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压力测试范文

2024-08-15

宏观压力测试范文(精选3篇)

宏观压力测试 第1篇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对传统风险管理技术的思考。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大型金融机构跨国活动的增加, 金融传染、金融稳定性问题更加突现出来。从次贷危机爆发到现在三年多的这段时间, 在金融史上留下了永不湮灭的印记。我们之前高高仰望的一些银行、金融机构, 要么破产、要么转型。而传统的VAR模型对金融危机、股市崩盘这种小概率但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缺乏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但这些事件又往往给银行带来致命危害。

金融系统的宏观压力测试 (Macro Stress- testing) 不同于VAR方法, 它是一类前瞻性分析的工具 , 由于能模拟“ 异常但合理 ” 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本文试图全面总结和梳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中国银行业系统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2 国外研究现状

自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 国外对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宏观压力测试的理论研究领域, Wilson TC和Merton R两个学者的模型框架最为重要, Wilson模型是对各工业部门违约概率等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敏感度进行建模, 模拟违约概率分布的路径, 进而模拟宏观经济波动冲击下的违约概率值。而Merton模型加入了股价对宏观要素的反映, 将资产价格变动整合进违约概率评估模型。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前一种模型更直观, 计算量也更小;而后一种模型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计算量来看, 要求都很高。虽然这两个模型在运用时要求程度不同, 但是他俩的研究为后面学者的拓展研究和实证应用奠定了基础, 大批学者运用这两个模型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宏观压力测试的实证研究方面, Boss M针对加总的企业违约概率估计出宏观经济信贷模型来分析澳大利亚银行部门的压力情境, 得出工业产值, 通货膨胀率, 股票指数, 名义短期利率和油价是违约概率的决定因素的结论。McKinnon R认为, 宏观经济稳定时, 银行经营行为非常保守, 不会出现不顾风险单方面追求效益的现象。但在实际汇率波动、通货膨胀出现等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 政府或明或暗的存款担保, 导致银行会产生以高利率对高风险项目贷款的风险行为。Donald van Deventer通过线性回归分析, 确定了宏观因素对银行股价变动的解释在统计上是显著的。Tom Bernhardsen建立起银行破产与不良贷款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模型, 并且利用欧洲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Jim Wong, Ka- fai Choi和Tom Fong引入了国内生产总值、利率、房地产价格和中国大陆的GDP等宏观经济变量来建立香港零售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框架。情境设定模拟了亚洲金融危机时发生的宏观经济波动, 并分别引入了测试模型。Erlenmaier和 Gersbach H利用挪威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模型RMNI对总体审慎指标的趋势与发展进行预测 , 并且建立了评估贷款违约率的宏观信贷方程。Froyland E和 Larsen K利用 RMNI对银行不良贷款在宏观经济波动情境下进行了压力测试。Pesola J分析了银行系统危机对宏观经济因素波动的敏感性。

同时, IMF 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央行对宏观压力测也做了大量研究。Hibers、Worrell和BIS 的Sorg对宏观压力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IMF的Cihak 、Swinburne等分析了微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压力测试的区别, 并总结了IMF 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演进历程;英国央行的Drehmann、Haldane剖析了英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评测结果, 奥地利央行的Ross et al.分析了该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框架, Miguel A.Segoviano 和 Charles Goodhar提出了CIMDO-Copula方法来处理数据有限情况下的银行体系稳健性指标测量;另外挪威央行的Moe、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Ryan、西班牙央行的Saurina等也分别总结了本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构建经验。

近年来, 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银行间市场传染效应、反馈效应等问题, 也有一些研究试图将宏观压力测试对金融稳定性的分析引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虽然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应用时间较短, 但在实践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已经成为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在各国政策当局开发的压力测试系统中, 英格兰银行的TD 测试系统、奥地利银行的SRM测试系统最为典型。

3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还尚在起步阶段, 孙连友, 高同裕、陈元富 (2006) 等学者对宏观压力测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对国外文献进行了整理, 未能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蒋祥林和王春峰 (2005) 则引入波动性状态转移的ARCH (SWARCH) 模型对波动性进行描述, 使VaR与压力测试值能够在统一的样本数据和框架下得到一致性的估计。徐明东、刘晓星 (2008) 通过对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比较, 阐述了如何运用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去评估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模型研究和实证方面, 任宇航、孙啸坤等 (2007) 利用Logit 回归的方法, 通过收集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金融机构的数据, 对我国某银行业信用风险损失作出了合理估计。汪颖 (2009) 用了敏感分析和情景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 发现一年期贷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引发贷款违约率的变动。盛斌, 石静雅 (2010) 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厚尾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压力测试在我国的适用性。

4 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国外开展的关于银行稳定性评估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而国内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评估的实证研究都偏重于评价银行个体的稳定性, 或是用银行整体数据做微观压力测试, 测试效果相对较弱。尤其在模型研究方面, 仅仅停留在介绍早期国外学者的模型框架和较为成熟的各国宏观压力测试手册指引中的操作流程的应用, 对多种宏观压力测试模型的介绍和分析几乎无涉及。在实证方中, 大多学者是引入了压力测试的思想, 使用传统的方法 , 通过模拟情境下宏观经济因素异动, 由Logit模型最终得出稳定性指标期望值的点估计来评价银行的稳定性。这种方法不能最有效地反映出宏观变动冲击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另一方面, 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银行业整体的宏观压力测试方面, 很少有研究银行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的机制, 而传染效应和银行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宏观压力测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模块, 这一部分在国内的研究中尚很缺乏, 需要完善。

参考文献

[1]Sorge, M.Stress-Testing Financial Systems:An Overview of Current Methodologies[J],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4.

[2]Wong, J.H., Choi, K.F., et al.A framework for stress-testing banks’credit risk[J].The Journal of Risk Model Validation, 2008, 2 (1) .

[3]Boss, M.A Macroeconomic credit risk model for stress testing the Austrian credit portfolio.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4, 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 bank, 2002.

[4]Bunn, P.Cunningham, A., and Drehmann, M.Stress testing as a tool for assessing, systemic risks.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Bank of England, 2005, (6) .

[5]孙连友.金融体系压力测试-概念与方法[J].济南金融, 2006, (2) :43-50.

[6]高同裕, 陈元富.宏观压力测试及其在我国应用面临的问题[J].南方金融, 2006, (2) .

[7]任宇航, 孙孝坤, 程功, 夏恩君.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 (14) .

宏观压力测试 第2篇

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方法中, 压力测试已经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实践。但我国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本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现有状况, 设计了一个适合我国银行业的压力测试模型, 通过模型, 我们可以定量检测出, 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方便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1 文献综述

Dunbar和Irving (1998) 提到压力测试, 并指出压力测试是银行引用风险的次要环节, 作为VAR模型的补充, VAR和压力测试前者是用来衡量正常市场环境条件下的风险值, 而压力测试则被默认为极端环境下的风险值。Risk Metrics Group (1999) 把压力测试理论加以延伸, 指出压力测试在应用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目前, 国内用压力测试的方法来测试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影响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 而关于压力测试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高同裕、陈元富 (2006) 详细阐述了压力测试的步骤并指出压力测试在我国运用的主要问题;熊波 (2006) 通过构建Logit模型研究了我国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试图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稳定性, 通过情景设定法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GDP、CPI等的变动对我国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造成的影响;华晓龙 (2009) 用Logit函数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转化为中间参数Y, 选取中间参数Y替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作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指标, 利用2004年到2009年的宏观经济变量与中间参数Y做多元回归模型, 最后利用压力测试的方法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冲击。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了GDP和CPI两个宏观因子, 在这两个宏观因子恶化时, 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情境分析作为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即通过设定数个压力情境, 检测不良贷款率。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压力测试模型的选取

本文主要是借鉴Wilson (1997a, b) 和Boss (2002) 和Virolainen (2004) 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的非线性假定, 引用Logit函数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转化为中间参数Y, 用中间参数Y来与宏观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本为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次筛选之后选取了适当的宏观经济变量构建模型。

Y代表的是本文的中间参数, PDt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X是的是各宏观经济因素。把历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带入公式 (1) 就可以算出。再将Y代入公式 (2) 就得出了宏观经济变量在模型中的相关系数。公式 (3) 是宏观因子的自相关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 假设ut和εt是序列不相关的, 并且分别服从方差协方差为矩阵∑μ和∑ε的正态分布。其中ut和εt相关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μ, ε。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RGDP)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Rate) 、广义货币 (M2) 、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 (Pr ice) 、企业景气指数 (ES) 作为宏观经济指标。

2.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检验

依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 运用VAR来计算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模型结果见表1。

(1) 由表1可以看出方程组的R2值高达97%, 说明此方程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M2及其滞后项有关, 此外还与GDP增速RGDP、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商品房价格指数price的影响, 系数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注:***表示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

(2) 宏观经济变量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时滞效应, 这点也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在方程组中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速呈正相关, 而和M2呈负相关。

压力情境中各宏观经济变量的赋值。在RDP增长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RGDP对于CPI、Price、ES的解释能力比较强, 其宏观经济因素对于RGDP的回归模型如下:

在前文对NGDP和Y进行自回归预测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上面估计出的三个方程对RGDP相应取值下的ES、CPI和Price的值进行估计。压力情境下各宏观经济变量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CPI大幅上升的压力情境设定下, 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 通过估计发现CPI对RGDP、ES、Price都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最终确定的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关于NGDP的回归模型如下:

对于CPI设定的三种情形下, 其他解释变量的取值方法同上, 在前文对CPI和Y进行自回归预测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上面估计出的三个方程对CPI相应取值下的Price、NGDP和ES的值进行估计。压力情境下各宏观经济变量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压力测试结果及应用

最后得出估计出的多元回归模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两种极端环境下, 我国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显著增长, 尤其在严重通过膨胀下 (CPI增幅9%) , 不良贷款率高达18.18%, 在压力情境下, 宏观经济的冲击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显著。

3 结语

根据模型显示,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带有明显的亲周期性, 即当宏观经济良好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偏低, 而当宏观经济下滑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提高。通过压力测试可以看出, 当CPI提高9个点时, 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18.18%, 这对银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我国在发展金融体系的同时, 一定要稳住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银行业自身的稳定性还有待加强, 在面临宏观经济压力时, 自己化解风险的能力不足。我国要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 例如摩根Credit Met rics和麦肯锡的Credit Portfolio View等。银行业的发展还有待于监管体系和银行自身的合作努力。

参考文献

[1]Dunbar, N.R.Irving: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J].Risk, 1998.

[2]华晓龙.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4) .

[3]熊敏.压力测试及其在中美两国中的应用[J].国际金融, 2010 (10) .

浅谈压力容器宏观检验方法 第3篇

1 压力容器宏观检验的人员资格要求

压力容器的宏观检验人员也有相应的资质, 压力容器检验师可以进行一二三类压力容器, 球形容器和超高压容器的宏观检查;压力容器检验员可进行一、二类容器的宏观检验 (不包括医用氧舱) 的宏观检查。

2 压力容器宏观检查的工具和设备

进行宏观检查的设备主要包括手电筒、5倍~10倍放大镜、反光镜、内窥镜、约0.5kg尖头手锤、钢卷尺、直尺、样板、塞尺等。现在随着测量仪器的发展, 测光测距仪等测量设备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压力容器的尺寸测量中, 各种设备在使用前应保证其处于有效检验状态。

3 压力容器宏观检查方法

3.1 目视法

目视法即肉眼检查, 也可手电筒、放大镜、内窥镜辅助.压力容器大面积范围、结构的变化、细微的颜色都可以用肉眼扫视。手电筒贴着容器平行照射, 也能使得容器表面的坑槽、鼓包、表面的裂纹和变形得凸凹不平现象都能清楚显示出来, 这是灯光散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当被检查的部位比较狭窄, 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时, 可以用反光镜或内窥镜伸进容器内进行检查, 内窥镜通常有软管和硬管两种, 可以有不同的长度, 其头部有一凸镜, 可以被检部位放大, 利用光导纤维将光线传到头部, 有的可进行照明。

当怀疑容器表面有裂纹时, 可以用纱布将被检查部位打磨干净, 然后用浓度为10%的硝酸酒精溶液将其浸润, 擦干净后用5~10倍的放大镜进行观察。

对具有手孔或有较大接管而人又无法进到容器内用肉眼检查的小型容器, 可将手从手孔或接管口中伸入, 触摸容器的内表面, 检查内壁是否光滑, 有无凹坑、鼓包。

当容器表面的防腐层、保温层、耐火隔热层、衬里或夹套等妨碍检查时, 如果需要应部分或全部拆除后再进行目视检查。

目视检查时, 往往会在容器壳体表面发现各种形态的缺陷, 检测人员应根据容器制造、使用等情况, 进行综合判断, 并分别予以不同的处理。

3.2 捶击检查

过去最常用的压力容器检验方法是用大约0.5kg的尖头手锤进行捶击检查。手锤轻轻的敲击容器或部件的金属表面, 如果是有经验的人根据所发出的声音和小锤的弹跳程度就可以判断压力容器是否良好。如果小锤声音清脆和弹跳状况良好那么表明被敲击的部位没有重大的缺陷, 相反则反之。

3.3 量具检查

量具检查即采用常规量具测量容器各部分的尺寸和缺陷大小、面积、深度和位置等。包括用拉线或量具检测容器的结构尺寸, 例如, 用钢卷尺围出筒体的周长, 用计算圆周长的公式和筒体的实际壁厚值算出筒体的平均内直径, 以求得筒体的内径偏差。测量筒体同一断面不同方位处的直径, 以求得该断面的最大和最小直径, 计算二者之差即为该断面筒体的圆度。在通过壳体中心线水平面即沿圆周0°、90°、180°、270°4个部位拉0.5mm的细钢丝测量壳体的直线度。测量的位置离壳体纵焊缝的距离不少于100mm, 当壳体厚度不同时, 计算直线度时应减去厚度差。

用平直紧仅靠容器、管板等的表面, 用游标卡尺或塞尺检查容器的平直度、腐蚀、磨损、鼓包的深度 (高度) , 管板的平面度等。

用专用量具测量焊接后的焊缝宽度、焊缝余高、角焊缝厚度等。

焊缝检验尺主要有主尺、高度尺、咬边深度尺和多用尺四个零件组成, 用它来检查焊缝的各种口角度、高度、宽度、间隙和咬边深度。在压力容器的宏观检查中经常用它来检查焊缝表面尺寸。

焊缝检验尺在压力容器的宏观检查中主要有以下使用方法。

1) 测量平面焊缝高度:首先把咬边深度尺寸对准零, 并紧固螺丝, 然后滑动高度尺与焊缝最高点接触, 高度尺的示值, 即为焊缝高度;

2) 测量角焊缝高度:用该尺的工作面紧靠焊件与焊缝, 并滑动高度尺和焊件的另一边接触看高度尺的指示线, 指示值为角焊缝高度;

3) 测量角焊缝厚度:在45°时的焊点为角焊缝厚度。首先把主题的工作面与焊件紧靠, 并滑动高度尺与焊点接触, 高度尺所指示值为焊缝厚度;

4) 测量焊缝咬边深度:首先把高度尺对准零位, 并旋紧螺丝, 然后使用咬边尺测量咬边深度, 看咬边尺指示值, 即为咬边深度;

5) 测量焊缝宽度:先用主题测量角靠紧焊缝的一边, 然后旋转多用尺的测量角靠近焊缝的另一边, 看多用尺上的指示值, 即为焊缝宽度。

3.4 样板检查

样板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各类封头的形状和其他成形件的形状, 以及筒体的棱角度和各种变形。方法是用预先按容器和受压元件的某部分做成的样板仅靠其表面, 检查他们的形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例如角焊缝的焊角高度、封头的曲率尺寸、筒体的棱角度等) , 或测量变形、腐蚀的程度。对于已经产生, 确定不进行修理的鼓包, 可以用一个与其形状相同的样板定期检查鼓包是否发生变化发展。检查用样板的制作要求在GB150《钢制压力容器》及其他压力容器制造标准中都可以查到。

样板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各类封头的形状和其他成形件的形状, 以及筒体的棱角角度和各种变形。方法是用预先按容器和受压元件的某个部分做成的样板紧靠其表面, 检查它们的形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或测量变形、腐蚀的程度。对于已经产生, 确定不进行修理的鼓包, 可以用一个与其形状相同的样板定期检查鼓包是否发生形状发展。

4 宏观检查缺陷的处理

在宏观检验中发现的缺陷的处理方法是修复和保留评级两种。如果修复方法是在主要受压元件上进行焊接, 应特别慎重。

对于结构不合理缺陷, 应加大对不合理结构影响范围的无损检测比例, 尤其是表面无损检测, 并做强度校准或应力分析。

对于表面裂纹, 除了要对容器的表面加大无损检测比例外, 还应搞清裂纹产生的原因。对裂纹部位做硬度检测和现场表面金相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裂纹的产生原因, 有时还应该在裂纹周围用刮刀取金属粉末, 做化学成分分析。

对于结构尺寸不合格类的缺陷, 其处理方法与结构不合理类缺陷的处理方法类似, 对缺陷部位及缺陷影响部位应加大无损检测比例, 特别是表面无损检测。必要时应做强度校准或应力分析, 如无标准的强度校核和应力分析方法, 还可以辅以应力测试方法。

对于变形类缺陷, 除采用类似于结构尺寸不合格类缺陷的处理方法外, 还应搞清变形产生的原因, 采取措施防止继续变形。选择有效的变形检测方法, 监测变形的发展。

5 结论

综上所述, 压力容器的宏观检验可以及时的发现和消除隐患, 选用合理的检验方法避免“漏检”、“错检”是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关键措施, 只有根据检查的结果和状况对压力容器进行质量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 才能防止压力容器事故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凌富银.浅谈压力容器检验手段的选用原则[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 1999 (6) .

[2]陶民华, 王立安.在用压力容器检验优化方案浅析[J].黑龙江石油化工, 1995 (2) .

[3]杨银光, 王俊刚.在用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内容及方法对比[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2 (1) .

上一篇:小学生的反应能力下一篇:中学物理实验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