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

2024-06-27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精选12篇)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 第1篇

一、理论回顾

(一)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为方便分析流通中的货币量问题,完全以金币流通作为假设条件。其论证过程是:(1)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和金的价值所决定,商品带着价格进入流通。(2)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多少黄金来实现它。(3)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领域,黄金留在流通中可以重复使用。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或称货币必要量理论集中表现在其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即: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这一规律表明,流通手段取决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提到:“任何一个期间内当做流通手段发生作用的货币的总量,都一方面由流通商品界的价格总额决定,另一方面由互相对立的流通过程继续进行的速度决定。同量货币能实现那个价格总额多大的部分,就是取决于这种速度。但商品价格总额又视商品的数量和价格而定。这三个因素:价格的变动,待要流通的商品的总量,货币的流通速度,能够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比率发生变动。”

(二)古典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本身并不存在内在价值,其价值纯粹源于其交换价值,即货币的价值。它是对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力,货币只是遮掩“实质力量行动的面纱”,或披盖于“经济生活躯体上的外衣”。这种理论思想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在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货币数量说”。相对于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说,古典货币论的货币数量说被称为旧货币数量说。由旧货币数量说发展而来的古典货币数量说主要有以下两种成熟形态。

1.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费雪分析的出发点是一个被称作“货币速度”的概念。货币速度就是货币周转率,即1 美元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货币速度(V)可以定义为总产量的名义价值(等于名义收入PT,P是价格水平,Y是总产量)除以货币总量(M)。即:

这里的货币是纯粹的交易工具,发挥流通媒介的功能。所谓货币数量不过是一定时期流通的用作交易媒介的货币量,因此交易方程式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2.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单位在通常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量与国民所得保持一个固定或稳定的关系。如果以Q表示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平均物价水平,Md代表货币需求,K代表一个常数即国民所得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则:

可见剑桥方程式着眼于货币储藏手段职能,认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所以通常又被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

(三)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3 种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个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四)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学说

弗里德曼给了货币数量说以新的解释,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新货币数量说。他将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归结为财富总额(Y)、债券的预期收益(rb)、股票的预期收益(re)、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rm)和非人力财富对人力财富的比例(W)以及财富所有者对各种财富的嗜好与偏好(U)等。根据以上因素,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综合分析以上货币需求公式的形式以发现,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公式与凯恩斯学派理论以及弗里德曼新货币理论的货币需求公式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这里把它们归为两类,然后再与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分别进行比较。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从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价值是在进入流通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的。商品带着价格进入流通。货币的数量取决于交换中的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古典货币数量论则持有不同的看法。古典货币数量论以货币名目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在进入流通之前货币没有价值,商品不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其价格由进入流通的货币数量与商品数量的对比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化将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化。即货币流通是第一性的,商品流通是第二性的。

虽然二者在理论基础上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它们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特别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在揭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方面是一致的,即货币需求量都是由一国商品的产出量、商品的价格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的,二者的形式基本相同。

三、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因此,其公式的表现形式也截然不同。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研究的角度不同。马克思把货币作为媒介商品交易的手段,从商品流通对货币需求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问题,因而马克思货币需求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把货币视为资产或财富的持有形式,从货币需求的主体即社会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出发研究货币需求问题,因而货币需求不仅包括交易需求,还包括资产需求。其次,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马克思认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3 个因素的变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需求范围扩大化,认为人们不仅对货币具有需求还对资产的持有具有需求,于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不仅包括决定交易规模的收入水平,还包括影响人们资产选择行为的利率;在货币学派中对于资产的分类更细,不仅包括股票,还有债券等,因此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还包括各种财富的收益率或报酬率。

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货币流通速度与商品数量及价格水平是3 个决定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凯恩斯虽然没有把货币流通速度直接引入货币需求函数中,但他认为利率作用的最后结果还是反映在货币流通速度上;同凯恩斯一样,弗里德曼也没有把货币流通速度直接引入他的货币需求函数,但他在证明其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时指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多变量的函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稳定的。

实物期权与货币需求理论 第2篇

实物期权与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仅通过预期物价变动率dP/P@dt考察持币收益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人们在持币的同时就拥有了在未来物价下跌时以低价购入商品的权力,所以有必要在原函数中加入这一权力的价值Pm,与dP/P@dt共同描述持币收益;Pm的值可以用实物期权法求得.这种修正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秦萌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INANCE INSTITUTE 年,卷(期): “”(3) 分类号:F820 关键词:实物期权   货币需求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货币理论;主要内容;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货币首先从商品的价值表现开始,而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商品关系发展的早期,商品交换只表现为直接的商品交换,也就是物物交换,还不需要独立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商品关系以及商品生产者的社会性质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伴随着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最后的货币形式,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也逐渐由个别等价物发展到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由金银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是从揭示货币起源之谜中阐述出来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集中体现了商品的交换关系,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货币同其他商品的交换关系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表面上看货币是‘物’,货币形式体现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他们揭示出来。”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表现的是货币的社会属性。货币商品除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取得了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货币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首先,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因此也是商品流通的中介,正是货币的流通手段,使本身不能运动的商品流通起来,实现了物与物的交换所反映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恰好决定了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其次,货币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和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

4.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实际上是说明了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的依赖关系,因而是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的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量,这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现实价值

1.对繁荣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对货币问题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研究马克思的货币相关思想有助于提高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水平,为货币理论的现代发展提供多学科视角,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

2.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和完善时期,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未完全确立,在社会上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冲突,人们片面追求资本的增殖导致社会犯罪、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价值困惑和道德缺失在现实中的反映。重温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理性地看待货币、资本,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防范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贪婪、腐败、道德堕落、极端利己主义等丑恶现象,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本质培养健康的货币观

当代中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就要对有可能出现的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保持高度的警觉。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统摄市场经济,防范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各种丑恶现象。研究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理论中的人文价值关怀,用批判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有效地约束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当代中国人需要一种成熟、健康的货币价值观。同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货币本质,深刻理解货币与人性、货币与人的价值、货币与自由及货币与交往的关系,培养健康的货币心理,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和对人性的侵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杨柳(1991—),女,汉族,辽宁营口人,法学硕士在读,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4篇

一、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涵

1. 货币起源与本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中详细的论述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和劳动的二重性即一切劳动, 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以及进一步对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详细的阐述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从而得出了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2. 货币的职能

由于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是局限在贵金属范围内认识货币的。所以对于货币职能的分析也是以贵金属为对象的。马克思在详细的论述货币的起源于本质之后, 又对货币的职能进行阐述。他将货币的职能分为五种: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马克思认为, 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体现在货币本身就是商品, 是价值实体 (注意, 这的货币指的是贵金属) 。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尽管在次序上有先后, 作用方面也有着主次, 但是它们是一个整体, 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

3. 货币的流通规律

马克思将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表述为: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规律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 (或银) 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注意, 这里所说的纸币, 是一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 并不同于现在我们这种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

4. 信用货币理论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 马克思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立足点, 详细论述了信用货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阐述, 伴随着现代信用的形成与发展, 以商业票据与银行券为代表的信用货币就诞生了。信用货币的出现, 一方面扩展了货币的职能, 使得货币流通更加快捷便利, 但是另一方面, 它导致了虚拟资本的出现, 加深了社会经济与货币危机。

二、主流西方货币理论的一般缺陷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之后的欧债危机虽然已经渐渐开始被人们所遗忘, 但是它所留给我们的经验或是教训却是不能够忘记的。这次危机使得全世界开始重新审视西方的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 货币又是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所以在论述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同时, 我们可以简要一下西方货币制度的缺陷, 以加深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西方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马歇尔、瓦尔拉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货币不过是方便交易的一种工具, 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另一种是以魏克塞尔、凯恩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货币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不仅仅是交易媒介, 货币对投资、资本转移的影响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前者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 只有实实在在的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 并提出了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化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而后者以凯恩斯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为代表, 坚信虽然货币运行有其独特的规律, 但是货币量的波动一定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因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社会个体财富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微观个体的决策, 从而对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和实体经济关系的争论, 源于对货币本质认识的不同, 是缺乏科学微观基础的必然结果。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就是国家法定规定用于支付的物品, 这相当于说, 一个东西之所以是货币, 是因为我们规定它是货币。实际上, 西方经济学直接回避了对货币究竟是什么东西的探讨, 直接通过货币的功能“用于支付”来定义货币, 这显然是一种取巧。

三、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其他经济理论一样, 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分析的基础。但是从抽象、一般的角度出发, 货币的本质实际上商品经济的基础范围, 它是商品价值的一种形式, 所以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也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首先, 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过时。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看其发生根源, 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去解释和印证。如资本主义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信贷扩张制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纸币的发行脱离货币流通规律等, 这些足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其次, 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论的意义。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 货币的流通理论、货支付职能与世界货币的职能, 对于我国制定相应的货币的政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等, 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型的事物, 如电子货币。这同样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所提及。电子货币, 是马克思揭示货币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总之, 我们应自觉遵守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的流通规律, 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 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杨文进.论马克思宏观性的货币理论[J].当代财经, 2004, (7) [3]杨文进.论马克思宏观性的货币理论[J].当代财经, 2004, (7)

[4]段文阁, 冯继康.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 [4]段文阁, 冯继康.马克思货币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

北京货币银行学:利率理论试题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甲是某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持有该企业15%的份额.在合伙协议无特别约定的情况下,甲在合伙期间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实施了下列行为,其中哪一项违反《合伙企业法》规定? A:将自购的机器设备出租给合伙企业使用

B:以合伙企业的名义购买汽车一辆归合伙企业使用 C:以自己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向银行提供质押担保

D:提前1个月通知其他合伙人将其部分合伙份额转让给合伙人以外的人 E:注销库存股

2、某作家写了一本小说,他对这本小说所享有的发表权的保护期限为. A:作家终生及其死后20年 B:作家终生及其死后30年 C:作家终生及其死后40年 D:作家终生及其死后50年 E:注销库存股

3、小额支付系统普通、定期贷记支付与单笔金额上限为。A:10000元 B:20000元 C:50000元 D:100000元 E:事后控制

4、要约,是指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下列选项中属于要约的是. A:某企业在报纸上刊登的商业广告 B: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招股说明书 C:某商场向居民小区散发的商品价目表

D:某单位向经销商发出订购50台最新配置的某品牌电脑的订货单 E:注销库存股

5、在Word中,可以显示分页效果的视图是。A:普通视图 B:大纲视图 C:页面视图 D:主控文档

E:以上都不正确

6、甲公司于6月10日向乙公司发出要约订购一批红木,要求乙公司于6月15日前答复。6月12日,甲公司欲改向丙公司订购红木,遂向乙公司发出撤销要约的信件。于6月14日到达乙公司。而6月13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的回复,乙公司表示红木缺货,问甲公司能否用杉木代替。甲公司的要约于何时失效? A:6月12日 B:6月13日 C:6月14日 D:6月15日 E:注销库存股

7、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集中存款准备金属于其。A:资产业务 B:负债业务 C:表外业务 D:特别业务

8、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多半儿是从“讲史”中得来,有本事、有耐心抱着二十四史读下来的,___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寥若晨星 B:历历可数 C:孤鸾寡鹤 D:空前绝后

E:毫无根据地假设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有其他吸引雌孔雀的特征

9、ISP指的是。

A:因特网的专线接人方式 B: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C:拨号上网方式

D:因特网内容提供商 E:以上都不正确

10、PowerPoint 2003的“超级链接”命令的作用是。A: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幻灯片 B:中断幻灯片放映

C:显示内容跳转到指定位置 D:在演示文稿中插入音乐

E:毫无根据地假设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有其他吸引雌孔雀的特征

11、甲、乙、丙共有一套房屋,其应有部分各为1/3.为提高房屋的价值,甲主张将此房的地面铺上木地板.乙表示赞同,但丙反对.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 A:因没有经过全体共有人的同意.甲乙不得铺木地板 B:因甲乙的应有部分合计已过半数.故甲乙可以铺木地板 C:甲乙只能在自己的应有部分上铺木地板

D:若甲乙坚持铺木地板.则需先分割共有房屋 E:注销库存股

1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似与文学无关。但文学是生命活动的投影,又具有与生命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因此。它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在自身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上与生物运动一样.同样有一个“生态学”的问题。这段文字谈论的是。[农行真题] A:生态学的定义

B:文学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C:文学中的“生态学” D:生态学属于文学

E:毫无根据地假设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有其他吸引雌孔雀的特征

13、下列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的表述中,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是. A:公司历次发行股票的价格都必须相同 B:公司发行的股票面额必须为每股1元 C:公司发行的股票必须为无记名股票

D:公司股票的发行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E:注销库存股

14、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A:中国人民银行 B:银监会 C:国务院

D: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E:事后控制

15、企业缴纳的下列税金中,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是. A:增值税 B:消费税 C:房产税

D:土地使用税 E:注销库存股

16、个人外币活期存款以每年____为结息日,当日挂牌公布活期存款利率结计利息。

A:6月30日 B:12月1日 C:12月20日 D:12月31日 17、2009年6月1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宣布参选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A:陈水扁 B:连战 C:马英九 D:吴伯雄 E:事后控制

18、期间收入汇转后,期间收入账户期末应。A:有借方余额 B:有贷方余额 C:无余额

D:有借方或贷方余额 E:现金流量表

19、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龙城飞将”和“丞相”分别指下列的哪位____ A:赵云,王安石 B:卫青,司马光 C:李广,诸葛亮 D:马超,萧何

20、银行协助扣划款项时,应当将扣划的存款直接划入有权机关指定的账户,有权机关要求提取现金的,银行____ A:应协助 B:应办理

C:征得同意可办理 D:不予协助

21、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机、车载导航系统等经常用到GPS,请问GPS的全称是。

A:全球通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卫星定位系统 D:移动通信系统 E:事后控制

22、根据代理权产生的根据不同,可将代理分为. A:法定代理、指定代理与委托代理 B: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C: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D:显名代理与隐名代理 E:注销库存股

2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服务者向消费者提供质低价高的服务.是对消费者. A:公平交易权的侵犯 B:人格尊严权的侵犯 C:损害求偿权的侵犯

D:选择服务自主权的侵犯 E:注销库存股

24、日前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会引起通胀吗?如果经济复苏不明显,而银行体系依然开闸放水。那么大量资金并不能进入实体经济,从而会推高物价指数,并带来通胀,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滞胀”.如果信贷的大规模投放伴随着经济复苏,那么,即使物价指数上涨,也是属于温和健康的上涨。和通胀无关.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通胀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B: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C:物价上涨的程度,是判断通胀是否发生的主要标志 D: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胀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E:毫无根据地假设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有其他吸引雌孔雀的特征

25、信用卡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A:资产业务 B:负债业务 C:中间业务 D:投资业务

E:全国人大常委会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影响每股收益计算的事项有。A:发行股份期权 B: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 C: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D:回购企业的股票 E:注销库存股

2、建立客观高速运动理论体系和相对论时空观的科学家是。A:德国的伦琴 B:法国的贝克勒耳 C:英国的汤姆逊 D:德国的爱因斯坦 E:事后控制

3、若在工作表中选取一组单元格,则其中活动单元格的数目是。A:1行单元格 B:1个单元格 C:1列单元格

D:被选中的单元格个数 E:以上都不正确

4、企业的薪酬形式一般有。A:基本工资 B:津贴 C:福利

D:社会保险

E:全国每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5、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缴存一般性存款的范围包括。A:企业存款 B:储蓄存款

C:机关团体存款 D:财政性存款

E:代理人民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现金出纳业务

6、李某属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私自动用了一笔数额较大的公款去炒股.1个月后被领导发现,其行为属于。A:贪污 B:挪用公款 C:滥用职权 D:职务侵占罪 E:事后控制

7、某县公安机关在侦破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到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进行敲诈勒索的录音磁带一盘。请问,该录音磁带属于下列选项所列证据种类和证据分类中的什么证据?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B:视听资料 C:直接证据 D:间接证据

E:全国人大常委会

8、根据《宪法》第41条规定,我国公民的监督权主要包括。A:调查权

B:批评、建议权 C:控告、检举权 D:申诉权

E:全国每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9、信用社存款按其存款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A:财政性存款 B:企事业单位存款 C:储蓄存款 D:教育存款 E:注销库存股

10、在金融系统中,直接经营各种存贷业务的是。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保险公司 D:证券公司

E:全国人大常委会

11、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一般称为____ A:通胀 B:萧条 C:滞胀 D:衰退

12、下列人员中不适合担任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有。A:甲因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执行期满3年半

B:乙2年前被任命为一家长期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的厂长,上任仅仅3个月,该企业即被宣告破产

C:丙60岁.曾任当地基层法院法官,现已退休 D:丁因给父亲治病,欠债10万元尚未清偿 E:全国人大常委会

13、下列显示器的性能参数中,对图像显示质量有影响的参数是。A:屏幕尺寸 B:显示分辨率

C:可显示颜色数目 D:刷新速率 E:功率放大器

14、政府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依据政治权力,主要以税收形式筹集的财政资金收入,属于____ A:国有资产收入 B:政府公共财政收入 C:经常性收人 D:地方财政收入

15、高级语言的源程序需翻译成机器语言能执行的目标程序才能执行,这种翻译方式有。A:汇编方式 B:转换方式 C:编译方式 D:解释方式 E:功率放大器

16、在国际银行监管史上有重要意义的1988 年《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 A:4% B:6% C:8% D:10%

17、股票行市,即股票在市场上的买卖价格,主要由决定。A:预期股息收入 B:风险程度 C:股票价值

D:市场现行利息率 E:事后控制

18、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长期借款抵押资产时,应查明。A:抵押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属于企业

B:抵押资产的价值状况与抵押契约是否一致 C:抵押资产的账面原值是否属实

D:抵押资产的情况是否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 E:注销库存股

19、把投资当作利率的函数以后,西方学者进一步用IS曲线来说明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通过对IS曲线的移动来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则IS曲线向右移动可能的原因。

A:自发性消费减少 B:自发性投资增加

C: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减少 D:本国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增加 E:全国人大常委会

20、根据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A:内部性金融危机 B:外部性金融危机 C:全球性金融危机 D:区域性金融危机 E:贷差

21、关于奥尔德弗提出的ERG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A:“关系需要”对应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部分“尊重需要”

B: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

C: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一定会减弱 D:不同文化下各种需要的顺序可能会发生改变 E:事后控制

22、在银行会计核算中,下列属于无形资产的有。A:土地使用权 B:长期待摊费用 C:专利权 D:商誉 E:历史成本

23、从装有4粒大小、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玻璃球的瓶中,随意一次倒出若干粒玻璃球(至少一粒),则倒出奇数粒玻璃球的概率比倒出偶数粒玻璃球的概率。A:小 B:大 C:相等

D:大小不能确定

E:全国每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4、在Windows中,对桌面背景的设置可以通过。A: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菜单项 B:鼠标右键单击“开始”菜单

C:鼠标右键单击桌面空白区,选择“属性”菜单项 D:鼠标右键单击任务栏空白区,选择“属性”菜单项 E:以上都不正确

25、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不包括。A:生产法 B:预算法 C:支出法 D:收入法

重新思考货币理论 第6篇

许多人预测或断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全球恶性通货膨胀。事实如何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既没有像一些人乐观预期的那样,刺激经济快速复苏,也没有像另外一些人悲观预测的那样,导致全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迫使我们必须修正甚至放弃经典货币理论,从新的角度来反思和改造货币理论。我以为,新的货币理论必须着力阐释三个基本课题。

其一,经济体系为何会陷入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通论》首次系统阐述流动性陷阱,但他强调的是低利率水平的流动性陷阱,并不认为名义利率会降低到零水平以下,成为名义负利率。过去数年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深陷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确实是一个完全崭新的现象,我们至今没有满意的解释。名义负利率条件下,不仅常规货币政策失效,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亦失效。

其二,名义负利率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通常情形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显然不同。一旦经济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货币传导机制究竟如何?有许多理论模型试图回答此问题,不过满意的答案还没有浮出水面。

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所创造的货币洪水,就无法流入到实体经济里,或者主要部分流不到实体经济体系。原则上,中央银行创造的流动性或基础货币,至少可以流到四个池子里:第一个池子是货币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第二个池子是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市场;第三个池子是银行体系,形成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第四个池子才是实体经济。

一旦经济体系堕入名义负利率的流动性陷阱,银行、公司、家庭和个人都处于漫长而艰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信贷供给和需求必然受到严重遏制。基础货币难以形成信用创造,货币就流不到第四个池子里,反而主要流到另外三个池子里去了。

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银行体系超额储备急剧增加,资产价格持续上涨,资产通货膨胀日益严峻,债券市场持续火爆,外汇交易与日俱增,衍生金融交易恢复天量,股票指数连创新高。这一切皆说明新的货币传导机制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货币传导机制。

既然央行创造的货币洪水没有流到实体经济里,通常意义上的恶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当然,资产价格通胀,虚拟经济暴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亦是另外一种意义的通货膨胀,亦可能最终导致实体经济的恶性通胀。它们之间的传导机制亦是货币理论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其三,明确区分货币和信用,深入分析货币创造和信用创造机制之异同。货币和信用有本质区别。货币是一个时点概念,即任一时点上,现货商品相互交易之媒介(空间交易);信用则是一个跨期概念,即跨期交易或实际交易之媒介(跨期交易)。决定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之分化和背离,决定经济之周期波动,决定通货膨胀之最重要变量,不是货币而是信用。通货膨胀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预期概念,通货膨胀与信用总量具有更紧密的关系。货币数量论公式(MV=PY)亦是一个时点概念,不是跨期或预期概念,所以无法准确描述和量度通货膨胀过程。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 第7篇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 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 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摘要:针对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频繁发生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当代西方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多的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其金融危机理论来寻找解决方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美国金融危机, 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下普遍适用的理论。而其理论对于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 正揭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过剩”、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 2006, (12) :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6]周纪信.运用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探析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J].当代经济科学, 1998, (3) :10-16.

“超主权货币”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第8篇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中, 货币理论既是劳动价值理论的直接延续和必然产物, 又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根据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详尽系统地研究了货币理论, 全面地论证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问题。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实质, 说明了货币的起源, 论述了货币的职能, 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货币理论体系。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即货币的起源论是马克思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继承和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 以商品交换为起点, 从价值形式上来研究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起源经历了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

从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实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本身是有价值的, 并且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一般等价物的性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马克思看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但是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 在流通领域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磨损, 导致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之间的偏离, 这就为等价交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马克思指出货币流通中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铸币的职能。因此纸币作为一种国家信用的一种担保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只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的符号, 由国家发行,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流通并得到社会公认。

2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

马克思从价值形式的演变来说明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随着交换的扩大而固定下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马克思那里黄金这种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但它并不附有主权上的意义。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认识到战争殖民掠夺需要巨大的成本, 便利用其在战争中的获利在世界推行货币殖民政策。

“金银天然是货币”, 正是由此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获得的大量黄金储备, 向世界做出承诺:各国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这是美国推进其货币走向霸权地位的开始。但是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使美国丧失了大量的黄金, 接着法国总统戴高乐拿法国的美元储备向美国兑换黄金,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于是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宣布关闭黄金窗口, 美元与黄金脱钩, 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于是一些国家也尝试逐渐摆脱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 在区域范围内使用自己的货币, 欧元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并在欧盟作为通用货币来使用的。

美元此时变成了一种货币符号, 与其他国家货币无二, 只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流通, 它不具有价值。

但是诚如制度经济学中所讲的路径依赖, 美国利用人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形成的利用美元来充当国际货币的习惯, 在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接受美国的条件:全球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 美元与石油挂钩。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 任何国家要发展都要消耗能源, 所有国家都需要石油,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石油就是需要美元, 美元又理所应当地成为世界结算货币。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时间, 美元身后不再有贵金属支撑, 它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撑并从全球获利。美元的霸权地位形成同时也形成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3 主权货币霸权与经济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 国际上的贸易流通开启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模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 它本身也没有价值, 美联储利用世界各国在进行能源资源贸易时必须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 大肆印发美元, 向世界大量输送, 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品与服务, 从此之后美国的贸易赤字将不受限制。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发展国内的虚拟经济, 发行国债, 又从世界其他国家手中收回美元。美国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又通过金融项目顺差从其他国家收回美元。

其中通过金融项目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国内虚拟经济的大发展, 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落。从“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可以看出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败程度, 汽车产业曾作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到了迟暮之年, 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虚拟经济继续膨胀成为美国人创造货币财富的工具。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于生产的相对过剩。美国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并与实体经济脱轨, 一方面表现为虚拟经济制造的假象使实体经济盲目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赶不上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 生产相对过剩就由此产生。为了解决生产过剩, 美国通过无限度地扩大消费信贷刺激国民消费, 使广大国内民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透支消费, 一旦政策或是信用链条有变, 大面积的债务无法正常偿还, 美国国内出现动荡, 金融危机爆发。而美元作为世界货币, 世界各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 使危机自美国爆发, 迅速波及全球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危机。美国闯祸, 全球买单, 美国又能通过毫无限制地印发货币而减轻危机对本国的影响。

4“超主权”货币的提出

4.1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美国信用为担保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背离马克思的货币本质, 一旦出现信用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就将面临崩塌的危险。并且目前的美元本位制存在内在矛盾无法克服。1960年,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提出这一内在矛盾并称之为“特里芬难题”。也就是国内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通常产生矛盾, 为了维持国内的通胀水平在正常的范围内需要控制货币的发行量, 而这样做却不能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 也有可能因为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再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保持币值的稳定。虽然现在美元本位制已于黄金脱钩, 但是在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主权货币这一内在的矛盾, 周小川行长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一文中提出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4.2“超主权”货币的本质

“超主权”货币在形式上可以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一种货币符号, 以达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便捷性, 但是隐藏在形式背后的实质必须是有价值的实物商品作为支撑。回顾货币发展的历程, 绝大多数都是以实物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执行货币职能, 从早期的斧子、贝壳等到黄金贵金属。这些实物货币具有共同的特征:一是它们自身是有价值的, 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进行交换, 都属于足值货币;二是本身并不带有主权色彩, 不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超主权”货币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的回归与创新。

4.3 构建“超主权”货币的途径

建立世界中央银行, 作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银行, 世界中央银行是在改革目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础上设立起来的, 包含世界上所有国家作为其成员国, 能够承担起“超主权”国际货币发行和管理的职责以及办理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世界中央银行发行的世界货币可以称为“世元”, 在发行“世元”时, 各主要成员国可以以本国的黄金等贵金属储备或石油、粮食等实物资产认购, 其中将非黄金的实物资产换算成黄金的价格, 按照特别提款权的计算方式算出“世元”的价格, 即使用主要的10种或20种主权货币进行加权平均来计算, 并长期固定下来用于世界贸易中的结算。这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金汇兑本位制类似, 只不过用“世元”取代了美元, 并且在货币符号背后有实物商品的价值作为后盾。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 第9篇

关键词:货币危机,汇率,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世界各地频繁爆发货币危机。近几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又有波兰、匈牙利、乌克兰、俄罗斯、印度、韩国、越南等多个国家先后爆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会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造成沉重打击, 致使企业倒闭、物价上涨、股市暴跌、失业骤增, 部分国家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1,2,3]。因此, 对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的汇率理论进行回顾与分析, 能够为学者们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货币危机理论及发展动态分析

(一)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长期以来都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4,5], 迄今为止, 共发展了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1.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1979年, Krugman[6]建立了非线性的投机性货币危机模型;1984年, Flood和Garber[7]通过构建线性模型对投机性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拓展和简化, 逐渐形成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投机冲击和固定汇率制崩溃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经济基本面不断恶化条件下政府与投机者之间的博弈, 经济基本面恶化与固定汇率制难以维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引致了投机冲击。该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拉美债务危机, 但是不能很好地解释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

2.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Obstfeld (1994, 1996) [8,9]和Esquivel (1998) 等[10]认为, 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 并不是由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 而是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 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多重均衡的出现, 从而建立了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 但是无论第一代模型还是第二代模型都不能很好地解释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 由此催生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3.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沿着第一代理论的逻辑, “道德风险”假说 (Corsetti, 1999;Burnside, 2000) [11,12]始终把货币危机的发生与一国实体经济中的基本面相联系, 但是视角已由原来的宏观基本面进入到了一国的微观基本面, 特别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有关制度的扭曲上;而沿着第二代理论的逻辑, “金融恐慌”假说 (Chang and Velasco, 1998) [13,14]依然坚持了市场多重均衡假设前提, 虽然承认脆弱的金融体系使得盯住汇率制度容易遭受冲击, 但仍然认为货币危机主要是由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投资者的“金融恐慌”心理所造成的。

(二) 发展动态分析

与20世纪90年代的几起重大的货币危机相比, 本轮货币危机有着显著的差异。

1. 分布范围广。危机发生国不仅有欧洲地区的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乌克兰等, 还有亚洲的印度、越南、韩国等国家。

2. 时间上的“一致性”。

多个国家的货币危机都发生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 在时间上呈现出“一致性”。

3. 机理上的“异质性”。

不同于三代货币危机理论所分析的危机机理, 本轮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导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 进而全球各地的美元回流美国、危机发生国出现资本逆转所致[4]。

基于此, 部分学者将货币危机放到全球金融体系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苏多永等 (2009) [15]认为, 在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衍生品大量使用条件下, 资本流动逆转将会导致货币危机。黄晓龙 (2007) [16]用非瓦尔拉斯均衡方法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 指出美元利率和汇率调整引发的资本大规模流出和流入, 是导致各地发生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黄琼 (2010) [17]建立了一个货币信贷模型, 发现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主要是一场系统性危机, 它来自于美元的信贷缺口。刘骏民 (2007) [18]认为, 美元支柱的虚拟化导致全球的美元流动性过剩, 美国可供境外购买的产品和非金融服务的价值量远远小于美国境外资产的价值量。这种严重的失衡为货币危机奠定了基础。王立荣、刘力臻 (2009) [19]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另外, 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的角度对本轮货币危机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韩振国 (2008) [5]认为, 资本内流存在一个临界值, 一旦资本流入超过临界值, 随后经济的演变就会出现货币危机。因此, 应将资本的内流限制在一定规模。张宝林等 (2009) [20]以国民资产负债表为起点, 提出了四类资产市场的失衡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危机理论。Licchetta (2009) [21]对多个国家的国民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后发现, 短期债务过高是一个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看,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 能够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货币危机进行解释;但是, 基于投机者角度对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

不同类型的货币危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危机发生国的货币汇率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大幅度地下跌[10];因此, 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就成为货币危机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汇率理论

汇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经济变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外经济平衡。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 伴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 汇率问题一直都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其产出的文献数量极为庞大, 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但仔细归纳起来, 可以发现汇率理论大体沿着两条逻辑主线发展。

(一) 汇率决定理论

1. 基本因素分析的汇率决定理论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 各国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 国际资本流动性不强, 汇率常被视做商品的相对价格, 主流的汇率理论为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理论和利率平价 (Interest Rate Parity, IRP) 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 汇率的波动逐渐加大, 其不仅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 还受到外汇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的影响, 于是资产市场分析法的汇率决定理论相继被提出, 主要包括货币模型[23,24]、资产组合模型[25,26,27]、新闻模型[28]和微观结构模型[29]等;但这些模型无法解释外汇市场上的“无关性之谜”、波动聚集效应和“尖峰厚尾”等现象。

2. 技术分析的汇率决定理论

基本因素分析的汇率决定理论有着严格的假设, 难以描述和预测汇率的短期频繁波动, 学者们转向对汇率变量自身的波动规律进行研究, 并相继提出了ARCH模型[30]、制度转换模型[31]、神经网络模型[32]等。其中, 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逼近能力, 正受到越多越多的重视。

3. 异质预期分析的汇率决定理论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预期假说”与经济现实偏差较大, 其线性研究范式与汇率运动的非线性特征不相吻合。Meese和Rogoff (1983) [33]研究发现,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难以经受实证的检验, 在对汇率短期波动的预测方面甚至不如随机游走模型。

随着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兴起, 学者们开始关注外汇市场的异质性。Frankel和Froot (1990) [34]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外汇市场上交易者存在异质性预期, 主要存在根据外推式预期进行交易的图表交易者和根据回归预期的基本面交易者。李晓峰、陈华 (2012) [35]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建立了包含央行干预的汇率决定模型, 使用Unscented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 汇改后人民币外汇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交易者。Paul等 (1991) [36]将基本因素分析的长期模型与基于非线性理论分析的短期模型相结合, 提出了汇率决定的混沌货币模型。

(二) 均衡汇率理论

固定汇率制度下对于汇率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汇率决定理论, 在浮动汇率制度产生后, 学者们开始关注外汇市场汇率频繁波动的原因, 并研究汇率均衡问题。

均衡汇率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 讨论的是剔除了价格因素之后的实际汇率[37]。Nurkse (1945) 将均衡汇率定义为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条件下获得内外均衡时的汇率。目前测算均衡汇率的影响力较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基本因素均衡汇率分析方法 (FEER) (Williamson, 1983) 、自然均衡汇率分析方法 (NATREX) (Stein, 1994) 、行为均衡汇率分析方法 (BEER) (Clark&MacDonald, 1999) 、均衡实际汇率分析方法 (ERER) (Edwards, 1989) 和购买力平价分析方法 (PPP) 等。

购买力平价分析方法则基于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 注重商品相对价格或者货币的购买力, 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和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B-S效应) 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38]。

(三) 发展动态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是均衡汇率理论的内核与基础。在均衡汇率的理论分析当中,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行为均衡汇率、自然均衡汇率和均衡实际汇率实际上是“局部”均衡汇率, 与Nurkse的均衡汇率概念之间存在差异;绝对购买力平价方法难以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的国家之间找到可比较的、合理的一篮子商品;相对购买力平价方法在衡量两个国家之间汇率变动的流量时简单实用, 却在合理基期的选择上陷入了困境;基于B-S效应的扩展购买力平价方法目前使用较为普遍, 不过国内外学者对其实证检验的结果却差异很大。虽然理论界较为认同实际汇率在长期将收敛于均衡汇率, 然而迄今为止均衡汇率的测算仍未找到行之有效、且被广泛接受的方法。由于均衡汇率的测算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 因此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在现有的一系列汇率理论当中, 杨长江、钟宁桦 (2012) [39]认为,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着特殊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是任何其他汇率理论所不能比拟的。Mac Donald (2000) [40]也认为它常常成为探求均衡汇率的首选模型。尽管目前关于均衡汇率的理论处于徘徊状态, 但是, 顺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方向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结论

货币经济理论模型述评 第10篇

货币为什么有价值?对该问题首先给出回答的是Samuelson (1958) , 他在一个禀赋经济OLG模型中指出, 由于不同代的个体无法进行直接交易, 而货币的引入使得不同代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代际借贷活动, 代际交易得以顺利完成。

考虑一个最简单的无穷期的OLG模型, 假定时间是离散的, 每个个体只能生活两期———青年期和老年期。每个个体在青年期时被赋予一单位消费品, 而老年期时则没有。假定人口增长率为n, 则Nt=N0 (1+n) t, t期出生的个体在t期处于青年期, 在t+1期处于老年期。假定个体的效用函数相同, 为u (c1, c2) 。假定第0期的老年个体被赋予H单位的无内在价值的货币, 但每一代人都相信可以用货币交换到消费品。

记Pt为第t期的价格水平, 则t期出生的个体将选择适当的货币持有量来最大化他的效用:

上式中的Mtd是t时期每个个体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由于个体的货币需求等于青年期的储蓄, 则根据 (1.1) 可以得出如下形式的货币需求函数:

其中, S (·) 是储蓄函数。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 t时期青年期个体出售消费品获取的货币等于老年期个体储蓄的货币, 均衡条件为:

根据 (1.2) 和 (1.3) 可得:pt/pt+1= (1+n) S (pt+1/pt+2) /S (pt/pt+1) , 当经济处于稳态时, 有S (pt+1/pt+2) =S (pt/pt+1) , 故可得:pt/pt+1= (1+n) 。此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都达到均衡。

显然地, OLG模型已经济持续无穷期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预期为必要前提, 从而使货币产生了价值。当前提条件缺失时, 货币就不可能有价值, 经济中将没有人愿意持有货币。

二、货币效用模型 (Money-in-the-utility-function, MIU)

考虑货币交易功能的一条途径是把货币引入效用函数, 即MIU模型。MIU模型最早由Sidrauski (1967) 提出, 该模型考虑货币的存在解决了需求双向吻合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 的问题, 将给个体的交易带来便利性, 因此持有货币余额可以给个体增加效用, 但过多的持有货币又将降低消费, 因此个体需要在持有货币余额和消费量上作出最大化效用选择。即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其中, ct=C/N为t时期的人均消费, mt=M/PN为t时期的人均持有货币余额, 0<β<1为贴现因子。τt表示个体在t时期从政府那里得到的转移支付, πt表示t时期通货膨胀率, Y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 δ表示资本折旧率。模型通过求解上述最大化问题, 得出了均衡条件下个体的消费量、货币余额和资本量。

三、预付现金模型 (Cash-in-advance cons tra in, CIA)

考虑货币交易功能的另一条途径则是由Clower (1967) 首先提出的预付现金约束, 即商品的购买必须使用现金, “货币可以购买商品, 商品可以换取货币, 但商品不能换取商品。”在该模型中, 个体的最大化问题为:

除了上述总体经济预算限制外, CIA模型增加了一个预付现金约束, 即:

该约束表面t时期的消费不能大于t时期的实际货币余额于起初转移支付之和。与MIU模型的求解过程类似, CIA模型也获得了货币需求均衡存在的结果。

四、货币搜寻模型 (Search Model)

考虑一个无穷期的离散时间经济。假定经济中存在三类不可分割的商品:商品1、商品2和商品3;同时经济中存在无限生命的个体构成一个单位的连续统, 他们被分为三种人数相同的不同类型的个体, 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 每种个体的消费和生产具有特殊性:i型个体只能消费商品i并从中获得效用, 同时只能生产商品i* (i*≠i) 。各类商品都可以有成本地存储, 但个体在任一时期只能存储一单位商品, 存储成本根据个体和商品的类型不同而不同, 记cij是i型个体存储j类商品所花费的成本, 并且不妨假设ci3>ci2>ci1>0。

对i型个体, 记Ui是消费i类商品所产生的瞬时效用, Di为生产i*类商品所产生的负效用, β∈ (0, 1) 是贴现因子, 则i型个体的期望终生贴现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上式中IiU、IDi*、Icij是三个随即指标函数。如果个体i在t时期消费掉他所拥有的i类商品, 则IiU=1, 否则为0;如果t时期个体i生产出i*类商品, 则IDi*=1, 否则为0;如果个体i在t时期末存储j类商品, 则Icij=1, 否则为0。

模型假定消费并生产的净效用ui=Ui-Di足够大, 以保证个体不会离开这个经济, 为此给出了一个充分条件:对任意i, ui> (cii*-cik) / (1-β) 对所有k都成立。

设pij (t) 为t时期i型个体中持有j类商品的个体所占的份额。假定在面对交易机会时, 如果i型个体愿意用j类商品去与k类商品交换, 则记为τi (j, k) =1, 否则记τi (j, k) =0。我们可以得出, 持有j类商品的i型个体愿意同持有k类商品的h型个体进行交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τi (j, k) τh (k, j) =1。

记Vij是持有j类商品的i型个体在面对一个交易机会、按最大化策略进行交易时的期望贴现效用, 即Vij是i型个体持有商品j时的间接效用函数。当j=i时, i型个体将消费调商品i并生产出商品i*, 产生的瞬时效用函数为:ui=Ui-Di+存储商品i*的间接效用, 因此Vii=ui+Vii*;当j≠i时, i型个体存储商品j的间接效用函数可以用动态规划中的Bellman方程来表达:。其中, 表示给定状态j下, 对Vi关于下期随机状态j’求期望。

结合上面的分析, 有一个最优策略必须满足:τi (j, k) =1, 当且仅当Vik>Vij, 即i型个体愿意用j类商品去交换k类商品, 当且仅当对i型个体来说, k类商品的间接效用大于j类商品的间接效用。

该模型在求解的过程中采用了先猜测再证明的办法。首先, 通过猜测给出一个交易策略集{τi}, 由于τi与Vij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相当于对每一i型个体, 给出了间接效用Vij的大小排序, 其中j=1, 2, 3, 如此便决定了在不同类型的个体配对中, 什么情况下交易能够发生。然后, 列出所有个体配对情况下, 哪些配对能产生交易, 哪些配对不产生交易。在三种商品, 三种类型个体的模型中, 由于同种类型的个体之间肯定不会有交易而不予考虑, 剩下有十二种配对可能。 (1) 最后, 证明在给定分布P和其他人交易策略的情况下, 第一步中所猜测的策略是最大化个人效用的策略。由于所有的策略数目是有限的, 因此可以用穷举的办法, 找出所有的Nash均衡。

在Kiyotaki和Wright (1989) 的基本模型以及Kiyotaki和Wright (1991, 1993) 对基本模型的扩展中, 他们在商品和货币不可分的假定下, 成功地证明了货币均衡的存在性, 发现货币可以内生产生, 无支持的法定货币可以存在正的价值。

五、小结

OLG模型着重分析的是代际之间的交易关系, 而这只相当于货币的一个职能———价值储藏功能, 这始终是该模型的最大缺陷,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这一基本作用在模型中得不到体现。MIU和CIA模型虽然解释了货币的内在价值, 但在MIU和CIA模型中,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是外生引入的, 并不是内在产生的。根据“卢卡斯批判”, 政策的变动会使得个体对政策的反应产生变动, 如果货币模型中把个体与货币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外生不变的, 那么模型所预测的政策效应必定出现偏差。而货币搜寻模型中的货币是内生产生的, 货币的作用和交易模式也是内生的, 因此也就避免了“卢卡斯批判”的抨击。

参考文献

[1]Clower, R.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onetary theory[J].We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67, 6, 1-8.

[2]Kiyotaki, N.and R.Wright.On money as a medium of ex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97, 927-954.

[3]Kiyotaki, N.and R.Wright.A search-theoretic approach to monetary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83, 63-77.

[4]Samuelson, P.A.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8, 66, 467-482.

[5]Shi, S.Money and prices:a model of search and bargaining[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5, 67, 467-496.

[6]Shi, S.Viewpoint:A microfoundation of monetary economic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9, 643-688.

[7]Sidrauski, M.Rational choic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in a monetary 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57, 537-544.

[8]Wallace, N.Whither monetary economic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1, 42, 847-869.

[9]胡永刚.西方当代货币经济评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2, (8) :46-51.

从实践出发深入研究货币供给理论 第11篇

我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兴趣始于30年前。1985年我和邓乐平、周慕冰刚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金系黄达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时,黄达老师就是因为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招收学生同时也解决了课题的完成人手问题。当是之时,曾康霖老师所带的两名硕士生邓乐平和周慕冰的论文选题恰好是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问题,所以招收邓周顺理成章,邓乐平入学后博士论文仍以货币需求为题,周慕冰则继续做自己的货币供给问题研究,为了增强这个“七.五”重点课题的现实感、时代感,黄达老师在“货币供求问题研究”课题组还特别吸纳了央行的两名同志:吴晓灵和王庆彬,吴晓灵当年从五道口硕士毕业到央行工作,已暂露头角,而王庆彬外号叫“王现金”,从事了一辈子货币流通和现金管理工作,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当年的社科重点课题只有5万元经费,但在黄老师的领导下,这5万元每年开一次全国性讨论会(分别于黄山、北戴河和大连),还出了5本书,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儿。现在的各种论坛和研讨会多是罗马大会性质甚至比罗马大会还糟,主要请一些大领导,大领导来念稿子,念完稿子拿高额出场费后走人,举办会议方注重的是媒体报道情况和论坛收益状况,至于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关注点;但当年的理论研讨会,都是真讨论真研究,从经济学界的巴山轮会议、莫干山会议及至1989年的京丰会议都是认真讨论问题的,而黄达老师每年组织一次的货币供求理论研讨会更是研讨会中的典范,每次会议都就中国的货币供求及货币政策问题进行认真研讨,每次研讨中都有争论和碰撞,我与邓乐平、周慕冰还有王传伦老师名下的学生贝多广,每次都受益多多。

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开始行使央行职能,而此前人行也像商业银行一样办理工商企业贷款业务。所以,我们这三位首届金融学博士生正赶上中国金融改革在体制和政策上的风云变幻年代。此前的货币供给理论以黄达先生的银行资产业务创造信用创造货币为代表性理论,而到中国人民银行成为行使央行职能的调控型机构后,货币供给理论也开始尝试用西方的央行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影响货币存量、央行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乘数这一套东西来说明和解释中国的货币供给实践,周慕冰的博士论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就是用现代货币理论观点解释货币供给机制问题的开山之作。

盛松成的新著《供给》是在他于1993年出版的《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新问题新经验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盛本人认为该书对中国的货币供给理论研究和货币政策实践具有以下意义:(1)研究货币供给过程对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数量型调控方式在我国未来较长时期中仍具有重要意义;(3)一般意义上的价格型调控仍会涉及货币供给;(4)研究货币供给过程是中央银行调控的需要。从以上四点自我评价看,盛松成本人更重视的是《供给》一书的实践参考价值。但我认为该书的理论意义,即在货币供给理论总结方面的里程碑贡献也不容忽视。

两篇序言,吴晓灵序四平八稳高屋建瓴,余永定序则深入细致坦率陈词,在中国为人作序的名人中,能认真地读一读求序作品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作品的欠缺或不足,余永定可能是绝无仅有之人。这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由此可见,余永定的真学问和真性情。余永定在序言中用很长的篇幅讨论货币创造过程和M1与M2之间的关系,这让人想起40多年前,货币学派与后凯恩斯学派在大辩论中一直明确提出的一个辩论主题,即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人们对货币政策是否重要、货币政策能否独立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两个根本问题的判断(1968年11月14日,在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第七届亚瑟·K·所罗门讲座上,沃特·海勒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分别代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进行了一场经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辩论,辩论内容被记录在次年由W.W. 诺顿出版社出版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对话》一书中)。余永定在序言中认为M1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M2中的定期存款则是公众行为决定的。这个结论让我颇感疑惑,因为M1中的现金取决于家庭持币行为,活期存款多寡,企业和家庭愿意保持什么样的定期存款比例或活期存款比例,这本身又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微观主体行为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

我又想起大约五年前的一件事:吴晓灵在接见一名上海媒体记者时曾提出“央行货币超发论”引起轩然大波,财经界一些半懂不懂的人跟着搅和说“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都是靠货币超发造成的”、“央行货币超发了多少多少亿”等等,当时带有误导性的社会舆论曾促使三个重要人物公开表态,首先是时任央行副行长马德伦的表态、其次是曾担任八年央行行长的戴相龙的表态,第三位是时任央行研究局局长的张健华的理论表态。在目前信息便利条件下大家网上搜索就可以查出当年央行货币超发舆论的形成、学者观点及上述三人的表态情况。我当年也卷入了这场讨论,印象很深的是张健华所说的央行货币超发可能存在倒逼机制。张健华当年陷入的矛盾状况是:一方面否认央行有货币超发行为,另一方面又说倒逼机制的存在是货币超发的客观原因,这又等于是承认了央行的确存在货币超发问题。盛松成的《供给》一书显然还没直接触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央行货币是否超发、为什么中国M2总量很大却常常会出现流动性危机(如2013年)、商业银行普遍的“逃表”“出表”行为对货币供给货币创造的影响等等这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要在这里说一下,即盛松成在《前言》中说“1998年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并于当年5月恢复公开市场操作”云云。这段话着实让人费解,我现在是《银行家》杂志的主编,每年要与大量的中小银行打交道,现在中小银行反应最强烈的就是央行每年的信贷指标控制问题。人民银行只不过是把1998年之前的信贷规模直接控制改成了一个好听的名称曰“合意贷款规模管理”而已,实际和1998年之前换汤不换药,这一做法对央行总行没什么,但央行各地分支机构却视“合意贷款规模管理”和实施这一管理的神秘法宝《差额准备动态调整公式》为维持央行分支机构监管权威的灵丹妙药,而这个“合意贷款规模管理”在我看来也是极具中国国情特色的货币政策执行方式。希望盛松成兄、吴晓灵兄和余永定兄以后也能对这个问题给以关注。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合意贷款规模管理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式的的确确能在中国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供给行为中发生作用,那张健华所说的货币供给存在倒逼机制就似乎不无道理。我们可以联想一下2009年由于天量放贷造成的中国货币供给飞跃式增长,当然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30多年前刘鸿儒老师在五道口讲课时说过的“中国的现金供给多年来一直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的结果”这些准确反映中国国情的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货币供给理论如果完全按照美国那样用央行控制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乘数来调节货币供给存量和货币流通状况那一套似乎也不太合适,因为从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强力运用、央票对冲行为的频繁发生、再到合意贷款规模这一信贷扩张人为限制手段的运用,这种种情况都表明,在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方面,我们也确确实实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不但是深受西学影响的人不了解,就是长期呆在国内如果不深入实际进行调研的人也可能会不甚了了。研究中国的特殊国情及特殊国情下的特殊实践也许就是我们这些以中国经济金融为研究对象的人的生活乐趣所在。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 第12篇

关键词:货币风险,货币风险陷阱,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一、现代信用货币的风险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真实货币论

1、现代信用货币是一种风险资产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

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本质仍然和以前的一致吗? 本文认为货币从中央银行进入信用领域之后它已经变为了一种信用资产( 中央银行的债权债务凭证)。 但是由于它本身不具备价值( 或则说它的价值与自身的购买力不匹配)因此信用货币的购买能力不再由自身价值决定而有可能出现购买能力的大幅度的变动, 从而信用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风险性。 实质上信用货币就是一种风险性资产,只是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它有国家信用做保证而风险性比较低。

2、传统货币理论中的真实货币论

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从最早的费雪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中论述的货币都是真实的货币,甚至是金属货币。 到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人们的对持有货币的动机出发来考查货币需求。

LM曲线:我们可以把货币的供应的当作把价格进行的了修正的真实货币供应量。 这就好像能够规避货币的风险问题。 其实不然,因为我这里考查的货币风险是内生变量直接影响的货币需求,所以货币的风险系数应该要包含在LM曲线等式的右方。 也就是即便真实的货币论并不能解释信用货币下货币风险对人们货币需求的影响。

3、现代信用货币下真实货币论的现实矛盾

仔细考查中国的货币政策就会发现, 中国每一次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出都会把市场价格造成比较大影响。 除了货币供应本身的因素外。 笔者觉得这种通胀预期应该会影响到了货币的持有风险从而导致人们的货币需求发生变化。

这个逻辑把货币供应等其他造成货币风险的因素内化到了货币需求理论, 而不是认为货币供应和需求是不相互影响的。

二、货币风险下的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再论

1、再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比较成熟,也是最早从人们的持有货币动机入手的货币需求理论。 而且凯恩斯理论下的凯恩斯主义在中国政策上也很有市场。 所以本人很想从这个点进入,来考查加入货币风险因素之后,货币的需求理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有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资性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性货币动机跟人们的收入有关。 投资性动机和利率有关。

在现代信用货币时代,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利率和收入,人们还会考虑货币本身持有的风险。 在货币风险较小,物价变动缓慢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会增加,反之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最极端的情况下,在很高的通货膨胀下人们甚至不会把货币持有过夜。 比如在解放前夕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这里暂时不讨论信用货币风险的因素和度量方法。 在这里给信用货币一个风险因子 θ。

风险因子如何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呢? 货币风险的大小是会影响人们对持有货币的整体需求。 也就是说在信用货币风险因素变化的时候,无论是交易性货币需求还是谨慎性货币需求还是投资性货币需求都会受到影响。 比如当信用货币风险增大的时候人们会尽量压缩一般的交易货币需求持有,以及预防性货币需求持有。 但是这三个动机下的货币需求对货币风险因子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其中L1=F1( θ,y)

L1表示的是加入了货币风险变量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函数。

L2表示的是加入了货币风险变量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函数。

L3表示的是加入了货币风险变量的投资性货币需求函数。

∂F3/∂θ=- λ3其中 λ1<λ2<λ3。 其中特别是 λ3远远大于和 λ1和 λ2。

其中负号表示的是货币需求同货币风险成反比关系。货币风险越高人们持有货币的需求就越少

那么货币需求函数( 2) 可以重新表述为

为了简单表示

这里要说明的两个问题:第一,在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货币需求里面货币风险是和收入一起交叉影响货币需求量。 第二,在投资性货币需求里面,人们会单独通过对货币风险的判断来影响货币的需求量。 而且在不同的需求动机里面, 货币风险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2、LM曲线的再推导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原来的LM等式为

从上面考虑到货币风险后,LM曲线重新表述为

在金本位币时代,货币风险为0这个时候 θ=0

所以这个时候 ( 7 ) 和 ( 6 ) 凯恩斯的货币函数完全一致 。

货币的风险大小不同的时候主要会影响参数 θ1和 θ2。

在货币的风险比较小的时候 , 不会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 可以以表述为r=R- π>0的情况下 。 就是实际利率为正的时候 , 这种货币风险不会影响人们的交易和预防性货币需求 。 即 θ1=0

于是LM曲线可以表示为

这两个偏导的意义在于, 一在考虑了风险的情况下, 收入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上升的。 也就是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增加的。 二是,适当的货币风险对收入有正的作用。

3、风险货币陷阱的发现与凯恩斯陷阱再论

凯恩斯陷阱认为当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时,无论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上。 现在在考虑到了货币的风险性后,结果就会不一样。 因为当货币变成了风险资产后,人们并不会持有货币,无论利率多低,人们都不会愿意持有过多货币,而是去持有其他资产,货币可能会加快流通速度,进一步推高物价,这样人们更加坚信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从而进一步减持货币资产。

( 8) 式中用m代替M/P可以得到

( 9) 变形可以得到

凯恩斯陷阱里, 所以这个时候LM曲线是水平的 , 这就是凯恩斯陷阱 。

加入了风险因素后 , 实际上不可能存在 。因为货币有风险的条件下,在货币增发的条件下,人们不可能把货币全部持有手上,所以凯恩斯陷阱不存在。

在 θ1θ≥k的情况下这就产生了风险货币陷阱 。 虽然在当 θ1θ =k时 ,。 这个时候LM曲线是水平的 , 其外在形式和凯恩斯陷阱一致 , 但是实际内涵完全不同 。

第一 , 凯恩斯陷阱是因为h无穷大使得LM为水平直线 。 所以是流动性陷阱 。 而风险货币陷阱和h没有关系 。 是因为货币的风险引起的 。 当 θ1θ =k时。 此时LM曲线是水平的 。 所以这里定义为风险货币陷阱 。

第二,在凯恩斯陷阱里面,是人们愿意无限持有货币引起的。 人们无论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上。 而风险货币陷阱是人们不愿意持有货币。 甚至连为了满足一般的交易和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都不愿意持有而引起的。

三、风险货币下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1、信用风险货币下的IS-LM曲线的再表述

( 1 ) 当 θ1=0 ( 10 ) 变为 :

前面论述讲到到在货币风险不大的情况下,货币风险不会影响到人们的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 这个时候 θ1=0。 这个也是经济中常态。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恶性通货膨胀时 θ1=0。这个时候,风险因素仅仅影响的是LM曲线的截距 项 。 和原来不 考虑货币 风险的LM曲线比较 , 也就是考虑了货币风险的条件的时候 ,LM曲线是右移的。 也就是和不考虑货币风险时比较,实际上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被低估了。 实际上LM曲线要更靠右一些。

图1中LM1表示的传统LM曲线,LM2表示的考虑了货币风险下的一般LM曲线。

在风险比较小的时候,扩张的货币政策只会导致LM曲线的平移,这种情况下和传统理论解释的货币政策效果的时候是一致的,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导致LM曲线右移。

( 2) 当货币风险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的时候 ,人们能感觉自己手上的钱的购买力迅速的下降的。 这个时候, θ1酆0,同时 θ 的值也比较大。

这个时候 , 货币的风险不仅影响到了LM曲线的截距项 , 而且会影响到了LM曲线的斜率 。, 这个时候斜率会变小 。 极端情况下斜率为零 , 甚至可以为负数 。 当时就是前面论述的货币风险陷阱 。 这个时候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

如果在风险不是很大的情况下,(k-θ1θ)/h 会随着风险的变大而变小。

这里分析得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LM曲线在平移的同时会向右转动,而不是仅仅平移。 这个时候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传统的分析也是增大。

( 3) 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会使得货币信用完全崩溃,这个时候不是货币政策无效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是负效应的。 这是传统一些货币理论无法解释的。

在这里可以比较清楚的解释 , 当风险大到k- θ1θ<0的时候。 这个时候LM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 所以其效果不是无效 , 而是直接损害了经济 。

图3表示的, 货币发行过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时候,LM曲线斜率为负,而导致经济倒退的模型。 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货币增加到一定程度如何使得经济倒退。

在该模型里面,当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k-θ1θ)/h <0,LM1直接旋转到LM2, 这样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了Y的减少。

2、论信用风险货币论下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在来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本文研究对货币政策效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1) 在货币风险比较小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而且比传统的认为更加有效。 风险水平不足以影响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时候,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LM曲线是向右平移的。 这个和传统IS- LM模型分析的完全一致。

( 2) 在货币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下 。 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风险增加的时候,会导致LM曲线平移的同时发生转动。 这和传统理论认为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是仅仅平移的理论不一样。 在LM曲线的转动的情况下,就说明了在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和增加的货币风险的双重作用下,货币政策的作用的加速了。 从而变得十分有效。

( 3) 足够大的货币风险会是的货币风险陷阱存在 。 从而是的货币政策无效。

( 4) 扩张的货币政策摧垮了整个货币信用的时候 ,货币风险变得很大。 是的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样的扩张货币政策不仅仅是无效的问题,而是会损害经济。

四、研究结论

上一篇:人性和谐下一篇:研究石油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