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2024-06-19

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精选12篇)

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水稻,平菇,轮作,栽培技术

根据平菇生长发育所需的气候温度以及平菇发菌、出菇阶段在晚秋及冬春季节, 结合水稻生长季节在夏秋、11月水稻已90%收割的实际, 充分利用田间时间差异, 轮作种植水稻、平菇, 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和减少田间杂菌滋生, 提高平菇产量的特点, 增加农户收入[1]。在老竹镇用此方法平菇水稻轮作种植面积约6.67 hm2, 可收稻谷7 800 kg/hm2左右, 收入1.65万元/hm2以上;种植平菇450 m2, 产鲜平菇45 t/hm2, 收入18万元/hm2, 合计效益可达19.65万元/hm2以上。

1 播前准备

水稻品种可选择中浙优1号, 其生育期约135 d。播种前应进行晒种、浸种消毒种子。预防种子带菌传染病害, 将药剂浸种过的稻种用清水反复清洗后催芽, 催芽温度应先高后低, 一般破胸露白前谷温可达30~35℃, 露白后谷温掌握28~30℃催芽。整细秧田, 合理施用基肥。选择土质松软肥沃、杂草少、排灌方便、阳光充足、避风向阳的田块作秧田。秧板宽140~160 cm, 秧沟深20 cm, 秧田基肥一般施腐熟有机肥11.25~15.00 t/hm2, 配合施碳铵225~300 kg/hm2, 结合耕耙时施下, 配施磷钾肥, 做毛秧板时施下。

2 培育壮秧

中浙优1号在老竹镇和生料栽培平菇轮作栽培, 可根据自然气候并结合平菇收获结束时间一般在4月底的特点, 来确定播种时间, 可选种单季稻或晚稻, 单季稻在5月初可播种, 晚稻最迟在6月上旬播种结束。育苗移栽用种量约7.5 kg/hm2。秧龄不宜过长, 一般控制在28 d左右, 二叶期施断奶肥, 结合秧田除草杀虫, 秧田施用尿素45 kg/hm2;移栽前秧苗处于六叶期、单株带蘖3个或以上, 移栽前4~6 d施尿素75~120 kg/hm2作起身肥。秧苗期要及时防治黑尾叶蝉兼治二化螟, 控制水稻普通矮缩病[2]。

3 移栽

中浙优1号属大中穗型组合, 分蘖力强, 有效穗高, 适当提高密度, 一般行株距28 cm×16 cm为宜, 具体视土壤肥力来定插秧密度, 约插苗19.5万根/hm2, 以促进低节位分蘖, 控制无效分蘖, 降低高峰苗, 提高茎蘖成穗率, 争取更多有效穗。

4 肥分管理

施肥原则为“重基肥, 早蘖肥, 巧施穗粒肥”, 以保证前期早生快发, 中期稳长稳发, 后期不衰。基肥施水稻专用肥750 kg/hm2, 促蘖肥一般在插后5~7 d结合化学除草进行, 施尿素18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 如叶色浓绿, 氮肥可不施或少施。同时应避免追肥过迟、过多而造成倒伏, 控制分蘖生长。在齐穗至乳熟期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以补充后期养分, 提高千粒重[3]。

5 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

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 用5%井冈毒素水剂1.50~2.25L/hm2, 对水750 kg常规喷雾, 或对水3 000 kg泼浇。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 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5 cm水层, 施用井冈霉素时, 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 或在施药后2 h内不下大雨时进行。另外, 防治稻田淹水是防治该病关键。防治稻瘟病, 在移栽前3~5 d, 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对水750 kg喷雾;在水稻拔节分蘖期, 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 用40%稻瘟灵乳油或富士一号乳油450~750 m L/hm2, 对水750 kg喷雾, 防治叶瘟;在水稻破口抽穗5%时, 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 或40%硫环唑3 kg/hm2, 对水750 kg喷雾, 防治穗瘟[4]。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 500 g/hm2, 对水常规喷雾或低量喷雾, 可有效防止早衰, 还可兼治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多种穗期病害。

5.2 虫害防治

及时检查稻蓟马, 将其消灭在幼虫期。防治螟虫, 以水稻蘖期 (发蔸) 、孕穗到齐穗前的稻田为重点, 可用25%杀虫双水剂2.25~3.00 L/hm2, 对水900~1 125 kg常规喷雾, 或对水75.0~112.5 kg低量喷雾, 也可用40%毒死蜱1.2 k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治稻飞虱,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 用20%扑虱灵1.5 kg/hm2, 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 对水750 kg喷雾。应掌握在小若虫高峰期防治, 喷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 由外向内, 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 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0~375 g/hm2, 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300~375 g/hm2, 或20%叶蝉散乳油2.25 L/hm2, 任选1种, 对水1 125~1 500 kg常规喷雾, 或对水75.0~112.5 kg低量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 在低龄幼虫期, 水稻有初卷小虫苞15~20个/百丛, 或穗期有虫20头/百丛时施药。若虫可选择用50%杀螟松乳油1.08 L/hm2, 对水900~1 125 kg常规喷雾, 或对水75.0~112.5 kg低量喷雾。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

参考文献

[1]胡拥军.磁县试种水稻与平菇套作获高效[J].河北农业, 2001 (11) :28.

[2]黄爱平, 付立东.水稻与平菇复种栽培技术[J].垦殖与稻作, 2001 (4) :35-36.

[3]连传义.施肥管理对害虫密度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179-180.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论文 第2篇

2.1.1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可受到纹枯病为害,尤其是在水稻秧苗阶段至水稻抽穗阶段,都可能会感染纹枯病。一旦水稻感染纹枯病,会首先为害水稻叶片以及叶鞘。如果病害感染比较严重,则会顺着稻秆逐渐蔓延。在纹枯病感染初期,水稻叶片会产生椭圆形病斑,随着病害的日趋严重,病斑会连成大片。一旦水稻感染纹枯病,则很难对病害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在纹枯病防治方面,应该以预防为主。在纹枯病预防方面,可以使用稻瘟康1∶500比例对水稻进行喷洒,一般需要持续喷洒7天,必须保证喷洒均匀。2.2.2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部位以及生育期,都有可能感染稻瘟病,根据稻瘟病的感染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叶瘟、穗颈瘟、谷粒瘟等。通常情况下,稻瘟病主要为害水稻的叶片以及节部位置。一旦水稻感染稻瘟病,就会减产10%~30%,甚至绝收,因此对于水稻稻瘟病,应该加强防治,避免水稻绝收。在水稻稻瘟病预防方面,应加强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工作,结合水稻生长情况,严格控制施肥量以及施肥时间。在水稻种植前,首先需要进行烤田处理,加强种植田地给排水工作。在稻瘟病药物防治方面,可以在7月中旬发病初期选择40%咪鲜胺400毫升/公顷对水稻进行喷洒,第一次喷洒间隔7天后,还需要进行二次喷洒。如果稻瘟病病害比较严重,则应该选择奥力克稻瘟康70毫升混合大蒜油12毫升对水30公斤对病害水稻进行喷洒,一般需要每3天喷洒一次,一般需要喷洒2~3次。2.2.3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水稻恶苗病又被称为白秆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水稻秧苗阶段直至抽穗阶段,都可能会感染恶苗病。一旦水稻感染恶苗病,则会导致病株瘦弱并且与正常植株相比高出10厘米左右。因此,很容易辨别水稻是否已经感染恶苗病。另外,一旦水稻感染恶苗病,则其基部会出现气生根,而且还会产生出粉红色霉层。对于水稻恶苗病,该病菌的最佳发育温度条件为20℃~25℃之间,由于水稻稻种可能会带有恶苗病真菌,因此,在稻苗选择过程中应该加强留意。另外,在水稻播种前,可以选择1%石灰水液对稻种进行浸泡处理,一般需要连续浸泡2~3天,在浸种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受到阳光直射影响。对于田间发病水稻,可以使用5%井冈霉素100毫升/亩进行喷洒,或使用井冈霉素粉剂对水80公斤进行喷洒。

2.2水稻常见虫害的防治

2.2.1稻飞虱及防治该虫害一般发生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对于该虫害防治,可以使用20%扑虱灵对水稻进行集中喷洒,一般喷洒用药量为100克。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10克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对水45公斤对水稻底部进行喷洒处理。2.2.2粘虫及防治一旦水稻感染粘虫,粘虫就会以水稻叶片为食。对此,水稻种植管理人员可以使用40毫升25%的敌杀死乳油对粘虫进行集中灭杀。2.2.3水稻螟虫及防治水稻螟虫又被称为“钻心虫”,该虫害一般发生在水稻种植抽穗期以及分蘖期。对于该虫害,水稻种植管理人员可以使用35克90%的杀虫单原粉,配以10公斤细土对水稻进行集中喷洒。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水稻种植技术的完善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优质水稻栽培方面,不仅需要加强稻种选择处理,而且还应该重视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工作,促进水稻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水稻高产栽培。

参考文献

[1]王刚.优质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05):91.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第3篇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

1.水稻种植的环境标准

对水稻的种植要进行基地环境监测,达到有关标准才能作为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一旦选定,还要求在种植过程中坚持定时定点监测、监控,保持、优化种植基地环境。

2.良种的选择

良种选择是获取水稻高产栽培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多年的水稻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一批产量高、吃味好、抗性强,适宜我国种植的水稻良种。其中:釉型杂交水稻良种有D优527,D优68、金优527,D香优26、川香优2号、宜香1577、中优85、丰优香占、Ⅱ优718、岗优527,Ⅱ优7号、中香1号、辐优802等;粳型优质杂交水稻有鄂粳杂1号;常规水稻有合系22-2、合系39、楚粳香1号、楚粳27号、滇陇201,滇屯502、华坪红谷等。

3.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曝晒1-2天,增强种子吸水能力。将种子用5%石灰水或强氯精浸种24小时左右,使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和消毒杀菌,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种子,直到干净、无药味。用水稻种子包衣新技术,消除种子病菌,提高秧苗成秧率和质量,促进分蘖,降低立枯病、稻瘟病等的发病率。

4.旱育秧技术

水稻育秧可采用湿润育秧、旱育秧、软盘育秧3种。旱育秧适用于水源缺乏地区,也是我国推行的节水育秧新技术。水稻旱育秧具有早播、早发、早熟、省力、省水、省秧田、高产高效和秧龄弹性大等优点,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增收的一项常规的科技措施。此项技术可概括为肥床、旱育、适龄、浅插、稀植 5个技术环节,在生产中具有推广价值。

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旱地作苗床,切忌选用冷浸田、胶泥田和碱性田。一般每公顷大田需苗床375~450m2。苗床要在育苗前2个月翻耕晒垄、整理,视田块水分情况建成高苗床、低苗床和平苗床,床宽一般1.2~1.4m,长度不能超过8m,沟宽0.4m,床面要平整、翻碎。施肥分苗床培肥和播前施肥。苗床培肥:在播种前1个月,苗床用腐熟农家肥45t/hm2、过磷酸钙900~1200kg/hm2、氯化钾 450kg/hm2,结合整地施入土中,保持湿润培肥;播前施肥:播种前10~15d,苗床施入腐熟农家肥30t/hm2、尿素18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195~300kg/hm2,按耕翻、施肥、碎土的程序进行,在翻锄3 次后(深度为10~15cm),将所施肥料与10~15cm深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苗床土壤偏碱和带菌是引发立枯病、造成死苗的主要因素。为有效防止立枯病发生,播种前应结合整地消毒、调酸。床土调酸时间安排在播种前25~30d,调节土壤pH值至6.0以下。一般每降1个pH值单位,施硫磺粉1005kg/hm2,施后均匀翻入10~15cm 的土层中,然后用清粪水充分泼湿床土。

播种前苗床要反复多次浇水,使15cm厚的表土充分吸收水分并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用碱性水。播种前再浇 1 次水,经土壤消毒和轻轻镇压床面后即可播种,播露白谷种200~250g/m2。播种期根据插秧时间而定,早季田秧龄35d左右,晚季根据品种的要求而定。1.3.2 覆土、化学除草。播种后覆盖2cm 左右的盖种土(用30%的腐熟细粪与70%的细土混合均匀)。盖种土要潮湿,覆盖要均匀、严实,不要使用火灰、草木灰等碱性土。盖后喷洒旱秧除草剂或杀草丹化学除草。早季或单季稻播种后要及时盖膜,以拱架式为好。拱架高40cm,薄膜要使用新膜,四周用土压实,以防大风揭膜使水分蒸发而影响出苗;同时要在田周围撒毒饵防鼠。早季或单季盖膜的秧苗要实行见苗通风,如在出苗前温度过高,要适当通风降温以防烧芽。秧苗转绿后要逐渐加大通风量,以免床内温度过高使秧苗旺长或烧苗。在此期间早晚要盖严薄膜,以防低温受冻。秧苗长出2~3片叶时逐渐进行炼苗,之后视天气情况适时揭膜。在育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水。浇足底水后一直到出苗都不须浇水。若出现早晚秧苗无水珠、床土干燥、午间叶片内卷等三种情况之一时,才能在早晚适当浇水,要一次浇透,切忌天天浇。叶龄为4~5叶、苗高为14~18cm时可进行秧苗移栽。移栽前要浇透水,用手拔或铁铲起苗,尽量多带土、少伤根,以缩短缓苗期。

5.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5.1控制秧龄

杂交水稻秧龄达到35-40天即可移栽;常规稻秧龄控制在40-50天,不能超过60天。

5.2移栽时间

水稻(杂交稻、常规稻)移栽时间一般4月上旬至中旬为最佳移栽期。水稻能充分利用雨季来临前的高温促进分孽,争取较多的有效穗,同时能避开7月下旬的阴雨低温冷害,对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有明显作用。

5.3移栽规格

规范化拉线条栽有利于通风透光,茎叶生长健壮,能有效地增强水稻抗病虫能力,减轻病虫害。一般杂交稻株行距为13厘米×20厘米或17厘米×20厘米,亩栽插2万-2.5万丛,保证基本苗8万-10万苗(包括分蘖),常规稻为10厘米×17厘米,亩栽插4万丛,4-5苗/丛,亩栽基本苗16万-20万苗。

5.4抛秧 4月上旬为水稻抛秧最佳时期

抛秧大田要求田平、水浅,选择风力小或无风时间抛秧,分2-3次抛完,做到秧苗均匀,等到秧苗落泥稳苗后方能灌水。

6.田期管理与收获

6.1适时、科学施肥

一般大田移栽前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普钙2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作底肥。水稻移栽后7天左右,亩施碳铵20-30千克或尿素20千克作一次性追肥。部分沙壤土由于有机质含量少、易漏水、漏肥,后期可根据苗情补施追肥,也可在水稻灌浆期亩用1-1.5千克尿素加0.2千克磷酸二氢钾对水50千克作叶面喷施,可防止早衰,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籽粒饱满,增加穗重。

6.2合理灌水

灌水原则: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深水含苞,干湿壮籽。

6.3喷洒农药

喷洒农药要做到“五准”。一是病虫害要诊断准;二是用药要准;三是药液浓度配对要准;四是面积要准;五是施药时间要准。一般选择早上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以后喷药效果好,不要在中午气温高或大风天气喷药。若喷药后8小时之内降雨,等天晴后及时补喷。

7.结论

水稻的种植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了很多因素,只有把这些细节处理好,才能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保障,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我国水稻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本双,周友华.推广地膜水稻种植技术[J].中国财政,2010(11):23-25.

茭白与水稻轮作栽培技术 第4篇

1 茭白秋茭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在茭白栽培品种的选择上本着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品种选用原则。由于茭白品种在采收时间上差异较大, 所以品种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具体做到:一是了解市场, 确定上市时间, 一般选择在夏秋之间, 当地蔬菜品种和数量较少时上市。以旺补淡栽培应选择早熟品种, 一般以浙茭2号、浙茭911为主。二是注重茭白品质, 9—10月茭白大量上市, 以抢占市占有率为途径的, 选择肉质细腻、外观洁白、个体大的的品种栽培, 如美女茭或浙茭2号。三是考虑市场承载能力和劳动力状况, 茭白不耐贮藏和运输, 一般茭白销售高峰期可以通过冷库冷藏保鲜50 d左右, 待市场行情好转要及时出售, 适宜采收时间只有2~3 d, 采收到销售只有1~2 d, 过期不采、过期不食用将失去商品价值。因此, 在茭白大面积栽培品种选择上要将一熟茭与两熟茭搭配, 早、中、晚熟茭搭配, 既要防止蜂拥上市, 又要避免劳力不足采摘困难造成浪费。

1.2 田块选择

栽培茭白一般选用靠近湖边比较低洼的水田, 以一熟制稻田为佳。茭白虽属水生作物, 但茭白的耐水深度与茭白眼的高低有关, 要适当掌握水位。栽插深度以所带老茎入土为宜。如移栽时茭苗过高, 可割去叶尖部分, 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栽后招风。

1.3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好坏不仅关系到茭白的上市时间, 同时关系到茭白的品质。栽后水浆管理应本着前浅后深的原则, 移栽后薄水灌溉, 水层保持3~5 cm, 可提高水温, 促进分蘖。秸秆全部还田的茭田要间歇露田, 防止有毒物质危害茭苗。暑伏天气水层加深到30 cm, 有利于降低水温, 促进结茭, 提高茭白质量。汛期最大水深不能淹没茭白眼[1,2,3]。

1.4 及时追肥

茭田追肥应集中使用, 切忌盲目撒施。移栽前顺栽植行施45%复合肥或尿素150~210 kg/hm2, 促进前期分蘖。在正常采茭前21 d重施孕茭肥, 在窄行中条施45%复合肥675~900 kg/hm2, 或尿素300~405 kg/hm2, 促进肉质茎肥大。

1.5 清理杂草

除杂草, 拉黄叶、茭田化除, 茭田前期行间空白大, 杂草滋生严重, 常见的杂草有牛毛草、稗草、异型沙草、鸭舌草等几十种恶性杂草, 采用人工拔除及摸田除草方式加快肥料分解, 人工拔除用工多、效率低、质量差。化除方法:在移栽后3 d内用50%丁草胺乳油3 kg/hm2拌细土300 kg/hm2, 堆闷24 h后均匀撒施, 大田灌水3 d以上, 除草效果可达99%。施药注意事项:药后禁止牲畜下田, 以防破坏药层, 影响药效发挥。拉除黄叶, 植株分蘖后期, 正值夏秋高温季节, 茭墩内部植株拥挤, 应将各茎蘖基部已发黄的老叶拉去, 随即踏入田中沤作肥料, 使株丛内和株丛间通风透光, 以利植株孕茭。一般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进行。

2 茭白轮作夏茭栽培技术

稻、茭轮作栽培可以发挥土壤增产潜力,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有利茭白、水稻双丰收, 秋茭11月收获结束至翌年3月冬春护根保苗, 3—5月夏茭栽培管理, 6月中旬水稻育秧, 5月下旬至7月夏茭上市, 7月中旬水稻栽插, 11月下旬水稻收割。稻、茭轮作栽培秋茭栽培管理与一熟茭相同, 夏茭管理要点如下。

2.1 匀苗补缺

匀苗补缺即在春季萌芽生长期, 当新苗达到10 cm以上时, 对上年田内去杂去劣及选种留下的空缺, 从萌芽多的茭墩中挖取1/2, 补栽于缺墩上。压土疏苗即对所有茭墩逐一压泥疏苗, 用泥块压于茭墩中央, 使新苗向四周散开生长, 抑制茭墩中央萌苗, 使全田新苗生长均匀。对于生于各墩之间的分株苗一律保留, 不要踩伤。

2.2 提早追肥

第2年夏茭生育期短, 从萌芽到孕茭只有80 d左右, 必须提早追肥才能赶上快速生长和孕茭的需要。除了在春季萌芽前重施有机肥外, 在萌芽后15~20 d内, 再追施1次较重的有机肥。施腐熟粪肥或厩肥30 t/hm2。如有机肥不足, 也可施用1/2, 再用尿素150~180 kg/hm2代替另外1/2, 但不宜全部施化肥, 以防茭肉品质下降[4,5]。

2.3 保护分株

夏季的产量中有近1/2由分株孕茭产生。分株产生于株、行间, 在下田操作时, 要特别注意保护分株生长, 不要踩伤。

3 水稻栽培技术

德清地区一般选择秀水134、嘉33、浙粳88等水稻品种。夏茭采收结束后, 及早整地, 由于茭白收获后留下的茎叶较多, 要及早耕耙浅水发酵腐烂, 5~7 d后再翻耕整平, 此时茭白茎叶基本腐烂, 7月中旬晚稻移栽, 这时候大田水温较高, 茭白茎叶翻耕入土数量多, 因此插秧时间尽量安排在15:00以后, 浅水插秧、深水护苗、预防高温倒苗。秧苗成活后要间歇露田、防止有毒物质危害秧苗, 一般茭白田种植水稻不施有机肥和化肥, 大量的茭白茎叶回田和茭白田中剩余肥料足够一季单季稻吸收养分, 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是当前稳粮增效的一种栽培模式。栽培管理按照当地单季稻管理方式, 病虫害防治以当地植保简讯为准。

4 病虫防治

茭白与水稻同属禾本科植物, 它们的主要病虫害大致相同, 并能相互传播。茭白主要病害有茭瘟病、纹枯病、锈病;主要虫害有蚜虫、长绿飞虱、大螟、二化螟和稻蓟马等。茭白病害的防治:一是农业防治。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黄叶,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实行合理轮作, 减少病源菌初次进入量。二是药剂防治。茭白瘟病在发病初期用20%三环唑粉剂500倍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1 000倍液喷雾, 间隔7 d再用药1次。茭白纹枯病的防治在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300~4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

茭白虫害的防治:蚜虫、长绿飞虱防治以越冬代为重点, 在虫盛孵期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0%吡虫啉粉剂2 000倍液, 重点防治6月上中旬第1代和7月上中旬第2代。锈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或70%代森锰锌700倍液, 每7~10 d喷1次, 轮换用药2~3次。大螟、二化螟防治在幼虫即将化蛹时, 排干田水, 使幼虫化蛹率低, 待化蛹高峰期, 灌深水13~17 cm, 保持3~5 d, 即可将蛹淹死;在二化螟羽化期, 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在幼虫孵化期, 可用5%锐劲特1 000倍液喷雾, 或5%抑太保乳油2 500倍液喷雾, 7 d后再喷1次。蓟马的防治可参照飞虱防治方法进行。在用药时注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注意用药的安全间隔期。

5 茭白适时采收

茭白采收适期的外观指标是单株茎蘖假茎基部显著膨大, 一侧“露白”。所谓“露白”, 即相互抱合的叶鞘, 因肉质茎的膨大, 将它们的中部挤开裂缝, 当裂缝长达1~2 cm时, 露出其中白色的茭肉, 即表示肉质茎已达到肥大、白嫩的程度, 正好采收。“露白”仅在一侧, 采收时必须每株茎蘖两边都查看, 若过期不采, 会发青变老, 失去食用价值。根据气温的具体情况, 每隔2~5 d采收1次。天暖或盛收期要勤采, 以防变老。

采收时要穿长袖衣下田, 以防叶片划破皮肤。采收时用手拧断或用小刀割断肉质茎下部拔节的中空茎段, 随即将带有上部叶片和叶鞘的肉质茎成把集中拖出田外, 再用刀铡去上部叶鞘和叶片, 并削平肉质基部, 留下长30~35 cm的内部叶鞘, 保护茭肉, 通常称为“带壳茭白”或“水壳”。“水壳”在秋凉天气可保持5~7 d不会变质, 销售时剥去外层2张叶鞘, 仅留贴紧茭肉外1张叶鞘。采收后期, 如见有全墩茎蘖都已结茭白, 应保留2~3支肉质茎不采, 作为通气之用, 以免全墩淹死, 保持下年萌发生长良好。

6 选留良种

去杂、孕茭初期, 巡视全田, 发现特别高大, 但无孕茭迹象的茭墩, 要插一树枝或扎一布条, 做好标记, 在采收结束后及时连根挖除, 因为这些株丛已产生变异, 或为“雄茭”, 或为迟熟。以后在采收过程中发现肉质茎明显短小, 剥开拗断肉质茎发现是“灰茭”, 也要随时做好标记, 在采收结束后一并彻底挖除。在去杂去劣的基础上, 采收过程中发现整个株丛中多数分蘖生长整齐, 孕茭期集中, 茭肉肥大白嫩, 符合品种特性, 无雄茭和灰茭, 产量较高, 则将其作为入选种株, 做明显记号。于采收结束后, 或原田越冬, 或挖出另田假植, 第2年分墩作种。

参考文献

[1]程立宝, 尹静静, 陈学好, 等.茭白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J].长江蔬菜, 2012 (16) :85-87.

[2]蒋绿英.茭白茬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4) :57-59.

[3]刘义满, 魏玉翔, 柯卫东, 等.茭白常规露地栽培季节与茬口配置[J].长江蔬菜, 2011 (1) :26-27.

[4]寿森炎, 姜芳, 陈可可, 等.浙江设施茭白栽培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J].长江蔬菜, 2009 (16) :102-103.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 第5篇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稻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选择以及施肥及管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因为任何细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不良地影响,导致水稻的产量减少和水稻的质量受损。栽种地和种子品种的选择

水稻高产离不开栽种地和种子品种的选择,对前者来说,包括稻田基本建设土壤和耕地两方面,稻田的土壤要以能保水的土壤为宜,要求肥沃、富含有机质,耕地的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求耕地平整,每3 a则翻耕一次。在选择种子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首先,晒种,就是将那些发芽率在95%以上的水稻种子均匀的铺好,然后经过2 d左右的晾晒,使种子在晾晒后保持必要的干燥程度。其次,选种,即在晒好种子后,将种子中可能存在的杂粒以及坏粒等挑选出来,确保水稻品种的质量。在进行简单的挑选后,在进行细致的稻种挑选活动。这时候的挑选方法是将种子放入事先调试好的食盐水(食盐水的配置方法是2 kg的食盐配10 kg水)中进行漂洗,然后就可以很容易的将漂洗在食盐水中稻种的杂质和秕粒挑选出来,之后再用清水洗几遍,经过这样的过程就可以将那些饱满的水稻种子挑选出来,保证稻种的质量,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采用适宜的栽种手段

现今,水稻栽种的手段很多,但现今使用最多且能保证水稻高产的栽种手段之一的是直播栽培技术。虽然该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能有效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直播技术能够使水稻的分蘖期相对提早一些,而且由于直播水稻的节位分蘖相对又较低。所以,使分蘖和主穗的高度整齐一致,这就提高了水稻的总穗率以及成穗率,有利于水稻的高产和稳产。使用直播栽培技术最重要的3个环节是选种阶段、整地播种阶段以及播种后的管理阶段。其中,选种在上文已有说明,下面主要介绍整地播种阶段和播种后的管理阶段。

对水稻进行直播前要对田地进行精耕细整并进行及时地施肥,保证耕地的肥足草净、田平泥融。另外,要每隔3 m左右开挖一条畦沟作为田间劳作的工作行,做到三沟(即围沟、竖沟和横沟)之间的贯通,能够将田间的水顺利的排出以避免低洼处的种子因为水多导致其窒息而死,高处却因为缺水而不再生长,甚至旱死,从而不能实现全苗收获的目标。

播种后的管理又分为水稻苗期的管理和水稻分蘖时期的管理。苗期指的是在播种大概一星期左右的水稻苗,通过直播方式种植的水稻在苗期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查苗、补苗。在水稻出苗后很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部分水稻没有出苗。因此,需要在水稻的出苗过后及时对稻种的出稻情况进行查看,对于没有出苗尤其是大面积缺苗的地块,需要及时地进行移栽,以此来保证整个地块稻苗的均匀分布。第二,水浆的管理。在进行直播后,稻田里应该没有积水并且还要保持土地湿润的状态。因此,在这个时候应该将稻田中的水全部排净,这是在稻田水多的情况下。如果刚好遇到比较干旱的天气,则应该及时地进行灌溉以保证土壤的湿润度和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另外,分蘖时期指的是从苗期到稻穗进行分化的时期。水稻分蘖时期应该做好的工作是有两点。第一,浅水勤灌和必要的晒田。在直播水稻的有效分蘖时期,不仅要保持稻田有一定的积水来确保水稻分蘖的发生和生长,而且还要在进行分蘖后适时进行排水晒田来控制水稻分蘖的过量生长,尽量避免无效分蘖的生长。第二,注意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这一时期是水稻病虫害的多发期,需要通过综合措施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主要包括了除草、施肥、灌溉及防病虫害等方面。这是除选择适宜的栽种手段后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措施。

3.1 除草 取得水稻直播丰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对稻田的杂草进行清除。其中,在播种前抓好除草工作对水稻的生长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杂草较多、土壤已经板结或者已经荒置很多年的稻田,需要在直播前一个月进行翻耕,然后再每隔10 d/次,这样一方面可以“整活”泥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稻田杂草的清除。

3.2 施肥 一般水稻种植所使用的肥料包括基肥、穗肥、分蘖肥及钙镁磷等多种。在施肥时,应结合稻田的具体情况和水稻的长势、时期,科学地选择肥料,才能保证水稻的高产。

3.3 防病虫害 在防治病虫害时,应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稻田中的具体情况,分阶段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选择恰当地化学农药保证水稻的高产。结语

水稻育秧管理及高产栽培技术 第6篇

【摘 要】水稻的高产一方面离不开品质优良的秧苗,另一方面还得益于有效的栽培技术。本文通过品种选择和适时播种、整理土墒和育秧技巧、秧苗移栽和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收割等方面对水稻育秧管理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与大家经验分享。

【关键词】水稻;育秧管理;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的高产一方面离不开品质优良的秧苗,另一方面还得益于有效的栽培技术。水稻育秧不仅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多蘖壮秧获得高产的基础。栽培技术则是决定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下面结合实际经验,对水稻育秧管理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1.水稻育秧管理

1.1品种选择和适时播种

在品种挑选时,应选择高产优质、抗逆力强、抗病虫害强、成熟饱满、产量在1000斤以上的杂交水稻品种,以实现增产效果。为了确保种子的适时生长,在确定播种时间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品种特征以及前后茬种植作物。如果播种时间过早,水稻的发芽与生长时达不到温度、湿度等要求,会出现烂种甚至死苗的现象。如果播种时间过晚,水稻生长不能得到适应的气候环境,如抽穗扬花期碰到高温伏旱等,直接会降低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播种时间选择应确保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此时播种不仅出苗快且齐,而且烂秧少,秧苗生长健壮。

1.2整理土墒和育秧技巧

在苗床选择时应注意背风向阳、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而且还要选择排灌方便的土地。为了给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应进行土墒整理,深翻细化、施肥灌水、堆闷沤置等一系列处理工作,特别是基肥的施加,应以农家肥做底肥,然后使用磷、钾肥作为辅肥以增加地力和提供秧苗生长的营养元素,同时还要做好苗床的消毒。在播种前为了减少种子病虫害的发生以及提高出苗率,要对其进行处理。如晒种、消毒、筛选、浸种、催芽等,在此过程要掌握水份、温度、气候等因素,避免催芽时温度过高,使种子失去发芽力,露白后可进行播种。播种前要将土壤浇透,然后根据地理条件确定栽秧密度,进行合理密植。播种可使用定距播种器或撒播等方法,注意播种密度的均匀,也可以使用塑料秧盘,但是要将秧盘表面上多余泥土清理干净,以免串根。播种后应每平方米秧地用2.5克(含量70%)敌克松,兑成600倍液喷雾,杀灭土壤病菌,以防治立枯病,然后在种子上洒一层细土轻轻覆盖,以保证发苗整齐,然后再进行浇水补充。播种后要覆盖地膜,膜内温度应随着秧苗的生长阶段逐渐下降,出苗前控制在35℃以下;一叶期控制在25℃左右,二叶期控制在20℃左右,然后慢慢揭膜炼苗,如果遇到低温寒潮可覆盖地膜以保温。同时秧苗生长在不同阶段应施加相应的肥料以促进其生长。如在2叶1心时可施加断奶肥,在4-6叶期应注意促根促蘖,防治稻秆蝇2-3次。在移栽前3-4天施加送嫁肥,施尿素8-10g/m2,以便在移栽时能够带土移植,减少秧苗适应新环境出现的问题。

2.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秧苗移栽和肥水管理

移栽可选择手插、抛(钉)秧、机插等形式。移栽的密度要综合考虑包括品种类型、产量、地力条件、种植形式等。施肥还应以有机肥、无机肥配合使用,促进使用水稻专用复混肥。水稻在栽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氮磷钾元素的施加,根据种植的总量与测土配方进行定量,确定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及氮磷钾肥的比例系数,一般亩施氮肥应在10-15kg,氮、磷、钾的配比为1:0.5:0.8-1,其中氮元素的施加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施加氮肥的几个关键时期为底肥(移栽前)、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等。底肥的施加应注意控氮增钾,以增强地力。分蘖肥可在移栽后5-10天和15天分2次施用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促花肥和保花肥是增施穗肥的重要时期,可以促进大穗,这两次施加氮钾的总比例为10%-20%和30%。水份的控制是秧苗生长的又一关键技术,可以通过水份调整土温,改善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和深扎,从而提高根系的活力。在插秧时应浅水进行,水层在2-3cm,分蘖时应露泥以促进分蘖。够苗达到80%-90%时要进行晒田控苗,多次搁田以减少苗木徒长,促进通风。施钾肥后应薅秧中耕1次,间湿间干,以促进练根,交替灌溉可以促进灌浆。浅水孕穗时,应切忌干旱。散籽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以提高结实率。在收获前的5-7天应进行断水,适时排水落干,以避免影响灌浆和品质。

2.2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收割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常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褐飞虱等。稻瘟病的防治可在秧田期用三环唑或富士1号喷施,带可药下田节省用药和用工;在封行期可用三环唑喷施;后期还要注意穗颈瘟,可用三环唑加多菌灵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喷施。纹枯病在封行时期,用井冈霉素、多菌灵混合防纹枯病。稻曲病可在破口时用多菌灵加井冈霉素等喷施。褐飞虱可使用蚍蚜酮进行喷施防治;稻纵卷叶螟、螟虫(钻心虫)可用天菊、金菊、毒死蜱等在第一次田间出现飞蛾时或低龄幼虫发生时喷施。病虫害的防治应主要通过栽培技术进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然后以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进行防控和治理。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通过合理栽植和晒田,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气条件,从而减少病虫害的滋生。除此之外适时播种、调控肥水增强抵抗力、合理轮作等都是减少病虫害的有效方式。杂草的处理可以结合施肥、喷水进行,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都可以,化学除草可选用丁苄或其它除草剂拌肥于分蘖期施肥时撒施并保持浅水层5天左右进行防治。收割时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应选择晴朗无风的时候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水稻生长的成熟度与饱满度进行判断,避免对产量有所影响。 [科]

【参考文献】

[1]潘圣刚.水稻超高产栽培及调控措施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2010.(6).

[2]黄义德,杨惠成,陈周前等.安徽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C].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1).

杂交水稻与花生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第7篇

1 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城东镇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水稻选用抗性好和米质优的杂交新品种明优06、天优998等。花生品种选择“大红毛”、“早龙二号”等。

2 适时播种

早稻一般在3月上旬前播种, 在7月15日左右收获。秋花生播种太早, 因播后气温过高, 营养生长期过分缩短, 花期处在高温日照长阶段, 会影响花器发育和开花授粉, 结荚较少;播种太迟, 则因后期气温低, 造成荚果不饱满。因此, 宜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 早熟种迟播, 迟熟种早播。

3 田间管理

3.1 水稻管理

667m2大田用种量1.5kg左右, 秧田施足基肥, 均匀播种, 1叶1心期用150mg/kg多效唑液喷雾, 促使秧苗矮化, 提早分蘖, 增加低位分蘖, 提高有效穗数。667m2抛足10万蔸基本苗, 最高苗控制在28万蔸以内, 以利群体通风透光,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增强植株茎秆强度和抗倒性, 形成群体的高产态势。采用前重中轻后补的施肥策略, 慎施穗肥, 以防后期倒伏, 一般以基肥为主, 667m2可施碳铵20~30kg、过磷酸钙20~25kg, 在抛后5~7天施尿素8kg、钾肥7kg, 田中保持3cm左右深水层, 任其自然落干后再灌水。前期浅水回青促分蘖, 苗数达到23万时抢天露田晒田, 孕穗至抽穗期不能缺水, 后期干湿排灌不要断水过早。通过严格的肥水管理, 创造良好的株叶型和通风透光条件, 发挥群体中个体的产量潜能, 从而获得高产。

3.2 花生管理

播种前连壳晒种1天, 播种时随剥随播;整地时施足基肥, 一般667m2施碳铵25kg、过磷酸钙25kg, 土杂肥1000~1500kg;开沟播种时, 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5kg作种肥, 但须注意与花生种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免影响出苗;采用穴播 (每穴2粒种子) 或条播, 播种深度以4~7cm为宜。丛生型品种, 667m2种植1.8~2.2万株, 蔓生型品种, 种植1.5~1.8万株。播种后应注意观察出苗情况, 齐苗后, 立即查苗, 发现缺苗时, 要及时补种, 保证栽植密度。结合第1、2次施肥进行中耕除草, 铲去杂草, 并锄松土壤, 防止土壤板结, 起到保湿和利于花生下针结荚。合理追肥, 一是出苗后3~4片叶, 667m2用尿素5kg兑水1000kg淋施, 促进幼苗生长;二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开花下针期, 是需要养分最多的时期,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可于开花下针前5~7天施硫酸钾复合肥5~10kg+草木灰30~50kg;三是花生开花前后, 用2%~4%过磷酸钙水溶液叶面喷施2~3次, 提高产量。水分管理, 花生全生育期的需水量是“两头少, 中间多”, 秋花生出苗后10天内不灌水, 进行蹲苗, 促其扎根深, 增强抗旱能力。第1次中耕肥后1~2天灌水, 以水调肥, 促早生快发, 以利果针迅速入土。荚果形成至饱果期, 每7天灌1次水, 保持干湿交替。在果针下土后, 要结合清沟培土, 以降低田间湿度, 预防锈病发生。

4 病虫防治

4.1 水稻病虫防治

采取合理施肥 (控氮) 、制水 (露晒田) 等健身栽培措施, 提高水稻抗逆力, 减少病虫为害;保护害虫天敌, 如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保护青蛙、蜘蛛等害虫天敌。发生病虫为害, 要注意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 在分蘖盛期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 抽穗灌浆后期注意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

4.2 花生病虫害防治

青枯病、叶斑病、锈病等, 可用75%百菌清800倍液或75%多菌灵1500倍液防治;蚜虫和蓟马等, 可用2.5%扑虱1500倍液防治或18%杀虫双400倍液防治。

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 第8篇

1 秋季制种的特征特性

秋季制种存在以下明显特性:气温高、光照强, 亲本生育期明显缩短;父母本大田移栽受到前作的成熟及收割情况影响而导致父母本秧苗不能及时栽插;后期的抽穗扬花要规避寒露风的危害;每年的7~8月出现高温干旱及台风等不利天气概率较大, 从而影响秋季制种高产。因而, 科学制定“三期”、提前规避不利天气、及时进行栽培管理是取得秋季制种高产的3个必要条件。

2 秋季制种短组合父本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父本基本苗不足、有效穗不足

短组合父本生育期短, 营养生长期短, 播始历期基本在60 d以内, 有效分蘖期基本在插后12 d内, 因而移栽后每个主苗产生的有效分蘖仅2~3个。如果移栽不及时, 有效分蘖期就更短;栽插密度不够、苗数太少, 也会造成基本苗及有效穗的不足。

2.2 授粉态势不理想

生育期短决定父本植株较为矮小, 多次的父本偏肥令剑叶长而披垂, 授粉态势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2.3 茎秆细弱, 易倒伏

短组合父本茎秆细小、根系欠发达、植株不高, 偏施化肥造成叶片嫩绿宽大, 通风性差。使用“九二○”改善授粉态势, 就易“头重脚轻”。8月是江华秋季制种最为理想的抽穗授粉天气, 但台风较多。这些因素导致父本易倒伏。

2.4 开花历期短、花粉总量少

因短组合父本分蘖少、穗型小, 每穗颖花数少, 开花集中, 所以花期短。每穗开花历期较中长组合父本约短2 d, 每蔸开花历期约短4 d, 全田赶花时间约短5 d。

2.5 主穗、分蘖穗脱节

受前作成熟收割延后、劳力不足、天气不好等因素影响, 父本移栽时出现秧龄老化或者移栽后没有及时追肥, 过后又加量施用长效肥攻无效分蘖, 造成主穗与分蘖抽穗不连续、中间有间隔的影响, 母本盛花时父本散粉难以集中, 造成花粉不足, 影响产量。

3 搭建短组合父本高产苗架的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3.1 增加父本用量、采用软盘育秧

增加父本用种量是确保基本苗的根本。实践证明, 父本理想的用种量为15.0 kg/hm2左右, 分2期播种, 前后相隔3 d;采用软盘育秧, 软盘用足180片/hm2;如父母本播期差达7d以上父本要寄插, 分2段育秧。

3.2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

栽培上, 父本要坚持“靠插又靠发、多插基本苗”的基本原则,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父本采用大双行, 两期父本各插1行, 父母本行比为1∶5或1∶6, 父本移栽密度36 cm×23 cm, 要求4.5叶前 (15 d内) 完成移栽, 确保插足42 000~45 000穴/hm2, 每穴插够5~6粒谷苗, 基本苗达到22.5万/hm2以上。同时, 父母本尽量同步移栽或者父本先移栽, 父母本行间距不少于20 cm, 以防母本荫蔽父本, 影响父本正常生长。

3.3 早施父本偏肥、适时露田

肥水管理要及时, 促早发分蘖, 确保足够有效穗。大田插后3~5 d应及时追肥, 每公顷用尿素112.5 kg、45%进口复合肥112.5 kg、氯化钾112.5 kg, 混匀后70%全田撒施, 30%偏施于父本行间;过5 d后, 用尿素75.0 kg、45%进口复合肥75.0 kg撒施于父本行间;幼穗分化Ⅴ期末施尿素75.0 kg作穗肥。水分管理以浅水勤灌为主, 适时露田。偏施父本肥时, 保持父本行间有“脚眼水”即可, 以防串肥。

3.4 巧施“九二○”

始打“九二○”的见穗指标为10%~15%, 用量以母本为主, 分两次喷施, 前后间隔1 d, 每次全田喷施后父本单独重复一遍, 但没有达到见穗指标的不重复, 以防倒伏和保持较佳的授粉态势。

3.5 喷施硅肥, 增强抗逆性

短组合父本生育期短、茎秆细小, 易倒伏。近年来, 在增施磷钾肥的基础上, 通过叶面喷施硅肥, 增强其抗逆性, 取得的抗倒效果较明显。用法是在分蘖末期和始穗前各喷施一次“京博矽”液态硅肥, 每次每公顷用900~1 200 m L兑水稀释600~800倍进行叶面喷雾。

3.6 加强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秆潜叶蝇等病虫防治

冷棚甜瓜与水稻复种高产栽培技术 第9篇

1 冷棚甜瓜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选择耐寒、高产、抗病、耐弱光、生育期短的早熟冷棚甜瓜品种种植, 同时要选择薄皮甜瓜, 主要品种有红城系列和齐甜等。

1.2 种子处理

选择籽粒饱满的甜瓜种子, 用种子体积3倍的55~60℃温水倒入盛有种子的容器中边倒边搅拌, 当水温降到30~35℃时停止搅拌, 将甜瓜种子浸泡4~6 h, 捞出进行催芽, 一般约2 d就可以出芽[2]。

1.3 营养土配制

甜瓜秧苗的培育要使用营养土, 可用三元复合肥0.5g/钵、肥沃的园田土、30%优质腐熟农家肥进行混拌均匀制备, 营养土配制好后装入10 cm×10 cm或8 cm×10 cm的营养钵。

1.4 播种

2月在选定温室的苗床上育苗, 大田用种量为1 500g/hm2, 在浇透水的营养钵中贴芽, 上面覆1 cm的营养土, 上边盖上薄膜后起小拱棚, 以保水增温。

1.5 苗期管理

苗期主要管理是放风蹲苗, 白天、夜间温度应该分别控制在20~25、15℃左右, 不能浇大水, 浇水以营养钵土壤湿润即可。

1.6 定植

在前茬水稻收割完毕后, 选择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排灌方便、未种植过甜瓜的地块建造冷棚, 必须在12月末建棚结束, 在3月分别施有机肥、含硫复合肥、硫酸钾、过磷酸钙75 000、450、375、750 kg/hm2作基肥, 并做垄, 垄宽80~90 cm, 垄沟宽40 cm, 垄高15~20 cm, 将垄面耙细耧平, 整垄后覆地膜。

3月中旬, 用开孔器在地膜上按30~35 cm的株距开双行孔, 孔的深度以放入秧苗土坨后, 土坨低于垄面1 cm为宜。把带瓜秧的土坨放入孔内, 覆土后浇大水, 水下渗后封坨, 若天气干旱, 4~5 d后浇缓苗水, 不旱则不浇[3,4]。秧苗成活后, 温度白天以25~30℃为佳, 适时通风。

1.7 苗期管理

(1) 植株调整。主蔓第3、4片叶后进行摘心;当子蔓长到4~5片叶时再摘心;在子蔓和孙蔓上3~4节即出雌花, 在瓜前留2~3片叶摘心。

(2) 肥水管理。苗期浇水以保证土壤湿润为原则, 每10 d浇1次中水。坐瓜后期为防止病害发生, 一般不浇水, 坐瓜后追1~2次瓜类冲施肥, 用量为225 kg/hm2, 2次施肥间隔时间为15 d。

(3) 人工辅助授粉。用防落素45~60 mL/hm2对水7.5kg/hm2配制成溶液, 涂在花瓣基部、花柱基部之间, 温度高时减少用量, 以15~30 mL/hm2为宜, 一般在8:00以后进行, 可以有效地提高坐果率。

(4) 防治病害。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疫病等是甜瓜的主要病害, 可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角斑病, 用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 用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疫病。

1.8 采收

在果皮变黄色泽鲜艳, 发出浓郁香味时, 即开花后30~35 d, 5月上旬开始采收, 6月上旬采收结束。

2 水稻栽培技术

2.1 正确选择品种

东港市应选择中晚熟的水稻品种, 一般生育期在155~160 d, 并且米质好、抗病高产, 如辽星系列和盐丰等。

2.2 培育壮秧

采用高标准园田旱育苗, 加厚营养土, 苗期3叶后喷洒0.2%磷酸二氢钾, 以延长叶片生理功能。

2.3 抢时间整地, 及早插秧

6月上旬甜瓜采收结束同时, 人工整地, 上水泡田。4月下旬插秧育苗, 株行距为30.0 cm×13.3 cm或30.0 cm×16.7 cm, 以每穴3~4株为宜。

2.4 调好水肥促早熟

2.4.1 水的管理。

在水的管理上要做到浅、湿、干相结合, 除分蘖、孕穗、开花、灌浆期建立浅水层外, 其他时间可进行干干湿湿管理[5]。分蘖末期可根据水稻长势, 适时适当地进行烤田、晾田。

2.4.2 施肥管理。

全面推广测土肥配方施肥技术, 农户要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施肥, 使N、P、K及微量元素综合利用, 缺什么补什么, 要结合旋耕整地施农家肥, 施复合肥900 kg/hm2, 第1次施525 kg/hm2, 第2次施225 kg/hm2, 第3次施150kg/hm2, 出穗前后喷洒2次磷酸二氢钾, 促进早熟。

2.5 主动防病, 及时防虫

根据气象资料和多年预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分析, 应着重防治“五病四虫”, “五病”即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和条纹叶枯病;“四虫”即稻水象甲、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要坚持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注意观察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关注有关部门的病虫信息, 做到科学防控农业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一是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 淘汰易感病品种;二是积极推广无纺布育苗技术, 培育壮苗;三是采取科学的肥水管理, 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降低氮肥用量, 增加钾肥、锌肥和硅肥用量;四是尽早清除水田边、坝埂、渠道的杂草恶化害虫越冬的生存环境;五是加大化学防控力度, 化学防治是病虫害防治中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6]。首先要科学合理选用农药, 其次是科学使用合理搭配, 药剂选用采取内吸与熏蒸、持效与速效, 杀虫剂与抗病毒相互搭配, 交替使用, 以防产生抗药性。

2.6 收获

比正常晚收1周左右收获。

摘要:介绍冷棚甜瓜栽培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营养土配制、播种、定植、苗期管理和采收等方面内容, 同时总结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以为冷棚甜瓜与水稻复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冷棚甜瓜,水稻,复种,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玉宏, 孟丽.浅谈棚室甜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 2010 (6) :7.

[2]沈剑.日光温室早春茬甜瓜高效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 2011 (4) :35.

[3]温丽.日光温室纳西甘甜瓜冬春茬高效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学, 2006 (S1) :169-170.

[4]赵国发.有机食品水稻生产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5) :112-115.

[5]綦玉红, 鞠红霞, 武仲科, 等.浅谈大石桥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垦殖与稻作, 2006 (S1) :32-33.

水稻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第10篇

1 机插水稻的基本生育特性

1.1 返青、缓苗期长

机插水稻适宜移栽的秧龄为3.50~3.80叶, 此时秧苗基本处于或刚刚结束离乳期, 加之播种密度高, 根系盘结紧, 插时根系拉伤重, 插后秧苗的抗逆性较常规手插秧苗弱。与常规手插秧苗相比, 机插秧的蹲苗期相对较长, 活棵返青期要迟3~5 d, 在栽后7~10 d内基本无生长量。

1.2 分蘖节位低, 分蘖期长

同一水稻品种的主茎叶龄相对稳定, 若移栽秧龄小一个叶龄, 大田有效分蘖期就多一个分蘖节位。机插秧的秧龄较手插秧的秧龄小3~3.50个叶龄, 但由于机插时植伤较重, 返青缓苗期比手插秧长1.50~2个叶龄, 两者相抵, 机插水稻的大田有效分蘖期限就相应延长了2个左右分蘖节位, 约7~10 d, 因而分蘖节位增多。

1.3 分蘖势强, 成穗率低

机插水稻实现了宽行浅栽, 植株温光条件优越, 发根能力强, 这为低位分蘖创造了有利环境。在缓苗返青后, 机插水稻的起始分蘖一般见于5.10叶, 且具有爆发性, 分蘖发生猛增。再加之分蘖节位低, 分蘖期长, 群体数量直线上升;够苗期提前, 高峰苗数容易偏多, 致使成穗率下降, 穗型容易变小。机插秧的成穗率一般只能达到65%~70%, 难以达到手插秧的80%左右的指标。

1.4 穗数足、穗型小

据2006年洋渚、坡圩等4个村机插稻考察资料汇总, 机插水稻明显表现为穗数较足, 每667 m2有效穗数较常规手栽秧增1.31万, 是增产主要因子;但穗型偏小, 每穗总粒减2.40粒, 这是由于群体偏大, 从而制约了大穗的形成。结实率、千粒重则和常规手插秧相仿。

2 高产配套栽培关键技术

2.1 适期播种, 培育标准化秧苗

机插水稻对秧苗的要求较高, 秧龄期及苗高等指标的弹性远低于常规手栽秧。机插秧移栽的标准是:苗高15~17 cm, 秧龄15~20 d, 叶龄3.50~3.80叶, 苗挺叶绿, 碳氮比适中, 茎基部粗扁有弹性, 根部盘结牢固, 提起不易散裂, 盘根带土厚度2~2.50 cm, 软、硬盘育秧, 每块秧盘成苗4 500株左右;双膜育秧成苗2.50~3株/cm2, 单株白根10条以上, 百株地上部干重2.50~3 g。2004年我镇在继续抓好软、硬盘育秧的基础上, 积极示范推广成本更低、操作更简单的双膜育秧技术。一是培肥、备足床土。选择土壤肥沃、无残茬、无杂草的菜园土或稻田土作床土。最适合作床土的依次为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地土、秋耕冬翻春耕的稻田土。稻田土在秋耕、冬翻、冻融的基础上, 于2月上旬每667 m2施人畜粪2 000 kg和高浓度复合肥30~40 kg, 撒施后连续机旋耕2~3次。2月底前晴天过筛处理, 细土粒径小于5 mm, 含水量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的程度。然后用农膜覆盖、集中堆焖, 促使肥土充分熟化。机插667 m2大田须备足的合格营养土:双膜育秧100~125 kg, 软硬盘育秧150~170kg。二是精做秧板。在播前10 d先上水耘田耕地, 开沟作板。秧板宽140 cm, 沟宽25 cm, 沟深30 cm。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达到实、广、平、直。双膜育秧也可直接在旋耕取土的基础上, 直接进行干整平好秧田, 否则, 易造成床土厚薄不匀, 影响栽插质量。秧、田比约为1︰100。三是适时播种。机插育秧与常规育秧有明显的区别, 其播种密度高, 加上秧苗根系在厚度2~2.5 cm的薄土层中交织生长, 因而秧龄弹性小, 必须根据茬口按照秧龄18~20 d推算播期,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并根据面积大小, 插秧机数量及机手熟练程度, 进行分期播种。一般于5月中、下旬播种, 6月上、中旬移栽。软、硬盘育秧, 每块秧盘播发芽率达85%以上的芽谷130~150 g;双膜育秧播芽谷900~940 g/m2。播种要均匀, 播后要撒盖种土, 一般用细泥加草木灰, 覆土量以盖没种子为宜, 然后盖膜、盖草。在秧板上每隔50~60 cm放一根芦苇或小竹枝, 打好平水缺。控制膜内温度28~35℃, 湿度90%以上促齐苗。双膜育秧底膜孔径2~3 mm, 孔距2~3 mm;孔眼不宜过大, 否则会造成秧根穿孔下扎过多, 增加起秧难度。四是精管苗床。播后3~5 d, 秧苗出土2 cm左右, 第1完全叶抽出时揭膜炼苗。揭膜时灌一次足水, 窨透床土。秧苗3叶期前, 以湿为主, 保持平沟水。移栽前3~5 d控水炼苗, 晴天半沟水, 阴雨天排干沟内水。秧苗1叶1心期, 每667 m2用尿素5~7 kg对水500 kg, 于傍晚浇施断奶肥;移栽前3~4 d视苗情施出嫁肥, 一般每667 m2用尿素1~1.5 kg对水60 kg进行根外喷施。同时注意稻蓟马、稻象甲、灰飞虱等病虫的防治。

2.2 适时抢插, 栽足适宜基本苗数

机插秧育苗密度高, 适于机插的秧苗叶龄弹性小;适时抢插, 栽足适宜基本苗数是机插水稻实现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前提。插秧机对大田整地质量要求比较高, 每块大田地面高差不超过3 cm, 田间无残渣, 土壤松软无僵垡, 表土层约8~10 cm, 泥水分清, 沉淀后不板结, 作业时不陷机、不雍泥。沙性土壤沉淀12 h, 粘性土壤沉淀24 h, 才能达到机插的要求, 从而确保移栽“不漂不倒, 越浅越好”的要求。据2003年不同栽插密度试验资料反映:机插水稻每667 m2产量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而相应递增, 以11.66 cm×30 cm栽插规格产量最高, 达642.90 kg, 比13.32 cm×30 cm、14.99cm×30 cm栽插规格分别增产6.20 kg和24 kg, 增0.97%和3.88%。每667 m2有效穗数亦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而相应增多, 以11.66 cm×30 cm栽插规格的穗数18.15万为最多, 比13.32 cm×30 cm、14.99cm×30 cm栽插规格分别多1.07万和1.20万。茎蘖成穗率亦表现同样的趋势, 以11.66 cm×30 cm栽插规格为最高, 达67.27%, 比13.32 cm×30 cm、14.99cm×30 cm栽插规格分别高4.13%和2.58%。穗型、结实率、千粒重在不同密度间变化不大 (见表1、2) , 面上生产实践也呈现相似的趋势。因此, 机插水稻在提高大田整地质量和适时抢插的基础上, 适宜的栽插密度为11.66 cm×30 cm和13.32 cm×30 cm, 栽插基本苗数5万~7万, 有利于建立高产群体, 争取更多的低节位分蘖成穗, 确保能达到一定的穗数, 且穗型整齐。

2.3 科学管水, 促进群个体协调发展

机插水稻在水浆管理上, 前期要做到薄水栽秧, 栽后寸水护苗 (棵棵到) , 分蘖期建立浅水层, 必要时进行短期脱水露田。做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促进秧苗多次轻烤田, 遵循“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 当田间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时开始脱水烤田 (机插秧够苗期的苗体小、分蘖也小, 对土壤水分敏感) 。切忌一次重烤, 造成有效分蘖死亡, 导致穗数不足。只要烤到田边土壤开始起裂缝, 就应立即复水, 否则易拉断新生根, 降低根系吸水能力。经过多次反复轻烤田后, 把最高茎蘖数控制在预定穗数的1.50倍以内, 并使土壤沉实硬板, 促进根系下扎, 烤田可持续到倒3叶前后。烤好田后坚持浅水勤灌, 干湿交替, 以湿为主, 达到清水硬板的要求。后期在剑叶露尖后, 进入减数分裂期, 应进行浅水层灌溉。出穗25 d后, 实行间隙灌溉, 浅水段段清, 以通气促根, 延缓根系衰老, 提高植株抗倒性、结实率和千粒重。

2.4优化施肥, 调整施肥结构

机插水稻在肥料运筹上, 要适当控制总氮量, 降低茎蘖肥比例, 增加穗肥的比例, 提高磷钾肥比例。在获得一定穗数的基础上, 着力主攻大穗, 增加总颖花量, 有效地提高单位氮素的产谷量。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试验看 (表3、4) , 在总N量18 kg, N∶P2O5∶K2O之比为1∶0.3∶0.5的前提下, 每667 m2产量随着基蘖肥量的减少、后期穗肥比例的加大而递增。以处理3 (N素前后比为5∶5) 产量最高, 实收每667 m2产量为661.30 kg;比处理1 (N素前后比为7∶3) 、处理2 (N素前后比为6∶4) 分别增产91.50 kg和2.50 kg, 增16.07%和0.38%。这主要是由于处理3控制了前期氮肥, 形成的群体较适中、茎蘖成穗率高于处理1、处理2, 从而获得了适宜的穗数, 并使粒数、千粒重也分别高于处理1、处理2, 最终表现为比其它2个处理都增产。

因此, 机插水稻要达到600 kg/667 m2以上的产量水平, 全生育期以施纯N18~20 kg、前后期之比为5∶5~6∶4, N∶P2O5∶K2O为1∶0.3∶0.5为妥。具体为:一是施足基肥。每667 m2施碳铵20 kg+45%复合肥20 kg。二是分次施用分蘖肥。插秧苗后5~7 d和12~15 d分次施用分蘖肥, 分别每667 m2施尿素5 kg和7 kg。三是巧施长粗肥。长粗肥以钾肥为主, 每667 m2施氯化钾5~7.50 kg, 对长势差的田块可增施高效复合肥5 kg左右。四是重施穗肥。为提高总颖花量、结实率, 穗肥宜二次施用, 促保兼顾。促花肥宜重施, 根据生育进程和叶色褪淡情况, 每667 m2施尿素10 kg+高效复合肥15 kg, 保花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左右。

2.5 综防病虫草害

水稻田水分管理及节水栽培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水稻田;管理;节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21

现今,节水已成为世界性的命题,我国的水资源并不充裕,农业种植业用水量很大,而水稻又是用水较多的作物,用水量占农业种植业用水量一半以上。从生产实际调查情况看,许多人认为水稻在田间整个生育期始终应保持较深水层,灌水量远大于水稻生育期间的实际用水量,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直接影响了土壤各环境因素的协调,抑制了根系生长。因此,按农业生产技术要求,根据水稻植株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适时补充水量,既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节约了用水。

1稻株吸水量与田间耗水量

稻田需水量是指水稻生育期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用水量,也称耗水量,包括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及土壤渗漏三部分,前两部分合为腾发量。作物每生产一个单位干物质所需用的水量称为蒸腾系数,又称为需水量。水稻蒸腾系数为250~350,与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作物比较差距不大,这就说明,水稻植株全生育期并不比旱作作物吸收更多的水分,从以上数据说明水稻实行节水栽培的可行性。腾发量的大小与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蒸腾强度随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在孕穗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插秧初期叶面积指数小,蒸发量远大于蒸腾量,进入分蘖期以后随着叶面积的增加而降低,拨节以后基本稳定。

稻田渗漏量除与土壤质地有直接关系外,还受灌溉方式与地下水位的影响,水层越深,淹灌期越长,地下水位越低,渗漏量越大。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每公顷水稻植株全生育期生理需水量为23100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左右,田间蒸发量为3735立方米,占17%左右,而渗漏量多为15660立方米,占72%左右,田间水量多消耗在蒸发和渗漏中。提高整地质量,按植株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实行浅、湿、干交替灌溉,显著降低蒸发和渗漏量,是实行水稻节水栽培的一项关键技术环节。

2水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

2.1株体内需水

株体内需水也称生理需水,是指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个体生长发育和不断进行生理代谢的需要。水在体内主要作用表现为,一是水稻植株的组成成分,水稻组织含水量约占鲜重的75%~85%,高的可达90%以上,有利于水稻植株保持正常形态,避免因缺水而萎蔫;二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糖,并进一步转化合成其他有机物质;三是植株体生育期间进行光合、呼吸、蒸腾、吸收、运转等生理过程必须在水的参与下完成。

2.2株体外需水

株体外需水也称生态需水,是指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用来调节田内温度、湿度、养分以及土壤通气作用等所消耗的水量。水在田内主要调控作用,一是调控田内温湿度,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温湿度是重要外界环境因子,因为水的热容量很高,田内水量的多少对温湿度强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缓解气候条件剧烈变化对水稻的影响。如低温时可灌水保温,高温或热风时可灌水降温,田内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株间空气湿度;二是以水调气,在稻田土壤中,淹水土壤中空气少,湿润土壤中空气多,在生产中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常采取晒田和干干湿湿等技术措施,解决耕层土壤中水气矛盾,促进根系生长;三是以水调肥,无论有机肥或无机肥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水稻所吸收,同时水层水量,能调节氮、磷、钾吸收速率和比率。如分蘖期建立水层,促进水稻对氮、磷元素的吸收,有利于早发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分蘖末期晒田,能促进对钾的吸收,促使茎秆粗壮,增加茎蘖淀粉积累,有利于形成大穗。

3水稻不同生育期节水管理技术措施

3.1插秧期

插秧时水层5~6厘米是普通现象,不仅浪费水资源,也直接影响插秧质量。插秧时无论是人工栽插、抛栽或机械插秧,田内只要求1~2厘米水层,以保证栽插质量。

3.2分蘖期

分蘖期要求浅水与湿润相结合,只保持1~2厘米浅水层。浅水层可以提高水温和地温,增加茎基部的光照和根际氧气供应,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为水稻分蘖创造良好条件。水层过深将妨碍土温上升,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生长。

3.3移苗期

当田间总苗数达到计划产量所要求的有效茎蘖时,就应及时排水晒田,通过晒田可减少灌水量、蒸发量及渗漏量。同时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土壤氧气,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

3.4孕穗期

幼穗分化到抽穗是穗器官的建成时期,特别是在抽穗前10~14天,正是花粉母细胞形成和花粉粒形成期,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此期田内水层应保持4~5厘米。

3.5抽穗期

水稻抽穗开花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田内要保持3~5厘米水层,除能直接保证生理需水外,还能调节土温,增加空气湿度,此期受旱将延迟抽穗或抽穗不齐。湿度过低,花粉和柱头受旱,失水不能进行正常授粉,易形成空秕粒。

3.6灌浆期

抽穗后,水稻开花受精,籽粒灌浆,要求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出穗后20天内,采取间歇性灌溉,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满足水稻生理需水,田间不可缺水,也不宜灌水过多。

3.7蜡熟期

水稻进入黄熟后,需水量逐渐减少,前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80%左右。适当延迟排水,增加土壤湿度和温度,延缓叶片衰老,增加粒重。

4结语

笔者根据生产实际的调查和经常性观察,认为稻田内出现跑渗漏和超量灌水现象普遍存在,实际用水量已远远超过植株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用水量,浪费大量水资源,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在水稻生产中既要抓优质栽培技术,同时也要大力推广节水栽培管理技术,提高生产者技术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高效增产的目标。

黑龙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 第12篇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相对悠久, 尤其是黑龙江地区, 更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 但是, 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的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必须尽快实现栽培技术与栽培模式的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升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才能创造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

2 黑龙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的研究

2.1 水稻的高产栽培模式

2.1.1 强化栽培。

这种栽培体系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提出阿里的, 早期是在马达加斯加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直到2001年开始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 这种栽培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产量高, 省工、省种, 但是适用范围相对有限。

与传统的栽培模式相比, 强化栽培的优点主要在于:首先就是嫩秧早栽, 这样利于早生快发, 充分发挥水稻的大田分蘖优势;其次就是稀植壮株, 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 进行调整;再次就是透风透光良好, 由于株行距相对较大, 因此更加利于通风, 从而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最后就是重穗, 通过水稻的低位分蘖, 保证分蘖不仅仅早, 而且更加壮实, 从而实现每穗实力数的增加。

2.1.2 旱育垄作栽培。

这种栽培方法可以说是我国耕作历史上的两大体系之一, 于西周时期始创, 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延续至今。

这种栽培方法的优势在于:节水、省时、省力, 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 为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整体来看, 这种栽培方法在群体总根量的提升以及根系活力的提升上, 的确有着显著的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水稻常发倒伏以及群体中后期生长量大, 根系早衰和库容得不到有效充实的问题。

2.2 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分析

2.2.1 稻种的选择与处理。

在品种的选择方面, 不要盲目跟随其它地区, 而是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 尤其是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条件等, 选择最为恰当的品种。另外, 就是最好选择一些抗病能力强, 抗倒伏的品种。

对于种子的处理, 主要是浸种处理, 一定要保证破胸, 为后续的正常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 水稻的育苗。

目前当地所普遍采用的水稻种植方法为移栽种植, 这就对育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现在业内普遍采用的是旱育秧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两个:第一, 育苗的地块必须平坦, 且地势高, 同时从土质方面来讲还要具有良好的渗水性, 并且不含有盐碱;第二, 是要选择合适的床土, 要求床土具有很好的疏松度和适宜的酸碱值, 这样才能为秧苗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料和空间。

2.2.3 水稻的播种。

播种, 顾名思义就是将已经培育好的秧苗从育苗的地块中移出来, 然后放置到田中让其继续生长的过程。需要注意, 无论是人工插秧, 还是机械插秧, 都要严格控制好秧苗之间的间隔与密度, 尽量保障秧苗均匀分布, 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通透性, 才能保证后续的良好生长和发育。

2.2.4 水稻的灌溉。

水稻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对水分有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按照实际的需水量, 科学灌溉尤为重要。

2.2.5 水稻的施肥。

在施肥方面, 建议采用配方施肥, 也就是要根据水稻的实际生长发育特点和需肥量, 科学配方施肥, 合理控制施肥的比例, 严格遵循“底肥足、追肥迅速、增施有机肥和N肥、P肥以及K肥”的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 直播栽培要分三次追肥, 分别是在秧苗三叶一心期、秧苗5~6叶期以及晒田复水后, 分别按照4kg/667m2尿素配加4kg/667m2的KCl、4kg/667m2尿素配加3kg/667m2的KCl以及4kg/667m2尿素配加2.5kg的钾肥的剂量进行。

综上所述, 不断加强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不仅仅能够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病虫病害的发生几率。在传统的水稻栽培中, 人们通常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方式, 不仅影响了水稻栽培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影响到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为此, 建议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科学管理、合理化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以及除草等。水稻在其生长发育的每一给阶段, 对肥料的需求是有所差异的, 因为一定要做到按需施肥, 尤其注意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搭配。

关于灌溉, 也并非浇水越多越多, 一定要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合理灌溉, 真正保证水稻的顺利生长。通常来说, 建议在秧苗立针以后一直到一叶一心的时期, 严格秉承“湿润管理”的基本原则, 只要是晴天, 就要灌好跑马水;待秧苗2叶1心后, 坚持勤浅水, 促分蘖的基本原则。

除草务必要做到及时, 杂草势必会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人工除草效果不理想的话, 建议采取药物除草的方式, 除草务必要彻底。

3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水稻作为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的确是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但是, 在农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仅仅依靠传统的栽培模式是无法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为此, 笔者建议, 依托实际, 不断创新, 探索新的高产栽培模式, 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尽快实现水稻栽培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的高产栽培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隋永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3) :29.

[2]谢怀乾.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概论[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13) :96.

上一篇:弹性势能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