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范文

2024-09-20

翻译专业范文(精选12篇)

翻译专业 第1篇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对外宣传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外宣传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对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外宣翻译这一环节成为重要的交流纽带, 我国的各项成果通过外宣翻译活动得以在许多国家传播, 促进了我国与外部世界更好的交往,加强了我国的软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外宣翻译工作已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错误和问题。高素质译者队伍中,英语专业毕业生仍是外宣翻译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在外宣翻译方面的教学, 从而减少因为在译文中出现的错误而导致的负面效果,是教育工作者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外宣翻译

《宣传舆论 学大字典》 中对外宣 传的定义 是“面向 国际社会的宣传。包括向外国宣传本国的方针政策、国内情况和本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刘建明,1992)。外宣翻译则是翻译的特殊形式,黄友义(2004)将外宣翻译界定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

目前,外宣翻译这一术语的英译仍不统一。李崇月、张建(2009)认为汉语 新术语的 英译不但 要弄清其 具体含义 , 还要参照英语中类似术语的构成方式, 使译文符合术语命名的规范。所以,宜译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外宣翻译就广义上 也可译为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或translation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外宣翻译涉及范围很广,囊括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求读者一定要接受到译者的意图,绝不能逐字逐句英译,这样会成为对外准确了解中国的障碍。还要求译者有着极强的政治警觉性,译文用语体现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绝不能因为疏忽大意使得国家利益受损。奈达被誉为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的“读者反应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认为评价译本的优劣要看读者的反映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映大致相同, 翻译就是交际,翻译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的,因而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也就是说,译文要有可接受性,所有的信息必须对接受者有用且相关, 这样才能让外国读者客观真实的了解中国的情况,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二、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段连城先生(1990)将白字连篇、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的错误称为“甲型病状”,将一些拼写无误语法正确,但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难懂或不懂的错误称为“乙型病状”。第一种文字文法的错误,就是语言内的错误,主要是由译者的专业素养不高基本功不扎实所致。第二种则属于语音外的错误,主要是因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有一定的缺失。

第一类语言内错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出行住宿时, 酒店“hotel”常被写为“hotal”。吕梁常见的错误“LLiang”,正确的应为 “Lv Liang”。在精美 的笔记本 上 ,“beautifullife”错误的印 刷为“beautful life”。另外 ,在语法上也有 很多错误,比如:单复数不分、缺少冠词、词性混乱、事态错误,等等。“Chinese food”被标为错 误的“China food”,“Chinese”才可以做形容词。 “district”本身是名词,是地区、教区、行政区的意思,却想当然地创造出“distriction”这样的词。

第二类错误并不是语言本身的错误, 拼音和语法上没有问题,但在用词上欠缺,读起来使人费解,“中式英语”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形式上是英语,但在习惯搭配上又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这主要是受母语干扰,生搬硬套汉语的习惯用法而违背了英语国家文化习惯。绿色环保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那么,“绿色旅游”被想当然地译为“green tourism”,实则为“ecological tourism”。公共场所的标识语“闲人免进”被译成“Idle person not allowed”,正确的译法应为“authorized persons only”。还有如地 铁的“西南 出口”、“西北 出口”译作 “wessouth exit”,“west north exit”,西方国家表 示方位的 词恰好与 中国的习惯表述相反, 应译为“Southwest Exit”或者“NorthwesExit”。

三、外宣翻译与英语教学

从前面所述外宣翻译常见的错误中可以看出, 译者的水平和素养是极其重要的, 译文的高质量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译者,语言文字仍然是最基本的。专业英语教学在课堂内更应注重灵活运用词汇和短语搭配, 并培养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词的不同意义, 再不能以简单的教授中英释义或成篇的翻译为主,改变策略并不是越过词汇搭配,更深入地探究词语运用的具体情境,由此,更深入地对句子及篇章进行重点教学。客观来说,中国学生的语法笔试成绩总体上很好,但是从外宣翻译的实际结果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语法条条框框的掌握与真正运用到翻译实践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除了在课堂内的积极引导和深入教学之外, 课堂外的工夫必须加强,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否将所学的词汇搭配句子灵活的运用到翻译实践上, 才是检验学生是否已彻底掌握的标尺。教师应选择翻译材料这些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训练,这些材料涉及航空、交通、医疗、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旅游等各个方面,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字幕翻译,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对自己水平有一定的了解, 自我评估自我学习之后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这样才能使语言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针对外宣翻译语言外的错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外国人与中国人在认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文化习俗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译者始终都要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识,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而在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学上,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翻译为主,对于外宣翻译这样实践性很强的文本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变“以文本为中心”为“以读者为中心”,明确区别文学翻译与外宣翻译的特点,在翻译实践中培养外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加强对外国文化讲解的环节,中外文化对比差异,本身也是对本国文化的思考。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学”、“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课程, 学生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而更好地达到传播的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跨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语

专业翻译需要熟悉翻译理论 第2篇

有人认为只要英语学得好、学得精,不懂翻译理论,照样可以从事专业翻译工作、可以成为翻译家。

365翻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大家都知道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性化。翻译学理论是经过很多学者、译员的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在我们的团队中,也有许多专业翻译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难点和总结技巧,不断归纳自己译作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不断提高译文的质量和自己的水平,这就是事实上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在19世纪末期,我国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就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这可能是最受大家认可的翻译标准了吧。武断的认为不需要了解翻译的理论就可以从事专业翻译,甚至是成为翻译家,是不客观的。

那么从事专业翻译,为何要熟悉翻译理论呢?

第一、帮助启发

前辈总结的翻译技巧、常见错误、基础理论等等,这些都能帮助译员更好的理解学习、少走弯路。

第二、提高自我修养

染整专业术语翻译探讨 第3篇

染整专业术语翻译探讨

邱红娟

(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 100027)

探讨染整专业术语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保证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应关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使专业术语翻译规范,需参照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对物质名称的翻译应结合物质的化学结构及汉字的使用习惯;对可译为多个术语的词条,其翻译应视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词义的选择或引申;应继承现有的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术语。

术语,准确,规范

为及时了解国外染整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染化料生产技术、染整工艺和设备,科技工作者常常需要阅读并翻译相关的英文文献。要使译文简练准确,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权威的工具书对专业术语进行解读。但是,笔者发现,已出版的工具书中少数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规范,不同工具书对同一词条的翻译也不完全相同。此外,工具书中还存在词条释义不全及收词不全等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借助工具书以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根据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引申,才能准确译出其含义。本文拟就染整专业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表达。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1]。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如果仅根据英语词条直接翻译,忽视对于词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往往翻译后的术语不能很好反映原文词条概念的原意。如“acid salts”,某辞书中译为“酸性盐”[2],但此词条的英文解释是:“Salts of polybasic acids(i.e. acids having two or more acidic hydrogen)in which not all the hydrogen atoms have been replaced by positive ions. For example,the dibasic acid carbonic acid(H2CO3)forms acid salts(hydrogen carbonates)containing the ion HCO3-.”[3][释义为:多元酸(例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酸性氢原子的酸)的盐,而这种酸中并非所有的氢原子都被其他正离子所取代。例如由二元酸碳酸形成的包含碳酸氢根离子的碳酸氢盐就属于酸式盐。]“acid salts”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它属于多元酸形成的盐,二是此物质中含有未被取代的酸性氢原子。其外延是指所有包含酸性氢原子的盐。可见该词条译为“酸式盐”较合适,而译为“酸性盐”则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酸性盐是指水溶液显酸性的盐。而酸式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主要取决于形成该盐的酸与碱的相对强弱。如碳酸氢钠是酸式盐,但不是酸性盐,因其水溶液显碱性。再如,“AOX”的释义为“A term for absorbable organic halogen compounds”[3](用以表示可吸附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术语),某辞书将其译为“可吸附卤素”[2],但是此概念的内涵应为“可被吸附的有机卤素化合物”,而不是“可被吸附的卤素”。卤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主族中的单质,而有机卤化物是指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其外延为“一切可被吸附的有机卤化物”,而不是“一切可被吸附的卤素单质”,从该词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译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则更妥。

二 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英文与中文在概念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同一概念在英文中经常用不同的表述,以使表达方式更为丰富,避免用词重复带来的呆板、僵化。而同一概念在中文中常采用统一的用语以求表达的简洁、规范,方便读者理解,避免歧义。如果忽视这种不同语种文字表达习惯的差异,仅根据英文表述进行直译,就容易使得中文译文出现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问题。

1.根据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进行规范

为促进专业名词的规范化,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行业专业名词的表述。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发布染整专业的专业名词,但翻译时,可借鉴相关学科的专业名词规范。以共价键为例,其英文表述有 atomic bond,electron pair bond,homopolar bond,covalent bond等多种方式。它们的英文解释都是:The atoms are bound to each other by a shared pair of electronswhich belong to both atoms at the same time.[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共用电子对属于成键的原子所共有。)某辞书将atomic bond译为原子键,electron pair bond译为电子对键,homopolar bond译为无极的键[4]。但是,“原子键”“电子对键”“无极的键”均未收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化学学科的规范名词,其规范的名词应为共价键。同样,electrostatic bond和 ionic bond都是“离子键”,若将前者译为“静电键”[4-5],后者译为“电价键”[6]也不规范。

2.根据化学结构及汉字含义进行规范

有关物质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英文的构词特点,也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用字习惯及物质的化学结构。如不少工具书中“氨、胺、铵”等字的用法不尽一致。在英文中,NH2OH有两种表达 hydroxylamine或 oxyammonia。有人根据 hydroxylamine中含有 amine(胺)译为“羟胺”[7-9],也有人根据 oxyammonia中含有 ammonia(氨)译为“羟氨”[4,10-11]。但是,从中文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胺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英 amine)”。从化学结构来看,NH2OH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由于分子中不含有碳原子,因而它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根据英文中有 amine,将 hydroxylamine译为“羟胺”不符合中文对“胺”的解释,译为“羟氨”更合适。类似的例子还有,hydrosulfamine(NH2SH)应译为巯氨,而不应译为巯胺[4]。再如 cuprammonium silk和 cuprammonium fibers(cupro fibres)中的 cuprammonium一词,有人认为是由 cupric(铜的)和 ammonia (氨)缩合后再加上后缀 ium(阳离子)而构成,故将上述两词分别译为“铜氨丝、铜氨纤维”[2,4,11-13];也有人根据 cuprammonium中含有 ammonium(铵)而译为“铜铵丝、铜铵纤维”[14-16]。从化学结构看,cuprammonium表示[Cu(NH3)4]2+,它的中心离子是 Cu2+,而配体是 NH3。用“铜氨离子”[10,17]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结构特点。再从中文定义看,铵是“从氨 (NH3)衍生所得的正一价的复根”[16],根据此定义,铵离子是指 NR4+(R表示氢、烃基等),此处用“铵”似不合适。因而,cuprammonium silk和 cuprammonium fibers分别译为“铜氨丝”和“铜氨纤维”更好一些。

3.根据术语的释义进行规范

“碳化”与“炭化”是染整专业常用的两个术语,但实际使用时,经常容易混淆。例如,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有工具书中称为“碳化”[7],也有工具书中称为“炭化”[16]。在 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一书中,carbon fibres的英文解释为:

C fibres:Starting basis from regenerated fibres (viscose filamentswith/without drawing)and synthetic fibres(polycarbonate,polyamide,polyacrylonitrile,polyvinyl alcohol),which are first of all oxidised by pyrolysis,and then,with drawing(in nitrogen),are carbonised,and“graphitised”at 1500~3000℃.[碳纤维:以再生纤维 (如经过拉伸 /未经过拉伸的黏胶丝)和合成纤维 (聚碳酸酯纤维、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为原丝,在空气中高温热分解进行预氧化、在氮气的保护下高温碳化、并在 1500~3000℃时石墨化便形成了碳纤维。]

根据《化工辞典》中的释义,炭化“一般指有机物质受热分解而留下残渣或炭的过程”[7]。《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碳化指“含碳的可燃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作用”[14]。根据上述相关辞典中“carbon fibres”“炭化”“碳化”的释义分析,“碳化”过程必须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的受热分解,而“炭化”没有强调隔绝空气这一前提条件,它强调的是有机物受热而留下残渣或炭。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是在氮气保护下的高温处理,实际上就是用氮气隔绝空气。再从产物来看,最终得到的是碳纤维,而并非残渣或炭。所以,此处的“carbonise”应译为“碳化”。此类容易混淆的术语,使用时需根据术语释义上的区别,正确进行选择。

三 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单词或词组都有一个基本的含义,经引申后可译成多个术语。工具书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语。另外,由于染整学科的涉及面较宽,并且该学科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工具书中难免会出现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现象,应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切忌生搬硬套或望词生义,生造术语。

1.根据涉及的知识广度,合理选择

在 Academ ic Am erica Encyclopedia一书中 dissociation的英文解释如下:Dissociation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one single substance splits into two lesser parts.(指分子裂解为两个更小的部分这一过程。) dissociation可译为“电离;离解;解离”[18]。并且,“电离”“离解”及“解离”都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的规范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电离是“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离解是“在可逆反应中,分子分解为离子、原子、原子团或较简单的分子,如醋酸分解成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碳酸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1]。根据百度百科,解离是“化合物断裂成比较小的组分的过程”。由此可见,“电离”“离解”及“解离”这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电离的产物仅限于离子,而离解或解离的产物可以是离子、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在中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因而一般用“电离”这一术语描述[19]。大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不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而且还包括形成分子或原子团等过程,因而大学教材有用“电离、离解”来描述电解质溶液[17],也有用“解离”来描述[10]。

2.根据涉及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

同一英语词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应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但目前染整专业词典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现象客观存在。如open width dyeing,《英汉染整词汇》中只有“平幅染色”,但该词用在纱线染色中,则应译为“片经染色”。再如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 and theflow zoneduring the cold drawing of a synthetic filament fibre.(合成纤维长丝冷拉伸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和拉伸区示意图。)字典上并未收录 flow zone这一词条。根据图示并结合化学纤维的知识,应译为“拉伸区”。

四 术语的继承与发展

专业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对于已有的专业术语予以继承,遵循原有的习惯,避免生造术语,引起歧义;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设备及工艺,给予合适的新名称,用新的专业术语丰富专业语言,促进行业发展。

有些术语在行业中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接受,虽然存在“名不符实”等问题,但从尊重行业习惯及利于继承的角度,这样的术语可予以保留。如silk dusting(真丝砂洗)似乎是根据操作方法而定名,但从其英文解释看:Occurs due to the splitting up of silk under the effect of alkali or too great a mechanical stress in the working liquors and gives the fabric surface a whitish appearance,as if sprinkled with flour.[3](真丝织物在溶液中,通过碱液或水磨冲击下的机械作用产生一层柔和霜白的绒毛的效果的一种整理方法。)“真丝砂洗”这一工艺实际上与砂一点关系也没有。据了解,当初只不过是为了对工艺进行保密而用的“障眼法”。再如 semi-pigmentation dyeing,某辞书根据英文词条直译为“半悬浮体染色”[2],但染整行业在习惯上并无“半悬浮体染色”,该词条的释义为:the dyebath is prepared cold with finely dispersed dyestuff,alkali and sodium dithionite and then heated slowly to vatting temperature,if necessary later to temperatures above 100℃after reducing agents have been added.[3](将已研磨的染料、碱及保险粉用冷水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热至还原温度,如有必要可在还原剂加完后将温度升高至超过 100℃。)据此分析,应选用染整行业普遍使用的“隐色体染色”这一工艺名称,避免生造出新的专业名词。

对国内尚无规范名称或首次翻译成中文的工艺、设备等名称,可以根据专业名词的释义,遵循术语翻译应简洁明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名词作为新的专业术语。如 raised resist print为一种新的印染工艺,现有的中文专业术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条。根据该词条的释义 Printing of pigment white and/or pigment dyes.Subsequent drying is followed by friction texturizing,condensing and raising.Produces a raised pile in non-printed areas,whereas printed areas are not raised[3](这种工艺是先用白涂料和/或色涂料对织物进行印花,随后进行烘干,然后再对织物组织进行摩擦并使之起绒,最终在未印花处起绒,而在印花处则不起绒),此处 raised resist print中的 resist print已不再是“防染印花”,可将raised resist print命名为“防起绒印花”比较合适。

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离不开工具书,但在参考工具书时,对术语的翻译也应本着准确、规范的原则。如遇到工具书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情况,则应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对工艺及设备的翻译,则应充分尊重行业的习惯。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岑乐衍.英汉染整词汇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Rouette H K.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M].Spinger-Verlag,2002.

[4]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 [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化工词汇 (英汉部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化工词汇 (汉英部分)[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王箴.化工辞典 [M].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申泮文,王积涛.化合物词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化学工业出版社.英汉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宋天佑.简明无机化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科学出版社名词室.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梅自强.纺织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3]上海化学纤维 (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维尼纶厂.英汉化学纤维词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4]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6]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7]钟国清,赵明宪.大学基础化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8]清华大学《英汉技术词典》编写组.英汉技术词典[M].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

[19]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How to Translate Terms in Dyeing and Finishing

Q IU Hongjuan

The author p ointed out tha t w e should p ay a ttention to seve ra l issues in the te rm trans la tion of dye ing and finishing.In orde 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rans la tion,w e should conce rn the connota tion and extens ion of the te rm s'concep ts. To ensure the s tanda rd iza tion of trans la tion,w e should refe r to those s tanda rd norm s of re la ted d isc ip lines.W hile trans la ting the m a te ria l te rm s, the chem ica l s truc ture of a subs tance and the m eaning of Chinese cha rac te 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f a p hrase has seve ra l exp lana tions,it should be trans la ted based on the context.M oreove r,w e should deve lop new te rm s on the bas is of inhe riting the exis ting te rm s.

te rm,accuracy,s tanda rd iza tion

TS19;H059;H083;N04

A

1673-8578(2011)01-0030-05

2011-10-08

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翻译人才,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态势, 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呼唤复合型翻译人才, 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翻译人才是我国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的方向。

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处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沿, 是从一种语言符号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活动, 翻译能力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 国际上大约有270多所高校开设翻译教学与研究课程[1], 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各领域的专业翻译工作。相比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的翻译教学研究明显滞后。2006年, 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 同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5所院校也被批准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 翻译系设在英语学院, 成立于2007年, 同年还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应用型硕士学位点, 2009年获准自设翻译学博士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高校翻译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和具体,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翻译学科正走向日趋发展的新阶段, 翻译教学及人才培养机制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为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输送了一大批翻译专业人才。

一、翻译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球化进程导致了翻译量和翻译人才需求量的剧增。为了适应形势, 有效培养翻译人才, 截至目前, 国内许多高校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 由于翻译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 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还欠成熟, 对学生翻译知识的强调超过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使得这种培养模式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亟待改革。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先生曾提出:国内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缺口高达90%, 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大约只占总数的5%[2]。翻译职业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翻译教学及行业现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高校对翻译教学缺乏整体规划, 对翻译教学课程内容重视不够, 加之师资力量薄弱, 学生在学校受到正规的翻译训练强度并不大。即便是纯粹的翻译专业, 注重的也仅仅是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但社会更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此外, 翻译市场没有准入制度约束, 缺少资质鉴定, 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注册一家翻译公司, 很多翻译公司就是两个人, 一部电话。因此翻译从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并不乐观, 翻译的总体水平也并不高, 翻译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翻译人才严重匮乏。中国翻译协会在2010年开展的翻译产业调研显示[3],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翻译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市场的一头是对翻译人才需求量的剧增, 另一头却是翻译毕业生就业难。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凸显了国内翻译人才培养的缺陷, 迫切需要高校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

二、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翻译能力的内涵

翻译是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翻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和知识, 精通语言和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一名专业复合型翻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从理论层面上讲, 翻译能力是指语言转换能力, 是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易变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 即以新的、有意义的、情境化的方式产生理解并生成译文的能力, 它是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 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 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4]。语言能力是对某一词汇、语法、语句等知识的熟悉及掌握程度, 可以使翻译者通过转换进而生成译本;策略能力是指翻译者对待译文采取的态度和策略, 包括是选择忠实原作还是兼顾读者, 是全部翻译还是部分翻译, 它可以使翻译者确定总体格调及适用对象;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可以帮助翻译者翻译出优秀译文的反馈机制, 该能力越强, 翻译能力则会越强。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信息资源量日益增多, 社会对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双语能力, 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校应努力改变翻译教学的现状, 深刻认识翻译工作的专业性、创造性和复杂性, 在培养模式中采取多种举措, 广开渠道,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复合型翻译专业的精英。

三、培养翻译专业人才能力的举措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 高校应把翻译教学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建立翻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翻译专业培养方案, 搭建实践平台,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新翻译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翻译专业的在校生, 应提高自身的职业责任感, 珍惜在校时光, 打牢语言功底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翻译人才。对于高校来说, 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涉及的面非常广, 单纯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翻译专业人才。目前, 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外语+社科类”、“外语+语言类”、“外语+理工类”。“外语+社科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以外语为主体知识结构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外语+语言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双语或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外语+理工类”模式培养出来的是科技型复合人才[5]。对于翻译本科专业, 培养职业型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是翻译教学的首要目标, 制定好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高校要通过建立一批特色课程,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实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大一和大二, 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 这些课程包括翻译职业道德、翻译史课、翻译文化课、翻译策略课等, 使学生打牢扎实的基本功。在大三、大四, 应加强专业技能模块和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 通过设置翻译方向模块课程,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深化研究, 练好“内功”, 打牢基础, 积淀翻译能力。实践证明, 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注重实践的翻译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

2) 搭建实践平台, 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贴近市场, 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到市场的欢迎。在课程设置上, 外语学院及下设的翻译系要通过与翻译公司合作, 广开渠道,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翻译产学研实训基地并举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翻译公司的业务流程, 以基地为载体, 为学生搭建从事翻译工作的平台, 克服目前翻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 在翻译中提高能力, 对语言知识和翻译理论及实践有一个更为科学、全面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爱好, 为就业从事翻译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3) 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翻译能力的关键。高校应以人为本,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优化翻译教学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待遇, 激发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 打造高素质的翻译专业师资队伍, 通过传道授业解惑,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 使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尹朝.翻译课程建设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8 (5) :94-96.

[2]潘在翠.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国际人才交流, 2008 (10) :68.

[3]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外语界, 2011 (3) :2-8.

[4]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上海科技翻译, 2004 (3) :1-5.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六大翻译技巧 第5篇

一、确立主干

1、确立主语

(1)避免主语机械对应

这个地区雨比较多。

It rains a lot in this area.

(2)方位词或时间词在主语位置

山下住着一位老妇人。

There lives an old lady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3)用it做主语翻译主语是复合结构的汉语

信不信是你的事。

It is your concern whether you believe me or not.

最好是等他们回来。

It is advisable to wait till they come back.

勤能补拙

It is diligence that makes for deficiency.

2、确立谓语:英语的动词通常只能由某个动词或者系表结构担任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不要太浪漫主义。

We shouldnt be too romantic about personal relationship.

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As long as he is living, he always works and studies as hard as possible, unwilling to dream his life away, let alone waste even a single moment of life.

二、语序调整

1、定语的位置:英语中,单词充当定语时多为前置,短语和从句充当定语时多为后置。

钓鱼是一项能陶冶性情的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Fishing is an outdoor sport that can cultivate your mind and it is good for you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2、状语的位置

他是1970年5月20日在北京朝阳区出生的.。

He was born in Chaoyang District of Beijing on May 20, 1970.

3、汉英语言叙事重心不同:汉语先叙事,后表态或评论,以突出话题,这叫主题句。汉译英有时会译为掉尾句,即先表态或评论,后叙事,以突出主语。

万一有什么困难,给我们一个信。

Send us a message in case you have any difficulty.

4、汉英语言强弱词语的顺序不同:英语遵循前轻后重,前简后繁的原则。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Heal the wounded, rescue the dying, practice the revolutionary humanitarianism.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忘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In no time, I was thrown into a feeling of sorrowful anger at being forgotten and abandoned by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could not help crying my heart out.

5、否定的转移

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具有同样好的导电性能。

All metals do not conduct electricity equally well.

我的朋友都不吸烟。

None of my friends smoke.

6、习惯用法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关心的大问题。

Food, clothing,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are the biggest concern of the common people.

他饥寒交迫,吃了不少苦。

He suffered a great deal from cold and hunger.

三、正反互换

1、汉语正说,英语反译

那个房间的窗户总是关着的。

The windows of that room were never open.

2、汉语反说,英语反译

汉语用“无、不、没、非”等词表示全部否定,在英语中可用no, not, none, nothing, nor, neither等词以及否定前缀、后缀等来对应翻译。

学习外语离不开好的词典。

A good dictionary is indispensable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汉语用“决不、永不、从不”等词表示绝对否定,在英语中可用never, not at all, by no means等进行对译。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希望。

Under no circumstances should we give up our hope.

汉语用“并非总是”“不是太”等表示部分否定,在英语中可用not every, not much, not always等进行对译。

汉语中用“几乎不、很少”等表示半否定,在英语中可用barely, hardly, seldom等进行对译。

3、汉语反说,英语正译:英语中有一类词形式上是肯定的,但意义上是否定的,在翻译汉语否定句时,可以直接使用。

生活远非净是乐事。

Life is far from being a bed of roses.

风景美得无以言表。

The scenery is too beautiful to describe.

4、双重否定的翻译:汉译英的双重否定用“否定词+not”来处理。

没有你的帮助,我是不能按时完成这一工作的。

But for your help, I should not have finished the work in time.

人不会不犯错误。

It is impossible but that a man will make some mistakes.

四、语态对译

1、汉语中的许多隐性被动结构在英译文中药转为显性。

推荐我的是一位教授。

I was recommended by a professor.

2、汉语泛称如“有人”、“大家”等做主语时,英译时多使用被动结构;含有“据说”等不定人称的词语时,通常比较固定的用被动结构进行英译中。

3、汉语表示被动的句子在译为英语时,也可能转为主动句:一是表示“开始”、“结束”意义的不及物动词;二是表示“移位”、“运转”意义的动词;三是无灵主语的动作正在进行时。

蔬菜正在锅里做着。

The vegetables are cooking.

五、长句翻译

1、原序对译:针对单一主语长句,关键是分清逻辑中心和层次。

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喧闹。

Without being noticed, I lifted the curtain of my small room, only to spy a bustle of a kaleidoscopic world down in the garden.

最为常见的是,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眼睛盯着手机屏幕发短信,他不在乎停在马路中央还是厕所旁边。

We are very familiar with the scene when a person suddenly stopped his/her steps to edit short messages with eyes glued at the phone, not caring about his/her stopping in the road center or beside the restroom.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从不把人看作高于一切,在哲学文艺方面的表现都反映出人在自然界与万物占着一个比例恰当的地位,而非绝对统治万物的主宰。

Chinese people has never regarded human being as the highest creature among everything else since ancient times, whose behavior in both philosophy and arts take a rather appropriate proportion with all others in the natural world, but not as an absolute dominant ruler.

2、分句合译

它们几乎没有一个顾得上抬起头来,看一眼这美丽的黄昏。

Hardly any of them cares to look up and throws a glance at the beautiful twilight.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

Could there be any standards to evaluate the meaning of one’s life?

3、断句分译

一个春天的傍晚,园中百花怒放,父母在园中设宴,霎时宾客云集,笑语四溢。

One spring evening, my parents held a banquet in the garden where all sorts of flowers were in full bloom. Instantly, a crowd of guests gathered together and their laughter was heard all over there.

4、主、次信息句

在世纪之交的伟大时代,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海峡两岸人民也将加强交流,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At the turn of century, as our motherland is becoming more prosperous and powerful, people across the Straits will strengthen their exchanges, and work together to realize the cause of the reunification of our motherland.

六、无主句

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待他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浅析 第6篇

【关键词】翻译硕士 教学 市场实践 类别专业化

翻译硕士专业通常被称为MTI专业,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适应日渐融合的“地球村”而专门设立的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学科。2007年首次在15所大学设立此学科,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超过200所大学拥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试点。而学习这一专业的人员则被称为“实践型翻译硕士”。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对翻译实践来说是把双刃剑,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试点的增多对热爱翻译的人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目前在各个学校,翻译硕士接受到的教育并不统一,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各有千秋,但同时也造成了市场上翻译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若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选择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实践型翻译硕士这一专业,则更是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利。

一、翻译硕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相对较新,其实践型的性质与以往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以及中外文学对比等学术型研究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导致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此专业得不到实践型人才该有的培养方式。

在以往语言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中,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为相近的是翻译学硕士。在很多MTI教学试点则存在着这种问题:翻译学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两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操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清晰和完善。一些高校在MTI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造成MTI人才培养和翻译市场需求脱节,MTI教育远未达到职业翻译教育的目标。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实践问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以后直接进入市场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而翻译学硕士则以研究为主要任务,也可以为以后培养这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人才打下基础。

二、翻译硕士的实践教学

对于实践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让他们走到实践中去,执行“双课堂”、“双导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充分接触走向职场后将要接触的工作和模式。

1.翻译硕士教学与职业相结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翻译人才会成为不同语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项目的衔接者,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翻译技能。新时期,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翻译硕士教学不仅要与翻译产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更加优秀的市场上所需要的实践型翻译人才,还要在教学方法中与市场的发展同步。比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要求翻译人才要熟练市场上常用的翻译软件;再如随着翻译公司的蓬勃发展,项目合作也逐渐成为翻译实践的大趋势,一份翻译由多位译员合作完成,这就需要翻译人才需要有的合作精神,因为在翻译中会出现我们下文将会提到的“术语统一”的问题。

2.翻译硕士教学与术语统一问题。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对学生强调术语的统一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术语上的误解会导致合同的作废,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不难看出,术语标准化是科技社会化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高科技贸易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虽然翻译界不能单独完成术语的统一,而是需要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但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为翻译人才以后的实践工作做准备。

3.翻译教学“专业化”。目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教学方面仍然是综合型,很多学校在教学中所用资料是文学方面的材料,而翻译硕士参与工作后所接触的翻译文本大多属于科技类文本,课堂上没有参与过科技文本的实践翻译,面对工作时会非常棘手。因此,应发挥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通过跨学科合作等进一步丰富MTI方向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向经贸金融、法律法规、医疗卫生、对外宣传、信息传播、工程技术、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翻译纵深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翻译硕士教学与翻译人才的未来连接起来。

三、结语

对于实践型翻译硕士的教学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中的联系,保持与市场的发展共同进步,避免模糊翻译学硕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之间的差别,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 14.

[2]黄友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 2010,(1):50.

[3]吴启金.翻译教育要进一步与市场需求相衔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47.

翻译专业 第7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能力

随着高校扩招和合并浪潮的迅猛, 英语专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不论是文科类大学, 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类大学, 英语专业几乎无所不在。专业名称虽然一致, 但各校都会依托本校的优势专业努力与英语进行复合, 从而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医学院校的优势尤为明显, 中医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翻译作为英语专业高级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其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孔子曾言因材施教,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有自身的特点, 如何在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0) 的框架内实现专业特色建设, 如何发挥翻译课的课程优势, 将英语与中医药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将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辨析入手, 探讨如何在中医院校实施翻译教学, 从而实现其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

1 中医院校翻译教学的定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一直是翻译教学改革中经常讨论的话题, 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英语专业中的翻译课程究竟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这些问题的答案对翻译课程的定位至关重要。

教学翻译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练习, 翻译是语言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其教学重点是比较语法及其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双语能力。教学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曾在语言学习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比如精读课中的翻译练习, 这与翻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去甚远。

在翻译教学中, 翻译本身是目的。是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全盘规划翻译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理念、技能, 掌握翻译的方法。穆雷认为, “翻译教学是把翻译当成一门专业来教。” (穆雷, 1999:164) 教师介绍一些翻译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方法和技巧, 将学生置于翻译活动中去理解词汇、句子、语篇等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并运用这些理论、规律、技巧和方法去指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实现译文文本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预期功能。培养学生的语际转换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 学习常用的翻译技巧, 并掌握主要的翻译方法。从以上的概念定义不难看出, 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属于翻译教学,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2 什么是翻译能力?

围绕“翻译能力”这一概念,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尝试做出定义和描述。巴黎释意理论提出, 翻译能力中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是基础, 职业翻译方法是核心 (勒代雷, 2001) 。根据Vermeer和Ress的目的论, 一切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 翻译中理解和表达阶段都有选择问题, 即选择为其目标服务。翻译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翻译?目标文本交际功能, 特殊翻译手段的策略功能。Gile综合法国释意理论和德国skopos功能翻译理论在“IDRC翻译模式”一文中提出IDRC模式, 即解读 (interpretation) 、抉择 (decisions) 、资源 (resources) 和制约 (constraints) 。他认为, 阐释和抉择是翻译的重要能力。虽然有人批评释意理论提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过于理想化, 批评skopos理论过多强调功能, 甚至违背了忠实这一翻译基本原则, 但这两种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Gile的观点, 理解是该模式的核心, 而阐释的深度因人而异。在这个模式中, 关键是抉择。翻译会根据拥有的资源、局限、翻译的功能和现行标准决定阐释的深度和表达形式。例如, 如果原文文本或讲话出现蹩脚难懂情况、相互矛盾、含混不清或错误, 译者可决定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 了解原文作者或者讲话人的真实意图。表达阶段也不例外, 译者可以决定使用他们熟悉的标准对应词语或是在专业词典上找到的专业术语, 或是客户要求的表达方法, 或者为了篇章的整体需要做出部分文体或信息的修正, 或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做策略上的增加或删减。另外, 一直致力于翻译能力培养和研究的PACTE对翻译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提出翻译能力不是一种双语能力, 而是专业译者所具备的能力, 是一种专业知识体系, 是“翻译中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系统”, 并于1998年首次提出“翻译能力模式”, 后来经过修订后最终在2000年确定了“翻译能力模式”的六种子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能力。

3 以培养翻译能力为取向的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3.1 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是翻译最起码的要求, 包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以及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工作领域选择恰当的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翻译课的前提条件, 跨文化意识是翻译的灵魂, 它贯穿翻译的始终。因此在翻译课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翻译课要让学生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并了解语言差异背后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有利于学生在翻译学习之初就对翻译活动的性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在中医药文化和西医治疗方法中体现得很清楚, 因此在翻译课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有关中医药文化的知识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对比, 探讨思维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

3.2 分析综合抉择能力

分析综合抉择能力主要指源语理解阶段的阐释分析、抉择、记忆等内容。该能力的培养可以分步完成,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本进行解读和理解, 分析语篇、段落、句子和词语, 即按照语言单位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理解, 辨析词汇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最终完整篇章的构建。经过反复几次的引领联系之后, 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对某一篇章的理解, 如果仍然存在理解的偏差, 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讨论小组, 让个人的理解在小组的讨论中更加完整、具体和准确。中医药文本涉及诸如药理、方剂、药效以及大量中医药医史文献等,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入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典籍阅读等课程, 让学生首先对医药类文本有一个系统而宏观的把握, 然后逐步进入具体文本的理解。同时在中医药典籍的阅读中, 需要培养学生的语内翻译能力, 即用中文对所读典籍进行解释和明晰化, 尽量紧贴原文文本内容, 不任意添加和删减。

3.3 语篇处理能力

语篇处理能力主要是指在充分考虑语篇用途等因素的同时进行的言语选择和言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翻译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一个部分, 首先, 根据翻译目的论, 译者除了对原文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 还得充分考虑该语篇在译入语中的用途以及潜在的读者, 然后在此认识之上选择恰当的表达完成语言的转化。这个过程的成败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译者的双语能力、对源语的理解深度、对译入语文化的了解情况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第二语言掌握情况选择难度较小的材料开始训练, 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辅以中医药专业术语和常用句式, 让学生对该领域的语言表达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这样他们就能在翻译训练过程慢慢积累经验和表达, 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医药翻译术语库, 然后同学间互通有无, 最终形成一个属于大家的相对完整的术语库。

3.4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翻译工具和翻译资源的使用能力和译员/译者的职业道德。这是每一个职业翻译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当然, 各个学校可利用资源差别很大, 有的学校有同传翻译室、笔译实验室、翻译项目管理资源, 而有些学校则相对比较匮乏, 但作为翻译能力之一, 教师也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现代翻译工具和目前可供使用的翻译资源:如翻译语料库、机辅翻译软件、翻译记忆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外语教学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医院校可以合作建立中医药翻译记忆库, 在线提供大量中医药知识的翻译素材, 翻译学习辅助工具, 翻译学习评价体系等。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定位主要是为中医药翻译输送人才, 因此, 在翻译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对翻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并理解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法, 然后从中医药知识的语言特点这个微观层面入手,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实践练习, 最终完成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以及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需求。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

[2]Baker 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PACTE.Exploratory Tests in a Stud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2, 4 (2) :41-69.

[4]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 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李运兴.对英译汉教学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 1994 (1) :31.

[6]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

翻译专业 第8篇

1 翻译工作坊的内涵

工作坊 (workshop) 一词最早用于教育及心理学领域。最初是由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兼教师劳伦斯·哈普林提出的, 后来被推广到其他领域。工作坊通常指的是某一小群体, 专门从事某一研究项目或课题, 参与者聚集在一起互相研究、探讨、交流经验来解决问题。那么翻译工作坊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李明、仲伟合 (2010) 两位专家的定义:“‘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见仁见智地进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并通过不断协商, 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收或认同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进行翻译训练的平台, 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中体会翻译的真谛, 在翻译中学习翻译, 为日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翻译的特点及其构建与运作

(1) 翻译工作坊的特点

(1) 以实践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讲翻译的教学方法, 而是让翻译真实而有效地走进课堂。该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融于一体, 将翻译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而全方位地观照翻译” (Wolfson, 2005) 。众所周知, 翻译课堂离不开翻译理论, 但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 教师不会直接讲授翻译理论, 而是将翻译理论渗透于课堂的翻译实践, 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体会翻译理论, 领悟翻译的真谛。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中, 师生通过讨论与互动进行阅读、理解原文并传递思想。其特点是, 学生不会感觉处处受翻译理论的影响, 受翻译条条框框的束缚, 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忠实而通顺地再现原文的思想。

(2) 以学生为中心, 在讨论与合作中学习翻译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翻译课堂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改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努力创建真实的翻译情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分成不同的小组, 认真研读和理解原文, 以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翻译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享别人的观点,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锻炼学生自由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翻译工作坊的构建与运作

(1) 文本的选择

文本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学生的语言、词汇及母语的水平及能力选择文本, 而且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翻译, 即翻译任务要具有真实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及翻译知识。真实性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翻译的过程。

(2) 分组翻译

翻译工作坊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分组活动。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4~5人, 共同探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可能用到的翻译策略, 认真研读文本的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及意义,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形成个人翻译文本之后, 在组内宣读译文, 组内评论, 找出不足之处, 再选出最好的译文以便进一步交流。

(3) 成果展示

在每个小组完成翻译任务和共同探讨之后, 不同组之间互相交流, 宣读每组的译文或展示PPT, 详细解释翻译的思路及所用到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每名同学不仅要认真听, 而且要认真记录翻译笔记。

(4) 多元评价

在各组宣读或展示翻译成果之后, 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再修改译文, 然后上交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情况做好记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考虑其翻译能力, 又要考虑其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及其交往能力等等。

(3) 创建真实性任务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课堂特点及性质决定了课堂翻译的任务要贴近翻译的真实情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翻译的真谛, 在“翻译中学习翻译”。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翻译训练, 学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策略弥补自己的不足, 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教师也会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翻译课堂的活动。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教学, 形形色色的电子词典等翻译工具书、各种搜素引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在线课堂、网络教室、网络评价体系、互动园地等为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鼓励协同式学习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学习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操练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的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并通过课堂中的交互学习环境, 去感悟、领悟、把握翻译的真谛, 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或进行翻译项目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李明、仲伟, 2010) 以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 而且具有较强的团队协调能力, 这也是翻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教学符合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 符合外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 更符合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标准。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的翻译教学不仅为翻译的教与学提供借鉴, 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方式及方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Wolfson, L.The Contact between Text, Mind, and One’s Own Word in a Translation Workshop[J].Translation Journal and the Author, 2005.

翻译专业 第9篇

一、英语专业基础性教学( EGP)

国内的部分专家不主张设立专门的翻译专业,认为要把重点放到专业内部改革上面不应该将关注点放到加大专业知识上面,即回调注意力,关注本行业,学生竞争力的提升还需依靠学生的基本功,加强EGP教学,这类教学方法不无见地。

很多专家认为英语基础需要在中学阶段结束,但是实际教学还不容乐观,最近几年,教育界无论如何呼风唤雨,或者运用各类方法都不能改变学生的基本功,成效不慎显著,甚至是不进而退的状态,这从翻译中就能了解到。例如英语八级专业考试中,出现的 “羊”“一群羊” “牧羊人”这类基础性词汇,学生会出现错误,二错误率还非常高,因而就需要质疑,一个专业学习英语的学生不能却分 “sheep”和 “goat”,那么基本功之谈也就无从下手。社会的浮躁带来教育的浮躁,因而学生选课需要选择难度最低,通过率最高的课程,即可以付出最少的努力,获取最高的分数。学生受到努力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驱使,给学生的基本功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

二、学生的应用专业知识( EGP)

这里需要探究一个问题,英语的基本功( EGP) 好了,就意味着翻译或者其他专业能力达到要求了吗,其实也未必,就像会开车的人不一定开的是好车。英语基本功好了,只能意味着具备开车的基本素养,但是翻译的行业要求还不是具备基本功就能解决的。例如很多基本功比较扎实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他们步入社会以后, 也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如果说英语的基本功就等同于翻译能力,那么社会上翻译人才缺口将会被填满,甚至饱和才对。

传统英语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做到面面俱到, 但是十年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因而课程设置也是有限度的,就翻译教学为例,大多数院校智能设置两个学期的英汉互译课程,那么实际的授课时间也就是60课时。紧凑的课堂设置,让教师对专题做到 “蜻蜓点水”,不能做到深入探究,因而个体学习目标不慎明确, 学生对学习付出的努力不一定有成效,所以运用此类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就只能对知识略知一二。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泛化人才,是适应教学等岗位,对于专业化较强的岗位,例如会议翻译或者外贸翻译等职业, 就不能胜任。因而就专业设立角度考虑问题,目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复合型人才,即 “Jack of alltrades and master of one”。

三、可行性建议

( 一) 压缩必修增加选修

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有大比例的必修课程,因而不禁需要问,一定要有如此多的必修课程吗,所有的学生都要选择相同的课程吗?

因而教学中为了转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将教学中的必修课程降低到最低,加设选修课程的比例。尤其在设置选修课程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知识模块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兴趣的课程,灵活的进行学习。总之,选修课是学生多方位、多类型的 “课程超市”,学生在此需要满足 “自选要求”,国内外很多院校就此作出新的举措,采用主辅修制或者主选修制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中要运用最为核心的课程开展教学,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到英语相关知识课程上,特别是英美文化以及英语国家概述,避免学生出现有语言能力,缺失语用能力,减免学生步入社会以后, 缺失文化交际。

( 二) 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割裂了听说读写几方面内容,即把各项英语能力化解,化整为零中,没有考虑到各类语言技能之间的密切联系,其实语言之间的各个环节需要整体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的密切性对英语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最好能够开设 “综合英语”类的课程,上课时要侧重某项技能,将语言化整为零,同时更重视语言的综合性,将听说读写译这些技能性培养加注到专业课程内。这样做表面上是单项技能,训练时课时缩减,但是大部分课程教学都需要兼顾综合性节能,从总体角度考虑,训练时时数还没有减少,并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专业化教学,教学效果也很多好。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同一学期课程,如果运用专业知识模拟真实翻译活动,或者借助新闻素材模拟新闻口语报道,此类课程的开设,是否会高效于泛泛而谈的口语类课程,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设想的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所以实践性整体翻译势必会提高翻译教学效率。

四、结语

翻译专业隶属于英语专业,但是在英语专业中是否存在颇有争议, 所以学术界探究其发展是颠覆乎或者是发展乎,就当前的形式看即使不能定位为颠覆,那么至少也是一种否定,其实更希望看到的是发展。但是英语专业在推进中如果内部能够做到彻底改革,那么各类解构或者分家的呼吁还不能杜绝,英语专业也就有被 “颠覆”的可能性。

摘要:设立翻译专业,必然会引发对传统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反思,也就意味着要重新思考英语专业,重新做好定位,精细化内部分工,开展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了解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专才”不是“通才”。本文在结合翻译设立状况,反思英语专业教学,并提出试探性的意见。

关键词:翻译专业,反思英语专业,教学解析

参考文献

[1]张丽丽.翻译教学中的行动研究——以英语专业翻译基础课程为例[J].海外英语,2014(20):88-90.

翻译专业 第10篇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成为世界的主题, 中国在国 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这不仅 促进了世界各国间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相互交流融合, 进而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同时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架起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沟通合作的桥梁,确保了这一进程的稳步进行。相关调查显示,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翻译人才供不应求。随着近几年跨国企业的发展,这种供求差距越来越大,高校翻译专业的毕 业生无法 满足市场 对高质量 翻译人才 的要求 ,无法填补这一紧缺型人才的漏洞。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关注这一问题,其中,任月花通过网络搜集各大公司的招聘广告分析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认为要满足社会及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设置合理的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2]。为此,笔者就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翻译人才需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 并详细审视了该地区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 旨在为其课程设置及教学的改革提供合理建议,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翻译人才。

二、调查简介

1.调查对象与范围 。

本次调查包括两份问卷: 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对外语翻译人才需求的调查, 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调查。第一部分的调查对象为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七个地区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其行业涉及农、林、牧渔、制造业等,具体受访对象既有普通的翻译工作人员,又有用人单位人事主管。第二部分调查的对象为50所高校的翻译专业学生,其中以苏州、无锡、常熟、昆山、常州、镇江、南京等苏南地区及周边城市设立翻译专业的高校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包括其他重点高校作为借鉴参考对象。

2.调 查方式 。

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采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发放问卷。向企事业单位发放苏南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向高校发放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 。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不同学科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3]。调查显示,翻译人员除翻译工作外,受访者中的12.86%还需负责计算机维护,58.57%需负责文档管理,20%需负责市场调研 ,22.86%需负责员 工培训等工作,所以翻译需掌握另一门或多门其他技艺以适应市场需求。翻译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涉及各个领域 (如图1所示),只有熟悉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此外,虽笔译也常有涉及,但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工作类型多为口译;翻译工作场合也多种多样,包括会议发言翻译 (24.64%),大型活动 致辞翻译 (7.97%),商务谈判 翻译(26.09% ), 一般性会 见翻译 (36.23% ), 项目工程 翻译(31.16%),出访团组和接待来访团组翻译 (11.59%)等。调查显示,仅有11.59%的企事业单位对翻译人员非常满意,59.71%比较满意,17.97%不太满意,10.72%不满意。由此可见,该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翻译质量还有待提高。正是由于市场对英语翻译专业人才高素质的需求,造成了英语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难度大,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4]。当然,市场不仅对英语这一语种的翻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其他语种专业也是如此。因此,面对市场如此迫切的需求,如何合理进行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成为高校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重中之重。

2.高校需改革其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国内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翻译学院或者翻译系。到2011年,我国内地已经有42所高校获准开办翻译本科专业[5]。这说明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受到足够重视。可是近年来市场上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空缺情况并没有显著改善, 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苏南地区企事业单位翻译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当受访者被问及高校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有利于毕业生开展翻译业务时,36.23%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33.33%选择外贸英语函电,26.09%选择国际金融,26.09%选择电子商务,67.39%选择相关行业基础知识课程。而高校翻译课程调查显示,翻译专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对比、翻译技巧等内容上。18.2%的高校翻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板块划分不明晰、课程体系不完整;27.3%的高校开设的翻译技能课程(如机器翻译,专业术语翻译等)与翻译知识课程(通识文化类)不足。翻译专业在校生认为其所在专业开设的应用专业课程不足(57.6%),忽视母语与中国文化(48.5%),缺乏语言、文化比较类课程(24.2%),过度注重以译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输入(36.4%)。由此可见,高校目前的课程设置既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学习意愿, 又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方面,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关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翻译人才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4.35%选择讲授教学法(讲课法 ), 另外 ,18.84%选择讨论教学法 ,26.09%选择实验教学法 ,29.71%选择案例 教学法 ,8.7%选择课题 研究教学 法12.32%指导自学法。而高校调查发现 ,有57%的课堂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理论教学, 其中74%的教学内容以笔译为主;48.3%的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学外, 没有参与任何与翻译有关的活动。鉴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只专注于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加上有足够的翻译实践机会, 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翻译人才。

四、对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五点建议

1.加强汉语的学习与应用 ,提高双语转换技能。

在学习外语成为一股全球浪潮席卷中国的今天,外语专业学生更是热衷于对外语的学习及外国文化的了解,忽视对汉语能力的提高。根据高校调查显示,87%的高校没有汉语言课程尽管有23%的高校开设了双语基础课,但是内容主要偏向的是外语而不是汉语,汉语水平日渐下降,这对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弱点。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互换,译者必须对原语和目的语都极其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因此,翻译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汉语能力对翻译的重要性,其次,翻译专业需增加汉语必修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和汉语写作等,不能仅作为选修课。94%的受访学生认为汉文化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其中88%认为最好在一二学年就开设汉语言相关课程。因为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受大量的高级翻译理论和翻译业务课程, 如果在低年级时期没有打好坚实的双语基础, 则无法在翻译时做到正确地道的双语转换。另外,在汉语言课开设时,要防止汉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6],避免广而不精,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2.加 强通识教育 ,以不变应万变 。

20世纪30年代 ,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秉承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把整个大学分为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四个部分,并提出“学了这些课程后,就能掌握最基础的,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7]。对翻译专业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合格的译者,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防止文化冲突导致的各种错译;其次,因为翻译题材多种多样,译者通常需要具备百科知识,也就是要具备四大学科相关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再次,一名合格的译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能力,等等。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8]。根据调查40.58%的受访者认为宽广的知识面是成为一个合格译者的必备条件(详见图2)。而翻译专业开设的课程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占60%,翻译知识与技能课程占35%,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仅占5%。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增加必修课或选修课等形式,使翻译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其他学科知识。当然,同时应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重 视机器翻译的正确使用 , 使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有效结合。

机器翻译是一门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技术,最早由科学家G.B.阿尔楚尼在20世纪3年代初提出[9]。到本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翻译工具逐步面世, 人们开始逐渐依赖它们。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35.71%的译员经常使用翻译软件,40%偶尔使用 ; 高校调查显示,75.76%的同学在完成翻译任务时使用翻译软件,常用的软件有灵格斯、有道、Trados、谷歌翻译等。因为习得者第二语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有限,翻译工具和语料库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能提高翻译效率。这些翻译工具一方面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另一方面对译文质量的保证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翻译工具只是一种程序化产物, 它不可能像人脑一样考虑到译文的各种因素,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而且目前没有完美的翻译软件可以避免最基本的语法错误。此外,调查显示,53%的学生为了完成翻译任务,特别依赖翻译软件,不求翻译质量,长此以往,会造成对翻译工具的过度依赖,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翻译能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机器翻译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同时杜绝学生对翻译软件的依赖思想,防止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替代人工翻译完成作业或翻译实践, 否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可能造成难以觉察却重大的翻译错误[10]。

4.理 论为基础 ,实践为目的 。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一种“互构互补互彰“的关系,翻译理论若非由翻译实践的问题产生,则既无意义又无效果[11]。我们需要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学习翻译理论很重要也很必要。然而,能力培养贵在实践,不通过足够的翻译实践,学生无法发现自己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更无法锻炼现场翻译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何谈毕业后胜任各种翻译工作。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78.4%的高校毕业生工作后认为他们在学校最缺乏锻炼的是实践能力,81.73%认为这是高校应该着重培养翻译人员的方面。鉴于学期学时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翻译实践机会。第一,老师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和多媒体跟踪教学, 利用课后时间督促翻译实践。第二,在期末课程考核时,可以考虑翻译实践成果考核。第三,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增加模拟翻译或实战翻译练习。据调查,60.6%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等组织,39.4%虽有相关组织, 却只有10%的学生加入。因此高校在这一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通过成立翻译社团或翻译工作坊, 组织各类翻译比赛或为社会活动提供志愿者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第四,创建实践基地,为翻译专业在校生学习理论的同时提供各种翻译兼职。

5.口笔译并重 。

口译是指对一个具体句子、一段文章、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等口头上的翻译; 而笔译是指对一个具体的句子或一段文章、对话等书面形式的翻译[12]。二者在工作方式、语言运用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企事业单位调查,25%的受访者从事纯口译工作,39%从事纯笔译工作,36%从事笔译口译交替工作,高校对口译课程的重视则远远落后于口译。根据高校调查,口译课程平均只占到翻译技能课程的20%。口译的基础是笔译,所以重视笔译教学无可厚非。然而,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及口译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高校必须把口译相关课程的比重提升。据调查,78.6%的企事业单位受访者认为笔记对翻译质量很重要,88.5%经常做笔记。此外,如何完善口语表达,如何进行现场应变等也非常重要,相关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在师资配备方面,高校最好能聘请具有口译工作经验的老师,并且采取灵活生动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教学为主,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五、结语

为了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高校必须审视自己英语本科翻译课程设置与改革, 确保学生拥有宽阔的知识面、娴熟的翻译技能,无论是在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上都能游刃有余,不断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的全球化发展,用人单位需要大量高质量翻译人才。而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无法填补这一紧缺型人才的漏洞。作为翻译人才的主要输送者,高校必须重新反思其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现状与建议 第11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 英语专业 现状与教学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面上项目资助〔No.2011MS001〕

引言

毫无疑问,翻译在人类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国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如何在高校英语专业进行翻译教学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日益关注的问题。翻译课是专门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学校在师资队伍、学生现状及教学方面存在着的缺陷,一度使翻译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 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1.1 师资队伍

首先,翻译课程教师情况参差不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并存;两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虽对同一课程有共同的教学大纲与培养目标,但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其次,多数高校每学期开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但这样的培训项目多是大学英语相关方面的课程培训,鲜有专业教学培训,尤其是翻译教学的培训,造成培训与社会脱轨,无法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

再次,高校教师负担重已是一个普遍问题。据调查,高校教师中很少是仅教学一门课程的,多是身兼数门课程教学任务,更不用提科研及学生工作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很难将过多的精力放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中,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1.2 学生现状

首先,从兴趣而言,翻译课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都表现的兴趣盎然,但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翻译实在是一项既枯燥又难有成效的活动,于是便由兴趣盎然变成了兴趣索然。

其次,从学生基础来看,由于近年来扩大招生,学生基础稍弱。而翻译课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技巧。学生基础英语水平与翻译课的要求之间存在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教学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注重基础课程的设置,如基础英语、听力、阅读,大多开设了四个学期;而对于翻译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大多为一个学期,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缺乏权威机构编制的教材,致使多数高校根据现行状况而随机选用教材,缺乏规划及科学性。而多数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进步性。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翻译课教学仍遵循传统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完之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句子翻译或是段落翻译;学生作业交上来之后,经教师批改,给出“正确”译文,翻译课的教学便告一段落。

2 方法与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结合翻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翻译教学应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2.1 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师自身修养

加强翻译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虽有教材,但很多任课老师会撇开教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用一些辅助材料,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侧重点的不同,平时上课时显现不出差异,一旦期末进行综合考评,学生的成绩就会显示出不协调的状况。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在学期之始,对课程的具体讲授达成统一的认识,做到资源共享,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做到及时调整。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扩充英美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加强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学校方面也应提供条件,为翻译课老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各种实践技能训练的机会,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能力。

2.2 培养学生兴趣和强化基本技能

学生对翻译课的兴趣很快会随着翻译课训练的逐步加深而减少,原因就是翻译课没有立竿见影之效,更不可能只通过上课就可以成为翻译人员。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翻译课和翻译员之间的距离,对自己做好定位。翻译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技巧,而不是专门的职业培训,从而使学生能脚踏实地为自己确定目标,在此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翻译课不是独立的,它与学生的各项基本功都密切相连。因此,要想学好翻译,不是单单掌握一些翻译技能技巧就可以了,还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翻译任课教师可以与基础课任课教师进行协调,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结合翻译的技巧,使学生的各项基本功能协调训练。

2.3 优化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

翻译课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讲授,更应该涉及到翻译理论的讲解。通过翻译理论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学生将增词法、减词法、词类转换、正反译法等各种技巧运用得更加熟练,达到融会贯通之效;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学习,还可加深学生对国内外翻译界成果的学习,进而指导自己平时的翻译练习。

在教学方法上,逐渐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向以“学生主动,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转变。翻译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练习中,改学生记录教师的“正确”译文为师生共同讨论译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改“讲授性”课堂为“讨论性”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语

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到未来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各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学校应根据校内资源和学生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急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2)

[2]蒋招凤,周彦.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

[3]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4]张晓波.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

翻译专业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专业八级翻译测试,反拨作用

引言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者相互作用, 不容分割, 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估手段。因而国内外语言研究者及其爱好者在研究语言测试时青睐于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作用, 即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backwash or washback)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在国内的影响力也日益重要, 各高校对英语专业也随之加大投入力度。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目前检测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翻译作为“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一, 在英语水平测试以及学生就业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顺应这一潮流, 英语专业八级测试将翻译纳入测试范围之一, 因而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翻译能力更为重视。本文着重研究独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而探讨了该项测试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也即反拨效应。

一、独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的反拨作用——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影响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有着很大的反拨作用, 即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产生很大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动机, 学生学习目标和动机, 从而影响教学关系中师生选择的教学材料。因而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产生的反拨效应, 既有正面影响, 也包括负面作用。

(一) 教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英语专业八级测试需要, 教师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翻译真题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训练。翻译测试的反拨效应也得以体现, 即促使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 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同时检测教学成果, 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改进, 这是反拨效应产生的正面影响。然而, 其负面影响我们也不容忽视。教师目标严重受限于考试大纲, 即提高考生专业八级通过率, 而忽略了提升学生的真正翻译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受到很大限制, 不能满足公司翻译要求的翻译水平。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加之对学习者、传授者 (教师或学校) 、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当, 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只是侧重于提升八级考试通过率, 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能力。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 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 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教授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

2.课堂上选取一些所谓的经典句子让学生翻译;

3.针对专业八级考试翻译评分特点揣测翻译;

4.教师讲述真题, 逐字逐句进行分析;

5.提供“正确”译文;

6.选取与试题类似的材料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深受教学目标即提高专业八级通过率的影响, 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大限制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重在根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因而致使学生基本能满足考试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却无法胜任翻译工作。另一方面, 从学校大环境而言,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的办学模式, 很多方面是仿照公办大学的模式进行教学, 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 比如完全的应试教育, 忽视平时对学生活学活用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课程教育缺乏新意与及时性;考试结构单一, 与社会现实结合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该考虑进行调整的。

(二) 学生学习目标以及存在的问题

翻译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八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即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真题, 并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其负面影响是限制了学生翻译学习的真正目的, 严重局限其视野以及真正操作能力。学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 驾驭语言能力不足, 在平时训练中也只是注重相关翻译材料, 这样就使翻译能力的真正提高大打折扣。在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获得的是零碎、片面的知识, 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 因而学生对翻译“没有感觉”, 也就难以提高实际翻译能力。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自身的一种不自信对平时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进而影响到考试的效果。

二、利用翻译测试的有益反拨作用指导教学

Hughes提出:“考试对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是有两方面的, 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反拨作用。”测试的结果从有益的方面来讲有利于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比较认识到他们的语言所达到的程度。另外还指出:“测试应该支持有益的教学, 纠正不利的教学。”将教学分为听、说、读、写、译, 分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是我国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做的。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对教师来说主要是给教师及时了解信息、教学目标方面和方法的调整等。有助于翻译课堂教学的改革是翻译测试主要的反拨作用。有助于反映学生在翻译考试中的表现, 促进并推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 找出与自己既定目标之间存在哪些差距, 而且还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作为出翻译题的教师, 要知道为了测试学生的哪种语言能力应该出怎样的翻译题型, 而不是在不了解自己翻译目的的基础上随便设计一些题目, 就让学生去翻译。在出翻译题时考虑到了学生已经具有的文化语境则有助于提高翻译测试的效度。整篇的短文, 意思比较完整独立的段落有助于测试学生的翻译能力, 有助于翻译测试的效度。由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实际相关的应用文等共同构成的翻译材料是比较好的。社会实际和考生背景等在翻译测试中是教师在出翻译题时应该考虑的因素。然后要经常地评估并分析所出的翻译测试题。要使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长期有效, 那么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做到利用翻译测试所得出的结果, 能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评估和分析。

教师在设置翻译测试题型时应考虑到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要高。翻译题型的多样化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 根据测试要达到的目的和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有重点地出题, 还要做到对于不同的题型来说, 应有其各自不同的要点、目标、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层次, 为了使测试的效果更合理、更有效, 教师应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题型, 其中的根据就是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非常有助于提高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方法是在出翻译试题时试卷中要有多种题型。不要像传统的翻译测试在题型设计流于单一, 多为句子和段落翻译, 最新翻译测试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强, 对象要明确。最后所出的试题要有一定的语境, 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检测。注意测试被测试者的真实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教学机构检查学生的翻译策略能力在语境中展开是很必要的。

三、结语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的反拨效应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影响, 如检验教学成果,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使教学双方在教与学中有一定目的性, 等等;也包括负面的影响:局限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限制学生的视野, 从而影响翻译能力的提高。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反拨效应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减少负面反拨作用的影响, 创造良好的积极的教与学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素质, 从而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Alderson, C.&D.Wall.Does wash back exist?[J].AppliedLinguistics, 1993, 14 (2) :213, 120-121.

[3]Prodromou, L..The wash back effect:From testing toteaching[J].ELT, 1995, 49 (1) .

[4]Madaus, G.F..The influence of testing on the curriculum.In Tanner, L.N. (Ed.) .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Eighty-seventh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83-121.

[5]张艳莉.英语专业八级翻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韩宝成.语言测试的新发展: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J].外语教师与研究, 2003 (05) :352-358.

[8]黄维黎.利用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6) :139-140.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的自主性下一篇:手机软件测试