓦与现代材料的碰撞, 一方面带来了文化融合, 但也在另一方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使得整个空间格局略显杂乱, 历史元素所保留的原真性大打折扣。

4.2.3 商业元素的过度添加且脱离大众。 曾经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的文化名片, 而改造后, 却成被加上“商业化”, “高消费”, “小资”“外地人”等排斥老成都人进入的标签。 现代商铺、豪华酒店、西式餐厅、咖啡厅、酒吧比比皆是, 连颇具地方特色的茶馆、饭庄也不落俗套的走上了高端路线, 使得“老成都”们望而却步, 很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想来故土寻找儿时记忆, 却只得到物是人非, 局外人的遗憾。

4.2.4 洋文化进入过多, 本土文化侵蚀。 “肯德基”“星巴克”等“洋文化”纷纷入驻。 昔日百姓喝茶下棋的市井文化被如今的小资情调所取代, 老成都人家门口的街巷却充斥着拍照留念的游客。 往昔那一杯浓茶、三五成群的龙门阵、四人一桌的四川麻将, 那些老成都市井文化的记忆碎片, 已不复存在。

5 洛阳老城发展思考

成都宽窄巷子的成功开发, 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对成都城市形象提升、旅游产业的带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虽然它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宽窄之处”, 但它仍然是我国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保护中值得批判性继承的样本, 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仿效它的成功之处, 在充分保留和体现洛阳古城特色的基础上, 进行改建, 而不是单纯的复制和拙劣的模仿。

通过以上对成都宽窄巷子保护与改造的分析, 适逢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 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本文对此项目引发思考如下:

5.1 大举拆迁, 仿古重建真的合适吗

与宽窄巷子如出一辙,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保护, 采取的也是, 对区内居民搬迁安置, 历史文物修缮恢复, 建筑拆毁重建, 建造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步行街。 如今, 区内居民多数已签署搬迁协议搬离故宅, 老房子一座座被推倒, 留下片片废墟, 老洛阳的记忆所剩无几。 这样做, 真的好吗? 洛阳老城与成都的宽窄巷子一样, 是老洛阳市井文化的缩影, 并不宽阔的青石板街道两旁, 具有浓郁古典老洛阳气息的店铺林立, 旗帜招牌随风摇曳, 推着小车的摊贩走街串巷, 嘴里伴着老城腔调的洛阳普通话, 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洛阳, 如今, 这些都将消失不见。 正如,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 因为原住民的搬离少了“天府少城”的草根文化一样, 老洛阳人大举搬迁, 就算几年之后建成的新“老城”, 样貌上多了几丝“古典”与千年帝都所有“形似”但缺少了原住民的存在, 文化之“魂”, 怕是也难以留存吧。

5.2 重 “文”轻 “商”真的做得到吗

以保护本地区历史文化为目的, 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 宽窄巷子的改造初衷也归于此, 但是, 实际操作和运营过程中, 由于经济利益驱使, 引入过多的现代元素及洋文化, 忽略人文生态的重要性, 过于强调商业价值, 对街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持续保存缺乏有效的途径, 相应的规划方法也停留在物质层面, 没有系统和前瞻性的思维, 造成固有草根文化的悄然流失。

就目前,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与改造项目规划已公布的内容来看, 规划也是以保护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 以展示和弘扬古都洛阳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但是,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很难脱离“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的模式, 未来,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是否会趋同于巨大的商业利益, 从而引进过多的商业元素, 使得发展有悖于原始规划, 是值得商榷和拭目以待的。

5.3 “新”老城的未来值得期待吗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老城区改造规划上, 就是“一千个洛阳人心中有一千个老城”。 面对将大刀阔斧整饬“装修”的洛阳“老家”, 是否会与宽窄巷子一样, 由于商业化的过度进入, 高消费和小资情调的充斥, 让试图来此寻找“老成都”踪迹的老成都人望而却步;还是, 通过这一规划的进行, 老城虽然表面“修旧如旧”但, 内里文化底蕴尚存, 同时基础设施完善, 功能分区细化, 让每个来此的人, 都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仿佛寻回梦里老家。 使得老城成为古都洛阳的新城市名片。老城未来将幻化出怎样的新面貌, 唯有拭目以待。

摘要:近日, 颇受关注的洛阳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项目规划图”发布, 规划拟在保留古洛阳老城区的基础上, 以文庙、古院落、古建筑、旧厂区为核心, 恢复古城洛阳的辉煌灿烂, 建设千年帝都新的城市名片。建成后的历史文化街区集观光、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区, 将成为老城区乃至洛阳市的新地标。选取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基于洛阳老城与成都宽窄巷子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上某些相似性, 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其在保护和改造过程中的长处和缺陷, 产生了对即将建设的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思考。

关键词:洛阳老城,改造,宽窄巷子,比较

参考文献

[1]郑源.论成都宽窄巷子的-宽-与-窄-—从上海新天地历史保护街区改造看宽窄巷子历史保护街区改造中的得与失[J].中国科技纵横, 2009 (10) :181.

[2]王欣.宽窄巷子改造项目—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的“新瓶装新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6) .

[3]贾芳.城市中的传统商文化—以成都宽窄巷子的保护和改造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2) .

[4]罗盈.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以宽窄巷子为例[D].广州:广州工业大学, 2014.

[5]周遵奎.成都市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后的调查与反思[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8.

[6]王俊.基于成都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探析[J].生态经济, 2012, 54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街区发展】相关文章:

小街区06-23

街区规划09-19

城市步行街区08-04

历史文化街区07-27

历史街区保护规划09-02

街区创建工作汇报07-18

上下九商业街区09-20

文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06-02

街区可行性分析07-23

都市街区策划推广方案01-08

上一篇:广泛参与下一篇:英文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