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2024-07-29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精选12篇)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第1篇

高校学生社团是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全国各大院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社团。他们开展了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 增强了校园科研学术氛围, 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同学们在社团中有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 展示风采的机会, 使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有了机会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培养个人能力。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奔赴工作岗位, 奠定了可靠, 坚实的基础。因此, “育人”这一中心将成为高校社团组织应该紧紧围绕的中心, 因此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管理, 促使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朝健康、文明、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使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丰富, 优化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中的强大作用。

二、高校社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有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 根据社团活动内容主要归纳为四大类。

(1) 兴趣爱好类, 包括文学、外语、体育、艺术等, 这类社团成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 能够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需要,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张扬个性, 锻炼自我, 并获得社会认可。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 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社团定期开展诸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测验问卷、拍摄心理情景剧等活动, 从中不但得到了自我教育, 还可以用这些知识来帮助别人。

(2) 理论学习类, 如马克思主义、“三农”问题、和谐社会等, 这类社团所占比例不高, 但是社团的结构完善, 管理规范, 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3) 社会公益类, 这类社团在社会上受到关注和认可, 社团成员能够自觉奉献社会,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在服务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4) 学术科技类, 这类社团主要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和学术背景, 在社团中进行学术争鸣, 团结创新, 这类社团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

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 社团干部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组织能力

一个社团的负责人应该在专业方面比较强, 因为你是一社这长, 一会之长。没有理由, 书会协会的会长不会写字;读书社与通讯社的社长不会写文章。其次, 整体素质也不能差。要善于交流,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二) 社团干部和成员分离

社团成员对本社团的干部都不认识, 不了解。在搞活动时, 很多成员都没能参加, 组织工作通常都是二三个负责人在搞。久而久之, 我们的社团干部和成员开始分离, 社团成了少数干部的社团。

一个社团应当规定时间例行会议商讨常规问题和突发问题。这也是增加社团干部联系的一种方法。有的社团为应付上级而开展活动, 没有调动起社员的极积性, 甚至没有完全通知成员。这就造成了成员逐渐脱离社团。

(三) 学校对社团的投资不够

一般学校社团活动的经费有三个渠道:学校发放经费、会员费、社会企业赞助。会员费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 社会企业赞助又不确定, 学校又很少发活动经费。

上述问题, 有的社团负责人可以解决, 可以和社团其它干部一起努力解决;有的则鞭长莫及。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都要以极积改善的态度对事物的发展。

三、学生社团把握的几大原则

随着社团的发展必然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但是社团要发展就得克服这些问题, 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指导其自身的发展。具体原则如下:

从社团自身来说:

(一) 坚持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

自主性是社会化的前提, 社会化是自主性的发展。高校社团是广大学生自主参与的物质实体, 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社会化是自主性内因在外在条件下运作的结果, 可谓自主性的延伸。但同时, 社会化又是自主性运作的社会背景, 并与高校社团的自主性相共生。

(二) 坚持报告审批与社会赞助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民间组织的高校社团存在活动频繁、经费缺乏等现实问题, 这就为外界的利益群体进入校园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凭借。为了避免高校社团遭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社团负责人面对外界经济诱因一定要坚持报告审批的原则, 确保校园政治稳定和学生权益不受侵犯。

(三) 坚持校园文化与社团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形塑有赖于社团文化的营造和构建。校园文化的打造是个历史与现实相磨合的过程, 但校园的安全文明理念有其恒定性, 所以社团文化的构建不得违背国家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 并要视安全文明为第一要义。

从学校引导来说:

(一) 坚持指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社团活动状况关乎高校教书育人的效果, 鉴于此, 高校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管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校方的指导性管理和学生的自主性管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者亲和力的形成有赖于彼此良性互动。

(二) 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属性各异, 各社团明显不同。为了扬长避短、及时纠错, 社团之间应经常性地保持联系, 形成互学互助、监督评估机制, 从而保证社团良性发展。

(三) 坚持虚拟管理与现实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社团往往在网络上具有自己的版面, 如何将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的真实性相统一, 也即如何管理好网络社团和社团网络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管理社团, 有必要将网络社团纳入社团网络, 并挑选专人进行版面维护和管理。

四、如何引导和规范学生社团

加强社团管理丰富校园文化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组织形式, 已越来越被广大同学所认可和接受, 并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 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作为一种有待深入和完善的课题, 有着重要的意义。俗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社团管理也如此, 要使学生社团工作按一定轨迹, 有秩序、有目地开展。

首先, 学校应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而又可行的社团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实施才能有效地规范社团管理, 有重点地运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如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社团管理条例》,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各社团的宗旨, 定位要明确还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 防止社团组织结构混乱、社团活动开展无目的性等问题的出现。

(二) 学生社团申请注册制度要严格, 明确社团申请成立的方法和程序。

(三) 日常活动的管理要规范其中包括:活动申请的方式, 社团活动时间规定, 社团刊物的管理等。

(四) 加强社团经费管理。社团经费管理一直是社团工作开展的难点。因此, 在条例中应加强学生社团经费的管理, 要在社团经费的来源, 用途, 日常开支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并及时进行监督, 防止可能事件的发生。

此外, 制定本校的《社团管理条例》时, 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电话咨询等方式加强同他校的交流、沟通, 广泛吸取他校的先进管理体验, 制定出有本校特色, 科学、合理的《社团管理条例》。合理、可行的评优办法学生社团干部是一个有能力, 有信心, 在专业学习上刻苦努力, 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和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 他们渴望知识, 渴望锻炼, 渴望被尊重, 被鼓励。另一方面, 他们的工作开展又很大程度上, 增强了学校学生科研氛围, 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所以, 在社团管理过程中, 我们应给予这些出色的社团干部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要对努力工作, 为学校 (系) 争得荣誉的学生的社团干部, 进行适当的鼓励或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 按照一般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的评选办法, 他们不符合评比条件。所以, 社团及社团成员评优办法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这也是调动广大社团干部积极性, 促进社团工作有序开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 社团管理, 重在协调, 不在控制。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有着朝气和活力, 思维敏捷, 思想活跃, 敢想敢干的年青人。学校团组织应尊重社团的自主管理, 在与学校精神保存一致的情况下, 合理放权, 使学生社团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社团的一般活动应由社团自己组织, 原则上不予以干涉。事实证明, 越信任他们的工作能力, 他们的干劲就越大。同时, 这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社团干部的独立办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当然, 自主管理, 并不是一味的放任,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作好社团干部思想工作, 开设社团干部培训班等等。

此外, 高校团组织还可以开展诸如社团干部交流会、研讨会的一类活动。以便学校真实了解社团工作困难, 及时清除社团工作障碍, 为学生社团工作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良好环境。从而, 有效的促进学校社团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独特的亮点。切实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在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 在活跃校园文化,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 作为高校团组织应努力抓好学生社团工作,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高校社团文化节就是这样一个为高校学生社团搭建的最大最好的舞台。各路人马, 争先恐后, 策划, 组织, 外联, 活动开展, 后勤服务一条龙由社团自己具体操作, 一系列活动如排山倒海般滚滚而来, 构建成大学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同时, 在管理、引导和规范学生社团的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校园文化环境及学校党委的工作目标和总体精神有重点的扶持和发展学生社团。近年来,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许多社团活动就是通过这种作法开展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每年都会有一些以某主题为中心的社团系列活动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电脑节”、商学院的“营销文化节”、“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系列活动”, 我们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也是此类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第五届了。此类活动一般都由所在院 (系) 分团委、学生会及相关社团共同举办, 旨在丰富校园科研环境, 塑造学校理论学习氛围的形成。它们的开展体现了学生干部组织协调能力和社团干部专业素养的完美结合, 是学校校园社团文化节的拓展和重要补充, 并在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工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五、总结

当前, 高校正在面临全面改革, 随着学校学分制及“多位一体”工作的实施, 班级的概念将逐渐淡化, 学生社团将逐渐取代班组的地位, 成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 高校社团工作落实的好坏将成为学校学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它是高校团组织的重要中心环节, 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工作, 也是一门内涵丰富且尤其耐人寻味的艺术。随着社团的日益社会化, 社团建设及其管理课题层出不穷。为了达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有必要坚持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结合、指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报告审批与社会赞助相结合、校园文化与社团文化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虚拟管理与现实管理相结合等原则, 从而在社会化中把握社团航向。

参考文献

[1]董克用, 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剑锋.绩效考核与管理案例[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第2篇

0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 学生工作 社团管理 方法探讨

一、转变社团管理理念,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所谓高校社团就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并按照学校具体的章程所自愿组织成立的一种非盈利的群众性组织,可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下自主地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理论指导实践,要做好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首先应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管理理念。笔者所认为的社团管理理念的转变主要是体现在由“管制” 到“服务”的转变上,即在强制性规范的基础之上加入以引导、评估和激励为主服务管理机制,给学生社团更多的活动只有,以激活他们的创造性。学校的社团不尽相同,成立的目的也各自不一,所开展的活动更是百花齐放,所以学校关于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章程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社团。笔者建议学校将社团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如政治思想类、娱乐表演类、公益爱心类等等,在大的章程之下再细化小的条目,对各类别的社团在活动资金、活动频率、参与人数等方面进行规定,并结合社团的自身定位、发展目标和学生群体的需求特点,请相关专业的老师给予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和规划,引导社团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正确的管理导向就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社团活动积极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推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社团管理骨干,强化社团精英意识

好的领头羊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和社团内部团结的关键,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性组织,所以其领导者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行事风格也不一定能得到所有成员的信服,造成社团内部不够团结、执行效率低下,影响到学生社团的专业化。因而学校可适当干预社团负责人的选任工作,尽量以民主的方式任命那些具备领导能力的学生作为社团的骨干人物,并加强与社团干部之间的对话交流,组织他们学习学校的社团管理章程、了解社团工作的各项办事流程、传授一些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团队合作和公文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和管理意识,打造一支组织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工作态度好的服务型社团干部队伍,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战斗力。

三、打造社团品牌文化,树立社团形象标志

高等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育人的过程,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团活动应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校园文化相符合。所以我在社团成立之初就应该建议学生对自己的社团有一定明确的定位,树立一个社团的品牌标志,这样在制定活动的时候才不会显得盲目和不知所措,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团文化,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影响力。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社团的动态体现,是社团文化的培养皿,要打造社团品牌文化就必须在社团活动上下功夫。比如某爱心社的品牌定位是帮助贫困学生,那么就可以在每学期末开展一次捐赠活动,长期设点进行二手物品的义卖,向学生推送兼职招聘信息等,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主题来开展。社团活动的本质不在多而在精,个社团不应只追求表面的轰轰烈 烈,应注重社团内在的精神和价值,大力发扬自己社团的优势,给学生们制造自己社团的记忆点,这样在每学期招新的时候才能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而且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化,社团的活动才有了依托,有了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品牌效应形成更为广泛和持久的扩影响力,在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础上与本学校的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四、拓宽社团实践渠道,发扬社团育人作用

当代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学生社团除了文化育人功能外,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准备前奏。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也要主义放宽眼界,把社团活动和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大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 程中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非常缺乏导师,学生们的活动策划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最后的效果与所预期的相去甚远。而反观社会上现有的资源,例如高级工程师协会、书法协会、作家协会、画家协会、戏曲剧团等,其中不乏关心大学生成长的人士,学校要善于为学生社团和这些人士搭桥牵线,解决本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困境。而且,通过以某协会冠名支持某个社团或者社团活动的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部分社团活动资金和专业指导缺乏的问题,也能通过社团对协会进行宣传推广、输送人才,对学校、学生和社会组织三方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事。

所以学校要积极拓宽社团活动的领域,依托学校机关和事业单位,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社团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活动的场地和资金等,让社团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并在实践对社团的管理和运作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逐步改进、愈发完善。

五、结语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不仅是学生个性的彰显,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现,做好学生社团的管理对于塑造学校的文化形象十分必要。社团管理工作是一个成套的运作体系,需要从理论实践两手抓,同时依靠学生干部、打造社团文化,充分利用多方资源进行引导和建设,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学校文化氛围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辉,新形势下发展高校学生社团的对策探[J].青年文学家,2013(16)

[2]何秋荣、李坤,高校学生社团运行现状及其健康发展路径探析:以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为例[J].管理学家,2014,8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系统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校,社团管理,系统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数据库系统当中的不断完善,让更多的数据加入进来。连接了更多的数据后,应该采用计算机系统当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样再多的数据也不会烦扰,不会为数据库的变动而困扰。数据变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随着大学生入社团当中的人员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化。根据大学生的人数的数量,以及加入社团当中的选择的兴趣爱好而改变。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的人员不一样,设置的数据库也不同。

对于数据库的使用来说,由于不同的使用者对数据操作使用目的是不一样的,导致数据库的使用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计算机的专业人员来说,充分的调动计算机数据资源,才能够更好的方便更多的人使用数据库。计算机专业人员就是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把学习上的东西结合实际出发。这样实际有了更好的结合点,学习也能更好。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社会当中的信息是非常庞大的,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海量的数据库信息当中,我们应该更好的去管理系统信息。在处理信息当中,我们应该需要建立数据库系统。这样就能更好的查询系统,了解系统当中的数据库信息。更好的完善信息库数据,在数据当中信息里更好的完善学校当中的情况[1]。学校当中的管理系统能更好的完成那些管理,更好的管理学校当中的内部数据情况。

大学生社团从本质上来说是大学生根据共同的爱好所形成的,聚会性质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会因为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地促进自身学习兴趣的提高,激发着大学生对于某些事物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大学生社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提高。增加了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2]。通过对贵州财经大学,学生社团基本的运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贵州财经大学学生社团的运作。学生社团管理系统主要作用:随着增加删除数据、系统管理数据、人员的变化情况。数据当中的发挥,自主的招生人数、学校的饮食习惯。学生管理系统,增加人员管理系统;课程当中的设置。社团管理系统,社团当中的人数变化,兴趣爱好的分析数据。自主招生管理系统,增加自主招生当中的人数;以及减少的人数。

三、现状及问题

从我国与国外近几年的教育水平上分析,大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与当今所提倡的现代大学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大学生社团才开始有逐渐复苏的趋势,并在其后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部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高校来说,甚至出现了高校里社团的百团大战的产生。据我国相关的数据研究机构统计,我国全国大学生在校注册的学生社团为438200个。但是这个数据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现状。

在社团管理方面,大多数的社团管理员还没有介入数据库管理系统,不能意识到社团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适应性、实用性和易操作性。在社团运作中,不能做好清晰有效的统计,在社员组织活动及其进行活动的时候,不能及时的做好数理统计,从而未能发挥社团的活动,积极的建立健康和谐的社团环境。在校领导对社团的管理和观摩中,通过社团管理系统可以对社团的结构、运作、社员人数、社员信息、做到一目了然,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安全性。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本运作,涉及了大量的关于人事资源的资料,是否能够在最大程度的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以及最大化的简洁的处理大学生社团的基本成员资料,是本文对系统研究的问题所在。在社团管理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对数据库的需求做分析和设计,然后对数据库中的表做设计,本身社团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庞大而每个社团都具有差异的系统,所以在设计到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精确无误,让社团管理系统在运行时不存在任何的纰漏[3]。

四、对策和建议

在校领导对社团的管理中,应该要求社员规划社团管理系统,让社团管理员及其社员意识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喜欢的社团,提升他们的课外素质、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全新的社团管理系统规范社团管理,领导社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系统的设计中,涉及到较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如数据库的设计、表的设计等等,所以,面临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学校应该加强计算机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去重视计算机知识,学好计算机知识。

针对于本次对于社团管理系统的分析,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分析,其功能基本上能够满足于用户的基本需求。在整个社团正常运行时,可对社团做到一目了然的管理目的,同时也让社员在组织活动和操作活动的过程中更安全和有效,对于大学生社团来说,数据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团成员资料不齐的现象。将对会员的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本次对于数据库应用问题,还不能够进行详细的设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陈振起.某高校社团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4.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浅析 第5篇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浅析

王宇翔1 胡莎莎2 李天骄3

(1、3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 河北保定 071001)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特征、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对如何加强社团建设和管理,创建新的模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学生社团要加强自身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学校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经费支持;把学生社团工作等同于学生会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以调动社团活动骨干的积极性。

【关键词】学生社团;特征;积极作用;活动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特征

1、具有共同的组织目标

作为校园文化特有构成因素的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已成为社会及个人之间联结的桥梁,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成员基于在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自愿聚集在一起,从而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并在彼此的交往和相处中相得益彰。

2、活动形式多样化

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索质和较为专业的技能,社团成员往往能集思广益,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在保留原有的讲座、竞赛、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实现了社团的跨系、跨校、乃至跨地区的联系,开始组织各种大规模的社团活动。

3、社团内部管理的自主性

学生社团组织属于群众性非正式团体,在没有在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活动,使社团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一般情况下,社团行为的规范往往难以形成对成员强烈的约束力,要想使得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社团管理更加规范有效,更多的是依靠成员对社团条例自觉地贯彻执行,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4、活动内容广泛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充实的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的场所。不同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参加到社团中,活动的内容打破了学科领域、专业年级的界限,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知识汲取源,这种相互影响和自觉进步的教育形式具有教室授课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校的管理机制大多还沿袭着几十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主要存在的两大方面问题,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社团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的作用。

1、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外在制约因素

政策引导不够。到目前为止,虽然有部分高校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条例》之类的文件,但大多数是就管理而管理,至于如何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如何依法保障学生社团的权益等缺乏实质性考虑。

经费来源有限。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三方面:学校有关部门或相关院系提供资助;社团历年招新的会员交的会费;社会上的赞助。三者都是不稳定的,而且资金量是很有限的。学生社团活动筹集资金困难,成为社团活动开展的一个障碍。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与指导教师沟通不够。虽然许多高校社团有自己的指导教师,但相当一部分社团只是把这当作一种形式,社团活动不与指导教师协商,不征求他们对社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够,对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缺乏了解。

活动时空受限。由于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选课较为自由,社团成员课程时间不一致,统一开展活动的难度较大。同时,高校扩招后,教学资源日益紧张,许多学校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严重不足,影响了社团活动的开展。

激励机制不全。学生社团的成员做出了成绩,不能像学生会等组织一样在评优以及测评加分上得到学校的认可,挫伤了学生对社团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

2、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内在机制不健全

学生社团类型单一。学生社团虽然种类繁多,大多数社团还是全校性的,但是社团的构成类型发展失衡,文化艺术和体育休闲型的社团较多,而理论教育型、学术研究型的社团太少。

缺乏完善的负责人更替制度。学生社团在每年的招新时期和负责人换届选举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工作时断时续甚至是停滞的状况。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负责人考核和更替制度,新任责任人经验缺乏,不能胜任领导工作,导致社团不能正常运行。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许多高校社团发展尚不成熟,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致使社团管理松散,运行困难。社团活动往往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位有待提升。一些学生社团热衷于娱乐,流于形式,对学术性、政治性、思想性的问题淡漠,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同时,社团之间缺乏协作。有的社团活动无计划,甚至个别社团长期不开展活动,形同虚设。

三、当前高校社团建设及管理的新模式探析

学生社团作为一支新兴力量迅速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如何规范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成为社团工作的重要课题。

1、学生社团要加强自身建设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而且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组织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社团帐目由专人负责,并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经费收支帐目,社团负责人以及其他社团成员不得随意处分和占有社团的公有财物。社团成员要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去争取一些社会组织的赞助。

提高社团的专业素养。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理论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加强社团之间的协作。不同社团之间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而且能够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学校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经费支持

严格审批社团活动。学校对社团活动实行规范的申报审批制度,即提前一个星期申报、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完整的活动策划书、明确的活动责任分工、较完备的安全预案。严把社团活动的审批关和质量关。同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有固定的活动经费。

规范社团学生干部的培养。在公开竞选、民主选用的基础上,学校定期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不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利用寒暑假组织社团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社团干部队伍。

巩固社团的活动阵地。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学校要依托不同种类的社团建立各种日常活动阵地,这样既能促进社团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又可以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学生社团工作等同于学生会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以调动社团活动骨干的积极性。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开发利用网络空间与资源。学校为学生社团建立专门的网络中心,社团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反映社团风貌、开展社团活动的阵地窗口,为社团形象的展示和互联网德育系统的构建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给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只有在高校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积极探索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闪光点。【参考文献】

[1]施喜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特征、作用与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2).[2]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中国青年研究,2006,(6).[3]刘玉祥,曹友谊.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想教育理论, 2000,[4]付 霞,高校学生精英意识淡化的原因探析.教育探索,2007,(7)

期刊文献

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干部 辅导员 学生管理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数量急剧攀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繁琐复杂,任务极其繁重。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相对薄弱,师生比例远远低于到国家要求。目前各高校通行的做法是吸收素质高、能力强、负责任的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既存在其优点,又有着一些不足。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对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活动进行简单的探究。

一、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

第一,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和延伸。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内容繁琐复杂。辅导员扮演着学生的思想引导员、生活指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不同的角色。目前各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人数非常有限。由于辅导员直接管理的学生数量太大,同时学生管理工作事务性任务巨大。因此,辅导员迫切需要配备自己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双重身份,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来自大学生群体同时也是学生管理者,学生+干部的双重角色,便于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优势。学生干部一般是在学生中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在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和优秀的学生[1]。学生干部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学习态度,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干部的影响号召下,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第三,学生工作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提供了历练平台,是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组织学生活动、处理事务的机会比一般学生要多一些,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干部在校期间能接受到更多的锻炼和老师的指导。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干部的领导气质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当前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动机不纯,定位不准确。

部分学生干部参加学生管理工作是受社会、家长影响,认为担任学生干部便于将来在入党、评优等方面得到辅导员、班主任的特殊照顾,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甚至少部分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不能准确定位,出现 “两面派”现象,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形象截然相反。個别学生干部对普通同学说话居高临下,甚至以学生干部的身份自居,行为散漫,歧视同学。

第二,少数学生干部不能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影响学业。

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普遍存在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大量烦琐的工作占用学生干部大量的学习时间。如果学生干部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极易影响学业。少数学生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活动中,忽视课堂学习,甚至逃课来完成学生工作。这样造成自身学习成绩下降,导致自身威信的降低,进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三,少数学生干部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能力不够。

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具有机械性,这虽然也可以锻炼学生干部的交流、表达等能力,但一些对个人创造性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学生管理干部就无法参与,这就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干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重要的工作,还是需要管理干部身体力行。这既增加了管理干部的工作量,也使学生干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制约。

三、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

第一,强化学生干部培育工作,提高学生干部责任心和工作能力。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干部进行悉心指导和帮助。通过定期举办学

生干部培训会、学生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干部工作的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技能。一方面,在选拔、任用学生干部时,要端正他们的思想态度;另一方面,要在工作方式上对学生干部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的执行力。

第二,完善学生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可以从其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考虑。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学期末的时候,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的考评小组,由学生干部自评、干部互评、老师评价等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干部的任职情况。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干部进行奖励。同时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干部一方面,在学期末开展学生干部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他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达不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干部,停止其工作,以便其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辅导员关心体贴学生干部,增进师生感情。

辅导员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中,生活上要多关心他们的疾苦和困难,体贴关怀他们,切切实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辅导员要定期同学生干部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如果发现有些干部学习成绩出现滑坡趋势,就及时想办法少给他们安排工作,保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总之,要能做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

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瑕疵,需要高校做多方面的研究,逐步完善其管理架构,使学生干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林芙蓉.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教育研究, 2006, 77(1): 114~116.

[2]颜曼莉.学分制条件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段长远.“高校管理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笔谈——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管理工作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4]姚明.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教育教学管理, 2006, (3): 43~45.

[5]王未.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安云芳 1979年9月生人,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教师)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 第7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非常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社团将担负起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大学生社团档案则是大学生社团成立、建设、活动、收获等发展历程的真实历史记载。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档案的管理工作, 不仅是完善了高校档案体系建设, 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系到新时期高校育人平台的发展建设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促进高校社会职能担当

高校主要通过培养和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大学生以履行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水平、育人能力、建设成果等都直接反映了高校在履行这些社会职能过程中的教育引导能力和管理育人总体水平。作为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大学生社团档案也自然折射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发展理念, 是高校担当社会职能的客观反映, 能够起到向社会宣传学校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2.提升高校的管理能力

全面系统的大学生社团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社团的发展建设、指导理念、实践成果、育人成绩, 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引导和对社团管理工作的直接反映, 为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力提升提供参考。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社团管理部门和学生社团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做好分工, 做到档案建立及时准确、信息更新完备迅速、档案管理安全稳妥, 实现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是提升高校的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

3.社团管理和发展的基础

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决定着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 对社团的管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大学生社团都会本着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大学生中纳新, 新生力量的加入往往为社团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 也是社团档案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阶段。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大事记也都需要有详实的记载, 以供日后参考和查阅。虽然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社团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但是“百花齐放”是为了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因此, 完善社团档案, 就是为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夯实基础。

4.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是一代特征明显的群体, 他们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展示能力, 多才多艺, 有朝气, 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层次需求, 以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肯定和赞赏。大学生社团就是这样的平台, 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能够被社团档案所记载, 这些原始、真实、珍贵的材料都是激发学生荣誉感和引导学生建立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团档案的建设, 能够使一个社团成员从参与者转变为主人翁,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拓展空间, 科学地做好大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工作, 更全面地发挥档案的教育价值, 就能实现将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意识和制度缺失

目前, 尽管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意识很强, 但是大多集中在与教学和学校发展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对学生档案的管理, 除了学籍管理要求和校友会建设需要外, 很少得到重视。而作为学生档案一部分的学生社团档案, 更是存在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往往采取一种粗放式的管理形式, 很少在校级层面得到重视。管理意识缺乏导致社团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分类、存档等环节脱钩、滞后, 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同时, 管理意识缺失也导致了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很多高校没有关于大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 也缺少档案建设管理工作标准, 甚至是社团档案只是由学生管理的局面, 导致管理混乱。

2.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标准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需要有严格的标准和工作规范, 但就目前情况看, 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标准还只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 在没有或是较低标准的指导下, 很难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经常出现记录签章缺失、档案基本信息不全、存档材料材质尺寸不统一和不规范等问题。

3.学生社团档案整理方法简单陈旧

虽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早就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以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 但是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社团档案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没有专业人员负责或是指导工作, 未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 甚至社团档案的收集整理方法还处于传统的模式。在当前档案建设和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下, 在大学生对网络和计算机运用娴熟的情况下, 大学生社团档案建设和管理仍然以纸质载体开展, 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社团档案对高校育人功能的促进作用。

4.学生社团档案信息量少, 形式单一

学生社团是高校培育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平台, 社团档案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所以, 越是充实的档案内容、越是全面的记录, 对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越有指导价值。而现在, 由于很多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标准不高, 导致档案管理不到位, 其所记载的材料内容过分单一和片面,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意义不大, 其所记载的内容类似仓库物品账目, 无法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不断修订提供参考, 更无法反映高校的社会职能担当。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强化档案意识

要强化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教学应用意义, 在学校层面统一思想认识, 重视社团档案管理工作, 使档案管理为人才培养服务。做好学生社团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 扩大工作的影响力, 使高校师生对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有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除了统一认识、加强学校教职工档案意识建设之外, 还要重视学生社团成员的档案意识培养, 学生社团档案是否充实, 与社团成员档案意识的强弱直接相关。加强学生档案意识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新生报到、社团纳新等不同时间都可以开展培养教育工作,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相关课程, 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社团档案管理意识。

2.完善管理体系, 强化科学管理

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学生社团档案管理工作中, 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类型社团的性质, 建立特色鲜明、科学完善的社团档案管理体系。

(1) 建立指导机构。针对学生社团档案的特殊性, 高校应在考虑其发展需求前提下, 组织学生工作处、团委、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大学生素质教育相关机构共同组织建立学生社团档案建设指导机构, 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并做好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 保障学生社团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2) 管理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学生社团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队伍中既要有专业档案管理人员, 也要有了解学生社团运行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 并且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建立特色鲜明的社团档案。可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 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和学习考核制度, 定期加以培训。第二, 做好管理队伍内部定期组织相互交流学习和业务培训, 使每一名成员都是档案管理和社团建设的专家。第三, 多与其他高校或档案管理机构联系, 进行学习交流, 借鉴科学的管理观念, 提升管理能力。

(3) 完善规则制度。在充分考虑社团档案育人功能和学生成长特点基础上, 结合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制定完善的、科学操作性强的工作规章制度, 使社团档案管理工作迅速规范化。用规则制度促进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提升, 用规章制度规范存档材料的管理工作。

3.立足标准建设, 丰富管理内涵

加强学生社团档案管理标准建设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档案管理专业要求和学生社团实际特点探索出合理的标准要求, 以快速准确高质量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是学生成长成熟、能力提升的体现。在档案管理中要从管理标准出发, 充分发挥主动性, 积极向相关部门收集档案材料。同时因为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 学生社团的成员流动性很大, 这为社团档案管理带来了难度, 在进行材料收集时, 要在海量初选材料中, 做到筛选全面而不遗漏, 记录准确而不马虎。在制定社团档案管理计划时, 要建立材料收集网络, 做好宣传工作, 及时归纳整理, 按时上交档案保管部门。在档案的存储环节, 要提倡使用光盘、U盘等大容量存储工具, 既方便保存, 又有助于提升社团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4.拓展归档范围, 重视服务功能

在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社团档案管理工作也要详实准确记录下社团在提升成员综合素质方面的工作和成长历程,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事件策划、日常管理等特点, 补充、扩大、完善社团档案归档范围设计, 使得学生社团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出社团的发展历程、不同社团的特色、社团成员的变化收获, 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 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发展和社团成员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 要重点突出几个方面的拓展归档材料。

(1) 社团诚信档案。社团的成员是高校学生, 由于在校学习时间有限, 社团成员也在不断变化。尽管不同时间成员不同, 但是总体看, 不同的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的风格。因此, 作为大学生重要思想品质———诚信, 理所应当被设置为社团档案的一部分, 社团诚信档案由社团成员个人诚信档案综合而成, 反映学生社团的品行和信用, 也是社团育人能力的重要标志。

(2) 社团创新档案。在提倡创新的时代主题下,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团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舞台, 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拓展学生社团档案归档范围时, 要通过设置大学生社团创新档案, 记录社团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创新做法和新思维、新模式。

(3) 社团人际关系档案。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影响和决定着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是决定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设立社团人际关系档案, 就是为了在真实记录社团发展过程中一些事件的同时, 记录学生的群体特点, 为社团内各种事务的顺利解决提供参考, 为高校研究开展不同年龄段大学生的教育提供支持。

5.利用社团活动, 探索综合管理方向

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是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的, 社团档案所记载的内容也都与社团活动密切相关, 在社团档案管理中要充分立足社团的本质特征, 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学生社团是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的, 社团的活动或是多个社团的联合展演就是这些兴趣爱好展示出来的时候, 因此, 对社团活动的记载也就是对社团不同成员的记录, 以活动作为存档单元, 能够看清社团内人际关系、成员个人能力等特质。各个学生社团也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并采用评比、考核的形式优胜劣汰, 促进社团健康发展。在各种评比中, 考核内容往往能够真实地了解到社团的理念、团队凝聚力等。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社团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第8篇

一、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亦日益显现。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主要问题如下。

1.社团发起人素质亟须提高。

社团发起人的门槛较低,大部分高校对发起人的标准没有做过多的限制。社团负责人能力的参差不齐往往导致部分社团工作的平庸。伴随着社团数量的迅速增多,社团负责人素质不全面不成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团负责人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

2.社团凝聚力不强。

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比较松散,对成员没有很强的约束力。社团成员自愿聚集在一起,加入社团与否、参加活动与否,完全由自我决定。会员来去自由、流动性大、缺乏凝聚力,社团难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3.社团普通成员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社团负责人不注重发挥普通会员的作用。一些社团存在论资排辈、庸者领导能者、用人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甚至小山头林立、互相推诿的之类的事情在学生社团中也有发生。

4.社团接班人培养不力。

在社团内部,社团骨干们把精力与热情主要用在了开展活动上,而疏忽了对接班人的培养。社团缺乏核心管理层,大部分社团不注重梯队建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正式组织特点制约。

作为变化性很大的具有很显著非正式组织特点的社团,其人力资源管理受到非正式组织特点的制约:首先,社团是松散型组织,对会员没有强制的约束要求。其次,社团经常变动自己的活动模式,导致很难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事实上,大多数社团的人力资源需求和配置靠的是感觉,凭的是经验。制定职位说明书、定岗定编成为空谈。第三,作为非正式组织,它的激励手段不足,没有物质和职位激励的保证,也缺少有力的约束手段[1]。

2.会员管理松散。

会员进出自由,来不来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多少次活动,往往无人过问。会员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也常常被忽视。不少社团只在招新时做新会员的登记工作、收取会费,热心于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招新可以招来会费。部分社团在招新过后,对于普通会员就不管不问了。

3.社团负责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意识。

目前高校多数社团的负责人由低年级学生担任,他们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意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力不强,不注重将社团改造成学习型组织来提高社团整体的运作效率。

4.社团文化传承与创造不力。

部分社团缺乏一种能够使组织长盛不衰的社团文化。有的社团虽在成立之初有自己所谓的理念,但实践中往往束之高阁,成为形式。有的社团目光的短视、文化定位不准确、文化锻造不力。还难以像一些优秀的学生社团,如北大山鹰社那样,其社团理念“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山鹰社队员们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社团文化传承和创造不力导致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强。

三、高校学生社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社团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是一个管理过程。社团要通过不断推进的措施来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包括社团文化建设、组织设计、人员配置与培训、能力开发、提高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以及奖励等。

1.制定社团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社团管理者要根据社团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从宏观和全局角度,加强社团整体骨干队伍建设,制定宏观社团人力资源规划。社团负责人要认识人力资源问题对社团的重要性,制定本社团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必须与社团发展战略相配合,在会员培训、接班人培养、活动组织、积极性发挥等方面制定具体规划。

2.建立“全员管理”的社团人力资源管理哲学[2]。

社团每个会员都是社团的管理者。会员之间平等相处、民主协商、相互监督、共同交流,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均能得到充分发挥,同舟共济向着共同的目标奋勇前进。美国哈佛管理学院沃尔顿教授发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小组工作法”是值得推荐的方法,可以为社团借鉴。这种方法组织机构非常扁平化,上下共两层,没有严格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内部提倡平等协作与自由竞争,为每个成员发挥与提升能力提供同等机会。按这个方法进行社团管理,会员个人在社团中的角色完全由个人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决定,增强了会员工作的主动性。

3.加强社团的非正式组织建设。

要充分发挥社团非正式组织的优势,按照非正式组织建设的要求,加强社团建设。社团鼓励授权、创新和改革。社团的组织和人员的配置方式应具有较大的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结构的层次和复杂性。社团的职位设置应是灵活的,可以通过改变职位的职责和活动来适应社团需求的变化以及会员能力和兴趣。要鼓励社团整个组织上下的非正式直接接触,加强会员间的人际关系矩阵沟通。

4.强化激励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增强社团凝聚力。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社团成员来说有两种激励模式:功利激励模式——在社团工作会为简历添加一笔,有的高校会计算学分,以及给予其他方面的激励;精神激励模式——参加社团可以锻炼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结交朋友、丰富心灵。要通过制度创新,把社团干部的选拔培养纳入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工作体系;建立起社团学生干部考核制度,考核结果进入学生档案;推行有效的培训计划,将社团改造成“学习型组织”[3],培育优秀的社团人力资源。通过激励和制度创新,把社团营造成激发兴趣、实现理想的精神家园,营造成具有强烈归属感、创造感与荣誉感的团体,只有这样的社团才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5.完善社团骨干培训制度,加强社团接班人梯队建设。

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团的核心理念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影响。要建立和完善社团负责人的培养选拔机制和社团骨干培训制度,建立一支懂社团、会管理、有水平的社团接班人梯队。一是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善自我;二是把社团骨干当作学生积极分子中的一员,组织他们参加团校、党校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三是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四是培养社团骨干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声誉意识。通过选拔和培养,努力提高社团骨干素质,建立社团接班人梯队,有效地推进社团人力资源管理,保持社团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2.

[2]江苏省学联.社团工作论文集[Z].2005.04.

论高校学生管理 第9篇

1 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势

1.1 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

(1) 高校管理的社会化。当前, 很多高校为了分担成本, 纷纷引入专业公司合作办学, 食堂、宿舍及物业等方面均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 办学主体多元化, 高校管理社会化。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 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学生管理出现空档, 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 大学城的出现及书院制教育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 出现了很多无围墙的高校, 不同高校联成一体;而且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实行住宿书院制管理, 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 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合居住。这促进了各个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 也为各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便利, 但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很多挑战, 以前按院系或班级的管理模式难以取得应有的作用。

(3) 弹性学分制的推行。弹性学分制的推行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变革。在弹性学分制下, 学生也可用缩短或者延长毕业时间, 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班上课。这促使高校学生的专业班级观念弱化, 学生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 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学分制下的指导性管理。

1.2 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

(1) 全球化带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观念在交流中融合与碰撞。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习俗与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多, 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与理念发生变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融合。

(2) 社会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 利益关系, 分配方式, 以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 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3) 高校教育大众化。随着高校的扩招, 以及各级学院、民办院校的发展, 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生源质量随之下降, 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大学生的素质与观念的差异明显化, 且一些多元、非主流、反中心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 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呈现多元化。

1.3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 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与平台, 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2 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2.1 管理方式亟待改善

当前, 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忽视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靠经验行事, 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仍是沿用传统的模式, 以学校为主导, 以老师为中心, 采用法官式、警察式或保姆式的刚性管理方式, 强调纪律性、组织性与服从性,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压抑了学生的自立性与创新性, 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机会。

2.2 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 有其自己的独立个性, 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是, 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 很少注意这一点, “重管理, 轻服务”在各大高校盛行。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 高校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 个性得不到发展, 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 应重视并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 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 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

2.3 法制教育需待强化

我国法制建设的落后, 法制观念的缺失,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 学校法制教育未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没有形成良性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违法行为, 投毒事件、凶杀事件, 打架斗殴事件经常见诸报刊。而且很多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缺乏法律依据, 也出现很多不良后果。

3 高校学生管理的举措

3.1 借助现代化手段丰富管理手段

当前, 大学生接触社会多, 思想比较开放, 对社会前沿与时尚掌握的比较透彻。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借助网络与智能终端, 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QQ、邮件、飞信、短信等现代化手段, 获取或发布信息, 了解学生动态, 与学生进行互动。现代手段一起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 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效果, 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3.2 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加强理论研究, 扩展工作思路, 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以教育为中心, 以管理为保障, 以服务为主线,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方式。确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理念, 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在学生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树立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条件,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 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3 全面推行柔性化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趋势,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 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和内在需求及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营造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以提高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 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工作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鼓舞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意识, 促使其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4 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目标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高等教育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目标的必要手段。因此, 要依法治校,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理念, 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高校的学生管理实际, 制定完整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以此规范学生与相关管理者的行为, 实施有效地管理。要在学校, 参与高校管理或建设的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等各主体, 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做到责、权、利明确, 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调, 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3.5 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学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作为一项系统工作要有序的开展起来, 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相关理论学习, 要不断研究新形势, 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也要给予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教育与学习的机会, 完善激励机制, 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与成就感。另外, 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数量要与高校学生规模, 学生管理的工作强度配置合适的人员及其数量。

参考文献

[1]许亚非, 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 .

[2]旷勇, 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7) .

[3]王平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 2010, (3) .

[4]黄斐.柔性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 2010, (6) .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探索 第10篇

一、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推进,各高校对原有的校内学生宿舍均采取了新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宿舍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学生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但与此同时,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采用综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学校内部的后勤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和各系部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共同管理,各部门各施其责,按分工的不同,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有不同的内容。各部门按职责分工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各种方式如管理制度、思想教育、经济手段等都必须采用,这就能全面提升学生宿舍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协调。但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管理模式有它的严重缺陷。学生公寓管理权限不清。在学生宿舍管理范围上,齐抓共管往往变成无人管理或不抓不管,哪些方面由哪个部门负责,每个学校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使得高校宿舍管理处于弱化状态,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时有发生,不能根本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存在着各部门相互推委或相互依赖或互相扯皮的不良现象,这就给综合管理造成了不良后果带来消极影响。

还有少部分高校宿舍管理采用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顾名思义是以经济为手段的经商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减轻了国家和学校的负担,利用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大大地减少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和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但是,这种模式的管理属于社会化管理,宿舍管理方不愿也不肯校方介入一些必要的管理,这就形成学校管理与学生宿舍管理有脱节的状态,上级和学校对宿舍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宿舍管理方也难于接受。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对学生纪律的约束等都无法顺利实施。对此,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很难参与有效管理,甚至根本不能管理。在学生内部的矛盾、纠纷和冲突的此类问题上,学校只能被动应付平息事情扩大,很难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这种模式的管理,实际上对学校整个学生管理工作和宿舍管理工作都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为培养合格人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分析

1、宿舍管理队伍素质不富

过去由于人们对学生宿舍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简单地把学生宿舍管理等同于宿舍内的门卫值班、打扫卫生等服务工作,从而在人员配备上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思想素质一般化的现象。据了解,这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内容,学生的养成教育、宿舍管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已形成共识。学生宿舍已逐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和服务育人的主战场。提高学生宿舍管理队伍素质,迫在眉睫。

2、对学生宿舍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片面地认为学生宿舍管理主要是后勤服务工作,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场所。育人的功能基本没有发挥。体现在:学生不理解,一些老师、辅导员和系部不重视,对学校查处晚归、不归制度不关注,轻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

3、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来看,有不完善的地方,也有不规范,不能完全地、更加有效地规范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流程和日常行为,还有分配制度、监控制度、激励机制、服务意识等各方面都需要改善和落实。学生宿舍内以活动为载体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开展不够深入、扎实,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尚未实现。

4、学生参与宿舍管理面较窄

现在许多高校在学生宿舍管理中都成立了一些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如宿工部。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自律性不强、工作经验有所欠缺、无法较好地把握工作局面,尤其是现有管理条件的限制,这种模式也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虽然学生在宿舍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参与,但参与管理面较窄,更多是参加值班、卫生评比、查房等工作。当遇到学生宿舍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或需要对学生做思想教育工时,仍需从事宿舍管理的老师出面解决,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实际上没有真正起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宿舍管理正不断融入育人的理念。为了使宿舍能够更好地为“育人”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集体住宿的优势,必须不断转变宿舍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宿舍这一资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

1、更新管理理念:

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的家,又是课堂和图书馆的学习场所的延伸,使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相对于校园公众场合,宿舍是学生的私人空间,这里学生有着较少的语言和行为顾忌,他们的言行和行为更多的倾向于真是的自我。从这个方面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宿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的学分制改革,进一步体现出宿舍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性,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对学生的辅导、服务、培养,将是今后学生宿舍生活知道与管理的重点。因此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高校必须重视宿舍的育人功能,树立育人的核心思想,从育人角度出发,把宿舍管理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管理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培养健康的宿舍文化,引领高品位的学生文化。

2、规范管理内容:

首先体制上要规范。从多年的实践看,学校负责学生宿舍管理的主管部门应是学生工作部门,它能够有效协调各院系对学生的管理,更有利于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并可以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行为约束起重要作用,在管理上还必须把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人财物统一到一个部门去管理,避免了不应有的矛盾。其次制度上要规范。讲管理离不开制度,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文明宿舍细则规定等等。要搞好学生宿舍管理,没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是不行的,对宿舍管理所制定的制度一定要紧贴学生及宿舍条件的实际,并且规章制度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明白在宿舍公寓内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违规了会受到何种处罚等等。学校管理人员在制度面前也必须按制度办事,认真负责,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对学生宿舍公寓的检查评比就会避免不少盲目性,实实在在按照相关规定办事。再是服务上要规范。服务上规范就是要采用现代化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建立住宿人员信息卡,对水电管理、财产管理、维修管理等也应采取先进方式进行服务。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时,要积极主动,服务热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来感动和教育学生。尤其是管理工作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坚守岗位各施其责,要经常深入到学校宿舍中去了解情况,问寒问暖,不能使学生由于服务上的不周到而发牢骚讲怪话以至发泄对学校的不满情绪,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优雅整洁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规范服务是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3、健全管理机构:

高校宿舍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在于相关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的建立健全,在于明确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职责。就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宿舍管理工作实际而言,要配备和完善宿舍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校级、中级和基层三级组织机构,即: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宿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的校级领导机构,院、系、部及校学生处、团委、、后勤等组成的中级组织机构,校学生会、各院系部学生分会、宿舍管理宿工部等组成的基层管理机构。同时,要配备和完善宿舍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工作队伍、实施骨干队伍和辅导队伍。对与学生宿舍有关的大小事项负责,明晰其管理职责,提供管理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同时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学生宿舍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提高学生宿舍管理、教育、服务的整体功能,实现学生宿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

摘要: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宿舍的合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大学生宿舍管理给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探索

参考文献

[1]陈雅珍.加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构建和谐校园[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2]彭雷、李然琼、陆志刚.关于学生宿舍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02).

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柔性;策略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柔性管理的概念最早是起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企业为了最大的激发职员对于企业的贡献能力,采取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是职员,高校管理的是学生,管理的对象都是具体的个人,所以被借用过来。柔性管理就是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强制的特点,在被管理的对象的内心激发出一种认同感,把组织的目标变成个人认同的目标,高校利用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来适应新时代学生个性被尊重的需求,充分发挥个体学生的创造性的先进管理方式。

(二)柔性管理的特点。一是有效性,由于满足了学生需求中较高的需求,从而可以积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激励的效果;二是激励的时间长,由于是有意识的把学校的制度还有相应的管理理念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可以从学生的思想上整个改变对于管理的认识,每个人都自主的利用被激发的内在的潜力和积极地态度来进行目标的管理,所以持续时间长;三是具有相应的弹性空间,柔性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来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改变薄弱的环节。

二、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以学生为本,树立柔性管理理念。1.需要转变管理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管理人员通过和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学生的成长经历,能够立体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人生的建议和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学生多宽容,少指责。

2.需要注重细节,学生工作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波动,要能够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制订管理计划和工作目标时还要具体考虑学生的个性、承受能力等等。

3.民主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管理者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关心、爱护、理解、支持、激励学生为出发点,完善管理中的不足。

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柔性管理对学生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情感。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者的言教与身教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身教是榜样的展示,学生工作者的身教影响不仅有赖于精湛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其人格感染力,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工作者,不仅在业务上要不断学习,还要在人格修养上不断提升。

(二)刚柔相濟,相辅相成。刚柔相济是指在制定和执行高校大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实现良好互补。实施柔性管理时,应以固势利导为工作原则,虽不排斥任何管理行为,但要把握好组织行为的程度,在顺应事物本性的原则下,疏导疏通,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在刚性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入柔性决策与手段,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各项制度条文中去,使制度规范同时具有权威性与灵活性,如果仅依靠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则管理者和大学生之间很难产生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推行赏识教育,实现模糊评价。与高校刚性管理客观、准确、定性、定量地对大学生的表现做出判断不同,柔性管理注重赏识和理解,其前提是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柔性管理提倡进行模糊评价,“放大优点,缩小缺点”,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针对学生的不足引导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为学生特别是弱势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进生更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加强引导和帮助。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强化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意愿。

(四)有利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极大的解放学生的思想,由于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带来其成长环境对于他的独特的文化熏陶,。这样的话,高校的校园文化就会丰富多彩,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质道德的培养。校园文化是指每个学校由于具体的人的不同从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氛围,是大家相互凝聚的粘合剂,所以对于一个校园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话,可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以及对于行为规范的养成也是功不可没。

(五)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心理管理。心理管理一般情况是根据大多数人已有的心理指向,管理者实施一定的影响引导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的心里意志,发挥精神作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出现心里问题或者潜在的比例日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心理脆弱、过于功利、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等。在心理管理的时候,也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避免心理管理工作的失败,首先应该做到放低姿态,平易近人,在学生面前就应该收起平时工作的严厉和冷面,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次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和艺术,特别是要注意和学生沟通交流时的语速、语调和节奏,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和轻松的感觉,觉得自己被尊重和重视;同时还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环境,切实把握学生的内心的真实感受,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六)推行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柔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采取多校区办学,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部门的沟通交流以及学生与各部门的交流,并且能够将交流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比如:通过校园BBS、辅导员QQ群等方式加强交流,甚至可以采取各部门负责人在校园BBS公开接待日实时地回答学生的种种问题和倾听学生向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学生可以就学校的管理及规划提出自己的看法,各部门负责人在线解答相关问题。辅导员QQ群可以是全体学生参与发表意见的场所,辅导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和管理。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达到管理目的。

三、结语

总之,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管理新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柔性管理如果过度,将会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失去基本秩序和原则。刚性管理是我们管理工作的基础,没有规章不成方圆,同时柔性管理成为管理工作的润滑剂,两种管理方式是互相完善和补充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只有刚柔兼济的管理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在制度和秩序的基础上活力焕发、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刘晋利.从大学校园流行语看大学文化精神[J].太原大学学报,2009,(9):22-23.

[3]齐彩霞.浅谈大学校园语言的变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21-123.

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第12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两者的核心价值主体都是学生, 高效工作的开展要注意文化素质的培养, 无论是开展管理还是要加强文化教育都是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 所以的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学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主体, 就是要以学生的切实需要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还有两者的工作有交叠性和重复性,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因为校园文化是学生的学习环境, 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的文化传播, 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有很多大的帮助, 有效的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形式, 我们不断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落实, 这其实也是对校园管理的理论价值进行理解, 这样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活力[1]。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一) 通过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管理工作

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人性化的校园环境, 这样能够给校园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师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开展的相关文化构建, 我们要对校园文化布局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建造名人雕塑、还有比较优质的学习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让学生在校园的环境里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为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要给学生开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的开支就是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运用课余时间来积极的参与社会的实践, 让学生能在爱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面临诱惑的时候, 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住诱惑。

现代的高校学生要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的主义思想体系对自己的头脑进行武装, 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办学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形成校园情感。要对学生的人文情感进行培养,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院要公平的开展活动、形成全员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表现出来温暖的集体关怀, 还有就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开展, 有高校的学生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意义深远[2]。

(二) 通过校园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校园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是非常重要, 我们要转变思维模式。在很多高校里面, 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被理解成为高校的行政工作, 机械地完成一些文件、规章制度是完成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内容, 很多的管理工作人员都会忽视、轻视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 把文化建设工作看成是超功利主义的, 管理工作看成是现实主义, 这样的思维方式让管理工作和文化工作分开, 我们要转变这样的思维模式, 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就要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高校的很多文化建设都是比较潜在的出现的影响要有一段时间的限制, 短时间内不能开展定量的评价, 很多的因素都会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制约, 学生管理工作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不良的行为进行惩处, 有效的规范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的行为有规课循, 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思想还有就是社会实践通过激励机制完善, 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把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展现在校园建设主体面前[3]。

上一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下一篇:巴豆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