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经济范文

2024-09-18

海洋旅游经济范文(精选9篇)

海洋旅游经济 第1篇

1 海洋民俗概况

世界各地都有着海洋韵味十足的民俗文化, 如果我们能从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 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海洋民俗文化的弘扬, 还能打造海洋旅游的新品牌。

1.1 国外海洋民俗

基尔周。去过德国的人都知道德国的基尔周, 原因就是每年一度盛大的帆船节。每年6月第二周开始为基尔周, 到现在为止已经走过了125年, 堪称国际规模最大的帆船节。

捕鱼节。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捕鱼节。菲律宾捕鱼节在每年4月, 尼日利亚的阿尔贡古小城捕鱼节, 在每年2月举行, 而安哥拉海滨城市罗安达, 每年11月2 5日~2 7日为捕鱼节。无论哪个地区, 捕鱼节第一项活动无一例外地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

海神节。每年的2月2日, 是充满着神奇宗教色彩的巴西海神节。在桑巴音乐和非洲鼓声中的巴西海神节, 让巴西人真切地感觉到:大海, 永远令人怀念;凡人和海神都在这里同欢共舞。

1.2 国内海洋民俗

中国航海节。1985年, 中国航海学会为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出使 (1405年7月11日) 580周年, 决定以郑和出使东南亚那天作为中国航海节。

国际沙雕节。从1999年开始, 舟山已连续举办了七届, 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最出彩的两个节目——“堆沙”和“水浇沙龙王”将外来文化粘沙技术与舟山固有的海洋游戏民俗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开渔节。在上世纪末的1998年, 象山渔民在开渔节上就发出了“保护海洋”的强烈呼吁。开渔节的主题口号是“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开渔节的核心价值是“感恩海洋”。象山渔民还利用开渔节这一载体, 大力进行保护海洋的宣传。至此, 开渔节已成功举办了十届。

渔灯节。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届时, 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 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

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我国历史上自宋绍兴二十六年 (公元1156年) 开始由朝廷祭祀妈祖后, 历经元、明、清各朝代, 形成了按每年春秋二祭的定例, 并编入国家祀典。湄洲祖庙是世界4000座妈祖分灵庙的祖庙, 自1985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

2 海洋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

2.1 海洋民俗文化的概念

海洋民俗文化是指在沿海地区和海岛等一定区域范围内流行的民俗文化, 它的产生、传承和变异, 都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定义从三个方面对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界定:

(1) 对海洋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规定, 即海洋民俗文化从属于民俗文化, 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

(2) 对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区域上的规定, 即只有在沿海和海岛范围内的民俗文化, 才可纳入海洋民俗文化的范畴。

(3) 对海洋民俗文化的指向进行了规定, 即只有与海洋有关的习俗风尚, 才构成海洋民俗文化研究的对象。

2.2 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结国内外的海洋民俗, 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民族性。东西方海洋文化共同的特征是冒险与征服海洋的精神。然而, 中国人对海洋的征服, 只限于自然方面, 反映的是和平、平等、共存、共荣的精神。而西方人则将对海洋的征服扩大为对人的征服, 它反映的是争夺海上霸权的欲望。

(2) 地域性和变异性。每一种海洋民俗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 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国外风格迥异的捕鱼节, 正是这种同质异形使每个民族的海洋民俗文化表现出纷呈繁杂、丰富多彩的局面。

(3) 飘流性。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会随其分支的迁徙而传播和扩散。族人漂流到哪里, 该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就漂流到哪里。最典型的就是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 大都有妈祖庙。

(4) 参与性。在节日期间, 不仅是该地区的人民庆祝节日, 还有很多慕在淡季要加强室内海洋民俗文化的宣传, 通过文献、图片、口述甚至影视的方式展示海洋民俗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曲鸿亮.关于海洋民俗文化的几点认识[J].海洋文化年刊第一期.

[2]何孟辑.发展海洋民俗文化旅游产业[J].华东旅游报.2003年/11月/28日/第003版.

[3]金英.舟山旅游节庆中的民俗文化与多元重构.http://www.dinghaixc.cn/html/2006-5-16/2006516144215.htm

海洋旅游经济 第2篇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南海网

提纲挈领绘蓝图 乘风破浪谋发展

——海南省海洋文化座谈会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座谈会发言摘登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发布,省海洋渔业厅邀请政府各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召集全省各市县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了海洋文化座谈会、海南省海洋文化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海岛保护法座谈会,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我省海洋事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商对策,共同描绘我省海洋事业的发展蓝图。与会代表热情洋溢的发言,饱含着对海南的热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饱含着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密切关注和美好期望。

海洋文化:海洋事业的智力支撑

●刘登山(中共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保护与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海岛是确定海洋面积的法律依据。海岛分为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两种,海南有几百个无居民海岛,这些无居民海岛确定了2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南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它必将是下一步我们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世界沿海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发无居民海岛,开发的方式主要包括“发展旅游业、仓储中转业、养殖业、船舶修造业”四种模式。海南目前无居民海岛开发主要是旅游业。三亚的蜈支洲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它还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

如何加强无居民海岛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开发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这实际上是一个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保护与开发,说到底是为了海南的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对于海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在认识上要避免走入误区。

一是不要为了保护而保护。那种一讲保护就认为要把无居民海岛及其附近海域放在那里不动就是保护,原汁原味放那里就是保护,这是片面的理解。为了保护而保护,恐怕这种保护也是不能持久的。保护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应当讲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又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二是开发不能等同于盲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不能牺牲环境搞开发,不能只讲开发、不讲保护,要避免在发展中走弯路、走回头路。当前,我们要制定保护和开发的规划,要弄清究竟有多少无居民海岛适合开发,该怎样开发。要弄清有多少无居民海岛不适合开发,比如有的是国家战略军事用途的无居民海岛,那是不能开发的;有的无居民海岛自然条件十分脆弱,你开发,它没了。所以,需要做一个很好的规划和规范。

三是少争论,多做事。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开场锣鼓刚刚敲响,我们不要在保护与开发上过多地争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少争论,多做事。海岛本身就是海洋上的一块陆地,那里有矿产、林木、海域等自然资源,对这些自然资源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如果这么多部门都争论,就没法去管,也没法开发和保护。所以,我们要加快无居民海岛地方立法工作,来调整和规范开发和保护等关系。立法中,可研究一个办法,就是捆绑式打包管理,由一个部门去管,真正管好用好,使无居民海岛的开发规范有序进行,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为海南的旅游增添更多魅力,从而使海南的经济发展更快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赵中社(省海洋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黄色文明+蓝色文明=绿色文明(生态文明)

中国人是黄种人,最热爱的是黄土地,最高贵的是大明黄,母亲河是黄河,人文始祖是黄帝。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以黄色文明为代表的。在以土地作为劳动对象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它在农耕时代创造了农耕文明所能达到的顶峰。但在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以海上贸易通道连接海外大市场的工业文明和蓝色文明的冲击下,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并不存在着截然对立的关系,我们既要继承黄色文明中敬天畏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华,也要吸收蓝色文明中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们的追求,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环境、资源、生存空间越来越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陆地资源已经不能支撑发展对资源和空间的强烈需求,必须寻找新的资源、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全世界把眼光都瞄向海洋。

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海洋文化。文化是秩序和制度的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需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广东海洋科技人员在全国排第一位,海洋文化发展快,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在全国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我省的海洋科技人才力量,充其量相当于山东省一个市县的水平。我省现有26000多艘渔船,但100吨以上的,不到200艘,真正能够走远的没有几艘。海南虽然海洋面积在全国最大,但海洋文化却相对比较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经济,迫切需要发展海洋文化。

按照“科学、依法、规范、有序、集约”的原则,抓好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围填海问题。目前,海南的围填海面积在全国12个沿海省份中是最少的。2002-2007年的五年时间,我省围填海共380公顷,比广西、河北等省都要少,更遑论广东、山东等大省。2009年起,国家开始试行围填海指标控制,今年正式下达围填海指标。我省围填海的指标,处于倒数第二位。

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发展经济一点海都不填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遵循“科学、依法、规范、有序、集约”的原则,落实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建设用围填海指标主要用于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项目。

科学,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依法,就是依照海域使用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岛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规范,就是要严格依照相关程序办事,确保从程序上和实体上都要规范。有序,就是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利用海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一哄而下。集约,就是注重节约用海,原则上坚持能不填的就不填,能少填的尽量少填。总之,要做《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正确推动者和积极实践者。

●曹锡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什么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应当关注什么?

人类以海洋为对象,在认知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切痕迹中能够表达出人类的价值系统和观念系统的内容都是海洋文化。

海洋,注入人类的价值观念,构成一个文明或文化,它是人类在海洋领域所留下来的一切行动中所渗透出来的人类的精神、观念和价值。从学理的意义上,我觉得海洋文化有三大范围或对象应该得到关注:

第一,海洋文化的实质,人类和海洋打交道所留下一切实际行为的文化实体部分。

第二,人和海洋发生关系后,渗透在这个行为过程的价值部分。中西方对海洋的理解和态度就很不一样,在历史上,中华民族进入岛屿的时候都在临海依水而治,后来都离开海洋向内陆发展,这足以表达出我们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态度,海洋对我们来讲不是被征服的对象,是恐惧的对象,是敬畏的对象。但西方不同,尤其是北欧和西欧,所有临海的国家都尽量把自己和城市尤其是首都向海洋延伸。中西方人士在文化理念和价值诉求上,在人类和海洋关系上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海洋文化的研究,应该关注人类和海洋发生关系的行为中所渗透出来的观念

和价值。

第三,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海洋产业,也不仅仅是把海洋文化理解成“人文学”,它应该是自然科学家、人文学家和政府部门、规划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更宏大的课题。

海洋旅游经济 第3篇

1 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山东半岛海岸线总长3121km,长度仅次于海南,岸线条件在全国名列前茅。比较海岸地貌、海岛、滩涂、气候、植被、温泉、文化遗产等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在我国由北向南的11个传统海洋经济区中,山东半岛的综合条件相当突出,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品质较高。在蓝色经济区内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见表1。表1的分析表明,近年来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7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区位、交通、客源市场和社会经济条件不断优化。同时,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新战略,为山东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2 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

由上述SWOT分析可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基础良好、潜力巨大,但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①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沿海工业开发建设的协调问题;②对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发展需要在注重社区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③产品和服务质量大都低于中高端国内及国际市场的可接受标准,技术的运用和人才的引进是改变目前这一现状的关键所在;④产品单一,竞争加剧,必须加强区域统筹和合作,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差异化的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2.1 明确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动力机制

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结合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海洋和海滨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可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动力归纳为吸引力、拉动力、推动力和支撑力四个方面[2],见图1。

从图1所见,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山东半岛蓝色蓝色经济区内丰富的海滨、海岛、岸线等有形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气候、文化、渔家风俗等无形的旅游资源两个方面。拉动力是指由可自由支配收入、带薪假期和国内旅游者消费意识转变所带来的旺盛的海洋生态旅游消费需求,以及由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国际投资和国际客源的巨大拉动。推动力一方面包括国家、山东省和区内7市等各级政府对发展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的直接投资、政策支持等;另一方面,蓝色经济区内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区域统筹机制的建设将会进一步驱动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此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居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等为海滨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2.2 坚持统筹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全省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全部行政区以及滨州市的无棣县、沾化县两个沿海县所属陆域,确立了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渔业、旅游业等八大优势产业。在上述条件和背景下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必须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和产业统筹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海滨、海岛、岸线和海上生态旅游的集聚发展,又要注重其扩散作用,充分利用区内城市群优势,带动蓝色经济区内广大陆域地区乃至省内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坚持区域统筹发展。一方面,区内7市要抛弃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树立区域经济功能最大化的思想,根据各自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形成合理分工,实现区内7市的错位发展。另一方面,在区内统筹的基础上注重省域内统筹和省际联动,在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市场开拓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既要与省内非蓝区其他城市衔接和呼应,又要加强同周边省份,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半岛地区的合作,扩大区域统筹的效应。第三,要坚持产业统筹发展。在区内海洋旅游业的发展中,应依据资源环境属性,选择主要海岛和部分岸线,优先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丰富现有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同时,要促进海洋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地区和海域,严格限制污染性产业的进入,避免不当的海水养殖和海上作业[3]。此外,在其他产业的规划、设计、发展中,要考虑和强化海洋生态旅游的附加功能,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3 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3.1 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

首先,根据蓝色经济区的生态状况,系统评价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在科学分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确定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目标。根据蓝色经济区内海洋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分区,分类确定旅游开发的强度和方式。在生态脆弱的海岛、湿地和特定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实施保护性开发;在生态人工化地区,可适度提高开发强度。其次,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利益分配机制中要按照资源开发程度、企业经营规模、景区景点生态现状等,提取一定比例的生态环境补偿金,对海洋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态系统等进行维护与修复[4]。第三,加强生态教育,提升海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生态旅游者等的整体素质,转变各利益相关者的思想意识,使其具备长远眼光。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管理和协调机制,从思想上和制度上保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公平,加强社区参与

要加强当地社区对海洋生态旅游的参与程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在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中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认定问题、资源利用的合法性等,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充分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对社区参与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权、资源支配权、转让权、使用权、使用索取权、经营监督权等各项经济权利做到合理配置,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②建立和完善社区参与分配机制、冲突管理机制和行为监控机制,将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置于合理的制度与规范约束之下,合理分配所得利益;在保证社区及居民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提取资源补偿、管理、维护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费用及其他必要的支出,从而保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5]。③加强社区教育培训,改变社区居民知识、技术、能力、管理以及态度和行为现状,提高社区及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掌握相关行业技能,切实参与到当地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中,从事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服务活动,从而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并自觉维护社区利益,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文化。

3.3 合理分工,实现区内错位发展和区外联动发展

在保证区内7市海洋生态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错位发展,不仅要求区域内的统筹与合理分工,更要求与其他城市与地区的统筹发展与分工合作。主要是:①正确处理蓝色经经济区内部的统筹与分工合作问题。首先,在科学评价区内7市所拥有的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从属不同行政区域、代表不同层次、体现不同特色的资源进行分类,协调好各类资源的所有者、开发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关系,开发形成不同层次、特色各异、内部地域互补的海洋生态旅游产品体系,避免区内7市不同地域、不同景区、不同开发主体的恶性竞争。其次,鉴于青岛、烟台、威海地区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海洋旅游资源的同质性,可考虑加强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联合开发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形成区域内品牌产品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开发。第三,在青烟威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区内其他4市开发互补性和特色旅游产品,联合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工作,打破地区服务壁垒,形成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大平台,建设“无障碍旅游区”,以蓝色经济区内旅游业的协同发展[6]。②处理好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统筹发展问题。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省域统筹。即要求蓝色经济区能利用全省资源求发展,在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项目选择、旅游线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拓等各个方面必须考虑同广大腹地的衔接和呼应,实现省域内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要素联合、产业互动。二是省际联动发展。即要求蓝色经济区的旅游开发能够与周边省份加强合作,尤其是同环渤海地区、辽东半岛建立合作体,提高蓝色经济区在全国旅游格局中的地位。

3.4 制定合理的政策,实现各产业统筹协同发展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中,各产业势必向海洋集聚,使空间、土地等资源短缺。因此,必须处理好海洋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实现区内各产业统筹发展。这就要求首先要科学调整岸线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脆弱性,在科学分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各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区,明确各阶段的开发规模和强度,形成完整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体系。其次,要将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要融入到整个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促进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协作,处理好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和其他产业尤其是和海水养殖、临港工业等的关系,避免相互干扰。同时,有意识地在上述产业的发展中强调和强化海洋生态旅游附加功能,为产业叠加发展、嵌合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在集聚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地区和海域,应始终以保护为前提,对资源、环境、开发状况等科学评价,严格限制污染性产业的进入,禁止建设污染性和生态破坏性项目;对十分稀缺的资源,在现有财力和技术无法进行可持续开发的情况下,要无条件保留,避免不合理的开发。

4 结语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意味着半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将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融入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框架之内,明确其动力机制,坚持统筹发展、品质提升、生态优先、注重保护和补偿,提高社区参与能力,最终在区域统筹和产业协同中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lf Buckey.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3):661-664.

[2]徐福英,马波.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3-77.

[3]胡琳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1,37(2):99-102.

[4]刘涛.海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36-41.

[5]刘涛,徐福英.乡村社区参与旅游中的利益矛盾及协调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5):91-94.

三亚海洋旅游规划通过评审 第4篇

三亚海洋旅游规划通过评审 发展海岛度假等领域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六大旅游产品引领海洋旅游发展

本报三亚1月23日电(记者张谯星见习记者易建阳实习生赵亚华)《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昨天通过专家评审组评审。规划提出,三亚应大力发展海岛度假、邮轮旅游、低空旅游、游艇游船旅游、海洋运动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六大旅游产品,引领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成为开发南中国海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阵地。

海洋旅游经济 第5篇

一、三亚市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 一) 三亚市周边海域资源状况。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 海岸线长258. 649 公里, 海域面积达3500 平方公里, 大小港湾有20 个, 大小岛屿40 个, 主要的岛屿大约有10 个左右, 海域内生长了多种珊瑚群, 海产资源十分丰富, 给旅游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大海、沙滩、阳光等海洋度假资源丰厚, 让三亚具备成为国际性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先天条件。海洋是三亚旅游核心产品的聚集地, 以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潜水、水上娱乐活动为代表的海洋旅游产品发展迅速, 所以说三亚离不开海洋, 没有海洋就没有三亚。

( 二) 三亚海洋环境的现状。三亚作为海洋大市, 海洋旅游发展必不可少, 而大部分发展大部分都发生在附近海岸, 海岸开发呈现明显的过度发展。可利用的滩涂、浅海等近海岸地区已经饱和, 海岸线开发混乱, 70% 的沙质海岸侵蚀严重, 50% 以上的滩涂湿地在发展中丧失, 过度捕捞、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 大部分的低地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地方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伴随着三亚海洋旅游带来可观经济价值的同时, 人们开始关注海洋旅游造成的干扰动植物自然生境、改变海岸泥沙沉积模式、破坏珊瑚礁和海草床等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问题。

二、三亚市海洋旅游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一) 海岸线遭到破坏。近几年随着三亚市的大开发大建设, 海洋旅游活动主要在海岸带及附近海域, 所以面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且环境问题还在不断地加剧。由于缺乏对海岸沙滩的科学管理规划, 不合理地对海岸沙滩开发利用, 盲目挖沙取土、推平沙坝等, 以及海洋工程及海岸工程的建设开发, 在改变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向大海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使海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改变了海岸环境的生态平衡, 造成海岸侵蚀加剧, 海岸线退化。

( 二) 水质污染使生态环境地恶化。随着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 无可避免地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旅游, 而随着旅游者的增加, 生活用水与生活污水也会越来越多。而未经充分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海洋里, 可以导致生态系统不平衡, 还有一些海鲜大排档等也将污水直接排入大海。生活废水中的可溶毒素和污染物积累在食物链中, 终会给野生动物和公众的健康带来危害。

( 三) 生活废弃物不恰当处理使生活环境遭受破坏。三亚市海洋旅游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来三亚旅游, 也带动着环境的污染, 尤其是垃圾污染。而处理垃圾废物的方法主要有配送, 或在船上焚化炉烧毁, 或倾倒在海上, 可焚烧或倾倒废物会伴随负面的环境风险。还有一些地方脏乱等现象非常严重, 市民游客弃置的各种垃圾触目惊心, 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而根据垃圾固体废物的组成, 焚烧会导致有毒气体释放, 以及高毒性的灰通常也有可能排放入海洋环境。未经处理或被磨碎的固体废物, 随浪冲上岸, 不仅让人产生视觉冲突, 更会在视线外的敏感地区积累, 如海床, 成为长期的毒素源, 容易伤害和毒死野生动物, 造成环境的破坏与危害。

三、基于海洋旅游开发的三亚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一) 制定旅游规划, 明确管理发展区域。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三亚市作为海南省的主要滨海旅游目的地, 应在滨海旅游地的规划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其旅游的经济性、科学合理性、整体发展的规划性等, 这样才能使旅游地区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同时要考虑其中发展后所产生的环境效应问题, 使先进的海洋旅游文化融入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发展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中, 让海洋旅游文化与三亚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等完美结合。

( 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项目建设评估论证。完善三亚市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区域道路、排污和垃圾废物处理中建立联系通道, 加强公共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使之不断完善三亚滨海旅游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要在发展滨海旅游中充分考虑增加旅游经济效益, 不断加强生活、娱乐服务等休闲功能, 让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要在加强能源资源利用的建设上通过调整能源资源结构, 尽力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要在旅游目的地兴修水利, 提高淡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保证旅游区域的能源和水源的充足、稳定淡水资源供应。

( 三) 优化海洋自然环境, 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一是要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指导,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坚持保护海洋生态自然环境的原滋原味, 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大力推进蓝色海洋生态建设计划, 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防流力度, 努力推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特别生物保护区建设, 全面落实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与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是实现近海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重要保证。

( 四) 严格监管海洋污染物的排放。一是要在旅游目的地海域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监测系统, 以监控海洋污染为中心,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日常监测工作。同时, 要利用环境监测系统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检测结果, 建立一个健全的海洋旅游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库, 为以后的海洋旅游资源环境评价与开发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制定并实施污染物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滨海旅游地的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污染物排放区域; 严格控制当地居民的船舶清洗作业所带来的石油污染排放。三是禁止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在旅游区及周边地区进行建设。四是对当地其外来机动车辆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治理中, 要按照国家机动车规定的数据来严格控制机动车的污染排放。五是在旅游开发与建设中使用的材料类型要以可循环、可环保利用的绿色新型材料为主, 对不可循环利用的次等材料进行严加控制。

( 五) 宣传海洋旅游环保知识, 增强公众环境意识。一是要根据来三亚旅游的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及海南居民的特点, 通过路标、公交车站、海报、电视、报纸等宣传手段进行海洋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潜移默化, 促使海洋生态旅游和文明绿色旅游的发展。二是要在三亚市及其周边地区积极普及海洋科学技术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培养居民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三是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体制,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全面系统地宣传介绍海洋资源保护知识。加强全民海洋知识教育应从青少年开始, 这样有利于促进海洋旅游环境保护和加快海洋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昆强.三亚海洋旅游发展及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1:117~118

海洋旅游经济 第6篇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依靠海洋资源的第一、第二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何解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而海洋旅游却发展迅速,海洋旅游的比重已占海洋经济的14%。所以,海洋旅游无疑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台州海洋旅游的SWOT分析,总结出最符合台州海洋旅游的开发对策和发展支撑。

一、台州海洋旅游SWOT分析

(一)台州海洋旅游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

台州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已开通甬台温高速,上三高速,台金高速,诸永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设中的台州沿海通道北跨三门湾与宁波连接,南跨乐清湾与温州相接,把沿海产业带的各个节点串联起来。此外,甬台温铁路的开通运行将连接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和厦深铁路,联系了目前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因此,近年来台州所辖交通区位有了极大的改善。

(2)海洋旅游资源丰厚,文化底蕴深厚

台州作为东南沿海海洋发展新的增长极,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也为台州海洋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台州海岸线总长1660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总长的25.6%,其中海岛海岸线长915公里,沿海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繁衍和栖息的自然区域。此外,海滨和海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融汇了“山、海、岛、城”等多种景观。我国人文地理学鼻祖明代的王士性(临海人)说:“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这促使台州沿海先民在被群山阻隔之时,很早就有了利用海洋资源,拓展海洋空间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台州海洋文化。尤为突出的有戚继光抗倭文化、一江山岛战役军事海防文化、大陈岛垦荒文化、渔业美食文化以及各种宗教鱼俗文化等,这些都具有非常独特的利用开发价值,是台州发展海洋旅游之源。

(3)经济基础雄厚

台州市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2927.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GDP)48748.38元,折合7755.69美元。台州民营经济发达,占了整个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民间资本非常雄厚。海洋旅游资源集中的温岭市、玉环县等东南片面积不足全台州的1/2,国民生产总值却占到全台州的2/3,表现出优势的海洋旅游资源与经济发达区域相匹配的特征。以上这些是海洋文化旅游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

(4)已有的实践基础

目前玉环的大鹿岛、椒江的海洋公园是国家4A级的海洋旅游产品,解放一江山岛纪念地既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又是国家级的旅游目的地,已开发的旅游线路有玉环的“休闲玉环、海韵渔情”、临海桃渚的“海上仙子国”、三门的“海誓山盟(三门)”、温岭的“曙光石风渔韵”等。玉环还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海岛文化节、三门定期举办中国青蟹节等节庆活动。成立了漩门湾农业观光园区等国家工农业旅游示等范点。

(二)台州海洋旅游的劣势

(1)海洋旅游基础相对薄弱

目前,台州海洋旅游的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薄弱,其中的海洋旅游交通设施,供水设施等题尤为突出,这也给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增加了成本。其次是自然环境困扰比较大,每年6-9月是真正旅游旺季,旺季期间又多台风,恶劣的天气对旅游安全和旅游业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影响。

(2)海洋旅游自然资源不突出

国内外很多地区的海洋旅游主要是依托海水、阳光、沙滩,但台州很多海岛滨海旅游去受到气候、水质的影响,优势并不明显。首先是海水含沙量过高,水体浑浊,近岸地区很难见到蓝天碧海的天然美景,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海洋旅游“3S”的心理追求。其次,台州的海洋景观与周边的宁波、温州存在着同质性,没有自己的独特景观。

(3)区域发展板块割裂、资源分散

目前就台州的海洋旅游发展来看,由于市本级和各区(县、市)的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客观上制约了台州海洋文化旅游成规模发展。各行政区域之间联动发展意识不强,都是零散的各自开发,没有形成有规模的龙头旅游企业。

(4)缺少旅游文化创意及管理人才

海洋文化旅游属于新兴产业,非常需要相关人才及核心技术的支撑。但当前台州尤其缺少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使得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利用,制约了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台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

(1)政策的支持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产业。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台州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一份子,必然享受到政策的支持。

(2)消费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要求的提高,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自然观光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将有很大一部分逐渐被文化旅游产品代替。因为旅游活动开始向追求文化感受和个性化精神消费的需求发展。开发知识含量高,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的源泉。

(四)台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威胁

台州在地理上位于长三角的南翼,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结合部,两边都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但与两大客源市场对应的浙江省内就有有舟山、宁波、温州等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的海洋旅游中心地。同时,台州与宁波、温州的海洋旅游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长三角地区又都是核心客源市场,相互之间必将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台州在海洋旅游自然资源上并不占优势,所在区域的海洋旅游都更有知名度,唯有在独特的海洋文化上做文章,才能找到人无我有的亮点。

二、台州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台州海洋文化虽然面临着各方的挑战,但是优势明显,更难得的是面临宝贵的机遇,为了更好的促进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市情,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充分挖掘特有的台州海洋文化

总的来说,台州有独一无二的海洋军事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信仰文化、风景如画的海洋景观文化、还有特有的海洋渔业文化等。

(1)独特的海洋军事文化

台州人民在2000多年间,历经了反元运动、抗倭战争、解放战争等,留下了抗争的英勇业绩和丰富多彩的海防遗迹。公元前85年,台州始设回浦县于章安,作为浙东南的重要军港,并成为中央政府藉以控制瓯、闽两越的军事重镇。公元230年,东吴派大将卫温与诸葛直率甲士万人从章安出海经营台湾,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经营台湾,意义非常重大。第一个反元的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临海的龙固山设立了天坛,雄震东南。明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并修缮临海城墙,留下了桃渚古城等抗倭历史踪迹。而三门蛇蟠岛曾经是江浙海盗们的主要巢穴,见证了海盗们的心路历程。1955年的1月份,在台州打响了国共两党最后一场正面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协同作战,一举夺取了“一江山岛登陆战”的胜利。这些历史事件和遗迹是台州在历史长河中扮演它特有角色的见证。

(2)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

天台宗是最早的中国佛教宗派。唐贞元二十年(804),最澄大师带着弟子随着日本遣唐使的使船入唐,先来到临海,再上天台,专门求学。天台宗的佛学思想在最澄大师的弘扬下远渡重洋,至今影响着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3)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台州九县、市、区中六濒东海,在数千年的渔业生产中,沿海居民与海为伴、靠海为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促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活观念和心理特征。渔民们信奉妈祖、有独特的饮食禁忌、设计了符合渔民劳作的奇特的渔家服饰,还掌握了渔船的修建、熟悉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美味的海鲜烹饪以及海盐制取等生产和生活技能,形成了渔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

除此之外,台州有两个主要的南迁部落,分别是玉环坎门镇和温岭石塘镇,坎门与温州籍人混居,石塘箬山半岛则完全是讲闽南语的闽籍人。温岭石塘“大奏鼓”是一年当中渔民的狂欢节,也是我国现今仅存的渔村传统舞蹈,源自闽南,但在其发源地已绝迹。每年的"七夕”,箬山半岛的小孩子还要过"小人节”,这是渔区特有的"儿童节”。

综上,台州的海洋文化才是发展海洋旅游的核心,对人无我有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深挖,才能开发出别人无法模仿的海洋旅游产品。

(二)开发多元优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市场的需求日新月异,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已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台州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多元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对旅游者需求的快速响应,确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1)海岛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台州的海洋旅游资源都可以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转型提升至休闲旅游产品。目前,以海洋的自然景观、历史古迹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产品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台州靠海的六县市都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比如三门的蛇蟠岛旅游度假区,扩唐山岛的海蚀地貌和木勺沙滩;温岭石塘独特的石屋建筑;临海东矶列岛的原始海岛风光;玉环大鹿岛等都可以在原有优良的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提升为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2)海洋军事文化旅游产品

浙东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军事海防要塞,台州也留存了丰富的军事历史遗迹。除了现在已经比较完善的大陈岛红色旅游线路之外,还可以把三门的蛇蟠岛,临海的桃诸古城与之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海洋军事文化旅游线路。同事,开展相关的军事体验活动。

(3)海洋节庆旅游产品

节庆旅游产品是一个综合性旅游产品,它能推广城市的良好形象,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目前台州的海洋节庆活动存在知名度不高,举办时间不定期,规模不大以及民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所以要着力打响一两个知名品牌,才能走出这个困境。比如三门的青蟹节,玉环的海岛文化节。可以积极与宁波,舟山的节庆活动整合,比如打造中国开渔节,三个区域可以联动,努力塑造全国著名的旅游节庆品牌。

(4)海洋美食旅游产品

海洋美食最大的特点是“鲜”。台州的海鲜产品种类繁多,海岸线曲折,岛礁众多,海域辽阔,这给开发特色鲜明的海洋饮食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大陈岛、东矶列岛可开发海钓活动,三门的养殖业非常发达,可以开发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最新鲜的食材刚上岸就马上烹饪上桌,最程度体现海洋美食的吸引力。

(5)海洋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海洋民俗文化是沿海居民所特有的,充分反映了人文地理的独特性。深入挖掘海洋民俗文化内涵,让游客领略清新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渔乡风情,体验“当一天渔民,过一天渔家生活”。温岭石塘,玉环的海岛风情都可以开发此类产品。这也是对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构建海陆联动的海洋文化旅游空间格局

由于台州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没有重点品牌,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所以发展一直处于温冷的状态。台州各县市旅游业已有一定的基础,海洋旅游资源可以联合已有的旅游产品根据资源品位、特色及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三大旅游区块。

(1)台州湾大陈岛——临海桃渚军事文化旅游板块

该区域总体旅游资源开发已比较成熟,并各自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强强联合应该打造成为台州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名牌。重点突出海洋军事文化的旅游资源,把临海江南长城——临海桃渚古城——大陈岛红色旅游组成一条军事旅游线路,设计军事参与项目,充分突出军事文化特色,同时又有优美自然的海岛景观做基础,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首选的海洋休闲度假区。

(2)三门湾——临海东矶列岛特色渔业文化旅游板块

本区块主要包括三门县及临海市沿海开发带,以及蛇蟠岛、满山岛、五子岛、扩塘山岛、东矶列岛等主要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该区域有丰富的海滨、海岛、渔港、海蚀地貌等旅游资源,还具备发达的渔业,充分挖掘海岛石窟文化、海盗文化、海洋艺术文化、海洋饮食文化等特点,通过资源整合,重点开发海岛度假、海洋运动、海鲜品尝、渔业休闲等特色旅游产品,全力打造“百里黄金海岸旅游休闲带”,逐步形成环三门湾与东矶列岛两大功能区块。

(3)温岭石塘——玉环海洋民俗风情旅游板块

本区块主要包括温岭及玉环沿海开发带,以及龙门岛、大鹿岛、披山岛等主要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玉环岛作为是全省第二大岛有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充分依托本区优美的海滨海岛海湾风光结合温岭石塘石屋、海洋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海洋民俗风情情体验、海岛生态度假等特色旅游产品,开拓台州海洋旅游产业新市场。

三、台州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支撑

(一)完善法制,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

古老的海洋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宝物,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能否坚持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保护-开发-保护良性循环,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是评价海洋文化旅游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二)鼓励和支持民资进入

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少不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全依靠政府力量有限。台州是民营经济很活跃的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创造宽松的金融服务环境、对文化生产企业给予政策规定的利率优惠、价格税收等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的融入。同时,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监管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注重海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由于海洋文化兴起的时间还比较短,最缺的是人才资源。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要结合当地的高校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其次研究制定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政策。其三,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策划机构的横向合作。全方位多方面的充实台州海洋文化旅游方面的人才力量。

(四)强调社区参与,实现利益共享

当地社区居民与开发商的协作关系是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海洋文化旅游在开发的时候不能忽视沿海社区居民的长期利益,要保证能为他们带来可选择的收入机会和长期的经济效益,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保护海洋资源,并愿意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中来。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实现共赢,共享所取得的利益。

国内海洋旅游文献分析 第7篇

由滨海、海岛、海上及海底旅游活动所组成的海洋旅游, 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低投入高产出的价值所长, 一度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针对此现象, 不断有学者对海洋旅游进行综述研究。谷明 (2008) 对国外滨海旅游进行了梳理;张红霞 (2005) 、张广海 (2008) 、周国忠 (2005) 等学者, 分别针对国内海滨、海岛及海洋旅游进行了综述;陆林 (2007) 、张广海等 (2007) 对国内外海岛、海滨旅游研究做了对比梳理;除此之外, 不断有学者对海洋旅游专题研究进行综述。刘俊、保继刚 (2005、2007) 对国外海滨度假地形态模型及英国传统海滨度假地衰退做了梳理, 陈金华等 (2008) 综述了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

但上述成果, 侧重点均在海洋旅游的具体研究内容上, 专门针对我国海洋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尚不多见, 本文将依据609篇期刊论文进行研究。这609篇论文是通过在CNKI上搜索“海洋旅游”、“海滨旅游”、“海岛旅游”、“滨海旅游”、“岛屿旅游”等主题筛选得到, 内容较为全面, 基本涵盖了目前我国海洋旅游的大部分研究成果。

二、国内海洋旅游文献分析

(一) 文献时间分析

文献时间自1984年至2009年8月。图1为历年海洋旅游文献的数量分布图。由图1可知, 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处于总体上扬的态势, 说明学术界对海洋旅游的关注逐年增多;但上升中存在波动, 波动最低点为:1993、1997、2003、2009。1993和1997最低波动点的产生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转型带给学术界的影响所致;2003波动是“非典”的影响;2009存在波动主要是因本研究所选取的截至时间所致, 暂不具有分析价值, 应从波动点中剔除。

根据上述分析及图所示, 将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分为4个阶段:1984-1991年, 稳步发展期;1992-1997年, 徘徊观望期;1998-2003年, 快速增长期;2004-2009年, 高速增长期。4个阶段的文献分别有12、42、160、395篇。第一阶段共有7年, 但文献数量相当较少, 其他3个阶段均为6年, 论文数量却逐次增长。

第一阶段, 属于改革开放初期, 国内旅游业刚刚起步, 学术界对海洋旅游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文献数量有所增加, 但如图1所示, 此阶段存在明显波动, 这主要是因我国社会、经济制度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导致学者对海洋旅游的研究持一种观望态度;后两个阶段, 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导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之外, 其他年份均呈快速或高速增长状态, 这与转型之后的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很是契合, 在这两个阶段, 我国旅游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之有力的政策支持, 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则直接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海洋旅游的研究。由此可见, 每个阶段所呈现出的文献分布特征与我国的国情都是紧密相连的。

(二) 文献期刊分析

这609篇文献, 出自283种期刊杂志, 核心期刊68种, 所载文献168篇, 占总数的27.6%。由此可知, 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较为分散, 学术水平尚待提高。

根据所涉期刊类型, 得知海洋学、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领域对海洋旅游的研究最为集中。其中《海洋开发与管理》、《海岸工程》所载文献最多, 这说明海洋旅游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途径。其次是《经济地理》、《旅游学刊》和《人文地理》对其研究也较为集中, 且文献质量较高。其他类期刊, 从类型来看也多以地理类、经济类、海洋类、综合类杂志居多, 这说明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尚处于学术争鸣的初期,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加之海洋旅游的高度综合性, 今后势必会有更多的领域迎头赶上, 使之不断完善。

(三) 文献所涉区域分析

经统计, 71.76%的文献以我国沿海某省 (市) 为个案研究;3.94%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涉及国外区域的文献约占2.79%;整体阐述我国海洋旅游或不涉及具体区域的文献占总数的21.51%。由此可知, 我国海洋旅游学术研究总体上处于一种“重实践, 轻理论”的状态, 认识上还停留在微观探索阶段, 对国外的海洋旅游研究尚显薄弱。

由表1可知, 文献所涉区域基本涵盖了我国沿海所有省份及地区 (除台湾省) 。其中对浙江省的研究最多, 而此区域又以舟山群岛的研究文献最为丰富。这与舟山群岛秀丽的海岛风光,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 以山东、辽宁、福建、海南、广东等省份为案例的文献也很多, 这与这些省份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活动相契合。相比之下, 学界对上海、天津两直辖市的关注略显不足, 究其原因, 不是因为两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落后, 而主要由于对这两个地区的工业、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明显好于海洋旅游的开发实践所致。但广西、河北和江苏研究文献偏少的原因与其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发展实践是不无关系的。由此可知, 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实践为导向, 尚缺乏主动探索理论前沿、开辟未知领域的敏锐触角。

分析各区域研究范围, 可知每个区域的研究状况也不尽相同。浙江集中于舟山群岛、辽宁以大连为主、河北对秦皇岛的研究最多、江苏主要针对连云港进行研究。相比而言, 山东、福建、广东等地的旅游研究状况较为均衡。此外, 把海南作为整体研究的文献较多, 这与近年来国家把海南提升为“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纵向分析所涉区域文献, 可知对各区域海洋旅游研究大多集中在第3、第4阶段, 尤其以第4阶段文献数量最多, 增速最快, 这表明对各区域海洋旅游研究在近几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四) 文献研究内容

依据内容, 对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见表2) , 得知五大类中, “开发对策类”论文数量最多, 主要集中于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分析、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等方面。这说明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多以旅游开发为导向,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且反映出我国的海洋旅游开发尚处于摸清家底、产品策划的初级阶段。分析各文献提出的具体开发对策, 发现许多研究不同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文献提出的开发策略很是雷同, 缺乏相应地针对性, 这也许是由海洋旅游资源共性大、个性小的特点所致,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对海洋旅游开发研究的深度尚待提高。“专题研究类”所涉内容颇广, 文献数量较为分散, 但对海洋文化、旅游地间关系、旅游影响、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研究相对集中。其他三大类论文数量相对较少, “综述类”前文已做分析, “简介类”多是对景点景区的介绍, 学术意义不强。

从阶段性上分析, 第一阶段论文的研究内容集中于海洋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条件分析, 对其他专题的研究很少;第二阶段尽管依然以“条件分析与规划”、“资源开发与评价”的论文为主, 但所涉内容较第一阶段有明显增多, 旅游影响、环境感知、开发模式与布局、海洋旅游空间结构等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第三阶段, 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还是研究的类型都有大幅度增加,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在这一阶段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开始应用于海洋旅游的研究之中。此外, 随着海洋旅游的逐渐深入, 海洋旅游分区基本形成, 管理与保护工作日渐启动, 有关市场开发与旅游地间关系的研究有所增加, 对国内外的海洋旅游研究进行阶段性梳理的文献也已出现;第四阶段是海洋旅游研究的高速增长期, 文献数量最多, 所涉内容也最为全面, 专题研究更为细化, 出现了对法律政策、无居民海岛开发、海洋旅游基础设施、海洋旅游安全、旅游生命周期等内容的研究。由此可见, 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新的内容, 其总体走向是研究视角不断开阔, 所涉内容日渐加深。

(五) 文献研究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 制定文献研究的分类方法 (见表3) , 之后对我国海洋旅游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 (见表4) 。

分析表4, 可知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 其他类方法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这说明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离科学性、标准化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但标准化、定量性的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引入海洋旅游的研究之中, 如在旅游指标体系构建、环境承载力研究、空间结构分析等方面, 一些较复杂的统计方法 (层次分析、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回归分析等) 不断被应用, 学界较为前沿的GIS空间技术及模型构造等方法也有学者进行了采纳。观察表4, 还可发现, 在海洋旅游研究的第四阶段, 出现了一类新的描述方法, 本文称之为“标准化描述”, 此类方法大多采用SWOT分析、IPA方法、钻石模型等对海洋旅游的开发条件、游客满意度等进行定性分析, 由此可见, 即使是定性描述的方法也已日渐走向标准化。相信随着海洋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科技术的日趋成熟, 有关海洋旅游研究的方法必会更加科学、系统,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三、结论

基于文献时间分析, 得知我国学术界对海洋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多, 且每一阶段的海洋旅游研究特征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相连。对文献期刊进行分析, 可知我国对海洋旅游的研究较为分散, 学术水平尚待提高, 但地理、海洋、旅游、经济学等领域的成果颇多, 基本已成为研究海洋旅游的支柱领域。

从文献所涉区域上来看, 目前的海洋旅游研究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沿海所有省份及地区 (除台湾省) , 但对每个区域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别, 这种差别与各区域海洋旅游的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 这说明我国的海洋旅游研究基本上是以旅游开发为导向, 总体上处于一种“重实践, 轻理论”的状态。

对内容进行梳理, 可知我国海洋旅游研究多集中于发展旅游的条件分析、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等方面,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视角不断开阔, 所涉内容日渐增多, 但有关海洋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尚显薄弱, 四个阶段仅发现三篇文献专门对海洋旅游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对海洋旅游安全、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总之, 在海洋旅游研究内容方面, 尚有很多领域值得完善与开拓。

在研究方法上, 多数文献以定性描述为主, 尚缺乏科学严谨的方法体系。今后应通过创新与借鉴使海洋旅游的研究方法不断朝着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摘要:基于609篇海洋旅游文献, 文章从研究时间、出版期刊、所涉区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五方面对我国海洋旅游进行分析,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海洋旅游的研究脉络及现状, 可为今后的海洋旅游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海洋旅游,文献分析

参考文献

[1]、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 2008 (11) .

[2]、张广海, 王蕾.国内海岛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

[3]、陆林.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 2007 (4) .

[4]、张广海, 田纪鹏.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5]、彭静, 朱竑.海岛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 2006 (2) .

[6]、刘俊, 保继刚.国外海滨度假地形态模型研究评介[J].规划师, 2007 (3) .

[7]、刘俊, 保继刚.英国传统海滨度假地衰退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 2007 (1) .

海洋旅游经济 第8篇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海南发展海洋旅游带来了机遇。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 游客大量涌入, 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 海洋旅游基本是依托自然旅游资源, 对文化元素的融合较少。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活泼, 旅游因文化而丰富深刻。为了实现海洋旅游的经济效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持海洋文化的完整性, 并使得海洋旅游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有机融合, 使海洋旅游产品要更多体现文化内涵, 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以海洋资源为基础, 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 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度假、娱乐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包括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海底旅游和海岛旅游等。其中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 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 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中, 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 调整人与海洋关系, 并融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等各项要素与文化中加诸于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

2.3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影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 旅游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者不单纯是文化的旁观者, 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从精神层面看,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驱动力是对于社交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很明显这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是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元素才能体现的。大众旅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灵魂, 发展海洋旅游则要把海洋旅游资源的阳光、沙滩和海水与历史人文要素充分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一种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具有丰富内涵的新的旅游组合资源, 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效益。

3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3.1 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 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 也是中国最大海洋省份, 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 是全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海南的热带海岛景观富甲天下, 拥有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是陆地面积的60多倍, 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 多为优质沙滩, 可开发成具有世界规模的海滨度假休闲康疗旅游胜地。海南岛的海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 已开发20多个, 为海上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海洋文化资源潜力巨大

海南海洋历史文化无论是海南的海洋自然历史, 还是海南的海洋人文历史, 都是构成今天人们对海南海洋资源所有认识积淀的要素。首先, 海南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文化, 海南居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岁月中, 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寻求当地独特生活体验的游客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次, 海南的宗教信仰文化源远流长, 包括天妃信仰、妈祖文化不但一直传承于渔民的生活中, 还在海南的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如今已经开发完成的南山寺佛教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3 海洋旅游发展呈现新动态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 海南海洋旅游开发的步骤越来越快, 更多的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动态:一是海岛旅游, 特别是无人岛备受旅游开发商的青睐, 但碍于制度约束, 现在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二是海上旅游活动, 海南有着极佳的港口区位优势, 所以为邮轮旅游和游艇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从而也为旅游者带来了新的旅游方式。

4 海洋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

4.1 重经济效益, 轻文化品质

随着近年来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游客的大量涌入, 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 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 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造成海水污染、沙滩泥质化、生态系统失衡。此外, 由于旅游产品中文化元素体现不够, 海南许多社会风俗习惯被外来旅游者干涉并改变, 旅游者对海南海洋文化感受性体验降低等, 也就导致海洋旅游产品单一, 品味不高, 难以开发较高层次的旅游产品, 游客的重游率不高。

4.2 重基础设施, 轻文化市场培育

海南省目前的海洋旅游发展中, 重点建设的还是滨海的豪华酒店、规模渐大的码头港口、不断引进新的水上运动项目等, 很多时候都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反观海洋文化市场建设非常缓慢,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海洋文化的代表, 虽然丰富了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 但是在新的海洋旅游开发中, 旅游文化体现的非常少。而能体现海洋文化的海洋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旅游者的海洋旅游体验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旅游活动, 能体现独特海洋文化内涵的项目比较少, 游客的文化记忆较浅。

4.3 融合途径创新不足

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 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的元素, 把海洋旅游资源的各种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 重新组合成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海南目前的旅游活动中, 文化的要素植入的太少, 游客在体验的时候只是单纯参与饮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 至于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等, 游客并不明确。

4.4 软件环境与制度规范需加强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 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但海洋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广, 涵盖的市场层次、管理部门较多, 交叉重合现象普遍, 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难以适应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例如海洋文化旅游的市场管理需要旅游、文化、海洋、港口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 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加强。

4.5 复合型人才不足, 专业教育薄弱

海洋旅游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 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又要熟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规律, 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平台, 企业没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 而专业的院校教育又比较单一薄弱, 只能在某个方面能发挥其作用, 做不到面面俱到, 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

5 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5.1 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体现海南海洋旅游的国际地位, 就需要在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 提升文化品位, 展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海南旅游文化。同时在提高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知识, 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的品味和层次, 让中外游客在度假旅游中感受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和人文素养。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的项目有25个, 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所以应鼓励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同时对于其他海洋旅游产品可以把海南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风渗透其中, 文化需求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海洋文化元素的植入, 既能吸引游客对文化的追求, 也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5.2 从双向融合向多元融合延伸

促使海南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向多元融合延伸, 充分利用海南的海上区位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政策, 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无居民岛观光等海上休闲旅游, 同时积极挖掘历史、民俗、民族等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等优势品牌, 搞活文化会展旅游。特别是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 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此外, 还可以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产业, 它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 既可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 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5.3 推进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为突破原有的行政部门分割造成的管理难题, 建议构建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 定期沟通协商处理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条件成熟时, 对行业管理中的职能划分进行优化, 保证海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机制顺畅, 管理效果突出。

5.4 全方位构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满足海洋旅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可以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政府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 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统一规划, 并健康有序、系统化的进行;企业提供实践平台, 既可以与市场同步, 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 掌握最新的技能, 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学校则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 制定培养方案和加强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 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5.5 积极营造市场发展所需软环境

首先, 创新管理体制, 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创造可预期的经营环境中, 并协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做过多干涉。其次, 通过完善市场机制, 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 监督市场运作, 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 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净化市场环境, 促使合理化竞争, 保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洁.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生态科学, 2002, 21 (2) .

[2]汤学敏, 胡麦秀.海洋文化要素在滨海旅游中的作用——以舟山群岛为例构建文化承载力模型实证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 2012, 28 (28) .

[3]刘桂春, 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3) .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析 第9篇

2008年是海南省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经过20年的发展,海南省经济和各项社会指标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GDP从1987年的57.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 229.6亿元,年均增长11.4%。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海洋旅游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1. 海洋旅游资源现状

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其内容也随着现代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海洋旅游资源分为两大类: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和海洋人文旅游资源。[1]

海南省海洋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及周围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所辖海域面积达200万km2余,是陆地面积的近60倍。海岸带景观分布在海南岛长达1 528 km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千余米不等,缓缓延伸,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避寒胜地。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五大要素为开展热带滨海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特殊的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和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已在琼山市东寨港和文昌市清澜港等地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海南岛有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共拥有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还建设了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可供旅游者观赏。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回旋于深山密林之中,瀑布众多,尤其五指山市太平山瀑布和琼中县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位于琼山市的石山和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均保存得十分完整。此外还有不少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其中著名的有三亚的落笔洞、保亭的千龙洞、昌江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广布,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如兴隆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半岭矿泉等。海南岛上种植大量的热带作物,田园风光秀美。

海南省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丰度也较高,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海南岛的李德裕等5位历史名臣而修建的五公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书院以及为纪念苏氏而修建的苏公祠、琼台书院、丘浚之墓、海瑞之墓,以及崖州古城、韦氏祠堂、文昌阁等;革命纪念地有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宋庆龄故居及陈列馆等。岛上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海南还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具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

2. 海洋旅游产品现状

我国沿海各省市海洋旅游产品种类繁多,目前评价不一[2]。海南省因其特殊的区位,海洋旅游产品也很丰富,除了传统的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旅游产品(表1)。

3. 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南省的旅游业开展得红红火火,各项旅游指标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旅游收入明显增加,旅游人数显著增多(表2)。

资料来源:依据海南省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海洋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现状

2007年末全省共有定点旅游饭店399家,比1987年增加368家,其中星级饭店达266家,五星级旅游酒店14家,四星级宾馆53家。国际、国内旅行社近200家,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

交通设施也有很大改观: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 794 km,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铁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了从南到北的西环铁路和跨越琼州海峡的粤海铁路,东环城市快速铁路也正在加紧建设。航空事业突飞猛进,按照国际标准先后建成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组建了中国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民用航线由1987年的5条迅速增加到474条。2007年全省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180.33亿人千米,比1987年增长256.6倍,年平均增长32.0%。港口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大小港口24个,海口港、洋浦港是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国内海上航线已通达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每一个港口,国际航线可到达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海洋运输不断发展壮大。

二、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协调度不够

海南省主要以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为特色旅游资源,而海岛生态和热带雨林生态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经过20世纪初期的无序开发,海南省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原始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严重,抵御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一些海滨景区开发利用少,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难以将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旅游性污染严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加上一些海滨旅游地超容量接待游客,造成海滩垃圾遍地、海洋水体遭受污染和沿岸植被的破坏;许多固体垃圾未得到及时的回收处理,造成岛上生态坏境恶化,大量游客参与亲水式潜水项目,并且缺乏对珊瑚礁资源保护的知识,使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

2. 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粗放,旅游市场有待规范

现阶段,海南省的旅游服务质量水平较低,其中既有旅行社、饭店等旅游行业内部服务方面的问题,也有环境服务方面的问题。2007年,海南省接待游客1 845.51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一些旅游购物点和民族风情表演点利用高回扣争夺客源,多年来,有关部门先后数次进行旅游市场整治,并3次出台调控旅游价格的措施,但调控的有形之手不但没有遏制价格的下降,反而引来一片不满的声音,“旺丁不旺财”的现象仍然是困扰海南省旅游业的一大难题[3]。此外,海南省旅游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使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相互抵消力量,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海南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创海南名牌旅游产品,同时也扰乱了旅游市场。

3. 可供开发旅游产品种类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

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避寒胜地。海南岛三分之二的海岸线为热带沙质海岸,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等五大要素构成的热带滨海旅游景点有100余处;冬季海南岛环岛海岸带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16℃~18℃,尤其南部的三亚市,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20.5℃~21.6℃,阳光明媚,是我国冬季避寒的胜地。多年来,海南省都是在经营“环岛游”观光产品,没有深入开发旅游产品,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程度较低。

三、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1. 深度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注重协调

海南省海洋旅游产品开发应将有差异性的海洋旅游产品实行整合,共同营销,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联合过程中彼此尊重,合理分配利润,真正达到共赢或多赢。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深度研究开发海洋旅游,做到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人类生态环境相统一。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尤其是特色黎族旅游资源,减少盲目的雷同和统一。发展海口市西海岸沙滩、文昌市月亮湾沙滩和铜鼓岭海蚀地貌、琼海市博鳌玉带滩、琼州海峡海域、万泉河出海口、猴岛、万宁“碧海情深”海洋世界等海洋自然景观观光旅游。

2. 规范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规范旅游市场,打破各个小行政区划的壁垒,推进旅游市场,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开放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及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度假休闲需要的基础设施,发展度假休闲产品,实现由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复合型及度假休闲型发展。为适应滨海度假休闲、高尔夫度假休闲、温泉度假休闲、保健康复度假休闲旅游的需要,开发度假休闲旅游等相关旅游产品,其中重点发展滑水、冲浪、帆板、飞艇、沙滩足球、沙滩排球运动,开发浮潜、半潜、全潜观光和潜水运动,以及盐场盐水浴保健旅游产品等。

3. 树立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拓展海外客源市场

海南省是一个远离国内客源市场的、新兴的热带海岛型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早在十多年前就把海南省确定为中国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金字塔的“塔尖”,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度假旅游产品的竞争。世界旅游组织编制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把海南岛建设成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并设计了“海南岛:热带中国”的对外促销口号,鲜明的旅游形象必将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对较近的中国港、澳、台地区、南亚和日本客源市场有较大的吸引力,国际市场开发潜力大。2003年后相继在海南省举办的新思路模特大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总决赛、海南欢乐节等盛会就是成功的范例。

4. 加强无人海岛旅游的开发建设和保护

海南省是我国主要的无居民海岛省份,全省面积大于500 m2的无居民海岛就有200余个,其中,海南岛周边海岛共计180个,其余分布在南海海域。海南省的无居民海岛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部分无居民海岛拥有沙滩、海湾、珊瑚礁滩和奇特的海蚀地貌等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岛上还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种类繁多的鸟类、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目前,海南省在蜈支洲、大洲岛等无居民海岛已经开发了海岛探险、潜水等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一些养殖户也陆续承租了无居民海岛周边海域养殖江蓠菜和鲍鱼等。同时,需要对未开发的海岛加强保护,并在其开发过程中,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

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各项工作的国际化

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借助每年一度的博鳌论坛,同时策划引进大型国际国内会议、体育文化赛事和商品展销,推动会展经济专业化、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和繁荣休闲体育运动、演艺娱乐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适应中外游客需求的理疗康复设施。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进程,引进需求,扩大岛内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以旅游开放新政策为契机,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实施国际化改造,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不仅在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方面向国际靠拢,在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方面也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四、发展前景展望

海南省具有发展海洋旅游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先天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辅佐。继1988年批准海南省设省建特区之后,2008年又批准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四市各开办一家市内免税商店,以方便国际游客旅游购物。思想逐渐开放的海南人民正依靠双手构建热带风情的人间天堂,“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组合,将促进海南省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使海南省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摘要: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 是一个以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为依托的海岛省份, 其海洋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热带滨海风情极富魅力, 热带海岛景观富甲天下。2008年4月海南省政府发布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 要将海南省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岛。结合海南省20年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发展海洋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前景,海南省

参考文献

[1]陈娟.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岸工程, 2003, 22 (1) :103-108.

[2]周国忠, 张春丽.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 2005, 25 (5) :724-726.

上一篇:国外政府下一篇:齿轮几何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